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小班教学心得

2024-10-17

关于幼儿小班教学心得(精选9篇)

关于幼儿小班教学心得 篇1

美食林是我班孩子最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区,孩子们都很喜欢去美食林吃东西,娃娃家忙碌的爸爸妈妈们一有空就回到那里去买东西。今天我在美食林投放了一些好吃的食物,有牛奶、饼干,各种糖果,孩子们都抢着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务员。于是我选了张一鸣做老板,李陈泽做服务员。

游戏开始啦,他俩高兴地直奔一一美食林,马上开始忙禄起来,把店里的各色小吃都摆出来了。不一会儿客人来了,李陈泽就热情的招待,请他们喝茶,还问他们要不要吃牛奶、饼干。没过多久,又来了好多客人,美食林的生意就火起来了,很多人都排着队等在问口买东西。不一会儿,只见李钰跑进了美食林,拿了包饼干,正要走出去时,被老板张一鸣发现了,张一鸣说:“李钰,你不是美食林的,还拿了我们美食林的东西,你是小偷。我去告诉老师。”李钰说:“不要啊,我不是小偷我只是去看一看。”一鸣又说:“你拿我们的东西就是小偷。”两人就这样僵持不下,吵了起来。

【分析】食物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哪怕是一粒小小的糖,孩子都非常想吃,因此美食林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孩子们都想去做美食林的老板、服务员,甚至顾客。一一美食林开张以后,生意一直很好,很多孩子一有空就会光顾,还会买很多好吃的东西。老板张一鸣是一个大胆、能说会道的人。由于他家是开饭店的,因此他很细心,谁没有付钱还会提醒他们“你的钱还没付呢”,要求顾客都不能到里面去,只能站在外面。而“顾客”李钰是一个对新事物很好奇的宝宝,只要他看见什么东西,他都要去摸一摸、拿一拿,不管什么事情都愿意尝试去做,有些事情到底该不该做,这样做是否正确他都不会也不知道考虑。所以在游戏中,他看见了美食林里有很多饼干,他就忍不住去拿了,忘了自己现在是顾客的身份,不能进去,因此和老板一鸣发生了冲突,变成了他口中的“小偷”。这时我如果一味地硬性制止批评李钰,貌似平静的表面下,其实却隐藏着不公正,是无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可能会削弱孩子的活动愿望,打击他的自尊心。教师应多以旁观者、游戏玩伴的身份出现,可以是听众,倾听幼儿之间的交流、感受;可以是观众,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在倾听和观察中,分析幼儿,阅读幼儿,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指导策略】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能够灵活地运用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来教育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问题,达到自我约束、控制的教育效果。

一、以角色游戏身份参与其中,解决问题。

在游戏中,教师应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如:一会儿是引导者,一会儿是游戏伙伴等等。本案例中,我在两人发生争吵时,我以“警察”这个角色去融入游戏,走进美食林,耐心倾听了“老板与“顾客”的陈述后,我首先表扬了一鸣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然后引导他思考与“顾客”吵架好不好呢。他马上摇了摇头,他看见还有很多人排着队等着买东西,就把他交给了我。我对李钰说:“我知道你很喜欢美食林里的东西,但你现在不是老板、服务员,不能进去的。如果你想看,那你去美食林里问老板买,好吗?”李钰点点头,就走到外面排队了。

二、通过游戏讲评,帮助孩子更好的游戏。

等到游戏结束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这个问题。通过我的引导,机灵的“老板”马上就明白了,并表示要按照游戏规则礼貌地对待“顾客”。然后,我又继续与李钰交流,帮助他回忆自己和爸爸妈妈去小吃店买东西的情景。我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忽闪着眼睛说:“我想起来了,爸爸妈妈每次都是排队付完钱后才把东西拿到的!”通过这样的引导,李钰明白了,饼干是美食林里的,它是需要拿钱买的东西,自己的角色是“顾客”,在美食林里随便拿东西是不对的,应该付完钱后再拿,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在以后的游戏中,他再也没出现乱拿东西的现象了。通过引导幼儿对生活情景的回忆,调动了幼儿已有经验,进一步引导幼儿明确是非,使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知识,逐步建立是非感。

三、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

教师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和引导者,要把握适时地介入指导好时机,不能盲目的干预,要为每个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要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知道哪些事对,哪些事不对,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得知识,懂得是非感。在平时,我们也会通过一些小故事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更应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孩子。让孩子感觉轻松,主动改正。

关于幼儿小班教学心得 篇2

一、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

(1)生理因素。幼儿时期大脑皮层以兴奋为主,2岁~3岁的孩子正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对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到处跑,碰碰这个,摸摸那个,因而行为的目的性不明确,动手之前并不能预见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攻击行动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特别是小班孩子,他们不会用正确的肢体语言,对自己的身体动作为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在还不能明确自己行动后果的时期,一旦受到他人的攻击,或者只是积木被抢、椅子被坐了的小事,都会像条件反射一样马上产生另一种更激烈的攻击反应,造成较严重的后果。另外,体质因素和性别因素在攻击性行为中也有一定作用,比如:体质强壮的孩子比体质弱的孩子攻击性行为多而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有攻击性行为等。

(2)心理因素。小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相对来说比较迟缓,当自己有需求时,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只好直接付诸行动,用动作替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缺乏分享意识,幼儿具有明显的自我为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同伴玩时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不能满足时甚至会抓咬别人。他们对玩具表现出极强的占有欲,不让别人玩,于是就出现了频繁的攻击性行为。所以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多表现为对其他幼儿身体的攻击,如:打人、咬人等。

(3)家庭因素。①模仿家长行为。小班幼儿还不能很好地分辨一个行为的好坏,但是,模仿学习的能力很强。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打孩子,认为这样孩子就会改正,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就会形成打人是正确的观点,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孩子就会以打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现在多媒体发展迅速,很多的传媒会播放各种枪战片、动作片、黑帮片等暴力影视作品,而家长没有很好地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教育,也会强化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家长之间吵架甚至动手等都会给孩子一个模仿的契机。②家长过分溺爱幼儿。有的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幼儿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与同伴交往中,愿望得不到满足,就发生了攻击性行为。③家长过分限制幼儿。如今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气极高。因此,许多方面过分限制和束缚幼儿,这也不许玩,那也不许动;走路不能跑、说话不能笑,假日参加各种兴趣班,很少让幼儿与自然和社会接触、交流,从而达到他们的目的。加之他们严厉呵斥的表情,幼儿根本没有分辩的机会,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其心理受到限制,并产生逆反心理。到了幼儿园,他们就会像放飞的小鸟,却因太过自由便会以攻击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社会交流。④家长过分放任幼儿。这类家长只是把孩子看作是传宗接代的希望,使其自由发展,不加任何限制和要求,对孩子不关心、不重视。对孩子的任何行为不分时间、场所、性质,都不加控制,而是让孩子为所欲为。这样的孩子到了幼儿园表现很松散、不服管教、不遵守常规、随意攻击别人,与老师顶撞等。

