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缩写作文评语

2024-08-14

小学五年级缩写作文评语(精选7篇)

小学五年级缩写作文评语 篇1

1、读你的文章时,老师随你的激动而激动,随你的欢笑而欢笑。是的,老师曾有过挖苦的言语,但也有坦诚自责的胸怀。如此声情并茂的`佳作将时刻激励我做一名让学生喜爱的老师。我真诚希望能做你的良师,你的挚友。

2、你的想象力是那么奇特、大胆、丰富,让老师大吃一惊。你的童话故事,加以神奇的想象,可谓“独具匠心。”绘声绘色的描述,让人觉得新鲜、有趣。“帽子与喇叭”这只可爱的小狐狸,你赋予它人的喜怒哀乐,简直太神了,老师为你叫好。相信你离作家梦也不远了。

3、你真是个小书迷,走进书的海洋就忘了时间。不过正因如此,你的日记才会这么生动,描写才能如此细致,老师真为你高兴,坚持下去,你会更棒的。

4、看到你的日记跟你一起长大,真让人高兴。这都归功于你的细致观察,不断练习,广泛阅读,才有你今天这真实生动的文章,连老师的心都被你抓住了。相信你把这份心用到美术上,那画也能吸引别人。

5、看了你的文章,老师不由地想起了一句话“功夫在诗外”,没有平时大量的课外阅读,怎么会有现在这么优美的文笔和独到的见解?“十年磨一剑”,继续努力好吗?只要锲而不舍,相信你手中的笔会成为光华四射的剑!

6、同学们一直不明白,为什么在你笔下,那极普通的一草一木就会变得那么生动、充满灵气,那极平常的景色也会变得格外令人陶醉。老师猜:是因为你在观察时用了“心”,在写文章进用了“情”,才使你手中的笔有了神奇的魔力,是吗?

小学五年级缩写作文评语 篇2

一、以对话式评语激发学生自评自改的积极性

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 经常看到的是教师在错误语句上的圈点勾画, 而评语却少得可怜, 尤其是能达到师生交流目的的对话式评语更是难见, 这其实是不尊重学生劳动成果的表现。因此, 教师不能单纯侧重对学生习作的写法指导, 而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 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地互动式交流, 使学生每次都迫不及待地拿着自己的作文本与老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并对老师提出的一些建议再进行深入思考, 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重新审视, 从而使之趋于完美。现在很多学者和一线研究员都提倡让教师写“下水作文”, 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 为学生做好示范, 其实写对话式评语也是对教师写作能力的考验, 几句或幽默风趣或文采飞扬的评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话式评语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传达给学生的字面意思, 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大作文观的途径。《新课标》对5~6年级的学生才提出要“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可见中年级学生还无法深刻体会习作是为了“我手写我心”, 为了使自己的语言准确传达自己的思想。如果小学生的作文没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对话式反馈, 作文的写作就成为了一种作业任务或自言自语, 他们又怎么可能喜欢重复这种自言自语并进行修改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没有经历过交往和对话的习作, 或者说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习作, 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作品。教师的评语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作文是有受众的, 一旦确定了自己有交流的对象, 就会主动承担起要使自己的作文表达清晰、生动的义务, 有评改自己作文的积极性。这种帮助学生实现内心与外界沟通交流的媒介越多, 受众就越广泛, 学生对自己表达的要求也就会越高。在东师附小的参观过程中, 笔者发现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习作墙、电子文稿、作文博客等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媒介, 感受到了现代作文教学理念的一种进步。

二、以公正性评语培养学生自评自改的自信心

教师书写评语是一个主观化的评价过程, 容易出现教师根据成人思维方式和个人情感偏好来评价学生作文的现象。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约束中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对作文中童趣的一种扼杀, 教师过于强调立意高、选材典型, 这对于涉世未深、缺乏生活阅历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 他们不得不挖空心思揣摩教师的意愿来进行写作;同时, 以个人情感偏好来评价作文还会使教师忽略学困生在作文中偶尔出现的闪光点, 进而使之产生习得性无力感, 由此导致其丧失作文的信心。主观性的评语无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的表达环境, 也无法为学生建立一个公正的评价标准, 因而难以达到课标所提出的让学生“乐于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的目标。如果学生畏惧写作而且写出来的也不是自己的真心话, 他们又怎么能主动建立起评改作文的信心呢?

