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梦诗歌

2024-10-19

浮生梦诗歌(精选14篇)

浮生梦诗歌 篇1

浮生梦诗歌

(一)

寂夜空,风暗送

闲云飘逸遮月明,借问此意谁懂

梦里影又逢,竹枝搭凉蓬

奈何燕雀穿梭中

空留娇影憔悴叹花冢

闲愁几点染墨重

独登高楼静望银光洒苍穹

晨依朦,梦未送

卧听村犬吠不停,辗转人成疯

(二)

白驹过隙

刹那离别又泪湿裙衣

蒲羽翩翩

恋恋舍舍又一幕凄凄

嫩白皮肤

刚还是孩子,已变作脑痴

红衣裳

精雕的床,朦胧的帐

淡了颜色,陈旧了镜前的.秀气

美丽是种醉,青春醉中飞

红颜薄命隔世亦盼遇

花丛簇簇,彩蝶曼舞

似多了几分仙气,多了几分痴迷

那一袭红裙,高挽发髻

袅袅婷婷,回眸浅笑

终是醉了欲行的步履

(三)

浮生如梦,短暂、幻虚

那是真与假的交织

似有,似无,似笑、似泣

红尘如梦,潇洒、有趣

那是心花瓣瓣开放

层层叠叠,芬芳漫溢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

荡一生秋千,爬一次天梯

锁一场寂寞,玩一次古稀

浮生梦诗歌 篇2

一、曹操生平

曹操, 字孟德, 小名阿瞒, 沛国谯 (今安徽亳州) 人。父曹嵩, 为宦官曹腾养子。曹操的家世与宦官集团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曹操“少机警, 有权数, 而任侠放荡, 不治行业, 故世人未之奇也”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步入政治活动之后的曹操, 最初的志向不过是“欲为一郡守”、“欲为国家讨贼立功”。但历史的风云际会似乎并不容许曹操的理想停留于此, 因为汉末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召唤着能够结束天下大乱的英雄人物出现。放眼汉末, 这一英雄人物无疑非曹操莫属。

二、简析曹操政治生涯各时期的代表性诗歌

金戈铁马、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以及对于悲剧性现实状况的冷静理性的审视, 带给了曹操深沉而悲壮的生命体验。在军务倥偬之余, 曹操十分爱好吟咏诗歌。

1、对曹操政治生涯早期和平梦的分析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 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 乃心在咸阳。……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这首五言诗描写的是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关东义军联合讨伐董卓的历史事件。诗歌如实的描写了伐董义军由聚到散的情形, 对袁绍等将领各怀私心、畏葸不前进行了揭露和批评。全诗风格质朴, 沉郁悲壮, 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政治家的豪迈气魄。最后两句诗对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 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 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故这一时期曹操的“中国梦”是除奸诛恶, 匡扶汉室。解救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 渴望国家统一。

2、对曹操政治生涯鼎盛时期和平梦的分析

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约作于建安十二年 (公元207年) 曹操征讨乌桓胜利班师回朝的途中。《步出夏门行·观沧海》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本诗是借古题写时事。它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诗人打破“自古文人多悲秋”的传统情怀, 虽是描写秋天的典型环境, 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曹操征伐大患乌桓, 这是他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这次战争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曹操登上昔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 此时心中难以平静, 故将自己宏伟的报复、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

3、对曹操政治生涯低落期人才梦的分析

短歌行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这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以后。诗人虽然在赤壁之战中遭受失败, 但不灰心, 仍要招贤纳士, 再图进取。“对酒当歌”至“唯有杜康”八句, 强调要及时地建功立业。曹操提醒士人贤者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 岁月流逝已经很多, 应该赶紧拿定主意, 到我这里来施展抱负。

“青青”二句原来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话, 这里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思慕。“明明如月”至“心念旧恩”这八句诗主要讲了两个意思, 即为求贤而愁, 又表示要待贤以礼。这四句诗生动刻画了那些犹豫彷徨者的处境与心情, 然而作者不仅丝毫未加指责, 反而在浓郁的诗意中透露着对这一些人的关心和同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 曹操以周公自比, 表示要热情而周到地接待愿意来辅助自己的贤才。

4、对曹操晚年统一梦的分析

龟虽寿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腾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这首诗约作于公元208年初。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 南下征讨荆、吴之前。表现了作者晚年雄心犹在, 志在统一中国的抱负。

作者在诗的开头先从传说中的两种动物写起。“神龟”, 《庄子·秋水》载有通灵之龟, 能活几千岁。“螣蛇”即传说中与龙同类的神物, 能兴云驾雾。作者意在尽管神龟和螣蛇号称长寿, 但总还是有终结的一天。曹操以老骥自比, 虽然形老体衰, 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首先讲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 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 成败祸福不完全是由上天来安排的, 要去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信和乐观的情绪。不得不说曹操的诗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三、总体评价曹操其人及其诗歌

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曹操御军三十余年, 但手不释卷, 登高必赋。曹操“唯才是举”, 只要有才, 哪怕是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也可以委以重任。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 常能根据敌我情况, 临机决策, 变化多端而富有韬略。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 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他始终怀揣着统一天下的“中国梦”,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曹操的诗是以英雄气魄取胜, 宋敖器之《诗评》说:“魏武帝如幽燕老将, 气韵沉雄。”曹操的诗歌不仅强烈的抒发了其政治理想和抱负, 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文学价值。他对文士的礼重和奖掖以及他自己雅爱文学并取得了很高的创作成就, 所以他真正做到了“外定武功, 内兴文学”。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二卷)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刘跃进, 王莉.三曹[M].中华书局, 2010.

[3]陈寿, 撰.裴松之, 注.三国志·魏书[M].中华书局, 1959.

[4]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 (增订本)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5]刘伟安.历史精神的诗化显现——曹操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魅力之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02) .

留步饮君酒,一夕浮生梦 篇3

◎月下婵娟 爱穿旗袍的女子,喜欢古色古香的文字,爱一切美好真诚自然的人和事物。如果可以穿越,梦想重回盛唐,或者南北宋也好,可以在唐诗宋词的豪放与婉约里书写心情。

那是多年后,墨清玄再次见到她。高远的天宫里,他跷腿坐在潇湘亭上,畅饮她酿的浮欢酒。赤脚奔来的神仙鬓发散乱,怒目圆睁道:“你……你这个小贼,敢偷本仙的酒!”他缓缓回头,风姿潇洒,眉目如画,以袖揩落唇边残酒,却从不知有天这甜蜜佳酿会变得如此难以入喉。

一千年里,他曾在瑶池的滔滔碧波里声声唤她的名字,在远方说着:“苏离,你等着我,不要忘了我。”

可现在,她已不认得他。彼时她空有仙子之名,姓苏名离,酿得一手好酒,奈何真身是瑶池里的一只癞蛤蟆。虽承受着诸多嘲笑,一颗芳心仍勇敢地爱慕着天界神勇无双的天宝将军。

天宝将军对这桩爱恋抱着不置可否的态度,让苏离为此辗转反侧,寤寐思服。无人明白苏离的执着,众神皆说:“真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某日,天帝一纸令下,要她嫁给魔族少主。那时,她心里呐喊道:“我朝思暮想的人是天宝将军,我不要嫁给什么少主!”