(4)其他因素。①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交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幼儿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如果幼儿很少与同伴交往或者在交往中经常被嘲笑、排斥等,就会产生性格扭曲和心理障碍,导致行为上的冲动、攻击性强等负面效应。②幼儿玩具使用不当。现在市面上的玩具花样繁多,特别是各种枪械、刀剑等尤其获得男孩的青睐,在游戏中经常使用这些玩具对着同伴比划,增强了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二、攻击性行为的类型

如果行为者的主要目的是伤害对方,他的行为就属于敌意性攻击。与此相对,工具性攻击是通过伤害别人而达到其他目的。同一种外显行为可能属于敌意性攻击,也可能属于工具性攻击。要依据具体情境才能做出判断。如:打人、踢人、咬人、推搡同伴、用力抓同伴、掐同伴身上的肉、向他人扔东西、抢对方东西、向对方吐口水,有的只攻击同一个人,有的全班小朋友都被攻击,有的只是开玩笑,却不懂轻重,出手重,有的认为自己受到攻击,为保护自己出手等等。这些行为从表面看是属于敌意性攻击,但是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工具性攻击,如:有的小朋友抢玩具是因为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有的是因为喜欢这个小朋友,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就对他采取攻击性行为等。

三、解决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给幼儿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除了先天的原因,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那么,如何有效抑制小班幼儿反复出现的攻击性行为呢?我认为可以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入手,只有家园配合,紧密合作,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幼儿园应根据幼儿特点及时给予指导。①正面强化策略。教师在应对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最重要也是最应该优先考虑的策略就是正面强化的策略。在改变小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要通过正面强调告诉幼儿哪些行为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而不只是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不被接受的。例如,班上的T,她经常去捏同桌小朋友的脸,或者同桌不同意她的观点的时候就动手打同桌,逼迫同桌同意。老师和她谈话也将她的行为告知家长,但是她依然还是会有攻击性行为出现。于是,我认真观察她的一日生活,在她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的时候对她进行表扬,并送给她一颗“小星星”作为奖励,在她排队喝水不插队的时候进行表扬,对她做值日生帮助老师分碗筷的时候进行表扬,在这样频繁的强化策略下,T很快就从每天都要打几次人的频率下降到了几天一次的频率,最后这些攻击性行为完全消失。②积极预防策略。在攻击性行为出现前,采取积极预防化措施是一种很好的策略。运用预防策略需要教师仔细观察班上的每一个幼儿,以提早发现问题,无论何时,教师都要尽可能地防止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例如,有一次在班上玩建构游戏,搭建龙舟,但建构材料不够,我提议两个小朋友一起搭建一艘龙舟。在小朋友们兴高采烈的搭建过程中,忽然L小朋友大声叫了起来,双眼睁大,小手握拳,我赶紧走过去,一把抱住他带到旁边,他挣扎了一会,情绪慢慢安静了下来,这时候我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非常棒,你没有打你的同学。”然后,我接下去问他:“刚才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生气?”L就将旁边桌同伴抢他玩具的事情说了出来。我耐心告诉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他的情绪平静了。预防策略用在年幼幼儿的身上特别有效,因为他们还没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表达能力。③转移注意力策略。针对小班上学期幼儿,特别是刚入园幼儿,另一种有效策略是转移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其他玩具或者零食把儿童的注意力转移。例如,班上的小D,长得很可爱,长辈非常宠爱他,所有的东西都以他为主。这直接导致了他刚入园的时候经常因为一个玩具或一本书攻击同伴,当同伴反抗时,他会边攻击同伴边哭,这时候我会先把他抱开,然后拿出一颗糖果或者其他的新鲜玩具给他,他的注意力会马上被吸引。④引导幼儿讨论策略。通常,一个四、五岁的幼儿愿意和教师讨论那些问题行为。当一个幼儿采取了攻击性行为的时候,他的自我感觉通常也是不好的。这时我找个安静的地方来和孩子讨论,引导他学会控制伤害他人的冲动情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可以为他人接受的,但是生气了就攻击他人是不被同伴接受的,应该用一种正常的方式来表达。然后继续讨论对于不同情绪有哪些不同的表达方式,重点讨论处理生气情绪的方式。建议他和惹他生气的同伴谈谈,建议他当他想打同伴时,改打地板或者桌子,建议他一个玩具被同伴先玩的时候找其他的玩具来玩,建议他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帮助他处理事情……⑤鼓励自我控制策略。当幼儿已经攻击同伴导致同伴受到伤害,例如,把同伴咬出血、抓破同伴手臂或者身上任何一个部位、用头撞同伴等等,或者同一个幼儿重复攻击性行为,并已经和幼儿讨论过不能再出现这样攻击行为时,采用自我控制策略。例如,班上的小B,经常攻击同伴,几乎班上的每一个小朋友都被他攻击过,我运用讨论策略和他讨论过攻击性行为的问题,但是他还是会出现攻击性行为。于是,一次在他攻击小朋友并在小朋友手臂上留下一圈牙齿印的时候,我先请配班老师带受伤幼儿去医务室处理伤口,然后将小B带到班级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坚定的对他说:“我不能允许你伤害小朋友,请你待在这里直到你觉得自己不会再伤害小朋友,可以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为止。”接下来我离开他不和他交谈,也不看他,当有其他幼儿试图接近他的时候,我请这位幼儿离开,并告诉这位幼儿:“小B需要一个人待会儿,等他回来时你再和他说话。”过了一会,小B过来找我,告诉我,他已经知道咬人是不对的,他会改正。我让他重新参加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适宜的行为时表扬他,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当他再次出现攻击性行为,我对他说:“看样子你还没有准备好和小朋友们友好游戏,那么请你再次回到那里,等你确实准备好了再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自我控制时间策略并不是一种惩罚措施,而是给幼儿提供一个时间让他平静下来,重新控制自己。有时候,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他们生气、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的一种反应,给幼儿时间远离刺激有助于他们平静下来。

