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柏拉图

2024-06-20

苏格拉底柏拉图(精选9篇)

苏格拉底柏拉图 篇1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啦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下面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语录,请参考!

苏格拉底语录

1、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2、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4、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5、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6、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7、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8、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9、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0、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1、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12、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1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啦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14、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15、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6、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1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8、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19、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20、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21、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22、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2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4、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25、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26、没有人因为知道啦善而不向善的。

27、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28、分手的时候到啦,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29、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30、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啦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31、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32、神灵为自己保留啦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33、如果我能忍受啦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啦!

34、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35、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36、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8、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39、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40、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41、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42、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43、时间到啦,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啦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44、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45、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46、在这个世界上,除啦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柏拉图语录

21、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2、我不知道爱情将造成什么后果,因为我不能建议你分担我的贫穷。然而,假如你不爱我,生命对于我又有什么意义。

3、用物质来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它就很快消灭啦。

4、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的,他是把自己整个儿都给他所爱的人。

5、如果命运这样注定,如果我有一百只眼睛,一百只眼睛都会看着你。

6、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7、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

8、为啦爱情而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9、人们活着是为啦爱,这是生活的要旨。

10、爱的实质是不断提出新想法,经常感到感情的“饥饿”和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求。

11、在爱情的一瞬间,人们享受的生活乐趣比常年累月的更多。

12、爱情能使一个女孩完全除去装假和矫饰的态度,变得简朴、自然,出落得更加美丽。

13、纸上求爱,这也许是最有趣的求爱方式。因为这是最能持久的。

14、不管情感是哭是笑,是爱是憎,您想去问个明白,那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15、梦想中的爱情不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而是说,你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真诚,去把对方美化。

16、人在爱着的时候是宽容的。

17、因爱而受苦,那就爱得多一点吧。为爱而死,便是为爱而生。

18、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之是神圣的婚姻。

19、爱情和幸福是同义词。

20、沉默是爱的表示。

苏格拉底柏拉图 篇2

关键词:柯尔伯格,新苏格拉底法,新柏拉图法,公正,对话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柯尔伯格从初期提倡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故事, 激发学生思考, 旨在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新苏格拉底法”转向后期主张师生共建自治的民主社区生活, 共同制定和执行集体决议, 以此建立学生公民意识, 提升个人道德的“新柏拉图法”。两种德育方法皆通过道德气氛的营造, 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 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体现了柯尔伯格对教育目标———公正的坚持, 对教育方法———对话的贯彻, 有助于解决社会转型期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

一、“新苏格拉底法”

“新苏格拉底法” (The new Socrates's approach) 又叫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 (the moral dilemma discussion approach) , 指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两难故事, 激发学生思考, 由此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的德育方法。柯尔伯格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 认为道德训练产生于对话之中。具体操作上, 首先根据道德判断测量结果进行分组;其次选择道德两难故事, 对讨论做好准备;接着组织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给出引导;最后根据讨论过程记录进行总结。此种模式必须遵循两个原则。“第一, 引起青少年对真正的问题情境产生真正的道德冲突、不确定性和意见分歧 (相反, 传统的道德教育强调承认的‘正确答案’, 强调美德总会得到奖赏的信念) 。第二, 向青少年提供高于自身发展一个阶段的思维方式 (相反, 传统的道德教育倾向于在两者之间来回变化, 或者求助于远远高于青少年水平的成人抽象说理, 或者诉诸于低于青少年水平从而易被青少年拒绝的惩罚和谨慎措施) 。”从中可见, 柯尔伯格的用意是克服传统道德教育不按照青少年道德发展水平, 或是走入成人抽象说理、或是跌进低幼水平灌输的弊端。在此前提下, 厘清道德认知学派的逻辑脉络。在德育目标上, 借鉴杜威学说, 将发展作为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 明确道德教育以提升道德水平为旨归, 摒弃价值澄清学派只澄清、不提升的教育方针。在德育方法上, 主张对话促进道德水平。学生跟随教师指引, 通过讨论道德两难问题, 引发道德认知困惑, 由此推动道德结构发生改组、重构。个体道德认知在矛盾冲突中迈入新台阶, 失衡失序的道德结构重新获取新的平衡。他指出教师在指引学生进行讨论时, 需提供高于学生原有水平1个阶段的观点与论据, 通过“+1示范法”, 诱发认知冲突, 促进学生形成更高层次的道德判断。

二、“新柏拉图法”

1980年柯尔伯格总结了“新苏格拉底法”的不足, 提出“新柏拉图法” (The new Plato's approach) , 又称公正团体法 (the just community approach) 。他通过在女子监狱以及剑桥卡布里奇中学、纽约布鲁克莱恩中学、波士顿斯卡斯戴尔中学的实验, 总结出公正团队的具体实施方略。公正团体一般由60~100名学生, 5名教师组成。团体内部有自己的组织架构, 包括议事委员会、顾问小组、集体会议和纪律委员会。团体每周组织一次约一个半小时到二个小时之间的集体会议, 商定规则纪律, 处理违纪事件, 比如如何解决内部偷窃问题。公正团队的评定方法具体分为集体规范和机构评价两个要素。集体规范包括集体商议的普适价值, 即需各位成员践行的品行目标, 如关怀、尊重、信任等。机构评价要素分两个维度, 机构评价的水平和团体评价阶段。柯尔伯格指出集体规范由规范的提出开始, 经由规范的接纳与期望, 进入规范的强化期。共分七个阶段, 比较难理解的是期望与强化期。期望期, 集体规范先是被接纳、被期望, 继而被期望但不被遵守。强化期, 体现为劝说与告发两种形式。集体规范先经由劝说越轨者遵守规范而被群体成员期望与维护, 继而通过向群体告发越轨者而被期望与维护。

公正团体法是在认识到道德判断是界定道德行为的一个必要但不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主张给予每位成员民主参与的机会, 一人一票, 借助集体力量, 在实践中提高个人素质。该方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在于教师。如会议议题是开设何种课程, 教师开列六门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 结果学生投票的结果是取消学校要求开设的必修课。可见, 公正团体的实施前提在于学生是否有能力承担责任, 教师是否能够掌控全局。在道德两难法中, 教师承担的任务是关注学生的道德推理, 激发学生道德困惑, 为学生提供更高一级的道德思维体验。这是属于典型的苏格拉底式的质疑者, 既不灌输特定的道德内容, 也不涉及具体的道德行为, 只是纯粹的过程促进者。而在公正团体法中, 教师转换为涂尔干式的社会牧师, 或以色列集体农庄中的指导者。“就像牧师是上帝的诠释者一样, 教师是他的时代和国家伟大的道德观念的代言人。”教师必须要有坚定的价值立场, 以推动学生道德社会化、实践化的转换。

