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2024-05-10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通用14篇)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篇1

impossible的用法1:impossible的基本意思是“不可能的,办不到的”,修饰人时意为“难对付的”。

impossible的用法2:impossible作表语时常用于以it作形式主语的结构中,用作主语的动词不定式要用主动式。

impossible的用法3:impossible在句中一般作定语或表语,作表语时,其后接介词短语,也可接动词不定式,这时句子主语不是动词不定式的逻辑主语,是其逻辑宾语。

impossible的用法4:impossible作表语作“不可能的,办不到的”解时不能以人作主语。作“难以忍受的,很难对付的”解时可以人作主语。

impossible的用法5:impossible所跟的由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中谓语动词要用虚拟式,即用动词原形或“should+动词原形”。

impossible的用法6:impossible是表示否定的形容词,如再用否定词修饰,则表示肯定意义。

impossible的用法7:You are impossible的意思是“真拿你没办法”,常用于口语中表示一种亲昵或爱抚的意思。

impossible的用法8:impossible无比较级和最高级。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篇2

关键词:「~ていく」,「~てくる」,基本用法,派生

一、引言

「~ていく」和「~てくる」的用法分为实意动词用法和辅助动词用法两大类。辅助动词的用法也是由实意动词的用法派生而来。本文将「~ていく」和「~てくる」的各种用法从其与基本用法的联系的角度出发, 加以论述。

二、基本用法

「~ていく」表示远离说话人视点的动作和发生的事情。而「~てくる」则表示靠近说话人视点的动作和发生的事情。 (如图1所示) 这里所说的视点包括说话人说话时的物理位置、作为判断标准的时间、事物的状态等。

三、「~ていく」和「~てくる」的实意动词用法

1、动作后的移动

这一用法是指「買う、食べる」等动作之后产生的移动。这一用法可以理解为「て」的动作和「いく·くる」移动的连续动作的组合。远离说话人视点的移动时, 使用「~ていく」;靠近说话人视点的移动时, 使用「~てくる」。例如:

(1) 「どこに植えたらいいかしら」などおしゃべりしながら、贈答用の花を買っていった。

在例 (1) 中, 买完花后, 远离了说话人的视点。是“买”和远离说话人视点的移动的连续动作的组合。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2) 「今日の朝食、何を食べましたか。ごはん?それともパン?」

「どちらでもない人もいるようですね。何を食べてきたのでしょう」

这是就早饭情况, 对班级里的学生做的调查。在例 (2) 中, 吃了什么东西之后, 来到学校, 靠近了说话人的视点。是“吃”和靠近说话人视点的移动的连续动作的组合。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2、「いく」和「くる」的方式

这一用法是指以「歩く」等动词表示「いく」和「くる」的方式。即, 表示移动的方式。移动的结果仍然体现在远离说话人的视点和靠近说话人的视点。例如:

(3) 祐介は大声で泣きながら、土間で朝食の支度をしている春江のところへ走っていった。

在例 (3) 中, 用「走る」来表示「行く」的方式, 结果远离了说话人的视点。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4) 坂道の下にある集落を撮ろうと思っていたら、偶然、2人が歩いてきた。

在例 (4) 中, 用「歩く」来表示「来る」的方式, 结果靠近了说话人的视点。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3、「いく·くる」时的状态

这一用法是指在「着る」等动作结果的状态下移动。伴随着这一动作结果的状态, 远离说话人的视点或者靠近说话人的视点。例如:

(5) 例えばブラジルも、94年大会にはロナウド (当時17歳) 、98年大会にはデニウソン (当時20歳) 、02年大会にはカカ (当時20歳) をW杯に連れていった。

例 (5) 中, 在「連れる」这一动作结果的状态下, 向目的地移动。当然, 目的地在远离说话人视点的方向。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6) 下女が茶を持ってくる間二人はぼんやり向い合って坐っていた。

例 (6) 中, 在「茶を持つ」这一动作结果的状态下, 「下女」向说话人的视点「二人」所在的地点移动。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4、前接方向动词

这一用法是指「~ていく」和「~てくる」前的动词是如「出る·戻る」等具有方向性的动词。朝着其方向, 远离说话人的视点或者靠近说话人的视点。例如:

(7) 左中間席へ吸い込まれていく白球に、甲子園は地鳴りのような歓声に包まれた。

在例 (7) 中, 动词「吸い込まれる」具有方向性, 且说话人的视点在棒球场。「白球」朝着「左中間席」方向, 远离说话人的视点。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8) 2月開催の話が浮上した昨年秋以降、日程の変更を求める抗議文や意見書を都に出してきた。

在例 (8) 中, 动词「出す」具有方向性, 且说话人的视点在「都」。「抗議文」和「意見書」等从各地送到「都」, 即靠近了说话人的视点。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作为实意动词的「~ていく」和「~てくる」, 移动的结果清晰, 所以, 理解时, 可以不必在意「て」前面的动词。重点在于说话人的视点在哪里, 动作的结果是远离了说话人的视点, 还是靠近了说话人的视点。

四、作为辅助动词的「~ていく」和「~てくる」

1、出现·消失的过程

表示出现的动词后接「てくる」, 表示消失的动词后接「ていく」。根据说话人视点 (基准时) 的不同, 事物存在于时间轴上。表示出现时, 由过去不存在的事物变为存在的事物的这一过程, 沿着时间轴靠近说话人的视点。同样, 表示消失时, 存在于基准时的事物由存在变为不存在的这一过程, 沿着时间轴远离说话人的视点。例如:

(9) 彼は、まじめに生きる女性の心をそそるために生まれてきたような男性だ。

在例 (9) 中, 说话人将视点放在「彼」现在存在的状态「男性」。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状态向说话人的视点靠近, 并出现, 即「生まれた」。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10) 育つ場所を失った小さな花は、勢いのある外来種に川辺の主役の座を譲るようにして、静かに消えていった。

