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相亲和苏格拉底

2024-10-24

面试、相亲和苏格拉底(精选9篇)

面试、相亲和苏格拉底 篇1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在印度著名大学ICE(皇家工程学院)修读工程学的莱俱(RaiuBasitigi)对着著名企业的招聘考官说:“断了两条腿我才能真正站立起来,获得这种态度不容易。我不改变。你保留你的工作,我保留我的态度。”考官被莱俱的态度所折服,最后把这个珍贵的职位给了他。

这家企业正是莱俱所向往的。因此他无需犹豫。然而在真实世界中,我们最有可能遇到的事情是,录取你的企业说不上最好,也不是最坏。这就会让你很犹豫,是放弃这一家继续找工作f也许不会有比这更好的单位了),还是就是它了先干着吧(可是也有可能再努力一下心仪的单位就会出现)。

面试问题有点像《非诚勿扰》节目的相亲问题。

如果你来《非诚勿扰》只是为增加知名度,那么你的最优选择就是一站到底,直到观众和编导嫌弃为止。但如果你是真心来找另一半,你是选择眼前这个看似还不错的高帅富,还是继续等待看看有没更好的(风险是过这个村没这个店)。作为女人你可能凭自己的直觉,相信一见钟情这回事,但是作为经济人,你要如何选择才是最优策略?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古希腊的大哲人苏格拉底就提出过。这就是“最大麦穗问题”。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成熟的麦地边(求职或相亲舞台)。他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最好的职业或配偶),但要求只能摘一次,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求职、相亲和挑麦穗都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经济学本身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的学科,比如1962年沙普利(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另一个经济学家盖尔提出的稳定配对原理,就可以应用到求职和婚姻中(他们当时的论文题目就是《大学录取和婚姻稳定》)。事实上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因为受到时间等制约,不可能无穷尽地找工作,或者在相亲舞台上一直挑选下去。但同时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缘故,无法了解接下来遇到的面试,或者所有可能上台的男嘉宾的情况,因此运用经济学概率学等相关理论,可以大大增加成功率。

哈佛大学教授约翰・吉尔伯特和弗雷德里克・M经过研究,发现一个相亲最优理论。我们拿《非诚勿扰》来举例:假设平均每个女嘉宾会上台20期,而平均每期有5个相亲对象,也就是说你有100次机会。约翰教授的意思是用100除以(自然对数,约为2,71828),也就是37。按照约翰教授的相亲秘籍,对这前37个男人你可以尽逞挑剔之能事,横挑鼻子竖挑眼,比如“男嘉宾,我灭灯是因为我不喜欢你的鞋”云云,不过这时,你必须在这37人中挑出最好的一个A先生(同时他也对你感兴趣),假如在接下来的63次机会中,你遇到第一个条件超过A的B先生时,你就立马放下矜持,如黑寡妇蜘蛛般主动俘获这个男人,这就是你的最优选择。

这个理论同样对招聘面试也适用,只要假定好自己面试次数的容忍度(比如最多参加30次面试)。那么在应试完第11个(30/e)时,心目中选出一个最好的,只要后面有比这个更好的单位,你就可以立马做出决定。

很多女嘉宾在台上站了很久。花费了巨大的时间成本,也见到了很多高帅富,但却沉湎于失去的优质男(沉没成本)无法决断。同样,也有很多朋友常常会觉得这家企业还不如自己前面拒绝过的企业,越找工作心态越差。西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onellStrough表示,你投入的越多,那么你就越有可能一直沿着一个错误的决定走下去。这就使得很多女嘉宾越是阅人无数,越有可能选择平庸男或者成为剩女,“面霸”也往往不是那个找到最佳职业的人。

因此,无论是选择职业或者婚姻时,你该想一想苏格拉底的那粒最饱满的麦穗。

面试、相亲和苏格拉底 篇2

新课改以来, 我们一直倡导对话教学, 但对话教学的效果却差强人意, 对话被庸俗化与技术化, 甚至出现假对话、伪生成、乱言说等异化现象。事实上, 对话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模式, 而是一种教育思想, 是一种蕴涵在课堂互动中的教学追求。已有关于孔子、苏格拉底对话教学的研究, 大都是从静态的、语词符号的角度解读和探析先哲的教育思想, 而对对话本身, 尤其是对对话这一独特的“情境文本”关照不够。本文试图通过重温原典, 回到鲜活对话本身, 在经典的对话图景中重新审视对话教学的本质, 为重构新的对话图景寻求智慧资源。

一、重温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图景

(一) 孔子的对话教学图景

图景1:在河畔的一片杏林中,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正坐在树下活动。流水淙淙, 秋风习习, 孔子欣然抚琴, 学生各自读书。一曲将半, 弟子子路在读书中遇到了难题, 便走上前去请教。

子路问:“如何才能算是‘士’”?孔子说:“互相勉励, 共同进步, 和睦相处, 就可以称为‘士’了”。同时, 孔子根据子路争强好胜的性格, 又特别明确道:“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勉励, 共同进步, 和睦相处。”目的是要再一次提醒子路与人相处之道。子路听到老师的回答后回到了座位上, 没有再继续发问。此时的孔子似乎还有未完的话要说 (一般人是怎样达到‘士’的标准呢?) , 弟子子贡看出了其中的端倪, 便走上前去请教同样的问题。

