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白鹅教学反思

2024-09-03

语文白鹅教学反思(共12篇)

语文白鹅教学反思 篇1

品味语言,能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学生要有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现就应该有丰厚的语言积累,所以我把“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抄写、背诵部分描写生动的句子。”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在学习“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让学生抓住“大模大样”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鹅走路“高傲”后,引导学生读出鹅走路“大模大样、从容不迫”的特点并引导学生背诵这个句子,做到积累语言。在学习第六自然段的“鹅狗争食记”时让学生选择自己觉得最有趣的一句练习读,抓住关键词读出画面感并背下来。课堂中也安排了把句子补充完整,找一个写得生动有趣的句子抄下来的练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扎实。课堂上能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很多精彩的课堂生成,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大多数学生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品味语言、积累语言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语文白鹅教学反思 篇2

师: (在黑板上画图:猫、狐狸、猪、狗、鹅) 今天, 我们来认识一下动物……

生: (纷纷回答) 这是猫!这是狗!大白鹅!……

师:如果大家从这些图画中, 只是认识了猫, 认识了狗, 那么, 我们这里就变成了幼儿园了, 而且还是小班。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 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了, 要透过这些动物的皮毛, 看到它们的内心世界。同学们想一想, 你能用哪些符合它们性格特点的词语形容这些动物?

生:狐狸很狡猾。

师:你太厉害了, 马上就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本领。你透过了狐狸的这张脸, 看到了狐狸的内心。按照这个思路, 大家再说说猪是什么性格的。

生:很懒惰, 只知道睡觉吃饭。

师:这只狗呢?

生:忠诚。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这样看来, 你身边的动物, 就不再是动物了, 而是跟你一样的人, 它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见到的猫, 给你的感觉是不是行动迅速、特别机敏呀?再来看看这只大白鹅, 这只白鹅……

生:昂首挺胸, 特别高傲。

师:说得真好, 这样才是真正的观察。可是, 我发现许多同学在作文中写小动物, 却总是抓不住动物的特点, 只会从头到尾介绍一遍小动物的外貌, 然后来一句“它真是可爱呀!”就写完了。今天, 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小动物的名家名篇——《白鹅》, 这是丰子恺先生创作于1946年的散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丰子恺笔下的《白鹅》, 认识一下这只白鹅的特点。

师: (朗读课文) “这白鹅, 是一位将要远行的朋友送给我的……我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 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 左顾右盼, 我一看这姿态, 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第一段, 就点明了白鹅的特点——高傲。下面, 作者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描写它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叫声, 音调严肃郑重, 似厉声呵斥……”这一段写了白鹅叫声的特点, 鹅的叫声虽然跟鸭子差不多, 不过它有特别的地方。如果你们听过鹅的叫声, 回想一下鹅的叫声, 是不是都像说“啊”的疑问语气一样呀?这段通过对声音的描写, 生动地刻画了这只白鹅的高傲。 (继续朗读) “鹅的步态, 更是傲慢了。这在大体上也与鸭相似, 但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这个地方用了一种修辞方法, 来写鹅的走路姿态, 你们看出来了吗?

生:比喻。

师:对, 是比喻。把鹅的步调比作净角出场。比喻本来是把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比作熟悉的东西, 但是这里的净角大家都不怎么了解吧。京剧里, 有五个角色, 生旦净末丑。净是大花脸, 武将, 走起路来特别稳重、威风。在丰子恺写这篇文章的那个年代, 闲暇时间, 人们的娱乐活动就是观赏京剧, 所以大家都知道这个比喻的意思。描写鹅的叫声和步态就到这里:接下来的内容都是对白鹅吃相的刻画, 占了全文的一多半, 这叫“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 说明这才是丰子恺先生认为最有趣, 最能突出白鹅的高傲的内容。

师: (继续朗读) “鹅的吃饭, 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 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 一样是泥, 一样是草。……真是架子十足!”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 作者虽然没有对大白鹅的外貌进行描写, 但是, 这只鹅是不是也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你的眼前了呢?丰子恺先生对这只鹅, 一定非常熟悉, 并且发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高傲。这才是来自生活的生动的白鹅, 绝不是没有任何真实感受, 空洞地介绍的“可爱”的白鹅。

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课文读到这里, 我们了解了这只白鹅的特点, 还知道了写动物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好像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 但是, 刚才我说大家应该有一双“X光透视眼”, 这双透视眼还没有发挥威力呢!如果你真有一双透视眼, 你就会发现, 丰子恺先生笔下的这只白鹅, 根本就不是白鹅, 它是生活中的一种人……

生:高傲的人!

