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文言文

2024-10-04

杨氏之子文言文(共10篇)

杨氏之子文言文 篇1

导语:杨氏之子本文讲述了南北朝时期梁国一户姓杨的人家中一个聪明的九岁男孩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杨氏之子翻译,欢迎大家参考!

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注释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摆放,摆设。

甚:非常。

诣:拜见。

未闻:没有听说过。

示:给……看。

惠: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就;于是。

曰:说。

未:没有

杨氏之子文言文 篇2

《杨氏之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课文讲述了梁国杨姓家中一位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 语言幽默, 颇有趣味。在引领学生走进这个故事时, 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 读准字音, 读通、读顺句子, 并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想象孔君平和杨氏之子的心理活动, 进而感受文言文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感受文言

1. 板书课题“杨氏之子”。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2. 齐读课题。这个课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 这是古人写的文章, 用的是文言, 叫文言文。

二、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读通课文。

2. 检查朗读情况。

⑴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诣 (yì) 为 (wèi) 应 (yìng)

⑵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为/设果, 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 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 因此要停顿。)

⑶生练读, 指名读, 齐读。

三、自主学习, 理解课文

1.

这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并联系上下文, 试着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 讨论。

2. 汇报自学情况。

(1) 预设词语。

梁国:郡的名称, 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孔君平:孔坦, 字君平。为人正直, 有好的名声。

其父:他的父亲。其, 他。

为设果:小儿 (杨氏之子) 为他摆出水果。设, 摆设, 摆出。

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 来, 以便。

此是君家果:此, 这;君, 您, 古代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未闻:没有听说。未, 没有;闻, 听。

夫子家禽:您家的鸟。夫子, 先生, 您, 对人尊敬的称呼。引导学生分清句子中“家禽”的意思, 这里的“家”指的是孔君平家, “禽”指鸟类。

(2) 预设句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梁国有一个姓杨的人家, 家中有个九岁儿子, 十分聪明。)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孔君平来拜见杨家小儿的父亲, 他的父亲不在家, 孔君平就叫小儿出来。)

为设果, 果有杨梅。

(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 招待孔君平, 水果中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家小儿马上回答:“没有听说孔雀是你家的鸟。”)

3. 请同学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 齐读课文。

四、品读课文, 感受聪慧

1. 这篇文言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找一找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慧。

2.

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 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 请一边读一边思考, 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可以在书上作批注。

预设: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 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 语言很风趣幽默。)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 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 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 以孔雀做题予以回答。)

3.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 这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 你认为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4. 小结:

“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 有顶嘴之嫌, 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加上“未闻”一词, 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 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 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 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 语言幽默。

5. 有感情地朗读二人对话。

五、发挥想象, 巩固拓展

1. 孔君平听了杨氏之子的回答, 会怎么想?

2. 请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杨氏之子。 (聪惠)

3. 比较“慧”与“惠”的含义。

(“惠”同“慧”, 智慧的意思, 但“惠”除聪明, 还有“有教养, 有礼貌”的意思。)

4. 小结:

语言的艺术来自于智慧, 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 同样的意思, 用不同的方式讲, 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5. 如果来访者是牛君平、马君平, 杨氏之子又会如何回答呢?

牛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

马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

六、熟读成诵, 课外延伸

1. 同学们对课文体会很深刻, 请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次朗读课文。

2.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

(尝试背诵, 指名背诵, 全班背诵。)

3.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小故事, 了解内容, 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从两节《杨氏之子》看文言文教学 篇3

1 写字教学朴实灵动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导入新课后)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老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老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读音:为 应

……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检查预习情况)屏幕出示:梁国 聪慧 诣 乃 曰 禽

(2)学生指读、齐读。

(3)練习记忆生字,听写。

(4)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提醒易错的地方,强化重点字的书写。

识字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底线,各个年级的教学都不能忽视。两位老师在授课前都对学生提出了预习生字的要求,并且在课堂教学中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少了些表演,多了些扎实,不仅有面向全体学生的认读检查,还有针对多音字、易混字的重点指导,干琳老师的课更增加了听力的训练和培养。特别是干琳老师在学生听写生字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增加了写字指导练习教学环节,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标”每节课都应指导学生写好几个字的新思想。

2 朗读指导扎实分明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学生认读生字后)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1)“孔平君/诣/其父”

2)“孔/指以示儿/曰”

3)“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检查生字,指导书写后)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指名朗读:

①根据学情强调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确读法。为 应

②根据学情引导读准停顿。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老师范读全文(屏幕出示朗读停顿提示),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读法。

(4)学生练读。

(5)老师指导,指读、齐读,评价。

读同样是语文教学的底线,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更是古文教学的重点。两位老师都注重了朗读的指导,但干琳老师的朗读指导更加扎实,层次分明。先引导读准字音,再引导读通难读的句子,后引导朗读全文,读出古文的节奏,读出古文的韵味。这一过程,既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又兼顾了课文整体的把握。把课文读好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法则,朗读指导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从读的不正确到正确,读的不通顺到通顺的学习过程,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期待追求的境界吗?