苏离并不知道,彼时天界流传着她以奇丑之貌竟吸引了两个英俊男子的传说,有多少仙女无比嫉妒。但谁叫魔族少主墨清玄偷喝过那坛浮欢酒后就对她念念不忘呢,这也许就是缘分。

她嫁给了他。十里红毡绵延铺展,人群的尽头,着锦袍的男子缓步行来,风姿潇洒眉目如画,展颜一笑,如盛开倾世桃花。

这似曾相识的男子竟像一个梦,太过隆重,她不觉得一坛浮欢酒就可以让他对自己思慕至此。他有青黝的眉,挺直的鼻,他把她抱得那么紧,像没人能够将他们分离。他微笑地接过她斟来的酒,一饮而尽。却突然按住她要同饮的合卺杯,泼出去的浮欢酒在地面灼烧出狼狈的痕迹。

原来,她只是天庭征伐厮杀中的一枚棋子,并不了解这个素昧平生的魔族少主为何会对自己怀有痴意。她同意出嫁,只因为天帝答应她,回来就可以如愿嫁给天宝将军。

她不知自己带来的浮欢酒为何会有毒,面前的男子漫不经心地抹去唇角的血,展开的流云衣袖却大力卷过她的身体。上一秒,一柄神器擦着她的背划过,她愕然转头,身后是手持长枪的天宝将军。

墨清玄被将军一枪戳中时,脸上仍笑着,像是只要能护她安好就心满意足了。

温热的血喷溅到她心口,隔世的记忆如潮水奔腾,一浪接一浪。她抱住他渐渐滑倒的身体,却只能哭喊着唤出一句:“墨清玄—”

一段湮没在千年之前的传奇,那是所有神仙都三缄其口的,天庭里最美丽的仙子爱上了睥睨天下的魔族少主。

梦里的那人,那个声声呼唤她的人,看一只癞蛤蟆渐渐长大,日日想要嫁给天宝将军的人,是她的墨清玄。

她还没有说过爱他,还没有告诉他自己一直在等他,就已经又失去了他。

浮生如梦作文800字 篇4

浮生如梦作文800字—我独自坐在竹席上,旁边雕花梨木桌上放着松针。耳畔依稀传来的爽朗笑声,从耳垂一并蔓延到了唇齿间,复而勾勒梨窝浅浅,我记起那日的时光„„

是黄昏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映满了天空,如红绸子一样的精灵在天空中舞蹈,苍穹上偶尔飘过几只纸鸢,却早远离故土独往翱翔。

我自天空往下,荡着碧波的湖水熠熠闪光,如今一般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回不到过往,那时无忧虑,我记得溪边的独角亭,是高高翘起的——做金枝,亦做凤凰。如今的日暮时分,爹爹说李家娘子不输的气节,我亦未输。小厮扶我上船,依稀记得那时低喃:“若有三分酒性,为雅而致,尚不亦繁忙,自行便可。”

可我实际是已经忘了回家的路,记忆里隐隐约约的印记,但不清晰。

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荷花开得正旺,我已多番欣赏,但总觉得不够,不管是海棠、红芍、桃夭、白兰,我总觉得比拟荷花少了一份韵味,欣赏荷而自饮酒,我发觉脸颊烧红,有溢泪灼眼,是欢愉。

泛舟湖面,看着荷花朵朵艳丽,外红内白,渐渐往里变浅——鲜红、桃红、微红、浅红,由纯白变成晶莹的白。看着看着,越看越美,竟是不小心将船划入了荷潭里,我看着左右围满的荷花,去丝毫不是进退两难的苦恼,只有满腔的欢乐。

看见湖水泛着金光,幽静而热烈,我划过船浆,肆意听见耳边水边溅起波澜而发的声响,才是觉得悦耳亦是又划了几下,见没有划出“荷花围阵”带着些许青涩因而焦虑,不过淡淡之间若有若无——怎么划出去,怎么划出去呢? 恰是这之间的间隙,惊起了欧鹭扑闪着翅膀正飞,全然没有平日的惊恐,倒是愈发可爱,看着它们在天空中划过完美的弧线,又落在水面溅起波澜。远处亦是一片红色,那鸥鹭便在红色中沉淀,融为一体了。

时光前行,那些曾经如此贴近我心的,已渐渐薄成一片谲色的暖意,暖却带着绵长的伤感,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是谁也触碰不得的珍宝。

纵使今日再想,依旧笑音浮现;纵使今日再思,依旧美好欢愉;纵使今日再念,依旧往如昨夜。

不停浮生梦若成安-散文随笔 篇5

不知从哪里来,更不知往哪里去。一个表情淡然的白衣男子从雾里走向前方一座小茶坊。白色的雾气缠绕着茶坊的牌子,朦胧间可以看到两个大字不停

男子清明又迷痛的眼睛小小的闪烁了一下,薄唇微启不停......确实,不能停......声音低靡的连自己都听不见,只能靠着唇型辨别字眼。微微一顿,便跨了进去。

映入眼帘的是寥寥无几的茶客,两个小伙计却忙碌无比,真不知哪里来的这么多事情做。正门对着的茶柜前,慵懒的紫衣少年仔细又痴恋的擦着手中的金镯子,却又不显糊涂。萦绕鼻前的茶香让男子忍不住想尝尝,这到底是什么茶。

一个小伙计迎上来客观,是买茶还是换茶

男子冷漠的眼睛看了这伙计一眼,这个人,叫君慕,他识得,只是不知为何在一个明不见经传的茶坊当伙计,不过,不关他的事。

久久不见男子回答,君慕自顾自的说开了买茶的话,我家老板山舷只要金子。换茶的话,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了。

男子缓缓开口那,我就讲一个故事好了...... 山舷。

男子走到紫衣少年面前坐下,少年也收起了金镯子,对于故事,他可是一直保池着尊敬喜爱的心情看待的。

这个人,看起来很有趣呢。冷冰冰的脸庞用来讲故事,多么的别具一格啊。

四周更加安静了 寥寥几客也手捧热茶,看着周围景色,耳朵却注意着这边。

可否先来杯茶。男子看着山舷稚嫩妖孽的脸,面无表情。

山舷一笑挥手可,空城上茶。

你太过理智,思绪太过清晰,所以你永远也理解不了我究竟有多痛耳畔是女子仇视敌对狠厉又带着绝望的指责。

男子难过的看着女子,语离落......

