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2024-09-27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精选15篇)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1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读完了《孩子你慢慢来》我在主人公华安的童年里看到这些:他把长长的东西都吆做龙;想让自己变成好孩子嫁给白马王子;听妈妈每天晚上读《水浒传》《希腊神话》《安徒生童话》;放学回家之后去工地捡了一块木头,或却皮带回家;和弗瑞第一起分享从超市里偷来的巧克力;还有和弟弟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其中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寻找幼稚园》这一篇,在这篇当中我一看到了台湾幼稚园不同于外国幼稚园的地方。台湾的幼稚园到处都是正正方方的门,在这些门里面一排排黑压压的小脑袋,在哪里摇动,他们每天上三节课每节课四十五分钟,在上课时还不能出去上厕所和喝水,上的课全是令人惊奇的,比如认字课,美术课,音乐课,算术课,英语课,等等,完全就是小学生的课程表。而小主人公华在德国的幼稚园里根本有这些教室布置的教课内容。得过幼稚园所谓的教室非常像起居室,一个角落里叠着厚厚的海绵垫,哪里可以任意聊天和翻滚。还有造和木和剪纸的地方。两个国家所有的幼稚园的教室布置不同,连上课的方式也不同。在德国的幼稚园里,随便你做什么事情,如果你想去搭积木,而老师今天要讲《安徒生童话》那些也没有关系,可以随便你。

我觉得,台湾幼稚园的教室布置和教学页需要改一改了。如果这是一个小学,我无话可说,可这是一个幼稚园啊,我们小学生杰克也只有四十分钟,这些幼稚园的小朋友怎么受得了四十五分钟的考验呢?再说,他们这么小的时候让他们自由一些,毕竟他们还什么都不懂。我小时候的幼儿园和台湾幼稚园几乎一样,“排坐坐”改成了“组组坐”,“分果果”改成了“发本本”。

寻找幼稚园,寻找我们快乐的幼稚园。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2

镜头一: 孩子教会我———停留片刻

六月的某一天下班回家, 女儿在楼下和爸爸一起擦车, 见到我回来了, 很开心, 把手掌张开, 露出了几个小圆点。 我问:“这是什么? ”女儿很认真地说:“这是我摘的杨梅! ”

“哪来的杨梅? ”

“这是我摘的, 我们小区就有杨梅树呀! ”

我怎么不知道? 我对杨梅的认识:一是又红又大, 从水果店买来的; 二是小学课本上有一篇文章叫 《我爱故乡的杨梅》。 仔细想想, 我还真的不认识杨梅树, 也没有过从树上摘下杨梅的经历。小时候, 只有婶婶告诉过我她小时候上树摘杨梅的故事, 那时的我好羡慕。

女儿小跑着, 很兴奋地把我带到杨梅树前, 眼前不算很高的杨梅树让我有些意外, 之前的间接经验让我以为杨梅树都是高大的, 会结满果子。 眼前的这棵, 只比我高一些, 其貌不扬, 只有少许青白的果子在树冠下方, 也许是还没有到它完全成熟的时候。 但这些, 都不会影响让它成为一棵杨梅树, 女儿所指的这棵, 的的确确是棵杨梅树。 以前看到它, 我也没有在意过, 因为完全不认识, 长了果子也没有见到, 直到这一刻, 女儿教会了我———这就是一棵杨梅树。

孩子教给我的不仅仅是一棵杨梅树, 更是在提醒我, 停留的片刻会生发出美好的事物。

镜头二: 孩子提醒我———不要错过

工作的每一天, 节奏都是紧张的, 稍一打乱, 就会让人手足无措。 这天, 小A同学出状况了, 还没等我走进教室, 就听见几个同学喊着:“体育课上, 小A把小B的牙齿打掉了! ”我的脑门一热, 怎么会这样呢? 我没有回应孩子们的叫喊, 快步走到小B同学的面前, 急切地问:“怎么样? 牙齿是怎么掉的? ”小B同学看着我, 挺绅士地说:“没事儿, 那颗牙本来就是要掉的! 不要紧! ”

