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的故事

2024-09-11

亲情的故事(精选13篇)

亲情的故事 篇1

初秋的清晨,还在睡意朦胧中,就被窗外的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吵醒。

透过窗,只见窗外的树枝上,二只大麻雀在拼命的,撕心裂肺的尖叫着,可以看出它们甚至涨红了脸。一边急躁地蹦来蹦去。在枝桠惶恐地盘旋着。一会又在空中俯冲下来,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好是折腾。俗语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大清早的在抢食么?

下楼来,准备早餐了,刚走到楼梯拐角 处的小窗时,不经意间,被一个小家伙惊到了,窗棂上伫立着一个小精灵――小麻雀。羽毛潮湿,瑟瑟发抖,像刚出生的小婴儿惊恐地盯着我,同时我也惊着它了,‘嗖,吱吱’的一声,它扑向窗户。初秋的天气咋暖还寒,窗户是关闭的,失败了,从窗户玻璃上滑落下来。

我好生奇怪,晚上窗户,门都关严了,这小东西从哪里飞进来的?好奇妙啊!我蹲着在一旁观察它,它几次三番的从窗户上撞飞又滑落下来,这个小精灵它怎么知道窗户可以出去了?透过亮光?它‘吱吱’地叫着,稚嫩的好似童音,忽地发现,外面树上有二只麻雀也合应的叫着,那么合拍一唱一和。我明白了,二只大麻雀在寻找它们的孩子!外面树枝上的大麻雀一边盘旋着,一边大声鸣叫着,我猜想它们一定在说如何进行营救的事。它们像箭一样疾速俯冲过来,扑向我家大门(玻璃门),我家的大门从外面是看不见里面的,难道动物间也有母子间的心灵感应?就像《围城》里的:围困的城堡,城外的想冲进去,城里的想逃出来。家里家外顿时热闹 起来。

这时,儿子也起来了。他发现了这个小不点:‘妈妈,我们把这个小鸟抓起来玩吧!’我想这个时候,正是教育儿子的好时机,让他了解鸟类和人一样有感情。于是,我蹲下来,郑重地对儿子说:‘孩子,假如有个小朋友与他爸爸妈妈走丢了,他爸爸妈妈找不到他,会多着急呀,小朋友多可怜啊!同样小鸟的爸爸妈妈也在找它们的小宝宝,我们应该帮助它和爸爸妈妈团聚。因为鸟和人类是好朋友,对吧。’儿子会意地点点头。

于是,我叫儿子打开大门,把小麻雀从窗户边赶向大门 口,。就在开门的刹那间,二只大的麻雀立刻扑向门口,‘吱吱’地叫着,好像说:‘孩子,快出来吧。’小麻雀跌跌撞撞地飞向门口。三只麻雀欢快地吱吱叫着,停在树枝上,大麻雀亲昵地用翅膀和喙梳理着小麻雀的羽毛,像抚慰着受惊的孩子。片刻间,它们在树上盘旋了一会,飞向了远外。

亲情的故事 篇2

走进双星鞋、轮胎、机械等生产厂车间内, 人们总会看到许多诸如“鸳鸯机台赛”、“兄弟对抗赛”等“亲情岗位组合”竞赛牌。参与“亲情竞赛”的员工中有夫妻、有父子、母子、兄弟姊妹、同学好友等, 他们这些“亲情组合”, 在生活上彼此关心, 在工作中互助互赛, 成为车间内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多年来, 双星集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大力推行“亲情化”管理模式, 特别是近几年来, 通过推行市场化承包、厂币运作、家庭消费式管理, 许多双星员工家庭的兄弟、姐妹、夫妻、父子、母子等都争相成为双星人。

如何在人力资源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 进一步增强员工对品牌、对岗位的感情,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双星集团不断组织开展好家庭、好夫妻、好姊妹、好兄弟、好亲戚“五好”竞赛和评选活动, 引导、鼓励有亲戚朋友、同学关系的员工之间开展竞赛, 让大家相互学着干、比着干、赛着干, 创造性地调动亲情、爱情的力量, 涌现出一大批配合默契、成绩突出的鸳鸯机台、模范夫妻、优秀姊妹机台, 赛出了精神, 赛出了活力, 激发了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了管理、质量、成本等各项工作上台阶, 形成了车间的生产主力, 同时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也激发了广大员工拼搏奉献的热情, 展示出了亲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双星集团对在“鸳鸯机台”、“姊妹机台、“哥俩对抗赛”、“合家争优赛”等岗位竞赛和技术比武中表现突出的“亲情组合”都及时进行表彰奖励, 使广大员工觉得“在双星干, 有面子、有发展、有希望、有奔头”, 有一种“家”的感觉, 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

据双星集团有关领导介绍, “亲情化竞赛”是双星集团在新形势下加强员工政治思想工作, 引导员工以厂为家、热爱企业所开展的一种实事求是、具有创造性的岗位竞赛。因为企业发展好, 老员工主动带自己的亲朋好友加入到双星。企业招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变成了亲戚带亲戚, 朋友带朋友, 这样企业就出现了一个个“亲友团”, 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企业, 要想竞争成功, 需要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只有彼此间相互关心、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竞争, 全员同心协力, 才能不断地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发展活力。亲戚朋友用好了, 这个作用是巨大的。

桑尼的亲情故事 篇3

有人说,在一个特定时期内,这位前南斯拉夫人创造了山东足球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大眼李承鹏曾做过这样的总结,“没人可以怀疑桑特拉奇是10年甲A的山东英雄,他取得的东西很神奇,就像带了一帮农民起义军,差点打到东京汴梁。”

2006年4月8日至23日,我和好朋友李良石应塞黑和克罗地亚足协的邀请,前去采访,在和桑尼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时时刻刻在感受着他所给予的关怀。

桑尼是前南时期最伟大的射手,他的进球记录至今还未有人打破;他的另一项辉煌莫过于曾率领鲁能泰山所成就的双冠伟业。其实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父亲和慈祥的爷爷。

4月8日,刚到塞黑首都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天一早,桑尼就开着他的奔驰C200轿车接着我们二人去他家吃早餐。一进家门,桑尼夫人比利亚娜张开双臂迎了出来,和良石拥抱亲吻。

桑尼的家是一座两层结构的公寓,地面铺了十几块红色调的土耳其风格的印花地毯,家具全是东方装饰风格的仿古家具,墙上挂满了油画。南面一间房子里有一个精致的小柜子,里面摆放着桑尼足球生涯所获得的所有荣誉。客厅里还有一个方形的柜子,放着桑尼喜欢的古董,整个家被桑尼夫人收拾得精致而温暖。

桑尼夫妇生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在他们小的时候,曾陪着他们的明星爸爸和漂亮妈妈,上过无数的报纸和杂志。

大儿子萨沙1米8多的身高,长得像电影明星一样帅,他的妻子更是标准的塞尔维亚美女,他们为桑尼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孙子叫卢卡,今年已经7岁半。只是卢卡到现在也不会讲话,这成了桑尼全家的心病。小卢卡出生时正是南联盟遭受北约轰炸期间,医院里找不到护士,儿媳妇用了9个多小时才把脐带绕颈的孩子生了下来。家人给桑尼打电话报喜时,他正坐在济南电视台足球节目《五环实话》的直播问里,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许多观众一同分享了桑尼再次当爷爷时的喜悦。

