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观后感

2024-10-14

命若琴弦观后感(共11篇)

命若琴弦观后感 篇1

《命若琴弦》观后感

-------

我浅薄的把电影分成两类:看得懂的,和看不懂得。其中“看不懂”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不知所云,尽管视觉震撼超出我的想象,但剧情实在匪夷所思,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另一种是你很想知道他在讲什么,你知道它的内容很深刻,但穷尽你脑中的细胞也不能十分清晰地描绘出它的轮廓,你似乎看懂了,可又好像什么都没看懂。由《命若琴弦》改编的电影《边走边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对于改编的电影我一直抱着不乐观的心态,文字上的表述可以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悟勾勒出不同的人生百态,但一旦被电影格式化就失去了给人遐想的机会。人物以及场景似乎被定格。而且改编的电影往往与原著有着或多或少的出入。这都是让人遗憾的地方。但《边走边唱》却超乎我的想象。影片中给我的震撼享受甚至超出原著。

小说中的叙述看起来更简单化,是关于盲说书艺人的轮回。无奈的轮回。在这轮回之间因为有长大有衰老有死亡,也就有了爱恨悲喜。电影把这个轮回铺展得更开,不过电影给我的感觉并不是着意于这种轮回的,而是在命运里,一些新生的生命必将发生,并对轮回产生影响。相比于简单的甚至有些死气沉沉的轮回,这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更能体现生命的原始状态和活着的意义。这是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点之一,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区别。

影片有着极美的开场,画面中的天空呈现出一片彻骨的幽蓝,水一般漫溯过远方的山头,继而,又转为旷远辽阔的漫漫黄土。镜头画了一个漂亮的弧度,直至拉胡琴的白须老者(神神)出现于孤立的悬崖边,目光深邃如雾。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原来五十年前,老瞎子的师傅说过:只有弹过的琴弦到了一千根,用它们做药引子,那个让眼复明的药方才管用。老瞎子抱着“要看看世界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信念,弹亲卖艺为生,不知不觉终于凑够一千根了,他兴冲冲地照方拿药,可是谁都说他拿的是一张白纸。他在药铺前的台阶上坐了几天几夜,想起了师傅临终时说的话:“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而对于小瞎子来说更渴望的也许是爱情的滋养,但老瞎子似乎“看”得比谁都清。他知道石头与兰秀的爱情必然是悲剧收场。

“干嘛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当石头亦经历师父那般的宿命遭遇之后,他亦恍若看到了若干年前的师父的影子,一如师父从石头身上看到自己从前的光景一般。一老一少的爱恨情仇,便在这空寂而孤独的黑暗中得以完成。

“说给我,什么是蓝色的大海?”他们的轮回也从这样的疑问出

发,穷其一生,支持他们的信念都是对光明的渴望,想要看一眼这个世界的终极愿望。也许穷极他们的一生这个愿望也只是个奢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活着就是了为活着。”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支撑我们活下去的希望往往是一个虚构的幻影。人到底为了什么而生存在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在于其目标,而是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即使是幻影又怎样,至少它可以给我继续下去的理由。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但经年以后当我们逐渐摸清这个世界的棱角,当我们头破血流之后,我们会发现相比于最后的结果更让我们刻骨铭心的是在生命长河中走过的风景。无论我们是选择忧伤还是喜悦,彷徨还是无奈,忙碌还是慵懒,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是无法被取代被遗忘的。

电影中没有关于1200根琴弦的交代,而年轻艺人放进琴匣的,不再是那张无字的药方,而是兰秀诀别前留给自己的“信”。从此这个轮回有了新的意义,艺人的希望有了更美好的寄托。在老艺人谢世后,年轻艺人被村氓奉为新的“神神”,这看起来还是轮回,但那只飘扬在天空的蝴蝶风筝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年轻艺人的心已经不同了。

命若琴弦观后感 篇2

《命若琴弦》正是对生命支点最好的诠释, 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 但必须要弹断一千根琴弦, 否则就不灵。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 他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一千根琴弦。终于有一天, 第一千根琴弦弹断了。他欣喜若狂, 拿出药方, 请人为他买药。但人们告诉他, 他保存了50年的所谓药方其实是一张无字白纸, 老瞎子一下子崩溃了, 那寄托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信念骤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迷惘的过程中, 老瞎子终于明白了师傅的良苦用心。视觉的丧失, 让他们失去了生活中诱人的光彩, 如果没有一个盼头, 瞎子活在世上很不容易, 给他一个虚设的盼头, 叫他弹断一千根琴弦, 然后可以重见光明———这成了他们生命中的支点。当他发现小瞎子濒临绝望的深渊时, 他也效法师傅, 把那张无字白纸交给小瞎子, 叫他用心去弹, 只要弹完一千二百根后, 就可以看到世界了。简简单单的一张白纸却撑起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 琴弦脆弱但有韧性, 人的生命意义正是因此而壮丽!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 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 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 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 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土壤。如果没有孤独, 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 就得不到超越欲望的欢乐;肢体的残缺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的残缺, 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我提供了契机, 为超越困境和证明人生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 活着没有任何理由, 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 必须赋予它以意义, 必须以充实的生活证明生命的意义。只有人才能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 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对生存意义的追问, 是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 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正如阿城在《棋王》所说的一样:“人, 要有点儿东西, 才叫活着。”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只是因为我活着, 我才不得不写作。”

