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2024-09-24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共14篇)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1

夜深的时候,一个人静坐床头总会想起儿时的记忆!

记得那年第一次去你家的时候,我们都还很小。你的父母为了给你更好的条件念书,去了很远的南方打工!

你第一次邀请我去你家玩,我很开心,也很乐意!跟着你走了几里的山路。一路走去,虽然,有点累,但我们走得很快乐。我知道,你也很久没回去了,年纪小一直寄读在外婆家,也不知道到家时,破旧的木房屋内,已经落满灰尘。那时的我们也很勤快,因为是下雨天,我们拿起老式的木桶干起了家务活,把屋子内认认真真地打扫了一遍,但打扫的过程很快,在我们自己的认为里应该很干净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打扫的应该是不行的。

打扫完屋内,我们就开始洗饭锅,但是你家没有米,怎么煮饭呢?你很勤快,跑到你的伯父家借了一大碗米,你的伯父对你是可以的,叫我们去他家吃饭。但被要强的你给拒绝啦!和伯父说:“有客人来了”,你伯父拿你没办法,笑了笑……但是没菜,该怎么办?你确实很勤快,又跑到伯父家要了两个大土豆把它作为我们的主菜,现在想想,确实很美好。但是我们是两个大男孩,怎么会做这个土豆菜呢?对我来说,我很纳闷。幸好有你,你确实很勤劳,你卷起你那瘦小的手臂,叫我去洗菜锅,你切土豆。我现在记不起了那时有没有把菜锅洗干净。

因为下雨,因为没有油,因为只找到仅剩的一点盐,你就端起菜锅顺便从你家屋后的石沿下接的水就开始煮了起来,我烧火,你煮土豆,半个小时,你说熟了,叫我把火熄灭。但是米饭煮焦啦,没办法,相视一笑,洗净三个碗,两双筷子,就开始开吃了。

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确实很难吃,但是很开心,那时我们都已经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啦!不是小孩子啦!当然,现在回想确实还是比较小的,毕竟只是小学生。

而如今相隔近二十多年啦!我却忘不了那深刻的画面,它时而浮现在我的脑海。而今我们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路。

如今,很多年没与你联系啦!只是偶尔听到关于你的消息,我想,你同样也只听到关于我的一些事情吧!但我不知道那远去的深刻画面你是否也与我一样这般怀念呢?我想,或许与我一样吧!

其实,人长大后。有很多让人不能左右的事情,也出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时而发生。但是,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这就是所要走的路。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那样怀念过去,那样思念着儿时的记忆!

或许,一路走来。走得太急,忽然,回过头才发现自己离过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2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的散文《春》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 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无限希望, 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 奋然向前。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 一幅风景画。

文章一开头, 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 粗略地勾勒春天的轮廓画:“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由于抓住春天的特征来点染, 给这幅轮廓画抹上了迷离的色彩, 创造了一个动人的意境, 引起读者对春的热烈向往:春天, 该是怎样的美妙啊!然后, 作者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 细致描写春天的动人景象。先写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 绿绿的”, 突出草的绿, 描写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次写花, “桃树, 杏树, 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突出花的争相斗艳, 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第三幅画写春风, 着力刻画春风的“温馨”“鸣唱”, 描绘出春风送暖的胜境。第四幅画面写春雨, 渲染春雨的“轻柔”“湿润”, 画出夜雨和郊外的美丽画面。最后, 画出了一幅迎春图, 人们在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几幅风景画交相辉映的绮丽春色中, “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希望。五幅图景, 五幅画面。

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是一篇“纯”写景的散文, 文中写景用了“最自然最恰当最现成的字”, 使之显示了一种特有的朴素美, 这是文章在语言上具有的独特风格, 而其最大特色———绘画美, 也因此体现了出来。作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 在读者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画。

第一幅是小山摇篮图。作者先为读者勾勒了一个“理想的境界”:“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何等恬静, 又何等明媚。作品的“出奇”之处, 是在引出“山”之后对“山”的描摹上:“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 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的慈爱, 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况且“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呢:“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一幅“小山摇篮图”蕴涵着感人的脉脉温情。

雪后初晴的美景是第二幅画面。“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山尖全白了”。多么妙的雪霁晴峦图啊!更令人击节称奇的, 是小雪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色彩。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的,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了”。而且全白了的山尖“给蓝天镶上了一道银边”,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竟还有“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直“羞”得薄雪“微微露出点粉色”呢!可以说, 雪后的济南格外秀丽了。这真是一幅动静相间的水墨淡彩。

古代散文名篇《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 体现出了散文的图画美。文章首先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在作者笔下, 醉翁亭的远近左右都是一张山水画。有山, 有泉, 有林, 有亭。然而, 作者没有孤立地用墨, 而是交织一体, 既各具特色, 又融合统一, 蔚然深秀的琅琊山, 风光绮丽, 苍翠欲滴, 以群山为背景, 酿泉环绕而过, 一座四角翘起的亭子立在上面, 这样, 无山, 则泉不美, 无泉, 则青山孤立, 无亭, 则山泉失色。山与泉相依, 泉与亭相衬, 一幅画中, 山水亭台, 一应俱全, 构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作者笔下的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也都是优美的风景画。文章还勾勒了一幅“与民同乐”的风习画。文章写滁人之游, 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 在这幅图画中, 有“负者”, 有“行者”, 有老人, 有小孩, 前呼后应, 往来不绝, 十分热闹。这个场景在太守眼里, 应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 宴饮所需, 无论是酒还是鱼, 是肉还是菜, 都是就地取材, 这样意在夸耀滁地富足, 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 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宴饮的奢华, 但这是在滁州的土地上与滁州的老百姓一起宴饮的最好乐趣, 也是王公贵族梦想不到的欢乐, 作者在这里勾勒出了“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的游乐风习画。

儿时的记忆 篇3

记得是一个傍晚,我和伙伴正玩得高兴,一阵微风,吹来一缕果香,扭头一看,身边小院内,一株苹果树,枝头挂满红透了的果子,不加细想,侧身便挤进了栅栏门,见院内无人,我便偷摘果子。一边吃,一边往背心里塞。正忙中,不知从何处窜出一条黑狗,汪汪着朝我追来,我急忙躲避,裤子却被一条枯树枝撕开了一条大口子。正在这时,猛听有人喊,小丫别跑。愣神间,几个果子从背心里掉了出来。也正在这时,一位老大娘喝住了狗,并急急地向我走来。我呆呆地站着,不知如何是好,意欲再跑,大娘却笑着拉住我的手说:“看,裤子都扯成啥样了?还跑。”说着,她把我拉进小屋里。一阵翻腾,大娘从包袱里翻出一条裤子,红色半新,一定要我穿上,把开口的裤子脱下来。我不肯,大娘说:“都快漏屁股了,出去不怕人笑话。”

