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共12篇)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1
中班综合活动:找空气
曾丽婷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对于中班幼儿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通过小实验和游戏,调动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空气的秘密,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发爱科学的情感。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2.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活动重难点:
知道空气的的特性,即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
(1)装有适量水的透明方形鱼缸5个,沙子、粉笔、塑料瓶、方糖、莲藕适量。
(2)使用过一次的透明塑料袋。(3)教室平面图、记号笔若干。(4)教学ppt。
2.经验准备
幼儿对教室的平面图已经有充分地认识。活动过程:
一、以小实验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吧!
2.介绍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介绍小实验材料。【课件显示5种实验材料图片】 教师:我们的材料有沙子、粉笔、方糖、塑料瓶和莲藕。(2)讲解实验操作方法。【课件出现透明鱼缸图片】
教师:请你选择一种操作材料,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现象。4.实验结束,请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5.教师小结:从实验材料里冒出来大大小小的气泡就是空气。【课件出现透明鱼缸中冒气泡的图片】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教师:我们的身边有空气吗?我们能捉住它吗?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后,教师示范并将袋口放入装有水的透明鱼缸中,请幼儿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2.游戏:捉空气
(1)教师:除了我们的身边有空气,我们的教室里会有空气吗?请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2)幼儿在教室活动区内自由游戏。
3.集体分享:你捉住空气了吗?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图】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记号笔在教室平面图上做相应的标记。
4.教师小结: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
1.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
教师:既然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小朋友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的?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用手摸一摸,摸得到空气吗?
2.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四、感知空气的本领
1.教师:你见过的、玩过的什么玩具里有空气?【课件显示球、游泳圈、充气堡垒图片】 2.和空气做游戏
教师:一位聪明的哥哥还想到了一个和空气做游戏的的新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游戏玩法视频】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2
但是,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由于科学活动要求严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材料和充满趣味性的教学环节,在开展公开教学时,科学活动的设计往往不是教师的首选,即使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也常常令教师头疼。下面我就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空气”为例,谈谈我是如何开展科学教学活动的。
一、让选题更加近距化——提升科学课程的“生活化指数”,增加内容的关涉性
科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生活当中存在着许多神奇而又有趣的科学现象,幼儿对其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尤其是水,幼儿总是百玩不厌,对其永远充满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学初我在本班的科学角为幼儿开设了各种关于水的游戏,并提供了杯子、瓶子、纸、吸管、水管等辅助材料,幼儿可以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发现沉浮的秘密,发现空气与水的关系。每天幼儿都争先恐后地去玩,并且在玩的过程中总是有新的发现。基于此,在本节教学活动中,我选择了几个简单而又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以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与水之间的关系为感知探究点,让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压力,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的教学目标。
二、让材料更加玩具化——提升活动材料的“可动化指数”,增大操作的可能性
活动准备是为活动目标服务的,幼儿通过对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新《纲要》指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透明水缸、透明玻璃杯、餐巾纸、吸管、矿泉水瓶等多样性的材料,且人手一份,放在幼儿手边,方便幼儿随时进行操作探索。
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为幼儿提供的材料需简单巧妙,可操作性强。在“神奇的空气”这节教学活动中,值得一提的是矿泉水瓶和吸管的使用。本来在班级科学区角我为幼儿准备的就是普通的矿泉水瓶,幼儿在操作“上浮”的过程中,直接把瓶盖拿掉,插进吸管,往里吹空气,这样一是不能很明显地发现空气进去,水排出来了;二是幼儿在吹气过程中太吃力,且水不能完全地排出。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在瓶盖上钻两个洞,并提供长短不一、可弯曲的吸管,这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将两根吸管同时插进瓶内,通过长的可弯曲的吸管往里吹气,水就可以通过短的吸管排出。幼儿操作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能很明显地观察到水与空气之间的关系,即空气进去,水排出来,这个过程既充满科学性,又充满趣味性。
三、让教学更加魔术化——提升活动过程的“童趣化指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
1. 巧妙启动魔术化导入。
科学教学活动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的教学内容巧妙有趣,那么教学过程既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又能燃起幼儿的智慧火花,开启幼儿的思维闸门。在本节活动中,我先以科学小实验“餐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导入,这个小实验旨在让幼儿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我以神秘的语气告诉幼儿:“老师今天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幼儿的目光和注意力一下子就被我吸引了,个个目不转睛地紧盯着我“变魔术”。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感到很神奇:为什么把装有餐巾纸的杯子完全放入水中,餐巾纸就没有湿呢?进而引发幼儿的思考讨论,并让幼儿自由操作探索。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发现空气的存在,实现第一个活动目标,即“尝试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空气的存在”。
2. 巧妙运用呼应型关联。
一节优秀的教学活动,犹如一篇高分的作文,不但首尾要呼应,还要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园教师要吸引的就是幼儿的目光和兴趣。在本节活动中,开头和结尾我都是以两个魔术呈现,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升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开头的“餐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和结尾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其实都是运用到空气压力的原理,但是在幼儿的眼中却显得既神奇又有趣,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大胆猜测。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能相互呼应,又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简单明了地向幼儿阐述科学原理。
