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继《夜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2024-07-02

许继《夜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精选4篇)

许继《夜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1

许继《夜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雨歇宵影澄,天清月华素。

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

萧萧林樾风,泫泫幽篁露。

草虫亦何知,含凄感迟暮。

深思无与言,美人隔云路。

迢迢银汉章,无声自西去。

【注】①樾:树阴。②泫泫:水滴下的样子。

1: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让我们一步步感受到渐浓的秋意的?(3分)

2:诗人深秋夜坐中产生了哪些思绪?请结合诗歌的后四句加以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诗人先描写秋意降至的环境。雨后的山影澄澈如水,天空清朗,月光素洁。(1分)②接下来写让人感受到的已至“秋意”。“秋欲来”,空阔的山中,庭户间悄然升起微微凉意。(1分)③最后写“秋意”已至。风声与露水渐渐加重,林阴中发出了萧萧的风声,竹林里酝酿着的`露珠泫然流动,秋气漫天而降。(1分)

2:①诗人感到人生的短暂,岁月的流逝;知音难遇(或者“表达自己不得赏识,不得重用,仕途不顺”也可);一个人越发得孤寂落寞。(3分,每方面1分。)②露水打湿了草丛,草中的百虫似乎也感受到了岁暮将至,诗人感到人生短暂;“无语言”与“美人隔”是指理想中的知音难求;既然无人可谈,还是坐着吧!诗人把深深的人生悲哀,融入浓浓的秋意里,孤寂落寞之情自现!(2分,能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作者

许继(1348-1384)明初诗人。谱名可继,字士修,号观乐生,宁海清泉山人。出身于儒学家庭,家境比较贫困,但性质高朗,童时已有成人之志。以学贤哲自勉,刻意经学,玩心天人,究颐探微。善古诗,能文词,力逼汉魏。

赏析:

作者不仅刻画出雨后山水月色之美,且其神来之笔“空山秋欲来,凉意先在户”写出了在秋意欲来未来之际,只有静静地、久久地“夜坐”的人,才能从庭户间悄然生起的微凉中,率先感到秋意的触角的试探。只有随着“凉意”的慢慢增长,“秋”才能渐渐变浓。较之王维《山居秋暝》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许诗居然分出了一个虽然很薄、却到底是可以感受的独立层次,也算是颇有新意了。沈德潜评论:“‘空山’十字,前人写秋俱未到此”。接着写秋气浩浩而至了,无知的草中百虫似也感到了岁月的迟暮,凄然哀鸣,而敏感的夜坐人岂无所动?但“美人”———理想中的知音如隔云端,渺焉难求。既然无人可谈,还是独坐秋夜,把深深的人生悲哀溶入浓浓的秋意里,溶入到仰望银汉的无声叹息中去吧。

许继《夜坐》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2

意象信息、情感信息和审美信息是赏析中学英语阅读文本的三个重要维度。

一、意象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意象信息的内涵

意象(imagery)是作品中凝结作者情感的主观倾向。意象信息即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意象信息中的星辰河流、风花雪月等自然风物以及人物烟云、人生际遇、时事嬗变等人生印痕最集中、最深刻地展示了人类人文习俗、文化传统等的多个侧面多种元素。阅读主体需要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思维和“视界融合、潜入文本”的表达,虚实结合,化浅显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赋予“景、物”深意,留下无尽回味。

2.意象信息的赏析策略

通过教师的言语呈现意象信息,或引导学生意象思维的延展,同时利用语意和思潮的丰富多彩与起落变化,绘出文本的意境,使意象得以生动显现,是赏析文本的重要策略之一。

(1)通晓常规意象

敏锐的感悟力能使常规意象得以“心灵还原”。文学作品中的意象有助于创造特定的氛围/情绪。如dark clouds和gloomy seashores表现着bleak imagery;flitting butterflies and clear weather暗示着an atmosphere of lightheartedness。再如,The country,covered with cherry tree flowers,looks as though it is covered with pink snow.(NSEFC Module3 Unit1)教师可基于“花开富贵”的常规意象,通过绘声绘色的言语,引导学生从flowers和snow展开联想,细致刻画,自然产生“樱花盛开,粉雪遍野”的意境,进而使学生感受到自然和艺术境界的佳妙。

(2)关注陌生意象

对虽常规但少接触的陌生意象,教师要结合阅读语言进行必要的言语引导。如,Typhoon(Module 2A Unit10)中对巨浪和海水的描写:...saw a white tower of water,so high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his eyes,advancing towards them. /With a tearing crash,tons of water fell upon the deck...对风暴的描写:The hurricane,with its power to sink ships and to destroy strong walls, had found this little ship in its path.大部分学生因没身临其境,对巨浪和风暴难以有切入体肤、直入血脉的体会。教师唯有用形象、传神的言语描述三者的情态意蕴,把Typhoon具体可感、形象生动地演绎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真切地表现出作者惊恐害怕、不知所措的心情。

