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工作目标

2024-05-17

个人工作目标(共9篇)

个人工作目标 篇1

关键词:目标管理,个人学习环境,个人学习目标管理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失败和模仿别人成功行为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追求目标的过程[1]。在生活学习中,要作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目标,然后开始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Brian Tracy)。由此可见,人的学习行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且目标对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因此,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对其学习目标加以科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目标管理理论或许能给我们提供这方面的启示。

1. 目标管理

1.1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是1954年由彼得·德鲁克在《管理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从本质上讲,目标管理是管理者和下属坐下来沟通,共同协商设置总目标及下属具体分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把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绩效考评依据的过程或系统。

目标管理理论不仅对企业管理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个人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2]。因为个人作为团体的成员,在团队总体目标的指引下,根据个人情况(兴趣、爱好、能力等)管理个人目标,促进个人发展。

1.2 目标管理的特点

据有关资料显示[3],目标管理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强调目标的导向性。(2)强调目标的自我控制。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重在“参与式管理”,共同交流以确定目标。(4)目标管理以绩效为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个体必须确定短期绩效目标,从而可以自我衡量绩效。

1.3 学习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最为广泛的应用是在企业管理领域,通过目标管理企业能够提高整体绩效。在学习方面,因为学习本身就具有导向性且明确的目标对学习具有激励作用,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必要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特别是在完全由学习者控制的学习环境中,如:个人学习环境。通过对目标进行管理可以明确学习者的学习目标、控制学习进度,引领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

因此,学习目标管理可以理解为:为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目标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绩效为标准的管理过程和方法。它可分为三个阶段:目标的制定(包括目标的分解、细化)、目标的实施、目标的评价。

2. 学习目标管理与个人学习环境

学习需要有支持学习的环境。进入21世纪,学习者对知识的需要日益分散化、个性化、大量化,正式学习已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知识需要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得。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兴趣和需求的个人学习环境应运而生。

2.1 对个人学习环境的理解

到目前为止,关于个人学习环境仍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Stephen描述个人学习环境是“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工具、服务、人和资源的松散集合体,是利用网络力量的一种新方式”。Van Harmelen认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一种能帮助学习者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的系统,包括学习者建立他们自己的学习目标、管理他们的学习(管理内容和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的交流。有的学者则认为个人学习环境[4]“能使学习者在学习中自我引导,支持个人和专业发展”,“像是各种应用和服务的‘混合体’”,等等。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将个人学习环境理解为:个人学习环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根据学习者实际情况选择工具聚合分布式网络资源和服务,在学习中自我导向、控制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并与其他学习者交流合作,实现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新方式。

2.2 个人学习环境的特点

在个人学习环境中,正如Graham Attwell所说:“学习已经变成了一种像注重认知一样注重社交、像注重抽象知识一样注重具体行动的体验。并且学习与判断和探索紧紧纠缠在一起。”个人学习环境把对学习的管理从教育机构转移到学习者自身上,使自我导向式学习和个人知识管理成为可能;强调合作与共享,注重知识的创造与产出[4]。

2.3 学习目标管理对个人学习环境构建的影响

个人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进行自我导向学习,自我导向以学习者的个人需求为基础。而自我导向由于缺乏有效监督,难免会出现偏离预期学习结果甚至学习停滞等不良现象。为了明确学习方向,同时便于目标的操作实施,确保学习效率,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个人学习环境构建中有必要注重学习目标管理。

结合个人学习环境和学习目标管理的概念、特点,我们认为个人学习环境主要由以下功能组成:学习目标管理、知识管理、人际交流管理、评价管理。而实现这些功能需要的工具主要分为:学习目标管理工具、资源搜索与分布、协作和共享工具、人际聚合工具、内容聚合、分布式资源聚合工具,等等。

2.4 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

个人学习环境构建需要学习目标管理,那么对学习目标进行管理,必然涉及学习目标管理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使用到的目标管理工具。

2.4.1 个人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管理过程

在个人学习环境中存在两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陈水清,2000)。协作学习则是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习者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交流。

对于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过程,我们可以借鉴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将其分为三个方面:

2.4.1. 1 目标的制定

需求是目标的起点,更是学习者行动的动力所在。它可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内部需求是学习者自身对知识、技术、态度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个人要求[5];外部需求是外部赋予学习者的对学习者的要求。

对于自主学习中的学习目标的制定,首先学习者需要对学习需求(可能是内部需求,也可能是外部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如,学习的时间要求等)合理分布学习阶段、评估学习目标实施的难度等制定总的学习目标,最后将总学习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分目标以便于操作实施,与此同时拟定目标评价的标准便于日后学习效果的评估;而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则是通过学习群组内部共同交流分析、制定学习总目标与分目标及其评价准则。在此基础上,学习者个体根据自身情况依据学习分目标制订适合自己的更加详细具体的小的学习目标及评价细则。

2.4.1. 2 目标的实施

在学习目标的实施方面,自主学习中的学习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如,习惯、爱好、能力等)在个人学习环境中选择合适的工具、网络服务利用其提供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自主的计划实施已设定的细化的具体目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以笔记、总结或产品等形式对知识加以巩固、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共享新的知识。在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在个人目标的导引下实施自主学习,而且可以在群组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及相互促进,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