“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的转变, 源于柯尔伯格认识到之前犯了心理学家的谬误, 直接在道德实践中应用道德心理学理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实验是成功的, 但就道德教育而言, 效果尚待确证。他承认“道德两难问题讨论对于研究者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但对于教师和青少年却是无效的或无意义的”。所谓的“无效的或无意义的”, 指涉形式与内容、理论与实践、知善与行善、真知与笃行的统一问题。从理论到理论, 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 导致“新苏格拉底法”转向“新柏拉图法”。

三、启示

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 柯尔伯格始终坚持两个要义———“美德即公正, 它基于对善的认知;道德教育是通过对话完成的。”两种德育方法均重视营造道德气氛, 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 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对于解决社会转型期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大有启发。

(一) 重视营造道德气氛

柯尔伯格认为, 个体道德判断源于道德气氛, 故两类德育方法均致力于营造道德气氛, 促进个体道德发展。涂尔干指出“实质道德判断不仅仅是个人的稳定特征 (他或她的道德能力) 的产物, 而且是他或她的能力与情景的道德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把他或她在其中作出道德决定的社会情景称为‘道德气氛’”。透过“新苏格拉底法”, 可以看到柯尔伯格反对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教授特定的固定习俗以及具体特殊的道德规则, 力倡将道德两难讨论整合进其他智育课程, 重视道德气氛, 强化隐秘课程。“道德教育不应以‘学科’的形式出现, 而应融合于整个课程中去, 因为任何学科除了能够提供‘事实’外, 也能提供‘价值’的论题。为达到实用的目的, 该方案将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 统整于历史、社会和英文等正课中。”其出发点是避免强制灌输。“道德教育乃是一种唤起而不是一种教导, 是提问、指点迷津, 而不是给予答案。道德教育是引导人们向上发展, 而不是把原来心里没有的东西注入心中。”

“新柏拉图法”更是体现了柯尔伯格对道德气氛、环境力量的重视。公正团体法力求创设一种坚持道德原则, 激发道德反思的外部环境。他指出“道德行为通常发生在社会或团体背景之中, 背景则常深刻地影响着个人的道德决策。个体在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决定总是在团体规范背景或团体决策过程中做出的, 并且个人的道德行为常是这些规范或过程的函数”。由此需建设更高阶段的集体规范与团体观念, 实行民主的管理手段, 营造公正氛围, 在实践中处理人与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 推动个体道德发展。

(二) 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

道德认知学派坚持进步主义立场, 反对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柯尔伯格将西方道德教育哲学划分为三大学派。一是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 采取品格教育方式, 从人性善的角度出发, 认为教育创造让内在善舒展、内在恶抑制的环境, 教育主体便可获得健康发展的人格特征。通过“美德袋”激发教育主体的内在潜能。二是以洛克为代表的文化传递主义。不同于自然主义主张道德乃人之本性, 该派信奉文化相对主义, 否定德育存在终极目标, 认为道德源于社会文化, 故需按照社会需求将有用的规则、价值等传递给学生, 道德教育成为个人适应社会的工具。还有一派便是杜威、皮亚杰为代表, 柯尔伯格秉持的进步主义立场。针对前两派, 柯尔伯格认为是落入了自然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的陷阱。自然主义试图从事实“是”衍生价值“应该”, 混淆了身心发展与内在善的指引, 忽视道德标准, 漠视德育建设。柯尔伯格认为斯金纳泯灭价值判断与事实判断, 是典型的“是”与“应该”的混淆。价值相对主义主张道德规范可转换, 道德标准可调整, 道德内容可改动。柯尔伯格认为这样带来的后果将培养没有个性的统一模型。

柯尔伯格借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假设, 认为道德原则既不是先验原理, 也非后天习得。道德的获取既不是自然主义主张个体的内在生成, 也不是文化传递主义主张为适应社会而学习的规则技能, 而是受制于内外部环境交互作用, 在个体与社会、主体与客体的对话中建构而成。单纯强调内因或外因均不能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品德, 故应以平等、互惠为核心的公正作为普遍伦理原则, 结合内引与外铄, 重视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搭建个体道德禀赋与社会规范的桥梁。柯尔伯格反复辩称道德认知学说乃道德个体发生的理性重构。一方面不可能保持价值中立, 另一方面其推崇的公正推理是道德推理最适切的标准, 超越具体文化差异。

无论是“新苏格拉底法”还是“新柏拉图法”, 柯尔伯格都将教师定位为道德哲学家和道德心理学家。既深刻理解人类的普遍价值, 又善于理解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 是学生道德思维发展的过程促进者。由此可避免落入相对主义陷阱, 对道德判断与选择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亦可避免传统美德袋灌输式反民主困境。两类方法运用平等、民主的对话、讨论等形式, 促进学生道德思维能力发展。

(三) 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从柯尔伯格的实践策略来看, 公正团体法致力于调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有利于解决道德主体的深层困境。实际上, “新柏拉图法”代替“新苏格拉底法”, 揭示了柯尔伯格试图解决道德主体面临自由与秩序两难困境的用意。

“新柏拉图法”立论根据是“集体规范和机构本身就代表一种特定阶段的道德氛围, 因而可以促进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道德价值存在于自我对共同的规范、权利或责任的服从。”换言之, 柯尔伯格推崇的公正团体法与其说走自由主义路线, 不如说更为偏向社群主义, 适合社会主义的集体社会, 不适用于政教分离的资本主义社会。涂尔干《道德教育》为柯尔伯格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涂尔干指出道德本质源于道德的社会性, 道德教育实乃社会教育, 合乎道德就是合乎集体利益。在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关系上, 强调群体超越个体, 同时群体重返个体。“社会群体与个人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道德最优秀的部分是集体的流溢。”柯尔伯格在后期服膺涂尔干的思想, 认同涂尔干观点“教育发挥作用的有效单位不是个人而是集体”。

应该看到, 公正团体法与道德两难问题法在道德发展取决于个体在团体中的角色承担此理论预设上仍存在前后呼应的关系。所谓的角色承担, 特指个体与他人相互对话中换位思考, 尊重他者。换言之, 他将道德两难故事法中强化个体意识, 转换为公正团体法在充分尊重个体的前提下, 强化集体意识, 强调共同利益, 创设民主公正的群体道德环境, 促使个体道德提升, 从他律走向自律, 从被动接受, 走向自主决策、自我约束、自觉践行。

回顾柯尔伯格“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的变迁, 应该说, 在具体策略上有所调整, 但始终不变的是对教育目标———公正的坚持, 对教育方法———对话的贯彻。正如有学者对其整体理论的总结“发展是道德教育的目的, 民主是道德教育的手段”。应该说, 柯尔伯格德育方法与实践, 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德育建设具有参照意义, 有利于解决价值多样化带来的德育主体的道德处境问题。

参考文献

[1]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 等,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2]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 沈杰, 朱谐汉,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科尔伯格.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M].郭本禹, 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经典对白 篇3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却空着双手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怎么空手回来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就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好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回来?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是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有一天,柏拉图问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幸福?

