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2024-05-12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11篇)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1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古曲。《春江花月夜》早于一百二十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又名《夕阳箫歌》)流传民间(曲名见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证》,清代姚燮所著)。

在民族器乐曲中,有一首与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用了五个互不相干的单音名词作为诗的题目,便把一幅人间至美的景色展现出来,而使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

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借原诗的意境进行演绎,用柔美委婉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出良辰美景,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该曲先后被黎英海改编为钢琴曲,刘庄改编为森管五重奏,陈培勋改编为交响音画。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

一、春江花月夜简介

《春江花月夜》源于一首名为《夕阳箫鼓》的琵琶文套大曲。1895年,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琵琶》,收入《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之中,并立了十个小标题:夕阳箫鼓、花蕊散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琵琶曲《夕阳箫鼓》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并揉合了张若虚、白居易两篇名诗的意境,提高了乐曲的艺术表现力。改编后也有十个小标题: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舟唱晚、洄澜拍岸、棹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这时乐曲意境已不再是“春江花朝秋月夜”的秋意晚江、离愁别绪,它剔除了前作中沦落人飘零天涯的落寞与失意,而将曲意专注在“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上,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之境。

二、全曲解析

原曲《夕阳箫鼓》因用音色清脆明亮的琵琶演奏,表现力很强,声音很具穿透力,是一首著名的文曲。但是琵琶的演奏指法熟练掌握的人很少,后来经改编的丝竹演奏的《春江花月夜》不仅更富有表现力,而且去除了原琵琶曲中表达江上思妇哀怨离愁的主题。

民乐合奏的《春江花月夜》既发扬了古典音韵优雅的格调,又使音乐充满内在的激情,颇具情韵,富有生气,主题表达也更为细腻。全曲共分为十段,人们遵循中国古曲标题音乐传统为每段加了一个富于诗意的小标题,由于乐曲的版本不同,因而分段及小标题也不相同,但它所体现的内容是一致的。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全曲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山水长卷,引人入胜,展现了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等迷人的江南风韵。

(一)江楼钟鼓

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以琵琶由慢渐快来模拟鼓声开场。随后,箫和琵琶的合奏,如江上轻波,优美而流畅的旋律展现出一幅暮色江南,夕阳晚照的安详景色。最后,乐队齐奏,优美如歌,委婉平静,古筝的微微奏鸣,完美地表现出了江南暮色的平静。

(二)月上东山

第二段,民乐齐奏主题旋律上移,通过上升的旋律,描绘出了夕阳西下,一轮明月从东山升起的情景,展现了一幅江上月影浮动的秀丽画面。

(三)风回曲水

第三段,曲调在层层下降后又回升,出现了旋律线的起落,增加了音乐的动感,显示了大自然的变化无穷。

(四)花影层叠

第四段,音乐在徐缓的曲调之后出现了四个快疾繁节的乐句,与前面表现恬静的意境呈鲜明对比,呈现出水中花影纷乱层叠之貌,显示出了花影自怜之姿,形成了春江上的“花影重叠”的美景。

(五)水云深际

曲子用琵琶、二胡和中胡在低音区齐奏,醇厚深沉,再以不同的演奏技法表现出了水和云的和谐美景,这段音乐的不同音区构成对比,异常鲜明地刻画出天水共长、一望无际的`江面意境,使全曲情绪由优美而转向壮阔。

(六)渔舟唱晚

第六段展现的是一段渔歌的旋律。箫和琵琶的歌唱性旋律,伴以间断的木鱼声,显得纯朴而真实,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顿时一种江南渔舟晚归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回澜拍岸

此时音乐快速而热烈,进入了全曲的高潮。琵琶用“扫轮”技法奏出强烈的乐声之后,民乐齐奏,描绘了群舟竞归、浪花飞溅的情景。民乐中各种音色齐响,表现出江面上波澜起伏的景象,拍打江岸的声音宛若在耳旁。

(八)棹鸣远濑

曲子音乐呈反复式递升,古筝的声音,如江水的流动,又如归舟桨棹划水的声音,表现了波浪层涌和橹声由远渐近的意境。

(九)唉乃归舟

全曲再一次达到高潮。在古筝和琵琶音衬托下的乐队合奏,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表现出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阵阵的意境。