2.4.1. 3 目标的评价

目标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可以分成过程评价和总结评价。其中,过程评价是指在具体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完成某一学习分目标后回顾其学习实施的过程,并将其与预定目标相比较,查找差距,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次补充学习,以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或是要对原有目标加以修订,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而总结评价是在学习后以既定的学习目标评价标准,对其总的学习效果加以评定,从而给学习者提供参考信息,以决定是否有必要再继续进行相关的加强学习。在评价方式上,在自主学习中学习者采取的一般是自我评价,而协作学习除了自我评价外还有群组内其他学习者给出的评价,以及共同对总目标学习结果的评价。

2.4.2 个人学习环境学习目标管理工具

学习目标管理工具是能帮助学习者更好的实施目标管理过程以促进有效学习的工具,它可分为传统管理工具和信息管理工具。考虑到个人学习环境中协作学习的目标管理,本文主要介绍在线目标管理工具———忙吧(www.mangbar.com)。

忙吧能向用户免费提供在线的任务管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工具,并且可以和Email, MSN/Gtalk等IM工具,以及浏览器(Firefox插件等)集成,帮助个人和团队提高工作和沟通效率。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能把每个大任务分解成能便于着手的小任务,督促自己及时完成。

(2)能用笔记整理思路,收集资料;撰写学习体会、总结等学习成果为以后评价做铺垫。

(3)项目分工协作,相互沟通;项目有任务分解,里程碑,自己的文档库,讨论区。

(4)便于通过IM工具进行管理,获得最近的提醒、获得最近的任务/笔记、创建新的个人任务、创建新的个人笔记等,对RSS支持良好,通过RSS可以你关心tag的内容。

学习目标管理工具固然能提高学习者的目标管理效率,但要实现目标的高绩效还需要学习者具有优良的意志品质。

3. 结语

本文从目标管理的含义、特点出发,将其与学习者学习相结合,提出对学习目标管理的理解,并从学习目标管理的角度,结合个人学习环境的概念、特点分析学习目标管理对个人学习环境的影响,进而阐述个人学习环境中的学习目标管理过程及管理工具。

参考文献

[1]郑颖.目标导向情境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以中学数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4.

[2]樊宇明.个人发展也需要目标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8) :45.

[3]邵兵, 炫立平.目标管理理论新视角——心理契约理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10) :34.

[4]尚佳.Web2.0时代的PLE建构初探[J].远程教育杂志, 2008, (1) :18-19.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 篇2

学生谈论起管理时,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什么是管理”。

企业主谈论起管理时,常常是问“我的某个问题,如何通过管理来解决”。

显然,“什么是管理”和“管理究竟解决什么问题”之间,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形象点说,假如“管理”如同铁轨一样,具有起点和终点的话,那么,前一个问题是纠缠在起点的“概念”意义上,后一个问题则是我们今天常常说起的“问题导向”或“结果导向”。

其实,管理的第一个问题应该是:“管理,准备实现什么成果”,而不是“什么是管理”或其他不着边际的问题。因为,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100多年前,法国人法约尔临危受命,担任某矿业公司总经理。当他首次面对乱糟糟的庞大工人群体,提出管理活动应该遵循“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基本原则。他第一次定义了管理概念和基本职能。当时,他面对的是工业革命早期刚刚摆脱了小手工作坊的混乱人群,所以,管理的第一要务,就是必须服从命令听指挥,计划——尤其是长期计划成为了管理的当务之急。

在法约尔的眼里,计划是头等大事,接下来的所谓管理,就是大喊加油或是挥舞皮鞭。但是,泰勒却认为,执行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它与计划没有关系。加油(鼓励)和皮鞭(惩罚),只是最原始的管理方法,并不代表着计划必然实现。相反的是,原始的管理方法,恰好是造成压迫和剥削员工的罪魁祸首。因为,能否有效、准时地完成计划,受制于生产方式和劳动效率。于是,泰勒开始关注一个不起眼的程序——劳动的动作,并且由此揭开了劳动效率的秘密,使得执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

确实,从表面上看,法约尔和泰勒的管理定义,是毫不搭界的、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令人尊敬的管理大师。他们并不是纠缠在管理定义上,谈论的都是管理实现的成果。因此,管理是开始于问题,终止于成果。也就是说,管理,必须从开头端,转到成果端。

管理的定义,虽然五花八门,但是从成果的意义来看,它们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了无数的管理成就或成果。否则,当今的管理——尤其是企业组织的管理不可能获得如此巨大的管理进步。

我个人的看法是:假如确实存在着唯一正确的、终极的管理定义的话,那么,它只能这样来描述或定义: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管理的成果,不是个人的成果,而是组织的成果。也就是说,假如你是一个企业主,你将一群人管理得服服帖帖,这仅仅代表着你的个人管理成果,却并不代表着组织的成果。就如同大观园里的王熙凤一样,虽然她将人际关系处理得有序和谐,但最终摆脱不了整个大家族的衰落覆灭。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才特别反对中国式管理的看法。中国式管理核心思想,仅仅实现了个人成果,并没有实现组织成果。

管理,从来都不是为个人统治而出谋划策,更不是向老板身边出主意的猥琐师爷学习。也就是说,管理必须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虽然今天的管理主题已经变得十分丰富,譬如“知识、体验、娱乐”等,但是,归根到底,依旧摆脱不了“效益”和“效率”这两个原始主题,至少,它们依旧是当今检验或衡量成果的标准,没有其他的标准,最多,只能加上“长期的”等界定性词语。

因此,绝不能将个人成果等同于组织成果。也就是说,不能将个人的统治成就,等同于组织的成就。

企业的成果,存在于组织的外部

管理是为实现组织成果而工作,并且,不能将个人成果等同于组织成果,接下来,将遭遇一个棘手的问题:什么是“组织的成果”?