苏格拉底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柏拉图去做了。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花回来了。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柏拉图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很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艳遇?

苏格拉底说:你再到森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这次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了。

柏拉图去了几个小时后,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显枯萎的花。

苏格拉底问,这就是你反复挑选之后,带回来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我找了很久,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艳遇。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老师,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不如你再到森林走一次吧,去摘一支最好看的花,仍然没有规则,只要最后带一支回来就可以。

柏拉图去做了,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苏格拉底问你还没有找着最好看的花吗?

柏拉图指着帐篷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啊。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柏拉图回答: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苏格拉底 论文 篇4

最伟大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既然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 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 格拉底的申辩》。惭愧 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 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 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 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 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 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 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 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 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 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 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 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 “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 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 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 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 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 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 真的不好说了。

苏格拉底名言 篇5

2、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3、女人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

4、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5、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7、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8、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9、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10、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11、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2、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13、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1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5、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16、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7、凡是身高超过3尺的人,想在天地之间长久立足,就必须学会低头。

18、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19、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20、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1、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22、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23、凡我所遇之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24、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5、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26、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27、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28、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29、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30、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31、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2、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33、一个人若是漫不经心地变老,而未能看到自己将身体力量与美发展到极致之后可能成为的样子,那是一种耻辱。

34、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35、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36、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3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38、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39、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40、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41、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42、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43、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并磨炼人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44、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45、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46、未经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47、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48、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49、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

“苏格拉底法”探析及其现代意蕴 篇6

“苏格拉底法”是苏格拉底为了进一步论证“德行可教”的观点而在实践中创立的教学法。所谓“苏格拉底法”是指苏格拉底在与人谈话时, 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对方, 而是向对方提出问题, 再根据对方的回答而不断地提出问题, 一直追问到对方无词以对, 自陷矛盾, 从而自然而然、心悦诚服地得出正确的结论, 形成对事物本质的概念。

因此, 苏格拉底在讲学和辩论时总喜欢采用这种方式去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他认为, 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可以把每个人心灵中的真理引导出来。受他的母亲助产职业的启发, 苏格拉底把哲学家帮助人们把每个人心灵中固有的真理引导出来的方法称为“产婆术”。他也把“产婆术”运用于教学中, 创立了他的启发式教学法。西方教育史上公认这是西方最早的启发式教学法。

“苏格拉底法”包括四个步骤: (1) 讥讽:即从对方的观点中引出矛盾, 迫使其否定所肯定的东西。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使人变聪明的一个重要步骤, 除非一个人很谦逊并且自知其无知, 否则他是不可能学到什么的。教师要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 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念的混乱与不确切, 从而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 迫使自己独立积极思考。 (2) “产婆术”:即在否定已有的错误意见后, 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索, 得出新的结论和知识。否定了已有的观点, 就可以不断地去发现新观点, 产生新知识。新知识开始以潜在的方式存在, 经过讽刺、启发而成为一个确定的真理。 (3) 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 通过对个别行为的分析来找寻一般美德, 通过讽刺否定了个别的、偶然的、错误的意见, 通过“产婆术”不断找到普遍的、必然的道理。 (4) 定义:即对找到的真理或知识加以表达。

在西方教育教学思想的发展进程中, 苏格拉底的重要作用不仅在于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柏拉图等后来的一大批伟大的教育家, 更为重要的是, 他有关“美德即知识”“德行可教”的观点直接影响了西方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提出, 他的“产婆术”则是西方近代启发式教学法的萌芽。

二、“苏格拉底法”的理论依据

苏格拉底用古希腊的辩证法为其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这种理论依据则来自他的目的论哲学和道德观。

苏格拉底公开宣扬神学唯心主义, 一反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的传统 (即以自然为研究对象) , 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神创造和主宰的, 否认自然界有任何规律可循, 反对人们研究自然现象。他认为, 世界本来就是美好的, 其原因是被一种“好”或“善”的力量所支配着。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着一种好的完满性的原则和目的, 这促使他认为研究自然就没有了意义, 而应该研究人。他主张人只能认识自己并寻找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和智慧, 从而提出了“知道你自己”的命题。

在怎样改善人的心灵上, 苏格拉底认为研究哲学是为了帮助人认识真理和培养道德, 引导人们过道德的生活。而正确的行为来自于正确的思想, 正确的思想来自于正确的知识。因此, “美德即知识”。在苏格拉底看来, 道德即为知识, 而知识、智慧当然是教育的结果, 所以道德观念是可以教育的, 通过教育使人具有道德的知识, 使心灵为智慧所武装, 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此外, 苏格拉底在定义知识时, 认为“思想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坚决反对凭借感官来认识世界。感觉到的事物仅仅是表面的、个别的, 是对事物不全面的认识, 只有心灵才能认识事物的普遍、一般的东西。所以, 知识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普遍的真理。

那么, 真理是从哪里来的?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心灵中并且处于睡眠状态。要掌握真理必须从自己内心里探求且必须由外部条件唤醒。他又指出,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独立的发现真理, 必须要靠外界的帮助, 而哲学家是智慧的导师, 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人们去发现真理。基于这种认识, 他在教学中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而不是从外部灌输知识。

三、对“苏格拉底法”的评价

“苏格拉底法”至今仍是现代教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 一是避免了填鸭式的硬性灌输, 通过平等的讨论, 激发对方独立思考。二是遵循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已知到未知的规律。这种方法不是要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 而是激起学生思想中的矛盾, 从而自觉地去探求新的正确的知识。这一过程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而且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正确地探求知识。

但是, 这种方法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应用: (1) 谈话对方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 (2) 谈话对方必须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并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因此, 我们在充分肯定苏格拉底教学法的同时, 还应看到它明显的缺陷,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苏格拉底法”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他认为知识与智慧存在于自身的心灵中, 是独立的脱离自身而存在的, 人只能认识自己, 这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在理论上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2) 虽然在实际上他没有把共性与个体分离出来, 但在理论上, 苏格拉底把思维看做是脱离感觉而独立的, 真理是靠灵魂获得的, 主张切断思想与感官的联系。苏格拉底运用他的方法并不是引导人们去发现新的真理, 而是要人接受已在他的头脑中形成的既有结论。

(3) 苏格拉底认定知识和智慧存在于人的心灵中, 人只能认识和研究自己的心灵, 在教师的帮助下把自己心灵中固有的知识引导出来, 因而他特别强调思考的作用, 但由于学生的思考不是建立在系统的观察与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 因而很难深入下去。如果完全按照他的类似诡辩的方法去辩证, 学生的思想不是更清晰了, 而是更混乱了。

(4) 苏格拉底不问对象、时间、地点, 总是运用那一套问答法, 其教学方法的使用显得单调且呆板。他过分强调问答法的作用, 忽视了联系法、读书指导法等其他方法的作用, 并且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 只强调讨论的过程, 不管其效果如何, 因而不足以保证教学效果。