关于小班幼儿陶艺活动的探索 篇3

【关键词】幼儿;陶艺;研究

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中,体验与创造就好比根和苗的关系,厚积而薄发,苗的茁壮成长来源于根的粗壮结实。所以,有陶艺教育家说:体验让孩子发挥个性、发挥创造力、想像力,使他的生活经验能够透过陶泥达到情感的宣泄,在创造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开展小班陶艺活动,我认为获得体验与感知是至关重要的。通过体验、感知,幼儿获得有关表现对象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如泥塑"蘑菇",需要幼儿在大脑中建构有关蘑菇的表象;泥塑"小鸡",必须在仔细观察小鸡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后,幼儿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小鸡来。因此,在陶艺活动里,教师应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幼儿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既让幼儿产生玩陶的渴望,又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一、挖掘生活素材,确立陶艺内容。

幼儿园陶艺主题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以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现有的生活经验、发展水平。如《生日蛋糕》、《快乐的毛毛虫》、《种花》、《我开心,我快乐》,这些内容都是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熟悉而有一定经验基础的。三岁是孩子跨入幼儿发展期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开始进入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喜欢以形象来概括、类化理解事物、认识事物。从身体发展看,他们的手眼协调性还未发展到随心所欲的阶段。因此,每次陶艺活动我都从最贴近孩子生活实践和游戏体验的主题活动中取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各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运用陶泥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的欲望。如喜爱温顺可爱的小动物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小兔的玩具、小兔的故事、小兔的歌曲更是伴随着每个孩子长大。每次经过幼儿园的"小动物家"时,我们班的孩子总是拔小草、捡树叶,争先恐后给小兔喂食,有的还竖起手指放在头顶,学着小兔样子跳来跳去。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小兔乖乖》这一主题。从实物、图片、书籍、玩具等各种途径入手,在活泼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及时抓住三岁幼儿的关注点,在给小兔喂食中产生《小兔采蘑菇》《青菜》的陶艺活动,在观察兔笼后产生了《送给小兔的小碗》等陶艺活动。孩子喜欢夏天,喜欢赤了脚在地上跑的感觉。看到他们乐呵呵光着脚丫在席子上、鹅卵石上、软垫上跑跳,我油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尝试一下印脚印、捏塑鞋的活动?于是,就有了《我给脚丫做双凉鞋》《我的拖鞋》等陶艺活动。

二、参与体验活动,激发玩陶欲望。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①所以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三岁幼儿而言,陶艺,绝不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过程,而是建立在丰富多样的感知、体验活动上。

(一)创设环境氛围,提供视觉体验。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实践,我发现,无论以哪种方式组织陶艺活动,只有把幼儿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在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表现与表达。活动环境的创设应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能为幼儿陶艺活动的开展提供直观具体的表象。如在《小鸡和小鸭》的主题开展期间,教室墙上布置了大量的小鸡图片、图书柜里放满了小鸡的图书、玩具柜里摆放的是各类小鸡玩具。这些物体给幼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耳熏目染中逐渐在脑中形成有关小鸡的表象特征,为捏塑小鸡作了知识经验铺垫。

我班绝大部分幼儿长期生活在城市,野外活动少,接触的自然物少,缺乏对需要表现物的感知,经常受挫而不愿意玩,如毛毛虫、小船、小兔,是孩子平时接触不到或不多见的。这时,教师应热情支持、鼓励幼儿与环境互动,和父母一起查找有关图片,带孩子寻找毛毛虫、观察各种材料做的小船模型、提供真的小兔。又如"我的故事"主题是关于感知和认识"我"的独特性。主题活动开展前,我尝试着通过让幼儿参与墙面布置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把我小时侯的照片给小朋友看呀!有的说:我想贴我和爸爸妈妈的照片。还有的说:我想把自己高兴时的样子画出来……最后,在我的组织下,孩子们和父母一起收集照片、绘画"怪脸"。随着主题进行,教室墙上除了有幼儿全家福照片,幼儿脸部表情的特写照、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的陶艺挂饰"面具",又逐步增添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我的小脸"、想象拼贴作品"有趣的面具"、和父母一起绘画的"有趣的脸"……。在幼儿和环境不断地互动中,不仅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能力增强,而且通过这种主动参与体验,孩子主动性的潜能自然而然地被诱发出来,转化为活动动机。因此,在"有趣的脸"的陶艺活动中,幼儿都兴奋提出:"老师,我想做一张爸爸那样的脸。""我要做有漂亮长头发的脸。""老师,我要多一点泥,我要做一张那么大的脸!"

(二)开展主题活动,积累感性经验。

幼儿园小班教学工作心得总结精选 篇4

经过一学期的培养与教育,这二十多个小宝宝从吃饭要人喂,睡觉让人拍,上厕所需要老师的提醒及给宝宝脱裤子,早晨哭闹不停的一群孩子,变成了饭自己吃,觉自己睡,上厕所自己知道告诉老师不尿裤子了,而且还学会了很多知识的一群孩子。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好多孩子在刚入园时有很多不良行为,如:推人、打人、咬人、挠人、不喜欢与同伴交往,不吃幼儿园的饭菜,行为自由专横……在经过我们耐心的教育与培养之后,他们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如:同伴友好相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讲卫生、守纪律。注意安全与自我保护,尊敬师长,感恩父母,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这一切的进步都是与我们和家长的辛勤付出分不开的,是我们班级四位老师和家长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我们许多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付出。记得九月十月份新生入园时,那是孩子和老师和家长都感到最痛苦的两个月,孩子面临与亲人分离的焦虑,哭闹不止。老师面临的是耐性的极限考验,面对哭闹的孩子想尽办法逗他们开心,还要照顾好他们的一日生活,好多孩子在早晨在家喝了奶,到幼儿园一哭就吐得满身,又酸又臭,我们马上给孩子换洗,然后再喂他们吃早饭。白天我们怕孩子上火,就让他们多喝水,让家长多带些换洗的衣裤,如果孩子尿湿了裤子,我们就及时的给他们换洗。

作为老师,我们从来不嫌脏,孩子便在裤子里,我们就一边安慰他,一边给他换洗干净,让孩子感到如在亲人身边一样的温暖,很多孩子在一两周内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不在哭闹了,让那些妈妈担心焦虑的泪眼,变成了开心满意的笑脸。每天听着家长那些感谢的话语让我们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中午不休息是值得的,从早到晚的工作,教案写到十点多是值得的,每天抱着孩子累的腰酸腿疼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用爱心换来了家长的安心,用责任换来了家长的信任,用真诚的沟通换来了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关于幼儿小班教学心得 篇5

小班家访心得体会篇1

24名幼儿,家访24户,访问率达100%。我们根据居住区域确定家访路线,有效的利用了时间。提前电话预约。家长在周末一般都有安排,提前预约家访时间,一是让家长安排好其他事务,二是让家长做好心理准备。了解家长的需求及幼儿在园情况。一方面,充分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尽可能的了解家长的特点,使家访内容满足家长的需求。