大娘坐在炕沿边,一边给我补裤子,一边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说给我听:“这没娘的娃啊,衣服烂了破了谁管?”大娘的活做得很快,不大一会儿,我的裤子就缝好了,换过裤子之后我就要走,大娘却笑着把几个苹果塞在我的背心里,她说:“拿着,小馋猫,想吃果子了就来摘。”

离开大娘家,我再也没敢去那儿玩了,过年后的一天,有人告诉我,大娘死了,我不信,便跑去看,只见她家大门上挂着一个很大的白幡,我呆呆地站在远处看,看着看着,不知怎的,两眼便溢满了泪水,我在心里说:“大娘,走好!”

我家姐妹多,我是老幺,所以总穿旧衣服。直到八岁我上学了,终于穿上了专门为我做的一件新衣服。

那年我上一年级,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要排节目。我喜欢唱歌,老师决定让我上台表演。节前排练时,村里许多人都围着看,我心里甭提多激动。可当听同学说穿新衣服时,我就發愁,想哭。我知道,跟爹要新衣服那肯定是白搭。于是,我就把这事悄悄给姐姐说了,姐姐想了想说:“不怕,姐给你想办法。”

打这以后,姐就每天背着箩筐,带着干粮,上山挖药材,天不亮就走,天黑了才回来。有一次,都深夜了还不见她,我急忙跑到村口去等。天黑,我胆子又小,就躲在墙角处,不眨眼地盯着大路口。不知等了多久,终于见她一拐一拐地走过来,我搀着姐姐回到家。路灯下,我见她的脚上有一道很深的伤痕,脚面都被血染红了,我吓得哭着说:“姐,我不要新衣服了。”听了我的话,姐却笑了,说:“傻妹子,你能上台表演,姐就高兴,脚割破了,过两天就会好的。”

眼看儿童节就要到了,买新衣服的事还是没有一点进展,我心里又犯起愁来,一个人偷偷躲在家里哭。就在这时,姐从外面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件蓝色碎花衣服,一见我就笑着说:“快,试试看,合适吗?”这时,我的眼泪还没擦干哩!

难觅踪影的儿时记忆散文 篇4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时代的发展,留存在我儿时的那些乡村记忆,如今早已难觅足迹。

先从儿时的住房说起吧。那时,农家人住的全是土坯房,房梁是木头,门窗也是木头。于是,乡村的木匠是缺少不得的。那时的吃水全部是村里上代人留下的古井,自来水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农家人需要的镰刀、锄头等农用工具,大都是乡村铁匠打造出来的,所以,村村都有打铁匠。

农村见不到商店,就连学生需要一块橡皮,都要跑十多里路去城里。有时,农家人发现家里没盐了,假如连续下了几天雨无法进城,那就得到邻家借盐吃。

好在那时乡村里经常有修笔匠以及货郎担的出现,修笔匠只是单一的为学生修坏了的钢笔,而货郎担却挑着农家人的日常用品,包括学生需要的文具。只要货郎担进村,农家人会将家里的废品兑换成日常用品。大人孩子,都需要理发,乡村的剃头挑子也是常见的,只要太阳好,总能听到剃头匠挑着挑子进村喊叫:“剃头啦,谁剃头!”如果农家人所用的菜刀钝了,剪刀不利落了,或做饭的锅有了漏洞,只要耐心等几天,总能等到磨刀师傅的吆喝声:“磨剪子嘞——戗菜刀!”还有那补锅匠的叫喊声:“补锅了,谁家补锅!”

儿时,乡村的傍晚并不安静,总能听到农家院子里传出纺线声或织布声。那时农家人穿的.戴的铺的盖的,全都是女人们用棉花纺成线后织成布,再一针一线做成衣服或被褥。那时的女人,只要闲在家里,总会坐在针线篮前纳着鞋底,或用拨吊子捻着绳子。农家人衣服脏了,女人们会带着搓衣板坐在河前,将衣服用水泡过后再用棒槌敲打,然后放在搓衣板上搓洗。农家人盖的被子是棉花,盖的时间长了,棉花就会发硬不保暖,这就需要等候弹棉郎的出现。

那个年代,农家人运输工具只有人力架子车和马车。农家人养马养牛是必须的,不只是为了运输,更是为了耕地。牛马胃口大,农家人会将植物的秆用铡刀铡成一寸长喂养牲口,于是,家家户户离不开铡刀。不论是沿街叫卖的小商贩还国营大商店,称重用的统统是木杆秤,有时,农家人给国营屠宰场卖牲畜,需要三四个壮汉将牲畜捆起来挂在木杆秤上抬起来称重。

如今,农家人住的房屋早已变成了钢筋混凝土建造的防震房,土坯房消失了,于是,木制门窗没了用场,乡村木匠也随之消失了。而且,自来水已经拉到各家各户的厨房里,古井也被填埋了。农家人用的农制工具,早已被农业机械所替代,既便宜又实惠,乡村铁匠铺也没了踪影。

还有乡村的街道两边,歌舞厅、电影院、洗澡堂以及理发店和大型超市,应有尽有,补锅匠、货郎担、剃头挑子、修笔匠以及弹棉郎也早就消失了。如今的台秤、托盘秤、电子秤早就取代了木杆秤。不论称多重的东西,再也无须几个壮劳力抬起来挂在木杆秤上了。无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穿的盖的,统统买的成品,纺车和织布机没啦,就连女人离不开身的针线篮和捻绳用的拨吊子,早就不知丢到何处。洗衣机取代了搓衣板,剪刀失去了用场,就连切菜刀都是高科技生产出来的,而且越用越锋利。我上小学时,村里人都不戴手表,只有生产队长和会计以及学校里的几位老师戴手表。修表匠和修表铺子也非常少,只有在城镇的街边,才偶尔能看到几家修表铺子。

我上中学后,戴表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手表也成了寻常之物。同时,电子表开始流行,因价格便宜,就连不少学生也戴上了电子表。在这一背景下,修表业一下子兴旺起来,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随处可见摆着摊子的修表匠。

