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读后感

2024-10-21

《祥林嫂》读后感(精选11篇)

《祥林嫂》读后感 篇1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虚构的人物,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祥林嫂》读后感1

也许,世事就是这样,有太多的巧然。在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独自一人被尘世遗弃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他想站起来,再向前走几步,但现实使她失去了重新站起的勇气。在那一夜,她想了很多,她回想了她的一生,回想了她坎柯的命运,然而她没有太多的怨言;也没有眼泪,因为在她眼里,这一切已毫无意义。她看了看眼前的世界,感到莫名的可笑,她笑这个可笑的世界,但那笑没有声音。

不久,天已亮了。“刺眼的阳光”照在了祥林嫂的脸上,预示着忙禄而麻木的一天又将来临。但这对祥林嫂来说已失去意义,她再也不想面对这个世界,也无需再面对了。于是她闭上了那颗如死水般的眼睛,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寒风吹过,她的白发飘起,苍白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也许只有在此刻;也许只有在她生命消逝时,她才有资格笑。因为在这麻木的年代,死也许比生更幸福。

祥林嫂死了,终于被尘世埋末,她的事记也早已无人问津。然而历史仍在重复,悲剧仍在继续!也许这也正是一个古老的国度的背剧。

《祥林嫂》读后感2

每每读起《祝福》,都会感叹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增添几分对其的怜悯,同时也有几许无奈。那样受尽苦难折磨的人儿,得不到祝福,谈不上所谓的幸福。

《祝福》里的过年是认真的,从送灶神到祝福,礼数周全,祭祀丰盛,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这“年终的大典”作为直接的生存手段,却给祥林嫂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直接主宰祥林嫂的命运。

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很快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厚实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命途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失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生中,惨死在街头。

五年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两颊还是红的。五年后,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后来,花白的头发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失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和祥林嫂相比,我们是幸福的。那么,我们就要珍惜我们现有的幸福,不要等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如若我们遭遇到什么不幸的事,依然会有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

没有生活上悲哀的困扰,我们更应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让这段历程长满人生之花。祝福,为自己祈祷;祝福,也为他人送去。

《祥林嫂》读后感3

《祥林嫂》是鲁迅作品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祥林嫂的形象塑造的成功程度与阿Q的形象其实是一样的。因此,对于读者来说,通读整篇文章,祥林嫂的形象影响力也是十分巨大的。

对于祥林嫂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来说,一生的状况遭遇确实是十分悲惨的。就是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之下,祥林嫂的生活信心也是一向受到了很大的削减。小白兔的笑话

因此说,在故事的开始阶段,祥林嫂其实就是一个对于生活有着很大的期望的普通农妇。但是,生活的杯具就是这样的不断地降临到这样的一位农妇的身上。

因此,看完整篇小说的时候,我们不禁会问,这样的一个坚强的农妇都没能够经得住生活的打击,更何况是承受潜质一般的人群呢?

但是,读到那里,如果只是将小说的中心思想落到生活的压力以及抗压的身上,对于鲁迅先生的思想的明白未免就过于轻显了。

毕竟鲁迅先生的骂人可不是虚的,从文章的背景状况来看,其实祥林嫂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个体,而是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群体。

这样的一个群体其实就是普通的劳苦大众。在那样的封建之下,思想的束缚对于人群的压迫程度是十分明显的。就好像是应对祥林嫂这样的境况遭遇,上层社会的人群所表示出来的并不是一般的同情,更多的时候还是一种鄙视以及敌视。因此说,这就是一个吃人的社会。

《祥林嫂》读后感4

读完了《祥林嫂》这本书后,我思绪万千。可能她的故事很多人不清楚,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听,我觉得很感动,真的感动,我很同情她。我不理解祥林嫂那个时代的人们怎么那么没有同情心,我看他们只差一样东西——思想。

祥林嫂年轻守寡,婆婆在重债逼迫和卫老二的怂恿下,将它卖给山里猎户贺老六为妻。祥林嫂不愿再婚,便逃到了鲁四老爷家帮忙,不幸的是,没过几个星期,就被卫老二发现了。一天祥林嫂到河边洗衣服,被几个捆走。祥林嫂在逼迫下与贺老六成亲。婚后生了孩子阿毛。不久,贺老六得病死了,阿毛独自上山又被狼咬死,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帮忙。但她因两次守寡,孩子又死了,被认为是不祥之物,深为人们所厌恶。祥林嫂畏惧死后受罪,便将积蓄两年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以赎“罪孽”。然后被鲁家撵走,沦为乞丐。终于在一个除夕夜里,死在了风雪中……

祥林嫂这么善良,这么勤奋,这么孤独,这么可怜,她哪里有什么罪呢?但在封建社会,就只因为她死了两个丈夫,一个儿子,她反而成了罪人,

《祥林嫂》读后感5

祥林嫂年轻丧夫,不幸的命运就此开始。她在家可能忍受不了婆婆的欺凌,才逃了出来。她被介绍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基本的生存得以满足,他已经感到非常幸福了。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力的,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要是在现在社会是违法的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却是天经地义的事。于是夫家公然把她绑架走了。

祥林嫂就这样被卖给了贺小六。她进行了激烈的反抗,最后被男方家用强力成婚。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耻辱的事,“饿死是小,失节是大”。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了最大的反抗。

祥林嫂屈辱的再嫁了,相反又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到了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她真是交了好运”两年后,又死了丈夫,但还有儿子,可是不幸的是儿子又被狼给吃了。祥林嫂没有了精神依靠,只好又流落到鲁镇上来。

祥林嫂又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但她现在是一个“不洁”的人,嫁了两个男人,不仅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认为她是“谬种”,一般的平民百姓也对他倍加歧视。祥林嫂背负着这样的精神压力,疑神疑鬼,恐惧无比。在捐了赎罪的门槛后,还是不能洗脱自己的罪恶,祥林嫂就这样的精神崩溃了,最后走上生命的尽头。

刚开始的时候,我总以为残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他们,但想想又认为错不在他们身上。在封建社会里,迫害祥林嫂的人,他们都是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者,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祥林嫂》读后感6

又是一年春,鲁镇上散满了春的气息,在这个热闹的小镇,曾有这么一个勤劳,善良却又凄苦的人,至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而她又何在?——题记

那年,初相识

那年初冬,她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做女工。她在春天没了丈夫,成为了一个寡妇,便出来给人做工。鲁四老爷见到她,便是直皱眉头,她知道,老爷是在讨厌她寡妇的身份。而四婶并没有说什么,并将她留了下来,无非是看她手脚壮大,模样周正,能抵过男子罢了。没人知道她姓什么,也没人去关心,只管她叫“祥林嫂”。

祥林嫂整天的做工,似乎闲不下来。她话不多,只知道不停做工,一看便知祥林嫂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女人。鲁四老爷家有了祥林嫂,很多事情都减轻了负担,因为祥林嫂的勤劳,整个家庭多了一丝温情。