子贡问:“如何才能算是‘士’呢?”孔子回答的角度则大不一样:“对自己的行为能够保持羞耻之心, 出使他国, 能不辜负君主的使命, 这样的人, 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听出这显然是老师针对自己而说的, 他利口善辩, 是个外交人才, 所以老师才做出这样的回答……子贡听后还不满足, 继续往下问:“如今从政的人又如何呢?”孔子感叹道:“咳!这些气量狭小的人, 哪里算得了士?”[2]

从图景1孔子与子路、子贡的对话中, 我们可看出子贡比子路更善于敏锐地捕捉信息与提出问题。据史料记载, 在众多弟子中, 子贡确实也是最善问的。同时, 子贡的善问还表现在他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孔子更加系统、深刻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1]从这个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出子贡的善问和质疑使得对话的层次或深度得以进一步拓展。从图景1中, 我们发现对话教学是有对象和情境限制的, 问题的递进、拓展更能把对话教学引向深入, 直抵对话者的内心。

图景2:杏林中, 对话在继续。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正在谈心, 谈到兴奋之时, 孔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和冉有一开口就是政治, 公西华则谈祭祀, 都不是太有趣的话题, 孔子的面色显得有些凝重。这时孔子问曾皙:“阿点, 你的志向如何?”此时的曾皙正弹着瑟, 老师问到他时, 他还意犹未尽, 逐渐放慢弹奏, 最后还“铿”的一声才放下瑟, 站起来说:“我的志向和三位有所不同, 我希望在暮春时节, 春装已经做好之时, 和五六个同龄人, 加上六七个小朋友, 到舞雩台上吹吹风, 再一路唱着歌回来。”孔子面带微笑, 长叹一声说:“我赞成阿点啊!”[2]

图景2反映了孔子寓音乐于对话教学的思想, “孔子学院”始终飘扬着优美的乐声, 即使在周游列国、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 音乐也一直伴随着孔子的团队, 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另, 这里更有意思的是, 孔子以一种平等的态度与弟子们在探讨理想与幸福。[2]在孔子眼里, 阿点一样的弟子是真正的朋友和知己。

(二) 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图景

1. 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图景

背景:在玻勒马霍斯家里, 苏格拉底见到了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 在一番闲聊之后, 苏格拉底引出了“正义就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这样一个被公众认为不言自明的观点, 但苏格拉底却提出了质疑, 于是对话开始了:

图景1:苏格拉底对“正义”的定义提出了质疑, 一旁的玻勒马霍斯与之争辩了起来。玻勒马霍斯提出“正义就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的说法曾出现在希腊抒情诗人西蒙尼得的诗中。对于这样的反驳, 苏格拉底并没有泄气, 而是肯定了像西蒙尼得这样大智大慧的人物, 可不是随随便便能怀疑的。但同时他也向玻勒马霍斯提出了一个问题:“当人头脑不正常的时候, 我们该不该把东西还给他?”玻勒马霍斯回答说:“不该还给他。”听到玻勒马霍斯的回答, 苏格拉底笑着说:“那这样西蒙尼得所说的‘正义就是欠债还债’这句话是别有所指啊。”苏格拉底的不断提问使玻勒马霍斯对于“正义”的定义产生了动摇。[3]

当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正谈话的时候, 色拉叙马霍斯几次三番想插进来辩论, 都让旁人给拦住了, 因为他急于要听出个究竟来。等苏格拉底们的对话稍微停了一下的时候, 他再也忍不住了, 抖擞一下精神, 一个箭步冲上去, 参与了对话。

图景2:色拉叙马霍斯对于正义是义务、是还债、或者利益好处之类的话一概不想听, 他很有自信地提出了“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苏格拉底对于这样的说法并没有全盘否定, 他同意“正义是利益”的说法, 但在前面加上了“强者的”这几个字还欠妥当。于是苏格拉底又通过不断的追问使色拉叙马霍斯对于“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这个定义产生了质疑。关于“正义究竟是什么”的对话仍在苏格拉底和周围的人们之间持续……[3]

2. 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图景的简要分析

两幅对话教学图景都是围绕同一个话题“什么是正义”展开, 苏格拉底引出了“正义就是有话实说, 有债照还”这样一个被公众认可的观点, 图景1中玻勒马霍斯就是这一观点的拥护者, 而苏格拉底却对这一观点持保留态度。那么怎样让对话方认识到自己的观点是片面的呢?苏格拉底通过提出与对方结论相悖的例子来使对方一步步地陷入自我矛盾当中, 从而纠正了对方的观点。当玻勒马霍斯开始对自己的观点打退堂鼓时, 色拉叙马霍斯站了出来, 给正义重新下了定义, “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 但这样的定义也并没有使苏格拉底满意, 反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 致使对话一直在延续。[3]此处的对话, 随着对话双方的思想交锋, 问题逐步清晰起来, 但结论却不断地陷入矛盾之中, 双方不会得出固定的结论, 却由此获得质疑、探究的方法。

二、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图景的比较

(一) 两种对话图景的差异

1. 两种不同的知识形象

在孔子的对话教学中, 孔子是一位学养深厚、睿智从容的真理传播者, 起着释疑解惑的作用。对话过程中, 孔子在启发学生思考的同时, 也给予自己答案。值得指出的是, 孔子的平等意识、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有很好的体现。尤其是, 师生之间能够彼此倾听、相互悦纳, 那种暖暖的对话氛围与师生情谊, 促成了“教学相长”的实现。事实上, 孔子作为“至圣先师”也正是在对话教学过程中“炼成”的。

