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影评(精选8篇)
看上去很美影评 篇1
《看上去很美》这部影片是在一个架构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去掉每一个人的个性,让每个人都制度化。被制度化了的人又再去制度化其他人。
我们所学的社会化包括五种类型: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以及再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初级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方枪枪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就被老师剪掉了小辫子。然后老师告诉他们,不许说话,不许吵闹,不许尿床,要听话,要举手,要自己穿衣服,要早上拉屎晚上洗屁股,一切一切全部按照一定制度实行。还有不许质疑制度的合理性。而这种制度化就好比我们所学的社会化。孩子从小开始就被告知应该怎样做或者怎样做才是对的,这就促成了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遵守制度的优秀分子被奖励小红花。老师们应用小红花这种诡异的手段,建立了红花会组织。方枪枪曾经试图加入红花会,当某部长的儿子因为其父亲的关系拿到了小红花,并因次连带着让方枪枪拿到了第一朵小红花以后,方枪枪开始放弃了进入红花会的努力,转而开始反抗制度化的进程。他试图利用妖怪鬼魔的传说,来组织同学一起对抗老师,被迅速有力的镇压了。他接着又试图使用暴利反抗的方法,再次被镇压。虽然一再被镇压,但方枪枪乐得如此,他的夙愿就是长大,离开幼儿园,离开有红花会的地方。
人就是这样走进了一个迷圈:别人制造的花花对你真的那么重要?被孤立了就一定是件坏事?他人的关注是你唯一的价值体现?枪枪最后侧卧在一块石头上睡着了,那么单薄,无助。幸运的人们,会在多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醒悟,但还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固守着体制的标准,一心努力成为体制内所有人羡慕的强者。可是哪里来的标准呢 不过是被人们所习惯的谬误罢了。我仅希望每个人都不要迷失自己,并且能够有一天不拘于体制的实现自己那些其实不算大但是很向往的梦吧!
看上去很美影评 篇2
一、网络教研生成之美
网络教研虽没有了传统教研的现场感, 但在构建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方面, 具有传统教研无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 开放性使网络教研无极限。网络教研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完全开放, 能够吸引不同地域的众多教师的参与, 同时还能解决因工学矛盾而错过与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问题。教师可随时随地发表想法、见解, 与同行、专家、名师进行互动, 随时请教并得到他们的点评与指导。网络教研活动完全在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下进行, 真正做到什么时候有空就什么时候参与, 非常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其次, 虚拟性使网络教研更精彩。网络的虚拟性可以突破传统教研人们面对面交流的屏障。网络的虚拟特性减少了教师面对面交谈时的心理压力, 也减少了发言的顾虑, 让人们敢于发表真实的观点和见解。网络教研以文字交流为主, 使得教师在发言时, 能够有时间对教研内容深入思考, 使观点更有价值。
最后, 延续性使网络教研有生命。网络教研是一个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 以文字交流为主要研讨方式, 能够记录每次教研参与者的智慧结晶, 给参与者再研讨或后来者参与研讨提供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因而能够对教研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再思考, 注入新的观点, 重新焕发教研的活力, 使研讨时间更持久, 教研的范围更加广泛。这种延续性使网络教研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困惑:“看上去很美”
作为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 我曾辗转于各大信息技术论坛。发帖和回帖便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也成了我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不知不觉, 在专业成长的路上一点一点地前行, 处理教材的思路变宽了, 课堂的反思也多了起来。时间长了, 我看到论坛教研中的一些现象——参与讨论的人总是那几个。这让我感觉到, 网络教研看上去很美, 其实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首先, 抱怨的多, 自省的少。在各信息技术论坛的教研中, 总能听到“勤杂工”、“打字员”、“维修工”、“地位低”、“待遇差”等声音。可一味地怨天尤人, 能改变目前的处境吗?既然无法摆脱现实, 倒不如在现实环境中谋发展, 立足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不断发挥自己的潜力与作用。“有为才有位”, 总有一天会得到认可的。
