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与礼仪

2024-06-26

书信与礼仪(精选9篇)

书信与礼仪 篇1

文字是人际沟通的基本手段之一。掌握各种文书的规范格式和写信要求,明确写作的语言表达和词语运用,能够很好的交流感情、传递信息、沟通联络、联系事物。

所谓文书,指借助于文字而形成的各种书面材料。可分一般性私人文书和工作性公务文书。

书信是人们生活中最为普通、最为古老的一种沟通方式。掌握书信的格式和要求,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书信的功能。

书信和格式:信文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

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称谓应尊循长幼有序、礼貌待人的原则,选择得体的称呼。

正文: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

1、问候语。问候语要单独成行,以示礼貌。有“你好”、“近好”、“节日好”等。

2、先询问对方近况和谈与对方有关的情况,以表示对对方的重视和关切。

3、回答对方的问题或谈自己的事情和打算。

4、简短地写出自己的希望、意愿或再联系之事。

敬语:写信人在书信结束时身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多用“此致、即颂、顺祝”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下一行项格处,用“敬礼、x安、安康”等词与前面呼应。

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署名应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一般写给领导或不太熟悉的人,要署上全名以示庄重、严肃;如果写给亲朋好友,可只写名而不写姓;署名后面可酌情加启禀词,对长辈用“奉、拜上”,对同辈用“谨启、上”,对晚辈用“字、白、谕”等词。

信封:信封上应依次写上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地址、姓名及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邮政编码。

邮政编码要填写在信封左上方的方格内,收信人的地址要写得详细无误,字迹工整清晰。发给机关、团体或单位的信,要先写地址,再写单位名称。收信人的姓名应写在信封的中间,字体要略大一些。在姓名后空二、三字处写上“同志、先生、女士”等称呼,后加“收、启、鉴”等字

寄信人地址、姓名要写在信封下方靠右的地方,并尽量写得详细周全一些。最后填写好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书信与礼仪 篇2

《美国传教士的日记与书信》是该套丛书先期出版的八卷中的第四分卷。书中收录了历史学家贝德士、社会学家史迈士等11位美国传教士的40多封书信, 还附录了《外国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文原始文献。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原始资料说话。与以往注重学理、论辩的论著不同, 章开沅在编著这些书时, 尽量原文照录, 不作删节或少作删节, 不含有编者的任何主观因素, 完全是第一手、最原始的史实资料。书中的这些资料都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这个外籍人士群体, 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撰写的最为详尽的实录, 其公正性、真实性与严谨性是任何人也无从否定的。所以, 此书不仅史料价值极高, 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首先, 该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与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写的日记、证言和回忆录相比, 第三者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则更为客观、真实, 因而具有凭证性作用, 是研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历史事件毕竟是过去的, 现在要想研究它, 还其本来的面目, 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史料。由于时间、空间及人为因素, 一些材料不免发生对历史事件的歪曲, 给研究带来了困难。而选入书中的资料本质是真实的, 可以放心地使用。因为书信强调尊重客观事实, 是考订史实、补正历史的重要依据。“做日记的人, 应该有忠实的态度, 对自己的生活忠实, 对环境忠实, 用着一副忠实的态度, 由你自己锐利的观察结果, 忠实的写出来”。

其次, 该书中的史料并不是历史的孤证。在研究当中, 单个的证据是不能支持论点的, 即所谓“孤证不立”。南京大屠杀研究也不例外。但是, 这些资料的公布、开放, 解决了这一矛盾。因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其他成员也有证据留下, 从而以更加无可辩驳的史料证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1996年底公开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人拉贝的日记, 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私人日记。但拉贝在1938年年初就回德国了, 而贝德士这些人则坚持到1941年才撤出南京。因此, 他们的记录更完整、更具体、更详细, 由此显示出这批材料的可贵。这些日记和书信同贝德士保存的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和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档案相印证, 进一步说明了该书中史料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第三, 该书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期间在华美籍传教士内心世界及实际活动最真实的记录和宝贵的文献。该书记录了传教士们自己内心的最为隐秘、最为深刻的思想独白, 因此, 从某种意义来说, 该书也是研究传教士思想史和心态史最好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美国传教士不仅出生入死, 废寝忘食地救援中国难民, 而且还逐日逐事地把侵华日军在南京的各种暴行记录下来, 向全世界揭露南京城内的真相, 把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残暴嘴脸公诸天下。马吉在日记中记录了一些日军强奸暴行后表示:“重复这些事令人恶心, 但我认为应该把它们记下来, 这样这些不可消除的事实能有一天公诸于世。”在向外界揭露日军大屠杀暴行的自觉意识驱动下, 留宁欧美侨民想方设法冲破日军的封锁向外界传送关于大屠杀的信息, 不辞辛劳地作好大量原始记录。这在当时就对于发动中外舆论向日本施压, 阻止日军继续屠杀, 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后, 该书资料的公布、开放, 对现实政治斗争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历史是不容否认的, 但总有人力图掩盖、否认它。如目前的“东史郎诉讼案”。在这个诉松案中, 东史郎一直是败诉, 原因何在?一方面是日本政府对于战争责任的反省不够, 另一方面就是此案中有许多不成为疑点的疑点。这些资料的公布将使得日本右翼势力再也无话可说, 会沉重打击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 揭穿了他们的欺世谎言, 使世人对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这些书信以其公正性、真实性与严谨性, 也可使青年一代充分了解在中日关系历史上, 曾经发生过的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同时也为日本年青一代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们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篇3

称谓语

书信中以敬称称呼对方表明尊重。可以用古代的爵称,君、公等,也可在称谓前加敬字,或者称字和号。对于一些我们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长者,一般都称为某公。

