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通用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 篇1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2.培养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的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学习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习难点】
1.难翻译的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廉蔺的评价 【学习用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悉《史记》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3.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熟读课文,了解大意。【学法指导】 1.《史记》有关知识以练习形式进行补充。
2.梳理课文第1、2段文言知识。分小组学习。一人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3.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前预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1)《史记》记载了上起_______,下至_______时当代史事,是中国最早的一部____通史,不论在史学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有其巨大的价值,故被鲁迅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史记》是我国历史学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全书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_,共_____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________________ ;“___”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___”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____”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_____”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史记》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
(3)关于司马迁的名联: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课堂学习】
一、把握内容。
本文主要记述了几个故事?请用四字词语分别概括这几个故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二、第1~2段文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1)燕王私握臣手 .(2)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
三、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注意区别在不同句子中的用法。以(1)以勇气闻于诸侯(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 之(1)欲释之
(2)即患秦兵之来 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5)其皆出于此乎? 而(1)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四、请指出下列各句句式特点并翻译。(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而君幸于赵王.
(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4)何以知之.
(5)求人可使报秦者
(6)以勇气闻于诸侯
【布置预习】预习课文第3~7段
五、通假字
1、可予不()
2、臣愿奉璧往使()
3、召有司案图()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六、一词多义
1、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见:①徒见欺 ②大王见臣列观
4、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2)))))))))))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5、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6、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③顾野有麦场(《狼》)()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7、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七、词类活用
1、宁许以负秦曲()
2、臣请完璧归赵()
3、乃前曰()
4、舍相如广成传舍()
5、间至赵矣()
6、卒廷见相如()
7、毕礼而归之()
8、左右欲刃相如()
9、相如奉西入秦()
10、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11、大王必欲急臣()
12、乃使其从者衣褐()
13、破:秦王恐其破璧()
八、古今异义的词
1、请指示王 古义: 今义:
2、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古义:
今义:
3、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古义: 今义:
4、明年复攻赵 古义:
今义:
5、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 今义:
6、廉颇宣言曰 古义:
今义:
7、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
今义:
九、句式归纳
1、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得罪于大王()
5、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6、使不辱于诸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且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3~7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③本文第6段已将”完璧归赵”故事叙述完毕,为什么作者在它后面又加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这两句话?
【布置预习】
预习课文第8-10段 一、一词多义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二、词类活用
乃前曰()
左右欲刃相如()
三、古今异义的词
于是相如前进缶
四、句式归纳
1、请奉盆缶(于)秦王。()
2、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问题:渑池之会主要讲什么内容?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8~10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二、内容理解
[问题]:①.“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②.“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布置预习】第11~12段文言知识 一、一词多义
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②秦贪,负其强()
③决负约不偿城()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②顾吾念之()
③顾野有麦场(《狼》)()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③相如引车避匿()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二、词类活用
(1)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为刎颈之交()
(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三、古今异义的词
(廉颇宣言曰)古义: 今义: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古义: 今义:
四、“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
2.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3.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遗 易 幸 负 谢 请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见 于 而 乃 因 以 且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分小组学习。成员轮流翻译,其他成员理解、纠正、发问,各自解决自己的问题,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化解问题,汇总没有解决的问题。4.集体解决学习中汇总的问题
【课堂学习】
一、梳理课文第11~12段文言知识,扩充预习内容 翻译下面句子
1、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二、内容理解 “廉蔺合欢”: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1】:“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高一语文必修三导学案
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中学校
编写人:张凤华
2016-3-10
【问题2】、为了告诉读者廉颇是怎样一个人,作者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突出形象特征?可以根据蔺廉交欢这段故事分析。
【问题3】、本文叙述了蔺相如那几件事,突出了蔺相如那些品质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最后一段。
2、写作材料积累
(1)从赵王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2)从蔺相如的角度提炼观点,概括论据。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及答案 篇2
高三语文编写:杨广东审查:陈鹏备课日期:2010-11-15上课日期11-22序号:23 【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
2.掌握课内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虚词。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重点难点】重点实虚词的一词多义 【学法指导】诵读练习
【学习内容】
一、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1.臣等不肖()2.刎颈之交()3.广成传舍
()4.缪贤舍人()5.见臣列观()6.相如虽驽()7.臣语曰()8.使人遗赵王书()9.睨柱()10.秦王不怿()
二、解释下列黑体词的含义。
1.乃辞谢()2.从径道亡()3.间至赵矣()4.臣请就汤镬()5.左右皆靡()6.为赵王寿
()7.秦王竟酒()8.位在廉颇之右()9.一介之使()10.徒以口舌为劳()
三、在下列句中通假字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本字。
1.可与不()2.拜送书于庭()3.召有司案图()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四、写出下列黑体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1.闻于诸侯()2.故燕王欲结于君()3.归璧于赵()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苛政猛于虎也()
之1.得璧,传之美人()2.即患秦兵之来()3.均之二策()4.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5.至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6.何陋之有()对1.何以知之?对曰()2.对镜贴花黄()请1.璧有瑕,请指示王()2.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3.诸将请所之()
书1.使人遗赵王书()2.秦御史前书曰()3.军书十二卷()
许1.宁许以负秦曲()2.潭中鱼可百许头()3.时人莫之许也()4.曳屋许许声()5.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
设1.乃设九宾礼于廷()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3.设以炮至,吾村不齑粉乎()奏1.请奏瑟()2.相如奉璧奏()秦王
顾1.顾()吾念之2.相如顾()召赵御史曰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计1.计()未定2.廉颇蔺相如计()曰
3.可计()日以待也
拜:(1)拜()为上卿。(2)拜()送书于庭。见:(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3)才美不外见()。
徒:(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2)召令徒()属曰……(3)徒()见欺。
因:(1)不如因()而厚遇之。(2)相如因()持璧却立。(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幸:(1)君幸()于赵王。(2)则幸()得脱矣。(3)大王亦幸()赦臣。(4)幸()来告语之。
负:(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秦贪,负()其强。(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6)胜负()未定。
请:⑴.璧有瑕,请指示王()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⑶.诸将请所之()
五、请在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下画一横线,并在括号内标出由何类词活用为何类词。
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动→名)
1.秦璧西入秦()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5.归璧于赵()6.怒发上冲冠()7.特以诈为予赵城()
七、翻译下列语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
【学习反思】本文内容你掌握如何?还有哪方面比较弱?
