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2024-07-24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共11篇)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篇1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开课实验室:网络技术实验室 课程学时:36 课程名称:网页设计 课程编号:12412219 实验学时:36 面向专业:动画

一、实验教学目的和任务

《网页设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静态网站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动静态网站的基本方法,熟悉HTML基础知识,了解JavaScript语言程序设计的思想并能够读懂复杂的HTML代码和编写一些简单的静态网页,并能运用JavaScript和Css等技术设计网页界面,为今后从事计算机网站开发,网络编程以及B/S软件系统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配套教材和实验教材

教材:莫治雄 李 捷 《网页设计实训教程》(《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4、按指定时间上机,不得无故缺席。

5、严格遵守校校规校纪和实验室规章制度。

六、主要实验内容

实验一

HTML中的Hr,p,br,img等标签的使用(1)了解HTML文档基本结构(2)掌握HTML各种标签的作用(3)比较jsp和HTML文件(4)HTML标记语言设计

实验二

用DreamWeaver8创建一个简单的站点(1)了解站点的含义及站点结构的类型(2)掌握创建站点的基本步骤和基本过程(3)熟悉如何用Dreamweaver创建站点

实验三

用表格布局页面元素(1)了解表格布局的含义

(2)熟悉table tr td等html标签的作用(3)熟悉表格的相关操作

(4)建立一个简单网页,并用表格对网页进行布局设计

实验四

用框架布局页面元素(1)了解框架的基本含义(2)熟悉frame标签的属性和方法(3)设计一个用框架布局的网页

实验五CSS样式的应用一(1)了解Css的基础知识(2)熟悉Css的几种使用方式

(3)掌握用Dreamweaver进行Css的设计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4)设计一个网页,并用Dreamweaver设计网页的Css以实现网页外观

实验六

CSS样式的应用二(1)了解Div+Css布局技巧(2)理解Div对象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Div和Css对象的配合使用

(4)设计一个网页,并用Div+Css对其布局进行设计

实验七

表单设计一(1)了解表单设计的基础知识(2)了解input标签的相关属性和方法(3)属性常用表单设计元素(4)设计一个登陆网页表单

实验八

表单设计二

(1)了解Css在表单美化中的作用(2)了解表单元素的常用属性设置

(3)设计一个表单,并用Css对其外观进行美化

实验九

流媒体及行为的应用一

(1)了解流媒体的基本概念

(2)了解哪些格式的视频和flash动画可以加入到网页(3)设计一个网页,并在其中加入视频和flash动画等内容

实验十

流媒体及行为的应用二(1)了解行为的基本概念(2)了解行为面板的使用

(3)熟悉交换图像和恢复交换图像等常用行为的设置和使用

实验十一

模板和库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1)了解模板和库的基本概念(2)了解模板面板的使用

(3)熟悉模板使用,学会使用模板创建和更新网页,使用库项目更新网页

实验十二

Dreamweaver 8服务器技术一(1)了解web服务器的基本概念(2)了解web服务器的相关配置

(3)熟悉IIS的配置和使用,熟悉用IIS发布网站

实验十三

Dreamweaver 8服务器技术二(1)了解动态网页的基本概念(2)了解asp的使用

(3)会制作简单的asp动态网页

实验十四

网站的发布与管理(1)了解网站空间的基本概念(2)学会空间的申请与网站发布(3)学会网站的管理、维护与更新

实验十五

综合实例(Div+Css)

综合实例

(1)了解Div+Css布局技巧(2)理解Div对象的基本工作原理(3)熟悉Div和Css对象的配合使用

(4)设计一个主页,并用Div+Css对其布局进行设计

实验十六

综合实例(设计数据库)(1)了解数据access的基本概念(2)熟悉数据库access的基本使用(3)设计一个简单的用户登录数据库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实验十七

综合实例(动态网页设计)(1)了解动态网页的基本概念(2)熟悉asp的使用

(3)用asp设计一个简单的动态网站,实现用户的登录功能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篇2

关键词:虚拟实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0引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实验是学生获取化学经验知识和检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是培养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真实实验受成本、安全性、有些实验现象不易观察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一些实验无法有效开展, 尤其是含有毒药品和易燃易爆的危险实验难以让每个学生都动手操作。而虚拟实验不仅成本低、能模拟危险性实验、能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在真实实验中不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而且方便灵活, 能满足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和复习。因此, 应充分发挥虚拟实验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教学设计思想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最基本特征, 通过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设计, 明确实验教学的形式、手段和方法, 把化学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上。因此,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是化学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1]。

“镁带燃烧”是最基本的金属与氧气燃烧的实验之一, 由于实验受到成本、安全性等条件的约束, 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做实验, 因此结合VCE (Virtual Chemical Experiment) 网站提供的资源, 使用虚拟实验进行教学。学生通过访问VCE网站, 先预习实验, 阅读实验说明并谨记注意事项;然后观看“实验演示”中的真实实验视频, 获取真实的实验体验;最后进入“实验操作”模块, 通过鼠标交互、文本交互等方式操作虚拟实验。包括选择实验仪器、药品、组装仪器、进行分步实验、观察并填写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填写实验报告、进入论坛发帖等。具体的虚拟实验教学设计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镁带燃烧的原理, 能够写出镁带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准确全面地描述镁带的物理性质;明确镁带燃烧后产物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质;掌握实验装置拆卸的程序及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探究解决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能够在VCE实验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观点, 和同学共同探讨镁带燃烧实验的知识点与注意事项;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 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体验观察实验现象的重要性;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教学流程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从学生进入VCE网站预习新课开始, 再通过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导拨释疑, 探究新知;操作虚拟实验, 强化新知;完善实验报告, 教师批阅;自我测试, 及时反馈;在线论坛, 讨论交流;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深化等教学环节, 全面展开教学内容。

3.1了解VCE网站, 预习实验

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熟悉VCE系统的使用方法, 如怎样进入虚拟实验系统, 如何操作虚拟实验, 如何填写实验报告, 如何根据虚拟实验中提供的反馈改进自己的学习, 如何使用VCE网站提供的资源等。学生进行实验预习, 了解实验的原理、现象、仪器的使用等, 有助于实验教学的进行以及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3.2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让学生先回忆“蜡烛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等实验的实验原理和现象, 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思考问题 (如图2所示) , 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既为学生创设了探索问题的情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巩固了“燃烧”的相关知识,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3.3导拨释疑, 探究新知

