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2024-07-29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通用6篇)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1

第二单元 新闻

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

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

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讯和报道,通讯报道讲求真实和客观,作者可以有自己的感想倾向,但必须在报道真实的前提下。阅读新闻要善于捕捉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重要信息,关注这些事件和信息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它们对社会生活将会产生哪些影响,思考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从容应对,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将会获得更多的生活和智慧。

单元重点: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式,学写一句话新闻,为新闻拟写标题,拟写导语,压缩新闻主体。

单元内容:4.《东方风来满眼春》——陈锡添

5.《“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心随飞翔》王光荣;《英雄潇洒走 苍穹(节选)》刘程

6.《喜看稻菽千重浪》——沈英甲

7.《访李政道博士》——闵捷

8.《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

教学目标:

一、明确新闻的概念和特点。

二、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了解社会动态。

三、学习新闻写作方法。教学设想:

一、提倡独立阅读,通过个性化的阅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整体感知,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在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自我体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探究,提高审美能力,心灵受 到触动,思想得到启发。教学重点:

一、欣赏运用各种方法来说明事理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了解科学的奥秘。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思想。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新闻,掌握新闻的特点,并学习写新闻。教学方法

一、通过阅读理解课文;

二、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思想指导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以时间推移为依据的写作方式。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有句古话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那不出门如何知道天下事?就是通过各种新闻媒体让我们不出门也知道天下事。那新闻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新闻”。

二、引入新课: 1.介绍新闻

(1)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和新近发现的事实。它的特点是向人们传递各种信息。

(2)新闻的分类:新闻是新闻体裁和新闻报道的总称,包括消息和通讯,特写,评论,调查等多种体裁。(3)新闻的主要特征:内容真实,报道快速。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有价值的。新闻必须是对事件的“报道”。

2.学习消息文体特点:

(1)什么是消息?消息是新闻体裁中最常见的一种,它的目的是用简洁、客观的文字,向读者报告新近发生的事实。宣传什么,也必须“用事实说话”。(2)、消息的基本特征:用事实讲话,及时地报道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消息强调及时、快、新、语言简明。(3)、消息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4)、消息的组成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

①标题: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内传达出消息中最重要的、最吸引人的信息,包括:单行标题,双行标题和三行标题(引题:引出正题,交代背景,说明原因;正题:主要事实,思想内容;副题:内容提要,补充说明)

②导语:放在消息的第一自然段,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的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是全文的纲,起统领全文的作用。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③主体: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④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三,以《甘地被刺》为例,熟悉消息文体。

1、本文是篇事件消息,消息的构成包括标题、导语、主体和结尾。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 明确:

导语(第1自然段):甘地被刺,印度举国悲恸惊恐。主体(第2---第15自然段):主要写了甘地被刺事件的来龙去脉。结尾(第16段):甘地被刺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反应。

2、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叫“导语”。它要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那么这个导语包含了哪些要素?这个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人物:甘地。

时间:今天。

事件、经过:被一名印度教极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点、结果:印度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孟买爆发了骚乱。作用:简明扼要地摆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事实,便于读者迅速及时了解主要内容并吸引进一步读完全篇。是全文的纲,统领了全文。

3、这则消息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篇新闻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结构”,也就是倒叙的方式。其特点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鲜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自然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自然段),相对来说最不重要的放在结尾(16自然段)。

四、重点难点探究:

1、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举国上下悲恸欲绝,惊恐不安?

明确:莫罕达斯•卡拉姆吕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他既是印度的国父,也是印度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带领国家迈向独立,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人们尊称他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万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们的领袖。消息传到孟买,立即爆发了骚乱,印度教徒向穆斯林发动攻击。人们担心失去了圣雄,无人能控制民众的狂热,整个印度将会陷入混乱。

2、甘地被刺杀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他主张印度教和穆斯林团结合作,提倡社会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独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与英国驻印度最后总督(韦维尔和蒙巴顿)合作制定了印度独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满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绝他的非暴力哲学。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轻印度教徒枪杀。

3、怎么样理解“你来晚了”的含义?

明确:甘地很早就将绝食付诸行动,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凶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说“你来晚了”。他用这种绝食行动进行斗争的选择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现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况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轮回之说,死也不足为惧。

4、甘地是玛妮的祖父,为什么她却对悲痛的人群说是“巴普(父亲)死了”呢?

明确:玛妮不是站在血缘的立场说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众立场说这句话的。按照印度的习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称为父亲。甘地是圣雄,公众都视其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亲又有一种“上帝”的意思。

5、甘地在印度人们的心中处于什么地位?