3 学法指导承前启后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后)默读课文,读懂句子。

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引导学生朗读出课文的韵味后)引导学生回顾理解诗句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看注释,借助工具书,看插图……

(2)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读读古文,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在同桌间、小组内讨论。

……

(3)小组学习。

课文只是一个例子,凭借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是“新课标”有别于之前旗帜鲜明的观点。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法指导,但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干琳老师的学法指导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的提升,这样的学法指导既符合学生学习认知心理,又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承前启后,学生易于掌握,乐于运用。

4 教学关注语言运用

刘进老师执教片段:

(1)(导人新课时)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老师紧扣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老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

干琳老师执教片段:

(1)(谈话导入)古文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伸出手来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杨氏之子

(2)课题是什么意思?我是姓干人家的女儿,那我就是干氏之女。你能有这样的语言形式来介绍自己吗?

……

(3)(品读课文时)若来者是李平君、黄平君呢?杨氏之子又会怎样应声答?谁来替他回答?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

黄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从这一点看,干琳老师的课更关注了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谈话导入的说话练习,品读课文时的拓展应答等都体现了这一新的思想。相比之下,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如何摒弃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中心的传统做法,又注重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干琳老师的课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去思考,去践行。

《杨氏之子》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它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语言幽默,且浅显易懂,是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但对于文言文,我们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如何读通、读懂文言句子,感悟言外之意,体会杨氏之子的对答之巧,进一步说,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文言文,那是更加困难。因此,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去理解文章,去感悟文中人物的语言。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字词,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

2、品味词句,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3、感悟古文韵味,初步培养学生喜爱古文的情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朗读并读懂故事,了解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

味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教师准备:了解背景知识,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给你们讲一个周总理的故事。有一天,周总理在接见来访的美国外交家基辛格时,基辛格故意发难说:“为什么你们中国人都是那么低头弯腰的,不像我们美国人走路抬头挺胸的。周恩来总理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美国走的是下坡路,我们中国走的是上坡路。”这位以语言尖刻而著称的美国外交家当时哑口无言,一时说不出话来。同学们,周总理的回答巧妙吗?从这巧妙、机智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什么?(智慧)是啊,周总理的智慧体现在语言的交流上,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同学们,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第三单元的学习将引领我们领会语言的魅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九课《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

二、揭题入学,解读文言

1、解释课题意思(生齐说并写下来)

2、这样说,我该是“刘氏之女”,你该是什么呢?

3、从题目上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文章,我们把它叫做古文或者文言文。【板书:文言文】

三、初步感知,读出韵味

1、请大家自由朗读全文,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往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出示“学习提示1”,学生自由读,指名回答)

2、同学们,好多人认为古文难学,其实,学好古文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下面,听老师读一遍课文。(屏幕出示课文,师范读)

3、怎么样,读古文也蛮有味道的吧?你们觉得朗读古文特别要注意什么?(停顿)对,古文节奏明快,舒缓有度,读的时候要注意词语和词语,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那你们听老师读一句(读第一句)好听吗?对,只注意停顿还不行,还要注意读出古文的韵味,再听我读。这一遍怎么样了?我们读的时候尽量做到字断音连,音断意连。

4、指名读第一句,进行朗读指导。

5、学生看着大屏幕上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自由练读。

6、指名读,相机指导多音字“为”和“应”的正确读法,“家禽”古意与今意的区别。

7女生读,男生读,全班齐读。

四.理解字词,读懂故事

同学们,多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古文的方法,但是要想深入、准确地理解字词、句子的意思还得借助于课后的注释。现在请你默读课文,利用课后的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遇到不明白的字词可以和身边的同学讨论一下,还不能解决的,做上记号,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出示学习提示2)

1、谁能说说课文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这篇古文用现代的话说一说,谁先来说?

第一句:梁国有户姓杨的人家,孩子才九岁,很聪明。

(解释“梁国”:一个地方,在现代的河南商丘一带。板书“惠”字,指导书写。)

第二句: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

这里省略了很多内容,引导学生想象可能是谁呼儿出,为什么要呼儿出,会

怎么呼?

我们知道文言文语言精炼,省略了很多内容,也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我们去想象补白。

(第三句):杨氏子为他摆设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谁为谁设果?

(第四句):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氏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指着杨梅和杨氏之子说“此是君家果”?孔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第五句):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啊。”

什么是“应声”?