如今,小卢卡不会讲话,只是不停地重复一个动作来回奔跑,偶尔停下来也不会超过一分钟,当地医院无法治疗。

桑尼有好几次想把孙子揽在怀里,却被卢卡迅速地躲掉了。桑尼眼里闪过一丝的忧伤和无奈。他把我和良石叫到小阳台上,在这里可以看到贝尔格莱德美丽的市貌。

“当时站在这里就能看到轰炸的飞机飞过,离得很近,我的家人躲在这里惊恐万分,卢卡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出生的。”

桑尼耸耸肩膀,好长时间没说出话来。

桑尼夫人在一边不停地呼唤着卢卡的名字,和他讲话,不时把他揽在怀里亲吻。她是想用这种方式感化自己的孙子,盼着有一天能够奇迹出现。

桑尼正委托良石打听中国有没有大夫能治卢卡的病。可即使小卢卡有一天能够治愈,但战争给桑尼一家心中带来的创伤却难以愈合。

说完这些之后,桑尼终于一把将卢卡揽在了怀里,并用手不时地戳孙子的小肚子,祖孙俩亲热了一番。桑尼高兴得脸上开了花,笑容更像是一个老顽童。

桑尼还是一位称职的好父亲。

“在这里,一个好一点的家庭每月养家、养车得需要800欧元,我的孩子们一个月能挣到500欧元就不错了,所以我还要不断地工作,挣钱给他们买房子,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点。”

门铃一响,他们的二儿子回来了,老二看上去比萨沙要壮,个子差不多,更像是一名运动员。两个人的发型不同,所以只有仔细看才看出像是双胞胎兄弟。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桑尼讲起话来俨然是一家之主的感觉。我们品尝着桑尼夫人为我们泡的一壶薄克茶,融入到他们大家庭的温暖中。(本文原刊载于340期《齐鲁周刊》,内容有所删减)

作者简介:袁勇,资深媒体人,现任鲁视传媒副总经理、山东省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曾任《齐鲁周刊》品牌、摄影总监。

古人亲情的故事 篇4

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内)人。年纪刚刚九岁,就已经懂得孝顺长辈的道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帐子扇扇子,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使蚊虫避开;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暖和。因此,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侍奉父母的故事反映出一个孩子细致、纯真的孝心,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古代的感人亲情故事 篇5

书生谢迁,明朝浙江余姚县人,在昆陵街上开设书馆,日间教学,赚取路费,夜里攻读,准备明年赴京应考,才貌双全,远近闻名。

有一天晚上,隔邻一妙龄少女,乘双亲赴省城探亲,私自来到思慕已久谢迁书房里,百般挑逗,亲近谢迁。谢迁初时以礼相待,后来见其如此不知廉耻,严正诃斥她说:『你乃闺女,应自爱自律,竟敢如此不知羞耻,倘若我也不顾礼义,岂不是毁了你贞操,使你终生蒙污,而且败坏你家名誉,如此缺德之事,天理难容,千万不可为也……』少女被谢迁义正辞严训斥后,如梦中醒来,羞愧万分,感激谢迁见色不乱,及时制止她免犯下遗恨终生错事,眼泪不由自主地如泉涌出,拜谢他训诲,惶恐地回家去。

谢迁光明磊落高尚人格,以及夜夜勤学不懈,第二年应考,高中状元,后来官升至宰相,是明朝著名贤相,声誉卓着,其子也官至侍郎。这是他拒淫处女,所得之善报。

亲情的真实故事摘抄 篇6

陶安的父亲是个酒鬼,陶安打电话的时候,他正在一家狗肉馆喝酒,从中午一直喝到晚上,嘴里骂骂咧咧的,说,别说是你们老师,就是市长见我,我也不见。

陶安有爹有娘,却比孤儿还孤单。他上学,一直是姐姐在供着,姐姐一个人漂在北京,很不容易。崔老师泡了两袋方便面,汤水足足地,端到陶安面前说:“赶紧吃了,你饿了吧!”陶安端起泡面的缸子,还是不敢看老师,蹲下来,吸溜着吃了起来。吃着吃着,两颗很大的眼泪落在了缸子里。

下午,宿舍里,一个学生丢了钱。满宿舍的人,都认为是陶安偷的。原因是,下午就他一个人回过宿舍。陶安说,我没拿,我真的没拿过钱。其中一个不由分说,一下子扑上去打了陶安,还说,不是你偷的,谁会偷?你说还会有谁偷?陶安站在那里,一下手也没还,任由那个学生拳打脚踢了半天,只是不停地说,这钱不是我拿的,这钱不是我拿的。

拿,拿,拿,你连个偷都不想说。另一个学生恶狠狠地一脚飞踹过来,陶安“咕咚”一下子就被踹倒了。倒了的陶安,愤怒地盯着对方,眼里像要着了火,但没有站起来反抗,在地上坐了好半天。

班主任崔老师很快知道了这件事,他把陶安领到办公室,问他情况。“老师我没拿,我真的没拿别人的钱。”陶安深深地埋着头,不敢看崔老师的眼睛。崔老师“嗯”了一声,然后,轻轻为他拍去裤子上的脚印。

“老师也知道你没拿,你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你也不是那样的孩子。”崔老师故意在最后一句话上加重语气。但是,崔老师很担心,这样下去,会对陶安的成长不利。崔老师借口成绩的事情,想把陶安的父亲约来,好让他关注一下儿子的成长,关注一下他的心理健康,他真的怕这样下去,陶安会有个三长两短。可是,这个父亲已经不健康了,这个家庭也极端不健康了。想到这里,崔老师不由自主地“唉”了一声。

陶安突然抬起了头,盯着老师看。刚才老师的一叹,像针一样,扎在了他的心上。

几天后,崔老师在班里开了个主题班会。主讲人是请来的,陶安看了一眼,心里就“咚咚”地跳,他知道这一定是崔老师故意安排的。同学们很兴奋,因为主讲人有在那所著名大学就读的资历,实在是让他们仰慕。那天,请来的人滔滔不绝,讲了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最后,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在学业之余,常在外面打临工。有一次,在一家餐馆帮忙,不知道是谁碰倒了一摞餐盘,碎了一地。收工的时候,老板问是谁打掉的,开始大家都说不知道,后来,却都指向了一个人。这个人是个孤儿,一只眼睛先天弱视,仿佛他打碎餐盘,是天经地义的。谁知老板一笑,说:‘我小时候家里很穷,在外面被人打了,回家后还要被妈妈打一顿。然后,还要等着打我的孩子来,妈妈抱着我,让那个孩子打,打够了才走。这件事,让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当人穷了,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有一种天理,叫蛮不讲理;有一种公道,叫惨无人道。而且,在这样的公道和天理面前,你还得装聋作哑。仿佛,所有这一切,都是你应该承受的。因为,没有人愿意听弱者申辩理由。但我相信,这个尘世,一定会有人为弱者转身。因为,永不泯灭的良知,就像太阳一样在头顶照耀,也总有人会因为良知,而为弱者转身。’老板的话结束后,那个碰摔了盘子的人主动站了出来。果然,不是那个孤儿!”