4答案
一、1.xiào2.wěnjǐng3.zhuàn4.miào5.guàn6.nú7.yǔ8.wèi9.nì10.yì
二、1.道歉2.小路3.从小路或悄悄地4.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倒下6.敬酒或献礼7.完毕8.上9.个10.只不过,建立
三、1.不否2.庭廷3.案按4.缪穆5.孰熟
五、于1.在 介词2.和 介词3.到 介词4.被 介词5.对 介词6.比 介词
之1.它 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这 代词4.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对1.回答 动词2.向着 介词
请1.请允许我 动词2.请你 动词3.请示 动词书1.信 名词2.书写 动词3.文书 名词许1.答应 动词2.左右 不确定数词3.赞同 动词4.象声词hǔ5.处 名词
设1.安排 动词2.部署 动词3.假设 连词奏1.弹奏 动词2.进献 动词
顾1.可是 连词2.回头 动词3.拜访 动词4.难道 副词计1.计策 名词2.谋划 动词3.计算 动词(1)授官(2)叩拜2:(1)被(2)接见(3)呈现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4:(1)趁此(2)于是(3)借助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 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 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
六、1.西 名→状 2.前 名→动 3.羞 动→意动4.先后 形→意动 5.归 动→使动6.上 名→状 7.诈 动→名
一、1.xiào2.wěnjǐng3.zhuàn4.miào5.guàn6.nú7.yǔ8.wèi9.nì10.yì
二、1.道歉2.小路3.从小路或悄悄地4.古代一种用滚水烹煮的酷刑5.倒下6.敬酒或献礼7.完毕8.上9.个10.只不过,建立
三、1.不否2.庭廷3.案按4.缪穆5.孰熟
五、于1.在 介词2.和 介词3.到 介词4.被 介词5.对 介词6.比 介词
之1.它 代词2.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3.这 代词4.助词 不译;或我,代词5.我,代词6.助词 表示宾语前置对1.回答 动词2.向着 介词
请1.请允许我 动词2.请你 动词3.请示 动词书1.信 名词2.书写 动词3.文书 名词许1.答应 动词2.左右 不确定数词3.赞同 动词4.象声词hǔ5.处 名词
设1.安排 动词2.部署 动词3.假设 连词奏1.弹奏 动词2.进献 动词
顾1.可是 连词2.回头 动词3.拜访 动词4.难道 副词计1.计策 名词2.谋划 动词3.计算 动词(1)授官(2)叩拜2:(1)被(2)接见(3)呈现3:(1)只是(2)部下(3)白白地4:(1)趁此(2)于是(3)借助5:(1)宠爱(2)侥幸(3)幸而(4)希望 6:(1)担负(2)倚仗(3)违背(4)辜负(5)背(6)败 7:(1)请允许我(2)请你(3)请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 篇3
教学过程: 《廉颇蔺相如列传》的第一自然段介绍廉颇,看看主要介绍了什么内容。
问 1: 明确: 功劳大(破齐),地位高(上卿),声望响(闻于诸侯)。
问 2:第二段介绍蔺相如,看看介绍了什么?明确:要注意突出了蔺相如是“舍人”,即食客,而且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他 的地位特别低。《廉颇蔺相如列传》
问 3:显然,作者在前两段中使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问题是,的主角是蔺相如,可是文章的第一段先写廉颇,这里有什么玄机。明确:使用对比手法,突出廉蔺地位的差异,为后文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作铺 垫。)
问 4: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秦王讨璧,赵王无奈。)
问 5:作者在描述中突出了什么?(明确:赵王及大臣们左右为难,一筹莫展。)
问 6:写这个和蔺相如有什么关系?(明确:为蔺相如出场做准备。总结:注意,许多高明的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出场者不是随便的。我想到 了《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出场,正式出场之前做了两次预演:一是冷子兴演说荣中 府,一是林黛玉和王夫人的讨论。贾宝玉正式出场,作者也没有使之一览无余,而 是先让黛玉听到脚步声,然后惊鸿一瞥地露一面,去换衣服。换完了衣服回来,才 给黛玉仔细观察宝玉的机会。可以说是再三再四地铺垫。现在我们看课文就会发现,情节预备做了,蔺相如仍然没有出场,作者还在铺垫。他让缪贤给大家讲了个故事。看看在这个故事中,作者突出了什么内容。明确:缪贤的笨蛋和相如的聪明。
问 7:其中有对比吗?明确:有。缪贤只看到“燕王私握臣手”以及“原结友”的表象,而相如能够 分析燕王这样说的原因。在对比中,将相如的聪明表现得淋漓尽致。
问 8:除了对原因的认识,对比还表现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最后的结果。试想一想,如果缪贤投奔燕王是什么结局? 明确:自投罗网,且自绝后路。“肉袒伏斧质请罪”的结果是什么?
