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精选6篇)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 篇1
1:人生如一杯茶,不能苦一辈子,但总要苦一阵子!
2:空中的鸟儿,你何必与笼中的鸟儿争躁,你自有你的天地!
3:营养爱情的从来都不是时间,时间只是会营养感情。营养爱情的是感觉,营养感觉的是没有得到的东西!
4:当你不了解一个人的时候,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心里所想的不一定是对的!
5:穷真的没什么,它不是一种光荣,也绝不是一种屈辱,它只是一种相比较而言的生活状态,是需要认识和改变的一种现状!如果把它看作是丑陋的外衣,那么它就真的遮住了心灵的光芒!
6: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
7:当你不确定一个男人是否喜欢你的时候,他比你还不确定!
8:伤心、绝望那一定是有的,承受吧,没有人能替代你,然后把一切交给时间,时间有用!其实一切只是经过而已!
9:如果不能流泪,就微笑吧!
10:儿时,幸福是一件实物。长大之后,幸福是一种状态。然后有一天,我们才发现,幸福既不是实物,也不是状态。幸福是一种领悟。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 篇2
1. 加强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 是重塑完美人格,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完美人格的标准?根据东西方主流的道德伦理思想及心理学对人格特质问题的研究, 完美人格应具备以下特征:爱心、忍耐、宽容、乐观、平和、节制、谦虚、守信、责任感、自省。从完美人格的标准中不难看出, 爱心是居于首位。一个人只有拥有爱心, 他的存在才能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价值, 所以东西方道德体系中都将爱心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 它是道德理想的出发点, 也是道德理想的最终归宿。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 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充分发展, 更重要的还包括人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以及个人自身内在的各方面的关系协调和优化。遵从这一观点, 人类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使人日臻完善, 人格丰富多彩, 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作为各种角色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加强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 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大发展, 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强:大气骤变, 核电站放射性的污染, 海啸频繁爆发等。所有这一切都迫使人们去重新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 为了人类自身的发展, 现在已不可能从自然界中一味的索取, 人类应该把爱同样的献给自然界, 这是人类在新世纪环境下生存的必要前提。当然, 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的到来, 市场竞争越演越烈, 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的实利化。因此, 人类更应该去学会施爱于自己的合作伙伴, 施爱于爱好世界友好和平的人民与国家。学会关心、学会施爱已经是当代社会健康发展, 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基本前提。
3. 加强农村儿童爱心教育, 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9年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 其报告主题便是“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学会关心”———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出现了。在教育哲学观上, 21世纪的教育需要强调一种全球合作精神;在社会观上, 倡导人们关心和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以推进全球社会的发展。但所有一切的发展都是以有感情的人为中心的, 人类的关爱之心对新世纪的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二、农村儿童爱心教育的途径
1. 教师要做好表率。
爱是教育的灵魂与生命, 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爱的付出, 是教育的关键, 也是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爱是人类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需要。对于人格正处在发展中的儿童而言, 教师对农村儿童爱的奉献, 既是培养农村儿童人格的重要条件, 也是教育农村儿童施爱于人的决定因素。教师只有进行了以爱为基础的教育, 培养了情感, 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 形成自尊和自信, 从而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社会。在大多教育活动中, 教师基本上是教育的主导力量, 学生相应的处于能动地位, 教师要让学生具有爱心, 首先教师要取得学生的信任与爱戴。这样爱才能真正起到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灵纽带的作用, 才能为农村儿童的施爱提供一定的保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2. 纠正教育功能的错位。
新时期的教育强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人文精神是因历史优秀文化的沉积, 凝练而形成完善人格修养的一种文化精神, 强调以人为本便成了人文精神的实质内涵。爱, 作为人类社会既高级又特殊的一种情感, 是人文精神的本质反映。但是, 为了培养与社会全方位接轨的人才, 教育的功能有时会出现错位, 正如美国学者麦金太尔所说:“处于这一时代饱受科学技术优越性的现代人们, 其内心世界丧失了宁静, 完整与和谐, 普遍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人的失落’, 人的‘家园的失落’出现了空前的精神危机。”当今教育对人的培养只重视科学精神, 却忽视了人类的人文精神, 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大教育环境势必会导致学校教育功能的偏差, 使学校教育出现了重知识轻情感、重科学轻人文的现象, 从而使得教育育人的本质功能有所淡化。
在当今社会物质利益的刺激下, 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已成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学校教育由过去的追求精神层面的发展转向到追求功利色彩埋没下的纯知识理论的发展上。当然, 以社会大环境为导向的家庭教育也出现了“重智轻德”等许多教育误区, 因而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人情味。他们总是用自己的才智去追求个人利益, 不知何为“孝”、“忠”, 不知何为感恩。人格的完美体现应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和谐统一。如司马迁所说:“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才德备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愚人。”在农村儿童的爱心教育中,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关键, 德性的提高是保证。教育应回归本流, 始终把培养完美的人作为教育的主旨。