伸手想要抓住她的手,却只让她的袖子从手侧划过。离落,我不是不痛,只是因为我太过理智,所以我更清楚究竟你有多难过。甚至比你更难过。

可是,我不能说......

身为罗煞国的大祭祀,我有太多的不能和不愿,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你。而你,身为这一次的祭品......

终究,还是对她说离落,在这罗煞国,我是祭祀,而你,是祭品。所以,你不能爱上我。我也不能......爱上你。

离落冷笑着离开锦衣,你没有心。明知道我对你的意,还可以狠心的提醒我,我只是一个祭品,我的结局已经注定要死了。算了,施舍的爱给我我也不要。

看着离落故作镇定的也要保持着优雅离开的样子。锦衣笑的意味不明,眼神突然一瞬间那么的温柔。嘴角来来回回的.吐着相同的找几个字祭祀......祭品......祭祀......祭品......哈哈......哈哈......

大祭 祀,请不要忘了三日后就是祭典,请不要逾越了身份。

知道了。

苏锦衣漠然的看着舞夕面无表情,正事正办精致白净的脸庞。食指和中指从她脸侧划过,轻笑其实,你的定义,是什么呢?

不待舞夕回答苏锦衣便离开了,无论什么定义他都不在乎,三天,三天......只有三天了。

夜晚,离落换下一身紫纱衣,蒙上脸庞没入夜色。纤细的指尖捏着一朵紫白色花,花的香气,使人沉醉,昏迷。

悄然进入锦衣的房间,床前。看着锦衣瘦弱嬴白的脸,只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窒息,比起死这算什么,你亲手要我死啊......死在我爱过的人手里,我宁愿,从没出世过......

门外火烛莹莹,离落抬头看了一眼,迅速躲起来。

不知床榻上的锦衣嘴角笑意一闪而逝。

琉岚花香,对付的了别人,可是,对我苏锦衣管得了什么用......

于是,离落带着满腔悲伤苏锦衣将她抓了回去。

为什么不能放过我。离落挣扎着被禁锢的双手,难过的眼睛都要睁不开了,害怕一睁开眼睛泪水就会掉落下来,灼烧凉心......

锦衣覆手侧着身子,不再看离落,视线流连着斜廊外昏暗的天空。他的眼神,离落看不懂,像是惋惜,又像是诀别。沉浸在自己的悲里,锦衣,你是在,跟我告别吗......

锦衣的嘴唇动了动 似是在说一些话,无声......

故事讲到这里......山舷的眼睛好像会发亮的星星,闪闪的,嘴角都得意的勾着,无论听什么故事他总是笑着的,悲伤,喜悦......

因为他在很仔细的听。有多少人用尽一生才书写成一个结局......

然后呢,那个锦衣......该不会是你吧~~山舷性质盎然,嘴角恶趣味的又扯大了一丝弧度。

男子摇头轻笑,只是这笑不入眼底,继续讲述离落当时不知道,锦衣当时说得话其实是一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告别。

那句话,除了我他没对任何人说过,哪怕对于我,也只是在他喝醉的时候不小心听到的。

恨我銮生,只求保你一世成安......

山舷默笑,不再言语。以恨为名的爱,结局总是不得善终的。

男子如是说其实,三天后的祭祀,离落并不是祭品,锦衣将自己的职位传承给了离落,这样,她就不会死了。呵,无知的人说,这叫永生。

仪式结束后,苏锦衣的头发一瞬皆白。他,才二十岁。

我永远也无法忘记,当时他就现在祭祀台的最顶端俯视着众生,俯视着我,哪怕我是他挚友。

后来,君王暴怒,一个不受掌控的前祭祀,留着没什么用了,我知道,离落知道,苏锦衣他自己,也知道......

他就从祭祀台跳了下来,然后凭空消失。

都说他死了,我不信。

他们最后还是没有在一起。

光洁的皮肤,就算伤好了也不能忘记,它曾经结过疤。

不能否认,他们曾经相爱过,岁月就是那个见证者,哪怕岁月都已经不记得了。

可是你记得啊。山舷开口道。

男子抿尽最后一口茶,淡淡的说道以后,我也会不记得。否则,我怎么能以这种口气,将他的事告诉你呢?哪怕是真的,哪怕在美好,在你眼里也只是个故事不是吗?

所以,你才会告诉我啊。我是一个很好的听众。

我知道。

男子缓缓起身走向门外,不忘言说茶尽了,故事也讲完了。我,也要走了。

山舷看着那个男人的背影,拄起了下巴,眼睛一眨一眨的,精神极了......

不停的另一个伙计忙说客官,外面还在下雨。

浮生梦诗歌 篇6

繁花过寂,冷雨未息,残香未尽的夜里,是谁轻轻推开尘梦的门扉,悄悄取走了前生遗落的泪?

【参商之殇,泪水将记忆埋葬】

那一夜落雨无声,宿命的缰绳牵引着你我在凡尘中不期相逢。从此我便恪守着心中的净土,等待着你将心花播种。

柔情回转,百媚横生。造化捉弄,命中注定。

未遇见你之前,我每夜清灯相伴,潜心默念,执卷静倚窗轩,淡看庭前花落,漫观天外云舒,在红尘深处静静守护着那颗冷寂的心,不染一粒纤尘。时光荏苒,人世变迁,命运的安排竟是如此的微妙,幽夜中一场悄无声息的细雨,蓦然打破了那一个清寂、恬然的世界。那一夜,细雨无声飘零,幽冥锁住了时间的流逝。残烛荧光,我默读如旧——“落红香幽尽,枯叶梦断魂。冷雨潜入夜,参商隔凡尘。”

无数个夜晚,无尽的幽冥,一场细雨湮没了多少似曾相识的柔情,冥冥中却又演绎着前世今生的相依相侬。

那一世暮雨柔和,微风中你轻轻摇曳着妩媚的身姿,漫撒出清新的芳香,娇柔地挽着我的臂腕,安静地享受着每一个温馨的夜晚。红烛荧荧,细雨悠悠,你翩跹舞动,我如常倚窗浅观,低吟默咏——“红烛伴幽雨,兰香轻浮衣。残薰随风散,形影永相栖。”