苏格拉底则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知识形象, 这种知识形象不但异于孔子, 也不同于古希腊的智者派。苏格拉底不以智者的角色出现, 主要扮演的是一个探索者的形象。他的对话前提则是宣称自己无知以及要证明对话方的无知。对话中, 苏格拉底通常尽量与自己作为无知者的宣称保持一致, 他似乎佩戴着一副面具, 在面具的背后, 苏格拉底有意把自己的博学、立场和观点隐藏起来, 不轻易把面具揭开。[3]有人曾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不知之智, 苏格拉底就是这种智慧的典范。

2. 对话教学的维度比较

结构维度:孔子的对话教学结构, 主要形式是学生问———孔子答, 正如图景1和图景2所显示的一样。这样的对话形式通常是以一个“求知”开端, 以“获知”结尾, 对话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是为了获得一个完满的答案, 并且最终也能如愿以偿。而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结构, 主要的形式是苏格拉底发问———对方回答。对话形式也是以“求知”开端, 但却伴随着“求知”和“有知”的逻辑张力, 终结时是以“进一步求知”为结尾, 对于所谈的主题最终也没有获得任何定论, 二者在“知”与“不知”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辩论维度:笔者发现在孔子的对话图景中极少出现弟子与他争论的场景, 这与他所扮演的知识形象是密切相关的, 学生对于问题的求解最终都统一到孔子的知识论断上, 很少有弟子对孔子提出质疑的。而苏格拉底的对话则充满着论辩, 从上述展现的图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话双方思维的流动性、矛盾性和话语情感的冲突对立, 可以说对话表现为一个递进的论辩过程, 即使在一次对话终结时, 也难以达成某种固定的结论, 对话鲜明地表现为未完成性。

情境维度:孔子的对话教学往往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来展开的, 因人因情境而异, 如孔子在对话图景1中对于“如何才能算是‘士’”的问答, 给予子路和子贡的答案就不同, 即梁启超所言把知识的思考和解释放置在“人生日用行为处”, [4]不做形而上学式的抽象推演。而苏格拉底则基于情境又超越情境, 他追求的是普适性的知识, 整个对话图景都是要找到“正义”的普适性定义。在他看来, 从日常问题情境和经验处获得的知识结论都是不完满的, 正如杜威在批评古希腊及近代哲学时所说的“经验的结论是特殊的, 而不是普遍的”。[5]

氛围维度:在孔子的对话教学中, 音乐是一直伴随在周围的, 融音乐于教学之中, 烘托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如孔子对话图景2中曾皙在自己弹奏的音乐烘托下已然忘记了烦闷的政治, 而是想到了去郊游这一美好的事情。相比于孔子有音乐伴随的日常对话教学, 苏格拉底的对话教学就是另一番情形了。他的对话过程中不仅没有音乐的伴随, 往往还充斥着论辩带来的浓浓火药味, 对话中内藏着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紧张, 对话双方是一种深度“卷入”。

(二) 两组对话图景的共同点

虽然两组对话教学图景存在着不少的差异, 但也存在着相同之处。

1. 两位先哲都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作为教育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注重引导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在孔子对话图景1中, 同样的问题子路得到的答案却与子贡大相径庭, 因而在孔子的对话教学中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在苏格拉底对话图景中也是如此, 他不停地向对话方提出问题, 目的就是要引导对方能够构建出对于“正义”的自主理解。

2. 两位先哲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教学

对话教学源于生活, 最终也要回到生活。在孔子的对话教学图景中, 他往往是借助于具体的情境来展开教学, 因人因情境而异, 如孔子对话图景2中对于志趣的探讨。苏格拉底也同样如此, 通过具体的生活事例来使对方发现自己的无知。两位先哲都通过生活抓住了对话教学的精髓, 即通过生活引导对话方进入具有生命价值的意义学习。

3. 两位先哲都是就真实的问题进行对话

无论是对“士”的探问还是对志趣的陈述, 孔子和弟子都是就真实存在的, 急切知道结论的问题展开对话。苏格拉底及其对话者也是就生活中困扰人们的“正义”问题进行追问。这里的对话图景都是对话者全部身心地投入, 是真实的“有话要说”, 话题对对话者而言具有真实的生活意义, 远非为了对话而对话。

三、孔子和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图景引发的思考

(一) 重新反思什么是对话

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理解对话, 对话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人相互间的交谈或相互交换意见, 主要是借助语言这一基本形式, 以思想交流、问题探究为目的, 确切地说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我们论及对话或对话教学时, 往往是将关注点集中在其作为交流方式的形式层面。[6]然而, 在两位先哲的对话教学图景中, 我们发现对话不仅是教育交往的方式, 而且也是教育情境, 在对话中, 教师和学生都为教育活动所吸引, 他们共同参与、合作、投入和创造着相互交往的活动, 因此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二者之间简单的语言谈话, 更多的是相互间的接纳和共同分享, 即毫无保留的彼此“敞亮”。