因此, 教师应注意在评语中实现“去主观化”的倾向。一方面从儿童的思维角度出发, 不将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给学生, 而是把自己的希望转化为引导性的话语, 让学生自己反思作文中可改进的地方。如儿童单纯记叙了一件自己上错公交车的有趣经历而没有加以议论, 教师不用耳提面命“思想认识不够深刻, 做事一定要细心”, 以免打击学生作文的热情, 而可将评语改为“如能进一步生发出凡事需认真的议论, 则更加完美”, 就会激发学生追求美好的愿望, 从而使之主动进行修改。另一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做到一视同仁, 甚至需要有目的地采取“不均衡原则”, 对水平高、进步快的作文, 写评语要高标准、严要求, 尖锐而深刻;对水平低、进步慢的作文, 要降低标准, 放宽要求, 多写鼓励之语, 使学生树立敢于写作的信心。

三、以多样性评语引导学生掌握自评自改的方法

评语的写作也是一门功夫, 教师经常会因为作文批改量大而产生懈怠或无话可说的现象。而如果教师不能给学生丰富、中肯的指导, 学生就不能牢固掌握作文评改的方法, 也就难以发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此外, 若教师只用简单的“语句不够通顺, 中心不够明确, 选材不够新颖”等评语, 就会挫伤学生评改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起不到方法指导的作用。笔者在附小学生作文集中, 看到了老师们所写的风格各异的优秀评语, 值得仔细品味, 对此, 笔者将其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总结, 以供教师参考。

1. 总结内容式。

对于学生如行云流水的作文, 教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赞扬更有力呢?这时, 就可以将学生写作的内容简要地整理出来, 然后顺其自然地生发自己的直观感受。如下面这条评语“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了秋天里桂林路的人文景观。涌动的人群, 开业的商场, 促销的商家突显了桂林路秋天的繁华, 馨香浓郁的水果和各种各样的烧烤又成为了秋收季节桂林路独有的风景, 不由得让人感叹:桂林路的秋天真好!”孩子把童心流入作文里, 又从作文流向老师的心田, 老师又把一份真诚借助文字注入孩子的心间, 这样的夸奖更有分量, 让学生看到了教师批改自己这篇作文时的细致投入。

2. 总结写法式。

小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只能关注到语言的表达, 对于逻辑结构和写法则往往难以兼顾, 有时即使自己采用了一些精彩的写法也没有意识到。对此, 教师就应该加以提醒, 让学生注意到全篇的谋划。如“语言流畅, 层次清晰, 详略得当, 各段落之间相互呼应, 结尾扣题, 是一篇不错的好作文。”“作者在开头设置了一个悬念, 读者不禁会产生疑问,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谜底到最后自然彻底揭开!”这些专业的修改术语就应当让学生配合其作文来感受含义。

3. 化理为情式。

笔者在看优秀作文集的时候,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教师评语用了大量的感叹号。小学生初学作文时特别需要肯定, 但同样是肯定, 有没有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浓不浓, 对于敏感的孩子也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师要化理性为激情,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真心为他们的进步喝彩。如“哈哈!真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是不是就很直观、很震撼地表达了读作文后的情感体验呢?

4. 师生共情式。

教师不应当只做学生作文的旁观者, 还应走入学生的视角看看他眼中的世界。师生共情既可以是教师被学生的感情感染, 如“我被你对妈妈的爱感动了!”也可以是教师站出来声援学生的感情呼唤, 如“让我们在心里默默地为这些伟大的母亲祝福吧, 祝福天下的母亲平安如意!”

5. 直接交流式。

作文评语为师生之间提供了一个“一对一”的交流空间, 教师应当抓住这个因人制宜的教育机会给予学生衷心的表扬或中肯的批评。尤其是表扬学生, 就应当直接指向其人格品质, 如“能够饮水思源, 你是一个感情细腻、善解人意、懂得关心别人、体贴别人的好孩子!”

6. 商讨沟通式。

既然是评语, 也就不能避讳文章存在的问题, 对于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以商讨的语气来进行提醒,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还在心底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如“这个剧本的第二幕内容似乎还不够充实, 你能让它更丰富一些吗?”

之所以强调教师作文评语的重要性, 就是希望通过教师的评语来培养学生自评的积极性、自信心和方法, 让学生形成“愿改—敢改—会改”的链条, 从而完善其自评自改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如何辅导五年级小学生写作文 篇3

一、多观察,多比较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

家长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累,这就是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

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要教给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顺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因此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较为常见的草莓时,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因此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致、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与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高。

如何训练孩子观察事物呢?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二、多实践,多体验

我们生活中,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孩子的生活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尤其是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如写“第一次________”,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一是好多都忘记,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二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第一次大多数写“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滑冰”……有的與众不同,写“第一次自己睡觉”“第一次独自在家”“第一次自己乘坐公交车”……单从这些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缺少生活。再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一个令人难忘的人”时,孩子的作品更是令人叹息:事例“千篇一面”,具有典型性的也多是从作文书上看来的。有很多事情本来该做的没有做过,该经历的更没有经历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怎么会知道该怎么写呢?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情,如,让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买自己的学习用品、捐款等;帮助家长做家务;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朋友一起郊游等。