细雨静静的飘落,山涧中每一个有你相伴的夜晚都显得格外的祥和温暖,然而良辰美景终敌不过似水流年。

“五百年后,雨落泪收,红烛窗口,还梦相守。”残香未散,泪落青山,一世尘缘,终究隐没于幽暗。

【独自浅唱,谁依旧泪落心殇】

风雨无声,无数个夜晚我虔诚默念,倚轩静侍相约的`期限。怎奈相思苦不见,泪潸盈面殇未敛。

奈何桥边,三生石前,所有的记忆都随着泪水淡淡消散。而今我一袭青衣,凭栏默念,静静守护着心中的那份净土,在幽暗中无声地等待。

【清寂幽夜,雨落无声】

春秋迭换,花谢花开,鬓发白了又青。今晚红烛荧荧,细雨轻落无声,我依旧倚窗默咏,低眉浅诵——“今生缘注定,前世回眸脉生情,红烛轩窗雨无声,泪收复重逢。”

不知命运的缰绳揽回了多少淡去的曾经,不知多少个宁静的幽夜、多少幕甘润的细雨可以填补没有你相厮守的孤独。一切的迭变宛如相别了千年,又好似转瞬之间。

雨无声,烛光荧荧。

这一夜是那么的安静,冷风吹融细雨沾湿未曾改变的青衫,沁入心底最柔弱的地方,瞬间掠过眼眶,划过面颊。时间停止了脚步,任残香在幽暗中漫溢每一个时辰的角落,缓缓收敛曾经散去的记忆,于夜幕下兑现百年之期。

【浮生若梦,淡观流云撩心静】

“落红香幽尽,枯叶梦断魂。”这晚你浅笑撒下一粒花种,手中紧握着一滴晶莹炫目的泪珠,静静远去了清逸的身影。今夜雨依旧无声,红烛荧荧,我依然倚窗默咏。

浮生百年限,魂梦一瞬间。

青山香未尽,轩窗蝶翩翩。

尘世轮回,暮雨纷飞,如今应该欣喜再度重逢续前缘?还是一场梦醒又相距千年?!流云浮定,风住香凝。

浮生梦诗歌 篇7

尼采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在这部著作中, 尼采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义。尼采一反传统, 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不是源于希腊人内心的和谐, 反倒是源于当时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由于希腊人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 所以产生了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 要用艺术来拯救人生。[1]

对人生的这种悲观看法, 并不是西方所独有的。“天地尚不能久, 而况人乎?”是老子的看法。庄子则认为:“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过隙, 忽然而已。”就连雄霸一方的曹操横槊赋诗, 开头也是这种思想:“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李白似乎比前人想得更深更多:“夫天地者, 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 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 为欢几何?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生者为过客, 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 同悲万古尘。” (《拟古》其九)

李白在《襄阳歌》中写道:“鸬鹚杓, 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舒州杓, 力士铛。李白与尔同死生。”李白这种发自心底的与酒同死生的呼喊, 与其说是对酒的喜爱, 不如说是对悲剧性人生的一种否定。

既然如此, 人生的意义又在何处呢?李白有过很多追求:“求仙”“任侠”“出仕”……但他渐渐发现, 其实最简单方便却又最容易达到目的的, 无疑是饮酒。他自然不是为了饮酒而饮, 而是饮酒可以带其进入尼采所谓的“酒神状态”。且看他的《月下独酌 (其二) 》:

天若不爱酒, 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 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 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 复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 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 勿为醒者传。

何为“酒中趣”?酒中之趣便是沉醉于酒神状态之中, 是尼采所认为的“整个情绪系统激动亢奋”, 是“情绪的总激发和总释放”, 是一种交织着痛苦和狂喜的癫狂状态。在这种状态中, 艺术“作为趋向放纵之迫力”支配着诗人, 留下了大量的佳作。

日神是美的外观的象征, 而在尼采看来, 美的外观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幻觉。日神是个体的人借外观的幻觉自我肯定的冲动, 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日神精神在李白身上体现为对“出仕”这种“幻境”的追求上。

唐朝为了抑制士族阶层, 在选取人才方面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 采用科举制度, 选拔官吏。很多宰相都是科举出身, 例如唐代有名的贤相张九龄。科举取士, 给出身寒门、庶族以及商人的文人提供了一条比较宽广的出仕道路。唐朝前期的人才环境的确是中国封建社会并不多见的, 是士子有理由充满对功名事业的种种幻想的时代。所以王昌龄会幻想有朝一日可以“明光殿前论九畴”, “簏读兵书尽冥搜, 为君掌上施权谋, 洞晓山川无与俦。” (《箜篌引》) ;被称为“诗佛”的王维年轻时也曾希望“宝剑千金装, 登君白玉堂。身为平原客, 家有邯郸娼。使气公卿坐, 论心游侠场。” (《济上四贤咏》)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 也就不难理解李白会有“申管晏之谈, 谋帝王之术, 奋其智能, 愿为辅弼”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的理想了。他曾经是一个热情洋溢、抱负远大的有志之士, 想要在“不屈己, 不干人”的前提下如大鹏展翅实现自己的梦想。李白在很多诗歌中描绘了他的理想国, 预支了幻想实现的喜悦。且看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 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 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 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 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 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宝元年, 李白得到唐玄宗召其入京的诏书, 十分激动, 他认为得到了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回到南陵家中, 与家人告别并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所描写的一切都很美好:起始的两句描绘了一派丰收的景象, 接下来进一步渲染欢乐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 诗中出现了“醉”, 然而这并不是酒神精神意义上的“醉”, 因为这里的“醉”是志得意满、欣然快慰的“醉”。李白以汉代朱买臣自比, 认为此去长安可以青云直上。这样的得意之情使得李白发出了“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样甚至带点自负的日神式的自我肯定, 李白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坚信自己“济苍生”“安黎元”的梦想会有实现的一天。可惜的是, 随着赐金放还, 李白美好的梦想幻灭了。

李白可谓生不逢时,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 仍然就人才选拔方面来讲,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事件:

上欲广求天下之士, 命通一艺以上皆诣京师。李林甫恐草野之士斥言其奸恶, 建言举人多卑贱愚绩, 恐有但言, 污浊圣听, 乃令郡县长官精加试练, 灼然超越者具名送省, 委尚书复试, 御史中垂监之, 取名实相符者闻奏, 既而至者皆试以诗赋论, 遂无一人及第。林甫乃上表贺野无遗贤。

