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创建工作计划(共8篇)
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篇1
明确目标务求实效
全力抓好卫生城市创建工作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
近年来,**街道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为目标,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基础建设为重点,环境整治为主线,长效管理为抓手的指导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全力创建。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度。自去年以来,按照县里要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保持对创卫工作的强势领导,成立了以街道主要领导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相关部门等为成员的创卫领导小组,并以街道爱卫会为主体,成立了由8名专职工作人员组成的创卫办公室。抽调50名机关干部由8名党政班子成员带队专职负责创卫,全力配合县里6大网格开展工作,形成了班子成员带队,机关工作人员包片,村级干部全面靠上的工作机制。二是宣传教育进民心。在县疾控中心健康教育科的具体指导下,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五进”活动,并开展了卫生宣传周等多形式的宣传活动,装配宣传车20余台次进村居主题宣传,印发了4万份创卫宣传彩页,全部发放到村居到住户,各单位、村居共设置创卫口号、健康教育宣传栏和宣传长廊200余处。通过深入地宣传发动,不仅机关干部和村居干部的创卫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也实现了由被动参与到
主动创卫的转变,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程度和创卫热情极大提高。
三是旱厕改造见实效。在旱厕改造工作中,街道投入100万元完成西山社区和学校等部门及村居办公场所的旱厕改造;居民户旱厕改造,在上级补贴300元的基础上街道每个再补贴100元,目前2087个已全面完成。
四是集市整治大手笔。街道、村居两级累计投入600万元对原有**3个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其中,农贸市场完成硬化3500平方米 市场新建钢结构交易市场2排,村市场新建二层门头1.3万平方米,硬化地面7.3万平方米,新建熟食交易大厅1300平方米,严格做到了流动摊点进市场、商品划行归市、垃圾日产日清、禽畜宰杀分区经营。
五是汪塘治理下真功。按照“疏导结合,标本兼治”的办法,配合县住建局、水利局投入资金230万元完成了4条污水汪和3条水渠的清理疏通,彻底清除了水面垃圾,完成了周边环境绿化提升,昔日的“臭水沟”成为如今的“观光带”。
六是环境提升遍城乡。经过去年以来的共同努力,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极大改观。街道按照“户集、村收、街道运”的原则,村居环卫保洁体系基本健康运行。各村居共配备保洁人员240人、配备垃圾转运车6台,城区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各社区、各条道路的保洁时间均达到了12小时以上,道路清扫率达到100%,做到了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并逐步向其他农村辐射延伸。
投入资金360万元对13个城区村的20个社区、30多条巷子进行全面绿化硬化美化,完成各主次干道和建筑物墙体粉刷40000平方米,城乡环境档次大大提高。
下一步,**街道将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安排,以这次卫生城市验收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查摆,完善机制,创新工作,切实把创卫的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常态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日
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篇2
抓好“三个宣传”, 增强全民规划意识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 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支持和监督, 只有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推动城市科学健康发展。
公安县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法》宣传贯彻, 将《城乡规划法》纳入全县普法宣教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辟电视专题、报纸专栏、悬挂横幅、设置站牌、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广泛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并在每年的《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纪念日和法制宣传日前后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月、宣传周活动, 展示规划成果、普及规划知识、开展规划咨询,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 拓展城乡规划法规宣传的深度和广度, 让广大市民知晓、熟悉、了解城乡规划法, 让“规划是法”的观念深入人心, 形成知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同时, 坚持领导带头学习宣传规划。县委中心学习组将《城乡规划法》的学习纳入常年集中学习内容, 通过聘请长江大学、三峡大学的教授、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强化城市规划意识, 拓宽城市发展思路。
项目规划公示是规划宣传的重要内容, 也是市民参与规划的重要途径之一。公安县积极推行规划审批项目公示制度, 将建设项目规划审批纳入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统一受理, 实行办事依据、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事时限、办事标准和结果“六公开”制度, 做到规划报建审批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促进市民参与规划, 确保规划和公众利益的实现。通过加强信息网站建设, 及时公布规划审批许可信息, “规划是生产力”、“先规划后建设”等观念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各级各界尊重规划、服从规划、参与规划、支持规划、维护规划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
加强拆违工作宣传是对市民进行规划违法反面典型教育的有效手段。在公安县, 无论是县政府集中组织的大型拆违行动, 还是职能部门自行组织的小型拆违行动, 一律邀请县新闻单位参加, 对拆违行动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确保在拆违宣传上, 做到电视上有图像、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 形成社会对违法建设人人喊打、违法建设者个个自危的良好氛围。采取出拆违宣传橱窗、走居入户面对面宣传等多种宣传手段, 引导市民自觉维护规划, 共建美好家园。
把握“三个重点”, 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规划编制、规划审批与违法建设查处是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互为依托、相互关联, “三个重点”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城市建设发展质量的高低。
规划编制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近年来, 公安县以城市总规为依据, 狠抓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上, 先后编制了老城区、城南新区、青吉园区、原种场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并对城市重点区域、重要节点进行了规划设计, 完成了三袁风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荆岳铁路连线、迎宾大道两侧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实现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在专项规划上, 编制完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线管制规划、植物多样性分析规划、中心城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环卫专项规划、燃气专项规划、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专项规划门类基本齐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和各项专业规划健全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
规划审批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关键。该县严格按照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对拟报审建设项目, 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实地踏勘和分析, 并对项目的定点、用地范围、规划布局提出具体要求, 经县行政服务中心办公会集体讨论后, 核发《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 作为设计任务书报批的法定附件。通过严格把好项目的规划选址关, 从源头上有效堵住了影响城市规划、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不法行为。同时, 为贯彻落实国家城乡规划强制性内容, 维护城市整体和公众利益, 从把好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设计关入手, 建立部门联合审批制度, 严格项目规划许可, 规范了土地使用者的开发行为, 实现了城市土地的最佳配置和城市功能、环境的优化, 取得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三统一。
违法建设查处是城市规划管理的保障。该县建立起以社区为平台, 部门巡查与社会巡查相结合的违法建设发现机制, 规划、执法部门规划巡查人员分区域开展巡查, 聘请规划巡查员20名动态巡查, 增加巡查密度, 确保规划巡查不断档、无盲区, 违法建设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降低违法建设查处成本, 提高查违治乱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 通过开展城区建设项目规划清查行动, 对违法建设登记造册, 载明地点、建设规模、违建事实、当事人和管理责任人等基本情况并实施跟踪管理, 采取“专人守控、日夜控管、断水、停电、暂扣设备、查封现场”等强制措施, 确保了违法建设零增长。
加强“三个建设”, 提高规划管理水平
城市规划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很强的城市管理工作, 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为确保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 必须提高规划管理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必备条件。公安县一方面健全规划决策机构, 以强化规划管理, 高度集中统一为理念, 本着“政府组织, 专家领衔, 部门配合, 公众参与”的原则, 县政府成立了城市规划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 使规划决策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中民智、凝聚民心的过程, 切实增强了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另一方面, 健全规划执行机构, 整合组建了正科级事业单位县城乡规划局和城市综合执法局, 改变了过去主管部门“既当裁判, 又当运动员”的陈旧模式;以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为目的, 在各乡镇政府设置了“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城市外控区和城乡结合部规划管理薄弱现状逐步缓解。
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法制制度, 是搞好城市规划管理的根本保证。该县不断建章立制, 完善城市规划法制政策体系。近年来, 为规范城市各类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 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公安县城市管理技术规定》、《关于加强县城城区规划建设和用地管理的通告》等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 为公安县城市规划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确保了城市规划的顺利实施。同时,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 扎实开展行政许可清理工作, 明确了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职权范围的3项规划许可事项, 对行政许可的法律依据、实施主体、受理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审批要求、收费项目、办理结果、格式要求进行了清理规范, 建立了与《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各项制度。