人生就是这样, 简单的一个目标也会鼓舞一个困顿的生命继续的勇敢活下去, 只要这个目标对这个体是有意义的, 哪怕是一个渺茫得无法追求的来世的希望。

《命若琴弦》笼罩着淡淡的深刻的忧伤, 它充满了对人生彼岸的渴望, 以及无法抵达彼岸的渴望的悲凉。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惨故事是人类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人其实就像瞎子一样, 在黑暗中摸索, 带着残缺、不完满和心灵的创痛, 老少相传, 代代因袭, 重复着人类的悲壮的孤独旅程。现实世界使这些渴求理想的人承担着比常人更多的失望, 于失望甚至绝望中眺望希望。这种眺望是这类人获得心灵自由与精神自由的通途, 而在创作中则表现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老瞎子和小瞎子的苦难的命运悲剧到了极点, 在这个悲剧的后面, 史铁生赋予了悲剧超越苦难的精神意义:“目的虽是虚设的, 可非得有不行, 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余华在《活着》中同样触及到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余华回答更理性:“活着就是为了活着。”余华从追问普通人的生命意义出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生存的苦难广泛性, 作为最下层的劳苦大众, 这种无奈之中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史铁生是从残缺人生开始到精神充实的理想主义者, 而余华是对众多混沌人生的理性审视, 他们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无论是哪一种生命都需要超越, 一千根琴弦, 一千二百根没有本质的差别, 这是感悟生命必需的过程。

浅谈《命若琴弦》的文本层次 篇3

关键词:文本层次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意蕴

早在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王弼就对“言、象、意”这三者之间的审美层次结构做了比较清楚的分析。巧合的是在几十个世纪后,随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波兰现象派理论家英伽登的一系列见解都好像是在对王弼的观点做着某种莫名的阐释。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由启蒙到发展,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论逐渐成为鉴别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理论。

一、文学语言层面

这是文学文本最先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它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具体话语系统。文学话语从文字表面到内容蕴含都有很多特点,如形象性、生动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等等。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点,审美性才在文学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而由这种话语组成的文学作品,便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学艺术和人的一切意识形态一样,都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从文学语言层面看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当作家开始创作时,将其自身及读者都置入了艺术的世界,所以文本中“一条不安静的河水”“骨头一样的眼珠”都是作者含有深意的内指性言语。在叙事性文学作品里,文学语言用以叙述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给读者展示整个虚构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的人物活动。文学家们用语言所描绘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开头的“不安静”预示着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坎坷,“骨头”的比喻给人瘦骨嶙峋的感觉,更显出老瞎子为梦想的奔波与操劳。这些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在表情达意的同时还有着被作家所赋予的心理蕴含,这也就是使“河水”“眼珠”不同于普通言语中的事物。又如:“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有着漫天大雪的映衬,天空怎会呈现灰暗?!在反复的思考中会发现,这阻拒性的发问是为了突显老瞎子当时心中的凄冷,对于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所追寻的都是不存在的事物时,这种冲击无疑是给他的梦想的天空笼罩了一层阴霾,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所看到的天空是灰暗的了。《命若琴弦》用内指性的语言为全文铺垫了一定的情感基调,而这语言背后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功能,异于常态的抗拒性语言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二、文学形象层面

从文学形象层面看,文中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形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物形象,但却又具有一些作者所赋予的性格情感,在客观之上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老瞎子的经历来看,老瞎子整天奔波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中,他生活的艰辛是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他是一名睿智而勇敢的舞者,面对客观现实时,他充分发挥自身意志的自主性,在悲怆的现实中寻找希望,他几乎竭尽毕生精力去弹一千根琴弦,为的是看到这个世界,拥有与正常人一样的权力,这正是他的希望所在。在老瞎子的头脑里一直有一个顺理成章的等式,真正用心弹断一千根琴弦就等于能看到世界。可命运偏偏把它变成了不等式,老瞎子最后所追寻的成为虚幻时,这看似有些荒诞的结局显然带有作者假定和虚拟的成分。老瞎子的师傅对老瞎子的谎言以及老瞎子对小瞎子谎言的传递更显出了荒诞,但读者是接受这样的安排的,因为作者的写法与读者的想法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荒诞也正是读者对现实经历的一种反思。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梦想的追求遭受现实的打击时,都希望有老瞎子那一份坚持,那一种睿智,而这一份希望也在无意中把荒诞变成了真实。在老瞎子终于领悟师父由八百根琴弦到一千根琴弦的改变时,他明白了那增加的二百根琴弦中蕴含着师父的良苦用心。现在到达目的地的他不时还会想起那忙碌、劳累但很快乐、充实的日子,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追寻的美好生活原来就是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在绝望的目的地,他已拥有了过程的精彩,他也就把绝境逼上了绝境。他已无所畏惧,勇敢地完成着对自身的超越。老瞎子幡然领悟,他最终决定将谎言传递下去,为小瞎子拥有过程的美丽而发出了终极的追寻。老瞎子的生命是有限而渺小的,但当他从个人的苦难中脱离,投入到对人类终极关怀时,他生命的有限也就在延续中化为无限,他生命的渺小就因整个人类的伟大而更显伟大了。