看到孩子没事儿, 我的心安定下来, 把小A同学留在走廊里谈话。 小A很紧张, 我的手拉了拉他的衣袖, 他下意识地转动了一下身子, 目光撇向了与我的眼神相反的方向。 我的头又朝他靠近了一些, 他竟然往后退了一小步。 这样的身体动作让我很吃惊, 这时的他犹如惊弓之鸟, 仿佛在等待暴风雨的到来。 我试探地问:“是不是怕老师批评你? ” 他瞧了我一眼, 点了点头。 我在之后的谈话中, 尽量以局外人的身份, 以平和的语气和小A交谈, 了解事情的真相, 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原来, 只是不小心碰到了快要脱落的牙齿, 并不像之前那些同学讲的是 “小A打掉了小B的牙齿”。

如果一开始我没有平心静气, 没有注意到孩子的肢体语言, 这个孩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不敢往下想。 慢下来的这一步, 让我不至于给一个孩子贴上固定的 “标签”。 面对孩子, 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 小心地呵护着, 试探着, 教导着……又岂能错过一次平等的交心呢?

很多家长对我说没有时间, 我也常对女儿说:“妈妈很忙, 没有时间……”其实慢下来的不一定是脚步, 更应该是一种心态。

蹲下来, 试着从孩子的那个视线去看待这个世界;

停下来, 让生活中的某一个镜头定格成一道风景;

《孩子,你慢慢来》 篇3

黑衫黑裤的老妇人把我要的二十几支桃红色的玫瑰从桶里取出,交给小孙儿,转身去找钱。

小孙儿大概只有四五岁,清亮的眼睛,透红的脸颊,咧嘴笑着,露出几颗稀疏的牙齿。他很慎重、很欢喜地接过花束,抽出一根草绳绑花。花枝太多,他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小的人儿又偏偏想打个蝴蝶结,手指绕来绕去,这个结还是打不起来。

“死婴那,这么憨!卡紧,郎客在等哪!(笨蛋,赶紧的,客人在等呢!)”老祖母粗声骂起来,还推了他一把。

“没要紧,阿婆,让伊慢慢来。”

安抚了老祖母,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小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上面是台湾作家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一篇文章的一部分。

这篇文章写了龙应台买花时的一个简单情景,这个情景却体现了她对一个小男孩的理解和爱,这也是她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份感情。龙应台的每一本书里,不管是最深刻的批判,还是最柔软的叙述、回忆,都同样写满了“感恩,谦卑,悲悯”。她用一位母亲的博爱,关照着那些被遗忘的、被侮辱的、被伤害的人群。

我们是否都能这样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在深爱着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能够时常分一份爱给别人的孩子?

我曾经见过一位在班车上揪打别人孩子的男人,他也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下午的班车上有很多放学的孩子,他们正充满着生长的活力和对于事物的兴趣,不时吵吵闹闹的。孩子们的吵闹让这位粗矮的男人心烦,他突然暴怒起来,起身揪住身边一位十岁左右的男孩耳朵,狠狠地一个耳光打了过去:“我叫你们吵吵!吵你奶奶的!”

那个被打的男孩捂着脸愣在那里,他甚至都没敢哭。

我还在公交车站看到过一位中年男人挥起手臂,把一个正上公交车的小学生拽了下去,然后自己挤上车。

其实,我们应该想到,理解和爱别人的孩子,也是间接地理解和爱自己的孩子,因为别人的孩子是我们孩子的同龄人,而我们的孩子要长期地置身在同龄人的环境中,不仅要一起参与生存的竞争,还要时常地寻求合作与帮助。在我们宽容、仁爱地对待别人孩子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制造一个别人也可能这样对待自己孩子的环境;而在我们粗暴地揪打别人孩子的时候,我们也是在制造一种环境,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可能这样被别人随意地揪打。这就是环境对于人的循环影响。