高水平的规划工作队伍是城市规划编制与落实的关键。为破解规划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 公安县城乡规划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吸收规划专业技术人员, 规划管理专业技术力量得到加强;为加强规划执法力量, 县城市综合执法局又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使规划行政执法队伍得到充实, 城市规划管理的专业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力量不断壮大。
为了加强规划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该县建立规划管理人员定期培训制度, 每年至少组织4期城市规划管理培训班, 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授课, 对县城乡规划局全体人员、县城市综合执法局相关人员以及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服务中心负责人进行3~5天的封闭式业务培训, 每季度对规划执法监察人员进行一次考核, 每半年组织一次规划执法方面的座谈和交流, 努力促进规划管理队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篇3
29日,受环境保护部委托,省环境保护厅在清远市召开了《清远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规划》专家评审会,由5名全国知名环保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一致同意《规划》通过评审。专家指出,清远是广东陆地面积最大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位居全省中游,清远创模对于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清远市市长江凌会见专家时指出,“创模”是清远城市发展与城市管理的应有之义。与珠三角城市相比,清远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就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清远要守住生态底线,以“创模”为载体追求绿色发展。
“创模”的基本条件有哪些?目前该项工作的进展如何?市环保局副局长罗炜炜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时说,“创模”主要考核指标有26项。经过综合研判,清远市已具备了“创模”的基本条件,全市已有污染减排、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空气质量等8项指标达标;环境安全、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9项指标基本达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单位GDP用水量、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等9项指标,将通过重点突破,力争在规划期末达到考核要求。
针对广大市民关注度较高的空气质量问题,清远市环保局将在全市范围内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全覆盖。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小风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作为“创模”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清城区已于2013年10月率先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监测,清新区、佛冈县和连山县目前已具备实施新标准的监测能力。英德市、连州市、阳山县、连南县将于2015年完成对现有的监测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全市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全部按照新标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针对备受关注的龙塘镇“洋垃圾”问题,清远市将借力“创模”大力推进整治工作,在“创模”工作完成前将彻底清除“洋垃圾”。清远市政府将在2015年内彻底整治全市电子拆解业,杜绝违法拆解行为。龙塘镇政府和市、区两级环保部门将共同做好焚烧拆解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工作。一旦查实,立即移送公安机关处理,并已要求辖区内的近百家电子拆解户于2015年3月底前自行关停,逾期将依法采取强制关闭措施。此外,电子拆解园区将于2015年6月底前建成,目前在园区外经营的无牌无证电子拆解户必须入园规范经营。
港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 篇4
中共港城市委 港城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15日)
港城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现辖九里县和城里、城关、江下、界外四个区,以及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陆域面积42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20万人。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的要求,紧紧围绕海西建设的战略部署,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良好势头。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16.9亿元,增长15.2%,增幅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496.52亿元,增长36.9%;财政总收入78.29亿元,增长24%,全面完成了‚保八超十‛的目标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1.6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的战略部署,围绕全年经济工作‚超千争百促跨越‛的目标任务,着力突破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凝心聚力、心无旁骛地抓发展促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呈现‚高位运
行、提速提升‛的强劲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2009年,我市再次被中国城市品牌大会评选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城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把创建文明城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先后荣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银饰之乡‛等称号。现将三年来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如下:
一、持续巩固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坚持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重点,改进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政务行为,着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1、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健全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考核制度,采取集体学习、专家辅导、调查研究、讨论交流相结合的形式,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等内容,三年来市委中心组共组织了27次专题学习。每季度深入基层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充分发挥中心组示范和表率作用。扎实推进理论武装进基层活动,强化科学发展观的宣传教育和理论普及。积极拓展理论宣传阵地,开通理论宣传网站《学习经纬》,为广大干部群众搭建网络学习服务平台。讲师团、党校等理论宣讲队伍深入机关、企业、学校、街道进行党的十七大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
和‚以港兴市、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等专题宣讲辅导,组织开展了‚破解发展难题,巩固学教成果‛、‚提高四种能力、践行八个作风、发挥骨干作用‛和‚海西应先行、港城当崛起‛等主题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服务发展的能力和各级党组织统揽全局的能力。依托党校、行政学院等培训机构,定期对干部进行经济、法律、文化、科技和社会管理等培训,三年来调训干部9.5万人次,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二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采取现场观摩、专题教育、反腐倡廉成果展、廉政文化论坛、廉政文化晚会等方式,切实加强廉政教育。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活动,组织开展‚壶兰清风‛廉政文化系列活动,建设开通港城廉政网,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营造廉荣贪耻的社会氛围。
2、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紧紧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湄洲湾港口城市建设‛为主题,以‚凝心聚力促发展、奋力赶超兴港城‛为载体,全面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引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强化基层中创先进、争优秀。在农村、街道社区开展了‚五带三创一联‛活动,组织党员带头学习提高、带头勤劳致富、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努力创小康户、文明户、计生达标户;联系一户或几户困难群众。在机关,进一步深化拓展‚四进基层‛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农村扶贫帮
困、进社区共建文明、进企业破解难题、进学校结对助学。在非公企业,开展以比作为、比贡献,为企业增实力、为组织增活力的‚双比双为‛活动。在驻外党组织,开展‚三为五先锋‛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自身优势,为当地作贡献、为家乡添光彩、为自身增活力,在各自岗位上争当创业发展先锋、爱岗敬业先锋、诚信经营先锋、促进和谐先锋、奉献爱心先锋。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流动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得到中央创先办的充分肯定,在全省创先争优座谈会上作了典型介绍。‚四进基层‛、‚百企联百村‛的经验做法得到中央和省委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7家新闻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
3、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实行重大问题和重要事件集体决策制度。制定了《港城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在涉及物价调整、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或重大项目上实行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和论证,在全省率先实行政府工作征求市民意见制度。推进政务公开,编制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加强市、区政府信息网站,增强政务工作的透明度和民主化。2010年全市共发布主动公开类政府信息近4万条。第九届(2010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我市在全国抽查的300个设区市中名列第29名。着力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对‚一办三中心‛(招投标办、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服务中心、招投标中心)的机构职能进行整合,成立发展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集中审批、限时办结的服务方式。扎
实开展行风评议活动,优化行业风气。市、区分别成立效能投诉中心,及时办理群众投诉。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三年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552件,市政协提案890件,办结率均为100%。
