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精选4篇)
《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 篇1
读《日出》有感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08应化二 刘毕黛 08111003116 高中时曾学过曹禺先生的《雷雨》,对他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都很欣赏。因此,这次也选了曹禺精选集来阅读。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曹禺先生创作《日出》的背景。1935年,曹禺开始构思和写作《日出》。曹禺自幼生长在天津,1934年,他第一次去上海。当时这两个殖民地化的城市,正经受着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折磨,民族工、商,金融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的下级职员和工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农村则因遭受着连续不断的内战蹂躏,无以为生的农民流入城市,加入失业大军,妻女沦为娼妓。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暴发户、“高级流氓”和“高级恶棍”却在吮吸着人血,滋养它们荒淫无度的生活。年轻的曹禺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梦魇一般可怖的人事”,于是他决定以此为素材写《日出》。
通读整篇《日出》,感觉全文基调很低沉。这是发生在一个经受着社会煎熬,百姓难以生存的时代,怀着满腔的愤怒,还是将它读完,结果里面充满了各种荒凉,失业工人的艰难生活,盲目青年的悲惨遭遇等都刺激着我的感官神经。
剧中主要描写了男主角方达生来到城里看望女主角陈白露并向他求婚开始展开的故事情节。故事大概为: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日出》这本剧中出现的最能体现的名句变是陈白露挂在嘴上的“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方达生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懦弱古板,胆小老实,他不能代表《日出》中的理想人物,正如陈白露只是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是一个对现实生活失去信心,住在大旅馆里,靠周旋在上流社会交际的女性。男女主角的个性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方达生傻气愚昧,陈白露聪明现实,他们都是所谓的“有心人”。文中直白的描写了他们痛心疾首地厌恶那腐恶的环境,都想有所反抗。然而他们之间所不同的是,白露在最后气馁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久经风尘的女子,她无法想象没有旧社会富豪供养而维持的艰辛生活,因此她在旅馆中服用安眠药自杀了。方达生,那么一个永在“虚幻中”存活的书呆子,怀着一肚子的不合时宜和疾世愤俗,整日长吁短叹,但在故事发展最后在听到工人们努力工作的号子的声音,却又高呼起来,空泛的嚷着要做些什么事情,以为自己得了救星,却又是那么的可笑又可怜。
依稀记得文章开端提到方达生说过他来城里见陈白露的目的就是“感化”白露,他一直觉得人的尊严重要过金钱。想要白露同意和他结婚,回乡下生活。但是白露拒绝了,她看得穿,但是想法却没有理想中的生活条件,一切都是不现实的。她知道太阳会升起来的,黑暗也会留在后面,然而她清楚:“太阳不是我们的”,长叹一声就“睡”了。通读全篇,就可以知道,“我们”不仅指的是方达生和陈白露,也同样包括了《日出》里所有的在场人物。这是一个腐烂的阶层的崩溃,而在当时社会里,不幸的黄省
三、小东西、翠喜等这些可怜的人也做出了无辜的牺牲,他们最后也都沉沉的“睡”下去了,和陈白露一样,随着黑暗一起消失,而这也是曹禺笔下无法避免的结果。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这些当时社会的受害者却依旧一心向善,并一直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生活者。
就拿第三幕中出现的翠喜举例子。翠喜是独一无二的,在当时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里,她月依旧拥有一个金子般可贵的心。翠喜虽然是一个三十左右的老妓女,也同样沾染了下层人士的坏习惯,但是她有一副好心肠,因为她本本分分的做她的生意,她懂得怎样的付出换来怎样的收入,她还拥有了稍有的公平心。更令人感动的是,她那样忠诚地效忠于她的老幼和无意中流露出来对毫无相关的人的温暖的关心。虽然她失去了希望,但愿可以早点结束这煎熬的生活和没有光明的前途,但是为了家里那一群老人小孩,她必须出卖自己的美丽与青春,断送人生希望,麻木地生活下去。她叹息着:“人是贱骨头,什么苦都怕挨,到了还是得过,你能说一天不过么?”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是这类可怜的百姓最惨的悲剧。而被陈白露暂时救下的同楼的孤女小东西最终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也落在了地狱。如果活下去,也就成为“人老珠黄不值钱”的翠喜,正如现在的喜翠也有过小东西一样的青春。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要走向死亡的道路,一个小,一个老;一个偷偷走上死的路,一个如大多数的这类女人,不得已必须活下去。死了的死了,活着的多半要遭翠喜一样的命运,这群人我们不应忘掉,这是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里最黑暗的一个角落,最需要阳光的。