在过去,管理的公认主题只有两个:一个是效益,另一个是效率。凡是不谈论这两个命题的管理,都可以称之为伪管理。那么,究竟是效益重要还是效率重要?

在泰勒看来,效率不仅是组织的成果,甚至是组织的终极成果。因为效率不仅代表了成本,而且代表了产量,更是意味着市场竞争的价值。确实,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感谢泰勒,因为他将劳动生产率至少提高了50倍以上,使得我们知道了提高生产率,并非是来自宣传口号或是精神动员,并且直接诞生了我们今天已经熟知的流水线生产方式。否则,我们将只会大喊加油或是挥舞皮鞭。

泰勒误以为自己发现了管理的终极秘密,即科学的生产效率,只要在生产效率的道路上走到底,管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但是,德鲁克却认为,效率不是终极管理,因为,绩效比效率更重要。德鲁克的真实意思是:效率只是内部的生产性成果,而绩效才是面向顾客的外部成果。它隐藏的深刻意思是:所有内部成果都必须转化为外部成果。否则,内部成果没有价值和意义,就如同成本本身没有价值一样。因为它只是内部成果,只有当内部低成本转化为外部市场竞争力,内部成果才会具有价值。

德鲁克认为,虽然创造顾客是企业的目的,但是,必须通过利润(效益)来检验它的有效性。也就是说,没有获得效益或效率的管理,将只是个人统治的自娱自乐。

一般来说,每一个企业,都存在着两种管理成果,一种是内部成果,另一种是外部成果,我们常常说起的“产品、质量、效率”等,都是内部的管理成果,而我们常常说起的“顾客、目标、竞争”等,则代表着外部的管理成果。那么,究竟是内部成果重要,还是外部成果重要?至少,在德鲁克看来,存在着一种重要的逻辑次序——组织的外部成果,决定了组织内部成果。

首先,你必须把企业看作一个组织,否则,就不可能区分出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的概念。确实,现代企业是一个组织,而并不是一群人的集合,它并不代表着一个人如何统治另外一群人,而是代表着一系列新概念的出现,譬如组织制度、组织结构、岗位设置等。由此,我们开始使用组织管理的各类工具。

其次,组织的外部成果,决定了内部如何管理,而不是相反。这是一个重要的逻辑次序,它不能次序颠倒,否则,就会误将组织的内部成果,等同于组织的外部成果,就如同顾客的满意度或接受度,决定了质量或品质应该是什么。否则,完全可能因为追求高质量,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而失去竞争力。各种内部流程很重要吗?确实很重要。但是,流程却是外部结果开始的,也依旧代表着这样的看法;决定流程价值的因素,不是取决于内部开始端,而是受制于外部的结果端。

管理史上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将企业管理等同于内部管理。通俗点说,就是将组织内部的井井有条,等同于组织的管理成就。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式管理?就是因为中国式管理将企业管理等同于内部管理,因为它根本就不谈论制度、效率、产品、竞争等至关重要的管理要素。而今天中国企业管理所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了内部效率低下、管理原则丢失和小群体利益滋生等,恰好是来源于中国式管理所推崇的情、理、法平衡的管理。即使它在谈论企业内部管理问题时,也仅仅是局限于谈论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处理,几乎从不谈论质量或效率等组织层面的管理问题。

其实,管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控制另一群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游戏。因为,所有的内部管理成果,必须为企业外部的市场竞争提供支撑,而看似温暖的内部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序,并不会成为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的有力支撑,就如同王熙凤治理大观园一样,社会外部变革的一阵小风,就可以将漂亮的大观园吹得七零八落。

管理,必须为成果实现提供可靠路径

管理,必须为实现成果提供可靠路径,它必须是确定性的、可学习的、组织逻辑层面的,而不能是经验的、感悟式的、个人随意式的。

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实现的方法和路径,可谓五花八门。其中,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一个例子是:把冰卖给爱斯基摩人!确实,这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营销案例,并且令人敬佩和佩服,但是,它是灵机一动的、突发奇想的、个人层面的。也就是说,它是不能学习的、不能复制的。因而,它是不确定的、不可靠的路径。

管理学诞生之前的管理,是典型的经验管理,它依赖于个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并且因个人的感悟和理解不同而不同。但是,管理学诞生之后,使得管理成为了人人可以学习的知识,并且不再因个人感悟而变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除了其中的经验错误。

确实,假如一项管理不能够给出可靠的实现路径,那么,它是励志、而不是管理。假如你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时,你必须回答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并且给出解决问题的路径,它是你不能回避的问题。当然,你不能想当然地说:人人讲究贡献,并且和谐相处,那么,管理所期待的成果,就自然而然出现了。这不是管理,而是乌托邦。确实,“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问题),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结果)”,仅仅代表着某种劝诫,而不是管理的逻辑。因而,它不是管理,而只能是一种乌托邦。

