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2024-10-21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共11篇)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1

暖通空调新技术课程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对暖通空调新技术的学习,让我对暖通空调这个行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主要掌握了以下内容:

第一讲 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程序及内容

设计有三个阶段: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每个阶段的设计文件经过审查批准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设计;施工图设计批准后方可施工。初步设计内容有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设备材料表,概算书和计算书

施工图设计内容有图纸目录,设计施工说明,设备材料表,平面图,剖面图,系统图,安装图,制造图,计算书

第二讲暖通空调常规技术回顾

第一部分空气调节系统的形式

按空气处理设备的设置情况分为集中空调系统,半集中系统和全分散系统(局部机组):

按负担室内负荷所用的介质分为全空气系统,全水系统,空气一水系统,冷剂系统 根据集中式空调系统处理的空气来源分为封闭式系统,直流式系统,混合式系统 根据节能方式分为蓄能空调系统和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第二部分暖通空调冷热源

空调冷源:天然冷源,人工冷源

天然冷源为地下水

人工冷源为压缩式制冷和吸收式制冷

第三部分 室内空气分配(气流组织)

送风风口形式有侧送风口,孔板送风口,喷射式送风口,旋流送风口,台式送风口和座椅送风口

气流组织的基本形式有上送下回,上送上回,下送风和中送风

第三讲:蓄 能 空 调 系 统

蓄能空调:就是利用蓄能设备在空调系统不需要能量的时间内将能量储存起来,在空调系统需要的时间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

蓄能空调有潜热蓄能,冰蓄能,显热蓄能以及水蓄冷/热

空调蓄冷系统的优点

1转移制冷机组用电时间,起到了转移电力高峰期用电负荷的作用。

2空调蓄冷系统的制冷设备容量和装设供率小于常规空调系统。一般可减少30%~50%。

3空调蓄冷系统的运行费用由于电力部门实施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比常规空调系统要低,分时电价差值越大,得益越大。

4空调蓄冷系统中制冷设备满负荷运行的比例增大,状态稳定,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第四讲:地源热泵技术

热泵可以分为空气-空气热泵,空气-水热泵,水-空气热泵和水-水热泵

地源热泵的技术特点是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运行费用低、维护费用低、简单的控制设备、运行灵活,系统可靠性强、节省占地空间、使用寿命较长、易于管理、应用灵活、可提供生活热水

第五讲变风量空调系统

定风量系统的问题

1、集中式空调定风量(CAV)系统的缺陷:

(1)按最大热湿负荷确定送风量;

(2)送风量全年不变;

(3)室内负荷减少时,调节再热量,提高送风温度来维持室温,既浪费热量,又浪费冷量。

2、改进办法:减少送风量维持室温

(1)节约了因提高送风温度所需热量;

(2)处理风量减少:风机电耗下降;制冷机冷量下降

变风量空调系统是通过改变送风量以及调节送风温度来控制空调区域温度的一种空调系统。

变风量空调系统较定风量空调系统和风机盘管系统而言,具有舒适、节能、安全和方便的优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采用

第六讲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中,独立新风除湿机组向室内送入干燥的空气,通过调节送风状态点控制室内湿度;室内干工况末端(干式风机盘管或平面辐射毛细管系统)处理室内空气的显热来调节室内温度

新空调系统应具备的特点

1加大室外新风量,能够通过有效的热回收方式,有效的降低由于新风量增加带来的能耗增大问题;

2减少室内送风量,部分采用与采暖系统公用的末端方式;

3取消潮湿表面,采用新的除湿途径;

4不用空气过滤式过滤器,采用新的空气净化方式;

5少用电能,以低品位热能为动力;

6能够实现高体积利用率的高效蓄能;

第七讲 暖通锅炉新技术

空调热源主要有两类:

1、热泵

2、锅炉(含热电站提供蒸汽)

锅炉是一种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以获得规定参数(压力、温度)和品质的蒸汽或热水的设备。

小结: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国内居民收入的增加,对生活舒适程度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及消费者对环保、低碳、节能、健康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致使空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来满足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由于本人学识有限,以上总结存在很多不足,仅以本人所学,希望老师纠正。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2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暖通空调,实验教学

引言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工业学校, 主要为北京市培养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高级应用人才。这决定了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根据首都经济建设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规划, 深化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 拓宽专业面,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 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凝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迫切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 以及国家一系列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面临着紧迫的专业建设任务。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和建筑环境学为基础, 解决建筑中的环境问题[1]。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体系中, 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两个部分。其中实验教学是实践环节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实验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而以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为主的实验教学, 理应发挥重要作用[2]。由于我国高等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 使得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坚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和从属于理论教学, 这种状况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必须大力改革[3]。因此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 对于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暖通空调”课程的定位和教学要求

“暖通空调”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4]。学生通过学习“暖通空调课程能系统地掌握使建筑环境达到卫生标准或特殊要求所采用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等应用技术, 培养学生具有一般民用和工业建筑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等系统的设计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并且初步掌握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和设备的测试方法和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对暖通空调技术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设备有所了解。“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有室内负荷计算、空气调节系统、洁净空调系统、供暖系统、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通风系统等等。