(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3、学生连起来说说整篇课文的意思,先在四人小组里说,再指名说一说。

4、现在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五、读中积累,感受机智

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两个句子很精妙,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生说)

1看来大家都同意他的说法,(出示“品一品”)这两句话精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还得仔细想一想。(出示“想一想”)你能品味出妙在何处吗?

(1)

两人都在姓上做文章

总结:是啊,孔君平拿杨梅开孩子的玩笑,孩子也由孔姓想到了孔雀,这在兵法上就叫做——[板书: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2)

未闻

师生角色练读,师扮杨氏子,学生扮孔君平。

生:此是君家果。

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生愕然)

生:此是君家果。

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部分学生开始思考)

师趁机出示“比一比”,从这两个句子中,你品味出了什么?

(生说,大部分学生从老师的语气中体会到加上“未闻”的句子,语气更委婉。)

总结:是啊,杨氏子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又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多巧妙的回答!

(3)应声答曰

理解“应声答曰”,(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体会杨氏子反应敏捷。

六、想象拓展

感悟人物

(1)听到孩子的回答,孔君平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出示“写一写”)

(要求学生写下来,然后交流)

(2)引读中心句

面对如此机智的回答,孔君平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

面对如此巧妙的回答,我们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

【板书:甚聪惠】

(3)注释中解释:惠同慧,那么在古代,惠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温顺、仁爱、善良、好处等,看看杨氏子的表现,你觉得他还是一个怎样的小男孩?

(4)这么聪惠的孩子,你喜欢吗?捧起书来,让我感受到你的喜欢。(齐读)

七、总结学法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一篇古文,你能回忆一下我们都采用了哪些方法吗?

师总结: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多读

八、作业园地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开展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总结: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也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恰当的把握语言,远离粗俗的字眼,唇齿间流露魅力语言,让它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丽与精彩!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杨氏子

杨梅

孔君平

孔雀

甚聪惠

(五)体会巧妙

A、理解孔君平的话

1、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可追问: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

生: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评:你真会听话。

生: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板书:杨梅      杨家果)

2、师:你真聪明,一下就听明白了。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吗?(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

师:这一招在兵法上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板书:孔雀——孔家禽

3、再自由读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可以借助板书来说说。(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评:杨氏子不但会听,还会挺会说。

B、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1、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你会如何回答?(生答)老师担心你这样回答可能会气走客人哦。

师:比比和杨氏之子的回答有什么不同呢?

课件出示: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练读)

(理解:未闻,夫子)

(1)未闻:没有听说过。显得委婉。上一句就显得生硬了。指名读,读出委婉的语气来。

(2)夫子:怎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夫子’?

师:如果来的人不是孔君平,而是张君平、李君平,还能称夫子么?(不一定)如果来的是阿姨呢?(不能,因为阿姨是女的。夫子一般指男的。)你们老师可以称为——夫子吗?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小男孩呢?(不行,因为夫子指的是大人。)

师:是的,夫子一般指年龄比较大的男士。

师:如果来的是一个没有文化、目不识丁的老农,我们可以称他为夫子么?(不行)

师:一般有文化、有涵养的成年男子,可以称为夫子。比如孔子我们就称为──(生齐:孔夫子)孟子──(生:孟夫子),比如你们的校长,可以称为——阮夫子。称孔君平为

“夫子”显得有礼貌。我们分男女同学来对对

看。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理解:应声答曰

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评:你真会读书,很有学习文言文的天赋。

朗读。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机智的杨氏子。

小结:杨氏子的回答是如此快速,如此巧妙,如此有礼,怪不得文章一开头就说了!齐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4、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预设评:你真是伶牙俐齿;谁愿意跟黄鼠狼结亲啊?真是臭大了;黄帝,我可高攀不起啊。……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出口成章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巧舌如簧 油嘴滑舌 唇枪舌剑 三寸不烂之舌 花言巧语)

四、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

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参考答案: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孔君平一愣,继而笑曰:“汝多智乎!”“妙哉,此乃可造之才。“

小结:同学们都走进了孔君平的内心世界,说出了他心中想说的话。(评价:动作、心理、神态)

五、熟读成诵

过渡:古人用了短短的5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一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小孩子的聪慧、礼貌,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1、练习背2、指名背。3、男女生比赛背诵。

六、阅读链接、好书推荐

回顾方法:虽然我们是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但大家都有着学习文言文的天赋,学得很棒。在理解文言文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呢?除了字面的意思,我们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内涵。下面的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比杨氏子更小的孩子的聪明机智。大家自由读读看。

1、陈太丘与友期(课件)(如果有时间可放手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2、要想了解到更多像杨氏子这样聪明智慧的故事,老师推荐大家阅读《世说新语》。你会发现学习文言文很有意思。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读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甚聪惠(智慧)