封建礼教下的她

祥林嫂是个勤劳能干的人。一年一度的“祝福”在鲁镇举行着,祥林嫂也参与其中,她手脚伶俐,把每一件事都做的滴水不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四婶才会将她留下吧。在那个时代,祥林嫂走着与别人不同的性格与气质,她善良的内心,总在某一刻温暖了冬日。善良的人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祥林嫂便是如此。

然而,祥林嫂是个善良的人,却也是个苦命的人,她怀着一颗热忱的心,去不曾想过,婆婆会硬着逼她改嫁,让她做为牺牲品。她以为,在自己妥协后,一切都会好的。改嫁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生活也多了一层希望。却料到命运会让她失去所有。因为那让她无能为力命运,因为她悲惨的经历,大家开始厌恶她,她变成了人们口中的“谬种”。

花落,人散尽

在遭受了重重打击之后,祥林嫂不再像以前那样,热情,积极,乐观。现在的她眼神呆滞,她开始相信地狱与灵魂的存在,她开始害怕死亡,害怕她身上承担的罪过太大,太多。在冬日的夜里,祥林嫂迈着承重的步伐,仿佛她的灵魂早已不存在。花落有再开的时候,可祥林嫂却永远长眠于那个冬日的夜里。花开又花落,再也无人记得祥林嫂,祥林嫂终究是成了封建礼教下被摧。

《祥林嫂》读后感7

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又因为自己是个再婚女人,儿子也死了,在这个世上举目无亲,心里就算有再多的苦,也只能沉闷在心底。又因与鲁四老爷家新雇用的帮手柳妈的谈话,使她本来就沉闷的心理更加了一层对鬼神的敬畏。于是,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戴着大家都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默默的扫地、洗菜、淘米,用了一年的,把自己历来预存的工钱,换了十二鹰元,到鲁镇西头的土地庙去捐了条门槛,任千人踏、万人跨,来赎这一世的罪恶。她以为这样,可以使她在别人眼里获得一丝的尊敬,所以在年终祭祖时,出力的做活,却在放那祭祀品的时候,因四婶的一句“你放着吧,祥林嫂!”这句话在祥林嫂耳边神思游离。她知道四婶对她说这句话的意思,在四婶眼里,祥林嫂已是一个不干净的女人,更何况在别人眼中。

就这样他整天浑浑噩噩的度日,也很惧怕黑暗,似乎身处黑暗的地方就是自己来到了阴司,被阴司的牛头马面蹂躏。即便是白天,也像是出穴游行的小鼠,胆怯不堪;一个人呆呆坐着时就像是一个木偶人,一动不动。不到半年时间,头发也换白了,记性也不如从前,甚至连淘米有时候都会忘记。

鲁四老爷家的人都嫌弃她,有时就当着祥林嫂的面就说“倒不如那时不留她!”。于是他们就想打发她走了,让他回卫老婆子那里去。这个打算很快就实现了,鲁四老爷派人把她的行李都打包好了,把她赶了出去。为老婆子早就听到了风声,早早的就紧闭院门,全不顾祥林嫂如何的敲门,她就是不开。

祥林嫂从早敲到晚,早已没有了力气,就坐在卫老婆子家门外的石阶上。这是卫老婆子的丈夫就问卫老婆子:这样做合适吗?卫老婆子就说:怎么不合适?咱们跟她一不沾亲,二不带故的,只是做了几年的邻居,她的生死与我们有何关系?说罢,就走到厨房做晚饭去了,她丈夫也没再说什么。祥林嫂就这么坐着,天也慢慢凉了下来,他就走到一个茅草棚里睡了一晚。第二天,她走到街上,见街边扔着一个破碗和一个破篮筐,就捡起来,开始了自己的乞讨生涯。乞讨毕竟是乞讨,免不了受人白眼,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的。这样过了冬,家家户户就又在“”了,在这样浓郁的祝福气氛中,自己却是一个不被“祝福”,甚至是一个被人鄙夷的人。她独自走在漫天飞雪的大街上,脑海中想放电影般的闪过她以往的,这时她早已心灰意冷,终于死亡在祝福之中。

《祥林嫂》读后感 篇2

祥林嫂是个善良、温驯、勤劳的劳动妇女, 最后她却沦为乞丐, 凄惨地死去。鲁迅就是站在一个悲剧丛集的社会中写小说。他说:“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祥林嫂的悲剧是在她死了丈夫开始的。封建社会向来遵从“三从四德”, 什么“纲常”, “节理”之说;男尊女卑的现象也特别突出。特别是对妇女的要求:例如丈夫死后, 是不能再嫁的, 被称之为“守节”。鲁迅先生在1918年发表了长篇论文《我之节烈观》中说到:“节烈苦么?答道, 很苦。男子都知道很苦……社会公意, 不节烈的女人, 既然是下品;他在这社会里, 是容不住的。”就是这个容不住, 让祥林嫂一步步地走向了不归路。死了丈夫守节不要紧, 却还要忍受婆婆的虐待。以致后来鲁镇人对她无情的嘲讽, 冷眼相待, 祥林嫂实在是无可去, 可躲之处。最后沦为乞丐, 冻死在祝福声中。