书信中绝对不能出现我、你、他字样,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词代替。比如“你”可以称为某某仁兄、某某砚兄或阁下。在信中称自己应该为在下、小弟。信中的“他”应该用“渠”来代替。

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别人用敬称的同时自己用谦称。比如称自己给别人的东西应该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献。请人家吃饭叫作“略具菲酌”。

提称语(爱慕语)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词语。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某某老师尊鉴”等。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查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师长:尊鉴、台鉴。

平辈:台鉴、大鉴、惠鉴。

晚辈:青鉴、青览、收览。

夫妇:俪鉴。

宗教:道鉴。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勋鉴:鉴,即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作赐。赐鉴,对上级、长辈用语。钧,古以钧陶喻国政,后称官员多冠以钧字。钧鉴,对上级、长辈,比较庄重。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于平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勋鉴,收信人地位较高。道鉴,凡尊对方学问高深。台鉴、惠鉴同赐鉴,较轻。

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

启辞(书信开头语、思慕语)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收到来信

顷接手教,敬悉一切。如晤。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奉诵钧谕,向往尤深。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捧读德音,喜出望外。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久疏通问,时在念中。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

时间飞逝

白驹过隙,寒暑三度。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风东去,夏风南来。光阴荏苒,时序频迁。人间岁改,天上星回。时光流水,日月飞梭。寒暑易节,春秋换季。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物换星移,春秋三度。

思慕语中使用最多的,是从时令、气候切入来倾吐思念之情。敦煌文书中有一件《十二月相辨文》,列举每月不同的气候状况下,可供选用的词语,如正月初春可以说:“孟春犹寒,分心两处,相忆缠怀。思念往还,恨无交密。”二月仲春可以说“仲春渐喧,离心抱恨,慰意无由,结友缠怀,恒生恋想”,等等。由于有了意境的描述,读之令人备感亲切。

钦佩语

奉读大示,向往尤深。喜接教诲,真解蒙矣。大示拜读,心折殊深。谨蒙诲语,用祛尘惑。大作拜读,敬佩之至。顷读惠书,如闻金玉良言。久钦鸿才,时怀渴想。德宏才羡,屡屡怀慕。蒙惠书并赐大著,拜服之至。

思念语

据时叙别,是说与收信人多长时间没有见面了。平辈之间常用的叙别语有:暌违光霁,方逾信宿;不奉清谈,已历数朝;等等。

如果收信人是女性,话便要变个说法,用“不亲赘表,未经二宿”之类了。

如果是老师,则要说成“不坐春风,倏逾旬日”。

问候语

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时欲入夏,愿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渐入严寒,伏福躬无恙。入秋顿凉,幸自摄卫。寒暑无常,伏维珍重自爱。

祝贺语

欣闻……谨寄数语,聊表祝贺。喜闻……由衷快慰,匆致此函,诚表贺意。

致歉语

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音问久疏,抱歉良深。久未通函,甚歉。抱歉之情,莫可言表。久未请安,深以为歉。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

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书信中的礼貌用语

《礼记·曲礼上》云:“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是古人推崇的礼貌原则,即“礼”就是在别人面前要谦卑,要尊敬别人。这和英国著名学者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利奇的礼貌原则有六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下面举例说明这些礼节辞令。

自谦:谦虚是一种美德,常用的谦虚用语如下。“才疏学浅”,指学识甚浅。“自惭鸠拙”,鸠不善营巢,取他鸟之巢居之,泛指自惭没有创造力。“自维浅陋”,指自量浅薄。“以匡不逮”,指请人纠正自己的缺点。“依然故我”,意谓和从前的我一样,一点进步也没有。“望尘莫及”,自谦不及他人。“德薄能鲜”,自谦道德修养与办事能力都很不够。

致歉:有“于心有愧”“抱歉良深”“负荆请罪”“负疚于心”“深表歉意”“心颜无措”等。

谢绝: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汲深绠短,蚁衔蚊负,力薄难任”“鞭长莫及”“自顾不暇”“无能为力”“心长力短”等,表示委婉的拒绝。

致谢:谢人栽培帮助的敬词有:“再造之恩”,指受恩深重。“没齿不忘”,即终生不忘。“结草衔环”,谓生死均当报答。“云天高谊”,情谊似天般高。“铭心镂骨”,言受恩极重。“感愧交并”,即又感谢又惭愧。“赠我药石”,意思是赠给自己有益的话。“口福不浅”,指对方的食物太美,为自己的口福称幸。

谦词是用以称呼自己及和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的谦卑的词语。敬词则相反,是在交际中用以称呼对方及和对方有关的人和事(有时可指称第三者)的尊敬的词语。谦词、敬词在古代使用范围极广,有相当一部分谦词、敬词在当今的社交场合仍具有生命力。常用的称谓敬语,包括以下几类。

先字类:表示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1)先帝:称已死的皇帝。(2)先考或先父:称已经死去的父亲。(3)先慈:称已经死去的母亲。(4)先贤:称已经死去的有才德的人。

台字类:表示称呼对方或跟对方有关的行为。(1)台驾:旧称对方。(2)台甫:就是用于问人的表字。(3)台鉴:就是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4)台端:就是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贤字类:多用于对尊辈、平辈或晚辈的敬称。贤宰,称知县。贤家,称对方。贤弟,称对方或对方的弟弟。贤郎,称对方的儿子。贤契,是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多用于书面)。

贵字类:也是称与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如贵姓、贵宾、贵国、高抬贵手、贵人多忘事、喜生贵子。另外,称对方的病为贵恙,问人年龄用贵庚。