老瞎子追逐梦想的过程看似是个案,但却象征着所有步履维艰的寻梦者,所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生存者。文中对老瞎子的艰难寻梦之旅有着确定的描述,“弹断着一根又一根的琴弦”,但弹断每一根琴弦时的艰难又没有给详细的描述,这一不确定给了人们宽阔的想象空间。《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形象在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同时,也完成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背后还塑造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一个又一个的统一与其说是在塑造文学形象,还不如说是作者想要通过此来完成审美价值的提升。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完全仿写。文学是通过作者塑造的形象和描写的语言来揭示整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真理,这些哲理思考是人类关注自身精神需求、区别于其他动物生存需要的标志。《命若琴弦》作品背后的文学的意蕴正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的阐释。

从文学意蕴层面来讲,老瞎子的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讲述了人遇到挫折时的坚持,还更指出了拥有一个梦想的重要性。老瞎子以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根据自己甚少的所知极力去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世界。当人类面对绝境和迷途时,大家不抛弃、不放弃,为了生存爱而悲、悲而爱地朝眼前无路的地方舍死地前进。这时便产生了佛和一切神灵,宗教情绪也由此诞生。老瞎子自己的梦想破灭了,他发现目标原就是虚无的,可他并没有忘记除对自身的价值外还有对他人和社会的存在意义。他慢慢地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当他投入到“为他”的境域时,他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当个体生命解体时,老瞎子能从个体的痛苦中解脱,逐渐融入到世界意志中去,舞出永恒的生命旋律。

史铁生以彼岸世界作为衡量人类存在价值的准则,这也使得人类的生存过程真正进入了超越苦难的审美境界。正是因为老瞎子有过对孤独、痛苦、恐惧的经历,才使他对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在超越苦难之后,老瞎子把自身的价值放入了彼岸世界,放入了对小瞎子的爱与希望中。这使他抛开了自身的苦楚,看轻了自己的得与失,全心全意地享受生命的幸福与痛苦,这时也就达到了精神领域的达观层次。在他只追求过程的探寻之路上,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他这种对苦难的感恩情结,与宗教的根本——感恩和爱产生着一种莫名的契合。当老瞎子对自己的生命困境完成超越时,他同时也将内心充斥的恨与怨转变成对小瞎子的爱与希望。这种爱与希望让他投身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去,不仅不因一己的得失而悲伤绝望,反而更因探求到人类的终极归宿而感恩苦难。这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使老瞎子在面对生命的悲怆时,无惧困境的存在,直面困境的严峻,显现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在面对生命的无望时,超越苦难,感恩苦难,爆发着生存的动力和生活的诗意。一直以来,有无宗教精神被认为是评定一个人能否自觉或自我完善的一个标志,其实更重要的是宗教情怀有助于开阔胸襟,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生存意义。宗教精神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对在彼岸世界的关怀中重获理性的思考和永葆进取的心态。宗教信仰精神让我们活在对生活的热望中,更因为这热望的存在,我们在不断的得与失中,在趋近完美的路上,丰富了生存意义的历史情愫,构建了人类价值体系的核心框架。老瞎子在为小瞎子乃至整个人类探寻终极归宿时,他自身价值的坐标系也在不断延伸。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瞎子带领着小瞎子作为探路者,无悔地探索着,追寻着,记录着人类历史诗化的记忆。

当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时,他意识到梦想即便是虚无,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当几十年后,老瞎子也对小瞎子这么做时,他明白了,那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是一个在你面临无数困难是支撑你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是在你生命无望时支撑继续活下去的信念。读者的种种感悟和体会又构成了对作品的审美意蕴的整体把握,更近一步的探寻文本创作的技巧。作为读者也作为作者的我们,在欣赏作品审美价值的同时,还更应注重用作者的方法启迪自己,进而用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文章中的审美价值。一切理论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到理论的应用上,而我们要做的即是在这不断的循环中实现理论与创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林舟.爱的冥思与梦想[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5]刘再复.文学的反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张建波.论史铁生创作的文学母题[J].齐鲁学刊,2011,(4).

[7]王文胜.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心理疗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8]范丽.无尽的超越[J].名作欣赏,2008,(02).

[9]徐源.诗性的追问[J].理论与创作,2005,(03).

[10]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1999,(04).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4

一个削瘦、佝偻的背影出现在小港的尽头,我快步跑上前去,只见那人双腿盘卷在土地上,衣服布满了尘土,打满了补丁儿。最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双磨满茧子的手、他是一个盲人,他看不到外面的一切事务!他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度过的!

我放缓了脚步,悄悄走到他的面前,他的双手在琴弦上熟练地来回拨动,好像从来都没有停止过,那柔似的小桥流水,时而刚劲有力,时而低宛回旋的琴声从未间断过。我俯下身去用幼嫩的腔调对他说:“叔叔,您这么迈力地弹奏又没有人有闲情逸致来听,您这到底是问什么?”在他那饱经沧桑的脸上仿佛流露出了一丝微笑,用他那厚重低沉的嗓音对我说:“孩子,我是为了重见光明!师傅曾经告诉过我,这琴槽里有一个能治好我眼镜的药方,只有在我拉断一千二百跟琴弦后,才能把它打开,我就可以重见光明了!”