在这本书里面,龙应台更多地写到了自己养育和陪伴孩子成长的一些故事。安安和华华上幼儿园的经历,他们成长的趣事,她为他们读睡前故事的情景。母亲的细致和温柔,尽现在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中。

父母亲的胸怀是孩子成长的天空和大地,它们有多大,是什么样子的,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4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孩子你慢慢来》故事讲的是著名作家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成长过程中的所感所思。她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不曾想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亲,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用爱与理智抚育上天送给母亲的礼物,用心地感受生命与这个世界最初的接触,感受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悦与泪水。文中没有跌宕的故事情节,没有峰回路转的曲折,但有无数的忍俊不禁,无数的低回温柔。成长,是如此可爱的过程;母亲,是这样一个温暖的字眼;孩子,是这样的让人心生温柔„„

看了本书后我感悟到老师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当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能心平气和地与学生谈话,不添加任何的主观色彩。我们往往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就会让人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作为老师的我,如果总希望孩子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以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思考如何培养孩子,那必然觉得自己被缠上了重重枷锁,束缚的不仅是自己曾经的雄心万丈,还有孩子那越来越脆弱的心灵。我们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在我还是十岁左右的孩童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许多。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别急,慢慢来,孩子还小!”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5

但又有多少家长愿意等待,其实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优秀,是小天才。慢慢的孩子本身也和家长一样渴望优秀,让人觉得生活太过于浮躁。

我们不得不承认,并不是每个人生来都是天之骄子,那在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中,该怎么办呢?慢下来吧,从容的做好自己生命中的男(女)主角,天之骄子的舞台没有你,无所谓啊,你踏实的走好你人生的每一步,你永不会丢失舞台。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6

寒假里拜读了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读着读着,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浮现在我眼前,作家以往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文字却令人惊叹,因为这本书里作者的角色是一位母亲,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如此细腻的描写,眼前彷佛出现龙应台女士如何跟儿子相处和教导的画面。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亲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而我也在这文字中寻找做个好妈妈的身影,希望文字可以浸润我的心灵,让我和Nemo共同成长,让我心平气和的陪伴着Nemo一天天长大。

还记得书的封面,一个孩子低着头,默默地走在一片落满枯黄树叶的路上。他小心翼翼,又仔仔细细,貌似在落叶中寻找自己的宝贝。让我不禁想起我的Nemo在上山的小路上探险,捡树叶、抓小虫子……寻找他眼中的大自然。

作为一个六岁孩子的母亲来说,文中有段话深深地触动着我了我:孩子本来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天下母亲做女人的礼物。每读到这里心中就有一些情愫在荡漾――体会着做Nemo妈妈的甜蜜和幸福、回忆曾经做孩子的童真和快乐、回忆和Nemo一起亲近小植物、小动物时的欢欣和好奇。这些感受凝在一起,让我很难说出到底因为什么而感动,而喜悦,而舒畅,可确实就是能听到自己的笑声不断,轻轻带过的那种笑。

一直以来我希望用行走陪伴Nemo成长,带他去我们想去的地方,让他用他的小眼睛去看世界,用小耳朵聆听美好的旋律,用身体去感受行走中的美好,快乐,甚至挫折痛苦,然后我和他的爸爸陪着他成长,希望Nemo会在自己拥有的经历中,成长。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敢作敢当敢勇敢大Nemo。

《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夹杂着许多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照片,那是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它记载着一个个母亲用爱滋润着孩子,用耐心哺育着孩子的感人故事。边上那些美丽的文字“孩子将我带回人类的原始起点,在漠漠穹苍和茫茫大地之间我正在亲身参与那石破天惊的‘创世纪’……”,让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教师和Nemo的妈妈,我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着,熏陶着我的学生我的孩子,让他们慢慢的成长,丰富着他们的学识与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请相信孩子带给我们的是孩童般的心灵,他们为我们展示着这个社会各种的美好面,这难道不是一种天赐的恩惠吗?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7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在一个班级里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却很大。学困生的状况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其原因有的是学生自身方面的,由于每个个体在其自身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如自身基础差、缺乏自信,等等。也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采取高压手段,迫使子女明不为,暗行动。现在社会飞速发展,有的家庭迫于经济原因,整天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让孩子“自由”发展,甚至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许多家长喜欢自由,自己整天忙于应酬、娱乐,如:打麻将、K歌,今天在这个朋友家,明天在那个朋友家,难以给孩子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只要孩子每天去学校就行,作业什么的不是他关心的事。还有的是由于突发事情的影响,导致孩子心灵受伤,让孩子厌学或学习成绩落后。上述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极有可能让孩子沦为学困生。