这件事情虽然发生在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 但也可作为一个旁证。虽然表面上仍是科举取士, 但用人大权则早已被李林甫所掌。其实需要归罪的又何止李林甫一人, 稳坐宝座的唐玄宗未尝不刚愎自用:“朕不出长安近十年, 天下无事, 朕欲高居无为, 悉以政事委林甫。” (《资治通鉴》卷二一五) 若从历史的发展来看, 春秋战国的“游士”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其实科举用人制使中央牢牢掌握了用人大权, “士”的依附性反而更增强了。[2]在这样的形势下, 还想“不屈己, 不干人”, 与帝王建立“非师则友”的关系, 实在是太不着边际的幻想。不幸的是, 我们的诗人李白, 毕其生不能挣脱这一堂·吉诃德式的梦魔。不妨说, 李白整个的诗境便是一个巨大的梦境。[3]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写梦境也是写仙境的名篇。首段以瀛洲难求反衬天姥可睹, 并竭力形容天姥之雄伟, 因向往而入梦。第二段叙述了一个光怪陆离、迷离惝恍的梦境, 在梦境中, 诗人游历了天姥山, 从幽静美丽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 从千岩万转的道路到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 境界愈转愈奇, 愈幻愈真, 最后更由梦境进入仙境。有学者认为诗中阴郁的环境描写暗指险恶的长安官场, 李白因为对现实的失望从而转向对仙境的向往。然而不论是建功立业还是得道升仙, 都是美丽的梦, 诗人也只能“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悲剧的诞生》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地寻觅酒神的伴护, 聪明的西勒诺斯, 却没有寻到。当他终于落到国王手中时, 国王问道:对人来说, 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 一声不吭。直到最后, 在国王的强逼下, 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 说道:“可怜的浮生啊, 无常与苦难之子, 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 这就是不要降生, 不要存在, 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我们当然不能采取西勒诺斯所说的“次好”的行为, 既然如此, 惟有在癫狂的酒神状态中暂时忘却自身的存在。李白的《月下独酌 (其三) 》抒发的就是这种情感:

三月咸阳城, 千花昼如锦。谁能春独愁, 对此径须饮。穷通与修短, 造化夙所禀。一樽齐死生, 万事固难审。醉後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

举行酒神祭的时候, 人们狂饮烂醉, 纵情声色, 打破日常的禁忌。李白在《襄阳歌》中描写过与酒神祭祀相似的场景:“落日欲没岘山西, 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 拦街争唱《白铜鞮》。旁人借问笑何事, 笑杀山公醉似泥。……千金骏马换小妾, 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 凤笙龙管行相催。”尼采认为, 这是为了追求一种解除个体化束缚、复归原始自然的体验。对于个体来说, 个体的解体是最高的痛苦, 然而由这痛苦却解除了一切痛苦的根源, 获得了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的快乐。所以酒神状态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不知有吾身, 此乐最为甚”, 对于李白而言, 只有饮酒, 在酒神状态中才能忘却死生之虞, 才能忘却尘世荣辱, 也忘却了自身存在。个体的人通过自我否定而复归世界本体, 因而获得了最大的快乐, 虽然这是一种笑中带泪的快乐。在迷醉中狂歌且舞, 在痛苦前悲怆流涕。李白不曾拥有真正的快乐, 但短暂的快感也足以使豁达的诗人保有面对人生的勇气。

《将进酒》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作: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日神精神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 我们看李白是如何揭开这美的面纱:《将进酒》是李白第一次入长安寻找实现理想的道路失败以后所写。诗篇开头即用“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两句揭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人生悲剧。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性本质后, 诗人产生了放纵狂欢的情绪。如果人生的快乐是“烹羊宰牛”、借酒浇愁, 这样的“快乐”无疑蒙上了一层悲剧性的色彩。但也许只有“醉”才可以让人忘记人生的苦难, 物我两忘。不管伟大还是平凡, 每个人都如苍茫宇宙中的蜉蝣一般, 只是历史的尘埃。既然如此, “五花马”、“千金裘”又有何用, 不如换成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人情绪的放纵在《将进酒》中犹如大河奔流之势, 又如暴雨倾盆而下, 情感抒发淋漓尽致。全篇大起大落, 大开大合, 由悲转喜、转豪放、转激愤、转癫狂, 最后归于“万古愁”。全诗纵横捭阖, 气象不凡, 是李白的巅峰之作。虽然诗中有日神式的乐观态度与自我肯定, 但全篇的整体氛围无疑是酒神式的。李白式的悲哀是“悲而能壮, 哀而不伤, 极愤慨而又极豪放”, 一如酒神精神的潜台词:就算人生是一幕悲剧, 我们也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幕悲剧, 而不要失掉悲剧的壮丽和快慰。

尼采认为:在艺术中, “梦释放视觉、联想、诗意的强力, 醉释放姿态、激情、歌咏、舞蹈的强力。”李白的诗歌交织着日神精神的“梦”与酒神精神的“醉”, 不放弃人生的欢乐, 不回避人生的痛苦, 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

摘要:在对李白诗歌的研究中, “豪放飘逸”几乎成为其代名词。本文则用“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说对李白的诗歌做一些分析。李白的诗歌交织着日神精神的“梦”与酒神精神的“醉”, 有着永恒的魅力。

关键词:李白,日神精神,酒神精神

参考文献

[1]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出版译序:尼采美学概要.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4.5, (第一版) .下引尼采言论均出自该书.

[2]参看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中国梦诗歌:奋进中国梦 篇8

作者 冉鹏

巴蜀之腹学府地,屹立云雾渠江边,百年沧桑话辉煌,德技兼修大道行。

思源感恩小平迹,志强追逐中国梦,饮水思源奋故校,廉洁修身献青春。

八方学子故里行,修贤奋进广安梦,演绎绚丽青春梦,立志建设桃李园。

半沟桃花半沟红,青山藏在胭脂中,蜂戏枝头点点摇,疑是火焰舞春风。

渠江奔腾欢歌起,致富思源奔国梦,和谐故里享太平,幸福生活万年长。

渔歌声声多悠扬,洪波涌起渠江月,莘莘学子苦求索,践行献身促发展。

人杰地灵广渝土,华蓥山魂思源情,伟人光辉印巴蜀,双枪美名天下赞。

红岩故事家喻晓,神韵情山育故土,八方学子苦求索,笃学善思务创新。

浮生梦诗歌 篇9

今天,我们满怀憧憬、心潮澎湃,今天,我们放飞梦想、用心灵改变属于自己的天空,我们的梦,少年梦,中国梦。

(独)有梦的人,才能撑起一片 蔚蓝的天空,(独)有梦的人,才能拥有一份 前进的斗志,(独)有梦的人,才能对生活 充满激情,(独)有梦的人,才能向未来 许下诺言。我们也有一个梦,一个我们的中国梦。(独)我们都有一颗 渴望求学的心,(独)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零花钱存下来,多买几本书,多读有益书,(独)我相信,我们都能够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得强大。(独)我们都有一个 小小的 中国梦,《换队形》一个许多孩子都有的梦。我们很幸运,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独)不用担心 狂风暴雪地袭击(独)不用害怕 炎炎烈日的烘烤(独)这样幸运的我们,(男独)一定要好好珍惜 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男独)因为 我们的未来,便是祖国的未来。(独)我们能做到