3. 走出学校, 在自然界中熏陶农村儿童的爱心素养。
三个问题领悟人生真谛 篇3
So he had it proclaimed1) throughout his kingdom that he would give a great reward to anyone who would teach him what was the right time for every action, and who were the most necessary people, and how he might know wha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do.
And learned men came to the King, but they all answered his questions differently.
The King agreed with none of them, and gave the reward to none. But still wishing to find the right answers to his questions, he decided to consult a hermit2) widely renowned3) for his wisdom.
The hermit lived in a wood, and he received none but common folk. So the King put on simple clothes, and, leaving his bodyguard behind, went on alone.
When the King approached, the hermit was digging the ground in front of his hut. Seeing the King, he greeted him and went on digging.
The King went up to him and said, "I have come to you, wise hermit, to ask you to answer three questions: How can I learn to 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 Who are the people I most need, and to whom should I, therefore, pay more attention than to the rest? And, what affair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need my first attention?"
The hermit listened to the King, but answered nothing.
"You are tired," said the King, "let me take the spade and work awhile for you."
"Thanks!" said the hermit, giving the spade to the King.
When he had dug two beds4), the King stopped and repeated his questions. The hermit again gave no answer, but rose, stretched5) out his hand for the spade, and said, "Now rest awhile and let me work a bit."
But the King did not give him the spade, and continued to dig. One hour passed, and another. The sun began to sink behind the trees, and the King at last stuck the spade into the ground and said, "I came to you, wise man, for an answer to my questions. If you can give me none, tell me so, and I will return home."
"Here comes someone running," said the hermit, "let us see who it is."
The King turned round, and saw a bearded man come running out of the wood. When he reached the King, he fell fainting6) on the ground. There was a large wound in his stomach. The King washed it as best as he could, and bandaged7) it. When at last the blood ceased flowing, the man revived8) and asked for something to drink. The King brought fresh water and gave it to him. Meanwhile the sun had set, and it had become cool. So the King, with the hermit's help, carried the wounded man into the hut and laid him on the bed. Lying on the bed the man closed his eyes and was quiet; but the King was so tired that he also fell asleep—so soundly that he slept all through the short summer night. When he awoke in the morning, it was long before he could remember where he was, or who the strange bearded man was, lying on the bed and gazing intently9) at him with shining eyes.
"Forgive me!" said the bearded man in a weak voice.
"I do not know you, and have nothing to forgive you for," said the King.
"I am that enemy of yours who swore to revenge10) himself on you, because you executed11) his brother and seized his property. I knew you had gone alone to see the hermit, and I resolved12) to kill you on your way back. But the day passed and you did not return. So I came out from my ambush13) to find you and I came upon your bodyguard, and they recognized me and wounded me. I escaped from them, but should have bled to death had you not dressed my wound. I wished to kill you, and you have saved my life. Now, if I live, and if you wish it, I will serve you as your most faithful slave and will bid my sons do the same. Forgive me!"