明确:甘地,是印度民族运动的领袖,被尊称为“圣雄”,是印度民族运动的先驱。在他身上体现了一种为民族独立事业而进行的一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

五、小结全文

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极右派分子拉姆纳拉姆所刺杀,印度各界人士极度悲痛,虽然孟买等地发生了一些骚乱,但各宗派之间空前团结,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叙手法,扣人心弦。

六、写作练习

学习消息的写法,就校园里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篇新闻消息,要求消息的基本要素完整。《甘地被刺》教学思路及课堂实录。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2.学习本课选材和立小标题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人物通讯; 以 《东方风来满眼春》《 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熟悉人物通讯的写作手法及特点。

2、难点: 进一步学习掌握通讯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了解通讯文体的特点

1.通讯的概念: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它又称“通信”。因为在早期报刊上,作者急于要让外界知道的消息往往用电报传送,称“电讯”;而新闻事件发生后,生动地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背景资料,使读者多方位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则多用书信的方式传递,故此得名。

2.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人物通讯主要有三种:①记写人物光辉的一生,属于传记式。主要是记写人物本身的优秀事迹、先进思想和一生的成长过程。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②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这类人物通讯最为大量、常见。如《东方风来满眼春》③记写的是人物群像,即一篇人物通讯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突出一个中心思想同时记写着多个先进人物。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2).事件通讯:是一种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它的典型意义,体现时代风貌。事件通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3).工作通讯:是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成就的通讯。它介绍典型的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4).概貌通讯:记叙社会变化、风土人情和建设状况的通讯报道。一般是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部门的面貌。报刊上常以“手记”、“侧记”、“散记”、“巡礼”、“见闻”、“纪行”等形式出现。

(5).主题通讯:按照某一主题的需要,突破地区、行业、部门的界限,将一些性质相同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为表达一个主题服务。

(6).专访:对社会上的新闻人物进行专题采访,以问答的形式为主,间或穿插一些现场情景的摹写或背景资料,也是通讯的一种。

3.通讯的特点: ①新闻性:内容必须真实,讲究时效,五要素贯穿在行文中。

②生动性: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或事件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的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的现场感。通讯一般采用第三人称,但在“见闻”和“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

③完整性: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经过。消息侧重于写事,叙述简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更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情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④评论性: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做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述评消息外,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的评价。因此,通讯是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议论的。

4.通讯与消息相比:(1)、通讯侧重写人,消息侧重写事。(2)、通讯内容详细完整,消息较为简要概括。(3)、通讯可采用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消息以记叙为主。(4)、通讯时效性不如消息。

二、学习《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 1.、这篇文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意义何在?文章开头有什么特色?

重点词语:东风、满眼春

明确:给一篇通讯起一个好的标题是非常重要的。这篇通讯的标题就非常好。这是摘自唐代诗人李贺诗中的 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借用过来,很贴切。因为小平同志的到来,使深圳再一次涌 起改革开放的高潮。题目一语双关:①表达了诗人对无限春光的热烈欢呼之情②表现了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给 深圳乃至全国带来了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春风,春光无限。表达了人对小平同志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篇涉及重 大题材的通讯以这句古诗作为题目,是不落俗套而意味深长的,它暗示了读者:这是一篇富有激情和诗情画 意的通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春天是中国古代诗人吟咏不衰的经典意象,春天也象征着成长、生长与激 情。这篇通讯仅仅“春”一个字就传达出了邓小平再巡讲话的精神奥秘所在。本篇富有激情和诗意的语言产 生的影响之一便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象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城市蓬勃发展趋势)2.脉络梳理

本篇通讯有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春”来总领全文,简单地交待了文章的主题:邓小平再巡 第二部分:参观深圳市容讲话的内容:特区姓“社”不姓“资”。(19日)第三部分:国贸讲话内容:不发送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20日)

第四部分:参观华侨城讲话内容: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1日 第五部分:同省市负责人谈话: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22日)第六部分:视察珠海特区,结束再巡。(23日)3.深入探讨(1)这篇通讯开头写景,简洁而富有感染力。文中主要通过哪些词语来表现南国之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这篇通讯的主体部分选取了哪些材料?作者又是如何安排这些材料的?这些材料刻画了邓小平怎样的形象?

(3)学生讨论回答(4)达成共识:(1)①开头文情并茂,描写南国早春,主要通过“葱茏”和“荡漾”两个词来表现1月深圳的特点。“葱茏”写花木之繁茂旺盛,“荡漾”写出春意之生机勃勃。这两个词写出了深圳当时的春意盎然和勃勃生机,作者在此以情衬景,烘托出了深圳特区的旺盛生命力与勃勃生机,抒发了对特区快速发展的自豪感。同时也为小平同志的到来张本,暗示了小平同志的这次深圳之行,又一次带动了改革开放春潮的涌动,点出小平同志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视察深圳的重要意义。②开头交代了自然时令政治时势,为全文定下了春意盎然的基调。(2)①本文主要选取了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时的一些行为细节及其关于经济活动的重要谈话等材料,意义重大,影响深远。②文章以小平同志在深圳特区参观游览不同地点的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选择和安排材料。③谈话——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高瞻远瞩、审时度势、英名果断地政治气魄及为国为民不辞辛劳的伟大情怀④细节——乐观开朗、自信坚韧、认真细致、可敬可爱、富有人情味

三、学习《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袁隆平》

(一)研读课文,总体把握。

1、正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练习一)——①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科研事业)

