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1200字

2024-09-25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1200字(共8篇)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1200字 篇1

《季羡林散文精选》的读后感1200字

这篇《清塘荷韵》是季羡林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几颗来自洪湖的莲子带着老人的希冀和怜爱跃入了红湖,一种顽强而高洁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围中开始萌芽。

如果说周敦颐笔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洁的隐者,朱自清笔下的荷花是抚慰心灵的舞者,那么,季老笔下的荷花则应该是张扬生命的强者,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我们很难想像,在寂寞的岁月里,在荒芜的湖面下,在阴暗的泥沼中,那莲子是怎样暗暗地积蓄着力量,是怎样将生命的嫩芽钻出了坚硬的外壳。这芽一旦破壳而出,便以一种惊人的力量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经过了整整两年的期待后,在第三年,奇迹终于出现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圆圆的绿叶。这是生命的使者啊!虽“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却足以使那颗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丝慰藉。一千多个日夜过去了,在经历了漫长的寂寞后,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盘。“蝉噪城沟水,芙蓉忽已繁”,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一些荷叶竟跃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铺满了半个池塘”,放眼望去,满目的绿荷红蕖,撩云逗雨,映日迷霞。再联想季老的人生遭遇,这种顽强而美丽的生命,这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历程的真实写照吗?

季老深爱着这满塘“季荷”,每天数次徜徉于湖畔,默坐静观。塘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令人万躁俱寂,陶然于玄思冥想之中。这就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而此时,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实,微风已拂不起半点漪沦。望着坠落的莲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宁静,这便是对生命的彻悟。这瓣荷花,曾饱尝过孕育的艰辛,也曾感受过生命的快乐,而此时它要悄然离去了,那便顺应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飘逸,如此洒脱。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随着天气变寒,翠妆褪尽,满池残荷,继而消逝得了无影踪。此时也不必伤感哀叹,该去的终将会离去,该来的必然会到来。待到来年春水溢,又该是翠盖千叠,满塘红艳了…

季羡林散文读后感 篇2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辗转回国,也没有过几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文革。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其实人的伟大,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九十述怀》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处校园,却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既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的历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读着它,能亲近领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实情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优美。

季羡林先生散文读后感 篇3

溢的丁香花上,红绿皆肥的西府海棠上,葳蕤茂密的藤萝花上。这样一来,我就同那些离开母校的校友一样,也梦萦未名湖了。”

夜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不禁为季老壮阔丰富的人生经历所打动。从文集中读到的是季老的生活、思想、情怀,穿越岁月的沧桑,感叹时光的倏然流逝,与读书、写作、教书为伍,我仿佛也跟随季老如水的文字,看到了他艰难的童年、勤奋的求学,看到他坐在朱光潜、朱自清(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谢冰心、郑振铎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打开散文集,最先引起我注目的是《梦萦未名湖》《梦萦水木清华》,季老深情地把回忆的思缕挂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了。世事多变,但清华、北大在季老的生命中永远烙上深深的印记。清华园的景色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季老在清华读的是西洋文学专业,但他对朱光潜先生的选修课《文艺心理学》情有独钟。季老评价朱光潜:“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在学术上诚实的人。他不哗众取宠,他不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洋玩意儿去欺骗、吓唬年轻的中国学生。”“孟实先生学风严谨,一丝不苟,谦虚礼让,不耻下问。他对中外文学都有精湛的研究,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他的文笔流利畅达,这也是学者中间少有的。”从季老的描述中,我进一步证实了我对朱光潜先生的看法。《谈美书简》我读得津津有味,美学的一些思想我丝毫不觉得艰涩难懂,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看朱光潜的美学论著。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顺利与挫折,欢笑和悲伤,生命里有时负担沉重得会让人承受不了。心中有思恋和柔情,眼中有泪水有期盼。季老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经历要和我们分享,而我们也在他的文字中一次次荡涤了心灵,变得安静了,变得丰厚了。他对母亲有最深沉的爱和遗憾,为了求学六岁离家,后来未曾相聚。德国十年的留学,房东太太和教授对他似海的恩情让他至今不忘。哥廷根这个小城留给了他太多的记忆,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空留一腔怅然和依恋。对几乎是文盲的结发妻子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1200字 篇4