师:能不能说得准确些, 什么样的人像白鹅这样高傲?叫声像厉声呵斥, 走路不给人让路, 吃饭架子十足。

生: (思考后, 纷纷回答) 当官的吧?有钱的!……

师:确实像某些官员。丰子恺先生的这篇文章写于1946年, 正是旧社会, 许多贪官污吏横行的时候, 他们依仗权势, 飞扬跋扈, 高傲的白鹅不就是贪官污吏的写照吗!这是写动物的文章经常运用的手法——借物喻人。丰子恺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 还是一位漫画家, 他善于运用讽刺幽默的手法表现生活。六年级语文书中选用了丰先生的另一篇散文《手指》, 文中刻画了“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各有不同的姿态, 各有不同的性格,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他把五根手指的特点刻画得活灵活现, 有趣极了, 最后告诉我们, “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 成为一个拳头, 那就根根有用, 根根有力量。”他还写过散文名篇《口中剿匪记》, 他把自己嘴里生病的牙齿比作一群匪徒, 他说:它们原是我亲生的, 它们替我研磨事物, 送到胃里去营养我的全身, 它们真是我的忠仆。谁料它们居心不良, 渐渐变坏, 歪斜偏侧, 吊儿郎当, 一味对我残害, 使我疼痛, 不能作画, 不能作文, 不得说话, 不得安眠。我忍气吞声, 敢怒而不敢言。丰先生又一次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 指斥那些像匪徒一样的贪官污吏。丰子恺先生的这些作品大都收集在他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中, 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 有利于你的“X光透视眼”的早日成熟。

师:了解了丰子恺先生和他的作品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既是画家, 又是作家的大艺术家——黄永玉。我读过他的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 今天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这是“永玉六记”中的一本, 书名叫《罐斋杂记》。 (把书展示给学生) 这也是写动物的, 不过这本书很特别, 每一页是一个动物的画像, 然后旁边只写了一句话。这一本书就像一本白纸一样, 你在书店不会留心这样的书。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黄永玉是怎么写动物的。 (翻到一页问学生) 这幅图画上画的是什么?

生:小老鼠。

师:小老鼠旁边的这行字, 是这样写的:“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说, 老鼠是好, 还是坏呀?

生:坏!

师:有个成语, 说的是“老鼠过街……”

生:“人人喊打!”

师:这只人人痛恨, 人人喊打的老鼠, 竟然得意地说:“我丑, 但我妈喜欢。”你们知道老鼠代表生活里的什么人, 或者什么事儿吗?

生:小偷!

师:许多小偷都是有组织的, 他们偷了东西交给“大偷”, “大偷”给他们开工资, 他们偷的越多, “大偷”越喜欢他们。所以, 他说:“我偷, 但大偷喜欢我!”

生:我想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假冒伪劣产品的妈妈, 就是制造假冒伪劣商品的人。

师:太对啦!如果你能想到这些, 那么, 阅读这样的书, 就不会觉得没趣儿了, 这本书在你眼里将会变得非常有意思。我们再来看一篇 (翻到一页问学生) , 这是什么动物?

生:是蚊子。

师:蚊子是这样自述的:“我注定饱吸人血, 或是在巴掌下粉身碎骨。”蚊子是社会上的哪一类人?

生:强盗!“我注定从银行里抢出钞票, 或是在警察的枪口下牺牲。”

师:哈哈, 说得好!但是, 你这个“牺牲”一定是带引号的。牺牲可是褒义词, 不能给这强盗用呀!大家再看看骆驼的自白:“如果这算个美德的话, 那就是对于艰难困苦的漠不关心。”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骆驼的话就是说, 它在沙漠中的行走, 背着沉重的行囊不知疲倦的性格, 是因为它已经不去考虑这些困难了。

师:如果你能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 就更好了。现在有些同学还没开始做一件事情的时候, 就先把困难想遍了, 等想完了这些困难, 他就没有信心做好这件事, 那你说, 还能成功吗?所以, 你们也要学学骆驼的性格。

一只高傲的白鹅与一群有个性的动物

师:现在, 大家要变成一种动物, 替动物说话, 也像黄永玉那样, 用一句话就把动物的性格表现出来, 还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某些人或事。我记得曾经有个同学代表猪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懒惰, 但是我耳朵大有福。”多么深刻的一句话呀, 既表现了猪的特点, 又让我们认识了生活中那些不肯脚踏实地勤奋努力, 只想依靠运气生活的人, 他们就像猪一样懒惰。 (板书:猪懒惰)

(学生写话, 教师巡视指导, 10分钟。)

师:下面请几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文采与思想。

生:我写的是狐狸。狐狸说:“我狡猾, 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师:狐狸想的只是自己能够填饱肚子, 不管使用什么手段。狐狸狡猾的根源是什么呀?

生:自私!

师: (板书:狐狸自私) 是啊,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自己, 那么他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生:“别看我不起眼, 碰到我, 你就知道我的厉害了。”这是电水母说的话。电水母有毒, 人被蜇到之后, 会有生命危险的。

师:那你说说, 你写的这个电水母, 能说明什么样的人物性格。

生: (思考) 厉害吧?

师:是不是也可以说“真人不露相”呀? (板书:真人不露相) 有些人外表很普通, 你以为他没什么了不起的, 可是, 遇到了事情, 他一鸣惊人。

生:公鸡说:“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

师:写出了公鸡的特点, 但是, 你知道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吗?

生:含义是公鸡嗓门特别大。

师:哦, 这是公鸡的特点, 不是含义。我觉得你的这句话写得很深刻, 同学们, 谁能替他想一想隐藏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公鸡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醒来了, 这像生活中的什么人, 什么事呀?

生:像特别会讲道理的人, 才说了一句话, 大家就明白了。

师: (点头) 说得好!我是一名教师, 我听了公鸡的这句话, 想到了我自己。好老师就应该像公鸡一样, 不必说太多的话, 如果只说一句话就能把问题讲明白, 就能让学生受到启发, 那这个老师就是“超人”了。可惜的是, 我们身边的许多老师都是母鸡, 整堂课“咯咯哒”地叫个不停, 学生的收获却很少。 (板书:公鸡聪明)

生:老黄牛说:“失去了田地, 我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

师:你能解释一下吗?