在例 (10) 中, 说话人的视点在「小さな花」存在时。由存在变为不存在, 远离说话人的视点, 最后消失。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2、渐变

沿着变化的过程, 以说话人的视点的状态为基准, 从之前的状态向视点状态接近时, 使用「~てくる」;从视点状态远离时, 使用「~ていく」。

(11) 酒の勢いに心もリラックスし、その前の会議では思いつきもしなかった独創的で素晴らしいアイデアが湯水のごとくあふれてくる。

在例 (11) 中, 说话人的视点在「アイデア」涌现的这一状态。「アイデア」从之前的较少的状态, 渐渐变多, 向视点状态接近。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12) 「出だしは少なく、だんだん増えていくのが商用車販売の特徴」 (広報担当者) という。

在例 (12) 中, 说话人的视点在“较少”的这一状态。从这一状态出发, 渐渐增多, 越来越远离视点状态。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3、动作的开始

这一用法是指由动作开始时的状态向说话人的视点接近, 所以使用「~てくる」。而动作结束之后, 无法再远离说话人的视点, 所以「~ていく」没有这一用法。

(13) 「みゃあお」.今度は、何日か前からきこえてくる同じ子猫の鳴き声に、息子と娘がはしを投げ出し、庭に飛び出る。

在例 (13) 中, 「何日か前」动作「聞こえる」已经开始。在时间上, 想说话人的视点「今度」接近。

(14) 近年の歴史研究の進歩により、今から三千年前の殷周革命が、日本人の誕生にも大きな影響を与えたこともわかってきた。

在例 (14) 中, 由于历史研究的进步, 动作「わかる」开始了。由之前不了解的状态, 向说话人的视点「わかる」这一状态接近。

4、动作的持续

在这一用法中, 到说话人视点为止的持续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 向说话人的视点接近, 所以使用「~てくる」;而由视点开始的持续是指随着时间的流逝, 远离说话人的视点, 所以使用「~ていく」。

(15) 青梅マラソンはこれまで、毎年2月の第3日曜日に開かれてきた。

在例 (15) 中, 说话人的视点是「これまで」, 即现在。「毎年2月」, 「青梅マラソン」都会如期举行, 即「開く」这一动作迄今为止, 一直在持续。「てきた」表示动作的持续, 并向说话人的视点接近。所以, 使用了「~てくる」。

(16) これから日本をリードしていく人物とはどのような資質が必要なのか考えてはいかがだろうか。

在例 (16) 中, 「ていく」表示从今以后「日本をリードする」这一动作的持续。视点为现在, 从现在开始的持续。在时间上, 渐渐远离说话人的视点。所以, 使用了「~ていく」。

五、结语

从「~ていく」和「~てくる」的基本用法开始扩展, 这样便于对其整体的用法的记忆与理解。其他的用法都是由基本用法派生出来的, 没有必要过细地分类记忆。由基本用法举一反三才是学习语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吉川武時, (1991第4刷) , 『日本語文法入門』, アルク。

[2]定延利之, 『よくわかる言語学』, アルク。

[3]加藤重広、吉田朋彦(2004) , 『日本語を知るための51題』, 研究社。

[4]グループ·ジャマシイ編, 徐一平ら訳, 『中文版日本語文型辞典』, (2003第6刷) 。くろしお出版。

metal的用法和例句 篇3

有金属部件的照明装置都应该走地线。

2. Heavy Metal music really arose in the late 60s.

重金属音乐真正形成于60年代后期。

3. The car was left a mess of twisted metal.

车子成了一堆扭曲的金属。

4. A gust of wind pried loose a section of sheet-metal roofing.

一阵狂风把铺在屋顶上的一块金属片掀起来了。

5. I listened to the thwack of the metal balls.

我听着金属球相撞的声音。

6. The metal had been valued at twice or thrice its current price.

这种金属以前的估价是目前价格的两到三倍。

7. Metal-handled pans can get really hot and burn you.

金属柄的锅可能会热得烫手。

8. He hit the metal steps with a ringing crash.

只听他咣当一声,摔在了金属台阶上。

9. The metal is then minutely examined to ensure there are no cracks.

然后仔细检查了这块金属,以确保没有裂缝。

10. A guard raps his stick on a metal hand rail.

一名守卫用警棍敲打金属扶手。

11. The profits rise was achieved against a backdrop of falling metal prices.

在金属价格下跌的背景下,利润提高了。

12. I prised off the metal rim surrounding one of the dials.

我把其中一个刻度盘的金属边撬开了。

13. Stir with a metal spoon until the sugar has dissolved.

用金属调羹搅拌至糖融化.

14. A lorry piled with scrap metal had shed its load.

一辆载满废金属的卡车掉货了。

15. Neither the timber frame nor metal chassis were protected against rot.

winter的用法和例句 篇4

winter的用法2:泛指“在冬天”时须用介词in。

winter的用法3:winter与one, this, last, next等词连用时其前一般不用介词,在句中多用作时间状语。

winter的用法4:winter也可表示“年,岁”,为可数名词,常用于诗歌中。

winter的用法5:winter and summer的意思是“不分寒暑”,在句中常用作状语,前面不加介词。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的用法 篇5

一、表语

1. We are very surprised at the news. ( 这个消息让我们感到很震惊,此句中主语we是动作的承受者。)

2. What you said is really inspiring. ( 你所说的真的让我们很惊讶,主语从句what you said是动作的执行者。)

二、定语

1. We only sell used book in our bookstore. ( 我们的书店只卖用过的书, 表示此书已经用过了,表示完成且有被动的意义。)

2. It was really inspiring news that Alice should win. ( 那个让人惊讶的消息就是安莉斯能够赢。此句中给人们带来惊讶的是消息,所以具有主动的意义。)

三、状语

1. Asked about his family,he made no answer. ( 当被问到他的家庭情况时,他没有回答。Ask的逻辑主语是he,两者表示被动关系,此句的完整结构是when he was asked)

2. Hearing the exciting news,the boy jumped for joy. ( 当听到这个让人激动的消息的时候,这个男孩高兴地跳了起来。此句中hearing的逻辑主语是the boy两者表示主动关系,此句写完整是when the boy was hearing the exciting news)