②1960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⑤1993年袁隆平要求对推广“玉米稻”持慎重态度。(坚持真理,实事求是)⑥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⑦袁隆平的两个心愿,要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3、这篇人物通讯的叙事手法有什么特点?请找出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练习二)——①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②以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形式活泼。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课文第2-3行:“这位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超级稻”的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也具有重大意义。”

三、小结对人物通讯的理解

—— 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叙事能够紧紧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层层展开;线索清楚,衔接自然;运用了多种叙述方法,详略得当。

“神五”载人航天飞行新闻两篇

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了解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最新发展了解事件新闻和人物通讯的特点; 2.体会新闻报道中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航天工作者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英雄人物的为国争光的顽强拼搏精神。教学重点:1.两篇新闻不同的记述方式和表达侧重点。2.抒情议论性句子在新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新闻报道的句式特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通讯文体特点:以学生的自我小结为主,让他们谈谈对通讯文体的理解。

2.引入事件通讯:用详细生动的笔调来报道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是事件通讯。注意的是,事件通讯一般也要围绕“人”来作文章,通过人的活动和思想来展开事实。

二、学习新课 1.熟悉课文(1)《心随飞翔-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北京指挥控制中心现场目击》

①、朗读全根据所学的知识,标出课文中的标题、导语和主体。——导语为第1、2、3句,(为表达强烈的感情,这3句独立成段)其余为主体。②、本新闻主要报道了什么内容?—写事为主,侧重报道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事件发生的进程和社会反响。(2)《英雄潇洒走苍穹(节选)》

①本文标题采用哪种形式?——单行标题。突出报道的对象是英雄人物杨利伟。

②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报道航天英雄杨利伟,写他如何战胜了航天的艰险及他平时的刻苦训练。2.朗读两篇新闻,对比分析,哪篇是消息哪篇是通讯?

明确:第一篇《心随飞翔》是消息,第二篇《英雄潇洒走苍穹》是通讯。从报道对象看,前者侧重写事(消息的特点),后者侧重写人(通讯的特点);从内容上看,前者报道较为简要、概括(消息的特点),后者的报道详细而完整(通讯的特点); 从时效看前者第二天就发表了,时效性强(消息的特点),后者20多天后才发表,是因为采访教费时费力,写稿的时间也比消息长。

三、讨论探究

1.课文中两则新闻显然已经是“旧闻”了,即使是今天的新闻也会成为明天的“历史”,但每则新闻有自己的 新闻价值。请以这课文为例,谈谈新闻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2.学生讨论 3.达成共识:《心随飞翔》在“神五”发射的第二天就见报,快速、真实报道出来。新闻的内容给人如亲眼目睹、身临其境的感觉,充满激情的语言,带给读者无比的自豪与兴奋,给读者极大的满足。

《英雄潇洒走苍穹》在“神五”发射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见报,让读者明白航天英雄的成功靠的是超人的意志、高度的责任感、踏踏实实的精神。更让我们想到的是,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应具有想他那样的航天精神。

四、课外拓展

1.你喜欢读报吗?你最喜欢看的版面或内容是什么?请谈谈读报有什么好处? ——(1)、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2)、增长见闻,增长智慧。(3)、情感上得到的愉悦。

2.采访身边一位有某方面特长的同学,然后进行多方面的了解,整理所得材料,写一篇人物通讯。

访李政道博士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2、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真正认识科学和正确面对科学。

2、认识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是美丽的和令人激动的,绝不是乏味和艰涩的道理。3、分析李政道谈话中显示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访谈三要素及常用的提问方式。学习访谈的技巧和访谈的一些基本知识。学习过程:

一、访谈的相关知识 1.访谈的定义:访谈是就特定的问题,特定的对象进行专门的访问,内容要相当集中,采访时不能牵扯太远。2.专访的三要素:专家(或知情者)、记者和现场。3.访谈的结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

4.访谈的提问技巧: 采访的时间是有限的,采访的机会是难得的,所以在采访时,要掌握提问的技巧,合乎场合,合乎情理。这就启发我们,在采访时,要分清时间、场合和采访对象,选用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完成采访任务。

在采访过程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以下几种:

⑴直问法:不拐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担出来。具有逻辑性,适应科学家的谈话思路。⑵趣问法:使专家容易回答,比较随便有趣。⑶推问法

⑷追问法:其目的在于捕捉那些具体事实和细节,以获得有新闻价值的东西。⑸旁问法

⑹引导性提问法:这种提问多采用“闭合”性问题。这种问题回答比较简单,一般由采访者事先准备好了问题的答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只要求对方回答是或否、这样或那样。

二、课文导学

1.学生朗诵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分角色朗读,一个充当记者,一个充当李政道。其余学生认真体会“记者”提问的技巧,并感受“专家”的精神面貌。3.梳理文章结构:(见后面的板书)

(1)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简评李政道对中国的贡献。第2段为第二部分: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第3-33段为第三部分:访谈内容。

(2)此次访谈共提出了十个问题,这十个问题可分为几层? ——依访谈的顺序和问题可分为八层: 第一层(1-4):用孙悟空的故事类比说明人类对科学的真理的了解还相差很远。(体现了李博士的谦虚)第二层(5-6):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体现了李博士的创新精神)第三层(7-8):回忆与毛主席的谈话。()第四层(9-10):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第五层(11-13):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以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六层(14-15):谈自己获诺贝尔奖的最重要因素。第七层(16-17):谈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时刻。第八层(18-23):谈本土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问题。4.重点和难点内容分析探讨。

⑴李政道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的?

