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2024-06-22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通用3篇)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篇1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施整体来说落实比较顺利。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整个课堂的反应比较热烈。特别是第一段,老师让学生自己模仿课文介绍自己,部分学生介绍得很有意思。有用王宝强的,有用陈奕迅的,有用周杰伦的,课堂气氛活跃,效果也比较好。

关于诗歌的介绍,由于学生基础的原因,最后放弃没用了。念了一首诗,结果基本上听不懂,基于时间上的考虑,最后决定放弃。

第二段的隐居生活,学生很感兴趣。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杖击古木,手弄流水,夷犹徘徊,自早至晚,兴尽乃号泣而归。学生都画线标明,以体现其隐士特征。

第三段的少年经历,重点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厉志教育。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屈服,在遭受不公待遇时,不自伤自怜,而是自强自励,其超凡的意志给学生和老师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课文的翻译与讲解相对而言可以通过课外补充,以加强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陆羽的《陆文学自传》以冷峻的笔调回顾自己的一生,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撷取自娱的乐趣表明自己的心态,王勃的《滕王阁序》抒发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和白居易的《与微之书》则从大自然的怀抱当中寻找心灵的调适和纾放。讲清了这些文章内涵,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精讲在阅读中常见的文体特征。本册选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的游记、传记、书信、辞赋、议论等五种文体的文章,这是本册的教学重点,教师应精讲,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篇2

首先, 学生水平良莠不齐, 文化素养普遍不高。近些年来, 中专生的文化水平持续下降, 文化课基础不好。在幼师学校里, 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女生, 她们在课下非常活跃, 能说会道, 也能与老师作简单的交流, 但是让她在课堂上发言, 则往往词不达意、面红耳赤、甚至于都不敢站起来。缺乏胆量、勇气。与学生交流时, 世界名著没看过, 问她们读过哪些童话故事, 几乎都是《灰姑娘》、《白雪公主》、《丑小鸭》等外国童话, 中国的童话故事几乎没读过。关于《幼儿文学》, 她们认为是幼儿学的文学, 学习时眼高手低。比如, 有一首儿歌《睡觉》, 提问时她们都能回答出来这首儿歌是让幼儿认识到人与动物睡觉姿势的不同, 但却回答不了还能让幼儿认识到要养成良好的睡觉习惯。在学习幼儿童话故事《冰淇淋宫》时, 想当然地认为主题是互相帮助等等。在学习幼儿戏剧时, 认为对自己的生活很遥远, 学的也不用心。

其次, 对幼儿文学的认识不够。长期以来, 大家对幼儿文学课程的认识和定位都不够准确。它虽然是幼师学校语文学科的一种, 但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及《阅读和写作》和《听话和说话》, 教学要求即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又要重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 时间有限, 而要完成的工作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不能兼顾。幼师学校中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的, 他们承担了此课程的教学工作, 在教学中存在着无教参书, 偏重理论教学, 强调其知识性, 对幼儿园的语言教育课程比较陌生等问题。在教学时往往照本宣科, 这样的教法学生不喜欢, 教学时也力不从心。在课堂教学时, 讲完理论部分后就是作品选读, 理论部分的内容较为浅显, 而选读部分要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对作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认真研习作品,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幼儿文学作品之美, 回忆自己的童年之美好, 有情感体会。幼儿文学课并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 它与《阅读和写作》、《听话和说话》、《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语言教法》等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 对作品的感知需要多元化思维。如果整体感受和情感体验被忽略, 那么学生就体会不到幼儿文学带给孩子的乐趣, 学生也就感受不到这门课的魅力了。

反思:

1.科学定位幼儿文学课程的教学。不要把幼儿文学与其它学科孤立起来, 它不仅是一门理论课, 还是实践课, 要根据目前的教学现状,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门课程, 依托现在幼师生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 通过对幼儿文学的学习, 应用于将来的教学之中。所以, 幼儿文学课程教学应该注重“讲练结合”, 提高幼儿文学的应用性, 把幼儿文学教学与培养幼师生相应的技能结合起来, 并且养成鉴赏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还应该提升幼师生的文化素养, 能够创作儿歌及幼儿诗, 学会创编幼儿故事, 能够对经典童话进行改写, 排练改编经典幼儿戏剧。

2.推行读书计划, 提高幼师生的文化内涵。读书, 尤其是读好书, 能使人受益匪浅。对幼儿生来说, 要重视读书, 通过阅读, 开阔知识面、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幼儿文学教学应引导幼师生制定读书计划, 静下心来阅读, 要有针对性的阅读幼儿文学方面的书籍。如《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集》《杨红樱作品选》《郑渊洁童话集》等作品。通过阅读, 进行积累, 只有熟悉、了解大量的文学作品, 在教学时更有教学底蕴。