修表匠一般会在摊子上放一个盒子,盒子里放着各种袖珍起子、袖珍榔头、放大镜等。修表匠修表时,先拆卸手表盖,再戴上放大镜,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零件拆下来。接着,将该清洗的清洗,将该检测的检测,逐一排查故障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后,传呼机、手机相继普及,火车站、邮局甚至理发店等公共场所,则挂起了大钟,戴手表的人渐渐少了,修表匠的生意也变得冷清了。后来,更是难见修表匠的踪影。

前几天,我在一家大型商场的手表专柜前,惊喜地发现了一个修表柜台。柜台后,坐着一位修表匠。我走上前,和这位修表匠攀谈起来。修表匠说:“现在,人们生活富裕,戴表的人又多了起来,手表的价格也越来越高。不过,人们戴手表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为了看时间,而是把手表当成一种装饰物。另外,现在的机械手表结构复杂、款式多样,修表匠需要不断提升技能,才能胜任这个行业。”

听完这位修表匠的话,看着商场里价格不菲的手表,我想,只要有人喜欢戴手表,修表匠就不会消失。

如今的乡村,村村通公路,农家人拥有小轿车早已是寻常之物。还有农业的机械化,人力架子车和马车以及牛拉犁马耕地,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5

我听这首歌的年纪里,还没有电脑手机,只在电视里看到这首歌的mv,知道那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女主角最后死了,坟前开满美丽的紫丁香。那个小小年纪的我居然看着听着就哭了出来,明明还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却能听懂歌里唱出来的悲伤。

我其实没有见过丁香花,长到现在这个年纪,似乎对丁香花的印象仍然是那首歌,和那唯美的《雨巷》中丁香花般的姑娘,在我的脑海里,丁香花是悲伤而又美好的,它没有特别明晰的样子,只是想起的时候,心里会腾起一阵江南特有的哀伤,也许是因为丁香花最初闯进我的记忆里,是以歌与诗的形式吧。

我还记得那时候同学问我喜欢什么歌,我想都没想就说出了丁香花的名字,同学还笑话我,居然喜欢这首歌。

到现在我也仍旧很喜欢这首歌,仿佛是自己也经历了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编织的梦啊,就这样悄悄地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我这一生,也牵挂了不少的梦,美丽而悲伤,我也曾多少次期盼,在江南的雨巷里,遭逢一位丁香花般的女子。

岁月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6

初夏,大地被笼罩在这温热的空气中,热浪流动引起我无限的情思。我随手抚了抚被风吹散的头发,在公园草坪里,靠着身旁这溢满香气的花丛躺下,抬头一看,眼中尽是漫天的粉红。阳光穿过空气,似肥皂泡般的浮在我眼前。我沉醉于这里,渐渐闭上眼睛。

梦像是时间流淌中无意的留下,弥漫这无限的香气,吸引着我的脚步;梦像是卷起回忆的黄叶,如冬雪般沉寂斑驳的如今;梦又像如丝般,萦绕在我身边,钻进我胸膛,停留在我心间。

噼噼啪啪的雨随风飘落,不像落在我手,倒像是落在我心里。我缓缓睁开眼,满天的雨丝随风飘散,马路上像是水世界,也把我笼罩在其中。公园里,花的香味与风的气息一齐钻进我的鼻子,那味道好像很熟悉,如梦如幻,最终把我带入岁月的记忆。

曾记得,那是百花争艳的春季,我们一起走过。在一中的那间高三(五)班教室(现在那里早已成为小区),我们一起学习、生活,一起玩耍嬉闹,空气中弥漫着同学之间的喜悦,流过的汗水和甜蜜的场景都被大家记在心里。我们习惯了在太阳半落,一群莘莘学子坐在湘江沙滩上聊天的情景,影子被拉的很长,我们那时无忧无虑的,只知道学习学习再学习,心中无比的单纯,纯洁的友情交织着甜美的生活,似花般的生活渲染着我们的整个世界。沙滩上背单词,沙滩上抢答题,沙滩上交流学习心得……还有,沙滩上我们一起追逐着,在风中写下我们的名字,约定着大家的友谊永不分离。

可现实如同这公园树上美丽的花朵,随意的被风吹散,以致狼藉满地。记得那分开时的情景,流下的眼泪不知有多少,如今都好像因为生存已被淡忘,那些很要好的铁哥们,有些至今没有音讯。曾经并肩的朋友,如今却很是疏远,只是见了面机械式的.打声招呼。有时明明从身边走过,却会互相装作没有看见。想当年那永不分离的誓言已烟消云散,只留下岁月沧桑的无限回忆。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我们昔日的同学之间才有了间隔,如今只剩一言不发的远离。

或许,我们高三(五)班的那些同窗们再也回不到从前,回不到那微风下沙滩上无忧无虑的时光。常言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早晚都要分离。过去如同梦境般美妙,但是终将会醒来。岁月如歌,过去的永远不能回来,过去已经成为过往的纪念,只能在各自的心中静静保存,我们唯一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如果说,过去是淡蓝色的惋惜,那么,未来就是纯白色的憧憬,而现在,便是浅紫色的梦。有马赛克般的迷茫,也有琉璃般的闪耀。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演绎的梦,如露珠般璀璨了眼瞳,如细雨般渲染了内心。如今,我们每个人都要更加去珍惜,因为,过去的每件事都值得回味一生。

在慈城触摸儿时记忆 篇7

天工之城坐落在宁波慈城古县城,是全国首个以手工DIY为主题的创意园区。从手工DIY起步,结合DIY旅游体验、DIY产品创意设计、DIY教育培训,致力打造中国手工DIY产业基地。“天工之城”栏目的开辟,不仅报道园区入驻项目、明星以及游记随笔,还将报道DIY产业新闻,加深手工爱好者、实践者与设计者、生产厂商的联系,交流和探讨行业新风向,促进DIY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培训等方面发展。欢迎投稿:handwork@126.com

慈城,去之前只是听说那是一个手工爱好者的“梦想之城”,去过以后,才知道那是一个去了就不想离开,离开后就想着什么时候再去的地方。羽泉的《梦想之城》唱着:用一个微笑,开始我的梦想。而我,选择写下我的感受,为更多的手工爱好者开启通往“梦想之城”的大门。

作为南方典型的以居住和文化为主的古城镇,慈城已存在了1200多年。慈城的名气虽不如江南六大古镇,但意义远在它们之上,这里是触摸江南古城跳动千年脉搏的“江南第一古县城”。或许正是这样的原因,天工之城选择了这里。

