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2024-07-01

11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精选5篇)

11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篇1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大家。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一

《飞夺泸定桥》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的战斗过程,表现了红军团结一心、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先写和敌人抢时间;接着写巧夺泸定桥;最后写夺下泸定桥。全文紧扣飞夺二字,重点写了夺桥的困难和怎样夺桥两部分内容,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

1.紧扣“飞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2.认字10个,写字6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练习独立识字。

3.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去收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及有关图片了解战争。在课的开始,我先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了“课文为什么要用飞夺呢?红军为什么要夺桥?等等,接着让他们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并结合课合课文第1.2自然段了解故事所发生的背景。在教学时,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小组读等方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红军为什么要抢时间,他们是如何进行抢时间的以及夺桥时碰到了哪些困难。接着自读找出“飞”和“夺”的相对应段落,然后,再分别找出每个部分的重点词、重点句子,标画出来;再组织在小组里交流,体会红军面临困难、艰险,感受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最后运用多种方式熟练地、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回顾上课的内容,发现自己在时间安排上不够合理以及细节上处理不当,比如当学生理解了“飞”就是速度快的意思时,我就应及时追问,在文中指什么?让学生答出在文中就是指红军必须快速前进,抢在敌人之前到达泸定桥,顺势板书“飞速行军”。为后面节省时间。再比如在初读小结时没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应点明。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二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学习与探究中,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总之,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组织好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能寻找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体会、感悟,促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范文三

由课题入手,发散开来,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同时详细地讲解写好这几个字的技巧,让学生也跟着认真地写。之后,我让学生就这几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泸定桥在哪里?”有的问:“泸定桥是什么样的?”我便引导学生去读“预习”、读相关的课文或查找自己带来的资料来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第六自然段,并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其次,我再板书“夺”字,让学生谈谈这个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然后,我让学生就这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为什么要夺桥?”有的问:“怎样夺桥?”我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去解决,而是把它留在了后面去解决。

接下来,我再板书“飞”字,引导学生从字面上弄懂它的意思,再想想它在课文中是指什么。之后仍然是让学生由这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为什么要‘‘‘‘飞‘‘‘‘夺?”有的问:“怎样飞夺泸定桥?”我同样是让学生自己去读相关的课文,首先解决前一个问题。学生从第二、三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就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很直观地明白敌我双方所处的位置、距离及兵力的对比,使他们能深入地理解红四团任务之艰巨,从而更加深入地体会到夺桥的艰难及红军英雄顽强的革命精神。然后我再让学生提出来这两段中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学生提了几个词句上的问题。我又补充提了一个问题:“国民党反动派与红军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却来阻拦我军北上抗日?”通过对这个问题的研讨与老师的简单介绍,使学生对本文的背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飞夺”是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也是对文中“抢时间”“攻天险”两个重点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时最能体现红军战士不谓艰险、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学时要紧扣重点段落,解难释疑,帮助学生领悟课文中心。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听”,而是自主的“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在学习与探究中,学生情、作者情、教师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总之,自读自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语文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教师只有用联系的眼光,用辩证的方法去处理好教材,设计好教法和学法,组织好课堂上师生的活动,才能寻找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体会、感悟,促使学生的理解逐层深入。

11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篇2

教材简介:《飞夺泸定桥》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红军战士为了夺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战斗,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学习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一、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计算敌我力量的悬殊

1.我军夺取泸定桥的任务由红四团一个团担负,而国民党反动派用两个团的力量防守泸定桥,敌我的力量之比是2:1。

2.如果敌人两个增援旅到达,敌我的力量之比为8:1。通过计算对比,说明敌我的力量有极大的悬殊,我们可以体会到虽然敌我力量悬殊,红四团的战士夺桥的任务十分艰巨,但是红军战士有必胜的信念,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二)算时间、路程和速度

红四团是在28日早上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此时离29日早晨只有二十多个小时,而他们距离泸定桥还有120公里的山路,至晚上2点离泸定桥还有55公里,红军行军的速度至少走5~6公里路,而这与平时的行军速度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战士们不但要用顽强的意志克服饥饿、困乏、山高路险、天黑、路滑,还要击溃阻击的敌人。这说明时间段、路程长、速度快、行军难,进一步体会战士们夺桥任务的艰巨。