生:牛就是用来耕田的, 如果没有田地, 主人养它就没用了, 它就要被宰了。

师:这头老黄牛知道, 自己必须辛勤耕耘, 才有幸福生活。 (板书:牛勤劳) 如果联系到我们人的身上, 那是什么意思呢?

生:人只有辛勤地工作, 才会拥有幸福的生活。

师:好, 你们替动物说的这些话, 写进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都毫不逊色, 你们已经要变成思想家了。下面请大家从黑板上这五个动物里, 任选一个, 让它与那只高傲的白鹅相遇, 编一则寓言故事, 把你的思想表达得更生动一些吧!

(学生写寓言, 教师巡视, 2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我的寓言题目叫《自高自大的鹅》:有一只鹅, 看见公鸡每天早晨站在木桩上鸣叫, 便嫉妒起来:“难道只有他能够叫醒人们吗?我也能!”第二天, 天还没亮, 鹅就跳上高高的木桩, 抢在公鸡的前面, “啊啊”地叫了起来。鹅刚叫第一声, 就吵醒了主人。鹅看见主人出来了, 叫得更欢了, 可是主人却气呼呼地揍了他一顿。看来, 做人不要自高自大,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你去做。

师:在符合两个动物特点的前提下, 你写出了自大者的下场, 真是生动而又深刻。如果你经常这样思考, 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个寓言家呀! (继续朗读讲评, 略) 今天, 我们从丰子恺的作品, 《白鹅》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丰子恺把大白鹅写得趣味盎然, 十分生动。从黄永玉的《罐斋杂记》里, 我们找到了思考的快乐, 原来小动物们有这么多话要表达。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 真正在观察生活上下一番功夫, 那么你也一定会妙笔生花。一篇好的文章, 与你的勤于观察、积极思考是分不开的。最后, 希望同学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 体会到观察的乐趣, 做一个拥有“X光透视眼”的人。下课!

备课笔记

我的偶像是公鸡

《礼记·学记》中说:“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由此诞生了成语“教学相长”。我在课堂上, 经常受到学生的启发、教化。讲授《白鹅》这篇课文的时候, 一个学生为公鸡创作了一句名言:“我只叫了一声, 人们就被我唤醒了。”我立刻就联想到我的课堂, 我的追求……原来, 我的偶像是公鸡。

我喜欢看黑白电影, 因为我不用担心五色令我目盲;我喜欢听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 因为我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天籁之声的弦外之音;我喜欢观赏丰子恺的漫画, 因为我透过画面上的寥寥几笔, 领悟了丰先生非凡的眼力。一句话, 我喜欢简约。

我最羡慕两手空空, 自信满满走上讲台的老师, 他们只要一根粉笔, 一块黑板就够了, 课文早就装在他们的心中了, 甚至连一个标点都没有漏掉。然而, 这需要多年的修炼。一个人, 依赖的现代化工具越多, 自身的能力就丧失得越多。我为了使自己的课堂简约, 使自身的能力增强, 讲课时, 不用电脑, 不用投影仪, 不用录音机, 不用挂图, 只用我的这张嘴, 我手中的一支粉笔。需要看图, 我来画;需要朗诵, 我来读。渐渐的, 简约成了我的特色, 电脑、投影仪、录音机、挂图都长在了我的身上, 它们已经化作了我的教学能力。

如果我能像公鸡一样, 站在讲台上, 只叫一声, 就把懵懂中的同学们唤醒, 我想, 那应该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高手, 手指头一动, 只用一招, 就能取胜。可惜, 目前我还达不到公鸡的境界, 我还要在实践中修炼。

语文白鹅教学反思 篇3

《白鹅》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性格特点。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作者用词生动、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是供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范文。

二、设计理念

鉴于对“披文得意”、“缘意学文”的思考,坚持小学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教学理念。以求真、求实、倡简为目标,在听、说、读、写的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颈、厉”等8个生字。会写“颈、郑”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厉声、京剧、倘若、侍侯、脾气、供养、邻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

难点:从那些看似贬义的词语中体会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五、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白鹅的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观察(或查找)家禽——鹅,复习唐朝骆宾王的诗《鹅》,了解作者丰子恺。

六、教学过程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认识课文第二小节过渡段的作用;感受鹅的叫声之高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在第二单元,我们认识了一种可爱的动物——蟋蟀,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动物朋友。猜猜它是谁?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鹅)

2其实,我们很早就已经认识鹅了:大家还记得唐朝骆宾王七岁就作了一首诗《鹅》,请一起背诵《鹅》。

3在一个七岁孩子的眼中,鹅是如此的优美。现在老师给你们看一幅当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课件出示丰子恺的画《鹅》)。看后说一说感受。

4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白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遇到生字、难字、难句时做上不同的标记。

2读生字及词语,把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同学们相互启发读。

3你喜欢丰子恺先生笔下的大白鹅吗?为什么?