四、让学习更加生本化——提升活动方式的“探究化指数”,增长概念的自成性
1. 让探究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操作探索活动是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探索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应该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本节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索的机会。如第一个环节“餐巾纸为什么没有湿”,在教师实际操作之后,就让幼儿自己试一试,教师没有过多的提示性言语,旨在让幼儿自己发现玻璃杯中的奥秘;再如“潜水艇”实验这一环节,原先设计的是让幼儿先观看Flash《潜水艇工作原理》,然后再自己操作瓶子的下沉与上浮。但是后来考虑到这样他们就少了自己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于是将这一环节进行了顺序调换,让幼儿先自己动手操作瓶子下沉,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让瓶子下沉到最深。没有言语的提示,没有经验的迁移,完全让他们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现,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在探索过程中理解、解释科学现象,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2. 让探究拥有更多的发现情趣。
本节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始终以幼儿喜欢的水和空气为载体,进行实验。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神奇的现象,非常兴奋。在这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以科学小实验贯穿其中,实验简单又有趣,特别是让“潜水艇”浮上来这一环节,幼儿通过吸管往瓶子里吹气,然后水就从另一吸管中排出,每名幼儿都玩得不亦乐乎,在教学的过程中他们都开心地叫起来:“啊,我成功了,我的潜水艇浮上来了!”幼儿在自主操作过程中不但发现了科学的奥秘,还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
中班主题活动:空气在哪里 篇3
自然界的现象时常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他们几乎都会产生疑问。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存在,空气带给我们许多的好处。但对于空气的认识,孩子们却未能去自由感知,于是我们开展了“空气在哪里”这一主题活动。为了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空气方面的知识,为了满足孩子们更大的探索欲望,我们在活动中为孩子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二、主题预设教育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各种操作活动,激发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并从中感受快乐。
2.态度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探索与尝试的乐趣,懂得珍惜自然资源,萌发初步的环保意识。
3.知识目标:通过各种实验活动,尝试运用各种感官和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获得相关的知识经验。
4.能力目标:发展观察力,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乐于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能力。
5.技能目标:会做空气小实验,培养发现、学习和探索空气的秘密。
三、主题内容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主题活动计划的预设
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一)环境创设
室内:
在操作区设置各种操作物品,供幼儿探索空气。
室外:
对幼儿进行室外环保教育,人人做环保小卫士。
(二)家长参与
向家长公布主题网络,与家长共同搜集材料。
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我认为空气在这里”的表格。
社区与家长资源: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让幼儿感受在公园、乡村等空气的新鲜,并与马路上的空气比较,说说自己的感受。
孩子们在家自己制作的“空气在哪里”记录表
七、主题活动的展开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科学)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
2.激发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活动准备:
塑料袋、塑料泡沫、空瓶子、吹气玩具、粉笔、肥皂水、土块、吸管、水果等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1.出示塑料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准备两个相同的透明塑料袋,请幼儿观察袋中有什么?(空空的、瘪瘪的)
将一些物品放进一个袋子中,让幼儿观察(袋子会鼓起来)。再将另一个塑料袋打开口,灌进一些空气后,立即将口捏紧。
2.请幼儿观察袋子中有什么?并请幼儿来摸一下袋子。教师可以将塑料袋放开一个小口,对着幼儿的脸放一些空气。
3.再把袋子放在水中挤一挤,让幼儿观察水中的气泡。
总结:请幼儿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手抓,感受空气的性质——看不见、没有味道、抓不着。
提供塑料泡沫、吸管、空瓶子、吹气玩具等,让幼儿自由摆弄物品,然后将它们投入水中,看一看出现了什么现象?引导幼儿感知空气存在于许多物品中。
5.探究砖头、土块、一些简单表面有孔的物体如海绵里有没有空气?探究表面看似无孔的物体如木头、粉笔里有没有空气?水果中有没有空气?(请幼儿将其放到水里,看有没有小气泡跑出来,那个小气泡就是空气。)
请幼儿将探索中的发现讲给大家听。
教师总结:发现有小气泡,说明粉笔里有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6.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皮球、气球、汽车轮子、身体……)
活动二:空气的力量(科学)
活动目标:
1.喜欢小实验,学习观察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初步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2.培养初步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活动准备:
塑料小吸盘、玻璃杯、硬纸板、小盘子、蜡烛、水盆。
活动过程:
一、玩玩小吸盘
1.教师出示吸力球,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没有胶水,吸力球怎么粘在塑料盘上的?
2.用吸盘试着吸一吸,吸盘可以吸在哪些地方,不可以吸在哪些地方?
3.怎样让吸盘吸在桌面上的?用手提起吸盘,有什么感觉?怎样轻松地拿起吸盘?
4.两人一组,将吸盘吸在一起,拉一拉,能拉开吗?
5.想一想,是谁把吸盘粘住了?
二、小实验:流不出来的水
教师在玻璃杯中装满水,用一块硬纸板盖住杯口,用手按在纸板上把杯子倒过来,再慢慢地松开手,观察有什么现象。水流出来了吗?想一想为什么?
活动三:空气作用大(社会)
活动目标:
1.引导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2.发展观察力及初步的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提前准备一盆因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
2.玻璃杯、蜡烛。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空气的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
(1)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幼儿自由讨论。
(2)实验: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暂不呼吸,坚持一会。请幼儿谈谈感受,如果不呼吸会怎样?
(3)小结:人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人和动物都不能生存。
2.提问:如果没有空气植物会怎样?教师出示提前封闭导致已经死亡的花,引导幼儿了解人、动物、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教师小结:人、动物、植物甚至燃烧都离不开空气,我们应该怎么保护空气呢?
