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心得

2024-06-15

阿Q正传读后心得(通用9篇)

阿Q正传读后心得 篇1

阿Q是 鲁迅先生笔下成功塑造出的一个小农民,他生活在旧中国社会的最低层,深受封建主义和官僚的压迫和毒害。他无知,迂腐,麻木,挣扎在反动势力的魔爪之下不能自拔。就在那样的社会中,那样的环境下,Q 有他绝妙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本领。从而一次次地把Q从失败转为成功, 从痛苦转为欢欣,从耻辱变为光荣!—这就是Q君的精神胜利法。

被别人打了,自己无力反抗,眼见 “仇人”就在眼前 ,自知久战不能取胜,于是甩一句“儿子打老子,”得意洋洋,转身便走,此时他竟十分荣耀,因为他是胜…利者,多么可悲啊!

在当时的社会中难道只有一个Q君吗?不,Q君何止一个?他的朋友遍天下,他的化身满神州上到皇帝,下到平民这套看家的本领——“精神胜利法”何时失传了呢!

当满清皇帝正在做 “天朝大国”美梦的时候,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神州大门,立时,火烧圆明园,抢袭北京……清王朝无半点反抗的能力,遭到西方列强的凌辱,以致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大小条约,自1840—1949年间共有一千多项,中华民族的主权丧尽了,劳动人民的血汗源源不断地流向西方……满清皇帝却说出这样的一番话:“这是礼尚往来,以中华之物力讨国人之欢心,我天朝大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对待朋友就应诚心诚意”。

好个礼尚往来,中华民族已身陷水火之中,还白天做梦,自称“天朝大国”,这不是自夸自醉的精神胜利法吗?

平民施用“精神胜利”法便要在无知中死去,国家施用精神胜利法, 便会在自我陶醉中沦丧,这就是鲁迅先生告诫世人的警语!

好在愚昧无知的阿Q时代已经结束,历史的列车已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康庄大道,中国人民正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的为四化大厦添砖加瓦,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使我们看到了祖国的未来。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使我们感到充实,我们再也不会使用精神胜利法自高自大,我们有了能力保护自己,武装自己,放眼世界,世界人民向伟大的新中国投来了惊奇羡慕的目光,中国人民有了真正的栖身之所,再也不会委屈求全,历史终将证明:阿Q及其它的秘诀已经化为推动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巨大动力!

阿Q正传读后心得 篇2

关键词:小说《阿Q正传》,阿Q,“精神胜利法”,性格特点,现实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创作于“五四”运动之后的一部中篇小说,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 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农民的典型形象, 揭露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人类所具有的“精神胜利法”的劣根性。辛亥革命已经走过100多年, 研究阿Q形象仍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把握应着重从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进行分析, 本文从阿Q的性格特点及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

1. 阿Q的性格特点

1.1 自欺欺人, 自我安慰。

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现状, 活在幻想中, 用白日梦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以达到心灵安慰的目的。与人发生口角时, 他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对未庄的居民, 他全不放在眼里, 因为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而事实上, 谁也不知道他的先前是什么样, 至于他的儿子, 那更是虚幻的未来, 他连个妻子还没有呢。这就是阿Q, 他看不到自己现状的艰难, 而活在从来没有的过去和根本没有可能到来的未来里。

阿Q在戏场被人抢了钱, 这次他似乎很不得意, 说让儿子拿去了也不甘心。于是他伸出了自己的手往自己的脸上打了几下, 仿佛打人的是一个人, 被打的是另一个人, 自己于是心安理得地睡去了。他竟然以能自轻自贱而得意, 甚至以作践自己, 用力打自己耳光来反败为胜。

阿Q想参加革命, 可是假洋鬼子不答应, 自己很失望。可转而又想:革命是要杀头的, 让你们革命, 统统杀头。临刑前, 阿Q在认罪书上画押, 想画得很圆, 可是没有成功。于是转而又想, 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的呢。

阿Q就是这样以欺骗自己的方式来达到安慰自己的目的。阿Q从来没有真正胜利过, 可他又总觉得自己是胜利的。他就这样活在幻想中。

1.2 忌讳缺点, 死爱面子。

阿Q的悲剧在于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剧命运, 他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思想与行动, 因而他只能长期生活在悲剧中。

阿Q最忌讳别人说他的癞头, 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 有时还说别人不配, 仿佛癞头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别人都知道他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 故打他时就让他自己说:“这不是儿子打老子, 是人打畜生。”阿Q越是死爱面子, 放不下面子, 就显得越没面子, 越滑稽可笑。作者采用这种欲抑先扬的艺术技巧, 把阿Q的这种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1.3 欺软怕硬, 欺善怕恶。

把自己的痛苦与不幸转移到他人身上是阿Q的常用伎俩, 也是令人生厌的地方。他在被人欺负之后, 把痛苦转嫁给和自己一样不幸的王胡、小D、小尼姑身上。

被人打了, 不想到报复, 却去找王胡斗气;被赵太爷打了, 不敢反抗, 反而自欺欺人, 自我安慰;被假洋鬼子打了, 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为“晦气”的自己报了仇, 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因“恋爱的悲剧”被赵老太爷“炒了鱿鱼”, 他没有怨恨赵老太爷踹了自己的饭碗, 却迁怒于比自己命运更加悲惨的小D。他发怒时, 估量了对手, 口讷的他便骂, 力气小的他便打, 整个就是个无赖。阿Q其实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 也看不清, 更看不懂社会。他被赵太爷等人欺侮、损害, 却不敢反抗, 反而拿王胡、小D出气。他不知道是谁让他如此贫困, 是什么让他如此难堪, 从而来推翻它, 改变它, 而只能从损害别人那里取得一点心理慰藉, 一种心理平衡。他空虚无聊, 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 飞到肥肉上能咬上一口, 飞到苍蝇拍子上那小命就危险了。但他也很狡猾, 通常见了危险就想法子逃跑, 遇见好事他才会迎上去, 就像一个奴才逢迎主人一样逢迎着那个社会。

