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2024-10-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共12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篇1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文章选自《战国策·齐策》。

本文着重写齐相邹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设喻,劝说齐王必须以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作为施政依据的故事。

既表现了古代志土(邹忌)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又表现了开明、有作为的君主(齐威王),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的大度胸怀。

(二)学法引导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可以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 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

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突破历史,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事,认识齐威王纳谏除蔽的积极意义。

学习邹忌善于揣摩对方心理,善于运用设喻的语言艺术,提高表达能力。

(三)审美鉴赏 简练生动的语言美 全篇只有三百多字,从家事说到国事。

写人物,声貌毕肖;叙事实,曲折引入;用语简洁生动。

说它简洁,如“于是入朝见威王曰:„„”几个字就交代了朝见的过程,省去了进见的“导语”,开门见山地直陈其事。

齐王听了谏辞以后,只用一个“善”字就写出了齐王纳谏的决心。

威王下令纳谏以后,只三十来字就交代清楚了1 “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了纳谏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纳谏的效果,只写邻国动态,省去国内情况,这些文字都是异常的简练。

说它生动,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意思雷同,但句法、语气却各不相同,逼真地刻画了人物不同的心理、神情,文字错综,毫不呆板。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家庭小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理的? [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概括要点,把握文章主旨。

[参考答案] 记叙了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的故事。

要说明的道理是: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积极纳谏,改良政治。

邹忌不是像一般人那样正面讲道理,而是用一段具体的家庭琐事为譬喻来阐明“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邹忌为什么会劝谏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析]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借鉴这种做法。

[参考答案] 邹忌(进谏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现身说法,明白具体,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他劝说的最大特点是委婉,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事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3、简要说说本文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析]此题意在进一步加深对本文劝说语言的特点及对这一特点的优越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4、事例:妈妈发现自家的男孩跟邻居的女孩交往密切,有事没事老呆在一块儿。

妈妈心里担心,想提意见。

请你替设计一条合适的提法。

[析]本题旨在触类旁同,学以致用。

[参考答案]略。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臣妾(qì)昳丽(yǐ)朝服衣冠(zhāo)...B.孰与(shú)弗如(fú)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期年(qī)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暮寝(qīn)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3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

“讽谏”的意思是。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5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

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江乙对楚宣王 6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②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①昭奚恤,楚国贵族,楚宜王的名将,在中原各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②专属,单独地托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群臣莫对:______________(2)虎求百兽:_________ _____ ..(3)天帝使我长百兽:______________(4)子以我为不信: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其用法与现代汉浯相同的一项是()A.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 ..B.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C.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D.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虎求百兽而食之(2)天帝使我长百兽 ....(3)子无敢食我也(4)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 ..7 A.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也不同。

B.两个“百兽”意思不同,“无”和“不”意思相同。

C.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也相同。

D.两个“百兽”意思相同,“无”和“不”意思不同。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楚宣王问“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这个问题,表明楚宣王担心昭奚恤影响太大,自己将会受到昭奚恤的威胁。

B.江乙在他所说的寓言故事中表达的含义是,北方是因为畏惧昭奚恤而畏惧楚宣王的。

C.“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大王您不知道北方怕您,却认为他们是怕昭奚恤”。

D.“犹百兽之畏虎也”是在委婉地告诉楚宣王,北方怕的是您,因而昭奚恤对您没有威胁。

5、简要说说本文说理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什么相同之处?

三、资料下载 “三叠式”与复沓的戏剧结构

——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赏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全文以事件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完整有趣地记叙了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务的史迹。

文质兼美,8 以“重叠与复沓”戏剧美学的艺术魅力打动读者,使之既能悟出道理,又能获得审美愉悦。

作为历史著作,为什么采用这种诙谐幽默的喜剧性手法来表现呢?这是由事件发生时的情境所决定的。

假如邹忌一开口就谈纳谏之道,往往会使他抵触。

而“比美”的生活趣事,既能引起国君的兴趣,又能在此基础上借题发挥。

这样的婉词劝说,使齐王“暮寝而思”,如梦初醒,翻然悔悟,明确纳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正如《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这种戏剧性的构建。

一、三窥。

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神情。

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第二次“窥视”,是“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其自信不如当初那样了。

于是,又有了第三次“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

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受蒙蔽的心情。

二、三问。

由自我欣赏,引出三问。

“比美”是问的惟一话题。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一问妻,语气和缓。

“我孰与徐公美?”二问妾,是因“不自信”所致,内容相同而句式有变化。

“我与徐公孰美?”这是当“客从外来”,“与坐谈”而“问之”的。

三问客,句式又有所变化。

语言一次比一次简洁,语气一次比一次急促,他想从不同方面、不同人的口中得出“比美”的结果。

这样写为“三答”张本、铺垫,引人入胜。

三、三答。

妻一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

尤其“美甚”二字,将9 此种情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

与后文“私我”呼应。

妾二答,少“君美甚”一句,感情色彩有别。

与后文“畏我”呼应。

客三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

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

三问三答,采用重叠而错综的表现手法,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并将各人的语气、心理、感情、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辞约而意丰。