文中方达生:“(狂喜地)太阳就在外面,太阳就在他们身上”。这表明他们明白阳光迟早会普照大地,并且能预测光明会落在谁的身上,但对于自己是否能为大家“做一点事”和为是否能爱惜将来的阳光而感到有些茫茫然。这让我感到落寞和悲哀,为这些渺小的好心人感到可怜,但在同时也让我感到希望正在来临,因为那积极前进的呼声,它正象征着未来碰壁发展的无限生命力。
文中也有很多暗示着积极向上的信念的章节,下面我就节选一些。第二幕:
“窗外很整齐地传进来小工们打地基的桩歌,由近渐远,掺杂着渐多渐远多少人的步伐和沉重的石块落地的闷塞声音。……这种声音几乎一直在这一幕从头到尾,如一群含着愤怒的冤魂,抑郁暗塞地哼着,充满了警戒和恐吓”。
第四幕:
“……天空非常明亮,外面打地基的小工们早聚集在一起,迎着阳光由远处„哼哼吆,哼哼吆‟地又以整齐严肃的步伐迈到楼前。……
“砸夯的人们高亢而洪壮地合唱着《轴歌》,(即„日出东来……‟)沉重的石□一下一下落在土里,那声音传到观众的耳里是一个大生命浩浩荡荡地向前推,向前进,洋洋溢溢地充满了宇宙。
“屋内渐渐暗淡,窗外更加光明起来。”
仔细酝酿和揣测曹禺先生所描述的人物特征和故事背景,可以体会到很多作者潜藏在故事情节中的深意。而在阅读《日出》这部作品的同时,我也参考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评论。从中也知道,当时曹禺先生创作这本剧时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和不被理解。很多人认为《日出》这是一部浅薄草率的作品,而且《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了这作品特辟专栏,加以集体的批评。甚至曹禺先生的好朋友也责问他:“你写得这么啰嗦,日头究竟怎样出来,你并没有提。”但是曹禺先生在接受舆论压力和误解的同时也将那些评论当做前辈们的指点和评价。在曹禺写《日出》这本书时度过了一个艰辛的时期。他读《老子》,读《佛经》,读《圣经》,读很多那被认为洪水猛兽的书籍。他流着眼泪,赞美着这些伟大的孤独的心灵。多少辛酸的日子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在解释全文含义的时候,他却没有强调自己写作时的艰辛。只是希望让更多的群众来接受这本话剧。
但是在我看来,曹禺先生在看到当时社会的腐败而怀着愤懑的心情写下了这本具有时代色彩的文学作品。它显示着作者对到时社会的不平之感,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我想虽然现在我们生活在幸福的21世纪,周边几乎都是美满的家庭生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以前生活的艰辛。没有当时的努力,又何来现在轻松地生活状态。《日出》让我重新认识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让我感触颇多。
读书报告《围城》读后感 篇2
《围城》是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在这个暑假看了《围城》,感觉真是一本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成就的小说。
这本小说以抗日初期为时代背景,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人生之旅为主要的线索,描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阴暗心理和灰暗生活。这群知识分子置国难于不顾,以自我为中心,在狭小局促的生活圈子里勾心斗角,这个那个的。苏文执出身官宦之家,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是做白话诗的女才子。
然而她的内心却自卑,空虚且尖刻,她喜欢赵新楣、方鸿渐二人“斗法比武抢自己”,又担心交战得太猛,顷刻就分出一个胜负,二人只剩一人,自己身边无法再热闹了。她得不到方鸿渐,也决不让方鸿渐得到唐晓芙。诸慎明自诩哲学家,实际上是不学无术,靠外国哲学家的通信唬人。他出国前讨厌女人,归国后却对女人有割舍不下的爱恋,脑子里装满了这些东西。
韩学愈这个大学历史系的主任,看上去老实,但却是个十足的大坏蛋、大骗子。他的博士文凭是假的,连老婆的国籍也是假的。李梅婷自私、吝啬、好色、无赖。别人饿肚子,他却偷着买番薯烤着吃。孙柔嘉生病,他舍不得买一包丹药。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小说以细腻地笔触描写,揭示了他们灵魂的卑鄙丑恶,予以辛辣的讽刺。
在那年的夏天,留学欧洲的方鸿渐搭乘一辆法国游船回到中国。这位乡绅的长子,上高中时由父亲做主与上海“点金银行”周经理之女定下婚约,大学临毕业时未婚妻因病夭折,于是接受周家资助出国留学,他在欧洲游而不学,四年里换了3所学校,“随随便便听几门功课,兴趣虽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钱款将近,只得耍小聪明骗卖以假文凭回国。
后来中日战起,方鸿渐从家乡逃回上海,在挂名岳父的银行里谋得一个职位,百无聊赖中,加入以同学、留欧博士苏文执为中心的生活圈,并陷入一场情感纠葛。留美回来的报社编辑赵辛楣借世交的情谊热烈追求苏文执,苏文执偏钟情于方鸿渐,并乐于旁观赵辛楣与方鸿渐的角斗,而方鸿渐却痴情于苏文执的表妹唐晓芙。
结果苏文执嫁给了剑桥大学出身的新派诗人曹元朗,唐晓芙远离上海,赵、方两人同病相怜,尽释前嫌,与李梅婷、孙柔嘉等人应战时新办的大学之聘,同赴湖南一个非常偏远的小镇。