同学们中间随即响起了一片掌声。陶安也坐在下面鼓掌,黑黑瘦瘦的身子,颤抖着,已经抑制不住自己。

惨淡氛围中的眷眷亲情 篇7

丧事完毕, 朱自清要赶回北京上学, 朱小坡也要到徐州谋事, 于是父子决定同行。朱小坡虽然经济状况不好, 但爱子情切, 唯恐儿子抵不住北国的风寒, 特地为他定制了一件紫毛大衣。到了南京, 朱自清因朋友约去游逛, 逗留了一日, 第二天便渡江往浦口。朱小坡因事忙, 本想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儿子去火车站, 想想又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 决定还是自己去送。父子俩过了江, 进了火车站, 朱小坡为儿子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 看朱自清将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便一再嘱咐他一路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 不要受凉, 又嘱托车上的茶房好好照应。

“爸爸, 你走吧。”朱自清说道。

朱小坡望了望车外, 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朱自清要自己去, 但父亲不肯, 只好作罢。

朱小坡身体颇胖, 因为服孝, 头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色布棉袍, 显得分外臃肿。买橘子须穿过铁道, 跳下去再爬上去, 这对朱小坡来说就不容易了。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去, 尚不太难, 可当他穿过铁道爬上月台时就费事了。只见他用两手攀着上面, 两脚再向上缩,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在车厢里, 望见他的背影, 泪水不禁夺眶而出。他赶紧把眼泪拭干, 唯恐父亲看见难过。朱小坡抱着朱红的橘子回来, 朱自清连忙去携他。朱小坡将橘子一股脑儿倒在紫毛大衣上, 扑扑衣上的泥土, 心里非常轻松。过了一会儿, 他说:“我走了, 到那边来信!”下车走了几步, 又回过头来看了看儿子, 说:“进去吧, 里边没人。”

朱自清知道, 在老父的心中, 自己始终是个孩子, 所以, 他总是牵肠挂肚, 依依难舍, 一百个放心不下。汽笛低沉地长啸了一声, 车轮无情地转动了, 朱自清凝望着父亲黑郁郁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逐渐远去, 远去, 再找不着了……他的眼泪又悄悄地沿着双颊流了下来。

亲情的故事 篇8

杜丽:回眸一笑,金牌背后亲情无价

射击小将杜丽的最后神勇一枪,为中国代表团夺得首枚金牌。大家忘不了,夺冠后杜丽的回眸一笑是多么动人,凤凰卫视的名嘴窦文涛更是用“倾国倾城”来形容这位美丽的姑娘。可有谁知道,这动人的微笑背后有着多少汗水与泪水。

1994年冬,才12岁的杜丽刚去沂源县历山中学读初一不久,就被周士兵老师慧眼识珠,将她选拔到县业余体校射击队当上了一名射击运动员。

“天上没有掉馅饼的好事”,这是父亲杜兆祥经常和杜丽说的一句话。这位军人出身的老公安,当女儿面时说话不多,但他的公安作风、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杜丽。刚起步练习举枪时,体校里枪少人多,往往大半天摸不到枪。为此,杜丽就常在家里举砖头练臂力,动作单调又乏味。每每看到女儿那疲惫的眼神,杜兆祥心软了,可口气不软,因为他深知每一点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浸泡。这一练,使杜丽在1996年进入淄博市竞技体校。市体校射击队的训练条件不是很好,酷暑天没有空调,又不能开风扇。队员们穿着厚厚的服装,每次训练完,背上起满了痱子,花露水一用就是大半瓶,但教练和队友从没听杜丽叫过苦。

进入体校时杜丽须交近7000元的学费,而她每月的生活费又要300多元,外出观摩比赛还要自己掏钱。这对母亲下岗,父亲每月600多元工资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可为了女儿的前途,杜兆祥夫妻俩不惜东凑西借,省吃俭用从嘴里攒,就这样那年家里仍欠债6000多元。由于生活拮据,杜丽的妈妈打过草绳、卖过煎饼,好几年夫妻俩没买过新衣服。在市竞技体校训练时,杜兆祥每隔半个月就来看她一次,为省几个车钱,他都是从汽车站步行到学校。杜丽进了省队后,老杜去看女儿仍是从长途汽车站步行5里多地去看她。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生活的境遇和亲人的关怀让杜丽早早地成熟了。

1999年,杜丽走进省射击队,2002年2月又跨入国家队门槛,而且成绩直线上升。她曾获得世界杯上海站10米气步枪铜牌和美国站3×20米运动步枪铜牌、釜山亚运会3枚金牌,直至荣获雅典奥运会首枚女子10米气步枪金牌。

王义夫:“六朝枪王”,打造射场不老传奇

举枪、瞄准、射击,然后再举枪,当你将这些乏味的动作连续做上20年,不论你能否站上领奖台,你都已经成为一个无愧的王者。

44岁的王义夫在职业生涯中经历了太多磨难,疾病更是在1992年之后折磨他长达12年。面对疾病的纠缠,他回报的却是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牌。6次出击奥运,拿到5枚奖牌,这在世界奥运史上都是个奇迹。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冠后,王义夫的静脉血管萎缩使得他大脑供血的血管只有正常人的三分之一粗。脑部供血严重不足的他经常出现头晕、迷糊的症状,而且一旦换环境休息不好的话,就会发烧、脸肿。8年前坐着轮椅前往亚特兰大、昏倒在赛场的那一幕,只是王义夫12年来一直与病痛做斗争的一个片段。在4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位六朝“老枪”无时无刻不经受着头晕、肩痛、腰痛的折磨,视力从0.3一直下降到现在的不足0.1!可他还笑言:“我可能都够残奥会的标准了。”在雅典,命运女神终于将最宝贵的礼物送给了他,王义夫的坚持得到了回报。

王义夫、张秋萍夫妇无疑是运动场上显眼的一对。作为国家射击队的队友,1986年他俩组成了家庭,但他们仍然住在宿舍里,吃运动灶,只有周末的时候才能团聚。虽然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王义夫还是不改一口地道的东北方言和豪爽的性情。妻子张秋萍则是典型的湘妹子,沉静而又温婉。他们的结合形成了一种互补。王义夫脾气急,张秋萍就温言细语地劝慰他,时间一长,王义夫也一改大大咧咧的急性子,学着做起了细心的好丈夫。赛后王义夫动情地说:“她不仅是我的妻子,还是我的教练。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妻子管着我———生活上有她照顾,技术上有她指点,因此这块金牌不是一人一半,而应该全部献给她。”

重病缠身的王义夫也许早就老了,可是当无数期待的目光投向他时,王义夫又扛起了这份厚重的希望。夺冠后,王义夫更是面带微笑地告诉记者:“如果需要,我会继续打下去。”射击场上永远的王者,王义夫当之无愧!