活动四:小气球(艺术)
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空气的运动和存在。
活动准备:各种形状即时贴,塑料袋(在开口处画上一条线,方便扎口)、绳子。
活动过程:
1.每人一个塑料袋,让幼儿把塑料袋口张开,在空气中挥动后合上口,让塑料袋鼓起来。教师问:“小朋友,我们用塑料袋装了什么?是什么东西让塑料袋鼓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制作小气球。
2.用彩纸装饰气球。
3.请幼儿想办法把塑料袋全部装上空气。
4.用绳子把袋子的口扎紧。
反思:幼儿都兴奋起来,人人把塑料袋口张开,一边在空气中挥动,一边说我的塑料袋鼓起来了!有的说塑料袋有气,有的说有空气,有的说空气跑进了塑料袋……所以塑料袋鼓起来了。幼儿都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
活动五:好玩的塑料袋(健康)
活动目标:
1.尝试让塑料袋飞起来,提高自身的奔跑速度与肢体灵活性。
2.愿意积极尝试,并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活动准备:
在活动四中幼儿自制的小气球。
活动过程:
1.热身游戏:快慢机。
根据教师拍手的节奏来做动作。充分活动幼儿的肩膀、手腕、腰部、膝盖、脚踝等部位,避免造成运动伤害。
2.探索自制气球的多种玩法。
让幼儿充分利用塑料袋气球进行一物多玩。要求:
(1)幼儿在玩塑料袋气球时,不要把气球弄坏。
(2)在空的地方玩,以免造成碰撞。
(3)注意自身安全和气球安全,防止跌落台下。
3.总结多种玩法的共同点,再次探索让幼儿尝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思考:为什么会飞起来?
请幼儿积极思考并尝试用甩臂、奔跑的方法让塑料袋气球飞起来,并在奔跑过程中,避免相互碰撞造成伤害。
4.放松活动,总结飞起来的原因,进行安全教育。
反思:在好玩的塑料袋游戏中,我们随着孩子回到了童年时代,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童年时代的快乐。看着他们开心地玩着小气球,笑着乐着,似乎真的一切都回到了童年,到处都是笑声荡漾,其乐融融。
活动六:大烟囱(语言)
活动目标:
1.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了解空气污染带来的危害。
2.能够复述故事,进行角色表演。
3.激发对环保工人叔叔的敬爱之情,培养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挂图,请小朋友欣赏后说说:发生什么事了?
2.欣赏故事,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进一步加深对故事的印象。
提问:大烟囱为什么哭了?
做了个什么梦?是谁帮大烟囱治好了病?
3.教师与幼儿边表演边复述故事。
4.复述故事,听录音分角色进行表演。
附:故事:大烟囱
工厂里有个大烟囱,很高很高,样子挺神气。可是他一说话,嘴巴就“噗噗噗”吐黑烟,把小白云的裙子都弄脏了。小白云很生气,说:“大烟囱,你真脏,我不跟你玩了。”
大烟囱说:“小白云不跟我玩了。”
大烟囱一说话,黑烟又吐了出来,小白鸽吓得“咕”一声飞走了。
大烟囱更伤心了,他想小白云不跟我玩,小白鸽也不跟我玩,谁也不跟我玩,呜呜呜,我的嘴巴太脏了。
大烟囱哭呀、哭呀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嘴巴干净了,吐出来的烟淡淡的,像一朵一朵的小白云,飘来飘去。
小白云飞来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小白鸽飞来也说:“哎呀,你吐出来的烟真好看。”
他们在大烟囱周围飞来飞去做游戏,大烟囱快活地笑了起来。这么一笑,他醒了。睁开眼睛一瞧,天已经大亮了,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咦?小白云和小白鸽真的在身边飞来飞去呢!他们见大烟囱醒了,高兴地说:“大烟囱,你早呀!”
大烟囱想:我可不能说话,不然,他们又会逃走的。小白云和小白鸽看见他不作声,明白了,嘻嘻笑着说:“大烟囱,你说话吧,这次保险不脏了。”
“真的!”大烟囱忍不住说了一句。他看见自己吐出的烟很淡很淡,真得像一朵朵小白云了,高兴得呵呵笑起来。他大声说:“你们早啊!”小白鸽告诉他:“嘿,工人叔叔帮你治过病啦!”小白云说:“他们来了很长时间呢!”大烟囱感动地说:“见到工人叔叔,我一定要谢谢他们。”
八、主题活动评价与反思
布置家园自制表格后的第二天,许多孩子入园时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找到的空气告诉老师,看来家长对主题活动是非常支持的,孩子们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从主题墙、群照片等信息的反馈中,我们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我们更看到很多家长希望继续有这样的生成活动。它不仅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了家园合作,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九、主题活动知识资料
1.空气到底是什么?
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通过它流动时产生的风我们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空气是由好几种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最主要的成分是氧气和氮气。空气里还含有一些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是自然界中雨、雹、露、霜、雪的来源,在水的循环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它们的含量经常变化,我们一般不把它们看做是空气的基本成分。
2.如果没有空气会怎么样?