The King was very glad to have made peace with his enemy so easily and promised to restore his property.
The King went out into the porch and looked around for the hermit. The hermit was outside, on his knees, sowing seeds in the beds that had been dug the day before.
The King approached him, and said, "For the last time, I pray you to answer my questions, wise man."
"You have already been answered!" said the hermit, looking up at the King.
"How answered? What do you mean?"
"Do you not see," replied the hermit. "If you had not dug those beds for me, but had gone your way, that man would have attacked you, and you would have repented14) of not having stayed with me. So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was when you were digging the beds; and I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an; and to do me good was your most important business. Afterwards when that man ran to us,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was when you were attending to him, for if you had not bound15) up his wounds he would have died without having made peace with you. So h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man, and what you did for him was your most important business. Remember then: there is only one time that is important—Now! 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because it is the only time when we have any power. The most necessary man is he with whom you are, for no man knows whether he will ever have dealings with anyone else;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ffair is to do him good, because for that purpose alone was man sent into this life!"
从前,有位国王突然想到:如果他总能知道做任何事情的最佳时间;如果他知道谁是他应该聆听的,而谁是他应该避而远之的;还有,最重要的,如果他总能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么,以后无论做什么事,他都绝不会做不好。
于是国王昭告全国,无论任何人,只要能让他知晓做每一件事的最佳时机、他最需要哪些人以及怎样才能知道做哪件事情最重要,他就将予以重赏。
许多有学问的人都跑来回答国王的问题,可他们的答案却各不相同。
国王对那些答案统统不满意,自然也没有人得到奖赏。尽管如此,国王还是希望能找到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他决定去请教一位因智慧过人而声名远扬的隐士。
这位隐士隐居在一片树林里,除了寻常百姓谁都不理。因此,国王穿上简朴的衣服,不让侍卫跟着,只身前往。
国王快要到达时,那位隐士正在屋前锄地。看到国王后,他只是打了个招呼,又继续锄地。
国王走到他跟前说:“智慧的隐者,我来求见您是想请您回答三个问题:我如何才能学会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哪些人对我来说是最必不可缺的,也因此是我应该——相比于其他人——给予更多关注的?还有,哪些事是最重要的,是需要我优先考虑的?”
隐士听了国王的问题却并未作出任何回答。
“您一定累了,”国王说,“把铁锹给我,让我来帮您干一会儿吧。”
“多谢!”隐士说着就把铁锹递给了国王。
锄完两垄地后,国王停了下来,又把他的问题重复了一遍。可是隐士还是没有回答,而是站起身来,边伸手去拿国王手里的铁锹边说:“现在你休息一下,让我来干一会儿吧。”
可是国王并没有把铁锹给他,而是继续锄地。一个小时过去了,接着又是一个小时。太阳开始西下,没入树林深处。最后国王把手里的铁锹往地里一插,说道:“智者,我来找您,是为我的问题寻求答案的。如果您回答不了我的任何问题,那就告诉我,我会立刻打道回府。”
“有人朝这儿跑来了,”隐士说道,“我们看看是谁。”
国王转过身,看到一个一脸胡子的人从树林中跑出来。那人跑到国王面前时,昏倒在了地上。他腹部有一个很大的伤口。国王竭尽所能为他清洗和包扎伤口。最后,血终于止住了,这个人也恢复了意识,并要东西喝。国王去弄了些清水回来给他喝。而此时太阳也已下山,寒意袭来。于是国王在隐士的帮助下把受伤的男人抬到屋里放在床上。这个人闭上眼睛,安静地躺在床上;而国王也睡着了,因为他实在太累了。国王睡得很熟,夏天本来就昼长夜短,他这一睡就睡到了大天亮。早上醒来时,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想起自己身在何处,还有那个长着一脸胡子、躺在床上、睁着一双明亮眼睛专心致志地盯着他的陌生人是谁。
“请原谅我!”这个一脸胡子的男子虚弱地说道。
“我不认识你,也没有什么要原谅你的啊。”国王说。
“我就是您的那个仇敌,那个因为兄弟被处死、财产被剥夺而发誓要为自己而向您报仇的人。我打听到您孤身一人来这里求见隐士,因此决定在您回去的路上暗杀您。但这一天都过去了也不见您返回。于是我离开埋伏地点出来找您,结果遇到了您的侍卫,他们认出了我,并刺伤了我。虽然我摆脱了他们的追击,可要不是您帮我包扎伤口,我肯定已经因失血过多而死。我本想要杀了您,可您却救了我。现在,如果我能活下去,而您也愿意的话,我愿意一辈子服侍您,做您最忠心的奴仆,而且我还会吩咐我的儿子们也都效忠于您。请您原谅我!”