[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做预测, 大胆猜想镁带和其它物质燃烧的现象, 并借助多媒体提供若干个燃烧现象的画面, 如发出耀眼的白光、发出黄色的强烈刺眼的光等, 然后提问镁带燃烧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利用幻灯片、投影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真实性、直观性、高效性的特点, 可辅助化学实验;通过计算机课件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 全面演示化学实验或创设实验情景。利用单个实物、模型、图表、教学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化学新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这样有利于认识过程的飞跃转化, 适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 进而促进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发展。[1]

[教师]:为了让大家能够观看到镁带燃烧现象及操作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VCE虚拟实验平台一起学习, 并解决相关问题。教师打开VCE网站, 登录教师系统, 并指导学生登陆学生系统 (如图3所示) , 打开真实实验视频。

[学生]:登录自己的账号, 进入学习界面, 打开“实验准备”一栏, 点击 “镁带燃烧” 中的“实验演示”视频。如图4所示。

[教师]:实验中应该提醒学生观察镁带是先受热软化后燃烧, 只有软化的部分才能燃烧。

[设计意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创新教学模式, 改变了学生对传统教学的看法, 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感官功能,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看完了“镁带燃烧”这个实验的演示视频后, 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并试着写出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忆刚才看过的演示实验, 并结合自己的预习笔记, 与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 依次回答相应问题。

[教师]:询问有没有同学愿意在黑板上试着写出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有同学在黑板上写下可能出现的化学方程式, 如:

undefined

undefined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总结, 并进一步强调和提出问题如下:

(1) 镁带的物理性质有:银白色固体金属、硬度较大、具有展性、无磁性。

(2) 镁带的产物是白色粉末状物质,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物质是什么, 它有什么化学性质?

(3) 镁带燃烧过程中发出耀眼的强光, 火星四溅, 生成白色粉末状物质。还有没有其它的实验现象呢?

(4) 镁带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undefinedMgO。

(5) 关于镁带燃烧的实验仪器及操作的注意事项, 同学们回答得不够全面, 现在通过操作虚拟实验来学习镁带燃烧的真实原理和化学性质等相关知识。

3.4操作虚拟实验, 强化新知

VCE系统中学生进行的选择、拖动等操作及输入的文本答案, 系统都能同步记录到实验报告中, 供教师批改指导。

[学生]:带着疑问, 打开镁带燃烧的界面, 并进入虚拟实验中。打开仪器选择界面 (如图5) , 看到几种不同的仪器, 思考镁带燃烧需要哪些仪器。学生选择相应的仪器, 点击提交按钮, 如果没有选对, 系统给学生3次机会, 并录入数据库, 记录实验过程。

[教师]:让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观察并记录学生选择实验仪器的情况。

[学生]:学生按照提示进入实验操作。

第一步:取镁带4~5cm。

第二步:擦拭镁带, 仔细观察镁带在用砂纸擦拭前后颜色有什么变化。

[学生]:思考VCE系统提出的问题:镁带为何要擦拭?镁带表面出现的灰暗色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教师]:镁带表面出现的灰暗色物质的来源是什么? 让学生提出两个预测, 并设计一个或几个实验来证明预测的正确性。

[提示]: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时, 经常会瞎想、乱猜, 不着边际。教师应强调:猜想要有一定依据, 不能凭空想象, 真正做到科学探究。[2]

第三步:点燃酒精灯, 观察酒精灯火焰的颜色, 思考系统提出的问题“酒精灯燃烧后的火焰有几层, 并且每层的颜色为何不同?”在文本框中输入答案, 如果回答错误, 系统给予提示, 回答正确则进入下一步。

第四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了解燃烧灰烬的物理性质, 思考“这个实验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器是什么?” 然后在文本框中输入答案“坩埚钳”。

第五步:熄灭酒精灯。

第六步:写出化学方程式undefinedMgO。

3.5完善实验报告, 教师批阅

[学生]:学生打开“镁带燃烧”实验报告 (图6) , 仔细阅读已经生成的实验报告, 并完善“注意事项”等主观题。

[教师] :打开实验报告数据库进行批阅 (图7) , 并对实验报告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进行讲解指导。

3.6自我测试, 及时反馈

本网站还提供了虚拟实验的在线考试套题, 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试题, 提交后显示成绩, 以方便学生检测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进入VCE系统的“在线考试”一栏, 完成测试题 (图8) 。

3.7在线论坛, 讨论交流

[教师]:在学生观看了实验演示视频, 通过VCE平台进行虚拟实验, 并填写了实验报告后, 引导学生一起进入“在线论坛”,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或者问题, 并进行交流, 最后选出精华帖。

[学生]:进入在线论坛界面, 进行讨论交流 (图9) 。

在线论坛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教师从师道尊严的神坛上走下来, 学会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 把自己看作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能主动与学生交换思想, 引起学生间的讨论[2] , 让学生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各抒己见, 发表自己的见解, 展现自己的思想, 使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时间,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 学习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3.8联系生活实际, 拓展深化

化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社会, 应联系生活实际学好化学。VCE系统有“实验拓展”模块, 让学生学习“镁在水中的燃烧”和“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并了解金属镁及氧化镁在航天材料、化工产品及建筑业等方面的用途。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更多的资料, 然后对镁及氧化镁的其它用途进行讨论交流。

4结语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了解常见仪器的用途和注意事项, 这个环节穿插在学生操作实验及完成实验报告的过程中, 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二是了解镁带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了解镁带燃烧的原理和实验现象。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仅做实验, 而且填完实验报告后在平台上还进行在线讨论, 系统评定出相应的等级, 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实验讨论, 锻炼学生的交流能力。本节课以问题为线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 教师担任引导者、辅导员和组织者, 体现了现代教学理论, 即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尽管虚拟实验脱离了真实的实验环境, 但是虚拟实验经济又安全, 并且能让学生很方便地进行实验预习、复习。虚拟实验人机交互能让每一个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且实验次数不限, 容易实现相同条件下的重复。当然, 虚拟实验是实验教学的辅助手段, 决不能取代实际实验操作而忽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应充分发挥虚拟实验的优势让其辅助真实实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