所以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搞好作文训练,就必须抓住生活这个“泉源”,让孩子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与各种人、事、物打交道。总之,作文训练的触角应该伸向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微山县马坡镇石里小学)

扩写缩写类小学五年级作文 篇4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和桑娜的孩子都已经长大了,他们像渔夫一样魁梧黝黑,勤劳勇敢,捕鱼的技术也练得很高超。

一天,西蒙的两个孩子为了报答桑娜和渔夫的养育之恩,独自去打鱼,他俩乘着船来到海里,一捕就是几十条鱼,突然他们听见有人的呼救声,一看一个富人在海里拼命的游泳,两个孩子把他捞了起来。

富人感谢他们后长叹了一声。两个孩子问:“您怎么了?”富人说:“看见你们俩,我就想起了我的两个孩子,如果他们还活着,大概跟你们一样大,求你们帮我找找他们吧。他们原来住在前面的渔村里,他们的母亲叫西蒙,请帮我吧。”

两个孩子说:“那是我们的村子,我们帮你打听打听吧。”于是他们回到村子,带着这个富人找到了母亲桑娜,询问西蒙和她的孩子。桑娜见到富人,尖叫了一声。两个孩子问:“你们认识吗?”原来这个富人竟然是那两个孩子的父亲。十五年前他遇难失踪,人们都认为他死了,原来他飘到别的地方被人救了,并在那里赚了大钱回来了。

桑娜激动的对两个孩子说:“这就是你们对父亲”两个孩子和他们的爸爸拥抱在一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人有好报,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清平乐·村居》扩写

那是一段昏暗的日子,大诗人辛弃疾厌恶官场,便归隐乡下。

一天,辛弃疾来到村庄,面前有许许多多的茅屋,茅檐很低,很小。一条小溪正在欢快地唱着歌,往东流去,两岸的草又嫩又绿。在溪东,有许许多多的田地,许多农人正在卖力地锄地。

辛弃疾向东望去,有的农人正拿着锄头锄草,还有的在播种。一位年轻力壮的农人走入他的视野,他是一位农民家的大儿子,正在卖力地给豆子锄草。辛弃疾转头要走,便看见溪面上欢腾的鱼儿,它甩着尾巴,打着水花。辛弃疾笑了笑,抚抚胡子,往溪头走。

辛弃疾沿着河岸走着,阵阵凉风吹来,他觉得舒服极了,竟有了丝丝睡意……此时,鸡叫声惊醒了他,在一棵大树下,有一个少年坐在树下乘凉,他的身旁围着一群鸡。辛弃疾走近一看,原来少年在用竹条编织鸡笼,鸡笼一个比一个编得精致,他不禁感叹少年的手如此灵巧。

“哈哈……”辛弃疾循声望去,一个小男孩正在溪边的荷叶丛中剥莲蓬玩,他的小脸变得通红,似一个小灯笼,藏在莲蓬中非常显眼,多么可爱!辛弃疾顿时想起儿时的自己。

一阵笑声传来,辛弃疾真是童心未老!他好奇地循声望去,只见一间茅屋里,一对老夫妇正在互相逗趣取乐,吴音中带有丝丝醉意。

这所见所闻使辛弃疾诗意大发,他不禁吟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江南春》扩写

春天来了,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色。附近全是鸟的叫声,似乎在叫着“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美丽的桃花开了,像一片红霞;小草从泥土里钻出了小脑袋,江岸铺上了一层浅绿色的地毯;一阵风吹过来,江边的柳树吹拂着自己的头发,柳丝随风飘扬。这一红一绿构成了江南美丽的春天。

两岸有许许多多的酒家,门前挂着各种颜色的旗子,迎风招展,风里还飘来了一阵阵酒香味。酒肆里面有许多客人,有些喝醉了,踉踉跄跄地走出来;有些走出来意犹未尽,还沉浸在酒香里……

在这镇子的不远处,有许多的寺庙。有的占据一个山头;有的耸立着高高的塔顶;有的山门大开……寺庙里香客如织,袅袅的香烟在寺庙上空升起,清脆的木鱼声传得很远很远……

突然,天空下起了绵绵春雨。有许多的楼台沉浸在这美好的景象之中,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看到这种景象,诗人白居易诗性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舟过安仁》扩写

清晨,杨万里来到小河边散步,风徐徐地吹过,好似一把梳子为杨万里梳理着长长的头发。杨万里站在桥上,放眼望去,河岸的草长得十分茂盛,嫩嫩的,绿绿的,显示出勃勃生机。河水绿绿的,静静的,发出了“叮叮咚咚”的歌唱声,隐隐约约可以看见河里的鱼游来游去,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

正在这时,一道道大波纹打破了这份独有的宁静,河面像老人脸上的皱纹,鱼儿被吓得四处逃散。只见一条渔船缓缓地驶了过来,船上的两个儿童说说笑笑坐在船尾,两只脚泡在水里,享受着水的清凉。船上很空,除了一张鱼网和伞,其它的什么也没有了。

杨万里看了一会就觉得奇怪,撑船的竹竿和船桨安安稳稳地放在船上,而那把红色的大雨伞被两个儿童拿了起来撑开了,杨万里想:这没下雨撑起了伞,这是要干嘛呢?