因此,管理不是道德的而是逻辑的。譬如,利润是怎样来的?你可以有多种路径,比如利润来自做人、利润来自朋友、利润来自官商勾结、利润来自战略设计等。毫无疑问,前面的几种说法,得出的是不可靠的结论,即利润来自人际关系。只有利润来自战略设计的说法,才代表了真实而可靠的实现路径。因为,朋友或官商都是临时性的,至少是不具备可继承性,而只有战略设计——包括了寻找目标顾客等——才代表了利润的实现路径。它是可靠的、也是普适性的。

“修己安人”的管理能力,听起来似乎非常有效,但它所强调的只是管理者个人良好品德风范的示范作用,而不是依靠制度建设获得的连续性的组织能力。一方面,它非常靠不住,因为人无完人。同时,即使是管理者个人达到了近乎圣人的完美境界,那也仅仅是百年不出一个的个案。另一方面,“修己安人”是一种情感关系管理,而现代企业管理的本质是一种组织契约关系管理。事实上,企业内部的情感关系越是深厚,往往就越是制约了企业目标的实现,譬如企业内部需要通过流程调整、绩效惩罚、裁员减员等方式来实现目标,而情感关系恰好成为了一种阻碍。

因此,管理,首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能够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案。它代表着从问题到结果的实现路径。当然,这个解决方案,必须是可靠的、可实现的、可普遍适应性的,而不是教育的、个案的、劝诫式的。显然,只有基于组织管理的逻辑,才是可靠的和普适的。凡是基于个人管理的劝诫,大部分都是劝说的、个人感悟的、不可靠的某种精神学说。

[编辑 周云成]

个人月度工作目标计划 篇3

1、了解公司战略目标﹐部门工作目标及公司高层对本部门的要求(包括对本岗位的期望值

2、熟悉公司环境

3、认识各部门主要管理人员及工作相关同事

4、了解和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各项人事事务的办理流程

2、建立公司全体员工档案,规范办公文档,理顺公司的组织机构,划清各部门的责任范围

3、用人、留人政策及具体做法(稍后做详细解说

4、教育礼仪培训系统的建立及实施状况。

4、人力资源基础及增值建设情况(薪酬﹑绩效﹑员工关系

5、各项规章制度的实用性和落实情况

第二阶段诊断和分析(为期一个月

1、对第一阶段掌握情况进行整理并分类诊断分析。

2、评估各模块、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和存在不足的具体情况。

3、找出关键急需改善的“制约环节”与当时人沟通﹐征求他人意见再结合自身观点拟定“改善实施方案”。

4、“方案实施”﹕开会确定责任人﹑时间期限﹑所需支持资源→实施→检查→改善→反馈。

第三阶段制定日常工作方法(为期一个月

1、依据第二阶段工作寻找解决问题、缺口和达到迅速提升的突破点。

2、逐项制订整改、完善措施和实施方案。

3、将措施、方案转化为可执行、易执行的具体工作计划

4、规划本部门工作职能、人员分工、人力配置重新统一布署部门工作,将工作计划分工落实

5、对各项工作的落实进度和准确性进行跟踪、督导

第四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及思想教育训练(长期持续

1、修订员工手册。让每一个员工能实际明白了解员工手册的内容,做到人手一本,(员工手册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个人认为必备

2、行政部做好每一个员工会谈工作,了解员工的心态,纠正错误思想。

3、培训员工的忠诚向上,积极乐观的精神,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员工生日一份奖励或者一份生日蛋糕,都会加强员工对公司的

幸福感,幸福感越多归属感也就越强烈

4、做好企业文化理念口号目标宗旨的制订工作,做好企业文化的基础建设

第五阶段固化工作方法与技巧不断改善(长期持续

1、人事人事,先做人后做事

2、到达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就应该用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思想来解决和指导问题

3、工作模式固化下来了﹐带队伍要注重两个方面﹕

1、解决问题能力:摆平就是水平

2、辅导能力:培养下属﹐帮助下属成长

1、企业怎样可以留住人才

杰克-韦尔奇说过,“我们能做到的所有事情就是把赌注押在我们挑选出的人身上。”可见新员工招聘的重要性。首先应从新员工的招聘阶段入手,严格把关,确保招进来的都是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员,而并非是“优秀人员”。在实际的招聘工作中,一些企业盲目追求优秀人才,而忽视本企业的现实情况,忽视企业能否为员工创造好的工作平台,从而导致人才和企业不能匹配,造成新员工流失,因此要招聘环节控制新员工的流失。应聘进行需细致全面的

考察和了解,如人员品质、工作能力、履历经验、发展潜力以及个人的价值理念,同时应充分了解应聘员工的工作要求,尽可能保持员工的要求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对频繁跳槽者和有不良记录者,要了解其原因,为企业的招聘工作要切实准确地把好关,充分掌握应聘员工获得目前工作的真实想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员工的流失率,对企业的满意度高,则流失率就低,反之则高。然而影响员工满意度的因素多种多样,不同员工之间还有不同,这就要求人力资源部门加强与新员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真实了解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想法,做好满意度调查,切实帮助新员工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增强员工的企业满意度。

2、怎样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

这个我个人认为是要提高员工的个人“素养”问题,加强培训让员工对企业认同,有归属感,有主人翁的精神

1、让员工定期参加一些他们通常不参加的会议;这将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增强互助的协作精神。

2、协助员工做好职业规划,鼓励他们考职称,参加继续教育,参加公司内外的培训班,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