鲁迅写祥林嫂, 就是想通过她来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索。是什么原因让她遭到不幸?其主要原因是祥林嫂的愚昧, 是封建主义思想对她的毒害太深, 致使她变得愚昧了。夫在从夫, 夫死从子, 这是封建礼教给妇女定下的戒律, 祥林嫂的再嫁是失节, 以致后来到鲁镇时, 成为世人眼中的伤风败俗的不洁之人。后有了儿子, 想从子, 但子被狼吃, 没法从了。她以失子之痛向人们申辩, 结果只是满足了无聊人们的好奇心, 成为咀嚼的渣滓后, 换来却是对她无尽的嘲讽和耻辱!柳妈的一席话, 让她开始自欺自己, “失掉了他信力, 就会疑, 一个转身……一到求神拜佛, 可就玄虚之至了, 有益或是有害, 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 它可以令人长久的麻醉着自己”。祥林嫂是的一生, 充满了坎坷和艰难的, 她从来没有过妥协和动摇表现, 从她撞香案时的对那太不公正的命运, 对那强大的封建的黑暗势力的罗网的抗议, 它让我们看见了几千年在重重黑暗势力压迫下的旧中国劳动妇女, 他们始终没有失去可贵的叛逆的性格。这种性格, 只要历史提供条件, 是可以通向未来的革命道路的。祥林嫂虽然被迫嫁到山里去, 但是丈夫到底是一个质朴的劳动者, 他们的感情可以交流, 因此最后他们的生活也就协调了。但祥林嫂的悲剧却没有尽头, 新嫁的丈夫又病死了, 留下了唯一孩子又被狼衔走。……然而祥林嫂是坚强的, 她挣扎着要活下去, 又便回到了她先前给帮佣的鲁四老爷家里。尽管还是一样地毫不吝惜自己的气力, 整天地忙碌, 毫无懈怠地付出自己的劳动, 但是这一切如今已经无济于事。一场更深更痛苦的悲剧在等待着她。一种远比一切肉体上生活上的痛苦更为强烈的精神上的痛苦开始折磨着她。煎熬着她, 开始蚕食她的灵魂, 她终于被主人家明令规定不准沾手于祭祀的“圣典”, 她已经被认为是一个“不祥之物”了。有一次祭祀, 她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被阻止了, 又去取烛台, 也不行;“她转了个圈, 终于没有事情做, 只得疑惑的走开。”还有什么比这种精神上所受到的歧视更为痛苦的呢?要是能改变别人这种歧视, 甚至只要能够稍微改变一下, 看来祥林嫂为此付出任何重大的代价都是愿意的。当她知道捐门槛的办法时, 她的心理起了什么样的变化。一种稳约的希望浮现在她的眼前, 她希望能够借此恢复一个劳动者应有的精神上的尊严。从此“她整日紧闭了嘴唇……默默的跑街, 扫地, 洗菜, 淘米。”过了一年, 这才积下了十二元鹰洋, 准备去捐献门槛了。……在这里, 通过这个被人欺骗的, 可怜的, 愚昧的行为, 祥林嫂那种不甘于命运的安排, 渴望在精神上获得较好的际遇的反抗精神, 被作者曲折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在那样一个环境里, 在祥林嫂那样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所仅能做到的一切。我们看到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 她“神气很舒畅, 眼光也分外有神”但是这一切只是她的幻觉。她实际上得到的仍然是精神上的歧视和冷遇, 她的一切努力丝毫没有减轻, 她被认为“不祥之物”的看法。现在她的灵魂已经不是在被蚕食, 而是一片片在被撕裂了。鲁迅在这里深刻地表现出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灵魂的被毁灭的悲剧, 它远比一个人肉体上的死亡更为痛苦。这是在捐了门槛以后, 希望已经实现, 祥林嫂感到无比的愉悦, 因而她便坦然地去拿祭祀的酒杯和筷子, 可是所得到的仍然是象过去一样的厉声呵斥。鲁迅这样描写她这时以及后来的神情。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 脸色同时变作灰黑, 也不再去取烛台, 只是失神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 教她走开, 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 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 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 不独怕暗夜, 怕黑影, 即使看见人, 虽是自己的主人, 也总惴惴的, 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 否则呆坐着, 直是一个木偶人。不半年, 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 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淘米。

那种灵魂被无情地撕裂时的彻骨痛苦, 我们在这里分明地感觉了出来。祥林嫂终于被黑暗的封建势力所击打。再过不多时候, 她便带着一颗被咀嚼完了的灵魂死了。但是直到临死以前, 她还执拗地要弄清一个人死后灵魂的有无, 并且希望其无, 仍然表现了她渴望摆脱命运的安排的一种曲折的反抗。就这样, 在一个被黑暗所吞噬发的灵魂中, 我们看到了它最后的闪光。在这里, 作者注入了强烈的同情和爱感。在祥林嫂的灵魂中, 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自己的呼号!

任何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上的一种发现, 鲁迅小说所具有的划时代的意义不仅在于写了被压迫的劳动大众的生活和斗争的题材, 尤其可贵的是在处理这类题材时从不拘于习见的方式, 例如一般地写他们的不幸, 受难, 痛苦之类, 而总是发掘出更为深刻的政治内容。深入反映对象的灵魂中去, 探讨他们受难的原因, 考虑他们摆脱悲剧的道路, 并发掘出主人公精神的火花, 以此照亮前进的方向。在这些方面鲁迅的小说, 不但突破了从古代到近代所有小说的思想高度, 同时也超越了同时代的作家。鲁迅反映旧中国劳动妇女的这些小说, 至今还保持着激动人心的力量!

摘要:《祝福》中的祥林嫂, 是鲁迅小说中的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形象, 在封建势力对她进行压迫时, 她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抗, 但面对着强大的封建旧势力, 她的反抗是微弱的, 她最后还是屈服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下而悲惨地死去。本文分别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指出鲁迅以祥林嫂在鲁镇的悲惨遭遇, 深刻揭示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的强大禁锢, 对人性的束缚和残害, 烘托出封建思想的人吃人的可怕, 同时表现出鲁迅对人性的思索, 对妇女解放问题的关心。

关键词:祥林嫂,农村,妇女,形象

参考文献

[1]张秀枫.鲁迅杂文精编[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鸣树.鲁迅小说论稿[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祥林嫂的“反抗” 篇3

最初的反抗是从婆家逃出来。这是祥林嫂一生中做过的最正确的一次反抗。他在鲁四老爷家作为一个佣人,每个月工钱只有500文(一元一大盘子的“清炖鱼翅”,鲁迅先生还认为“物美价廉”,那可是祥林嫂两个月的工钱!)然而到最后一分钱都未支取。一个佣人,他的伙食恐怕极差,然而“脸上有了笑影”“白胖了许多”。由此可见,他在婆家遭受了怎样的虐待!她从婆家“逃出来”,以此逃避被婆婆当作牲口“转卖”的命运。可见,祥林嫂是一个有个性、有主见的女人。然而遗憾的是,她逃得离家太近,不久就被婆家的人给捆绑去了。

第二次是被卖改嫁时的反抗:不肯拜堂,闹得头上撞了个大窟窿。此次反抗的原因并非看不上贺老六,而是她将要遭人耻笑。从《祝福》一文中可以看出她与贺老六后来的生活是很幸福的,贺老六有力气、肯干活,恐怕二人还因此而“志同道合”。上头没有婆婆,又有可爱的儿子。这样幸福的生活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她的这次反抗是愚昧的,是对封建礼教无意识的维护。

第三次反抗是“捐门槛”。柳妈告诉祥林嫂,她死后会被阎罗大王锯开分给两个男人,这使祥林嫂感觉不胜惶恐,她害怕自己死后到“那边”还要遭受被锯的痛苦,所以她反抗“死后的命运”,去求庙祝,花去两年的工钱去“捐门槛”。可见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的影响,她的反抗正是向封建迷信的投降。然而,鲁镇的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同情甚至钦佩祥林嫂,四婶还是不允许祥林嫂参与“祝福”时祭品的准备工作。祥林嫂被世人逼得走投无路,“精神更加不济”。花血本进行的此次反抗却没有得到鲁镇任何人的认可,这让祥林嫂活得“生不如死”。

第四次反抗是对鬼神的怀疑。她问“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鲁镇所有的人对鬼神的存在是深信不疑的,即使鲁四老爷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他仍然不让曾经改嫁的“不干不净”的祥林嫂动祭品。然而祥林嫂开始怀疑“究竟有没有魂灵”。这是存在于民众中最初的、试图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的萌芽,这是拯救整个民族于水火的最为先进的思想的萌芽,是革命潜在的最伟大的力量之所在。只要民众都开始怀疑封建思想、封建迷信,革命才会有根基、有出路。