问 9: 明确:缪贤仍然做着宦者令就说明了一切。总结:缪贤和蔺相如不同的处理,包含着对事理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 及结果的对比。这就充分表明蔺相如确实高人一等。一高在智,能够一眼看透表象; 二高在勇,敢于置之死地(请罪),而且最后的结果是生。这些描写已经为我们预设 了一个智能又全的蔺相如。我们现在要看的是,直接出场的蔺相如究竟有多大的能 耐,作者又是如何表现的,注意内容上的对比。明确:第一处对比,蔺相如出场后,问题是一样的,然而态度不一样了:赵王 与廉颇诸大臣是一筹莫展,蔺相如却决断明了,一个字:予!
问 10:为什么蔺相如没有犹豫?明确:因为蔺相如把握住了一个“秦强而赵弱”的现实,以及取舍的标准“曲 直”。说明他看问题更深刻,更能把握住关键,政治头脑敏锐。)
问 11:还有其他对比吗?(明确:没有了。
问 12:对于蔺相如的自荐,有没有什么看法。明确:这和前边“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构成了对比。蔺相如的毛遂自荐,表现了他的自信。总结:蔺相如的自信,除了通过毛遂自荐表现外,还要注意一点:他主动提出 了较高的标准。好了,蔺相如现在出发了。闲言少叙,他和秦王在秦廷立即展开了 斗争。注意作者特意点明了“在章台”这个地点,谁来解释一下作者为什么要特别 交待秦王见相如的地点。(明确:为后文相如说“大王见臣别观”埋下伏笔。)
问 13:接下来我们看看在“廷斗秦王”这个环节上,作者在哪些细节上使用了对比手法。明确:1,秦王和相如的处事态度:秦王得璧是轻狂不己——“得璧,传之示美 2 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得意忘形;相如则是冷静沉着——“相如视秦王无意偿 赵城”,不动声色将璧取回。2,秦王得璧与失璧前后的态度变化:前是轻狂,后是 惊慌。3,相如取璧前后的神态变化:取前不动声色,取后怒发冲冠。4,蔺相如的 叙述中所体现的赵之群臣和相如对秦的评价和信息程度也是一个对比。
问 14:分析得比较全了。我读“廷斗秦王”这一情节常常想到重庆谈判时共产党的策略:有理,有利,有节。谁结合课文,分析一下有理、有利、有节对应的内容。明确:有理,是秦王得璧轻狂,确实没有表现出诚心。有利,得璧、倚柱后才 怒形于色,让秦王投鼠忌器。有节,使用缓兵之计,给秦王留下了和平解决的机会。“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赵城,实不可得”,秦王有什么表现吗?
问 15:文中说,明确:秦王辞谢是在被相如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不真诚。还有就是“召有司 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这些行为表明秦王根本没有诚心,赵国的璧都送来 了,他的“十五都”还没有指定,至此才临时指定。一“指”字,也说明了他的随 意性。
问 16:虽然相如“廷斗秦王”取得了胜利,可是过程险恶异常。谁分析一下,蔺相如冒的风险有哪些。明确: 与璧俱碎的可能性: 1,如果秦王没有服软,或者觉得相如不敢与璧俱碎,相如就可以真的只好与璧俱碎了。秦王在自己斋戒五日后知道相如将璧送回赵国,2,感到被玩弄,因而大怒,杀死相如。
问 17:还有一个危险,可能同学们把这个关键人物忽略了。然而,却也是决定性的。(明确: “从者”)。
问 18:这个人物也是决定性的,怀财而贪,人之常情。我们为这个“从者”设想一下,他在“怀璧,从径道亡”的路途中有几种可能的选择,以及各种选择的利弊。明确:1,回到赵国。2,投奔秦国。3,怀璧而逃。回到赵国是他现实中所做的。投奔秦国的话,他可能得到赏赐,也可能被杀死,但是从此会被人看不起。怀璧而 逃是下策,很难找藏身之地。总结:如果他没有按照相如所说,结局就不是秦王空欢喜一场,而是相如鸡飞 蛋打一场空。所以,相如在选择这个“从者”上一定要选一个非常注重自己品行的 人。我在这里提醒大家注意这个人,一是想说明蔺相如的行动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3 二是想说明,成就一个事情往往是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做事时考虑周密是非 常重要的。这一段是有几个字需要注意一下: “舍相如广成传舍”的“舍”“使其从者衣褐”的,“衣”“廷见相如”的“廷”。总结一下,在完璧归赵的故事中,作者对蔺相如形象是智勇兼备,重点在智。其次还有建立在对事理认识基础上的自信。完璧归赵的结局是“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看似平局,其实对于 弱小的赵国来讲,平局也是胜利,尤其是蔺相如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秦国以空言求 璧的阴谋。现在我们阅读“渑池会”的有关内容,看看哪些地方作者使用了对比。明确:秦赵的军事实力、战略态势对比,秦国主动,赵国被动;赵国的有备和 秦国的无备;秦王的奸诈和赵王的朴实;相如的欺软怕硬和相如的针锋相对。)
问 19:这一情节中相如所表现主要是智,还是勇?(明确:勇。
问 20:为什么这里相如主要表现出的是勇?考虑环境事件的变化。明确:这一次两国国君面对面,闪挪的余地很少,事关国家的荣誉,还有,就 是做好了军事斗争的准备。,问 21:作者在介绍“渑池会”的结局时说“位在廉颇之右”“右”是什么意思? 其作用是? 明确:说明相如的地位超过了廉颇,和前文廉颇相如的地位对比作呼应,也为 负荆请罪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问 22:廉颇生气有没有道理?明确:廉颇的生气很有道理的,他说的都是实际情况:自己有军功,而且是出 生入死得来的,相如只凭口舌为劳,却居于上位。合理不?单纯从功劳上讲,凭良 心说,谁的大?(明确:廉颇的大。)我看也是。我感觉这个赵王够呛,他因为相如给自己挣了面子,就不顾事实地 超拨相如。造成了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廉颇不平是正常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可以 说,说戏廉颇负荆请罪就没有必要了呢? 4 明确:有必要。这个要看廉颇为什么请罪。廉颇请罪的原因是相如能够“以先国家 之急而后私仇也”,相比之下,廉颇的作法就暴露了廉颇是“以先私仇而后国家之急 也”,这就显示了两人境界的高下差别。这正是廉颇请罪的原因。也就是说廉颇请罪 是在廉颇宣恶言后产生的。接下来再看负荆请罪中有多少内容是对比着写的。明确:廉颇和相如的认识及行为对比,舍人和相如认识及行为对比,廉颇和秦 王的对比,廉颇的前后态度对比。
问 23:在人物形象上,负荆请罪主要表现了相如的智还是勇?明确:不是智也不是勇,而是以国事为重的胸怀。总结:我看表面上对廉颇隐忍退让,是无智也是无勇,其实是大智也是大勇,因为相如于无声处折服了勇猛的大将军廉颇。想一想相如,如果没有“以先国家之 急而后私仇也”的胸怀,怎么能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果没有将个人生死置之 度外,怎敢在秦廷怒斥秦王祖宗十八代?敢于在渑池针锋相对?所以,负荆请罪的 情节不仅表现了相如的智勇,而且解释了相如之所以智勇兼备的源头活水。这篇文章,我们主要是从作者巧妙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及重点实词,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2、了解用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