4看来这只大白鹅在同学当中非常受欢迎。在文中,有一句话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整篇文章都围绕它写,请快速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

5预设1: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预设2: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三)认识过渡段

1四人小组讨论:第2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引导:(1)鹅的高傲表现在哪些方面?(板书:叫声步态吃相)

(2)鹅的高傲仅仅表现在这三个方面吗?如何理解文中的“更”字呢?

(南“更”返回到第1自然段,明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姿态上: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教师告诉学生:“更”字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下文。而第2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鹅的叫声

1用声怎么会体现出鹅的高傲呢?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找出最能体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2反馈交流词语:厉声叫嚣、厉声呵斥、引吭大叫。

3想象:鹅在什么情况下会表现出这种情形呢?它会大声说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5通过研读鹅的叫声,这只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6小结:我们看文章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不让陌生人接近,看似不喜欢白鹅,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呢。正因、为这样,它才能看守门户,勇敢尽职。

(五)欣赏鹅的步态

1课件播放鹅的录像,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白鹅行走的姿态。

2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白鹅步态的特点?

3反馈交流:(1)作比较:将鹅和鸭子作比较。

(2)比喻:把鹅从容走路的样子比作净角出场。

(3)拟人:鹅常傲然地站着。

4小结:作者发现了鸭子与鹅的步态的差别。用准确的词语和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从容的白鹅,可见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细致呀!

(六)写字指导

1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结构上的特点,然后把重点放在部件比例的大小上,指导临写。

3抄写生字。

(七)品析语言,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或它有没有用什么修辞方法?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八)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白鹅真的只是一只“高傲”的动物吗?

2小结:透过字面,我们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

3讨论:一只普通的白鹅被作者写得活灵活现,意趣盎然,这其中有什么原因呢?

4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七、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热爱语言的情感。语文教学应善于挖掘教材语言的魅力,点燃学生对语言的情感火花。如第1自然段作者为了表达喜爱之情把白鹅称作“雪白的大鸟”。笔者抓住这个语言的训练点,先引导学生自悟,再激趣引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丰子恺老爷爷,从好友手中抱过这“雪白的大鸟”,舍不得放下,一路抱着走回家。抱着它,感觉得到它的温度;挨着它,感觉得到那羽毛的爽滑。那该是怎样一种喜爱。引导学生边想象边再读读。

2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设计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想象的环节。如想象鹅“引吭大叫”时会叫出些什么话来;以老爷爷的身份想象一下,鹅看到饭被偷吃,甚至吃光,会“厉声叫骂”、“昂首大叫”出些什么话来?实践证明,学生对想象的环节是喜闻乐见的,这从他们乐此不疲的表情中就能看出。

白鹅教学反思 篇4

《白鹅》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写出白鹅高傲的特点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白鹅的高傲体现在哪”这一线索贯穿教学,白鹅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学中我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读书、思考、感悟相结合,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理解和感悟白鹅的高傲,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本课教学思路清晰,注重让学生整体阅读、体验文本,感受白鹅的高傲。导入新课后,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学习本课词语。字词是构建语文学习的基础,识字教学在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这样有助于读好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也对白鹅形象有了整体感知,为后面学习课文、体验情感做了铺

三、品读课文,感受“高傲”

四、通过初读,学生初步感知了鹅的高傲,我便用“这只白鹅给作者留下了什么印象?”将学生带入文本。在体会作者如何感受到鹅的高傲时,我抓住“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让学生做做动作,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并在动作中理解了词语“左顾右盼 ”,初步感受到白鹅的高傲。接着我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把感受深的句子划下来,在旁边做批注。这不仅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感悟文本,也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教学反思《白鹅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能够认真读文体会,并写下感受,达到了预设目标。

五、在对文本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我开始组织学生围绕“白鹅的高傲还体现在哪”进行阅读感受交流。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了解白鹅叫声、步态和吃相的特点。如抓住“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让学生想象白鹅的动作、说的话,激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把自己独特的体验进行交流,体会鹅叫声高傲。通过让学生将鸭与鹅的步态进行对比读,播放净角出场的画面,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并让学生自己走一走,感受鹅步态的大模大样。从鹅见到人非但不怕,反而咬一口的句子中,学生体会出鹅的高傲。经过读文──看画面──演一演──再读文的过程,学生充分感受到鹅步态的高傲。在体会鹅吃相的高傲时,我引导学生感受鹅吃饭时的“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以及鹅吃饭时非要有一个人侍侯不可的“老爷”派头,体会鹅吃饭时的架子十足。在整个感悟文本的过程中,我还将词语积累贯穿其中,达到积累词语的教学目标。

《白鹅》课文教学反思 篇5

在上这课内容时,感觉学生对“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理解的还不够透彻。灵机一动,我何不让他们比较一下这三个词的不同点呢?一开始学生沉默一会,然后面露难色地直直地盯着我,分明在说“老师,这怎么比呀?你这不是为难我们吗?”等了会一点动静都没有,我憋不住了,便提示说:“你们可以从声音的大小、距离的远近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变化?”聪明的孩子一思索就出来了:呵斥距离最近,声音相对来说要稍微轻些;叫嚣样子更凶,声音更大;大叫由于距离远,声音就更响了。“这些词照道理都用在认为不好的地方,这儿是不是作者对鹅的这种做法不满呢?”“当然不是,感谢还来不及呢!它这样做是为了保护主人。”我一惊,一语惊人呀!“那鹅要是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我顺势引导到。学生稍加思索就有了很多的答案,有的说:“小偷,你别想进来,有我在呢!。”有的说:“主人快出来看看哪,有人来了!”“快滚出去,谁让你进来了?我的主人不在,不许你靠近一步……”还绘声绘色的表演了起来。是呀,就是因为这样,鹅的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果真没错。