其次, 应付的多, 交流的少。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一个教研平台, 需要一个良好的教研氛围, 需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我们用论坛、Q Q群的形式搭建了“草根”教研平台。可却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加入的人多, 可真正交流的人却只有那几个, 回复中“顶”、“支持”、“谢谢”等短平快的应付性语言充满了论坛, 真是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 让网络教研氛围索然无味。
最后, 索取的多, 分享的少。“我的账号没有金币了, 不能在论坛下载教案”, “××年级的教案哪里有下”类似这样的话语, 常常出现在信息技术教研论坛和Q Q教研群中。因而教研论坛、Q Q群里看似热闹非凡、人头攒动, 殊不知, 大多数教师只是为了下载教案或课件来应付即将来临的常规检查, 没有真正参与教研或相关主题的讨论。
三、有效开展, 成其之美
网络教研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技术教师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分担困惑是网络教研真正的目的。面对不同的学生, 面对变化的课堂, 我们不应将自己好的经验和教学中的困惑藏于心中, 应该将其分享, 让我们的课堂最优化。
我以为, 要开展有效的网络教研活动, 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定主题。教研主题的选择要新颖, 而且是众多教师所关心的内容和所困惑的问题, 或是课例点评, 或是集体备课, 能够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 是一线教师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能够引起广大教师的共鸣, 这样才能让更多参与网络教研的老师进行广泛交流。当然我们可以采用征集教研主题的方式进行选择。定好的主题, 我们可以利用Q Q交流的即时性发布集中研讨的时间, 之后, 将研讨记录发布到论坛进行持续的教研, 从而保证网络教研的集中性和持续性。
其次, 有主持。网络教研需要进行有效引导和适当鼓励, 因而特别需要一个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作主持人, 如果能请到专家或名师来当引领者是求知不得的。他们能够在讨论热烈时“趁热打铁”或“火上浇油”, 使参与者灵感如潮水般涌现, 让思维迸发智慧火花。当讨论冷场而进入尴尬局面时, 也许这时就是大家进入深度思考的时候, 引领者不仅要看到冷场背后的活跃, 更要积极努力地去营造“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重新点燃所有参与者的思维火花, 能及时有效地引导, 防止闲聊、跑题, 在允许不同意见存在的同时, 也要避免相互攻讦, 让教研得以顺利进行。同时, 我们也要对参与教研的教师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如在论坛里可给参与者增加威望值或加金币或用适当的语言激励。这些都能让参与者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参与研讨, 增强教师们教研的意识, 不让辛苦拟定的主题教研“流产”。
再次, 要善于小结。网络教研需要小结, 当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深入, 取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效果时, 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见解, 这是各种思想的碰撞。为了让这种网络教研的讨论有始有终, 不至于使简短文字的交流嘎然而止, 也为了让主题研讨得以升华、延续, 主持者必须在适当时候对讨论做小结。
最后, 再实践。网络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自己的课堂教学服务的。因此, 必须做好线上教研与线下实践的转化, 通过教研、实践、再教研、再实践的过程, 将课堂教学最优化,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看上去,很美 篇3
作为日本新一代的雕塑装置艺术家的小谷元彦,正是近年来的新艺术开拓者之一。大多数时候,他的作品不仅是“美”这个词汇能够形容概括的。也不是“好”这个形容词可以评价的。“我知道人们会感到不舒服”小谷元彦说,但是“这一切不是很迷人么?”