3、鼓励员工成为各个专业协会的资格。

4、有意把外单位或供应商请来进行交流、互动

5、当然少不了价值观、企业理念的灌输等

这些看起来简单,如何在生活中平凡而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他们

的经验?像两千年前的师傅带徒弟的做法,现在看起来仍然管用,表面上这些是虚的东西,是没有人愿意认真去做的东西,却对提高员工素质有用。我们不能否定一个中国企业的事实:大部分员工是封闭的,大部分员工素质还是低下的。我们最终目的是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我认为只有在基础上下功夫,加强过程管理,结果就会水到渠成,达到想要的结果。

我们的身份便是企业的名片,客户对我们的印象便是对企业的印象,所以我们要以专业的姿态面对客户,这就对我们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比客户更专业的知识来武装自己,需要提高自己更专业、更挑剔、更独到的专业眼光。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目标 篇4

郑娜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向工作岗位后我也一直以这句话为座右铭来教育我的学生们。几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成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转眼又送走了上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更要把握现在。为使本学期的工作更有成效,特制定2013年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2013年学校工作计划中一直贯彻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主要方针,以新课改启动为主要契机,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育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全面贯彻学校的各项任务,通过自主钻研、学习等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奋斗目标、师德考核达到良好以上。、使全班学生的考试成绩全部合格。、基本功验收合格。、认真完成继续教育任务,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结合新课改的精神理念,逐渐改变教育教学模式。、努力更改校园网的建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重点工作

1、通过对《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校规、校纪的学习,用自检、自查的方式提高师德水平。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3、积极进行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基本功的水平。

4、认真学习、结合新课改的理论,进行资源包的学习。5、抽时间进行校园网的建设,争取评出先进。

四、具体措施

1、利用业务学习等时机,深入学习《规范》,经常向师德先进的教师,对照先进人找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

2、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时时做学生的表率。3、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涵,准确把握教材的深浅度

4、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努力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上40分钟还给学生。

5、坚持用标准音、规范字教学,认真搞好基本功训练。6、参加学习时认真记录,认真完成随感,案例等书面材料。

7、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从心灵上与学生沟通,既做他们的良师、又做他们的益友。

以上四点是我所制定的个人工作计划,请校领导过目,在本学期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以德育人,以理服人。

个人工作计划-及目标计划 篇5

工作计划如下:

认真落实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有关决定,全面培养适应发展所需的人才计划,加强团队队伍建设,打造和谐团队,全面提高业务和售后服务为宗旨,开拓创新实现公司跨越发展。

在业务方面,开发新客户,对已有的客户进行协调及沟通,并发馈给公司的客户信息,与公司客户订单的跟进处理,治具报价且报价不低于底价,进行合理地报价,公司治具与设备制作方面问题的跟进和协调,以及治具售后的跟进,与客户端进行货款协调跟催。同时结合公司的实际,多问多想,同时将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

在管理方面,其一要求工程设计准确按照客户提供的图纸进行,确保治具与产品制作一致,其二要求控制板的制作必须与客户的test plan一致,如达不到,须以文档方式制作test coverage 给客户确认后方可制作,客户端如需产生产品的数据需与客户沟通进行制作。其三要求治具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配件及材料需标准化(两台或更多),以及治具的线材整理及标示,其四治具制作完的品质检验及功能测试(建立在有产品的基础上)避免失误。

在人员交流方面,态度决定一切,在领导或者同事面前,工作一定要认真尽责,好的态度就决定好的工作质量;工作方向,工作需要方向感,树立正确的目标,选择好的学习榜样,才会越走越远,思想上会提升一大截,思考问题会越来越全面,对于以后自己独立开展工作非常重要。

在工作策略方面,第一工作要讲究策略,当空闲的时候,帮点小忙,别人会感激你,你也好开展工作,互惠互利。第二就是不能因为人熟,而感性用事,凡工作必讲求程序,话可以委婉地说,但结果必须是程序完满。第三就是人要多笑,俗话说不打笑脸人,笑脸迎人给别人的印象总是好的。第四,跟领导打交道首先要给他们好的印象,凡事认真,考虑周全,适时提醒,不多言多语。其次就是业余时,多跟他们交流,有助于了解同事和领导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有助于加深自我。

近期目标

今年是在新的工作岗位工作的第一年,是熟悉工作,积极参与,认真履职,探索方法,积累经验的一年,这一年中必须做到“一个转变,一个明确”,即转变工作角色,明确工作职责。

转变工作角色:参加测试工作十多年,从事的工作一直都相对单一,以至于对其他行业的工作所知甚少,公司业务及售后对于个人来讲为公司的核心,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沟通交流,及为人处事时,更应明确理性的思维方式来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公司意识,切实转变工作角色,进行多样化工作。

明确工作职责:按照目前公司对自己工作安排,尽快熟悉自己的工作和职责,一是熟悉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工作要求;二是熟悉公司总体工作及相关业务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三虚心听取公司其他同事的建议,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明确工作的运行和处理问题的程序;四要认真与同事之间处理方式方法的问题上总结工作。

二、中期目标

在明确工作职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环境的前提下,必须进一步加强自身锻炼,做到个人素质、业务能力、工作绩效“三个提升”。

提升个人素质:一是要善于从整体角度看问题。无论面临的情况多么复杂,要坚持从整体角度分析判断问题,保持清醒头脑。二要保持敏锐性。密切关注公司整体事情,通过同事之前的交流,朋友,以及公司的市场推广来保持工作的主动性。三是要树立品格。做到眼界宽广、胸襟广阔、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坚持原则。