我们相信,20年后的中国一定是最强大的国家 《换队形》我们都有一个梦,一个我们的中国梦

(独)我们都有一个小小的中国梦,一个关于未来的梦,(男独)当你铺张浪费的时候,有多少人在挨饿

(男独)当你铺张浪费的时候,有多少人在为填饱肚子而烦恼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独)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一个勤俭的中国少年 做一个勤俭的中国人

《浮生六记》中“地名”英译探微 篇10

《浮生六记》是清朝文人沈复于嘉庆十三年 (1808) 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以作者夫妇生活为主线, 描述了作者和妻子陈芸情投意合, 想要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 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 终至理想破灭。” (百度百科)

此书被译成了多国文字, 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 (1895-1976) 的汉英对照本。“《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最见功力的译作, 前后译稿不下十余次, 在英国的杂志发表后颇受推许。” (林语堂, 1999:1)

《浮生六记》中出现了大量地名。笔者尝试将原文中出现的地名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省市区县等名称;第二类为街道、桥梁、渡口等名称;第三类为建筑名称 (如住所房间、寺庙、书院等) 。本文拟探讨林语堂的翻译原则, 是如何在处理原文中大量地名的英译方法上彰显出来的。

二、林语堂的翻译原则

在林语堂的翻译文章中, 最系统、最全面阐述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是《论翻译》,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 (1937年1月, 光华书局出版) 一书所写的序文。在此文中, 林语堂提出了对译者素质三方面的要求;还提出了翻译的三个标准, 即忠实、通顺、美。对于忠实, 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字对译、忠实需求传神、百分百的忠实是不存在的。” (程宝燕, 2005:85) 对于通顺, 他认为“应以句为本位”。 (ibid) 对于美, 他认为“主要是针对诗文小说之类的艺术文而言, 不可一概而论。” (ibid)

三、地名英译

笔者试着将原文出现的地名分为三类, 拟探讨林语堂的翻译原则, 是如何在处理此三类地名的英译上体现出来的。

3.1省市区县等名称英译

对于省市区县名称的英译, 林语堂主要采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其一为直接音译 (林译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 而不是现代汉语拼音) , 如:“会稽”为“kueich’i” (“会稽”是今浙江绍兴的古称) ;“吴江”为“Wu kiang” (“吴江”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 ;“扬州”为“Yang chow”;“无锡”为“Wusih”;“江阴”为“Kiangyin” (为江苏省江阴市) ;“平山”为“Pingshan”;“浙江”为“Che kiang”等。

其二为直接采用读者更为熟悉的地名来表达, 此种译法主要出现在当原文地名为现在地名的古称或是别名的时候。如:“吴”译为“Soochow”;“山左”为“Shan tung”等。

其三为音译加扩注阐释。如“武林”被译为“Wulin[Hangchou]” (武林为杭州的旧称;“邗江”译为“Hankiang[Yangchow]” (邗江县隶属于扬州) ;“靖江”为“Tsingkiang[in Kiangsu] (靖江是个县级市, 位于江苏省苏中平原南端) 等。

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字对译、百分百的忠实是不存在的、忠实需求传神。” (程宝燕, 2005:85) 因而, 对于原书中出现的地名, 他并没有全部直接音译过来, 而是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让读者能清楚知晓原文中地名所指的地方是哪里。虽未百分百忠实于原文, 但确是传神的。

笔者还发现, 对于原文中地名为现在地名旧称的情况, 林语堂同时采用了上述三种译法, 而并未仅用同一种译法来处理。如“会稽”为“kueich’i” (“会稽”是今浙江绍兴的古称) , 为第一种译法;“山左”为“Shan tung” (“山左”为山东省旧称) , 为第二种译法;“Wulin[Hangchou]” (武林为杭州的旧称, 为第三种译法。笔者试析, 或许林语堂是为了避免单调的处理方式, 使译文语言表达更为丰富、更有文采, 而采用了这样的处理方式。

3.2街道、桥梁、渡口等名称英译

原文中出现的街道、桥梁、渡口等名称, 林语堂采用了三种译法。其一为意译, 如“饮马桥”为“the Bridge of Drinking Horses”;“金母桥”为“Mother Gold’s Bridge”;“万年桥”为“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虎啸桥”为“the Tiger’s Roar Bridge”;“枣市桥”为“the Date-Market Bridge”等。

其二为直接音译, 如“埂巷”为“Kengsiang”。

其三为音译与意译结合, 如“仓米巷”为“Ts’ang mi Alley”;“醋库巷”为“Ch’u k’u Alley”;“胥江渡口”为“Hsu kiang Ferry”;“都亭桥”为“the Tut’ing Bridge”;“水踏桥”为“the Shui ta Bridge”。

对于街道、桥梁、渡口等名称, 林语堂采用了音译、音译与意译结合、意译这三种方式。音译可以向西方读者介绍传统中国文化, 保留原味特色, 但如果一味音译, 又会让西方读者不知所云。因而林语堂采用了音译、意译结合的翻译方法, 一方面弘扬了传统中国文化, 另一方面又照顾了读者的感受。

3.3建筑名称 (如住所及房间、寺庙、书院等) 英译

原文中出现的建筑名称, 笔者尝试将其分为住所及房间、寺庙、书院等三类。

对住所及房间名称的英译, 林语堂多采用意译的方式。如“爱莲居”为“the Lotus Lover’s Lodge”;“雪鸿草堂”为“the Snow-and-Wild-Goose Study”。也有意译加阐释的译法, 如“宾香阁, 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译为“the 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 with a reference to Yun’s name, and to the story of Liang Huang and Meng Kuang who, as hun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like guests”等。也有直接音译, 但很少, 如“萧爽楼”为“Xiaoshuanglou”。

对于寺庙的英译, 林语堂基本采用意译的方法。如“大悲阁”为“the Tower of Great Mercy”;“来鹤庵”为“Come Ye Storkes Temple”等。