四、“苏格拉底法”的现代意蕴

多年来, 我国的学校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极深, 尤其在教学方法上不同程度地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的方式, 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很不够, 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1. 建立真正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启发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民主的气氛,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向苏格拉底那样以真诚坦率的态度面对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意见, 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创设问题情境, 注意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考的诱因, 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钥匙。而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 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强烈求知的心理状态, 让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留余地得将答案告诉学生。而且教师要随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观察, 适时地进行开导和启发, 才能防止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呆滞, 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精讲巧练, 举一反三

即通过教师的引导, 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 让学生自己去获得新知识。这里“一”是关键, 因此教师要精于使用“一”, 善于使用“一”, 巧于使用“一”, 要“举一”能“反三”。具体到教学活动中, 要求教师对于自己的讲授内容、方法等要精心设计, 突出重点和难点, 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刨根问底。

4. 根据实际需要,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方法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苏格拉底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 它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来进行, 如讲授法、联系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因此在这里不能把“苏格拉底法”简单的等同于问答法或谈话法。如果教师能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而灵活变形、运用得当, 都可以起到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第1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

[2]张瑞璠, 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古代卷)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苏格拉底名言名句 篇7

1、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2、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3、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两个条件。

4、只期盼少许,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5、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

6、对作家来说,写得少是这样的有害,就跟医生缺乏诊病的机会一样。

7、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8、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9、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10、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11、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1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3、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14、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15、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16、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17、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18、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19、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20、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21、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22、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23、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24、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25、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26、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7、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28、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29、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30、自愿的人在忍受苦楚的时候,受到美好希望的鼓舞,就如打猎的人能欢欣愉快地忍受劳累,因为他有猎获野兽的希望。

31、逆境是磨练人的最高学府。

32、假使把所有的人的灾难都堆积到一起,然后重新分配,那么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一定都会很满意地取走他自己原有的一份。

33、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34、在死亡的门前,我们要思量的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它的重要性。

35、命运是机会的影子。

36、无知即罪恶。

37、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38、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39、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40、男人活着全靠建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41、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42、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43、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44、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45、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46、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4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48、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49、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50、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以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

51、世界上最快乐的事,就是为真理而奋斗。

52、不懂得工作真义的人,视工作为苦役。

53、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路“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54、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55、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56、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或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57、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58、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59、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60、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不幸堆成一堆由大家均分,大多数人都会甘愿接受一份,欣然离去。

61、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62、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63、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64、知足是天赋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

65、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66、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

67、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68、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69、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70、美是难的。

71、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苏格拉底名言英文 篇8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hard battle.

与人为善,因为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艰苦斗争。

To find yourself, think for yourself.

要想找到自我,必须独立思考。

By all means marry; if you get a good wife, you’ll become happy; if you get a bad one, you’ll become a philosopher.

还是结婚吧;如果你找到了一位好妻子,你会变得幸福;如果你有找到了一位坏妻子,你会成为一位哲人。

Be slow to fall into friendship, but when you are in, continue firm and constant.

缓慢落入友谊,但当你正在进行时,继续保持坚定和不变。

Strong minds discuss ideas, average minds discuss events, weak minds discuss people.

大智论道,中智论事,小智论人。

Education is the kindling of a flame, not the filling of a vessel.

教育是燃起火焰,而非灌输一个容器。

He who is not contented with what he has, would not be contented with what he would like to have.

他不满他所拥有的,也不会满足他想要的。

If you don*t get what you want, you suffer; if you get what you don*t want, you suffer; even when you get exactly what you want, you still suffer because you can*t hold on to it forever. Your mind is your predicament. It wants to be free of change. Free of pain, free of the obligations of life and death. But change is law and no amount of pretending will alter that reality.

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会痛苦;如果你得到了你不想要的,你会痛苦,即使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你也痛苦,因为你永远不能抓住它。你的思想就是你的困境。它想要免受改变。免受烦恼、免受生与死的义务。但变化就是规律,再多的假象也无法掩盖这一现实。

Our youth now love luxury. They have bad manners, contempt for authority; they show disrespect for their elders and love chatter in place of exercise; they no longer rise when elders enter the room; they contradict their parents, chatter before company; gobble up their food and tyrannize their teachers.

我们现在的青年爱奢侈。他们不礼貌,蔑视权威;他们不尊敬长辈而且爱喋喋不休;当长辈进入房间时他们不再起身;他们顶撞他们的父母,在聚会时喋喋不休;霸占他们的食物并欺压他们的教师。

Sometimes you put walls up not to keep people out, but to see who cares enough to break them down.

有时你建起心墙并非为了远离人群,而是为了看清谁在乎去推倒它。

Know thyself.

认识你自己。

Let him who would move the world first move himself.

要想改变世界需先改变他自己。

Death may be the greatest of all human blessings.

死亡可能是人类最伟大的福气。

The secret of happiness, you see, is not found in seeking more, but in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enjoy less.

幸福的秘诀,不是寻求更多发现,而是在成长中享受到细微的一种能力。

Contentment is natural wealth, luxury is artificial poverty.

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困。

When the debate is lost, slander becomes the tool of the loser.

诽谤成为了辩论失败者的工具。

Every action has its pleasures and its price.

每个行为都有它的.乐趣和它的代价。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angers you if done to you by others.

不要让别人激怒你,如果别人对你做了什么。

I am not an Athenian or a Greek, but a citizen of the world.

我不是一位雅典人或希腊人,而是一位世界的公民。

The secret of change is to focus all of your energy, not on fighting the old, but on building the new.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Employ your time in improving yourself by other men*s writings so that you shall come easily by what others have labored hard for.

将你的时间用在阅读他人的作品上,别人费力学到的东西,你就能轻松获得。

The hour of departure has arrived, and we go our separate ways, I to die, and you to live. Which of these two is better only God knows.

离别的时刻已经到来,我们分道扬镳,我死去,你活着。这两种哪个更好只有神知道。

The only true wisdom is in knowing you know nothing.

唯一真正的智慧是自知无知。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活。

There is only one good, knowledge, and one evil, ignorance.

唯一的好是知识,唯一的坏是无知。

I cannot teach anybody anything. I can only make them think.

