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信书写

2024-07-28

古代书信书写(精选3篇)

古代书信书写 篇1

1、“尊敬的:”或“亲爱的,:”(顶格写,别忘了冒号)

2、(空二格)先向对方问好长辈的话:“您好!”;平辈的话“你好!”熟稔的话:“好久不见了!”之类的.

3、正文有事说事儿,没事儿闲扯,反正随你写了,每段段首也要空两格。

4、结尾格式:“此致(空几格写)敬礼”(另起一行,要顶格写)

5、写信人署名(靠右)写信日期(靠右)

内容实例:

尊敬的XXX:

您(你)好

正文……(略)

此致

敬礼!

(上两行也可写成:祝身体健康!)

写信人名字或昵称

写信的日期

亲爱的赵老师:

你好!

这是我第一次给你写信,在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我对你的印象是,你一定是一个很幽默的人,可是在相处下来的日子里,我知道了你是一个在教学方面是一丝不苟的人,却在课堂外是一个非常孩子气的人。

赵老师我对你的教学方法觉得很满意,可是如果你在上课能把题目讲得更让人理解一些,那上课一定会更有趣,更深动。赵老师,我是一个对英语很感兴趣的人,我对英语的喜欢从一年级就开始了,老师也让我参加过许多活动,可是在这个暑假里,你让我知道了英语成绩好,也不一定什么都懂了,我还有很多要学。

你的教学态度从给我们讲试卷开始,我就知道了你是一个好老师,对同学负责。赵老师,我相信如果你成为一名教师,一定是同学们的好老师,因为你的高度负责,因为你和其他的同学很处得来。

当我知道老师喜欢的和我喜欢的东西一样时,心里很激动,因为周围的同学很少会喜欢黑色和红色,因为他们觉得红色太艳,黑色太阴郁了,所以当我知道老师也喜欢时有点高兴。希望以后如果有缘再能见面。

祝:

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怀特书信集》:一生最美的书写 篇2

那是怀特在1976年写的简短序言:“从理想意义上来说,书信集理应在作者身后出版。其益处显而易见:编辑可以自由驾驭,作者可以彻底隐身——于坟墓,毫发无损地隔离窘迫,跳脱诽谤。我依然无法符合这种理想状态。由于典型的命运失误,我仍然活着,因此书也只好委屈于这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了。”对老爷子的俏皮话我还没来得及多笑两声,随手翻到下一页,就看到了他的孙女于2005年写下的编者语:“这部最新的第二版的书信集,使怀特实现了该书作为身后作品的愿望……怀特于1985年10月逝世。”尽管我知道他早已消逝,尽管我知道他的离去与我无关,但从上一页翻到这一页我仍然感到一种细微的残忍。仿佛是我翻动了这一页才导致了时光的流逝,他的衰老和离去。如果我不翻动这一页,我就能留住他。

这本书也许就是为了留住他。这些私人的信笺,充满了琐碎生活的温暖,一以贯之的俏皮幽默,生命中不时的困惑和焦虑,一如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前的时候,虽然不断有人说怀特一手奠定了《纽约客》文风,但他的中文版随笔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总觉得他的影响被夸大了。但在这本书信集中,突然觉得他亲近了很多。约翰·厄普代克在序言中说这本书信集“是作家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自传性质的作品”,诚然如是。怀特的一生没有写过长篇小说,但这本书信集不妨作为其完美的替代。这是他创作生涯中最长的书,用他的一生写他的一生。从1 929年新婚燕尔开始,到1985年,怀特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只能由儿子乔尔代笔写信。书中收录的最后一封信是写于1985年7月5日,乔尔代笔写给查尔斯·G·泰勒,信中说:“我每天都给他读东西,大部分是读他的书信集,他似乎最爱听这些内容。有好几封信是写给你的,这些往昔的回忆使我俩都感到莫大的欢乐,当时我正值年少……”读这样的文字总会惹人几分伤感,当时怀特何尝不是青春年少,意气风发?遥想1929年,怀特在《纽约客》已经崭露头角,那一年他的两本书《冷美人》和《性是需要的吗?》也先后出版,冬天的时候他提前收获了春天的爱情——与同为《纽约客》编辑的凯瑟琳结婚。当时的凯瑟琳是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怀特的家庭并不赞同他们的婚事。于是怀特把两人婚礼悄悄地定在了一个乡村的小教堂,仪式干净。简单,全程只有一条凯瑟琳的小狗黛茜陪同。我们在书中见识到了怀特对这场婚礼独特的记忆:“婚礼相当不错,没有人抛洒东西,倒有一场狗打架。”没有丝毫的遗憾,只有简简单单的满足,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所言,这是他一生最美的决定。

关于怀特的写作,我之前的印象一般,那是因为有一个时期我无法接受这种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的描述。按照我一贯的标准,只有博尔赫斯式的写作方式才是最值得称道的:最少程度上涉及日常生活,最大限度上提升写作的形而上色彩。而怀特在写给他哥哥的信中说:“很早以前我就发现,写日常小事,写内心琐碎的感受,写生活中那些不太重要却如此贴近的东西,是我唯一能赋予热忱和优雅的文学创作。”(1929年1月)是对贴近生活的渴念才诱使他去经营一个农场的吗,还是因为他经营了一个农场所以才能写出《夏洛的网》和《精灵鼠小弟》这样真实的童话?事实上,对乡村生活怀特从来没有断过念想,那是一种对贴近土地生活实实在在的渴望。怀特拥有一个农场,他养了鸡、鹅、牛、羊、花栗鼠、还有很多蜘蛛。“在谷仓附近的树林里,还有红松鼠、乌鸦、画眉鸟、猫头鹰、豪猪、美洲旱獭、狐狸、兔子、小鹿。在牧场的池塘里有青蛙、蝌蚪、真螈。有时候,会有巨大的蓝苍鹭到池边来抓青蛙。在海岸边还有矶鹞、鸥鸟、珩科鸟,以及翠鸟等,低潮时,泥地里有蛤蜊。有7头海豹生活在附近的岩石和海水里,我划船时,它们会游到我船边来。家燕就在胡仓上筑巢,我车库下面还有一只臭鼬呢”。(1952年12月26日)读着这些细腻熨帖,还泛着新鲜泥土气息,仿佛秋日清晨露珠一样通透的文字,才能真真切切明白生活的美好。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篇3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上一篇:描写美丽的春天到了话题作文下一篇:理工科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