二、持续强化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
坚持以建设‚平安港城‛为主线,推进法制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综合治理,努力建设民主公正的法治环境。
1、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制意识。认真实施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采取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咨询等形式,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律六进‛活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普及率为90.6%。创新教育载体,在全省设区市中率先开办《公民与法》电视法制栏目。开展法律援助与服务,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全市设立6个法律援助中心,开通法律服务热线‚12348‛,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群众接受法律服务更及时、更便捷。建立健全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协调机制和应急方案,建立维权举报电话,全市无重大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违法案件发生。充分发挥妇女维权机构的作用,设立76个家庭暴力报警点,形成覆盖全市的家庭暴力报警网络,有效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专职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查处企业使用童工现象。设立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机构,切实做
好孤、残儿童、弃婴救助安臵工作及其合法权益保护工作。
2、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实施‚5520‛党建示范点工程、‚四进基层‛及‚三百工程‛为有效载体,推广‚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和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体系。完善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以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为契机,积极开展居委会自治,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全市社区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民主自治不断深入。镇海街道、长寿社区和常太镇岭下村分别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和“全国巾帼示范村”称号。
3、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始终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来抓,深化‚平安港城‛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建立综治领导干部问责、季度稳定状况考评、综治‚四率‛通报、社会治安等级预警、综治人财物保障、挂钩帮扶平安建设等六个机制,确保用制度管人管事。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2010年命案破案率达到100%,为历年最好水平。推进重大社会决策、重大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完善多元化解矛盾衔接机制,最高院在我市召开全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座谈会,被中央政法委列为全国七大维稳先进典型经验之一进行推
广。严格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依法依纪解决信访诉求,有效预防和处臵群体性事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全面展开,有效防抗台风等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提高防灾减灾和危机应急处臵能力。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有效加强。‚平安港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持续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坚持以建设“诚信港城”为载体,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提升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成立建设诚信港城领导小组和港城市诚信促进会,制定出台《诚信港城建设行动大纲》,切实加强对诚信政府建设的组织领导。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了采集、评价、披露和奖惩机制,严格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扎实开展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诚信教育活动,在市民中开展‚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教育、在行业中开展‚诚信兴业、文明服务‛教育、在党政机关中开展‚诚信服务、执政为民‛等教育活动,增强诚信意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诚信实践活动,组织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诚信一条街‛、‚诚信企业先进单位‛、‚重合同、守信用‛、‚诚信纳税‛等创建评选活动。市诚信企业先进单位179家,诚信纳税大户55家,讲信用、重信誉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14个,福建名牌产品151个,福建著名商标122个。
2、强化市场监督管理。完善监督机制,成立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领导小组、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开展农资打假、食品安全、鞋类侵权、网络侵权盗版、假冒建材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发挥12315消费投诉指挥中心的作用,建设12315消费维权服务站点1402个,‚12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网‛、‚12315消费维权短信息平台‛正式并网运行,三年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及举报共3.2万件,办结率和查处率达100%,进一步净化了市场环境。
3、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深入开展‚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港城‛行业竞赛活动,突出改进服务,突显便民、利民、惠民,以信息化、规范化、精细化为方向,以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问题为重点,着力加强基层窗口、基础规范、基本技能三个重要环节的建设,完善功能、精简流程、提高效率。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失职追究制。推行“一站式”服务、网上审批等服务,不断提升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水平。
四、持续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坚持以构建‚和谐港城‛为目标,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
道德建设全过程,切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围绕学习贯彻十七大以来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精神,切实加强形势教育。广泛开展‚回顾‘十一五’辉煌成就、展望‘十二五’美好前程‛活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宣讲主题活动,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广泛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爱国歌曲大家唱‛活动、‚歌唱祖国‛大型文艺晚会和‚走过60年‛发展成就图片展等活动,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围绕重要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城乡广场、文化中心、街心公园等公共场所,推动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广泛开展‚读书的城市最美丽‛、中华经典诵读等活动,举办妈祖诞辰1050周年系列活动,妈祖文化旅游节获全国文化交流大奖,为我省唯一获奖的节庆项目。成功举办央视2009‚今宵月更圆‛中秋晚会,丰富节日形式、提升节日内涵,引导人们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围绕迎接十四届省运会,广泛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以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依托市民学校、社区活动中心等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运用公益广告、宣传漫画、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普及礼仪知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讲
文明、知礼仪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着力创新载体。充分利用莆仙戏常年深入乡村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有利条件,广泛开展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要求各莆仙戏剧团在演出古装大戏前加演现代文明小戏,传播现代文明风尚,取得良好成效。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今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我市调研时观看了现代文明小戏《搭渡》,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指出:‚通过这种形式教育广大观众,非常好。‛新华社,《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新闻媒体都对我市莆仙戏现代文明小戏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4月,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作了典型介绍,引起强烈反响,各省、设区市文明办主任给予一致好评和充分肯定。中央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王世明在总结讲话时也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文明小戏加演活动好就好在生动活泼,好就好在群众欢迎。‛同时,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港城的经验做法,力争在二至三年的时间,形成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一个品牌。六月底,现代文明小戏将在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三是注重道德实践。注重培育、宣传先进典型,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择善而从、见贤思齐的思想品德,在全市营造学习、崇尚、争当好人、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推荐活动,陈建霞同志荣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曾德梅、林水英同志被推荐为第三届全国道德
模范候选人,曾德梅、谢文良同志为首届福建道德模范,余志雄同志被推荐为第二届全省道德模范候选人。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2009年以来,共有侯国城等12人入选了‚中国好人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办好事、实事,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成功举办了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目前全市有青年志愿服务基地180多个,队伍达20多万人,在全市文明单位中组建志愿服务队,形成体系健全、覆盖广泛、活动多样、管理有效的良好局面。无偿献血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实现临床用血量100%来自无偿献血。