我不能教会别人任何事。我只能让他们思考。

Wonder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苏格拉底的正义——为正义而自缚 篇9

关键词:苏格拉底,智慧,省察人生,正义

众所周知, 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民主城邦———雅典, 处死了如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 而他们给予他的罪名是“不信城邦诸神、信新神、腐蚀青年”。然而, 从某种角度来说, 苏格拉底的死因部分源于他自己, 那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苏格拉底认为, 智慧本身不为人所拥有, 能够拥有智慧的只有神。虽然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智慧, 但是, 应当去追寻智慧, 尽量距离智慧更近, 所以在苏格拉底看来, 一身去追求智慧才是正义的。

苏格拉底还认为, 人应当过上一种省察的、哲学的生活。所以他不仅要求自己过此种生活, 还竭力促使身边的雅典同胞也过上这种省察的、哲学的生活。在他看来, 不仅使自己, 而且使他人过上这种省察的、哲学的生活才是正义的。

综上, 本文所述苏格拉底的正义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虽然人不可能拥有智慧, 但是去追求智慧, 距离智慧更近, 为此所作的事情才是正义的事情;2.除非过上一种省察的、哲学的生活, 否则没有人可以开始知道自己, 因此追求省察的、哲学的生活才正义。

秉持着这样的正义观的苏格拉底, 为了追寻正义, 一步一步通往死亡之路。

一、苏格拉底对智慧的追求

在受审时, 苏格拉底自始至终都在为自己申辩。他认为对他的正式指控出于“多年以来的错误印象”。他不仅说了这种错误感知, 而且声称实际上他要申辩的有两种指控。一方面, 他要针对阿努图斯、美勒托、和莱康的指控做出自我申辩, 另一方面, 他要针对其他人长久以来的错误感知做出自我申辩。苏格拉底把这些旧的指控称为“非正式的”指控, 这些指控不是法律性的指控, 而是其他人对苏格拉底的不利感知。而且苏格拉底相信, 即使是“非正式的”“不利的”感知也有可能是有力量的和危险的。

(一) 被污蔑的原因———智慧

在申辩中, 苏格拉底辩称, 早先对他的感知是不正确的, 而且这些感知会传给下几代人, 从而他们对苏格拉底的理解也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错误感知代代传承, 最终导致了对他的正式指控。在受审中, 苏格拉底陈述了长久以来他人是如何感知他的:

那么, 导致对我的污蔑的控告是什么, 还是让我们从头讲起。莫勒图斯在写下现在这份诉状时, 他信的就是这些污蔑。那些污蔑者, 究竟在讲些什么污蔑?他们若来控告, 那他们起誓后的状辞一定是:“苏格拉底行了不义, 忙忙碌碌, 寻求地上和天上之事, 把弱的说法变强, 并把这些教给别人。” (1)

正所谓无风不起浪, 那么苏格拉底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 引得如此众多的人对他心存不满?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非要对簿公堂争个你死我活呢?

在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的喜剧作品《云》中, 苏格拉底关心的是一个跳蚤可以跳几个跳蚤脚那么远、昆虫消化系统的性质是什么。 (2) 这里的苏格拉底总是关心一些荒谬且琐碎之事, 阿里斯托芬塑造出这样一个喜剧苏格拉底以供厌恶苏格拉底的人们消遣, 并且总有人津津乐道于此, 原因就在苏格拉底在于追求正义时, 得罪了很多人。

苏格拉底相信, 虽然人不可能达到完全的智慧、不可能彻底的知道自己, 但只要努力, 他就有可能知道很多, 就可以距离智慧更近, 于是他奔走于大街小巷, 演讲于街头集市, 鼓励人们去挖掘智慧, 去追求智慧。只是他鼓励人们的方法却不被一般人所能接受———公然挑战智者, 用盘问与反驳的方法, 找出所谓智者们言行上的漏洞, 以证明他们其实并不智慧。

苏格拉底向陪审团解释说, 许多人之所以相信阿里斯托芬的描述是正确的, 是因为他们被苏格拉底的盘问和反驳激怒了。苏格拉底在与人交谈时, 尤其是与所谓智者交谈时, 总是不断指出对方的信念有弱点, 和这样的人一起痛苦而沮丧的打发时间, 那绝不会是什么痛快的事。况且他还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行为, 每次都会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这种做法在激怒智者的同时, 连同其支持也一并激怒。就好像现代的追星族一样, 一旦哪位偶像明星遭到他人贬低, 他的粉丝团一定不会善罢甘休, 同时也会齐心憎恨反抗那位大放厥词者的。苏格拉底在激怒智者的同时, 智者的支持者也同样被一次次激怒着, 时间越久, 他们对苏格拉底的厌恶感就积累的越深。

在申辩中, 苏格拉底解释说, 他盘问和反驳他人, 不是为了激怒他们, 而是为了理解德尔斐的阿波罗给他的神谕。苏格拉底的朋友凯瑞丰, 向据信为阿波罗神中介的一位女祭司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谁是雅典最具有智慧的人?女祭司说是苏格拉底。这让苏格拉底疑惑不解。因为他知道自己并非是有有智慧的。就如同某教授从一次物理会议回来后告诉一位文科生, 在此次会议那位文科生被誉为世界上最智慧的物理学家, 那位学生肯定会因此感到不安和疑惑, 因为自己确实对物理学所知甚少。而这也是苏格拉底听到凯瑞丰的说法后所感受到的。他向陪审团这样说:

“我会试着向你们揭示出来, 是什么给我带来了这名声和污蔑……雅典的人们, 我得到这个名声, 不为别的, 正是因为智慧。这种智慧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就是一种人间的智慧。也许我确实善于这种智慧。而我刚刚提到的人, 要么确实有比人间更高的智慧, 因而是智慧的, 要么我说不出那是什么。因为我不懂这些, 而谁说我懂, 都是在说谎, 制造对我的污蔑……我的这些, 究竟是否真是智慧, 是什么样的智慧, 我要向你们举出证人, 就是德尔斐的神。你们该知道凯瑞丰的。他和我从年轻时就是伙伴, 他也是你们大家的伙伴, 一起在新近的逃亡中出逃, 又和你们一起回来。你们知道凯瑞丰是怎样一种人, 知道他无论做什么事时, 都是多么莽撞。有一次他到了德尔菲, 竟敢提出了这个问题———是否有人比我更智慧。于是皮提亚女祭司拿起签说, 没人更智慧。……

你们看我为什么说这些。我想要告诉你们, 对我的污蔑是从何而起的。听到这话, 我就自己寻思:“神说的究竟是什么, 这到底是什么哑谜?我自己知道, 我没有智慧, 也没有小智慧。那么他说我最智慧, 到底是说的什么意思呢?而神不会说假话, 因为这不是神的做法。”在好长时间里, 我都不明白他说的到底是什么。随后, 我很不情愿地转向下面这样的探讨。我去拜访一个据说很有智慧的人, 好像在那里就可以证明那说法是错的, 回应神谕说:“你说我是智慧的, 但这个人比我更智慧。”

于是我仔细审视了他———我观察了他并且和他对话之后, 得到这么个印象:我看到, 虽然别的很多人觉得他很有智慧, 特别是他自己, 其实不然。随后, 我试着告诉他, 虽然他认为自己是智慧的, 其实他不智慧。结果我遭到他和在场很多人的嫉恨。” (3) (申辩P77-80)