“暖通空调”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体现了该课程有很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 仅仅通过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 必须有相应的实践教学与之配合, 相辅相成, 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使教学效果达到要求, 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应该理解暖通空调在专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掌握建筑室内空气环境保障技术的基本方法;掌握建筑围护结构传热负荷计算的基本方法;掌握通风气流的运动规律, 能制定创造适宜的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的实施方案。掌握以热水或蒸汽作为热媒的室内供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了解其他供热方式;掌握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掌握高层建筑防排烟的基本方法;具有暖通空调系统工况分析的能力, 掌握暖通空调系统的基本测试方法, 具备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运行管理的一般技能和知识;了解能源效率分析和节能的基本概念。

2、“暖通空调”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2.1“暖通空调”实验课现状

根据“暖通空调”课程的定位和教学要求, 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 还需要通过教学实验及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深、巩固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通常“暖通空调”实验课为8学时, 包含4个实验:“空调处理过程测定”、“风机盘管机组性能测定”、“通风除尘系统性能测定”和“室内采暖系统工况实验”。每个实验为2个学时。实验内容属于验证性实验, 即学生通过进行实验、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将得到的实验结果与课堂讲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比较, 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学生通过实验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学生的实验内容是非常具体的, 每个学生完成相同的实验, 在相同的实验台上完成相同的实验。教师给学生编制的实验指导书也是非常具体和细致的, 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以及具体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这种教学实验可以起到学生巩固理论知识的作用, 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实验内容单一、方法单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

2.2 设计性实验实施条件建设

全国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大部分的“暖通空调”课程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 究其形成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实验设备条件限制。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的实验教学条件要求低。实验台要求简单、不需要具备完备的调节功能、不需要真实的实际空调设备或供暖设备, 在模拟的教学实验台上就可以完成。二是原有课程体系的限制。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远远大于验证性实验教学学时, 按照以往教学体系中对于实验课的学时安排, 要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 存在学时安排的问题, 需要大量占用课外时间。

近几年来, 我校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 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校内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和北京市“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重点实验室。在教学设备和设施有了非常大的改善, 具备了进行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验技术条件。中法能源培训中心的技术平台主要用于实践操作教学和学生实习, 有空调系统、制冷系统、锅炉系统、室内供暖系统、气流组织小室和壁挂锅炉系统7个技术平台, 这些平台上安装有欧洲先进的设备并可实际投入运行。

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基于办学定位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特色的人才需求, 制定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针对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除了开设配合“暖通空调”课程课堂教学的验证性实验课以外, 还开设了独立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实验技术课”, 保证了设计性实验课的教学学时和教学效果。

2.3 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研究

在专业技术课程中进行设计性实验, 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通过实验技术课激发学生对“暖通空调”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实验技术课建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理论概念、建立工程概念、培养专业技能,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发展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 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从教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由教师拟定实验方案、给出具体的实验步骤、有相同的实验结果和标准的实验报告等程式化教学模式。作为设计性实验, 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和具体方法, 完全由学生自己动脑、自己设计、自己操作完成,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5]

设计性实验教学以学生自主设计、独立实验为主。在设计性实验中,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定的实验器材条件来设计, 完成该项实验内容。学生进行实验时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实验内容设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操作设计、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分析, 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可以看出, 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主导, 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 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 完成不同的实验项目, 在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主动学习了暖通空调方案设计、方案比较和实施的方法,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团队精神、合作与协作。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实验条件、实验设备和仪表、实验原理, 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 提出各种可能的实验方案。每种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原理和可行性分析、画出必要的原理图。通过分析与比较, 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完成可以实施的实验设计方案。最后完成实验, 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3、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3.1 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确定因素

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应包括学生对实验内容的设计、实验方法的设计和实验过程的设计;在对几种实验设计方案进行比较论证后, 进行方案的实施并进行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因此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安排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应使设计方案没有唯一性, 具有多选性, 应使学生能够运用所选的理论知识设计多种实验方案, 能够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

3.2 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举例

以空气调节技术部分的实验教学为例。实验课分组进行, 每个组有3-4名学生, 学生在设计性实验中, 根据所学的“暖通空调”专业课理论知识, 在熟悉了解实验技术平台系统组成和实验条件的基础上, 提出实验内容、设计实验, 并完成实验。

以往的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所完成的实验内容为“空调处理过程测定”, 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按步骤完成实验, 通过实验课深入理解空调机组将室外空气状态处理到室内要求状态的过程, 掌握空气经过表冷器或加热器之后, 所发生的变化。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 对课堂学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中, 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明确的实验内容规定, 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自己确定所要进行的实验内容, 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

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有“空调主机送风参数测量”、“空调机组热回收效率的测量”、“空调机组风机效率的测量”和“房间送风口送风参数的测量”。这些实验项目涉及了暖通空调课程中空气调节技术的主要理论内容, 实验内容丰富, 是学生在充分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来的, 因此设计性实验过程也引导学生再次复习学习的理论知识, 温故知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3 设计性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对暖通空调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采用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 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能够提出有应用意义的实验内容和可行的实验方法; (3) 能够正确掌握专业技术实验方法; (4) 提高了处理实验现象和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5) 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论

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工程实践能力强、素质高, 富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技术和管理人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 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 专业技术实验教学需要符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求。

