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反思教学

2024-11-15

高三语文反思教学(精选9篇)

高三语文反思教学 篇1

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但从总体上看来, 大多数重点高中的教育模式仍摆脱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进入了高三, 大小考试可谓是家常便饭, 从考试到讲评试卷, 一个星期下来, 师生基本上是围绕试卷来展开复习, 真正针对语文科目进行复习的时间很少。为有效地组织学生学好语文, 争取高考拿高分, 结合高三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师应重点抓试卷讲评, 科学高效地讲评试卷是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重要一环, 试卷讲评课的效率决定着复习备考的整体效果。

新课改下, 高考题目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语文教师在试卷讲评过程中仍以应试教育为目标, 未注重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高效讲评语文试卷。

应试教育体制下, 试卷讲评方式也是以高考为目标, 只强调教师把知识点灌给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没有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下, 为适应新的高考试题要求, 语文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应根据学生考试中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 有重点、有选择地进行讲评, 注重试卷讲评的质量。

一知识结构体系上, 教师要突出重难点, 不可一手抓, 主次不分

一张完整的语文试卷难题、易题、中等题均有, 学生自己难以发现一张试卷的精华部分, 需要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找出重难点, 尤其是试卷中的易错点、易混点、创新点, 教师要重点讲解和分析, 并作系统地整理。对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 教师切忌代劳, 应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 为使学生做到这点, 应要求学生拿到综评后的试卷先自己修改错题, 解决不了的再由师生共同解决, 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教师讲评试卷应注意技巧, 注重授人以渔

试卷讲评, 教师不要单纯地给学生讲解答案, 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对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高三考试太多, 正常复习往往被中断, 教师可把知识点讲评和考点复习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链。如教师在讲解试卷上的考点时, 先不给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串联相类似的知识点, 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另外, 教师在讲评试卷时除了启迪学生自发思考外, 还可帮助、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方法规律, 并学会自己分析评价试卷, 找出得分亮点及失分盲点, 分析原因, 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更好地应对下一次考试。

三改变意识, 重新构建考试评价机制

一场考试中, 一份试卷并不能评价学生考试的成与败, 更不能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教师不但自己要从心理层面上打破传统的“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一评价机制, 而且要引导学生不可过于重视每次考试的成绩。因而讲评试卷时, 教师除了备试卷外, 还要备学生, 切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适时抓住他们的亮光点并积极给予鼓励。为避免学生考试后在心态上大起大落, 老师在讲评试卷时要注意对学生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大力肯定, 对学生因马虎大意而造成的失误不可粗暴地加以斥责, 对学生提出的异议或问题, 老师要认真听取, 不可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要以宽容的心和学生交流、讨论。针对理科班学生语文基础偏差, 容易出现学生厌学的情况, 语文教师可在试卷讲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几种意识:

1. 要有得分意识而且是得高分意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其能力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考试时得分也不如数理化生容易, 但也有优点, 无论学生是否会都能写出答案, 差距只是得分高低而已, 不像数理化不会就只能是空白。因而教师可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优势, 注意复习到位, 基础题目要求学生必须拿满分, 能力型题目最大限度地得分。

2. 要端正学习态度

语文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都有个误区, 认为语文学习只是平时多看书, 就能应对语文考试。因此导致理科班有很多学生不重视语文课的听讲, 练习做得很少, 早读课读英语、晚自习做数理化, 花在语文学习上的时间非常少。学习态度影响到学习效果, 因而语文教师应借讲评试卷改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 增强他们的得高分意识, 规范他们的答题行为,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3.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

一部分学生在复习备考中, 确实在语文科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可是在考试中失败了, 于是在讲评试卷中出现浮躁的情绪。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这种心态, 老师要耐心地给学生做思想工作, 帮助学生分析试卷的成与败, 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让他们重拾信心, 投入学习中。