(三)算泸定桥的险

泸定桥离水面有十多米高,仅由13根铁链组成,其中两边各有两根做桥栏,底下并排9根当桥面,上面的木板被抽掉,桥下溅起3米多高的浪花。通过对具体数据的估算,不难体会出泸定桥之险,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到战士们夺桥任务的艰巨。

(四)算夺桥的时间短

红四团战士仅用两个小时就夺下了泸定桥。从夺桥所用的时间可以真正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

精神。

二、案例分析

本课例主要是使用“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模式”来设计的,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模式是综合某些课程的共同特点,在一节或一个教学活动中以某一学科为主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是一种开放性、多样化的课堂教学结构。这种教学模式是把课堂教学看作开放的,各学科互相渗透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独具特色的多学科整体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师开发教材,拓展教材,灵活运用教材,具体来说有如下具体特征:

1.学科渗透教学模式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时空灵活、开放,教学内容通融现实,教学形式自主多样,教学氛围民主合作等特征。

2.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体现:语文课程教学却在语文课上解数学题活动,而且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一算,便算出文内之意和文外之韵,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样用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方式使学生于互动活动中感悟发现,高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敏于发现的能力。

3.在实施“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模式”时,还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因为“学科渗透课堂教学模式”有时也可能只集中在某一个单学科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而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课都能运用“学科渗透教学模式”。

三、问题与思考

1.在实施学科渗透这一教学模式时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因

为该教学模式有时也不能只集中在某一学科的某一个教学环节中,而不是所有的课程和所有的课都能运用这种教学模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倡导打开学生的思维天窗,倡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科的整合,倡导在生活中学语文,在实践中学语文。这些新的理念使过去单调、平面的学科学习变得血肉丰满、立体多维。

2.走学科渗透的路需要复合型教师,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开展学科渗透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驾驭教学情境,善于及时发现和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因素,捕捉创造契机。具体来说:

(1)这就要求教师首先通览小学各年级、各学科教材,熟悉各学科的教材内容,分析和掌握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相关的知识点。其次教师必须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发现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课程资源,并将其恰当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2)要有教材整合能力。在不影响学科知识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将同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教材整合在一起,或在某学科教学中穿插一些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或活动。

(3)教师既是教材开发、教材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灵活运用教材的研究者、实施者,要成长为复合型教师,广大教师任重而道远。

总之,学科渗透的课程是灵活的、发展的、开放的、创新的课程。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激发学生的身心潜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新思想。教师应将社会、音乐、美术等课中相关的知识汇合,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联系转化,在学科渗透课堂中得到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1飞夺泸定桥教学反思 篇3

紧紧飞行。理解文字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感受表达的感觉,学习红军士兵害怕危险,不怕牺牲,勇敢的革命精神。

2.有阅读文本的感觉。了解根据发展顺序记录事件的方式。

教学难度: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红军士兵害怕危险,不怕牺牲,勇敢的革命精神。了解根据发展顺序记录事件的方式。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以下是更好的处理:

1.训练学生的问题能力。古代人云贵,所以经过阅读主题,我引导学生的主题引起你的注意?你有任何问题吗?学生马上抓住飞翔,赢得胜利:为什么要飞翔泸定桥?如何搭桥?谁是故事的桥梁?然后立即让学生对有问题的文本,开始学习。

渗透的努力。本文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编写的,教学中的学生在交换学生的过程中回答问题,它根据结果的原因逐渐渗透到这些事物的发展顺序上,以书写的顺序,实现了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

3.整合文本。在研究的密集部分,我专注于课后练习,提出:沉默阅读文本,说在红军飞行泸定大桥的过程中,哪些场景给你最深的印象?为什么?用这么大的问题指导全文,实现长文短教堂。在交换学生抓住红军的表现时,桥上体验到了红军的勇气,抓住了红军军队的红军机智场景,不怕困难,理解文章的主题。

我认为以下地方处理不当:

1.时间表不合理。由于文本是长的,在自由阅读和之后的名字已经读了十分钟后,然后交换一个类的主要内容超过一半,所以后面的密集部分的时间是非常紧张,没有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关键词读得不错,如描述桥的句子,描绘红军在前进的生动隐喻句中,但阅读士兵勇敢的子弹朝圣之桥前进。如果完全阅读指导,不仅要理解文章有帮助,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细节处理不当。例如,当学生明白飞是速度 快速的意思,我应该马上问,在文中是指什么?让学生回答在文中提到红军必须快进,在泸定桥到来之前抢敌人,顺势板快速游行。节省时间以供以后使用。然后,例如,在初步阅读摘要时没有说文本是按照事物的顺序写的。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7个生字,学会6个生字,并理解“千钧一发”、“心惊胆寒”、“震耳欲聋”等重点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中“飞”、“夺”的含义,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层理解第五自然段。

3、用自己喜欢的记号画出并品味“飞夺”、“天险”、“关键”、“浩浩荡荡”等重点词语,积累好词佳句。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围绕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培养对红军崇敬的情感,学习红军不怕困难、忠于革命的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对于含义深刻的词语的理解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在学生已经具有概括能力、质疑习惯和抓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对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在教学中可以借助课题中的“飞”和“夺”两个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进而把文章各部分内容连起来形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渗透学法指导。设计理念:

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技巧,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教学重点:

1、抓“飞”、“夺”等重点词句,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紧紧围绕“飞”、“夺”突出重点,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教学时间:

计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资料,了解背景。

1、指名学生将搜集到的泸定桥的资料进行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红军长征信息。

点评: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二)解题质疑,引入内容。

1、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法,请谈一谈。生生交流。

2、学生答,随机梳理问题并板书:谁飞夺?为什么飞夺?怎样飞夺?结果如何?

点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阅读兴趣。(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同桌互相读、读通长句子。

3、小声读,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4、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出故事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师板书:(起因)(经过)(结果)

接到命令―飞兵急奔―英勇夺桥―奔赴前线

师: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必须飞快地赶到泸定桥,夺下泸定桥。快读,找到哪几节写了“飞”,哪几节写了“夺”。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交流分段情况。

点评:理清文章的思路,是学习分段的前提。(四)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从哪几方面介绍天险大渡河?用波浪线画出重点句子、用点标出重点字词。

2、指名读出三个方面:(水)大渡河水流湍急,(岸)两岸高山峻岭,(桥)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3、根据以上意思,说一说对“天险”的理解。

4、课文用了一个成语形容天险大渡河,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找一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点评: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意思。学习描写“抢时间”(飞)部分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和课文内容了解为什么要“飞”一样的夺下泸定桥?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词句体现了飞兵急奔?你认为哪些词句写得好,读给你的同桌听。

2、理解“关键”的意思。指名读“时间……关键”这段话说说自己的看法。

3、默读课文,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困难?在文中用困①困②……标出;这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用克①克②……标出。

4、采用对读的方式,请一组学生读标出的困难,另一组学生跟着读出标出克服困难的方法。

5、读了这些语句,你想对红军战士说些什么?

6、应该怎样读出红军战士的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7、师生朗读比赛。

点评:让学生充分地自己读书,读出声、读出意、读出情、入情入境,置身于当时的环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分层理解第五自然段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天险泸定桥的图片,配上震耳欲聋的流水声,给学生一个形象的感知。

2、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学生有感情地读。

(1)这段从哪几方面写了红军夺桥的困难?画出具体描写大渡河天险的语句。

(2)指名说出三方面:水、桥、岸。读出具体语句。男生读出描写水的句子,水色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水声震耳欲聋;水势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女生读描写桥的句子;分角色读描写两岸和敌人的语句。

点评:学习用声音、形态、颜色具体描写事物的方法。

3、读后激发学生的体验:如果你站在这泸定桥上,会有怎样的感受?红军夺桥最主要的困难是什么呢?

4、根据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的体验理出本段的层次:桥险、水急、两岸敌人凶。这样写出了红军夺桥非常困难。连敌人也说“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表现了敌人的什么心态?

(敌人非常疯狂,认为我军从桥上根本过不去,除非长了翅膀才能飞过去。)我们的红军能够飞过去吗?

点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在阅读中想像交流,感受真切、自然。

品读“夺”。(六、七自然段)

师:红军战士怎样夺桥?

1、将你最受感动的地方读出来,说一说你为什么感动?

2、出示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1)读课文填空。

(2)用换词比较法说一说这些动词好在什么地方?