学习心理学就知道了期待效应的奇效:当你对孩子传递积极的期望时,会使这个孩子进步加快,会向着你想要的方向发展。反之,向孩子传递消极的期望,效果是相反的。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赏识学生。赏,含有欣赏、赞美之意;识,含有肯定、认可之意。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和肯定受教育者的优点、长处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因而我们首先要从态度出发,不要觉得学困生是班级里的另类,而应该像对其他孩子一样公平地信任、尊重和理解。其次要从行动出发,宽容学困生,激励学困生,提醒学困生,让他们在班级快乐地成长。

一、真诚关爱,以情动人

关注学困生,就是真正做到以情动人。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你对他好不好,真好还是假好,他们会有敏锐的感觉。我们教师面对学困生的时候,首先要做到信任学困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然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明白他们的任何感受,和他们做知心朋友。最后要做到“宽容”二字,对每个学生都不应苛求,尤其是对学困生。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应先耐心听他们解释,问清事情的原由,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不能因为一件事情就否定一个人,应该就事论事,不做人身攻击,不给学生下定论,要给他们改过的机会,鼓励他们以后少犯错,不犯错。

二、树立目标,分层赏识

我们知道,在生活中要有自己努力的目标,并为这个目标去努力,然后让目标实现,这样的生活才会更充实,更有成就感。如我现在班级里有一个学生,他平时在班级成绩差,同时非常安静,安静到让你忽略他的存在。他写的字没有几个是完整的,也没有几个是你会认识的,在批改他的作业时我把他叫到旁边,肯定他其中能看得清楚的字,然后肯定地告诉他:相信你会写得更好、更认真。果不其然,坚持了两个月,现在大部分的字都不会“缺胳膊少腿”,能看得清楚了。

三、发现兴趣,赏识激励

许多学困生及厌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是重要病因。教师工作的重点是找到他们学习的兴趣点,通过赏识教育激励的手段,激发其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想让孩子喜欢你自己所上的学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喜欢你这个老师。当孩子喜欢你这个老师以后,他自然就能“亲其师,信其道”,然后教师再教给孩子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会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了。

四、宽容对待,冷静处理

对于违反课堂纪律等错误行为,教师应该宽容对待,冷静处理,及时控制并加以防范,避免这种现象在课堂中蔓延,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如我现在的班级里有个男生,我正在上《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的时候,突然发现他在不停地嗑瓜子,当时我心里真的很生气,更气的是,当他发现我看他时还若无其事地嗑瓜子,当时真想狠狠地把他揪起来。可是课堂当时其他学生比较活跃,没人注意到他,我就什么话也没说,边听其他学生发言,边把他的红枣帮他塞到抽屉里,并用语文书挡住,给他一个警告的眼神,他也就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了。事后先跟其他同学了解他在四年级时的表现,然后把他叫出来单独说课堂纪律,半天就听到他“嗯,嗯,嗯!”接着我跟他父亲取得联系,知道这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离婚,跟奶奶生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年难得看到父母。每次做坏事的时候,老师都会与他的父亲或母亲联系,事后他的父亲或母亲就会跟他打电话。原先他跟父亲在广东汕头读书时制造的动静更大,没办法,只好送到老家给奶奶带。了解情况后,我的心沉甸甸的,这么个缺爱的孩子,他的本意不听课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对他更多的关注。还好当时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他,不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今后对他的关注度更应加强啊!