看注释

查找工具书

杨氏之子》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下面我就从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设想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教学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共四篇课文。通过学习文言文、剧本、相声、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话言表达的艺术,并通过综合性学习,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来表达。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字词,将课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3学生能从文中体会到男孩应对语言的巧妙,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

由于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它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难点在于让学生参考课后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且抓住人物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聪慧,语言的精妙,所以我将此作为难点来突破。

二、说教法

阅读教学的核心是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更是读,因此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

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读思议相结合,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使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熟读成诵,从而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三、说教学过程:

一、师: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人一出现,语言也出现了,但能说话并不意味着会说话。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也和说话有关。

2、板书课题,读题。(板书:杨氏之子)

二、解题

我设计了两个教学环节

(1)首先理解《杨氏之子》题目的意思。

第一步: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子”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马上想到“儿子”第二步:借助字典查一查,“氏”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氏是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第三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并要求学生写下来:杨家的儿子。)

第四步:照这样,杨家的儿子是杨氏之子,那么你该是什么呢?

第一步和第二步意在让学生获取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为下面运用这些方法作一个铺垫,起个示范作用。第三步,说写并用,使孩子们把知识学到手。第四步,是一个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过程。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孩子们听懂了,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必须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表现出来。所以,学生在理解课题的基础上,把“谁家的儿子或女儿”运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一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2)借助注释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让我们再读一读书中的注释,努力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

三、读课文

共设三步达成目标:

第一步:出示读书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今天这篇课文,要把句子读通顺有一定的难度,读不通顺的地方就停下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了再往下读,这样努力了,你都还不能解决的,一定要作上记号,待会儿老师帮助你。既是交待学习任务,更是读书方法的引导。

第二步:自由读。

给孩子们3分钟的时间,可以读3—5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时间

为限制,保证了课堂纪律。

第三步:交流检查。

①教师提问:有需要帮助的吗?

这样提问照应前面的任务,同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需要我的帮助,不是老师要你干什么;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帮助的地方,往往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教师而言,目标明确,避免了平均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就学生而言,老师讲的是我不会的,自然要听得认真些。

②然后进行抽查,抽两位中等偏下的同学,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有代表性。因为本节课涉及到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目光自然关注薄弱的同学,他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为设果”的为,“应声答曰”的应。本课的朗读,难在句子的停顿,特别是最后一

句中的“家”和“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而是各自独立表达意识,因此要停顿。

③接下来听老师范读一遍,标出节奏。

④最后齐读,点面结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理解课文内容。

首先,给孩子们补充了一个材料:什么是文言文。

为学生学习新型课文建立了一个认知连接点。为出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再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方法教给学生。

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为了使意思更连贯,表达更具体,有些时候,需要加上一些字、词。如:“为设果”需要解释清楚谁为谁摆放水果。

接着,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自己试着翻译。

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学习伙伴共同思考、互相帮助解决有困难的地方。并在全班交流展示。

最后,吟诵,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创设了人物对话情境,主要意图在于体验语言的精巧,改变传统的评读僵局,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了朗读、诵读指导的效率,积累了语言。熟读成诵后,可以让学生演一演,在表演中加深对“为设果”、“指以示儿”、“应声答曰”的理解,体会杨氏之子的彬彬有礼,聪明机智。

五、美读品味,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惠。

学生仅仅理解了课文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升华文本,才能活跃思维。首先,请学生思考:全文55个字围绕哪三个字写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待学生找到“甚聪惠”后,再引导学生品读全文的对话,体会杨氏之子之聪惠。①学生可以从“应

声答曰”可看出他反应快。②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回答中,可看出孩子会听,能听出 孔 君平话中话,也用孔的姓回敬他。答得妙,加上“未闻”语气委婉客气,避免了对长辈的冒犯。③从“为设果,果有杨梅”可看出他热情待客,大方有礼。最后再让学生读,使学生感悟到: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显示出孩子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六、体会语言精妙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话?为什么?

让学生畅所欲言,抓住关键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加深对人物及语言的理解。“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来应答,妙趣横生。九岁孩童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2.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当然是后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七、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请学生交流)课外延伸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通过讲故事引导学生学会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体现了“大语文”观。

四、说板书

根据课文内容我将课文中重点知识呈现出来,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能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感受到课文是从“孔、杨”两姓上做文章,引发出欢乐的故事,使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之处。

10杨氏之子(儿子)--------甚聪惠

孔 君平:此是君家果。杨----杨梅

《杨氏之子》教材分析 篇6

1.教材位置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第10课,位于第三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共有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个口语交际习作,一个回顾拓展。其中《杨氏之子》《晏子使楚》为精读课文,《半截蜡烛》《打电话》为略读课文。这个单元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紧紧围绕有关语言艺术和形式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搜集积累精妙语言。