四、三思。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妻、妾、客一片赞扬声中,并非昏昏然,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

非但不自满,却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深邃哲理。

妻“私臣”,妾“畏臣”,客“有求于臣”。

从而明白朝上政治:宫妇左右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行文中,“私”、“畏”、“求”三字,反复出现三次,贯穿全篇,紧扣主题,由自身想到国家,由此及彼,由小到大,入情入理,令人置信不疑。

五、三时。

“令初下”,宫门庭院好像闹市一样,说明纳谏之必要和迫切,“与王之蔽甚”相应,亦见邹忌讽谏的正确。

“数月之后”,受蔽者日益减少。

“期年之后”,无言可进,说明其蔽已除,获得大治。

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说明纳谏后发生的具体变化。

结尾写邻国的动态,显出纳谏效果。

总之,这篇散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重叠、复沓的戏剧性手法来写,开头直接进入故事,即使人物、场景高度集中概括,又把重点放在切合人物身份的语言、行动和心理刻画上。

十分讲究结构层次的对称美,立主脑,减枝蔓,用笔简洁,值得欣赏借鉴。

(摘自《家教周报》作者 江苏省盐明达中学 朱庆和)自学阶梯评估 10 达标训练 1.B 2.B 3.D 4.B 5.A6.①国别 《战国策》 “讽” 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 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②“暮寝而思之,曰„„ 欲有求于我也。

”“令初下„„虽欲言,无可进者。

7、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能力提高 1.D 2.C 3.C 4.C 5.A 6.D 开放探究 1.(1)没有人(2)寻找(3)作主管者(4)言语真实2.B 3.B 4.B5、都善于运用故事比喻说理,故事生动,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说理委婉,使人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篇2

1、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 能准确地翻译全文。

2、学习工于对话, 巧于设喻, 精于对比, 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等技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封建专制社会, 皇权威威, 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 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吴相伍子胥赐剑自刎, 比干剖腹挖心, 屈子放逐,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 都是千古奇冤!可是,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谄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 他凭借的是什么本领?

(答案:凭借一个“讽”字, 即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 委婉地规劝, 也称“讽谏”)

邹忌如何讽谏?齐威王听取了他的批评教育吗?

二.认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自由朗读课文。

3、学习翻译。

翻译要领:换、调、补、改 (信、达、雅)

换:将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如:地方 (土地、方圆)

调:将后置的定语、状语和前置的宾语调还到原位。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群臣吏民)

补:将省略的内容补出来。

如: () 朝服衣冠。 (邹忌承前省主语)

改:文言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

如: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 (美, “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私”, 偏爱,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4、口译全文。

三.定向问答。

1、概括各段大意。

(答案: (一) 邹忌比美 (二) 邹忌讽谏 (三) 齐王纳谏 (四) 齐战胜于朝廷)

2、阅读鉴赏。

(a) 工于对话

试品味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认为写人物对话要注意什么?

(答案:其妻曰:“君美甚”,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因“私我”也;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不正面赞扬, 仅用一个反问句, 显见因“畏我”而略带敷衍地表示赞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 因“有求”于我, 不得不表示肯定, 但感情平淡。可见, 写人物对话, 一要切合人物身份;二要切合人物思想感情。)

(b) 巧于设喻

讽谏齐王除蔽纳谏。邹忌设喻之巧, “巧”在何处?

(答案:邹忌以私事比国事。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 易被齐王接受。邹忌的妻、妾、客都美邹忌, 齐王的宫妇左右、群臣都谀齐王, 他们都出于各自的亲疏关系, 出于或私、或畏、或有求的动机, 具有很大的蒙蔽性, 邹忌的私事与齐王的王事, 何其相似!邹忌取类设喻, 贴切生动。)

(c) 精于对比

第三段写齐王纳谏, 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比?这样对比的表达作用怎样?

(答案:其一, 从齐王纳谏的方法对比。齐王下令进谏可采用“面刺”、“上书”、“谤于市”三种方式, 并分别赐予“上赏”、“中赏”和“下赏”。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奖赏的对比, 表现齐王广开言路决心之大, 从谏如流态度之诚。其二, 从齐王纳谏的效果对比。“令初下”, 进谏的人“门庭若市”;数月后, “时时间进”;“期年”、“无可进者”。这一鲜明对比, 表现了齐国政治修明, 齐王纳谏效果之显。)

(d) 善作侧面描写

课文最后写诸侯朝齐。请你给结尾写一个短评。

(答案:写纳谏结果。侧面表现, 篇末议论, 卒章显志)

四.深思质疑

1、学生自由质疑。

2、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 却细写邹忌比美, 这有“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之嫌吗?

(答案:写邹忌比美, 看似与主题无关, 实际上正是为突出主题所作的铺垫。先有比美, 后才能以此设喻进谏, 这个“比美”正是紧扣题目中的“讽”字落笔。若去“直谏”, 齐王不但不会纳谏, 恐怕邹忌连脑袋也保不住!)