“现在在你的眼里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职守的白鹅。”“它是一只忠于主人的鹅。”“做事认真的鹅。”“它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真是会读书呀,把作者要告诉大家的都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我不禁夸奖起来。“这时你对它产生一种什么感情?”“喜爱之情。”孩子们脱口而出。“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呢?”我不满足于这一点了,学生稍作考虑就说:“还有钦佩,佩服。”这些看似贬义的词句,实则夸奖呢!是呀,这是一只了不起的白鹅。就让我们用喜爱而又钦佩的语气来读这一段……

白鹅教学反思 篇6

《白鹅》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语文新教材中的《白鹅》,出自丰子恺先生之手。在教学时,新课程理念主要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朗读,启发学生的内心感悟

1、“到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要抠词抠句”。在品味鹅的叫声时,我抓住最能体现鹅的特点的词:“厉声”、“叫嚣”,什么是“厉声”?在什么情况下鹅的.叫声严厉?通过朗读和想象鹅会叫些什么体会鹅的高傲。

2、在学了白鹅的姿态后,指导朗读“好一只高傲的动物!”学了叫声、步态后分别说说鹅的高傲。现在看来,这里的设计应该以“好一只高傲的动物!”为主线,贯穿始终,每次学习后,就要带着学生朗读,以便加深印象。

3、精读第三、四小节,抓住了重点词语“引吭大叫、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学生感悟到了鹅的高傲。

二、珍重个性,展现学生的独特体验

1、在通读课文后,进行提问时学生并不积极。在开头的10分钟里我始终没有放开,所以在个性感受“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时,气氛不够活跃,体会不够具体。真是可惜!本来还可以通过“我亲自抱了这雪白的大鸟回家,放在院子内。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只高傲的动物!’”这句话的朗读,加深体会。

2、因为丰子恺先生的文章夹杂着一些文言文,比较难懂,必须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所以我对第三节的朗读体会有所侧重。

3、在学习鹅的叫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鹅通人性,会说话,会说些什么?”学生课堂上生成的东西异彩纷呈,彰现了个性,锻炼了口头语言的表达。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的真实表达

反思:源自语文教学模式的反思 篇7

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中教师思维的触角纵横腾跃,重塑自己的教育思想,变革教学方式,改善教学行为,提高驾驭新课程实践的能力,一整套学习、模仿、实践下来,很多教师有如邯郸学步,课堂教学痛苦不已,困惑多多。

一、充分自主,但不能自流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独特体验,教师不可取而代之。因此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老师就教什么,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教师的阅读确实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但学生由于学识阅历尚浅,对文本难免出现肤浅、片面、甚至错误的解读,所以在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教师便要雪中送炭般的降临。教不是权威解释的强加,而是点拨渗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创新。

二、有效合作,但不能作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不管问题有没有被讨论的价值,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更不管学生是否有探究的欲望,是否真正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投入热烈的讨论之中。

小组合作学习便于扩大信息交流量,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和研讨习惯,有利于激励学生竞争,激活创新意识,增强集体主义感,使每个学生有充分发展的机会。但在具体操作时需要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合作的实施需要认真思考。语文课小组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哪些问题值得在小组中讨论?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语文课中有的内容是适合问答的,有的内容是适合讲授的,有的是适合朗读的,有的是适合背诵的,不必要千篇一律。2.合作的论题需仔细设计。小组中讨论的问题既不应是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给出唯一答案的,也不应是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漫无边际无从下手的。教师要营造氛围,确定高质量的有探究价值的需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3.合作成员需明确分工。很多时候小组讨论成了几个精英学生的表演,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小组成员担任的角色就必须定位。4.教师需介入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讨论时,教师应通过巡视及时了解讨论的进展情况,及时进行调控和点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切不可让学生的思路刚刚打开就草草收场,使“讨论只流于表面形式”。

三、积极探究,但不能舍本

学生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乐趣,在于切实发现自己知识有所增进,能力有所提高,情感有所释放。而探究学习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以把握文本所蕴含的特色;要善于将学生获得的体验运用到具体的场景,以实现审美迁移或审美创造。于是语文课堂教学丰富起来,既有自主学习,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唱唱跳跳,又有写写画画;既有图片资料展,又有课本剧、讲故事表演等。倡导综合性探究学习,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喧宾夺主,舍本逐末。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眼界,锻炼能力,但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才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语文课堂不能失去语文的色彩,必须要立足并扣住文本。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近、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一旁让学生看“电影”;更不是把课文甩在一旁,凭空的讨论所谓的问题,言不及义,胡扯乱说。去除遮蔽,亲炙课文,才是阅读教学的正途,学生在阅读、听说等语文实践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因文悟道,因道悟文”,最终实现文道统一。

批判是为了建设,反思是为了超越。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激动一阵子”,更要“管用一辈子”。武术中“大师”的最高境界是无剑胜有剑,无招胜有招,我们众多语文教师虽非“名师”、“大师”,但我们是否可以让语文教学真的变得简单———简简单单地教学,扎扎实实地收获。宋人张先有诗云:“以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我以为新的教学模式就是那“添秋色”的雨,可以为语文教学增色,但不能成为肆意长高的芦苇,妨碍我们领略语文的湖光山色。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试行) [M].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6) .