张国政:爱情宣言,老婆是最不容易的

举重对于张国政来说是获得快乐的源泉,正是这种快乐,使得赛场上的张国政排除所有顾虑和压力,为几天来优势项目纷纷落马的中国军团拿到了这枚意义非凡的金牌。大家忘不了,在第3次试举时,由于腰伤而痛苦倒地的他是在两名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走下台的。这枚金牌,着实得来不易啊。

对于举重运动员来说,赛前最痛苦的莫过于减体重了。而这次在雅典,张国政恰恰是所有运动员里减得最多的。说起那段日子,张国政感觉真是不堪回首:“可别提那段日子了,太痛苦了!一周的时间里减掉了7.2公斤,最后4天根本什么都没吃。比赛完,我觉得我的胃都要穿孔了!”

赛场外的张国政其实是个单纯率真的人,好比他在赛后当着所有人叫电话那头的妻子“宝宝”,并毫不羞涩地说“老婆,我爱你”,似乎完全不像内敛的东方人。但在听过太多感谢领导、感谢教练之类的赛后感言时,张国政的表白显得天真却令人感动。

张国政与妻子高文娟可谓是一见钟情。1999年,张国政去看望北京体育大学的同乡,无意中见到了当时还是北体大某班班长的高文娟。“她像一道阳光,照亮了我的生活”,张国政笑言:“我见到她,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一见钟情。”就这样,张国政展开了他的爱情攻势。备战八运会时,远在云南的他每天都和心爱的人交换一次书信,从未中断。细心的关怀,加上浪漫的“鬼主意”,张国政慢慢地赢得了高文娟的心。

从相知相恋到结婚一路走来,高文娟见证了张国政事业的起色与辉煌。虽然不常见面,张国政却格外疼爱妻子:“说真的,我老婆才是最不容易的!她比我棒多了,没有她,我不可能有今天的!”“那个时候她的条件比我强多了,和我在一起后,我们真的是一穷二白,完全是从头开始。可她一句怨言都没有,默默地支持了我这么长时间!”看到张国政赛后接受采访时哭着说:“老婆,你辛苦了”,高文娟的眼睛湿润了。

不管对于举重还是对于爱情,张国政都采取了最为直接的爱的方式:我爱举重,我就好好练,即使不一定拿金牌;我爱妻子,我就告诉她,哪怕全世界都听到!

罗雪娟:泳池“猛兽”,对手越强她越兴奋

2年前的全运会赛场上,17岁的西子姑娘罗雪娟向泳池兴奋剂黑幕公开宣战。2年后的奥运赛场上,罗雪娟以咄咄逼人的气势席卷了雅典的泳池,为中国夺取了8年来的第一块奥运游泳金牌。不仅用刻苦和实力证明了自己,也赢得了中国游泳在国际上的声誉。

泳池中的“猛兽”是罗雪娟的自喻,但这个“猛兽”却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猛兽”。生活中的罗雪娟是个“腿快手快不如嘴快”的率直女孩。夺冠后一句“感谢所有关心我、喜欢我和憎恨我的人”一如她那争强好胜、我行我素的性格。“对手越强,我越兴奋”,是她出征前对担忧她的人说的。“我与西方选手最大的不同就是,总是在最后关键的时刻爆发,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很含蓄的。”这是她夺冠后对半决赛成绩落后的释疑。

罗雪娟的孝顺是出了名的。在她还很小的时候,爸爸罗国安就因肝病而病退,一个月只有300多元工资;妈妈则是百货公司一个普通的营业员。一家人全部的收入还不到800元,而罗爸爸的病情又一度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罗雪娟陪伴着父母一同走过了那段最艰苦的日子。在父母眼里,罗雪娟是个听话的乖孩子。为了给家里省钱,她穿得比别人朴素,也不像其他女孩那样爱吃零食。现在一有机会,罗雪娟就会陪父母逛街。外出比赛时,她也总不忘给父母带些礼物。罗雪娟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过上安心舒适的生活。

对于自己的感情生活,这位泳坛美女公开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因为我在游泳队待久了,见到好身材的帅哥多了,至少我以后的男友在这方面不要差吧。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也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他要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不说是世界级,至少也要出类拔萃。”

罗雪娟的可爱,不仅因为她骄人的成绩,还因为她的直率和风趣、有才识的语言。

刘翔:追风少年,缔造中国田径神话

12秒91,这是无数中国人不能忘却的数字,黄皮肤的中国人刘翔,令中国人自豪,让亚洲人骄傲,全世界都为之惊叹!当这位“风之子”披着国旗跃上百米跨栏冠军奖台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魅力四射、健康阳光的大男孩;当他面对镜头,向世人宣告“中国有我,亚洲有我”时,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个天之骄子的自信与霸气!就是这个赛场上咄咄逼人的追风少年,生活中,却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普通邻家男孩。

刘翔的父亲刘学根是“老三届”下乡知青,返城后在上海市自来水公司当司机,母亲吉粉花是一家食品企业的职员。

刘翔从小就非常懂事,也特别体贴父母和孝顺长辈。自从刘翔有了自己的收入后,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收到过他的礼物,就连邻居也不例外。爷爷腕上戴的手表就是刘翔到日本比赛时买的。但令刘翔永远无法释怀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报答疼他、宠他、亲手把他带大的奶奶。

奶奶病重时正是2001年九运会前夕,白天已经到医院看过奶奶的刘翔第二天就要离开上海。那天晚上刘翔收拾着行礼,心里却始终放不下住院的奶奶。晚上十一点半了,刘翔让爸爸陪他再去一次医院。

临别前,泣不成声的刘翔恳求爸爸答应他,一定要把奶奶治好。

11月23日,老人与世长辞,而此时的刘翔正在千里之外参加着比赛。家人直到他当天晚上比赛结束才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第二天一早,刘翔匆忙赶到了家中,他来到奶奶遗体前,俯下身,静静地,久久不动。

在刘翔事后补记的训练日记中,只有这样一段内容:“早上6点30分,奶奶与世长辞,享年78岁。下午四乘一百米。”

现在,21岁的刘翔还是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法系2001级的大学生。平时,刘翔每天训练2小时,其余时间就像其他学生一样,看书、上网、唱歌。

在世界田径短跨的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刘翔正开始书写着属于他的时代!