提示:创新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创新不光要大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⑵李政道博士是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的?

提示:李政道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举了两个人才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人才。

⑶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的?

提示: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自己做这方面工作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身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是“幸运”。

⑷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提示: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和李博士是三问三答,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科学有国籍不 重要,获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科学无国界,科学本身是目的。

⑸通过李博士的回忆,你认为毛主席和他的观点有不一致之处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毛主席是政治家、革命家,他所涉及的领域和经历都不同于李博士,毛主席自己也说他一生经历的都是动荡,认为动是重要的,而且他年轻时念科学的时间不多,所以两人观点有不统一之处,这是很必然的。

三、作业: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 全文可分三大部分

一(1)简评李对中国的贡献 ①科学发展 ②现代化建设

二(2)简介采访时间、地点、环境 三(3-23)访谈内容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2

下面从结构形式、 内容等方面对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进行分析。

本教材单元导语字数一般在230字左右, 最高字数322字, 最低字数200字。 一篇单元导语一般由6句话构成, 最少4句, 最多为13句。 总体来看, 大约70%的句子都是含义丰富、结构紧凑、结构相对复杂的长句。 配合短句出现, 节奏紧凑又活泼。 单句占45%, 复句占55%, 复句数量略占优势。 没有出现命令口吻的句子, 即使祈使句都很难见。 在提出学习任务、建议指导时, 使用的人称是“我们”第一人称复数。

可见, 单元导语字数简明, 意思明确, 语言优美。 编者追求在简短的篇幅内把丰富的内容传达给读者, 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示, 导引单元学习。 至于使用“我们”这种人称提出任务或建议, 就如教材和学生之间进行谈话, 显得亲切, 易于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 体现出“学本”倾向。

导语内容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中包括与文本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文体发展历史、单元课文资料等。 第二部分:提出一些教学任务, 其中还有一些学习方法或者学习过程的提示。 当然, 并不是每一篇单元导语都包含这些内容, 编者根据每个单元具体情况安排, 目标都是发挥导语指导学习的作用。

单元导语不是单一的模式, 形式不单调, 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千篇一律而失去新鲜感。 如散文单元的导语是 “一方荷塘, 一缕月光, 一片云霞, 一个梦境, 一堵断垣, 一件故人遗物, 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灵的琴弦, 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 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 这样优美如散文的句子让学生容易进入本单元抒发作者某种情思的主题。 又如“认识自我”是课本的第一单元, 导语“我是谁?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应该怎么做… …”一连串问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劲头, 有意识地思考、规划自己新的高中生活, 和单元主题“认识自我”相呼应。

有关单元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 和课文文本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 或作者简介, 或文章的写作背景简介等很少出现在导语中。 可以推测, 编者似乎有意识避免给出一些和文本相关的定论或者可能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以免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解读文本。

每篇导语都提出了一些学习目标, 这些学习目标很明确, 容易让学生自学。 和语文素养有关的学习目标分布在这些导语中, 其中写作类、阅读鉴赏类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多。虽然导语包含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目标, 但总体看来,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类目标偏少。例如,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探究诗歌的意境, 熟悉传记文的特点”;“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可见, 教材导语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这三类目标要求是不平衡的, 有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倾向, 特别是阅读与鉴赏方面的目标, 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导学。

导语中的学习任务难度是有梯度的, 教材编者考虑到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状况安排学习任务的难易。 比如, 同样是学习文言文, 高一时的任务要求是“识记与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式, 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 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高二时“读懂文章内容, 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异同与变化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 通过背诵经典名篇, 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到了高三“古文要今读, 学会运用现代意识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问题知识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 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 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可见, 学生的学习任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难度提高。 从开始的识记、理解文言知识, 到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进步到用现代意识评价文学人物的创造性阅读。 这种任务设置符合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

从单元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的关系看, 很多单元导语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练习题、活动课内容体现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可以看出, 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没有偏离。 从不同单元导语的衔接、联系方面考察, 每个单元导语与其他单元导语之间很难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不同单元用不同文体表现相同主题, 或者使用相同表现手法, 或者上个单元目标的实现对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着怎样的铺垫和影响等都没有涉及。 不容易让学生发现如此编排顺序的联系。如第一册的第一和第二单元, 分别是“发现自我”、“传记”单元, 有很强联系, 都是探究某一个人的经历, 但两篇导语没有联系、呼应的地方。 另外, 同样是古典诗歌单元, 分布在两个不同单元, 各单元选文表现手法、内容方面都有共同点或不同点, 我们在导语中找不到提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

目前, 综合性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导语中, 我们也想发现它启发学生综合性思考的地方。 只有极少数导语在学科综合性思考方面给予指导。 单元导语作为整个单元学习的引导性和辅助性材料, 总体来说,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视角。