不远处的桥上,人们也正驻足看着船上的这两个孩子,也感到十分奇怪。杨万里一直在想着两个儿童为什么要撑伞。这时,风有点大了,船开得也快了些,杨万里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想利用风来让船前进啊!杨万里笑了起来:“真是淘气又聪明的孩子!”

风呼呼地吹着,水哗哗地流着,好似在对这两个儿童的表扬。

杨万里不禁脱口吟出: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旁人听了无不称赞这首诗,也无不勾起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人面桃花》改写

相传唐代有一位秀才,这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又值踏春时节,他便一个人漫步在山林间,细细地欣赏春色。

忽然,他发现小道尽头竟隐隐约约显现出一户人家。他快步上前,只见那门前有一棵桃树,正值怒放时节,一片片淡粉色的桃花挂在枝头,一阵微风拂面而来,桃花的香气一下子漫延到了全身,惬意无比。

正在秀才沉浸在桃花之香时,那户人家的门忽然“吱呀”一声开了,里面走出一位农家少女来,只见她身着粉衣,手端茶壶,面露笑色。

这姑娘与一旁的桃树简直融为一体,美如天仙。

秀才一见,顿时诗兴大发,在那户人家的墙壁挥毫起来:人面桃花相映红。可他一时想不出下句,便又回去了。

第二年,春天又到了,秀才又沿着山间小径向那位姑娘的家中走去。

正当他满怀欣喜又到那里时,面前却是满目疮痍,那农舍已成废墟,只剩下断壁残垣,到处是碎石破瓦。

那姑娘也不复存在,只剩下那棵香飘十里的桃树依然飞扬着它那粉色的花瓣在春风中舞蹈。

秀才失望至极,忽然看见自己题过诗的那堵墙还在,只是墨迹淡了许多,他感慨万分,提笔写道:

去年今日登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小学五年级作文加评语 篇5

远远望去,那条清澈见底的大楼江如同一位心灵手巧的织女织出来的碧色纱带,那纱带还是碧玉点缀而成的,散发着醒目的光辉,令人爱不释手。但却又如同一条青龙在家乡的大地上蜿蜓盘旋,仰卧在家乡,时刻守卫着我的家乡。在我心中,它跟桂林的漓江比仅仅相差着成千上万里那么远,丝毫不逊色。

在大楼江的两岸则是一片翠绿葱郁的竹林。从远处眺望犹如一片无边无际的竹海,在连绵起伏的群上之间若隐若现,好似羞答答的小姑娘,躲着外人不肯露身。

站在河岸上,只见一条碧水连连的江水流淌过。这水是那么清,清的如镜;那么绿,绿如叶;那么柔,柔得如云。简直就像一块天然的绿玛瑙。透过茂密的竹海,两岸的花草映在镜子似的江面上,与江水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这时,迎面而来的凉风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被他吹起来的涟漪,涌向堤岸,溅起了银白色的浪花把这一幅美画被他打破了。那浪花嬉戏着,打闹着,轻轻地拍打着我的面颊,使人心神具爽。

啊!顿时,这一切仿佛都融为了一体,形成了一大幅活的水墨画,真是美不可言!我的心早已沉醉在大楼江之中……

啊!迷人的大楼江我爱你,我要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颂你!

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现状及对策 篇6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现状分析

1.只评文不评人,缺乏人文性

只评作文,忽视评人,缺乏人文关怀是目前农村作文评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翻开作文本,诸如:“文章......”“本文......”“此文......”等开头的评语随处可见,一大段话,写得洋洋洒洒,却自始至终都未提到作文的作者,似乎作文和写作者是互不相干的。比如,五年级一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文之内容安排的合理、有层次性,语言组织得畅达”;又如六年级一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道:“此文的内容安排得畅达、合理,有层次性,很不错的。在语言的生动上下功夫”。这样的作文评价,表面上看起来很完整,但是这样的评价严重背离了新课改下作文评价对教师提出的“重视对作文者写作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这一人文性要求。如此模式化的评语,忽视了学生主体,就作文论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引起共鸣,学生也就不可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和领悟,也不会使作文步入新的境界。因此,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知识水平、家庭状况及接受能力等,单纯地批改作文,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和理解,也不利于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和作文潜能的挖掘。