慈城本身不大,你得深入其中,细细品味,这座静谧小城的的妖冶才逐渐显露。慈城的小使得景观相对集中,城隍庙是慈城来者首先要拜访的地方。在中国传统节日来临时,城隍庙是举办各类民俗节庆活动的要地。2009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庙里就举办了庆祝端午的活动,除了积极参与的当地人,甚至有不少人从外地赶来,他们聚在一起过节寻找那些丢失了的民间传统。生活越是现代化,那些民间艺术传统的气息就越是难能可贵。很幸运,在慈城,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些经过几千年沉淀的文化和技艺。

踏出城隍庙时,握在手中的天空之城小册子告诉我,这里只是天工之城的一小部分,更有分量的还在太湖路上正在开发的主展区。这个主展区,也是2009年10月中国慈城•天工之城首届手工DIY产业博览会作开幕展用的区域。应邀参加开幕展的手艺人都是来自台湾的大师级的人物,陈夏生、粘碧华、陈曹倩、黄永松……这些我们心目中认定遥不可及的艺术家,不仅将他们压箱的宝贝从台北带来展览,还在现场传授手艺。

童年的记忆的优美散文 篇8

几十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不禁热泪盈眶。在那里留下了我的身影,我的童年,和儿时懵懂无知的稚嫩。

大概是两三岁左右,我被带到姥姥家,由姥姥照看我。我是怎样被带去的,已无法记起,但留在那里的一些生活片段,至今难以忘怀。

姥姥所处的村庄,在河的对岸,站在大门外的杏树底下,就能望见。尤其到了中午或傍晚,在树木环绕,有袅袅炊烟升起的地方,那就是姥姥庄上的人家。不过姥姥的家,在山的另一面。纵使再极力瞭望,也是一种期盼,一种心情,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那道山梁阻隔住了许多思念,和我一直望不到边的眷恋。

姥姥在我的记忆里,花白的头发,一脸慈祥,一直笑眯眯的样子,给人一种非常温馨的感觉,满脸的皱纹掩饰不住她的沧桑,满嘴只剩一颗牙齿,很难想象她吃饭的模样。姥姥始终穿着一件浅蓝色洗的有点发白的大襟棉袄,缠着小脚,每走一步,都得拄着跟她一般高的一根木棍。因为长期使用,已经磨蹭地溜光溜光的,这便默默地变成了老人家的一条形影不离的腿。姥姥一个人住,在一个自然形成的山崖下面,挖有一只简易的窑洞里。窑洞上面的半壁上,还长了许多野生的枸杞树,由于天长日久的缘故,盘根错节,每年都郁郁葱葱,葱茏中有一种担心。因为断崖上有时会有鸟窝,尤其夏季,有蛇出没掏鸟蛋,有时在枝条上吞食麻雀,一不留神掉下来,肯定是一场不小的惊吓。不过值得欣慰的是,我们那里基本上都是无毒蛇,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平时也不怎么害怕,尤其小孩还觉得好玩。我见过有人用手抓过蛇,我曾怯怯地用手摸过,每想到碰到它那种冰凉的感觉,就会毛骨悚然。我一直对蛇敬而远之,所以夏季都不敢在院子里面坐。枸杞树上,时常有麻雀光顾,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还有喜鹊,有时也凑凑热闹,在这里叫叫,又飞到那里叫叫。见得最多的,就是野鸽,常常成群结队飞行表演,累了,休息会儿,也会“咕咕”地交流。布谷鸟在农历五月最多,俗称“报谷”,就是报节气,麦子黄了。记得在窑洞的内壁上,曾经有一个燕子窝,每年春天,燕子都会准时来到。我爬在炕上,仰起头,看着它飞进飞出时矫健的模样。不大一点的院子,也没有围墙。紧接着院子的就是一个自然形成的屲坡,一看到那种陡峭的坡度,总担心从上面滚下去了,自己爬不上来,所以一直不敢往边沿上走去。如果有杂草生长上来,多多少少会遮挡我的视线,伪装我的恐惧。院子与一条饮牲口路相连,所以方便许多。在院子入口处,有一个圆柱形的,犹如削去顶部的小山包,除了与院子连接处有一个狭长的小道外,其他地方都是直立的绝壁,是一个比院子大的场所,也是堆放柴草的地方。而那里,就变成了我的瞭望台,站在那里,可以清楚的看到牲口在小溪边喝水的样子,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对面山上兔子蹦蹦跳跳的身影,野鸡在草丛中窜动的速度,还有一群绵羊从早走到晚的路径。望见沟的尽头杏树畖里隐约可见的三颗大杏树,和沟底每天出出进进忙碌的人们,这就是我全部的视野。我不知道对面山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杏树畖到底有多少棵杏树,也不知道大人们一天都在忙些什么,其实刮风下雨与我没有一点儿关系。我的生活宁静如水,平静的心情在平淡中恣意泛滥。