五、建立机制,肯定评价

1. 建立学困生情况记录。

寄宿学生:曹某某等四人。无人指导学习学生:张某某等八人。身体残疾的学生:黄某,脚步方便,说话不利索,集体活动不适合参加。家庭情况特殊学生:张某,父母离异,跟奶奶生活,性格孤僻。赵某,常年与弱智母亲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很了不起了。

2. 制定“结对子”帮扶计划。

班级里的学困生都有一个固定的帮扶知心“小老师”,这些“小老师”会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从字词、朗读、句子、阅读、计算与单词等方面进行辅导。学习方面以科为单位,主要帮扶的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科任教师要与帮扶人和帮扶对象一起研究,帮助制定帮扶计划,使帮扶活动有效果。

3. 定期家访。及时反馈孩子在校学习情况和表现,跟家长沟通,共同督促孩子进步。

4. 利用作业批语。

每次学生交上来作业本,作为教师,你千万不要为了省事只给孩子评一个等级,可以在作业本上写出你对孩子的期待,写出他的优点,写出他今后努力的方向,这样孩子对作业本的期待值会大大增强,孩子也就有一个学习的方向了。(下转67页)

5. 建立评星评比。表格如下:请实事求是地填写你心目中的学习名星,为他们加油!

此次评选的同学,你觉得他能获得哪个星?或是都可获得?在相应的格中打上“√”。评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孩子你慢慢来 篇8

回想作为幼儿老师的自己,在孩子的活动中,有时候催促孩子快快说、快快回答问题,中餐时让孩子快点吃,游戏活动后让孩子快快整理玩具,午睡起床时让孩子快快穿衣。若有动作慢的磨磨蹭蹭,我便不由分说地“包办了”。

记得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的集中小结,孩子们都兴致勃勃,有声有色地讲述自己在活动区的表现。美术区一位小朋友展示了作品,大家异口同声否定,都说看不清画的是什么。这位小作者本来说话有一点口吃,被孩子们这样一说,半晌无语,眼里充满了紧张,更加结巴,“我画的……是是是……”大家伙都笑起来了。我马上蹲下来握住他的双手鼓励他:“不着急,你慢慢说,老师会等你。”顿时,教室安静下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等了又等,他终于说出:“我画的是净化空气的飞机,这是黑烟,飞机被挡住了。”原来是这样,难怪孩子们看不懂。我一听,多么有创意的想法,我立刻表扬了他,给了他最佳创意奖。其实,师生之间的等待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老师的等待恰逢花开。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优秀 篇9

龙应台是个聪明的妈妈,她的孩子们是幸运的,她也是幸运的,在孩子的问题上选择了这样一个理智的做法。《孩子你慢慢来》,是的,慢一点,我们可以感受上天给我们安排的是多么丰盛的礼物。更真切地感受爱,我们才会生出更多温柔的情怀,更多的爱。

所有的育儿书都告诉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这样那样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认为他样样都不应该落后,我们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是的,我们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想起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作文 篇10

《孩子你慢慢来》写到“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对龙应台而言做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人一生当中的重量是何等的重!

书中以第三人称来叙事,仿佛作者也在和读者一起来打量这对母子的生活常态,你看不到一个母亲面对着你絮絮叨叨那些生活的细碎。华安在玩耍在淘气中认识这个世界,妈妈在做家务在赶稿子在给孩子念书在生气,那些文字最朴实、最细腻、也最简洁地还原了一幅幅岁月画面,几乎取消了一切可能的抒情、感慨、议论、说教,只是干净利落的描述,让你看到,听到,触摸到,然后思考。思考的不是如何如何成才,不是如何如何出众,而是让人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遗失的细节。它们渺小、无谓,它们太习以为常,太容易被遗忘,可它们就这么漂漂亮亮地给留了下来,写了下来,一篇篇,一幕幕,长长短短,晶莹剔透,甚至不要求情节完整,只要纳依附在事件上的情绪传达出来,就行了。