参考文献

[1]钱文.议中职化学实验教学设计[J].科技风, 2010 (11) .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篇3

关键词:看实验 做实验 设计实验 连贯体验探究教学 光合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第1课时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在初中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回顾了光合作用发现的漫长过程。本节材料容量大,但对光合作用概念的建立有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可结合科学史实,运用连贯体验探究教学的方法,构建光合作用的产物、场所、原料等一步步发现的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拓展学科思维,促进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2教学重难点

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的研究方法、步骤、结论及其优缺点。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并从中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掌握有关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2.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实验、动手操作实验、设计实验的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掌握参与、合作、交流、表达等基本技能。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分析、讨论,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认识到科学家的艰辛,激发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

3.教学过程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展示大自然的美景,配乐诗朗诵《叶子》。教师提示学生结合初中学习内容思考:为什么要赞美叶子?它有什么作用?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到,绿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教师借机导人,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合成有机物,但在200多年前,人们并不知道这些,现在沿着科学家的足迹,一起探究一下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3.2看实验,直观感悟

光合作用的发现史是由一个个经典实验组成的,网络上有很多相关的视频、动画和图片,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课程资源进行情景再现,让学生在直观上感悟科学家的艰辛及科学实验的探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师生可以在探究过程中逐步总结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

3.2.1范·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展示实验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小小的种子之所以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是否完全依靠土壤?从海尔蒙特的实验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得出:水是建造植物体的原料;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主要来自水,而不是土壤。教师再问:海尔蒙特的这一结论是否精确?为什么?学生答:他没有考虑到空气的作用。

3.2.2普利斯特莱的实验

教师利用动画演示蜡烛、小鼠和植物在密闭钟罩中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蜡烛燃烧和小白鼠呼吸需要的是什么气体?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答出:绿色植物可以更新空气;植物生长需要吸收CO2,同时释放出O2

教师设疑:可是当人们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在这个实验中,他忽略了哪一个重要的因素呢?学生思考后答:光照。

3.2.3扬·英根豪斯的实验

教师播放金鱼藻的实验视频,提示学生:金鱼藻在光照下有气泡产生,此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绿色植物释放的是什么气体?再次观看小鼠实验,发现密闭钟罩中的小鼠在有光的条件下存活时间较长。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植物需要阳光才能制造出O2

3.2.4联系实际,问题探讨

教师:人们通常认为树林中早上空气清新,是锻炼身体的适宜时间。你认为最佳的锻炼时问是什么时候,(晴天的早上、中午、傍晚;阴天的早上、中午、傍晚)学习小组讨论后,有几种意见,以支持晴天早上和傍晚的居多,再各派代表进行辩论,找出依据。最后学生达成一致,晴天植物经过白天的光合作用后,到傍晚时空气中的氧含量相对较多,更适合锻炼身体。

3.2.5恩吉尔曼的实验

观看动画,教师设问:该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为什么选用水绵作为实验材料?为什么用好氧型细菌?为什么选用黑暗并且没有空气的环境?学生总结出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3.3做实验,亲身体验

有学者说,读到某件事,你能记住10%:看到某件事,你能记住30%;做某件事后,你能记住90%。教师讲得再多,也没有让学生亲自尝试一下后得到的印象更深刻。

萨克斯的实验(课堂实录)。

师:初中时我们就学过,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了能产生氧气外,还能产生什么?如何验证?生:可生成淀粉,用碘液鉴定。教师展示事先处理过的植物,引导学生分析:

①在实验前先用黑纸箱将植物罩住,进行暗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避免其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观察这盆植物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半遮光,一半照光,可相互对照)

③叶片是绿色的,淀粉遇碘变蓝,若颜色对比不明显怎么办?(想办法让绿色褪去)

教师给出实验材料:酒精、培养皿、大小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碘液等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教师使学生明确此实验中酒精是用来进行脱绿处理的,照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呈棕色。最终得出绪论:光合作用在有光照的条件下会产生淀粉。

3.4设计实验,能力提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学生的知识储备虽然有限,但当他们全力以赴探讨需要解决的疑难时,就会像真正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而模仿科学家的思维去设计实验,也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4.1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结合前面的实验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是来自水还是二氧化碳?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介绍同位素标记法,给出实验材料用具,如试管、小球藻、细玻璃管等,引导学生分组画图设计,并请学生讲解其设计思路。然后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鲁宾和卡门的实验动画,与学生的设计进行对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3.4.2卡尔文的实验

教师简述卡尔文循环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根据光合作用反应式思考其采用的方法以及标记元素的种类。

3.5总结

教师列表,引导学生总结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各科学家的实验及其结论,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生物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众多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科学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奋斗史,如果大家对生物学科感兴趣,也可以像科学家们一样去细心观察、勇于实践、积极探索,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4.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学不应是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而应诱导学生在活动中得到经验和知识。本节课采用了基于科学发现史的连贯体验探究教学,通过看实验、做实验、设计实验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和交流展示的能力,最终掌握知识点。尤其是做实验和设计实验,以各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的讨论、发言、动手操作和体验,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改变了以往保姆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大胆放手,只是在探究的方法上加以适当的点拨,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看来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

《建筑 设计》实验大纲 篇4

一、实践课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课,通过阶段性的学习、交流、创作活动使学生基本能够达到具有一定的建筑设计能力,以丰富的设计表现语言表达各类不同的设计效果,更好的为专业设计服务。

二、实践形式和实践环境要求

1、实践形式:课内实验。

2、实践环境要求:计算机、投影仪

三、实践总学时和实践资料

1、学时:24学时。

2、资料:自编实验指导书或配套资料。

四、考核与成绩评定

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教师结合学生平时作业评定课程考核成绩

五、实践任务与学时分配

实验一市场调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给建筑设计在同类市场中做一个准确定位。设计完整全面的市场调查的表格。形式不限。