国王很高兴这么轻松就和他的敌人化干戈为玉帛,于是承诺会将他所有的财产归还给他。
国王走出茅屋来到门廊,四处张望寻找隐士。隐士就在屋外,双膝跪地,正在前一天他们锄过的那几垄地上播种。
国王走上前去说道:“智者,这是最后一次我恳请您回答我的问题。”
“我已经回答过你的问题了啊!”隐士抬头看着国王说。
“怎么回答的啊?您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你没看见吗,”隐士回答,“如果你没有帮我锄地,而是掉头离开,那个人早就袭击了你,而你也会后悔没留下来和我待在一起。所以,最重要的时刻就是你在锄地的时刻,而我就是那个最重要的人,帮助我自然也就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后来,当那个人朝我们跑过来时,最重要的时刻便是你在照顾他的时刻,因为如果你没有帮他包扎伤口,他可能已经死了,根本没机会和你化敌为友。所以他就是那个最重要的人,而你对他所做的一切就是你最重要的事情。因此,请你记住:最重要的时刻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在”!它之所以是最重要的时刻,是因为那是我们唯一有能力把握的时刻。最重要的人就是现在和你在一起的那个人,因为没有人知道他是否还有机会和其他人打交道;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我们身边的这个人,因为这才是人活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目的。”
1.proclaim [prəˈkleɪm] vt. 宣布,宣告
2.hermit: 参见P47注释14
3.renowned [rɪˈnaʊnd] adj. 有名的;享有声誉的
4.bed [bed] n. 栽培植物的小块土地;(花)坛;(菜)圃
5.stretch [stretʃ] vt. 伸出;伸长
6.faint [feɪnt] vi. 昏厥,晕倒
7.bandage [ˈbændɪdʒ] vt. 用绷带扎缚
8.revive [rɪˈvaɪv] vi. 恢复知觉
9.intently [ɪnˈtentli] adv. 专心地
10.revenge [rɪˈvendʒ] vt. 为……报仇
11.execute [ˈeksɪkjuːt] vt. 将……处死
12.resolve [rɪˈzɒlv] vi. 决意,决定
13.ambush [ˈæmbʊʃ] n. (打)埋伏(的地方);伏击(点)
14.repent [rɪˈpent] vi. 悔悟;忏悔(of)
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篇4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当炫富现象越来越普遍,当“高富帅”、“白富美”成为时下人人追求的目标后,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这一现代中国的生力军,他们的价值观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结合个人是实际和社会现实来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论,深入思考“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等问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对于我们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至关重要。人的生命过程与其他动物的生命过程不同,人生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过程,还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盛会内容。人不仅活着,还要生产、交往、创造,形成一定的人生价值目标‘以一定的人生观知道自己的行为,赋予人生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成就什么样的人生,是事业有成还是碌碌无为,是崇高善良还是卑鄙邪恶,是彪炳史册还是遗臭万年,除了客观历史条件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我们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的、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人生、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决定人生态度、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由于人们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境遇、认识水平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不同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不同的生活道路和生活方式,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弃错误的人生观,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重大人生课题。
尽管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过形形色色的人生观,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高尚的人生观,才值得我们遵奉和践行。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会对人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时时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成为受欢迎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要科学认识人恒,以人民利益为重,不为狭隘私心所困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速物质欲所诱惑,就能够不断实践高尚的人生价值。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 篇5
知识点概要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人生目的的重要性,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确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的人生价值目标,明确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科学地对待人生环境就是要做到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的本质属性是
A.人作为个体存在的自然属性 B.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社会属性
C.人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亲情属性 D.人作为一个利益个体的经济属性
2.人生观的核心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人生道路
3.有个人过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是没有树立正确的
A.世界观 B.人生观 C.人生态度 D.人生目的
4.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的标准是
A.人生目的 B.人生态度 C.人生价值 D.兴趣爱好
5.科学高尚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以国家利益为重 D.以社会利益为重
6.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是
A.人生的自我价值
B.人生的社会价值
C.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程度
D.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7.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
A.是否自食其力
B.劳动和贡献的尺度
C.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
D.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8.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是
A.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B.客观地认识自己