冼东妹:青岛媳妇,11年修炼终成“正果”

从1993年进入国家队,到这次拿到雅典奥运会冠军,冼东妹可谓“十年磨一剑”。但回顾她的运动经历,这次夺冠其实早有“伏笔”。

冼东妹还是小队员时就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老队员摔老是输,输了就哭。但是哭完了,就再上去和人家摔,直到摔赢对手为止。正因为有这股子拼劲,冼东妹在国内的比赛中战绩极为辉煌,而却总是无缘世界大赛的冠军。这次首征奥运,就一举夺魁,难怪冼东妹的教练刘永福百感交集地说:“柔道不练上个10年,不要想拿冠军!”用她丈夫刘波的话说:“比赛只有1分07秒,但东妹却为之奋斗了十几年。”

冼东妹是名副其实的“青岛媳妇”,老公刘波恰好也是练柔道出身的运动员,性格豪爽、对人体贴。早在去雅典之前,冼东妹就说如果夺冠,真的要歇歇了。因为在东妹心中有桩遗憾,就是领了结婚证后还没有度过蜜月。

已年近30的冼东妹是在2002年亚运会之前领的结婚证,当时上午登记,下午就到了国家队报到。因为没有时间,当时在广州没有举行结婚典礼,只在冼东妹的老家请亲戚一块儿喝了场喜酒。屈指算来,两人认识了10年,可在一起的时间总共也只有1年多一点。冼东妹到雅典后,刘波每天都要和她通电话,不断地鼓励她:“我始终相信你是最棒的!”话虽这样说,但在东妹夺冠后,这个堂堂七尺的汉子却再也无法忍住激动的泪水。

讲述亲情的寓言故事 篇9

曾子的妻子上街,她的儿子又哭又闹,就对儿子说:“你回去,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孩这才作罢。曾妻从街上回来,见曾子正在捆猪,就说: “你疯了,我是骗骗小孩的。”曾子说:“你怎么能骗小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你现在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父母的欺 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简要分析]内因是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关于回忆的亲情故事:父亲 篇10

“爸,我妈呢?让我妈接电话。”

“你妈在厨房忙呢,我去喊她。”

起初每次往家里打电话,父亲总是充当一个传话筒的角色。我们之间如一杯白开水般平白,没有共同的话语,哪怕是一个表情,时间长了,便愈发的大胆了,连跟父亲说句话都会显得极不情愿。周未回家,母亲总爱寻长问短,寻东问西,而父亲总是默默地边吃饭边看电视,偶尔抬头冷不丁望我一眼,这使我很难明白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可他就是这样,不喜欢说那么多无聊的话,也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对我们的爱。

从我呱呱落地那刻起,眼前忙碌的身影都是属于母亲,家人的生活起居都是由母亲一手照料,在我眼里,母亲就是会七十二变的孙悟空,无所不能。父亲呢,他从未说过他爱我,这使我总逃避他,他冷漠的态度使我毫无知觉的感受他是否在我身边。因此在潜意识里我认为父亲是个很木衲的人,不善言辞,我从不期盼得到他那份笨拙的爱。

记忆中的父亲很忙,很忙。在我童年时期,他是一位家电维修员。转眼间到了我该上小学的年纪,父亲虽然平时很忙,但是他还是四处托人把我从农村转到县城来念书,就这样那几年我们一家四口便挤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出租房里。可即使再挤的环境,也要腾块地方来堆积父亲维修的电器,因为父亲的这一项技术是我们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起初的他不会经商,那几年没有现在的固定维修部,谁家东西坏了,只要一个电话过来,在他接电话时我都能听到这样一句话:“好,好,我明天过来。”无论多远,他总是会骑那辆破旧不堪的摩托车,车上挂着许多工具和材料,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披星戴月。无数次的夜晚,刚入梦魇,听到那一阵独特的摩托声我就知道是父亲回来了。尤其是过年边,正是大家伙团聚的日子,他更是忙的不亦乐乎。

在父亲那个年代这可以算得上是很自豪的工作。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很多家店厂商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维修部,年轻的技术师开始上任,父亲那种维修方式似乎已被淘汰。更多的是能修就修,不能修再换买新的想法,不再仅仅停止在维修,修到好为止上。直至现在,父亲没事的时候都会拿出些废旧小家电出来摊在桌子上,在他修理的时候总是跟我和我弟说:这是什么什么,及它的的工作原理等等。其实也不知道当时他有没有想过我们领不领会他所讲的,反正当时我是领会不了,只是新鲜感吧。

父亲虽内敛、冷漠,但他骨子里敢拼的劲令我实在佩服。前几年他利用老本行的技术和人脉关系,用家里仅有的积蓄和东拼西凑的钱大胆的开起了店,随着近几年的收入不断提高,店面也开始逐渐扩大。如今,我们家算是在父母亲的操劳下过的起色了,我也成为了别人眼中家境不错的孩子。

炎热的夏季,太阳无情得灼烧着大地。回家途中,我老远就看见了父亲吊挂在窗外安装空调的身影。背对着火红的太阳,他穿着一件浅蓝色的短袖,这件很久以前的短袖已经褪色的接近于白色,仔细一看,衣襟被拉得很高,头发上的汗珠一滴一滴迅速地落下来。湿布紧紧的贴在身上,绷出瘦弱的身材。一扭头间看到了我,他的手不停摆动着示意让我快回家外面太热了,随后他便咬紧牙关继续工作。我的心猛然颤动了下,想说的话含在了嘴里,那瞬间,一切的一切,偌大的空地变得出奇的宁静,猛然睁开双眼,却看不清周围的景物。其实,我明白他只是不懂得怎么表达对我们的爱。

生活中,他是个极其稳重的男人,在稳重中还夹杂了一点点油滑。夜晚回家的路上,月色散落在他那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上,好像被镀了一层银灰色的膜,与月光相映。他突然扭过头来:“琳琳,咱俩来比跑步吧。”说完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飞似地冲了出去,我也飞快地追了上去,心情在不知不觉中明朗起来,似乎我们之间也可以是无话不说。现在父亲平时工作很繁忙,但无论如何,每周总有一个时间段会发来视频,坚持问候我有关工作、生活上的事情。如今我长大了,在每周末回家的闲聊之后可以笑着拍拍老爸说:“你最好了。”

回忆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您又何尝不是如同母亲一样给予我关爱,陪伴我长大呢?在这漫长的成长路中,女儿终于静下心来读懂了你。

亲情的故事 篇11

在生命的旅途中,心宽体胖的毕淑敏总是让自己活得有滋有味,活得快乐、幸福。现实生活中的她真诚而亲切——从容的举止、平和的目光、温婉的言语、谦和的口吻、真诚的笑容。正采访她的笔者宛若在同一位邻家大姐娓娓交流。她的“粉丝”从她的作品中寻找智慧,笔者从她的人生里读到了幸福。

早年的“幸福记忆”被唤醒

有一年,毕淑敏自敦煌归来,兴奋地同母亲谈起戈壁的黄沙、祁连的雪峰。一直安静听她“喋喋不休”的母亲,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才3个月大的时候,我就怀抱着你,走过西域黄沙迷漫的古道。

毕淑敏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讲过这段往事。母亲笑了笑,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当年也没有火车可坐。从星星峡经柳园到兰州,我每天抱着你,天不亮就爬上载货卡车的后车厢,在戈壁滩上颠呀颠,半夜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你脏得像个泥巴娃娃,几盆水也洗不出本色……”母亲讲着讲着,眼圈儿不觉泛红了。

静静地倾听母亲的描述,毕淑敏这才知道自己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当年的感动源远流长。她无法想象当年母亲是如何抱着自己一路颠簸一路风尘地来到北京的。

毕淑敏突然意识到,在自己和最亲近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毕淑敏说:“我们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我们失败与成功每一次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她是世界上第一个认识我们的人。我们何时长第一颗牙,我们何时说第一句话,我们何时跌倒了不再哭泣,我们何时骄傲地昂起了头颅,往事像长久不曾加洗的旧底片,虽然暗淡却清晰地存放在母亲的脑海中。”