总之, 高三复习讲评试卷, 老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拓展, 还要重视答题技巧的归纳、提升, 更要注重学生考试心理的辅导与研究。老师要在试卷讲评中,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试卷讲评的质量和信度, 才能提高复习备考的质量和效度。

高三语文反思教学 篇2

进入高三,由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来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

1、书写的规范性;

2、审题的准确性;

3、答题的程序性;

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高三语文教学之反思 篇3

【关键词】回归文本;精题深思;关注生活

回顾多年来高三语文教学的点点滴滴,可以说是在跌跌撞撞、摸爬滚打中走过来的,这其中有争论、有探索、有疑惑,但更多的是一种收获。新一轮课程改革,引发了教师对“考纲”的重新解读,教师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引导学生明确的应试技巧成为高三教师的重要课程,尤其在二轮复习的过程中,高效点拨、合理取舍成为“重中之重”,下面是我的一些感触。

一、回归文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高考命题的要求基本呈现出“低起点——缓坡度——高落脚”的平稳趋势,有很多题型看似在课本之外,但实际上源于课本并进而拓展,只有通过对基础文本的了解、透析、拓展、拔高,才能达到高效完成高考试题的目标。这就需要大家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点整理清楚,一轮复习从课本入手,二轮复习由课本拓展,三轮复习回归课本。以课本为主线,坚信高考始终在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围绕考点,对薄弱“点”加强训练,对遗漏“点”弥补完善。譬如,“常见的名句名篇”,文言文重点篇目中的“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等。例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个考点,试卷上常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本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的意义,我们可以联想到课文中的句子: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指代“我”)(《孔雀东南飞》)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当然,还有一些考查学生“常见实词的特殊用法与意义”,这同样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文本阅读中多积累,多归纳,以便在课外阅读中能够试解。例如:“亡”有“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战败而亡,诚不得以”(灭亡)等意思,这些在课本中都能找出例句,通过平时加深印象,在考试中就能够熟练选择其中意义来试解。

二、精做深思,形成套路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尤其是第三轮复习时,由于时间有限,需要强化的弱势考点还很多。虽然采用“题海”战术全面展开能从小处着手,但精做、精选老师给的典型高考综合试题显得更为必要,而不要自己埋头苦找偏题、难题、怪题来做。这样既不浪费时间,打击自信,又能在规定时间、地点一气呵成,将每次模拟当作一次高考练兵,熟悉考点、题型、答题方法、答题速度,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保证卷面工整、美观。譬如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内容来看,一是分析综合方面,重视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突出考查考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二是鉴赏评价方面,侧重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考点;三是探究方面,重点考查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考点。其中探究性试题历来是同学们认为的难点,但只要我们在精题中善于深入思考和总结,其实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坚持“贴近文本,整体感知——综合分析,个性解读——述评结合,言简意赅”的思路,就能将高考千变万化的“谜团”条理清晰地“采分”解读。

三、关注生活,拓展延伸

即使a高三复习时间紧张,考生也不能一味地陷入做题、对答案这样枯燥乏味的题海中,我们必须利用学习间隙或挤出间隙坚持广泛阅读,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接轨,关注身边人、身边事,从而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与能力。例如近几年来高考作文试题,基本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路子。从题型上看,话题仍然注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从试题内容上看,更注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我。高考作文并并不回避当前时政或焦点材料,不担心考生押题甚至套作,大胆引进新鲜的时政热点,像绿色生活、我生活的世界、角色转化、团结合作、低碳经济等。这就启发我们必须积极关注生活,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思考者,甚至智者。只有扎实的生活积累,只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我们才能在高考作文中打胜仗。

高三地理教学反思 篇4

一、教学观念及教师角色的反思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 上课期间, 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 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用激励的语言如“你的观点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在教学中, 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 尽量变讲授内容为探究内容和活动内容, 给学生提供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 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 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 这就告诉我们, 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 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 索取知识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 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 从“学会”走向“会学”, 为学生的高考打好良好的基础。