(2) .“暖通空调”课程是理论与工程相结合的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暖通空调”课程, 应掌握专业理论知识, 同时应建立工程概念。因此“暖通空调”课程实验应紧密配合理论教学, 使学生通过实验课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位, 不仅学生能够掌握专业技术实验方法、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而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等。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李志生, 张国强, 李念平等.高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国内外发展趋势[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1) :1-5

[2]陈志慧, 宋光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时效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 (5) :29-32

[3]刘泉, 吕锋, 吴皓莹.构建信息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8;27 (8) 115-117

[4]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5]邱玲, 朱为玄, 王京荣.实验教学中设计性实验的应用及效果[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 (2) :123-124, 132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结 篇3

一、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本课程设计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布置题目学生要完成的设计内容有: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 2.V带的传动设计; 3.齿轮传动的设计; 4.轴的设计(低速轴);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计算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零件的工作图包括:(1)尺寸的标注;(2)公差;(3)精度;(4)技术要求。装配图包括:(1)尺寸标注(2)技术特性(3)零件编号(4)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要求

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首先让学生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形象地认识减速器。在设计过程,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要上一次辅导课。另外,每天来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四、评分原则

课程设计中,最终的图纸及说明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学的工作能力也不能在图纸及说明书中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对同学的评分,特别要注意抓两头:一头抓平时,一头抓答辩.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平时出勤和设计图纸、说明书、创新能力和答辩情况综合按百分制制评定。

五、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或虽认真但因基础差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计划;2)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指一步才作一步,或参照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照猫画虎”式的进行;3)设计中有错误,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4)图纸质量较差,特别是尺寸标注,出现问题较多,表达不清楚;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干一般性错误;5)答辩中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回答中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于非原则性错误。

六、结果分析

参加本次课程设计1个班,大部分同学能按老师要求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设计图纸、说明书和最后的答辩中满足要求。参加本次课程设计共有50名同学,其中优2人,良26人,中20人,及格2人,不及格0人。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经验及教训

《 设计素描》课程总结 篇4

班级:工业设计一班姓名:赵鑫学号:1208011025

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迎来了设计素描课,迎来了我们的王老师。王老师在保存我们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想的基础上提高我们的艺术设计与表现能力,并教导我们艺术作品必须有思想,有内涵,有冲击力,画面完整。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工业设计这一专业的基础。通过这一段时间对设计素描的训练,深有感触。

首先我们开始的是对结构素描的训练,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了我对素描的理解。它包含了多种对比,教会我学会去观察。例如整体地观察,概括地看,联系地看…….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全面地去观察物体,更具体理解物体的结构。

从最简单的几何体,通过观察与思考可以切割成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几何体,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几何体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更准确塑造形象,这样会更加准确,而且进一步将复杂的物体的组成部分的比例量出来,这样物体会更规范。我们便会对所画的几何体的理解更深刻。设计素描作为一门绘画艺术基础课,以质感、明暗调子、空间感、虚实处理等方面为重点,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画面以视觉艺术效果为主要目的。基础素描与设计素描同是艺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绘画素描是通过“再现”对象的具象描绘来反映意识形态的创作;而设计素描是“再造”,是通过计划和想象而进行的审美创造。绘画素描强调画面的整体性,要求大脑对客观对象进行判断、分析以达到对象与表现结果的一致性。设计素描则强调将收集、贮存的“局部”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后组合成新的整体的造型活动。绘画素描着重于对所绘内容的表现效果以传达对现实的感受,过多地投入了作者的情感因素和展示情怀;设计素描是以绘画素描为基础利用其绘画规律并借助于其表现手段来更好地表达和表现设计意图,着重于对物形及设计思想的结合来使“观众”产生新的感受。设计素描的画面内容不是对生活的“模仿”而是依据作者对生活的不同感受和头脑中不同的理念综合形成画面的形象处理。依据画面自身构成因素与作者的构成理念相结合而进行的一种艺术处理。设计素描要学习的内容很多,所有的学习内容与研究都是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基本的方式方法及制作手段的拓展来进行的。让学生在进行创新创作时不墨守陈规自由创作出新颖独特、美观的作品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素描基础较为扎实地学生在进行设计创意训练时,能够较好地、生动地、艺术地表现设计意图;而素描基础不是太扎实地学生就不能很有效地将自己的创意有效地表达出来,这就说明传统绘画素描的观察、分析客观物象的思维方法,手与脑的协调性上,对画面的控制能力和审美意识还是起着一定的作用。这就说明设计素描是在传统素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观察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既对传统素描予以继承,同时又有别于传统素描。设计素描侧重于全方位的观察,包括平面形观察、立体观察、横断面(剖面)观察以及运动观察,并且强调从结构到材质,借助理性思维能力创造新造型的技能表达。传统素描提倡“看”,设计素描强调“用”。目的的不同造成了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我们学的是工业设计,现在我们在设计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作品形式的空间感差,二是作品缺乏想象力。两个问题都影响到作品的深度和质量,两者的病根都源自素描基础的训练和认识不足。

空间感是素描造型的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问题;“形”是造型的第一位,“整体变形”

课程设计总结-- 篇5

我们本次的课程设计的课题是我校中区的锅炉房安全分析。这是一次知识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在这一次过程当中,最真实的考察了我们如何将课本的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手中的技能,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行了一次严格的考验。