3、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及以大局为重的爱国精神。教学重、难点:
1、分析典型事件塑造人物的手法;借助矛盾冲突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主要矛盾(秦赵)与次要矛盾(廉蔺)的关系。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上一节课学习了他颇具文采的书信《报任安书》之后,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更能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者简介及作品介绍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谈(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曾任太史令)之子。年轻时阅读了大量历史文献,并漫游各地,观察风俗人情,后继父职,开始编写《史记》。由于为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受宫刑。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在作者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完成的,这种“实录”精神开创了史学家写作的进步传统。鲁迅的赞誉可见其史学价值及文学价值。(补: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另:《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字君实,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通史。)
从历史角度看,《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起到一直到汉武帝止,3000多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
写帝
记述天子、王侯以外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传记叫“列传”(70); 大事年“表”(10);(例:《西汉大事年表》)
王及其历史活动的叫“本纪”(12);(例:《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写诸侯王公和汉初开国功臣的历史活动的叫“世家”(30);(例:《陈涉世家》)政治、经济、文化上颁布的一些政策叫“书”(8)。
补充: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春秋四公子:孟尝君、春申君、信陵君、平原君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从文学角度看,《史记》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一是有较丰富的思想,不但敢于揭露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帝王、贪官、酷吏的暴行,而 且对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不管地位高低都给以不同程度的评价和相应的历史地位; 二是创立了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
三是词汇丰富,用词准确生动,叙事善于概括,写人有鲜明性格,大量吸取民间口语、谚语和歌谣,为写人叙事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
三、整体把握
1、背景简介
司马迁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生活的时代,下距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约半个世纪。当时七雄纷争,战事频繁。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各国都有可能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因此,各国都极力进行战胜、争取统一的斗争。势力较强的秦国,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推行统一事业。赵国是秦国的近邻,时常受到秦国的威胁。蔺相如和廉颇为了保卫赵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廉蔺简介(1、2)
身份、地位的简要介绍,既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也是为后文作铺垫(突出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这其实也是下文渑池之会后秦“终不敢加兵于赵”的原因之一;突出他的功绩地位不凡,是为后文居功自傲、鄙夷相如作铺了垫;而突出蔺相如的出身低贱,是为其大智大勇、扶危爱国作反衬。)
第二部分:完璧归赵(3~13)第三部分:渑池之会(14~16)第四部分:廉蔺言和(17~21)
四、分析研读
1、品读“完璧归赵”,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使之前:意识到秦历来贪暴无信,意识到出使任务艰巨,但毅然挑起重担,而且考虑周密、准备充分、斗争目的明确,初显其过人的胆识。
出使过程中:时时随机应变,处处争取主动。(从细微之处看出秦王的不合礼数“无意偿城”: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之后: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据理力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相如先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再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之后,对秦王亦有所交代: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愿意受死;又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出使之后:“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随机应变、争取主动之智)大勇(敢挑重担、不怕牺牲之勇)、忠诚正义。
描写角度: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2、“渑池之会”读后感?
具体经过: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蔺相如:凭机智、勇敢再次取得外交上的胜利。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以决秦望。”王许之。几个动词表现了廉颇在赵国举足轻重的显赫地位,表现了廉颇不但勇于冲锋陷阵,而且还很忠心,很有政治头脑。这样,他后来的知过勇改(知错能改)就合情合理了。
3、读过“将相言和”,你喜欢廉颇这个形象吗?