我们在家访时首先是教师角色,同时又要把自己看成家长的朋友,做到态度谦逊,举止文明,语言朴实诚恳。在家访的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家长们对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他们对老师的尊重与信赖。我们详细地了解了幼儿的兴趣爱好,性格特长及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健康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行为习惯,并听取了家长对教师的意见、希望,同时,耐心地传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知道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提醒家长不仅要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更要关心幼儿的情感和品德。

在这次家访活动中,发现多数家长都能客观的认识宝宝的能力,而且能主动和我们交流。家长们特别关心宝宝即将开始的幼儿园生活,特别在生活这一方面是家长们很关注的。宝宝能否自己吃饭、挑食、上厕所,午睡等问题,我们也认真听取家长的担心,我们班宝宝年龄跨度挺大的,相差近一岁,势必也会有所差距。如我们班的昕妍宝宝是我们班年龄最小的,在和妈妈的交流中我们也了解到宝宝上好厕所后需要老师帮助拎裤子,我们会特别注意。我们班的宝宝性格内向的较多,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孩子的需求有时他们会不愿表达,那么我们会主动询问,如我们班的玥函宝宝喜欢喝水但是胆子很小,我们会经常问问她。

每一次结束访问,我们都会反思自己教育行为,诚心的向家长说明,今年我是第一次带小班,所以入园这段时间来,工作中有很多做得不好和不足的地方,请家长多包含。对于我们想的不周、照顾不到地方以及有什么意见和要求请及时和我们老师联系指出。虽说家访占用了自己的业余时间,但听到孩子一遍遍地问老师什么时间到他家家访,看到家长把老师迎送到很远,以及家长们放心那份微笑,我才真正领会到家访是任何家园联系方式都无法比拟的。

小班家访心得体会篇2

今年是我带的第四次小班,每次都带小班给我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幼儿园里小班开展的“走进家庭,走进学生,集中家访月”活动,让我们在这个月里更近距离的和家长沟通交流,发挥了家园合作的更大的作用。

今年我们小三班有30个小朋友,其中女宝宝有16个,男宝宝有14个。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了3个星期了,小朋友们都已经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并喜欢上幼儿园了。其中在这三个星期中有一段小插曲让班里的宝宝和各位家长“受惊”了。

起因是这样的:

班里有个叫涵涵的小男孩,在短短的3个星期了咬伤了7个小朋友,对于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老师是有责任的,对于制止他的这种行为一定要靠家长和我们配合才能更好的制止和预防。在涵涵入园的第1个星期时就出现了咬人的现象,我们以为是小朋友之间抢玩具才引起的,但后来才发现不是的。涵涵根本不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没有什么征兆就去咬人。这样的事情让我们老师防不胜防。第一次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和他的爸爸约谈,他爸爸只是说自己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以前在家里从来没有过咬人的现象,可能是偶尔这样的。以后一定会教他的。作为老师,家长护着孩子的言辞让我们也不便多说什么。接着来的几天,涵涵就算是看电视高兴了也会去咬旁边坐着的小朋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又请涵涵的妈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和进行约谈。那天涵涵的婆婆来了,“肇事者”涵涵在中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妈妈和婆婆表示平时自己很宠,涵涵要什么马上就给,涵涵不能等的,如果不给或者是让他等涵涵就会发脾气、大哭大闹。通过这次约谈我们发现了发生这种事情的原因是家里的太宠爱、溺爱了。我们给了他们一些建议:

⒈请婆婆和妈妈在处理这种事情要意见要一致,从平时和他玩开始,一个涵涵最喜欢的东西妈妈主动说和涵涵一起玩,如果涵涵等不及了,要让涵涵学会“等待”。

⒉教会涵涵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碰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在别人手里要学会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嘛?”自己很高兴的事情可以用笑、拍手、跺脚来表达而不是去伤害别人。

⒊如果涵涵出现那种说了也不听不讲道理的现象时,爸爸和妈妈要等他发泄完后进行说服教育。

约谈时涵涵的妈妈、好婆和亲婆都像小学生一样在听老师的建议,并表示会好好配合老师一起改掉涵涵咬人的坏毛病。

通过这次“家访月”的活动让我更深的感受到家里对孩子的教育会出现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现象这也是因为现在差不多都是三代同堂住在一起,祖辈和父辈在教育孩子时观念相差太多。这也让我深思怎么去处理家长所反映的观念不一一的现象,这也是接下来所有的老师都会遇到的难题。

小班家访心得体会篇3

由于本班两位老师都是小班下学期刚新任的教师,所以,家长工作为工作之重,我们除了日常的接待以外,还必须要利用一切资源与家长进行沟通,除了网站交流和交通本以外,家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来谈几点家访中的体会:

一、我们利用下班时间登门拜访,不但表现出了老师的诚意,也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工作的辛苦,从某一个角度上,抛开教师的身份,也拉近了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能象普通朋友一样聊天交流,而重点又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孩子,能感觉到家长们抛开客套真心实意与我们交谈,也增加对我们的信任,这会更好的便于我们开展今后的工作。

二、在家访过程中,观察每个幼儿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通过与每个家庭成员的交谈中,感受他们的文化背景与教育方式,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注意观察,家中孩子留下来的痕迹,用心的老师会尽收眼底,这会帮助我们分析教育中的不同个案。

三、每个孩子在学校里和在家里的表现判若两人,有的在园内很活泼大方,在家里看到老师就会很害羞,不敢说话,有的则反之,看到老师家访,过于兴奋,想尽情的表现自己,我们可以通过家访更全面的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不同的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

四、家访给予我们双方充裕的时间来交流,我们可以反映幼儿在园内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家长也可以提出各种建议和看法,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个别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通过和家长的共同讨论而达成共鸣,找到最适合个体的教育方法。

五、家访是我们师生、家长之间感情的提升。家访完后再见孩子和家长,会有一种特别的亲切。这都是在走入家庭里一对一交流感情的提升。

这次的新生家访和期末家访对我的收获很大,在网上我也发布了这访心得,也得到了家长们的共鸣!相信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猜你感兴趣:

1.小学家访心得体会

2.家访心得体会

3.家访日记心得体会

幼儿小班育儿心得体会 篇6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幼儿小班育儿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内容:一些育儿的心得和体会能够帮助其他家长们增进育儿的知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供大家阅览!幼儿育儿心得体会:《一个两孩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追溯童年,不是要给自己找理由...一些育儿的心得和体会能够帮助其他家长们增进育儿的知识,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供大家阅览!