(十)尾声

在低音区以舒缓的速度,自由的节奏,奏出悠扬、徐缓、抒情的音调,仿佛画面又回到了乐曲开始时归舟远去,万籁俱寂,江水一片宁静的优美景色。乐队以零星的筝音,来勾画江水卷起的余波旋,似乎万物归于月夜下的平静。

三、总结

全曲的演奏一气呵成,用琵琶形象地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用二胡表现绵绵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用古筝着重模拟流波之声;用洞箫表现渔歌的悠扬;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暮色江上的气势。诸种乐器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更加美妙动听,彰显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2

此曲深具江南丝竹特点, 婉转深幽, 流畅多变, 极具诗情画意。曾改编为各种中西乐器的独奏、合奏曲, 亦有将其填词用于戏剧之中, 可谓最富盛名的中国传统音乐。

《春江花月夜》最早并不是民乐合奏曲, 而是一首琵琶独奏曲, 名《夕阳箫鼓》 (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 此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 (1805-1864) 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 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 (约1736-1820) 的传抄琵琶谱以及1875年吴莞卿的手抄本。1925年前后, 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和郑觐文首次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乐, 并根据此曲如诗如画的意境, 命名为《春江花月夜》, 解放后又经多人整理修改, 更臻完美。

全曲共分十段, 每段都带有小标题, 符合我国古典标题音乐的传统, 这十段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回澜拍岸、棹鸣远濑、欸乃归舟、尾声。

1. 引子+江楼钟鼓。

乐曲第一段为节奏自由的散板, 兼具引子功能。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模仿江边楼上由远及近的阵阵鼓声。而箫和筝紧接着奏出轻微的波音, 犹如江面上传来的鼓声的回响。描绘出夕阳映照江面, 熏风拂水涟涟的良辰美景。继而乐队齐奏出具有江南风格的音乐主题, 静谧、低回、婉转如歌。乐句间同音相连, 委婉平和。句尾大鼓滚奏音型意味深远。

这一段旋律可以说是全曲的基础, 以后各段旋律就是以这段旋律为基础进行“换头合尾”式的变奏, 也就是在每一段的前半部分进行变奏或引进新的意境 (换头) , 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 (合尾) 。乐曲的各个段落都是通过它的变形、发展、溶化而成的。

2. 月上东山。

将第一段主题音乐升高四度, 并且做自由模进。由自由模进模拟出徐徐上升的动感, 描绘出明月由东山升起, 在云影中时隐时现、游移出没的场景。这段曲调优美如歌, 旋律线呈现波浪进行。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和谐。末尾由洞箫吹奏的旋律如泣如诉, 令人情思悠远、浮想联翩。

3. 风回曲水。

此段可视为变奏之二, 只有六小节长度, 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旋律引入了新的音乐元素, 在层层下旋之后呈上升之势, 在上五度自由模进, 旋律线起伏增大, 极富推动力, 恰似江风拂动水面, 水波潋滟, 徐徐扩散的动感。

4. 花影层叠。

主题的第三变奏, 经过六小节舒缓的旋律进行之后, 气氛为之一变, 由琵琶奏出四个先紧后宽的华彩乐句, 音乐性格变得变得奇峰突起, 与前面的恬静淡然形成鲜明对比。月夜春江, 花木倒影映于江面, 忽然一阵风来, 水中倒影随波摇曳, 纷乱层叠, 此段即是刻画了这样一幅场景。

5. 水深云际。

主题旋律基础上的第四变奏, 头尾与主题基本相同, 音乐在主题的核心材料上展开。首先由阮、大胡等低音乐器在中低音区运行, 音色厚重低沉, 如同水墨画中的重彩描绘出江面浊浪起伏, 江水滚滚的景色。忽而琵琶清越的泛音出现, 如同明月拨云骤然一亮,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如同江浪退去, 月悬中天。此时, 乐队齐奏, 古筝以快速的拨弦模仿流水, 由洞箫演奏的在一系列后半拍上打音的旋律则好像水鸟在云际飞翔, 时而在浪花上飞掠。此景江天一色, 动静相宜, 幽深壮阔。

6. 渔歌唱晚。

第五变奏。首先由洞箫单独吹奏出如歌的旋律, 在木鱼的伴奏下做下行模进, 如同是从晚归的渔船中飘来的渔人歌声, 下行模进制造出飘渺的听觉效果, 描画出渔人丰收归来, 心情舒畅, 闲适高歌的生动画面。接着乐队进入, 速度忽然加快, 每一乐句的第三小节都用休止半拍起板, 诙谐生动。琵琶领奏好像一位渔夫在领唱, 而其他乐器则在每句最后长音上齐奏, 又好像中渔夫的应和。一唱众和, 豪情顿生, 江面上充满了活跃欢快又不乏幽默诙谐的气氛。