“不舒适,但迷人”恰能形容小谷元彦很多作品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在他1997年的作品《幻肢(Phontom-Limb)》中可以充分感受到这种似是而非自相矛盾的情绪。一个六岁的女童——虽然体态和表情稍显早熟——身着纯白色的衣裙仰躺在纯白色的地面上,长发散落在头颈四周。画面上唯一艳丽的颜色,是女孩小手中握着的已经被捏碎的鲜红的覆盆子果实。冷漠、恐慌、残酷、诱惑……女孩仰卧和小腿半屈的姿势,也许让观众想起荒木经惟的那些经典照片,但小谷元彦解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女孩是不带有任何性暗示的,她是那么神圣。”同样类型的作品还有装置作品《手指钳》和《帘》。
70年代出生的日本年轻艺术家,在绘画的流动性、雕塑的多元与概念性上相比前代更加超越传统媒介,尝试着各种结合方式。小谷元彦的作品《SP2新生》展示了这种对于西方现代艺术的模仿。类似不明外星生物的白色骸骨,无头无尾盘旋在玻璃柜中,齿轮般繁复的形状构成优雅的曲线,解体和移位、分散与组合中的不合逻辑,暗示了小谷元彦向未来派波菊尼或者巴拉的致敬。2007年创作的《SP1,开始》同样表达了这种崇敬之情。
看上去很美影评 篇4
《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主人公方枪枪在幼儿园的生活。在影片中,说的都是一些幼儿园的琐事,主人公全是几岁的孩子。有人可能会说,如果拍的真实,几岁的孩子会有什么故事呢?张元用不一样的角度告诉我们,拍的很真实,有很惊天动地的故事。
其实《看上去很美》没有一个主心骨的故事,发生的全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或者说那个阶段的故事。我们在看过影片后,在心里一定会有一些撞击,会有一些感慨,也会有些悲哀。因为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正好折射出了我们的幼儿时代。
方枪枪的爸爸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刚到幼儿园,枪枪的眼神充满了好奇也有些害怕。但是看到他的样子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太可爱了,象战士一样。其实方枪枪就是一个战士,如果把他们的故事放到成人的世界中去,那他就是一个战士。他和传统斗争,和规矩斗争。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他又注定了失败。失败后他又有迷茫,又有斗争。这非常象勇敢的战士。也许张元就想用方枪枪来告诉人们,不要随波逐流,要有战斗的精神,象个战士一样活着。方枪枪这个名字本身也是很强的战斗性的。
他的第一场战斗是他的辫子和老师之间的斗争。()但他没占得一点优势,很快便被老师剪掉辫子,和别的小朋友变的一样。方枪枪的大声哭喊也没能让老师变心。在这里,辫子可能代表了非主流,但一定会让世俗的观念排挤出去。就好象中国的哲学,我们从小就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认为他是对的,别的都不对。可是马克思在创立他的哲学时他不一样借鉴了很多别的哲学流派?难道借鉴的东西不对,他的就对了。再看看发达国家,是很多哲学共存的地方。所以,在现在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难道非主流的东西就是错的吗?这部影片还表现了中国教育的悲哀。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把学生培养成一样的人,从不会懂得因材施教,学生也只有听的份,不可以自己发表意见,甚至哭喊也无济于事。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中国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看看我们的周围,我们的孩子了?
《看上去很美》用孩子的眼光记录了孩子的成长,在表现他的成长过程时真的是惟妙惟肖。方枪枪开始的时候和班级的南燕走的很近,很想和她成为好的朋友,但不幸的是遭到了拒绝。于是他把眼光转向了妹妹北燕,更不幸的是也遭到了拒绝。可以说一个人在遭到这么多打击的时候可能会从方枪枪的身上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看上去很美》用了大量的这种故事情节展开了孩子的心理世界。可以说孩子的心理世界也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不要老是说孩子嘛,能怎么样呢?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想法,他们的思想,把他们当一个人来看待。从这点上来说影片又让中国教育出了丑。老师要求大家排队上厕所,排队洗手,定时睡觉,起床,上厕所。所有的人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情。这难道不是把孩子当成了机器了吗?当然,这几个老师从本质上来说是好的,都希望小朋友健康的成长。但是,他们的无知却断送了孩子们成长的大门。他们不把孩子当成一个个体,而是把他们当成应该听话的孩子。