四、宾补

1. If you want to make yourself respected,you are about all to respect others. ( 如果你想让自己被尊重,你必须先尊重别人。表示宾语yourself和宾补respected之间是被动意义。)

2. Tom could hear them arguing outside. ( 汤母能听到他们正在外面吵架。宾语them和宾补arguing之间是主动关系且表示宾语的动作正在进行。)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想要正确地选择非谓语动词需要一定的步骤:

( 1) 根据句子结构确定分词的语法成分

( 2) 找准逻辑主语

( 3) 判断主、被动关系

( 4) 选定现在或过去分词

1. There was a terrible noise____the sudden burst of light.

A. followed B. following C. to be followed D. being followed

简析: 根据语法分析可知,待选部分是修饰noise的定语短语; 据常识 “雷声随闪电之后到来”,自然A noise follows the sudden burst of light,noise与follow是主动关系。因此,该题应选B。

2. The Olympic Games,____ in 776 B. C.,didn 't include women until 1912.

A. first playing B. to be first played C. first played D. to be playing

简析: 根据语法分析可知,待选部分是一个作定语、修饰The Olympic Games的后置分词短语; The Olympic Games是动词play的承受者,且已完成( in 776 B. C. ) 。因此,该题选C。

3. What's the language____in Germany?

A. speaking B. spoken C. be spoken D. to speak

简析: 该题应选B。测试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表达被动,等于定语从句which is spoken。

4. Most of the people____to the party were famous scientists.

A. invited B. to invite C. being invited D. inviting

简析: 该题应选A。测试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表达被动,等于定语从句who were invited。

5. The first textbooks____for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ame out in the 16th century.

A. having written B. to be written C. being written D. written

简析: 该题应选D。测试过去分词作后置定语表达被动,等于定语从句which were written。

share的用法和例句 篇6

share的用法2:share在英式英语中还可指“股票”,是可数名词,而在美式英语中“股票”一般说stock。

share的用法3:share有时可置于另一名词前作定语。

share的用法4:share的基本意思是“分享”,即指某物最初的所有人或持有人允许别人使用、分享或占有其中一部分,可指接受者部分的使用、分享或占有属于或来自他人的东西,也可指为一群人集体共用。

share的用法5:share用作及物动词时,接名词、代词作宾语,可用于被动结构。用作不及物动词时,与in连用,后可与抽象名词连用(如the cost, the joys, the fun, troubles, the happiness等)。

share的常用短语:

share and share alike

share in (v.+prep.)

share out (v.+adv.)

select的用法和例句 篇7

select的用法2:select只用作及物动词,接名词或代词作宾语,也可接以“(to be/as+) n. ”或动词不定式充当补足语的复合宾语。

select的用法3:select不用于select sb sth 结构,若表示“为某人挑选”须使用select sth for sb 结构。

select的用法4:select的宾语是“被选中者”,而不是“供选择者”。例如:

有五本书供你选择。误:You have five books to select.正:You have five books to select from.

select的常用短语:

select for (v.+prep.)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篇8

关键词:接尾词「~中」,归纳,答疑

一、归纳

对于接尾词「~中 (ちゅう) 」和「~中 (じゅう) 」的区别,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中 (ちゅう) 」

(1)接在动作性名词后面表示“正在进行某个动作”。如:

「営業中」の札がかかっている。

お食事中、申し訳ありませんが……

(2)接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在……之内”。如:

私は夏休み中に体験した病院の手伝いを通して、たくさんのことを学んだ。

午前中は図書館にいて、午後は実験室にいる予定だ。

(3)接在表状态的名词后面表示“在……期间”。如:

木村さんの不在中に起こった事件だ。

留守中にこの家をよろしくおねがいします。

(4)接在某个物质名词后面表示“……之中”。如:

土中に住む生物だ。

空気中の酸素が極端に少ないために起こる現象だ。

(5)接在某个数词后表示“在……之中”。如:

出席者六人中、二人は女性だった。

クラスの15人中人までが風邪で欠席した。

2.「~中 (じゅう) 」

(1)接在表时间的名词后表示“整个时间段内一直进行某个动作或持续某种状态”。如:

夏休み中旅行に出かけて、家には一日もいなかった。

隣の赤ちゃんは一晩中泣き続けた。

(2)接在表团体的名词后面表示“该团体的全部成员”。如:生徒中親戚中

(3)接在表场所范围的名词后面表示“整个范围”。如:

大雪で、東京中の電車やバスが止まった。

世界中の切手を集めたい。

综上所述,二者的区别基本可以总结为:「~中(ちゅう)」是某个空间和时间内某个行为的正在进行,而「~中(じゅう)」是某个时间或空间的全部。

二、答疑

比较一下上述例子不免产生以下疑问:

问题1同样是动作性名词,为什么日常生活中经常说「恋愛中」「勉強中」「修行中」而一般不说「結婚中」「離婚中」「死亡中」呢?