是季爷爷的代表名篇,今天我读了,平平淡淡的文字,读起来却感触颇深。是写了季爷爷把几颗洪湖的莲子投入门前的池塘,希望长出莲叶荷花。经过四年的耐心等待,终于长出了大片荷叶,叶子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光长荷叶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里的荷花不仅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文中还写了他读过一本诗话,其中有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认为第二句对仗不工整。我与爸爸探讨时,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对了一句:池花对影落,日葵向阳开,我看比较工整。

文中还提到,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而荷花却开得特欢,几乎连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见了,写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写出了季爷爷喜爱荷花的心情。文章的后面写他的一个爱花的邻居,天天数荷花。季爷爷是知道的,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道隐藏着多少花骨朵儿。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顽强的。

季爷爷写的文章,诗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静静的池塘里静静地开着荷花,这种境界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600字 篇5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毋庸置疑,这本书对于青年的成长颇有益处,从中我们能读到学者的探究与思索、长者的淡泊与磊落、智者的睿智与明悟,还能读到先生大半生的热情与追求、甜蜜与苦涩、遗憾与困惑、诚实与坦荡。

书中描写了自己贫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时期的生活,在清华求学以及教书并在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以及后来的wg中的牛棚中的绝望和后来的荣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国二十世纪的历史,从十年的生活经历来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彻。虽然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够从容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以及现在的荣誉和将来的生死。谈到了自己的恩师陈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适之,当然也有对自己的母亲的遗憾和在德国的爱情的回忆。虽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是从文中表现的非常的谦虚,而且非常的敬业,虽然是高龄,任然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些知识。

高三经典散文1200字 篇6

后来读到《看云识天气》,明白了父亲看天其实就是看云。而且还是知道了,什么卷云,什么卷积云,什么高积云,也了解了更多的看云的知识,可惜现在都不记得了。 读书渐渐多了一点,发现真正能懂得云的语言的不是科学家,而是诗人。诗人才是最能能读懂云的语言的人,真正理解云的内心世界的人。写云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每一句都是诗人和云的对话。是诗人和云的倾诉,也是云和诗人的应和。“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每一句都能听到诗人和云的对语。就连刘邦也能唱出“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如果没有飞扬的云,真不知道他如何把那种得意表现出来,是云告诉他该怎么得瑟。几乎找不到没有写过云的诗人,可见云是最解诗心的。而我以为心和云最相近的是李白,似乎他很多诗都写到了云。而那句“浮云游子意”则最为我叹服。云就是游子,云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云。 我也是喜欢看云的人。小时候,出门总是步行,头顶上那片云常常伴我走很远的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经常要坐飞机,在飞机上看云,成为我的一个乐趣。天上的云彩,真是千变万化,奇幻不已,可以呈现出世间的一切。有时候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有时候如细波微荡的湖面,有时候如刚翻过的田垄,有时候又是茫茫雪原,有时候是执手分别的恋人,有时候是铁骑突出的战场……更多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演员,一会是黑脸的包公,一会是白脸的曹操……你心中有什么它就有什么,你心中想什么它就会演什么。这时候,云就是你最好的侣伴。

