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是什么

2025-01-31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是什么(精选6篇)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是什么 篇1

“妮子”是宋元人对侍婢的称呼, 即今所谓的“丫头”。那么, 关剧中“诈妮子”的“诈”又是什么意思呢?从该剧用例看, “诈妮子”之“诈”绝非今语欺诈之义。《关汉卿全集》注解曰:“诈, 这里是机灵、狡黠的意思。”[1] (P549) 《宋元语言词典》解“诈”:“美好之词。对人言:聪明, 俊俏;对物言:漂亮, 整洁。”[2] (P453) 今学者的主流观点基本是将“诈”当“美好之词”解。

依照以上解释, “诈妮子”便是“机灵丫头”或“俊俏丫头”。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也认为:《诈妮子》里的婢女燕燕是一位“聪明伶俐, 为追求幸福生活而斗争的妇女形象”[3] ( (3) P193) 。然而有问题:《诈妮子》剧中“聪明伶俐”的丫头燕燕, 怎么会轻易被小千户欺骗失身了呢?看来, 燕燕还算不上什么聪明伶俐, 有时甚至糊涂得很。正如燕燕自己反思:“[柳叶儿]……自思忖, 不审得活儿真, 枉葫芦提了, ‘燕尔新婚’。”[1] (P549) 又, 燕燕评价自己:“[仙吕点绛唇]半世为人, 不曾教大人心困。虽是搽胭粉, 只争 (只差) 不裹头巾, ……”[1] (P546) 燕燕说自己“半世为人”或非实指, 但也极可能是个老丫头, 如裹上头巾就像个男子汉, 恐怕也谈不上俊俏。

笔者认为, “诈妮子”之“诈”当是“奓”的假借字。奓《广韵》去声祃韵陟驾加:“张也, 开也。”“奓”在特指人的言行时, 可引申出“张扬、放任”的意思。这里不过是用通俗字“诈”代生僻字“奓”。又, 用“诈”而不用“乍”代替, 大约是重在说与人的言行有关。今内蒙古西部区方言就有“奓闺女”的说法。“诈 (奓) 闺女”, 就是指言行张扬、放任的姑娘, 或称“疯闺女”, 并非指机灵姑娘或漂亮姑娘。事实上, 此义也多见于古典文献:

《西厢记》三本三折:“[搅筝琶]打扮的 (得) 身子儿诈, 准备着云雨会巫峡。”[4] (P118) 这是红娘戏说崔莺莺打扮得身子儿张扬 (显眼) , 只等着与张生幽会。《董西厢》卷一:“不苦诈打扮”[5] (P18) 按, 句中之“苦”, 此处应作“尽情”讲, “诈”当系“放任”。此话是言 (红娘在崔莺莺家服丧期间) 不能尽情放任打扮。又卷四:“得个除授先到家, 引着几对儿头蹋, 见俺那莺莺大小大诈。”[7] (P589) 句中“头蹋”系官吏出行前边的仪仗队。“大……大……”分别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 表示规模大、程度深。如“大吵大闹”、“大红大绿”。此处“大小大诈”是言特别小心又特别张扬。此话是言:张生做官归家见莺莺时“既特小心谨慎又尽显张扬”。又卷四:“诈又不当个诈, 谄又不当个谄。”[7] (P589) 句中“当”字此处应作“应该 (当) ”讲。此话是言:张生见莺莺时“张扬又不该张扬, 讨好又不该讨好”。这两例均是言张生做官归来见莺莺时的复杂心情。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解“诈”为“体面”“矜夸”当属猜度, 不确。三十种本《薛仁贵》剧“生得庞道 (应为“儿”) 整身子儿诈, 带着朵像生花。”[7] (P589) 按, 此句是描写与薛仁贵对阵的敌将形象。“生得庞儿整身子儿诈”是言:此敌将“生得脸庞端正身子 (披挂) 张扬”, 甚至头上还带着一朵仿生的假花。《看钱奴》一折:“马儿上纽 (扭) 捏着身子儿诈, 做出那般样势, 种种村沙。”[6] (P325) 这是剧中周荣祖说不学好的贾仁:骑在马上故意扭动着身子儿张扬放任, 做出那般种种粗俗 (村沙) 的样子。《南牢记》剧四:“天生一对贪淫像, 诈骨头无四两。”此处“诈骨头”是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代轻浮放任淫荡的人, 贬义。此处“诈骨头”之“诈”不妨作“放荡”解, 并非实指“轻”或“俊俏”。全句是说此种放任的人不庄重, 不值钱。张相解作“此犹云轻骨头, 亦俊俏义”[7] (P589) , 实误。

关汉卿剧中“诈妮子”之“诈”也正是上述的意思。依据如下:

第一折燕燕被小千户欺骗失身。如, (旦唱) “[上马娇]自勘婚, 自说亲, 也是贱媳妇责媒人。……是他亲只管教话儿亲, 我煞待嗔, 我便恶相闻。”[1] (P548) 又, “[尾]……专等你世袭千户的小夫人。”[1] (P549) 可见, 作为婢女身份的燕燕不切合实际地一心想做世袭千户的小夫人, 对小千户又不经考验, 很快地以一种今人看来也属前卫的越轨行为失身于小千户。这绝非当时传统的姑娘所为。在封建社会中, 这只能看成是放任不稳重的行为。第三折燕燕下决心破坏小千户与莺莺的婚事。如, (旦背云) “着几句话, 破了这门亲。” (对外旦云) “小姐, 那小千户酒性歹。”[1] (P561) (按, “旦”指燕燕, “外旦”指莺莺。) 燕燕并没用多少心计就想心存侥幸地“破了这门亲”, 对莺莺不假思索地随口说小千户仅仅贪酒的坏话, 也说不到足以让莺莺跟小千户悔婚的点子上。结果是:燕燕并未达到“破了这门亲”的目的, 反而遭到了莺莺的唾弃, 以自己的失败而告终。可见, 她并没有关剧中赵盼儿 (《救风尘》) 和谭记儿 (《望江亭》) 的聪明机灵, 反而流露出她思想的浅薄与言语的放任。第四折在小千户和莺莺结婚的宴席上, 燕燕尽显张扬, 破口大骂新娘子莺莺:“[挂玉钩]是个破败家私铁扫帚, 没些儿旺夫家处, 可更绝子嗣、妨公婆、克丈夫。……”[1] (P567) 综观整个剧情, 新娘子莺莺并不知晓小千户曾经诱奸过燕燕, 也是一位对人面兽心小千户缺乏了解的受骗者。燕燕即使要骂的恐怕也应是始乱终弃的小千户。她真不该选莺莺出气。燕燕仅仅是陷于个人压抑的情感之中, 对莺莺迸发出毫无道理随心所欲的辱骂。这只能说她泼辣中不乏张扬, 释放中又不乏放任。这虽是她对自己不幸命运的一种抗争, 却也恰恰是她的局限之处。

基于上述, 我们可以说:“诈妮子”燕燕不失为是一位张扬、放任的丫头, 或曰“疯丫头”。

在关剧中, 燕燕的形象既有张扬、放任的一面, 也有正直善良的一面, 如第一折燕燕语:“将那等不做人的婆娘恨” (此系正真) [1] (P546) , “拗不过哥哥行在意殷勤” (此系善良) [1] (P547) , 又不乏反抗的精神, 如当她得知小千户背叛了自己时言语掷地有声:“如今刀子根底, 我敢割得来粉合麻碎”[1] (P554) , 在主人面前大胆揭露小千户:“燕燕那书房中服侍处, 许第二个夫人做, 他须是人身人面皮, 人口人言语。”[1] (P568)

综上所述, 关汉卿在剧中, 通过燕燕这个“疯丫头”的形象, 旨在揭露封建社会纨袴子弟玩弄女性的丑恶嘴脸, 谴责了封建门第偏见对妇女的伤害。肯定了剧中主人公燕燕的正直善良, 并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对燕燕也有否定的地方:她遇事张扬、放任, 以至于“接贵攀高” (语见本剧) , 把朦胧的期待寄托到冷酷现实的追求之中。这本身就是悲剧的代名词, 只会遭到封建贵族男子的玩弄与遗弃。关汉卿并没有把燕燕塑造成完人, 一味加以歌颂。塑造燕燕这个“疯丫头”的形象会更有力地反映出:身处封建社会中的婢女在接贵攀高时, 即使如何大胆放任地为自己所谓的幸福去奋斗, 也终究不会有一个美满的结果。关汉卿正是客观地以其特有的笔触揭示了燕燕双重人格的苦痛, 描写出燕燕为冲破封建门第束缚的努力和无法把握自我的悲哀。作者对燕燕不幸命运同情关注的同时, 也理性地指出了她本身存在的缺点。这正是关汉卿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具体表现。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也正是从多角度的而不是单一角度的去审视人心与人性, 从而塑造出各式各样个性鲜明而鲜活的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2]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3]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 (第三册)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4]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西厢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重印, 1980

[5]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

[6]张月中、王钢主编《全元曲》,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篇2

来到江边,才发现竹子已经长到屋子那么高了,粉红色的桃花已经缤纷烂漫,它们散发着淡淡的香气。小鸭子们在水中玩耍,有的滑动着脚蹼嬉戏,有的在水中捉小鱼,还有的嘎嘎的唱着歌,发出一声声欢快的叫声。

岸边长满了蒌蒿,青色的小芽布满了全身,清风拂过,它们就跳起舞来,左扭扭右跳跳,十分让人喜爱!江水已经变暖了,现在正是河豚产卵的时候。

惠崇春江晚景 校本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设计:

一:背诵古诗,简介诗人

l.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出示《春江晚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所进行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在拓展延伸中积累语言: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文鉴赏 篇4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惠崇春江晚景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为这三样与河豚最适宜搭配。由此可见,苏轼的联想是有根有据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诗意之妙,也有赖于此。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这一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诗人苏轼提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他的这首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惠崇春江晚景》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的意思是什么 篇6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上一篇:设计改变生活论文下一篇:湖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