廉颇居功自傲,口出狂言,而相如不计私怨,一再退让。相对于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争个人名位,显得意气用事,过于狭隘。但是,这毕竟是一位忠心耿耿的社稷之臣,他一旦明白过来(知道了蔺相如退让的原因,即二人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先国家之急而又私仇),立即负荆请罪,充分表现出了他的知错能改、坦白直率,不失为一个可爱的人物。
五、总结全文
全文始终贯穿两大矛盾:国与国(秦与赵)、人与人(廉颇与蔺相如);围绕一根主线:赵对秦的斗争;以三大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言欢)为重点;以廉蔺的矛盾冲突及解决为中心;解决矛盾的基点:“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六、文言基础知识 1.通假字
①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②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③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④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⑤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⑥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⑦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⑧请奉盆缶。“奉”通“捧”,托、举。
⑨相如度秦王特以作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⑩君不如肉袒斧质请罪。“质”通“锧”,承斧的砧板。⑾请奏盆缻秦王。“缻”通“缶”。2.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承蒙)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以便)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宁许以负秦曲(从而)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却)②赵王乃斋戒五日(于是,就)③臣乃敢上璧(才)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②不如因而遇之(趁机)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随着)3.词类活用
⑪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穿)
④怀其璧(把……揣在怀里)⑫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
③大王见臣列观(在偏殿)⑬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使……回去)
⑤大王必欲急臣(使……发急)⑭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以……为先;以……为后)
⑮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待)
⑯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使不辱于诸侯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君何以知燕王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 设九宾于廷 4.古今异义:
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指出,给……看;今:上级对下级的指点)
窃计欲亡走燕
(古:私下,谦词;今:偷)(古:逃跑;今:死)(古:跑;今:行)其势必不敢留君
(古:按情势,一定;今:必定)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古:嫔妃;今:美丽的女子)
(古:侍卫、身边的人;今:两个方位名词)
指从此以往十五城
(古:从这里到那里;今:以前)相如前进缻
(古:上前进献;今:向前行进)宣言曰
(古:扬言,公开宣称;今:公开的文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离开;今:前往)(古:表原因;今:表结果)臣请完毕归赵
(古:请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今:请对方做某事)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古:向人敬酒或献礼;今:祝寿、贺寿)明年复攻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整理稿 篇5
1、继续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背景简介:
1、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国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描绘了蔺相如智勇双全、能言善辨、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思想上性格,以及廉颇粗豪坦荡、知错必改的可贵品质,歌颂了文臣武将竭尽忠智,国难当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爱国精神。
2.和氏璧传奇
①和氏璧的来历。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人叫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里面包着玉的石头),他就献给楚厉王。楚厉王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楚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左脚。
后来,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捧着璞来献给楚武王。楚武王也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他,就砍掉了卞和的右脚。
到了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楚山下大哭,一连哭了三天三夜,眼泪都哭干了,流出血来。楚文王听说后觉得奇怪,就派人去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这么悲伤?”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被砍掉脚而悲伤,我是为宝玉被称作石头而悲伤,为忠贞之士被称作行骗之徒而悲伤。”楚文王就命令玉匠剖开璞,果然得到宝玉,因此,就把这块玉命名为“和氏璧”。
②赵惠文王怎么得到和氏璧的?
自楚文王后,和氏璧一直留在楚国。到楚威王时,楚相昭阳有一次举行盛大宴会,拿来和氏璧让大家观赏,结果席间和氏璧不翼而飞。昭阳怀疑是张仪所偷,因为当时楚威王不收留张仪,张仪穷困潦倒,寄昭阳门下。昭阳把张仪打得皮开肉绽,打死过去好几次,张仪这才离开楚国,到秦国去。后来昭阳曾出千金求购此璧,但偷璧的人不敢出献,因此昭阳最终没能找到和氏璧。
有一天,一位远客来到赵国宦者令缪贤的府前,拿着一块玉璧叫卖。缪贤见此璧白润无暇,宝光闪烁,就花了五百金买下。后来缪贤让玉匠前来相玉,玉匠大吃一惊,说这就是真正的和氏璧。缪贤异常惊喜,连忙秘藏起来。但早已有人将此事报告了赵惠文王,赵王向缪贤索取,因为缪贤非常喜爱和氏璧,所以没有立即献璧。赵王大怒,趁出猎之机,突然来到缪贤家里,搜走了和氏璧。赵惠文王就是这样得到楚国的和氏璧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上缪贤说的“臣尝有罪”就指此事。
③和氏璧价值十五座城吗?
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当然是夸张的,秦昭王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当然只不过是一种欺骗的手段罢了。但和氏璧的确不同于一般的玉璧,它有独特的功能。据古书记载,和氏璧大致是圆形中有一小圆孔的板状体,就好像是一个中间掏个圆孔的圆饼。把它放在黑暗处,它能熠熠发光,能除尘埃,能避邪魅,因此又称“夜光之璧”。把它放在座位间,冬天则非常暖和,可以用来代替火炉;夏天则非常凉爽,百步之内,蝇蚋不入。
所以称和氏璧为稀世珍宝、“天下所共传之宝”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④秦昭王得到和氏璧了吗?