我校的锅炉房采用的是燃煤锅炉,主要能源是燃煤,冬天为全校师生供热,锅炉房秩序对其进行温度调节,夏天则主要为师生供热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的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的第一步就是对我校的锅炉房进行实地考察,只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的工作人员的认真沟通,我们进入锅炉房内部,清楚的对其整个系统,内部构造,运行原理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考察,对我们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老师的帮助和锅炉房工作人员的帮助一下,我们顺利进行了接下来的工作,将锅炉房系统单元化,是我们工作的开始,也是重要的一步,在这里非常感谢我们的邓奇根老师的指导,单元化后的锅炉房系统,小而易于分析,在我们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及其影响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

在危险源识别和调查过程中,我们受到了锅炉房工作人员的很大的帮助,作为一线的操作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现场资料和经验,他们清楚的知道,锅炉房整个系统中,哪里才是最重要的,哪里是最危险的,哪里是最容易损坏的,有了工作的人员的帮助,结合我们课本上的知识,我们比较顺利的完成了本次作业。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6

关键词: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教学改革,职业能力

0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创造和保持室内环境的空调系统在建筑中的设置已经越来越普遍, 社会对从事空调系统设计、安装、运维等工作的工程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越来越大, 为培养出充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需要高职教师切实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探索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方法, 很多教师已经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与努力[1~6], 本文即对《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

1 课程性质

《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课程是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建筑设备工程技术等设备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该课程面向高职设备类专业二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先修课包括识图与房屋构造、机械基础、电工与控制技术、流体力学泵与风机、热工学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采暖与锅炉房设备、热工测控仪表及自动控制、通风与空调工程、暖通施工技术、空调用制冷技术等, 后续课包括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2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

依据岗位调研分析, 首先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形成了专业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社会方法能力目标等三级目标, 最终可实现“通过项目、任务驱动、案例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能够针对具体的空调系统制定相应的运行调试方案, 根据方案进行系统的运行调试, 对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及时的给予解决, 能够编制最终的空调系统调试报告, 同时使学生掌握空调系统日常运行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方法”这一总体目标。从目标设计上就可看出该课程改革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分析、整合课程各知识内容,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设计, 共划分为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半集中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集中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三个学习项目, 学习项目的设置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符合认知规律。每个项目中设置多个学习任务, 直接蒸发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项目中设置壁挂式 (柜式) 分体空调的运行调试与维护、风冷风管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多联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三个学习任务;半集中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项目中设置风机盘管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风冷冷水机组水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两个学习任务;集中式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项目中设置水冷冷水机组水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空调风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净化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三个学习任务。

课程全部在学院的通风与空调实训室、美的空调培训中心、通风工实训车间等校内实训基地进行, 实训基地的空调系统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组内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项目经理1人, 施工队长1人, 设计工程师1人, 监理工程师1人, 调试工程师1人, 甲方用户1人, 设备厂家代表1人, 需要明确各角色的不同职责。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用户至上意识, 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积极查阅图书、网络资料等途径进一步深入了解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 不断增强自主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4 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考核由终结性评价 (30%) 和过程评价 (70%) 两部分组成。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为可操作性的项目, 课程考核把重点放在了过程性评价上, 所有评价的结果, 都记录在统一编制的过程性评价表上, 这些评价表中记录着学生的综合学习表现, 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得到肯定的评价, 对表现特别突出学生适当加分, 比如有创新性, 有建设性的建议。评价兼顾自评、互评和教师专评三个部分, 据此给出每位学生的客观综合评价。

5 结语

《空调系统运行调试与维护》课程经过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设计后, 彻底颠覆了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项目化教学模式, 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和方法能力, 最终实现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 值得广大高职教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量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全福.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6) :95-96.

[2]王全福, 倪珅.通风工程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 (18) :71-72.

[3]秦春霞, 杨景顺, 贾倩.“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为例[J].石油教育.2013, (5) :17-19.

[4]周红敖薪龚爱萍等.《护理学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1, 26 (8) :685-687.

[5]刘义, 高芳.情境认知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教学模式简析[J].教育探索.2010, (6) :56-57.

课程设计总结 篇7

英才学院1036105班 商婉茹 6100800539 11月末,在侯珍秀,金天国等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综合课程设计II。第一次碰到一次课程设计要调用这么多知识储备和交叉使用;第一次有五个老师每天都早早的来到教室为我们做认真细致的辅导,基本上就碰不到想问个问题还要排个长队的情况;第一次在课程设计中不是抄图,抄报告,重复老图纸;第一次像对待一个自己做老板的工程一样,从项目的最初开始构想,开始为全过程负责;第一次从方法出发,从思想开始,而不是在第一天就出了草图结果。这一次的课设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很不一样的东西。