从语法上讲,前者是可持续性的动词,这里的「~中(ちゅう)」是有一定长度的、可以表示正在进行某个动作或正在持续某个状态。而像「結婚する」「離婚する」「死亡する」这样的瞬间动词则不能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从语意上来看,「結婚中」的意思到底是「結婚式を挙げている最中」还是「結婚していた」呢?容易让人产生歧义。语言本身就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失去了传递信息的准确性也就失去了语言本身的意义,所以一般不说「結婚中」「離婚中」「死亡中」。

但是这个理由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如:和「結婚する」「離婚する」一样「故障する」也是个瞬间动词,而「故障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里的「~中(ちゅう)」并不是单纯表示动作的正在进行。一般说到「勉強中」人们潜意识里马上就会想到「休憩する」。还有「恋愛中」→「結婚する」,「妊娠中」→「子供を産む」也是一样。可以看出这里的「~中(ちゅう)」还承担着区别和暗示接下来将要进行的动作的作用。这样说来,从「故障中」大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直る」,这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从语意上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看到「故障中」就会明白「ああ、故障した状態にある」「まだ直っていない状態にある」,基本上不会引起歧义。基于这两点,「故障中」经常被使用就不难理解了。

由此看来,「結婚中」「離婚中」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被使用,除了因为容易引起歧义外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因为从「結婚」到「離婚」虽然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并不是必然的规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以后「結婚→離婚→結婚」成了社会中必然的规律,那「結婚中」「離婚中」会被广泛使用也有可能。像「生存中」和「死亡中」也是同样的道理,「生存」之后即是「死亡」,而「死亡」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要是有一天科技发展到能让人起死回生的话,「死亡中」会被广泛使用也说不定。

问题2「結婚中」是错误的日语吗?

看以下例句:

「財産分与というのは結婚中に共同で築き上げた夫婦の財産を離婚にさいして清算、分配することと離婚したあとの生活力のない配偶の扶養の意味合いをもったものです。」 (http://www.katojimu.com/k/c5.htm)

「結婚中夫婦で自営業をはじめて借金が500万あります。その借金は離婚後私に支払う義務はあるでしょうか。」

(http://profile.allabout.co.jp/ask/qa_detail.php/22663)

这两个句子虽然都使用了「結婚中」,但我们却不会感到迷惑不解,这是因为句子本身都已经对它的使用环境作了限定。换句话说句子本身已经把接下来的动作进行了明确的表达。所以笔者认为不能说「結婚中」是错误的日语,它在有明确对比关系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问题3相对于「思考中」也说「考え中」,相对于「食事中」却不说「食べ中」,可以说「話し中」不可以说「聞き中」,理由又是什么呢?

对比上述中的词语可以判断,前者不仅是动词的连用形,同时也是名词,而「食べ」「聞き」只是动词的连用形。另一方面,像「食事」本身就可以表示一件完整的事情,而「食べる」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接上「~中(ちゅう)」的话给人以唐突而且不完整的感觉。

问题4同样是表时间的名词,为什么说「午前中」而不说「正午中」「午後中」呢?

接在表时间的名词后时,不管表示时间内的一点还是整段时间,都要求这个名词必需是个有时间跨度的名词,「正午」是个时间点,不存在时间长度,所以「正午中」是不正确的。类似的错误用法还有「十二時中に」等。问题1中说过「~中(ちゅう)」起着区别和暗示接下来动作的作用,「午前」过了「正午」就是「午後」,虽然从理论上讲过了「午後」又是第二天的「午前」,但这似乎不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一般人们的感觉是「午前→午後」,「午後」结束也就意味着这一天结束了。

如从语意上来说,看到「午前中にレポートを提出してください」人们就会明白「正午までに提出してもいいです」。但如果说「午後中にレポートを提出してください」因为「午後」的终点理论上是零点,就是「0時までに提出してもいいです」的意思,和人们的生活规律相矛盾。人们会感到迷惑,到底几点前交报告呢?没有起到准确传达信息的作用。

问题5「~中(ちゅう)」接在表时间的名词后时,都表示时间段内的一点,「~中(じゅう)」都表示整个时间段吗?

看下面例句:

◎今日中に一度取引先に電話を入れる。

◎今日中ずっと取引先に電話を入れていた。

◎午前中に一度取引先に電話を入れる。

◎午前中ずっと取引先に電話を入れていた。

也就是说,「~中(ちゅう)」和「~中(じゅう)」都既可以表示时间段内某个时间点也可以表示整个时间段。如果表示时间段内一点后面就加上助词「に」,如果表示整个时间段就不加助词「に」。

对于接在时间名词后面的接尾词,还有一点需要补充,就是对于表过去的时间名词大多数日本人都不说「昨日中」「去年中」,一般说「昨日のうちに」「去年のうちに」「昨日はずっと」「去年はずっと」。但是像「昨日中」「去年中」虽然日本人听起来感到怪怪的但还是可以明白它的意思,不会产生歧义,所以在文章里偶尔可以看到,也不能说它们是错误的日语。还有一些用法,不同的日本人有不同的读音,甚至有的人自己也在「~中(ちゅう)」和「~中(じゅう)」之间摇摆不定。

结语

关于接尾词「~中」的用法,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十分明了。本文只是从几个角度简单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越来越感觉到自己总结的内容只是冰山之一角,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去研究,希望此短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 (3)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杉村泰.日语语法问题解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3]文化庁.外国人のための基礎日本語用例辞典[Z].1971.

skip的用法和例句 篇9

skip的用法1:skip的基本意思是指小孩或小动物“轻盈、优美、迅速地蹦〔跳〕”,有活泼过度的含义。引申可表示“跳读”,也可表示“溜走”。

skip的用法2:skip既可用作不及物动词,也可用作及物动词。用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接物作宾语; 用作不及物动词时,常与over, through等连用。

skip的`用法3:skip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均为skipped。

rise的用法和例句 篇10

rise的用法2:rise是不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结构,常与above, from, to等介词连用。

rise的用法3:rise偶尔也用作系动词,后接形容词作表语。

rise的用法4:同是rise,却有时表示“开始”,有时表示“结束”。

rise的常用短语:

get〔take〕 a rise out of

give rise to

rise above (v.+prep.)

rise against (v.+prep.)

rise from (v.+prep.)