本组教材围绕“语言的艺术”来组织单元:《杨氏之子》一文,写了九岁孩童与客人笑谈的经过,孩子那机智巧妙的对答,令人拍案叫绝;《晏子使楚》写了晏子针对楚王的侮辱,机智应答,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有力地回击了楚王;剧本《半截蜡烛》写了母亲和两个孩子为了保护半截蜡烛里的秘密与德国军官的机智周旋,在不动声色的话语中充满了胆略和智慧;相声《打电话》则通过夸张的语言,说明了打电话时,说话要简练,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2.教材解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3、基本内容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4.思想感情

杨氏之子文言文 篇7

师:中国有句古话叫“ 温故而知新”。 学习今天的古文之前咱们先来背背刚刚学过的古诗。 ( 课件逐一出示古诗词《 牧童》《 舟过安仁》《 清平乐·村居》 。 生背诵。 )

师:你们看, 这里既有“ 不脱蓑衣卧月明” 的牧童, 也有“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的两小童, 还有那个无聊地在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 相信无论哪一位都特别让你羡慕和感叹。 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个小孩儿, 一起读课题。 ( 出示课题)

生:《 杨氏之子》 。

师:谁家的小孩儿?

生:杨家的小孩。

师:所以, “ 杨氏”的意思就是———

生:杨家。

师:“ 氏”就是家族、姓氏的意思。 那么“ 之”是———

生:的。

师:所以课题中的“ 之”要读得轻快一些, 一起读。

生: ( 颇有节奏地读) 杨氏之子。

师: 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请问你姓什么?

生: (女) 我姓陆。

师:你就是———

生:陆氏之子。

师:嗯? 你还没有搞清楚自己的性别。

生: ( 脱口而出) 陆氏之女。

师: 自己的姓氏还可以用作自己的称呼。 比如, 你是陆氏之女, 你的父亲就是———

生:陆氏。

生: 我姓胡, 我是胡氏之女, 我父亲是胡氏。

师:真好! 一点就通。

【 点评: 好一个温故知新!教师对三首古诗词的复习, 使一个个鲜活的小童形象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不但重温了旧课, 也将学生的兴趣点引入本课的学习中来。 】

二、初读感知, 渗透文言学法

师:这个故事不难懂。 请你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感觉大声地朗读课文, 至少读三遍。

( 生读课文)

师:好, 谁能一口气把这篇古文读下来?

( 一生认真朗读)

师:嗯, 字正腔圆, 语感真好! 有谁还能像她这样读?

( 一生朗读, 声音洪亮, 且颇有节奏。 )

师:你看, 读得多潇洒! 谁还能这样读?

( 一生朗读)

师:真好! 字字清晰、句句响亮。 他刚才读时有一句话有点难, “ 孔指以示儿曰”, 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氏之子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下面有注释。

师: 借助课文注释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那没注释的呢?你又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想“ 孔”肯定是孔君平, “ 指”是指着, 根据课文还有插图这里当然是指着杨梅。

师:是啊, 你真会读书。 除了借助注释,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和插图来读懂古文。 了不起!

( 师请一位朗读有困难的同学朗读, 并相机表扬其朗读优点, 纠正其朗读错误之处。)

师:咱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明意, 提炼文言特点

师:读了这么多遍, 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非常聪明。

生:反应非常快。

师: 你们俩不约而同地说到一个词“ 非常”, 就是课文中的一个字———

生: “甚”。

师:你也是“甚聪惠”啊。

生:聪明伶俐。

师:聪明, 聪明, 还是聪明, 这一而再, 再而三的聪明, 都指向课文中的一句话, 一起说———

生:“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

师:这一而再, 再而三的聪明都指向这句话中的一个词———

生: “聪惠”。

师:这个“ 惠”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

生: “智慧”的“ 慧”。

师:古文当中就有这样一些可以互为通用的字。 除了聪明,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生:他是梁国人。

师:国籍。

生:他姓杨。

师:姓氏。

生:他九岁了。

师:好! 国籍、年龄、姓氏, 就这么短短10 个字, 说得一清二楚。 用我们现在的话, 该怎么介绍杨氏之子?

生:古代梁国有一个姓杨人家的儿子, 九岁了, 非常聪明。

师:而古文怎么说?

生: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师: 你觉得古文和现代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语言更简洁。

生:很精练。

师:你们真了不起。 古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简洁精练。 下面, 难题来了, 既然古文这么简洁精练, 我们也要学以致用。 请你用课文介绍杨氏之子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的同桌。 先同桌互相说, 看看说得对不对。

( 同桌互说)

生:中国单氏子十三岁, 甚聪惠。

师: ( 指其同桌) 说你跟杨氏子一样聪惠。

生:华夏罗氏女十载有三, 甚努力。

师:贵姓?

生:姓殷。

师:中国殷氏子, 甚聪惠。他聪惠在哪里?