C.社会条件是否具备
D.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9.被称为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又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的是
A.确立科学理想信念的过程 B.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
C.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过程 D.社会实践
10.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和互助的原则。其中,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保证是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宽容原则 D.互助原则
11.诚信是由诚实和守信两个方面的意思构成的。下列名言与这句话含义一致的是
A.诚实是人生永远最美好的品格。--高尔基
B.守信的人是最快乐的,诚实是最天真的。--鲁迅
C.人无常信,行无常贞。--苟子
D.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1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
A.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B.社会与社会整体责任的关系
C.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 D.人与自然的关系
13.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
A.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B.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
C.人自身内部的协调,D.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关系的协调
14.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是
A.正确认识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B.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C.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D.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
一、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观点表明
A.人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 B.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D.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
2.关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正确的表述有
A.一个人的人生观不影响其世界观的发展和变化
B.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C.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
D.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都是错误的人生观。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A.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
B.都没有把个人的需要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
C.都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
D.都是由错误的世界观所决定的 4.“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这句话表明
A.人生价值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双重属性
B.社会价值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C.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D.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5.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的80岁退休教师蒋国珍资助、奖励的学生多达两万余人,累计金额20余万元,超过了他全部工资的总和。而他家住的是不到30平方米的土坯房,只有一张床,床上的棉絮已经发黑、发硬;一盏煤油灯是他家唯一的照明工具。家里最值钱的物品不到10元钱,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元钱。老人家认为,贪图物质享受是卑劣的,帮助别人才是一种享受。老人的行为表明
A.社会价值的实现总是以个人价值的牺牲为代价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C.人的价值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更表现在精神方面
D.人生价值判别的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6.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关键性因素。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A.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体现
B.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C.是个人和他人的利益关系
D.仅是两个自然主体之间的关系
7.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促进个人与他人之间和谐的因素之一。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与合作既对立又统一 B.竞争中不存在合作
C.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 D.两者形式上是对立的 8.马克思曾说过:“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表明
A.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
B.社会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C.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
D.在一定的条件下,人是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的
9.人生的内容是由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的。人与社会的和谐在于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A.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
B.只有人的本能需要与社会需要无关
C.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
D.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是统一的
10.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 A.事实上,任何社会的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 B.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C.社会整体利益既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又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保障
D.社会整体利益体现了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全部利益 .