rise to (v.+prep.)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篇11

一、延续原始语义系统的动词

试举《五灯会元》中动词“生”的用例, 如下:

杭州盐官海昌院齐安国师, 海门郡人也。姓李氏。生时神光照室。 (卷三)

太子闻已, 心生欢喜, 即逾城而去, 於檀特山中修道。

曰:“不共甚麽命?”师曰:“长生气不常。” (卷六)

若圣人降生, 则此草生於净洁之地。 (卷三)

园树生耳如菌, 味甚美。 (卷三)

师曰:“老僧近日舌上生疮。” (卷四)

於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 如梦如幻, 於梦幻中无有我人, 乃至能生所生父母。 (卷一)

“生”在甲骨文字形为:, 像生长物出于土上;《说文解字》对“生”作出解释:“生, 进也, 像草木生出土上。”据此, 我们认定“生”基本原始意义就是表示草木生长。但是“生”很早又可以指人的生育, 乃至指一切事物的产生, 如“不康禋祀, 居然生子。” (《诗经·小雅·生民》) “万物之生, 各得其宜也。” (《诗经·大雅·南有嘉鱼》) 妄加断定草木生长是“生”的本义, 生育小孩谓“生”之引申义, 似乎有所不妥。因为, 古代普遍存在原始移情, 物我不分的思维习惯。以上《五灯会元》中“生”作为动词, 其意义, 都可以看作是“生”的原始语义系统的延续。就其语法功能来说, 这类“生”字, 都可以单独或跟名词结合构成动宾结构, 作谓语。作为动词的“生”在《五灯会元》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 如:“由是因缘, 九十一劫身皆金色, 後生梵天。” (卷三) 该句中的“生”为“升”义, 与以上所举的“生”例, 意义相去甚远。“生”这一用法用例极其罕见, 但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 如:“闻圣人说法, 修行诸善, 舍此身已, 可得生天。” (《百喻经·见他人涂舍喻》) 《汉语大词典》首例引宋·张耒《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 落霞更在夕阳西。“的例子实属较晚。

二、体现积极情感态度的名词和形容词

“生”字所记录的词语系统中相当一部分属于“正方向”, 体现着肯定、积极的情感态度。

(1) 名词

若能一生心如木石相似, 不被阴界五欲八风之所漂溺, 即生死因断, 去住自由。 (卷三)

师曰:“道他欠少甚麽?”曰:“为甚麽有六道四生?” (卷三)

师曰:“不要三拜, 尽汝一生去。” (卷十)

以上名词“生”字例, 都含有生存、活之义, 与“死”相对。“一生”即人活着的一个周期。这类“生”字, 体现一般名词的语法功能, 可作主语、宾语。

(2) 形容词

问菜头:“今日吃生菜, 吃熟菜?” (卷四)

良久曰:“时挑野菜和根煮, 旋斫生柴带叶烧。” (卷十二)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 告众讫, 跏趺而逝, 颜貌如生。 (卷十) 问:“欲”达无生路, 应须识本源。如何是本源?” (卷七) 问:“如何是平常无生句?”师曰:“白云覆青山, 青山顶不露。” (卷十四)

以上几例“生”字含有“新鲜”、“鲜活”、“熟悉”之义, 均体现肯定、正面的价值评判。从古至今, 在人类的价值判断中, 最基本的注意, 莫过于人类自身的繁衍和物的增产, 因此, 人类很早便形成的生与死、存与亡、消与长……这些肯定与否定, 积极与消极的价值评判, 并且这些价值评判, 会一直传承下去。故“生”字这些记录“正方向”情感态度的义项也必将成为固定的基本义项在词义系统中生生不息。

三、义项与现代汉语同中有异的副词

在现代汉语系统中, “生”作为副词义项主要三种:一为生硬、勉强, 如:“生拼硬凑”;二为活活地, 如:“生吞活剥”;三为很, 如:“生恐”“生怕”。“生”既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又可以表示程度。作为副词的“生”, 《五灯会元》中可见其义项二的用例与现代汉语中副词“生”义项二用法同, 都可作状语, 如: (1) 师曰:“唤来。”一时生按著。 (卷七) (2) 有句无句, 明来暗去。活捉生擒, 捷书露布。 (卷十四)

《五灯会元》中的单音词“生”, 还可以表示“天生”义, 这是现代汉语所不具备的。如:敏质生知, 慧辩天纵。 (卷十五)

另外, 《五灯会元》中未出现单音词“生”, 表示“很”义的用例, 但可见其跟“甚”一起构成双音词“甚生”作为并列式副词修饰动词的用例, 表示“很”义。如: (1) 师曰:“绍卿甚生怕怖。” (卷七) (2) 老胡开一条路, 甚生径直。 (卷十八)

四、未进入现代汉语系统的助词

“生”字究竟是与前面词根构成派生词的词缀, 还是纯粹的单音助词, 这并不好分辨。就笔者愚见, 这还得看跟“生”字发生关系的是词根还是句子。与词根联系较紧密, 意义与之相关凝合的就是词缀, 反之, 与置于“生”字之前的双音或单音形式联系不紧密, 且其语义和语用需要放在整个句子或分句中考察的则是助词。“生”作为助词是十分罕见的语法现象, 《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 (1) 师曰:“会得即无生。”曰:“未会在。”师无语。 (卷三) (2) 夜里暗双陆, 赛彩若为生?无事珍重! (卷三) 以上两句“生”加在句子的末尾, 起到了对句子所表述的事态进行强调、认定的作用。其功能和意义非是构词成分, 而是句法成分, 相当于“了”。但, 最终这种“生”的用法并没有进入汉语系统, 这大概是由于当时“了”的用法已经普遍且稳定, “生”没存在的必要。