生:他用“ 华夏”这个词代替了“ 中国”。

师:显得有文化。

生:他用“十载有三”代替“十三岁”。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一起回头再读第一句。

生: ( 齐) “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

师: 接下来的一件事就具体讲述了杨氏子的“ 聪惠”。 我们一读就知道故事发生在杨氏子和谁之间?

生:孔君平。

师:是的, 把握了这两个人物也就了解了文章的大意。 课文中, 孔君平和杨氏子不止一种称呼。 请你再快速地默读, 联系上下文找找称呼杨氏子的还有哪些词。

生: “儿”。

师:没错。“ 呼儿出”中的“ 儿”就是杨氏子。

生:“ 此是君家果”中的“ 君”。

师:还有吗? 最后这个确实比较难找, 在课文的第二句中。

生:“ 其”。

师:读出这个句子。

生: ( 读) “ 孔君平诣其父, 父不在, 乃呼儿出。 ”

师:诣其父, 谁的父?

生:杨氏子。

师:你看, 杨氏之子不仅可以叫杨氏子, 还可以叫“ 其、儿、君”。 那孔君平呢?

生:夫子。

师:“ 夫子”是对什么样的人的称呼?

生:老学者。

师:不老也行, 只要是有学问的人都可以称其———

生:夫子。

师:这是一种尊称。 还叫他什么?

生:孔。

师: 发现没有? 原来古文当中, 人的名字不仅可以用来作称呼, 他的姓———孔、 杨也可以用来作称呼。 或者用夫子、君, 或者直接说“ 儿”。 从这里你又发现古文称呼上的什么特点?

生:称呼种类很多。

生: 一篇文章里会用多个称呼, 可以避免重复。

师:没错, 古代人的称呼很多、很丰富。 ( 板书:称呼丰富) 姓可以用作称呼, 名可以用作称呼, 尊称可以用作称呼, 甚至字、号、官职都可以用来作称呼, 有时候还可以用“ 其、君、儿”来代替。 有意思吧? 好!接着往下读, 谁读懂了这句话? ( 出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

生: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 水果里有杨梅。

师:这样看来, 课文中的句子好像还不够完整。“ 为设果”, 我们应该怎么补充?

生: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师:也可以说成是———

生:儿为孔设果。

师:还可以说是———

生:儿为夫子设果。

生:其为夫子设果。

师:发现了什么?

生: 写某人为某人做一件事的时候, 某人可以省去。

师:古文中依托前后文, 有些时候可以省略某些语言。 ( 板书:语言省略)

师:请看这一句, 省略了什么? ( 出示:孔指以示儿曰)

生:省略了“ 杨梅”。

师:那么完整的应该怎么说?

生:孔指杨梅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老师不得不夸你, 甚聪惠! 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生: 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

师:是这样吗? 我们现在说的“ 家禽”指的是什么?

生:家里养的鸡、鸭、鹅。

师:孔雀是家禽吗?

生:不是。 不能叫家禽。 应该是家里养的鸟。

师:所以, 这里的“ 家禽”不是一个意思。 家是家, 禽是禽。这里的“ 家禽” 是指家里养的鸟。 从这里我们也发现, 古文当中, 有时候一个字代表的不是一个字, 而是一个———

生:词。

师:没错, 这是古文的又一个特点, ( 板书:独字成词) 一个字可以表示一个词的意思。 顺着我们对《 杨氏之子》 一字一句的理解, 我们发现了古文的特点, 那就是———

生:简洁精练、称呼丰富、语言省略、独字成词。

师:带着这样的体会, 我们再来读《 杨氏之子》 。

( 生齐读全文)

【 点评:“ 你也是 ‘ 甚聪惠 ’啊! ”“ 请你用课文介绍杨氏之子的方法来介绍一下你的同桌。 ”……这些教学语言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 彰显了教师强烈的语用意识, 学生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 不断学以致用, 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入。 】

四、品读对话, 体味言语秘妙

师: 课文哪句话最能体现杨氏之子“ 甚聪惠”?

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聪明在哪儿? 用自己的话说。

生:他很有礼貌。

师:何以见得?

生: 因为他没有说孔雀是夫子家禽, 而是说“ 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养的鸟”。

师:句子前面加上“ 未闻”两个字显得比较委婉。 本来应该是这样的:现在我是孔君平, ( 走至一生身旁) 你是杨氏子。此是君家果。

生: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有点儿呛人。 加上“ 未闻”就显得委婉了。 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未闻”后稍作停顿)

师:这样一来, 听的人就觉得———

生:舒服了。

师:对, 说话委婉才会让人舒服。 由此可见, 这杨氏子还———

生:很有教养。

师:所以说他“甚聪惠”。

生:绵里藏针。

师:绵在何处? 针在何处?

生:绵在“ 未闻”。 针在“ 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有个成语叫针锋———

生:相对。

师:请问对在哪里?