11.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主要就是要促进
A.自我身心和谐 B.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C.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与自然的和谐
12.要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就要正确认识
A.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B.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
C.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 D.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分析题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他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达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为他人的手段,--这种相互关联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材料2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
--爱因斯坦材料3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希望广大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摘自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请回答: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2)阐述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人是最名副其实的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摘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2
一个社会的进步,不仅表现在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上,而且表现在精神世界的不断充实上。
青年素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力量。广大青年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为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注重学习,积极践行,使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代代相传,使党和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光荣传统薪火永续;另一方面,要积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大力发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诚信和谐的社会风尚,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全社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展现当代青年的良好精神风貌。
--摘自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材料3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一个骑兵连的进攻力量或一个步兵团的抵抗力量,与单个骑兵分散展开的进攻力量的总和或单个步兵分散展开的抵抗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同样,单个劳动者的力量的机械总和,与许多人手同时共同完成同一不可分割的操作所发挥的社会力量有本质的差别。在这里,结合劳动的效果要么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要么只能在长得多的时间内,或者只能在很小的规模上达到。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
--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4
我再谈一个论点,这个故事不是我编的,是北大光华的EMBA讨论我的课程的时候的发言,龟兔赛跑难道就赛一次吗?兔子在半道睡觉了,所以乌龟跑第一了,我们的EMBA的同学就说了,龟兔赛跑不是在第一次兔子睡觉的时候就成功了,所以第二次赛跑是兔子赢,乌龟就不服了,咱们赛第三次吧,前两次是由你兔子指定的路线跑,这次我来指定。兔子想了,反正我跑得块,就跑吧。兔子跑到中间的时候被一条河挡住了,但是乌龟游过了河,第三次乌龟就跑第一了。后来又说赛第四次,结果说我们干什么要跑来跑去,我们协作吧,于是在陆地上兔子跑,在过河的时候乌龟驮着兔子游,这就叫双赢。
--摘自厉以宁:《在“中国与WTO论坛”的讲话》
请回答:
(1)如何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2)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任何人都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B选项正确。
2.【答案】A【解析】人生观的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就会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价值。A选项正确。
3.【答案】A【解析】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决定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因而A选项正确。
4.【答案】C【解析】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活着,人生价值则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C选项正确。D选项与题干无关。
5.【答案】B【解析】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人生观、道德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B选项正确。
6.【答案】B【解析】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C、D选项均是人生自我价值的表现形式。B选项正确。
7.【答案】D【解析】D选项正确。C选项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B选项劳动和贡献的尺度是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A选项是人生自我价值的一种表现形式。
8.【答案】B【解析】AD选项是人生价值目标确立的要求,C是人生价值目标实现的条件,B才是确立人生价值目标前提。B选项正确。
9.【答案】D【解析】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过程,人生价值的评价就是对实践及其成果的评价。因此,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D选项正确。
10.【答案】B【解析】平等原则是前提,诚信原则是保证,宽容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互助原则是必然要求。B选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A选项仅表达出了内在的思想基础;C、D选项仅表达出了外在表现。B选项正确。
12.【答案】C【解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ABD选项表述都不全面。C选项正确。
13.【答案】A【解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而生产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人类正是在与自然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结成了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A选项正确。
14.【答案】A【解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键是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BCD三个选项都包含在A选项中,因此A选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D【解析】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双重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说明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因而ABD是正确选项。
2.【答案】BCD【解析】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作用。BCD是正确选项。
3.【答案】ABCD【解析】ABCD均是正确选项。D选项,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人生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之一。人生观的变化,必然引起世界观的改变。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是一致的。
4.【答案】ABCD【解析】题干节选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3页。主要考查对人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的理解。四个选项均是正确选项。
5.【答案】BCD【解析】正确选项是BCD。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以牺牲个人价值为代价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因而A选项错误。
6.【答案】A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实质的理解。ABC是正确选项。D选项的错误所在是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
7.【答案】ACD【解析】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从形式上看,二者是对立的;从本质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伴随、相互统一的。竞争离不开合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因而ACD选项正确。
8.【答案】ABC【解析】ABC是正确选项。D选项的错误在于,狭隘地理解了社会的构成。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人的生存是不可能脱离这些基本要素的。
9.【答案】ACD【解析】ACD是正确选项。B选项是错误选项,因为人的需要不同于动物的需要,即使是人的本能需要,也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
10.【答案】BC【解析】BC选项正确。A选项的错误在于,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在根本上才是一致的。D选项的错误在于,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统一。
11.【答案】ABCD【解析】所谓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因而ABCD四个选项均是正确选项。
12.【答案】ABCD【解析】ABCD四个选项都是对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的正确认识。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1)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既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从社会中得到满足,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作出的贡献,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的价值,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评价一个人人生价值的大小,要做到以下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第四,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2)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第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第三,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第四,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社会实践是人生价值真正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2.【答案要点】
(1)人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的。
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前提。
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是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①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的个体性中蕴涵着社会性。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同时又以社会的形式存在。②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的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来实现。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基础和条件。③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④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个人的权利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都无从谈起。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个人的权利也就无从实现。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 篇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使学生领悟和认识实现人的价值的正确途径,形成劳动和奉献的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正确认识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走出自我,走向成功。
二、教学重难点:
(一)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二)人生价值的实现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点名(把水杯、手机放置好)
(二)问好(如有迟到问为什么迟到)
起立、上课
(三)简短对话
(四)时政播放
(五)复习旧知:人生观有哪几部分组成?其核心是什么?