幼儿育儿心得体会:《一个两孩妈妈的自我剖析和成长》

追溯童年,不是要给自己找理由,而是去直面痛苦,认识痛苦的意义,领悟到问题的来源,并由此成长。

在结婚之前,我一直坚持着独身主义,或者结婚也一定不生小孩。大概是因为自己的童年太不幸福了,所以不想再将这种不幸延续下去。我觉得我没有能力当一个好母亲。

随着年龄的慢慢增大,我开始有些动摇了,特别是看到别的小孩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样子,忽然好想也拥有这么个小家伙,能让我用我全部的爱去呵护。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补偿心理?

婚后三年,我怀孕了。在知道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我就决定,我一定不会用我父母的方式来养育我的孩子。我要给他真正的爱和尊重,我要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为我们任何一个人而活。

首先说明一点,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谴责父母,不是为了表达愤怒,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只是希望曾经受到伤害的现在已经长大的孩子们,在看

完这篇文字后,能有勇气面对我们内心的伤痕,化解对上一代的怨念,并阻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负面影响继续往我们的下一代延续。

我想用我的成长经历告诉父母们,一些也许你们不在意的事情,会给孩子造成多么巨大的心理伤害。

一、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我是八十年代初的独生女,但父母并没有因为只生我一个就对我呵护备至、宠爱有加,而是按照他们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祖辈的方式来养育我。

因为父母都是中石化大型国企的职工,所以家庭条件虽然不算富裕,但衣食无忧。然而,一个缺乏尊重的家庭,无论它多么富有,也能毁掉一个孩子;一个将养育视为恩典的家庭,无论它多么洁净,也可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灾难。

自从我记事起,我的父母就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砸家、动刀子。幼小的我只能无助的看着这一切。他们吵架从来都不会避开我,如果某次吵架正好我没在场,等我回来了,他们还会再演示一遍给我看,然后逼问我父母离婚我跟谁。这个问题我至少被问过上百次。

小时候看到他们打架,我还会在一旁哭,上初中后,我就已经彻底麻木了,通常都是他们在一旁砸东西,我在一旁写作业或者看电视。我不再流泪了,但其实儿时的心理阴影一直都在。直到现在,每当我听到重物落地的声音,都会浑身发抖。

这种经历导致我一直都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我一直计划着一个人生活,又怕不结婚会引来议论,于是打算随便找个人结婚,然后马上离婚。我不懂得关心人,因为没人关心过我。我不会经营婚姻,婚后头几年经常

和老公吵架,也曾有离婚的念头。

二、不要贬低、挖苦孩子

母亲脾气暴躁,对我的要求极为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她并不吝惜在我身上花时间,因为从小她便教我背诵诗词,带我读故事。可是她吝啬的,是赞扬,是爱。

听家人说,我不满两岁就会背诵岳阳楼记,三岁时便可讲出几千字的《哪吒闹海》,不到四岁时,就独自解开了外公的九连环。邻居告诉了电视台,于是记者来采访。母亲很得意,但却故作谦虚地对别人说:“有什么啊,没用的东西,都这么大了还要我喂饭呢!会这些有个屁用!”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记得,我真的记得这件事,记得很清楚。当时我默默的把九连环放在一旁,躲进房间里。

上学后,我的成绩一直很好。我得到过无数老师的表扬,但我最渴望的,却始终是家人的赞赏。但母亲认为我这是理所当然的,我带回的考卷和评语,她从来都不会看。并且依旧按她一贯的方式,当别人在她面前夸奖我时,她就不断的贬低我,嘲笑我,说我这不行那不行,然后再得意洋洋的听别人说:“哎呀,这么好的女儿要是还不行的话,那我们家的娃娃就该扔啦!”

母亲的这种方式,让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的评价,我把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建立在了别人的评价上。如果别人批评我的某一个做法,我会感觉他是在否定我的整个人。我没有强大的内心,我做每件事都畏首畏尾,总想着如果失败,别人会怎么看我。这让我活得很累,因为我一直都在为别人活,而不是为了自己。

如果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和肯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不能感受到自己完整的存在,人就很难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衡。

如果母亲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孩子就不会浪费精力来试图获取母亲对自己的接纳,而是把这个精力投放到自身的成长上来。反之,孩子会停止自身成长的努力,把精力投入到获取父母的赞许上来。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父母仍然不给自己任何正面反馈,孩子就会放弃努力,自暴自弃。

三、不要打骂孩子

我一直是一个比较听话的女孩,但我小时候挨过很多打,甚至比男孩挨打都多。母亲只要和父亲吵架了,就会拿我出气,随便什么事情没做好,就会劈头盖脸一顿打。因为爬假山,被反绑双手;因为字写得难看,被扇二十个耳光;因为忘记写作业,被打得一个星期不能坐椅子;因为不小心把馒头掉到地上,直接就是一巴掌,还有无数句“没用的东西!蠢玩意儿!死不死啊你!”记得当时我很消沉,在母亲心里,难道我真的不如一个馒头重要吗?

有一次我打碎了一个很贵的花瓶,我妈愤怒极了,要把我的手剁掉,然后就把我往厨房里拖。我挣扎着,哭着求饶,但没有用,很快手就被按在了菜板上。菜刀剁下来的那个瞬间,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绝望的心情。虽然是剁在了旁边,但我在那一刻就止了哭声,不再有任何表情。随后我被扔在厨房里,呆坐在地上。

当时的父母基本都会打骂孩子,所以大家都见怪不怪了。那时候楼前的一户人家,把 12 岁的儿子衣服扒光,从家里踢了出来,就那么撂在马路边。男孩不断的嚎哭,我透过窗户惊恐地看着这一幕。这时我妈说:“看

到没有,下次你不听话,也这么对你。”这句话彻底的击碎了我的心。我是个女孩啊,难道就这么没有尊严?

所以我一直想不通一些家长,一方面口口声声说,为了儿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一方面又不肯付出耐心和爱,稍有不满就非打即骂。

四、不要用情感控制孩子

母亲从小一直给我灌输的观点,就是因为我才导致她这么不幸。她经常会说:“都是因为你,要不我才不会像现在这样!”、“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你要是死了我才好!”有一次我和母亲一起看电视,演的是一个小女孩,妈妈去世后,她把想对妈妈说的话贴在风筝上,说风筝可以飞到天堂,就可以看到妈妈。母亲边看边哭。我问她为什么流泪,她却忽然咆哮起来:“要是我死了,你就不会来看我!”当时的我不知道自己又做错什么了,非常惶恐,以为是自己惹妈妈生气了。

长大后的我,依然分不清个人的情感界限。看到别人心情不好,我都会有一种负罪感,总认为和自己有关,会想办法去讨好对方。如果看到别人摆脸色,我会把他的负面情绪全部接收过来,然后搞得自己也无比郁闷。

五、让孩子永远信任你

小学时的一个暑假,我和母亲坐大巴去秦皇岛。大概是六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般情况下司机只停一次给乘客解手。可是小孩子膀胱控制力不强,到了四个多小时的时候,我又想上厕所了。因为从小受母亲打压,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不敢告诉她,因为我不相信她会帮我。强忍了半个小时后,我终于对她说了,果然换来的是“就你名堂多!谁让你刚才喝豆浆了?活该,忍着!”

