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

2024-05-23

惠崇春江晚景(通用9篇)

惠崇《春江晚景》 篇1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②满地芦芽③短,

          正是河豚④欲上⑤时。

【注释】

① 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② 蒌蒿(lóu hāo):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③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④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每年春天逆流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⑤ 上:指鱼逆流而上。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代表词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三苏”同时名列唐宋八大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溯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节。

【赏析】

好的题画诗,既要紧扣绘画主题,又不能拘于画面内容;既要能再现画境,同时又能跳出画外,别开生面,离开绘画而不失其独立的艺术生命。这首诗可以说做到了这一点。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最后一句是由画面景物引起的联想。整首诗又如同诗人即景言情,当下所得,意象奇妙而自然。说前三句再现画境,其实两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温度)、“鸭先知”(知觉),是不能直接画出的。这是因为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而诗是语言艺术,有着表现上的绝对自由。最后一句进一步发挥联想,在前三句客观写景的基础上作出画中景物所属时令的判断,从而增添了南方风物之美的丰富感觉,使得画中的明丽景象更富有诗的情感和引人入胜的意境。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生姿。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首先感知到江水回暖的讯息,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

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诗的前三句是描写惠崇画里的景物,这最后一句则是即景生情的联想,不但使全诗灵动鲜活,也使诗和画的意境都被大大地丰富了。诗人不仅入乎画内,而且出乎画外,把画上所无而情理中所有的事物呈现出来。

惠崇春江晚景改写 篇2

一天,惠崇来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子里,刚到门口,他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幽香,他跟着香气来到了江水的旁边,他从不远处就看到翠绿而高大的竹林外的几枝桃花。那桃花刚刚开放,许多嫩芽正在努力着向外开放,一阵微风吹过,那几枝桃花左右摇摆着,像一个少女在抖动着自己那粉色的长裙。他朝下方一看,江水蓝蓝的,像是一面又大又亮的镜子,桃花在江面上倒映着,很漂亮。比树枝上面的还要美丽。

他用手摸了摸江水,江面立刻泛起了一道道波纹。“真暖和,一点也不冷。”惠崇赞叹道。在江水里有几只鸭子,他们都成群结队地悠游着、嬉戏着。有两只鸭子,它们在看着那桃花,还不知道在嘀咕什么,应该是在赞叹这桃花的美丽吧。

惠崇坐上了小船,在路上,他看到了有一行燕子从南方飞了回来,它们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不知不惠崇来到了河滩上,河滩上长满了蒌蒿。它们用力地长着,好像在比谁长得高,芦笋也刚刚长出短短的嫩芽,那绿绿的,像是在海绿色的海洋里遨游着。惠崇想:噢,对了!这正好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哦。他想到这里,就看到有几只河豚游过来。看到这,他忙拿起画笔和纸,画下了这幅优美的景色。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反思 篇3

《惠崇春江晓景》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所画的《春江晓景》上的一首题画诗。

这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写出了春光的明媚及春天万物勃勃的生机。全诗语意浅近,诗意深远,含蕴有味,是适合儿童背诵的好诗。

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由看到读再想,看画面——读古诗——想意境,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然后让学生找出春天的词语来赞美春天就水到渠成了,春光明媚、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学习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悟,留给学生一想象的空间,会让我们收到更多的惊喜!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篇4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3.激发对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听,孩子们,欢快的音乐响起来,小手拍起来,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听《春晓》)

2.听完这首儿歌,你能感觉到哪个季节的气息扑面而来?(春)

3.就让我们一起揭开春天的面纱,走进春天。(欣赏图片)你能用一个词来描绘春天吗?

4.春暖花开,鸟语花香,春天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景象。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用诗词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板书课题)指导“惠”字书写。

5.作者是谁?(简介苏轼)

6.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请同学们轻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7.认识画家,引出全诗

(1)关于这幅画,你想知道些什么?

(2)引导质疑:这幅画是谁画的?

(3)简介惠崇

过渡:苏轼就以《惠崇〈春江晓景〉》为题目作了一首题画诗,他是怎样写的呢?