1.4 麻木, 健忘。

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赵太爷、钱太爷等是极少数的封建地主阶级, 赵白眼和赵司晨可算作自食其力的中农, 阿Q、小D、王胡等是贫苦农民。赵太爷是未庄这个封建小王国中的土皇帝,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对农民实行专制统治和严酷剥削。阿Q的恋爱悲剧则描写了这个土皇帝的威势和贪婪, 以及封建王国的人际关系。阿Q向吴妈求爱, 只因吴妈是赵家佣人, 赵太爷便使吏役地保受命连夜赶到土谷祠, 教训阿Q, 说他“简直是造反”。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 榨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 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尽管如此, 阿Q却不敢反抗, 统统接受了赵太爷开出的条件。赵太爷是骑在他头上作威作福的封建压迫者, 但他却似乎没有感觉到。他的麻木出乎人的意料, 他的健忘却更让人吃惊。被别人打过很快就忘了, 喝一碗酒后便睡着了, 就像了结一件事情一样感到轻松和愉快, 可见阿Q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封建统治者不仅从身体上去摧毁一个人, 而且从精神上去打垮一个人, 让他精神崩溃, 让他失去信心, 成为顺民、良民, 因此实行愚民政策, 让农民心甘情愿做他们的奴隶。阿Q就是这样的顺民、良民, 他麻木了, 也习惯了。

以上的这些特点, 人们习惯上称之为“精神胜利法”。所谓精神胜利法, 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的地位, 但不敢正视现实, 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 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精神胜利法”是阿Q得到心灵满足的法宝, 当他被别人欺侮时, 他就会拿出自己的法宝来, 从虚无的精神世界中来获得心理安慰。

2. 阿Q性格形成的根源

2.1 历史原因。

2.1.1 封建思想对封建农民的影响

当阿Q调戏了小尼姑之后, 小尼姑骂阿Q断子绝孙。这时阿Q想:“不错, 应该有一个女人, 断子绝孙便没有人供一碗饭, ……应该有一个女人, 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而‘若敖之鬼馁而’, 也是一件人生的大哀, 所以他那思想, 其实是样样合乎圣贤传的, 只可惜后来有些‘不能收其于心’了。”

“阿Q本来也是正人, 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经蒙什么明师指授过, 但他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及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

从以上两段引文可以看出:虽然阿Q只是个农民, 是个文盲, 但他却知道“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等封建社会的纲常伦理, 可见变了味的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的封建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封建统治者把一批批学者的思想扭曲之后大肆宣扬, 以达到“愚民”的目的, 人变为奴隶, 让他们忠于朝廷, 忘记反抗。

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的积淀, 变了味的孔孟思想早已渗入了人们的骨髓。作者借阿Q这样一个没有受过正统教育的农民来表现封建文化对人们心灵的毒害, 可见吃人的礼教和封建意识对中华民族的危害之深。

阿Q也同样用这种精神武装了自己, 从而形成了上述的性格特征。由此看来, 阿Q是个农民, 而又不仅是一个农民, 他是被封建思想扭曲了人性的奴隶, 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正统”思想异化的躯壳。

2.1.2 农民在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地位

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 农民一直处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生活穷困, 社会地位低下, 长期挣扎在死亡线上, 而且受着上述封建思想的愚弄。这种“精神胜利法”正是贫困低下的可怜农民的幻觉, 只

WENJIAOZILIAO

不过这种幻觉不是一时一人的偶然行为, 而是在长期贫困压榨下形成的群体的必然心理, 并且这种心理代代相传, 成为农民们自娱的方式, 来维护他们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成为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阿Q是赤贫的农民, 毫无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任何人都可以欺负他。阿Q为了吹嘘自己, 说自己姓赵, 却被赵老太爷打了耳光, 地保还榨去他二百文酒钱。他连姓赵的权力都没有, 可他又无力去反抗, 只能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说是被儿子打了, 以达到心灵的安慰。

阿Q要革命, 可假洋鬼子又不准他革命, 他只能换个角度想:革命是要杀头的。除此之外, 他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了。

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态度是“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他用自己锋利的笔解剖了阿Q式的农民的病因, 又对阿Q式的农民寄予深切的同情。

2.2 时代原因。

精神胜利法已成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思潮, 封建统治阶级对列强侵略所造成的不断失败的处境日益麻木, 无法清醒地正视现实, 承认失败, 奋发图强, 为维持其统治, 就产生了既以自欺, 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从农民自身而言, 奴隶的地位和反抗失败的历史教训, 也是产生精神胜利法的土壤。因此, 阿Q的精神胜利法, 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 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 阿Q又是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

阿Q这一典型,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 都是一面镜子, 可以在里边照出自己的某一部分特征来, 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 这就是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阿Q形象成为人物艺术殿堂中不可忽略的艺术形象, 丰富了人物艺术画廊。小说进一步把阿Q放在民主革命风暴中加以考察。当辛亥革命爆发时, 阿Q有做革命党的要求。因为阿Q这样的农民, 到了自己活不下去的时候, 性格必然有所发展, 会从精神胜利法转为要求改善生活现状, 取得温饱的迫切愿望。阿Q因过度贫困, 很有不平, 看见举人老爷、未庄男女害怕的神情, 对革命“神往”了。土谷祠中的革命幻想曲, 显露了他的革命要求。这是一种自发的反抗思想。一方面, 阿Q从精神胜利到企图改变自己的地位境遇, 而且还有在街上大喊“造反”和投奔革命党的行动。但另一方面, 阿Q的革命思想中包含着农民式的狭隘报复, 取压迫者而代之等错误观念。而且, 阿Q也还不可能完全抛弃精神胜利法, 例如在决定他生死的画押时, 以“孙子才画得很圆”来自嘲等。阿Q死得冤枉, 死得糊涂, 他直到最后看见旁观者狼一样的眼睛, 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而他的生命也就此结束了。可见, 阿Q的糊涂隐含着清醒的认识, 只是未等开发出来便被扼杀了。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 除精神胜利法外, 他主观、狭隘、保守, 有农民的质朴、愚蠢, 也沾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2.3 个人原因。

阿Q不同于一般农民, 他毫无产业, 无妻无儿, 是个完全的无产者, 但他吃苦耐劳, 又有着农民的朴实和愚蠢。

阿Q是个雇农, 他不能像赵白眼、赵司晨那样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他所能有的只能是自己虚幻的内心世界。精神胜利法是他生活下去的理由。