(六)导入新课:
故事一: 《两个汉子和两个袋子》
说的是在一片沙漠中有两个袋子,一个袋子里装着金子,一个袋子里装着食物,让两个汉子去选择,第一个汉子选择了金子,结果他和那袋金子永远留在了沙漠里;第二个汉子不得不选择了食物,结果他走出了沙漠,到达了绿洲。故事二:《一个父亲和两个儿子》
一个父亲给他的两个儿子留下了两样财产,一样是家产,一样是手艺。大儿子继承了家产,二儿子继承了手艺。结果大儿子坐吃山空,最后饿死,二儿子靠手艺养家,生活的幸福美满。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似乎是咬文嚼字的解答,却揭示了人生重要意义的价值哲学问题。在亚里士多德看似平常的话语里,包含了对需要、人生价值取向、人生价值意义等问题的看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 /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015年3月23日
思考: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七)讲授新课:
活动一:猜猜他是谁?——刘伟
他,10岁失去双臂,12岁学习游泳,2002年在全国一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获得了两金一银,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金牌。他19岁学习弹钢琴,2010年,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他再一次带给了全国人感动与惊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看一看这位达人中的达人。播放视频《达人中的达人》。
活动二:走进刘伟
【探究一】刘伟的人生有价值吗?刘伟的人生价值体现在哪里? 教师总结:什么是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1、价值——价值最初是一个经济学问题,意思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后来运用到各个领域,不同的领域对价值的理解具有不同的含义。如,这部作品的理论价值、审美价值如何,或是可能带来多少经济价值;有的文物不一定有多少经济价值,但具有很深厚的考古研究价值或收藏价值,等等。说的都是不同语境中的价值。
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价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它包含两个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例如(略);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例(略)。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人生价值的评价与标准——主要地是看他(她)为社会创造了什么社会价值 结论:刘伟的一生是有价值的。因为他感动了所有中国人,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同时他也得到了社会对他的尊重与认可,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这正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
美文欣赏:《被需要的幸福》 教师总结:
只有被需要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被需要才说明自己是重要的。被孩子需要,帮助孩子茁壮成长,你能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幸福;被父母需要,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你能体会到为人子女的幸福;被爱人需要,为对方的生活增添色彩,你能体会到爱一个人的幸福;被自己的朋友需要,为朋友分担忧愁,你能体会到被人信任的幸福;被一个集体需要,当集体的力量团结在你的周围,那是作为领导者的幸福;被一个国家和社会需要,为亿万人民谋福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015年3月23日
你能体会到作为领袖、英雄甚至是伟人的幸福„„
虽然被需要意味着责任与付出,虽然被需要时自己可能格外忙碌与辛苦,但同时你也会体验到充实、快乐,甚至是尊重、信赖、欣赏和爱戴,这就是被需要的幸福!
