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精选5篇)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 篇1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学反思
《科学在我们身边》是三年级学生的一节科学课,学生对科学充满了未知和新奇,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培养出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我选择了通过游戏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又通过三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如:隔着流线型的瓶子能吹灭蜡烛的原因有些班的学生没有回答出关键原因,在我当时看来有些累赘罗嗦,当时,我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急于想否定学生的想法,言行过急,没有及时做出有效调控,效果不够理想。
通过本节课,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科学课的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每一节课,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探究的过程,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标。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篇2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重力无处不在。我们提水,感到水桶对手有向下的拉力;树上的苹果往下落;水往低处流等等,都是因为重力的作用。如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这是充分利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这一原理;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不容易损坏羽毛;人们骑自行车在下坡时,不需要用脚蹬,非常轻松自如,这也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体力。假如没有重力,世界不可想象,水不能倒进嘴里,人们起跳后无法落回地面,飞舞的尘土会永远漂浮在空中,整个自然界将是一片浑浊。
摩擦力是一个重要的力,它在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非常广泛。如人们行走时,在光滑的地面上行走十分困难,这是因为接触面摩擦太小的缘故;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枯草树叶,汽车就能顺利前进,这是靠增大粗糙程度而增大摩擦力;鞋底做成各种花纹以及汽车轮胎做成花纹或挂铁链也都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增大摩擦力;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从而减少摩擦力而减小滑行阻力;各类机器中加润滑油是为了减小齿轮间的摩擦,保证机器的良好运行。可见,人类的生产生活实际都与摩擦力有关,有益的摩擦力要充分利用,有害的摩擦力要尽量减少。
人们利用弹力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如衣裤的松紧带,小朋友跳的橡皮筋,拉力器,运动员撑高跳远,弓箭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另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开瓶器,园林剪,核桃夹,镊子,筷子等都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制作的。人体自身身体结构也非常巧妙。拱形,球形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我们的头骨近似于球形,可以很好地保护大脑。拱形的肋骨保护着胸腔的内脏。人的足骨构成一个拱形,足拱可以更好地承载人体的重量。这些都是科学原理在我们身体中的完美再现。
天气的阴晴、冷暖与人类的各类活动息息相关,包含了很多的物理热学知识。如人们常喝开水、吃熟食,需要对水和食物进行加热,而加热过程中就需知道燃料燃烧或电加热的基本知识;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严寒冬天的暖气管道,汽车发动机常用水来散热。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这些都是热学知识的重要应用。
人类生存需要光。白天靠阳光,夜间需要灯光,设想宇宙无光,整个世界将陷入一片漆黑,所有生物将无法生存,由此可见光的重要性。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或高温。医生带额镜给病人检查耳朵,额镜就是凹面镜。我国大力提倡使用以凹面镜原理做成的太阳灶,以充分利用能源。奥运会圣火火种就是用凹面镜取得的。18世纪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去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汽车的反光镜用凸面镜而不用平面镜是为了扩大视野,使司机的视觉范围增大,有助于司机安全行驶。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冬天穿深色衣服,照明灯上装灯罩,以及我们房间的的墙面涂成白色。这都是利用了光的反射性质。另外,教室的长度限制10m左右是避免回声的干扰,还能使回声与原声叠加在一起,加强原声;电影院的墙面凹凸不平,减弱各个反射面产生的回声,不至于影响放映效果。
电已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主要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电的应用。如夜间走路用的手电,它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干电池不会发生触电事故,而照明用电如使用不当,将会危及我们的生命安全,这是因为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而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远远高于安全电压;煮饭用电饭煲、电炒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电力机车的行驶也是靠电能,一切家用电器都需要电。假设没有电,人类社会将会倒退。因此,电是人类的好伙伴。
科学在我们身边 篇3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2、认识到科技是不断发展的,喜欢大胆现象与未来科技有关的内容;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
3、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现象,理解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重点难点: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
一次性纸杯吸管一杯水 一杯酒一杯醋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在玻璃杯口上放一个塑料垫板,垫板肯定不会掉下来,如果在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么?