所以方枪枪所有的.行为都成了老师眼里的刺。其实方枪枪做的只是想让别人关注他,想让人注意他。但是老师没有理解他的用意,不断的批评,指责。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小朋友的爸爸来接他。开始的时候老师很有原则,不到时间不让接。但一听说他是个官员时却满脸是笑的让他来参观幼儿园的小红花的评比。领导看到方枪枪和另一个小朋友没小红花,就过问了一下。老师马上就说今天的还没评,他们俩都有。这不禁让我哑然,难道方枪枪得到的小红花要归功于这位领导,看起来好象是的。但是,老师当着所以学生这样做是不是给学生心理上造成影响呢?老师这样的不负责任是把孩子当个体了吗?显然不是!中国教育的又一悲哀。其实这个场景是非常真实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的。而且是普遍的。
方枪枪在幼儿园做了一次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告诉别的小朋友老师是妖怪,然后带领小朋友去捆绑老师。可以说这件事情很有意思,方枪枪到底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是不是因为这个老师平时对他不好?还是有什么其他含义?如果说《看上去很美》是想告诉我们要和世俗和传统做斗争的话,那这段描写就应该是告诉我们斗争的领导者是重要的,方法是重要的。其实领导者可能也象方枪枪这样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观《看上去很美》有感 篇5
《看上去很美》是由王元导演根据王朔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描述了方枪枪作为幼儿园的中途进班的一员,从开始的努力融入集体摆脱孤单,演变为最后反而受到集体的孤立,最后被集体抛弃的故事。刚看到电影名字的时候,不禁在心中思考:为什么说是看上去很美?为什么只是看上去很美?带着一系列的思索观看了这部影片。
电影的开始便是窗外纷纷飘落的雪花,这似乎已经在叙述着电影的主题,纷纷飘落的雪花背后意味着寒冷,再看看那贯穿影片的红花,那红花是如此骄人,它不仅在幼儿园出现,在成人的世界里也出现,拥有它是一件多么关荣与自豪的事,而没有得到它的人又是多么渴望得到它,然而,红花真的就是那么好吗?拥有它的人就是那么优秀吗?在那美丽的红花背后是千篇一律的规范,个性的磨灭,自我的丧失,天性的扼杀。
“红花”作为判断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并且是唯一的标准,唯一的奖惩标准,幼儿园中孩子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得到它,当然红花可以激烈孩子们的积极性,但我们也要考虑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失去的事什么?我觉得这是对孩子天性的抹杀,性格的扭曲,孩子们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多,本该在童年享受到得快乐和自由,他们感受到了吗?在这里,他们在统一的时间吃饭,睡觉,上厕所,当然这些有利于于孩子们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但孩子不是机器,怎么能以此作为评比红花的标准?这和人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不符合现实的,违背人性的。
这个故事发生在改革初期的一个幼儿园里,从方枪枪与老师的相处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育的状况,在这里有一百多名孩子,但他们在痛一个标准下生活,那个班主任没有我们想象的和蔼与亲切,反而让人觉得害怕。我们都知道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它是孩子们与社会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它是孩子们人生的起点,它甚至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记得有不少名人讲到最感激的老师的时候,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回答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老师对方枪枪的鼓励,当看到方枪枪那么努力与认真的时候,老师没有动容,以那唯一的标准要求,实行“一刀切”,当看到方枪枪行为的变化的时候,特别是做坏事,欺负同学时,老师也没有对方枪枪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以严厉的方式,最可怕的孤立,让方枪枪完全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只能过着一个人的生活,老师没有想到孩子正需要温暖吗?没有想到这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吗?老师的责任与使命又在哪里呢?
