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2024-07-15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共9篇)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1

关于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一标一故事、一标一品牌、一标一产业”

主题征文宣传活动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委(农林局、农业局):

自2007年《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省经农业部登记保护的产品达到26个,实现了市级全覆盖。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使用,提升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影响力,经研究,决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一标一故事、一标一品牌、一标一产业”主题征文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各地农产品地理标志培育区域品牌、发展支柱产业的成功事例和典型经验,提高我省各地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

一、征文内容

以“一标一故事、一标一品牌、一标一产业”为主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生动地描述各地农产品的品质特性、特殊生产方式、特定历史文化、产业现状以及发展前景,征文字数不低于2000字。

二、征文对象

1、已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证书持有人和计划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单位,每个产品投稿不超过一篇。

2、各市、县(市、区)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选择具备独特的人文、地理、产品特色并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当地产品(含已在工商、质监登记保护的产品),每个县投稿不超过两篇。

3、鼓励社会各界人士根据各地的特色农产品撰写符合要求的调研文章。

三、时间安排

各地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负责汇总征文文稿,审核把关后,7月份前统一交省绿色食品办公室。9月份将邀请专家集中评审,对最后选出的优秀作品进行汇编出版,并在新闻媒体上集中宣传。

四、其他

各地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征文活动与“三解三促”帮扶活动结合起来,与专题读书调研活动结合起来,广泛动员、积极参与,确保主题征文宣传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联系人: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曹爱兵;联系电话:025-86263628;email:107480724@qq.com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2

1 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与基础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副产品中的商品部分, 通过买卖形式, 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 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 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 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 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究其实质来看, 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体系的培育, 现在, 我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 这既是经济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 市场靠生产来支撑, 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 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 市场流通在保证经济效益, 实现产业化生产与经营上起着十分关键作用。

近些年来,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在实现农业产业化方面之所以出现这样与那样的失误或失败, 究其原因, 主要因为当地政府只注重了抓生产、上规模, 而忽视了建市场、促流通。结果是生产没搞好, 规模也没有形成, 农民的农业收益与生产积极性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害。而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化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 其核心与关键就是当地政府在引导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同时, 还特别注重对农产品商品化的培育, 以及农产品交易与流通体系的建设。只要农产品有了销路、有了市场, 农业产业化才有可能有了出路, 因此, 抓农产品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生产与经营的前提与基础。

2 影响与制约农产品流通的瓶颈因素

确立主导产业, 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 农民的利益才能得以实现, 其生产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 影响与制约农产品流通的瓶颈因素主要有:

(1) 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远未形成。市场整合也称为市场一体化。其整合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商品流转的效率。在有些地方, 因当地政府在捐税征收、交通管理、产品销售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区域歧视性政策, 这就使得我国的许多市场资源难以实现有效配置。同时, 因市场秩序混乱, 渠道不畅, 环节多, 农产品价值在流通中受损严重。据统计, 中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 也就是说有1/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被损耗了。除了物质设施制约外, 行政管辖和市场割据也是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因。

(2) 市场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在流通过程中, 许多农产品额外的流通成本是由于市场功能的不完善而引起的, 为此, 我们就必须在怎样完善市场功能上狠下功夫。其主要政策和措施有:第一, 要便于消费者能够做出合理的选择, 尤其是卫生标准的控制和应用。第二, 对市场提供信息支持。信息充分和畅通是维护市场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其重点是集中统一全国的农产品商务信息平台,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消除“信息孤岛”, 以便为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实时、适用的信息和分析、咨询等服务, 使其准确掌握市场需求。第三, 加强对流通领域的科学管理。流通制度和管理创新中要注意:以市场为导向, 整合传统商贸业, 真正发挥流通产业的市场效能, 带动相关产业的一体化发展;对相关管理机构和职能进行调整并对其功能进行再造, 实行农工贸融合、内外贸合一;增加管理的成本意识, 实现管理机构效率化;整合管理资源, 改变职能交叉状况, 形成管理的统一性。

(3) 培育中间市场组织。“小生产、大市场”是对我国农业市场结构本质特征的一种直接和通俗的表达, 它揭示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现实障碍:流通和交易成本高、效率低下。这种竞争结构表明, 小农缺乏经济实力和市场信息, 经营能力较弱, 又处于完全无组织的状态, 他们在市场中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很弱的。可见, 放开市场只是进入市场轨道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 市场制度需要有独立的市场主体和相应的市场组织, 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市场运作。目前, 问题的关键主要在于, 如何构建单个农户和市场之间有效的连接机制。就其方法来讲, 主要有:第一, 对现有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及社办企业进行连锁经营改造。第二, 由农民自己组建一些机构, 典型的如农业产业化中的组织形式:销售合作组织的横向一体化, 以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农产品营销者和农民之间产销合同制, 给双方一个稳定的预期;产业化组织中的纵向一体化, 实现市场关系内部化。