记得是一个冬天,还没下雪,在向阳的山坡坡里,太阳晒的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一种蠢蠢欲睡的`感觉,懒洋洋的。我独自在一个坡跟底下,漫不经心地玩刨土土的游戏,不料竟然刨出了一个小拇指大小的胡萝卜。那萝卜红红的颜色,特别诱人,经过霜冻后,吃起来既脆又甜。这种意外的收获,让我倍感惊喜,那里就是我的聚宝盆。没事的时候,我就在那里挖宝,有时有收获,有时没有。如果找到一个大个的,便手舞足蹈地拿到姥姥面前炫耀一番,姥姥总是慈祥地看着我,笑眯眯地抚摸着我的头顶,夸赞我,说我有本事,我高兴地不得了。冬季天气干燥,吃过午饭,我扛着笤帚在前面雄赳赳气昂昂地带路,姥姥拄着木棍,提一只篮子,紧跟在后面,领着我去沟底,在枯黄的草地上,用笤帚扫一些柴草回来煨炕。小孩子淘气,有时走得紧,姥姥赶不上,就上气不接下气地嚷嚷道:娃娃,走慢些,我老了撵不上麽。因为是下坡,小孩子调皮,有时一顿紧跑,一阵风似的刮到坡底,回过头再看,姥姥还在半山腰里,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慢点跑,别跌倒了,别跑滚沟里了着。我只是咧嘴一笑,顺便答应道,好——着——呢——,我故意把声音提高,把音调拉长,想听对面山上的回声。姥姥说,娃娃子还是腿快,一会儿就下去了;我老了,走不动了,不像你们跑得快。坐下歇会儿,还是嫌姥姥走的太慢,便沿着坡往上跑,一会儿功夫就上气不接下气了。姥姥站在原地,说道,又上来干啥,费劲的,我歇会慢慢就走下来了。我还是坚持迎上去,把篮子背在身后,和姥姥一点一点往下走。因为是盘旋路,看上去不远,七扭八拐,却挺费时间的。到了沟底,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后,因为姥姥一直是走走停停,走走就得歇歇。那时太小,不明白老人的身体状态,只知道自己疯野。我自己先侦查了一下地形,找一个草多的地方,安营扎寨,然后便忙不及待地开始疯狂的干活。这时,姥姥还没有走过来,就嘴里念叨着:唉,娃呀,等我来了干。我就想抢先干一点,结果,用笤帚根本扫不动,我一脸哭笑。姥姥颤巍巍地走过来,跪在地上,用手里的木棒,轻轻地把草敲断。我一看,便对姥姥说,这活我能干。姥姥没阻拦,我接过木棒,小鸡啄米一样,很快就敲碎一片。姥姥心疼地赶紧说,娃,赶紧歇会儿,够了,再多扫不了。我也确实累了,于是蹲在一边,看着姥姥。老人家扫一点,往前挪一点,再扫一点,扫扫停停,堆成碗口那么大的小堆。我便用手一点一点的装进篮子里,把土疙瘩,石子等挑出来,卯足了劲,向对面山扔去,看看是否能飞过沟渠。姥姥便笑着说道,这娃匪事的。装少半篮子,就不装了,姥姥说路远,提不动,我们在地上坐坐,就走走停停的往回赶,回家的路太吃力,歇的时间更多。

每天都吃饭,我不知道面粉从那里来,我只知道,每天,姥姥都要到对面山沟里去提水。一个一尺多高的紫红色瓦罐,有三个提耳,穿上麻绳,打个结,就拎着走了,但我一次都没去过,姥姥说,对面山有个老猴子,专门背小孩,不背大人,一看到小孩,就背走了。因为我害怕被老猴子背去了找不到家,就不敢出门,躺在床上,用被子把头包住,这样老猴子就找不到。

我经常会有一种想法,会想哥哥弟弟在家里是不是和我一样,是不是和我过一样的生活,是不是和我一样整天刨土土玩耍。有时我也想和他们一起玩耍,但是我只能这样想,但没有机会。一是姥姥去不了,二是我根本不知道回家的路。记得有一次,傍晚十分,父亲从很远的地方赶集回来,顺道来看我和姥姥。我高兴坏了,我正在炕上爬着,一骨碌坐起来,顺着炕头边,抓着席片硬是溜了下来,穿上鞋,决定要跟父亲回家。姥姥正在做饭,赶紧停了下来,哄我说,父亲吃过饭了再走,饭还没做熟呢,叫我先坐着。我坚决不,父亲从衣兜里掏出两三个柿子,给一个叫我吃,我都不要,一直跟着父亲。最后父亲说他不走了,明天天一亮,就带我回家。然后就这样坐着,说着话,天渐渐黑了,姥姥把饭做成,就开始吃饭了,忽然父亲说出去上个厕所,我也没在意,结果父亲出去就再也没有进来。我好失望,一直瞧着门口,直到睡觉的时候,我不让姥姥闭门。姥姥又说,天黑了,不闭门,老猴子来了咋办,赶紧把门闭了,脱了衣服睡觉,把灯吹灭,老猴子就看不见了。就这样,我实在没办法,也没有了最后的指望。我小时候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睡到半夜,醒来就要吃东西,如果不吃睡不到天亮,每晚如此。那晚,我醒来的时候,姥姥从被窝里拿出一个热乎乎的柿子递给我。起初,我不敢吃,姥姥颤悠悠地在煤油灯下,慢慢地把皮剥开,红红的,我还是不吃。姥姥轻轻地咬了一口,说道,真香真甜,让我试试。我也尝了一口,果真好吃。我递给姥姥吃,她说,姥姥没牙,咬不动,你有牙,牙齿快,赶紧吃。我信以为真,就大口大口地吃了个尽光,美美地睡觉了。小孩子没记性,一觉醒来,就不提昨天发生的事,日子一如既往地继续……

小镇记忆优美散文 篇9

当时每月有两个街天,即农历每月的初二和初十六。有一次,生产队难得地在街天放了一天的假。头天晚上得到母亲的应允后,那晚一次又一次地在梦境中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街市。天刚麻麻亮,我就从梦中醒了过来,不用母亲到床边叫起床,就在初夏的晨曦里沾着水一次又一次梳理自己的羊角辫,对着一块从小伙伴处借来的三角形小镜片左看右看,一生中第一次,最认真地打扮了一回自己。这个时候,家比我们离街更远的人们,早已组成长长的队伍从小村中穿过。母亲说,他们是在后半夜就出发的。

母亲将弟弟妹妹收拾妥当,喂饱猪鸡后,就牵着我的小手出发了,我穿着补丁衣服和露着大脚趾的踏踏鞋小跑步地跟在母亲身后。记得那一天阳光特别明媚,山风在唱着欢歌。山路上行走倒是显得很轻松,到了车路上,偶尔从眼前呼啸而过的大货车、翻斗车、马车往往把我和母亲吓得要在公路旁的树下躲藏好久。来到街上惟一的购销店时,从街道四周汇聚而来的人将小小的购销店围得水泄不通。大家都忙着买盐、买茶、买红糖……商店里还有一些袜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记得当时摆在柜台上的布匹有白布、黑布和颜色极少的花布。据父亲回忆,当时白布最便宜,每尺三角钱,其他颜色每尺六七角钱。购买布匹需要付布票,当时发放布票的数额为每人每年一丈六,有一年只发了六尺,仅够打补丁。除了布票外,使用的还有粮票、肉票、线票。

趁着母亲忙着抢购一坨锅底盐的时候,透过人潮的缝隙,我羡慕地看售货员熟练地比划着木尺,然后“哧”的一声扯下来,就把顾客需要的布匹递过去,再把布票和一些角票收到抽屉里。母亲背上一坨二十来斤的锅底盐,牵着我的手来到桥边,从各生产队抽调来的宣传队正在桥的另一边空地上边歌边舞。从悠扬的歌声中,我头一回看到水袖飘扬的舞蹈。