二十二位英雄(拿着)冲锋枪、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3、范读,学生评议。

4、对照插图用自己的话复述六、七自然段。(五)总结全文,畅谈收获。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六)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将本课的优美词句抄在摘录本上。

2、仔细观察插图,选一两位英雄写下来,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写具体。

点评:在读、摘的基础上,进一步体味理解重点词句的用法,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话写下来,体现了读写结合。

3、抓词句,重积累,深切感悟。

学生进入五年级后,已经初步学会了抓文章的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并养成习惯。在本设计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这一能力,放手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找出能很好地体现红军战士飞兵急奔抢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和具体细致地描写泸定桥及大渡河水的语句。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并联系上下文内容,真正体会到红军抢时间飞夺泸定桥的重重困难,深切感悟到红军战士的高尚品质,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自己对课文深刻内涵的理解得到升华,同时又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板书设计:

飞 夺 泸定桥

抢时间 攻天险(桥险

勇往直前 奋不顾身

飞夺泸定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字,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可歌可泣地英雄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理解课文中“飞”和“夺”的含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3、理解“关键、心惊胆寒、震耳欲聋、千钧一发、奋不顾身、激烈、搏斗、浩浩荡荡”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继续练习自读时提问题,练习点画重点词句,通过反复阅读和交流品评自己点画地重点词句。分层理解课文第五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抓住“飞”和“夺”,通过理解红军“抢时间”和“攻天险”两部分,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桥?请说一说。(如果学生没提到泸定桥,)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座决定中国命运的桥——泸定桥。(板书:泸定桥)[(如果学生提到泸定桥,)今天我们就专门来看看泸定桥。(板书:泸定桥)它是一座决定中国命运的桥。]这座桥将会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70多年前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那硝烟弥漫的战场。请看大屏幕,用心观看一个电影片段,留意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你从影片中得到的信息。

教师小结:为了取得长征的胜利,为了北上抗日,红军必须用“飞”一样的速度跟敌人抢时间,同时必须把泸定桥从敌人手中夺过来。(补充板书:飞夺。)学生齐读课题,质疑提问。看谁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出示梳理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1)围绕“飞夺泸定桥”,课文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2)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3)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4)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

„„大家想弄明白这些问题吗?那就赶快读一读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生词的意思。自己解决一些质疑中的简单问题。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生字、新词。然后齐读巩固。(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3)交流自己已解决的一些质疑中的简单问题。

3、师生小结小结课文主要内容。并分清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1-2)哪几个自然段讲红军是怎样飞夺泸定桥的?(3-7)哪几个自然段讲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8)

三、学习“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思考: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出示“课文链接”:

(1)长征:中央红军为了北上抗日,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冲破了敌人层层封锁,爬雪山过草地,纵横十一个省区,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吴起镇。历时一年时间,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其中飞夺泸定桥就是长征中一次决定性地战役。(2)大渡河:在四川省西部,发源于青海,四川边境的果洛山,全长900多千米,在四川乐山县流入岷江。

(3)泸定桥:在四川泸定县城西,横跨大渡河,桥东连接泸定县城,为铁索悬桥。桥净跨长103.7米,净宽2.8米,桥距水面14.5米,由13根铁链组成。桥身铁链9根,平行系于两岸,上铺木板,以作桥面,桥栏左右两根铁链作为扶手。铁链每根重约2.5吨。史载,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年,历时5年建成。

3、出示句子,学生品读,理解画线的词语。

(1)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2)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国民党反动派派了两个团防守,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阻拦我军北上,把我军消灭在桥头上。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

4、思考回答:红军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流湍急、高山峻岭”的意思。给“高山峻岭”配一个近义词。

高山峻岭:峻,山高而且陡峭。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陡的山岭。近义词:崇山峻岭。水流湍急:湍,急。水流湍急就是水流得很急。高山峻岭——崇山峻岭

当时的情况怎样?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敌人的妄想是什么?“红军首长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识破诡计,智定策略。理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增援,妄想,阻拦,诡计”的意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人守关,上万人都难攻破。增援:增加人力物力,用来支援。妄想:狂妄地打算;不能实现的打算。阻拦:阻止。

诡计:阴险狡猾的计策。近义词:阴谋、.......计。

5、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并说出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学习“怎样飞夺泸定桥”:

1、快速浏览3-7自然段,思考:3-7自然段围绕“飞夺泸定桥”写了哪些内容?各是哪几个自然段?试着加上合适的小标题。

抢时间

攻天险

(3-4)

(5-7)

2、学习“抢时间”。

(1)学生默读3-4自然段,点画重点词语和句子。看看红四团是怎样和敌人抢时间、赛跑赶路的?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3)全班交流。

A、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相机用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读中议,议中读,联系上下文,谈自己对人物的认识与感受。

a.当学生谈到“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的交流中,相机补充在行军途中,一位小战士吃生米的故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文中人物近距离对话。

b.当学生谈到“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和对岸的敌人赛跑”时,相机让学生理解“索性”这个词的意思。

c.当学生的阅读体验涉及到其它的点时,教师相机做弱处理,师生共议、共读。

B、回归整体,融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读中感受红军战士对生命极限的挑战,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的精神。

C、回扣“飞”的起因——“红军战士为什么要这样赶时间呢?” 学生齐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教师板书:28日早上29日早晨

D、(课件出示红军战士冒雨行军的场面)师: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十几公里,同样的山路,同样的抢时间,同样的火把被浇灭,可不同的是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

3、学习“攻天险”。

(1)学生默读5-7自然段,点画重点词语和句子。看看红四团是怎样“攻天险”的?结果怎样?

(2)出示课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点拨。

①红军在夺取泸定桥时遇到哪些因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②找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并谈谈你们的感受。(3)全班交流。

①泸定桥离水面有(),是由()组成的,两边各有(),算是(),底下并排(),铺上(),就是()。人走在桥上(),就像()似的,现在连()也被敌人(),只剩下()。

a.指导观察图(出示课件)这座桥跟平时的桥有什么不同?

板书桥险

b.教师与学生合作读,注意括号里的词,突出桥险。

②向桥下一看真让人心惊胆寒,江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a.出示水急的图,引导观察,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b.出示这段话。注意哪些词用得好?心惊胆寒,直泻。震耳欲聋等,好在哪里?

c.总结出水的特点,板书、水急。

d.桥只剩下铁链,走在上面摇摇晃晃,桥下又水流湍急,假如你们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

③“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出示课件)

a.这句话你们怎么理解,跟题目中的“飞”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飞”是飞行,题目中的“飞”是神速,快的意思,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意思除非你长了翅膀,否则是攻不下来的,b.这看出敌人什么态度?(狂妄、嚣张、不可一世)

板书:敌狂

c.引导读出这个句子

(4)出示红军攻天险的录像,请学生谈谈从录像中看到什么?并找出课文哪些句子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谈谈感受。

出示课件

①“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

a.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这些动词用得特别准确,怎么理解?

b.从这些词语体会到红军什么样的精神?板书

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②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激烈的搏斗。

a.“千钧一发”的意思,为什么说“千钧一发的时刻”?

b.哪个词最能说明红军英勇顽强?

五、学习“飞夺泸定桥的结果”:

1、指名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回答:飞夺泸定桥的结果怎样?

2、出示第8自然段:“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后续的红军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通过抓住“又”和“决定性”进一步理解这次胜利地重要性。理解“浩浩荡荡、奔赴”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征中的其它故事

板书设计

飞夺泸定桥

桥险

不畏艰险

抢时间 攻天险

水急

不怕牺牲

敌狂

勇往直前

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反思

由课题入手,发散开来,由题入文,质疑读悟,再由文到题,归纳总结,这样文题对应,环环紧扣,逐层深入,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板书“泸定桥”几个字,同时详细地讲解写好这几个字的技巧,让学生也跟着认真地写。之后,我让学生就这几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泸定桥在哪里?”有的问:“泸定桥是什么样的?”我便引导学生去读“预习”、读相关的课文或查找自己带来的资料来自己解决。这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读第六自然段,并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其次,我再板书“夺”字,让学生谈谈这个字的意思,再把它放在课文中来理解。然后,我让学生就这个字来提问。学生有的问:“为什么要夺桥?”有的问:“怎样夺桥?”我还是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学生马上就找到了第一段,并很快得出了答案。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没有马上让学生去解决,而是把它留在了后面去解决。

上一篇:Q3中国移动应用商店季度监测报告下一篇:创业团队口号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