2.评语内容空洞,缺乏指导性

评语要考虑儿童的言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清楚。[2]翻看农村小学学生的作文簿,就会发现评语内容笼统、空泛。这类评语虽然指出了学生作文中某方面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某方面给予了肯定,但却十分模糊,不具指导意义。学生看后往往不解其意,不知道具体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需要怎么修改。比如,有位教师在学生的作文《秋》中这样写道:“文章能围绕中心,写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色,主题鲜明,内容具体,句子优美,描写细致。总体评价‘优’”。结果作文本发下后,学生草草看过就将其放入书包中,并没有什么喜悦之情。像这样的评语学生已经见惯了,虽然满是赞誉,但却说不到他们心里,引不起共鸣。又如,有位教师这样评价学生的作文:“此文内容安排得当,有层次性,而在记叙中缺少生动、具体的感人情节。”作文本发下后,学生望着评语抓耳挠腮,不知所措,不理解老师所说的缺少具体生动的情节是指哪个地方,要如何去修改。还有一种现象比较多见,就是对于同一题材,学生写出的作文相似性较大,面对这样的作文,教师习惯套用模板。比如,在一次故事续写的作文中,有位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十有八九都是:“文章根据图意编写故事,想象丰富,内容具体,续写成功。”还有位教师对学生的名为《×××读后感》的作文,所下评语基本都是:“文章读后感很有见地,前后照应,主体鲜明,语言流畅”之类的。作文本发下后,学生第一件事就是满怀好奇地相互观看,结果看到的却是千篇一律的评语,马上产生反感情绪,感觉自己的努力无人欣赏,不愿再认真写作文。此类模式化的作文评语,虽然没有错误,但却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任何一篇作文都可以套用,任何人也都可以套用,长期如此,学生对教师评语的期待被消除,自然厌倦作文评语,评语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3.评语否定偏多,缺乏鼓舞性

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知识、阅历、经验等有限,他们只是用一个孩子的眼光描述着所见所闻,写出的作文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而很多教师似乎很少考虑这些,一味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 把作文考试的要求作为日常教学的指针,对学生的作文诸多不满, 总能找出一些不是。在对学生作文的不足之处进行批评的时候,又不注意委婉含蓄,通常都是直言不讳。一些含否定意思的表达充斥在评语之中:“主体不明确”“语言描写不生动”“字迹潦草”“层次不分明”等。这些否定的评语无疑成了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利器。过多的否定性评语,使学生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越来越不自信。那些曾经有过的作文兴趣,也因此所剩无几。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持续的努力总是得不到回报时,他必然会选择放弃。学生不喜欢作文,与他没有体验过成功的喜悦,没有或者很少得到教师的称赞和表扬有很大关系。

4.评语类型单一,缺乏时效性

不同类型的教师评语对学生选择修改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3]研究显示,在教师评语中使用疑问句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对作文修改;同时,疑问句提出建议而不是简单的指出问题更容易导致学生作出实质性修改。现实中的评语类型,教师多使用陈述句式,很少用到疑问句和祈使句。在询问学生对教师评语类型的反映时,大部分学生说,陈述句这种评语类型是最容易忽视的一种,使用问号的评语更能引起注意,看到教师的评语就好像是教师亲自在讲话,更容易听进去教师意见,能及时、有效地修改作文,在日常积累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5.评价者角色误认,缺乏平等性

评语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评语来指导学生,是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作为书写评语的主体,教师就该充当指导者、服务者的角色,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但是,在书写评语的时候,教师的评语经常处于失语状态,缺乏与学生对话的平等的、平和的语言状态。[4]教师不自觉地站到了评判者的立场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成为真理的宣扬者,国家权威的体现者。对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只注意到了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在他们眼中,学生是“未成熟的”,是“无知的”,需要通过评判这种“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教育,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影响作文评语现状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方面的因素、学校方面的因素、以及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这些因素中,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就是教师个人方面的因素。所以,本文主要从教师因素入手分析。

1.教师对评语的作用缺乏认识

作文评语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作文教学中,更体现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有个正确的认识是写好作文评语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具有良好专业知识的一个体现。但是,农村小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作文评语是作文写作的结果呈现,他们没意识到作文评语的价值,认为作文评语没多大作用,只是教师批改作文必须的一个环节而已,似乎和学生没多大关系。甚至有的老师认为评语就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可见,教师普遍对作文评语的作用没有很好的认识,更不用说做专门的研究了。