二、岀读古诗,整体感知

1.初读古诗,放声读诗,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到自己满意为止,开始。

2.检测生字,指名读,齐读。

3.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4.读出诗的节奏感,听老师范读,画出停顿来。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七言律诗用二二三的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5.齐读。(指名读,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课件)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师: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一读:读景物,把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二读:读诗文,把诗文的意思读到心里。(根据课文插图和课后注释,小组内讨论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读:读自己,把你的情感读出来。(课件)

3、小组合作,师巡视指导。

4.交流前两句

师:诗歌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汇报,随机点拨。

①诗中描写的景物有: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思考:春天江水温暖,群鸭最先感觉到。诗中那句诗写的,读出来。春天江水温暖,我们看得见吗?诗人又是怎样感受到的呢?

理解“三两枝”“鸭先知”

②作者站在江边,看到这春意盎然的美景,心情怎样?假如你就是诗人,你会说些什么?

师:孩子们,画中清波漾漾,有青青是的翠竹,三两枝的桃花,江面上有戏水的鸭群,诗人由远及近向我们展现了这么优美的画面,让我们用朗读把它的没读出来吧!

5.交流后两句。他把画家没法画出来的水温冷暖,描绘得如此富有情趣、美妙传神!此外,他的高妙还表现在幽默的想象上。

(出示后两句)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

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可以食用。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师:诗句中“短”能否换成“壮”?(春天刚到,芦苇才抽出嫩芽,用短突出芦苇是春天才生出的,用壮显然不合适。)

师:哪些景物诗中有,画中没有?(河豚)这是作者的想象。

为什么作者看到蒌蒿,芦芽就想到河豚呢?苏轼不但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美食家。听老师讲个小故事,就明白了。(出示小故事)

???过渡:孩子们,后两句多有趣味,这三种景物蒌蒿,芦芽,河豚配在一起就是一道美味佳肴,想必苏轼写完这首诗已是垂涎三尺了,让我们把这种趣味读出来吧!

6.指导朗读:

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眼前这情景,鸭子陶醉了,河豚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加上表情、动作去感受春天之美!)

(出示课件,整首诗)生齐读。熟读成诵。小结(板书)体会作者的情感?

9.古时候,诗、歌、音乐、舞蹈是融为一体的,诗配上好听的音乐就可以吟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一起唱起来,用歌声来感知春天的美好!

四、总结学法

一.读出景物,想象画面。

二.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三.读出感情,走进诗中。

五、拓展练习

给学生发练习单,结合本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诗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pàn]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tí]。

思考:结合注释,理解诗意,读一读,诗中有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飞花令

师: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现在在《中国诗词大会》上依然很受欢迎,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我们也来一起“飞花令”感受诗词的美好吧!说说带有“春”的诗句来。

七、推荐阅读

这节课已接近尾声,课下孩子们给古诗配一幅画,背诵并默写。

找描写春天的诗,读一读,品一品,感受诗人笔下春天的无限美好。

老师还要推荐大家阅读《唐诗三百首》,希望孩子们多读,多背,多积累,读中国诗,传承中国文化,做优秀的中国人。下课。

惠崇春江晚景教学设计 篇5

知道这首诗是苏轼题在宋代画家惠崇画的画《春江晚景》图上的一首题画诗。简单了解苏轼诗的艺术风格。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了解诗歌大意。激发学生对诗歌文化的热爱之情,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美景及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且能说出诗歌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流了很多描写春天的诗词,而且我们还一起学习了杜甫的诗歌《绝句》,下面,请大家一起来背诵一遍。(生一起背诵)

很好!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总是以它独特的生命之色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有一位大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呀可是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以及散文方面都颇有造诣,与父亲和弟弟合称“三苏”。请你猜猜他是谁呢?

2、生回答师相机板书:苏轼非常好!看来同学们都还记得苏轼这位大诗人,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两首诗,谁能背出来!好请你来指名背诵《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我们一起来一遍师生一起诵读。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歌(生一起说)

师板书:《惠崇春江晚景》来进一步领略他独特的诗风吧!