3、邹忌作为齐威王的谋臣良相, 讽谏齐王, 目的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 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这样的行为值得赞扬吗?

(答案:邹忌讽谏齐王广开言路, 纳谏除蔽, 修明政治, 使齐国富强起来, 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 对我们今天法制建设也有值得借鉴的价值。)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3

古噜噜:(轻声地)匹匹,难道不是“魔镜魔镜告诉我”吗?

匹诺曹:老叔哪有钱买大镜子?这副墨镜还是他从老编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墨镜:亲爱的主人,

阿木老叔:(跳起来)最帅的难道不是我吗?徐公是谁?是谁?再不说把你扔回垃圾桶……

高导、陈导:我们告诉你!徐公,男,战国时期高颜值男神,本影片特邀演出嘉宾,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男主角邹忌悟出一个让齐王接受谏言的道理。长话短说,请看——

第一场

时间:战国时期的某一天早上

地点:邹忌家中

天亮了,邹忌起床洗漱,其妻在整理被褥。他走到镜子前正正衣冠。

邹忌:(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哎,老婆,你说我和徐公,谁更帅?

邹妻:(笑容满面地走到邹忌面前,为他理了理衣服)徐公?拉倒吧!你帅得稀里哗啦的,他哪能跟你比啊!瞧瞧,你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深吸一口气)在我眼里,你简直是——

邹、妻:(齐声)完美!

邹忌:就知道又是这一句。

(邹忌气宇轩昂地踱到在一旁端茶送水的小妾小婷身旁)

邹忌:(得意扬扬地)小婷,你说我跟那姓徐的小子比,谁更帅一些?

小婷:(皱眉,独白)徐公是哪位呀?(舒眉展眼,恍然大悟状)哦,徐公啊,他是哪根葱啊!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接过小婷盘子里的茶水漱口)真的?(从腰上解下一块玉佩,招手)来来来,赏你的。

小婷:哇,谢老爷!(鞠躬,端着茶水退下)

第二天,邹忌的朋友老陆来到邹家,与邹忌商谈借钱之事。

客人:(站起来握着邹忌的手)哎呀,老邹啊,咱哥俩可是三百年没见了啊!(接过侍女的茶,抿了口茶)

邹忌:老陆啊,幸会幸会,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客人:能有啥事儿啊,就是来看看你嘛!

邹忌:看你又说笑了,你这大忙人成天在外面跑生意,没事儿你会来看我?

客人:看来还是瞒不过你,我的确有点儿小事想请你帮帮忙。

邹忌:说来听听。

客人:老邹啊,你看,我们这些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不小心欠了一屁股债,想找你借几个钱捞捞本。

邹忌:噢,这样啊……(若有所思,顿了一会儿)成,回头我让伙计送你家里去。

客人:啊,老邹啊,还是你靠谱,你对我的恩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

邹忌:行了行了,别贫了,咱俩谁跟谁啊!对了,刚好有个事儿问你,城北的徐帅哥你还记得不?

客人:就是小时侯总挂着两条鼻涕,光着膀子,到处乱窜的小徐?当然记得。

邹忌:你觉得,我和他比,谁帅?

客人:就他那小样儿,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能跟你比,那是他八,哦不,十八辈子修来的福!

邹忌:真的?

客人:我怎么会骗你呢?

第二场

第二天,徐公身着端庄的衣服前来拜访邹忌,邹忌以礼相待。

邹忌:(打量徐公)哎,我说小徐啊,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啊?

徐公:哦,我不讲究的,粗茶淡饭就行。邹先生是要留我吃饭吗?

邹忌:啊……我只是随便问问。(回过神来)那个,小徐啊,你来我这儿有啥事啊?

徐公:邹先生,是这样的,家中庆贺老母八十大寿,我特来邀请您赴宴。(从衣袖里掏出一份请柬,递给邹忌)还请邹先生赏光。

邹忌:(接过请柬,过目一翻)好,我一定前去拜寿!代我向令堂问个好!

徐公:谢邹先生关心。我会转告母亲的。(看天,回头对邹忌说)嗯,天色不早了,我就不久留了,告辞!(起身,作揖)

邹忌:哦,那你慢走,我让下人送送你。(大声喊)小宋子,你送送徐先生。

徐公走后,邹忌一直坐在椅子上苦思冥想。

第三场

邹忌与众臣身穿朝服,入朝见齐威王。

群臣:(跪拜)大王万岁!

齐威王:平身!

群臣:谢大王!

邹忌:(作揖)臣有事上奏。

齐威王:爱卿请讲,寡人洗耳恭听。

邹忌:谢大王。大王,臣一直自认为很帅,觉得自己是齐国第一帅。臣的妻子偏爱臣,小妾畏惧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所以都说臣比徐公帅。可当我见到徐公时,才知道自己的相貌远不如徐公。就因为这个问题,我昨晚一夜没睡,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齐威王:说说看。

邹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尚且会受如此蒙蔽,而如今,咱们齐国,地大物博,繁荣富强,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您后宫中的妃子、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里的大臣,没有谁不畏惧您;全国上下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比我更深啊!