提升业务能力:一是提升英文写作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平时英文写作中的锻炼,参考同事撰写材料的学习,完成交办的任务。二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说话训练,做到汇报工作准确、简洁、清楚。三是提升办事能力。准确领会工作内容,勤于思考,能按照工作职责或上级交办事项要求来完成任务。

提升工作绩效:虚心听取上级、部门之间等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工作效率,顺利的完成各项工作。认真做好报告反馈给上级,能够提前完成上级下达的工作目标。

三、远期目标

个人工作目标 篇6

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建议在高中开设选修课“英语文学欣赏入门”[1]。近几年,陆续有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教师应该首先明确该课程的定位,然后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真正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的。

二、课程目标及其解读

(一)课程目标

“课标”对英语课程体系是如此定位的:“必修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英语语言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灵活多变的学习策略以及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选修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就业选择、升学深造以及个人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2003:3)。也就是说,英语课程体系,从必修课延续到选修课,其目标定位也从语言层面出发,最终走向学生的个人发展。“英语文学欣赏入门”作为选修课,固然可以继续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上发挥功能,但还应该发挥“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要”的功能。

Carter和Long(1991:2-9)提出了文学教学的三种模式:1)语言模式,通过文学学语言;2)文化模式,通过文学学文化;3)个人成长模式,通过文学了解人的本质,探讨人生,从而促进个人成长。这种划分得到了学术界较为广泛的认可。

遵循“课标”精神,参考学界的观点,再结合我国的教学实际,本文认为,高中“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课程,至少应该追求以下三个目标:1)附带学习语言,继续发展阅读策略;2)掌握基本的文学术语,将其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工具;3)挖掘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思索人生,促进个人发展。

(二)课程目标解读

1.附带学习语言,继续发展阅读策略

附带学习语言,是指作为阅读过程副产品的语言学习(Joe 1995)。对于英语水平已达到一定程度、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中生来说,在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时候,附带学习语言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同时,当高中生进入文学欣赏课堂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策略。在文学欣赏课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策略。此外,还要结合文学作品,介绍一些文学欣赏中更常用的阅读策略,如发现伏笔(recognizing foreshadowing),寻找线索(finding clues)等。

之所以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是为了强调教师在“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课上,不能过分强调语言知识,不能过多讲解和分析语法结构;否则容易损害文学的美感,破坏文本的整体性。教师讲解语言,只是文学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为了扫清文字障碍,为学生进行文学欣赏做铺垫。

为了避免陷于语言学习而无暇顾及文学欣赏,在选择作品时要特别慎重。所选作品的语言不能太难,无论从篇幅还是生词量,都要有严格的控制。为此,可以选用经典作品的简写版,严格按照“课标”词汇选文,控制超标词汇的数量,并对超标词汇进行注解。

2.掌握基本的文学术语,将其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工具

文学作品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有相应的术语来表述。作为入门级的文学欣赏课,给学生介绍一些文学术语,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系统地介绍小说的四大要素:环境(setting)、人物(character)、情节(plot)和主题(theme),并进一步介绍情节的五大要素:开端(beginning)、发展(rising action)、高潮(climax)、回潮(falling action)和结局(resolution),以及叙述者(narrator)和叙述角度(point of view)等。教师不但要介绍这些术语的定义,还应该设计相应的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去理解、欣赏和评价作品。

当然,用英语来介绍文学术语,可能显得有些晦涩艰深。但是,高中学生已经在语文课堂上接触过文学作品,当教师用英语介绍文学术语时,语文课堂所学的相关知识,会对学生理解英语文学术语,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3.挖掘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思索人生,促进个人发展

如上文所述,学生在进入英语文学欣赏课堂的时候,已经在语文课堂上接触过文学。所以,他们已经初步具备挖掘作品主题和意义的能力。当然,在英语文学欣赏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方式去解读作品,用英语文学的评价工具去评价作品。

此外,文学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学习英语文学作品,可以直观地体验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现状、历史沿革、道德习惯、宗教哲学等文化内容,从而对西方文化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有的作品直达人的灵魂,揭示人类社会或情感的普遍规律,能启迪人生,促进个人发展。

这个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只要选用适当的作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勤于思考、细心体悟,假以时日,还是会有成效的。

三、课程实施

文学作品的体裁是多种多样的。在诸多文体中,短篇小说篇幅适中,情节性强,便于高中学生把握。同时,范东生(1989:88)也指出:“短篇小说也便于师生借助一个完整的、有限的上下文一起来考查文学的各个要素。”所以,下面以《小说欣赏入门》的第一篇作品The Open Window为例[1],来说明如何实施教学,达到上述三个目标。

(一)读前活动

小说的读前活动,主要是利用小说的标题、插图和关于作品、作者的背景知识,让学生对小说的内容进行预测。

如The Open Window的读前部分,介绍了作者的基本经历和写作风格,指出其作品的特点是“noted for their wit and humour,which frequently have an ironic twist that leads to a surprising ending”,还指出,“The Open Window is Saki's most popular short story,in which he tells a story of a spontaneous practical joke played upon a visiting stranger”。这两条信息,不但指出了作者的写作风格,还指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有助于学生预测故事的内容。在这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适当了解一下即可。

熟悉背景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题目、插图等外显信息,去预测作品内容。如The Open Window在读前部分提供了几幅关键情节的插图,并结合插图提出以下问题:

(1) How many characters do you think there arein the story?