拜读此书以后,我才深深感受到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万丈深情,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字里行间不单单是传统的母职的歌颂,而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在书中,我发现许多句子充满了爱,体现出龙应台十分爱自己的孩子,因为龙应台以一种母亲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自己的儿子华安教育成了一个“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懂得了母爱和做母亲的辛苦。作为大多数母亲都对待自己的孩子十分严格,这一点使孩子发生了叛逆心理,而在这本书中龙应台和两个孩子相处十分融洽。作为孩子都有几个无知的要求,比如说要妈妈很温和、要妈妈不打人不骂人、要妈妈不逼自己做不想做的`事,这些要求并不过分,但要做到却很难,而龙应台全做到了。此书还告诉大多数母亲,如何做最优秀,最讨孩子欢心的母亲。做一个孩子忠实的观众或者拉拉队员,虔诚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哪怕不能时刻牵头引领,只能望向他蹒跚的背影而已。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平等对待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像龙应台一样尽职的好母亲,满足孩子们那些无知的要求吧,因为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孩子,请慢慢来。

你是否愿意让孩子“慢慢来” 篇11

在这样一个追求速度、效率第一的时代,成人不得不以“快”为先,在对待自己“缓慢成长”的孩子时,也同样用效率去要求他们。但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追求效’率,无疑于揠苗助长,其后果也是不言自明。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允许孩子“慢慢来”呢?

慢是宽容错误也是教育契机

《放牛班的春天》(一个著名的教育影片)

放牛班——一个“麻烦制造者”的集合体。曾让很多老师“下课”。但怀才不遇的音乐家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发现了这群孩子的天赋。将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了放牛班合唱团,这群孩子的变化从这一刻便开始了。

影片中的一个片断或许可以给我们启迪。一次,马修走在楼梯上,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惨叫,原来是有学生恶作剧,弄伤了门卫马桑大叔的眼睛。按照学校规定,肇事学生肯定会受到严厉惩罚。但马修暗自找出这名学生后,认真地对他说:“我们也许可以私下来处理这件事情……我可以不把你交给校长,但是我仍然要惩罚你,你负责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肇事学生同意了。在照顾马桑大叔的过程中。这位学生感受到了马桑大叔的和蔼、善良和宽容。一个星期后。马桑大叔病情恶化,这名学生非常焦急不安,并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愧疚。

在这个片段中。马修正是用宽容和智慧拯救了这个孩子,让他在错误中成长。而这也告诉我们:成人要学会宽容孩子的错误。并把它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在孩子成长中,似乎总有无序的枝蔓,可是只要不危害成长,老师或家长就应容忍它的存在。而不必急于修剪。而且必须让孩子充分展现自我,包括一些缺点和不足,学会让他们在尝试错误中不断地发现自我、调整自我,从而实现孩子个体的自我教育。

慢是成长给孩子自我生长的时闻

徐慧莹(小学教师)

很多大人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都做得很完美。以至于孩子稍一出错,就横加指责。其实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得一些父母没有很好地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没有认真地考虑到“健康快乐”四个字。平日里个个都是惹人喜爱的小精灵,一旦犯了错误,怎么就被老师和家长训斥得像一只受了惊的小动物呢?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校应该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每个老师都应当给予孩子在学习上更多宽容和耐心,让孩子有自我生长的空间和时间。

不单单是孩子要慢慢来,老师和家长的心态也要“悠着点儿”。一个人求学的道路是那么漫长,如今又在提倡“终身学习”。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那么一个点、一段路上对孩子太过于苛求。社会的浮躁。人心的浮躁。造成人们的急功近利,这既逼疯了师长。又逼伤了学生。众所周知,人的身心发展是遵循一定规律的,因此生命生长的规律不容违背,否则迎接我们的将会是灾难。

慢是智慧可以倾听心灵的回声

杨戎(记者)