2、发展科教文体事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强院地合作,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三连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出台了《港城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承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和第八届省老健会,充分展示了妈祖故乡的独特魅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持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持续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工艺美术、妈祖文化等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成功承办海峡论坛〃妈祖文化周、海峡工艺品博览会、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活动,积极构建世界妈祖文化中心。推进莆仙大剧院、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档案馆、市艺术学校、市电影综合文
化中心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妈祖信俗》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港城木雕传统工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批,成为我省首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持续构建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切实保护生态,努力构建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保护壶山兰水景观、突出荔林水乡特色、建设生态环保家园、打造滨海宜居城市的思路,坚持高档次规划、快节奏运作、景观式建设、规范化管理,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制定木兰溪、城市绿心和湄洲岛规划,启动木兰溪两岸规划建设,推进城市综合体和总部经济区建设,推动‚一心为源、二岛添辉、三湾环绕、四水相依、五山簇拥‛的宜居城市建设格局的形成。以承办省运会为契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以来共实施城建项目及公用事业项目246个,至目前完成投资69亿元,建成了‚七馆六场一基地‛体育场馆,完成了7条主干道‚白改黑‛改造,完成城区主干道景观综合整治工程,大力实施城市‚洁、亮、绿、美‛工程,城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启动建设玉湖片区、樟林水乡、木兰金融财富中心项目和木兰国际广场等木兰溪两岸城市综合体,积极推进磐龙山庄、萩芦溪山庄、泗华滨溪小区、总部经济区等城市综合体前期工作,打造国
内外一线商家入驻大平台,有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扎实推进4个省级和5个市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完成投资57.3亿元,已全部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建设、镇容镇貌整治等174个项目加快推进。
2、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围绕滨海宜居城市建设,理顺体制,创新机制,采取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抓好环境卫生、交通秩序、集贸市场、出租车管理、河道保洁、户外广告和建筑工地等管理,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组织开展‚持续创建文明城市、迎接十四届省运会‛活动,召开了全市‚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暨加强城市管理工作千人动员大会,采取每月一例会、每周一检查、每期一督查的‚三个一‛措施,有效解决城市‚脏乱差‛问题,城市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被省政府评为“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先进市”。在全市860个村庄开展农村垃圾集中整治活动,建立‚市季查、县区月查、乡镇周差‛检查评比制度和专项巡查制度,全市有21个村(小区)被评为省级村镇住宅小区建设试点,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3、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坚持优先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的指数。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市、区疾控中心投入使用,港城学院附属医院新区、市第一医院门诊大楼、市妇幼保健院等项目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不断推进,市第一医院、港城学院附属医院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新农合参保率达98.41%,筹资水平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启动新农保试点工作,20个居家养老试点单位和4所养老院基本建成,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补助标准,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出生政策符合率均完成省下达的控制目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五年均控制在2.6%以下。加大拆迁安臵房建设力度,积极推进廉租房、公租房、经济适用房等建设,累计完成改造各类棚户区2.5万户,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749套,城市低保家庭住房困难逐步得到解决,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3、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扎实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新增绿地面积12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1.5平方米/人。生态市建设有力推进,植树造林6.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8%。节能减排取得突破,2010年共投入4.9亿元。东圳、外度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强力推进,全市共拆除畜禽养殖场6544个。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7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6.5万吨/日,完成配套管网建设296公里,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大湖垃圾处理厂二期扩建、垃圾焚烧
发电厂和垃圾转运站建设进展顺利。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6000吨,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2600吨,全面实现‚十一五‛环保达标。加强耕地保护,超额完成省下达补充耕地和土地整理任务,连续十一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六、持续优化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以争创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市为目标,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着力优化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1、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积极推进和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建设。强化学校德育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德育考评机制,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德育工作水平。深化家庭品德教育。引导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增强家长自我约束意识,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身体力行地给孩子做榜样和楷模。加强社会联动教育。市、区、街道、乡镇建立由党政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教育委员会,统筹协调辖区未成年人教育。以社区活动场所为依托,整合社区文化室、图书阅览室、墙报、板报、宣传栏等文化资源,开辟社区未成年人教育阵地;挖掘社区人才资源,通过老干部、老
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等“五老”人员组织开展思想教育和文体活动,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组织‚五老‛网吧志愿者监督员积极开展‚五导‛活动,取得较好成绩,受到社会强烈好评。
2、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电信有关业务及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的监管,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信息网络传播不良信息的违法行为。净化网吧环境,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建立了网吧行业组织,健全了网吧管理协调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网吧管理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更有效地促进网吧规范合法经营,开展网吧集中整治行动。三年来,共检查网吧16807家次,立案查处违规网吧583起。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切实加强学校、幼儿园及周边安全防范,严防伤害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恶性案件。加强校园周边商业网点的管理,对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游商和无证照摊点进行了取缔,着力清理整顿中小学校周围开办的电子游艺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和中小学校园周边销售恐怖、迷信、色情、低俗的玩具、文具、出版物等零售摊点。三年来,共检查图书音像店4873多家次,收缴非法音像肉制品493096片,各种非法图书39965册,收缴暴力、恐怖、色情内容的各类非法出版物7681件。
3、着力打造活动品牌。一是打造“校园绿色网室”品牌。采取‚堵疏结合、玩用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初中校
以上,部分中心小学推进校园‚绿色网室‛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资源,课余时间为学生免费开放,为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提供绿色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成为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亮点。新华社刊发通稿,《福建日报》做了专版报道。去年12月13日,在近百个分会场的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视讯会上,我市的校园‚绿色网室‛建设作为全省先进典型作了经验介绍,深受好评。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宣传报道力度。陈桦副省长也作出重要批示:‚港城市在中小学建设‘绿色网室’是个十分有益的探索,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教育均衡都具有积极意义。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健全机制,把网络文明建设纳入中小学德育工作和校园信息化建设中。‛今年,省委文明办、省教育厅拟在我市召开校园绿色网室建设现场会。二是打造“少年刑事集中审判”品牌。积极探索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综合治理工作的新方法、新措施,率先在全省成立少年刑事审判庭。坚持‚教育、感化、挽救‛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的方针,采取统一司法量刑,推行庭前调查,创新圆桌审判,延伸审判工作等措施,开展少年刑事犯罪集中审判,取得了良好成效。未成年人非监禁刑比例从集中审判前的9%,提升到45.6%,先后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三是打造“关爱留守孩子”品牌。针对全市现有外出经商人员50多万人,‚留守孩子‛10多万人的