总体看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单元导语的编写还是很细心的, 体现出跟上时代步伐的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另外, 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 提供必要的选文知识背景资料。 避免给出过多资料影响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 导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太少的背景资料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缺乏背景知识, 思考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 难以达到好的自学效果。 此外,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发展, 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演绎、创造的能力有限, 给予适当的背景资料会成为他们创造性阅读的基点, 更好地启迪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 总体说来, 根据具体情况, 单元导语提供必要的和课文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是有帮助的。 毕竟, 提示太宽泛或太虚空, 难以形成直接的刺激效果, 对于高中生而言, 给一点确定的、和文本直接有关的提示有助于他们自学。

(二) 可以根据需要突出某一教学目标, 使之在特定的某一单元得到强调。 目前导语学习目标多, 而且明确, 但是重点不突出。 学生主攻方向不明确, 不容易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语文知识的某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思考。

(三) 各方面语文素养目标要平衡。 现在提倡综合发展语文素养, 就要从导语开始, 让学生形成各方面素养都重要的观念, 不能太过于偏重某一方面素养的提升。

(四) 增强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实际可操作性。 目前单元导语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但实际真正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很少。 既然编者注意到要给学生提供帮助, 就要加强方法、过程的可操作性。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过程、方法学以致用。

(五) 不同单元之间导语的衔接、联系可以更好。 适当提示不同单元导语知识之间的联系, 就像给了学生一个支点, 引发学生相关联想, 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或者情感认知生发更多。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调动更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或者让学生对新知识怀有期待,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有利于拓展思维, 主动探究新单元的内容。

(六) 给出一些学界有争议的素材,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单元导语不妨为学生提供一点本身就充满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别人为何对这个问题争议不休, 各种不同观点分别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 启发他们探究, 提出不同见解。

(七) 在导语页面适当增加图片。 已有单元导语页面的配图都是黑白的, 基本放在底部不显眼的位置, 而且图片内容和单元主题基本没有联系, 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虽然说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良好地发展, 不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需要直观的、 鲜艳的插图调动学习兴趣和帮助理解课文。现在是“读图时代”, 用图片直接形成视觉刺激,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 而且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双重视觉刺激, 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导语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 粤教版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简约精美, 形式多样, 从学生角度导入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现出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理念, 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学效果。 另外, 单元导语在导语具体内容、 学生使用课本的具体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设计还可以加强。

摘要:本文以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单元导语为研究对象, 采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特点, 发现此教材单元导语具有语言简洁优美、形式丰富、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 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同时, 存在对语文各方素养重视程度不平衡, 不同单元导语基本无衔接、联系等不足。现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单元导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9.

[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5]肖艳舫.单元导语“导”的功能还需加强[J].学周刊, 2011, 1.

[6]张义平.沪教版、人教版单元学习导语特点之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7. (22) .

[7]庄照岗, 王春.粤教版与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教材建设, 2014 (2) .

[8]刘莉.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 2014, 10.

[9]陈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导语初探———人教版与苏教版比较[D].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0]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 (语文必修) 》教科书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3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险衅(xìn)笑靥(yàn)蹙眉(cù)浩淼(miǎo)

B. 日笃(dǔ)谂(niǎn)知盘桓(huán)装载(zài)

C. 修葺(qì)乳媪(ǎo)拔擢(zhuó)墙垣(yuán)

D. 扃牖(yǒu)玉醅(pēi)闵(mǐn)凶暮霭(mò)

2.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独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这家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长年亏损,已是日薄西山,面临倒闭危险。

C. 五星级酒店讲究服务质量,服务员要微笑接待顾客,上菜一般说都是要举案齐眉的。

D. 中国古代有千里寻夫、可歌可泣的孟姜女,也有寒盟背信、忘恩负义的陈世美。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国际原油的不断攀升使世界各国纷纷开始寻找石油的替代能源,于是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受到极大关注。

B. “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吃饭”这个帖子可能因为太好玩了,很快被网友们转至各大网站,网友纷纷问“贾君鹏是何许人也”,但没有任何人出来解答。

C. 来自海内外4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00多位苏籍工商界精英汇聚常州。

D. 新年伊始,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分别自主招生测试,灵活新颖的考试题目,让平时习惯于死抠课本的莘莘学子直呼难以招架。

二、 文言文阅读(25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4~9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选自《陈情表》)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怜悯B.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或许

C.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鉴别D.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不长

5. 下列句中的“以”与“但以刘日薄西山”中的“以”意义和用法一样的是( )(3分)

A.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B.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C.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D.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 下列不属于作者辞不赴命原因的一项是( )(3分)

A.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B.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C. 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D.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顧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选自《项脊轩志》)

7. 选出下列句中“西”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3分)

A. 室西连于中闺B. 东犬西吠

C.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D. 北救赵而西却秦

8.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 《陈情表》中作者对祖母的奉养之情让人唏嘘,《项脊轩志》中作者对祖母的追怀表达了自己有负家族厚望的愧意。

B. 《陈情表》中作者对晋武帝晓之以理,叙事具体生动,陈词中肯;《项脊轩志》以直抒胸臆为主。

C. 《陈情表》虽是公文,但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项脊轩志》是杂记类文体,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D. 《陈情表》多用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项脊轩志》句式长短结合,便于表达不同的情感。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3分)