我认为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不少父母的心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时间。大人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而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大人们都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并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所以大人们依然无法躲避。虽然很多家长都歆羡鲁迅、郑渊洁等人对孩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却不敢践行。这是为什么昵?一句话,就因为没有他们的资本。在巨大的“隐蔽的遗产”保护下。鲁迅、郑渊洁等人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而我们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则是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所以尽管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就这么简单。

当然不少家长也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他快,正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生命飞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体去追赶新奇;他慢。也是因为他听到了心灵的回声,所以。他要停下脚步去猜测那个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故此在这些非关理性、直指心灵的游戏中。快乐是最高的准则。大人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

有个教育学家说过: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应该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欢儿、理解孩子莫名沉默。我认为这话对极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为世俗所谓的意义所累,也不存在社会所谓利益的争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

慢是欣赏请不要打扰孩子

柳洋(家长)

今天看佳佳在球池玩,佳佳双手各拿一个球,反复地爬上楼梯,再越过障碍。然后从滑梯滑进球池。再从球池里“跋涉”出来。再上楼梯。乐此不疲。因为佳佳手上拿了球,在球海里“跋涉”就更加辛苦一些,她时不时地陷进去再爬起来。爬上出口的台阶也要费不少劲儿。有一次佳佳还直接滚了下来。好在我现在心态越来越平和。也比较能理解佳佳。所以不会去“打扰”她。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考虑,我肯定会忍不住上前去“引导”佳佳——过球池的时候手别拿球,这样才容易保持平衡,而且脚要在球池底部趟着走。才不容易摔倒。可是我知道此时在佳佳的心思里,她在意的不是如何平稳快速地通过球池。而只是在体会和“享受”那种“苦苦挣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也许佳佳会体会到另外一些掌握平衡和控制身体的方法,我相信当某一天佳佳玩球池游戏时,如果关注点变成了怎样提高过球池的速度。佳佳就会去摸索相应的方式了。慢慢地发现该怎么走才快速安全时。那样得来的经验。应该比从家长那儿听到的更有益。所以我一直在远处静静地看着佳佳,尽管佳佳在不停地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却从未显示出痛苦的表情,相反是乐在其中。

所以我们实在没必要在孩子并不需要某种引导的时候去指导她,或是有不必要地焦虑。聪明的家长就让孩子慢慢来好了。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800字 篇12

从书中隐约看到德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这里指的是台湾的教育)。幼儿园时期德国教育就是玩玩玩,而中国的大部分孩子已经开始认字了。一年级孩子的家庭作业用时,德国是一个半小时,中国是八小时!我说不清哪个更好?导致这结果的缘由太多太多。相信有很多人听过这句话,叫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也相信有很多人觉得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这么觉得,人生很长,这是一次马拉松式的长跑,暂时的领先不算什么能成功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看到一则关于日本小学生用餐的新闻,让人叹为观止。孩子们全程帮忙,互相协作,不浪费粮食,还能做到垃圾分类。日本这个国家,我心中本能的有一种反感,但我不得不承认他们教育的好,孩子是国家的希望,未来。相比之下,我们的教育真是差了太多,每次放学时的校门口,就像一个垃圾场,到处都能看到随地乱扔的果皮纸屑。有时也会觉得教育很无奈。在课堂上,老师说的再多有什么用呢?似乎改变不了什么。所以我觉得其实在什么年龄就应该学什么,适合时宜的学一些事情做一些事情。看到孩子不单单想到成绩,还有他们身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善良的品质,正直的为人,可爱的笑容等等。是的,我赞同作者说的:孩子,你慢慢来。享受生命中所经历的一切,世间有太多美好的东西,童年就更不用说了。我希望孩子们长大以后回忆起童年时脸上还会洋溢着笑。孩子,你慢慢来。你可以躺在绿绿的草坪上看天上飞翔的小鸟,飘飘悠悠的白云,偶尔驶过的一架大大的飞机。你可以在小树林里寻找未知的宝藏,玩上一整天都没有关系。你可以迎着春风放风筝,采野花,捉小虫,尽情的奔跑,你可以……不用担心时间流逝,不用担心繁重的功课。慢慢享受这世间的美好。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500字 篇13