在他年少时,他又何曾没有哭过呢?但是他的师傅却说:“只要还能哭就还有救,只要还能哭就有哭够的时候!”他原本就是一个盲人,哪能还能重见光明的药方呢?那只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罢了!因为心中充满了对光明的向往,所以他拥有了存活下来的勇气,几十年如一日的决心和战胜一切的信念!“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的,拉不紧就弹不响的!”他的双目虽然失去了看到光明的权利,但上帝却为他的心灵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的,他的心灵是光明而又美好的!

为了一个目标,他才有了现在无人能敌的魄力和生存下去的欲望,因为他心里明白:在第一千二百根琴弦断开之时,那也是他见到光明的幸福时刻!所以不管条件有多艰苦,生活有多劳累,他都没有失去生存下去的意念!因为有梦。所以他还在顽强地活的!

行于《命若琴弦》字里行间的,品尝黑暗世界里的酸甜苦辣的,品味当时的世态人生,一路尽是辛酸,一路尽是悲痛。黑暗的人生之路的,又是何其地坎坷与漫长的!师傅并不是故意地欺骗而是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他知道,总有一天盲人会发现,谎言终将被揭穿的。但他的师傅明白的,这几十年盲人学会的不只是熟练的琴艺,还有对生活意义的探讨,心灵的净化与人格的提升!我坚信的,盲人并不会再对上帝有任何的埋怨,而是会心存一份对世间万物的感激的!

习习凉风掠过我的脸颊,我的思绪戛然而止的,一段传奇的故事,它为世人开辟了一条走出困境的道路,开启了通向成功的大门的!它让世人拥有了坦然乐观面对一切的勇气与力量!上帝对万事万物都是公平的,当他在这里为你关上一扇门,他也会在那里为你开启一扇窗!只有把生命的琴弦拉紧了,拉紧了,才能弹响它!

命若琴弦读后感2

琴弦是有两个端点,一头连着一端,唯有两端拉紧了,才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美妙的曲子。说是命若琴弦,或许正是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也是由这么两个端点组成的吧。一个是尽头——目的地,另一个则是为之而出生的追求过程。

无论是老盲人还是小盲人,尽管生命有了残缺,但也正是新添了一个追求与目的:老盲人要说断一千根琴弦,好酿成药引子去讨“药方”,睁眼看一回这个世界;小盲人希望在说书中与年轻姑娘构成关系,可是最后,无论弹断的琴弦再多,无论电匣子能带给两个青年人再多的欢乐,它终是没能抵过一张“无字药方”,和一份“无果的感情”。故事的高潮与寓意便也在这浮出水面了。

其实,故事在揭晓结果之前,我是猜到了结局。但彼时的自己不希望结局是这样,因为如果我的作者,我一定无措该如何安排盲人的命运,不知他们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可我敬佩史铁生的构思。我钦佩老盲人的做法,他不仅让自己走出这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而且一心挂念着小盲人,当时,他理解小盲人的处境、心境。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还有小盲人这么一人物在这世上让他担心着、挂念着,才得以不让自己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恸之中。人的一生就是这般循环往复,“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目标。

命若琴弦读后感3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盲人,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盲人正沿着老盲人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盲人重演了老盲人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而老盲人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盲人踩着老老盲人的脚印,小盲人又踩着老盲人的脚印,小小盲人又踩着小盲人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盲人的一生,许许多多盲人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盲人!”“就因为咱们是盲人。”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对于他们是盲人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盲人那样伤心与失望。是的,当老盲人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盲人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盲人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在盲人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盲人,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命若琴弦读后感 篇5

《命若琴弦》,作者史铁生。

对于作者本人,能够说是身残志坚的中国版的保尔柯察金之一吧。虽然他没有上过战场。

只是因为插队,使他的双腿瘫痪,转而得了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得病之后,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之路。

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好吧,我还没读这个散文。只读了《命若琴弦》,这本书。

关于他的《昼信基督夜信佛》,我推荐大家读一下,当然,我也准备开始读。对于中国人,不迷信的,除非是没有知觉的人。

在于我的理解是以前,物质缺乏的年代,能有个英雄式的偶像,或者是群体性质的活动,会被强烈地推崇的。

《命若琴弦》,我的阅读心得是:故事很短,却能感受到信念的力量给予老瞎子与小瞎子,以命运的支撑~人生不只是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还需要追求更深层次的事物,就是所谓的精神食粮吧。

让内心的喜悦也好,或者是喜怒哀乐也好,都需要,透过一个途径,表达出来。

承受只是对于现实的事情,或者是精神压力,来承受吧?