苏格拉底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智慧, 不断向智者挑战, 想以此证明其实还有人比自己智慧, 但在此过程中, 他发现, 所谓智者, 其实并不智慧, 可是他这一发现不仅激怒了智者, 而且激怒了其追随者, 于是怨恨、嫉妒变随之积累。越是想证明自己并不智慧, 苏格拉底就越是发现, 那些声名显赫的人其实最无能, 而另外那些看上去更一般的人却好像更明智些。于是他觉得那个神谕变得不可驳斥了, 但苏格拉底始终认为, 自己也许比别人智慧的地方就在于自己明白自己什么也不知道, 所以自己会去学习知识, 追求智慧, 而不是假装自己什么都知道。正如他自己所说:

“那个人 (前文所提智者) 认为自己知道他不知道的事, 而我既然不知道, 也就不认为我知道。我觉得好像在这件事上总比他智慧一点, 即我不知道的事, 我就不认为我知道。” (4)

随后, 苏格拉底又拜访了一些诗人, 匠人们, 于是发现他理解了神谕———“其实, 神才真是智慧的, 他在那个神谕里表明的是这个, 人的智慧价值很小, 几乎什么也不是。他好像是在这样说这个苏格拉底, 其实是假借我的名字, 用我做个例子, 如同再说:你们中最智慧的, 人类啊, 就是像苏格拉底那样, 知道就智慧而言, 他真是毫无价值。” (5) 而更进一步, 他好像还理解神谕想让他做的事情———“我现在还在按照神的意愿, 四处寻求和追问每一个我以为智慧的公民和外邦人。每当我发现他并不智慧, 我就替神证明, 指出此人不智慧。” (6)

正是因为苏格拉底做了这正义之事———指出他人的不智慧, 虽然他是想帮助他们追求智慧, 可是却为他找来麻烦, 人们嫉恨他, 污蔑他, 长久以来的不好的印象最终爆发的结果便是指控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看来, 即使被人们误解, 嫉恨, 污蔑, 但因此要他放弃正义, 那是不可能的。为了正义, 被误解又能怎样?被嫉恨又能怎样?被污蔑又能怎样呢?只要他还活, 他还自由, 他便会一直向正义前行, 而那正义的事情便是帮助人们追求智慧。所以人们会经常看到苏格拉底出现在街头, 集会, 盘问反驳着那些自认为或公认为的智者, 与他们辩驳, 让他们哑口无言。

苏格拉底不断地扮演着惹怒智者与其追随者的角色, 被人忌恨着也要坚持正义, 由此卖出了通向死亡道路的第一步。

(二) 腐蚀青年的罪名

因为按照神谕所示, 苏格拉底不断向正义前行, 最终, 那些被他辩倒但口服心不服的家伙们终于将他送入公堂, 要对其审判, 将其定罪———腐蚀青年。对此, 苏格拉底是这样申辩的:

“而我要么没败坏他们, 要么败坏了他们, 但是无意的;在两种情况下, 你都在撒谎。如果我得到了教诲, 我就会停止我无意做的是。而你却回避, 不愿意与我交往, 不愿意教育我, 反而把我带到这里来, 而法律只要求把需要惩罚的人带到这里, 不是需要教育的人。”

因为苏格拉底津津乐道于揭示他人的不智, 得到了大批青年的追捧, 所以他也因此在正式控告中得到一个罪:腐蚀青年。

1.苏格拉底的教育

在当时的雅典, 有钱的人会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智者那里学习辩论术, 他们精于演讲, 可以帮助被控告者写申辩书, 一些青年接受者这样的教育, 同时交付一定的学费。

而在苏格拉底看来, 青年们大可不必接受此种教育。真正的教育应当是免费的, 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教师, 但其一直在探索一种教育方式, 不通过做老师来教育, 因为教育青年是一件高贵的事情, 不仅应当教给他们知识, 还应当教给他们德性。

他在公众面前盘问与反驳智者时, 青年们便已学到了一些辩论的技巧, 于是, 青年们开始自己联系他们免费学习到的技术, 他们也会向智者发问, 向长者发问, 然后便发现, 所谓的智者、长者, 并不是向他们表现的那样通晓一切, 有时候, 他们宣称自己知道所有, 可当被盘问到哑口无言时, 青年们便发现了苏格拉底所说的“他们并非智慧”是正确的。

因为总是被公然挑衅, 智者的威严受到青年的怀疑, 但智者们与他们的追随者却将这一切归咎于苏格拉底的过错, 而不是自我反省。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有些青年自愿追随我———他们最有闲工夫, 出身豪富。他们乐于听我省察人们, 自己经常模仿我, 还试着省察别人。于是, 我想他们发现无数的人是自以为知道一些, 其实知道的很少, 甚至什么也不知道。于是, 那些被他们省察的人对我生气了, 却不对他们自己生气, 说什么, 苏格拉底式最有害的人, 把青年都败坏了。”

2.爱知

在对苏格拉底的指控中, 还有一个罪名———“信新神”。这个罪名与“腐蚀青年”有很大的联系。首先, 控告者们指控苏格拉底信奉新神, 然后又教育青年信奉新神, 以此腐蚀青年。

“我在很多地方说的, 会出现一个神性的精灵的声音, 而磨了图斯在写诉状时, 嘲讽的也许就是这一点。这从我小时候就开始了, 就出现了某种声音, 每当它出现时, 他总是阻止我要做的事, 却从不鼓励我做什么。”

苏格拉底说的这个声音, 成为莫勒图斯和阿努图斯控告苏格拉底引进新神的理由。

对于这个精灵, 从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可以看出:它只是阻止苏格拉底做不对的事情, 例如阻止其参政, 而不是鼓励其, 例如苏格拉底追求智慧就既未被阻止, 也未被鼓励, 因此, 追求智慧便是正义之事。

说苏格拉底腐蚀青年, 因为青年对其的追捧, 而教育青年学习盘问和反驳的方法以此追求智慧, 质询假智慧, 既未被精灵阻止, 也未被精灵鼓励, 那么便是正义之事, 只是, 由此而得罪的“智者”及其支持者, 将所有怨恨与过错都归咎于苏格拉底一个人的身上, 而不是自我反思, 为了使苏格拉底闭嘴, 他们最终将其推上法庭。

因为了解苏格拉底的固执, 控告者明白一般的轻罪不至于达到使他闭嘴的效果, 因此他们便指控其死罪, 以恐吓的方法希望能够达到目的。他们希望苏格拉底能够自己提出一个轻的刑罚, 最好是流放, 从此远离雅典, 便可以耳根清净, 了享清福。

但是, 要苏格拉底闭嘴, 却是不可能的。在苏格拉底看来, 帮助人们追求智慧即为正义, 不论是他自己追求智慧, 还是帮助雅典同胞追求智慧, 亦或是教育青年追求智慧, 都没有被精灵阻止, 那么, 做了正义的事情, 虽然因为这正义而被污蔑, 但是为了这正义而死亡, 便成为了苏格拉底的不二选择。

二、过哲学、省察的生活

如前文所述,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在世, 应当追求智慧, 也因此而得知苏格拉底的正义观还应当包括过省察的生活, 人应当不断地省察自己, 省察自己的无知, 然后过上爱知的生活。如果他依了控告者所想, 从此闭嘴, 停止省察, 停止爱知, 那么相比较还不如死去。