3 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

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 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已有一定的农业产业化基础。有些农产品经销企业已把大部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市场, 初步带动了部分农产品向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方面发展。在有些农村地区, 已经出现了许多集产、工、销于一体的龙头企业。为了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在如何搞好农产品流通上, 我们还可以采取许多更加切实可行的办法。

(1) 培育多层次农产品市场, 拓宽农产品流通主渠道。批发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 据统计, 当前, 我国有70%的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进入零售环节。自商务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以来, 累计支持309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 建设和改造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检验检测和环保等准公益性设施项目709个。“双百市场工程”拓宽了农产品流通渠道, 提高了农产品流通效率, 成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重要途径, 取得了“兴一个市场, 带一批产业, 活一方经济, 富一方农民”的良好效果。当前, 商务部还要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 进一步扩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支持范围和规模, 培育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

(2) 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 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积极探索农产品流通新途径, 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 鼓励超市直接从农产品生产基地采购生鲜农产品, 引导超市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 对农产品产运销的全过程进行直接的监督和管理, 改善鲜活农产品流通设施, 保证农产品品质, 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当前, 我们要继续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建设鲜活农产品直采基地, 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 形成以农产品连锁超市为龙头, 直采基地为基础, 覆盖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全过程的新型鲜活农产品流通网络;引导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与鲜活农产品产地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 从产地直接采购鲜活农产品, 实现农超对接;支持大型农产品连锁超市建设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设施, 购置冷藏车、冰柜等冷链设备, 发展从农田到餐桌的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提高鲜活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水平。

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探索 篇3

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绿色农产品要实现真正产业化,首先要清楚三件事情:(1)绿色农产品是一项综合性课题,区域性发展解决不了根本,地域间只有互通互补,统筹规划,规模化集约化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2)绿色农产品生产是一项长期工程,短平快只能是饮鸩止渴。只有三产有机结合,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才会成为可能;(3)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种子→生产→营销环环相扣,终端餐桌上才会有绿色农产品。绿色种子是根本,标准化生产是基础,多渠道营销是保障。

1 保证种子绿色纯度,正本清源

高品质的种子是绿色产品的关键,这就对于育种家和育种单位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以蔬菜育种为例,国内育种单位非常重视培育适用于不同生态区主栽的优质、丰产、多抗性品种,在品种的商品性、耐贮运和内在品质方面也有非常大的突破,1980年至2012年,国家及各省(市、区)审定蔬菜新品种3500多个,其中不乏具有优质高产复合抗性高的品种。

只有从种子的选育、生产、推广入手,才能从源头上保证绿色产品的真实性。培育优质种子,建立有机种子繁育基地,利用农技推广部门、种子经营企业多渠道全方位把高科技品种及其配套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2 生产高标准,严要求

2.1 生产基地建设

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地的环境质量要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基地无公害也要摆脱一些认识上的误区:(1)并不是只有偏远的、无污染的地区才能从事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即使在封闭、落后、偏远的山区及没受人类活动污染的地区等地方生产出来的食品也不一定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有时候这些地区的大气、土壤或河流中含有天然的有害物,在大城市郊区,只要环境中的污染物不超过标准规定的范围,也能够进行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从经济、便捷等方面考虑,在发达地区生产绿色农产品更有重要意义;(2)野生的、天然的食品,如野菜、野果等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绿色农产品,有时这些野生食品或者它们的生存环境中含有过量的污染物,是不是绿色农产品还要经过专门机构认证;(3)无污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中所含物质是否有害也是相对的,要有一个量的概念,只有某种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会有害,才会对食品造成污染,只要有害物含量控制在标准规定的范围之内就有可能成为绿色农产品。

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建设,形成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生态农业模式,要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得到充分应用,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管理

2.2.1 制定标准化方案

依据绿色农产品生产原理和生产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案,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防治措施,做出预防方案。技术方案内容要具体,实施要落实到人,做到可查、可用、可控,建立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模式。