二、出示图画欣赏交流

师:请大家看这幅画喜欢吗?好那请你仔仔细细地欣赏,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生:这是一幅春景图生:春天的景色很美师:说的很好这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那你知道这幅图是谁画的吗生答师:对(惠崇)请大家一起大声说出来生齐读惠崇师简单介绍:他是宋代的一名和尚,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这幅画是惠崇所作,但是这首诗呢是苏轼看完这幅画以后在画上题的一首诗,诗的题目就是《惠崇春江晚景》。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的内容师板书

三、初读古诗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先自己练习朗读,然后读给大家听,好吗?

2、谁能准确流利地读一读指名朗读

3、读的不错流畅还有韵味。那么,请大家边朗读边看图,哪些诗句描写的景色是你在图上可以看到的呢?

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芦蒿满地芦芽短

4、师:具体写了画上的哪些景物?请你动动手,用笔画一画生:竹子桃花春江水鸭子芦蒿师:很好那整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呢生:很美感觉春天的景色很美我很喜欢把你的感觉通过朗读能表现出来吗谁来试一试生朗读师:太棒了!老师感觉你读出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大家一起来读一遍

5、这幅画呀很美!诗人苏轼非常喜欢,他仔细欣赏一番,不仅写出了画面上所画的景物,还由画面的景物产生了丰富合理的想象,请大家看看,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而是作者靠着想象写出来的呢?(河豚)生: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师:对的这首题画诗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了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画面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6、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全诗,仔细想想,作者的想象之笔还落在了哪些字眼上呢?请你再认真读读第二句,动动手,画一画。

生:暖知鸭子感觉到了水温的变化,这是作者自己的想象,这一想象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四、结合图画讲述诗歌大意

1、同学们看着这幅图,讲讲诗歌的大意,好吗?谁来讲

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苏轼的意思 篇6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静静的江岸上绿竹潇潇,在青翠嫩绿的竹叶外点缀着三两枝桃花。竹外桃花,红绿相映,淡淡一笔,将那花竹交错、红绿掩映的“桃花报春”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桃花报春,春天来临,而桃花才三两枝又说明季节实为早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这句诗化用了唐人诗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虚虚草争出”(《春雨后》),杜牧(一作许浑)“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径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苏轼学古而不泥,前人诗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观察的积累,熔炼成这一佳句。“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诗的三四两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有关河豚的应时风味,欧阳修《六一诗话》说:“河豚常出于春暮,群游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苏轼的学生张耒在《明道杂志》中也记载长江一带土人食河豚,“但用蒌蒿、荻笋即芦芽、菘菜三物”烹煮,认

惠崇春江晚景 篇7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创作背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正月,杜甫携家由梓州赴阆州,准备出峡。二月,闻严武再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且严武又先有信邀请,便于三月间返回了成都草堂。诗即作于初回草堂时。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阳光普照,万物复苏。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河滩上,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

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江边明净绚丽的春景。“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的秀丽景色。诗人采用绘画中的点染手法,先粗线条地勾勒出整个画面的轮廓,而后再用浓淡不同的色彩和姿态各异的景物来具体描绘。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使读者通过联想,可以有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起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三四句由写景到写物,宛如细腻的工笔画。在这大地回春之际,往来穿梭的燕子正在衔泥叼草,营筑新巢,不远处的江边,一对对鸳鸯正睡在和暖的沙滩上,一派生机盎然的喜人景象。这是对“迟日江山丽”的具体渲染。“飞”、“睡”两字,不但细致生动地刻画出它们的不同形态,而且一动一静,相互映衬,使这幅“江山丽日图”更加和谐灵动。

总的来说,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此诗是诗人对草堂周围的春景的细致描绘,也就是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细细品味。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之情。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创作背景: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一年前的苏轼还在流放地黄州自耕,一个时代已经结束,改元在即,朝政新替。此诗是看了惠崇的《春江晚景》这幅画而后写的。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题画诗,所谓的题画诗就是写在画上的诗。作者因为懂画、会画,所以他能紧紧抓住惠崇这幅《春江晚景》的画题画意,勾勒出了早春江景的优美画境。