(2)Do you think that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

(3)Why do you think the man looks so uncom-fortable?

(4)What can you see through the open window?Will the three men in the field be important in the story?

Read on to see if you are right.

教师可以让学生口头陈述一下预测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以罗列关键词的方式,把预测内容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迅速进入阅读,去验证自己的预测。

需要说明的是,读前活动只是个辅助环节,切忌占用太多时间。在这个环节,不宜设计过多的互动活动。文学阅读的读前活动,不宜太过热闹,否则有可能转移学生的兴趣点,形成干扰,让学生无法静心阅读。

(二)读中活动

读中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环节,是学生正式接触作品,对作品从陌生到熟悉最终到透彻理解的过程。建议该环节分三大步骤实施,让学生独立阅读作品三遍:第一遍,让学生尝试一口气读完作品,验证预测,并整体感知作品;第二遍,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去理解作品的细节;第三遍,让学生回顾作品,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作品。

1.在第一遍阅读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带着读前阶段提出的问题去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去验证和修正自己的预测;同时,在遇到文字障碍时,尝试运用合适的阅读策略扫清障碍。

学生在语言学习课堂上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其中包括释义(definition)、重述(restatement)、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举例(examples)、对照(contrast)等。这些策略可以继续在文学阅读课堂上使用。

在第一遍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回答一下读前预测阶段提出的几个问题,看看学生的预测是否正确。

2.在第二遍阅读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给学生布置一些针对语言理解和文本理解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读边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准确把握作品的文本意义。

(2)提醒学生注意运用合适的小说阅读策略。这些策略包括:预测(predicting)、发现伏笔(recognizing foreshadowing)、寻找线索(finding clues)、比较(comparing&contrast)、总结(summarizing)、推理(making inferences)和下结论(drawing conclusions)等。

3.在第三遍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小说的主体结构图(见图1),用关键词或简短的句子概括整篇小说的结构;或完成小说情节结构图(见图2),让学生用关键词或简短的句子,把情节要素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小说主体结构图包含了小说要素中的环境、人物和情节,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填写相应信息,可帮助学生把握小说的全貌,完整地理解作品。并且,在读后阶段,此图表还可以为学生复述、续写或评论作品提供辅助。

小说情节结构图包含了情节的五大要素,并生动形象地体现了情节逐步推进到高潮,并由高潮回落的全过程。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完成,既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直观地体验情节之美。

在读中阶段,建议教师把握以下几个原则:1)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默读时间,切忌随意打断学生的阅读进程,过早地进行互动;2)对于小说,不提倡先让学生听作品再阅读的做法,因为小说所采用的语言,更适合做阅读材料,不一定适合做听的材料;3)在第三次阅读时,既可以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完成结构图,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合作阅读的方式,共同完成结构图。合作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时状况和学生水平,将读中活动合并成两个环节,也就是让学生读两遍作品,分两次完成上述任务。

(三)读后活动

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作品,抓住作品基本意义之后,要通过读后活动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主题和意义,欣赏和评价作品,进而领会文化内涵,思考人生。

1.结合作品介绍文学术语

脱离作品空洞地介绍文学术语是不可取的。当学生读完作品,并基本理解作品的文本意义后,教师可以结合作品,介绍一些文学术语。教师不但要介绍其定义,还要教学生如何以这些术语为工具,去理解和分析作品。如The Open Window在读后部分,不但介绍了character(人物),major characters(主要人物)和minor characters(次要人物)的概念,还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文学工具去理解作品:

(1)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OpenWindow?(与预测部分的问题形成呼应)

(2)Who are the major characters,and who arethe minor characters?

(3)How have the minor characters affected theoutcome of the story?

此外,该篇小说的读后活动还介绍了character traits (人物性格),plot (情节)和surprising ending (出乎意料的结局)的概念,并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或任务,引导学生用这些概念去分析和理解作品。学生通过完成这些活动和任务,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挖掘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思索人生,促进个人发展

对于这个目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做灵活尝试,不宜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首先,可以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和意义,进而思考对自己的人生启示。其次,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对故事进行改写或续写。第三,可以编辑评论集。请学生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撰写评论,最后将全班的评论装订成册,供全班同学欣赏和交流。在每篇小说之后,《小说欣赏入门》都设置了相应的讨论话题或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去挖掘主题,感受文化,思考人生,教师可以直接拿来运用。

在这个环节,应该把重点放在启发学生思维上,不要在乎学生所说所写是否“正确”,而要关注学生是否真正地进行了思考。所以,教师要营造畅所欲言、平等交流的开放氛围,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切忌以权威的面貌出现,给出“唯一”的答案,从而限制学生的思维。若学生的语言水平有限,不能用英文进行评论,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汉语。总之,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勇敢尝试,不要给学生过多压力,以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结语

本文探讨了高中选修课“文学欣赏入门”的课程定位和目标,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阐释,并以小说教学为例,讨论了实施该课程的基本步骤。当然,由于“文学”所包含的文体非常广泛,有些文体有其独特之处,所以,本文所建议的基本教学步骤,只是原则性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文体,对教学步骤做一些微调,以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教学。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建议在高中开设“英语文学欣赏入门”选修课。本文通过解读课标精神,并结合学界观点和教学实际,将课程的目标确定为:附带学习语言、继续发展阅读策略;掌握基本的文学术语,将其作为理解作品的工具;挖掘作品主题、意义和文化内涵,思索人生,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本文还探讨了课程的实施过程,指出:读前阶段应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预测作品内容;读中阶段应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作品,验证预测,其次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细节,最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深入理解作品;在读后阶段,应结合作品介绍文学术语,并以其为工具去欣赏和评价作品,进而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促进学生个人成长。

关键词:英语文学欣赏,课程目标,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小说欣赏入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16.