2.2.2 科学施肥,综防病虫害

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的农田化肥利用率并不高,氮肥的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0~20%,钾肥利用率仅为35~50%,剩余的养分通过各种途径,如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进入环境。这些过量的使用的化肥对生态循环体系中水体、土壤、农作物和人体都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目前,我国现有农药6000多种,常用的300多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只占15%。粉剂农药10%吸附在植物体上,液体20%农药的1~4%接触到目标害虫,40~60%降落到地表,5~30%飘游于空中。

因此在绿色农产品生产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系统自身力量获得土壤肥料,建立尽可能完整的营养物质循环体系,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来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和生产操作规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生产资料,并积极通过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虫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品标准要求。

2.2.3 做好人员培训

绿色农产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农业,涉及技术面广,生产者要有绿色生产意识,了解绿色农产品原理和充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化操作。单位要重视人员培训和领军人才的培训,到高校科学院所学习,多研究生产实际案例,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和生产技能。

2.3 延伸优质农产品价值链

绿色农产品要避免结构雷同,初级生产附加值低,造成“发散式蛛网循环”,出现有价无市等问题,要在其附加值上做文章,延伸其价值链。

农产品的保鲜、加工和贸易是核心环节,利用现代化物理化学技术延长并保持农产品原有的色香味。

绿色农产品不能局限数量,更应追求价值的增加,农产品价值链是增值链,实现从初级绿色农产品生产、初级绿色农产品加工、绿色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多样化生产到创新产品的研发、技术指导、运输等配套服务以及生态农业观光等多功能开发全方位立体式发展。

3 多渠道营销

3.1 订单农业

绿色农产品销售的最为认可的一条通道就是“订单农业”,但是面对复杂的市场,农户面对的企业因市场行情变化而降低收购价格,减少收购量等违约行为;而企业面对农户有选择性出售绿色农产品,擅自提供出售价格,甚至违约转手卖给别人。为完善订单农业的措施:(1)发挥政府职能,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和服务平台,为订单农业提供重要保障,发挥规划、组织和协调作用,协调好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双方经营行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订单农业的支持力度,确保市场有序运转,维护市场公平、公正交易,为订单农业发展创建良好环境;(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订单农业法制化和规范化,增强法制观念,加大执法力度,强化订单合同的严肃性,提高订单农业合同履约率;(3)建立订单农业风险基金,加快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订单农业保险,发挥保险公司对购销双方的有效监督功能,促使双方按合同完成交易,大幅度降低订单农业的违约风险,建立健全订单农业的风险分担转移机制。

3.2 专业合作社

创新农业组织形式,要完善以农业专业合作社为核心,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经纪人为依托,涵盖农业生产、加工制造及流通各环节的多层次农业组织体系。通过组建各种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增强谈判能力,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参与农业园区、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让农民在土地经营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增值环节获得更多的收益。逐步建立某些环节由某一主体独资、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参与农产品价值链各环节的投资经营,而又与其他主体在某些功能环节相联结的“混合纵向一体化”的连接机制。

3.3 专业化营销模式

绿色农产品定位是中高端产品,现有的超市对接等模式还不足以体现其自身价值,如何进入其应有的客户群,就需有专业的营销团队打造全新的商业模式,比如绿色农产品专营店,现在许多城市也有了这样的店面,但是规模小、专业性差是其发展的瓶颈,只有专业性机构利用专业特长,构建新的商业模式才是绿色农产品未来发展趋势

4 小结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4

化的研究

“>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2007-12-15 22:10:3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发展××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研究(2)农产品流通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安定,及时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满足人民需求和保持市场繁荣稳定,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联系××情况,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产品流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积极作用㈠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

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经济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实行一体化经营。按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含义,发展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扶持一批加工流通和外销型的龙头企业,增强其竞争、辐射、带动能力,则可大大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农产品最终价值的关键,也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㈡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农业产业化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基础上,确立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农业经营形式。这一形式的首要特征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与流通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市场机制来进行,要求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部门分割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农业生产经营要求适应“以销定产”、“大规模生产、批量化与网络化销售”的特点,在国

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生产的产品最终是以农产品流通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在市场中实现价值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形成、巩固与发展的关键。因此,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客观要求。㈢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在联系。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具有高度的“亲和力”。一是二者具有相同共性。都是市场经济产物,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二是农产品流通对农业产业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农产品流通的龙头功能、优化功能可以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的规模经济功能可以促进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基地化建设。三是农业产业化为农产品流通拓宽空间。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农产品流通对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科技含量的要求,有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发展,从而为农产品流通提供广阔的舞台。