五、构词能力甚强的词缀

1. 用作形容词词尾

这在《五灯会元》中, 是很常见的用法, 构成“形容词+生”的形式, 表示某种状态。该形容词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如: (1) 调伏既久, 可怜生受人言语…… (卷四) (2) 问:“如何是凤山境?”师曰:“好生看取。” (卷十四)

“形容词+生”的前面, 经常有程度副词“太”的修饰, 这种情况比没有“太”修饰的情况更多见, 《五灯会元》中几乎每卷都有此结构。如: (1) 弥曰:“用礼何为?”师便掌。弥曰:“太粗生!” (卷四) (2) 扫地次, 道吾曰:“太区区生!” (卷五) (3) 曰:“太寂寞生!” (卷十三)

2. 用作代词词尾

词尾“生”可放在疑问代词后面构成“怎生”、“何生”、“何似生”等词充当状语、定语、主语、谓语。如:

德山一日谓师曰:“我这里有两僧入山, 住庵多时, 汝去看他怎生。” (卷七)

第五问:“先定后慧, 先慧后定。定慧后初, 何生为正?” (卷二)

师曳履, 且行且语曰:“将烛来, 看其面目何似生?而致名喧宇宙。” (卷十七)

“怎生”、“何生”、“何似生”相当于“谁”、“怎么”、“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五灯会元》中, “作么生”是最常见的用法, 如:

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个同参。”师曰:“作么生是同参底事?” (卷十九)

时有一僧随问赵州曰:“上座礼拜便出, 意作么生?” (卷三)

师曰:“耳朵在甚么处?”曰:“一句分明该万象。” (卷二十)

正当酎么时, 一句作么生道? (卷二十)

以上四例中“作么生”分别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状语。“生”与“作么”密不可分, 接在疑问代词后面的“生”, 已经虚化为音节, 仅是无任何意义的词缀, 与代词一起构成派生词。

3. 用作动词词尾

“生”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后, 作为描摹某事物所具备的某个动作的状态, 可理解成:“……的样子”。如:

问:“如何是想生?”师曰:“兔子望月。” (卷十三)

有婆曰:“太无厌生!”师曰:“饭也未曾得, 何言太无厌生?” (卷十一)

4. 用作数词词尾

这种用法是《五灯会元》中最特殊的用法, 《五灯会元》中仅见两例。笔者搜索其他文献, 未曾见有此用法。“生”用在数词词或数词性词组之后, 表示事物量的状态, 即:

僧曰:“此童子见解如何?”师曰:“也只是一两生持戒僧。” (卷七)

上堂:“据道而论, 语也不得……才起一念追求如微尘许, 便隔十生五生。更拟管带思惟, 益见纷纷丛杂。不如长时放教。” (卷十八)

5. 用作名词词尾

《五灯会元》中“生”可接在名词后面, 构成“太+名词+生”, 整个结构带有前面所说“太+形容词+生”的功能, 即表示某种状态。如:师曰:“太俗生!”其僧便合掌。师曰:“太僧生!”僧无对。 (卷三) “太俗生”表示过分像凡夫俗子的这种状态。“太僧生”表示过分像僧人的这种状态。

据现见文献看, 近代汉语词尾“生”产生于唐代。唐代词尾“生”多用于形容词、名词、代词、动词之后, 如:

五嫂曰:“张郎太贪生, 一箭射两垛。” (《唐人小说·游仙窟》)

白发应全白, 生涯作么生。 (贯休《怀周朴、张为》)

师向老宿曰:“这个行者, 何不教伊?大无礼生!” (《祖堂集》卷四, 丹霞和尚)

《五灯会元》中“生”的形容词、名词、动词词尾的动能和意义与唐代的无别。用作数词词尾的则是新现象。

明清时期, “生”作为词尾只出现在“怎生”、“好生”“偏生”等几个固定的词中, 起衬音作用。如:

圣上一时要人, 怎生答应?《型世言一回》

及三个月, 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 将奴赶打出来, 不容完聚。《水浒传三回》

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 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水浒传二十四回》

现代汉语中, 除了个别方言词如“怎生”、“好生”等, 以及像“医生”这样的名词后缀。“生”作为词尾已经不多见。

余论:

汉语词汇系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 它既稳定又富有变化, 每个时代词汇, 都有其自身的继承性和创新性。《五灯会元》中“生”字也不例外地融合了这两个特点。它的义项、用法和功能一方面来源于上古、中古词汇的继承, 另一方面来源于北宋至南宋之交这个特殊时期的创新, 有着很强的时代烙印。在历时发展中, “生”字所代表的词义从单一到多元, 用法和功能也不断丰富, 但其基本义项和基本用法始终稳固不变, 直到现在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曹广顺.近代汉语语助词[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3]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M].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4]刘志生.论近代汉语词缀“生”的用法及来源[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5, VOL15 (2) :108-110.

[5]江蓝生, 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Z].上海:社会教育出版社, 1998.

short的用法和例句 篇12

short的用法大全:short和表示时间的time, hour(s), year(s)等连用,可表示“不足”“不到”“短暂的”; 修饰动作或声音,可表示“短促的”。

short的用法大全:short也可作“简称的,简略形式的”“简单粗暴的,唐突无礼的”“少而浓的,烈性的”“短音的”“短期的,即将兑现的”“油酥的”等解。

short的用法大全:short在句中可用作定语、表语或宾语补足语。

short的用法大全:short用作名词的基本意思是“短路”“短片”“短裤”,还可作“烈酒”解。

short的用法大全:short作“烈酒”“短裤”解时通常用复数形式。用作主语时谓语动词须用复数形式,“一条短裤”是a pair of shorts。

short的常用短语:

at short notice

be little short of

come short of

fall short (of)

give short shrift

go short (of)

in a short time

in short supply

make short work of

nothing short of

run short (of)

short and sweet

short change

short head

array的用法和例句 篇13

array的用法2:array原指整齐排列成行的一队人或一长列物品,用作动词时,表示“排列”“部署(兵力)”。

array的用法3:array还可指为展示其效果而进行的展出或展示,有“装饰”“打扮”之意。

impossible的用法和例句 篇14

一、用作介词

“与”字用作介词, 相对于“以”字而言, 较为简单, 用法较为单一, 常常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 引进施事者 (即发出动作或发生变化的人或事物) 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可根据具体语境, 译为:“跟”“和”“同”“对”“向”“随 (随着) ”“依着”“替”“为”“给”等。