实际情况,采取代理妈妈、结对子等方式,广泛开展关爱‚留守孩子‛活动,全市现有‚爱心妈妈‛1200多名,‚手拉手‛互助对子34万对。开展了‚关爱留守孩子、红十字阳光行动‛、‚自强少年‛、‚手拉手好对子‛评选等系列活动,举办了‚留守孩子‛军事夏令营。在留守孩子比较集中的城里区北高镇,成立‚关爱留守孩子‛协调领导小组,在岱峰中学设立了‚关爱留守孩子‛奖教奖学基金。《中国青年报》、《全国少先队要讯》、《福建日报》、《福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市的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持续深化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
以创建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不断完善创建机制,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夯实创建文明城市的基础。
1、强化组织领导。把精神文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指标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创建文明城市的长期规划和计划。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常委会、市长办公会,听取有关创建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创建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市文明委领导经常带领有关部门深入基层,检查督促、协调解决一些重要创建工作。市人大、政协把创建文明城市纳入执法检查、视察内容,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开展执法检查和视察活动。建立健全市、区、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创建文明城市的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和检查。多次召开全市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会议、迎接全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考评动员大会,制定了《港城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任务
分解方案》、《港城市迎接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任务分解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明确任务,合力创建,形成齐抓共创的良好格局。
2、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区、街道文明委工作制度,明确文明委成员单位的职责,有效开展工作指导,协调基层创建活动。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检查督促,把创建工作成效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成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启动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点评制度,定期对城市环境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责成责任部门限期整改,解决了一批影响城市环境的老大难问题,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行红绿旗评比和效能告诫制度,强化城区管理和街道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将评比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作为评比创建文明城区、文明卫生街道的依据之一。对连续2次被评为绿旗的街道办事处,发出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对连续3次被评为绿旗的街道办事处,对行政主要领导实行效能告诫,有力地推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将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证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需的资金,创建经费逐年增加,三年下拨市委文明办创建活动经费150万元,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报纸、电视台、电台等新闻媒体,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加大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和舆论监督,既宣传创建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也曝光个别单位的不作为现象和一些市民的不文明行为,推动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3、夯实基层基础。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加强社区服务网点、服务设施、道路、园林绿化和环卫等设施配套建设,开展环境卫生脏、乱、差整治活动,不断改善社区的环境面貌。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环保、涉台教育‚六进社区‛活动,宣传科学知识、普及法律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居民生活。推进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按照‚八个有‛的标准,规范建设全市940多个村级文化室。深入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文明路活动,改善了文明路沿线环境面貌,带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按照全省‚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海西‛的部署,组织全市35个参赛行业开展‚创文明行业,建和谐港城‛竞赛活动,进一步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推进文明单位、文明学校、军警民共建、文明旅游风景区等各类基层创建活动,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计划 篇5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丽江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目标任务细则》,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结合我校实际,以改善育人环境为手段,强化全体师生卫生意识为工作重点,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的健康水平。做到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努力完成我校各项创卫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为迎接国家卫生城市调研考核和验收做好充分准备,特制定如下计划。
一、完善创卫机构和相关制度建设
进一步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创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创卫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人员、经费落实,明确工作任务和责任人,层层抓落实,并把创卫工作与工作考核、评优评先挂钩。
按《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进一步完善相关卫生、健康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师生健康保健制度、学校控烟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教学卫生制度、传染病预防制度、学生营养制度、食堂饮食卫生制度等各种制度,以制度保障并推动学校创卫工作及各项健康促进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以制度的完善保证创卫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施,使各项工作更趋人性化、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二、健康教育方面
开设健康教育课。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的要求,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做到教师、教材、教案、课表、考核“五落实”。
加强健康教师的师资培训,不断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平,着力于将健康保健和创卫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学科之中,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备课, 认真做好学生健教知识的传授教育。
主题班会及专题讲座:利用班会课进行用眼卫生、视力保护主题班会、眼保健操辅导。使师生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健康行为形成率≥80%。
三、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卫和健康宣传教育活动
切实做好宣传工作。设立创卫专栏和健康教育专栏,并定期进行更换;充分利用黑板报、小报、校园广播和各种集会,发挥学生在创卫中的宣传员、监督员和生力军的作用,宣传创卫知识,普及创卫知识。
利用室外宣传窗,根据季节进行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非典及禽流感、饮食卫生、营养卫生等宣传教育。如《早春传染病的预防》、《预防艾滋病知识》等系列;禁毒系列画报刊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口腔卫生》、《保护视力》、《学校预防肠道传染病》;食堂宣传窗以《食品卫生》《营养卫生》、《饮食卫生》等。
积极开展加强家庭、社区联系,拓宽健康教育、创卫空间。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健康教育和创卫工作的信息交流与沟通,构建创卫工作与健康教育共创、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发动学生参加社区综合实践活动和参与相关知识资料的传递宣传,少先队认真组织好创卫志愿者活动,发挥团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带动作用,努力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
继续开展“拒吸第一支烟,争做不吸烟的新一代”倡议、签名活动,保证学生无吸烟行为。
四、环境卫生保洁方面
坚持班级卫生包干区每日两扫,定期进行卫生大清治,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及时反馈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及时整改。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利用课间动员学生捡拾废物、落叶等,保持校园整洁,及时发现纠正学生中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绿化、美化、优化校园整体环境。
五、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学校管理人员要学习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加强对学校食堂、校内小卖部的监督和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食堂炊事员要参加卫生知识学习和体检,健全卫生消毒、验收制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保证无过期、变质食品出售,杜绝食物中毒等不安全事故发生。
六、疾病防治方面
开展卫生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师生体质和防病能力。
学习贯彻《传染病防治法》,提高师生对学校传染病防控的认识,并按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对校园内发现的如“风疹”、“水痘”等传染病,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五早”措施。出现患病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学生回家隔离时经常与家长沟通,严防控制未过隔离期的学生提前返校。加强对发生传染病的寝室、教室的消毒指导工作,确保消毒工作及时到位。建立传染病防控应急预案,使学校对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责任到人。
七、除“四害”工作
按照上级要求,在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中,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做到人员、经费落实,检查到位,做好定期消杀和突击消杀相结合,食堂和厕所定时喷洒灭蝇药水,投入灭鼠诱饵,消灭四害孳生地,使“四害”等病媒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八、做好创卫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计划 篇6