从此,毕淑敏爱听母亲讲起那过去的事情。“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她说,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自己一个机会,让我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晚年的母亲尽管白发满头,但头脑清醒,也很健谈,讲起过去的事情如数家珍。看着慈祥的母亲,听着她讲“那过去的事情”,毕淑敏的心一次一次被打动。母亲曾对毕淑敏讲,当年怀上女儿的时候,自己完全吃不下寻常的食品,闻什么都吐,体重锐减。医生说再不补充营养,大人孩子都有危险。可是,她的父亲要率领骑兵到远方,于是他把照顾母亲的担子交给一个名叫“小胖子”的警卫员。母亲曾多次向女儿唠叨:没有那个老兵,这个世界上可能就没有我和你了。

原来,母亲当时唯一有食欲的是野鸽子汤。为此,小胖子变着法儿打野鸽子,煮好后给她喝。母亲说起:“怀你10月,我只吃了不到10斤的大米和一点野菜。剩下的营养,全靠野鸽子汤支撑。”毕淑敏一追问,才知当年母亲吃了数千只野鸽子,便愤愤地说:“你也太能吃了。要是绿色组织知道了,会抗议你没完。”母亲有些不服气,纠正说:“不是我能吃,是你能吃。一生下你,我就再也不吃野鸽子了。”这时,毕淑敏怜悯起那些野鸽子来,“不管怎么说,这数字也大得可怕,承受不起”。这成了她心底的“大罪孽”,一直耿耿于怀。

毕淑敏回忆:“当时母亲抱着我,住在古老的俄式木屋里。夜里我爱哭,母亲就彻夜抱着我。母亲胆小,不敢点灯,就在漆黑的夜里,守我到天明。”终于有一天,毕淑敏对母亲说,咱们回一趟新疆吧?去看那木房子和野鸽子。

1997年夏,毕淑敏和母亲回归新疆之旅终于成行。然而,她的出生地伊宁此时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从母亲茫然的眼神里,我发现她记忆中的伊宁,仿佛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地方,同这方土地不搭界”。毕淑敏看到母亲低声自语,愤愤不平,似乎要同历史讨说法。这时,毕淑敏决定放弃寻找,安慰母亲说:“不是您记性不好,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渐渐长大,毕淑敏懂得了做母亲的辛苦,开始帮母亲分担家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毕淑敏的妹妹毕宁宁曾这样回忆小时候的姐姐:“当时妈妈的工作单位离我们家骑车有半个小时的路程,中午不能回来,于是姐姐就带着我和弟弟在食堂吃饭。也正是从那时起,小小年纪的姐姐就开始为母亲分忧了。”毕宁宁记得,那时晚上放学后,自己总要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才回家。而此时,“总是见到姐姐静静地坐在煤炉边,炉子上熬着一大锅米粥,她的腿上总是放着课本,伴着飘溢的粥香,津津有味地边读书边等着妈妈回家”。

毕淑敏的学习生涯是自北京市前进小学开始的。读小学的她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一直非常棒,在班上常常是第一名。小学6年,她保持了连续6年的“三好学生”称号,并担任班里的班主席和学校大队长的职务。妹妹记得,姐姐回家做完自己的作业后,还经常负责检查和辅导她和弟弟的功课,督促他们的学习。母亲为女儿学习优秀、懂事乖巧而打心眼里自豪。

那时,老师和家长都对她抱着很大的希望。“妈妈希望我做女科学家,老师说我适合当记者。而我最想做的是爬电线杆子的女通信兵,觉得在电线杆子上上上下下很神气。”

如今,母亲老了,牙也掉了好几颗,身子也有些佝偻了。但是,毕淑敏看到母亲还是那么乐观,心态还好,梦想还在,十分愉悦。在女儿看来,母亲的故事半是讲给子女听,半是自言自语,她一定是在回味自己无悔的一生,然后走好自己以后幸福的路程。随着母亲的讲述,毕淑敏早年的记忆被唤醒,开始清晰起来,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

生活的咸淡里体味“无价孝心”

这些年来,毕淑敏写过数百万字作品,然而有关父母的文字并不很多。“不是不想写,而是因为特别尊崇他们,我的力量还不足以更深刻地理解他们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包括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经历的年代。”这不是一种个人的谦逊,而是一种对长辈的敬畏!

有一年,母亲亲手做好一盒饺子托人从石家庄带到身在北京的毕淑敏那里。那人叫毕淑敏马上尝尝,因为毕妈妈曾一会儿怕咸了,一会儿怕淡了,念叨不停。毕淑敏就吃了一口,但“什么滋味都没尝出来,只觉得喉咙口很热,像有块炭卡在那里,其他感觉都抵不过那热”……毕淑敏吃在嘴里,感动在心底。

包裹着温情的饺子,像根心弦,无意间触及,撩拨出的是一曲悠长的旋律。毕淑敏记得,早年受生活条件限制,吃饺子只能挨到年节。平常的日子,破天荒地包上一顿饺子,就成了全家人的节日。她记得小时候妈妈和完面后,会把面团搓成长条,然后揪成一个个小面团,放在撒了薄面的面板上,自己用小手抢着要擀饺子皮……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历历在目。包饺子,自然是母亲的“拿手绝活”。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饺子自然不再是稀罕食物了。然而,母亲依旧在一些年节包饺子,给子女送饺子,原来在母亲的眼里饺子象征意味极浓,圆满、团圆、和睦、和谐、合家欢乐……那一个个精巧的饺子里浸满浓浓的母爱,浸满浓浓的亲情。品尝着鲜美的饺子,毕淑敏俨然看到母亲爬满皱纹的额头和那稀疏的白发,泪水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来者很高兴地表示要告诉毕妈妈“您女儿很喜欢吃您包的饺子”,毕淑敏却拒绝了,因为如果说好,母亲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做这件事情,那她太辛苦了,并一再嘱咐他要说“饺子从石家庄带到这儿,路太远,都馊了,没法吃了”。

毕淑敏可以想象得出,母亲是“在凄清的绝早,一个人披衣起身,孤零零地擀皮,孤零零地包……一次只能擀几张皮,多了一个人也包不来,就皴了。妈妈是极讲究饺子的质量的,这许多饺子她一定包了许久许久……也许她会先拿小锅,煮几个尝尝……她总说我的口味比她重,一定是自己觉得咸淡适中了,又加上一把盐……过后想想又怕咸了,心中不安”……为了不让母亲再这样起早摸黑孤零零地辛苦为她包饺子,也不想母亲心中再被那个考虑是太咸还是太淡的不安所折磨,她就只好撒一个小小的谎了。

毕淑敏那年搬新家,首先想到的是把母亲接到身边住。她说:“我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可以给妈妈单独布置一间房,并且按她的意思把墙刷成玫瑰红的颜色。我觉得上了年纪可以随心所欲用各种颜色,妈妈有这个特权。如果一个人爱世界,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的母亲。”