祥林嫂读后感 篇4

这周,教师带我们学习了课文《祥林嫂》。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最终能够放松一下读一读小说”的心态读完了课文。但经过深入分析,我越发改变了自我对待课文的态度。

课文中祥林嫂是个命运多舛的人物。她先嫁给了一位丈夫,但不幸死去。她婆婆逼迫她再嫁,但他愿意做一个节妇所以出逃到鲁镇四叔家做工。后被抓回去,嫁给了另一个男子。但不幸这个人也死去,所剩下的孩子也被狼叼走。因为族权的缘故,大伯将她赶走。她无奈只好回到鲁镇做工,但受尽嘲笑,最终悲惨的死去。

也许读完课文,大家对祥林嫂的遭遇感到不幸与同情,但文章想让我们深入了解的是当时社会风俗对待女人的不公与黑暗。诚然祥林嫂是个寡妇,她嫁的两个男人也都死去,但我认为这并不能成为他受到嘲笑的理由,毕竟没有一个人期望自我的丈夫死去。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认为祥林嫂应当在家守寡,做工是根本不行的,何况再嫁?那里需要说明的是祥林嫂出来做工和再嫁都不是她本人的意愿,而是她婆婆的。这个充满不幸的女人戴着“夫权”的枷锁嫁到了贺家墺的时候就已经背上了骂名。之后的两年,她的生活很幸福,但遭遇了失去丈夫与孩子的打击后她只能在此回到鲁镇做工因为“族权”不允许她继续留住在那里。仿佛还不够似的,回到了鲁镇的祥林嫂受尽了关于丈夫与孩子的嘲笑。虽然柳妈给她出了个捐门槛的主意,她也确实做了,但她受到的却仍然是他人的不信任。最终,在“神权”的压迫下,她离开了四叔家里,最终悲惨的死去。

《祥林嫂》读后感 篇5

安迪一如既往的优雅干练,又慢慢多了烟火气,更加美的不可方物;

曲筱绡还是那个缠人的小妖精,用她的真实坦然活出了有趣的生活,每次出场都让人觉得仿佛沉闷的生活进来一束光;

关关依然是那个乖乖女,体贴、四平八稳、学着反抗、渴望涟漪,像大多数姑娘的日常;

莹莹是一样的中二,一样的可爱,大大咧咧、活蹦乱跳,恋爱起来都像可以过日子的小媳妇儿;

樊姐呢,让人心疼,在开始的前两集,在大家开开心心过春节的时候。那个快被家庭压垮的姑娘,让人感同身受,忍不住想给她一个拥抱。而当她第一次和王柏川的妈妈见面时,那样的淡定大气、绵里藏针,留下一脸愕然的王妈妈。让人佩服的同时拍手称快,赞赏的同时想给她个肩膀。

可是,到了第四集,画风慢慢不一样了。

莹莹找到男朋友,开心的和大家分享,她先是摆出一副过来人的身份教育莹莹“物质基础不可忽视”。当莹莹随即傻呵呵的说,“歪打正着了。看着不咋地,结果他有一辆车,也有一套按揭的房”,那一瞬间,樊胜美的脸色,唰地变了,气氛凝固的,让人隔着屏幕都觉得尴尬。

还有一幕,在听到莹莹的分享后,她神情恍惚的出来扔垃圾,感慨连90后都买房了,王柏川到了而立还没有立起来。

正好在门口遇到从外面回来的安迪,看起来明显有心事的样子。她内心的那个大姐姐又被激起,想去安慰安迪。结果一开口,又是房子,又是诉说没房的窘迫,言辞里透出对安迪物质丰裕的羡慕。

及至王柏川开车接他去度周末,那一幕关于化妆和漂亮的论述,让我忍不住感慨女人的矫情和纠结:口口声声说,这个年纪的女人,恋爱很实际,不再相信嘴上说的;却还是愿意听他的甜言蜜语。

结果刚一上车,刚聊到生意,她又提到了房子,他又在哪儿表决心。她想欲盖弥彰,他怔怔的开车,差点闯了红灯。一个决心要,恨不得立马可以实现的想要;一个表决心给,每次见面都要表决心的给。这一对儿,活在压力中,心比天高,心照不宣。

讲真,这一幕幕,我看着,都觉得满屏的尴尬啊,尴尬的让人透不过气来。

如果说,第一部中,她还是个不甘心活在底层, 向往美好生活,靠自己死撑着的傻大姐;

那么到第二部,这几集,她已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对美好生活渴望而不得的压力转嫁给了他人,成为了让人尴尬的存在。

这种气场的差别,是什么造成的呢?我想,是独立与否的差别。

第一部里,虽然最初被曲筱绡嘲讽为“捞女”,她还是自强自立的。因为可以依靠的那个人还未知,因为筱绡、安迪还不熟悉,因为还向大家隐藏着家境和心事,所有的一切她都自己扛。辛苦,但是骄傲。

直到王柏川出现时,她还是那个强撑着的人。因为还担心着自己的形象,顾忌着双方家庭和关系的不确定性。

但是后来,她与王妈妈正面接触之后,与王柏川分而未果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好像不用再担心这段关系不确定的未来,所以不用再掩饰什么;自己到了瓶颈,而有人给了承诺,所以想无所顾忌的依靠。

而靠别人,终究还是无法完全把控啊,所以她焦虑、她忍不住诉说、她不由自主的给能帮助她的人以压力,不小心就暴露了囧相,毫无遮掩,甚至忘记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闷,日子是各有各的苦。所以,她渐渐把自己从那个令人心疼的傻大姐,活成了让人尴尬的祥林嫂。有好几次,因为她的存在,大家不敢高兴,气氛压抑。

说这么多,没有批判没有嘲讽的意思,只是再次提醒,独立的重要性。

追求美好的生活是好事情,前提是要靠自己去赚取。

诚然,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基础都不一样,大部分人都是家底平平,要过上更充盈的生活,需要我们一步一步、辛苦的去获得;甚至,辛苦之后,还是达不到我们想要的生活。

哀叹么?抱怨么?放弃么?都没有用。只有,看清生活的现实后,继续心怀美好,带梦前行。也许这样的努力,最终并不能带你走向最初期望的高度,但总会比起初的样子美好太多。

但是,挂靠别人、依赖别人,那生活,哪里还是自己能掌控的样子呢?就算有天成功得到了想要的生活,那个没有经过努力追梦和生命磨砺的姑娘,守得住这样的生活么?