7. 回澜拍岸。

主题的第六变奏。琵琶以扫轮指法弹奏, 模进音型由慢及快, 如同渔舟破水而来, 掀起波涛拍岸。接着乐队全体进入, 犹如群舟争先恐后归来, 造成小高潮后情绪回落仍由琵琶独自弹奏, 慢弹轻挑, 渔舟竞过, 水面归于平静。

8. 桡鸣远濑。

一般演奏中第八段略去或者和第九段合并演奏。这两段都是对划船摇橹的声音和动态的描写, 两段均是乐队合奏, 用固定音型做递升递降式旋律进行, 速度由慢而快, 力度由弱而强, 乐器由少而多, 将全曲推向“欸乃归舟”的高潮, 曲调张力极强, 激动人心, 描绘出渔船向岸边竞归, 浪花飞溅, 声响响彻江面, 洄澜起伏, 橹声欸乃的热烈场面。

9. 尾声。

归舟远去, 万籁俱寂, 此时, 由二胡和筝奏出飘渺的主题旋律, 音乐慢慢舒缓下来, 春夜的江面又变得静谧迷人, 只有最后一声轻轻的锣音, 将人们从静夜春梦中唤醒, 音乐落下了帷幕。

《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3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水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呼应《春江花月夜》的题目。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易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情绪,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充满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天上,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将笔触由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景,引出下面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借景抒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又平添几多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闲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之情。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色回归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月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它是“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也是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诗人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特意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是诗人跳动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诗情随着明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妆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同时,此诗还探讨了宇宙永恒和人生短暂这样带哲理性的问题,反映了青春的美好、造化的神奇,表现了初、盛唐社会中,人们热爱生活的心理状态。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现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全诗韵律婉转悠扬,节奏感强,一唱三叹,余味无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4

诗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以月轮的运行为线索展开。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了月亮升起时江边花林景象,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彩图。图中,春潮涨起, 与大海相平, 一轮明月冉冉而生,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于是,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江流环绕芳野, 花林闪着银 光; 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 不见飞动; 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 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

静穆的月,引发了诗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性问题,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正是诗人对月的苦苦思索,年年岁岁,月是终古不变,而对月之人却代代更替,上演了无穷无尽的一幕又一幕。宇宙无限,而人生有限, 由无数个有限人生组成的延续不断的人类,如长江水一般长流不逝,而个体的人生却是如流水匆匆而逝,这明月就始终永恒地注视着一切,静默不语, 它在期待何人呢?……想到这里,诗人的视线追随着一片白云,飘于青枫浦上,他又起了一种感慨:生命短暂,应该珍惜,而天下,又有多少思妇游子,在重复着千百年来的两地悲愁呢!于是,很自然地,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到了抒写离情。这其中,前半部分写思妇,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让她想随月光飞去离人身边,然而鸿雁不可传书,鱼龙不可捎信,皆因路途太遥远,它们帮不上忙。

后半部,则写了游子的悲愁,他在梦中见春花凋零,悲伤青春过半,归期未卜,梦醒时,落月西斜,徒然映照着似流逝青春的东去长江水。春江花月夜将尽了,斜月藏入海雾中,天南海北,无限路途,游子的心坠入了人生的迷雾中,他怆惘不知,这样的月夜中,有几人能幸运归去?而他只有看着落月,将满怀愁情借落月余辉洒在江边的树上……诗在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中入墨,在叹幽忧别情中收尾,抒发了对人生有限的无可奈何的感喟,又交织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哲理性的思索,景、情、理水乳交融,别有一种清丽雅致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音乐赏析 篇5

《春江花月夜》全曲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这首具有中国特色的变奏曲,每个乐段前都有一个富有诗意的小标题,分别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尾声。乐曲的演奏形式很多:既有琵琶、洞箫、二胡、筝、大胡、大鼓、碰铃等组成的小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又有增加了扬琴、笙、中胡、拉阮、云锣、大锣的中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还有大型民族乐队的演奏形式,不同的演奏形式各有特色。