(一) 引进主语在发出动作时与其相对立或相应和的一方, 这时可以译为“跟”“和”“同”等。如:

(1) 君王与沛公饮, 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鸿门宴》)

(2)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3) 怀王与诸将约曰。 (《鸿门宴》)

(4)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国语越语上》)

这几个句子中, 主语分别发出动作“饮”“有郤”“约”“知”, “与”后所跟的宾语都是用来应和主语的动作的。

(5) 臣请入, 与之同命。 (《鸿门宴》)

(6) 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张中丞传〉后叙》

(7) 吾之所长, 吾出而用之, 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 吾蔽而置之, 彼将强与吾角。 (《心术》)

在这几句子中, 主语发出动作“同命”“抗”“校”“角”, “与”所跟的宾语都是与主语相对立的。

(二) 引进与主语同为一方而偕同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跟”“和”“同”。如:

(1) 沛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郦山下。 (《鸿门宴》)

(2) 不出, 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游褒禅山记》)

(3) 无所疑忌, 竟与巡俱守死, 成功名。 (《〈张中丞传〉后叙》) 。

(4) 于是与客俱起, 握手大笑曰:“置之, 区区不足较也。” (《六一居士传》)

在这几个句子中, “与”所跟的宾语, 均与主语属于同一方, 偕同主语完成谓语的动作。

(三) 引进主语动作朝向的对象, 这时可译为“对”“跟”“向”等。如:

(1) 吾今与汝无言矣。 (《与妻书》) 。

(2)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

(3) 又常与安道言, 每见前世有名人, 当论事时, 感激不避诛死。 (《与尹师鲁第一书》)

谓语“无言”朝向的对象即为“与”后的宾语。“与何人”即为谓语“说”朝向的对象。“与安道”即为谓语“言”朝向的对象。

(四) 引进主语进行比较的对象, 这时可译为“和”“同”“跟”等。如:

(1)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过秦论》)

(2)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张中丞传〉后叙》) 。

(3) 又谓龙眼凡果, 而与荔枝齐名。

(4)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鸿门宴》)

(五) 用在谓语之后, 连同后面的宾语, 作谓语的补语, 这时可译为“给”“予”“与”等。如:

(1) 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 自占数十顷, 给与农。 (《段太尉逸事状》)

(2)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吾先死留苦与汝。 (《与妻书》)

(六) 引进主语动作行为所依据的对象, 表示主语完成

这个动作所凭借的条件、方式等, 可翻译为“随”“随着”“跟”等。现在常用的词语“与时俱进”便是这种用法。

与时俯仰, 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报任安书》)

(七) 引进主语动作行为服务的对象, 可译为“替”“给”“为”等。

(1) 陈涉少时, 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

(2) 毋与齐东国, 吾与子出兵矣。 (《战国策》)

二、用作连词

“与”字用作连词时, 连接的前后几项之间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这种结构可在句子中共同主语、宾语或定语。有时, 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 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 可译为“或者”“还是”。

(一) 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 表并列关系, 共同在句子中作一个成分。

1. 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共同作主语。

(1) 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前赤壁赋》)

(2)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前赤壁赋》)

(3)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 (《逍遥游》)

(4) 吾与 (汝) 并肩携手, 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 (《与妻书》)

(5)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 (《季氏将伐颛臾》)

(6) 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劝学》)

这些句子中, “与”字所连接的多为名词、代词, 连接的成分共同在句子中作主语。

2. 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共同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1) 扈江离与辟芷兮。 (《离骚》)

(2) 杂申椒与菌桂兮。 (《离骚》)

(3)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赤壁赋》)

(4)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 有志与力, 而又不随以怠。 (《游褒禅山记》)

(6) 所欲忠者, 国与主耳。 (《<张中丞传>后叙》)

(7) 爱霁云之勇且壮, 不听其语, 强留之, 具食与乐。 (《<张中丞传>后叙》)

(8)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游褒禅山记》)

(9)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日等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以上句子中, “与”所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共同作谓语的宾语。

(10) 王使问礼于左师与子产。 (《左传》)

这个句子中, “与”所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共同作介词“于”的宾语。

(1) 杀人以梃与刃, 有以异乎? (《孟子梁惠王上》) ——用木棒或刀杀人, 有什么区别吗?

这个句子中, 与字连接两个名词, 表选择性的并列, 共同作“以”的宾语。

3. 连接的成分在句子中共同作定语。

(1)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与妻书》)

(2)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与妻书》)

(二) 连接谓词性词组或分句, 表选择关系, 有时也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1.连接谓词性词组。

(1) 杀晋君与逐出之, 与以归之, 与复之, 孰利? (《国语晋语三》) ——杀死晋君或者把他驱逐出秦国, 或者把他送回晋国, 或者使他恢复君位, 哪样有利?