一、全面提高卫生管理水平,打好创建卫生城市攻坚战
根据市爱卫办下发的《省级卫生城市考核和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亮点、治理丑点,上下联动、长效推动”的工作思路,以打好创建卫生城市攻坚战为主线,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在“创卫”成果的巩固、深化和提高上探索新方法,寻找新路子,来获得自治区卫生城市的荣誉称号。
1、严格标准,做好省对我市创建卫生城市的检查工作。一是制定详细的迎接省卫生城市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安排,细化分工,按照方案的要求有条不紊的开展各项迎检工作;二是根据《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制定翔实的责任分解,做好相关培训工作;三是强化督导,全面开展以单位、办公场所等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卫生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对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不力或逾期不改的科室,予以通报批评,并对主要负责人给予处罚。
2、充分发挥局属各科室相互协调配合作用,适时开展我局环境综合整治。在充分发挥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在环境卫生管理方面的专业职能作用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开展爱国卫生月、环境综合整治、“卫生日”、“卫生大扫除”等活动,发动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清除存在的各类卫生死角,不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自觉维护城市环境,提高环境卫生意识。
3、加大机关营院的绿化、美化和亮化及卫生保洁管理及整治力度,落实和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改变环境卫生脏乱差现状。局办公室要加强规范管理,对实行包片、包段、包点的地段,加大监督力度,改变管理不规范及脏乱差问题。
二、扎实做好单位环境整治,推进创卫工作
2、大力开展单位及所包干城市地段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单位主体、因地制宜、重点突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扩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范围,巩固整治成果 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整体面貌,加快城市卫生向城市化管理迈进的步伐,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三、标本兼治,落实综合防制措施,深入开展除害防病工作
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是创建卫生城市的重要内容,也是预防和控制相关媒介传染病的最有效途径。要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科学综合防制原则,进一步理顺除害防病的监督体制,贯彻落实《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使我局“四害”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
1、抓好春季、冬季灭鼠专项活动。积极开展好我局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治理和清除“四害”孳生场所,按照创卫办的部署,统一时间、统一行动,积极开展灭鼠活动,将鼠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同时进一步修订灭鼠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办法,使灭鼠工作验收更具针对性、准确性。
2、加强蚊、蝇、蟑螂消杀工作。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委托具有消杀资质的单位进行消杀,严格落实消杀协议签署工作,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要做好监督落实,确保消杀工作到位,并逐步扩大城乡消杀覆盖范围。
3、加大“四害”密度的监测和调研力度。邀请市疾病控制中心定期对四害密度进行科学检测,注意灭蟑工作新情况,及时上报相关信息。市创卫办将根据监测数据制定针对性方案,及时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的孳生、蔓延,并对“四害”密度超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
四、动态管理,继续开展各级各类卫生先进的创建活动
通过开展创建各类卫生先进活动,使各科室的卫生紧紧围绕全局的爱国卫生工作,提高我局总体创建水平。局创卫工作领导小组对卫生先进的站室定期组织抽检,实施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
五、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加大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健康素质。利用各种宣传教育形式,全面提高健康教育效果,提高干部职工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
1、协调、督导各科室和各新闻媒体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使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单位、走进家庭。
2、进一步加强我局的健康教育工作。重点抓好对本单位职工及家庭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深入开展以预防疾病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活动。
3、积极推进我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根据实际,针对各科室主要卫生问题,结合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卫生改水改厕和各项卫生、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
城市创建工作计划 篇7
党的十八大做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和基本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国发[2013]5号) 把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行动, 通过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 打造城市发展的升级版。为落实这一任务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和创建目标
(一) 总体要求
按照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目标, 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区域特点, 实施大循环战略, 把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普及绿色循环文化, 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社会, 提高城市 (县) 环境友好水平、资源节约效益和新型城镇化质量。
(二) 创建目标
到2015年, 选择100个左右城市 (区、县) 开展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活动。创建城市 (县) 的循环型生产方式初步形成, 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市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绿色化, 生产系统与社会生活系统的循环化程度明显提高, 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 形成浓厚的绿色循环文化氛围, 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的资源产出水平提高幅度超出国家平均水平, 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优于上级政府分解指标。
二、主要任务
(一) 构建循环型生产方式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加大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农村节肥节药工作力度, 提高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林业“三剩物”利用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 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大园区循环化改造力度, 加强信息化管理, 扩大基础设施共享, 促进园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优化产业带、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空间布局, 鼓励企业间、产业间建立物质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 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间共生耦合, 形成循环链接的产业体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
(二) 形成循环型流通方式
科学规划流通业布局, 减少流通环节, 发展多式联运, 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高仓储业利用效率和土地集约水平, 建立以城市为中心的公共配送体系, 优化城市配送网络, 扩大统一配送和共同配送规模。发展绿色流通业, 限制高耗能、高耗材产品流通, 鼓励绿色产品采购和销售。加强零售批发业节能环保改造, 倡导开展绿色服务。建立逆向物流体系, 形成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促进分散、难回收、价值低的再生资源回收。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
(三) 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
提高全社会的节约意识, 培养公众节水、节纸、节能、节电、节粮的生活习惯, 反对铺张浪费。推广节能节水产品、绿色照明产品、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循环文化创意产品以及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 加大限制过度包装、禁塑、淘汰白炽灯的力度, 完成城市限粘、县城禁实任务。引导居民进行垃圾分类, 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扩大绿色采购比例, 政府机构率先垂范。
(四) 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
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中充分体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完善功能分区,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优化、集成共享。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优先开发空闲、废弃、闲置土地, 加强存量土地再利用, 扩大城区公共绿化面积。新建城区和旧城改造同步建设再生水管网, 实现雨污分流。完善建成区道路衔接度, 发展公共交通, 提高道路的通行速度和便捷程度, 实施道路路灯节能改造。新建建筑严格落实绿色建筑标准, 大力推进已建公共建筑、居民住宅的建筑节能改造。发展分布式能源, 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范围。
(五) 健全社会层面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体系。开展餐厨废弃物、包装废弃物、园林废弃物等城市典型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深化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推动企业余能、余热在生活系统的循环利用, 扩大中水、城市生活污水等应用范围, 鼓励企业生产设施协同资源化处理城市废弃物, 有条件的城市要科学规划建设理念先进、技术领先、清洁高效的静脉产业基地。
(六) 创新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动员, 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 搭建循环经济技术、市场、产品等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数据库。强化宣传, 建设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和绿色学校、社区, 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创新政策机制, 基本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财税、价格、金融信贷等激励政策, 建立起促进循环经济的环保监管、市场准入等“倒逼”机制。
(七) 探索转型发展模式
