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王蒙-读《老子的帮助》(精选2篇)
智者王蒙-读《老子的帮助》 篇1
王蒙:人比人,气死人?还是学学老子
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你确实才具平平,成就一般,身无长技,又没有好爹娘好社会关系为你铺路搭桥,于是在分房、提级、职称,以及各种美差苦差、油水清水、优惠刁难的事情上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再和别的你以为是比你还饭桶还一般的人相比,他们可能靠关系靠钻营靠运气硬是比你混得好,于是,人比人气死人的名言就大行其道了。
我们也有这方面的种种说法:马善人骑,人善人欺。越穷越吃亏,越冷越撒尿(读suī)。这里首先是要找对找到找定自己的优势。虽非大才,必有可取。相对而言,你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切不可离开自己的条件自己的长处而这山望着那山高,总觉得生活在别处。如果你硬是从自己身上一点长处也找不到,恐怕也只好认命服输,北京话叫做认?。同时,如果你受到的待遇确实不公,你也可以据理力争、针锋相对,带上点火药味儿。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争、力争、争夺、争吵一般是弱者的买卖。你已经自己确认自身是弱者了,那么我没有使你不争,使你无为而无不为,使你与世无争而莫能与你争的办法。老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高智商,是一种理想境界即化境,不是所有的人都达得到做得到的。
我无意取消一切斗争,更不必讲那些举国一致的斗争任务。在特别必要的情况下,对那些硬是捣乱不止的人可能需要斗、需要胜、需要给以颜色。那就要抓住要害,高屋建瓴,势如破竹。还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的各个方面,要站得高望得远善于从大局上提出解决问题,而绝对不是个人间的咬来咬去。同时善于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认定言教不如身教,言语斗不如拿出实际成绩,自己说不如大家说,斗来斗去仍然是意在建设,重在建设,意在大局,重在大局,永远比对手境界高过八尺八,永远不搞个人的泄愤、表白、发威……
无为的一些规则
好吧,你已经去争了,你已经“为”(做、搞、干、争、斗)了个不亦乐乎了,你已经生过气了闹过情绪了也“战斗”过了,那么:
1:请不要忘记,在这()一类事情上,“为”的结果仍然是无为,争的目的不是变成习惯性的好斗好争者,而是解决了一点问题后不必再争再为了。这样,在正经事情上,在事业与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才会有为。
2:争了一番仍然未能奏效,长叹一声,随他去吧。世上诸事有些是靠争靠为而来的,也有些事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具备,由于时机尚不成熟,叫做尚非其时,为也白为,争也白争,不如耐心等待。善于等待,也是本事,也是长处,如果你确实没有别的本事别的长处的话。当然等待不等于完全地消极坐待,你仍然要做一点积极的有意义的事,至少你应该在等待中加强学习,充实壮大自身,创造更好的主观条件。
3:避免不冷静,避免动三昧真火,避免因为与某些人争斗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工作、业务、吃喝、娱乐、睡眠与翩翩潇洒,避免凭冲动而不问后果的轻举妄动。
4:坚信是非自有公论,坚信人各有志,人各有机遇,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说到底还是看自己有多大分量。
智者王蒙-读《老子的帮助》 篇2
只要人好,世界就好;只要人对了,世界就对了,只要人对了,教育就对了。这是2012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培养真正的人》书中的第一页的第一段话。《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着重强调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是培养一个合格的、健康的、真正的人的指南。我国从现在到2020年的教育发展战略主题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十八大报告提出: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视野中来领会教育界最新的理念,在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一、德育为先,培养有德性品质的人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从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理念中对教师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真正的人》这本书通过典型的、现实的,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孩子心灵的事例把最新颖的话题进行了梳理,从中看到了道德的美丽与缺失。2011年童大焕老师在网上的一条微信:“中国,请停下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你的道德,等一等你的良知!不要让列车脱轨,不要让桥梁坍塌,不要让道路成为陷阱,不要让房屋成为废墟。慢点走,让每一个生命都享有自由和尊严。每一个个体,都不应该被这个时代抛弃。”这让我产生共鸣的同时更多的是多了一份伤感。我们应该放慢自己工作的脚步,更多的想一想学校的教育,想一想家庭的教育,等一等我们的学生、等一等我们的孩子!此时在呼唤道德复苏的时候,应该把学生的德育任务摆在首位,从小学开始就把德育内容注入学校教育、生活教育的始终,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构成完整体系,在学校中、生活中对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道德行为教育。只有逐步养成了文明礼貌、团结互助、关心集体、爱护公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好品行,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能力为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能力为重, 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教授学生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其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据中国科学院网站介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5位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在2010年“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学生座谈时,再次提到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总出不了杰出人才?这些真实的数据与事例,引起了更多人的思考与关注。很多专家学者把目光聚焦到了大学,认为是大学的教育存在问题,其实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来说,中小幼的早期能力培养至关重要。创新不仅仅是大学的事,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十八大报告,特别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正是对“钱学森之问”的有力解答。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很难培养出杰出人才,同时国家的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
三、终身学习,培养有学习热情的人
我们今天所说的终身学习,已经不是古老的思想,而是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全新的观点。知识经济的时代,更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对新知识、新科技的掌握能力,以及对新环境、新变化的应对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把学到的有关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有机结合,要对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反复的思考,加以总结、创新,这样才能掌握好新知识并运用好新本领。在网上曾经流传美国给年轻人看的一段励志短片:用一组又一组的数据告诉美国年轻人,“信息时代,时不我待”。当大学生学习到第三年时,他们在第一年所学习到的东西有一半已经过时。信息时代飞速发展,我们的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会使用电脑,网络上的知识他可以动一个键就可以学到,也许就不需要老师的传授。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还有三种技能必须教给学生:一是我们需要教学生学会处理海量信息;二是我们需要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学生全球交流;三是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