阿Q也不同于《故乡》中的闰土, 他孤身一人, 没有父母, 没有妻儿, 一个人寄住在土谷祠中。他没有牵挂, 有着充分的行动自由, 所以他可以进过几次城, 他可以有了点钱就到酒店喝酒。这些处境使他“沾上了些游手好闲者的恶习”。他可以无所顾虑地去参加革命, 甚至于对死都并不觉得可怕。

3. 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

3.1 阿Q形象的普遍意义。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民的典型, 从他身上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特点。然而, 他又不仅仅是那个时代农民的典型, 他身上折射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压迫下形成的农民的劣根性, 甚至是整个民族的劣根性。

阿Q精神又是对那个时代统治者自欺欺人一面的强烈讽刺。在强敌面前, 统治者束手无策, 可他们又不愿承认自己的弱小, 说敌人的洋枪洋炮是雕虫小技, 说工业革命是不务正业。

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看出阿Q身上也体现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弱点。所以阿Q形象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及深远的影响, 他就像葛朗台、哈姆雷特等, 成为世界文艺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 对全人类有着共同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托尔思泰在读了《阿Q正传》后, 不安地说:“周老先生在骂我呢。”人们读《阿Q正传》时, 都自然而然、或多或少地发现自己灵魂中的丑, 就像托尔思泰读了这部作品后所说的那样。

3.2 阿Q形象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阿Q形象有着普遍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在当今社会这一形象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 许多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并且一代一代地影响下去。文化和思想的革命不可能像政治的革命, 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中国已经成立六十多年了, 封建制度已经作为一种制度被推翻了, 但封建思想却植根在人们的灵魂深处, 一时间难以消除, 需要数代人的努力。《阿Q正传》对剔除人们思想中的封建意识, 尤其是“精神胜利法”这种劣根性的作用还在发挥, 而且将长期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打开历史教科书, 我们时常发现, 我们太多地宣扬我们历史的悠久, 文化的灿烂。当然, 我们的过去的确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 但我们的“病根”更有揭露的必要。疾病不除, 人就难以健康成长;历史的痼疾不能认识和改正, 社会也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阿Q独特的处境和身世增加了作品人物的典型意义, 他不是一个脸谱式的人物, 具有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这一切形成了阿Q的“独特的这一个”, 从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不难看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卑怯、夸大狂、自尊癖、麻木、自欺性、与生俱来奴性、革命性, 与他的善于投机等性格特点并不仅是阿Q所独有的, 而且是国人灵魂深处存在的劣根性。

辛亥革命已经走过100多年。历史表明,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必须摒弃“精神胜利法”, 就必须找到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正确道路和核心力量。实践证明, 这条正确道路,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核心力量, 就是中国共产党。

参考文献

[1]汪晖.阿Q的精神特征.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

[2]朱栋霖, 丁帆, 朱小进.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3]戴克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 (上)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12.

[4]李德尧.鲁迅早期重精神思想之再剖析.鲁迅研究月刊, 1988, (12) .

[5]朱德发.文学现代化首在创作主体意识现代化.鲁迅研究月刊, 2000, (5) .

《阿Q正传》鉴赏拾遗 篇3

【关键词】 阿Q 孤独 鲁迅 寂寞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60-01

王冶秋先生在《读书随笔》中写到:“《阿Q正传》,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确实,每次读它,总能让人有新的收获。近来,当我再读它时,所感受到的不仅有“精神胜利法”,国民的劣根性,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还有孤独寂寞,我感受到了阿Q无法走出的孤独困境和他的孤独困境里所透出的鲁迅先生难以排解的寂寞心境。

首先,阿Q的身世是孤独的。阿Q在未庄没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没有真正的本家,没有父母亲戚;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能寄居土谷祠。这样无恃无怙孤独的人,冷暖只能自知,心事只能自解,老婆也只能自找,只能孤独地面对人世间的一切。他的挨饿受冻,他麻痹灵魂的精神胜利法,他“恋爱的悲剧”,不能不说与他孤独的身世有所关联。

其次,阿Q的生活空间是孤独的。尽管阿Q无父母亲戚、老婆孩子,但他周围活跃的人可不少。上有赵太爷父子、钱太爷父子等人,下有王胡、吴妈等人,还有“革命党”。按理说阿Q不会孤独了。可恰恰是这些人,给阿Q营造了无比孤独的生活空间。

赵太爷父子“大约”应是阿Q的本家,可是阿Q怎配姓赵?他们不仅不肯他姓赵,因吴妈事件,还让趋炎附势的未庄人,尤其是女性对阿Q“敬”而远之,甚至剥夺了他在未庄靠出卖劳动力生存的权利。最后因赵家财产被盗,他们又让阿Q成了替罪羊,走上了孤独的不归路。王胡、小D等人和阿Q一样是下层劳苦人,本该与阿Q同病相怜,共同捍卫做人的权利,可他们想方设法在比自己稍弱的对象身上寻找一丝靠武力挣来的安慰。这样的阿Q,怎不孤独?

辛亥革命到了,尽管不理解革命,但对处于穷途末路的阿Q来说,革命还是带给了他一丝生的希望,可是所谓的“革命党”(主要是指投机分子“假洋鬼子”)排斥他,蛮横地拒绝他革命的要求,使他欲投无门。阿Q依然是孤独一人。

由此看来,那些生活在阿Q周围的人们,没有一人真正关心他,帮助他,给他一丝人间的温暖,甚至没人在意他的存在。除了帮工和被人看笑话,他大抵就常处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了。这样的空间,是无边的沙漠,无际的荒原,浓黑的非人间,阿Q怎不孤独?

此外,阿Q的死亡结局也是孤独的。小说结尾,先生让我们更深地领悟了阿Q的孤独困境。作为同村人,阿Q被游街时,吴妈没有给他投去同情的一瞥,小说里写到看客们的眼睛“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这些麻木的看客,充当了间接的杀人者,在他们眼里,阿Q是可以成为美餐的羔羊,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死前的阿Q感到彻骨孤独?