结合自身主体功能定位、区域经济特点和资源环境禀赋, 科学确定适应自身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发挥区域优势, 突出地方特色, 总结凝炼一批可推广复制的城市 (县) 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 开展提高资源产出率自愿行动, 建成一批智能型社区、循环型城区、循环文化示范区以及美丽城镇、美好乡村, 以点带面, 积极探索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切实发挥循环经济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作用。
申报城市 (县) 可根据各自资源环境特点和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提出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任务, 作为创建示范城市 (县) 的努力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三、组织实施
(一) 申报主体
1.设区的市以及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所辖的行政区可以开展示范城市创建, 县、县级市可以开展示范县创建。暂不接受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整体申请, 设区的市及下辖县 (市) 不能同时申报。
2.开展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的城市 (县) 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申报。
(二) 申报条件
1.正式出台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施方案、行动计划或年度推进计划, 有明确的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构或机制;
2.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清晰, 培育形成了循环经济产业或产业集聚区;
3.申请城市 (县) 属于国家、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中的城市 (县) 或国家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 实施了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4.“十一五”期间的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超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完成年度和进度目标任务;
5.近3年未发生过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 创建程序
1. 提出申请。
本着自愿的原则, 由城市 (县) 人民政府逐级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创建申请, 经联合初审后确定推荐名单。
2. 编报方案。
被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推荐的城市 (县) 根据《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编制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要求编制实施方案, 创建期限不少于3年且不超过5年。实施方案经各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审核后, 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环资司) 。
3. 评审公示。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各地报送的实施方案进行评审, 必要时进行实地调研与现场核查。对通过评审的城市 (县) 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无异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其实施方案, 并确定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地区。
4. 开展创建。
各创建城市 (县) 按照批复的创建实施方案开展创建工作, 加快重点工程和项目实施。
5. 验收命名。
实施方案创建期满后2个月内, 创建城市 (县) 应当完成创建总结及自查报告并向省级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提出验收申报, 经审核通过后, 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 并附省级部门的审核报告。提前完成创建目标且创建时间不少于3年的城市 (县) , 也可提出验收申请, 但应说明理由。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制定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验收程序和标准, 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验收。验收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核查、问卷调查、社会公示等。经审查符合条件的城市 (县) , 将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区)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 (市) ”。验收不通过的, 给予不超过6个月的整改完善期, 到期仍不合格的, 撤销其创建资格。
6. 定期复查。
国家发展改革委定期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进行复查, 并进行不定期抽查, 复查或抽查不合格的, 限期整改, 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 撤消示范城市 (县) 称号。
四、完善政策措施
(一) 加强资金支持
示范城市 (县) 创建实施方案内的建设内容符合中央预算内投资或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条件的, 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考虑。
(二) 创新金融政策
积极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利用社会资本设立循环经济产业 (股权) 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积极支持创建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债券。优先组织开展项目收益债券等债券创新品种试点。优先将创建地区循环经济项目纳入银企合作范围。鼓励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实际为示范创建地区制定系统性融资方案,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循环经济领域。
(三) 政策先行先试
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创新性政策, 国家将在创建地区率先试点。支持循环经济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与创建地区开展深度合作。优先组织创建地区的循环经济相关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管理水平。各地要同步制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县) 创建工作的具体办法, 明确相应的支持措施, 一些创新政策也要在创建城市 (县) 先行试点, 集中各类扶持鼓励政策, 发挥政策组合拳效用, 形成合力。
(四) 开展宣传表彰
国家将及时总结凝炼示范创建中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采取媒体集中报道, 制作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对示范创建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依法进行表彰。
保护“浙江绿源”创建生态城市 篇8
以思想为先导不断强化生态发展理念
生态示范区是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以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建设为对象,在促进一定行政区域内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生态建设事关全局,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衢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统一思想入手,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发动,使全市上下确立了生态发展理念。一是确立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理念。按照浙江省委提出的把衢州培养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全省同步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衢州市委召开全委会专题研究部署特色竞争战略,立足生态优势,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增强生态环境竞争力作为实施特色竞争,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之中。二是确定了生态资本理念。把保护生态资源,作为营造后发优势的长期之计,市委书记厉志海向全市提出了“高高举起生态旗,重重打响生态牌”的响亮口号,强调保护“绿水青山”,就是打造“金山银山”。把生态环境优势,作为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开展资源与产业合作,深化“山海协作”工程的资本,扩大开放力度,推进借力发展,着力引进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小、能耗低的项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三是确立了“绿色GDP”理念。根据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制订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列入经济发展成本,注重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质量,把绿色GDP列入对各级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内容,着力凸现GDP的“绿色效益”。
以规划为龙头科学制订创建目标体系
建设生态市是事关衢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也是全面推进、整体协调的系统工程。衢州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理论为指导,客观分析本市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坚持顺序渐进、稳扎稳打的原则,采用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推进的目标模式,《衢州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是省辖市中最早通过国家和省有关专家的论证。规划确立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生态市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2006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2010年前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基本建成生态市,明确了整体协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等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坚持环境、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对生态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功能区划和重点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市及各县(市、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增强了规划的指导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按照“生态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目标化、工作目标责任化”的思路抓好落实。