(二)参考学时:2

(三)实验环境:多媒体

(四)实验过程要求:找准基本点进行调查,综合分析。

实验二草图设计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能用简明的图形传达要表现的设计形式,要有色彩及细节部分的体现,任选一表现形式,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定位,然后构思设计的方案,画出草图。徒手绘制草图,可辅以马克或彩铅上色(或水粉水彩等);与同学或者老师进行讨论,对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图面清晰准确,方案明了,内容充实,并严格按照既定比例进行绘制,在完善方案的同时,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参考学时:10

(三)实验环境:绘画室、绘图设备

(四)实验过程要求:注意效果图的绘制方法

实验三设计方案汇报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要求有理论的文字分析,并画出详细的设计图,设计思路汇报吐字清晰,语言生动流畅,解说到位,手法创新。培养学生的作品解说能力。

(二)参考学时:6

(三)实验环境:电脑及绘图仪器

(四)实验过程要求:将建筑方案分析与建筑设计很好的融合。

实验四建筑设计正稿绘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建筑物的立面图(正立面与侧立面)、平面图(首层平面图与二层平面图)、效果图、设计说明(300字以上)等。制图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及制图标准规范要求。图纸要求: A2图纸(2张及以上)。比例适当,层次丰富,图面整洁,字迹工整。

(二)参考学时:6

(三)实验环境:绘图室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

3、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和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

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和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发言)

蝙蝠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雷达是探测的仪器,前者是自然界里的动物,后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创造,看起来毫不相干,然而,人类的许多创造发明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迪,那么蝙蝠它给人们什么启示呢?你想知道吗?答案就在课文里。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1、边读边划出生字词和不懂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想想哪几段说的是一个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查:生字读音,文字正确流利。)

1、认读生字词。(课件)

2、找四五名同学读课文

四、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告知学生给课文分段的方法。(一读二想三合并)

2、请九名同学分别读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学生议论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哪几段意思相近。

4、将相近意思的段合并为一大段。独立一个意思的为一段。按一定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3~6自然段;第三段是7~9自然段。)

5、归纳段落大意。

①归纳段落大意要注意的问题。A.要抓住主要内容。B.语言要简练。②怎样归纳段落大意呢?

教师给方法:“独立成段的抓重点句;合并成段的,舍弃次要,抓主要。”

③学生根据方法,归纳段落大意。

第—段(第1自然段):写蝙蝠在夜空中飞行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

第二段(第2~6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弄清蝙蝠夜间飞行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第三段(第7~9自然段):写斯帕拉捷的实验引起了对超声波的研究,人们从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恩惠。

五、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六、作业

预习课后思考、练习题。板书设计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 篇6

课题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内容:

实验名称:空气的成分的测定

实验器材:水槽、玻璃片、蜡烛、玻璃杯、红

色的水、火柴。主要实验材料:大玻璃杯、蜡烛、火柴 教学重点、难点:空气的成分测定

实验对达成教学目标所起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看清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简单易行。

实验类型:演示实验

主要教学策略:产生式教学策略

实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演示实验: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过一会儿,蜡烛慢慢熄灭。)

2、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3、讲述:到底杯子里有没有空气呢?蜡烛究竟为什么会灭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分析空气的成分

实验1:燃烧要消耗一部份空气

(1)讲述:为了弄清蜡烛罩上玻璃杯后为什么会熄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粘有蜡烛的玻璃片放在水槽中,往水槽中倒入红色的水,水不要太多,能淹没蜡烛下部即可,倒水时不要弄湿烛心。②不点燃蜡烛,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水能进入杯子吗?(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水一般不能进入杯子,即使进去也很少。)(4)讨论:为什么水不能进入杯子?(因为杯内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5)讲述:接着实验。把杯子拿起来(注意不要弄湿烛心),点燃蜡烛,再用杯子把蜡烛扣上,观察有什么现象?(6)分组实验。

(7)汇报实验结果。(蜡烛慢慢熄灭,水涌进杯子。)(8)讨论:

① 水涌进杯子的现象说明什么?(说明杯内的空气少了,“腾”出了一部分空间。

② 为什么杯内空气会减少了?是空气跑了吗?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为什么?((通过与前一次“不点燃蜡烛,水进不了杯子”的实验相比较,可以知道空气的减少与蜡烛的燃烧有关系。)③ 杯内还有没有空气,是不是都烧光了,为什么?(杯内还有空气,如果没有空气,水会涌进更多,占领杯内的全部空间。)④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燃烧与空气有什么关系?

(9)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燃烧要消耗(或说用去)一部分空气。

(10)实验2:燃烧剩下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1)讲述:杯内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呢?火在这些气体中能不能燃烧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接着做实验。实验步骤是:

① 一只手托住玻璃片,另一只手按住杯子,倒过来放在桌子上。② 点燃火柴,把杯口的玻璃片掀开一个小缝儿,将燃烧的火柴伸进杯子里观察有什么现象?(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火柴的火焰顿时熄灭.)(4)讨论:

① 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说明这些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② 进而可以知道被烧去 的气体有什么性质?(能支持燃烧。)③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 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他们各有什么性质?

(5)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 可以知道,空气中至少

有两种气体:一种气体

是支持燃烧 的,只有这种气体在支持燃烧才能进行;另一种气体不能支持燃烧。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成分

(1)讲解: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能支持燃烧的气体叫做氧气,不能支持燃烧叫氮 气,此外,还有二氧化碳、水蒸气、氢气等在空气中,这些气体的多少是不同 的。(2)观察:看课本中的空气成分比例图。

(3)讲解: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是混合在一起的而不是彼此分割 的。教师总结:

这 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关于空气的成分(板书课题)的知识。提问:

(1)空气是由哪些气体组成的?(2)支持燃烧的是什气体?