对于书中的人物,主要有老瞎子,小瞎子,当然还有兰秀儿

其他人物,作者也是一笔带过。老瞎子的师父好吧。在老瞎子的回忆中描述了很多

作者可能写这本书,可能是电影看得多了。懂得前后对应的关系。所以,这个能够拍成电影。至少拿此刻的手法,能够拍个文艺片的一百二十分钟的电影都成。

点睛之笔,在开头处。

就是“别打岔!你那三弦子弹得还差着远呢。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我师父当年就这么跟我说。”

思想信念最重要~能够支撑一个人活下来。健康或者不健康,那些伟大的人物,也有着缺陷,比如史铁生,张海迪,贝多芬等等名人。

如果让我在选取写书,让大家明白我是谁,和健康地有点小感冒的小病,我想,还是此刻这个的小病吧。

不够努力这也是我的现状。

对于药引子的细节,大家感受到什么了。第一向觉。

老瞎子这才动了动,抓起自我的琴来摇了摇,叠好的纸片碰在蛇皮上发出细微的响声,那张药方就在琴槽里

我的直觉。好吧,真的不是蒙事。是因为这样的情节看得多了,再第一遍读这本书,好吧,这个药方,要么是假的,要么真的就是上方什么也没写。

因为我小时看录像带,看VCD,真的看的太多类似的故事了。

代入法阅读,挺好的方式。比起旁观者的心态,来读一本陌生的书,至少能够让自我更能融入小说之中。

我举两个人的例子。

一个是齐百石,一个是尚雯婕。

如果齐百石,一辈子只当个木匠。好吧,到了八级水平,也只能装修个人民大会堂了。

但是三十岁开始转行了,改拉另一个更拿手的琴弦了。

而尚雯婕,大家都明白她原先是学法语的专业翻译。水平还很高,收入也很高。

如果继续拉这个法语的弦,或许会成为中国的一代法语宗师,也说不必须。

更牛的是她,能够敢于连续参加几个省的超级女生的海选活动。从而抓住了最后进入总决赛的入场券。

咱们每一个人,都在拉不一样的弦。当然大方向是来改善与丰富自我的人生。让自我与家人过得更幸福。

回到命若琴弦。

“又怎样了,我?”

“怎样了你?上回你在这儿疯得不够?那妮子是什么好货!”老瞎子心想,

关于小瞎子在野羊坳村闹事这个细节。好吧,书里写的少。

书中暗表,小瞎子,上回为了兰秀儿,让自我的男性荷尔蒙,促使自我在野羊坳村,做了一些疯狂的事情与举动。当然,可能只是耍酒疯吧。估计也不会那个。要不在下文,兰秀儿也不会与他单纯地那个了。

小瞎子与兰秀儿,试着亲了嘴儿,滋味真不坏……

所以,书中在前面开头时,介绍了小瞎子闹腾野羊坳村,就应只是类似耍酒疯的事情。

在开头,老瞎子,一向反复地强调拿好三弦子,整理好琴弦。

这就是明写的主线。伏笔就是药方。

还有一个分支线索就是小瞎子与兰秀儿的单纯感情。很蒙胧,很温暖。

也有老瞎子对于小瞎子的关爱,虽然严厉,但是确实是为了小瞎子好。

即使小瞎子是个健康的人,也是娶不了兰秀儿的,可能会因为职业吧。如果能娶,只能是两个人私奔了。只是在描述小瞎子与兰秀的情感交流时,兰秀儿特想去看看村外面的世界。这就为小瞎子与兰秀儿的情感结果,写得很明了了。

非得把这本书上升到悲惨世界的高度,我就得疯了。

阅读,不可能只读了一两百本书,就说自我对说选取什么书,或者是能够对于工具书,小说,散文,都可得心应手了。

得积累。

作者,用很长的段落,来描述老瞎子,说书的好本事。这个细节,说明老瞎子,因为会说的书多,才能洞察世事,对于小瞎子,对于这个看不见,却能摸得着的世界,有一种看得开的心态。当然,他因为从小就被师傅的善意的谎言,所欺骗。当然这是善意的谎言。才支撑了他活到了七十多岁,还这么走南闯北的来说书,弹着三弦子。这就证明,信念,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地强大啊。可能一个人什么也没有,没有本事,没有具体而系统化的信仰,能够他只需要有一个真实存在的信念,虽然,只是存在于精神层面上的。却也能为自我的人生龙活虎,做出最精彩的诠释。

绿色的长乙(椅)

曲折的油狼(游廊)

对于这两个词,确实是地方方言。

让小瞎子用方言转述的,让读者,或者是能够认得这本书上的每一个字的读者,会发自内心的笑意。

并不是嘲笑小瞎子,或者是老瞎子见识少。而是感觉到,在老瞎子与小瞎子的世界里,只有弹三弦,然后攒够一千根断的弦子,再去拿药方抓药。

所以说,老瞎子对于师傅是讲诚信的,小瞎子对于老瞎子也是。当老瞎子质问小瞎子与兰秀都做过什么时,小瞎子说只亲了嘴。

这就是证明。

一千根琴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小瞎子得用至少六十年的时光来弹断这些弦子。

一千二百根呢,估计这辈子,是不可能了。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这样的人生状态。贴合了小说的写作的基本手法。也是能够高明,也是能够低着的手法。用得好,就和呼啸山庄一样地成名。当然,这本书,确实鼓励了很多人。只是我被洗脑好久了。但是,也确确实实地,被湿润了一下眼角。

因为瞎,因为兰秀儿只是为了看看山外的世界,就放下了自我的感情,好吧,可能只是好感。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这时候你会怎样办?