无人过问他死亡的冤屈,无人同情他的不幸,也无人在他死后真诚地想起他,他的生命就像一粒尘埃被风吹走了。

总之,阿Q的一生是孤独的——孤独的身世,孤独的生活空间,孤独的死亡结局。当感受到阿Q无法摆脱的孤独困境时,我进一步体悟到了鲁迅当时的寂寞心境。他把他的寂寞心境有意无意地投射到了他小说主人公的身上,如被认为疯子的“狂人”,不被一般人理解的夏瑜。下面我们结合先生的经历看看。

鲁迅年少时家道中落,趋炎附势的人们让他饱受世态炎凉,倍感孤独寂寞。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初步形成了他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他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他的思想和感情不但不为大多数的中国人所理解,就是在留日学生中也很难得到广泛的响应。

辛亥革命给他一时的振奋,但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丑剧不断上演,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沉滞落后的现实状况和被西方帝国主义所欺侮的历史命运。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

那么,未庄趋炎附势的人们带给阿Q的孤独是不是有鲁迅年少时经历的影子?阿Q对“假洋鬼子”的看法是不是鲁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对自己留学经历的自嘲呢?阿Q由未庄到城里再到未庄的求生经历是不是隐喻着鲁迅先生由中国到日本再回国的经历呢?辛亥革命的不被人理解是不是透着先生自己的思想感情不被人理解的寂寞?而寂寞的先生对这些痛苦的经历,如果没有点阿Q式的麻醉自己灵魂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是难以支撑?先生说: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子,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先生曾说:“我的确时时在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先生对阿Q的嘲笑中有着自己的内省,在解剖阿Q时也在解剖着自己,阿Q的孤独里有着先生的寂寞。

先生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先生的灵魂。我仿佛看到了他是怎样在毫无边际的荒原里孤独前行。但先生决然不能和阿Q相提并论,他在孤寂中与绝望不断地抗争,在寂寞这个炼狱中一天天成长,他爱国家,爱人民,希望人人自立、自主、自强,不再孤独寂寞,争取幸福的未来,所以先生说:“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多么伟大的先生!

我不知道是否真正读懂了先生,但我会不断地走近先生,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聆听先生灵魂深处真挚的声音。

《阿Q正传》读后感 篇4

自从鲁迅的杰出小说《阿Q正传》问世以来,对阿Q典型问题的认识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三十年代时,周作人说:“阿Q中华民族的典型”,钱杏邨说:“阿Q是个病态幼稚的农民典型,周立波说:“阿Q是雇农出身的浮浪者”,还有冯雪峰认为阿Q是“思想性的典型,是阿Q主义或阿Q精神的寄植者,这是一个集合体,在阿Q这个人物身上集合着各阶级的各色各样的阿Q主义,也就是鲁迅在前期所说的“国民劣根性的体现者。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对阿Q的讨论仍没有过时,我重读《阿Q正传》,感触颇深。

大凡看过《阿Q正传》的,没有一个不被阿Q那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留下深刻印象的,但阿Q是个什么人呢,向来众说不一,有人说阿Q是破落人家的子弟,是富家大族的后裔,也有人说阿Q是无业游民。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农民,因为书中说:“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我们判定阿Q是什么典型,不能仅凭这么几句交待,而是应根据作品中具体描写的大量情节,那么作品是不是把阿Q当作一个富家大族后裔或者说一个农民呢?作品明明白白写着: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没有土地,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他不但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籍贯和姓名,他原来家住何处?姓甚名谁?人们都很茫然。所以说他是富家大族的后裔是立不住脚的。还有人根据鲁迅的《寄<戏>周刊编者的信》中说过这么一段话:“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他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1-

来”。他们只抓住“有农民式的质朴”这一句,来为自己的“农民说”服务。其实,鲁迅先生说的只是“农民式的质朴 ”并没有说阿Q就是农民。而且后来的“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话,更没法证明阿Q是农民。阿Q他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劳动是他取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他又显然不同于一般的雇农、佃农或自耕农。他没有固定的职业,生活极不安定,因此,他不象一般农民那样有土地要求,为生计问题离开未庄时,也不象一般农民那样对故土有眷恋之情。他不是流氓,但沾染了流氓无产者的习气,有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看不起未庄的下层农民,做过小偷。还对尼姑动手动脚,这些绝非一般农民所具有的。那么他究竟是什么人。我认为他是一个流浪的雇农他还沾染了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之所以还能活下来,是因为他还有劳动力可供别人榨取而已。

阿Q的最主要性格就是他的精神胜利法。这是贯穿文章始终的。文章的第一章,主要介绍阿Q的姓氏,在介绍中引出这么一段:“那是赵太爷的儿子进了秀才的时候,锣声镗镗的报到村里来,阿Q正喝了两碗黄酒,便手舞足蹈的说这于他也是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地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阿Q觉得光彩,比秀才还长三辈,这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心理上的安慰。

第二章作者先用前阔、真能做、见识高一个细节描述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三个特点:白吹自夸、喜欢奉承、自尊自负。别人欺负他有癞疮疤时他以“你还不配”的话作精神上自我优胜。接着又写了阿Q三次心理“得胜”第一次,“阿Q形式上打败了”,心理想:“我总算是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第二次,“凡有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便逼他说“人打畜生”,并再碰五六个响头,阿Q告饶后不到十分钟,又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并且“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第三次是赢的钱被抢,自己打自己来解脱烦恼后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第三章,阿Q接连被王胡和假洋鬼所打感到“晦气”,对小尼姑的一战,仿佛对这“晦气”报了仇,于是“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第四章,阿Q由恋爱带来了悲剧。但他觉得在“打骂之后,似乎一件事已经结束,倒反觉得一无挂碍似的。”这又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解脱和胜利。第六章,阿Q随着从城里回来后的“中兴”又“中兴”了起来,什么城里“女人的走路也扭得不很好”,“什么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朝着王胡“嚓”!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阿Q的见识高,自我炫耀,自我优胜的精神风貌。第七章中的阿Q在土谷祠中的狂想交响曲也是精神胜利法的高扬。唯独第八章中,阿Q在精神上一直是失败的,但到了这一章的末尾,也就是革命没有自己的份,于是,他想道:“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呵。”“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嚓!嚓!”,这不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第九章的“大团圆”中,阿Q精神法的神态心理更是表现得惟妙惟肖,他对“抓进抓出”,对杀头的看法,对画不圆圈的惭愧,以及他那“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呼喊,可以说阿Q至死也没觉悟,至死也是精神胜利者。