2、教师演示实验。
3、学生实验。
4、教师:这个小实验包含着科学道理,在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有这样的现象,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体验到,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探究身边的科学开始。
二、探究过程:
活动一:我们来做小实验。
1、不借助双手的力量,你能站起来么?
(1)学生热身活动:起立、坐下、起立、坐下。
(2)讲解演示实验方法与要求:让一名学生端坐在讲台前的椅子上,双脚着地往前放。教师把手指放在他的额头前,不让他的身体向前倾,试一试,这位同学能站起来么?
(3)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
(4)分组实验:按照要求,两个同学一组实验。
(5)交流、分析实验结果:自由猜想坐在凳子上的同学无
法站起来的原因。
(6)教师小结:这个简单的实验包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
至于究竟怎么回事,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看还能发
现那些问题。
2、“吹蜡烛”实验。
(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在同学们的实验桌子上有蜡烛、火柴、漏斗、瓶子、木块、文具盒、书本等,隔着现状不同的物体吹蜡烛,会把蜡烛吹灭么?思考其中的道理。
(2)学生预测:隔着什么物体能吹灭蜡烛?
强调注意事项:瓶子、木块等于蜡烛的距离必须相等;嘴与
蜡烛的火焰妖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这个实验不是比赛吹蜡
烛,而是试一试那种方法能吹灭蜡烛。
(3)分组实验:小组合作试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指导学生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对比试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同时启发学生把身边的事物作为实验材料,注意进行试验。
(4)讨论:
A、为什么隔着漏斗、瓶子能吹灭蜡烛?(隔着瓶子吹气时,因为空气流动越快,气压越低。空气沿瓶子四周流动形成低
压区,外部气体迅速流入低压区,正式这种空气流动吹灭了
蜡烛。而隔着漏斗吹气有两种情况:一是使漏斗的宽口对着
火焰,火苗将斜向口都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因为吹
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
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弱,将涌向漏斗的宽口内。因
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如果吹气时用力大,空气流速大,外面的空气就会从喇叭口中央向内跑,从而在蜡烛周围形成气流,也能将蜡烛熄灭。
二、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处用力
吹气,蜡烛能很容易的被吹灭。)
B、为什么隔着木块、文具盒、书本等吹不灭蜡烛?(空气
吹不过去,形不成气流)
3、“吸饮料”实验。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喝饮料、喝奶时,常常用到吸管,利用吸管可以很方便的帮助我们喝到饮料和牛奶。今天我们
用两个吸管试一试。
(2)提出实验要求:同学们用两只吸管同时去吸饮料,一
支插到饮料里,一致放在杯外,用嘴同时吸两支吸管,看能
否吸到饮料。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引导学生说出实验中的发现,并猜猜其中的原因。(在一般情况下,我们用吸管来喝饮料时,嘴就好比一个真空泵,稀奇时口腔的气压就降低了,由于空气压力要保持平衡,外
面的气压比口腔内的气压大,大气压压迫饮料的表面,就把
饮料沿着吸管压到口腔里来了。如果我们口含两根吸管,那
根露在杯子外的习惯使你的口腔无法形成真空泵,换句话
说,你的口腔这台真空泵漏气,这样你口腔中的压力和外面的大气压一样,饮料依然原封不动的留在杯子里。)
4、教师小结:同学们,刚才做实验的过程就是做科学的过
程。实际上,我们做的这些活动既是科学家曾经做过的活动。
科学家为了弄明白一个事物的真相和原理,就要不断地做实
验,知道弄清楚为止。比如:科学家根据隔瓶吹蜡烛的实验
制造了流线型的汽车、飞机、轮船等,不仅美观,而且提高
了运行速度和安全性能。
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活动二:交流生活中的科学。
1、寻找是中的科学:
(1)教师:实验中、游戏中有科学,我们身边的所有物品
都关系着科学。我们的生活中哪里还有科学呢?