如果没有空气,人就无法存活。不仅人类需要空气,所有动物、植物都靠吸收空气中的氧或二氧化碳来维持生命。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4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不同花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
2.让幼儿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3.引导幼儿能按照老师指定的花的某一特征对不同的花进行分类。
4.让幼儿感受到花,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体验。
活动准备:
迎春花盆栽一盆,ppt,ppt中所介绍的花朵的彩色卡片画各一张,不同花朵的帽子每位小朋友一顶。
活动过程:
一、教师让幼儿猜一谜语,导入。
1.小朋友们,老师请你们猜个谜语,猜猜是什么几根枝,开满花,叶子小,开黄花。
远看蝴蝶在飞舞,迎来春天喜洋洋
二、认识不同的花。
1.老师展示迎春花,从迎春花的颜色,形态(花朵大小,有无尖刺),生长环境来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迎春花。
2.ppt展示一些常见的但具有不同特点的花,老师按照花朵颜色,花朵大小,有无尖刺,生长环境这四个角度的顺序来帮助幼儿一一认识这些花朵。
三、帮助小花朵找朋友。
1.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房子形状的图,并将迎春花的.图片贴在一个房子里,将白牡丹花贴在另一个房子里,“现在有两朵小花要找好朋友去它家玩,老师这里呢有很多的小花朵都愿意去它们家玩,但是呢小花朵们又不能同时去他们家,所以啊老师想了个办法,把小花朵们安排好了去哪家玩”老师将所有红色的花贴到迎春花一起,白色的花贴到白牡丹一起,请小朋友看看老师是按什么规律分的。
2.这是老师帮小花朵找的朋友,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除了用老师这个方法来给迎春花和白牡丹找朋友,还能从我们刚刚认识到的小花们其他的什么特点来分?跟幼儿一起从花朵大小,有无花刺两个方面一起再给小花朵找朋友。
3.换两种花(白荷花与红玫瑰)请客,老师让幼儿从颜色,有无尖刺,生长环境(水里还是土壤),来给小花朵找朋友。
四、游戏---我是小花朵。
1.“刚才小朋友们一起帮小花都找了好多好多的朋友,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自己来扮演小花朵,并给自己找朋友”。
2.老师说明游戏规则:小朋友们全部蹲下,听清老师说的花朵特征,帽子上的花朵拥有这一特征的小朋友可以站起来。
五、活动总结。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2.认真观察图片上提供的线索,分辨出哪些是蔬菜。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事先认识几种常见的蔬菜。
2.物质准备:豆干、鸭子、萝卜、白菜、鸡蛋、马铃薯、青瓜7中食物的幻灯片、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1.出示幻灯片,引导幼儿猜猜这是谁的家。
师:这是谁的家?从哪里看出来的幼:我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师:你从那里看出是南瓜爷爷的家。
幼:我觉得房顶上有个南瓜爷爷,所以觉得是南瓜爷爷的家。
(评析:这个环节主要是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的。通过引导和提示帮助孩子从人物的特征上得到了验证,知道这是南瓜爷爷的家。)
2.播放幻灯片,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
师: 南瓜爷爷家来了许多客人?你们数一数有几个客人?
幼:七个客人。
师:你从哪里开始数的?
幼一:我是从正方形开始数的。
师:正方形还可以数吗?
幼一:数过了不能再数了。
幼二:我是从鸡蛋开始数的,也是数七个。
幼三:我是从鸭子开始数的,一共有七个。
师:这些客人围成了个圆圈,数圆圈我们以前都学会了,所以大家都会数了。数圆圈时要怎么数了。要先记住一个物体,然后从它开始数,数到这个物体就要停下来不能数了。
(评析:巩固围合的数数方法:找一个有特征的物体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帮助孩子在无形中学会一个新知识。)
3.观察影子,猜猜它们是谁?
师:南瓜爷爷家来了七位客人,老师给它们标上数字,你们说说这些影子可能是谁呢?
幼一:找到一号是正方形。
幼二:二号是小鸭。
幼三:五号是鸡蛋。
师:小朋友把这些影子都猜出来了,我们现在来验证一下小朋友猜的对不对。
(将七位客人逐一进行验证)
(评析:通过观察影子图让孩子学会了“数一数、猜一猜”,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
4.借助操作卡,找找哪些是蔬菜?
(1)帮助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引导幼儿猜测哪些是蔬菜,并在对应的格子上打钩。
师:今天南瓜爷爷家请了这么多客人,要做什么了?你们想知道吗?
幼:想
师:南瓜爷爷一个人住,觉得很孤独,他想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想一想,他的七位客人谁是蔬菜了?等下老师让小朋友自己动脑筋,自己帮南瓜爷爷找蔬菜邻居。老师为每位幼儿准备一个操作卡。操作卡上有南瓜爷爷家的七位客人,第一位是谁?
幼:第一位是豆干、第二位是鸭子、第三位是萝卜……
师:南瓜爷爷要找的是蔬菜邻居,等下小朋友就从这七位客人中,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红色的笔画个圆圈,第二格不能画。
(幼儿坐到自己的位置上操作)
师:你觉得谁是蔬菜了,小朋友要自己动脑筋。(进行个别指导)
师: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为南瓜爷爷找的蔬菜邻居是谁。
幼一:我觉得南瓜爷爷的蔬菜邻居是: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旖旎小朋友,你要记住你第一次选择的哦.再请一个小朋友起来分享。
幼二:白菜、豆干、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幼三:白菜、萝卜、鸡蛋、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师:你为什么觉得鸭子和豆干不是蔬菜了?(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
幼四:白菜、萝卜、青瓜、马铃薯都是蔬菜。
(评析:让孩子们自己通过以往的经验和认识,观察、思考、猜测什么是蔬菜。)
(2)播放种植蔬菜的视频,帮助幼儿理解什么是蔬菜。
师:南瓜爷爷要找蔬菜做邻居,小朋友都帮他找了好多蔬菜邻居,那到底对不对了。
师:你觉得蔬菜是从那里来的?你在哪些地方看见过这些蔬菜?