其他的孩子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用哭闹引起司机的注意,但我不敢,我怕挨打。后来实在忍不住了,我在心里说:“尿裤子就尿裤子吧,受不了了。”我不记得小时候尿裤子后母亲是否打骂过我,但潜意识里就是控制着自己,不能尿,不能尿。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时候记不住事情,就可以随意对他。孩子记不住事情,但是记得住感觉。我不敢告诉我妈,不敢请求司机,不敢尿裤子,这大概都是幼时的心理阴影导致的。

后来终于忍到了目的地,我连滚带爬地冲进车站厕所,却无论怎么努力,都已经尿不出来了。不知道有几人有过这种体会。我跪在地上用头撞墙,无声的哭着,却不敢惊动等在门外的母亲。

长大后,我遇到任何事情,不论我处境多么艰难,我都不会对我妈说。哪怕是大一时医院给我下的病危通知,我都直接撕了。我不想告诉她,因为我不相信她。

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在外面受了委屈,可以回家在父母臂弯里倾诉的孩子。而我遇到打击和挫折的时候,却无人可说,我只能自己硬抗,直至内伤。很多人都说我独立又坚强,实际上是因为我无可依靠。

六、不要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

母亲经常对我发牢骚,说自己童年不幸、婚姻不幸、晚年不幸。每次和父亲吵架,都要对我控诉。一件事情翻过来调过去的反复说,过去十年的事情依旧天天挂在嘴上。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拿我发泄。她常对我说:“你为什么还不不去死?你死了我才高兴呢!我就可以过自己的日子了!”这些话像刀子一样剜着我的心。

这些负面情绪让我背负了很重的思想包袱,我不相信亲情,觉得未来一片灰暗,对任何事情都不抱有希望。我觉得我一定会重蹈她的覆辙,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活着?

小时候的我经常站在阳台上往下看,心想只要轻轻一跳,大概就不会有烦恼了吧。即便是现在,每当我站在高处的时候,我都会有往下跳的想法。只不过是现在我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冲动,让理性主导我的思想。

七、不要践踏孩子的情感

小的时候我非常喜欢小动物,总期待着能养一只兔子或者小狗。但母亲对此是深恶痛绝的。我买回家的小鸭,被她淹死在水盆里;邻居送我的小狗,被她从阳台上扔了下去;我唯一养的比较长时间的兔子,在过年时被做成了一盆菜,并逼着满脸泪水的我吃下去。

有一次我在树下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欣喜若狂的带回家,小心的把米碾碎,一点儿一点儿的喂给它吃。但小鸟还是因为受伤太重死去了。我亲手捧着它,看着它在我掌心里抽搐、哀叫、最后闭上眼睛。这情景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根本无法接受,就那么眼睁睁的看着一个生命消失在我的手心。我扑到床上嚎啕大哭。母亲“啪”的一下摔了一个碗:“哭什么哭!嚎丧啊?!我要是死了,你都不会哭这么伤心吧!”

我记得当时我愣了一下,然后产生了强大的负罪感。因为我完全没有想过如果她死了我会怎样,说不定我确实不会哭得那么伤心。但这怎么能允许呢?于是我强行忍住哭泣,硬生生的憋着。情绪被堵住了,郁结在胸口,无法外指,只好转而攻击自身。我大口的喘气,几乎窒息。

后来我再没有养过任何小动物,哪怕是现在的我,已经完全有能力自主

自己的生活了,我还是无法跨过心里这道坎儿。对人也一样,轻易绝不倾注自己的真感情。因为童年的经历告诉我,只要我付出了真心真意,就一定会受到伤害。我把自己的心包在一层水泥壳里,防御着周围的一切,没有人能真正走入我的内心。

八、不要吝啬肯定

我父母奉行的是“打击教育”,也就是无论我取得多么优秀的成绩,他们也都是撇撇嘴,说“这有什么,不值一提。你其它地方怎么不强一点?”。时间长了,我就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了。

参加工作后,有一次我在网上发了个长贴,有位网友回复说:“有个细节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到,楼主的标点符号使用得非常规范,没有错别字,并且每个自然段之间都会空格,这么长的帖子看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感谢楼主为读者考虑。”就是这么短短的一句话,让我泪流满面。我忽然发现,我是多么渴望被人称赞。

所以父母们,千万不要相信什么“打击教育”能够让孩子越挫越勇,能够激发孩子的好强心理,能够让孩子奋发向上。不可能的!不断的打击只会给孩子造成伴随终生的低价值感,让孩子在自卑、自贱中痛苦的挣扎。在孩子心里,父母是最重要的人,一句小小的肯定,哪怕是非常细小的事情,都会让孩子铭记在心。

九、家庭教育中父亲不能缺席

父亲有着传统大男子思想,认为做家务、带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所以总是高兴起来就像逗宠物一样逗我玩,不高兴了就当我根本不存在。所以除了和母亲吵架以外,父亲没有给我留下很深刻的记忆。我不否认父亲很爱

我,但我感觉不到。再加上母亲不断的在我面前控诉父亲,所以我始终迈不过这个坎儿。

我上大学的那一年,父母正式离婚。后来父亲又组成了新家,并又生了个女儿。这几年,他一直在对我说他当初多么无奈,其实他有多么爱我。我也知道他再婚和再育都是他的权利和自由,可是我就是不能原谅他。不是不能原谅他的再婚再育,而是不能原谅他对我成长的不作为。

十、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

母亲是一个控制欲望很强的人,从小我就必须按照她的意志来生活。我穿什么衣服鞋子、买什么东西、考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嫁什么人,都是她决定的。我的所有事情,我都不能做主,久而久之,形成了我懦弱、胆小、毫无主见的性格。

上大学之前,母亲一直控制着我的生活。考上大学后,因为大一时生了一场病,母亲以此为理由来陪读,又延续了七年她对我的控制。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一家私企工作,母亲以“一个人生活太孤独、生病了连个倒水的人都没有”为由,搬入了我的宿舍。于是我就成了一个奇观,带着妈妈上班的人。

当时的我,根本就没有想过拒绝母亲,因为在她的教养下,我根本不知道“界限”的含义。我仿佛是跟她共生的,我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的边界。