高字类:敬称别人的亲属或事物。(1)高堂:指对方父母。(2)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3)高论:称别人的议论。(4)高见:称对方的见解。

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为高龄,而高寿则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足用于称呼别人的学生。大,只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尊姓大名”。再如,对方的文章称大作,对方的书信称大札。

华字类:称美之词,通常用于跟对方有关的事物,如称对方的书信为华翰,对方的生日为华诞,对方的同姓为华宗,对方的房屋为华堂。

雅字类:用于称对方的情意、举动。如称对方的指教为雅教;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为雅意;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叫雅正。

惠字类: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推究“惠”的本义是“恩惠”“好处”的意思,作敬词的出发点是对己而言。因此,称别人的光临为“惠顾”“惠临”,而称别人的赠送则说“惠赐”“惠赠”或“惠贶”,称别人写来的书信为“惠音”“惠函”“惠书”或“惠邮”,人家的指点则是“惠示”或“惠教”,意为别人的光临、赠送、书信、指点和保存自己赠送的礼品是对自己的一种恩惠。再如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临、惠允、惠赠。

垂字类:用于他人(多为尊长或上级)对自己行动的敬辞。常用语有:垂爱、垂采、垂顾、垂护、垂教、垂询、垂怜、垂示、垂听、垂荫、垂宥、垂誉等。垂问: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的重视。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驾字类:敬称对方,如驾到、驾临、大驾。挡驾,是谢绝来客访问的意思,如:凡上门求情的他一概挡驾。

在称谓自己的亲属时应使用谦称。关于谦称和敬称的构成,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也就是如何称呼别人以及自己。例如对别人称谓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可冠以“家”字。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家慈”,兄长为“家兄”。

“舍”本来是房屋的意思,如“寒舍”和“茅舍”,含有自谦成分。“舍小”就是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分小或年龄小的家里人的谦称。如“舍弟”“舍妹”“舍侄”和“舍甥”等。

愚字类:用于自称,如愚兄、愚见、愚以为不可。

鄙字类:过去也用于自称,如鄙人、鄙意、鄙见。

敝字类:过去常用于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敝姓、敝处、敝校。拙,谦称自己的文章、见解等,如拙著、拙作、拙译、拙见。拙荆,旧时称自己的妻子。

结束语(结语)

结束语,即信文的结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恕不一一。不宣。不悉。不具。不备。不赘。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余容后叙。余容续陈。

请对方回信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拨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祝辞

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祝你进步”之类。

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颂”“此致”等字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专此,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

对文人学士:道安、撰安、文安、吟安等,取其文以载道、著述日丰之意。

对编辑:编祺、编安。

对写作者:著祺、撰安、笔健。

对教师:教祺、教安、诲安、铎安等。“铎”是古代执政者传布政教法令时用的大铃,取其传道授业之意。

对医家用诊安、壶安等。“壶”即壶卢(就是葫芦),里面可盛药,故行医叫悬壶。

对军界:勋祉、戎安、敬请戎安、恭请麾安、肃请捷安。戎安、韬安等,取其攻可胜、守可安之意。

对政界:政安、勋安、升安、钧祺等,取其功勋卓著、升阶晋爵之意。

对工商实业界:即请财安、敬候筹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祝辞一项便可省去。

署名

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间隔;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语,也可不加。常用信末启禀语如下:

对尊长:叩、叩上、叩禀、敬禀;对长辈:叩禀、拜禀、肃禀、谨禀、百叩、谨上、恭上、匍叩、拜上、谨肃、敬肃、敬启、谨启。

对平辈: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谨白、手启、手上、拜启、上言、拜言、启、白。

正确书信格式与 篇4

充满温馨的母亲节即将来临,朵朵芬芳的康乃馨也绽放出迷人的笑容,彷佛是在庆祝母亲节的到来。此刻,我也先预祝您一声:“母亲节快乐!”。

谢谢您平常总是不厌其烦的听我诉说着心中的烦恼,并且告诉我许多人生道理以及正确的知识。您就像是夜晚的路灯,为我们指引正确的方向,为的就是不想让我们误入歧途,并且能明辨是非善恶。

虽然,有的时候您会大声责骂我们的不是,但是,我相信您一定都是为了我们的好。不想让我们在别人面前丢脸,所以,您在平时就十分注重我们的礼貌以及言行举 止。并且,也都以身作则,从来都不会“说一套,做一套”。而且,我还要谢谢您在我们小的时候就要我们多多背诵诗词,或是古文,您告诉我们:“书到用时方恨 少”,唯有趁现在记忆力比较好的时候,把诗词、古文都背起来,长大后,才不会悔不当初。

最后,我希望您能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快快乐乐的度过每一天,我们也会尽量做好自己的本分,不要让您太担心。妈妈,您辛苦了!我永远爱您!

敬祝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女儿:虹筠

书信与礼仪 篇5

我又有什么理由不接受你的请求呢?其实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就尝试着写过自己的传记,只是不可现世,也未曾叫他人看过!还想说面对着电脑的显示屏自己总是没有灵感,想想提笔的感觉却又总是那么妙不可言,但是你的要求我又怎么能拒绝呢?所以啊,只能不得不将自己拙陋的文笔显漏与你……其实又想说,此文谨献与你——对岸的蓝……

今天是农历六月十八,是渡人所蛰居的这座小城一年里最盛大的一天。因为今天是所有的农民为谋得丰收,特地为龙王准备的庙会,就像北京每年春节的庙会一样,到处人山人海,喜气洋洋!

但今天却是大雨连绵,到处一片萧条景象,萋萋残残萋萋!