语文教学反思 篇8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思维呢?

我个人认为,这是和高考指挥棒的指向有着密切的联系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文史类,基本都在影射着社会中的林林总总。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导向都有着指向性,也即是所谓的“传播正能量”,所以,大多数专家、老师、学生家长以及高三的学子们都十分关注一个“新”字,一切以新为主体,认为出卷人出出来的知识点一定是新颖的、别人都没有涉及到的,也是大家都不能意想得到的,所以都本末倒置,高考第一轮系统复习包括第二轮重点复习都只是注重复习资料,学生也认为只要掌握了资料上的知识,认真听取了老师的课内知识就可以万无一失了。但他们却没有从每年的高考题型的根本去解析,也没有去考虑此类题型本源是什么?出题专家依据何种凭据来使这种题型言之成理,让社会上的人毫无异议?老师也只一味追逐新颖的事物,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歧途。在教学过程中,高考考的内容就教,不考的内容就直接省略;必考内容就详细讲解,选修的内容就直接跳过;课下注解和课后练习不讲解,单元导读不重视,不从大局去考虑问题,反而割裂其中的关联,读本内容完全成为课外读物,课本补充关于语言汉字、经典著作、国别作者等一概不予提示。遇到省级的大型考试,却觉得别人试卷出得很贴近生活实际,只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却道不清说不明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只有一个:没有注重知识回归课本。

以下,我将拿我高考语文复习有关文言文这一板块的一次课内习题做浅析,点出其中的某些句式或者词语出自课本某个地方,让学生学会联想,举一反三,达到学以致用的最佳效果。

《白鹅》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9

本节课的第一条目标主要检测学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和指导较难字的书写,第二条目标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鹅的特点。在内容的安排上,我认为还是比较合理的,符合我们班的学生实际,既重视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第一条比较准确、具体、可检测性强,学生也较好地达成了此目标。

第二条目标,我在实施的过程中,只是这样提到:“同学们刚刚认识了字词,现在再把整篇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下来,相信不在话下。”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自由读书的方式却无法检测是否达到了要求,而且显得单调。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就要考虑细致一些,比如:此目标可改为“学生个别读、分段读,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默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除了教学目标设计失误外,教学过程中也忽视了学生语感的训练。学生在整体感知,了解白鹅的特点后,老师相机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这正是文章的题眼所在,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时机,我却没有过多的给学生机会进行情感体验。

权衡了一下课堂的得得失失,我觉得同伴们说得有道理,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词语,课堂上应该有选择地学习。像本课,还有那么多生词怎么办?我们在抽学生分段朗读的时候,就要倾听词语是否读正确了,句子是否读通顺、流利了,如果有问题是可以及时纠正过来的。而且,课堂上还能节省不必要浪费的时间,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白鹅白公鹅教学反思 篇10

这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孩子们的气氛太活跃了,我在某些环节上不能收放自如,这毕竟是我第一次尝试这样的课由于我自身的原因、如教学语言、表达还不够丰富,还有就是我太着急了、在探究合作两篇课文的异同点与体会两篇课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时,小组汇报达不到要求时,我会自己说出答案、没有好好引导孩子们去体会、去思考。难度系数较高,有拔高教学的程度,没有考虑四年级的孩子对语言风格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与理解。

这堂课我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孩子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了本该3课时的学习内容。虽难度较高但是还是达到了我所预设的要求,以后像类似的教学设计还是需要改进,期待我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送元二史安西》的对比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11

学好语文,阅读是关键。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但是,现在的学生却对语文阅读非常冷漠,厌倦。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失去兴趣?又是什么令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如此举步维艰?怎样才能迎来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

回顾多年的语文教学历程,我认为有几点应值得注意:

一、语文阅读切忌“急功近利”

人类自从有了文字,阅读便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我们相依相伴。阅读是读者从读物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作者往往是利用语言文字符号将知识、思想、观点、态度表达出来,其实这是他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把心中之意化为笔下之言。而阅读,则恰恰相反,它要把作者一整套语言文字符号中所承载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和体验转化为读者自己心中的认识和体验,也就是要把作者的笔下之言转化为自己心中之言,心中之意。学生在阅读时接触到作者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体会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感情,这对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增长他们的见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给学生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阅读中解开精神的约束,感悟心灵的碰撞,感受生命的运动。而这一切都是不能操之过急的,它要有一个感受、体验、咀嚼的过程。

然而,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学已失去了它原有的特色,考什么就教什么成为语文教学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考试大纲”一发生改变,就立刻出现教学内容的增删,为分数奋斗的应试教育严重地冲击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正常秩序,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为什么50年来重理轻文愈演愈烈,毛病都出在急功近利这四个字上,这是要负历史责任的,因为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导致国民素质的下降,导致国家民族的灾难。”这确实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应试教育已经使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再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的,学生也失去了阅读的兴趣。为文字而文字,为考试而阅读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的阅读远离作品思想,失去情感的体会。目标教学一味拉着学生向目标奔去,从而又令学生失去品味作品中的语言。如我们在指导现代文阅读时,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而是教他们解题技巧。