说明

《网页设计》实验教学大纲 篇7

在教学工作中, 我尝试把一些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改为设计性实验教学, 取得很好的效果。 设计性实验教学就是教师给出研究课题, 学生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针对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解决, 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的一种教学模式。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 (1) 查阅资料, 设计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根据实验要求, 正确选择实验仪器; (3) 设计独特的实验构思; (4) 独立进行实验操作。 因此, 利用设计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笔者以“测电阻”这一学生分组实验为例探讨设计性实验教学。

一、以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为基础进行研究性实验设计

1.发现问题, 提出猜想。

给学生提供如下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已知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未知电阻、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提出研究课题:请同学们从中选择合适的实验仪器, 想办法测出实验台上未知电阻的阻值。 看哪个小组想得快、想得好。

2.设计方案, 寻求规律, 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明确了研究方向, 带着问题, 进行实验研究, 设计实验原理图, 很快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几乎所有学生设计的都是用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应找小组代表叙述试验方案, 并进行总结。

实验原理:R=U/I。

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略) 。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实验:各组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独立连接电路, 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 移动滑动变阻器, 改变电压表、电流表示数, 并做记录; (2) 结论:R= (R1+R2+R3) /3; (3) 实验分析:抽样用多媒体展示记录结果, 引导分析:这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伏安法是最常用的测电阻的方法。 并启发学生知道电路中串联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总结减小测量误差的方法, 多测几次求平均值, 所以被测电阻R= (R1+R2+R3) /3。

3.升华实验, 进一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

利用多媒体再次提出研究课题: 要测出一个未知电阻Rx的阻值 (各组Rx的阻值不同) , 现有电源、量程适当的电压表和电流表各一个, 已知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R0一只、开关和导线若干, 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三种测量阻值的方法 (要求:电压表、电流表、定值电阻R0三个器材中每次只能选其中的二个;同一种方法中, 不能中途改变电路连接;每种方法只需进行一次测量) , 请学生按实验研究要求设计实验完成未知电阻Rx阻值的测量: (1) 画出电路图; (2) 写出主要实验步骤; (3) 计算出Rx的阻值。 老师先让学生围绕此问题展开积极讨论, 此时学生情绪振奋、思路活跃, 老师深入学生中, 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正确, 然后全班讨论, 得出较典型的实验方案。

二、教学总结

1.精心设计研究课题。

设计好研究课题是上好设计性实验的基础。 研究课题可以根据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过程、数据处理的改变和改进、实验方法的推广和运用等进行设计;选题的原则是不要求突出实验内容的复杂性, 题目只给出实验目的和要求, 由学生根据目的要求独立查阅资料, 独立制订实验方案, 在自己认真思考的基础上, 提出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设想, 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解决, 最后写出实验报告;研究课题涉及的物理知识应当是学生熟悉的, 物理方法应当是学生常用的, 要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使学生在思维上能“跳一跳, 摘得到”, 体现一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使学生在动手中不断地发现“新”知识和“新”规律。

2.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课的研究课题———“测导体的电阻”, 要求学生根据课题要求, 设计出多种测量方法, 学生在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独立进行操作,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 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有独到之处, 更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在实验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观察, 多动脑, 老师要多点拨, 多激励, 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 及时总结和推广。

3.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设计性实验课的教学功能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是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点。 我在施教过程中层层启发, 适时点拨, 真正做到从“演员”转化为“导演”, 并通过不断设疑、释疑, 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另外, 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分析学生的思维痕迹, 从而引导学生找到探索的途径。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是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伏安法,研究性实验设计,创新能力,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实验探究课教学设计 篇8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自主学习

一、前言

对于初三的学生,化学是一门新增的科目。内容多,时间紧。这些问题,我在吸取别人教学经验的同时,反思自己的成功课堂教学。本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促进教学效益”的原则,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潍坊教科院提出的“三四五”课堂教学模式,经过长期探索研究,形成了初中化学实验探究课“七环节”教学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过程

1.对象

昌邑市柳疃初中三年级一班,共48人。

将学生按照平日的表现和他们质量检测的成绩,分成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成两个小组。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中异质。每个大组中成员命名为A1,B1;A2,B2;A3,B3;A4,B4。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即和谁比较)。组与组之间比较它们的化学原地开发状况,激发组员为组争光。学生之间比较他们的级别,激发他们的学习干劲。每个组的正副组长和教师为记分员。

2.授课内容《质量守恒定律》人教版第五单元课题

3.实施过程

(1)我问你答,诊断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5分钟)

根据学案内容,较容易的问题让3、4号回答。有难度的,让1、2号同学回答。可能不完整,然后小組内讨论,或者组间讨论得出答案。对于易的问题,提问的面要广,尽量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对于要讨论的问题,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不能直接给出答案。

(2)课内探究,自我评价,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15分钟)

①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

告诫同学们,成功与失败,相差甚微。微小的错误,将使你与成功失之交臂。无论干啥事,都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在预习学案中,还有一个小题没有解决

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一下。方案一,白磷在氧气中燃烧。方案二,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的反应。方案四,镁在氧气中燃烧。一二三组中A组做方案一,B组做方案二,四五六组中A组做方案三,B组做方案四。小组成员,设计方案,自选仪器,完成实验。

③教师提出要求

注意白磷的取用方法。铁和镁要保持光亮。注意天平的使用。反应前的质量、反应后的质量,以及二者的关系。学生进行探究,观察记录并分析结果。

④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气体参与反应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测定。

⑤利用课件,展示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微观模拟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为新分子,从而生成了新物质,即六个不变。宏观: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不变;元素的种类不变,各元素的质量不变。微观: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三个一定变。物质的种类一定变(宏观;原子的组合一定变(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变(微观)。两个可能变:元素的化合价可能变;分子的数目可能变。(课后完成表格,对自己的评价)

(3)联系生活,拓展评价,让学生体验到运用知识的乐趣(5分钟)

教师精选习题。对于1和2号学生来说,能完成。而对于3和4号来说,有些难度。采用抢答的形式来完成。学生不仅给自己挣分,更给组内争荣誉。(4号学生抢答一题挣4分,3号得3分,2号得2分1号得1分。尽量保持组间平衡,禁止课霸出现。)

(4)自主学习,相互评价。(3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的有关知识,进行命题。这一次来考察其他小组成员。组间进行相互命题,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他们之间相互为难,共同促进。(教师对命题和答情况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5)课堂反思,整体评价(3分钟)

通过以上的学生探索与老师点拨,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前后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整理一下笔记。这样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了展示的机会,同时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思维,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做了一个重要的补充。

(6)随堂检测,达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6分钟)