齐威王:嗯,邹爱卿说得有理,寡人忽视了这个问题啊!那你说,寡人怎样才能不受蒙蔽呢?

邹忌:这个好办,只要您下个命令,鼓励天下人共同给您挑刺儿、找碴,这样下去,咱们齐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齐威王:好,就这么办!(拍案而起,音乐起)众爱卿,从今天开始,特设全国挑刺儿找碴委员会,由邹爱卿担任会长,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人,奖励“爱疯18”手机一部、马尔代夫双人双飞十日游;能写奏折指责寡人过失的,奖励“爱派德”平板电脑一部、首尔五日游;能在街市上批评议论寡人的过失,并被寡人听到的,奖励“小麦”智能手机一部,三亚四日游!

群臣:大王万岁!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剧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篇4

1、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点拨、训练

【预习导学】

一、解题与作品介绍。

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邹忌讽齐王纳谏》讲述的是邹忌用设喻的方法规劝齐王,使齐王接受别人的意见。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讽”与“谏”是相对的,目的相同,但方法不同。这题目不能解释成“邹忌劝告齐王听取意见”,而应该把题目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邹忌讽齐王”,一部分是“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合作探究】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昳丽(2)窥镜()(3)寡人()(4)纳谏()

(5)谤讥()(6)期年()(7)暮寝()(8)妻妾()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6分)

(1)形貌昳丽()(2)吾孰与徐公美()

(3)徐公不若君之美也()(4)暮寝而思之()

(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期年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层意思。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展示提升】

各小组在预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其他同学订正补充。

【教师点拨】

穿插于以上各个环节中。

【达标测评】

1、给下面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8分)

(1)朝()(2)与()()()

(3)观()

(4)燕()()()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徐公何能及君也()

(3)旦日,客从外来()

(4)徐公来,孰视之()

(5)王之蔽甚矣()

(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7)能谤讥于市朝()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3、指出下面句子中“之”字所指代的内容。(2分)

(1)问之:“吾孰与徐公美?”

(2)暮寝而思之

(3)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4)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 篇5

中学古文教学,以往的程式为介绍作者、背景、解题、翻译、串讲、归纳段意、总结中心等。本设计试图从引导学生领悟前人结构文章的妙处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探究,举一反三,学会汲取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设计提要]

这篇教学设计为提要式,由三方面组成:1.《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的整齐美;2.《邹》文的参差美;3.《邹》文的哲理美。

[说明] [所据版本: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

《邹》文字浅显,高中学生自己能够读懂,所以在指导学生自读了前面的提示及注释之后,即可进入下面的导读。

[设计实施]

一、《邹》文的整齐美

[引导]邹忌是齐国的美男子,文章写他以比美设喻,巧妙讽谏,令人耳目一新,文章本身也写的很美。首先,是它的整齐美,即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注意从头到尾,先后出现了几个三?

[讨论明确] 1 .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 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及君之美也。3. 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 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以臣之妻私臣,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然后得出推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三变之后,达到了内政修明、国家强盛的目的,从而出现了四国朝齐的国际局面。

[点拨]也许是无意为之的巧合,作者把整个故事组成了三叠排比的奇特结构,叙事如江水东下,十分畅达,并且前后呼应,上下关照,使文章具有一线贯穿、晓畅淋漓的特点。这样的结构,不仅使文章从全文看来有一种整齐的美,而且使其内在韵律有一种进行曲般的节奏美。这样写,看来有些过于理想化,但仔细斟酌,却又完全合乎事理,合乎历史发展规律。

二、《邹》文的参差美

[引导]《邹忌讽齐王纳谏》不仅是整齐美。请再读一遍课文,比较一下三问、三答、三比,在表述上有无区别;若有,说出原因。

[明确]1、三问:邹忌问其妻,自称我,用较随便的口语化的自称;问其妾,自称吾,用较庄重的书面语化的自称,端着架子;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还是端着架子,但句式通俗多了。2、三答:其妻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你漂亮得很(先是正面肯定邹忌之美),徐公哪比得上你呀(再与徐公比较)?从文章开头描写看,邹忌称得上是美男子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再穿上华贵的官服,更显得风度潇洒、气度非凡。他的妻子也肯定为这样一位外表英俊而且才能卓越的丈夫而骄傲,再加上是结发夫妻,恩爱之情更是溢于言表。而妾在家中的地位较低(从妾字构成上可看出,妾,立女也),只是附和着学说了半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虽只比其妻少了三个字(君美甚),但足可看出,妾对邹忌不如妻那样发自内心的赞美。接下来,面对在齐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其客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就更是一句奉承讨好主人的话,语气也比其妻妾的回答平淡多了。这三问三答,虽然未写一个字的个人心理、神态,但每一处问答,每一个人的表情乃至内心世界,都能使读者描摹出来,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再来看三比。从第二节开始,邹忌以他策士善辩的风格,首先向齐王说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然后一连串地说出他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欲有求于他而都说他美于徐公的事。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各自概括了上一段一个层次的意思,这一组排比句即涵括了上面一整段文字的内容。这样写,既避免了重复,又使行文显得参差变化而且简洁明快。正当齐王充满兴趣地听他讲比美故事的时候,邹忌适时切入主题,以家事比国事,一一比照对应,用妻、妾、客的私臣、畏臣、欲有求于臣,比喻齐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指出齐王身边种种易受弊的情况,并得出推论:大王所受的蒙蔽一定很严重啦!邹忌雄辩的口才和巧妙委婉的讽喻,使齐王如梦初醒,立时了解到了政治积弊之所在,从而痛下决心,悬赏纳谏,广开言路,进行改革,这才出现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使齐国逐渐跨入了战国七雄的行列。

