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2024-11-16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通用2篇)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篇1

观李政涛教授讲座有感 黄亚利

1、什么是好课?

一是看学生,看学生变化了没有?发展了没有? 二是看教育效果的持久性,走进课堂与走出课堂是否一个样?

三是看有无生长感。要想使教学具有生长感,要找到“三个点”:找到“挑战点”,给学生一种挑战;找到突破点,突破难点和障碍点;找到提升点,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升。“不生长”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被生长”的课堂是僵化的,“自生长”的课堂是绿色的课堂,“共生长”的课堂是理想的课堂。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有温度没有深度,我们可以称之为“滑冰课”,只是“滑行”而已。

二是有活动没有学习,没把活动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说过这样一段话:“在充满生长律动的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一定热烈,但要深沉,学生不能在文字中浮光掠影,要在思索中前行;不是在言说别人的思想,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看一看,能感受到躬身前行的姿态,听一听,能体悟到生命拔节的声音。”

(三)、如何让课堂充满生长气息?

1、课堂生长的前提。一是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和教材,二是基于学生立场,认真解读学生。学生立场不等于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实际状态成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成为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例如:学生已有什么?学生缺什么?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差异是什么?三是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

2、生长的方式

(1)、开放的生长。什么是开放?一是从教师向学生开放,把课堂放给学生,时间放给学生,空间放给学生,权力放给学生,课堂向每个学生开放。二是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选择性、多样性开放。三是由书本世界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向体验和经验开放

(2)、扎实的生长。一是扎实在于清晰,目标清晰,思路清晰,方法清晰,学生清晰,指令和要求清晰。二是扎实在于细致,比如有效的小组合作包括以下四步:从两两合作开始,小组合作分工明确,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组际互动。三是扎实在于生成,从点状生成到整体生成,从个体生成到全体生成,从浅层生成到深层生存,从错误生成到有益生成。四是扎实在于停顿。五是扎实在于持续。六是扎实在于运用。七是扎实在于及时反馈。八是扎实在于写练。(3)、优美的生长。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课堂,呈现的应该不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里‘拔节’的声音。”(4)、温暖的生长。让课堂充满温暖的气息。

最后李博导送给我们一句话:爱自己,就要栽培自己!转赠给大家:栽培自己,不一定要靠别人,每天都努力着,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着生长的气息,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栽培。

李政涛——教育常识 篇2

——暑期读书报告

詹保胜 2013-8-27 教育常识是什么?

教育常识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

基本:教育常识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是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简单:既是表述方式的清晰和简练,也是具有可操作性至少具有可转化性的。教育难,难就在回到常识。全书内容简介

一、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

二、理想常识:为幸福生活而教育; 

三、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

四、教师常识:有尊严和快乐的创造者; 

五、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六、过程常识:懂过程才是懂教育; 

七、内容常识:创造性选择解读活化。

一、人性常识:教育常识的根源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1.1 教育常识的根源是人性常识

人性:人的本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教学必须符合人的天性及其发展的规律 ——德国·第斯多惠

对教育最透彻的理解,往往浸润着对人生最通透的感悟。教育所解决的是生命生长的难题。1.2、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人都有其命定的独特,都是不可替代的宇宙存在,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生命。

教师的职责就是不知疲倦地发现、珍视每个永不重复的生命,并通过教育的方式成全或造就他们的独一无二。

人的独一无二,既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1.3、人始终是未完成的

人是充满了可能性的动物,他/她从不会把自己的发展固着于某一点,而是不断向各种可能性敞开。

人有了可能性,就有了可塑性,教育才有了可能。

1.4、儿童的生长需要自有节律

儿童的需要是生长的需要,是人性的一部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内在力量。教育的作用在于将这种需要变成促进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健康力量。教育的任务是发现、满足并提升孩子的生长需要。没有成熟的东西,过早暴露于阳光之下,会晒死的。

二、理想常识:为幸福生活而教育 教育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生活奠基。好奇心——求知欲的开端 乐趣——求知乐趣远胜于分数

方法——用最恰当的方法学习运用创新 能力——将方法变成综合性的能力 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习惯的培养 2.1 教育不是雕刻,是唤醒 雕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灵魂

将学生的灵魂视为 “种子”,教师为之创造合适的条件,赋予其内在生长力,然后耐心唤醒他,使之长出本应属于自己的模样。

教育是人们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雅斯贝尔斯 2.2、以生长的眼光看学生 生长即生命的生成与发展

生长是教育的原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生长本身就具有价值,而且是教育的最高价值。

教育的本义即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2.3

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教育 因材施教

适合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量身定做的。

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教育,都是一种教育创造。

教师和学生一起去寻找适合的道路,并且帮助学生走出适合他的道路。2.4 创设宽大、审慎和温暖的教育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充满温情的教育浸润学生身心,绵延终身。

三、学生常识:教育最需要的常识 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 学生有什么? 还缺什么?

学生的困难是什么? 差异是什么?

3.1、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人与人的三种关系: 我与它(利用与被利用); 我与他(遥望,敬而远之); 我与你(相互玉成)。

孩童生命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活动的指向与归宿。

3.2、学生是种子,不是石头 怎么看决定怎么做。

孩子就像玫瑰花蕾,有不同的花期。最后开的花与最早开的花一样美丽。--罗杰斯 耐心守候,等待花期。3.3、孩子的内心是一个宇宙 孩子=白纸?

孩子的内心存在一个宇宙,它有无限的广度与深度!尊重其独立性;

呵护并保持其本真面目; 沟通,衔接,转化与促生。

四、教师常识:有尊严和快乐的创造者

他们渐渐衰老,但是并不幸福,他们富有爱心但是自身却得不到爱,他们有需要却得不到满足,他们永远是把生命奉献给其他母亲孩子的陌生人,随着岁月的流失,他面露倦容,… … 将教育过程变成丰富自我、滋润自我、提升自我生命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告别自我、创新自我的过程,4.1、教学相长

教育就是召唤与应答,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召唤与相互应答的过程。我们有没有通过教育教学使自己的心灵越来越广阔与从容? 教学滋养学生,也滋养教师,师生在教学中相互滋养相互提升。

4.2、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 教育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

教师的语言具有促进生命生长的力量 教育即唤醒,唤醒的途径即教师的语言

教师说出的一句话,能够伴随学生一生,影响、塑造和改变学生一生,是教师幸福的最高境界。

4.3、学会享受教学

以享受的心态与眼光对待教学 享受每一堂用心对待的好课 享受学生的每一点点进步 享受学生的生长快乐 享受自己所获的滋养

享受教学中每一个值得感动的瞬间 4.4、做现实的教育理想主义者

教育是一个由理想牵引的事业,它们都是面向未来的。理想的特质是超越,先于并高于现实。如何让理想更实在? 如何让现实更美好?

五、教学常识:既是技术也是艺术

教是为了不教

5.1、让教学充满生长的气息

给学生什么样的挑战?——挑战点 帮助学生突破哪些障碍?——突破点

怎样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升?——提升点 如何实现共生长?——共生点 5.2、把教法变成学法

教学即转化,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怎么自主学习。

怎么办?备课既要备教法更要备学法,教者要作出示范,要有现身说法。5.3、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把空间还给学生——打破教堂式的格局

把权力还给学生:提问权,质疑权,评价权,工具权,总结权。5.4、以结构的方式教学

结构是不同构件之间的有机结合。

教学结构是“教”与“学”的两大结构的整体相互转化。知识结构,方法结构,教的过程结构

上一篇:离我并不远作文下一篇:工作感悟之反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