(二) 对话教学如何有效展开

1. 师生关系构建应从“实体思维”走向“关系思维”。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受实体思维的影响, 师生关系大体上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教师为中心”, 二是“学生为中心”, 三是“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但在两位先哲的对话教学中则蕴含着一种超越这三种形态的师生关系, 亦即“我—你”关系。它是以“关系本体论”作为自己的哲学基础,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双方都不是把对方看作对象, 而是与对方一起互相承认、共同参与、密切合作, 享受着理解、沟通、和谐的对话人生。[7]

2. 对话教学中的教师应具有母爱情怀, 关注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应具有母爱般的教学情怀。追溯孔子与苏格拉底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源, 尤其是他们的个人成长, 笔者发现两人的教学风格都与母亲有关。苏格拉底的母亲是助产士, 他将母亲的助产技术转换成一种思想方法引入了教学, 他认为他所做的工作并不是给人们传授知识, 只是帮人们通过回忆, 将已存在灵魂中的知识找到, 并“生”下来, 就像生下一个孩子一样。[8]孔子三岁丧父, 由母亲抚养长大, 他的个性中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和, 不仅无私地传授知识, 还给予他的弟子们如母爱般的照顾, 师生之间存有浓浓的温情。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对话时, 学生的思维伴随着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 语言表达既体现了学生的思维现状, 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 对话教学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此外, 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对话教学内容也是密切相关的, 但对话教学内容不是预设好的固定不变的现成知识, 而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构建。

3. 对话者应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和谦逊的为学态度。

在孔子对话图景1中, 子贡相比于子路更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 他可以把问题引向深入来寻求进一步的答案。从子贡身上反观现在的学生, 大都不善于发现问题, 更不喜欢提问题, 即使有了问题, 也缺乏子贡步步追问的精神, 往往是像子路一样, 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 得到答案后就不再追问。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是我们现今对话教学应予以重视的。

在苏格拉底的对话图景中, 他的为学态度是值得学习的:即自我的反省与沉思, 自己的内心才是知识的宝藏。在苏格拉底看来, 知识的获得并非来自于外铄, 而是自我形成的。任何知识, 如果通过自我的思索, 则可能顿然领悟、融会贯通, 这种收获, 比别人告诉答案来得可贵。[9]这种主动、自发且谦逊的为学精神是我们学生所缺乏的。

在两位先哲的对话教学图景中, 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 大家都很宽容, 能够悦纳对方, 倾听对方, 平和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现实教学来说尤其具有启发、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针对现实对话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有必要认真审视对话教学, 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教学变革效能。文章在重温孔子、苏格拉底经典教学图景, 分析、比较二者间的异同, 揭示对话教学的基本特性的基础上, 进一步得出了有助于回到对话本身、重构新的教学图景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图景

参考文献

[1]仲建维.孔子和苏格拉底的知识形象及其教学图景[J].全球教育展望, 2010, (6) .

[2]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 (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M].张竹明译.译林出版社, 2009.

[4]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6, 2.

[5] (美)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黎琼锋, 何洪.对话, 不仅仅是对话——教学中的对话及其价值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 2009, (10) .

[7]李莹.对话教学——教学范式的转向[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10, (2) .

苏格拉底和失恋者的对话 篇3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

苏格拉底: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看着她和另一个人走了。

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但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您说我该怎么办?可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

失恋者:是的。

苏格拉底: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恋者:那是自然。

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着对你很有情谊,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恋者: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根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利,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利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恋者:可是您看得明明白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哟。

失恋者: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恋者:什么是幸福?难道我把我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还不够吗?您知道她为什么离开我吗?仅仅因为我没有钱!

苏格拉底:你也有健全的双手,为什么不去挣钱呢?

失恋者: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您说可恶不可恶?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语录 篇4

苏格拉底语录

1、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2、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最热烈的爱情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4、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5、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6、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7、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8、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9、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10、德行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1、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

12、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13、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啦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

14、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15、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16、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1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18、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19、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20、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21、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22、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23、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24、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25、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26、没有人因为知道啦善而不向善的。

27、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28、分手的时候到啦,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29、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

30、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啦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31、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32、神灵为自己保留啦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33、如果我能忍受啦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啦!

34、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35、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36、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37、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38、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39、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40、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41、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42、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43、时间到啦,我们各走各的路,是活在这个世上好还是死啦好,只有神知道答案。

44、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45、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46、在这个世界上,除啦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柏拉图语录

21、被人爱和爱别人是同样的幸福,而且一旦得到它,就够受用一辈子。

2、我不知道爱情将造成什么后果,因为我不能建议你分担我的贫穷。然而,假如你不爱我,生命对于我又有什么意义。

3、用物质来供奉的爱情,当你停止给予的时候,它就很快消灭啦。

4、真正爱的人没有什么爱得多爱得少的,他是把自己整个儿都给他所爱的人。

5、如果命运这样注定,如果我有一百只眼睛,一百只眼睛都会看着你。

6、我不仅要爱的肉眼认识我的肉身,我要你的灵眼认识我的灵魂。

7、爱是可以宽恕一切的。

8、为啦爱情而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9、人们活着是为啦爱,这是生活的要旨。

10、爱的实质是不断提出新想法,经常感到感情的“饥饿”和永无止境的对美的追求。

11、在爱情的一瞬间,人们享受的生活乐趣比常年累月的更多。

12、爱情能使一个女孩完全除去装假和矫饰的态度,变得简朴、自然,出落得更加美丽。

13、纸上求爱,这也许是最有趣的求爱方式。因为这是最能持久的。

14、不管情感是哭是笑,是爱是憎,您想去问个明白,那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15、梦想中的爱情不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而是说,你一定要加上自己的真诚,去把对方美化。