(2)小组交流:生活中哪里有科学?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一说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可以
从学过的内容中找,可以根据自己的时候经验从上海中找,可以从一些科学书籍中找,还可以从自己的身边找。
(3)教师小结:看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处处有
科学,主要你是个有心人,我们身边的科学就不难发现。
2、交流资料,感悟科学。
(1)交流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
(2)教师播放自己准备的资料:(课本第四页中的内容)让
学生了解一些简短的高科技产品,及科研新成果,感受科技
在进步,增强学生学科学的信心,使学生感悟到身边处处有
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三、拓展活动:
课下,请大家以“身边的科学”为主题进行一次调查活动,继续我们探索的脚步。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的第一节科学课,学
生对科学充满了未知和新奇,如何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培养出
浓厚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我选择了通过游戏导入让学
生初步认识科学,又通过三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经历了提出
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的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主体”的原则,注重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实验、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谐发展的目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目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对于课堂临时生成的一些问题,如:隔着流线型的瓶子能吹灭蜡烛的原因有些班的学生没有回答出关键原因,在我当时看来有些累赘罗嗦,当时,我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而是急于想否定学生的想法,言行过急,没有及时做出有效调控,效果不够理想。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 篇4
科学是石,擦出智慧之火。科学是火,点燃进步的灯。科学是灯,照亮前进的路。科学是1门奇妙的艺术,它领导我们走进1个神奇的未知世界。有人说科学离我们很遥远,我却不这么认为。有1天,我们的学校,不,我们的班级里发生了1件“爆炸”事件。
那天下午,同学们正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念听写。突然,“呯”地1声巨响,在安静的教室里如同是1个炮弹在爆炸,同学们都吓了1跳,老师也赶忙停下来。这声音打乱了全班同学。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大家1脸疑惑,都在搜寻着声音的来处。“老师,我的眼睛——”我的后桌圣滔同学揉着眼睛说,“不知什么东西飞入我的眼睛,酸酸的。”随后,从我的同桌育晔的抽屉里飘出1阵浓浓的味道,好似酸梅味,又像啤酒味。“育晔,你干什么?”老师大声叫道。“我没干什么。”我的同桌1脸茫然。老师敲了敲桌子说:“你抽屉里放什么?”育晔从抽屉里掏出1瓶装满腊梅的水,瓶底开了个小口。原来是这瓶腊梅水惹的祸。
老师拿着腊梅水,拍拍圣滔的肩膀说:“把水擦干,不要紧的。”说完转身对大家说:“今天,腊梅水瓶打扰了我们的听写。它是在提醒大家注意它,要大家想想它为什么会爆炸?”老师刚1说完,大家就你1言,我1语地议论开了。有的说水中有啤酒,有的说是育晔在玩,有的说水太满,有的说是腊梅水中有泡泡,可能与这有关……而老师却笑而不答,大家都被弄得1头雾水。同桌的1切我都很清楚,并不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可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于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向老师请教。老师举起瓶子对大家说:“同学们,你们看,腊梅水中有什么?”“有腊梅。”“有气泡。”“……”大家各抒已见。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顺手把手中的腊梅水摇了摇。这时候气泡更多了,像1个个调皮的小孩子,顺着裂口往外挤。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 篇5
在实施以上第一次的教学后,我总结思考,发现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可以进行拓印的事物时,不知道如何去寻找,不清楚到底怎样的事物可以进行拓印;
2、学生在拓印时手忙脚乱,不能清楚地拓出痕迹;
3、学生在展示作品时,我发现大家千篇 一律,几乎全是在拓印操场上方砖的花纹,毫无新意可言。
面对这几个未能解决的的重要问题,我自问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轻松地解决这几个问题。经过回忆思考,找到了几个突破口:
1、课题揭示过晚,在总结出什么是拓印活动后,即可揭示课题;
2、在室外实践活动前,应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准备性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拓印活动时具有目的性和准确性;
3、分清主次,重点突出,课堂教学中的一般问题点到即可。
【《科学在我们身边 》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科学在我们身边教案06-25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作文08-29
感动在我们身边06-01
《法律在我们身边》教案05-31
文明在我们身边作文08-08
作文 安全在我们身边09-24
雷锋在我们身边征文:雷锋在我身边05-23
感恩就在我们身边07-10
宁静,在我们身边抒情散文08-20
作文素材就在我们身边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