幼一:超市场买的。
幼二:蔬菜店买的。
幼三:路边买的。
幼四:种出来的。
师:那里种出来的。
幼四:幼儿园种出来的。
师:对了,我们幼儿园种了许多蔬菜,老师还经常带小朋友去观察了。那我们来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我们现在来看图片,看看蔬菜是不是种出来的。
幼:蔬菜是从地里种出来的。
师:老师看厚厚的一本书,书上说,蔬菜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老师再说一遍,蔬菜时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这句话听懂了吗?都听懂了吗?那没问题啦,我们现在再一次帮助南瓜爷爷找邻居,小朋友看看这七位客人谁是种出来的。你刚刚选的食物是不是有的不是种出来的。如果不是种出来的就不是蔬菜,我们就不要选它了。
师:现在请小朋友找一只黑色的笔,你觉得谁是蔬菜,你就在它下面的格子中用黑色的笔画个圆圈。
第二次是不是跟第一次不一样了。
师:小朋友在操作的时候要动脑筋想一想,它是种出来的吗?
(评析:通过幼儿的经验思考,老师借助播放图片,蔬菜的种植环境,使幼儿的经验的不断累积和提升,让幼儿了解了蔬菜的特征——就是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3)验证操作卡上哪些是蔬菜?
师:豆腐干是蔬菜吗?
幼:不是。
师:对了,它不是直接种出来的,它是大豆加工的。
师:胡萝卜呢?是种出来的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鸭子呢?
幼:不是,它是鸭妈妈下蛋然后孵出来的。
师:对了,它是肉类食品,我们叫荤菜
师:大白菜呢?是 因为它是种出来的 可以做成菜的植物
师:鸡蛋 呢?
幼:鸡蛋不是蔬菜,它是鸡鸭妈妈生的。
师:它是母鸡生的,它叫蛋类食品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个别验证、集体验证、共同验证等方法层层递进,使幼儿进一步明确:蔬菜是种出来的长在地里的,能做成菜的植物!)
4.延伸活动。
南瓜爷爷家只有三间房子,可是有四种蔬菜,那么多蔬菜怎么住呢?
师:我们现在来数一数,我们帮南瓜爷爷找了几样蔬菜啊!
幼:1、2、3、4,一共有四样蔬菜,那我们来看看南瓜爷爷家旁边有几间房子?
幼:南瓜爷爷家有三间房子。
师:三座房子,四样蔬菜,小朋友觉得那该怎么住啊?现在小朋友想办法啊?
幼一:我觉得红萝卜和青瓜可以住在一起。
师:为什么呢?
幼一:因为红萝卜和青瓜它们两个都是瘦瘦长长的。
幼二:我觉得白菜和青瓜在一起比较好,因为它们都是绿色的。
幼三:我觉得马铃薯和南瓜爷爷住一起,因为都是圆圆的。
幼四:我觉得白菜和土豆住在一起,因为它们两个比较小。
师:老师觉得马铃薯和黄瓜也可以住一起,为什么?我们回去好好想一想。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分房子住,让孩子学会从蔬菜的颜色、外形、种类、大小等特征对蔬菜进行分类、合理匹配。)
教学反思:
这个教材是结合班级主题“秋天的蔬菜”而选择开展的,内容及创意是来之名师的教学课例,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也给了很多建议和意见。
活动开始我让幼儿猜猜从影子里看出它会是谁,通过这个环节来了解幼儿对的以往经验了解有多少。从而使幼儿对教师所提供的影子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由于本班幼儿经常在区角玩找影子的游戏,所以幼儿很快就从影子中找出各种实物。在数南瓜爷爷家来了几个客人这个环节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围合的数数方法。让幼儿学会了围成圈的东西也可以数的。并从中得出个结论:数圆圈时,要先找一个有特征的开始数,数过的就不能再数了!无形中又让孩子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在南瓜爷爷想找蔬菜邻居这个环节,幼儿对教师提供的物体来选择蔬菜时,在了解了物体的形状、大小后,幼儿对于豆腐干是不是蔬菜的讨论成了一个难点。最后老师通过提供一些蔬菜生长环境的图片,让幼儿观察,最后得出一个概念:蔬菜是种在地里的可以用来做成菜的植物,所以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得出了结论豆腐干不是蔬菜。在多次的选择中,大部分幼儿能真正理解了蔬菜的概念。但还有一部分幼儿由于对蔬菜认识不够透彻,还没有清晰的辨认豆干和鸡蛋不是蔬菜。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什么要这么设计两次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分别在概念出现的前后,了解幼儿对蔬菜的了解程度,尊重幼儿已有的经验。第一次操作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的经验,第二次操作表现出来的就是知识了,由经验上升为知识。
在活动的延伸部分我先让幼儿猜想:南瓜爷爷家旁边只有三间房子,可是蔬菜有四种,它们要怎么住?幼儿在认真观察和思维的基础上,将蔬菜按颜色、形状、大小、种类进行了分家。最后我把马铃薯和青瓜放在一起请幼儿说说为什么把土豆和黄瓜放一起住?(因为它们都要削皮)这种思维训练方式打破了原先的经验性的分类方法。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分类,从而得到经验的启发。这种分类方法打破了原先我们所认为的按形状、颜色、大小进行分类的方式。
中班科学:找方位 篇6
1、体验游戏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探索的兴趣;
2、能通过以自我为中心或借助物体来辨别方位并完整地表达方位;
3、学习方位:上、下、前、后、里、外、旁边
活动准备:
各种塑料小动物、小盒子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小手拍拍游戏
初步感知方位
教师引导幼儿边唱歌边进行拍手游戏,分别唱(鼻子、屁股、牙齿)
提问:我们刚才在歌曲中唱到了身体哪些器官?这些器官分别长在身体的哪个部位?