当时的街道只有供销社、公社、粮管所等单位低矮的砖房,街道旁几乎看不到居民的住房,冲江河水浪声滔天地向远处流去。在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里,要想买到供应的物资,需要排上长长的队伍。购销店里主要负责供应糖、茶、盐、酒、犁铧、锄头等生活必需品。听说一开始,购销店是由解放前在小街上做生意的外地客商组成,调动了当地居民入股启动起来的。记得有一次,父亲上街归来,给我们带来了八颗香甜的水果糖,糖纸有红色和绿色的,那是父亲排了两个小时的长队后买到的供销社当天销售的最后八颗水果糖。听父亲说,在他之后还有二十几个没买到糖的人。

读小学开始,小伙伴们在不同的季节里忙着准备一些可以换几元作业本的山货。每到年边家里杀猪时,用灶灰抹在被放过血的猪背上使劲拔下猪鬃毛,然后细心地在手心里将猪毛整理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麻丝缠了一圈又一圈,生怕不小心会弄掉一两根。夏天来临时,我们扛着小锄头,跑遍村庄附近的每座山头挖防风、黄芩。桃李成熟的季节,细心地收集桃核、杏核,用石头砸开,取出桃仁、杏仁。记得当时,一头猪的鬃毛可以卖三毛钱左右,防风、黄芩、桃仁、杏仁是两三毛钱一两。然后,利用星期天,怀揣一肚子的兴奋跑到桥头街上,趴在购销店的售货窗外眨巴着双眼,用自己的货物换取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收入除了买到几张三分钱两张的白纸和三分钱一支的铅笔外,还可以买到几颗香甜的水果糖,有的时候还可以买到一两本小人书。在夕阳的照耀下,我们欢跳着,叽叽喳喳地谈论着一天的收获,讲述着小人书中的李向阳、薛刚等等主人公的故事,从六公里外的小街上归来。

当时,我们的作业本都是用白纸自己叠起来,然后用缝衣针穿上棉线装订出来的。学校里,小伙伴们都比赛叠白纸和装订技术,记得当时我们装订白纸的针法至少有六七种。当汽车运输总站在小镇上落脚后,小镇上的房屋、行人一年比一年多了起来。小镇上只有一个能在帆布上“蹭蹭”磨刀的会理中山头的剃头匠,一些吃工资的人曾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理上带有一点时代气息的中山头,更多的农村老百姓则相互用剪刀剪“马啃头”,然后不论男女都一年四季带着黄帽子。

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我就读于桥头中心完小,于是成为了小镇的一员。从小学五、六年级到初中,几乎每天都与小镇亲近着,感受着小镇的呼吸。那个时候小镇上流行着喇叭裤、牛仔裤、蝙蝠衫。主要是汽车总站的人们引领着小镇的服装潮流。街天改为每月三天,每逢农历初

二、初

十二、初二十二,小镇就变得十分热闹。街道两旁摆着菜农们种植出来的新鲜蔬菜,一些小镇周边的人们也将自家产的小菜、鸡、鸡蛋等之类的农产品拿到街上销售。偶尔出现几个摆摊的商贩卖一些成衣、鞋袜什么的。记得第一次自己买衣服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民族班每月有六元的生活补助,原来是每月都要拿回去给母亲支配的,六年级快毕业的时候,自己花了四元钱买了一件粉红色的上衣,着实兴奋了半年。洗衣服的时间都要选在晚上,晾干后,第二天又穿在了身上,直到穿烂为止。后来读到中学,自己买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多了起来,主要是靠学校每学期颁发的奖学金。街上出现了穿花裙子的人,觉得十分漂亮,把我们这些农村女孩子羡慕得要死。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街上出现冰棒和米线的情景。冰棒的出现要早一些,最初的时候,有水果冰棒和牛奶冰棒两种,水果冰棒三分钱一根,牛奶冰棒四分钱。冰棒刚刚出现在街头的时候,十分受到大人小孩的青睐,村子里一位妇女上街尝到这种冷冷的东西味道很好,就买了五根想背回家里让孩子尝尝,结果冰棒在半路上就融化“逃走”了。米线出现在我读初一的时候,手头有了钱,偶尔吃一顿米线是当时的最大享受。

上初二年级的那一年,小镇迎来了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天,长江漂流队在虎跳峡挑战大峡谷,四面八方的人来到峡谷两岸,一向美丽矜持的金沙姑娘唱着一路欢歌,向东流去,红色橡皮船载着勇士越过大浪滔天的虎跳石。随着挑战的成功,小镇一举成名。从此小镇上出现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也出现在街道上。一开始,人们会围着外国人看稀奇,我们也会加入到围观者行列中。这个时候,小镇顺着冲江河沿岸延长了很多,最初的时候有两家人办起了小卖部,主要卖一些副食品。第一次听到面包和尝到面包的滋味是在1984年。同时,有一家人办起了旅社。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内,小卖部、旅社、小食店如同雨后春笋在小镇上不断冒了出来。靠人背马驮的商品不断涌入街头,每到街天,人流、车流、马帮使街道发生拥堵。后来,街天由十天一街改为五天一街。

读初三的时候,小街上出现了一些背着照相机和一大堆白族衣服、藏族衣服的摄影人。如今相册里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打一把花伞的斜角像、站在布景前或者坐在布景后面的木墩上照出来的坐飞机或者骑马的照片,有些发黄了,但也记录了那一段的阳光心情。

后来,小街上建起了农贸市场,原来的公社更改为乡,再后来更改为镇。街道两旁出现了越来越多漂亮的楼房,而且大部分是居民的房屋。街道上的居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了起来,四周山村的人们也从寻求温饱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小镇上往来的客商越来越多,不管在街天或者闲街,人们都可以在街上买到需要的商品。

如今,小镇的交通更加方便了,赶街的日子再也不用天不亮就起床,山头上的每个村庄都通了公路,往来的车辆会把人们接送到家门口,货物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

守住儿时记忆,守住民间工艺 篇10

民间手工艺品是指民间的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手工艺品的品种非常繁多,如宋锦、竹编、草编、手工刺绣、蓝印花布、蜡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纸、民间玩具等。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尚、地理环境、审美观点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艺品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国手工艺术的风采。

手工制作工艺在我国民间有着悠久的制作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她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丰富的门类、传世佳作蜚声海内外,几千年来,传统手工艺产品始终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一大特色产业。