对于书院名称的英译, 林语堂基本都采用了音译加意译的方法。如“正谊书院”为“the Cheng yi College”;“潼川书院”为“the T’ung ch’uan College”;“崇文书院”为“the Ts’ung wen College”等。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对住所及房间、寺庙、书院等名称的英译, 林语堂多采用意译的用法, 较好的传达了原文的意义。

四、结语

《浮生六记》最早的英译本是1936年林语堂的译本, 是其最见功力的译作。原文中出现了大量地名, 笔者尝试将其分为三类:省市区县等名称;街道、桥梁、渡口等名称;建筑名称 (如住所房间、寺庙、书院等) 。通过梳理, 笔者发现对于上述地名, 林语堂并未全部采用音译, 而是除此之外, 还采用了音译加注释, 音译与意译结合, 以及意译等方式。林语堂认为“忠实非字字对译、百分百的忠实是不存在的、忠实需求传神。” (程宝燕, 2005:85) 林译的地名虽未百分百忠实于原文, 但确是传神的。而且“在满足西方读者阅读口味的同时, 在最大程度上达到了向他们介绍和弘扬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目的。” (范晔, 2005:106) 。

参考文献

[1]、程宝燕.林语堂与翻译[A].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

[2]、范晔.译者的主体因素与翻译选择——兼谈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5) :106.

[3]、林语堂译、沈复著.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中国梦诗歌 篇11

甲:今夜,你入我梦来 给我带来了古老的传奇故事 乙:今夜,你入我梦来

让我重温了五千年的悠久文化 甲:梦里,我走过了漫天黄沙的丝绸之路,感受着泰山一览众山小的巍峨 乙:梦里,我看见了抵御外侮的刀光剑影,看见了浴血沙场的耀眼红缨。甲:那是赤壁的惊涛拍岸

是天之涯,海之角最动听的啼鸣。乙:那是长白山的松涛林海

是涌入我们灵魂的五千年光辉历程 甲:今夜,你又一次入我梦来

我却听到了敌寇枪杀中国人民的枪炮声我听到了你的啜泣 乙:今夜,你又一次入我梦来

我却看到了列强的铁蹄践踏神圣的土地我看到了你的泪痕

合:屈辱已成历史,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乙: 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让千年古国焕发了青春的容颜

甲: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让世界人民瞠目结舌 乙:一国两制,圆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梦想

“神州”“嫦娥”让中国壮志在太空翱翔 甲:奥运、世博展示了我泱泱大国的无穷魅力

抗震救灾彰显出百折不屈、众志成城的力量 合:啊,中国,中国,不朽的中国!啊,中国,中国,英雄的中国!乙:我骄傲,我是炎黄子孙 甲:我自豪,我是龙的传人

乙:当雄鸡在那遥远的东方高唱的时候

中华民族腾飞的捷报将会频频传扬 甲:中国人民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

写满今天的成绩,铸就明天的辉煌!乙:这是我的梦 甲:这也是我的梦

鹰之梦诗歌 篇12

是谁留下红火的热情?

是谁留下美丽的梦魇?

2我是一只小小

迷失了方向的羔羊

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游荡在荒山野岭

四海为家

我是一只小小

忘了自己来处的羔羊

找不到自己的家人

找啊找

却找不到一个

像我的伙伴

我是一只小小

弱不禁风的羔羊

在虎口狼牙间苟且偷生

跑呀跑

奔上了一条无终点的路

我是一只小小

沉默的羔羊

没有属于我的家

没有属于我的路

没有属于我的爱

注定将寻找一生

注定将奔跑一生

3、看不见的波动

是的作为一个彝人

活在这个世界上

血液里有一种

看不见的波浪在回荡

这波浪

像雄鹰的翅膀

盘旋在蓝天白云间

永不停止

这波浪

像时光机器停止

把记忆封存于一个族群

永不遗忘

今夜的细雨蒙蒙

有人徘徊在寂寞的夜

似醉似醒

一颗不属于自己的心

微微颤抖

在渺茫的黑夜之中

四处飘散

一个人的夜里

一个人的秋天

你将怎么过?

是否也曾想起远方的惹妞

是否一个人独守三个锅庄

是否曾想起儿子彻夜未眠

是否一个人坐在山坡上

看着远方的远方在等待

我无法想象也没有勇气去想

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

母亲

我的心像秋天的落叶

被嗖嗖的冷风带走了

我是一的朵枯萎的索玛

那凋零的花瓣

是我一个个不舍的心啊

神鹰的儿子

你的身影

在我们的梦里飞翔

《浮生六记》之太极拳史料是伪作 篇13

为了对比,让我们先把《浮生六记》关于太极拳的全文抄录如下:

太极拳非他种拳术可及。太极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种拳术之意义。太极乃一圆圈。太极拳即由无数圆圈连贯而成之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离此圆圈,便违太极拳之原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此圆圈。处处成圆,随虚随实。练习以前,先须存神纳气,静坐数刻。并非道家之守窍也。只须屏绝思虑,务使万缘俱静。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自首至尾,连绵不断。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异人,授以此种拳术。余近年从事练习,果觉身体较健,寒暑不侵。用以卫生,诚有益而无损者也。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于嘉庆十三年(18 08年)写的一本回忆录,包括《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六卷。其中以较大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志趣相投,谈诗论艺,相濡以沫,终因封建礼教的压迫而理想破灭、生离死别的惨痛经历。文笔朴素,感人至深,被誉为“小红楼梦”,“文坛奇作,言情圣品”,有英、法、日、俄、德多种译本。上述太极拳的论述,即为该书第六卷《养生记道》中之一篇。

此文的写作时间,比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初稿(1867年)还早59年。此时杨禄禅才九岁。因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写作时间尚不清晰,若此文属实,当属目前最早的、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太极拳史料。

那么,有何根据说此文纯系伪作呢?这要从《浮生六记》的出版过程说起。

《浮生六记》的出版概况

《浮生六记》在沈复生前并未出版。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购得其手稿,仅存前四记,光绪四年(1878年)由上海申报馆出版,颇受好评。此后至1949年的版本就有30多种,但大都只有四卷。惟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的“美化文学名著丛刊”中出版了所谓《浮生六记足本》,包含遗失的《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该本将“道”作“逍”,可能是抄写笔误)。关于太极拳的内容,始出现于此本的“养生记道”中。

《足本》附有赵苕狂的《“浮生六记”考》,介绍该书是吴中王均卿先生无意中在冷摊上发现的一个首尾俱全的抄本。并言“我相信王均卿先生是一位诚实君子,大概不致有所作伪的吧”!“无论如何,这在出版界中,总要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然而学术界普遍认为,《浮生六记》的前四记具有重要文学价值,而《足本》的后两记是伪作。但在出版界,或认为后两记亦有价值,或认为“即使五六卷真的是伪作,总还是可以聊胜于无”,也许还有市场因素吸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大陆及港澳台的六卷本《浮生六记》频频出现(包括盗版)。江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的六卷本发行量达15万册。