[点拨]《邹》文既有相对整齐的结构美,又有错综变化的参差美;在这变化错综之中,又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十分恰当地折射出了人物的身份、心理和情态,确实起到了言简意赅、出神入化的效果。我国古代文学简练典雅的风格,由此可见一斑。

三、《邹》文的哲理美

[引导]通过邹忌比美、设喻讽谏,使齐国走向强盛的故事,我们能够从中吸取哪些教益呢?请大家再读一遍课文,进行思考,试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普通人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也来个三)。

[讨论明确]

1、作为下级,既要勇于进谏,又要善于进谏。忠言不一定都要逆耳,像邹忌这样,幽默风趣、娓娓到来、顺理成章地使国君纳谏除蔽,从而达到使国家政治清明、繁荣昌盛的目的,岂不美哉!

2、作为领导者,也应乐于纳谏。闻过则喜、从善如流,是古往今来那些胸怀宽阔、雄才大略的领导者的优秀品质,齐威王也算其中的一位。相反,如果没有虚怀若谷的气度,没有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百姓的安危祸福着想的胸怀,不但逆耳的忠言听不进,就连顺耳的劝谏也难说听得进的,那就只剩下一意孤行、孤家寡人了。

3、作为普通人,也应有自知之明。邹忌之所以三问,徐公来了之后又窥镜而自视,终于发现自己弗如远甚,可见邹忌一开始就不相信自己比人家徐公美;大家不约而同地捧他,也没把他捧晕乎。所以,才能暮寝而思之,悟出背后的根由:他们之所以美我,是由于 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呀!这叫什么精神!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概括得很精当: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千古名言,就是从本文中归纳出的)

[点拨]《邹忌讽齐王纳谏》通篇都闪烁着哲理的光辉。如果,我们所有的被领导者都能勇于并且善于进言,各级领导都能乐于纳谏,人人都有自知之明,则我们的国家幸甚,我们的民族幸甚!

附:板书

问、答、思 整齐 善于进谏

三 参差 乐于纳谏 三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篇6

邹忌三问的高明。邹忌早晨穿戴好后,一面照镜子,一面问妻子自己有没有徐公漂亮。显然,这样场景下的问话只是日常生活中夫妻间随意的调侃,但邹忌却接连三次发问。在得到了妻子不假思索的肯定回答后,邹忌首先表现出来的不是兴奋和骄傲,而是“不自信”,这正体现了邹忌遇事能够进行客观冷静分析的优秀品质。于是邹忌转问其妾,乍看起来,妾的回答与妻的回答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回答中少了“君美甚”这三个字。少了三个字,妾的话语中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与妻子便有了本质的不同。妻子先夸赞再做比较,那是由衷的欣赏;而妾呢?直接比较,匆忙地下了结论,话语中蕴含着刻意的奉承和虚夸。于是,邹忌再问来访的客人。将个人的私密问题,拿来问客人,显然是很不合情理的。这正说明了邹忌已经从前面两次问答中,认识到了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情感和目的,会有不同的主观评价。或许邹忌早就知道客人会怎么说,而事实果然如此。从“美甚”到“何能”再到“不若”,人物不同的内心思想也得到了清晰的呈现。邹忌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蕴含的内在因素,所以他连续三问,了解了真实的情况,着实高明。

齐王三赏的高明。邹忌将家居琐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劝谏齐王。齐王欣然纳谏并诏令全国,设置三赏,鼓励臣民进谏。细品这三赏的具体内容,不得不叹服齐王的高明。三赏中考虑了不同阶层的人的进谏条件:能“面刺”者,必为近臣贵族;能“上书”者,必为朝中大臣;那么平民百姓又如何进谏呢?“谤讥于市朝”,能够在公众场合议论,也算是进谏。这样,不同的人都有了进谏的途径,齐王获取的信息便会更加全面,也就避免了受蒙蔽的情况。另外,齐王还特别强调,“谤讥”是要在公众场合下,而不是私下不负责任地传递小道消息,公众场合议论的必须是确切真实的内容。“面刺”“上书”“谤讥”三个词语准确地写出了不同的进谏者可以选择的方法和途径。由此可见,齐王的考虑是非常细致周到的,体现了他诚恳的态度。另外,齐王之令只赏不罚,充分放开了言论自由,这也体现了齐王宽广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齐王三赏,足见高明。