【探究二】刘伟的人生价值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刘伟的人生价值:刘伟妈给的?刘伟命中注定的?刘伟自封的?国家、集体授予的?用钱买的?)——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活动三:畅所欲言:我心中的“英雄人物”
总结:这些人来自于不同行业和社会阶层,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自己的岁月里,用真实感人的行动(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社会,在实践中践行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我们这个年代最可敬佩的人群。
【探究三】为什么是刘伟而不是别的人成为了“达人秀的冠军”?(主观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教师对学生回答进行点评和鼓励。由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出我们应如何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得出结论并突破重点。
教师总结:
1、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指引。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先为自己的人生确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带着梦想上路。
2、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要有梦,但不能只做梦,不去实现,要把自己的梦想付诸于实际行动。努力学习,努力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的素质,你的梦想才会离你越来越近,才有可能实现人生价值。
3、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说:“人如果不背叛自己的童年、少年是心灵深处真善美的一面,坚持自己那时勤奋上进的好习惯,纳闷每个人都会成为杰出的人。遗憾的是,人都有过勤奋的时候,但经受不住安逸的诱惑,向往无所事事,又觉得太问心有愧,于是又踱回勤奋。生命便在这勤与懒的忧郁与踱来踱去中过去了一大半。”人生中有很多诱惑和困难,有些人面对诱惑与困难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成功属于坚持的人。
4、要在劳动中创造和证明自己的价值。“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你想美梦成真,想有美好幸福的生活,你要用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而且你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多大的价值也不是靠你的空口白话说出来的。需要你靠自己的劳动去证明。你劳动了,你创造了有价值的东西,你的价值才能得到证明,得到认可。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2015年3月23日
【探究四】刘伟是成功者,但仅靠他个人,能成功实现他的人生价值吗?为什么?(客观条件)——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教师总结: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刘伟的成功除了因为他自己的努力外,离不开他父母亲的付出、离不开很多朋友、评委和观众的支持、游泳比赛、达人秀等,这些他成功的平台,都是社会提供的。所以人可以追求你的梦想,你喜欢音乐,就去追逐你的音乐梦;喜欢舞蹈可以追逐你的舞蹈梦;喜欢科技,可以追逐你的科技梦;喜欢酒店管理,可以追求你的高管梦。但是,成功的人更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忘了为你的成功提供条件的社会和帮助你的人。
(八)课堂小结:
刘伟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体味每一个有价值的人生,我们会发现,其实实现人生价值很简单。每一个成功的人无非是做到了这样几件事:
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一个正确目标和方向——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遇到磨难有百折不回的勇气和信念——靠辛勤劳动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不忘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与他人,怀着一颗仁爱之心帮助那些需要他们帮助的人。
(九)感悟升华:
过渡:舞台上的刘伟总是微笑着,很淡定,但是台下的评委,观众、包括电视机前看节目的人,很多人看到他都会流泪,我早看完他的比赛,很多人为他写文章,写诗,投票支持他。
看过刘伟的视频,你觉得刘伟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你想对刘伟或自己说什么?请你织一个“围脖”跟大家分享。(发卡片)
学生活动:5分钟的时间写一篇简短的“微博”,班级交流。
教师活动:从刘伟第一次走上达人秀的舞台,到最后的总决赛,他的比赛我都看了,每一次看都很感动,有的时候真的是不由自主的就会落泪。我也织了个“围脖”,跟大家分享一下。
(十)结束语: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并不是我们今天一节课就能探讨完的,而需要我们穷尽一生的努力。在今天的课即将结束之时,祝愿我们在座的的每一个同学,都能实现在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
(十一)知识运用(布置作业)
采访我们身边的先进人物,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撰写一篇调查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4 / 4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推荐阅读:
从花中来领悟人生的真谛作文05-11
思修论文-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09-01
思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07-02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习题06-15
领悟人生价值小学生作文01-03
领悟人生的经典好句07-20
人生领悟格言警句12-26
《人生的真谛》09-07
领悟独立的优秀作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