申辩中, 苏格拉底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你认为有点人格的人应该计较生死的危险, 而不是在做事的时候仅仅关心这个:做的究竟正义还是不正义, 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 那你说的真不美。”为了让这个观点更站的住脚, 苏格拉底还提到了忒提斯之子———阿喀琉斯。阿喀琉斯忠于自己的朋友, 当帕特洛克罗斯被赫克托耳杀死时, 他真心实意的痛惜帕特洛克罗斯的牺牲, 决心为他复仇, 于是他又重新武装上战场, 杀死了赫克托耳, 并将他的尸体捆绑在战车上驱车游行, 虽然这是阿喀琉斯凶残的体现, 但这也是他忠于朋友的体现。因此, 阿喀琉斯是一个英勇善战、忠于朋友的人。当面对朋友的牺牲, 阿喀琉斯不愿再在耻辱中苟活, 而藐视危险, 所说了以当他急切地要杀死赫克托耳的时候, 他的女神母亲对他说了一番话,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 如果你为你的朋友帕特罗克洛斯之死报仇, 杀死赫克托耳, 你的死期将至———因为, 在赫克托耳死后, 马上就是你了, 轮到你了。”阿喀琉斯听了这话, 根本就蔑视死亡和危险。他更害怕过坏的生活, 害怕朋友们得不到复仇。“那就马上死吧, ”他说, “我让那行不义者得到惩罚后, 不必留在这弓船旁边让人嘲笑, 成为大地上的负担。”

阿喀琉斯忠于朋友, 为了正义不畏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正义是不可被停止的。不论是阿喀琉斯还是自己, 都选择遵循真理。人无论是自己认为这样最好, 从而让自己站在一个岗位上, 还是被长官安排在岗位上, 都应该在危险中坚守, 不把死亡或别的什么看得比耻辱还重。而冒着死的危险待在被安排的岗位上, 苏格拉底认为并意识到, 是神安排他以爱知为生, 省察自己和别人, 如果他反而怕死, 从而逃跑, 那才是真正的做了可怕之事。

控告者们要求苏格拉底从此闭嘴, 做到悄无声息, 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 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你们对我说, 苏格拉底, 现在我们不听阿努图斯的话, 而是放了你, 但是有一个条件, 既, 你不要在花时间研究了, 不再爱知了。而如果我们逮到你还在做这些, 你就要死。如果你们就是在我说的这些条件下放我, 那我要告诉你们, 雅典的人们, 我向你们致敬, 爱你们, 但是我更要听神的话, 而不是你们的。只要我还有一口气, 能够做, 我就根本不能停止爱知, 要激励你们, 告诉我遇到的你们中的每个人, 说我习惯说的话, 最好的人, 你是雅典人, 这个最伟大、最以智慧和力量主城的城邦的人, 你只想着聚敛尽可能多的钱财, 追求名声和荣誉, 却不关心, 也不求知智慧和真理, 以及怎样使灵魂变成最好的, 你不为这些事而羞愧吗?如果你们中有人反驳, 说他关心, 我不会很快放他走, 自己也不走, 而是询问他, 省察他, 羞辱他———如果我发现他并没有德性, 反而说自己有———责备他把最大价值的当成最不重要的, 把更微小的当成更大的。无论年轻人还是老人, 无论外邦人还是本城的人, 我都会为他这么做, 尤其是本城的人。你们要清楚, 是神命令如此的。

苏格拉底在城中转悠, 所做的不过就是劝说人们当中的青年, 不要那么关心金钱或身体, 如同让灵魂变得尽可能最好劲头, 他说, 德性不是来自金钱, 而是, 金钱和人类所有别的好处, 无论个体的还是城邦的, 之所以好, 都是因为德性。

三、苏格拉底的自寻死路

苏格拉底的态度很坚决, 在放弃正义与死亡之间, 他最终选择死亡。他说的很清楚, 如果要他放弃过省察的生活, 那么像忒提斯之子阿喀琉斯一样选择死亡才是正确之路。

前文提到过, 控告者的真正意图并非要苏格拉底真的死, 而是其不再多嘴即可。显然, 苏格拉底不可能妥协, 但在他的刑罚问题上, 苏格拉底还是有很多方法逃避死亡的, 但这些方法都为他所不耻, 最终其自己选择了死亡。

(一) 提出轻罪或者缴纳罚金

“我相信, 我没有对任何人行不义, 我也不会对自己行不义, 不会说我自己的品行该得恶报, 给自己提出这样一种惩罚方式。”

在当时的雅典, 一般被告被判有罪是, 其可以提出一个相对于原告所提出的轻罪, 而法庭一般也会采纳。所以, 控告者们提出四星的目的之一便是希望苏格兰的能够提出流放, 这样便可以原理他的聒噪。可惜苏格拉底的行为却令他们大失所望。

“但是我可以提出流放吗?也许你们将会给我这个惩罚。我也太贪生怕死了, 你们, 我的同胞公民, 都不能忍受我的行事和言辞, 而觉得这些事那么难以承受, 惹人忌恨, 以致你们要寻求除掉这些;难道别人会容易忍受这类东西吗?根本不可能。对于我这年纪的人, 此时流放, 轮番跑到一个又一个别的城邦去, 又被赶出来, 这可真是高贵的生活。因为我清楚地知道, 我到哪里去, 青年人都会像在这里一样倾听我的话。”

苏格拉底明白, 无论他到哪里去, 青年人都会像在雅典一样倾听他的话, 因为“一个未经性差的生活是不值得人过的生活”, 不论在哪里都是要过省察、哲学、爱知的生活, 那么雅典公民受不了, 外邦公民也未必会接受, 最后免不了重复流放, 被迫停止爱知, 不如追求它们来的正义, 故此, 苏格拉底最终选择赴死。同样, 对于缴纳罚金, 苏格拉底是这样说的:“我不习惯认为我的品行该遭到什么惩罚。如果我有钱, 我就会按我能够付出的那么多提出罚我的钱, 因为那不会伤害我。但现在不是这样, 除非你们愿意我提出我付得起的钱数。也许, 我能付一个米纳的银子。那我就提这么多。”

苏格拉底提出山的可怜的罚金数量在抗议着法律对他的不公。他为了正义, 认为自己所受到的待遇应当是“在政府大厅用膳”。而因为他做了正义的事情受到审判, 还因此被判了死刑, 这本身便是不正义的, 如今要苏格拉底为了逃避死亡而妥协, 缴纳罚金或者流放, 或者像克里同哪的好友愿意帮助他缴纳罚金, 都是不正义的。苏格拉底是可能做这样的不义之事的。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苏格拉底式自愿选择了死亡。