雨突然而下,落在心上,让我无法想起记忆深处的东西。一个过程的结束,也是一个过程的开始,也是渡人心情的失落,一如现在窗外的风雨,带走了欢笑和快乐,却带不走我的哀伤!我不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自己又何总多那些所谓的婉约遵奉到无与伦比……“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其实看到这样的诗句,渡人又哪是严相逼呢?自己的家庭很幸福,父母身体安康,哥哥事业有成,而自己虽说学业未成但是来年充满希望!“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自己又哪经受个如此这样的打击呢?但是渡人却是一样的多愁!琦君说:“不知愁的少女,总爱写些泪与愁的诗”,我能明白琦君的感情,也能懂得琼瑶深意,但是我却不是少女,也非性格内敛、婆婆妈妈、扭扭捏捏、胆小怕事、性情温和、少言寡语、见异思迁只人。倒是有点乐天达观、风趣幽默、情绪多变、热心助人、脾气暴躁罢了……

其实今晚渡人准备了的除了凄凉还是凄凉,不知道为什么每每写字自己总会是那么的悲伤。耳机里的音乐让我沉醉,反反复复的老歌滑过心尖,留下的旋律在心底荡漾和着那窗外的雨流式走远。渡人在文字的揉波里驻足、凝望、低头、无语……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刹那间的温柔和一瞬得喜悦,就像性情温和你腐蚀剂一点点侵蚀着我的意志!自己有些时候会去抱怨现代社会,或是贪官污吏、或是政治腐败、或是自命清高、或是垃圾文字、或是满街的混混、或是舞女三陪、或是无所事事……一切的一切,又有谁能保证自己远离红尘,与世俗牵扯不清呢?

玩肥皂泡的孩子因贪恋肥皂泡的美丽而宁愿忍受幻灭后的悲哀。其实我倒是愿意做一个吹肥皂泡的孩子,因为我明白一个肥皂泡幻灭之后,我还可以接连不断地吹起一个又一个更为美丽的肥皂泡,那样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幸福出现!不是吗?

渡人常常幻想江南烟雨中徘徊与江岸的浮浪人,总是身临其境,低吟:“墨云拖雨过西楼,水东流,晚烟收。柳外残阳照帘钩”。或许这便是渡人最喜爱的境界了!只是渡人什么时候能体会这样另我惬意的景象呢?自然景象常因内心的感慨而唤起美丽的情节,一如遇到你的日子中夹杂着的寂寞与孤独……

作为在北方的小城里蛰居了20个春秋的“浮浪人”来说,你若问什么叫做浮浪,其实他也不知道,但是他会告诉你:“柳永之后,幽谷尚有回音,血脉尚的延续。宋有晏几道、秦观、姜白石;元有关汉卿、马致远、徐青滕;明有李贽、八大山人、张岱;清有吴敬梓、曹雪芹;民过苏曼殊;五四郁达夫。他们惊才绝艳,瓷意放纵,被成为徘徊与浮浪边缘的浮浪人。只是渡人又那能以浮浪自诩,只是对“浮浪”衷爱有加,便索性就称只为“浮浪”把!

的仲夏让渡人难忘。去往北京的途中,火车飞驰的路上黄河的雄壮,大大小小站台上人们的眼神,以及做在自己身旁的打工姐妹,我知道所要踏上的是神圣之路,是一方净土。北京的天空让我眩晕,又哪能看到北方天空的湛蓝?唯独奔驰在篮球场的味道让我至今回味、念及。未名湖中并不清澈的水中爬行的王八以及氤氲水汽中的湖心岛给我留下的只有向往和留恋……学院路之旅让我明了何所谓人外有人。

回家的路是在北京呆了一个月之后。逝去的日子中逝去的梦想,一如驰骋与冀中的列车,留下的唯有一缕白烟,随风飘散……回来了,山依然是山,路依然是路。可是我什么时候还能再次领悟黄河之水的雄壮、三门峡郁郁葱葱的胡杨林还有那水木清华梧桐书下的赫赫碑文呢?从此,渡人便叫渡人,孤独钟摆与天地之下浩瀚的海洋。我知道,海洋上没有一口钟和一枝梅树,没有一枝梅花在海洋上开放,可是我愿意任浪花击打着船壳,任自己埋葬在海洋。

今夜从脚下消失,又从心底复苏。夜的挽联,埋伏着死亡与新生。音乐和着雨水叮咚流淌,文字在指间滑过,其实渡人最想说,写过的字满纸落英般不知入了谁人的眼,爱过的人尘世精灵般忘却不知欠了谁人的情!而今自己的感情归宿又在何处?关于信念、关于烈火、关于生死、关于万水千山,关于横刀、笑傲、立马、天下,自己又想过多少?与其混混恶恶,倒不如脚踏实地,弹奏一曲《“笑傲江湖”》,为自己助兴!

对岸的蓝呵,另我回念的人儿,说了这么多,你可明白渡人之意,在这怀伤之夜,你可懂得献与你的文字。

把酒促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落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很无穷。今年花盛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共?