二、××农产品流通现状××农产品流通已从计

划经济时代的农业系统、供销系统、粮食系统企业购销转变到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中介组织、销售组织经纪人为辅的销售渠道。目前,我市有农贸市场90多个,面积约252173平方米,其中较大的产地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6个,面积9956平方米,年交易额亿元;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4个,面积8300平方米,年交易额10亿以上;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1个,面积3023平方米,年交易额近亿元。全市现有各种农产品流通销售组织200多个,专、兼职经纪人约2600多人,约有50—70农产品通过专职经纪人和销售组织销往全国各地。目前,我市大宗农产品主要流通形式有:各销售组织、公司、个人向外销售,外地到产地收购运销,当地市场销售。总的来说,当前我市农产品流通形势是好的,主要的大宗农产品都能及时销售完毕,没有形成积压,但仍有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影响农民的收入。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㈠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畅,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农产品价格是由市场来进行调节的,而市场调节的关键是全面、准确、快捷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信息网络系统。多年来,由于信息闭塞原因,我市农产品的销售是被动的,主要由外地商贩收购,价格也由外地商贩确定,对外地市场销售行情和价格不了解不清楚,造成了丰年农民增产不增收。㈡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产品流通,已经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我市90多家农贸市场,其中大部分是在农产品供求追求数量扩张阶段建立的,而且分布不尽合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在供求质量提高新阶段的需要。㈢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经济效益难于提高。我市农产品品种多、繁、杂,管理粗放,产品质量差,大路货偏多,名特优产品比例低,不能形成具有影响的龙头产品。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所以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进程,要用优化的体制来保

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㈣“加工订单”兑现率不高。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能力差,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较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产品的进一步流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的对策我市加快发展农产品流通,应当按照“三个代表”思想的要求,以及自治区“1234610”农村工作思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㈠制定农产品流通发展规划。农产品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市场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农产品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我市必须从经济发展的全局高度,密切结合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一些成功经验,制定出我市农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5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农业产业化;切入点;

[摘 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庆阳地区在农业产业化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主要在于各级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导致支柱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因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是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牵动点。为此,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也是庆阳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当前应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抓住农产品流通这个切入点,因势利导,尽快促进主导产业上规模,上档次。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庆阳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特别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差距更大。尽管我们的主导产业早已确定,并具有一定的规模,但始终未能跳出自然经济的圈子。根本在于政府和生产经营者没有把农产品流通放在重要位置,重生产轻流通,因而造成主产业发展缓慢,不能及时迈上产业化经营的轨道。

一、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于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涵义。“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这是经济规律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我们知道,市场靠生产来支撑,特别要依靠规模生产来支撑;而生产要靠经济效益来驱动,特别是规模生产更需经济效益来驱动;效益则需要通过市场流通来实现。由此可见,市场流通是实现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给流通下的定义是:“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的全部相互关系的总和,在流通以外,商品所有者只同他们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8页)。马克思认为,流通是由交换总体和商品形态变化系列构成的再生产的媒介,是一个不断运动的经济过程,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在加速器。众所周知,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流通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商品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它对社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比例、结构;对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对消费的规模大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决定着流通、分配和消费;而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则决定着再生产、制约和影响着分配与消费。前些年庆阳发展养兔业的失败,实施苹果基地战略进展缓慢的实践一再证明,其失误就在于只抓了生产、抓了规模,而忽视了流通。结果是生产没搞好,规模也没有形成。外地的经验、自己的教训都表明,带动农村产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牵动点是流通、是销售,抓住了农产品流通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主动权。只有农产品有了销路、有了市场、才会有效益;有了效益就有了生产积极性;有了生产积极性、就会很快形成规模、形成基地;有了规模就产生了竞争;有了竞争就有了质量;有了质量就会上档次、出名牌,有了品牌就会增加和扩大产地的知名度;有了知名度就会带动产地流通;流通扩大又可促进生产。因此,抓流通是促生产、增效益、出名牌的根本途径。

二、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庆阳地区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确立主导产业,培育产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搞活主导产品流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只有主导产品的流通畅顺,使农民的利益得以实现,才能激发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促进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保证主导产品的批量均衡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