回顾现实,前段时间发生凡人“虐童”时间,以及今天我看到的一个报告称我国的小学辍学率回到十年前,这些信息高速我们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空间还很大,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不合理,教育方式和手段也有待提高,不仅仅是老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政府对教育的关注也有待提高,早年提出的国民收入的4%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但是这一承诺却至今没有实现,只有足够的资金运作,一切才有可能,当然也需要更多地人关注教育事业,家长也要积极配合,也需要付出,对孩子的教育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中完成,作为一名老师所需具备的素质很多,比如,爱心,耐心,责任心,只有真的爱孩子,热爱工作,才会把教师的工作做好。
看上去很美-观后感 篇6
《看上去很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轻快着描写了一个迷惘的小男孩寻找尊重和理解的的故事。
影片引起我对幼儿教育很多的思考。其中我选择了幼儿卫生这个角度。
一个幼儿园,至少50多个孩子,只有2名老师,两名保育员,这对孩子的照顾肯定是不能做到无微不至的。
从早上开始说起,那么多孩子在一间大卧室里休息,我感觉那个房间的通风效果不是很好。被子被尿湿了,保育员也没有清洗,而是直接晾晒到户外,我觉得这很容易滋生细菌,而孩子们睡觉又都是光着屁股的,这样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了一定隐患。
早上起床必须要按时排便,孩子们全蹲在厕所里,头对着前一个人的屁股,感觉非常不卫生。一大清早就要接受这么多人的体臭,并不能让人觉得心神愉悦吧。
洗手要排队自己洗手,用没用肥皂清洗干净我们并不知道,方枪枪不仅没有洗干净手,他竟然是逃过了洗手这一环节,如果不是南燕的报告,老师也不会知道,这说明老师监管不严,没有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卫生的准备吃饭。
擦手的毛巾是大家公用一条,这更是非常不卫生的。影片里貌似没有出现孩子们洗脸的画面,不能想象是不是也是共同用一条毛巾擦脸,很容易传染沙眼病红眼病等。
孩子们吃的事物很简单,糖夹和稀饭。食物营养搭配很缺欠。孩子们正是生长发育长身体的阶段,必须补充好足够的营养。
记得方枪枪因为不会穿衣服而在班上自己脱衣服的画面。倩倩一个女孩子在大家的注视下拖得只剩下一条小内裤,小孩子小可能不懂,但是老师这种行为,这种让倩倩示范的行为本身就是有待商榷的。冬天里,孩子把衣服脱光了,很容易得感冒。方枪枪一个人体会脱衣服,老师也有责任耐心教会他的,而不是让他在同学们面前如此窘迫。
幼儿园的室外玩具的消毒工作也不知道有没有。
晚上睡觉前,老师吹口哨孩子们一个一个的过来洗屁股。用的是同一个盆子里的水清洗,用的是同一条毛巾擦拭屁股,而且老师明知道水很烫还给小孩子洗屁股,小孩子的皮肤可比大人的手的皮肤稚嫩多了,这样做真是有点残忍了。
孩子们穿统一的园服,而且是全日制住在幼儿园,至于孩子们的衣服的清洗频率,我们更是不可而知了。还有被子,床单是否定期被晾晒杀菌,我们更难想象。
看上去很美影评 篇7
班级教育是一种根据年龄和认知水平, 把一定数量的学生组织起来, 并依据相关教育教学管理规定对学生进行集中教育的形式。在讲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今天, 陈旧的班级教育之弊端日渐显现, 教师与学生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这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班级教育往往导致教师在教育中追求简单, 抑制学生情感
在班级教育中, 教师的教育任务既单调又繁重。单调源自班级教育的程式化, 每名教师每天基本上重复着相同的工作环节。长此以往, 教师很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在这种厌倦心理的支配下, 为了完成工作任务, 大部分教师就追求教育过程的简单化, 例如:批改作文或一目十行, 或一字不读即在作文本上写个“阅”字, 或让学生交换互改……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 老师追求简单的做法比比皆是:吹一声哨就擦一个小孩的屁股;小孩要加饭, 举右手, 加汤, 举左手……实践证明, 一个与学生交流不充分的教师不是成功的教师, 师生交流不充分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二、班级教育极容易致使教师粗暴, 伤害学生自尊