2.教师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参差不齐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虽然当下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专业能力与城市教师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就本文而言,农村小学中能对学生作文作出恰当评价的教师只是一小部分。绝大部分教师都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专业能力,对学生作文的评价能力不高。有的教师对某些作文根本看不出其优劣,有的教师只能大体上感觉到这篇作文是好的或不好的,有的教师虽然知道其优劣,但提不出具体修改意见。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忽视了继续学习的重要性,对自身要求很低,没有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而是不求改进,原地徘徊。

3.教师的评价方式简单机械

虽然课改推行了十多年,但教师在作文评价方式上,一直都在使用单一的目标评价模式。目标模式属于认知领域的范畴,强调预定目标是评价的唯一标准,追求的是评价的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模式是教师比较熟悉的一种评价方式,也是经过长时间训练所形成的一种定式:评语总是从思想内容(约占40%)、语言表达(约占30%)、结构层次(约占20%)、卷面(约占10%)四个方面将学生的作文分解,看每一部分是否符合要求。可见这套长久以来被大家默认的评价方式,严重忽视了作文者的存在,无视作文者的写作过程,同时将教师放在一种评判者的地位。这样的评价方式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评价方式简化了教师的劳动过程,强化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在这种简单机械的评价方式下,学生也习得了一种对待作文评价的态度及行为———作文评价只是一种形式,教师没有认真阅读作文,对于教师的评语也不会认真对待,作文就逐渐成为一种写作的任务而非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优化农村小学作文评语的策略

1.要注入情感,形成命运共同体

作文评语不应只是对作文内容的机械评价,而应是对学生本人和作文内容的共同关照,是教师与学生的一种互动方式,是建构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时,不能只关注作文本身,要多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多进行一些书面上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从而引起共鸣。尤其是农村学生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重,他们的情感比较细腻且不易流露。因此,在写作关于亲情、家庭等主题的作文时,教师保持对学生的敏感性,通过积极正面的评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这种评语可以无形中实现一种循环的情感流动图:学生内心的丰富情感流露到作文中,教师在批改作文时体认出这种情感,并触发教师内心的某种相关情感,将这种情感以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反馈给学生。这种模式下,评语成为了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载体和媒介,真正形成了一种命运共同体。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2.要多些鼓励,达到以评价促发展

新课程要求:“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评价观念,从目标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强调评价者在每一次作文中的转变过程与进步。小学高年级学生初步接触作文,正如婴儿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写得不好是情理之中的事。学生的每篇作文都是他们辛辛苦苦的创作,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教师应注意用语委婉、亲切,不能直接指责,更不能讽刺、挖苦。[5]评改学生作文时,多层次多角度地运用鼓励性的话语来评价学生作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写好作文评语,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唯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动力,激发再次作文的欲望。

3.要用具体、多样的评语,丰富评语的内容和类型

评语切忌泛泛而谈、意思不清,而要具体明确。叶圣陶先生说的:“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教师在评语中不要一味地只说描写不具体或内容太单薄这些让学生迷惑不解的评语。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提升专业素养,多阅读相关书籍,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作文评语。一方面,评语不必求全,只要突出学生作文中的某种属性即可,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体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做探讨,少下断语。[6]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多用疑问形式的评语,同时不要用质疑而是用简易的方式表达出来。

4.要摒弃评判者身份,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作文评价中,教师是评判者,学生只是被评判者,这无疑拉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再加上许多教师在写评语时,总会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训的口吻来表达,更是增加了与学生间的距离感。鉴于此我们要抛弃传统的角色认知,转变教师在作文评改中的角色,变身为学生作文的读者,然后以朋友的口吻与学生进行对话,对学生的作文提出委婉的建议,从而引导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你觉得再加强对细节的描写怎么样”“如果把这几句话删去会不会更好呢”等,多些商量的口吻,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身份,这样可以充分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于志,蔡敏.小学高年级教师评语的调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1(23).

[2]郭华.新课标评价标准下小学作文评语研究述评[J].作文教学研究,2012(4).

[3]王林海,孙宁.教师评语类型对学生作文修改类型的影响[J].外语界,2007(5).

[4]于芳.小学作文评语现状调查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

[5]任多勇.谈小学生作文评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35).