礼仪权重与形式化礼仪 篇6

“礼”和“仪”有共通之意, 也有分别的表达。《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子太叔见赵简子,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 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可见, “礼”“仪”之别, 自古皆然。而对于“仪”的理解, 《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仪, 度也。度, 法制也。”拿《仪礼》来看, 作为儒家十三经“三礼”之一, 春秋战国时称《礼》, 汉宣帝以《礼经》立于学官, 晋代始称《仪礼》, 从此再无更名, 也正是为了强调它记载仪式行为操作规范的“仪”这一侧面, 被人所接受。

不过, 纵观礼仪发展历史, “礼”与“仪”在不同时期是有着不同权重的。

一、先礼后仪

《荀子·礼论》云:“人生而有欲, 欲而不得, 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 则不能不争。争则乱, 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故制礼仪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 是礼之所起也。”早期, 社会管理者是因礼而仪的, 为了“上下有义, 贵贱有分, 长幼有等, 贫富有度” (《管子·五辅》) , 制定了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 以确保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促成了“礼仪”文明的形成。

早期的生产力低下, 社会混沌是必然之事, 这一时期, 也就是系统化“礼仪”一步一步形成的时期, 礼仪文化的表现是“先礼后仪”的。不仅因为需要根据“礼”的内涵来编辑“仪”的动作行为这一逻辑关系, 更是因为要尽量多地思考和整理出社会所需要的“礼”, 来扎稳社会的根基。自然, 此时的权重关系是“礼”重“仪”轻的。《论语子张》中有“子夏曰:大德不逾闲, 小德出入可也”, 充分说明了不拘“仪”而, 重视“礼”的思想。

正是在“先礼后仪”的精神引导下, 中华文明之礼仪体系得以快速而全面地形成, 从周公旦的《周礼》对官制礼仪的近乎理想化的设置, 到孔子的《仪礼》 (注:另说《仪礼》为周公所作) 细致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礼仪规制, 延延绵绵影响了中华几千年。

二、仪礼交融

法国启蒙主义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中国传统制度是这样评价的, “中国的立法者们主要的目标, 是要使他们的人民能够平静地过生活。他们要人人互相尊重, 要每个人时时刻刻都感到对他人负有许多义务;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因此, 他们制定了最广泛的‘礼’的规则。”[1]P112

这一点在易中天的《奠基者》一书中也有同感, “处理人神关系的秩序, 当然也可以用来处理人际关系。这就是周公的‘礼’。它的意义, 不再仅仅只是‘敬神祭祖’, 更在于‘身份认同’。说得再明白一点, 就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身份地位, 比如君臣父子, 夫妻兄弟;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比如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只要明确这一点, 各自安分守己, 就不会动乱。因此, 它必须被确定为制度, 即‘礼制’。必须被应用于政治, 即‘礼治’。必须成为普遍进行的教育, 即‘礼教’。”[2]P21

这样, 就使得“礼”和“仪”的权重与礼仪体系全面成型之前的权重变得不同了。此时, “礼”即是“仪”, “仪”即是“礼”, 权重相当。体系已经形成, 而且其目的很明确———保障社会稳定和既定制度延续, 所以必须方方面用“仪”来准确表达“礼”的到位与否。作为“礼”的表现形式, “仪”的重要性得以提升。社会进入到一个“礼仪不分”的阶段, 而且这一阶段漫长到辛亥革命之后的民国时期, 才得以改变。

《礼记》的整理出炉, 应该是这一阶段起始的标志。不仅涉及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礼仪细节规范, 更重要的是详尽地论述了各种礼仪规范的意义以及制定礼仪的精神原则, 可谓一部“仪”“礼”交融的著作, 从而开启了中国人对“礼”“仪”的一体化认识。

三、繁礼琐仪

仪礼交融的时代, 以礼为“筋骨”, 以“仪”为血肉的模式, 正是礼仪鲜活的形式化表现, 使得礼仪更为直观, 更易传承, 也更能快速传播、普及, 易于接受;夯实了“礼仪之邦”的根基。加上如隋、唐这样开放朝代的推波助澜, 中华礼仪不仅影响了华夏民族, 更是将礼仪之花开遍整个东亚和部分南亚地区。到了宋朝, 这种情形开始有些变化了。

胡兰成有过这样的表达, “所以中国的礼教必有一个悦字, 如孟子说的‘礼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 是宋儒把礼教来弄成死板板的了。日本是学的早先隋唐人的礼教, 不受宋儒的影响, 所以日本人家妇女总是喜气的, 不但在人前, 即一个人在家时也是正经安详而利落, 无论扫除或做针线生活, 都有人世的珍重意, 这便连廊下的阳光、邻家的语声亦皆今天是吉祥的了。”[3]P35为什么他肯定了隋唐礼教, 却认为宋儒将礼教死板化?

主要在于宋明“理学”的影响。理学初起于北宋, 以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等人为代表, 盛极于南宋与元、明时代, 它是一种新儒学思想。

理学之前, 儒家的禁欲思想并不突出, 特别如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更能体现这一说法, 理学形成后, 禁欲色彩就浓厚起来, 一提到理学, 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 灭人欲”。

禁欲是需要从各方面束缚的, 因此从宋儒开始, 后世就将礼仪无论从“礼”还是“仪”的层面, 更加精细化, 形成名目众多的“繁礼琐仪”。不仅是在形式上, 而且也在思想上, 落实得更加严谨, 直至全社会达成共识的刻板认同。这也就有了前文胡兰成的那段心得。当然, 此时的权重, “礼”“仪”各半。

四、删礼减仪

从民国到解放, 直至改革开放之前, 中华大地开始了一次次“删礼减仪”的运动。先是对“仪”的删减, 导致“礼重仪轻”, 后是对“礼”的摒弃, 导致“仪礼皆弱”。

清朝末期, 国门被列强打开, 所谓西方文明迅速登陆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西方的礼仪文化对中国“礼教”的冲击以及引起人们的重新认识。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各种礼仪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 后逐渐普及民间, 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同时也将一些涉及等级、次序、尊卑的常礼简化了。

但是, 这一时期, 尽管各类“仪”有所简化, 但根植于国人心中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却依然坚挺, “礼”的意识还是很强烈地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可谓“仪”轻, 但“礼”却依然重, 表现在礼仪的形式虽然变得简单, 但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传统。