就像有个评论说的,

“樊胜美可以体谅,但并不值得同情。她的可怜,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找的。她确实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出身和原生家庭,但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强大,过上比过去美好的生活”

是的,她原本有她自己的优点:人长得漂亮,穿搭有品位;情商高,人情世故门儿清,安迪关关莹莹都忍不住向她取经。

可惜的是,她没有把这样出色的外形条件,这样超高的情商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用在工作上,用在和王柏川这样踏实肯干又对她好的男人一起拼搏上,而是花在了寻找可依靠的男人身上。

坐拥金山却总想着向别人乞食;

明明自己可以做乔木,可偏偏要做丝萝。

真的让人,恨铁不成钢!

也让自己活成了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怎么办呢?已经到了这个年龄,工作生活都是瓶颈和压力,樊胜美还能活得幸福么?

其实是可以的。除了要从行动上慢慢让自己踏实独立,她还可以修炼内心,仰望星空,但要接纳现实,接着学会享受当下。看,莹莹和应勤一起去个小馆子都觉得幸福,而她偏要处处高级感。

生活是五味杂陈的,幸福是多种多样的。安迪那样富裕的女子,都有自己的烦恼;一般的都市白领,也可以有自己的幸福。奋斗,向上,是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情绪上。絮絮的念叨、焦虑、自怨自艾,除了伤元气,真的是没用的。

电视剧看到第六集了,王柏川依然会信誓旦旦表决心。但终有一天,他也许也会厌倦,也承受不了这样无休止的期盼和压力,也想逃离。

谁的生活都不轻松,如果你觉得轻松,那一定是有人在替你承担。而这样的日子,其实不会踏实。因为自己强大才是真的强大。

因为,红颜终会老区。而努力奋斗、不断成长的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得到的还有智慧和能力,而不只是日渐增长的年龄和皱纹。

所以,梦该醒了。这才是真正的现实。

写到这里,想起中午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转发的一段话,大意是“小包总说,只要我的女人哭了,就是我的错;她想吃的我都给买,她想花钱我就去赚,她耍脾气我宠着。是男人,就该这样爱自己的老婆”。

说实话,这样的段子,看着也让人尴尬啊。以前是马云说,后来文章说,再后来是黄磊说,现在是小包总说。同样的意思,反正谁火是谁说的,非常玛丽苏。虽然都不是他们说的,但还是有人转,一看就是转给某人看的,带着怨气和渴望。

然后,我看到有人评论,“小包总看上的女人,不会轻易哭,所以偶尔一次流泪才让人心动;想吃的会自己买,钱会自己赚,不会经常脾气不好”。我忍不住,给她点了赞。

高二语文作文祥林嫂 篇6

“天有不测风云。”在平安幸福地过了两年后,厄运降临了。老六得了伤寒命丧九泉,而我那相依为命的阿毛竟也给叫饿狼叼走了,五脏六腑全白吃空。我怎么这么命苦!上苍为何如此待我!我呐喊,我彷徨,我无助,我悲凉。在秋叶纷纷扬扬的时候,我又站在了鲁四老爷的家门口。

还是一样的白头绳,还是一样的乌裙蓝夹袄,还是一样青黄的脸,却是脸颊消逝了血,嘴角丢失了笑影。我一个老实安分的丈夫又死了,我又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这是一个比晦还更晦的耻辱,比还更的笑柄。可这些我一点也不计较。我思念我那可怜的阿毛,常常向人们讲起那个悲惨的故事。从他们冷冷的音调和森森的笑容,我感受到了鄙薄的“神气”。我只觉得这儿又冷又尖,仿佛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

先前于鲁家繁累的活儿,这次我竟做得异常的轻松。轻松得连帮忙那个祭祀的烛台鲁四夫人都要慌忙的叫我不要去碰,轻松得连烧开水时与柳妈说几句都觉得无聊到不必再谈。

不到半年,我的头发变白了许多,记性也时好时坏,手脚也再不像以前的那样伶俐了。我终日恍恍惚惚,失神落魄。即使看见人,哪怕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不安,倒像一个木偶人。是赎罪的希望又忽地点亮了我的双眼。为了免去死后所受的罪,为了洗清两个丈夫死亡的罪名,为了赎我这一世的罪孽,我用历来积存的工钱为庙里捐了一条门槛。事违人愿,老天不给我好脸看。做活卖力的我倒真的什么事儿也不必干,还要遭受慌恐的眼神。我真的胆怯了,恐惧了,甚至于常常忘了去淘米。

祥林嫂的双重命运探析 篇7

一.双重的奴隶

祥林嫂的最大愿望就是凭自己的善良勤劳、朴实淳厚、坚忍抗争去换取最起码的“人”的生活。然而长期受封建思想文化的浸淫, 祥林嫂想实现这一“崇高”而又基本的理想又何其艰难。诚如鲁迅杂文《灯下漫笔》所言, 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 便始终浮沉在这两片相通的死海之间。

二.双重的妇道

妇道是封建礼教为妇女制定的行为规范, 除守节、孝敬外, 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卑顺和勤谨。祥林嫂本是卫家山一带以打柴为生的农户的儿媳, 在封闭的山区受到封建礼教的浸熏因而逆来顺受。祥林嫂勤快能干已超出了传统“妇工”的纺织刺绣。丈夫死后逃到鲁四老爷家打工, “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 扫尘、洗地、杀鸡、宰鹅, 彻夜的祝福礼, 全是一人担当”。祥林嫂正是凭着又“妇工”又“男工”的两大优势, 才在频频皱眉的鲁四老爷家立足, 从事难做的家政。“然而她却满足, 口角边渐渐地有了笑影, 脸上也白胖了”, 这对她, 似乎是“暂时做稳了奴隶”。

但好景不长。不久, 祥林嫂就被婆家人抢走, 沦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地。祥林嫂被暴力强逼再嫁, 失去做人的尊严与自由, 八十千大钱就被卖给了深山里的农民贺老六做老婆。幸而新丈夫“有的是力气, 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 加上有了孩子, 旁人认为她交了好运, 她就又“暂时做稳了奴隶”。

然而, 这种奴隶式的生活也没有长久。第二个丈夫不久死于贫病, 儿子阿毛又被狼活活吃掉, 族中的大伯又收去了房子。这个双重寡妇“想做奴隶而不得”, 只好再次到鲁家打工。可是鲁家及鲁镇的人以嘲笑她的痛处, 填补自己的空虚生活, 都认为她“不干不净”, 鲁四更是认为她是“败坏风俗”的“罪人”、“谬种”。四婶的多次禁止她摆放祭品, 彻底打碎了祥林嫂做人的最后希望。由此可见, 封建宗法势力没有宽容祥林嫂的再嫁再寡, 剥夺了双重寡妇“当牛做马”的资格, 使她沦落到“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悲境地。

三.双重的虐杀

悖论的封建道德铸造了祥林嫂自觉的奴隶性格, 祥林嫂不仅麻木不仁地接受了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双重压迫, 更遭到封建礼教与封建神权迷信两支毒箭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摧残虐杀。