算是总结吧。

我的阅读心得,只是一句话。信念,支撑人生。人生回顾的过程之中,你我他,为自我,为别人,都做了些什么,是在拉紧自我这根弦的同时,能不能也帮忙他人拉紧他们的弦呢?

或许也真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但是只要一天坚持一点,总有期望的。来改变,或者是改善自我与别人的人生。

阅读的积累,就是坚持阅读习惯。就像是老瞎子弹了五六十年的三弦子。就是坚持的劲。

还是那句话,慢慢来,但是也要系统化。

命若琴弦高中读后感 篇6

琴弦是有两个端点,一头连着一端,唯有两端拉紧了,才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美妙的曲子。说是命若琴弦,或许正是因为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也是由这么两个端点组成的吧。一个是尽头——目的地,另一个则是为之而出生的追求过程。

无论是老瞎子还是小瞎子,尽管生命有了残缺,但也正是新添了一个追求与目的:老瞎子要说断一千根琴弦,好酿成药引子去讨“药方”,睁眼看一回这个世界;小瞎子希望在说书中与年轻姑娘构成关系,可是最后,无论弹断的琴弦再多,无论电匣子能带给两个青年人再多的欢乐,它终是没能抵过一张“无字药方”,和一份“无果的感情”。故事的高潮与寓意便也在这浮出水面了。

其实,故事在揭晓结果之前,我是猜到了结局。但彼时的自己不希望结局是这样,因为如果我的作者,我一定无措该如何安排瞎子的命运,不知他们的路该如何走下去。可我敬佩史铁生的构思。我钦佩老瞎子的做法,他不仅让自己走出这百思不得其解的困境,而且一心挂念着小瞎子,当时,他理解小瞎子的处境、心境。或者应该说,正是因为还有小瞎子这么一人物在这世上让他担心着、挂念着,才得以不让自己过度沉迷于自己的悲恸之中。人的一生就是这般循环往复,“正如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目标。

命若琴弦观后感 篇7

一、荒诞的世界,苦痛的人生

文章一开头,我们就看到一幅无比凄凉和寂寞的画面:“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苦痛的人生就此拉开序幕。文中的老瞎子“一落生就瞎了双眼,从没见过这个世界”,这辈子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弹断一千根琴弦,用师父留下的药方去治好眼疾,睁开眼看一回这个世界。老瞎子说书已经说了五十多年,在这五十多年里,他一直谨遵师嘱,一根一根地尽心尽力地弹琴。漫漫的痛苦人生中,唯一能为他排忧解烦的就是断了一根又一根的琴弦和琴槽里的那张药方。但当他真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后,却发现那只是张无字的白纸。这是多么的讽刺和荒诞呀!盼了一辈子,倾其毕生之精力而奋斗的目标原来竟是不存在的。

加缪的《西西弗神话》中的西西弗在众神的惩罚中,每天推大石块从山底到山顶,但每天石块都是在中间就会滚落下山,一天一天,周而复始。人生便是这种痛苦无用的轮回,西西弗如此,老瞎子也是如此。在海德格尔看来,作为“存在”的人,一生面对的就是这种虚无的状态。人是孤独无依的,并将永恒地沉陷于这种痛苦绝望之中。而人痛苦的根源就是必须永远面对的这个荒诞的世界。

二、蔑视荒诞,反抗虚无

西西弗在日复一日的痛苦中,终于发现了石块滚动时所发出的声音是无比的悦耳。他蔑视荒谬,抵抗虚无,最终在反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老瞎子在经历了人生的失望与痛苦后,也明了了自己活着的意义。老瞎子想起了五十多年的说书生涯,想起自己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地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快”,这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他抵抗悲惨命运的精神动力,他人生的意义也就此得到证明。

当痛苦被正视,当荒诞被蔑视,人生的局限与困境便被超越了。人在面对荒诞的世界时,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可以选择被荒诞打败,退之一隅,独自痛苦,也可以接受挑战,反抗荒诞,超越虚无,实现人生的价值。

老瞎子想起师父临终时的情景,师父把那张自己没用上的药方封进他的琴槽,和师父用尽最后力气说的那句话,“人的命就像这根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原来那时候师父已经知道,目的其实是虚无的,只是不能断了他的念想。知道了痛苦是逃不掉的,知道了与苦难和挫折本是人生之常,老瞎子反倒镇定了,解脱了。就像作者的另外一篇小说《山顶上的传说》中的写那样:“当人们不知道宇宙是无限的时候,人们指望到天涯去找来幸福。人上了月亮,发现嫦娥也是徒劳,这才相信了幸福不在天涯,而在自己的心中。当人们知道了未知世界永远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痛苦,人们反而不再惊慌失措。不发愁,也不忍受,倒少了些痛苦。从抗争中去得到欢乐,欢乐不是挺多吗?真的,除去与困苦抗争,除去从抗争中得些欢乐,活着还有什么别的事吗?人最终能得到些什么呢?只能得到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专门会唉声叹气,谁的痛苦就更多些;谁最卖力气,谁就最自由、最骄傲、最多欢乐。”老瞎子最后也明白了一点,即人生虽然荒诞,但为了生存,人必须树立一个目标或怀有一个希望。如若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就不能将生存的时日拉成一线,如紧绷的琴弦,生命就会失去动力,精神就会崩溃,生存就难以为继。而生命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在史铁生的另一作品《对话四则》中,S说:“比如说踢足球,全场九十分钟常常才进一两个球,有时候甚至是零比分,那么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过程,在这九十分钟的过程中证明生命矫健、坚强、智慧和优美……没有了过程,就没有了趣味,没有了快乐。在真正的球迷看来,过程比目的要紧。”其实,不仅足球的美在于其过程,人生的美也同样在创造的过程中。老瞎子在五十年的弹唱生涯中,给无数的人带去了快乐,而他的生命价值也同样得到了体现。