在音乐欣赏课上让学生了解并欣赏这首优美的民族音乐作品,有利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把音乐知识传授、音乐能力培养及审美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构思非常巧妙,随着音乐主题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在渐渐变换:时而幽静,时而热烈,展示了大自然景色的变幻无穷。在教学中,笔者根据《春江花月夜》诗情画意的内容,为每一乐段创设不同的音乐情境,让学生在这种融视觉艺术、听觉艺术于一体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欣赏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例如:第一乐段“江楼钟鼓”:落日的余晖洒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远处江楼屹立,微风习习,耳畔响起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萧鼓。第六乐段“渔歌唱晚”:洞箫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演绎出一段悠扬如歌的旋律,曲调欢快,如同从远处晚归的渔舟中飘来的愉快歌声。然后乐队齐奏,速度加快,让人联想到春江月夜下白帆点点、渔歌四起的情境。而最后一个乐段“尾声”的音乐又是那样缥缈、悠长,如轻舟在远处的江面渐渐消失,春江的夜空更显优美、宁静。

二、运用视频,拓宽学生知识面

欣赏《春江花月夜》之后,学生还需要学习许多知识点,其中就有认识琵琶这一乐器的环节。笔者要求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仔细辨别这首民族管弦乐曲都用了哪些乐器来演奏,由此引出琵琶这一知识点。但对于这个知识点,如果只凭教师抽象讲解,学生一定会觉得很枯燥,为此笔者播放了一段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视频,这其中就有琵琶演奏技巧的特写镜头。在观看这种形象直观的视频画面后,再加上笔者的适度讲解,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的声音特点、演奏技法等就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样,通过观看音乐视频,学生在了解有关琵琶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和琵琶独奏曲《春江花月夜》各自的艺术特点,从而拓宽了知识面。

三、运用同步练唱,提高学生音乐能力

欣赏一首音乐作品,一定要熟悉该作品的音乐主题。只有熟悉了音乐主题,才能在欣赏时更好地把握主题的发展变化,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视唱音乐主题旋律是让学生熟悉主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好方法。以往的教学就是将音乐主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地练唱,但这种形式比较枯燥,又与欣赏曲目的内容相脱离。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步练唱,在学生视唱的同时配上乐曲的伴奏,使音乐画面的内容立体丰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学科横向联系,相互渗透

音乐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但又与许多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美术、文学、历史、地理等。在《春江花月夜》的欣赏教学中,笔者注重音乐与美术、音乐与文学之间的横向联系,让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如在讲解琵琶的历史渊源时,笔者选取了敦煌莫高窟里飞天横抱琵琶和反弹琵琶的几幅壁画,使学生对琵琶的历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乐曲欣赏结束后,笔者让学生把印象最深的音乐画面用自己的画笔在画板上描绘出来,使他们从有形的画面中体会无形的音乐魅力。一首优美的乐曲也是一首美丽的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结合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来赏析乐曲;而在介绍琵琶有关知识的时候,笔者采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来讲解琵琶的声音特点和演奏效果。

春江花月夜阅读赏析 篇6

诗从被写出来的那刻起,沉淀的就是其本身写者的心情。后人,纵使有多高深的造诣或者怎样的心情的历史性重叠,都没有办法真正的解释。所以,现在我写这篇文,充其量就是挖掘一点我自己情绪的断章,凑不上什么赏析。——题记

春江花月夜的诗评泛滥,网上什么版本的都有,若是此时我再浓墨于其字词运用的引经据典,大概就逃不出捡人剩下的落魄甚至会遭蒙抄袭的嫌疑。所以作罢,写写我的理解就够了,所谓托物言志或者抑扬顿挫之类的文字游戏还是留给有水平的大家去做吧。

春江花月夜的长度还算适中,可是为了把自己融入进里,也着实花了我不少功夫。阅诗,最忌讳的就是读,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进而不同的语调流转,都有极大的可能让诗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间,不是这么容易便能驾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选择抄写,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里行间,感情毫无预兆地就漫溢了出来。