二、课堂教学的反思

高三学生的课外时间很少, 绝大部分地理知识的获取都来自于课堂。因此提高课堂教学、讲究课堂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高教学效率的主要阵地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高三地理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已经有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在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他们的一些经验、方法, 也同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

1、课堂提问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反思。

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不出来, 是学生太笨?还是学生没有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经过对学生的观察和仔细思考, 究其原因是:或提出的问题不正确;或问题太难;或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足;或缺乏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等等。

提问要达到预期目标, 教师首先要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仔细推敲, 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课堂教学提问不是随意的, 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目标, 突出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启发性、层次性特征, 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 切忌提出问题后, 立即给出答案。要面向全体学生, 正确地评价, 改变提问的单一性、形式的不合理性。如“是不是?”“对不对?”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单纯追求形式上的热闹。

2、教学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的反思。

一堂成功的地理课, 往往给人以自然、和谐、舒服的享受, 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合理的教学设计。高三地理教学复习实践中, 我们有时发觉由于学生对所有基础知识已经学习过, 如果老师只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重复, 没有一定的新意和难度, 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就会有较大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 从而优化教学,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复习, 从而取得第二轮专题复习的最佳效果。同时教师必须正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进行认真的构思和设计, 文字材料、图像信息、多媒体等等, 照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气候的分布、特点、成因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重点, 也是难点。可进行如下设计:发一张“世界气候类型空白图”让学生自己设计图例, 最好用不同的颜色, 同学们之间可相互讨论, 填涂气候类型。提示:可参考教材P47“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同学们很有兴趣, 都涂得十分认真, 颜色分明, 印象深刻, 涂着涂着提出了问题:一是赤道穿越的东部非洲地区为什么不是热带雨林气候, 而是热带草原气候?二是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为什么会有热带雨林的分布?利用这个机会提出问题: (1) 哪些气候分布在大陆东部? (2) 哪些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西岸? (3) 哪两种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4) 据图描述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 (5) 东非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地形的影响) (6)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中美地区热带雨林气候的成因是什么? (信风+地形+洋流) 同学们通过回忆、讨论、回答, 问题迎刃而解。

3、地图教学的反思。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 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 从地理图表中正确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是高考地理试题的一个重点。如何加强地图训练呢?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用图的习惯, 看书、听课、做练习眼不离图, 培养空间概念;填绘图表, 尤其对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维能力、最能体现地理特色的地图, 如:等值线图 (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 、日照图、经纬网图、 (中国和世界) 区域图、地质构造图要求学生边想边填, 把复习内容巩固在地图上。要指导考生进行图文结合、据图识文、据文识图、相互释意, 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对解题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加以描述, 从而提高考生的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达能力。

4、课堂语言表达反思。

课堂上要把知识传达给学生, 就要很好地驾驭语言, 恰当地表达、交流, 讲究语速、语调, 语言的精练和直观。满堂灌的教学, 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消化和思考, 达不到教学的目的。如果上课时讲得激动就滔滔不绝, 不顾及学生的接受能力, 一堂课下来, 效果肯定不是很理想, 讲的知识学生都不能听清楚、听懂。记得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课的好坏, 不是看老师讲得怎么样, 而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可见老师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5、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社会生活、联系实际, 特别是社会的焦点、热点。

通过联系一些社会生活, 将地理应用于实际之中, 使学生感觉到学习地理不仅是为了参加高考,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有用的, 是有必要学习的,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上课能够积极参与。

三、课后总结反思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后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5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此刻,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潜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针对性地展开复习。

二、加负永久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十分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能够检查水平,能够看出问题,能够推进复习,能够……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久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就应而且务必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到达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用心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忙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潜力发展的效果。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超多讲述;②超多训练;③对学生超多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资料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贴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

因此,孙子个性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内含前瞻好处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DD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务必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到达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

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取,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DD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浅谈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学;实践;反思