生:“ 此是君家果”对“ 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不够对仗。 说得更明白点儿, 什么是君家果?

生:“ 杨梅是君家果”对“ 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还可以怎么说能更准确?

生:“ 杨梅是杨家果”对“ 孔雀是孔家禽”。

师:对了。 杨梅耶, 那不是你们家的果子吗? ( 指刚回答的学生) 他怎么说的?

生:夫子, 没听说孔雀是你们家的鸟啊。

师:从刚才老师的表情, 再联系前后文, 可以知道孔君平跟孩子说这个话, 是在跟这个孩子干吗?

生:开玩笑, 逗趣。

师:何以见得?

生: 因为前面说了: 父不在, 乃呼儿出。 说明孔君平跟杨氏子很熟了。

师:真厉害。 连故事背后的内容都读懂了。 孔君平逗趣杨梅是杨家的果子缘于什么?

生:因为杨梅有杨字。

师:那到底是不是杨家生的?

生:不是。

师:所以这叫———

生:逗趣!

师:那孔雀是不是孔家生的?

生:不是。

师:这真叫“ 绵里藏针、针锋相对”呢。 不过绵里藏针容易伤到人, 这不是杨氏之子的风格。 可以改成———

生: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

师: 你们呀, 真是“ 甚聪惠”。 这就是杨氏之子的独到之处。 所以我们不得不像作者那样称赞: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甚聪惠。

师: 相信孔君平面对如此有礼有节的回答, 也必定会拍案叫绝: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甚聪惠。

师:我们读到这里, 也不得不赞叹:梁国杨氏子九岁———

生:甚聪惠。

师:现在出现的是孔夫子, 那么如果来一位黄夫子, 或者来一位柳夫子, 那该怎么办? 甚聪惠的人在哪里? 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柳树是夫子家树。

师:甚聪惠。 我现在是黄夫子, 此是君家果———

生:未闻黄豆是夫子家豆。

生:未闻黄鹂是夫子家禽。

……

【 点评: 教师有意创设对话情境, 通过多次 “ 师生互动”, 既让学生体会到杨氏之子“ 甚聪惠”,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将杨氏子的智慧活学活用,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五、熟读成诵, 推荐《 世说新语》

师:尔等如此聪惠, 倒要讨教讨教。 谁来读? ( 出示全文, 一生读。 )

师:厉害! 字正腔圆, 韵味十足, 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俏皮可爱的杨氏子。 我们知道杨氏子和孔君平有许多称呼, 现在老师把这些称呼全拿掉, 谁来读? ( 出示)

梁国 () 九岁, 甚聪惠。 () 诣 () 父, 父不在, 乃呼 () 出。 为设果, 果有杨梅。 () 指以示 () 曰:“ 此是 () 家果。 ” () 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 () 家禽。 ”

( 一男生流利读)

师:甚聪惠! 而且你这一读让我们就像看到了故事中两个人物之间相互逗趣的情状! 增加难度, 现在老师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也省略了, 谁还能读? ( 出示)

梁国杨氏子九岁, 甚聪惠。 () , 父不在, () 。为设果, () 。 孔指以示儿曰:“ () 。 ” 儿应声答曰:“ () 。 ”

( 一生读, 绘声绘色。 )

师: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一五一十都说出来了。 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个故事。 不能背诵的就看着课文读。 ( 课件隐去全文, 生全体齐声背诵。 )

师:尔等真可谓是甚聪惠!与杨氏子相较,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 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本书吗?

生:《 世说新语》 。

师: 这本书可不简单哪。请看大屏幕, ( 出示 《 世说新语》 不同版本封面) 这是它在不同时期出版的一些封面, 去百度一下就会知道它在不同时期的版本不下百种, 由此你发现什么?

生:这本书非常好看! 不同时期都有人在看, 经久不衰。

师:没错! 经久不衰, 常读常新。 的确, 像《 杨氏之子》 这样有趣的小故事, 这本书里有1000 多个, 比如“ 咏絮之才”“ 道旁苦李”等。 我们有机会都可以找来读一读。 下课。

【 点评:本环节教师通过游戏式的课堂活动, 将全课知识点进行了总结归纳,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课堂检测, 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

( 实录整理:河南驻马店市第二实验小学赵书娜)

【 总评】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 《 杨氏之子》 简约中可见精致, 自主中巧设引导, 自然中饱含底蕴, 务实中彰显大气。

说其“ 简约”, 是因为“ 温故知新”“ 初读感知”“ 再读明意”“ 品读对话”“ 熟读成诵”这些教学环节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学生却通过他的教学处处享受到精致的教育。 比如“ 复习导入” 时三首古诗词的整合;比如“ 再读明意”时活学活用的语言实践;比如“ 熟读成诵” 时, 从“ 读” 到“ 填” 到“ 背”的一气呵成。 学生学得轻松, 学得有趣。