近年来,庆阳地区先后确定的烟、果、畜禽、蔬菜和大豆等支柱产业,是符合实际的、是可行的。但是,多年来没有形成规模、 形成基地,有的甚至大起大落。主要原因不是产业确定失误,更不是生产过剩,而是忽视了流通,产品缺乏外地市场。这是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没有大力宣传和推销自己的产品,忽视了建立外地销售网点,更没有打出自己的品牌。比如苹果,庆阳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生产的苹果色泽鲜艳、含糖量高、口感极好,具有很强的自然优势和竞争力,特别是红富士和新红星两品种,市场前景极好。但庆阳每年生产的优质苹果多被装入陕西等地的包装箱销往外地。由此造成了庆阳苹果的销售和价格直接受陕西苹果生产、经营和价格的制约,导致了其苹果市场忽畅忽滞、价格忽高忽低,使生产绐终上不了规模,形不成基地,无法进入产业化经营。由此,销售自己的产品、利用优势创自己的品牌,占领外地市场是摆在庆阳人民和各级政府当前的一件大事,也是全区农业能否迅速进入产业化经营轨道的关键。

三、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庆阳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

庆阳地区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生产经营实践,已有一定的基础。许多农产品经销企业已把大部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和国外市场,初步带动了部分农产品向专业化、区域化和规模化方面发展。,庆阳地区拥有果品加工企业199家,畜产品加工企业31个,一批土特产品加工运销公司已具龙头企业的雏形。如庆阳县土产果品公司、宁县盛丰果品有限责任公司,镇原县庙渠土特产公司等,已将全区大量的白瓜籽、黄花菜、曹杏、杏仁、杏干等产品销往香港、日本、美国、东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地。如镇原县的杏产品加工,就带动了杏产业的形成。目前,全县杏树载栽植已发展到1720万株,16.24万亩,杏产品加工企业110个,从业人员3600余人。杏产品加工实际利润727.8万元,并带动了杏产品包装材料的产生,现已有这方面的企业26家,产值近1000万元,从业人员510人。有些农产品已经成为全区的主导产业,有些则正在向主导产业转移。什社小米是西峰市什社乡传统的优质农产品,久负盛名, 省、地志和多种书籍均有记载,而这一优质农产品只有区内人知、外地没人了解。但随着什社小米供销公司的成立,什社小米已远销北京、银川、内蒙、西安、兰州等地,种植面积已由过去的几百亩发展到了近万亩。洋芋是庆阳人自种自食的一种普通疏菜,但随着环县洋芋销售公司的成立,毛井乡的洋芋生产已由前几年千亩左右发展到近万亩。实践证明,把搞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庆阳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切入点是可行的。

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依据,遵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律,准确把握我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所处阶段及其特征,扩大优质专用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着力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产业链条对接和延伸,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推进产业整体开发,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成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集聚,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二、行动目标

通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全面提升产业带的规模化建设,提高产业整体开发水平,实现“四个促进”:

——促进产业聚集。产业链条进一步有效对接和延伸,产业带内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进一步协调发展,订单农业面积年均增加5个百分点以上,农产品加工率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上规模。产业带的生产集中度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促进产品上档次。优质化率年均提高3~6个百分点,90%以上的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促进服务上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检测能力能够满足现有国家标准的要求,检测参数在现有基础上年均提高10%,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能力进一步增强,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8%以内,农产品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20*年,选择8个产业带进行重点推进,即: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三江平原水稻、新疆棉花、西北黄土高原苹果、浙南闽西粤东柑橘、桂中南“双高”甘蔗、东北奶牛、黄渤海出口水产品等产业带。

三、主要任务

促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必须发挥比较优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在促进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知名品牌带动上下功夫。

(一)提高良种覆盖率

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在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高”甘蔗的产业带,建设完善一批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在柑橘、苹果产业带建设一批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使新发展和改造的果园实现无病毒化;在奶牛产业带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场,加快品种改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建设一批种质*保护及原良种繁育场,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能力。

(二)提升标准化水平

在产业带内选择100个重点县市,建设一批生产(养殖)基地,主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加强标准培训,推动标准入户,进一步推进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的标准化,把生产(养殖)基地建设成为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名牌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链条

立足产业整体开发,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加工企业,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增强保障能力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方式,推广一批节约*,降本增效的实用技术;加强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完善一批基层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体系,重点建设县乡两级基层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五)培育知名品牌

借鉴发达国家农产品名牌开发策略,帮助企业搭建国内外市场营销平台,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商标和品牌。