当时,给缪贤相玉的玉匠偶尔来到秦国,给秦昭王治玉,玉匠无意夸起了和氏璧,提到它的下落。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璧,便想把璧骗到手,于是才有了“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由于蔺相如的勇敢机智,秦昭王的阴谋没能得逞,秦昭王最终也没能得到和氏璧,直到秦始皇灭了楚国后,才得到和氏璧。
⑤和氏璧的下落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亥下(今安徽灵璧)。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著名的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期间,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它神秘的失踪,又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五、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 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四部分: 1—
2节: 廉蔺简介 3—13 节: 完璧归赵。14—16 节: 渑池相会。17—21 节
负荆请罪
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 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 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 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
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
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 矛盾。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
4、“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这一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
四、集中学习1—13节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
3、落实文句翻译。
4、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明确]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成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5、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斗智斗勇的外交较量?由此可见蔺相如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了三个回合的较量:
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章台接见,美人相伴,狂呼万岁,君臣上下,没有一点迎见外臣的礼貌和城意,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玉,然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利用秦王贪婪的心理,迫使他不得有“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延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彻底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6、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①、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②、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 :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③、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 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④、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⑤、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A、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B、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C、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D、提出希望: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⑥、出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7、概括:写“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A、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B、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第二、三课时
一、集中学习14—16节。
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
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
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酣 “秦王饮酒酣”中的 “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
令
“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寿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蔺相如:针锋相对地斗争
A逼秦击缶: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B扬献秦都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③“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
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④、“渑池之会”在记载会场情况时,分别怎样描写秦赵御史的?表现了双方怎样的心态智谋?
明确:记载会场情况时,秦御史“前书曰”``````,而赵御史却是蔺相如“顾召”而书的,只待赵王一鼓瑟,秦御史立即上前大书一笔,借以羞辱赵国,而当蔺相如反击成功,需要记载时,却“顾召”赵御史。“顾召”即回头招呼。可见,赵王君臣在秦国君臣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一筹莫展,目瞪口呆,甚至到了该记载时,赵御史尚在云里雾中,须待相如回头招呼才恍然大悟。此外,“顾召”也同“前书”构成了三层对比:一是秦赵双方对此,秦蓄谋已久,奸诈阴险,赵呆若木鸡,不知所措;二是蔺相如与赵君臣对比,赵君臣手足无措,怯懦无能,蔺相如有胆有识,智勇拔俗;三是蔺相如与秦君臣对比,秦君臣傲慢霸道,蔺相如有理有节,士可杀不可辱。
⑤、“渑池之会”在记载秦赵君王会见,以乐助兴的内容上各用了什么字?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在在记载内容上,秦御史着一“令”字,蔺相如则用一“为(wèi)”字,“令”者,威逼也,不得不为;秦国君臣依靠其强力威压,逼迫赵王就范,置赵王于优伶之地,不禁沾沾自喜赵王几近优伶,顔面丢尽!“为”者,替也,给也,非为威逼,主动请击也,非为人请,自愿为之也。蔺相如挽狂澜于既倒,反令秦王击缶,缶乃市井盛酒浆之容器,其为乐器则为劣等,秦王无奈,击缶助兴,无地自容!两个动词,意蕴丰富,一个是鼓瑟,一个是击缶;一个是被逼无奈,一个是死皮赖脸要献丑,秦国君臣满盘皆输!
⑥、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明确:.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一、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一、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
二、集中学习17—21节。
1、学生朗读,翻译。
2、品读讨论:
①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
②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
③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 ④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⑤、问题:“负荆请罪”这个故事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刻绘人物形象?
明确 :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可以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駣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3、诵读,增强语感,接受古文化的熏陶。
三、从小说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
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
四、人物性格分析
1、蔺相如的性格特征
①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繏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 胁迫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献礼。②勇敢,机智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赼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③爱国,忠心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 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2、廉颇的性格