说其“ 自主”, 是因为教学中学生不断地在自读自悟中获得新知, 却丝毫不见教师“ 教” 的痕迹。 学生在与教师、同伴一次又一次的对话、互动中, 被教师“ 拐骗”到阅读的高处去, 而自己却还浑然不知, 且乐在其中。

说其“ 自然”, 是因为罗老师的课没有让学生望而生畏的大段独白, 没有阳春白雪似的高屋建瓴, 更没有令学生匪夷所思的课堂提问, 他用儿童可以听得懂的语言, 儿童说话时的语气, 儿童喜闻乐见的思维方式放低身段、深入浅出, 却让学生绽放精彩。 在这自然的背后, 是一个语文教师全部的底蕴与素养。

说其“ 务实”, 是因为罗老师的课始终围绕学生学习的目标层层推进, 始终将语文学以致用, 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增长, 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从一篇好文章到一本好书, 罗老师对《 世说新语》 的别样推介, 使得他的语文课不仅脚踏实地, 更指向广阔的阅读世界, 实属大气大为。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8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文章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智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慧”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慧”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生字,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好句子中的停顿,理解文意,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以及背诵课文。

一、教学效果

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因此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进入第二个环节“读”的时候,首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学生读通顺的基础上,告诉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随即出示停顿,重点在第四句“孔指以示儿曰”和第五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个难读地方进行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画,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这样学生读得就有韵味了。理解了文章意思后,再让学生带着理解读,学生读得越来越好。

二、成功之处

抓住谈话,突破难点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魅力”,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的巧妙。这个问题有点儿难度,学生不会马上理解。因此,在这我设计了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说说杨氏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这个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聪明的孩子、懂事的孩子、思维敏捷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大多学生都认为杨氏子很机智,可是当我追问机智在哪里时,学生说他的回答很巧妙,于是我又追问:巧妙在哪里?学生答: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仅听出就有趣了?自此,学生还是没有体会语言的风趣和幽默,于是再追问:杨氏子答的内容怎么样?终于,一个学生弱弱地说:挺有趣!随即,他按照自己的理解讲述有趣在哪里,我又在旁“见缝插针”,学生恍然大悟:孔君平在姓氏上调侃杨氏子,开玩笑称其是果,杨氏子也学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暗喻其是鸟。好一个聪慧的杨氏子、好一个幽默的杨氏子!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非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杨氏之子的回答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形容?我稍微提示,学生马上说出了“无懈可击、天衣无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有的同学还说出了“顺水推舟、以牙还牙”这些词语。学生的回答让我惊喜,更说明他们读懂了文意,理解了文章。接着我又设计了一个语言练习:假设来人不姓孔,你能像杨氏子这样机智、风趣的应对吗?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且列举了很对,可见其是真的领会了!学习至此,再读文时,就更有韵味了,背诵自是水到渠成,我想,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

三、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由于时间关系,有些环节也做了调整和放弃,如讲故事、如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说呢?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学生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杨氏之子》改写 篇9

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孔君平来找父亲谈些事情。正巧,他父亲外出办事了,不在家。孔君平便把杨氏之子叫了出来。孩子见孔君平坐在这儿,便去厨房里拿了一盘子的水果,还提了一壶香茶。二人一边品着茶,一边谈笑风生。忽然,孔君平看到盘子里的杨梅,挑了挑眉,即随轻笑,指着杨梅对孩子打趣道:“你姓杨,它也姓杨,你们两小是一家嘛!”

孔君平暗自窃喜,觉得孩子一定是说不过他的。他这么想着,脸上的笑容越发灿烂。就在孔君平正得意的时候,却听见孩子不慌不忙地答到:“并未听说过孔雀是夫子家的鸟。”

孔君平一愣,似乎没想到孩子会答出来,仔细想了想孩子话中之意,不禁大笑道:“好!好啊!”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篇10

一、出示名言,了解古文

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当弄清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开课伊始,我课件出示一些出自文言文的句子,有的是学生以前在“日积月累”里学过的,有的则是课外积累的,让学生读一读,引导学生说一说文言文与现代文有什么区别。使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难理解,语言比较精炼、简洁等特点。通过交流,一方面为学生学习课文做了铺垫,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读通读顺,读懂读美

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时间。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告诉学生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讲究断句,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把古文读通、读顺。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积累的学习经验,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把课文读懂。然后引导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进行思考: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然后交流讨论,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答曰”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君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最后,引导学生读出对杨氏子喜爱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把课文读美。

三、适当引导,感悟学法

在探究交流、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

上一篇:房地产前期策划招标书下一篇:期货从业考试《期货法律法规》过关冲刺试卷-中大网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