四、重点工作

(一)推介一批优良品种

小麦重点推广藁9415、豫麦

34、郑麦9023、济麦20等中强筋专用品种;水稻主推空育131、垦稻11号、垦稻6号、01562等优良品种;棉花主推新路早19号、21号、24号及中棉所35号、41号、43号等优良品种;苹果主推美国8号、藤木1号、嘎拉、元帅系、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粉红女士、国光、澳洲青苹等优良品种;柑橘主推早熟温州蜜柑、椪柑、蕉柑、脐橙、柚类、杂柑类等优新适宜品种;甘蔗主推新台糖16号、22号、台优、新台糖25、26和27号、桂糖21号、桂引9号、粤糖93/159和赣蔗18号等优良品种;奶牛重点推广荷斯坦奶牛;出口水产品重点推广对虾、贝类和藻类等优良品种。

(二)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选建、改造、升级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完善新品种研发、良繁、质检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其中:新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5个、小麦改良分中心2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4个、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11个、续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8个;新建水稻改良分中心1个、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区域技术创新中心2个,续建水稻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棉花改良分中心1个、棉花良种繁育基地2个、棉花原原种基地1个、天然彩色棉花良种产业化基地1个;新建苹果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个;新建柑橘良种繁育基地4个;新建甘蔗良种繁育基地1个;新建奶牛良种场3个,建设一批对虾、扇贝、蛤、梭子蟹、牡蛎、皱纹盘鲍、裙带菜和海带良种场。

(三)制修订50项标准,建设100个生产基地

实施《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专项规划》,重点制修订农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通过实施优粮工程、粮棉油糖基地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专项等,重点建设100个农产品原料生产(养殖)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养殖)基地。其中:在黄淮海中强筋小麦优势产业带建设26个生产基地,在三江平原水稻产业带建设41个生产基地,在新疆棉花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桂中南“双高”甘蔗产业带建设1个生产基地,在东北奶牛产业带建设3个生产基地,在8个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内建设25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四)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在8个产业带核心区内,推选产业带建设50个典型县;选择一批较为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以重点扶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一次现场观摩会,参观洛川苹果产业带建设成果,学习陕西促进苹果产业集聚经验。

(五)推广一批关键技术

在专用小麦、水稻和棉花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节本增效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在“双高”甘蔗、柑橘、苹果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高效栽培、病虫害防治和产后处理技术;在奶牛产业带,加快推广人工受精、胚胎移植、配方饲料、规范化饲养和鲜奶收集与运输等先进实用技术;在出口水产品产业带重点推广一批健康水产养殖技术;在产业带内鼓励和扶持农机大户、联户和专业化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在8个产业带优先开展以“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

(六)提升检验检测能力

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监督检测机构。其中,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3-5个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分中心,加强对生产过程、生产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测。

(七)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

全面完成东北奶牛和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产业带基层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在黄淮海小麦产业带建设一批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加快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带非疫区建设,新建8个监测站。

(八)开展品牌认定和推介工作

继续开展注册商标、名牌产品认定工作,制定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起草《中国名牌产品评选认证办法》,通过组织参展、媒体宣传、开设专柜等办法,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举办第二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奥运经济论坛”,开展产品展示、引资交流、交易洽谈、产品推介、技术讲座等活动,向奥运会组委会市场部推荐一批名优产品。

五、行动原则

(一)遵循发展规律,分类指导

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在正确把握产业带形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的产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克服产业结构雷同,选择最佳产品开发技术路线,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带持续健康发展。

(二)把握阶段特点,重点突破

针对规模扩张阶段的特点,重点解决品质不优、服务水平不高、产品销路不畅、加工深度不够、产业链衔接不紧等问题,明确主攻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产业带建设质量。

(三)加强政策引导,扶优扶强

利用财政、金融、税收、科技、服务等政策,对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县市予以重点倾斜,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

(四)坚持市场导向,多方参与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发挥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创新建设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六、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进展、有关扶持政策落实情况、推进产业带建设的成功经验、存在问题等,针对不同产品的典型区域,组织部内有关司局及专家分片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对策措施。

(二)整合现有*

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要求,适当整合我部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8个优势产业带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提高整体效益。

(三)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依托地方农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政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校和专家的作用,形成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生产与科研相互配合、协调互动的工作格局。

(四)加强总结交流和扩大宣传

及时总结交流各地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同时,在中国农业信息网上开辟专栏,在农民日报上开辟专版,组织系列宣传报道,推广各地产业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不断引向深入。