利用学案,完成对学生的检测。

老师在设计随堂检测题时,应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那些学生易混淆,难理解而又能突出教学重难的题目。在教学中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搞死记硬背。其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均衡设计题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吃饱、吃好”。

(7)拓展提升,课外评价(3分钟)

列出日常生活中一些化学问题,并用质量守恒定律去解释;课外利用家中相关物品,设计试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预习下一课,完成预习学案。

教师根据所学到的知识和学科特点,设计拓展性题目,引导学生课外拓展提升,竞争小组作出合理评价。

三、结果与分析

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预习、独立思考,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将所学知识内化、重组且效果明显。

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解决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9

1、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2、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大胆实验、潜心研究、不断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科学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

四、教学设计理念

(一)学生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比问题的结果更重要”,会提出问题是科学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基于此种理念,本课教学中设计有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学习之前和小的过程中都有“问题库”可以自由质疑。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自主学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以一位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出现,他的作用在于学生营造学习的情境,创造学习条件和鼓舞学习激情。至于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将自主学习进行到哪一步,教师可以任其发展,充分体现出集体的智慧、现代的科学和网络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

(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逐步走向开放,网络教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网络交互式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和局域网里师生之间的交互,应该将课堂开放到国际户联网。让所有的人能和我们可以一起上课,一起进行交流和讨论。上课的时间也可以完全延迟到45分钟以外,通过上网我们可以重返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熟悉和掌握了这种学习方式是学习者的发展,也就做到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四)实现多方位的整合教学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常规教学手段应该与信息技术优势互补,也就是说在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教学优势时,常规教学的优势本能放弃。

2、多学科之间的整合

在教学中我尝试将科学、艺术、思想等多学科在同一课堂进行整合,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上自然课吗?为什么?你能知道任何一次发明、发现都是从哪儿开始的吗?

课文《夜晚的实验》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发现的故事,让我们一块去经历一下科学家发现的过程,同时探究一下,课文在表述这个故事时有什么特点。

(二)、教师引导学习

学习课文第一段

1、由读第一段,想:斯帕拉捷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

2、他留心观察,到什么现象?读出好奇。

3、过渡: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斯帕拉捷开始了他夜晚的实验。

习第二段

1、快速浏览第二段,看课文写了几次实验?在每次开始的地方标上序号。

2、一系列的实验,怎样写得即清晰又简洁,而不使人重复呢?(有详有略)详写哪一次?

3、教学第一次。

①、自由朗读2、3自然段,填空。

次数

做法

结果

结论

1

2

3

4

②全班讨论填表

③练习复述课文。

第一步:理清条理(时间地点做法结果思考)

第二步:自由练说同桌练说指名复述

4、总结学习方法。

一读领会文章内容

二读理清课文条理

三读练习复述课文

(三)、学生自主学习

1、四人小组自学课文第二、三、四次。填表

2、全班讨论,实物投影学生的表格,订正。

3、感情朗读。斯帕拉捷终于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是多么高兴啊,该用什么语气读?

4、你有什么话想对斯帕拉捷说?

5、教师引读第7自然段。师:“斯帕拉捷的实验,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生:“蝙蝠的耳朵又怎么……”

6、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师:“后来人们继续研究,……”生:“原来,蝙蝠靠……”

7、屏幕出示“蝙蝠秘密”段,用文字和线条画出蝙蝠飞行秘密的示意图。

8、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图,讨论。

9、教师出示蝙蝠飞行示意图。

10、课件演示蝙蝠飞行的秘密,看图复述这段课文。

学习第9自然段,齐读。

1、你还知道超声波有哪些用途?

2、教师出示超声波用途图。

3、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需要人们不断地探索,希望同学们现在学好知识,将来为社会进步出力。你还知道人类的哪些发明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

(四)、总结课文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小组介绍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收获,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是否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是否能理解蝙蝠飞行的秘密。

板书

夜晚的实验

12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篇10

――预习课

课题:

12.夜晚的实验

学校 中心小学

六 年级 一 班

主备教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懂得课后作业中“瞎子”、“穿透”、“听”等词的意思及其所带引号的用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一系列语言训练,感受并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善于思考、大胆实验、潜心研究、遭受失败不气馁、善于反思。

二、自学引导。

1、自学生字、词语,独立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1)、自学生字。

①掌握生字读音:

bian

fu

ai

碍 ②掌握生字的书写:蝙

③辨别形近字或多音字:蝙()

cang()

编()

zang()(2)、理解词语。(在课文中标出这些词语并作批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记叙了斯帕拉捷通过多次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的经过,指出正是这次实验,引起了科学家对超声波的研究,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受到超声波技术带来的恩惠。

4、理解课文内容:(1)、重点词语理解:

1、轻盈:轻快灵活。

2、恩惠:给予的活受到的好处。(2)、重点句子理解:

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1)因为斯帕拉捷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实验、不断探索,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2)我的启发是: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当中往往隐藏着不平常,只有拥有一颗好奇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有所思考、有所创造。同时,要学会坚持,在失败面前永不放弃,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三、教学反思:

一、合作探究。

1、小组汇报交流。

(1)、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下来。(2)、质疑,看谁的问题最有价值。

2、全班展示。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展示质疑的问题,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斯帕拉捷为什么能揭开蝙蝠夜行的秘密?