文字运用的高明。好的文章必是语言运用得精彩。在本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咀嚼品悟的精彩文字。比如,邹忌总结妻、妾、客的不同应答后,得出了“私”“畏”“求”的结论,这便是极为精当的分析评价。私,因爱而生;畏,因弱而生;求,因利而生。这不正对应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利益关系吗?家庭之中、君臣之间,概莫能外。再如,齐王听了邹忌的劝谏后,作者只用了一个“善”字表达齐王的态度。简洁的语言,表现了齐王充分认同和接受邹忌的观点,同时也表现了他急于解决问题的迫切心理。精妙的用词,传神的表达,正是作者文字运用的高明所在。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艺术美 篇7

一、虚实相生的构思美

全文前半部分是“虚处实写”,后半部分是“实处虚写”。文章前面部分作者非常高明,他把邹忌“窥镜”、比美和他从妻、妾、客献媚的包围圈中钻出来,以及以家事引出国事规劝齐王等虚构的细节提到文章的开头叙述,然后煞有介事地接上“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从而把正面意思交待清楚。这样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虚处实写”。文章后半部分齐王接纳忠言、兴利除弊的事,是有史实依据的。据史载,齐威王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作者从侧面表现出以前人们对齐国的意见成堆,“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廷若市”;而期年之后,已达到“虽欲言而无可进者”的程度。显然,这只是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意义,塑造理想的君主而已,并不苛求事件的真实和可信度。这样就生动灵活地完成了“实处虚写”。从而使文章在虚实相生,似实而实虚,似虚而有实中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二、清晰别致的层次美

这篇文章结构完整,引人入胜,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邹忌问妻、妾、客的三问是三层,妻、妾、客的三答是三层;三思是三层:“私我也”“畏我也”“欲有求于我也”;三比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三赏是三层:上、中、下赏;“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以后”是三层。邹忌“比美”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也是三层:“朝”“旦日”“明日”;邹忌“比美”后思想的转变过程也是三层:“自以为不如”“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全部事态的发展又是三层:邹忌进谏是第一层,齐威王广纳贤言是第二层,最后“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 “三”在古汉语中有“多次”的意思,例如:“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以用三既可以增强文章所要表达的观点的说服力,又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文章结构上的整齐有致,从而使文章内容显得别致清晰。

三、别具匠心的语言美

这篇文章语言灵巧生动。叙事实,曲折动人;用语言,简洁生动;写人物,声貌毕肖。如邹忌和妻、妾、客的三问三答,虽同属赞美之词,但表达不同,每句仅一二字增减变化,却恰当地表明了人物间亲疏远近的关系: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充满感情的感叹句,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反问句,不正面赞扬,显见因“畏我”而带敷衍;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陈述句,感情平淡,因“有求”而趋附逢迎。再如,对纳谏的影响,只写国外的反映,国内则不着笔墨;对齐王听谏的态度,只用了“善”和“乃下令”就写出了其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对纳谏后的效果只用二十来字:“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就交代得非常清楚。作者在语言处理上的功力令人击节赞叹,玩味不已。

四、栩栩如生的形象美

这一独特之美主要表现在邹忌举重若轻的心智美和齐王从谏如流的胸襟美上。邹忌通过“比美”,悟出了一个道理:要别人直接评论自己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同自己有着各种关系。于是他以小见大,把“三思”的结果告诉齐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让齐王自己思考“王之弊甚矣”和应该采取的措施。因为邹忌想到个人除弊的影响和意义很小,只有齐王除弊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命运。以国为家,生系天下,睿智明达的封建社会贤臣形象跃然纸上。而齐威王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邹忌当面指出“王之弊甚矣”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表示赞同,认为“善”,并且“乃下令”,规定了三种进谏和悬赏的方式。他不仅能够接受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兴利除弊,大胆地改革从前为“群臣吏民”所不满的一系列政策,从而为齐国的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位广纳贤言,富有远见,胸襟开阔的封建明君形象跃然纸上。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篇8

一、讨论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讨论)。

1.为什么说邹忌进谏的方法很巧妙?邹忌为什么不“直谏”而要“讽喻”?

明确:个人美不美的问题,妻、妾、客人和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本是生活小事,但在这种小事中,却隐含着大道理。在“受蔽”这一点上,生活小事和国家大事之间有着共同点,可以进行类比。而齐威王又爱好类比(隐语),从美不美的问题谈起,威王喜欢听,阐明道理,由抽象变具体,由深奥变浅显,由逆耳变顺耳,威王就容易接受。

2.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1/2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3.本文的人物对话为何不同?