小学作文评语改革浅析 篇7

作文评语现状剖析

作文评语,学生作文后面一片豆腐块大小的红色阵地,它是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综合性评价与指导,它不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催化剂,更是促进师生心灵沟通的无形之桥。优秀的评语,无论是真诚的赞赏还是精到的点评,不仅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作文的整体情况与改进方向,即便是顺口读之,都是一种美的享受。然而,从现在的小学作文评语现状来看,作文评语似乎陷入到了种种尴尬的情形。

套话迭出,苍白无力 这似乎已经成为小学作文评语中的通病。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使语文教师合理调配的时间极其有限。“改作文”,这仨字对于不少语文教师来说,无异于沉重的负担。如何应付?只能走马观花,速速浏览,甚至放弃首批与旁批,在文章结尾处留下“字迹工整,行文流畅,中心明确”等放之群文皆可用的“僵尸式评语”,使人读之不痛不痒,思之一无所获。

重文轻人,关怀缺失 何为“重文轻人”?意为片面侧重对文章本身的刻板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本身的鼓励与人文性关怀。有些老师,在实际的评语拟写中,不免会站在成人的角度,去“审视”与“批阅”学生的文章,而一旦成为了铁面无私的判官,评语的口气必然会有失偏颇。毫不留情地,甚至刻薄地、戏谑地指出学生习作的缺点与不足,而缺失了“慈父”或“慈母”般的鼓励与关怀,对学生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甚至直接造成了部分学生“未翻文,已先惧”的“畏批”心理。

表达错位,无的放矢 评语,归根到底,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有着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能力。而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评语的表达,与学生的文字认知能力不相称,说白点就是学生看不懂,不理解老师想表达的意思。如“太片面化,流于形式,且没有什么逻辑性”这样的评语,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完全是不知所云。

作文评语改进探讨

以上种种小学作文评语存在的痼疾,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可持续提高无疑是一种桎梏。针对如此现状,笔者通过“三准”原则、语言艺术、批阅形式与人文关怀四个维度进行了初浅的实践探究,以为作文评语的改革应坚持如下。

“准”字当头奠基础 每一栋摩天大楼都需坚如磐石的地基做保障。笔者认为,一则合格的作文评语,抛开形式与内容不谈,首先需满足“三准”。这“三准”,就是每一则评语的地基。

第一,对象准。这里的对象,指的是拟写作文的学生群体。对象“准”,要求批阅作文的教师,对待所有学生的作文,都能暂时摒弃对其所有的固有印象与评价,标准统一,一视同仁地“就作文,话作文”。

第二,用词准。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普遍都有向师性。他们积累的语文素材,除了课本,除了家庭、社会生活与个体阅读,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来源——教师,而语文教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潜移默化,落在口头,也落在笔头。因此,作文评语中的遣词造句,一定要做到不出语病,深思熟虑,无懈可击,给学生做一个准确的、积极的表率。

第三,内容准。每次要面对四五十篇作文,工作量之大,对于本就繁忙的语文教师来说,可想而知。如何平衡评语质量与批改的效率?內容的“精准”很关键。一则评语,字数洋洋洒洒是绝对不切实际的,因此在内容的把握上,应该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抓住关键、实质的东西进行评述,而不要一叶障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语言艺术燃热情 语文教师之所以为语文教师,必备条件是其驾驭语言文字的水平之优异。而一则对学生影响深远的评语,必然要在语文艺术层面有所呈现,借此让学生感受语文之美,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第一,恰当修辞。一篇佳作,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修辞是不多见的。而这个道理运用在作文评语上也同样适用。教师平日要求学生在拟写习作的时候要恰当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以盘活全文、画龙点睛,那么作为教师,也理所应当起到示范的作用。如在一则评语中,笔者写到:“读完你的文章,感觉它似乎化成一抹春风,吹在老师的脸上……”事后,小作者在办公室前遇到笔者,灿烂一笑:“老师,你的评语,也似一抹春风,吹在我的心上。”笔者也笑了。这,就是修辞的魅力。

第二,适度幽默。幽默是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语言形式。“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应具有哪些特质?”曾经看过许多版本的类似调查,“幽默”这项特质,永远列在其中。照本宣科、刻板僵化,绝不是这个时代该有的教师形象。在评语中,加入一些适度的幽默,既能让人忍俊不禁,又能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得到启迪和感悟,何乐而不为?如在一则评语中,笔者在最后一句中写到:“此刻老师已经昏昏欲睡,拜读完你的佳作,顿时神清气爽,腰也不疼手也不酸了,真是神奇!希望你的每一篇习作,都有此疗效!”当然,此乃夸张幽默之语,但笔者相信,此句的威力,肯定比“你写得太好了”此类空洞的评价要大得多。

第三,引经据典。当然,这里的“引经据典”法,要在学生能够理解与体会的前提下方能使用,试问如何把握?其实语文书作为学生直接感知语文的有形载体,其中的经典句、段、诗、章,正是组成评语的上等素材!如笔者某次批阅习作,小作者刻画的是其克服种种困难,最终学会骑自行车的经过。于是评语的第一句,笔者就引用了课本日积月累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来赞誉他。当然,这绝不是浮夸,而是在夸赞他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如何鉴赏与运用书中的经典佳句。