例如丧葬礼仪, 清末至民国初, 传统丧葬礼俗还普遍存在。即使在北京城里士庶人家在治办丧事时, 灵前仍设拜垫, 亲友往吊者, 概用拜跪, 不用鞠躬。虽然国内有人急于推行丧事鞠躬礼, 但民间难以接受, 遭到强烈反对, 故民间仍用跪拜礼, 只是一切从简了。[4]P63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意义是毋庸置疑的, 在“礼教”层面, 特别是对宋朝以后所形成的僵化保守的礼仪规范, 进行了大胆的否定, 使得中国人不仅在行为上, 更是在思想上得到真正的解放。但同时也要看到, 这场运动, 开启了国人对传统“礼”“仪”的大面积抛弃。

建国后, 随着一些封建礼教逐步被摒弃, 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但“文化大革命”期间, 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一股脑被当作“封资修”货色扫进了垃圾堆, 礼仪到了既无骨也无形的迷乱时代。

五、重仪轻礼

“文革”结束以后, 全社会进入恢复期。改革开放后,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商务活动日益频繁, 礼仪的表现也会有所改变, 最为大众追捧的商务礼仪, 更多地融合了西方的礼仪习惯, 因为需要与国际接轨。专业的“礼仪培训”部门或机构开始出现, 这种形式的礼仪教育凸显出“短、平、快”的特点,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 将礼仪规范传导到受众。

在这样的背景下, 人们需要更快地获得站坐立行、举手投足的标准化, 或者说商业化, 才有机会获得社会竞争的优势, 于是形式化的礼仪大受欢迎, “仪”的权重迅速攀升。

的确, 在商业化的时代, “快餐式教育”是跟上环境步伐的不错选择, 但这种模式也注定只能采取“形式化礼教”, 思想和心灵的雕琢不是一蹴而就的, 也不是一段时间的模仿可以实现的, 更不是单一的某个机构和组织能够完成的, 这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回顾中华礼仪走过的历程, 创立的初期, “仪”是重的, 但那时因为“礼”还不完善, 并且需要“仪”来加强传播和普及, 所以在“先礼后仪”的基础上加大了“仪”的分量。历史一步步走到今天, “礼”与“仪”之间也出现了权重的不断调整, 站在某种角度, 我们却也不必太过忧虑于现在的形式化“礼教”。因为, 在唤回传统礼仪的过程中, 我们也需要尽量大范围地传播与普及, 也需要“仪”来引导人们对“礼”关注与重视。当然, 这种现状只能是“过渡期”, 不应长久保持, 而以家庭为教育核心, 以舆论为宣传导向, 以政策为行为保障的全社会“礼教”环境建设, 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摘要:传统礼仪不断承袭和演变, 今天的礼仪, 以及今天我们对礼仪的理解, 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 都受到了“礼”和“仪”在“礼仪”结构中权重关系变化的很大影响。回顾中华礼仪走过的历程, 总的来看, 经历了“先礼后仪”“仪礼交融”“繁礼琐仪”“删礼减仪”“重仪轻礼”几个过程。如何看待今天越来越明显的形式化礼仪?我们有必要先从历史上“礼”“仪”的相互关系开始研究。

关键词:礼,仪,权重,形式化

参考文献

[1] (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下卷) [M].商务印书馆, 2012.

[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

[3]胡兰成.中国的礼乐风景[M].西安: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3.

会见的礼仪与技巧 篇7

(1)问候时最好点名道姓。迈进会客室的门,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是:“你好,见到你很高兴。”但这却不如说:“王经理,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据测,后者比前者要热情得多。

(2)若对方没请你坐下,你最好站着。坐下后不应掏烟,如对方请你抽烟,你应说:“谢谢。”请记住,切莫把烟灰和火柴头弄到地板上,那是很不得体的。

(3)主动开始谈话,珍惜会见时间。尽管对方已经了解到你的一些情况和来访目的,你仍有必要主动开口。你可再次对某些问题进行强调和说明。这不仅仅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是礼貌的需要。

(4)请不要急于出示你随身带的资料、书信或礼物。只有在你提及了这些东西,并已引起对方兴趣时,才是出示他们的最好时机。另外,你得事先准备好,当对方询问你所携带资料中的有关问题时,你应给予详细的解释或说明。

(5)保持相应的热情。在谈话时,你若对某一问题没有倾注足够的热情,那么,对方会马上失去谈这个问题的兴趣。

(6)当愤怒难以抑制时,应提早结束会见。愤怒会使你失去理解他人和控制自己的客观尺度。它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把事情搞得更糟。

(7)学会听的艺术。听有两个要求,首先要给对方留出讲话的时间,其次要听“听话听音”。如对方首先讲话,你不可打断对方。应做好准备,以便利用恰当的时机给对方以响应,鼓励对方讲下去。

不能够认真聆听别人谈话的人,也就不能够“听话听音”,更不能机警、巧妙地回答对方的问题。记住: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在工作中,善于听乃是一个人应有的素养。

(8)避免不良的动作和姿态。玩弄手中的小东西,用手不时地理头发、搅舌头,清牙齿,掏耳朵,盯视指甲、天花板或对方身后的字画等,这些动作都有失风度。

也不应忘记自己的身份去故作姿态,卖弄亲近:“咱俩无话不谈,要是对别人,我才不提这个呢!”俚话和粗话更应避免。

(9)要善于“理乱麻”,学会清楚地表达。善于表达使人终生受益。讲话不会概括的人,常常引起人们的反感:叙事没有重点,思维头绪混乱的人,常常迫使人们尽量回避他。一般来说,你若从没有担心过别人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就意味着你已引起他人的反感了。