在影片《看上去很美》中, 老师们常常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 如剪掉方枪枪的小辫子;仅凭学生放一个屁, 就将根本不想大便的方枪枪和南燕强行带到厕所, 甚至粗暴地将“犯了事”的方枪枪禁闭。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 老师对学生的粗暴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教师对学生粗暴的原因当然很多, 但班级教育是诱因之一。众所周知, 班级教育要求集体化, 又要求同步化, 还要求标准化。一方面,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 为了实现这“三化”, 他有他的权力与权威, 而权力与权威又极容易使教师言行专制、粗暴。另一方面, 由于内在潜质与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的不同, 每个学生的品质、学识与能力就会不一样, 在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就会呈现出差异性, 不可能同步, 也不可能以同一标准去衡量。但班级教育又偏偏让教师用同步教学并用同一标准去衡量, 这就容易导致教师的浮躁心理, 致使教师粗暴。
而教师粗暴的结果, 就是学生不被尊重, 自尊受到伤害。方枪枪被强行剪掉小辫子、被禁闭起来, 都是老师对学生自尊的严重蹂躏。学生自尊被践踏, 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班级教育常常造成教师冷漠, 扭曲问题学生的性格
班级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出现“问题学生”。由于班级教育长于以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而拙于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因此, 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所谓的问题学生。由于问题学生带来的麻烦实在太多太多, 于是老师们对此类学生, 尤其是所谓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绝望了。绝望之下便是放纵他们, 对他们的言行不闻不问, 漠然待之。
方枪枪就是影片《看上去很美》中的问题学生:不会自己穿衣服, 尿床, 早上拉不出大便, 饭前便后不洗手, 睡觉说话捣蛋, 造谣, 讲粗口话……于是老师们对他绝望了, 继之对他冷漠了。老师对他的眼神始终冷漠———冷漠地看着他站在空荡荡的寝室里独自迷茫地面对贴着小红花的黑板;对他所说的话也充满着冷漠———“你就耗吧, 没人帮你, 你什么时候练好了就什么时候下来。”显然, 老师对问题学生的冷漠无情, 并非他们生来就缺乏人性与人情, 而是现行的班级教育无法因材施教的硬伤使然。
其实, 在现实的班级教育中, 在老师的冷漠无情下, 性格扭曲变态的问题学生同样大有人在!爱是一种力量, 它能使绝望的人重新振作;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它能让老师尊重学生, 学生接受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 善于跟他们交朋友, 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 了解孩子的心灵, 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由此可知, 对学生冷漠无情的老师绝非一名合格的教师。
看上去很美 篇8
然而,当今社会不是走亲戚串门儿,综合国力才是主导,英国在政治、军事上对美国的依属与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英国也在此陷入矛盾:一方面瞧不起美国人,认为他们愚笨粗鲁,毫无绅士风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依靠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翻云覆雨。
足球一直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尤其是当美国人挥舞着钞票进军英超的时候。他们给英格兰联赛赋予更多商业化和娱乐化,球迷有一天终于发现球票越来越贵,纪念品做工越来越糙,俱乐部欠账越来越多。英格兰的联赛越发在向NBA靠拢,泛滥着肤浅的快感和泡沫般的“快餐式忠诚”,这时,英格兰球迷终于集体爆发了。