七、责任分工

按照任务落实到司局、责任到处、工作到人的要求,明确工作分工和责任。

(一)负责人

张宝文副部长、朱保成组长总体负责本行动的组织实施。

(二)牵头单位

发展计划司总牵头,负责牵头制定行动方案,协调落实建设措施。牵头责任人杨坚,邓庆海协助,具体工作由计划司发展处胡元坤、王晋臣负责,投资处、行业一处、行业二处、*区划与开发处、监管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工作。

(三)参与单位

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在各自的职责内负责相关工作,明确责任处室、责任人。相关责任司局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协助配合单位。

(四)具体责任分工

1.提高良种覆盖率。该项活动中推介一批优良品种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2.提升标准化水平。该项活动中制修订一批生产标准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建设100个生产基地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3.延伸产业链条。该项活动中召开现场观摩会由发展计划司具体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扶持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具体负责,市场与经济信息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推选50个产业带建设典型县由发展计划司负责,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市场与经济信息司、财务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乡镇企业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4.增强保障能力。该项活动中推广一批关键技术由科技教育司具体负责,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提升检验检测能力由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具体负责,发展计划司、科技教育司、种植业管理司、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加强疫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由发展计划司负责,种植业管理司、畜牧业司、兽医局、农垦局、渔业局等司局配合。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7

1 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链

农业品生产是个延续过程, 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通过利益纽带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 实行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从而形成农产品的产业链[2], 具体的路线图为农产品生产→生产管理→收获→贮运→加工管理→市场销售。

通过产业链路线图可以看出, 农产品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 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 生产环节需要土地, 生产过程需要人工和农资投入, 收获过程需要人工或收获机械成本, 贮运过程需要相应人工、设备及技术保证, 加工过程需要加工设备和技术的稳定, 市场销售存在人员和场地等费用投入。因此, 农业产业化历程就是经济效益创造的过程。

2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 即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适宜的经营组织模式是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我国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 多种经营组织形式层出不穷, 学术界进行的归纳主要有:生秀东总结为5种模式, 即批发市场带动型、纯粹市场交换型、契约制“公司+农户”型或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经济带动型、垂直一体化的企业型;李俊归纳为4种类型, 即“公司+农户”型、“合作社+农户”型、“市场+农户”型、其他类型。刘葆金认为根据中介组织的状况和参与者主体结构来划分,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大体上有5种具体模式, 即“公司+农户”型、“合作组织+农户”型、“专业市场+农户”型、“主导产业+农户”型、“市场+中介组织+农户”型[3]。

课题组依据农村土地资源为主体和参与者主管经营结构, 提出农产品产地的产业化模式为“农户”型、“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型、“公司”型。农民作为拥有土地的个体, 可以采用自给自足, 也可以携带土地资源参与到农业产业化体系内, 即“农户”型;在当今的农村, 农户自发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 农户参与土地耕作, 统一管理, 年底统一结算的经济模式, 即“合作社”型;农民通过契约方式和企业合作, 企业进行了土地流转每年给农户土地租金, 且对参与劳动的农户给予工资的经验模式, 即“公司”型。

3 农业产业化不同组织模式下不同农产品生产标准的经济效益

2012—2013年, 课题组对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慈云村某社员的0.15 hm2水稻田、凤阳健民专业合作社25.33 hm2稻田及凤台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33.33 hm2稻田3个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生产单元, 进行了调研。此3家都是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订购的绿稻24常规品种, 用种量为30 kg/hm2, 用种费用为300元/hm2。在种植过程中, 某社员 (“农户”型) 采用无公害种植方式, 凤阳健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型) 采用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凤台县丰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公司”型) 采用有机产品生产标准。对2年的收成进行平均计算, 结果见表1。

4 效益分析

(1) 农户由于劳力和知识结构等原因, 在稻田种植管理中, 使用市场购买的农药、化肥等农资费用和种子购买费用为8 820元/hm2, 田间管理选用无公害种植技术, 绿稻24平均产量10 50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为23 940元/hm2, 如果加工成稻米, 平均收入为16 136.40元/hm2。因此, 农户家庭一般都预留一部分供家庭食用, 多余的水稻按国家收购保护价直接销售。

(2) 合作社使有稻田的社员以自愿入社的方式整合土地, 合作社内有土地25.33 hm2和稻米加工厂, 形成了水稻种植和加工的产业链, 采取统一提供稻种、统一选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 在田间管理中, 大大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节约种植和田间管理的成本, 2012—2013年平均产量为9 15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为21 363元/hm2。合作社申请并获得了绿色食品证书, 加工的稻米市场销售收入为47 742.45元/hm2。合作社去掉成立和绿色食品认证等前期投入和必须上交的国家粮食保护收购量后, 为每个社员发放30 000元/hm2分红。由此可见,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具有生命力。