不可否认, 祥林嫂对她的命运有过抗争, 然而她的抗争是在礼教与神权编织的网络中进行的, 她的抗争不过是想继续恪守礼教道德的可悲可笑的行为。她拼死抗拒嫁给第二个丈夫, 不惜一头撞在香案上, 固然表明她不愿被婆家当做牲口一样地出卖, 维护基本的“人权“, 但她捍卫的仍是“从一而终”的礼教戒律。她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去维护封建礼教, 成了十足的双重的封建礼教受害者。

祥林嫂再次成为寡妇后, 她的遭遇更为可怜, 她成了“败坏风俗”的“谬种”, “不干不净”的“罪人”。她烹烧的东西祖宗都不吃, 失夫丧子的悲哀被大家咀嚼成为“渣滓”。不仅如此, 封建神权又借柳妈之口, 给祥林嫂的灵魂套上了神权的枷锁。祥林嫂为了洗去一世的罪名, 不惜将积年的工钱送到土地庙去捐一条门槛做替身, 她想“给千人踏, 万人跨”, 她赎了“罪名”, 恢复“人”的地位, 免得到阴间再受酷刑。然而, 主人的一声断喝“你放着罢, 祥林嫂!”使她的精神山陵轰然坍塌。从此, 她的记忆与体力大不如前, 终被鲁家赶走, 沦为乞丐。更为可悲的是, 封建势力的高压, 摧残, 扭曲了祥林嫂的灵魂, 祥林嫂耿耿于死后有无魂灵, 怀着对“下一世”的深刻恐惧走向死亡, 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血盆大口彻底地吞噬。

四.双重的结果

祥林嫂到底是怎样死的?《祝福》并未交代, 由此出现了多种说法, 其中主要的有两种:

一种版本———被动的死。祥林嫂惨死在“祝福”的雪地里, 电影《祝福》的处理:论为乞丐的祥林嫂, 得不到鲁镇人的同情施舍, 在“祝福”的鞭炮声里, 僵直的目光凝视着茫茫的冰天雪地, 最后又冻又饿, 倒在风雪交加的野地里。

一种版本———主动的死。祥林嫂是自杀死亡。祥林嫂被鲁家赶出来之后, 体衰力竭, 孤苦无助, 她被人们视为不洁的异物。尤其是她的灵魂还锁着对“下一世”的恐惧, 面临的结局只能是死路一条, 与其冻死、饿死、恐惧死, 不如尽早主动结束生不如死的人生。

究竟哪种死法更合乎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还没有定论。历来的讨论者大都认为没有必要细加考究, 因此无需作出明确的判断。

离婚了,别做祥林嫂 篇8

离婚是结束,也是开始

凌晓渡(3岁男孩的妈妈):我刚刚离婚3个月,心情非常糟糕,很想找人好好聊聊,或者大哭一场。同事们私下里说我像祥林嫂,整天念叨自己的遭遇,但我控制不住。我觉得人生太艰难了,我怕是难以应付未来的生活,但为了孩子,我不得不振作起来,只是不知从什么地方开始。请问,我这样的糟糕心情还要持续多久?

姚枚(4岁女孩的妈妈):我已经离婚一年半了,仍没有走出失败的阴影。我和前夫是大学同学,他在大学里追了我整整两年,没想到他居然搞婚外情。算命的说,我命中有此一劫,躲不过的。痛定思痛,我现在不恨他了,要恨就恨自己眼光太差,毁了自己的一生!

主持人:离婚是不幸的事,但之所以选择结束不幸的婚姻,不正是为了追求幸福的未来吗?所以,别再伤心了,赶紧收拾心情,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吧。至于如何收拾心情,请齐女士给大家指点迷津。

齐悦玲(婚姻关系专家、心理咨询师):那我们就先来说说祥林嫂吧。祥林嫂命运坎坷,屡遭不幸,原因自然是封建礼教的束缚,但原因不只是这些,鲁迅先生要揭示的悲剧原因,还有祥林嫂性格的软弱。仔细分析起来,她性格的软弱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迷信命运;第二,顾影自怜,自缚手脚。尽管时代进步了,现代女性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枷锁,但心理弱点仍然存在,一旦遭遇婚变便较长时间走不出心理阴影。现在我国离婚率较高,所以现代祥林嫂比比皆是。

姚枚:离婚,对女人来说是重大的人生失败,思考思考失败的原因总不为过吧?

齐悦玲:总结失败教训当然是必要的,但只有确立正确的观念,思考才是积极而有效的,才能让自己尽快走出心理阴影。

首先,不要纠结离婚是谁的错。从情感关系角度来说,离婚从来不是一个人的错,有的甚至不是什么错。即使是错,谁在20多岁的时候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和预测能力呢?所以,自责是没必要的,也于事无补,反倒容易让自己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同时,如果你把所有的错都推到前夫头上,那么到头来还是要怪自己看错了人。正确的观念是:夫妻关系是两个人的事,一方犯错,另一方必有责任。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会消除怨气。

其次,不要自卑。有些离异妈妈对环境过于敏感,总觉得离婚是丢人的事,周围人在看自己的笑话,甚至不接受别人的同情,自尊心过强以至于到了自卑的程度。其实大可不必,只要做到能自己解决的事情不要向别人求助,得到帮助时懂得感恩并尽力回报即可。

再次,不要传递怨恨。离异妈妈的怨恨情绪,实际上伤害的是自己,假如和孩子生活在一起,那么孩子受害更甚,因为他正处在一个成长期,你传递了一种可怕的价值观。有的单亲妈妈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对孩子与父亲的交往加以限制,天天向孩子灌输怨恨,以阻止孩子与父亲见面来报复对方。这个过程中,受伤害最大的是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使孩子无法建立对异性的信任,影响到孩子将来正常的婚恋。

孩子很无辜,最易受伤

吕灵(6岁女孩的妈妈):孩子可能受到伤害是我现在最担心的。请问,父母离婚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哪些伤害?

程玉娟(7岁男孩的妈妈):我也有同样的担心。我儿子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明显比以前话少了,笑容也少了。

齐悦玲:完整的家,对孩子来说是安全和快乐的代名词。父母离婚,孩子难免受到打击,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卑。家庭突然破裂,孩子往往无法接受现实,无法适应没有爸爸或妈妈的环境,更无法理解父母的苦衷。孩子幼小的心灵脆弱、敏感,没有自我调适的能力,一旦受到冲击,就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当看到同伴与父母玩耍、嬉戏,孩子很容易悲伤、失落,产生自卑心理。孩子找不到快乐,于是拒绝快乐,沉浸在忧虑和悲伤中。久而久之,孩子会脱离人群,导致性格、交际的障碍。

2.自闭。单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随妈妈生活的孩子,极易缺乏安全感,他们性格忧郁,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表现出神经过敏的症状。他们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破碎的家庭,怀疑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便自我封闭,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孤独、内向的性格特征。