明确: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问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妻是热情地赞扬邹忌“美甚”,反映了妻对夫的偏爱;妾在家庭中地位卑微,因为害怕,不得不敷衍地说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她的赞美比妻差多了。客回答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了。

二、课堂自测(20分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长) ②形貌昳丽(光艳)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 ④臣之妻私臣(偏爱) ..

⑤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⑥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⑦时时而间进(有时候) .

2.辨析加点词的意义和词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代词) .

孰视之(仔细地,副词) .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之(周详地,副词) .

3.“于”作介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解释:A. 副 B.向

C.对 D.比 E.跟 F.在;给下面加点的“于”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客之美我者,有求于(C)我也。 .

②„„皆以美于(D)徐公 ③皆朝于(A)齐。 ④此所谓战胜于(F)...朝廷 ⑤曹操比于(E)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

4.“于”和“是”连用,有:A.于是 B.因此 C.在这事上。给下面的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于是(B)入朝见威王。 ..

②于是(A)众枪齐发,敌人纷堕入落叶。 ..

③吾父死于是(C)。 ..

5.比较下面两个疑问句的意思是不是相同?哪一个句子与现代汉语的词序相同?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答]有连接相比较事物的连词“与”,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第②句符合现代汉语的词序。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三 篇9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3、通过探讨本文记叙的故事、人物形象等,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引导学生初步学会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委婉劝说别人的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词句

(一)读准易错的字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

(二)理解标题中的“讽”、“谏”两个字意思

1、讽,这里是动词,讽,这里是动词,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2、谏,这里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三)巩固其它字词

(1)修(2)尺(3)明日(4)美我(5)地方千里

(6)王之蔽甚矣(7)面刺(8)虽欲言(9)皆朝于齐

(四)翻译以下各句: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一)提问:结合本文,说一说怎样朗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朗读课文

三、整体把握课文

1、你能讲一讲本文记叙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2、邹忌是怎样成功说服齐王的?

3、讨论:邹忌和齐王分别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提问:邹忌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五、学一学劝说

语境1:初春天气,时冷时热,假如你要劝你的母亲多穿件衣服,你该怎么说?你的母亲要劝你,又该怎么说?

语境2:小英时不时的在看男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假如你是母亲,你将如何与女儿谈话?

语境3:齐景公酷爱打猎,非常喜欢捉野兔的老鹰。烛邹不当心,让一只老鹰逃走了。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去斩首。晏子走上公堂,怎样进谏才救得了烛邹?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发挥想像力,以邹忌或齐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这个故事。

邹忌讽齐王纳谏 篇10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评析

标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原是没有小标题的,本文的题目为编者所加。题目用“讽”齐王纳谏。而不用“劝”,一个“讽”字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讽,就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关键在于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去启发、开导被谏者。良药而不苦口,便于对方接受。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内容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人物刻画

本文作者极善于刻画人物,其表现手法,不重于形体的描绘,而着墨于对人物的举止细节的摹画和对话的细微差别。例如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都用“窥”而不用“对”,“窥”不能解作“偷看”而应释为“暗自”,将人物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表现出来。“孰视”,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内心里反反复复地做着比较,这些细节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变化,尤其是三答,虽然异口同声地说“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话的微小差别,却显示了人物关系的亲疏与各自的心态。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为之骄傲的,妾的回答却多少有些迟疑、紧张而谨慎,客的回答虽然斩钉截铁挺干脆,但敷衍应酬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感受,强调蒙弊的害处。再说私事,层层设喻,进而谈论到君王执政这间国家大事,让齐威王从类比中受到启迪,感到察纳众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层层深入。这种写法委婉生动,浅近易懂,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邹忌讽齐王纳谏成语 篇11

【解 释】 门:宫门,家门;庭:朝廷,庭院;若:好象;市:集市,市场,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商业、服务场所

【示 例】 老舍《四世同堂》:“粉妆楼有许多朋友,一天到晚~。”

【近义词】 车水马龙

【反义词】 门可罗雀、门庭冷落

邹忌讽齐王纳谏老师(大全) 篇12

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皆朝于齐(chao)朝服衣冠(zhaoguan)谤讥于市朝(bang chao)期年之后(ji)间(jiàn)进

二、解释加点词的意思。(33分)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孰视....之(同熟仔细)私我(偏爱,动词).

客之美我者(以„ 为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

期年之后(一周年一整月)闻寡人之耳者(使„ 听到)..

王之蔽甚矣(受 蒙蔽)皆朝于齐(朝见)..

旦日(第二天)与徐公孰美(谁)...

时时而间进(不时,有时候)(间或偶而)...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指责)能谤讥于市朝(指责别人的过错)(讽刺)....

三通假字

1、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四解释下列词语

1、词类活用

(1)邹忌修八尺有余(修:形容词作名词,长,这里指身高)

(2)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3)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4)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或:(受)蒙蔽)

(5)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6)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美,认为„„美)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2、古今异义词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名词,地点,处所)

(2)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古义:(指责,劝谏)今义:(诽谤,讥讽)

(3)明日,徐公来 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委婉劝说)今义讽刺“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A)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C)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B)④暮寝而思之(B)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E)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C)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F)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D)

4.掌握一词多义

若①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朝① 朝服衣冠(早晨)④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② 门庭若市(好像)② 能谤讥于市朝(公共场合)③ 皆朝于齐(朝见)...之① 齐国之美丽者也(的)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对)..