张若虚连字号都不为人详,沧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灿如繁星的诗人堆里,却仅凭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归于乐府,带有乐府诗一贯的情愫,缕缕歌章唱的都是诗人曲婉的离愁,通篇白话文一般的浅显,不需要任何的注解,一个离人立于江岸的形象便跃然印入眼帘。我看见他背着双手,傲然地仰头望向无垠的汪汪白水,赞叹自然的浩淼荡漾,心意空洞眼神苍白如昼,流露出了怎样的一种哀愁。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辽阔到分不清哪里是海岸线的水边,在熏风里望见明月凄楚地随潮涌翻滚而来,好像听不见浪涛的`呱噪和海鸟的悲鸣,行云流水地营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扰的安静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种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归宿,寄托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顺便再给我们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娆。月色美,在诗人的乡思离愁里,却如蚌体内的珍珠,是凄苦的延伸和凝固。诗人看“滟滟随波千万里”,月影倒映,水波涟漪,却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为什么月笼春江千万里,我却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见家舍屋顶的袅袅炊烟!就连江边的芳甸也因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发现月亮其实和自己一样孤独。明月爱慕着春江,却苦于时空蹁跹,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昼夜不知岁月地映照着白水,不离不弃。就如诗人自己一样,望这长水,只期盼能望见家中玉帘后的牵挂。

又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无奈人与天的绝对力量悬殊,明月一岁一千年,看尽人情的薄凉锦暖,世人却伴月初生,望月临终,至死了也看不透自然的玄妙。可他又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人类啊,年华如水去而不返却繁衍生息绵延久长,看着江月,总该有看尽的一天。诗人天真的自我安慰,“哀而不伤”,与李白的《把酒问月》大有异曲同工之妙: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举目而眺,“有乘扁舟为客者,有登楼而伤别者”,更有自己不可尽言的思念。他似乎还看见了家中“妆镜台”前的同样思念他的女子,辗转反侧,苦于月色的柔情更添了她的愁思。那多情的女子,多想随明月光华一起,“逐月华流照君”,瞬思闲就能流转到意中人的身侧。可惜“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跃深水,只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功。“;尺素在鱼肠,存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长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念。

对于“水成文”,其实我还有别的理解。诗人的思念,望穿了秋水,也望成了幻觉,他好像看到了鱼跃激起的水纹里有远方传来的书字,一篇思愁蔓延水面,情深亦如水。

全诗到这里,我的激情大约也到了个终点。近乎审美疲劳,后面的内容,已经不足以翻起我的思绪。

春江花月夜原文赏析 篇7

以“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论唐诗诸家源流》)的张若虚,千百年来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若隐若现的在唐诗的星河中闪烁着别具一格的光芒,他仅存的两首诗歌之一《春江花月夜》以真挚的离情、睿智的哲理、优美的语言、幽雅的韵律、神韵的境界使读者折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技压群芳,丰富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流传千古。《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诗篇题目的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它们之间的唇齿相依的关系有机地构成了一个魅力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歌以月为线索,以春、江、花、月、夜为明珠的链式结构,是很明显的。更何况清代的徐增在《而庵说唐诗》中早已阐述:“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归消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由此可见,月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月在一夜之间:升起--高悬--西斜--落下。这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不言自明的。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了九韵。庚韵--霰韵--真韵--纸韵--尤韵--灰韵--文韵--麻韵--遇韵。前呼后应地切合诗情的起伏让五种诗歌的意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青枫浦等托物寓情,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哀伤,可谓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回环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诗人以飘泊无定的愁心来想象“扁舟子”而思家念妻,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几句诗很巧,诗人没写自己的思念而写想象中的爱之人如何思念自己,对思妇的怜爱和歉疚溢于言表,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既肯定了生存价值也体现了生命意志。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家,是最令人情思摇曳的向往与归宿,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的实境中蕴含着梦境,这样的时空叠合、虚实相间、婉转悱恻的写法真的是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诗人羡慕月夜回家的游子,想象中温暖的家园,诗歌以写景结束,景中含情。“落月摇情满江树”一句作结笔,可以说既是写月落亦是说同情。让诗情、画意、哲理三者共同塑造出一个空灵邈远的魅力意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诗中诗,画中画的上品之作,有机地将诗情、画意、哲理融会于一炉,使所有的意象,物象,情态连为一体。诗人依次有序地描绘月光笼罩的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富有诗意的景象,宛如一幅淡雅淋漓的水墨长轴画卷,月亮是轴心,是神魂。并且,按照时间先后来布局谋篇、安排诗歌的结构的:明月初升(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到中天(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西移(可怜楼上月徘徊)--月落西山(斜月沉沉藏海雾)。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如《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深情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他笔下的月是情爱的意象,是一种表达情与爱的最佳寄寓和祝愿,是对人类精神的不懈追求。月亮本是古代诗词中司空见惯的主题,但作者写来却别有风味,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切身感悟和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思想的深刻认识。可见,这首诗歌在思想与艺术上是超然的,它把“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有机地融入了诗情画意之中,围绕春、江、花、月,夜五个诗歌意象逐层铺展,清丽而幽美,柔婉而酣畅,宽泛而轻淡,真切而缠绵,就好似三月的雨丝缓缓地沁人心扉,弥漫着“润物细无声”的艺术魅力,把大自然之景与诗人感悟之情浑然于一体,从而创造了一个哲思睿智、恬淡豁达、寥廓悠远、虚静深邃的艺术境界。