语文是一门需要学生在长期积累、长期沉淀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的学科。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对学生学习语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虽然不如政治、历史等学科的临时突击效果明显,但语文并不是短时间内不能提高成绩的。在高三这一年,通过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引导,梳理高中六册基础知识和重要知识点,也能帮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一、关于现状的反思

在高三最后阶段,不少语文教师采用的是题海战术。市面上卖的各种“高考模拟试题”“考前冲刺100练”“高考押题宝”等练习册,每天一套,甚至两套,发到学生手上。就这样,学生自习课花大量时间做练习题,第二天的语文课讲解试卷,讲解完后再发新试卷,而后的一天再讲解试卷。循环往复,学生一头扎在看不到边的题海中。但是效果呢?节奏太快,没有留给学生分析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整天浑浑噩噩地做题、听讲解,收获到底能有多大?这样的“轮番轰炸”模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做得累、学得累。笔者曾亲耳听到有学生抱怨:“题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是学生对语文教学现状的不满,也是给语文教师敲响的警钟。

二、实践:时间紧、效率高

高三学习时间紧,任务重,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在有限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如何帮助学生高效地复习知识点?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选题型,减轻负担

为了应对高考,让学生从繁重的各科复习中解脱出来,减轻学生负担,笔者在课下研究分析各省市历届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对每一题型、每一知识点做到了如指掌。除了让学生做历年高考真题,做语文模拟试题也是学生需要的一个训练方式。但笔者没有直接把一套套模拟试题摆在学生面前,而是从一套又一套试题中把涵盖知识点和各种题型的试题精选出来,凑成一张张训练试卷,让学生练习。通过这些试卷,引导学生去分析、对比,培养自主分析高考命题特点等能力,力求让学生做到看到一个知识点,头脑中马上浮现“高考中这个知识点可能会是选择题、这个句子高考命题组可能会出一道填空题”的意识。这些精选题型的训练,不仅节省了学生的宝贵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半功倍。

2.精讲知识,抓住重点

在高三仅有的最后一年时间里,语文教师再对每一个细小的、基础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第一没有时间,第二没有精力。笔者认为,细小的、基础的知识太繁杂,教师讲解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整理好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背诵。也可以让学生课下自己整理,这样还能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点的梳理,形成一个系统概念,巩固记忆。

而教师重点要做的,就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为学生讲解重点题型、重点知识,如阅读分析题型、诗词鉴赏题型、总结论述题型以及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3.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不论是历年高考,还是平时的模拟训练,现代文阅读是高三学生一个失分严重的题型。因此,在高三这一年,重点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成绩,是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任务。

笔者在为学生选择模拟试题时,十分重视阅读分析、理解这一题型,务求选择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现代文阅读题目,让学生通过经典题型、精选题型的练习,培养出抓关键词、关键句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感和分析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题型的编排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高考命题组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大脑,条理分明,思维缜密,富有逻辑性,才能打好现代文阅读这一仗。因此,笔者认为,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是高三教学工作不可忽视的内容。

4.重视写作在学科中的地位

写作题在语文高考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分数,是每个学生和语文教师不得不重视的题型。要想在高考中获得高分数,就必须抓好写作这一重要板块。都说高分作文不是一蹴而就,不能靠考前突击就能获得,必须要学生从小培养、积累。但是在高三這一年,如果语文教师有技巧地引导、帮助,学生的作文成绩还是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笔者在高三这一年,每个月都会抽出两节课的时间,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唐之韵》等历史讲解,通过悠扬的背景音乐、优美雅致的内容申述、激昂顿挫的诵读语调以及壮丽大气的动态画面,让学生感受到唐朝的文化气韵以及人物、风俗、精神等各方面内容,为学生写作积累情感和知识素材。除此之外,笔者还有意识地将写作和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把生活融入写作中。通过学生的留心观察,感受社会的情、感受自然的美,从而积累更多、更真实、更生动、更鲜活的素材,以防学生在写作中无话可写、无情可抒。