②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3分)

③ 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分)

三、 古诗词鉴赏(8分)

阅读《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回答10~12题。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0. 这支曲子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感情?(2分)

11. 简要分析“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在曲中的作用。(4分)

12. 这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2分)

四、 名句默写(6分,每空格1分)

13. ①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

②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独立, 。

③ 柳丝长玉骢难系, 。

④ 此情可待成追忆, 。

五、 现代文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母亲的来信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

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良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

每封信的结尾也没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

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尽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佐恩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

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

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

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

“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

文卡自然是知道的。

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欄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1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

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

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14. 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态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5分)

15. 文中在写到文卡计划工资用度时插入了他路遇家乡熟人的内容,这一安排具有怎样的作用?(6分)

16. 当“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的时候,文卡会有怎样的反应呢?请结合全文,发挥想象,续写一段文字。(不少于40字)(5分)

17. 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六、 写作(30分)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4

Part One: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1. debate on/about sth beyond debate: 无疑义/无可争辩

2.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3. industrial waste

4. a friendly atmosphere

5. in addition=besides; in addition to… additional=extra

6. The earthquake wiped out the village.

7. follow our usual schedule

8. large amounts of poisonous chemicals

9. flow into the rivers

10. turn into a big problem

11. teach people abou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s of living

12. at the same time

13. turn into a big problem

14.Take responsibility for…; be responsible for…

15. rely on sb to do sth; rely on sb that…

16. be of (great/no) importance= be (very )important

17. hunt animals, hunt (for) a job

18. endanger your health; endangered species

19. advise/suggest doing sth; advise sb to do sth, suggest sb/one’s doing sth

advise/suggest +从句( 用should do表虚拟)

20. the remaining food;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y will succeed.

They remain seated on the sofa, chatting with each other.

21. prohibit…from doing sth (较正式,法规禁止) forbid/prevent….from doing sth

Part Two: Sentence Patterns

1. Can you think of other ways in which people damage the environment?

I am talking to you today about the way large areas of the world are damaged by industrial waste.

注: the way + ( in which /that ) 定语从句

2. With me is Mr. Lin (倒装) from the Society for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

3. Then we will open the floor for the discussion.

4. voice (表达)your comments or opinions

5. follow the usual schedule

6. The waste goes into the atmosphere and makes us sick. flow into the water

7. In addition(=Besides) , many sea creatures are being wiped out by fishing boats.

8. These boats catch large numbers of fish without giving them time to lay eggs.

lay, laid: 放/铺;产蛋 lay the table for dinner, lay the map on the desk, lay rails; lay eggs

lie, lied:说谎 lie, lay, lain: 躺, 位于

He found a book lying /laid on the desk.

9. This will have a lasting effect upon/on the number of fish left for us to eat.

10. People who need more land to live on and more food to eat.

注:不定式作定语,注意与前面名词的拱配要完整 This is a comfortable chair to sit in.

11.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s grown to more than six times what it was in 1800.

倍数的表达: A +倍数+比较级+than +B;A+倍数+ as +原级+ as + B

A +倍数+ the +名词 + of + B (有时用 “what从句”或“one’s +名词”)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double what it was in 1950.

12. My suggestion is that we (should) try to cut back on production

注:凡和“建议/命令/要求”意义有关的从句,用(should) do 表示虚拟.

13. 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expand our recycling industry and teach people about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ways of living.

14. It is obvious that you are very concerned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environment.

15. As an economist, I’m often seen as being against the environment. (be against/for:反对/支持)

16. This doesn’t have to(不一定/必)be true.

17.What I’m here to say is that having worked side by side with many environmentalists(现在分词的完成形式作状语), I know a healthy environment and a stable economy should be possible at the same time.

18. The people running these factories (“经营”,现在分词作定语) are concerned about environment.

We should produce less from materials taken directly from the environment.(过去分词作定语)

19. We need to stop thinking of companies as the enemy. (think of…as…:把…看作)

比较: think… (to be)… consider/treat/look on…as…

20. But I do agree that recycling may be the key to helping both sides. (the key to doing sth)

21. preserve/protect the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eservation/protection/conservation

22. What we need is more laws to preserve the environment, which still allow the economy to grow.

23. This might make seafood more expensive, but paying a higher price for some things(主语) is not always bad for the economy.

24. pay higher taxes, tax sb/sth

25. Asking around(现在分词作状语), I find many people willing to pay slightly higher prices for things that are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be willing to do sth)

26. While listening to a debate, remember each speaker’s speech is meant to convince you. (是以…为目的)

27. Just keep in mind (牢记)that you should not make a final decision until you have listened to both sides completely.

28. My aim in life is to save the environment for future generations.(不定式作表语)

29.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at we eat. People should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not buying certain kinds of fish, because there are not many left in the ocean.

30. What if (要是…怎么样) we run out of space? What if the train is late?

31. run out: (vi)不接宾语, 无被动 Our food has run out.

run out of sth: (vt) 接宾语,有宾语

We have run out of our food 或Our food has been run out of.