(3)理解特殊意象

体悟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理解特殊意象必不可少。赏析:However,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At one point we were so high that we found ourselves cycling through clouds.(Module1 Unit 3)夕阳本是温婉悲凉的代名词,但赏析中,时而轻松活泼、时而深沉庄重的教师言语却把作者在西藏的所见所感生动“意象”于眼前:夕阳西下,湖面如镜;单车孤影,行走云端。恰当的言语加上语调的流转跌宕让读者恍如身临,使藏乡的美丽画面跃然眼前,把学生带入梦境西藏的艺术氛围中。

二、情感信息及其赏析策略

1.情感信息的内涵

情感(emotion)是语言符号中蕴含的作者情绪体验。自“为情造文”,到“情动而辞发”,再到“披文以入情”,即“立意明象、立象尽意”。情感不仅蕴含于文本的语言形式(词语、句式等)中,更通过言语形式(语流、语调等)表现。

2.情感信息的赏析策略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情感赏析是以教师基于文本的认知和情感启迪,运用个性言语为学生构建抽象心绪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或是邂逅情怀、生活艰难,或是独白惆怅等。情感赏析策略的关键是教师通过特有的情感“号召”,如诵读的饱含情感、点化的巧妙天成等,渲染浓烈异域风情,撞击学生的心灵,掀动情感涟漪,形成情感的“奏鸣器”。

(1)用比生情

对比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最富于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之一,能有效提高和丰富文学的情感表现。Appreciating Literature(Advance with English Module 8):We walked,hand in hand.../As the morning mist had risen long ago when.../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 now,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 The morning mist和the evening mist象征黑暗过去,美好到来,预示着爱情破镜重圆。赏析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语阐释love和mist的意蕴,在evening和morning的对比中,带领学生体验爱情重获的喜悦,使心灵震撼的情感表现得更确切、更犀利,从而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2)拟境促情

虚拟出来的“现场”能成为道德情感熏陶的有效平台。The Story of an Eyewitness(Module 1 Unit 4)全文仅三段,故事真实且感性:城的不复存在,人的貌似平静,海的宁静与旧金山的凄凉。文章首句和末句更是宕开一步,用两个never塑造出一个苦难的场景:肆虐的灾难和无声抗争的人们。赏析中,教师基于自己的言语,以想象等方式,虚拟出与现场相似的悲剧氛围;以凝重、深情的语气,描摹复现灾难的沉重,使学生如亲历灾后现场。无法亲临但虚拟出来的“现场”使学生时而屏神静听,时而义愤填膺,凸显了遭遇灾难时人们内心深处真善美的迸发,催燃出炽烈的感情。

(3)以情升情

蕴含于文本语言中的情思首先需要教师“悟化”,再通过教师言语提升为学生的情感。A Sad Love Story(Module3 Unit 1):He had looked forward to meeting her all day,and now he was alone with his roses and chocolates,like a fool./He would drown his sadness in coffee.手捧鲜花独自守候,望穿秋水咖啡浇愁。此情此景,教师不能仅拘泥于自身对roses、coffee和fool的情感悟化,只有用言语点化源于三者的更深层次的“意味深长”,方能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三、审美信息的内涵和赏析策略

1.审美信息的内涵

审美(aesthetics)是对文本信息加以提炼和升华,形成心灵自由、精神愉悦的艺术定型。生动描述、鲜明议论、周密推理以及各种逻辑形式、修辞手法的妙用等诸多审美信息在中学英语教材阅读文本中不乏出现。但是,由于言语的艺术性、间接性,也造就了语言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和“言外之意”,如果审视不当,审美阙如在所难免。

2.审美信息的赏析策略

准确措辞、精妙修辞、含蓄表达的英语语言以及西方人特有的幽默感都足以唤起我们对美的感受。阅读赏析中不仅要从音韵美、简约美、整饬美以及朦胧美等方面强化审美意识,而且对语言的意蕴层要进行深度赏析。学生要在教师言语引导下将“隐喻”之所隐、“隐喻”之所喻转化为审美心理所把握的艺术形象,最终使阅读的审美内涵得到美的表述和品味。