在课程设计的第二天,当我拿着我自以为不错的结构图给老师看的时候,就被金老师的严谨的逻辑震撼了,也就知道了自己真是太年轻,想问题太不成熟。老师提出来这样一个标准,如果看了这个图不能马上知道你要设计的是什么,要求和标准又是什么,那就是失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就可以是随便什么人的设计,那么你的设计体现在哪儿,那这个结构必然就是不合理的,有很多禁不住推敲的地方。我当时还反驳,这应该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细化的,初期设计何必那么细致。金老师纠正了我这么多年的一个误区,细化目标不是细化到细节,比如用什么型号的轴承,而是要把自己接下来的工作明确,如果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工作量的规划,没有一个整体项目的把握,连要做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再往下做也不会有什么理想的结果。当时真的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规划的重要性,如果还没有规划好路线,那盲目迈开的第一步得什么概率才能是走对的,后面的每一步得蒙多准才能一步步都是对的?这真就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靠经验,靠运气去做,那真的不是工程师该有的态度和水平。老师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这世界上的方法是有限的,掌握了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不然只是会设计一个卡具,一个减速器,换个东西依然摸石头过河一样的迷茫和艰难,这一下就解释了我大学以来的困惑,就是我对机械制造方向学的还不错,可是一到电学,控制方面就一头雾水完全不能理解,当然也学的很不怎么样。我跟老师讲述了我的疑惑,老师告诉我是因为我们的学习从来没有上升到数学上,而一切科学只有到数学的高度才是统一的,要不然像我现在这样学的只是一点点皮毛,照工程师差的可真不是一点半点啊。学到的这种新的设计理念,让我知道要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们学到了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老师为我们重新建立的思想和标准让我回头反思这四年的时光。不能不承认工大的培养确实是做到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我们的基本功确实扎实,可是总觉得自己欠缺了点什么,像是在一片大森林里走了很久也很卖力,采了叶子水果鲜花一堆堆的东西,但是他们能做什么,他们的联系是什么,我们背着这些就能做工程师吗,这一大堆的疑问和对自己的怀疑一直存在着。我们在以往的课设中一遍遍温习学过的东西,膜拜多年来成型的固定的近乎完美的图纸,在上面拙劣又蹩脚的修改和抄袭。而这一次的课设,像是弥补了这么久以来的空档,就是工程师最优秀的地方在于思想与方法,像树干一样将其他所有的枝叶花果穿起来组成枝叶葳蕤的大树,其他的积累也只有在这个思想上才有价值,基于优秀的方法才能发挥作用。而且,我们这一次从方法着手,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缜密的逻辑中去完成最后的设计。对比以往的课程设计,以往着眼于细节,比如结构是否合理,标注是否正确,缺少的就是这次课设教会我们的方法和全局设计的能力。这一次课程设计,真是对我们四年学习超好的补充,在我们学好了基础的时候,给我们一次迈向工程师的可以触摸可以学习的阶梯。这里学到的功能结构图,QFD图还有sysml图的方法都是我第一次听说的方法,在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我打算将这些方法再次实践应用,因为体现着我四年所学的毕业设计,缺少最核心的思想就不算是完整的句点,优秀的方法加上夯实的基础才能说明,哈工大的工程师与专科的学生有着多么大的差别。

出图阶段我们用到了用新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在最后阶段三维建模的时候,也让我感受到了这次课程设计的巨大不同。以往的都是铺张大白纸趴在桌子上画图,而这一次老师们鼓励我们用电脑来画,尤其是支持我们用SolidWorks来画,这让我在最开始真是怀疑了好久。侯老师对其他别的班的老师说,现在的软件这么好,我们为什么不用,都是计算机办公的时候,我们何必非要去手绘,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不好吗。听到老师这样说的时候真是佩服侯老师的前卫呢!五位老师一改传统老学究的范儿,简直要比我们都还年轻。我是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第一次接触这个软件,想想真是惭愧,作为学机械的学生居然对这样基础的软件还陌生,真是要成出土文物了。在画图最开始的时候确实很是费劲,毕竟第一次用,装个软件恨不得笨的要用一天的时间,但是几天之后熟悉而且上手之后,确实不止是速度快,而且在这个画零件和装配的过程中立刻就能找到自己结构不合理的地方,而且三维模型又直观,修改好了之后确实合理好多也方便想像和完善。这要是手绘,确实也就只能抄图,要不然这么复杂的装配图,几十个零件光靠脑袋想真是不现实。到最后的实现都体现着这次课程设计现代的设计方法和思想,确实看到自己有点落后于时代了,脑袋该转的再灵活点才行啊。

而且在老师为我们改图的过程中,严谨的思维方式,从毛胚到产品,全部过程都要考虑,加工方法和成本都要细化,也让我好受教。比如说白老师指出来轴承座的结构该剖分式才便于装配,而且白老师一再跟我们强调,不要自己闭门造车,很多东西做的很成熟了,网上搜都有直接可用的就不要自己费时费力去设计一遍,设计出来的还不见得就好,能用现成的一定要去用,善于借别人的力走的更远,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做别人没做出来的部分没做好的部分。这个思想一改我们这么多年因循守旧,低头苦干的状态。我们不管是学习还是课程设计确实如老师所说已经和现代的技术成果脱轨了,我们不看别人的成就也不借鉴别人的方法,只是自顾自忙自己的,忙来忙去忙的跟个古代农民似的笨拙又迂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放到今天的设计上应该就是白老师说的这个意思了吧。再比如侯老师为我们指出来这个装置最后设计出来,作为设计师要负责任的,这负责任就体现在,从毛坯件开始,一步都不能马虎。毛坯怎么来的,为什么铸造,有没有变形,别的方法怎么就没有铸造合适,加工好加工吗,选标准间为什么选这个不选别的,画这个零件的时候校核了吗。。。这一系列问题下来,真是问的哑口无言啊。真的是我们想的太少画的太随意,这样真去生产得出多少问题啊。工程师的责任真的是沉甸甸的啊,我们想的太少,态度又那么儿戏,这次课设,侯老师这一串问题就像一个警铃,如果以后又随手一画就要交差,就得好好想想侯老师今天为我们如何改图的了。而且侯老师一直强调,不管是多小的一个细节,一定都有一个为什么,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就像我的箱体,我只是直觉觉得应该预留一块,侯老师第一个就问住我这个问题,为什么留,必须有依据有道理的,哪是跟闹着玩似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心里牢牢地记住了,作为一个设计者,一定要用事实用道理用数字来说话,直觉不是科学,不能用来作为不负责任的随手乱画的借口。老师交给我的这个思想让我一下就懂了所谓的经验也不是随便就可以定尺寸定标准的,只是给下面计算校核设计指了一个方向,而最后的结果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做前提指导,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做全程推进,否则真的还是回到金老师的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式的科学。