答:因为斯帕拉捷对周围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能细心观察、积极思考、大胆实验、不断探索,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才能最终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

二、拓展阅读。

1、资料袋: 《蝙蝠与雷达》

2、课外阅读书目推荐: 《人类的老师》

VLAN技术实验教学设计 篇11

关键词:VLAN 路由器 Trunk

中图分类号:TP3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5-0075-04

可网管交换机的设置及VLAN技术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难点内容之一,不仅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对实验环境的硬件要求也很高。笔者根据学习者的特征以及实验教学内容的特点,利用我校的网络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意义上的三个VLAN实验项目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现,既让学习者的想法在实验中得以验证,又加深了他们对实验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的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有着影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特点。[1]本实验是针对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其年龄均在20岁以上,思维有较强的抽象性,观察实物目的性和系统性较强,注意力更稳定,成就动机增强,具备较强的自我管理、自由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而且,在此之前,他们已开设过许多实验课,具备了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VLAN技术内容课堂讲解时,许多同学针对传统意义上的三个VLAN实验项目提出了不同的实现方法,如VLAN间互访能否用双臂路由器、三层交换机或物理连线的方法实现,能否实现跨交换机的VLAN间互访等,想法很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意义,虽然有不足,但朴实直接。实验本身就是一个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思路是否正确的过程,因此,根据同学们自身的这些特点,除传统意义上的单交换机VLAN划分实验、采用trunk技术实现跨交换机VLAN划分实验、单臂路由器实现单交换机VLAN互访实验三个实验外,我们对其他各子实验项目也进行了实验教学设计。

二、实验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实验内容为VLAN技术,除了要从理论上将该技术的实现机理给学生讲明白外,还要在实验设备交换机和路由器上将该技术的结果实现,因此实验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讲解各实验项目在实验设备上实现的原理、数据流程、进行配置的具体步骤和测试结果的分析上。

三、确定实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活动的重要依据,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和实验教学内容分析,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培养的总目标,确定本实验教学的目标为掌握VLAN技术在交换机和路由器等实验设备上的具体实现,能够做到单组独立完成,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1]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设计与组建能力、虚拟局域网应用能力、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的配置能力,提高学生的局域网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根据同学们自身的特点,除传统意义上的第三个VLAN实验项目外,我们还设计了另外五个具体实验项目。八个子实验项目分别用阿拉伯数字进行了标记,它们构成了第三层次的子目标,传统的三个实验项目用字母“t”进行了标记,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四、实验教学实施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实际上就是实验教学实施流程的设计,不同类型的实验项目其实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不同。[2]本实验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VLAN理论知识,按照实验目标的要求来设计实验的步骤,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实验设备单组独立完成实验,实验具体设计步骤如下。

1.单交换机VLAN划分实验

该实验是学生在VLAN技术实验中遇到的第一个实验,是学习后续几个实验的基础,实验过程相对比较简单,关键是理解VLAN理论知识的内涵,从实验的结果联系相关的VLAN理论知识再去重新认识,从而达到掌握VLAN技术实验的目的,因此本实验教学安排1个学时。

实验用到一台可网管交换机DCS3926、3台PC机和连接线若干,分别将pc1、pc2和pc3连接至该交换机的1、2、3端口上,IP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配置为192.168.1.1/24、192.168.1.2/24和192.168.1.3/24。我们在交换机上建立VLAN10和VLAN20两个VLAN,其中交换机端口1划分到VLAN10中,交换机端口2和3划分到VLAN20中。

DCS3926交换机配置如下:[3]

(1)创建VLAN

switch#config //进入交换机配置模式

switch(config)#vlan 10 //建立vlan10

switch(config-vlan10)#exit //退出vlan10

switch(config)#vlan 20

(2)将端口放入VLAN中

switch#config

switch(config)#vlan 10 //进入vlan10

switch(config-vlan10)#switchport interface Ethernet 0/0/1 //将交换机端口1加入到vlan10中

switch(config-vlan10)#exit

switch(config)#vlan 20 //进入vlan20

switch(config-vlan20)#switchport interface Ethernet 0/0/2-3 //将交换机端口2和3加入到vlan20中

(3)验证结果

配置完毕后,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结果pc1不能与pc2和pc3通信,pc2和pc3互通。

2.跨交换机VLAN划分实验

该实验是前一个实验的扩展,实现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因为有了实验1做基础,本实验安排1个学时。本实验用到DCS3926可网管交换机两台、PC机4台和相关连接线,pc1、pc2 、pc3和 pc4IP地址与子网掩码配置分别为192.168.1.1/24、192.168.1.2/24、192.168.1.3/24和192.168.1.4/24。在两台交换机上分别建立VLAN10和VLAN20两个VLAN,并将该交换机的1~8端口放入VLAN10中,将9~16端口放入VLAN20中,具体交换机配置参见实验1。

本实验分为两个子实验,实验(1)采用物理连线的方法实现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实验(2)采用trunk技术实现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分别如下:

(1)物理连线方法

如图2所示,分别将两台交换机的VLAN10和VLAN20用网线直接连接,pc1、pc2、pc3和pc4均接在相应交换机的相应VLAN中,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结果pc1与pc2,pc3和pc4能够互通,但pc1、pc2与pc3、pc4不通,实现了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

(2)采用trunk技术方法

如图3所示,两台DCS3926交换机通过24号端口相连,pc1、pc2分别连接在switch A和switch B的VLAN10的1号端口上,pc3、pc4分别连接在switch A和switch B的VLAN10的9号端口上,Switch A上配置trunk步骤如下:

switch A#config

switch A(config)#interface Ethernet 0/0/24 //进入switch A24号端口配置模式

switch A(config-ethernet0/0/24)#switchport mode trunk //设置switch A24号端口为trunk模式

switch A(config-ethernet0/0/24)#switchport trunk allowed vlan all //允许switch A所有VLAN通过

switch B上作同样配置,然后用ping命令进行测试,结果显示pc1与pc2互通,pc3与pc4互通,而pc1、pc2与pc3、pc4不通。

(3)两种方法对比分析(见表1)

从表1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显然的结论:trunk技术方法远远优越于物理连线方法。

3.VLAN间互访实验

VLAN间互访实验仍然是前面两个实验的延续,该实验总体又分为单交换机互访和跨交换机互访两个子部分,具体实现如下:

单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共有四种实现方法,所用网络拓扑结构如图4所示,分别实现如下:

1)物理连线方法

如图4中Ⅰ图所示,在交换机switch A上的VLAN10和VLAN20用一根网线直接相连,用ping命令测试pc1和pc3,结果pc1和pc3互通。

2)用三层交换机方法

将图4中Ⅱ图中的“设备”接上一台DCRS5526三层交换机,Ⅱ图则变为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互访的拓扑结构,图中pc1接在switch A的1号端口上,pc3接在switch A的9号端口上。首先,分别在switch A和三层交换机DCRS5526上分别创建VLAN10和VLAN20,将1~8端口放入VLAN10中,将9~16口放入VLAN20中,详细步骤参见实验1中在DCS3926配置VLAN的过程,三层交换机DCRS5526交换机路由配置如下:[4]

switch#config

switch (config)#interface vlan 10 //进入vlan10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 (config-if-vlan10)#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 //为vlan10配置接口地址

switch (config-if-vlan10)#exit

switch (config)#interface vlan 20 //进入vlan20接口配置模式

switch (config-if-vlan20)#ip address 192.168.2.254 255.255.255.0 //为vlan20配置接口地址

用双绞线将三层交换机1号端口接在switch A的2号端口上,将三层交换机9号端口接在switch A的10号端口上,为pc1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1.10/24,网关为192.168.1.254,为pc3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2.10/24,网关为192.168.2.254。

配置完毕,在pc1上用ping命令测试pc3,结果pc1和pc3互通。

3)用路由器方法

将图4中Ⅱ图中的“设备”接上一台DCR1792路由器,Ⅱ图则变为用路由器实现VLAN间互访的拓扑结构,图中pc1接在switch A的1号端口上,pc3接在switch A的9号端口上。首先,分别在switch A上创建VLAN10和VLAN20,将1~8端口放入VLAN10中,将9~16口放入VLAN20中,详细步骤参见实验1中在DCS3926配置VLAN的过程,路由器DCR1702具体配置如下:[5]

router#config //进入路由器配置模式

router_config#interface f0/0//进入路由器f0/0口的配置模式

router_config_f0/0#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为f0/0口配置IP地址

router_config_f0/0#exit

router_config#interface e0/1//进入路由器e0/1口的配置模式

router_config_e0/1#ip address 192.168.2.254 255.255.255.0//为e0/1口配置IP地址

用双绞线将路由器f0/0端口接在switch A的2号端口上,将路由器e0/1端口接在switch A的10号端口上,为pc1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1.10/24,网关为192.168.1.254,为pc3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2.10/24,网关为192.168.2.254。

配置完毕,在pc1上用ping命令测试pc3,结果pc1和pc3互通。

4)用单臂路由器实现

如图4中Ⅲ图所示,将路由器接在交换机的24号端口上,然后在交换机上创建VLAN10和VLAN20,将1~8号端口放入VLAN10中,将9~16号端口放入VLAN20中,详细步骤参见实验1中在DCS3926配置VLAN的过程,将24号端口配置为trunk模式,允许所有VLAN通过,详细步骤参见实验2中在DCS3926配置trunk的过程。路由器具体配置如下:[5]

router#config

router_config#interface f0/0.1//进入f0/0.1子接口配置模式

router_config_f0/0.1#ip address 192.168.1.254 255.255.255.0//为f0/0.1子接口配置IP地址

router_config_f0/0.1#encapsulation dot1q10//封装dot1q10协议

router_config_f0/0.1#exit

router_config#interface f0/0.2//进入f0/0.2子接口配置模式

router_config_f0/0.2#ip address 192.168.2.254 255.255.255.0//为f0/0.2子接口配置IP地址

router_config_f0/0.2#encapsulation dot1q20//封装dot1q20协议

为pc1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1.10/24,网关为192.168.1.254,为pc3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2.10/24,网关为192.168.2.254。

配置完毕,在pc1上用ping命令测试pc3,结果pc1和pc3互通。

5)单交换机VLAN间互访各种实现方法对比分析

从表2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很显然的结论:单臂路由方法远远优越于其他几种方法。

(2)跨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

跨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是单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的扩展,和单交换机VLAN间互访的4个子实验项目相对应,即可以通过物理连线方法、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单臂路由器四种方法均可实现跨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实验拓扑如图5所示,根据图5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参照单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可以很快做出这四个实验项目,同样按着表2四种实现方法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很显然地得出通过单臂路由器方法实现跨交换机VLAN间互访实验是最好的,所以在此仅给出通过单臂路由器实现跨交换机VLAN间互访的具体实现,具体实现如下:

如图5中Ⅲ图所示,在交换机switch A和switch B上创建VLAN10和VLAN20,将1~8号端口放入VLAN10中,将9~16号端口放入VLAN20中,详细步骤参见实验1中在DCS3926配置VLAN的过程。将交换机switch A的23、24号端口和switch B的24号端口配置为trunk模式,允许本交换机上所有VLAN通过,详细步骤参见实验2中在DCS3926配置trunk的过程,交换机switch A和switch B通过2号端口连接,switch A通过23号端口和路由器f0/0接口连接。路由器配置两个子接口,IP地址和子网掩码分别为192.168.1.254/24和192.168.2.254/24,详细配置过程参见实验3单臂路由器实验中路由器配置。

分别为pc1和pc3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1.10/24和192.168.1.20/24,网关均为为192.168.1.254,为pc2和pc4配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为192.168.2.10/24和192.168.2.20/24,网关均为为192.168.2.254。

配置完毕,用ping命令测试,结果pc1、pc2、pc3和pc4互通。

五、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整个实验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是检验实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手段。[2]实验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很多,本实验我们采用的方法为实验过程观察、书写实验报告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为:(1)你是否喜欢这种实验教学方式?(2)你对本实验课满意度如何?(3)你认为本实验课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4)本实验课你的主要收获是什么?

实验过程中,同学们的思路都比较清晰,每个实验从开始到结束以及中间环节等均安排合理,绝大多数同学在规定的实验学时内都能完成实验。实验后同学们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写出了翔实的实验报告,从他们实验报告的技术对比分析中得出了各种技术的优劣。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学生非常喜欢这种实验方式,对本节实验课比较满意。绝大多数同学均认为本次实验真正体现了实验的作用,在实验中它们对三个传统VLAN实验项目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VLAN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本实验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筅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李运林.电化教育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8:239-259.

[2]米伟娜,王海燕等.基于Boson Netsim虚拟平台的vlan实验教学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08,18(10):121-124.

[3]神州数码(北京)有限公司.DCS3926s以太网交换机使用手册. http://networks.digitalchina.com.2004.3.

[4]神州数码(北京)有限公司.DCRS5526s以太网交换机使用手册. http://networks.digitalchina.com.2003.11.

上一篇:小学1年级数学课件下一篇:酒店财务工作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