(10)要诚实、坦率,又有节制。若在一件小事上做假,很可能使你的整个努力付诸东流。对方一旦怀疑你不诚实,你的各种不同凡响的作为都将黯然失色。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完人,因此,你可以坦率地谈起或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过失。在评论第三者时不应失去体量他人的气度,无节制地使用尖刻语言只会让人疑心:“谁知哪一天,他也许会在背后这样说我呢。”

(11)作一次音色和语调的自我检查。把自己要讲的话录音5分钟,听听是否清晰,喉音、鼻音是否太重?语速怎样?语调老成、平淡吗?如不满意,改进后再录一段听听。充满朝气的语调会使你显得年轻。此功重在平时留心多练。

(12)如果对方资历比你浅,学识比较低,你应格外留心自我优越感的外露。当你介绍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位职称等情况后,对方也得谈到他的相应情况。为了避免对方自愧不如,在介绍自己时你应该谨慎一些。对对方可以表示赞佩。过度的关心和说教应该避免,要表现出诚意和合作精神。

(13)注意衣着和发式。第一次见面就给人一种不整洁的印象,往往会给你的自我表白投下阴影。平时不修边幅的企业家,在会见前应问问懂行的人,让他根据你的年龄、体形、职业及季节等因素设计一下你的衣着和发式。

让幼儿与礼仪亲密接触 篇8

一、优化教育环境, 营造文明礼貌的良好氛围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 美化幼儿园整体环境, 为幼儿创造整洁、和谐、欢乐的教育环境

用美的环境引导幼儿注意环境的整洁卫生, 培养幼儿的礼仪习惯。我们在院子里、楼梯上、楼道中布置了关于礼仪教育的儿童画及提示语, 如:“请排队洗手”“老师辛苦了”“上下楼梯靠右行”等等, 用视觉语言暗示、提示幼儿的一言一行要符合礼仪规范。另外, 我们还通过活动室内主题墙饰的布置加强幼儿礼仪教育, 如“我是好宝宝”“争做环保小卫士”, 通过活动的开展及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环境的布置达到教育的目的。

2. 创设讲礼仪的氛围, 让幼儿在讲礼仪的氛围中学会礼仪规范

自从我园开展系统的礼仪教育活动以来, 我们每天早晨由值班领导带领在大门口迎接家长、幼儿和教师的来园, 用热情的微笑、真诚的问候感染着家长、教师、孩子。幼儿到了班上, 每班选出两名小朋友作为礼仪小标兵佩带胸卡在活动室门口迎接家长和小朋友的到来, 用响亮的声音、可爱的笑容向叔叔、阿姨和小朋友们问好。如今, 我园的礼仪小标兵们已经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还将各班开展的礼仪活动用相机记录下来, 在橱窗中以“我们这样做”为主题展出, 给全园小朋友以示范。

3. 教师要重视示范性教育影响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 幼儿是教师的影子。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 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 可见教师对幼儿心理发展和品德形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孩子。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 才能给幼儿以身示范的教育影响。因此, 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活动之前, 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使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规范, 努力塑造自身的个人魅力。我园还在教师中展开评选“礼仪之星”的活动, 家长和小朋友共同参与评选, 每月评选出六名“礼仪之星”, 在橱窗中的“自信、成功、快乐”专栏中进行表彰。

二、将幼儿礼仪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学习、卫生等习惯, 将会受益终生。幼儿园的日常活动平常而琐碎, 却日复一日地重复出现, 常规教育颇为重要。我园重视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礼仪教育, 制定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 对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标准和要求, 利用生活常规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我园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 我们的孩子在生活卫生习惯、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方面均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比如孩子们养成了不挑食、主动洗手漱口、自己整理被褥、上下楼梯靠右行、主动使用礼貌用语、遇到困难积极主动想办法、帮助别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好习惯。

三、将礼仪教育列入幼儿园教育课程之中

在实施礼仪教育过程中, 各领域教育密切联系, 不可分割。将幼儿礼仪教育纳入幼儿教育课程中的主旨在于将幼儿礼仪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注重将礼仪教育渗透在各学科中, 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例如, 通过语言活动《两只小羊》让孩子懂得小朋友在相处的过程中要学会互相谦让, 要和睦, 要学会合作。在科学领域中, 我们设计了“逛超市”的游戏, 在游戏中幼儿不但进一步巩固了加减法知识, 同时我们告诉幼儿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顾客。在体育游戏《我和太空人交朋友》中发展了孩子们的平衡能力, 提高了幼儿机智活泼的性格, 并提升了幼儿的礼仪交往能力。在学习歌曲《大树妈妈》的同时, 深化了幼儿对妈妈的情感, 培养了幼儿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情操。

四、通过家园一体化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

幼儿园对孩子的礼仪培养固然重要, 并且卓有成效, 但要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素养, 需要家园合作, 共同努力。幼儿模仿力强, 辨别能力差, 家长的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这种状况, 我园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窗、网络沟通、亲子活动、发放倡议书等途径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做法, 家园统一思想, 步调一致, 同步教育通过家园一体化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度。我们还通过向家长发放倡议书“为了孩子——请您爱护环境”, 并开展“小手拉大手”等活动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养成礼仪习惯。家长们说:“幼儿园开设礼仪教育真是太好了, 在生活中孩子和我们互相提醒, 互相监督, 我们不但共同养成了许多好的习惯, 同时我们的家庭气氛更加和睦、快乐了。”