从以上逐段的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地看出阿Q的性格特征。首先,他自尊自负。不是吗?他认为比秀才“长三辈”认为自己先前阔,见识高,其次,他自轻自贱。别人欺负他有癞疮疤,他说别人“不配”别人揍他,又逼他说人打畜生,他说“我是虫豸还不行吗?”甚至他认为自己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戝的人”,这种自我安慰,其实就是精神胜利法。第三,他健忘自我欺骗。阿Q被打骂之后,倒是了结一件事而轻松了,他为了自我解除苦恼,竟自己打自己,并以被 打的是另一个自己来自我欺骗,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导性格,但并不是阿Q精神的全部内容。阿Q精神应包括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和自欺自慰的精神胜利法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和愚昧麻木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可分割的,承认了精神胜利法也就承认了愚昧麻木,事实并非如此。比如在没落的统治阶级那里,精神胜利法主要与奸滑狡诈联系在一起,他们并不多与封建迷信紧密相连,而并不自轻自贱,而在阿Q身上,这两种精神状态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地统一着。一方面,阿Q是落后无知麻木,还有“游手之徒”的习气,另一方面是质朴不安分。要求反抗,但又找不到反抗的道路,在阿Q的主要行状中,这两个方面不仅往往向时展现着,而且有时难分彼此。如他在城里看到杀革命党人,回未庄炫耀自己的“见多识广”,“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一副得意的神情。这固然表现了他那不可救药的愚昧麻木的可悲,不也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吗?至于他画供时已死到临头,还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当未能如愿时,便又想:“孙

子才画的圆圈呢。”最后被绑赴刑场,起初“他一急,两眼发黑”,然而立刻就又泰然,因为他“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这种心理状态,究竟是愚昧麻木,还是自欺自慰,自我麻醉,几乎很难分辨清。可见,愚昧麻木和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结合得多么紧密。它们共同构成了被称为阿Q精神或阿Q主义的那种精神特质。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带有愚昧麻木特点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愚昧麻木是以精神胜利法为表现形式的愚昧麻木。

阿Q是不幸的,天下虽大,属于他的竟无一寸,像猪狗一样栖身于土谷祠,还时不时地被榨取点“孝敬钱”物质生活已苦不堪言,还受精神上的凌辱和欺侮,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只好和唯一供它使用的武器——精神胜利法来这样的防卫,而这种自欺欺人的防卫,除求得一时的心理平衡外,于他人丝毫无损。因此,他越是进行这样的防卫,就越是防卫不了,最终成了一个任人戏弄,任人宰割的“活物”,这是十分可悲的。

从鲁迅创作阿Q的主观意图来看,他写阿Q的目的是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鲁迅对阿Q身上的弱点并不是欣赏而是非常痛心的。阿Q是个糟糕的可笑的人物,也是值得同情的。在被押到法场的路上,他“无师自通”的说了一句“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博得了人们的喝采。(从别人的无辜里得到了喜欢)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人们打他不逼他说是“是人打畜牲”。

阿Q不是没有自尊,只是病态的社会使他的这种强烈的自尊处处受到践踏。阿Q是一个弱者,弱者毕竟有弱者的存在方式。由于

残酷的现实蹂躏了阿Q的自尊,使他不得不采取极端的保护形式,当赵太爷和钱洋鬼子们欺负他时,他敢怒不敢方,只好转而去欺负比他更弱的小D和王胡们。这是一种转移式的报复,其目的同样是为获得精神上的补偿和平衡。甚至当赵家遭抢时,他还为那些人没叫他去而愤愤不平,因为阿Q已自视为一个革命党,在精神上已与其他的革命党同等了,别人没叫他引起了他的不平,他的这种不平,是自尊意识的表现,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当阿Q兴冲冲地以革命党人的身分去要求和钱洋鬼子们一同参加革命时,遭到了他们的棒斥,阿Q的心里非常的懊恼,觉得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又一次打击。他与王胡比赛捉虱子,咬虱子以捉得不多,咬得不响而觉得大失体面。他被判处死刑,在判决书上画押,以画得不圆而感到惭愧。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在一方面失败了,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它对强者是怯弱的兔子,对弱者却是凶恶的狮子。这固然是自欺,但更重要的是欺人。它表面了看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其实是一种痛苦和屈辱的避难所。

《阿Q正传》读后感 篇5

《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收入散文集《呐喊》中。《阿Q正传》共有九章,每章讲述一件或几件小事,本文主要就书中第二章中的事件谈谈本人对阿Q性格特点的几点理解。

一、妄自尊大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阿Q自认为自己很有见识,他“鄙薄城里人”,觉得城里人与未庄人称呼不一样是可笑,可他又瞧不起未庄人,认为他们“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对于他们,阿Q颇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人一等的感觉。可实际上他什么都没有,没有地,平时给别人做小工,就连房子也没有,睡在庄上的土谷祠里。他连乡下人都不如,更不用说城里人了,可笑他却完全没有自知之明,只是一味自以为是。

前面说到阿Q自认为自己“几乎是一个‘完人’”,“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起于何时的癞疮疤”。因此阿Q相当忌讳他人提到这个字眼,到后来忌讳的次愈来愈多。可惜他又不是个大人物,没有人理会他的忌讳,甚至常常戏弄他,而他又吃亏的时候多,也就只能怒目而视了。阿Q的这种行为我也曾有过。记得小时候因贪玩划破了裤子,裂了一个很大的口子,怕别人笑话,就把外套脱下来围在腰上挡住破口,有时不是用手碰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的所有人都以为他们在看自己或者是嘲笑。如今想想,自己与那路人又不相熟,谁会注意我。而阿Q把自己看到太重,总认为其他人会时刻注意到他,然后嘲笑自己,所以很忌讳。其实他又不是个大人物,比如说赵大爷那样的人,谁有那个闲工夫专门观察他,然后嘲笑一番。众人只是觉得他的行为实在可笑,才会特意逗弄他。更何况只有上位者才会讲究避讳,寻常人家那里会注意这个,他实在是瞧得上自己,真以为自己是个大人物。