16、人在爱着的时候是宽容的。

17、因爱而受苦,那就爱得多一点吧。为爱而死,便是为爱而生。

18、真正的恋爱婚姻,无论形式如何简便,总之是神圣的婚姻。

19、爱情和幸福是同义词。

面试、相亲和苏格拉底 篇5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介绍的第一个人物是孔子,而罗素《西方哲学史》的第一章被命名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不难看出他将苏格拉底当做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在阅读《西方哲学史》一书中关于苏格拉底的介绍时,结合一些已有的知识,我发现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人生经历、思想和影响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经济条件等因素导致两人在思想上及处事上也存在着许多不同,这些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中西哲学不同的走向,甚至是社会发展的方向。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公元前551至公元前479年,苏格拉底则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二人生活时代相似,生活经历也有许多巧合。二人都作为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人传诵。甚至孔子门下的孟子、荀子也经常被拿来与苏格拉底门下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相提并论。两人非常习惯于艰苦的生活,据传苏格拉底经年只穿一件单衣,饭食简陋,只一心思考,而孔子也主张人不应该追求奢华的享受,而应该“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两人都主要关注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西方关于这些问题的讨论的基础。两人都没有著书,苏格拉底的言论散见于其弟子的著作,孔子的言论则被弟子所著的《论语》记载下来,但二人真正思想的精华可以说仍是由口口相授进行传承,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有着惊人重合的同时,因为中西方其时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等发展的差异,二人的思想等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分歧。首先,在教育方面,孔子是收了三千弟子,并传授他们以知识及为人之理,师生之间严遵礼教,而苏格拉底确实采取有名的“精神助产术”,与青年进行诱导性的谈话,引导他们进行自主自发的思考,将

他们视为亲切的朋友。在思想方面两人亦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就认识的对象而言,孔子追求一种普世的智慧,即他所提倡的“仁”、“礼”等思想是希望能够被世人所公认并执行的,但苏格拉底却强调个人的差异,他与每一个青年进行单独的谈话,引导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而不是一味盲从。同时,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带有神秘主义色彩。在最后的辩护中,苏格拉底说道:“只有神才是有智慧的”,并把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罗素, 苏格拉底)而对于孔子而言,确是”子不语怪力乱神“。苏格拉底与孔子思想的不同还在于他特别的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一个人是明知而又故意犯错的,因此使一切人德行完美所必须的就只是知识”。(罗素, 苏格拉底)

如果说孔子的思想根植于等阶森严,依托大陆的农耕社会,苏格拉底则根植与开放民主,环海而建的雅典城邦。因为开放和民主,苏格拉底能够平等地对待青年,能够重视个人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知识的渴求。而着一些因素对未来西方哲学乃至西方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及其重要的影响。

首先,苏格拉底提倡个人发展,这种思想可以说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始终。与他几乎同时期的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罗素, 普罗泰格拉)而这之后,霍布斯在他的著作《利维坦》中提出:”人可以自由地做他意欲做的事。(罗素, 霍布斯的利维坦)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更是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罗素在书中便这样评论尼采:“他是一个热烈的个人主义者,是一个信仰英雄的人。”在他的眼中,”整个一个民族的不幸还不如一个伟大个人的苦难来得重要”。(罗素, 尼采)而在孔子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中国哲学一直都将整体的利益看得最为重要。

其次,苏格拉底的神秘主义也在其后的西方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天主教哲学。罗素用整整两篇十五章的篇幅介绍了天主教哲学。我想,这不仅是因为天主教哲学丰富的内涵,更因为它对与西方世界的重要影响,罗素对它的定义是“由奥古斯丁到文艺复兴时期为止支配着欧洲思想的哲学”,事实上,即使在文艺复兴后,天主教哲学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罗素, 天主教哲学:导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中处处彰显出神秘主义的影响,笛卡儿、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的思想中也都体现出了神秘主义的影响。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说得精神比物质确实,还进行了神的存在性的证明。(罗素, 笛卡尔)斯宾诺莎认为“对神的爱必定占精神的首要地位”,他的全部哲学贯彻着“神”的理念。(罗素, 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把关于神存在的各种形而上学证明发展成了最后形态。(罗素, 莱布尼兹)而在孔子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固然也有教派,但却从来没有形成对某一特定的神的崇拜。

最后,苏格拉底对知识的重视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西方哲学的发展。可以说,许多西方哲学的发展,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科学的进步的基础上的。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一书中便写到:“科学带来的新概念对近代哲学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罗素, 科学的兴盛)以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为例,他在《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说就是建立在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基础上的。与之相对的中国,却一直没有把科学放到重要的地位上,自然科学的发展基本是建立在经验的积累上,没有对哲学的发展产生特别重要的影响。

总而言之,苏格拉底和孔子作为中西方哲学是中享有盛名和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们思想的同异产建立在两地地理坏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上,并对中西方未

来的哲学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引用

关于和相亲对象聊天的技巧方法 篇6

相亲时,大方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要利用对方的这种好奇,在第一时间大胆地、中肯地说出你的评价,这可比长篇的自我介绍和不知所谓的话题要有营养得多,既显得落落大方,又能表达出你的诚意,更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起对方的极大关注度。要是女方确实好看,大可以说:“很高兴认识你,你很漂亮。”切记态度要十二分诚恳。要是一般,就没有必要夸张的说很美,这样反而显得你很虚伪!