这一次的课程设计,从第一天就给我了全新的体验,从方法说起,从需求开始分析,每一步都是有条不紊的往下进行着,到最后看似要做完了画好了草图,还有老师用严谨的科学的思维为我们把关叫我们要如何思考如何设计以及指明改进的方向。与以往的抄图比,确实自主完成的部分多了好多,自己查资料定方案的过程不只是知识上的积累,还是思维和设计水平的提高。课程设计中现代设计方法的大量运用,确实是颠覆了以往因循守旧的模式。只是,这次课程设计时间太短,最初设计好的方案中,最后好多部分没有做完,只完成了一部分,比如就我而言如反馈等控制部分还都没有仔细做好,就要答辩不得不停下来了。而且结构中还存在这一些不合理之处有待完善,也由于时间仓促没有做到自己最理想的效果。如果能将这套完整的机构做好,我想收获一定更大,我们的提升又会高一大截。

感谢老师在这三周里给我们了最难得的思想,最珍贵的方法,让我们四年的积累在最后有了极大的整合和提升,这些是我们受用一生的财富。

另附总结: 1.学到新的设计理念。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就可以将学科融会贯通,上升到方法的高度,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2.用到新的设计方法如QLD图,sysml图等。3.用心的设计工具,如solidworks建模。

课程设计个人总结 篇8

我在纸篮的制作工作中负责剪黄色和蓝色小花,并做了剪黄花时的双手作业分析。下面就我的两项工作做出分析和总结。

1.流水线工作

最初我们为了制作精度更高选择用裁纸刀划,这样虽然精确度很高,但是工作效率太低,工作时需要多次更换工具,左手搬运次数多,右手等待时间长,导致我的工位物料堆积,第七工位缺少物料,严重影响了工作进度。

为了寻找最节约时间,并且不会影响精确度的方法,我们进行了多次测时实验。通过实验结果,我们确定了现在的操作方法。

由前一工位进行涂色,我先折叠,然后再剪。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就是,必须要折的很整齐,不然会剪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多次练习,以及我自己私下练习折叠剪裁。虽然现在不能百分百做到完美,但也已经做的不错了。

2.报告的编辑

我所负责的部分是绘制双手作业图,由于word软件运用的不够熟练,绘制的图很不规范,连线、文本框、等问题。根据老师的建议,我安装了visio软件进行绘图。

从学习安装软件,到学习使用软件,再到画出令小组成员们满意的图用了两天时间。这两天其实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最开始不知道要怎么画,通过学习之后,不仅画出了满足要求的图,而且学会了一种软件的使用方法,这对于我是很大的进步。

3.个人心得体会

团队合作最重要。八个人合作完成纸篮的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只有合作的好,效率才会高。我们工作时,安排了明确的分工,每个人都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正,每个人都很积极的配合,为我们的效率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在最初的流水线设计和每个工位的操作方法上,都不是很成熟,我们本着发现问题的想法,在练习中不断改进,不断进步。问题需要及时的发现,才能更快的改变,更快的进步。

采葑采菲,扬长避短。由于每个人性格特点和擅长的不同,我们进行不同的分工,细心的剪裁,有耐心涂色,手巧的折叠,理性的统筹,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勤能补拙,孰能生巧。在工序流程已经确定之后,提高效率就必须孰能生巧了,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一共练习了200张纸,不断的熟悉自己的工作,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熟练程度,达到了现在的水平。

重在过程,不断学习。我觉得这次课程设计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报告做的多漂亮,比赛成绩多么好,而是在于这期间学到了什么,有对工业工程有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有没有学会更多的东西。

空调课程设计总结 篇9

一、介绍常用的鱼骨图分析法

常用的鱼骨图分析法 (也称5M因素分析法) 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它的原理是当问题出现时, 大家一起来讨论问题产生的根源所在, 找出主要问题出现在哪些环节, 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并区分哪些是先天的限制因素, 是否可以通过努力去改进;哪些是由于条件的限制暂时不能改进, 但是否可以通过改进其他问题进行弥补。其结构图如图所示。

二、通过传统的分析方法与鱼骨图分析法的比较, 阐明鱼骨图分析法的优点

以汽车空调系统冷气不足故障分析为例, 两种分析方法如下:

1.传统的分析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通常先提出问题——汽车空调系统冷气不足故障, 再分步分析。例如本故障的分析过程如下: (1) 分析制冷系统故障, 经常用系统内部的压力进行分析, 制冷效果、制冷剂泄漏也是分析事故的重要依据。 (2) 电气系统故障, 常表现为:电气元件损坏, 保险丝烧断、接线柱接触不良、过载烧坏等, 这些故障使制冷循环停止工作, 并且伴有异味、过热等现象。 (3) 机械元件故障, 机械元件出现异常一般为压缩机、风机、皮带轮、电磁离合器、膨胀阀、轴封、轴承、阀片等出现故障, 并结合树干分析的方式列举常见的各类故障。只是这种分析方法, 通常更多关注的是设备因素。整个授课过程老师是演员, 学生是观众, 老师在不断地讲, 而学生在被动地听, 其结果就是学生听得笼统, 记得大概, 等到一章节过后, 学生又把知识都还给老师了, 学生会觉得很难记住, 也不易理解, 效果比较差。

2.鱼骨图分析法

老师把问题目标——汽车空调系统冷气不足故障和通常存在的几个因素: (1) 人为因素, (2) 环境因素, (3) 设备因素, (4) 设计因素, (5) 主要因素, 先列举出来, 并画出鱼骨图 (如下图所示)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想象力。

接着可以采用布置作业的形式, 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结论制成海报形式, 再让各组学生到讲台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 以汽车空调系统不制冷故障分析为例, 10汽修班其中一组同学的分析如下:

(1) 人为因素方面:司机是个菜鸟 (新手) , 不懂如何正确使用空调;车内挤满人, 空调系统超负荷运转, 制冷效果下降;或杂物堵住出风口等因素导致冷气不足。

(2) 环境因素方面:车在马路上受太阳暴晒, 车外温度超高;车经常行驶在粉尘多的场所, 导致冷凝器的散热效果下降。

(3) 设备因素方面:制冷剂过多、过少;冷凝器故障;系统中有空气;皮带张紧不合适;鼓风机转速不够等等因素导致冷气不足。

(4) 设计因素方面:设备不配套, 出现小马拉大车现象, 导致冷气不足。

(5) 主要因素方面:考虑设备故障问题。

等学生都把海报交完后, 老师可以利用剩余的时间, 对学生所做作业进行点评, 并把事先做好的分析图, 用PPT的方式, 投影在屏幕上, 给学生提供参考。同时, 可以对学生作业进行打分。

从学生所做分析来看, 学生能够主动去思考问题, 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自己原有的知识。在查资料和做海报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路十分清晰, 学生所做的分析, 基本上能把存在的各类故障原因分析到。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同学们还从中学会了如何分工与合作, 同时也已经把故障的原因和分析方法掌握下来, 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另外, 在对学生作业进行点评时, 要更多注意采用表扬和夸奖的语言, 评分时也要注意尽可能给高一些的分数,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课程设计总结 篇10

在这两周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中,前两周我们忙于铜精炼反射炉的计算,而后一周我们则进行着铜精炼反射炉的图纸的设计。在前一周的计算过程不仅仅检验者我们对有色冶金原理及设备的课程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同时也培养了我们将所学知识同理论实际相结合的潜力。而且,在设计过程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让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年产2.2万吨铜精炼的反射炉设计使我们也进工程专业的必修功课,也是对我们有色冶金化工过程原理及设备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是我们巩固、学习、运用专业知识必要的过程。同时,也是我们由学校迈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是真实的体现出来。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句真理的的内涵,我此刻认真的进行课程设计的任务,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脚踏实地的迈开人生的一步就是为了明天的辉煌,为明天能稳健的在社会大潮中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透过这次课程设计,我在各方面都有了必须程度的加强,透过对反射炉的计算及结构图的设计,加强了对铜冶炼知识的了解及掌握,同时,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及理论和生产实际的知识进行了一次同精炼反射炉的设计工作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基加强了我们的学习独立自主潜力,巩固和扩从了有色冶金化工设备原理及设备等课程的资料,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的设计方法及步骤,掌握了铜精炼反射炉设计的基本知识,怎样确定设计方案,了解反射炉的基本结构,提高了计算潜力及绘图的潜力,熟悉了规范和标准,同时各科有关的的课程度有了全面的复习,独立思考的潜力也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这次设计过程中,体现出自我单独设计反射炉的潜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突出劳动成果的喜悦情绪。同时,也从这次课程设计中发现了自已平时的学习的不足与薄弱环节,而这些也将是我们今后学习与工作需加强的方面。

在这课程设计结束之际,我衷心的感谢我们的课程设计郭年祥老师,郭老师教学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固然让们倍感不适应,但他的这种态度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我们今后学习工作所需具备的潜力。同时,感谢那些帮忙过我的同学们,多谢你们对我的帮忙与支持,让我倍感温馨与充实。

中外设计史课程总结 篇11

课程总结

文史学院09级广告(2)班黄春梅

20092850 2011年12月16日

中外设

中外设计史课程总结

又到了期末结课的时候了,不得不说说自己的感受。而给我最大的体会便是,这是一门愉快的课程。

先谈谈我对这门课——《中外设计史》,名字很好很强大,有关其学习必要性的理解吧。现在我们已经大三了,作为广告人的后备军,业已学习了不少有关设计的课程,比如平面设计基础、数字图片处理、企业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等,尽管如今我们对设计下的分支有了微观方面的接触,但却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对设计的一个宏观的历史性的认识。