32. My dad says he doesn’t mind a little bit of pollution, as long as (只要) it means people have jobs.

33. be in a good /bad state, state of mind

34. shock sb; a shock to sb

35. watch…closely:认真/细细致地; 比较: be/get close to…

36. clap sb on the back; give sb a clap

37. in the form of…; be stocked with…=be equipped with…

38. take measures/steps/actions to do sth

39. at national/international level

40.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iggest danger to our environment today? (疑问前移)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richest man in our village?

41. You can relax and be sure that there was no damage done to make space for your room.

. There was a short gentleman following her.

There be +sb/sth + doing /done /to do

do/cause damage to…; make space for…= make room for…:为…腾出空间

42. I’m delighter by your newspaper’s decision to start a campaign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43. The state(状态) of our parks is very shocking, with rubbish everywhere.(with复合结构表伴随)

44. I used to find a trip to the park very relaxing. Now I find it tiring because I have to pick up the rubbish where I am going to sit.(注:where/wherever引导地点状语从句)

This kind of plant grows where it is warm.

Please put the book where you took it.

45. bring shame on sb; It is a shame +从句, What a shame…!

It would be a shame if they were destroyed because of people’s activities in the park.

46. Having seen this, the customs officer asked the woman to come over to his desk.

47.On/Upon taking off his jacket( 一…就), a sleeping tortoise was found on his stomach.

48. Apparently he traveled on the plane like this, keeping the tortoise hidden in a blanket.(伴随状语)

49. I like the idea of taxing factories that pollute although getting them to agree(主语,get sb to do sth ) would be difficult.

50. Having talked to you today(=After talking to you today), I think we should work on some projects

51. Desertification, the name for what happens when farmable land is turned into desert(名词短语作同位语), is a growing world problem.

52. China joined the Convention and has taken many steps to stop the process of desertification, including encouraging farmers to build fences which stop wind from blowing the dirt away, and providing money for people in dry areas to plant more trees.

53. There is also another resource in the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 in the form of the China National Monitoring Center.

54. The center was set up in and is stocked with modern technical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55. There are also things that can be done at a national or international level, such as sharing (such as为介词短语)information and solutions and using satellites to pick out areas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desertification.

56. From my point of view(=In my opinion), you should use recycled materials.

Personally, I agree with Wei Li, because I think he has the right idea.

It seems to me that due to(因为/由于) his mistake, we will get in trouble.

57. It is clear to see why the problems have raised concern both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58. Not only is the amount of water taken from the river rising, but (also) the waste being put back into the river has also been increasing.

注:not only于句首+倒装(采用疑问语序) + but (also)部分不变

59. This is not good news for the people who live in all the town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60. The pollution has resulted in unsafe drinking water which had led to health problems.

61. It also had harmful effects on the ecology of the area, killing many plants and animals.(结果状语)

62. Thankfully, many people hav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and projects have been set up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63. Two special government projects are under way to protect the river.

64. Experts are now trying to work out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 many problems.

65. This project resulted in farmers replacing the crops with trees or grassland.(动名词的复合式:one’s/sb doing sth)

66. The Yangtze River is home to a diverse range of fish and animals.

67.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to solve all the problems concerning(介词) the Yangtze River.

68. We believe that the efforts of the Chinese people to protect the river(主语部分) will be appreciated for years to come (=for the coming years)by future generations.

make an effort to do sth; spare no effort (不遗余力)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5

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之《我很重要》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基础知识,了解作者与课文内容,综合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和品析、审美、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究、表达等活动分析课文内容,探究疑点难点,探索自己的心路历程,达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教学重、难点:

1、品析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我很重要”包含的深刻含义,2、探索自身的存在的价值与责任 教学方法:引导法、探究法等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粉笔、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由教师完成)

(导语设计:希腊有这么一句谚语: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是谁?从哪来?将往哪去?你想做什么? 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等等这些问题也许会伴随你的终身。今天我们就来走进第一单元--认识自我)

二、作者简介(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它的作者是谁?谁能来简介?)

1、学生简介作者

2、教师补充介绍:当代作家王蒙曾这样说”如果她的署名是阿咪、狂姐、原水爆或者荷兰豆,也许我早就读过她的作品了。然而她的名字是毕淑敏,这名字普通得如--对不起--任何一个街道妇女。”这段话表明,如果单看名字,你会认为毕淑敏是个很平凡的人,你可能也会因此认为她是一个很平凡的三流作家。但你若读了她的文章,你就会认为她非常不平凡--王蒙称她为 “文学的白衣天使”。

三、课文感知(主要由学生完成)(过渡语设计:为什么王蒙会给她一个这么特别的称呼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她的作品)

1、基础知识认知

(过渡语设计:首先我们来扫清一些阅读上的障碍。谁来指出下列生词的读音和成语的含义)① 课文生词 菽粟

濡养

粗糙

黯然

推卸

回溯

嵌合雾霭

抉择 微蹙

骤然

一沓 翱翔

寰宇 ② 文中成语(附含义)