二、通过以自身为中心感知各方位
三、借助物体来认识各方位
导语:今天老师还请了很多小动物来跟我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呢。来,我们去找一找吧!找到后一定记得来告诉老师或小朋友小动物藏的位置哦!
师幼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
1、请幼儿互相说,再个别说出小动物藏的位置
四、游戏:看谁反应快
导语:宝宝你们真聪明,现在让老师来考考你们吧?我们来玩玩看谁反应快的游戏!
1、幼儿听老师的口令(前后、上下、里外、旁边)做相应动作。
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7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 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 发现什么, 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 是怎样解决的, 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 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 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 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 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 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 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 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 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 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 对探索无目的, 看到这里, 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 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 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 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 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 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 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 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 并将手放开。这样, 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 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 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 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 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 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 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 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 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 然后实施方案, 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 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 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 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 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 幼儿思维相当活跃, 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 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 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 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 透露出他们的想法, 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 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 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 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 通过提问, 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 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 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 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 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 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 操作后, 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 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 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 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 在发现问题时, 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 启发幼儿探究, 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 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 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 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 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 从而有的放矢, 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 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 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 不对, 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 有的会沉, 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 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 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 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 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 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 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 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 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 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 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 使教育更有针对性, 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 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 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 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 并注释简单的文字, 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 每做完一步实验后, 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 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 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图谱形式形象生动, 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 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 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 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 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 教师在幼儿操作中, 通过观察, 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 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 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 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 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 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 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 我说:“说得很好, 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 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 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 老师支持你, 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 我便说:“没关系, 大胆点, 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不管是对是错, 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 不能千篇一律, 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 无论成功与否, 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 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 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 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 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 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 我也深深地体会到, 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 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 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鼓励幼儿在玩中学, 做中学,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中班科学:空气力量大 篇8
中班科学:空气力量大
【内容与要求】
1、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进一步萌发探索生活中空气压力的各种现象的兴趣。
2、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活动重点】在实验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压力
【活动难点】能够按照实验步骤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
【材料与环境创设】
玻璃瓶、纸片、玻璃弹珠、水
【活动流程】直接导入——实验操作——活动延伸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提问:空气在哪里?
空气有力量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从小实验中找找答案。
二、实验操作:
(一)第一次操作:空气能形成压力
1、材料介绍:
设疑:猜一猜纸片能拖住玻璃杯里的水吗?
1、验证:
(1)教师演示:
重点步骤讲解:水倒满玻璃杯、用手轻压纸片、慢慢翻转
(2)幼儿操作
指导:两人一组完成实验
能否根据要求进行操作
提醒幼儿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
3、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重点提问:杯子倒过来水没有流出来,是谁在帮忙?
(2)为个别实验失败幼儿纠错:
重点指导:为什么水不加满,杯子倒过来水会落下来。
小结:杯子里的空气和外面大气压相互抵消。
(3)小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叫它空气压力,帮助纸片托住玻璃杯里的水。只有做了实验才能找到正确的结果。
(二)第二次操作:空气压力大
1、设疑:
装满水的玻璃瓶里如果再放入弹珠,纸片会掉下来吗?
2、幼儿操作:
要求:数一数,放几颗弹珠
指导:提醒幼儿注意实验要点
2、实验结果:
(1)幼儿交流:
放了玻璃弹珠后,纸片掉下来了吗?
你放了几颗?
小结:原来空气的压力能够托起玻璃杯里那么多、那么重的弹珠,空气的压力很大。
三、活动延伸:生活中的空气压力
实物操作:粘勾、汽水
《抓空气》中班科学优秀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保鲜袋抓空气,感受空气是会动的、无所不在的。
2、用空气袋自制玩具,体验自制玩具进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保鲜袋、夹子每人一份,彩色纸若干;
2、小碗每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活动。
1、师出示保鲜袋:这是什么?
2、师:对,这是厨房里用的小口袋,平时是用来装食物的。不过今天它要来跟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可是小口袋说饿了,想吃的饱饱的再来玩游戏。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出示鼓的口袋:看,这只小口袋吃的饱饱的了,你们知道小口袋吃了什么才这样胖乎乎的呢?(空气)
2、幼儿自由猜想。
3、教师小结:对了,因为小口袋吃了空气,所以才变得这样胖乎乎的。
4、今天来了很多小口袋,请小朋友自己来想办法来让小口袋吃空气,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
三、幼儿第一次装空气,感受空气会动。
1、师:想一想怎么样才能让小口袋吃的饱饱的?(幼儿尝试)
2、操作后提问:你的小口袋吃到空气了吗?