后记:

今天,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选入高中课本让孩子们赏析,也因为如此,我一个教高中的朋友向我提出一个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问题:这首诗歌结构分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层次间的关系蕴含的诗意的潜质性的关联是什么?怎样逐层递进的?

我以此问题浏览了很多资料,大多是:(一)开头八句: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侧重描绘皓月当空、光照整个江天、天地一派空明的美妙境界。(二)接下八句: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关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余下二十句: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结构上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表里兼顾,情景交融,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8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春江花月夜词》注释及赏析 篇9

⑵玉树:即南北朝时陈后主所作的歌曲《玉树后庭花》,其内容大概是歌咏张贵妃、孔贵嫔美色的,被后世认为是亡国之音。歌阑:歌残、歌尽。海云黑:天海边乌云密布,预示国家将亡。

⑶“花庭”句:谓原本花团锦簇的宫廷转眼变成了荒草丛生的废墟。

⑷杨家二世:指隋朝第二任皇帝隋炀帝。安九重:安居于九重深宫之内,喻指安于帝位。

⑸御:乘。华芝:即华盖,原指皇帝所乘之车的车盖,借指皇帝所乘之车。六龙:即六马,古代八尺以上的马称为龙。皇帝所乘之车由六马所驾。隋炀帝游江都,不乘车马而乘船,此句即此意。

⑹金芙蓉:疑为接上句锦帆而言,谓锦帆上所绣的金色芙蓉花,大概喻其龙船华美之意。

⑺丁星:闪烁貌。

⑻哀笳(jiā)发:笳即胡笳,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音色哀凉。隋炀帝曾命乐工作《泛龙舟》等曲,其声亦哀怨。

⑼涵空:水映天空。澄:平静。澄一作“照”。水魂:水中精怪。此句谓隋炀帝龙舟所行之处,水静天晴,连精怪们都畏惧其威严而不敢兴风作浪。

⑽“万枝”句:扬州有琼树,开百花。飘一作“团”。此句谓千万株琼树开花如一团团香雪,而其香气浓郁,又迎面扑鼻。

⑾漏:古代一种滴水定时器。转:指时间推移。霞高:晚霞升起。沧海西:日落于大海之西。

⑿颇黎:即玻璃,古代一种玉名,又名水玉。

⒀鸾弦代雁:泛指弦乐器。

⒁倾动:指天下震动,国家不安宁。倾一作“澒”,烟一作“风”。

古曲春江花月夜赏析 篇10

最近有很多人问我什么时候讲讲《春江花月夜》,所说的问题和想法都有差别,但当我问到有关这首曲子的作者,来龙去脉,由什么改编的等等一些细小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作为一个演奏者,弹一首自己喜欢的曲目,一定要了解一首曲目的来龙去脉,什么段落应该要有什么样的情感,而每一个人所经历的不一样,所弹出的味道也会不一样,全面了解一首曲子,对演奏有极大的好处,我们只需要多多的弹奏和揣摩,一首曲子所带来的意义也会随着了解加深而更加丰富。接下来我将带大家进入一个全面的《春江花月夜》的场景中,分享我的经验和不一样的味道。

古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民族器乐曲,是我国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它籍以山水之巍峨洋溢,花木之幽芳荣华,水光云影奇诡变幻,这一情状皆可宣之于乐,以传其神,而合其志精湛音乐诗画,深刻形象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广阔胸襟和刚直不阿的高尚情操。本文以《春江花月夜》为例,对其欣赏方法作如下介绍:

单曲表现《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和情感

(一)乐曲源流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见于已故琵琶演奏家吴婉卿1875年的手抄本。至1895 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中,更名为《浔阳琵琶》,这时乐曲已发展为十段,由李芳园分段标以“夕阳箫鼓、花蕊布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干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词藻华丽的小标题。以后又有人将曲名改为《浔阳月夜》、《浔阳曲》。

乐曲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诗意“寻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芦花秋瑟瑟”相联系而成曲的。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芦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

(二)意诗意趣

《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大多较为典雅、轻快、细腻、流畅,并具有绵延起伏和级进等特点。

(三)筝曲移植

古筝独奏曲《春江花月夜》的移植,是以琵琶独奏曲《夕阳箫鼓》为依据,先从曲调入手,在取其精化的原则下集中发展。在继承发扬古筝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着意在音质、音色、力度,速度的对比变化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又较好地刻划调度了古筝的托、擘、抹、挑、连重托、大小勾搭、套指、滚、拂、拨、摇、撮、及压、按、滑、吟、点、空、走、弱、音、制音、“流水”等不可取代的艺术特色,使诸种手法之间,能相互巧妙地的配合,承接自如,为演奏者提供发挥艺术才华的可塑性,使乐曲增加了色彩,丰富了表现力。在曲调的进行中,各种技巧的施展,往往在节奏上形成对比,大有“你简我繁”, 我简你繁”和向更高一层,深一层的“由简入繁,简中尽是精华点”的艺术情趣发展,听起来慢得情联而不绝,紧得意蓄而断。做到取意干净利落,绝无客声,对比流畅而多变,节奏急而不乱,缓而不断,音质响如金石,轻而不浮,力求圆、润、甜、脆的美声,弦必匹配、指必抓尖,因曲求音,优选弹点。运用刚柔虚实,脆中之力,明确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的要求,着意高洁雄美。

在练习过程中百练知其妙趣,千练习得其趣妙,万练则忘其为古筝之声

END

合奏《春江花月夜》去了解更细腻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早在120多年前就已流传民间,建国后,我国的`音乐工作者罗忠熔、昊祖强、黎海英、刘庄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加工整理,并伴随着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编制的不断扩大而几经改编、配器,使得这首乐曲更加完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热烈欢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它以水墨画般的笔触,淡远而苍劲地为我们勾勒出了色彩柔和、淡雅清丽的山水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在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迷人景色,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春江花月夜》全曲结构由10段标题小曲组成。它以优美抒情的主题乐段为基础,根据每段所要表达的内容、意境加以“换头合尾”、“递升递降”等形式的变奏、重复、衍生来推进音乐情趣的发展和深化。用这种手法来描写意境,塑造音乐形象,不仅仅细腻精致,而且对主体的表达也更集中有利。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乏新鲜之感。

下面这段合奏视频是小编感觉最贴近《春江花月夜》的画面和情感。

江楼钟鼓——夕阳照江舟萧鼓动心弦

乐曲开始由清脆的琵琶用弹挑、轮指等手法由慢而快地模拟了阵阵低沉的鼓声。而洞箫、古筝波音的奏出,则犹如远处钟声的回响,把月未升起前江面的优雅恬静,醉人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然后,乐队合奏出了那流畅、委婉的主题乐段。

这一江南风格的主题旋律以“鱼咬尾”的方式展开,使音乐在进行中不时地作一迂回反复,从而增强了乐曲的圆转与弹性,加强了乐曲的韵味和律动。所以,当这一主题乐段的速度、力度多次重复和变化重复时,使人就会产生一种“似曾相识”之感。此后,大鼓轻声击奏,反复描绘出夕阳西下、泛舟江上、箫鼓齐鸣的动人情景。

月上东山——明月升长空江水泛涟漪

舒展的旋律线如波浪般进行。乐曲的一头一尾都是用同度音贯穿连接的,使得音调轻盈、平稳,冉加上琵琶、二胡、洞箫那协调一致又赋予典雅色彩的齐奏配合,使得音乐格外柔美与和谐,形象地表现了一轮明月在云层中游移出没的美丽景色。最后,有洞箫吹奏出婉转呜咽的旋律,导人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翩翩。

风回曲水——晚风轻吹拂江水起荡漾

此段旋律与第二段相似,但是旋律上半句有了一些小小变化—节奏在此得到拉宽。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节奏似乎又慢慢变得密集起来,从而使乐曲的情绪与“月上东山”的那种在宁静淡远中感受到的广阔深沉有了一种对比。似乎“风回曲水”那较为热情的曲调则更多的是表现江风拂水的情景。