一行人历尽艰辛,辗转来带学校。方鸿渐因无来头而成为校内派系压榨的受害者:先是被高松年校长降级聘用,接着又由于孙柔嘉德课而冒犯历史系主任韩学愈,不久又因觉刘小姐的爱慕触怒他的兄长,外文系主任刘东方,最后则为追求孙柔嘉不成而嫉恨他的教员陆子潇所污蔑,被校方解雇。赵新楣也由于私下接触中文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被发现而遁走重庆。孤危之际,方鸿渐和孙柔嘉仓促订婚。孙虽未被辞退,仍随方鸿渐回上海另谋生活。取道香港时,他们草率举行了婚礼。
回到上海后,孙柔嘉不愿加入已有乡下迁来的方家大家庭,方鸿渐只能与她另租住房。在亲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自己的职业,然而,小家庭生活并不美满,方鸿渐夹在父母家、妻子、孙家人中间,动惮不得。终于,两人的感情破裂,孙柔嘉搬离小家,撤下方鸿渐孑然一身,茫然地面对着未来的日子。在小说中,褚慎明说过,关于Bertie结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的鸟想飞进来,笼子里的鸟又想飞出
去;所以以结而离,以离而结,没有了局。苏文执也说过,法国有这么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而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跑出去。两个人的话正是他们自己的写照他们看破了人生,实际上却正是笼子里外的鸟,城堡里外的人。
他们的天地、他们的胸怀、他们的人生都处于暗淡、狭小、庸俗。这些人物,正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写照,现在现代都市知识分子大多留过学,即使没有出洋,也受过欧美文化,思想观念的灌输,但在灵魂深处,他们又与传统文化中封建社会腐朽的东西有着联系,在他们身上找不到科学、民主思想和个性主义,他们既无救国救民的壮志,也不淡泊名利、潜心学术,有的只是建立在以个人身心快乐为本位的极端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和劣势民族心态下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
由于他们的血液中遗传的封建毒素,也因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皮毛了解,他们的人格表现出来的是中西方的结合,不伦不类的病态。张吉民不惜工本地洋化的女儿。“教会学校里所能传播熏陶的洋本领、洋习气,美容院理发铺所制造的洋时髦、洋姿态,无不应有尽有”,但在女儿的婚事上则“保有他们的家乡人的传统思想”,以为女人到20岁就老了,过了20岁还没嫁,那就只能进古物陈列所供人凭吊了。这是多么的可笑,多么的滑稽,多么的可悲。
小说在描写特定的社会特定类型的人生活中自觉地超越了具体的时空,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哲学高度,寄予了对普遍人生。人性的思考和反省。这明显地表现在对方鸿渐的描写上。方鸿渐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他的教育、爱情、事业和婚姻家庭故事,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内容,小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他人生追求四部曲的渐次失败。
他读过大学、留过学,却没能拥有人生的理想、信仰,他遇上了自己理想的“唯一未为现代文明毒害”的唐晓芙,却与她失之交臂;他满怀期待地来到大学想干番大事,却被停职;他孤苦疲倦,想在婚姻的家庭的翼护下休憩,却遭到妻子的弃舍,他的每一迈入迈出都以希望开始,以失望和绝望告终,最后在茫茫的人生面前,失去了前行的方向。
方鸿渐是个悲剧人物,他的性格上的最大特点是缺乏人生的理性,因而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发自内心的怯懦。陷入孤独。他和唐晓芙的爱情“悲剧”不是源于世俗社会的压制而是源于自己的劣性。不仅朋友的批评无法使他改变自己,就是妻子的指责也无法使他认错,正视自己。
他第一次认识到生命的孤独是在他和唐晓芙分手后,痛定思苦使他“觉得天地惨淡,至少使他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割出来,宛如与火热幽明隔绝的鬼魂去,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去,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如果说这种孤独感因其源于爱情的伤痛而谈不上人生普遍概括的话,那么他从偏远的小镇回到大都市上海后所产生的连寄生虫也不如的感觉,则是对整体社会的体会。
在小乡镇里,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别人冷漠,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现,就是条寄生虫,也沾沾自喜,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遗弃的孤寂,远比爱情伤痛下的孤独更可怕,小说以怜悯和同情的态度沉痛地描写了方鸿渐的人生悲剧,显示出作者对普遍人生的深痛反省。
方鸿渐买假文凭时,先是犹豫,顾略弄张假文凭回国有“骗子”之嫌,但转念想到“柏拉图《理想国》说的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人,官史对民众都应
该哄骗圣人如孔子还假装生病”,便心安理得地买了一张假文凭回去哄父亲和岳父。