第一句先看到了江边上的景色。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

第二句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一个“知”字将鸭群拟人化,表现出他们的喜悦,间接地表达了诗人心中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第三句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

最后一句写的就不是实景了。诗人通过对上面诗句中春景的描写后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

惠崇春江晓景的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思路:

1。引导学生重走诗歌作者从构思到成型的创作思路,在探究思路的过程中了解诗人的特定心意,在探索诗词的创作技法的同时感受诗词意境,从而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和提升。

2.将学生自己与诗词作者同位思考,在追溯诗人的心灵轨迹的同时体验自己的心灵波动;

3.在还原和再现文本语言所创设的人物场景、事物场景、虚拟场景、心灵场景过程中,去认识人物的本质特征,感受人物跳动的情感脉搏,再现其音容笑貌;去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去把握景物的各种特征,欣赏其外在和内在美。在此基础上探求语言的表达方式,文本的构筑法则,文化的博大精深、价值的核心体系。

4.探索一条诗词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全新思路,追求“以诗化人、以诗寓趣、以诗育人、以诗增智”的理想效果。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3、能借助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景。

4、能背诵古诗,对古诗的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5、能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能借助书中注释和资料书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1.堂课进行诗配画或美文积累。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 表现春天情调和表现凄凉情调的乐曲磁带。

3. 搜集赞美春天的词语、诗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老师也喜欢春天,能向大家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

2.是啊,春天是个五彩缤纷的季节。正因为春天的美丽,从古到今,有很多诗人赞不绝口,写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听说你们能背许多描写春天的古诗,是真的吗?敢不敢让老师来考考你们?(敢)老师出示图画,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二、观察图画,揭示课题

(一)观察图画

1.(课件出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见过这幅图吗?你们觉得这图上画的是哪首诗描写的景色?

2. 学生自由发言。

(二)揭示课题

1.这是惠崇画的《春江晚景》图。宋代诗人苏轼为这幅画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惠崇春江晓景》。(课件出示《惠崇春江晓景》诗)板书课题。

这首诗就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而写的。

2.齐读课题。

三、熟读古诗,触摸美景

(一)了解作者,读懂课题

1、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苏轼、惠崇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

△(课件)简介惠崇: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尤善画鹅、鸭等小动物。

△(课件)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初读诗文,读通读顺

1.自读诗文,读准字音。

(课件)提示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诗文,读的时候要注意把字音读准,把文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③借助多种方法落实生字教学的任务,在上下文中理解字、词。如:晓、暖、满、短、欲等。(学生互动,教师点拨。)

(三)熟读诗文,读出节奏

1.咱们班同学的朗读能力都很出色,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 师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去掉拼音,再读课文。(展示课件)

5、这几个同学读得都很流利。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声调把它表现出来。该怎么在诗句中标出停顿呢?谁来说说?

(学生说:每句都是两个字停顿,两个字停顿,最后三个字停顿。)

是这样吗?

(课件)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咱们一起读一读。

6.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春江晚景》红桥绝句阅读附答案 篇9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6分)

【甲】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乙】红桥①绝句(其一)

苏轼 吴绮

竹外桃花三两枝, 城北风光绝点尘,

春江水暖鸭先知。 垂杨个个斗腰身。

蒌蒿满地芦芽短, 榆钱飞尽荷钱出,

正是河豚欲上时。 买断扬州十里春。

【注释】①红桥:后改为虹桥

(1)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苏轼诗中写的是 时的景物,吴绮诗中写的是 时的景物。(2分)

(2)因为吴绮的.一句“城北风光绝点尘,垂杨个个斗腰身”,曾让红桥成为烟花三月扬州城中最美丽的景色,请你谈谈这句诗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2分)早春;盛春。(各1分,意思对即可)

上一篇:王晓东个人事迹材料下一篇:幼儿园家长开放日亲子手工活动方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