3.抑郁。父母离婚前,多半有一个吵闹、冷战的过程。孩子生活在气氛压抑的家里,时时为父母的关系而担忧,甚至还要充当父母的出气筒,往往没有安全感,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和敌对情绪。孩子自我保护意识过强,对同伴也保持距离,常常感到压抑、郁闷、烦躁,心理困扰无处排解,一旦爆发出来,便出现极端行为,女孩表现为爱哭或离家出走,男孩则表现为攻击他人。

4.逆反。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容易成为同伴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他们渴望有尊严,渴望被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跟老师、家长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5.自责。自责表现为对个人能力和品质做出偏低的评价,从而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感到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

6.嫉妒。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一般来说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心理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嫉妒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获得双倍的回报。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认为别人能得到的,自己也应该拥有,就容易导致偷窃等犯罪行为的发生。

7.焦虑。单亲家庭的孩子在父母离婚的过程中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攻击,学习到的是讨价还价、相互敌视,因此,他们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心。离婚后的父亲或母亲一段时间内精神抑郁,很容易把坏情绪转嫁给孩子,使孩子整天提心吊胆,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焦虑的性格特征,与人交往感到不安、敏感,总怕别人说自己的坏话,遇到矛盾便选择退缩。

主持人:不难发现,以上孩子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都是单亲妈妈容易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见,孩子的问题多半是妈妈“传染”的,而一旦妈妈的问题解决了,孩子也能间接获益。

保持平常心,切莫唠叨

覃文静(12岁男孩的妈妈):我已离异多年,至今单身,其实就是怕孩子受委屈,但孩子并不理解我。我们母子关系很奇怪,有时亲如一人,有时隔阂极深,交流起来很困难。我该怎么办?

沈安安(16岁女孩的妈妈):两年前离婚时,我对男人彻底绝望,我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女儿。我让女儿失去了爸爸,我对不起她,所以我要加倍补偿她。可能我也像祥林嫂吧,女儿特别嫌我唠叨,居然在自己房间的门上贴上“妈妈莫入”的标牌。我很伤心,却也无可奈何。

主持人:单亲家庭的亲子交流是个两难的课题:交流少,妈妈和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宣泄,都容易自闭;交流多,妈妈则容易唠叨,不知不觉向孩子转嫁烦恼。单亲妈妈究竟该怎么做呢?

齐悦玲:只要妈妈注意避免以下4种不良心态,单亲家庭搞好亲子交流并不困难。

1.孩子好可怜。单亲妈妈顾影自怜不好,认为孩子可怜更加不好。如果妈妈以赎罪或补偿的心态,过度满足孩子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要求,结果很有可能促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陷。另外,这种想法是对孩子的消极暗示,很容易使孩子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诱使孩子陪妈妈一起顾影自怜。

2.我对不起孩子。许多单亲妈妈总感到对不起孩子,其实,这种负疚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妈妈们应该这样想,离婚不是为了伤害孩子,恰恰相反,离婚是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脱离纷争和痛苦。对于既成事实的离婚,妈妈应该坦然而乐观地面对,保持平常心,切忌像祥林嫂那样唠唠叨叨,惹孩子厌烦。

3.一切为了孩子。许多单亲妈妈悲观地想:孩子是我的唯一,没有孩子我活着没意义。这种想法看似合理,其实很容易导致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依赖,或者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单亲妈妈为了孩子放弃自己开始新生活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也会给孩子带来极重的心理负担。正确的心态是:我永远支持孩子的成长,我的生活也需要孩子支持,我们不必非要牺牲一个不可。

4.孩子是我的累赘。这样的念头每个单亲妈妈都曾有过,尤其是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行为不端,或家庭经济拮据、妈妈打算再婚的时候。产生这样的念头是可以理解的,但单亲妈妈要学会克制,尽快打消这种念头,因为它是不健康的,而且是坏情绪的源头。

需要强调的是,单亲妈妈不能割断孩子与生父的联系,相反,应该鼓励这种联系,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参与。在这方面,单亲妈妈也要保持平常心,不可挟孩子报复前夫。

祥林嫂之死作文 篇9

祥林嫂乞讨了一整天,依然全无收获。就连问灵魂的事儿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现在的她,已是几天没吃食了,连往常的剩菜残羹都难以讨得了。

这几日的饥渴难奈,使祥林嫂又苍老了几许。皱纹裂得仿佛尖刀刻得一般。苍老无力宛如松皮的手拄着那支竹竿。手指瘦得已跟竹竿颇为相似。只有粗细之分了,身上挂着的单衫随风颤动。头发自走出四叔家便再不曾梳洗过,披头散发,几缕长长的刘海遮住了那双深陷的眼睛,怪有几分吓人。

祥林嫂要去旧庙里安身过夜。路过鲁镇中小有名气的烟杆胡同。这条胡同倒还的确像男人们抽的烟杆。其烟嘴处正是她所要的目的地--香火欠旺的恩泽寺。

走至在鲁镇有些地位的李守财家门口,几个男人拜神祭祀,而偷闲一会儿的女人们正坐在石板上论家常。

一个臃肿的女人正背靠着门口的石狮子,学着当日祥林嫂的举动。“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会在山坳里没食吃,会到村里来……”

几个女人乐得前仰后合,用手扶着自己快睡倒在地的身子。笑道:“翠姐,你模仿的贼像。就差相貌了。呵……”

“当然是咱们翠姐貌美了,相貌还能瞎比吗?”

几个女人可能是听得祥林嫂拄竹竿撞击地板的声音,都条件反射似的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跑回了院内,并把黑色大门关得紧紧,只有大门板上的怪兽门环见到了祥林嫂。

大概是祥林嫂已习以为常了,也不向门口瞟去,继续挪着脚步,像是走了魂似的。如果不是还出着一口气,还以为是行尸走肉呢。

前面一些孩童嬉闹,如果换了以前的话,她会把目光停留在孩子身旁,目光特别有神,嘴角微微一笑,暗忖道:“我们家阿毛还在的话,也这么大了。”

现在她变了,她不再羡慕那些天真烂漫的.孩童,尽管他们念叨道:“祥林嫂,祥林嫂,身上的晦气真不少。”她就像又聋又盲的人,无动于衷的路过,哪怕是孩子们又往她的空竹篮里“捐”石块,抢她的竹竿。

冬季的西北风猛烈的刮着,到了黄昏夜暮,更是凛冽。枯枝上多嘴的乌鸦“呀呀”地叫着,增添了不少阴森的恐怖。

祥林嫂终于到达了她的住处。趁着淡淡的月光,依稀能看清门匾上写着“恩泽寺”。祥林嫂当然是不会知道的。

庙里还算可以。因为鲁镇的要送灶了,所以庙里也被那些女人们打扫的还算整洁。佛像明显被擦过了。在月光照射下发出幽红的铜色。供桌上丰富了许多,除燃起的香烛外,还摆了许多水果。对她来说,一辈子也没吃过这等食物。