《孩子你慢慢来》是作家龙应台写的,虽然没有太多的好词好句,作者却能把所有真实的事情和真实的语言都真真切切的描绘了出来,整本书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画面就在你面前似地。

这本书讲的是主人公华安和华飞(作者的两个儿子)的成长过程,因为作者是台湾人,而她丈夫是德国人,所以华安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不懂的东西都会用两个国家的语言分别问一下爸妈。一天她遇到了长者一双翅膀和羽毛,两只瘦脚,一把尖嘴的东西,问家长这是什么?妈妈说是鸟,爸爸说是“Bird”。几个月后他看见一只大公鸡,兴奋的喊着:“啵!妈妈,啵!”妈妈看了看,这不是大公鸡么?嗯,和鸟相似,这不是Bird,啵,是什么呢?虽然安安把“Bird”说成了“啵”,可他还是很兴奋。是啊,一岁不到的孩子能记住一件事物就很不错了,说错了可以改,以后的时间多的是,要让他慢慢来,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篇14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

龙应台女士的《孩子,你慢慢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么的温馨。从他生下安安,记录的有关安安的一点一滴到生下了弟弟华飞,记录下安安因为母亲对华飞的爱而出现不平衡心里的种种表现,直至最后安安接受了华飞后与朋友间的小故事。里面都包含了龙应台女士对安安、对华飞的爱。

而其中,我最感同身受的就是安安与华飞争宠的小故事。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妹妹寄住在我家,妈妈总因为我没看好妹妹、因为我和妹妹争一个漂亮的碗、争一把小小的勺子而对我发脾气的样子。那时候我的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做姐姐,要让着妹妹一点。”可是,也才6、7岁我怎么会有这么大度的想法呢?我只知道,妹妹出现以后,爸爸妈妈也总是抱她却不抱我;每个晚上妈妈总是抱着妹妹入睡,而我却只能和奶奶挤一张床,最后甚至连奶奶我都要跟妹妹分享;就连每次吃好吃的我也不再享有优先权了。这时的我总是觉得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爱妹妹胜过爱我。于是,我讨厌妹妹、我讨厌她住到我家里、讨厌要跟她分享一切属于我的东西、更讨厌每次大家都因为她的哭闹而指责我。直到我长大后,我才发现原来妹妹有的这些我也曾拥有过,原来我也有这么幼稚的时候,原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是最爱我的,只是醒悟这一点时我已不再需要什么都跟妹妹争、什么都跟妹妹抢了。

当然龙应台女士也发现了安安这一个心结,她从另一个角度让安安知道“安安现在有的,弟弟却没有;而弟弟现在有的,安安在小时候也曾享有过。”与其喝止安安不许对弟弟这样、不许对弟弟那样,不如让安安换位思考,引导他知道每个人每个时期的需要和经历都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也不会因为多抱弟弟、多亲弟弟就不爱自己。可能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会让大人气的跳脚,(www.fwsir.Com)以至于大声喝令孩子。但是如果真这样做了,只会让孩子的内心更加孤独、更加悲伤,若我们大人也能换个位置、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用我们温暖的怀抱去让他感受我们是爱他的、我们是包容他,在理解孩子的行为的基础上去让孩子明白一些道理,孩子就能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下更容易接受一些现实,从而使孩子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600字 篇15

很喜欢这本书的卷首语,传达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静逸的感觉,“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书里记录了孩子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和每个家长遇到的一样,有让你出乎意料的惊喜,有让你不知道如何解答的困惑,有时让你感受到暖暖的温情,有时又让你怒气冲天。每个家长都知道碰到这些让你无奈的事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在面对这个古灵精怪、奇思妙想的孩子时,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个折扣。我们忍不住会教训他应该怎么样,会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总是很欣喜他有出乎意料的进步,却难以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义上的`退步。

上一篇:大堂副理案例三则下一篇:票据市场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