二、自欺欺人

在第二章中有两件事讲阿Q的自欺欺人,第一件事是讲阿Q因避讳而被打,结果“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第二件便是阿Q赌钱赢了一堆银元,结果因一场混乱的打架,钱全都不见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突然觉得中国人组词语很有意思,比如说“自欺欺人”这个成语,先是“自欺”,然后才以为“欺人”,即自己欺骗自己,然后自以为把别人也骗了。有人会说有谁会那么傻去骗自己,岂不是掩耳盗铃,贻笑大方!可实际上这样做的人并不少。人们在遇到某些事情是会条件反射般这样做,或许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察觉到,或者已经意识到了但因为某些原因宁愿这样做。比如说,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是总是以为老师没有看到自己,其实一个教室就那么大,老师站在讲台上,往台下一扫视,什么都知道了,只是有时懒得说罢了。虽然说一般人都产生过自欺欺人的想法,可阿Q实在不是一般人,他比一般人更胜,他打了自己两个巴掌,当做是打了他人,实在是难以理解。一般人顶多将某个物件当做仇恨的人发泄一阵,而他却打自己。

三、自轻自贱

之前就说过阿Q是个妄尊自大的人,谁都瞧不起,可他却又是个自轻自贱的人。阿Q被人打时,别人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的表现实在令人瞧不起,“阿?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如果他说自己是畜生,还能勉强算的上是大丈夫能伸能屈,亦或被人说一声懦弱胆小。可他这般自贱,简直是前所未闻。而他不是瞧不上这些乡下人吗,怎么一点反抗也没有,反而妄想借自贱来逃脱挨打。而且他还自以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有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扭曲的荣耀感,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12级594数学班

10610259416

《阿Q正传》读后感 篇6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的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在他身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是阿Q这样的下层农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国民性。

当时的统治者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依然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和阿Q的精神胜利法如出一辙吗?再放眼今朝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且游手好闲,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进,慢慢的堕落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阿Q正传》中的两个读书人形象 篇7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有相同的特点。

首先, 他们的本质相同。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未庄的大家少爷, “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身为富裕的有产阶级的成员, 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和未庄的贫苦人站到相同的战线, 事实也是如此, 在小说情节中, 我们看不到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对小D们的同情。

其次, 他们都对阿Q心狠手辣。平常假洋鬼子听到阿Q骂自己, 便扬起哭丧棒, 敲在阿Q的头上。假洋鬼子正对赵白眼及另几个闲人大侃自己的革命资历时, 阿Q迫切要求革命却找不到门路, 只得投奔假洋鬼子。假洋鬼子却扬起哭丧棒, 呵斥阿Q“出去”!无情地将阿Q赶出去。这和赵秀才来投靠时的亲切、融洽场面形成鲜明对比。阿Q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穷鬼, 他绝不会允许阿Q革命的。赵秀才对付向吴妈求欢的阿Q, 毫不手软, 当头棒喝, 不仅夺去了阿Q的破旧的上衣, 还通过地保去逼迫阿Q掏钱了事。他甚至到城里去报官, 诬陷、捉拿乱嚷嚷“造反”, 渴望通过革命改变自己命运的阿Q。

再次, 他们都投机革命。当革命风潮到来时, 本来关系微妙的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一下子成为情投意合的同志, 相约到静修庵去革命。不但师出有名, 而且也不会有流血的危险, 并且保证终有所获。“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 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他们将龙牌摔碎在地上, 顺手拿走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用野蛮的抢劫行为, 滑稽的革命方式, 宣告未庄已经革过命。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 在假洋鬼子和赵秀才之流的玩弄下, 烟消云散。两个读书人, 玩弄权术, 变质革命, 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当然是见过世面的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又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他们的经历不同。

在“续优胜记略”里, 作者用一段文字介绍假洋鬼子的身世, 为后文情节的发展, 以及阿Q的命运埋下了伏笔。“这也是阿Q最厌恶的一个人, 就是钱太爷的大儿子。他先前跑上城里去进洋学堂, 不知怎的又跑到东洋去了, 半年之后他回到家里来, 腿也直了, 辫子也不见了, 他的母亲大哭了十几场, 他的老婆跳了三回井。后来, 他的母亲到处说, 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剪去的, 本来可以做大官, 现在只好等留长再说了。然而阿Q不肯信, 偏称他‘假洋鬼子’, 也叫做‘里通外国的人’, 一见他, 一定在肚子里暗暗的咒骂。”这一形象连阿Q这样无名无姓、无家可归的雇工都忍不住要骂他, 必定为当时的人们所不齿。假洋鬼子回国后, 手里拿着黄漆文明棍, 头上拖着假辫子, 样子滑稽, 行为霸道, 遇到看不顺眼的阿Q就一棍子。他是土地主与洋绅士的混血儿, 既有旧的思想, 又有新的视野。

在“恋爱的悲剧”里, 作家也介绍了赵秀才。当赵大爷还没有进秀才时, 能够“点灯读文章”, 可见是有些学识的。但本性是恶的, 当“细细排起来比自己还长三辈”的阿Q向吴妈求欢, 吴妈哭着跑出去阿Q正发愣时, 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蓬的一声, 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 秀才喝道:“你反了, ……你这……”嘴里骂着官话, “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赵秀才恶狠狠地拿着大竹杠, 口里骂骂咧咧, 不由分说就劈头打下。这形象不是知书达礼的君子, 分明是凶神恶煞的屠夫。他是地道的封建读书人, 封建的卫道者。

第二、他们的见识不同。

首先, 假洋鬼子能迎合新的形势, 假洋鬼子是钱太爷的儿子, 大户人家的公子, 一个读书人的正途就像他母亲所说:“本来可以做大官。”但在清朝末年, 废科举、兴新学已成风气。年轻的钱少爷毅然放弃科举, 走进洋学堂, “不知怎地又跑到东洋去了”。这种决定不是轻易能做出的, 尽管倍受人们的奚落, 但适应了新形势的发展。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里说:“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 所谓洋务, 社会上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 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 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假洋鬼子没有走投无路, 却选择了西学, 可见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家里的老母亲到处为他开脱, 老婆也为他吃了苦头。而他依然我行我素, 穿着乌黑的洋衣, 拖着虚假的辫子。赵秀才则思想顽固、吝啬、守旧。他固执地信奉封建的道德, 却舍不得将阿Q的破上衣扔掉, 拿来做孩子的尿片, 还有吴妈的鞋底。他的守旧使自己没有能走出未庄, 更不可能感受到外边世道的变化。