二、语文阅读要把阅读自主权还给学生

在应试教育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生产“分数”的机器,学生则把老师看作是帮助自己提高分数、升上理想学府的工具。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标准答案代替了老师的思维。一堂语文课下来,听不到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听不到窃窃的质疑声,听不到热烈的讨论声。老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质疑、讨论。语文阅读教学竟然出现学生不阅读的怪现象,但文章又怎能离开阅读与思考呢?正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发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需要思考,人生就是一个通过思考持续解决来自自身和外界各种问题的过程。老师的教是投入的,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是肤浅的,而且往往有一定水平。教师毕竟是上过大学,学过文学史、文学理论等系统课程,有一定的文学修养的人,但由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成熟的程度,忽略了他们的生活经历,忽略了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强压给他们的只是标准的答案。那些看似热闹的提问、回答、讨论,都只是一个个的陷阱,答案早就在那等着。学生也知道答案只有一个,根本就不用费时间去思考。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打击。他们的阅读兴趣由小学时的兴趣很浓,进入初中开始减退,到了高中,就几乎是荡然无存了。

童庆炳教授在《谈解读文学作品》中说:“阅读理解的过程并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作品的过程,而是读者作为一个主体,主动地跟作者对话,尽管他或许已经不在了,比如说曹雪芹。但是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是面对着一个活的曹雪芹,我们是在跟他对话。”中学生在阅读的对话中,走近了李白、杜甫,接触了苏东坡、曹雪芹,靠拢了鲁迅、茅盾,拜访了钱钟书、余秋雨。这种对话,由于对话对象的高品位,使读者在阅读时受到启迪,得到感悟,从而实现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又由于阅读不是一种单向的作者向读者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因此读者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层面,来感知文本的语言符号,做出自己的“回应”,对文本作出自己创造性的阐发,从而在某些方面“发现”了作者,也“发现”了自我。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吧。因此,社会要把引导权留给老师,老师要把课堂留给学生,把宝贵的阅读时间留给学生;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独特见解的空间,给学生宽松的思维环境,既尊重和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感受、体验和见解,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与争辩,引导学生领悟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用自己的双眼,用自己的心去解读作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自己独特理解和感受的过程中,获得阅读喜悦的体验。

三、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文字入手

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广泛运用,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正如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所指出的:人类对于知识的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借助多媒体恰恰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但是对于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而言,不是全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的是“由近及远,以所见知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代替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让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日积月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如果老师一味用多媒体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就会使学生省去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而忽视了对文学语言的品味。语言文字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画面是较容易表达的,但诗所包含的诗意,却只能意会了,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强调通过“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再如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阅读的主要媒介还是传统的语言文字,无论画面是如何的生动、逼真,也不能完全体现原著内涵和神韵。多媒体技术手段是无法代替文字阅读的。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的手段,它的声、像、画永远代替不了课文阅读以及课堂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总而言之,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急功近利,给语文阅读教学松绑是当务之急。只有让语文阅读回归自然,学生才能自主的阅读,让思想自由地翱翔。而作为引导者的我们,在教学时,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文字入手,让学生多看多思,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语文阅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坚持下去,相信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的到来就为期不远了。

论语文教学反思 篇12

1. 语文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反思。

语文的课改在某种程度上需要根除弊端, 创立新意, 课改在给语文教学带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一些挑战。关于如何课改的问题, 没有人给出明确的回答, 唯有依靠教师本身不断探究和进步才能得到答案, 才能研究出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方法。在众多的方式当中, 教学反思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

2. 语文教师不断成长的有效途径最重要的就是语文

专业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师的成长依靠它, 教师内在的专业结构需要它, 它能够促进教师的持续发展、进步。“专家型”教师有着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相反“教书匠”式的教师根本没有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一般教师狭隘地理解只要在教学方面下足工夫就行, 可以走马观花式地进行教学, 从来不缜密地思考为什么这样教?为什么那样教?从来不反思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甚至作为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一部分教师不知道获取更高的学位, 不知道反思自己的课堂, 甚至连自己在做什么也毫无所知。这就是为什么别人不认可“教书匠”的重要原因。如果一名普通教师能够很好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结果, 那么他一定会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他的专业性一定会得到某种程度的提高。波斯纳总结出教学反思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而且这个过程是永远上升的, 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态度、能力、知识、理念、教学方式等日益臻熟, 优秀的教师可以从一个阶段走向另一个更高的阶段, 教师专业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所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就是教学反思。绝大部分优秀教师都是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绩, 从而实现内在专业的多次腾飞。