(1)感美于意中

意境中的美感跨越时空,久而弥醇。The Lake of Heaven(Module6 Unit 5):If you are lucky enough to visit the lake of heaven with your loved one,dont forget to drop a coin into the clear blue water to guarantee your love will be as deep and lasting as the lake itself.教师“抒写胸臆”的言语对时空意境的描绘,创构出“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美景:天池旁,你与爱人相互依偎,喃喃私语,温馨浪漫;碧波荡漾中,一枚硬币激起涟漪层层,爱如湖水深远绵长。深厚的文化内涵、温馨之意蕴和美丽传说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2)品美于境中

特定的语言环境,细细地品味语言美,会令师生叹为观止。Old Tom the Killer Whale(Module7 Unit 3):an enormous animal throwing himself out of the water and crashing down again./Old Tom swimming by the boat,showing us the way./circling backto the boat,leading us to the hunt again./the killers started racing...在教师言语的“波澜”中,一系列展示Old Tom迅速、紧凑动作的非谓语动词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仅能感受到Old Tom的灵巧、机智和可爱以及Old Tom和捕鲸者明快、亲切的感情,而且一幅美景展现在我们眼前:浪涌的无际大海中遨游着一头盎然生机、势不可挡的虎鲸。

(3)醉美于景中

美景是直观的感受、思想的洗礼,更是诗意的想象、情感的陶醉。A New Dimension of Life(Module7 Unit 3):all the vivid colours surrounding me - purples, reds,oranges, yellows, blues and greens.The corals were fantastic-they were shaped like fans, plates, brains, lace, mushrooms. /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 was hanging upside down,and sucking tiny plants off the coral with its hard bird-like mout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 was sliding by a blue sea-star;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 was passing...此文本语言生动、清新,给人以美的震撼。在海底斑斓色彩的衬托下,珊瑚的千姿百态被赋予鲜活的美景,hanging、sucking、sliding、passing更让海底生物的憨态美“慢放”于眼前,the yellow and green parrotfish、a yellow-spotted red sea-slug、a large wise-looking turtle则给昏暗的海底增添了“耀眼”色彩,让人感到死寂中的生机和野性的生命力。充满审美情趣、审美悟性、审美创造力的教师言语让美丽的海底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梦幻深邃的海洋,五彩缤纷的珊瑚丛,色彩绚丽、栩栩如生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慢游……师生共沉醉在这逸趣横生、和谐静谧的美景中。

参考文献

[1] 区培民.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 林恩玲.高中英语教学中美的渗透.教育导刊,2008(9).

[3] 麦琪.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欣赏.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9).

[4] 全祥贵.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7194380100.

夜坐阅读答案 篇3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8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5分)

9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5分)表述句意(1分)同:均被贬失意,(1分)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1分)异: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2分)

9(6分)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解析】

8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结合着注释2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春日》的阅读答案及赏析 篇4

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 ,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暠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3)诗歌颈联除运用了对偶修辞手法外,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4)诗歌题为《春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幽情”在诗中包含哪两种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暠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1分)

(3)颈联运用拟人手法(2分),以“逆(迎接)”“私(偏爱)”两个动词,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人的热情亲昵之状(2分),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4)两种情感:一是伤春之情。作者直言“韶光”匆匆,直写“落花”随“风”,感叹春光流逝。(2分)二是忧国之情。作者借感叹“落花”之春,“韶光”已逝,隐喻南宋风雨飘摇,运势不再,暗中表达忧国之痛。(2分)

二:

(1)有人认为《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人集)把颈联中“逆”“私”二字分别作“忆”“思”二字不妥,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2)怎样理解诗中的“幽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1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如果作“忆”“思”,则使诗意单调,面面呆板,诗意索然。(2分)(对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考查。)

(2)“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1分)(对诗歌语意理解及思想内容的考查。)

【赏析】

这是一首感春伤时的诗歌。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田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这首诗的开头直抒胸臆:“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心有一种郁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大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一样一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国,浑然一体,隐约朦胧。

颔联紧承首联之意,写诗人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子在寒食节的雨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人无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但终有成窝安家之日,而宋朝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人在落花时节如“中酒”一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这既写出了梅雨季节身体不适的感受,又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生理和心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表现得神形兼似。

颈联,是上二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木娱已。作者以“濂溪老”、“涑水翁”喻己,借田园隐逸生活遣怀。联中“逆”“私”二字用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尾联进一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招魂,用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至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示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的哀伤。作者生活在偏安一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金人掳至北方,终死于五国城,其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至作者生活的年代已危在旦夕。他心中自是不能平静,但说“无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无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更何况自己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工吧!上句“无赋”,用得果断!下句“且排”,实属无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又怎能从心中消除呢!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内心深处无法忘怀现实的矛盾痛苦,但他又毕竟是位隐逸诗人,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上一篇:护理毕业论文谢辞范文下一篇:决定延期通知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