中职学生礼仪与人文素养研究 篇9

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逐渐形成了以礼待人的传统美德。然而近年来, 随着学校文化课课程的增多, 许多学生眼中的礼仪观念越来越淡薄。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 完全忽视了最基本的礼仪文化与人文素养, 更有甚者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规范、责任和义务。[2]这种现象在中职学校中显得尤为突出, 这种不良现象给中职学生的校园生活以及就业带来了许多负面现象。下面, 笔者结合中职学生的礼仪现状, 对如何提高学生的礼仪文化及人文素养作具体阐述。

一、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分析

目前,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许多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越来越低下,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公德观念, 缺乏最基本的礼仪素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 只知道索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而不知道如何对社会做贡献, 更不懂得怎样做人, 缺少对社会的责任。现阶段的中职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只有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礼仪。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许多服务型的专业, 如餐饮、旅游、营销等, 这些专业的学生受过专门的训练, 比较系统地学习过礼貌礼节的知识, 礼仪素养比较高, 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经过专门的培训, 使他们平时养成了讲文明、重礼仪、遵纪守法、顾全大局的优良作风。在学校生活中, 他们尊敬师长, 团结同学, 待人真诚有礼, 处事自然大方, 是其他非服务型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榜样。[3]另一方面, 绝大多数学生缺乏较高的文明礼仪。

二、中职学生礼仪和人文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1. 中职学生的入学素质较低, 人文素养较差

中等职业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在我国, 各地重点高中都在大规模的招生, 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 使得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选择高中考大学的道路。[4]所以, 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往往比重点高中招收的学生综合水平较低, 如此一来, 中职学校学生的整体水平要比重点高中低很多。此外, 由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 使得高等教育快速的发展, 而且再加上社会认识的偏差, 越来越多家长都想为自己的孩子寻求高学历的教育, 所以中职教育进入了萧条期。而中职学校为了满足招生指标, 不得不降低入学条件, 而且较大幅度的降低对分数的要求, 而且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高中失败。由此可见,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下, 中职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所以中职学校招收的学生素质越来越低下, 这是学生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

2. 社会不良风气流入校园, 产生了较坏的影响

中职学校的教育与高中教育有较大的区别, 中职学校与社会的交流比高中要多, 这是因为学生过了高中阶段还要上大学, 中职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面临着就业, 所以中职学校难免会与社会建立一些联系, 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将会密切一些。如此, 社会上一些不良的风气就会很容易流入学校, 许多学生变得以自己为中心, 变得唯我独尊, 没有一点责任感;特别是近几年, 许多中职学校的丑闻层出不穷, 许多学生都不检点, 犯一些让常人难以理解的错误, 这都是学生缺乏礼仪教养的重要原因。[5]俗话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是很多父母只知道爱孩子, 而不知道管教孩子, 使得许多学生在走进校园前就缺乏礼貌修养, 所以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难题。

3. 中职学校的教育取向有很大的偏差, 导致学生礼仪素养不足

许多中职学校为了能和高等教育竞争, 都调整了教育取向, 都把教学目标转变为培养出学生的一技之长。在这样的教育下, 许多学校尽管摸索出了有自身特色办学特点, 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加强。[6]但是, 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 许多教育者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包括礼仪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间接导致了学生文明礼仪不够, 良好的个人礼仪在谋求职业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 学生在面试时, 由于举止不当而与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 中职学校教育取向的正确与否, 也是影响学生礼仪素养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中职学校礼仪素养的对策及应对措施

1. 政府应该发挥出调控作用, 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

早在2005年, 温家宝总理就曾经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谈到了职业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而且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胡锦涛总书记首先提出了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也能够看出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也在不断地提高。此外, 国家教育部在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规模上应该持平,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继续的发展, 等等。[7]综上所述, 全国各级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 重视中职教育的发展, 并且增加对中职教育的投入。与此同时, 政府还应该及时地发挥出宏观调控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去选择中职学校的教育, 可以在中职学校设立更多的奖学金和助学金, 进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如此, 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选择中职教育, 如此, 学生的综合素养才能不断提高。

2. 中职学校应该开设一些礼仪相关课程

如前面所述, 服务性专业的学生都具有较高的礼仪素养, 这是因为他们接受过专业的礼仪教育。所以, 中职学校开设的其他专业也应该效仿服务性的专业, 可以结合各个专业的实际情况, 选择开设能够系统介绍礼仪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相关课程, 这是学生学习礼仪的前提。[8]此外, 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能够不断提高, 中职学校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一些先进的手段, 让学生感受到实际中的礼仪, 感受与理论的不同, 进而提高学生对礼仪课程的学习兴趣。

3.. 加强日常教育, 制订相应的礼仪日常规范

严谨的日常规范是任何一所学校管教学生的基础。特别是对中职学校而言, 更应该要求学生严格执行遵守, 这是提高学生礼仪素质、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重要措施。而且有了规范的约束, 学生才能规规矩矩的上学, 而且这对确立明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 在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下, 中职教育变得越来越落后, 许多学生丧失了最基本的礼仪素养, 在这样的背景下, 学校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礼仪素养, 如此, 学生才能在将来的就业中树立较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哲, 闫志利.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及对策研究[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 (01) .

[2]管小青, 朱世德.关于中职德育核心维度之人文素养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12 (04) .

[3]尹秀丽.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之现状分析——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内蒙古教育 (职教版) .2015 (01) .

[4]刘蕴莲, 贺文婷.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1) .

[5]李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和内容的重构与改革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 (04) .

[6]任春燕.中职语文教学之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与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 (30) .

[7]郝倩.中等职业教育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2015 (04) .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师个人的述职报告下一篇:原创-个人征信对网贷平台风险控制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