简明扼要(指说话、写文章简单明了,能抓住要点)掉以轻心(对事情采取轻率的漫不经心的态度)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生死攸关(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万劫不复(指永远不能恢复)

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2、主要内容把握

(过渡语设计: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课文围绕”我很重要”展开写作,那作者到底从哪些方面表明”我很重要”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① 学生自主阅读,后邀请几位同学展示阅读成果 ② 教师明确内容板书要点: 课文从两大角度--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来谈”我”的重要性。其中作为”自然人”而言,”我”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

2、”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绵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

3、”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而作为”社会人”,”我”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五方面:

1、”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2、”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3、”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以上从亲情角度谈。

4、”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这一点从友情角度谈。

5、”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这一点从事业角度谈。

四、课文鉴赏探究(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来对课文进行具体的赏析和对一些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1、好句品析(过渡语设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本文句式多样,带有抒情性,而句子内容又触动人心。请默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① 学生自由品读,后邀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

② 教师评价小结(这一环节不要求学生分析得特别详尽深刻,只要他能谈出一点自己的想法、心声,能说出共鸣就行)

2、本文探究

(过渡语设计:在品读过程中有的同学已经发现了两个问题--课文明明谈的是”我很重要”,可课文开头却连写了五个”我不重要”,这是为什么呢?连写五个”我不重要”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还有就是,十分有趣,课文开头有五个”我不重要”,结尾对应的就有五个”我很重要”,那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这五个”我很重要”又有什么作用呢?接下来我们就分组来探究这两个问题)

①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后邀请几个代表说出成果 ② 教师明确:

开头连写五个”我不重要”是为了强调当时的普遍观点,暗示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与意义,这种先否定再肯定的写法当然更重要的是引出下文对”我重要吗”这一命题的探索,为下文提出”我很重要”蓄势。同时,”我不重要”与下文的”我很重要”形成鲜明的对比,其中暗含了作者对”我不重要”这一错误观点的否定。结尾连写五个”我很重要”主要是为了总结前文的内容,强调主题,与他开头形成对比,完成从”我不重要”到”我很重要”的过渡(包含说话的神态与声音的转变)。

五、拓展延伸(1)(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毕淑敏的文章了解了一个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信息,那就是”我很重要”,那读完本文你认为自己很重要吗?为什么?)

① 学生自愿起来畅谈”我是否重要?为什么”

② 教师评价小结(这一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存在的具体价值与责任,并鼓励学生联系具体的经历来谈)

六、拓展延伸(2)(主要由学生完成)

(过渡语设计:在生活中有一些人就是认为自己很重要,因此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课文的”我很重要”一样吗?为什么?)

① 学生自愿上来畅谈”我很重要”与”以自我为中心”的区别

② 教师明确:两者立足点不同。”我很重要”是以对生命的珍视,对他人的关爱为出发点的。而”以自我为中心”则完全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他们只关心自己,只注重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从不关心别人,这种观念是不利于个性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七、随堂练习(由学生完成,如课堂时间不充足可设置为课后作业)

仿照课文中这两个句子,分别以”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和”我的人生”为开头写一句话。例句: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

我的卓

凡的才能。

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

我的人生。参考答案: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金子一般在沙中埋藏,只有我才找得到它们的所在。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鱼儿一般在海中漫游,只有我才寻得到它们的踪迹。

我的卓越超凡的才能,像落花一般在水中漂浮,只有我才抓得住它们的叶瓣。

我的人生像纸张一般散落在桌面上,等待着我把它用彩笔描绘。

我的人生像钻石一般掩埋在沙土里,等待着我把它用布擦亮。

我的人生像曲谱一般散落在书架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钢琴奏响。

八、课堂总结

总结语设计:今天我们学习了毕淑敏的文章,综合培养了大家的听、说、读、写能力与分析、探究、审美能力。确实,毕淑敏的文字能医治受伤、病态、不健康的心灵,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了解到自身存在的重要价值与责任。

九、作业布置

1、积累本课出现的成语,摘录本文的精彩的句子。

2、预习新课 板书设计--是万物之灵

自然人

得传承精神之火 是难能的机遇产物 我很重要 承载亲情

社会人

承载友情 主宰事业 教学反思:

粤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2.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齐背已学杜甫诗篇导入新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自学提纲

(一)朗读。

读出节奏、情感,读懂诗意。

(二)具体赏析

赏析诗歌,我们要学会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请同学们根据这五点赏析这首诗:

1、查资料了解“此人、此时、此地”

2、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参考要点: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夔州一带以猿多著称,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更以风大闻名。

(2)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无边无际的纷纷落叶,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

特点: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3)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秋”之情。

三、探究

1、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 (广阔深远的图景;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答案允许多样性)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悲秋”的愁绪“悲”从何而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四、全诗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反思练习

1、背诵全诗

2、下面诗句划分是否正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二句错,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找出这首诗的韵脚。(韵脚有“哀、回、来、台、杯”;)

六、作业

1、课后继续背诵并默写全诗

上一篇:司法鉴定中心司法鉴定意见书(司法鉴定文书)——(司法行政,意见书)下一篇: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