当今文坛上,毕淑敏是一位始终以自己的创作关注并维护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作家,她以她冷静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和画面。她的母亲喜欢由她的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改编成的电视剧。其中,《血玲珑》将母爱、恋情、伦理等诸多现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对对复杂的矛盾,流露出毕淑敏那浓得化不开的母爱情怀。毕淑敏的母亲看了很受感动,沉浸在女儿的文字塑造的角色中,几乎是噙着泪水一集不落地看完。有时母亲看到某悬念处,着急地问毕淑敏结果如何,毕淑敏只能一笑,说我也不知道啊——因为编剧不是自己,有些故事情节改动很大。

读毕淑敏的作品,亦读毕淑敏!在散文《孝心无价》中,毕淑敏用平凡的题材提醒天下的儿女:抓住机会在父母健在之时,奉上一份真诚的爱心,无论丰厚还是微薄,只要献上就好。

在父母最后的时光里感悟“幸福”的真谛

在毕淑敏当医生的岁月里,她碰到过很多次死亡,面对许多生命的突然消失,毕淑敏刻骨铭心。毕淑敏说她原来是个“幸福盲”,而让她彻底转变的是父母的去世,他们都是含笑而去的。“笑着,幸福着离开——这是父母留给我最宝贵的遗嘱。一个人的生命,即使在遭受无比痛苦的折磨,即使是面对死亡的威胁,也依然可以感知人间的温暖与幸福。”

2001年,在母亲被诊断为肝癌后的第一时间,毕淑敏实情相告母亲。“没有什么比坦诚更有力量。人对自己的生命有知情权,有权知道,有权作决定。”当过医生的女儿知道,母亲很聪明,很敏感,就是隐瞒也拖不了多长的时间,一旦她知道得了肝癌会更加痛苦,导致病情治疗越来越不理想。

当时,毕淑敏不断搜集各种权威信息,从上海买来《实用肝癌学》等专业书籍。“看完后,手脚冰凉,知道妈妈的病没救了。”她开始向母亲有分寸地简明扼要地阐述病情、盼母亲配合治疗、尽量提高余生的生活质量。

镇静的毕淑敏将了解的所有方案向母亲全盘托出,并尊重母亲的选择——譬如老人拒绝化疗,抵触有创伤的进一步治疗。接下来要了解老人的恐惧,满足她的愿望。毕淑敏问过母亲最怕什么,回答:疼。毕淑敏告诉母亲,医学上有各种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老人宽慰了许多。

母亲经过一段心理调整之后,开始接受并勇敢地面对这一事实,积极配合治疗。母亲期望亲人能一直陪伴左右,毕淑敏便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母亲。最后一次去青岛,医生担心坐飞机会导致脏器大出血,母女俩还是无所畏惧地快乐出门了。

当中西医治疗都对母亲的病无效时,朋友介绍了个偏方,由多种药物配成的粉末。为了印证药物有没有副作用,毕淑敏替母亲先试吃药,后来陪伴母亲一同用药。毕淑敏的先生尽管有些感动,但是还是发出了自己反对的声音:“你没这种病,跟着吃药干什么?万一出了问题,老少都赔进去。”

这时,毕淑敏耐心地给先生做起思想工作:“妈妈患了癌症,对她来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在这个时候她非常孤独,对她实施的又是一种新的疗法。如果出现什么偏差,对她的身体造成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是一个正常人,又有当医生的经验,对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反应更敏感一些。我先吃,如果没问题,妈妈再吃,保险系数就大了。有什么不良的地方我就与医生探讨,比如我觉得这药量是否大了一点,我有什么反应,是否要调整,他们也会很重视我的意见。”先生劝阻不住,只好看着她每天陪着吃药。

起初就被医生宣判“死刑”的母亲,后来有了3年零8个月的生命奇迹。这或许是上帝为毕淑敏的诚心所感动。2005年1月,母亲临终时,很清楚地对儿女们说道:“我非常幸福,这辈子很满足……”

母亲再也不能醒来,安详地睡去了。在毕淑敏心中,母亲平凡而伟大,她不但是母亲也是人生路上的老师。母亲没有遗憾,从容而去,是毕淑敏的欣慰。“生老病死是人生一个不可逃脱的规律,我们只能去接受,毕竟母亲不可能陪伴我们一生,就像我将来也要离开我的孩子一样。”儿时的情景似梦般依稀,母爱的温暖永难忘记。毕淑敏说,如果还有来生,我还做母亲的女儿。

毕淑敏动情地说:“我父母弥留之际都非常安详,跟我说他们很幸福,这就是幸福的力量,让万物包括死亡都为之匍匐。很多东西,都会因为岁月流转渐渐地退去它们生动的颜色,唯有我们对幸福的追求,让我们体验到人生的意义,感受到人生价值的庄严。幸福是他们给我的遗言。”

母亲走了,走得无牵无挂。在亲身陪伴支持母亲的过程中,毕淑敏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让她在生命最后阶段达到从未有过的生命质量。母亲能够平稳面对死亡,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帮助她作判断,听从她的决定;知道她的渴望,尽可能满足她;让她觉得生命有价值,我们都很珍惜她,彼此留下美好的印象。

“清政府”里笔耕不辍的幸福“煮”妇

在生活中,毕淑敏和自己的孩子更像朋友。约访的时候,毕淑敏提出不谈自己的儿子芦淼——因为她曾与儿子有个约定,他长大了,作为母亲不宜公开属于他的信息。毕淑敏听了儿子的话,很欣慰,表示尊重他的意愿。是的,孩子长大了,已是一个拥有个人行为秘密的人,应该拥有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我们表示理解,并有些感动——她是一位明智而懂得尊重的母亲。

每有人言及自己的先生,毕淑敏总是一脸的幸福:“我父母觉得他是个好同志,我也觉得不错,是个好同志,就在一起了,我们谈了5年的恋爱。我家庭生活挺幸福的,我跟我先生世界观基本一致,重大问题、为人处世上没有什么分歧,有点小分歧也是在买什么东西、刷个碗上。我儿子小时候总说我是‘清政府’,因为‘清政府’总是没原则,总签订不平等条约。我觉得那些小问题根本不是什么大的原则问题,不需要搞得剑拔弩张。”她的先生也曾说过:“要说我们夫妻间最大的矛盾,我还真有点为难。我们之间从没有大的矛盾,大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剩下小的风波就转瞬即忘了。”

成家后,先生称她是“对家庭很负责很敬业的那种主妇”,并特别强调了“敬业”这个词。她先生说:“我们一起外出,她常常被人认出来,照相或签名时,我就站在一旁,也觉得很自然。夫妻吗,只要是真的相亲相爱,没有什么名声和金钱的差异会阻碍情感。我们已经携手走过了这么多年,已经慢慢地变老了,我们还会继续携着手,继续变老。”曾有人问起毕淑敏,她与先生是不是“左手和右手”的关系,毕笑言是“手和脚”的关系,“两人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我是一个正常作息的人,像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也可能会在夜里写作,但这种情形很少,一年当中,不过是一夜、两夜而已。”毕淑敏说,写作的过程中,我也不是个不可以打搅的人,我的母亲、我的先生、我的孩子,如果他们有什么事,通常都会“打搅我”。