在她的强力包办下,我没有真正谈过一次恋爱。工作后,又是在她的包办下,我嫁给了现在的老公。结婚头几年,我总是和老公吵架,不止一次想离婚。我恨母亲毁了我的一生,我恨为什么她的行为,要让我用一生的幸福与安宁来偿还。

父母几乎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扭曲孩子的现实感受,很多父母几乎是习惯性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思考和感受,从而阻止孩子表达自己。

其实,如果我的母亲看到这篇文章,也许我说的这些回忆她一件都不会记得。但正是这些不被记得的细节,在不断的伤害着我,让我痛苦不堪。

这种伤口几乎永远不会愈合,而是在适当的时刻重新撕裂、流血、疼痛,甚至是爆发式的迸裂。

育儿心得分享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助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伤心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先是应该多倾听孩子,确定她的感受,然后再充当军师,这样孩子会学会在困境中和他人沟通,更有自主性。

二、每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

我跟好好爸爸约定好,每天都要跟好好说一次“我爱你”,无论是什么时候都行,有时候是她刚睡醒,有时候是晚上要睡觉的时候,有时候是去接她放学的路上。这时候,孩子也会笑眯眯的跟我或者她爸爸说“我也爱你”。我们总认为爱是应该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应该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非常久的时间,以至于吃

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间,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后来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可是到现在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一定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己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好好的胆子不够大,很多时候很多事都不敢尝试。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依赖我们给她做,这样什么事都指望我们怎么行呢?我跟我老公就在很多时候试着鼓励她,她平时在家也喜欢画图画剪纸,可她拿着笔又不知怎么画,于是就老叫“妈妈你给我画”,我就把笔拿在她手上,鼓励她说“你一定会画得比妈妈好”就听了这句话,她会很快的画好。现在她已经会拿着笔没事就画,画圆呀,三角形,还会一一把画的图案剪出来。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特别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非常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应该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己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对比,让她知道自己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那样不仅使她找回自信,还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一定会改正的。

五、让孩子帮忙做事

平时在家我总是让好好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力的杂事,有时在我洗东西时,就会让她帮我端只小凳子。这些事可能在我们家长眼里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可就是这种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才能陪养出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只要我们多留心这种小事,就会让孩子收益一生。

小班幼儿育儿心得体会 篇7

新朋友沟通相处,很担心她不知怎样向老师表达自己的需求。转眼,烨烨入园学习已经一个多月了,在

这段时间里,已经能很好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做家长的看在眼里,乐

在心里。以下我只谈谈烨烨入园后的心得体会:

一、更懂礼貌了

烨烨是一个害羞、胆小、内向、任性的孩子。在此之前很少主动跟人问好,看见老师更是害羞、胆小的

不敢出声。通过在幼儿园的成长,烨烨逐渐变得懂礼貌、讲文明,特别是每天早上在幼儿园见到老师都

能主动的、有意识的跟老师问好,虽然声音比较小,也是孩子在进步,孩子的进步离不开老师的教导。

二、更爱自己吃饭了

晚上吃饭是妈妈最头涞囊患事,烨烨总是依赖妈妈,要妈妈喂饭,经常边吃边玩,养成不好的习惯。

自从烨烨进入幼儿园后慢慢养成了自己吃饭的好习惯,特别是爸爸参加了家长会,回来告诉宝贝,“你

们班有好几个小朋友都能自己吃饭哦,他们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你要不要向他们学习,得到老师的表扬

呀”。为了得到老师的赞扬,现在的烨烨更爱自己吃饭了,妈妈心里更是开心。这就是老师的力量。

三、更讲卫生了

一到吃东西的时候,就要妈妈催着宝贝洗手,吃的果壳也是经常随手乱扔。现在的烨烨可是个爱讲卫生

的好孩子,吃东西时能主动去洗手,吃了的果壳也能扔进垃圾篓。她说“我在幼儿园,吃饭前老师也要

我们排队去洗手的,拉完尿尿老师也要我们去洗手的”。记得有一次在大街上,外婆带了烨烨爱吃的提

子,宝贝忍不住要吃,就因为吃到提子籽,她也要回头找到刚刚路过的一个垃圾桶,把提子籽扔进垃圾

桶。虽然是很小的一件事件,却能证明宝贝已经懂得了要怎样去讲卫生、爱护环境。

四、更会画画唱歌跳舞了

在家里,烨烨总是喜欢自己拿起画笔乱涂乱画,妈妈教她也不要。自从上幼儿园了每星期都能看到烨烨

带回自己的画,有“蝌蚪”、“太阳”、“八爪鱼”、“红萝卜”、“花草”等等,一幅幅画的像模像

样的,她总是自豪的对我们说“这是我的作品”。在幼儿园唱歌跳舞了,回到家就要爸爸妈妈拿手机给

她拍视频,总是自豪的说是“老师教我的”。我们真的很感动,感动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也感动于老师

的无私教育。

五、更懂得分享

烨烨总喜欢把自己的玩具带到小区楼下玩,别的小朋友看见了想一起玩,她就是不肯,有时我们哄她也

不给。现在烨烨有什么东西都原因和小朋友一起去分享。这个转变要感谢老师在这学期举行的周五“玩

具分享日”、“图书分享日”,教育小朋友要懂得和别人分享玩具,懂得和别人分享快乐。

虽然在幼儿园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但我们看到了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非常感谢老师的辛劳付出和对孩

精选的幼儿小班常规教育心得 篇8

从小班一开学开始,我们在学期初就对小班幼儿一年中的常规培养做好定位,分成若干个阶段:小班上学期的前半学期:以适应、熟悉为主;后半学期:以初步遵守为主。小班下学期的前半学期:以巩固、适应为主;后半学期:以乐意遵守为主。

二、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作为教师都希望把自己的班级常规抓好,但是每班幼儿的特点是截然不同的,要培养千万不可以“一刀切”,更不可急于求成,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应循序渐进。什么常规在什么时候教下去才适当,深入到什么程度才适宜,遇到问题,如何去调整,都应象会计做预算一样有一个统盘的考虑。下面我就以如何引导幼儿收拾玩具为例,来说说各班是如何开展的:@_@我是分割线@_@刚开始入园的幼儿不能很好的、自觉的爱护和收拾玩具,对丢在地上的玩具不能主动的捡起来,经过本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幼儿已经对收玩具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习惯了。有时看到他们都会捡起、都会收拾好。也学会了给玩具分类,有放错的会及时放回原地放。这一点特别让我们感到欣慰。

(二)通过相互观摩讨论,寻找成功教学策略。

1、标志法:小班幼儿不认识阿拉伯数字,更不识汉字,记忆的持久性较差,就运用标志引导幼儿分类收拾,如放雪花片的框子外就贴上雪花片的标志,让幼儿通过标志了解相同的玩具要放在一起,提高幼儿的分类意识;美工区就用画画等形象的图案,让幼儿了解什么材料应该放置哪个区角。