形式创新促乐写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他们还保有童真,对于新鲜有趣的事物,有着比成人更高的敏感性与更为浓厚的兴趣。创新批阅形式,是诱使学生“乐写”“趣写”的催化剂,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交换与互评。笔者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孩子,对于同伴评价的重视程度胜过教师评价。因此,在每篇作文初稿拟定后,笔者都会腾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自由交换作文进行互评。互评坚持两条原则: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保持他人作文的卷面整洁;自由交换,但每次互评交换的对象不得重复。

第二,简笔画与盖章。这两个小花招,是从学生相互间的互评得到启发的。我们总以为中高年级的孩子长大了,几句评语打发他们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对于可爱的简笔画、款式多样的印章兴趣依旧。因此,在批阅习作的同时,笔者也会适时地在评语的最后,随笔画上一只挥舞双钳的小螃蟹、一只俏皮的小企鹅,或印上“进步神速”“刮目相看”等有字印章,作为对他们的鼓励。下发作文的那一刻,孩子们都会四处打听谁的本子上有简笔画,谁的本子上有印章,并以此为荣。

第三,填空与问答。这也是一种全新的评语批阅形式。其实这是把阅读教学中的点评、提问等策略嫁接到作文评语中。通过填空和“师问生答”的形式,在书面上与学生就本篇作文的内容做一个理性的交流。如“你对这只乌龟的第一印象是 ?在饲养了一周过后,你对它的印象有什么转变 ?(以上为填空)你觉得再次修改这篇作文,你该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只乌龟,以使它的形象更鲜活?(此处为问答)”两空一答,为什么要设置这三个问题?因为这正是小作者文章中缺失的,却又必不可少的细节。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较直接明确地认识到自己文章的不足与改进的方向,其实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做法。

关怀鼓励培情感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文批改,绝不应是冷冰冰的信息传递和被动接受,“评”中留“情”,渗透着人文精神的评语,字字对于学生来说,也许都是莫大的关怀与鼓励。

第一,交心为本。其实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一步步走过来的。“喜欢哪个老师,我就会很用心去学这门学科。”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或多或少每个人都会有。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喜欢自己、信任自己,绝不是坏事。因此,笔者在拟写作文评语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放过每一个可以和学生交心的机会。如班级里一位学生,在作文中倾诉了自己对于平日过于拖拉与精力不能集中的的烦恼。针对他的情况,笔者在评语里写到:“其实老师小时候也有这些毛病,你能意识到自身的缺点,说明你有克服的决心,真棒!课后你有空可以来找老师,老师可以教你几招摆脱它们!”没过几天,该生就怯生生地找上门来了。笔者也把制定阶段目标、定期奖励自身等小妙方耐心教给了他,并承诺会持续监督他,一段时间后,该生的表现与成绩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而这些神奇的改变,那条评语功不可没。

第二,鼓励为上。布鲁姆把学生受到激勵而去参与学习过程的程度称作“先决情感特点”。叶圣陶先生也在谈到批改作文的几项原则时,曾经说过:“批改不宜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从中不难看出鼓励在作文批改层面起到的作用。恰当的,适度的鼓励,之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台推进器。当然,把握好鼓励的技巧是很重要的,这里的鼓励,并不是盲目的吹嘘与夸赞,它主要讲究两个原则。一是纵向比较原则。对该生相较之先前的水平进行纵向的比较,对于进步的地方进行鼓励。二是“善挖金矿”原则。即视角多落脚于闪光点中,并有针对性地给予鼓励。

结束语

别林斯基在《新年的礼物》中写道:“教育者多么伟大,多么重要,多么神圣。因为人的一生幸福都操纵在他的手中。”而这文后小小的一块“豆腐块”,质量是否优良,烹煮是否得当,已然也操纵着、左右着学生对自身作文水平的审视、对作文兴趣与热情的培养,甚至于师生情感的相互交融。笔者相信,以“三准”为锅底,以语言艺术为主菜,以形式创新为佐料,并以人文关怀浇卤之,烹饪出的评语“豆腐块”,应该之于学生的作文水平,之于学生的身心成长,都是一道小巧精致、别样可口的菜肴。

参考文献

[1]张玲花.浅谈作文评语的艺术性[J].教育科学,2014,(10):185.

[2]余庆华,金大宝.新课程视野下的作文评语探究[N].鸡西大学学报,2013,(8):14-15.

[3]孙小云,刘艳春,黄立平.作文评语追求的应是“准、精、美、和”[N].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51-53.

[4]于芳.小学作文评语调查现状及分析[J].语文建设,2010,(2):29-31.

[5]费昀.让作文评语点燃写作激情[J].习作讲评,2015,(2):83-84.

上一篇:单位三八节祝福语下一篇:旅游策划失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