无情自我热潮

很多人在相亲时,都喜欢夸大其词,有人习惯自己把自己捧到天上云里,大谈特谈自己有多能耐、多少人追求,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对方,殊不知那正是心虚的表现,一旦被明眼人看穿,从云端跌落到谷底的滋味可不好受。无情的自我嘲讽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很幽默,但如果是自夸往往让对方有“其实也不过如此”的想法,而自嘲会让对方想“也没有那么差嘛”。

适当幽默

要幽默起来其实也不是很难,重要的是,合适的笑话、得体的幽默从来就是打开尴尬局面的好武器。相亲是一场戏,即便可能没有结局,但最起码也要让相亲过程尽可能地愉悦一些,要让其成为“喜剧”而不是“闷剧”。但如何把握好一个尺度也是很重要的,过渡耍嘴皮子就不妙了。特别是当对方很认真地和你谈论问题的时候,这种自以为幽默的回答会让对方感觉缺乏诚意。

聊天话题禁忌

不该聊什么也是相亲中非常重要的

前任男(女)朋友——无论如何,这不是一个好话题。

上级缺点——聊工作的时候很容易聊到老板,不要说八卦,也不要抱怨,这降低的是你自己的形象。

闺密的幸福生活——闺密是闺密,你是你。这些话题容易让男人误会你在变相提要求。

上次相亲对象——无论你是贬低还是褒扬,都不适合在这次相亲的谈话中出现上次相亲的对象。

苏格拉底 论文 篇7

最伟大的哲学家

苏格拉底。。。。。

既然两千多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在给柏拉图做注脚,那么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地位 也就不言而喻了。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我对苏格拉底产生了兴趣。

对苏格拉底的一点了解,除了课上张老师所讲的有关内容,也就是吴飞老师译的《苏 格拉底的申辩》。惭愧 的很,这本书至今没有读完。不过确实很吸引 人,不仅仅是它的哲学思想的交锋,还有渗透其中的形而上的思辨性。

《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第一部分记录了申辩的由来经过,不同版本的差异,以及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诠释。给人一种庞杂而有些混乱的感觉——一方面说他 是“引进外邦的神”而获罪,又说其实真相是他的怀疑精神动摇了民主的基石。当然后者更合理,只是这推理论证的过程让人有些困惑。

最精彩的还是申辩的正文。遗憾现在刚看了个开头,同时真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听他——其实是柏拉图借他的口——对希腊进行美 德教育。我不怀疑《申辩》其实是柏拉图主观构思加上他对于民主制的控诉再加上苏格拉底确实的思想脉络,但是在读他与莫勒图斯辩 论的那一段,总感觉有点怪。他首先要申辩的是“败坏青年”的罪行。苏格拉底 给莫勒图斯下了个套,他 先问“是否很多人可以带好青年”,把莫勒图斯带进去,继而类比说马,难道很多好人可以带好一只马,而一个坏人尽可以让整个马群失去前进的方向吗?再回到人本身,难道可能一个人把青年带坏,而其他所有好人都无法挽回吗?既然 这样的逻辑不能成立,哪么只有一种可能,即莫勒图斯自己在诋毁苏格拉底。

这样的逻辑真的很霸道。且不说马和人的比喻是否相类,一个人对于整体的祸害是否真的如苏格拉底所言是不太可能的也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而 他的有知体现在他知道自己无知。所以 无论是在街头与人争论还是法庭上的 申辩,他都是在“启发”对方,但其实对方的本意并没有真正表 出来,而是顺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简单的选择 “一条路”。我想,这恐怕也是很多人看不惯他的原因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是讲究“德性即知识”,但是他对于理想生活的理性思考,以及外延的形式上的申辩,与城邦本身的现实生活存在着最根本的矛盾——精英治国还是民主政治?于是,就引出了您上课时提出的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我觉得苏格 拉底的悲剧与俄狄浦斯王的悲剧还有不同,俄狄浦斯王的例子具有伦理血源性,本身就是很偶然的,而苏格拉底悲剧在于思想,具有更 大的普世意义,也更增添了他的悲剧性——没有人应因思考和言语而获罪。当今民主制下的基本法则却无法照耀在雅典的上空。

所以,我们为他的死而悲哀,也许还是要着眼于两者的悲剧性上。在那样的环境下,他也许想用死给大家上一课——你们迟早会后悔的,到时,我在法庭上的申辩将成 为大家追述我思想的一部分。不论柏拉图有多少异于老师的论断,至少,主题思想没变。《申辩》仍然是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的思想路径。这就够了。

我相信苏格拉底是一个对自己的信仰坚持到底的人,也很难想象他的助产术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非帮助他人获得“美德”,他的理想至少有一部分是希望希腊人能通过他的努力过上更加理性,从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当然,有人认为他是过于特立独行,与智者没什么两样——从申辩来看,这似乎也是隐藏的一条人们憎恶他的原因。但很显然,智者强调论证过程要如何如何有逻辑,把对方摁倒;苏格拉底则追求跟我论辩你,是你,要最终有所收获。说到底,他追求的认识自己,其实和人的本性有点相违。神愿意认识自己的无知么?人恐怕就更不愿意了。死,是必然的。