(3) 公司采用土地流转等方式, 每年给农户土地流转金7 500元/hm2, 同时农民还可以在企业工作获得工资。丰华公司把土地整合起来, 拥有33.33 hm2稻田和稻米加工厂。公司采用统一的有机产品生产技术标准, 在田间管理中, 不使用农药, 使用有机肥, 病虫草害管理基本上靠人工, 2012—2013年平均产量7 200 kg/hm2, 水稻国家收购保护价格3.12元/kg, 去除种植及田间管理成本, 水稻平均收入8 064元/hm2。企业申请并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证书, 加工的稻米市场销售收入为53 190.00元/hm2。企业去掉成立和有机产品认证等前期投入和社员的人工工资后, 能够收益37 500元/hm2左右。因此,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产业化过程中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5 农产品经济效益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1) 农产品经济效益与产业链的延伸有关系。农户个体除自留外, 不会进行加工销售。合作社和企业把产业链从种植拓展到加工产品, 产业链延伸, 食品安全的风险增大,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4]。

(2) 不同的食品安全级别, 经济效益不同。个体种植属于无公害食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23 940元/hm2, 合作社属于绿色食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47 742.45元/hm2, 企业属于有机产品级别, 其收入最大为53 190.00元/hm2。

(3) 不同的农产品生产方式的可持续结果不同。个体的生产随着年龄增加, 可能出现不能进行水稻种植工作;合作社把社员联合起来, 采用机械化生产, 随着社员年龄增加, 必须请劳工, 增加了种植成本;企业有效地解决了土地和农户养老的矛盾, 保证了土地的最大化使用率, 具有可持续发展特性。

参考文献

[1]汪艳, 徐勇.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J].农业经济问题, 1996 (12) :13-17.

[2]林坚, 陈志钢, 傅新红.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理论与实践[M].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揭筱纹, 里昕.产业链联盟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研究[J].软科学, 2007 (1) :55-58.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8

一、 会议主题

创新发展与创新承接: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

二、 参考选题

1、第三次产业转移浪潮下的长三角地区,如何在产业创新发展中实现互补与合作。

2、产业模式如何从简单模仿向创新式承接与创新式发展转变。

3、通过产业创新式承接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路径与案例。

4、如何在产业配套功能建设中实现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5、皖江经济示范区如何在产业创新式承接中发挥先导作用。

6、安徽皖北地区进入长三角产业分工体系的路径选择。

三、 征文要求

1、 论文尚未公开发表,6000-10000字为宜。

2、 同时递交打印稿(标注“会议征文”字样)及电子稿。

3、 征文截止时间为2012年9月10日。

4、 文章摘要、作者简介及参考文献格式参见《江淮论坛》。

5、 对于入选会议的论文,择优在《江淮论坛》发表。

四、 论文提交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邮编:230051

联系人:彭玉婷

邮箱:skypyt@163.com

电话:0551-3438334;15155105928

征文农产品产业化 篇9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26 15:38:05

福建地处南、中亚热带,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区域内的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基地,有着享有中国名牌的“银鹭”、“惠尔康”及“鹭芳”等一批上规模、品牌化的果蔬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厦漳在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上的产业融合,使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目前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果蔬食用菌基地575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500万吨,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规模企业4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现主要产品有罐头50万吨、饮料32万吨、八宝粥10万吨、速冻果蔬产品40万吨,产品60%出口,其中,蘑菇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15万户。2004年,漳厦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需用果蔬食用菌原料160吨,拉动的原料产值达到70亿元。

——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福建沿海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渔业总产值约800亿元,主

要品种有鳗鱼、大黄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及贝类、藻类,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近年来,随着福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该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家,加工产量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出口烤鳗3万吨,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全国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0%。

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龙头企业4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43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2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并已初具规模,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茶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涵盖农业、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50多家,涉茶人员达70万人以上。外销市场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并拓展至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7000多吨,创汇近3000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安溪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茶叶年交易额达30亿元,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有生产优质铁观音的自然条件,产业文化和技术设备优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兴建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多、品位高,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年交易额达5亿元。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将大大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业历史悠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绿豆糕、衙口花生,已延续几百年。上世纪90年代后,泉州休闲食品业开始迅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厂逐渐被淘汰,加工制造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烘烤食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2004年产值达到132亿元。

上一篇:覃塘区交通局2010年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下一篇:有评语的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