三、小结

老瞎子的一生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他在明白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虚无后,超越了这荒诞与虚无,实现了他的生命价值,拨开了人生残缺的“乌云”,见到了生命意义的“月明”。

摘要:《命若琴弦》中老瞎子一生以治好眼疾为目的,没想到最后却是一场空。在认清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之后,他坚强地战胜了痛苦,超越了虚无,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关键词:荒诞,虚无,反抗,超越

参考文献

[1]史铁生.往事·命若琴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命若琴弦学生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8

读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深深地为其感动和深思。之所以会有如此的震撼,也许正是在于史铁生自己是一个在生命最应绽放的年纪却遭遇到无法想象的挫折,却最终挺过来的人吧。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故事很简单,在苍茫的深山之中,匆匆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他们游走于各个村落之间,以拉三弦说书为生。老瞎子有一个心愿,他的师傅曾经告诉他琴槽里有一张治疗失明的药方,只有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把药方取出来抓药。于是老瞎子天天盼、夜夜盼,盼了五十年,尽心尽力弹断一根又一根...终于有一天大功告成了,他欣喜若狂,激动万分地取出药方准备去药铺子抓药,没料到琴槽里面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信仰在瞬间崩塌,老瞎子突然觉得生命已无所依。他回到徒弟身边,告诉小瞎子,只有他弹断1200根时,才能打开琴槽去取药方。他想,1200根对于小瞎子是个遥远的数字,他希望小瞎子永远的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打开那张无字的白纸,不要再去承受梦想破灭的痛苦。在《命若琴弦》里,我们能看到信仰,能看到生存的意义,还有存在的价值。

《命若琴弦》教案(用) 篇9

——《命若琴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极负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中饱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史铁生生命哲学的寓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课上简单回顾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品读重点段落,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形式探究小说主题。让学生把握“命若琴弦”的含义,领悟走出人生困境需要目标的引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中获得欢乐等主题内涵。

课前预习

1.阅读《命若琴弦》导学案中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作品摘抄”等内容,了解作者。

2.自读小说,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激发兴趣

课间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伟的钢琴曲。

多媒体展示: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刘伟

导语:刘伟10岁失去双臂,12岁学会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9岁学会用脚弹钢琴,一年就达到手弹钢琴专业七级的水平,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刘伟的生命有严重的缺憾,但他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为之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探讨的也是人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小说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救赎之路?让我们走进《命若琴弦》寻找答案。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作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概括故事情节

1.字音

躜动野山坳叨咕鹞鹰瑟瑟

莽苍憔悴孱弱篝火

2.请概括瞎子师徒的故事。

老瞎子:为得到治好眼疾的药方努力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结果却发现那张药方是一张白纸。小瞎子:与兰秀儿恋爱,结果兰秀儿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了。

3.老瞎子和小瞎子最初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结合原文来回答。

4.当弦断了,追求湮灭了,他们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五、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过渡语:“命若琴弦”生命是何其庄重,琴弦是何其卑微,细细琴弦如何承载生命的力量?让我们走近师徒二人的人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内涵。

1.老瞎子的人生:

(1)老瞎子生来看不见,人生处于困境,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绝望,失去了活着的动力。读19—32段,划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①环境描写: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旷沉寂 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

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应该习惯了走山路,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老瞎子的精神

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③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 脸色骨头一样的苍白 面容憔悴 呼吸孱弱 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绝望。

(2)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19-57

段,划出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①目的成空,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

②回忆过去,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③人生需要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琴弦就拉不紧,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④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在目的的牵引下,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

心弦断了———————回忆思考—————彻悟

(目的成空)(目的让生活充实快乐)(命若琴弦)

老瞎子一生的经历:

老瞎子的人生

困境————目标——————落空————绝望————彻悟

(残疾)(弹断一千根琴弦)(药方是白纸)(命若琴弦)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人生哲理: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哪怕是虚设)。

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琴弦的象征意义:人生如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因此,永远拉紧生命之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小瞎子的人生:

(1)小瞎子陷入了什么困境?他和兰秀儿感情发展很好,兰秀儿为什么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什么?划出相关语句,体会含义。

原文句子: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吗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明确: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残疾。小瞎子陷入了和师傅一样的人生困境。

(2)小瞎子濒临绝境时,师傅是如何拯救他的?小瞎子的路在何方?阅读小说第八、九部分回答。明确:老瞎子像他师傅当年一样传给小瞎子一个美丽的谎言——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可以复明,为他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活下去的勇气。小瞎子将像师傅一样翻山越岭弹琴说书,在虚设目标的牵引下过完紧张、充实、快乐的一生。

3.小说结尾为什么又回到了开头?“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这句话有何含义?