最 后,请允许我引用申辩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该走的时候了,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去 做的哪个事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死而得道,生而不知其所,生与死的判断,还 真的不好说了。

苏格拉底名言 篇8

2、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3、女人的纯正饰物是美德,不是服装。

4、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5、许多赛跑的失败,都是失败在最后的几步。跑应跑的路已经不容易,跑到尽头当然更困难。

6、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7、我比别人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无知。

8、坏人活着是为了吃与喝,而好人却是为了活着才吃与喝。

9、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10、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11、你自己就是座金矿,关键是看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

12、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13、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14、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15、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16、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17、凡是身高超过3尺的人,想在天地之间长久立足,就必须学会低头。

18、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

19、我们的需要越是少,我们越近似神。

20、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1、真理有三部分:考查,即求取它;认识,即它已存在;信心,即运用它。

22、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23、凡我所遇之人,都有我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24、我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25、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26、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

27、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28、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的人。

29、有理智的教育和培养能带来益处,而失去理智将带来危害。

30、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31、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32、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33、一个人若是漫不经心地变老,而未能看到自己将身体力量与美发展到极致之后可能成为的样子,那是一种耻辱。

34、谦逊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35、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36、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37、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38、最热烈的恋爱,会有最冷漠的结局。

39、德性就是知识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40、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41、爱情犹如麦地里采麦穗,弄不好就会空手而归。

42、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43、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并磨炼人的最高学府,难题是人们取得智慧之门。

44、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45、我比别知道得多的,不过是我知道自己的无知。

46、未经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

47、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

48、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哲学家告诉我们,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

49、我们与世界相遇,我们与世界相蚀,我们必不辱使命,得以与众生相遇。

苏格拉底的故事 篇9

苏格拉底的朋友克瑞多到监狱去试图说服他逃狱时,苏格拉底却和他进行了一场道德辩论: 苏:……是否应坚信,不管多数人怎么想,不管后果如何,不正义就是不正义? 克:是。

苏:所以我们不能做不义之事?

克:不能。

苏:也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以暴治暴?

克:不能。

苏:……也就是说,不管别人怎么伤害了我们,我们都不能报复,从而去伤害别人。但是克瑞多,你要仔细想想,因为这种想法从来就不是多数人的想法。信不信服这种想法的人分歧严重,彼此完全无法沟通。

自己和“多数人”格格不入时,是坚持还是妥协?个人被权力打击时,是反抗还是接受?为何接受又为何反抗?如何接受又如何反抗?苏格拉底依靠的,是一个理性的逻辑。

有一个年青人,去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演讲术。他为了表示自己有好口才,滔滔不绝地讲了许多话。

末了苏格拉底要他缴纳双倍的学费。

那年轻人惊诧地问道:“为什么要我加倍呢?”

苏格拉底说:“因为我得教你两样功课,一是怎样闭嘴,另外才是怎样演讲。”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学生问老师,为什么每天都感到忧愁和烦闷,苏格拉底在纸上画了两个一大一小两个圆圈套在一起,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的知识就好比中间的小圆,而我的就像是外面的大圆,我与外界未知的知识接触的更为宽广,这更令我感到惶恐不安啊。

一群学生在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请教:“老师,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学生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在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出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划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说:“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突然来访。”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不,正好相反。”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曾说:“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会同样地对待你。”

有人问哲学家苏格拉底:“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地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

苏格拉底的弟子很想学到老师的真本事,苏格拉底便把他的弟子带到河边,领着他走下河水,然后将他的头按入水中。弟子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没有反抗。过了一会儿,弟子见老师还不放手,便用力挣扎。可是他越用力,老师用的劲也越大。最后弟子使出全身的力气用力挣开,出水后很生气的责问老师为什么要害他。苏格拉底说:“如果你求学的欲望有象现在求生的欲望这么强烈就好了。”说完,老师起身走了。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风烛残年之际,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就想考验和点化一下他那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他把助手叫到床前,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明白,”那位助手赶忙说:“您的思想光辉是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不但要有相当的智慧,还必须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你帮我寻找一位好吗?”

“我一定竭尽全力。”

苏格拉底笑了笑。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四处寻找了。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一一婉言谢绝。一次,当那位助手再次无功而返时,病入膏肓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真是辛苦你了,不过,你找来的那些人,其实都不如„„”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找遍五湖四海,也要把最优秀的人选挖掘出来。”

苏格拉底笑笑,不再说话。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一代哲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生。

为了不重蹈那位助手的覆辙,每个向往成功、不甘沉沦者,都应该牢记先哲的这句至理名言:“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发表演说和与人辩论问题。他同别人谈话、讨论问 题时,往往采取一种与众不同的形式。

这一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对不起!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向您请教。人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装作不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去欺 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 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 去。结果突围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起来:“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德吗?”