当今科技不断发展,机器作为生产工具,已日益减少了人们的手工劳动;日益发展的电子计算机,不但准确无误地进行数学运算,还能把一种语言文字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代替着人们的脑力劳动。现代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代替人类双手去操作危险的工作或试验,且还在利用它从事艺术创作。如用它写字、绘画、绣花……推想不久的将来,人类手工创造的一切艺术品,渐渐就会被电子计算机之类的科技产品所代替。那么,过去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陶艺、编织、纸扎、玩具……手工制作之技艺,慢慢就无人详知了。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的手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当今,日用品、工艺品琳琅满目,但却没有了制作人留下的体温和感情……

手工制作工艺美术是生产者的艺术,它出自民间,服务于民众始终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于一体,带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性,非为纯艺术现象。民间工艺美术植根社会最基层,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构筑了基础雄厚的大众文化底蕴,并对其他文化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记忆中的乡村三月优美散文 篇11

我依稀记得,走出村庄的那一天,是个细雨霏霏的日子。父亲点着了一挂长长的鞭炮,劈哩啪啦地响了好一阵子,把邻里乡亲的眼球都吸引了过来;母亲拉着我的手总不肯放下,一边送我走出村庄,一边细细地叮咛嘱咐,任由薄雨飘落在头上,泛起点点银光。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个缤纷的季节。山冈上,杜鹃花争奇斗艳,有的开着红花,有的笑露粉妆;田野里,油菜花竞相开放,有的一片连着一片,有的如梯田般层峦叠嶂。只要走出村庄,都能闻到扑鼻的清香。邻居家的女同学,经常摘来一朵两朵,或缀在头上,或捧在手中,显得格外妩媚。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忙碌的季节。有句谚语说: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进入三月,乡亲们都忙了起来,有的挑着担在旱地积肥,有的牵着牛在水里劳作。为了多赚些工分,父亲干得最多最苦最累的农活,就是耕田耙田,每天浸泡在水里的时间不下七八个小时。好在那个时候环境没有受到污染,父亲每次耙田时都能抓到一兜鲜活的鲫鱼,让我们一家人的伙食经常得以改善。而那时的女人们,也都脱下春节的新衣裳,自家的田园里翻畦施肥、栽种新苗,播下一年的希望。

我的记忆中,乡村三月是踏青的季节。在我家和学校附近有一座叫上天峰的山,风景秀丽,峰高石奇,名胜古迹多达几十处,曾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春分前后,学校每年都组织踏青春游,爬上天梯、坐仙人床、敲东鼓、饮清泉,彷佛置身于美丽的传说中。若是晴天登峰眺望,洪都娇容一览无余,匡庐秀色尽收眼底,只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无法将这美丽的瞬间定格。假如工作不是太忙,我真想在这个三月,带着妻女回家乡畅游一回,找找在乡村踏青春游的足迹。

记忆中春天的西辽河优美散文 篇12

又是一年春来早!我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漫步在长长的西辽河大堤上。春天虽然还没有开始浓妆艳抹,但是南坡上的蒿草已偷偷地钻出了一个个小脑袋,在阳光的照耀下一片片碧绿;北堤下的杨柳枝条也变得柔软青青,在风中一个劲的摇来摆去。我驻足堤上,呆呆地望着干涸的河床,怎么也不相信这母亲般的西辽河会忍心丢下她曾经养育过的百万儿女,就这样永远的逝去了?

不!她一定是太累了,在香甜的沉睡着,那两岸四季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香,不都是来自于她那宽厚而弯弯的身躯吗?那浇灌千顷良田的井水不都是她流淌奔腾的血液吗?从座座厂房里升起的团团云雾不正是她的喘息之气吗?而河床上被风卷起的细细白色沙浪,就是她飘逸的银丝白发;呼呼的风声就是她酣睡时发出的阵阵呼噜。我坚信:有一天她一定会醒来!还会像从前一样,用她那丰沛甘甜的乳汁来浇灌西辽河平原的美丽春天。

以前,西辽河的一个个春天是多么令人向往和难忘啊!

每年春节过后,人们盼望着“七九河开”,而倔强的西辽河却“你雁不来,我河不开”。其实“八九”已过,北归的大雁已飞翔在途中了,而西辽河也已睡醒,正在悄悄地伸胳膊踢腿了。白天春风吹过的冰面,夜晚已经能听到清脆的断裂声。当一队队从南方飞回的大雁在西辽河平原上空盘旋时,不甘落后的西辽河冰雪消融,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浮冰,相互打着招呼,簇涌碰撞着从西向东顺着河床奔流而下。有时相互拥抱着挤在一起,河面上形成了一座座高大的冰山,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奔跑,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好似在向两岸人们呼喊着:“我来了!”其实两岸的人们早都做好了准备:分水工程的枢纽闸涵;蓄水工程的水库塘坝;供水工程的支渠、干渠、斗渠,在去年的农田水利建设中,已经加固的加固,清淤的清淤。农田里更是渠堰如织,地平如镜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冰山过后,河水静了下来,按着人们的安排,争先恐后地流入各个蓄水工程。等这些工程吃饱喝足后,又经过各自的分水工程,分头奔向急待她们浇灌滋润的农田草原。这也是她们无私奉献的机会,凡是流经过的地方,都会毫不吝惜的把各个沟沟叉叉、坑坑洼洼灌个缸满盆溢,直到用脚一踩,用锹一挖就冒出水来。她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蛙叫蝶舞,更是为了让西辽河平原到处都早早地披上春天的绿装。也就是在这时,西辽河整个灌区的春汇地拉开了帷幕。几天过后,你站在高处再看西辽河两岸的田野大地,白天是一片汪洋大海,碧波荡漾,水天相连,一望无际;到了夜晚,各个水利工程高处聚集的灯火,就像一座座矗立在大海中引航的灯塔;坝上、堤上、渠上,巡护员手中晃来闪去如流星般时隐时现的提灯,是在向各个指挥部门发出水情信号;漫山遍野像星星般眨眼的点点亮光,那是一个个正在夜里忙着浇地的农民,他们嘴里叼着烟,手里拿着手电筒,肩上扛着铁锹导引着哗哗流淌的河水,用心浇灌着自己的每一寸土地。虽然寒意袭人,但他们心里却热乎乎的,因为每年春天的辽河水都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儿时的记忆优美散文 篇13