以保护为前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坚持开发与治理相结合,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是全面淘汰落后生产力,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以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为突破口,对水泥、造纸、化工及钙产品等技术装备差、资源消耗大、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业进行限期整治。全市共淘汰技术落后的水泥机立窑生产线90条,新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6条,生产能力1500万吨,占水泥总生产能力的85.7%;全面淘汰土法造纸企业和200多个农户半机械家庭造纸土作坊,关闭1.24万个造纸竹料腌塘,新建规模以上高科技低污染的特种纸生产线20多条、企业11家,特种纸产量达7.55万吨,近占全国特种纸产量的十分之一;关停“五小”企业528家,淘汰了工艺落后、装备简陋、污染严重的生产线96条。在县(市、区)交界断面建立地表水自动监测站、城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以及20多套重点环境监管企业在线监测装置,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20件,不断提升环境执法、环境监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清洁生产为抓手,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着力构建“企业清洁生产、园区循环配套、社会倡导节约”的环保新格局。全市现有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10家,利用废弃资源生产产值达15.5亿元。按照“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要求,全市有28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清洁生产项目520个。三是全面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着力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畜牧业大市,始终把控制农村面源污染作为重点来抓,编制并实施了《衢州市农村沼气建设规划》,采取“生态能源型”模式,通过林牧、渔牧、农牧结合和有机肥生产、化粪池和沼气池建设,提高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率,促进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无毒化、资源化,大力推广“畜禽——沼气——作物”的生态种养殖模式,全市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70余家,建成户用沼气2万多个,容积30万米,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率达到100%、资源化率达到86.5%。累计投资1.58亿元,解决2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问题,全市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8.7%,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4%。累计投入7.22亿元,建成移民小区和移民点304个,帮助6万山区库区农民实现下山出库异地脱贫。全面推行“绿色殡葬”,建成生态墓区2499个,生态墓葬覆盖率达96.2%。全市更新造林20.9万亩,建成115万亩生态公益林,全市森林总蓄积量达1528万米3。全市绝大部分地区地表水达一、二类标准,市区是全省惟一饮用国家一级水源的城市。
以生态为优势大力培育
绿色特色产业
如今,人类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绿色革命为重点的绿色浪潮正在兴起,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市场迅速扩大,优良的生态环境日益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商品、品牌和市场,生态经济区必然成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经济。衢州既是浙江的生态屏障,又是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面临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矛盾。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把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营造后发优势,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或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按照“产业培育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产业发展集约化”的思路,壮大提升特色产业,夯实生态建设的经济基础。一是做优做强特色工业产业。以制造业为主体,着力在节能降耗、做大规模、做优品牌、提高科技含量、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风动机械、硅产业、新型干法水泥、电光源、高档特种纸、金属制品、输变电设备、消防器材、竹木加工、蜂制品等特色产业基地,主导产业的产值已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近80%。二是发展壮大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制订并实施《衢州市“345”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人无我有,打特色牌;人有我优,打绿色牌;人优我多,打规模牌”的原则,坚持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品牌化管理、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一直名列全省前茅。全市已制定并实施了水果、茶叶、稻米、竹笋、蔬菜、食用菌、畜禽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质量等级和加工标准131项,主要农产品都做到按标生产、按标管理、按标经营。三是致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制订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按照“布局优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要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构筑“一城三带五块”旅游发展规划体系。“一城”就是以山水园林城市——衢州中心城市作为“四省边际旅游中心”之核;“三带”就是江河绿谷风景带、古道山水风情带、衢江桔乡风光带,“五块”就是以烂柯山为中心的度假旅游板块、以“世界第九大奇迹”——龙游石窟为中心的运动休闲旅游板块、以“钱江源头”为中心的生态休闲旅游板块、以常山“金钉子”为中心的地质探秘旅游板块、以江郎山为中心的古道探险旅游板块。同时发挥地处四省边际及周边武夷山、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千岛湖等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着力打造“观光四省、休闲衢州”的品牌,把衢州建成四省边际生态旅游集散中心,使衢州成为华东闻名的都市休闲旅游重地。同时,发挥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优势,由点到面,推行“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全市已有农家乐经营户500多家。生态旅游业成为衢州经济新的增长点,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650万人次,总收入36亿元。
以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工程,必须坚定目标不动摇、持之以恒不松劲,必须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机制。一是政策导向机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立足市情,出台《关于生态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多方投资。对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财政补助;对获得国家、省、市绿色食品证书、绿色单位称号,推行清洁生产、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给予补助,对综合利用工业废物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对环境治理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贷款贴息。近四年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二是决策咨询机制。坚持高起点、高标准,从源头抓起,在全省率先实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开展工业项目论证,把好项目审核关。对新上工业项目实行区域环评、产业环评、决策咨询,加强对项目能源消耗、污染排放、投资强度、单位产出等方面的评估审核,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项目。三是市场化投入机制。推行市场化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运作方式;把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资产、资本来经营,利用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体系,推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和市场化运营,鼓励私人资本以投资、参股、承包、托管等形式参与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和管理,建立了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四是岗位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委、政府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分级负责、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倡导正确的政绩观、生态观,积极探索,建立了绿色GDP考核体系,把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水资源消耗、万元产值污染物排放量、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生态建设指标,列入各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与干部的选拔使用和奖金相挂构。
以典型为导向努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生态示范点是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基础。衢州市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树好典型,以生态项目为抓手,抓好落实,以污染治理为突破口,改善环境。坚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大亮点,抓好“六个一批”创建典型,即建设一批生态示范乡(镇)村,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打响一批绿色品牌,营造一批绿色社区、学校,实施一批生态建设项目,治理一批污染源。近四年来,通过宣传发动、自主申报、严格考核、表彰奖励,全市共形成生态建设项目7大类277个,总投入251.8亿元。创建生态示范区,推动了衢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建设为全省多作贡献、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近四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增幅比全省高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8.1%,比全省高2.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率年均增长10.5%。全市空气质量全部达到二级以上,出境水质达标率100%。全市进入平安大市行列。生态市建设任重而道远。当前,衢州市在总结创建生态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正向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等目标迈进。
(作者系浙江省衢州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
【城市创建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发言06-09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通知09-06
学校创建文明城市计划10-16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07-24
市创建园林城市工作汇报10-04
2023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计划07-30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工作计划09-04
×区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汇报10-19
县创建卫生城市工作汇报材料09-24
2024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计划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