5.基础知识不可忽略

历年高考试题的一大部分选择题,是对学生基础的读音、字形、词义的考查。这部分题型对基础知识牢固的学生,无异于白白送分的题目,而对于基础知识不牢固的学生,则是头疼半天又抓不住分数的题目。这一个得分,一个不得分,无形中语文成绩就拉开了。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把这些本来是“白送分”的题目,让每个学生都拿得毫无压力,轻松收入囊中。

除了日常的记忆,笔者采用了“小游戏”“小竞赛”的方式。拿出一节语文课,开展“语文知识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几人为单位分成小组,竞赛有选相同读音、找错别字、用错的成语以及古诗词的接龙等环节,可以分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的形式。学生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两分,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谨慎度,都能经过快速又认真的思考才会答题,避免了不加思考地抢答,起不到练习效果的不良影响。而这种谨慎思索快速作答的能力,正是高考中需要的。

笔者把基础知识的记忆通过小游戏、小竞赛的方式呈现并巩固,既能让学生在开心、刺激中加强记忆,又能在紧张枯燥的高三学生生活中,放松学生的情绪,给学生减压,让学生以更加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投入接下来的复习当中。

浅谈高三数学教学反思 篇7

一、起点过高的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教材出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清楚地掌握学生哪些知识已经掌握, 哪些知识还存在薄弱环节, 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让学生进行学习, 避免盲目学习造成的浪费时间和效率低下。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教学的起点, 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提出学生通过思考能得出答案的问题, 设计学生通过认真探索能掌握的知识内容,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但是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忽略了这一点, 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认为在高一、高二学过的内容学生肯定已经掌握, 而实际上学生有的知识已经遗忘了,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进行教学的起点过高, 学生会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 学生在感到学习困难的情况下, 能力很难有所提高。所以, 教师在进行高三的教学时, 要通过对学生的考察来对学生的知识情况进行了解, 多和学生进行交流来了解他们知识的薄弱环节, 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 使他们在不断获得快乐的过程中进行学习。

二、容量过大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 不是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越多就代表着这节课越成功。评价一节优秀的数学课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多少知识, 是否对所学知识能灵活掌握。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一节课设计了大量的数学试题, 想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内容。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对于这些问题中存在的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这就造成他们虽然做了许多练习, 但是对知识的掌握却没什么提高。在这样的教学中, 学生对知识不能理解透彻, 对于他们能力的提高会起到阻碍作用。所以, 教师在高三教学中, 要真正让一节课有实效, 就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思考、去探索, 通过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 能使学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入, 把各种知识综合起来。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容量,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把遇到的问题都能解决。在课后作业布置方面, 教师也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题目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在关注课堂容量的时候,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样才能使课堂的高效性成为现实。通过对教学容量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能力的成长投入了关注, 不再认为题目做得越多, 能力的提高越快, 而是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中经过思考获得的知识比利用题海战术获得的解题经验对于以后的学习要有用得多。

三、盲目学习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不仅在学校中要进行学习, 以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也要进行学习, 使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还要向身边的优秀教师进行学习。在进行能力提升时, 教师要肯定自己做得好的方面, 不能一味学习和模仿优秀教师的教学模式, 而是要从他们教学经验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部分进行提高。由于每个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知识能力不同, 接受能力也不同, 如果在听了优秀教师的课之后, 全部按照听来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也不能称为成功的教学。教师在学习优秀教师的各种经验时, 要用批判的眼光进行选择, 有用的拿过来使用, 没用的要敢于摒弃。不断进行学习, 才能使自己在吸收他人有用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提高。