3、不成功的说说为什么?为什么气很快就逃走了呢?(手要很快抓住袋子的嘴巴)
4、请成功的`小朋友说说是怎么做的?
5、你让小口袋吃饱了,你是怎么做的,用了什么好办法?
6、请以幼儿示范,其他幼儿一起学着做。
7、教师总结:把袋子的嘴巴张开,上下晃动;1、2、3抓住嘴巴,拧一拧,不要让气逃走哦!
8、幼儿跟着一起做。
9、我们把口袋的嘴巴放开,会怎么样?
10、一起放开口袋,放走空气。
11、小结:原来空气是会动的。
四、第二次装空气,感受空气是无所不在的。
1、你刚才在哪里抓到空气的?(在自己的座位旁边抓到了空气)
座位的哪里抓到空气了?那座位的这边有没有空气呢?
娃娃家里有没有?钢琴这里有没有空气?图书角那里呢?
2、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师:小口袋吃饱了以后带着它到老师这边来。
3、提问:你的小口袋在哪里吃到了空气?
小结: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在我们的四周围、教室里、外面都有空气。
4、师示范,请幼儿用小卡子卡住袋口。
5、小口袋休息。
五、自制活动。
1、出示装饰上彩条的空气袋,师:闭上眼睛,1、2、3,看看胖娃娃变的怎么样了?
教师小结:变成了一个漂亮的风筝娃娃,怎么变得呢?
2、打扮胖娃娃:长尾巴长在哪里?(长在袋子的嘴巴上还是身体下面?)拿起长飘带,脱去白衣服,轻轻按上去,按在身体的上面、下面中间都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彩带的颜色和数量:老师装了几根彩带啦?是什么颜色的呢?)脱下的白衣服放在小碗里。
3、提醒幼儿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相互帮助,也可以勇敢的请客人老师帮忙。
六、户外游戏活动。
1、师:你可以和口袋宝宝怎么玩?(抛、拍、吹、跑等)
2、幼儿自由玩。
师:我们带着口袋宝宝出去玩吧!看谁的玩法多。
【活动建议】
1、抓空气对中班幼儿来说有点难度,要强调晃以后快速抓紧袋口。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10
目标
1.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看不到的。
2.能利用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材料
1.儿童打气筒、气球、单元动画《看不见的空气》 2.自备:塑料袋(每人一个,干净的未使用过的)过程 导入
导入一 游戏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老师数3个数,“1、2、3”,大家深吸一口气,闭紧嘴唇,准备好了吗?仔细听,1„„2„„3!(闭紧嘴唇2秒钟后)好,可以呼吸啦!“呼~~~~~”
教师:小朋友们,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吸进鼻子和嘴巴里的是什么呢?我们从鼻子和嘴巴里呼出来的又是什么呢?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是“空气”对不对?空气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它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导入二 单元动画导入
教师:(播放动画)小朋友们,今天老师要给你们播放一段有趣的视频动画。请你们仔细看,呆会老师要提问的哦?
教师:看完了视频,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刚才的动画里,诺诺在做什么?然后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回忆视频内容,引出“空气”的概念)
教师:空气在哪里?你们见过空气吗?我们的教室里有空气吗?我们看得见吗?空气什么形状呢?空气是什么味道呢?(通过一系列提问,引导幼儿看一看、闻一闻、抓一抓,感受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教师:我们教室的外面有空气吗?大街上有空气吗?你们自己家里有空气吗?(引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受著作权法保护
导幼儿了解到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就生活在空气包裹的“大房子”里)
活动
活动一 空气在哪里?