其次, 两人对待辫子的看法不同。假洋鬼子为什么剪掉了辫子, 又装条假辫子呢?我们觉得这是他投机的地方。清廷建立之初就要求人们在脑后留一条长长的辫子, 否则有杀头之祸。到清朝末年, 不留辫子倒不正常了。钱少爷游学东洋, 确乎受到新思想的影响, 所以没有像《藤野先生》里清国留学生“头上盘着大辫子, 高高耸起”, 或者“散开辫子, 盘得平平的, ”他辫子毅然被剪掉了, 但国内的环境又迫使他留起头发, 装上假辫子。等革命浪潮到来时, 他就可以扯下假辫子, 并把留到一尺多长的头发散开披在肩上。既可显示他是久已剪过辫子的革命者, 又可以根据形势的变化将辫子重又编起。

赵秀才则将辫子视为珍宝, 鲁镇的七斤由于进城辫子被剪, “弄得不像人样了”, 还引起了一场风波。赵太爷“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 便将辫子盘在顶上”, 他不会也不愿将辫子剪掉, 当秀才“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 “全家也号啕了”。辫子是秀才的寄托, 也是全家的希望, 还是国人的一种标志。则将辫子视为珍宝更是奴性在读书人身上的体现。

再次, 革命来临时, 假洋鬼子主动去适应, 秀才则被动接受。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政治投机分子, 但前者胸有成竹, 随机应变, 轻易将革命引向变质, 后者则显得短视。秀才平时对阿Q敲诈勒索, 恶狠狠吩咐地保, 将阿Q赶出未庄。但一听到革命党进城的消息, 便坐立不安。可巧阿Q只是在醉酒后一通“造反”的嚷嚷, 他便被吓得六神无主了, 主动直呼其名为“阿Q”。全然没有高高在上的气势, 也没有了官腔。当听说革命党进城了, 他盘起辫子, 主动去拜访素不相识的钱洋鬼子, 并托他为自己奔走, 弄到银桃子, 千方百计地钻进革命阵营。

他们的结局各异。

假洋鬼子和赵秀才都是未庄上的少爷, 都是本阶级利益的维护者, 但对于新的社会思潮, 新的事物, 两人的认识不同, 目的不同, 结局也各异。

在小说的最后, 我们看到举人老爷, 却看不到假洋鬼子, 他到哪里去了?革命一来, 他威风骤起, 成了未庄第一号革命者。赵秀才开始投靠他, 阿Q也来投奔他, 平常围着赵家转的真本家赵白眼和那些闲人们, 也肃穆地静听他的高谈阔论。他奔走于城乡, 和城里的革命党混得很熟, 轻而易举地替赵秀才弄到“银桃子”。假洋鬼子是个不甘寂寞, 权力欲极强的读书人。他懂得政治斗争的策略, 懂得权力的重要。可是阿Q受审时, 县府大堂上的官员中, 没有见到假洋鬼子。作家没有交代他的去向, 给我们留下悬念。但是这样的人物绝不会在未庄安分地呆下去, 他会顺应潮流, 因势乘便, 打入新的阵营, 保全自己的社会地位并捞取更多的利益。

深受封建文化影响的赵秀才, 迂腐守旧, 很难像假洋鬼子那样顺应潮流, 谋求更多的个人利益。他投机革命只是想保全自己的地位。他依然在未庄做着太爷, 只是辫子没了, 人也变得消沉。“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

“先学后导”教学《阿Q正传》 篇8

【关键词】《阿Q正传》 先学后导 优效课堂

在新课改浪潮的推动下,中央教科所韩立福博士为我校量身打造了“643学导型课堂学习模式”,读解、领悟、践行此模式,便有了笔者与曾两次主持展开的截然不同的《阿Q正传》(鲁迅的中篇小说)教学课例。

学生个体自主及小组团队合作学习时间安排:两个晨读,三个课外30分钟,三堂正课。

学生自主及合作阅读工具开发:网络、《绿色通道》(教辅)系统知识信息。学生自主及合作期间完成备课组教师精心设计的三个评价单——《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问题拓展——评价单》(三单各为16开纸一张,内容少而精)。

学生个体自主学习如遇疑难,则填写《个人问题生成单》提交团队内“语文学科长(每个团队均设)”,由语文学科长综合问题后主持团队成员合作讨论解决;团队如再遇疑难,则填写《团队问题生成单》提交“语文长(班内一名)”,由语文长综合整理各团队的问题,填写《班级问题生成单》提交任课教师。笔者收到的《班级问题生成单》内容如下:

1.怎样理解小说第九章末倒数第五段里的“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们的灵魂”?

2.鲁迅对文中哪些人“哀其不幸”?对哪些人“怒其不争”?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当今社会是否仍有现实意义?如果有,其利与弊分别是什么?

笔者斟酌《班级问题生成单》上的三个问题,在学生“学”的课堂里,针对前两个问题,适时稍加点拨,仍然由他们自己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显然一言难尽,笔者决定纳入《阿Q正传》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时——“导”的课堂。

在“导”的课堂里,笔者遵循“生进师退”的原则,做了这样的预设:语文长主讲,一生缮写,教师主导,众生参与。课前开了三人学术会议,研究主讲问题脉络及板书大体框架,让台上的两名学生领悟笔者的“导”路。下面是课堂实录(节选):

师:(台上,充满激情地)老师已经好几天没有上台讲课了,心里不免生成愧意,愧对“月薪”,愧对“皇粮”呀!(众生笑)然而——这不正是我要的新课堂吗?转念这么一想啊,也便“心满意足”了。(众生又笑)请问:老师的脑子里有“阿Q精神”吗?

生:(齐声)有!

师:怎么说有?

生:(两个学生陈述了理由。内容略)

师:好。下面我们请张玮、黄晓娟上台主持展讲、板书。(全体掌声)

张:同学们好!我们先一起回顾、陈述一下阿Q的双重人格及其产生的根源。

黄:(随着同学们陈述的进程板书)

张:好了。黑板上的板书清晰地再现了同学们的思想。请问:鲁迅先生对阿Q的态度是什么?

生:(齐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张:我们设想一下,什么样的阿Q,鲁迅先生才会不“哀”不“怒”呢?

师:这个问题也可以这样问:如何塑造一个另类的阿Q,使其成为鲁迅先生满意的形象?

张:各学习团队,起立、聚首,给你们三分钟时间讨论,并形成意见,确定中心发言人。

朱宏骄:(举手)让阿Q拥有很强的反抗意识,而不是对自己的遭遇、统治者的压迫麻木而不觉醒。

陈新:(抢答)让阿Q自己去学习知识,修身养性,自谋职业养活自己,并积极参加革命。

师:可行吗?