3.技能训练。以幼儿文学为依托, 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情形出发, 让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儿歌和幼儿诗, 讲述一定数量的幼儿故事, 并利用幼师生的优势, 制作相应的道具进行表演。进行念唱儿歌的活动, 举行幼儿剧比赛, 在学期结束时, 进行讲幼儿故事的技能检测, 这些活动都与学生的期终成绩挂钩。

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编排和表演作品的指导, 重点训练学生的儿歌诵读和讲故事能力。一方面, 教师要根据3岁至6岁幼儿的特点, 为学生选择那些情节生动活泼的作品, 并且进行指导;另一方面,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举一反三, 让她们根据自己的特长, 自己去设计环节, 比如在活动时通过自己在美术方面的特长制作相关的道具、音乐舞蹈方面设计动作及配乐,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幼儿文学学习的兴趣, 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

4.充分利用幼儿园见习, 组织幼儿文学模拟教学。幼儿园里有语言教学, 在学生们去见习听课时, 在感受到幼儿园教师用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诵读一首首儿歌、一个个故事时, 幼儿聚精会神的模样震撼了学生。组织幼儿园模拟教学, 学生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扮演“老师”, 另一部分扮演“学生”, 换位思考, 看看怎样的环节安排与活动设计更受幼儿欢迎, 效果更好。

现在, 人们对幼教越来越重视, 幼儿文学的发展也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 幼儿文学的教师也要时刻了解最新的见解,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进取, 在幼儿文学这一领域内, 使学生认识幼儿文学之美、对幼儿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 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幼儿文学》属于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一种, 是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开设的一门课程, 它既有理论知识, 又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可以说它既是一门理论课, 又是一门技能课。但当前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作者为此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陆文学自传教学反思 篇3

1.检查上节课所学的字词掌握情况。

2.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复述1881-1930年间鲁迅的经历。

二、探讨分析

引导、组织学生根据自己所查到的资料充实课文中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

1.鲁迅的家世是怎样的?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后改为树人,号豫山,后改为豫才。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周氏望族。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在京城担任内阁中书,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不愁生计。其父虽没做官,但也是读书人。周家是—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2.出生于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过得怎样?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中透露的消息描述一下。

――一个小孩子初生人世,不愁吃穿,有疼爱自己的父母,有百般照顾自己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乐园,有博学的老师指点,又受着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遭遇了怎样的一场变故?家庭景况沦落到怎样的境地?

――鲁迅的祖父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下狱。狱中的打点需要钱,父亲一病三年也需要钱,家道急剧衰落,以至于学费都无法筹措。且家庭败落后,亲戚族人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人生的阴暗面。从而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

4.鲁迅为什么考入水师学堂后很快又改进矿路学堂呢?

――俗话说:“便宜无好货”,鲁迅因为没钱求学,无奈选择了为当时所不取的水师学堂,虽然不要学费,但教员水平极差,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直到鲁迅离开后,江南水师学堂还有教员公然在课堂上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自动,一个被动,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出国前鲁迅多次的人生选择多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是出于什么考虑决定弃医从文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怎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确知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助力,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不是导致国弱受人欺凌的根本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思想启蒙,以求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为自己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奔波的话,出国后接受了新思想的鲁迅,则成长为一位拥有救国救民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志土。

6.请同学们结合时代背景,谈谈对鲁迅回国后,从这个学校辗转到另一个学校的理解。

――鲁迅就像一头困兽,为生活,更为救国救民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左冲右突。

7.文章最后一段交待的是鲁迅著作方面的情况,根据其中的名篇,对鲁迅在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作用稍作讲解。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文集名。

(2)思考:传记是以写生平事迹为主的,而本段写的是著述情况,是否可以删除?

――不可删除。因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文学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文学创作是他歌颂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著述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删去这段,传记就会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吃人的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国民的劣根性;③《记念刘和珍君》抨击军阀反动统治。)

三、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作传前的主要经历。下面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些经历能表明作者是怎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二和练习三第1小题引路,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断,即写不肯做幕友和商人与弃医从文经过的片断,思考习题中提出的问题。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练习二及练习三第1小题,求大同。存小异,形成答案,并推选一名代表准备发言。③请一个小组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小组代表发言(没有则罢)。

2、学生自读揣摩及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就事情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等方面作一些补充介绍。待小组代表答题结束,教师给予简评,纠偏救失。

3、师述:我们从作者不愿做幕友或商人的故事中,认识了胸怀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鲁迅,他怀揣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思想、新事物的理想,毅然决然地跨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又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这两件事真令人感动。事实上,鲁迅一生中,可歌可泣的故事数不胜数,就本文而言,其中记录的每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写到的多次“走出”,便是他上求下索、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棋瑞政府”“要捕拿我”,也表明了他与反动派誓不两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不过这些内容都写得很简约,同学们一时还看不出究竟,有待今后不断丰富阅历,逐渐了解。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小品社活动简报下一篇:骆驼祥子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