3. 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学反思中学生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从而取得很大的进步, 提高自学能力。什么是教学呢?教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研究学习, 自我反思才是推动教学的有效途径。说到底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 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学习, 教师作为辅助者从旁指导点拨, 从而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的课堂有效性。所以, 我们的教师要自觉地对自己课堂多个环节和细节进行及时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毛病,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及时的发明和创造, 改变方法方式, 从而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 使新课改在自我反思中日益完善。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反思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要求有活力、有建设性。学术界认为课堂教学必须达到的三个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 从而设定语文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前单一的教学目标所呈现的是呆板的教学模式被改变了, 形成了开放的教学目标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语文课外学习、激发学生的各种学习兴趣, 这样使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当然各种事情都有两面性, 带来生机勃勃的同时也出现一些新的弊端。也就是盲目追求语文教学目标的全与新, 每一课都要求全面体现课程的三个目标和宗旨, 都要求不断提高语文的素养。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求学生的语言能力要得以提高, 而且要考虑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考虑到自己的语文素养的提高, 甚至想到学生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其他学科素养的提高。在45分钟的课堂内, 要把全面的科学知识全部交给学生是难以达到的, 这样教师就教得很累很辛苦, 学生也学不到基本的知识, 往往会造成既丢了西瓜还拣不到芝麻的局面。那么造成现在的语文教学一无所有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归结到语文教学目标方面, 第一, 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界限模糊不清。往往错误地把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学科专家制定课程目标, 任课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他们既有一致性也有明显的区别。对教学的总体要求是课程目标, 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在某一阶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教学的具体要求是教学目标, 它只在特定的范围起作用, 这个特定的范围一般是指一个课堂、一篇文章等。而且可以根据教师自己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变化。三个既定目标的制定要合理地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特点及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 然后做出相应的取舍。第二, 教学课文的不同类型模糊不清, 二者之间不能区别对待。关于特定类型的文章, 要求做到“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 对于不特指的文章也就是简单阅读的文章要求“读懂”、“感悟”, 这些知识大多是意会不能言传。因此, 教学就需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明确课堂、文章的主旨, 才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2. 反思语文专业内容

怎么理解语文专业的内容?我们用的教学大纲、教材都会对此有一些规定, 这种硬性的规定一直误导着广大语文教师, 大纲怎么规定就怎么教, 超过范围了就是超纲, 没有把范围内的东西讲完的就是没有完成任务。这种误会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语文教师。尽管如此, 语文教师仍然没有对语文教学内容有着明确的认识, 纯粹教学语文知识的课堂依然大行其道。凡是与语文沾亲带故的知识都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一时间使得语文知识泛滥成灾。语文教学内容不能事先形成并出现在教师和学生的面前, 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一切语文所要求达到的标准。这个教学过程就是预先准备好的。就是所谓的提前备课, 上课之前, 我们的教师都对自己的教材或者文本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 也要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精心准备, 其实这就是备课的过程, 每个学期开学前教师都要对本学期所要教学的东西进行梳理, 提前两周备课, 做好准备工作才能踏进课堂。语文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的内容、课堂的环节, 而且要关注课堂上所能发生的问题, 也就是说要根据学情准备学生的情况。这是一个静态、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过程。然而课堂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运动的过程, 相对而言是动态的。叶澜认为, 课堂教学永远向未来方向发展, 不断前进, 随时发生一些意外都是有可能的, 而且这种可能带着美丽的色彩和论调。课堂不可能固守沉默, 一成不变, 没有激情。所以备课只能把大致情况预设出来, 而并不是制定好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师都知道, 再好的备课, 多么充分的准备也无法预计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复杂性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无法预计的。动态的课堂细节是无法预设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 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 才能随时应付课堂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 才能更好地把握一节课的质量,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反思语文教学方法

在不断进行课改的过程当中, 语文教师应积极借鉴某些新的、比较先进的教学理念,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积极备战课堂的教学。有的把“填鸭式”变成“对话式”, 有的把“灌输式”变为“疏导式”, 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和与发现性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师一个人说话的局面,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倡导合作学习和积极主动学习, 这样确实使语文课堂有了新鲜的血液, 激活课堂死水。但是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弊端, 往往表现出浮躁、盲从。首先, 形式主义太过严重, 往往为了“新方法”而使用“新方法”, 其实大部分方法过于花哨, 造成课堂像个菜市场。给人的感觉是华而不实。更有甚者, 所谓的对话教学就是一问一答。一些没有实质的问题, 肤浅的问题抛出, 学生三三两两回答, 就把这种课堂模式呈现出来了。有的教师认为合作探究就是把桌子合并在一起, 学生交头接耳就是一种合作, 这是大错而特错的。热闹是热闹了, 但是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有学到, 课堂浮于表面化。其次, 教学方法过于技术化。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运用泛滥成灾, 任何一节课都有多媒体, 而且有的学校还提出公开课一定要用多媒体。在多媒体的带领下, 学生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 不能思考、不会运用思维。学生的学习浮于形式化。在部分语文课堂上,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却效果很少甚至一无所有。如何达到语文课堂的最优化, 笔者认为要遵循一些课堂教学原则。第一, 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课堂的需要不断的变化, 能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最棒的。根据教学的情况、教学的主体、教学的内容来确定教学的方法, 这样才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适合才是最好的。第二, 互动性原则。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双边的。教学是一种手段, 学习是一种目的,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最终都落在学生身上, 都要学生学会学懂。所以, 我们在使用所谓的教学方法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本身的素养问题, 也要根据学生情况, 围绕课堂的教学来进行。这就是所谓的教无定法。第三, 学会不断地继承。教学方法无论怎样变化, 都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这些教学方法需要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

摘要:教学反思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同时也保障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反思不仅是新课改背景下所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语文教师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反思来进行教学, 不断的反思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看家本领, 从而持续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反思,内容,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外企员工的辞职信下一篇:关于英雄之城的观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