这个句子中, “与”字连接三项动词性成分, 表示选择性的并列, 作谓语。

(2) 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世说新语》)

(3) 三十年春, 晋人侵郑, 以观其可攻与否。 (《左传》)

(4) 然事有未可知者, 但在陛下行与否尔。 (《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从以上句子中可以看出, 与字所连接的两项大多是一正一反。前项大多是动词性成分, 后项大多只用一个否定副词如“否”“不”“无”等, 表示选择关系。

2.连接分句或句子, 并与其他虚词配合使用, 构成选择复句, 常见的有“与……无宁……”“与……不如……”“与……宁……”“与其……不如……”“与其……无 (毋) 宁……”“与其……孰若……”“与其……岂若……”等, 在粤教语文必修一到必修五中, 出现的例句较少。仅在《与妻书》出现了“与使吾先死也, 无宁汝先我而死”一句。

三、“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一) “与”作介词, 必定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宾短语, 这时它的前面可有各种修饰成分, 而连词“与”前则不能有任何修饰成分。

(1)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与妻书》)

(2) 于嗟女兮, 无与士耽。 (《氓》)

(3)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与妻书》)

(4)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与妻书》)

(5) 沛公军霸上, 未得与项羽相见。 (《鸿门宴》)

(6)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7) “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 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8) 唉!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9) 又常与安道言, 每见前世有名人, 当论事时, 感激不避诛死。 (《与尹师鲁第一书》)

以上例句均为“与”字作介词用, 通过例句可以发现, “与”字前有介宾短语“以此书”、副词“无”“诚愿”“今”“未得”“安”“不足”“常 (通“尝”, 曾经) ”等修饰, 除此之外, 经常见的副词还有“欲”“必”“将”等。

(二) “与”字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词组, 组成介宾短语

时, 其前主语或其后宾语有时省略, 而连词“与”所连接的前后成分都不能省略。

(1) 秦时与臣游, 项伯杀人, 臣活之;今事有急, 故幸来告良。 (《鸿门宴》)

(2) 无所疑忌, 竟与巡俱守死, 成功名, 城陷而虏, 与巡死先后异耳。

(3) 与巡同年生, 月日后于巡。

(4) 与吴兴释皎然为缁素忘年之交。

(5) 又常与安道言, 每见前世有名人, 当论事时, 感激不避诛死.

上述例句, 主语均承前省略, 都可根据文义补充出来。

(6) 唉!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这个例句中, “与”后宾语省略, 也可根据文义补充出来。这时“与”字作为介词的用法。

作为连词, 连接的前后几项均不能省略, 且几项之间不能拆开, 补充其他成分。

(三) 连词“与”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一般都是平等并列关

系, 可以共同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 不能拆开来用, 词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不变;介词“与”前面的主语和后面的宾语在语法和语义上不是平等并列关系, 而有主次之分, 后面的谓语侧重其前的主语一方, 不能共同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

(1)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

(2)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与妻书》)

(3)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 (《逍遥游》)

(4) 今由与求也, 相夫子, 远人不服。 (《季氏将伐颛臾》)

(5)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 (《游褒禅山记》)

(6)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 (《游褒禅山记》

(7)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赤壁赋》)

(8)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与妻书》)

前六句, “与”字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共同作句子主语, 共同发出谓语动作, 谓语动词对于其中的任何一项都无侧重。第 (7) 句, “与”字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共同作宾语, 一起接受谓语动词。第 (8) 句“与”字所连接的前后成分共同作定语, 修饰中心词“福利”。这些成分, 前后颠倒顺序, 语意没有发生变化。

(9) 令将军与臣有郤。 (《鸿门宴》)

(10) 君王与沛公饮, 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 (《鸿门宴》)

(11) 怀王与诸将约曰。 (《鸿门宴》)

这几句中, 通过语意可知, 谓语动词均有所侧重, 在这几句中, 都侧重于主语, 即“与”前成分, “与”后所接成分只不过是主语所发动作的参与者。如, 谓语动词是“有郤”, 由文意可知, 当时项羽和刘邦之间的误会, 主要是项羽认为刘邦想称王, 故这个谓语动词侧重于主语“将军”;第 (10) 句, 谓语动词“饮”, 项羽为主, 刘邦为宾, 且项羽势力较大, 项庄此处应侧重于指主语“君王”;第 (11) 句谓语动词“约”的发出者是主语“怀王”, 如果将语序调换, 则“诸将”变成了主动者, 显然不成立。

(四) 在多个并列成分之间, 连词“与”都位于最后两个并列成分之间, 介词“与”一般位于并列成分的前面。如:

用作连词: (1)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 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

用作介词: (1) 沛公则置车骑, 脱身独骑, 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 从郦山下。 (《鸿门宴》)

(2) 燕王……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战国策燕策一》)

四、用作副词

这个用法在高中语文阶段较少出现, 姑且列举一二。“与”字用作副词时通“举”, 用于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表示所指的范围没有例外, 可译为“全”“都”等, 如:王霸、安存、危殆、灭亡, 制与在我, 亡在人。 (《荀子王制》)

五、用作名词

“与”字用作动词时, 含义为“同盟、结盟”, 如:不欺其与。 (《荀子王霸》)

这句中的“与”字为名词, 作“欺”的宾语, 含义为“结交的国家”。

六、用作动词

“与”字用作动词时, 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含义:

(一) 给予、授予, 如:

(1)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鸿门宴》)

(2)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 起, 立而饮之。 (《鸿门宴》)

(3) 则与一生彘肩。 (《鸿门宴》)

(二) 参与、参加, 如:

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 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晏子治东阿》)

其他的诸如“赞许”“结交”“对付”等含义, 粤教语文没有出现这些含义的例句。

七、用作语气词

“与”字用作语气词时, 一般为通假字, 通“欤”。如:

(1) 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2)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另外, 粤教版高中语文还出现了“相与”这个用法, 如:

(1)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2)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过秦论》)

这个用法, 从上面例句中可以看出, 多用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 表示有关对象的状态, 可译为“互相”“一起”“共同”等。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 2005.8.

[2]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12.

[3]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6.

[4]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2.

[5]何乐士.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6.2.

[6]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 1954.11.

上一篇:市属机关党支部书记2018年度抓基层党建述职报告下一篇:送小孩的满月祝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