今天的强大和明天的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传承与革新。若要将一个事物了解得更为透彻,那么探究者必然要对它的历史渊源、它产生和发展的来龙去脉都弄个明白,至少也不能让自己茫然不知。换言之,设计本就是历史长河中的又一部巨著,它深深嵌于每一个时期的人文物质发展之中,我们无法只去看它今天的模样,当我们站在历史的枝头上重新见证它的萌生、成长、成熟,这样我们才对它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向得到更为客观准确的掌握和预见,当然,也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设计的其他分支以及有关设计的其他课程。所以,感谢老师在课堂上的悉心讲授,这给我们带来的在学习和今后研究上的指导与帮助必将是您乐于见到并因此感到欣慰的。

第二个让人愉快的就是老师的课件图多字少,并能配备宣传视频却能同样达到声情并茂、全面的讲授效果,非常感谢老师“体贴”的课堂准备十分有效地促进了我们对课堂的快速吸收。当然,我们也很“乖巧”地以“广告人敏锐的眼光”来快捷挖掘图片亮点和视频信息。

说到这里,便不得不再次感叹一下造物主的神奇啊。它不仅创造了世间万物,更赋予了人类绝无仅有、无可衡量的思维与智慧,使他们得以随着历史向前的车轮不断改造一切物质环境,并创造了精神文明,来求得生存与最终享受。于是,设计由此而生。

人的创造活动的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它的目的性、预见性、自觉性和规则性。最初的设计便是从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物质改造活动开始的。这一时期的设计以物质生产为依托,并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劳动来取得基本的生存条件,石器工具的出现正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改善和提高的开端,这个时候的设计作品仅仅只是专注于工具的实用性。但随着生产的逐渐发展,工具的种类和样式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注重工具外表的美感,并把实用性和审美结合起来,赋予设计物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意义。

设计是一种建立在美的审视基础上的物质创作,美的创作才是设计。所以我个人认为,人们早期的在工具制作上的审美追求的萌芽才是设计的真正开始。虽然这种美的自觉性追求要晚于实用性方面的考虑,然而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意识却是经过漫长的历史阶段得以升华的,这种自觉性的审视意味着人类关于精神文明思维的萌生。设计便从这一萌生的延续中在物质世界和文明世界之间扮演着连接融合的角色。包括今天如此娴熟精致的设计作品我都很喜欢,它们适应了这个社会的需要,让我们生活便利,并带来美的享受,才会为我们所接受。

在悠久的历史中,我觉得中外的设计风格还是有细微差别的。虽然同样地,都是受当时的制度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等的影响和制约,但在设计象征的表现形式上并不尽相同。古代的中国人喜爱以鼎、符、玉佩、玉璧、莲花等来显示地位和宗教,那些动态的历史则用文字、书画予以叙述;而外国多爱用连环画似的石壁或石柱雕刻去讲述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历史故事,比如图拉真纪念柱。

相较于中国的设计文明,我更赞叹外国对待设计的态度。他们虔诚地向一切艺术文明致以敬意,为世间所有物种的存在感到惊叹,所以他们的作品都包含着对已有生命的信奉,寄寓着对未知生活的张狂想象,这样的艺术灵魂便能经久不衰,也最能传承。纵览西方国家的设计发展史,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他们的设计可以很坚定地继承过去的艺术思维,乐意于去保留完善,他们会愿意有新的思想,愿意去学习新的艺术,更愿意让外面的新事物融于自己的艺术元素之中,却不会摒弃历史,这种独特是他们对历史的尊重,也必然让他们因此得到世人的尊重。

反观中国,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丢掉了太多东西,诚然伟大的历史给我们留下无比辉煌、曾经一度让世界瞩目的文明财富,但当愚惰滋生,精粹不再延续,历史不再传承,繁荣嘎然而止,我们的设计又将以怎样的优势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呢?没有灵魂的艺术不是艺术,失去特色的设计必定无人铭记,看看花木兰,看看中国功夫,看看熊猫,这些我们不及外人看透的珍贵,所以放弃那些画虎不成的设计风格吧,越是自己的,才越是值得的。

当然,这些认识尽管浅显,却是我真实的课堂记忆。设计方面的历史在高中时候的历史课上有所涉及,可从来一带而过。而这个课程给我的设计感触和思索是迥然不同的。我没有百分百的听课,但我有了独立的思考,并形成了一定的想法,我感到愉快。同时也感谢老师在这最后的机会给予我们如此宝贵的“言论自由”。

另一件愉悦的事情就是老师的无作业教学,这真真是“教育发展的光明前景”呀。这不仅实现了老师最初的无压力课堂的诺言,也让我们觉得无可言传的轻松。借此发一下牢骚吧。本学期我们实践课实在太多,大小作业一件一件接踵而来,且几乎每一个都附带着“丰富的查阅背景”,直让人烦恼不已。这里又不得不感谢一下老师这一无私的人文关怀啊,为我们的中外设计史这门看似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多少活泼轻松的元素。

上一篇:在全市消防安全大检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祥林嫂》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