一家人聚首一桌,吃顿家常饭,是幸福的。毕淑敏喜欢烹饪,最拿手的是做家常菜。她手下工夫不错,菜刀在砧板上奏起美妙的音乐,瓢勺在铁锅里造出诱人的美食。作为家庭“煮”妇的她调和着各种食材,搭配着生活的色彩,用美食表达对家人与生活的热爱。她把生活的味道调得有滋有味。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毕淑敏喜爱旅游,让心情在山水之间放飞。自父母过世之后,毕淑敏每逢到美好的地方去,就会带上他们的照片,“希望他们和我一道,看到美丽的风光,见识更多的人和事”。2008年夏,毕淑敏与儿子踏上为期3个月的环球航行之前,一改以前的习惯,没有带父母晚年的照片,选取的全是他们年轻时的留影。“环球游是一条蕴含着风险和艰辛的旅途,一路上山高水险,关隘重重。吃不到新鲜的蔬菜,喝不到温热的水。飓风、海浪、颠簸、晕船……还有莫测的危险。年轻的父母,他们英姿勃勃,意气风发,该是可以和我们一道,忍耐更多的苦楚,坚守更长的时间吧?”这位孝女用自己的方式纪念逝去的亲人。“探险”归来,母子合作出版了一部《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文字里,全是对生命刻骨铭心的体验与感悟。

“这里埋葬着一个女儿、妻子、母亲,一个医生、作家、心理咨询师。”毕淑敏说如果要为自己死后写几句话作为墓志铭,她会如此写。文字似乎没有新意,但是,她说“以上都是我所热爱的职业。每个人都有多重角色,要用一生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一一扮演。角色的难易不在于数量多寡,而在于完成的质量,在于你是否真诚勇敢地迎接这个角色对你的挑战”。——其情溢于字里行间,昭示了她的生死观、生活观与幸福观。

八旬老母在外蜗居的亲情伦理之痛 篇12

俗话说, 多子多福, 养儿防老。然而有4个儿子的86岁太婆王小毛, 却逃脱不了蜗居6平方米出租屋的命运。4个儿子对老人不闻不问, 全靠老街坊们的照料, 社区干部上门协调, 一直没有结果。读罢这样的新闻, 令人心酸不已。尽管儿子们为各自利益扯皮, 可以摆出一大堆理由, 但是任何一个子女都没有理由把老母拒之门外。乌鸦尚懂反哺之恩, 子女拒绝赡养老母背后充满亲情伦理之痛。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 成家立业, 父母需要花费多少心血与汗水, 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 父母的养育之恩值得子女用一辈子来报答, 用真心去感恩。一首“常回家看看”曾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我们是否会想到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之情?是否会想到自己垂垂老矣之时, 谁来关心我们?给父母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让老人安度晚年, 是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 也是法律的刚性要求。4个儿子集体拒绝老母回家的请求, 逼着老母在外蜗居, 已经丧失了作为子女的道德底线, 理应受到道德舆论谴责与法律追究。这实际上也给社会上了一堂深刻的亲情伦理课。

随着“空巢老人”增加, 如何赡养老人, 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难题。让老人安度晚年, 是子女的义务, 也是政府与社会应该思索的问题。子女对父母尽孝, 不仅体现在物质上保证老人衣食无忧, 照顾好老人的饮食起居, 关心老人身体健康与心理快乐, 尊重老人的权利, 同样是赡养老人的重要内容。老人除了需要物质方面的赡养, 也渴求精神赡养与亲情关怀。事实上, 老人渴望精神赡养的新闻并不少见。据报道, 有的父母因为子女长时间不回家探望, 设立探望奖、吃饭奖, 把子女回家的次数与奖金挂钩, 甚至有老夫妻为了见子女一面, 使出离婚苦肉计, 把子女告上法庭的。

不可否认,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子女关心老人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这种情况在独生子女家庭更为突出。但是不管怎样, 我们不能遗忘亲情与孝道。我们没有理由不与父母沟通、交流, 4个儿子更没有理由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互相推诿, 把八旬老母拒之门外。客观地讲, 如果工作在外, 不能常回家看看, 但至少应该经常鸿雁传书, 电话嘘寒问暖, 节假日抽时间回家看看, 或者把父母接到身边团聚。如果与父母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或者相距不远, 更应该常回家陪陪父母, 与父母谈谈工作, 谈谈生活, 承担一些家务劳动。

亲情的人生感悟故事 篇13

吃 饭

“咋吃啥菜都没味道?”母亲的声音不大,还伴随着一声轻叹,

“现在的人,都吃馋了,见啥都不稀罕,吃啥都不香。”你附和了一句,头也没抬,依旧往嘴里拨拉着饭菜,吃完饭你得赶紧出去一下。你总是那么匆忙,匆忙到母亲的话语像风儿吹过,在你心里留不下一点痕迹。

或许人的衰老,就是从味觉开始的。这是你过后才想到的。随之而来的,是许许多多重叠的影像,在所有的影像里,她都表现得那么没有食欲。而你,当时竟然可笑地觉得,那是因为她跟着你们兄妹享福了,啥都吃过,也就啥也不觉得香了。

当你在一本权威杂志上看到美国最权威的机构已经证明“人的衰老是从味觉开始”时,你狠狠地捶打着自己,觉得自己真是个混蛋!

你记起自己小时候不喜欢吃东西了,母亲就变着花样给你做,她最怕你吃不好了。那时母亲常说的话是:“妈不要我娃有多大的出息,只要我娃健健康康、壮壮实实就好。”

睡 觉

“咋老睡不踏实?”在你面前,母亲说啥声音都很小,显得很随意,随意到她的话进不了你的心。

“人老三大病——怕死,爱钱,没瞌睡。正常,没事。”

你觉得那不是一件事,至少不是一件足以引起你重视的事,

后来你才知道,严重失眠对年老体弱的母亲来说,是致命的,让她神情恍惚,让她各方面急剧衰退。

你记起许多——小时候睡觉时,母亲总将你的被子暖在火炕最热的地方,她自己就睡在最凉的墙边儿。就那样,母亲还给你的`被子上再盖上一层被子保暖……

聊 天

你趴在电脑前敲着,自得其乐,你喜欢在文字里畅游。

你的余光瞧见母亲倚着门框看着你,你说:“你自己看看电视吧,电视多好,随便调台看。”你想打发母亲离开,再说了,她站在那里,你也不能静心写作。

多少次,你看见电视开着,被调到无声,她怕影响你写东西。而她,蜷缩在沙发里,显得那么瘦小,那么无力——已经神游他方了。

偶尔你也会良心发现,想陪她说会儿话。可她一开口,就是30年前你们如何如何。你就烦了,就腻了,因为那些岁月已经遥远到你自己都快淡忘了。

于是你很少陪她,留给她的,是无边无际的寂寞和眼睛里越来越深的空洞!

一声长叹

你懊恼,你气自己,都是在母亲已经走了之后。

母亲在时,你总觉得属于你们的日子很长,你的心里、你的嘴边总挂着一句话:“有时间再……”

上一篇:迎新杯篮球赛决赛宣传下一篇:的小学生运动会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