2、游戏法: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幼儿脱下的衣服叠好后放在玩具柜上,杯子放在杯架上,图书放在图书架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改该送什么地方,还加深了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 让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通过看不同的小动物标志,相同的动物回到同样的家,让幼儿了解到标志的起示作用,知道小动物有家,玩具也有家,相同的玩具也要住在一起,使幼儿能分类收拾玩具。

(三)活动后的反思

1、教师在活动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部分,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提问的设计,不适宜太泛,思维空间不能太大,应多为选择性等较简单的问题,使幼儿稍一动脑就能回答的问题。

2、情感交流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常规管理生情并茂。 如多用一些身体的语言如:抱抱他们、亲亲他们、与他们握握手,通过这些与孩子情感交流,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孩子们会越来越喜欢你,有了感情的基础,这是建构良好常规的基本前提。

小班幼儿优秀教师心得体会 篇9

一、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全身心地关爱幼儿。只有做到师德为先,才会真正地做到关爱幼儿,把幼儿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牢记这一点后,我几乎天天早到园接幼儿;并时刻注意幼儿安全,不擅自离岗;不会时时想着自己很累、从而偷懒;不会让幼儿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比如,孩子在玩大型玩具的时候,我就再也不会和其他老师聊天、也不会坐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玩手机、看书等)。更不会有虐童事件的发生。比如,孩子尿裤子了,我不会嫌脏而逼着幼儿自己换;有个孩子爱尿床,现在大班了还用尿不湿,如果是我守睡房的话,我就不会要他在大热的天夹着尿不湿午睡,我会在他刚刚醒(或即将醒)的时候提醒他去上厕所;我也不会为了自己轻松而将孩子们扔在大型玩具场而不管;我更不会为了自己上课方便而教孩子们写拼音(五岁的孩子)和汉字(因为教这些知识既简单好上、又不用准备多少教具,让家长买几个本子、老师准备几颗粉笔就行了)。我会按照“国培”的方法不辞辛劳地精心安排每一个活动,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组织好一日活动!

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1、要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以幼儿为本,以师德为先,以能力为重,做到终身学习。做到以幼儿为本,我就会时时把幼儿放在心上:环境布置、教学设计、天气变化、材料收集??我都会把幼儿放在首位,孩子幼小的心灵就不会被忽略乃至被伤害。我会时时盯着孩子,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随时进行随机教育;要做到以能力为重,就必须学好专业知识,研究幼儿;只有做到终身学习,才能让自己不断提高,才能使自己不落后,才能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

2、要了解幼儿的需求。幼儿的需求有:自我实现、审美、认识和理解、尊重、归属和爱、安全、生理需要。要知道,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有时会表现出乱发脾气等不好的现象;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有的幼儿有时会翘着嘴巴,一点都不开心!为什么有时候幼儿会不理我!相反,当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则表现出积极、精力充沛、充满好奇、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等,如所有开心的幼儿。但对于孩子不合理的需求,我会直接拒绝,以免养成幼儿为所欲为的不良习惯。

3、高度重视幼儿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幼儿由于年龄小,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自我保护能力差,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安全隐患。因此,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是幼儿园教师的首要职责。我已经熟知我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急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并能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在危急情况下能优先救助幼儿等等。比如,要教会幼儿逃生的方法、认识安全出口标志、并知道按箭头方向逃生。而且在地震、火灾、交通安全等模拟安全演练中,我不会再让幼儿什么也不做,准备好时刻往外跑:因为我知道,灾难是不会选择在我们准备好的时候降临的!我会按部就班,该上课就上课,该吃东西就吃东西。安全警报响起后就迅速组织幼儿安全“逃生”。

4、提升自己的家长工作能力。曾经的我,只是本着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传统礼节来与家长相处,因此,只与大部分家长处好,而对于小部分家长,那只是表面上的应付(我明知道他们应付我,却毫无办法);对于那比较“刁”的家长,我更是束手无策!只能像专家讲的那样哭鼻子(虽然我只是流泪)。如今我想,那样的事应该已成过去,因为我已经知道怎样向家长介绍幼儿教育,让家长了解幼儿园,让家长也跟我一样学习“国培”;我会分期办好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办园目标、任务、理念、一日活动、教学方法,还会利用家长园地展示幼儿、和家长分享幼儿的进步、以及和家长一起解决幼儿存在的问题等等,我想,通过这些介绍,家长的心一定会跟着幼儿教育走,从而减少许多不信任、甚至刁难。当然,我还会在实践过程中慢慢摸索,寻找适合每一位家长的方法,让每位家长都懂幼儿教育。除此之外,我还记住了与家长沟通的策略,记住了沟通时的教师忌语和教师用语;牢记家园共育的小技巧;牢记家长反映问题时、幼儿生病服药时、因幼儿问题家长之间发生冲突时、孩子在幼儿园发生意外事故时、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时、与个别家长谈话时的种.种沟通技巧等等。

5、提升自己的技能素质。要组织好幼儿的所有活动,需要的技能特别多:原有的音乐、舞蹈、弹琴、画画、做手工、讲故事等传统技能、现代的运用多媒体技能等等缺一不可!好在我们转岗教师大多是师范毕业,对于传统技能不怎么难,难的就是现代的运用多媒体技能(年轻的教师应该不存在),因为像我这样年纪大的教师,学起来真的很吃力。但我仍然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下载课件,以及在教学中怎样运用等。我还要进一步学习较难的课件制作,让我在运用课件中能得心应手,不留缺憾。

6、提高自己组织每个活动的能力,尤其是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除了在“国培”上学习,还向同事学习、向网络上的优质课学习;学习其他教师的语言表达方法、教学设计、怎样组织活动方法等等等等,力争使孩子们自主地跟着我的思路走,不再用呵斥等方法来维持课堂纪律。

7、提升自己的保育工作能力。进一步明确保育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小班、中班、大班的目标各是什么,一定要烂熟于心;各年龄阶段该学什么,也要成竹在胸。做到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嫌脏、嫌臭、嫌烦。

8、提高自己研究幼儿的能力。能自由运用叙事性观察、时间取样、事件取样、日记描述、轶事记录、行为检核表对幼儿进行观察。比如,要了解本班幼儿的阅读行为习惯,就可以用时间取样的观察方法;如果要研究幼儿的争执事件(团体观察),就可以采用事件取样的观察方法;要想了解幼儿的数学能力,就可以用行为检核表来观察……总之,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方法来了解本班幼儿的情况,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上一篇:雨中情(600字)作文下一篇:梳理现行岗位工作职责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