那人只好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明它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说:“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 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长期困惑不解的问题,我衷心地感谢您!”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 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 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 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 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一天,蘇格拉底和弟子們聚在一起聊天,一位其父相當富有的學生,趾高氣揚地面向所有的同學炫燿:他家在雅典附近有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當他口若懸河大肆吹噓的時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動聲色的蘇格拉底拿出了一張世界地圖,然後說:「麻煩你指路給我看看,亞細亞在哪裏?」這個學生指着地圖洋洋得意地回答:「這大大片全是。」蘇格拉底又問:「很好!那麼希臘在哪裏?」這學生好不容易在地圖上將希臘找出來,但和亞細亞相比,的確是太小了。蘇格拉底又問「雅典在哪兒?」學生指着地圖上的一個小點說:「雅典,這更小了,好像是這兒。」然後,蘇格拉底看着他說:「現在,請你再指路給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在哪裏?」學生急得滿頭大汗,當然找不到。他家那块一望無際的肥沃土地在地圖上連個影子也沒有。他很尷尬又很覺悟地回答:「對不起,我找不到。」

幽默是一种有价值的思维品质,它表现为机智地处理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幽默来源于对世间事物的洞察,含笑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它常是人们处于困境时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方法。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有着透彻的洞察和了解,他是古今中外能使别人心服口服的第一个人。苏格拉底对别人的错误从不采取指责的态度,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即幽默感。

据记载,苏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震撼了整个课堂。续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出去,致使苏格拉底全身湿透。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这一忍让的幽默虽话语不多,仅仅是一句话而已,却使妻子的怒气出现了“阴转多云”到“多云转晴”的良性变化。大家听了都欣然大笑起来,更敬佩这位智者明哲的高招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和坦荡胸怀。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不难看出智才明哲的高超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幽默是智慧的闪光,幽默不是庸俗的、轻浮的笑语,或是油嘴滑舌的表现,而是洞察世界,入木三分,又言简意赅,含蓄诙谐,寓意微妙深邃,给人以启迪和韵味。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给人以最强烈的印象是他的乐观自信,它可以使人遇难而乐观进取。这种人不论是与人交往,还是沙龙聚会,总是不紧不忙地侃侃而谈,而且逻辑缜密,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内心感情,轻松自如地表现出这种内心情感。这种乐观自信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自扎实的文化素养和完美的内心世界。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观察到他那机敏的应变能力。机敏是一种优秀的素质,他能使人反应灵敏,巧解人意,并能以惊人的自制能力防止在对方刺激下诱发出不良情绪,使双方的对抗情绪得以缓解,消除困境。机敏的人是最容易受到众人好评的。

从苏格拉底这一幽默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他那心胸开阔、襟怀坦荡的性格。能成大气候的人,不会为那些鸡毛蒜皮的细微小事而斤斤计较,大动肝火,凡事都抱达观随和的态度,做到谈笑自若。

有一天,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成为像苏格拉底那样学识渊博的学者。苏格拉底没有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开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同学坚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举起了手。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次问学生:“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有哪几位同学坚持做到了今天?”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著名哲学家的柏拉图。

前面是一块金黄的麦地,饱满的麦穗在风中摇弋。

苏格拉底对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走进这块麦地,谁能够把里面最大的一株麦子给我摘来,他就可以出师了。

弟子们纷纷跑进麦地。那是一块多么诱人的麦地啊,每一穗沉甸甸的麦子似乎都在向他们招手。他们抓住一株,以为是最大的,就紧紧地攥在手里;可是看看前面,似乎还有更大的,他们就扔掉手里的麦穗,去抓另一株;抓住一看,觉得又不是最大的,只好再扔掉,再找。

正当他们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听到苏格拉底那威严的声音:

停下吧,你们已经到头了!

他们抬起头,才发现自己已经到了麦地的边缘;而手中,却空空如已。

弟子们都很沮丧。

苏格拉底说:你们为什么都两手空空呢?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株麦穗是最大的,可是,它在哪里呢?所有的麦穗都差不多大,我们不容易分辨出来,也就不容易找到。因此,只有抓住手里的那一株,它就是最大的,否则,你会一无所有。

弟子们恍然间顿悟。

贪欲,要命的贪欲。而这恰是现代人十足的心理表征:无论是事业,金钱,甚至爱情。知足常乐,其实更多的是种心态,面对追求时不致于坠入魔道的心态。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道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苏格拉底叫他到衫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的树材,但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的杉树。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柏拉图回答老师:“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觉时间、体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那就是婚姻!”

苏格拉底:孩子,你为什么悲伤?

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格拉底:哦,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恋者:到手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啊。苏格拉底:丢了就是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恋者:等待,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格拉底: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你最后会眼睁睁地看着她向另一个人走去。失恋者: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格拉底: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失恋者: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格拉底: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恋者:那我该怎么办2?我真的很爱她。

苏格拉底:真的很爱?

失恋者:是的。

苏格拉底:那你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吗?

失恋者:是的苏格拉底: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幸福的呢?

失恋者: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格拉底:那是曾经,是过去,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恋者:这就是 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格拉底:不,她一直 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谊,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

失恋者:那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格拉底;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跟本不存在补偿的问题。因为在你付出感情了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恋者: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地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格拉底: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是她 的权利,而你却想自己行使权利的剥夺了别人行使权利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啊!

失恋者:可是,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格拉底: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的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别人的旗号。年轻人,德行可不能丢。

失恋者:这么说,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格拉底:是的,从一开始你就错了。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上一篇:金属矿山安全管理下一篇:水泥细度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