(二) 携带家眷乞求轻罪

苏格拉底有三个儿子, 在他被审之时, 一个已经是小伙子, 还有两个还是小孩子。如果他带着妻儿乞求投票放过他, 那么很有可能他就不会被判处死刑。可是, 他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不是因为我太固执, 也不是我看不起你们;究竟我是否敢于面对死亡, 是另一个话题;但对声望而言, 无论是我的, 你们的还是整个城邦的, 我这样年纪和名声的人这么做, 都是不大高贵的。不论真假, 人们认为, 苏格拉底与很多别人有些不同。那么, 如果你们当中有什么人, 无论因为智慧、勇敢, 还是倍的这类德性, 看来和别人不同, 要这样做就太可耻了。”

尤其是看到一些本来很体面的人, 在受审时坐车极为奇怪的事情, 带着家眷可怜兮兮地乞求减刑, 以为死了就是遭受很可怕的是, 苏格拉底更是不耻于做这种事情。那么这种减刑逃避死亡的方法也被排除, 于是, 苏格拉底依旧选择死亡。

(三) 逃跑

苏格拉底被判刑后没有立即赴死, 因为正赶上雅典派船出去朝圣, 按规定朝圣期间不得处决死囚, 所以他在监狱里待了一段时间, 朋友们常去看他。朝圣船只回来后的第二天, 才是他受刑之日。也就是说, 在这之前, 他是打有机会逃出去, 而他的朋友克里同也致力于帮助其逃跑, 而不惜一切代价, 他说如果苏格拉底要牺牲自己去殉道, 正好落入指控者的圈套。为了要把苏格拉底除掉, 他们处心积虑地设下陷阱, 若苏格拉底牺牲自己殉道, 就正好成为了控告者的帮凶。况且苏格拉底家中还有年幼的孩子需要抚养。

苏格拉底对克里同的一片赤诚十分感激, 但他不愿逃出去然后远走高飞的初衷并未有所改变。他有自己的道德观念, 他认为逃出去远走高飞的行为是不正当的。挚友克里同的开导和劝说使得他陷入两难的境地, 他不愿意逃跑, 但克里同的美意又是他难以拒绝。

苏格拉底认为法律具有普遍的正义, 它是指导雅典城邦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如果他听从挚友克里同的劝告逃走, 雅典的法律就会对他提出各种责难。这就是判决的本身是合法的, 其权威性受到来自个人的挑战。这样, 雅典城邦还能生存下去吗?推一步讲, 即使城邦法律所作出的判决是不对的, 错待了对方, 就是这样, 也不容许违背法律。当然, 任何人都可以向城邦建议修订其相关法令, 是指正确并具有权威性, 但既定的法令是不能违背的。

按照雅典法律的规定, 公民在成年之后, 如果不同意这个城邦的法律, 任何人都可以带着家眷和财产迁往任何他愿意去的地方。凡是在雅典看到当局者如何依法治理城邦的人就表示他们愿意接受当局法令。要是苏格拉底违背了城邦所制定的法律的规定, 具体讲, 就是不接受裁决, 设法逃走, 这样做, 其罪要比其他别的人要重。因为他已经在雅典生活了70多年, 就是表示遵守这里的法律已经70多年了。如果他逃跑了, 将被看做法律的破坏者, 者更进一步证明雅典法庭陪审官对苏格拉底的控告正确。

最后, 苏格拉底自省:不能将孩子和自己的生命看得高于正义, 判决虽然不正确, 但原因不在法制本身, 而是在于某些控告的人。要是听从克里同的劝说偷偷地不光彩地逃走, 那就是以错对错, 这样, 苏格拉底感到, 他将终生受到法律的谴责。所以苏格拉底不逃走, 就要遵法就死, 成为必然的了。

(四) 苏格拉底对死亡的正视

苏格拉底说是神安排他以爱知为生, 省察自己和别人, 如果他反而怕死或因为别的什么原因, 而脱离岗位, 逃跑, 亦或是做了别的什么那才是真的行了不义, 做了可怕之事。而所谓的怕死, 不过就是不智慧而以为智慧, 就是以为自己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人们惧怕死亡, 是因为人们假装自己知道死亡, 认为死亡是不好的, 所以惧怕, 人们不能够正视死亡, 因此惧怕死亡, 想要逃避死亡。

苏格拉底认为, “死要么就是什么也不存在, 死者没有任何感觉;要么,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 死就是发生一种变化, 就是灵魂从这里迁移到别的一个地方。如果就是没有感觉, 那就如同睡觉, 而且睡着的人还不做梦, 那死可真是很美妙的好事”。如果让人要选出一个他沉睡而没有梦境的夜晚, 把他一生中别的夜晚和白天同这个夜晚相比, 让他仔细想后, 说出在他一生所经过的当中, 有多少日夜, 比这个夜晚更美好, 更舒服呢?“如果死是这样, 我说它是好事, 那时候, 永恒好像也不必一夜更长”。

另外, 如果死就是从这里移到另外一个地方, 即所有的死人都在那里, 还有什么会比这更好呢?在那个世界中可以遇到很多活着的时候公正的半神, 可以和俄耳普斯、穆赛欧、赫西俄德、荷马在一起, 任谁不愿为此付出高额代价呢?就连苏格拉底, 也愿意为此而死。

“当我遇到别的死于不义的冤狱的古人时, 我会把我自己额遭遇和他们的相比, 对我而言, 在那里这样过日子是有其奇妙的———我认为这没有什么不快乐的———最大的好事是, 在那里省察和询问人们, 就像在这里做的一样, 看他们当中谁有智慧, 谁自以为有智慧其实没有。”

人们都把死亡当成最大的伤害, 苏格拉底虽然没有认可, 但他也无法否认这种可能性。恰恰因为死亡至少是一件极大的坏事, 往往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怖, 战胜死亡才有着巨大的意义。

四、结语

综观全文, 本文先论述了关于苏格拉底的两方面的正义观:1.追求智慧:2.过上哲学、省察的生活。

由于对正义的执着, 他招致了别人的忌恨, 并将其告上法庭, 为了达到不再受苏格拉底盘问到尴尬的目的, 控告者请求法院判处苏格拉底死刑。

对于苏格拉底逃脱死刑的方法本文有具体论述:1.提出流放或者缴纳罚金;2.携带家属乞求轻罪;3.逃跑。但是苏格拉底不耻于做出以上动作, 因此, 他排除所以能够避免死亡的方法, 最终自己选择了饮鸠服刑, 但是他相信, 虽然他的肉体死了, 但是他的灵魂依旧正义。

参考文献

[1][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M].吴飞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2]刘以焕, 王凤贤.苏格拉底[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04.

[3][美]霍普·梅.苏格拉底[M].瞿旭彤译.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万绍和.“从古代正义到现代正义”[D].浙江大学, 2004.

[5]李臻.“浅析苏格拉底之死”[J].科技向导, 2010 (32) .

[6]陈严瑾.“苏格拉底为何不怕死”[J].语文建设, 2011 (7-8) .

上一篇:写演讲稿的作文300下一篇:小猫生病了 说课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