② 孰视之(他,代指徐公)② 皆以美于徐公(比)..

③ 暮寝而思之(妻妾客说自己比徐公美这件事)③ 能谤讥于市朝(在)..

④ 吾妻之美我者(用于主谓之间)④ 皆朝于齐(到)..

私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②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私下)

诚: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方 ①今齐地方千里(方圆,纵横)

②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果真)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方才,刚)

善:①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善)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③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④王曰:“善。”(好,高明)

五、古文默写

①、文中写邹忌对妻认为他美的看法的语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②、文中写邹忌对“妾之美我”看法的语句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③、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初下的情景的语句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④、写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

虽欲言,无可进者⑤、文中与“王之蔽甚矣”相照应的句子是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六、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战国策》或《战国策?齐策一》,是西汉末年 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 的策略和言论。文章题目中“讽”意思是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七、朗读节奏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4、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八、重点语句翻译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众场所批评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到下等奖赏。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分)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九、思考回答下面的问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

怎样的品质?(3分)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来答。示例: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

2、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意对

即可。

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体现了本文语言精练的特点。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

地显示他的矜持和尊贵。

4、揣摩“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活动,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人物的活动分为三个层次。邹忌对徐公“孰视之”,表明他的认真,也表明了徐公的美;

“窥镜而自视”是为了作比较,显示出邹忌虽不自信但也不轻信;“暮寝而思之”则表明他

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

5、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

变化说明了什么?

*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两个要点:一是齐王纳谏,一是朝政的弊端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后一点答“取

得了显著的效果”之类,也给满分。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十、开放性试题

1、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

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分)

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或“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能围绕委婉的说话方式谈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2、从文中看,齐威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达到“大治”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十一、中考直通车.

(三)(2008黄石市)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

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而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晏子春秋·晏子谏杀烛邹》)

1.请用“ /”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分)

今齐地方千里

2.查《古汉语词典》,“树”有三种读音,并有若干不同义项。一读“shǔ”义项有:①作动词,计算。②作动词,列举。二读“ shù ”,义项有:①表事物的数目。②作名词,规律,气数。三读“ shuò ”,义项有:①多次。根据以上义项,请写出“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中“数”的读音与词义。(1分)

读音:词义:

3.下面几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B)(2分)

A、(1)时时而间进(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B、(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1)皆以美于徐公(2)骈死于槽枥之间

D、(1)使烛邹主鸟而亡之(2)吾欲之南海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让各位诸侯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我们的国君把鸟看得很重而把人看得很轻。

5.两段选文都表现了进谏者的机智善辩,但各又有不同。甲文劝谏的目的是为了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以富国强民;乙文晏子劝谏的目的是为了让景公不杀烛邹,以免落下“爱鸟轻人”的罪名。甲文邹忌进谏时采用了借事说理(以事喻理、类比法、推己及人,均可的方法说服齐王,乙文晏子进谏时采用正话反说(以退为进、归谬法,皆可)的方法,使景公明确了事情的荒谬以及后果的严重。(2分)

(四)(2008盐城市)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言短文,完成11-14题。(15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慰问、吊唁)。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品行不好),使臣受吏民之垢(谦虚的说法,意为担任楚国的宰相),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患祸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越把自己看得低),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贾谊集》)

1.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D)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C.一国吏民/皆来贺D.今/齐地方/千里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实在、确实 ③孙叔敖为楚令尹担任④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离开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几个月过后,不时有人偶尔来进谏。②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地位高而独揽大权的人,国君厌恶他。

4.邹忌向齐王、“老父”向孙叔敖进言分别用了什么方法?在与人交往中,你更欣赏哪一种?请说说理由。(5分)

邹忌运用设喻的方法进谏齐王,含蓄委婉又形象生动,让对方易于接受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老父”运用从反面讲道理(或直言不讳),向孙叔敖进言。直接陈述利害,可以产生“苦口良药”的劝说效果。

(五)(2008浙江省丽水市)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郑龙谏勿伤百姓

赵简子①出畋,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选自《金楼子》)

【注】①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末年晋国正卿。②野人:农夫。③晋文公:即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5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身高)(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3)王之蔽甚矣(受蒙蔽而不明)(4)赵简子出畋(打猎)

(5)故缘木愈高者愈惧(攀援、爬(树))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3)人爵愈贵者愈危。

人的爵位(地位)越高就越危险。

(4)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3.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4分)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4.同样是“谏”,邹忌和郑龙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方法? 邹忌用的是曲谏——委婉规劝;郑龙用的是直谏——尖锐批评。

5.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

上一篇:春节团拜会串词课件资料下一篇:零售贷款中心部门及岗位职责(含分、支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