生:(齐声)不可行!

张:为什么?各团队讨论一下,两分钟之后发言。

阳露:我们“太阳风”团队是这么认识的,在当时那个大的社会背景下,阿Q悲惨而又可笑的遭遇是必然的,在一定程度上说,鲁迅对阿Q不“哀”不“怒”是不可能的。

黄琴:(抢答)阿Q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不可能“另类”到哪儿去,所以鲁迅先生对他也不会满意到哪儿去!(笑声)

张:(其他团队发言略去)好了,这个问题我们就此了断。卑微、猥琐的阿Q靠什么支撑他活在世人眼中?他的“命运法轮”是什么?

生:(齐声)精神胜利法。

张:官老师在召集我们开三人学术会议时做了两个假设:①假如阿Q心中没有精神胜利法;②假如阿Q内心拥有高贵的自尊。如果两个假设成立,阿Q的人生轨迹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各团队在语文学科长的召集下起立、聚首、讨论)

谭文:我们“643”团队认为,当两个假设成立时,阿Q会郁闷而死。理由如下:第一,他在现实之中处处碰壁,找不到丝毫的成就感,穷愁潦倒,生活难以为继,他的生活是灰色的,他的心空也一定是灰色的;第二,“高贵自尊”是阿Q的一剂毒药,时时有人戳“伤疤”,处处有人欺负,说不过,打不过,凭什么去维护自尊?现实中没有自尊,自尊只有在天国咯。(笑声)

张:(其他团队发言略去)大家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老师脑子里的假设,定有更深刻的认识,掌声有请官老师迷津指点!

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认识:第一,精神胜利法是不屈从命运的苟活者的救命稻草;第二,当自尊而不得时,活着就是理由。

张:官老师的两点总结很精辟,请同学们把它留在笔记上。好了,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阿Q精神有怎么的体现呢?

生①、生②、生③、生④、生⑤举例阐述。(内容略)

师:“知足常乐”里有没有阿Q精神?为什么?(各团队思考、讨论、发言)

唐建峰:有。知足常乐,是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一种自我安慰;知足常乐,是个人奋斗遭到挫败之后的一种平衡心理倾斜的砝码;知足常乐,是在别人的鲜花和掌声面前的艳羡、嫉妒,从而产生的“酸葡萄效应”。(热烈掌声)

师:(其余学生发言略)“涵养大国心态”里有没有阿Q精神呢?为什么?(各团队思考、讨论、发言)

陈粤立:有。我从新闻中了解到,“涵养大国心态”是我们国家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的舆论侵犯和武力侵扰所采取的智慧策略。凭我们国家目前的经济、军事实力,还没有足够的把握跟美国及其联盟国抗衡,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妨学学古代的越王勾践,不妨忍辱负重,于是便有“涵养大国心态”的定位。这其间,明显有阿Q精神。这是我们国家领导人对鲁迅阿Q精神内涵的深度觉解,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吸纳。(热烈掌声)

张:(其余学生发言略)刚才大家的分析在情在理,官老师在三人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问题:精神胜利法是毒药,还是良药?讨论之后,我们产生共识:精神胜利法是失败后的半剂良药。请问同学:为什么是“半剂良药”呢?各位同学,一分钟理思路,组内三分钟讨论,然后各小组中心发言人陈述理由。

谭欣:失败既成事实,无法改变,精神胜利法只能在心理上宽慰自己,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但这可以让人少些失落感,不至于使人委靡、颓废甚至堕落,所以,精神胜利法是失败后的半剂良药。(掌声)

李文丹:精神胜利法有“毒”,它为失败找理由,为挫折寻保护,为罪责作开脱;精神胜利法也有“疗效”,它为成功找信心,为胜利蓄能量,为死寂寻光明。(热烈掌声)

张:(其他同学发言略)大家的掌声是各组发言精彩的明证。就此问题,下面听听官老师的意见,掌声有请。

师:同学们的发言已经很好了。精神胜利法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我想用这样两句话来概括:适度的阿Q精神可以怡情养性以至于追求卓越,膨胀的阿Q精神必将盲目自慰以至于人格沦丧。

黄:(随着师生陈述的进程板书)

适度的阿Q精神可以怡情养性以至于追求卓越膨胀的阿Q精神必将盲目自慰以致于人格沦丧

◇不屈从命运的苟活者的救命稻草

◇当自尊而不得时,活着就是理由

张:同学们,这堂课围绕“精神胜利法”,在官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一起做了比较深刻的剖析,相信大家对“精神胜利法”有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为了更加深刻地觉解“精神胜利法”,我们在三人学术会议上,从在团队学习时间里同学们写的小论文中,选取了段毅、王倩、张玮的《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李文丹、唐校梅的《“画圆启示录”》,何淑芳、肖美华的《我身上的阿Q影子》,王权、黄玉娇的《小议阿Q的美梦》等作品,在晚上的语文自习课时通过展台奉献给大家。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整个《阿Q正传》的教学过程以三个评价单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综合解决核心问题为典范,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育”为目标。“导”的课堂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课堂上,基本上形成了两派,一是认可,一是反对。认可派承认阿Q精神胜利法可笑可鄙,但在生活中确实有用,他们从自身、社会实际出发,通过很多事例来证明其合理性。比如说考试失败,遭遇歹徒,面对社会丑恶而又无能为力时,不来点精神胜利法真还不行。反对派认为精神胜利法表面上看可以使人乐观面对生活,但那不是真正的健康、乐观的精神,而是一种精神麻醉,实际上是不济事的,现实生活中也没有谁是靠精神胜利法而取得事业成功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搭台自主唱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涨,脑、口、手的功能在自主的空间里都有开发与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得到了较为积极、充分的开启、提升和发展。实现了我的预期教学目标。本堂课留给我最深刻的感悟是:“643”课堂,教师的智慧引领太重要。

《阿Q正传》读后感 篇9

在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欺负,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于是愈陷愈深,他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

另外,阿Q生活在没有人权的时代,他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靠出卖劳力生活,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文章说明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了人民群众,革命思想不能为民众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层的、受压迫的、没有进过城的农民以能看到杀害革命党为荣,并深深理解了鲁迅先生当时的哀痛与唤醒民众的强烈心声!

上一篇: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会计处理下一篇:公务员先进事迹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