其中,以曼联和利物浦最具代表性,它们一家是英超十余载最成功的俱乐部,一家是英格兰联赛的世纪霸主,却无一例外地被美国佬盘下。尽管因为多种因素,两家俱乐部和各自球迷一直不共戴天,但如今却共同举起了反美的大旗,双方甚至开始筹划携手进行一系列的抗议活动。
利物浦:SOS
这里的SOS并非国际救援信号,而是利物浦的一个球迷组织——香克利之魂(Spirit of Shankly)的字母缩写,该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将利物浦老板吉勒特和希克斯踢出俱乐部。
吉勒特和希克斯联手收购利物浦后,便和贝尼特斯以及球迷摩擦不断。2007年11月,由于阿格重伤,贝尼特斯希望冬季能够引进一名后卫,但美国老板不允,贝尼特斯便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像孩子一样赌气地连说十几遍:“我只关注球队的训练和执教。”希克斯立即在《回声报》上发表声明让贝尼特斯闭嘴,利物浦俱乐部的矛盾就此曝光在媒体上。
但是,球迷是支持贝尼特斯的,SOS组织便是在这时创建,他们的连续抗议终于迫使美国人同意拨款,什科特尔被签下。然而,希克斯接着又没心没肺地承认,在与贝尼特斯闹别扭期间,他与吉勒特、CEO帕里一起会见了克林斯曼,希望德国人能接手贝尼特斯在利物浦的职务。希克斯也有自己的理由,他认为在与贝尼特斯出现意见分歧时,需要作好西班牙人随时离开的准备,这样才会使利物浦不太被动。希克斯的行为在美国体育界是司空见惯的,但在英格兰却不行,利物浦俱乐部的百余年历史上从来都没有赛季中途炒教练的情况,就是天大的矛盾,老板也要信任主帅,等他执教完整个赛季才能换人。
希克斯的儿子也不安生,2008年3月,他曾在萨顿酒吧(利物浦俱乐部发源地)被利物浦球迷一顿狠揍。原因是当时有利物浦球迷高喊让美国人滚出安菲尔德,小希克斯上前理论,一语不和就动起了手。小希克斯是利物浦董事会的成员,如此身份竟然和球迷在酒吧里厮打,实在败坏形象。此事后,他还没彻底意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在去年年末,他因为被一位利物浦球迷的抗议邮件烦得要死,竟然回复让该球迷“去死”。邮件原文被媒体披露后,小希克斯只能灰溜溜地走人。
希克斯虽然在利物浦闹得不可开交,但他对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发做得还是比较到位的,比如贝尼特斯续约、新CEO帕斯洛上任,以及从渣打银行谈下的8000万英镑高额赞助。另一位美国老板吉勒特不如希克斯那么高调,但他一直不看好贝尼特斯,且屡屡琢磨着将自己手中的一半股份卖给西亚财团。
SOS负责人保罗·莱斯与吉勒特有过几次接触,一次是上赛季利物浦主场迎战曼联之前,当时双方还仅仅是相互认识一下;而在去年冬天贝尼特斯谈续约期间,两人的谈话则针锋相对。吉勒特说:“几个星期前我们还是积分榜头名,可是有个人对另一家俱乐部的一个人展开攻击(指贝尼特斯挑起与弗格森的口水战),从那时起,我们前进的脚步就开始放缓,并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保罗·莱斯问吉勒特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后者不敢正面回答。
本赛季,利物浦战绩不佳,吉勒特第三次和保罗·莱斯坐上了谈判桌。吉勒特说:“目前球队的经济情况相当好,比曼联、切尔西和阿森纳都好。过去18个月里,我们为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投资了1.28亿英镑,全部都是我们自己的钱,如果还不能成功,就要问主教练、问球探,那是他们的责任了。”后来,SOS找来专业人士进行财务分析后得出了结论,1.28亿英镑是一个极其扯淡的数字,因为利物浦出售球员也收入了8000万英镑,美国老板的净支出仅在2000万英镑上下。吉勒特说得好听,真正的情况是利物浦的球队建设仅仅是原地打转,拆东墙补西墙,靠着卖旧人的钱来买新援。
自从帕斯洛取代帕里出任俱乐部CEO后,美国佬和SOS的关系才有所缓和,但SOS依旧会把抗议美国佬的大旗搬到安菲尔德,每逢利物浦主场比赛时,球迷都会唱“滚出我们俱乐部”的歌。希克斯向球迷承诺,在明年开春之前,因经济危机停工一年半的斯坦利新球场将会重新建设,只是利物浦球迷已经被美国佬欺骗太久,都不再信他们的话了。
曼联:绿金战役
曼联对美国佬的抗议要比利物浦早得多,格莱泽还没入主时,他们就高喊着反美口号,却改变不了美国人入主的现实。自那以后,曼联球迷便开始了“绿金战役”——绿色和金色是曼联俱乐部1878年刚成立时的传统色系,球迷们以此来表达他们希望摆脱美国老板控制、呈现原始本色的心愿。