①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②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軍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③勇于改过,当知道 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天认错的精祌
3、秦昭王的性格
①贪婪狡诈,性喜侵略:他恃着自已国力强大,逼 使赵国献璧,根本没有用城交换的诚意,两次攻打赵国,杀伤过万,都显示他的狡诈及侵 略野心
②重利忘义,手段圆滑:他受相如愚弄,但考虑到杀相如亦终不能得璧,反将与赵交恶,所以完成礼节,送相如返国,凡事着重,利益
4、刻画人物方法
①、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②、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和好,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③、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④、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⑤、悬念、虚实映衬等技巧在本文体现突出。
第四课时
归纳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进一步进行考点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⑴可与不:不,通“否”。
⑵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⑶拜书送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⑷如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⑸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⑹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孰,通“熟”,仔细。二、一词多义
⑴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⑵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⑶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⑷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⑸幸
①而君幸赦臣(幸好,侥幸)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
⑹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因为
三、古今异义 ⑴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⑵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忧虑,担心 ⑶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⑷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离开;亲戚,近亲及姻亲. ⑸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⑹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上前进献
⑺宣言曰:事见相职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⑻布衣之交--布衣,平民
四、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⑵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从小路
⑶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⑷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⑵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⑶倒装句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堂实录 篇6
师:经典的故事,鲜活的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能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廉颇蔺相如列传》恰恰是这样的经典的篇章。
师:《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纪传体就是人物传记,知道《史记》中写人物的三块内容吗? 生:本纪、世家、列传 师:具体说本纪记载帝王之事
生:世家是诸侯的传记,列传是名人的事迹。
师:这篇传记中有哪几个经典故事,同学们从小就知道? 生: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师:你用成语来概括,不错,浓缩的就是 生:精华
师:可惜还漏了一个故事,最好也用四个字。生:渑池争斗 生:渑池相会
师:我们姑且用渑池相会吧。当然我们也知道这次相会不是喝喝酒,唱唱歌,那么简单,我们以后会讲到。
师:这些经典的故事与哪些人物有关呢?越多越好,多多益善。生:廉颇、蔺相如 师:地球人都知道。生:赵惠文王、秦昭王 生:缪贤 师:缪贤是谁 生:赵宦者令 生:宦官的头子。师:还有 生:美人、左右 师:谁的美人左右 生:秦王 生:从者 师:谁的跟班? 生:蔺相如
生:舍人,蔺相如的舍人
师:对。开始是蔺相如当别人的门客,现在自己也有门客,说明 生:地位高。权力大
师:这么多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主角?或者是第一重要人物? 生:蔺相如 师:那其他人是 生:配角,生:起衬托作用,绿叶衬红花。
师:连廉颇也当配角,廉颇是谁?(朗读第一自然段)师:这一段这样写的意图是
生:说明一开始两个人地位差距大,廉颇有战功,有名气。师:而相如
生:只是一个普通的门客。为后文两人矛盾做伏笔。
师:对,一位是名人,一位仅仅是个人名。但蔺相如是怎样走上名人的星光大道的呢?生活中遇到了贵人,贵人是谁? 生:宦者令缪贤
师:缪贤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如的伯乐。(朗读第二自然段)在缪贤心中,相如是怎样一个人?(学生讲述缪贤故事,教师注意提及几个关键句式。徒见欺,求人可使报秦者)生:是勇士,并且有智谋。适合人选。
生:从相如对形势的分析,善于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头脑很清醒。
师:我看还有一条,擅长在险境中取胜,不按常规出牌。而这一切都是一块和氏璧惹的祸。(本篇文章其人勇士,有智谋这七个字是关键)
师:归纳第一个故事,都是一块和氏璧惹的祸,(学生讨论归纳,每句话中要有壁字)生讨论,老师参与
(归纳:赵王得璧,缪贤荐贤 相如决策,捧壁西行 章台取璧,怒斥秦王 迫秦斋戒,完璧归赵。从者归璧,请就汤镬)
师:这些情节中是如何体现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同学们说说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点。生:在相如的决策中,当别人在送还是不送的讨论时,相如的判断非常坚决。不可不许,说明相如做事很果断,这是勇敢。在分析答应的理由时,善于权衡利弊,又合情合理,这就是智慧。
师:讲得很好,这一节有这样几个词要掌握,均之二策,这里的“之”是 生:这,“之“翻译成这比较少 师:还有一个字,王必无人中“必” 生:一定
师:大王一定没有人,我愿意拿这块壁出使。这样翻译可以吗?
生:不行,翻译成“一定”显得太狂妄了,当时他还是小小的门客。还是“如果”好。师:到秦国的朝廷上,蔺相如的智勇有哪些?
生:当和氏璧到秦王手中时,蔺相如急中生智,巧妙的骗回了宝贝。师:你能猜测当时秦王的心态吗?能用一个词语来回答。生:欣喜欲狂。
师:相如的动作是一个词。生:前,走向前
师:文章中“前”这个字前面没有修饰词,如果要加修饰词你会加哪些? 生:很淡定,很平常 生:微笑的
师:这是多么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在高空中走钢丝,脸不变色,心不跳。师:老师有个疑问,秦王这么好忽悠吗?你会上当吗? 生:不会
师:秦王为何上当?这肯定与相如和秦王有关 生:这说明相如骗术高明,能抓住秦王的心理。
生:人狂喜时容易丧失理智,秦王忘乎所以,没有警惕心。生:也说明秦王拿城换璧那是假的,师:踏破铁鞋无觅处 生:得来全不费工夫。
师:所以上当也是正常的,不上当就不正常,这说明蔺相如的 生:智慧和镇定。
师:勇敢在哪里?找出一些动词?
生:持璧、却立,倚住。怒发上冲冠。师:还有吗
生: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师:有一句很夸张啊。老师是做不出来的 生:怒发冲冠。
师:出使秦国不容易,要有这样的绝技,估计当时秦王都惊呆了。
师:这次斗争老师想到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他的斗争原则是有理,有利,有节。刚才蔺相如就有利哦,只要璧在我手中,哥就不怕你,师:大家朗读蔺相如对秦王说的第二句话(学生朗读,注意其中的句式和重要词语)。这里我们可以除了智慧外,其实隐含着斗争的诀窍 生:有理
师:尽管秦国是个很无赖的国家,但还是要满足他的虚荣心,称他为强国,大国。强大的国家的元首更应爱讲道理吧。
师:这两个回合较量,蔺相如占了上风,这时我们看不可一世的秦王的表现。生:乃辞谢固请,诏有司按图,指出十五城予赵 生:说明秦王投降了,心软了,师:是说秦王有诚信,改正错误了。是这样的吗?
生:只是装装样子,这里的“指“,是随手一指,明显是不诚信,假装的。师:如果你是蔺相如该怎么办?能当面指责他弄虚作假吗? 生:指出他错误,臭骂一顿。
生:不行,秦王也是要面子的人,不能把他逼急。师:蔺相如是假戏真做。目的何在? 生:给秦王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一个台阶。生: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于是他提出了斋戒五日,然后送璧。
生:缓兵之计。这就是斗争中有节。不要把对方逼入绝境。弄个鱼死网破。师:有理,有利、有节、勇敢、智慧多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相如,真人杰也。师:现在璧回归了,而人留在秦国,璧是一块附身符,没有了璧,只有死路一条。而蔺相如居然没死。谁是什么救了他? 生:智慧和勇敢。
师:我们会怎样和秦王争论?(学生自由的说)(要璧没有,要头一颗)师:相如是怎样说的?(学生朗读赏析讨论)
师:这一段话说的合情合理,放在历史的背景中,让秦国觉得的确是自己理亏,并且实事求是的讲明现状,请求处罚。连秦王也束手无策了。读到这样的字眼的时候,生读(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我们一颗悬着心终于落地了。然而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节分解。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草根怎样炼成男神?