细风漫漫轻扬,淡黄的暖阳,微微洒下,泛着丝丝馨香,沁入心扉,舒畅着憔悴的心神。冬日,总是那般荒凉,寂寞,于今日的好时光,很少见,心情于是淡淡,不再思绪纷飞,只是看着轻阳微风,翻飞着她们的天地。

轻闭眼眸,远离了往日的喧嚣,这时的操场,寂静一片,躲到此处,总是可以慰藉一番,自己的心神,也可以得到片刻的喘息。上午的考试,对我,似乎毫无意义。听着考场中,私语嘈嘈,只能沉默。

作为一名理科生,考的却是语文,对我们似乎有些惊奇,明白了,也就无所谓了。

这次的语文考试,我算什么?自己也想不明白,只是同学尖锐的眼神,刺得我生疼。心中很无奈,对于老师的做法,不太懂。尽管她把我做朋友,可是考试,真的不应该透露试题。我不需要作弊,对于这次考试,我心里有底,不期望任何的关照。只是,这次又被推到顶峰,交卷子时,背后的目光,我不敢面对。

默默走出考场,却发现没有地方可去。缓缓走着,心情很低沉,不知道该如何走下一步。没有目标,只是凭直觉,不曾想,竟然会走到空旷的`操场上,考试还没有结束,这里好安静。对于一个提早出考场的人来说,却是可以沉淀一下心情的繁杂。知道自己回去,定会有一番盘问,也只能怪自己多言,把作文题泄露,且让自己陷入漩涡。

有时候会想,为什么我不能释怀?本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我却要耿耿于怀。只是看着奋笔疾书,窃窃私语的同学,不禁思量,这样的考试,于我们何益之有?记得考试前夕,除了上课不曾进过自习室的室友,要我帮她们占位,心中不免感慨。年华,就是被我们这样看着,毫不留恋,让其溜走,却无动于衷,该说什么,我们只能无言以对。

大学的校园里,我们依旧匆匆奔波,没有归宿的鸟儿,不住的游弋,悲伤时不时逆流成河,占据我们无力的心。大学里,我们学会了掩饰自己,把自己深深地埋藏在黑夜里,体味着白天不懂夜的黑。学习,似乎已经不属于我们,只是任爱情把我们伤的遍体鳞伤。也许,我们还会聆听一些,专业的知识,课程结束,我们便飞奔而去,继续梳理自己的伤痕。

时光流转,飞速的划走,任我伸出无助的手,只是不肯为我徒留。

记忆里的好韶光,何时已经渐行渐远,心思渐渐深沉,表情渐渐冷淡,总是在受伤过后,把自己藏在角落,窃窃饮泣。不看夕阳的旖旎,也不理晓月的惨淡,风花雪月,爱恨情仇,似乎远离了我的周围,心寡淡了,不计较那些甜情蜜意,一切只是如锦绣年华,不知何时,便将你丢弃,追寻它们的天地。

灰色的记忆,和今日的阴沉,在我的心底,渐渐沉淀,不想掀起。

不要说我懦弱,总是让自己躲离无谓的喧嚣。我没有多余的心神,心已经经受不起,只能任自己匆匆逃离,把一切丢弃在空旷的原野上,让自己努力地飞奔,灰去的记忆,就那样成灰吧,我又何须努力挽留,得到的又会是什么?不若自己看清楚沧桑的世界,暗淡的流光飞转,与我,有什么牵连呢?

关于儿时记忆的美文 篇14

第一次到那,我六岁。小时候,妈妈说离这好远的地方,是她的故乡,外公外婆就住那儿,住在那座美丽的山上。我似懂非懂的望着妈妈。妈妈笑着说我长大就会明白的。那年暑假,我便来到了妈妈说的那个美丽的地方。一路上,我看到的都是高耸入云的群山,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色。我惊讶的看着这些景象,好美啊!我想,我要去的一定是比这儿更美的地方吧。

是的,真的是这样。外婆家的后面就是一座大山。外婆家就在半山腰上,从屋内放眼望去,山下繁荣喧闹的景象便尽收眼底。早上醒来,满眼都是绿茵茵的。我已经不能自拔的爱上了这,我愿永远地呆在这儿,我喜欢外婆家,喜欢外婆家后的这座山。

时光荏苒,仍依稀记得外公抱着弟弟,牵着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道两旁种满了果树。那年桑葚结的正旺,我和外公边走边摘桑葚吃,吃的满嘴都是汁,染到了衣服上,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索性将衣服脱下来,将又大又紫的装在衣服里,兜了满满一大包,奔下山,大喊:“妈妈,外婆,我给你们摘野果子吃了,快来啊!”一不小心,滑摔了一跤,站起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喊,继续跑。

山上也有许多的精灵,我同他们一起嬉戏,玩耍,哭哭笑笑,它们都静静的听我诉说心事。我喜欢和他们朝夕相处,喜欢有他们在的日子。

春天,满山的野花,五颜六色,竞相开放,我躺在花丛中,仿佛自己也是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也同她们一样开放,对着太阳微笑,有时也会摘几朵漂亮的花儿,编织成美丽的花环。

夏天,山上绿树成荫,我总爱躺在树下,听着蝉儿引吭高歌,太阳透过树间的缝隙,洒下斑驳阳光,我会将手指高高的举过头顶,望着指缝间的阳光傻笑,我在这儿独享着我的个人时光。

秋天,山上的果树成熟了,我会淘气的攀上树,坐在树叉上摘野果子吃,那味道,酸酸甜甜的,好不美妙。

冬天,这儿是一片雪的世界,白茫茫的雪包裹了整座山,而我,只是这茫茫白雪中的一个小不点......

山上有条小路,沿着小路往上爬,有座庙,不管是山上还是山下的人,都爱上庙里祈祷,保佑平安。妈妈曾带着我上庙里保平安。我还小,当父母拜佛保平安时,我也跟着拜,只是我幻想着我在跟佛像对话,希望他能满足我的愿望,能保佑我喜欢和我爱的人。拜完佛后,妈妈便会把求来的红布条系在我的手臂上。庙比外婆家所在的位置更高,看得更远,山下的景象一览无余。我喜欢山下的那一抹蓝,美丽,清澈,安详,和谐,而在那更远的地方,是我上学的地方。

终究是要走的。坐上车,也不知是我离山远了,还是山离我远了。远远望去,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痣一点。我会再回来的,再见了,亲爱的外婆,亲爱的后山,后山的精灵们,以及那座保佑平安的庙。

上一篇:好丈夫的标准下一篇:任前廉洁谈话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