有组织的“绿金战役”团体是成立于2005年的FC United of Manchester,该球队从字面上看与曼联(Manchester United)差不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抗议格莱泽的收购。当时,他们的希望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有一天能冲进英超赛场,成为一支血统纯正的“曼联”队。如今,这支球还在低级别联赛中徘徊。
“绿金战役”让大曼彻斯特郡周边一个个小球迷团体都聚集在了一起,它们结成了同盟,名为LUHG(Love United Hate Glazer,意为爱曼联,恨格莱泽)。“绿金战役”组织了多次游行抗议活动,但因为在曼彻斯特市曼城队球迷占大多数,所以造成的杀伤力并不大。LUHG的成员也常常跑到曼联的卡灵顿训练基地门口举牌子:“我们希望格莱泽滚蛋。”无论风吹日晒,表现相当执著,为了造声势,LUHG多选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去举牌,这反倒比游行更有影响,只是时间长了,很多人就只看美女,而不看口号了。
后来,LUHG转而号召球迷不再购买球队的季票,在本赛季曼联主场对朴次茅斯之战时,LUHG还发放了七万余张反对格莱泽的卡片。是役,曼联以5∶0大破朴次茅斯,许多球迷在网上质疑LUHG的提议:“实在不理解,为什么要我们放弃季票?要知道,如此完美的比赛,如此精彩的大胜,我们根本无法拒绝!”当然,曼联这几个赛季的季票确实卖得不如往年,但他们将没卖出去的季票化成散票销售,照样赚得盆满钵满。
事实证明,LUHG的抗议并没有达到利物浦SOS的效果,SOS好歹已让利物浦的老板们格外重视起来,而LUHG之于格莱泽还仅仅是“一只在耳畔嗡嗡叫的蚊子”(BBC评论)。归根结底,曼联的归属意识不比利物浦那么强烈,他们对于传统的重视也不似利物浦那样古板和守旧。同时,格莱泽在曼联一直采取“无为而治”的方针,要远远好过利物浦两位老板小丑似的表演。媒体一直在说曼联债台高筑会让俱乐部随时走向覆灭,但从曼联如今的战绩和在全球的知名度而言,媒体言论仅仅是危言耸听。刀还没架到脖子上,何必去玩命呢?利物浦的欠债可是收到了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催账单的。
球迷也要玩收购
2008年1月,一个名为“分享利物浦球迷会”(The Share Liverpool FC Group)的组织发出了号召,希望能够动员全球大约10万名利物浦队球迷,共同集资5亿英镑(每人5000英镑)从两位美国老板手中购买现有股份,一旦买下俱乐部,将采用西甲巴塞罗那的会员管理模式。
“分享利物浦”计划最初是由利物浦大学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提出来的,并有着详实的理论依据和集资方案,但这些学究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他们的一切构想都是建立在5亿英镑到位且美国老板愿意出售股份的基础上的。据说,“分享利物浦”计划的5亿英镑是筹到了的,但是美国人却不卖,双方就此僵了下来,至今仍没个头绪。
曼联也有个叫“红色骑士”(Red Knight)的精英球迷组织,他们也反格莱泽家族,于是山寨了“分享利物浦球迷会”的做法,提出收购曼联俱乐部。英国人的思维确实很有意思,“红色骑士”总结了利物浦方面的经验教训,认为其理论框架是很完善的,只是报价过低,他们决定一口气全球集资10亿英镑去找格莱泽谈。格莱泽当然与利物浦的老板们一样摇头拒绝,接着“红色骑士”将报价提高到了15亿……
中国南方沿海的几位“富二代”参与了“红色骑士”的集资,但基本是以凑热闹的心态去试试水。他们中的一位在接受采访时坦诚地说:“根本不指望能收购成功,又没有到世界末日,实在找不出一个理由让格莱泽出售一家正在蒸蒸日上的俱乐部。”
后记
利物浦和曼联连续反美的背后,是英格兰人强烈自我意识的回归,由于大英帝国时代的荣耀感还在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他们很难对美国人摆出友好姿态。英国人将足球视为生死——甚至高于生死,谁都无法容忍老美的商人拿着自己的信仰去赚银子。
在曼彻斯特流传着一个笑话:2005年格莱泽买下曼联后现身老特拉福德,他翻着当天的报纸,指着新鲜出炉的英超积分榜问:“切尔西很厉害嘛,排名第一,那我们什么时候和他们打季后赛呢?”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意识,对足球的解读完全是两种极端,美国人管比赛叫“Game”,英国人则叫“Match”,美国的娱乐元素让英国作呕。
【看上去很美影评】推荐阅读:
《看上去很美》等08-31
看上去很美的企业文化07-13
她比看上去有意思作文800字06-20
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作文600字07-19
观看上去很美有感05-24
经典英文歌名美妙翻译 听上去就是一个享受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