[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小说欣赏入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3.

[1]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小说欣赏入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84.

范东生.1989.从理解到欣赏——关于英语短篇小说教法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3):88-91,24.

Carter,R.& Long,M.1991.Teaching literature[M]. Harlow:Longman.

教师个人教学工作目标计划 篇7

1、加强学习,努力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课堂效益,积极探索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模式。

2、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各备课组要认真学习学科新课程标准,将课改的理念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研究教材教法、学生学法,根据本届初三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科教学计划。把教学研究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落实45分钟负责制,向45分钟要质量。

4、各科要进行三轮复习,第一轮是以课本为主,根据新课标,逐章逐节地进行复习;第二轮是归类进行复习;第三轮是有重点地、突出重点地、补充式地进行复习。并结合每次的考试,进行查漏补缺。

5、继续施行月考和摸底考试制度,及时召开质量分析会,及时诊断,及时反思,及时研究制定调控方案,并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6、认真抓好体育训练,力争体育考试成绩达到全县中上水平。

具体措施:

1、坚持六个到位,(即形势分析到位、思想管理到位、教学安排到位、培优辅差到位)。

2、认真学习《中考纲要》,把握课程标准,开展二次备课(即在集体备课基础上的根据各班具体情况的个人备课),落实教学目标,始终坚持以课堂为主阵地,积极推行异步分层教学,实行因材施教。

3、多层次召开学生会议,谈形势,提要求,多鼓励,调动学生学习及复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教育学生学会体验,享受过程,克服急躁,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4、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学科组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5、发扬备课组团队协作精神,统筹安排各班的教学工作,加强对优等生的指导及学习困难生的拉差补缺工作,使优等生更优、学习困难生能跟上班级学生的学习步伐。

6、针对不断变化的中考,我们必须加强考试的动态研究,以此指导我们的复习,抓好专题复习研究,有效地把初三阶段的知识点梳理清楚,以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在课堂教学上要注意教给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做到举一反三,得心应手。

二、德育工作:

1、对初三年级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抓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勤奋创造奇迹,成功来自努力”、“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激励学生,促使他们树立信心,鼓足勇气,最后冲刺。

2、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制定出短期和长期目标,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3、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学法,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

2013年杨恩利个人工作目标 篇8

一、教学目标

做到提前备课积极准备,课堂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老师的典范,严格要求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课,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信息中心工作

1、做好教科处信息中心安排的每一项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不做有损教科处信息中心的事,维护信息中心的利益。

2、对我自己负责的考试招生这一模块的工作做到坚持原则,认真严谨对待,做到让学校和老师都放心,为学生服好务。

3、按时上下班,做到不早退、不迟到、不无故请假,保持办公室干净整洁。

4、与信息中心的所有成员一起做好信息中心的每一件事,保证能够为学校的电脑硬件软件的正常使用。

三、教研组

人才工作目标为何指向2020年 篇9

值得注意的是, 从2006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到前不久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到人才工作会议上部署落实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09—2020年) 》, 三份重要的规划类文件, 都把目标指向2020年。人才工作会议对国家人才发展工作的总体布局、各项任务和目标的设定, 也都围绕2020这个关键年份展开。

这是因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 这是在十六大确定、在十七大被进一步强调的内容。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很多目标, 也都围绕着2020年这个重要年份制定, 如到2020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这也是因为, 21世纪这第一个20年, 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国际新秩序的不断“洗牌”, 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

再往前看, 十五大报告中提出, 要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2000年时, 我国的GDP为近8.94万亿元;2009年, 我国的GDP已经达到33.5万亿元。其间的增长, 已经远远超过了“翻一番”的程度。同样是在十五大报告中, 提出在2010年的基础上, “再经过十年的努力, 到建党一百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 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可以说, 科技、教育与人才工作的任务都指向2020年, 是建立在这样的目标之上, 更是建立在2010年目标的提前完成上。

实现全面小康,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人的现代化。从这个角度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人才工作与另外两份重要纲要规划的科技工作、教育工作, 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人才发展, 最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实现自己的价值;教育改革, 也是为了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用处的人;而发展科学技术, 不仅要有人才、用人才, 同样是为了让人才更好地加入国际的科技竞争。现代化, 始终是中国走向复兴的坚定选择;人的现代化, 始终是这选择中最核心的一环。

2020年, 任重而道不远, 这就尤其需要我们做好规划、奋力前行。不管是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够, 还是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都需要各地、各部门提高重视、研究对策、采取措施, 更重要的是, 还需要有相应的工作机构, 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同时, 不管是人才发展, 还是教育改革、科技发展, 都需要同步推进、互相促进,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 才能达成人的现代化。

十七大报告中, 对2020年这个节点, 有这样的描绘: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或许, 可以把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把三份纲要规划的愿景, 都看成这幅蓝图的细节图:只有这些规划都得到落实, 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上一篇:培养音乐的耳朵教案下一篇:浅议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