四、教学落实的反思

教学重在落实, 每年的高考阅卷都能反馈出学生基础不扎实, 书写不规范等问题, 可见落实不到位是高考复习中一个“顽疾”。由于高三的学习知识容量很大, 不仅要学习高三教材上的知识, 还要对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来增加数学学习能力, 只有基础知识扎实, 才能使学生解决更难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掌握, 在解题时运用了多种解题方法, 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独立完成任何一种方法, 这就使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在教学中, 有的教师只关心自己在教学中的任务是否完成了, 而不关心学生是否对知识掌握了。教师总结了许多知识点, 许多方面, 不少学生只是听听了事, 没有及时主动整理归纳, 记笔记;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落实, 特别是选择题只有选项, 过一段时间再拿起这些题目时, 记忆又模糊了, 又要花大量时间去思考, 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每次模拟考试卷、单元检测卷极易落实不到位, 时常是考过、阅过、讲过而没有达到真正的纠错过, 反思总结过, 这样下次考试同样的错误照犯不误, 如不该出错的规范书写, 同样的知识点照样没有掌握, 这种不能使得考试功效落在实处的现象普遍存在, 特别值得引起注意。所以, 教师要使学生能力获得根本性的提高, 不仅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 还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实际解决的方法, 真正使教学方式和学生问题的解决落到实处, 才能改变教学表面化的问题, 使学生达到真正的提高。

高三作文教学的追求、困惑与反思 篇8

一、理想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高三作文教学也要参照这一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高一至高三的作文教学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但我觉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南。例如, 其中第五条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认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实际,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三作文教学之路。

程翔老师认为, 当前制约写作教学的有五大因素:“第一, 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 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 没有单独设课, 无法取得独立地位, 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处于混沌状态。第五, 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高三作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应该是:第一,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第二, 写作单独设课。第三,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第四, 要有专任的写作教师。若能做到这四点, 不仅高三作文教学会有很大的起色, 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一:高三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

一方面, 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三学生更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高三学生宿舍 (有的在家庭) 、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狭小生活影响着他们作文的选材, 现实的高考又逼着他们拿下较好的高考作文分数。于是乎, 学生就绞尽脑汁, 例如专门背诵古人事迹, 高考时写古人, 以不变应万变。历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写古人的都特别多。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写作的兴趣。如果说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没有吸收, 哪来倾吐?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 让学生进行摘抄和讨论;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可以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素养, 也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困惑之二:高三教师是否要创新批改作文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需要继承, 例如给每篇作文写眉批、总评;给学生的作文判分。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根据什么打分。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高三教学任务重, 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作文评讲效率?

作文评改要抓住人、关注思维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从文章出发, 例如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等。而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写作教学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作文批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要作文, 先做人, 人是根本。例如,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是和学生心灵的交流, 而不是什么“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等套话。创新作文的批改方式, 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从学生本身着手, 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思维。“近年来,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 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 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 令人耳目一新, 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困惑之三:高三作文教学怎样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吴非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因为在目前高考体制下, 学生不得不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 只有高考作文得高分, 才有条件帮助他们拿到进大学这张门票。王老师认为:“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 他们就知道要审题, 知道要看清要求, 就知道要估计字数, 知道字要写端正, 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 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 知道段落不能碎杂……”高三作文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无可厚非, 但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 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

三、必要的反思

反思之一:高三作文教学还是要和育人联系起来。

文如其人, 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反映该人思想的文章。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 高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首要任务。现实情况是, 高三学生的写作严重违背自己的思想实际, 他们的作文里充满很多“假、大、空”的话, 真实地表现高三学生生命活力的习作很少。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苏州一中杨斌老师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实现“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有效链接。

反思之二:高三教师要反思作文训练的方式。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因此高三教师要找到一条适合高三学生训练的道路。例如鼓励高三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鼓励高三学生写作文提纲, 鼓励高三学生写片段作文。例如就写议论文而言, 可以训练两种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每种结构都要求学生写好分论点。“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 200~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 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 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方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它可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而言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作文教学改革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 我愿意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 带着困惑和反思, 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中国教育报》, 2008.3。