复习完璧归赵中的相关知识点
师:完璧归赵让蔺相如这个草根走上领导岗位,拜为上大夫,这时,又发生了一件很纠结的大事。什么事?用原文来回答。
生: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生:秦王和赵王约会,要和平不要战争。师:不去行不?
生:不行,前面秦国攻打赵国,攻城杀人,形势对赵国不利。也只能去。师:当时送别的场面特别悲壮,令人想到另外一个战国名人,也是草根。生:荆轲,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师:蔺相如第二次进虎穴。他和赵王的命运令人担忧。(朗读渑池相会这一节)师:这是弱国的赵王和强国的秦王之间的亲密接触,我们具体来还原当时的场景。(学生模拟当时的场景)师:出现了许多人物,生:赵王,秦王、两个御史,当然还有蔺相如。师:谁是主角? 生:蔺相如
师:下面是新闻联播时间,秦赵两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的相会的是在亲切、友好,诚挚的气氛中进行的,两国元首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坦率真诚的交换了意见,是这样吗? 生:不是,秦王的气场很大,连秦国的记录官也很嚣张,生:秦王让赵王弹奏瑟,赵王不得不谈。
师:相互学习音乐吗,老师印象中这种“瑟”乐器好像是女子玩的,“瑟”估计秦王是准备好的,让赵王玩这玩意,秦王自己有想法了。生:想侮辱,欺负他,老实人吃亏。
生:连秦国的记录官也趁火打劫,大笔一挥,令赵王鼓瑟,这个就是羞辱。师:“令”有何含义?
生:是威逼,不得不做,逼迫赵王。
师:这些紧张的场面可以说是铺垫,这是我们的相如该出手了就出手了,其中包含着智慧和勇气。
生:相如前曰,让秦王也为赵王演奏盆缶,来相互愉悦,我弹瑟你奏缶,这是合理的,这就是聪明智慧。
生:当看到秦王发怒时,不答应。相如立即走上前,跪着请秦王演奏,并且暗示我要与你同归于尽,也是智慧和勇气。
师:其中“前进”是古今异义词,向前进献。
生:秦王演奏的是缶,这和瑟有区别,缶的级别较低,是盛酒的器物。这是针锋相对。师:对,针尖对麦芒,寸土不让。最能体现相如勇敢的句子是?
生: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是大勇气。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师:这里还有个侧面描写,写到了赵国的记录官。为何说“顾召”这个词? 生:赵国的御史一定吓怕了,手足无措。更能衬托体现相如的气势。
生:以首都咸阳为赵王寿,说的很巧妙,让秦国国君无话可说,陷入被动的境地,师:所以写秦王的狂妄和无奈以及赵国君臣的懦弱无能就是 生:烘托相如的有胆有识,有礼有节。生:这些人都成了相如的背景。
师:老师有个疑问,相如的两次使秦,不就是靠胁迫这一法宝吗?这和我们平常的绑架勒索有什么不同吗?课外可以去思考。
师:总之,两次斗争,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表面上看打了平手,实际上和强大的对手打平手就是胜利,维护了个人和国家的尊严。这一次的胜利,提高了赵国的国际地位。也给相如带来了烦恼,什么烦恼?
生:和廉颇的矛盾公开化,这对赵国是不利的。
师:在中国,两个优秀的男人在一起,往往容易出一些矛盾,历史上孙庞斗智,还有一句俗话,叫既生瑜 生:何生亮。
师:你们认为两人的矛盾是什么原因,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生:位居我上,还有吾羞,不忍为之下。
生:无非是相如出身地位低,只是会耍嘴皮子,认为相如是贱人,出身低贱。师:相如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智勇过人,在廉颇面前却是如此的窝囊?你怎么看廉颇挑衅这件事?
生:既然地位是相如高,权力是相如大,当面讲清楚。
生:当廉颇来的时候,何必避让。针锋相对。相互碰撞,谁怕谁? 师:你们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勇敢者?一味的避让就是懦夫?
生:我认为相如是真正的勇敢者,能够忍受委屈的人才是男子汉。马云说,男人的胸怀靠忍受委屈撑大的。
师:老师想到了钻胯下的 生:韩信
师:老师想到了卧薪尝胆的 生:勾践
师:朗读舍人的一段话和相如的回答,这是一位真正大丈夫的心声。(学生朗读当场背诵)。师:相如面对廉颇的几次挑衅,他选择的不是以牙还牙,而是引车避匿,只因为他时刻牢记“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从而以德报怨赢得流芳百世的将相和。师:连老将军也感动了,廉颇是很直率的,也是蛮可爱? 生:肉袒负荆,师:在古代,露出自己的肉体也需要勇气,中国人忌讳裸露自己的身体。除了小孩子可以光着身体到处跑。以外,成年人绝对不可以将肉体裸露人前。师:廉颇称自己为 生:鄙贱之人
师:原来是称相如,现在称自己,很幽默,也需要勇气。
【《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学生版)】推荐阅读: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10-01
《廉颇蔺相如列传》12-06
廉颇蔺相如列传成语12-15
高二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必修10-20
2017《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doc09-03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练习及答案10-08
《廉颇蔺相如》教学设计05-29
廉颇和蔺相如的颁奖词07-06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言文翻译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