点拨:瞎子师徒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残疾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吗?与我们身心健全的人有没有关系?结合导学案内容思考。

导学案内容: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于是有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

定是会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就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无限的坦途与无限的绝路都只说明人要至死亡休地行走, 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

——史铁生《写作的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

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即使我们身心健全,人生也处于种种困境,比如孤

独;也无法逃脱生命固有的残缺,比如死亡。瞎子师徒的故事是人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小说借瞎子师徒的故事为所有的人探索出“确立目标,追求过程的欢乐”这一条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

小说结尾又回到开头,寓意人类带着生命固有的残缺、不完满和心灵的创痛,代代无穷已,重

复着悲壮的孤独旅程。

五、结束语:

残缺是生命固有的形态,人生本多困境。如果逃避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那么同时也放弃了生命过程的精彩和欢乐。让我们坦然面对困境,用目标拉紧心弦,在无惧无畏的抗争中绽放生命炫目的光彩,展示出永恒的精神魅力。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过程

人生困境目标

读《命若琴弦》有感 篇10

每每老瞎子听这唯一与自己作伴的小瞎子天真的玩耍笑声,猜测着与自己相似的他,老瞎子紧紧地忧虑。他知道小瞎子的坎坷还未开始,他为小瞎子要经受与他一样的生活而忧心。但是老瞎子还有希望,因为他师傅告诉他只要他真正的拉弦拉断一千根,那么他二胡里的药方就可以治好他的眼睛。他这一辈子只为睁眼看这个世界,只为这个愿望他用演绎度过了一生。当他真正面对药方是白纸,愿望破灭的时悲恸让他干坐了两天竟丝毫不觉。他回过神时,就觉心中的弦断了,他活不了多久了!他先想到的是小瞎子,他要小瞎子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便告诉困顿的小瞎子要诚心拉断一千两百根琴弦就可以让眼睛复明,尽情地看世界了.就这样老瞎子含泪死去……

没错,老瞎子的师傅骗了他,而他又骗了小瞎子,他们都想让徒弟有可以活下去的信念,想让他们终了一生都不会发现这个命运的捉弄。因为他们清楚:心中的弦断了,人生也就此断了!

靠着这个近似荒谬的药方,一辈又一辈的老瞎子、小瞎子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不禁想到,我们是靠着什么样的信念走在这孤独的人生道路上呢,我们又能秉承这个信念到什么时候,如果像老瞎子一样到了暮年也获得了荒诞的结果,我们又是怎样的反应?

也许,我们不该过多的重视事件的结果,也许,我们不该过于执着事实的真相,获知真相可能会意味着枷锁和负担,会毁了自己。我想每一个前辈都希望我们沉心于现实的当前,珍惜、把握眼前的一切。不管是一株小草,一朵鲜花,一棵大树,一座高山,还是一片大海,一个家庭,一次爱情,我想我们应该珍惜它们。

没有再多的语言来抒发内心的感触,因为体会不仅仅是用心、用脑感悟,而是用行为来诠释的。

我想,接下来的每一天,在生活中我都是充满活力的,都是斗志昂扬的,我不再计较结果,只会在意过程中的幸福。我会幻想:我出生在葡萄园里,园内的葡萄任人享用,我重新来到这个世上,要用向世界挑战的欲望战胜一切的恐惧和不安。

《命若琴弦》读书心得领悟 篇11

故事的开端这样写道:“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这里的老少两个瞎子便是故事的主人公。老瞎子是师傅,几十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他自己的师傅的叮嘱:只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把琴槽打开,取出里面治眼瞎的药方,然后重见光明。为了这个平生夙愿,老瞎子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说不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地方就是前面的野羊坳。而作为徒弟的小瞎子就没有师傅那耐性了,他一会儿追野兔,一会儿听电匣子里的广播,特别是到了野羊坳后还被小姑娘兰秀二吸引住了,心思根本不用在说书弹琴上。终于随着最后一声琴响,老瞎子的第一千根琴弦断了。他迫不及待地拿出药方去抓药,却被告知所谓的药方竟是一张白纸。失魂落魄的老瞎子在雪地里找到了因兰秀儿出嫁而伤心欲绝的小瞎子,告诉他要弹够一千二百根弦才能抓药,是自己记错了。于是故事又回到开始。

这是史铁生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含义比较浅白的一篇,或许是因为文中所揭示的哲理是我们早已明白,并且需要的。人活在世上,有理想,有目标是无比重要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标,有理想,人就有向前的动力,又振作的勇气。对于瞎子来说,重见光明正是最大的理想。老瞎子正是怀着重见光明的理想,才会心无外物地弹到最后。即使当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时,凭着一个做师傅的对徒弟的无尽的爱护与责任,他也能鼓起勇气,编造出一个善意的谎言,让小瞎子也能朝着目标前行。

上一篇:水乡倒影诗歌下一篇:毕业生客服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