换了往日,这种情况他是求之不得的。她尽可以狼吞虎咽,美餐一顿,今天她没有,她除了摆动双脚外,身体几乎已僵硬。走到门槛,不小心摔了个跟头,竹篮漏了底

,唯一的破碗也彻底的破碎了,碎片还在她黝黑的手上划了道口子。

她没有吱声,静静爬起来。走向她平时所谓的“卧室”--佛像后面的乱草堆。她把那根相伴多年的竹竿立在墙角,躺在了稻草堆里。

破窗外依旧阴风怒号,月光射过破了的窗孔照在她那张核桃脸上。她没有睡,睁着双眼,一动不动盯着屋顶。

她想起了在婆家的忍气吞声,想起了二婚是被小叔子强按拜天地磕到头破血流,想起四婶的“你放着罢,祥林嫂!”孩童们的“祥林嫂,祥林嫂,身上的晦气真不少……”一张张恶魔似的面孔,在她的脑海中一一闪过。

“嘎吱”寺庙的那扇破窗被吹烂了。

此刻,祥林嫂的嘴角隐约的扯出一丝微笑,脸色很是安详。慢慢的那双深陷的眼睛闭合了。她谁的很安谧,很惬意……

第二天,恩泽寺门口可就热闹了。四叔,柳妈等一大堆人都在议论纷纷。有的女人还挤出几滴泪水,她们再也听不到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

因为祥林嫂曾是四叔家的长工,所以最后的事应由四叔处理。

四叔长叹一声,举手示意鲁镇的老少安静,又是一阵叹息,最后才说出句:“祥林嫂的丧事我鲁四并非草木,我是应当安葬的。这并非钱财的问题,我有举措,还望乡亲们支持、谅解。”

四叔环视了以下群众,方才开口道:“祥林嫂的孩子阿毛,大家都有耳闻,是被野狼叼吃的。我想成全她们母子俩,让她们在阴司也能够相见……”

“有道理,我们愿意为你抬尸,至于路费就省了吧。”一群力壮的青年嚷道。

这样,祥林嫂终于“安葬”了。

我身边的祥林嫂作文 篇10

认识她,也是通过一位朋友。

之所以称她为 “祥林嫂”,是因为她有着和祥林嫂一样的性格。一个女人,二十七八岁,带着一个三岁的男孩,过着和老公两地分居的生活。

离团部不远的一个连队,我们两家成了邻居。一回生二回熟,就这样,我和她熟络起来。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我也是一个人,孩子公婆带着,老公在市里上班,时间也就多了,自然我们有了共同话题,家长里短的说着,刚开始我们隔着院墙聊会儿,后来就邀请她上我家来玩。记得第一次她带着孩子上我家玩儿,絮絮叨叨的从上午一直说到下午五点,其实我很着急,要上班,但又不好意思打断她,说道伤心处还落泪,我也不知道怎么好好劝她,只是心里希望她以后过的好点儿。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说她老公对她不好,不想过这样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等等之类的话。

她原本就是在团场长大的孩子,只是婚后随老公回到老家生活了5年,在这里还有她的同学,朋友,认识的人也挺多,其中也有我们共同认识的人,朋友在和我聊天时说道她,原来她的苦水还不止到给我一人,暗暗庆幸着。后来,连队上很多人都知道了她的事,原来,她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只要能搭上话,她都会说起她的.不幸。一开始大多人都很同情她,安慰她,偶尔还给她出出主意,或者帮个小忙什么的,时间长了,我隐隐感觉她的精神有些不对劲儿,脾气时好时坏。前面说到伤心处还在抹着眼泪,可下一分钟有可能说起高兴的事情又立马能笑起来。更让我无法理解的是,口袋里只剩几十块钱的时候还在想着买那些高级化妆品、吃自己想吃的美味,羡慕上班族月月的薪水,总之喜欢做梦,喜欢凭空幻想。

和朋友闲聊时提到了她,我以为会对她做一些客观评价,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说是那样冷漠,也是,不管她怎么说,在别人看来那都是她自己选择的生活,也没有人会真正的同情她,只是一味的埋怨老公,可为什么不选择去改变让她痛不堪言的现状呢?其实大家也有劝她,这样下去终归不是事儿,尽早为自己做打算,当时她决心满满,甚至连离婚协议书都签好了,可最后的结局是再给老公一次机会,也就是说她默认了现在的生活。

★ 祥林嫂读后感

★ 祝福――祥林嫂之死作文

★ 优秀作文高一经典

★ 高一优秀作文微笑

★ 关于理想高一优秀作文

★ 高一驱动优秀作文

★ 高一优秀作文记叙文

★ 高一优秀作文圣诞节

★ 高一作文优秀范文500字

论“祥林嫂怒砍门槛” 篇11

首先,祥林嫂至死还在想有没有灵魂,逢人就问有没有地狱,而她怒砍门槛之举就是不再相信灵魂,不再相信因果报应,两者显然是矛盾的。一部由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无论如何都应避免这样的硬伤。

其次,增添的情节偏离了鲁迅先生写作的意图。我们知道,鲁迅小说一般集中于其创作前期,也就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本篇便是写于1924年。后来鲁迅先生对自己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总结,这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等几篇杂文中,对他本人的创作目的说得再清楚、再明白不过了,况且直接出自作者本人之笔,可以说是毫无疑问了。鲁迅先生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实际上祥林嫂这个人物,被封建礼教一步步迫害至死,直到死前,她还在害怕在地狱中受到惩罚,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其实对她来说,死不过是一种解脱,思想上的折磨才是她最可悲之处。写出这一点可以说是充分揭露了病苦。在小说创作的1924年,军阀割据,中国共产党创立不久,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笼罩在一片浓雾当中,在这种情况下,鲁迅明确地指出革命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人民思想不觉醒造成的,希望革命者能从解放人的思想做起,这便是"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含义。这几乎成了鲁迅这个时期的创作主题,实际上,他后来也身体力行做到了这一点。读鲁迅这个时期的小说,说是很平实的叙述,却让人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人感到真实的可怕。这样一来,像祥林嫂怒砍门槛这种虚构成份太多的情节是绝不会在小说中出现的;既然已经觉醒,还需要疗救么?

由此看来,要想再现原汁原味的《祝福》,也许就不能"砍门槛"了,小说《祝福》中旧社会人民毫无希望地生活着,电影里旧社会人民遭迫害后却"觉醒反抗"了。这种故事由于政治需要在解放初期十分流行,但"解放初期"都比1924年晚了四分之一个世纪。在1924年,劳苦大众的思想还没有觉醒,鲁迅不仅仅只是希望有一天大众能够觉醒。这种心理在《药》中也有体现"……再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了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个情节让我们现在看来,觉得是很自然的表现手法。但鲁迅后来在一篇杂文中却提到,当时他写《药》时,怕世事太黑暗,想平添一点亮色,便生硬地加上这一段,后来想起来却觉得这是一个败笔。

上一篇:空调课程设计总结下一篇:网吧证件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