《围城》细腻地描写了众多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在人物的矛盾和对立中动态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态描写,方鸿渐和苏文执的感情纠结迂回曲折,跌宕起伏,几乎贯穿全文,回到船上,苏文执对方鸿渐的感情有冷淡到主动而有情致,方鸿渐对苏文执的暗示性语句到动情到游戏的环节。可谓绝妙。随情节的发展,赵新楣、唐晓芙的加入,他们的故事又变了风格,真是变化多样。
我个人是喜欢唐晓芙的,不仅人很清新脱俗,她不受现代文明的毒害,是个知书达理的新一代青年,她的眼睛并不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了许多政治家所说女人的大眼睛大而无当,诙谐中可见对当时政客的有力讽刺。
理想而又悲惨,这就是方鸿渐的生活,也许如果唐晓芙接受了方鸿渐,这个故事就不再是这样的,但整个剧情也会改变,体现不出作者钱钟书所要表达出的意思了。遵循客观,也许我的理解并不是很好的,因为里面的深奥我没有参透,也许多读几次就好,相信自己,加油。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09物本
09110214130
日出读后感 篇3
《日出》读后感
文学院093班 丁晓雨 学号:09010002 在浅谈《日出》之前让我们先来谈谈曹禺先生。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可以说是继往开来的重要人物。在他之前的话剧先驱者们,大都是以话剧作为宣传鼓吹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因此没有机会更多推敲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继承了先驱者们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精神和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同时广泛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表现艺术,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其后的《日出》、《北京人》、《家》也都是公认的杰出之作,特别是《雷雨》和《日出》,是多少年来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一直在各剧团的和院校不断上演,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上演,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中国的社会和中国人民真实的生活状况。
曹禺先生开始构思和写作《日出》是在1935年。曹禺自幼生长在天津,1934年,他第一次去上海。当时这两个殖民地化的城市,正经受着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的折磨,民族工、商,金融企业大批倒闭,失业的下级职员和工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农村则因遭受着连续不断的内战蹂躏,无以为生的农民流入城市,加入失业大军,妻女沦为娼妓。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暴发户、“高级流氓”和“高级恶棍”却在吮吸着人血,滋养它们荒淫无度的生活。年轻的曹禺在这里看到了许多“梦魇一般可怖的人事”,于是他决定以此为素材写《日出》。
《日出》没有传奇性的故事。故事的大概情节是这样的: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夜生活。童年和学生时代的好友方达生闻知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恋爱家庭生活都已失望的陈白露拒绝了他。此时同楼的孤女“小东西”为了逃避蹂躏闯到她的房间,她虽全力救助,但终于还是被黑帮头子金八手下的人卖到妓院里,不堪凌辱而死。银行家潘月亭也被金八挤垮,银行倒闭。陈白露慑于黑暗之浓重,看不见出路,黯然自杀。方达生则表示要与黑暗势力抗争,迎着日出而去。
海上日出读后感 篇4
从他这篇富有画意文章中,我感受到作者热爱大自然,奋发向上的感情,从“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段话中,“镶、透、染”三个字中,我觉得巴金爷爷把太阳写的有活力和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坚定的信念:光明定会驱除黑暗,光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从“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颜色真红的可爱”中我感受到太阳非常坚强,也感受到作者积极向上,见到光明的喜悦心情。《海上日出》充分体现了青年时代巴金的进步思想和政治信念:新社会要到来,光明要把黑暗驱逐干净。
由于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仔细观察才写出这么美的文章来。有时间我也要让爸爸妈妈带我到海边去看日出,亲身感受一下日出的壮观迷人景色。
【《日出》读书报告读后感】推荐阅读:
泰山日出教案09-21
日出日落作文10-27
看日出初中作文07-03
看人生日出作文07-20
日出作文700字08-10
看日出阅读答案08-26
语文《海上日出》教案10-08
生活情景《日出》剧本10-21
日出的作文300字07-04
《日出》课堂教学实录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