2009年,又有人在南京“鬼市”上发现了与沈复同时代的清代学者钱泳抄写的《册封琉球国记略》,并认为这正是《浮生六记》中的“中山记历”稿本。据说其中载有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铁证,日本人开价千万元收购,收藏着不卖。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浮生六记》新增补本,把《册封琉球国记略》作为第五记与前四记一起整理出版。

同一本书,前后有三次在“冷摊”或“鬼市”发现。先发现前四记,后发现《足本》,再后又发现新的第五卷。显然,后两记的真实性,就成了问题的关键。

伪作之说的证据

《浮生六记足本》的后两记是伪作,论证文章不少。其中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毓罴先生(1930~2010)的研究最为全面。2012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陈毓罴著述的《<浮生六记>研究》,兹撮其要点如下:

关于第五卷“中山记历”,是记载沈复作为“从客”(随从秘书),在嘉庆五年与朝廷派遣的正使赵文楷、副使李鼎元前往琉球册封琉球国王的事。陈毓罴先生通过大量资料证明,沈复作为从客去过琉球是真,但不在嘉庆五年,而是在嘉庆十三年。《足本》“中山记历”的全文,94%抄自嘉庆五年的副使李鼎元所写的日记《使琉球记》。经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前后挪动,重新缀合,把李鼎元的事大量安在沈复身上。又如嘉庆五年八月十八日夜,“中山记历”写沈复在琉球与寄尘和尚观潮,而第四卷的“浪游记快”中,此时沈复还在苏州的来鹤庵与三位朋友夜饮赏月呢!前后矛盾,造假事实显而易见。

关于第六卷“养生记道”,更是一个大杂烩。据陈毓罴先生查证,其中抄袭了曾国藩的《求阙斋日记类钞》8条,抄袭了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聪训斋语》11条。还引用了孙真人的《卫生歌》、杨廉夫的《路逢三叟词》等。另有好几处文字显然出自近代人的手笔,关于太极拳的论述就是一例。

如果在六卷本中说明后两记不是沈复原作,权且按《足本》提供给读者,倒也无可厚非。有些书竟然注明《浮生六记》是“沈复著,曾国藩续”,更是鱼目混珠了。

有趣的是,《读书》杂志1980年第6期郑逸梅先生的《<浮生六记>的“足本”问题》一文,竟道出了那个自称在冷摊发现“足本”的王均卿让他编造《浮生六记》后两记的事实。他当时主编《金刚钻报》,王均卿为特约撰述,关系很熟。但他对造假之事婉言谢绝。陈毓罴先生认为,“冷摊之说乃是烟幕。《足本》中最后两记当是王均卿另请高明所续,或者是他自撰的了”。

至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浮生六记》新增补本的《册封琉球国记略》,陈毓罴先生以生前绝笔《<琉球国记略>非沈复之作考辨》一文(《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翔实论证了该书并非向壁虚造或抄袭拼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从文风及内容看,并非沈复之作,可能是另一位通晓音律的从客所著。其篇名应为《琉球国记略》,无“册封”二字。

我发现了太极拳短文的造假来源

大概是隔行吧,文学界无人论及“足本”中关于太极拳一段文字的造假来源。我想,既是造假,此文也可能是抄袭而来。结果没有太费事,很快揭开了这个谜底。

在1940年由大东书局出版的吴志青撰著的《太极正宗》(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中,其“下编”为“各家太极拳论著”。收录了杨澄甫、姜容樵等七位太极拳大师的论述。第七章题为“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全文约13000字。现将有关内容节录如下:

“他种拳术的名称,每有与拳术无甚关系的。惟有太极二字,完全包括了这种拳术的意义。太极就是一个圆圈。太极拳也就是由无数的圆圈连贯而成的一种拳法。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这个圆圈。离了这个圆圈,便违背了太极拳的原理。再精细儿一点说,不但举手投足不能离圆圈,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圆圈。”

“自起手以至终结,处处成圆,随虚随实。”

“太极拳相传为辽阳张通于洪武初年奉召入都,路阻武当,夜梦玄武大帝,授予拳法,且以破贼,因名其拳为武当派。”

“以我个人习练的经验,最好于习练架式以前,以若干分钟习练静坐。此种静坐法,并不如道家一般的守窍,只要屏寂思虑,务使万缘都净。”

向恺然的文章写于何时?其文后有“我自乙丑年五月从事练习太极拳架式,迄今不过四年余”之语。乙丑是1925年,过四年多,最迟写于1930年。造假者在1935年当可看到这篇文章。对比可见,“养生道记”中的太极拳论述,显然是从向恺然的著作拼凑而成。

向恺然(1889~1957),名逵,笔名“平江不肖生”,现代著名武侠小说家。著有《江湖奇侠传》、《近代侠义英雄传》等小说12部。人称“武侠鼻祖”、“民国武侠小说奠基人”。他又是著名的武术研究者和推广者。他自幼好武,仗义豪放,两度赴日。曾在上海设一“武林沙龙”,与沪上名流,帮会头目,武林高手,无不交往甚密。1913年在长沙与其师王志群创办“湖南国技学会”,1917年在上海创设“中华拳术研究会”,1932年任湖南省国术训练所秘书兼教育长。除武侠小说外,还著有《留东外史》、《留东新史》、《拳术》、《拳术见闻》和《拳师言行录》等等。1956年,他曾向贺龙元帅允诺撰写《中国武术史》,但不久病逝。

梦诗歌欣赏 篇14

天空,像一个金铙,罩在头顶。

妖怪,拿着一个那么大的抽气筒,

慢慢排空里面的氧气。

突然,脑袋有点发晕,开始胡思乱想。

脚底的引线被点燃了,冲向上空。

两个胳膊,变成了一双巨大的翅膀,

像雷震子,或大鸟,或天使。

总之,我终于有了飞翔的权利。

我忘乎所以,用力的飞。

飞啊,飞啊,飞......

穿过高楼,越过西山。

出北京,过河北,跨山西。

在蒙古的草原上,做一次短暂的停留。

抓一个肥美的羊,用来烧烤。

蘸着野草的芬芳。

吃饱后,换作人形。

找一个漂亮的蒙古包,讨些奶酒。

向热情好客的姑娘,索个深情的吻。

满足的离开。

上一篇:投资设备合作协议下一篇:幼儿园毕业生老师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