[2].马恩来《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 2008.3。

[3].吴非《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三教学反思 篇9

物理难学,历年来高中物理的高考情况似乎已下定论。但实际上,每年的试卷中总有一定数量的试题是着重考查学生的知识面的,其内容仍然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的判断和应用为主,只要考生知道有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今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这一点。光学、原子和原子核、振动和波等知识内容的考核采用选择、简答、填空题的形式,考核的知识点也基本稳定。许多学生的解题能力差,得分低,很大程度上与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关,如果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或不全面,就会在解题时难以下手,使应得的分白白丢失。显然,就基础分而言,学生还是有很大的得分空间,即使是所谓的难题,综合性问题,由于分步给分的评卷特点,处理得好的话,也不是一分拿不到的。在复习中有如下想法供参考:

一、建立适合我们学生的习题教学资源库

高中阶段的学习,适量的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习题是必不可少的。而高三物理教师实际上必须有高中全阶段学生使用练习题情况的全局掌握,这样在开展复习课教学时才会有的放矢。眼下的事实是:习题集、模拟题等满天飞,但很少有难度、深度上适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二、改变教学理念,低起点开展教学

现在,我们的学生生源质量下降较大,但可能我们在实际物理教学中,教师由于以往的教学经验,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沿用以前教育学生的方法,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如果教学起点过高,选题关“下手过重”,那么学生的每道题出错率一不小心就会高达60%以上。到那时,学生的信心,教师的信心,评进、改错的工作量、复习进度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形成恶性循环。而低起点开展复习的最好办法,就是拥有自己的一套题库。在充分研究高考、考纲的基础上,各地的模拟题、习题集等,教师自己看看完全可以,但要一字不改地让学生去做去练,我认为没有必要。

三、下大力气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学习习惯和解题习惯

在平时复习教学中,我们发现本校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思维能力有待大幅度提高。建议在高三物理后期复习中,在讲解典型计算题时,抓住规范化要求的流程,统一要求,集中训练,有效地解决了有些步骤会而拿不到分的情况,在高三一模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于高考试题二卷中的计算题部分,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单独的审题专项训练。将题目印制成讲义,然后让学生审题,题干每句话中,确定为关键词的、确定为已掌握知识的、确定可以画出过程图或力图的自己加标记。在进入第二时段的突击练习时,让学生在“审题”讲义批改后的基础上,清楚地勾画出过程,并特别要求写出文字说明,其格式统一要求为“对谁,在哪个过程,怎么样”并且写出切合题目意思的方程式。由于高考物理试题属于“踩点给分”即分步判分方式,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由于题目情境或各种原因引起答题有诸多错误,但可以使学生会的部分,尽可能拿到分。

四、循序渐进,小跨度进行变式训练

为了学生理解问题的全面性,以及防止思维定势发生,在原有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是必要的。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反受其乱。因为,很多时候的变式训练由于情境及题设条件的变化常常会使学生摸不着门,想象学生应当可以解答,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比如说:用牛顿定律解答力学问题时,问题情境是水平面上的物体,现改为竖直面上,如果不涉及摩擦力,还可以,如果有摩擦力的话,往往会直接加大题目的难度。如果再依照同样的思路改为斜面上的运动物体,就更难了。这样的变式练习其实也还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变式练习也要小跨度进行,最好在情境设置和方法设置上进行平行变动。同时,为了让高三学生体会命题者的真正意图,我在变式训练时,也常采用明确的方法进行“层层加码”。如力学复习时,进行统一的约定,如常规题,先做“平”的,再做“竖”的,最后再做“斜”的。界面是这样变式,力的方向也是这样变式。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审题时,也能自觉地去体会编题者的意图,让学生解答一类题的效益一定是大于几道题的。而对于“难、偏、繁、怪”和“多讨论、多推理、多判断”的问题,在高三复习的前期,大多放弃,一模以后,可以出现一些,但是并不要求将题目全部解出。这样做的目的是把高三有限的复习时间真正地用在刀口上。

上一篇:第一产业规模下一篇:中国“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