花影层叠——熏风弄花影层要映水中

一开始就由琵琶奏出了四个急促的华彩句,情绪陡然起伏,颇有气势。与前面恬静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风乍起,吹皱一江春水”的感觉。

此时,水中倒映、两岸花木和空中明月变得层叠恍惚,形成五光十色的斑斓水波,大有水中花影纷乱之貌。之后,乐曲在“合尾”中结束,江面又归于平静。

水深云际——皎空孤月轮水天云弄影

音乐此时进人了万籁俱寂的意境,旋律首先在中音区不断迁回变化,接着以合奏形式突出琵琶和大胡等低音乐器那饱满结实、醇厚深沉的音响,以浓墨重笔描绘了江中水雾的深沉阔大。

忽而,音乐中悠然飘出琵琶轻柔透明的泛音,二胡、筝的长颤音以及曲笛轻巧明亮的波音,给人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感受。

渔舟唱晚——歌声划寂静渔人唱晚归

此时萧在琵琶和木鱼的伴奏下吹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接着,琵琶进行领奏,就仿佛渔夫一边摇槽一边歌唱,而其他乐器在每句最后长音的齐奏,又犹如船上众人的应声和唱,在这一段音乐中采用了同一音型不断的下行模进,营造出越来越沉静、越来越悠远的气氛。然后,音乐情绪顿转,速度加快,力度加强,就好像游人在凝神静听那渐渐远去的歌声之后,突然又回过神来,重新回到热烈、欢快的情境之中。

回澜拍岸——渔舟竟相归回澜拍江岸

一开始,由琵琶以扫和轮奏出一连串由慢至快、顿挫有力、富有生气的模拟音型短句。尔后,萧、二胡及打击乐器等合奏出气势磅礴的旋律,犹如群舟竞归、破澜拍岸的动态。最后,由琵琶奏出尾句,音乐轻弱而收。此段音乐流利酣畅、一气呵成,充满了律动。使整个画面静中寓动、动静相济,具有极佳的艺术效果。

挠鸣远籁(这一部分在演奏中常略去)

唉乃归舟——归舟溅浪花格声唱唉乃

这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在古筝琶音衬托下,乐队合奏出复线式的旋律由慢渐快、由弱渐强,不断起伏模进,紧促而有力。表现了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槽声唉乃的意境,从而将音乐推向了高潮。

尾声——归舟万籁寂春江更出静

琵琶与二胡、箫先后奏出了悠扬的旋律。此后,洞箫又吹奏出了更加柔和、抒情的主题音调与前面首尾呼应。那清丽淡雅的旋律再次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月夜美景:夜深了,大地一片寂静,在那星斗满天、薄云掩映下一轮皓月渐渐向西移去……乐曲在诗晴画意和幽静深远的意境之中结束了全曲。

春江花月夜听后感即赏析 篇11

化心为蝶,翩然于亘古。

蓦然,停翅,盘桓于江边钟鼓楼旁。

江心微想波澜,还未细听涛声,远处便传来一令能够凿穿岁月的鼓声,滚滚而来,滚滚而去。

那鼓声啊,可像一个急速而行的老人下正赶着生命的班车,却为千古绝唱拉开了序幕。

月下,一位男子怀抱琵琶,临江而坐,修长的手指在弦上滑动,落下一片音符在江上荡漾,流水亦温柔入音。

江边,有一个轻沙长带的女子随音起舞,时而轻盈,时而凝重。喜时似三春之YAN,哀时又像临寒之蝉,然觉哀多于乐。

怎能不哀,怎能不哀?分别在即,生离死别啊!

江水亦为之动容,听的哀伤,看得热泪盈眶。

月下江上,万物皆醉。轩榭,石,松,柳,花,草,全然默默,醉去吧!让这别情舒展为一个攀篱的童话,待千百年后无伤无悲的在风中重复,如何?

乐声加紧,女子亦急舞。

望江边,水天一色,江中有月,月中有水,含着几多神秀,几多痴情————

许久,许久,江上归来一叶扁舟似从星河降落凡尘,那么悠悠然。船夫与船娘扬扬的唱着天上的渔歌,叫人羡煞。

船上的男子停了乐声,女子亦停了舞步,凝视叹息。

上一篇:大学声乐课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林业承包合同格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