1.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把瘪塑料袋变成“大胖子”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老师手里有一个瘪瘪的塑料袋。你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它迅速地鼓起来变成大胖子呢?(鼓励幼儿思考并积极发言)
教师:现在老师给每一个小朋友都发一个这样的塑料袋,请你们把它变成大胖子吧!哪个小朋友能最快做到呢?(教师分发材料,引导幼儿自主操作)注:安全起见,教师需提醒幼儿不要把塑料袋套在头上。
教师:(过少许时间后)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有一个方法,可以快速地把塑料带变成大胖子。(教师演示将塑料袋快速充满空气并扎好口袋,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会吗?(引导幼儿继续尝试,不要求幼儿扎上口袋,重点是体验“灌”空气的过程)
2.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引出空气
教师:小朋友们真棒,老师看到大家的袋子都变成大胖子了!现在小朋友们看看你们的大胖子塑料袋,鼓鼓的,对不对?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鼓鼓的塑料袋,发现里面什么都看不到)
教师:里面有东西吗?没有。那么没有东西,为什么袋子会鼓鼓的呢?(鼓励幼儿思考并自由讨论)
教师:有小朋友们说里面装的有空气。大家说,里面有没有空气?(引导幼儿继续讨论)
3.引导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现在老师要给这个鼓鼓的塑料袋扎一个小窟窿。(教师将塑料袋扎破,并将出气口对着小朋友的脸蛋,让幼儿感受空气从塑料袋中吹出来)
教师:大家有什么感觉?有风吹出来了,对不对?那这是不是说明了塑料袋里有空气呢?(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塑料袋里充满了空气。虽然我们看不见空气,但是可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受著作权法保护
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活动二 鼓鼓的气球
1.教师分发材料,激发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吹过气球吗?我们来玩吹气球的游戏好不好?但是我们不用嘴来吹气球,而是用专门的打气筒。现在老师把材料发给大家!(教师给每组幼儿发1个儿童专用打气筒,2~3个气球)
教师:现在小朋友们看看桌子上都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鼓励幼儿说出它们的名字:打气筒、气球)
2.引导幼儿给气球充气,把气球鼓起来
教师:你们会用打气筒给气球充气吗?现在请大家尝试一下!(先鼓励幼儿自主尝试,稍后教师可以作出示范)
教师:好,现在请两个小朋友一组。一个小朋友负责打气,一个小朋友负责拿着气球,让我们把气球鼓起来吧!(此环节教师应引导幼儿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打气球游戏。保证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同时应提醒幼儿不要充得太鼓,防止爆炸) 教师:气球吹好后,请拿气球的小朋友捏好气球的口,不要漏气了,老师来帮你们把口扎上。(教师帮助幼儿扎上气球)
3.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鼓起来,并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好了,现在每组的小朋友都把气球吹的鼓鼓的。那现在老师要问大家了,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呢?在打气之前,气球是什么样的?瘪瘪的,对不对?现在为什么是鼓鼓的呢?哪位小朋友能说一下?(引导幼儿思考,鼓励幼儿积极发言)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非常正确。因为刚才我们用打气筒往气球里充气了,是空气把气球变的鼓鼓的。现在请小朋友们拿着打气筒对着手掌吹气,看看有什么感觉呢?(引导幼儿感受从打气筒中吹出来的空气,感受空气的存在)
教师:凉凉的,有风,对不对?这就是打气筒里吹出来的空气。那么,打气筒里的空气又是哪里来的呢?从我们的房间里来的,对不对?除了我们的房间里,其实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普遍存在的。(引导幼儿得出结论:空气存在于身边每个角落)
评估
1.是否能感受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
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成果 受著作权法保护
2.通过实验发现空气占据了一定的空间。
延伸
1.想一想,还有哪些方法能证明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呢?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2.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一下空气是有颜色有味道的吗?除了用塑料袋收集空气,还可以用什么器具收集空气呢?
蒙诺幼儿科学探究乐园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 篇11
活动目标:
1、看看、猜猜、说说,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功能。
2、乐意在集体面前用较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培养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课件《找尾巴》、动物画纸、报纸
活动过程:
一、谈话:
1、师幼共同演唱歌曲《问答歌》。要求幼儿用唱歌的形式回答老师的问题。
2、哪些动物有尾巴?这些动物的尾巴一样吗?[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幼儿用“有的尾巴……有的尾巴……”来回答)
二、看课件帮动物找尾巴。
三、欣赏故事《苍蝇借尾巴》,并回答问题。
1、苍蝇去问哪些动物借尾巴? 为什么?
2、借到了没有?
3、大家为什么不借尾巴给苍蝇呢?(请幼儿看课件)
四、尾巴的用处 看课件说一说动物尾巴的作用。
五、游戏活动。
1、报纸变尾巴。
2、贴尾巴。
3、画尾巴。
教学反思
动物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分享阅读《尾巴》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幼儿对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认识,但是对尾巴的作用却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我设计了《动物的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当我抛出第一个开放性问题,老师手中的绳子像什么时,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小朋友说像电线;有小朋友说像女生的长辫子;有小朋友说像动物的尾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让孩子们观看了动画《苍蝇结尾巴》,在看动画前我让孩子们带着苍蝇问哪些小动物借到了尾巴和苍蝇借到了尾巴这两个问题去看,所以他们听的非常认真,看完动画后能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功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尾巴功用的了解,我又请孩子们猜测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并用课件内容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最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报纸这一材料,让他们运用平时学过的纸工技巧自己做一条尾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我应该通过表情、动作、语气来丰富自身的亲和力,要真正的投入到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其次课前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不能只接收说的对的信息,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局限他们的答案,这样才能对于幼儿抛出来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回答;再次在活动中的操作环节,我应该适时的指导幼儿,给予幼儿正确的提示,帮助幼儿找到方法来完成操作活动。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注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
幼儿中班找春天活动 篇12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知道春天来了,感受春天的美。
态度目标:从花、草、树中找出春天来到时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技能目标:鼓励幼儿大胆的运用多种方式自由的表达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活动准备:
1.教师布置班级环境,把具有代表春天的事物画到或者粘贴到墙上;2.带幼儿到室内、室外游玩时,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景色。活动重点、难点:
找出春天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和发现。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回忆冬天树木的样子。(出示冬天树木的图片)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的?(光秃秃的)
师:春天到了,本来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2 引导幼儿观察班级有什么不同,寻找春天的特征,观察墙上的树木,小燕子,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师:让我们一起找出春天,好么?
教师带领幼儿边走边描述班级墙上内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墙上树上的“景色”。
【中班科学活动找空气】推荐阅读:
找空气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7-20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找空气》及教学反思08-25
师讯网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09-10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质课教案《空气娃娃捉迷藏》及教学反思06-05
中班科学活动:《叠加》08-15
中班科学活动常识08-21
中班科学活动风10-15
中班科学活动:纸花开放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