高三经典散文1200字以上 篇7

有人说:“天空下雨是老天在哭泣,而老天哭泣是为了地上哭泣的人。”今天又有谁在伤心流泪?我伫立在窗前望着窗外雨丝连连,心却突然痛了起来,我不知道我在痛什么,是痛“物事人非事事休”的清冷,还是在痛“往事抚摇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寂寞?我不知道答案,正如我不知道我的人生一样。面对明月我不知道怎样对月畅饮,面对千金散去我不知道该如何重新来过。在人生的分叉口,我想我迷失了,迷失在匆匆过往中,找不到出口。慢慢的我开始喜欢回忆,回忆昔时的人,昔时的事和那些年少时的欢笑和泪水,然后带着一抹微笑进入梦乡,醒来,已是物事人非,我才知道昨天已不在,我们再也回不去。时常走在校园里的石板道上,有时快,有时慢,有时站立,任凭周围的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抬头看到苍茫的落日,心里面的难过便一点一点的溢了出来。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每当夜晚繁星满天的是时候,我都会扶着教室外的栏杆仰望星空,努力地去辨别哪个是牵牛星,哪个是织女星,然后幻想七月七鹊桥相会时的情景。那时他们应该是幸福的吧!虽然无法彼此相守一生,但两个人的心却总会穿越隔在彼此之间的悠悠天河紧紧地相连在一起。这又岂不是一种幸福?而每当这个时候,小雨总会拍着我的肩膀说:“喂!又在想织女了?”我都会应一声,便又继续望向天空心中不觉叹了一声,有谁知道我看的不是牵牛与织女,而是在借着星光的指引找寻家的方向?萍水相逢也不过尽是他乡之客。

雨天,教室外,栏杆,一个人,突然想要伸手去触摸一下雨,雨一滴一滴地打在手背上,起初还会溅出一团一团的水花,一股寒风袭来,身子微微颤了一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可这里没有梧桐也不是细雨,有的却是这载不动的许多愁。终于收回手转身步向教室,墙上已挂上了高考倒计时的牌子,看着上面红红的数字,我知道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看着一张张紧张而又冷漠的脸,我突然有一种想流泪的情绪,两眼却始终如往昔,像一口枯井,我才发现自己早已没有了眼泪。渐渐的我和同学变的疏远起来,自己也越来越来沉默,沉默到自己都厌恶的时候,我就跑出去淋雨,身上的衣服湿了又湿,感冒了一次又一次,可我却觉得很痛快,似乎什么都远离了,心中只剩下畅快。

于是,我便盼望着下雨,也不管是谁在哭泣了,人的自私也不过如此,我自嘲地笑了笑。可老天再也没有下过雨,我也就再没有那种痛快的心情。一切都是老样子,我依旧喜欢一个人仰望星空,依旧盼望着下雨,直到有一天,我路过黑板报看到一句话:“守望我们心中各自麦浪汹涌的麦田,再多的风浪,再多迷茫。也会云淡风轻。”眼泪突然从眼眶冲出顺着脸颊流下来,再无法抑制,我终于跪下身子泣涕出声,像一个孩子似的跪在地面捂住双眼,再不肯起来,我知道这次我真的厌倦了,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可我有又该如何过我的生活?怎么过才不会错?当昨天已不在回来,当回忆已渐渐掩埋,是不是该放手过去,把握现在?梦还在,可我不想让梦破碎,算了吧!给自己一个前进的理由,这次说好不再颓废。

回到教室,我拿出尘封了很久的日记本,在上面写上:“忘记忧伤,记得飞翔”,望着纸上的八个字,眼泪又一次溢了出来,我想擦干你心中每一颗破碎的眼泪,可你却只在寂寞里伤悲。生命的历程中,我们都在伤害着别人和被别人伤害着,谁又能责怪谁?突然间心中似乎明了,该来的人会来,该走的人终会走,我又何必在寂寞里伤悲?麻木与颓废,空虚与寂寞,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走的太远了,也该回头了,无论我们怎样挽留,过去的也都已经过去,如果一个人再不肯放手又能如何?既然无法选择开始,那么就只能选择放弃。

高三优秀散文1200字以上 篇8

是的,他只是陶渊明,也只有他才能是陶渊明。

观其一生,称得上颠沛流离,幼年家庭落败,却也饱读诗书,近而立之年方步入宦途,十三年的官场生活,终结在彭泽。不惑之年归隐,“暧暧远人村”让他心中舒畅,但是几年后的一场劫火将他赖以生存的一切焚毁,在朋友亲人十余年的接济中,终于让他发出“老至更长饥”的绝望,最后在花甲后三年撒手人寰。在他弥留之际会不会回想起当年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己,虽然算不上意气风发,却也是在坚持这一份骄傲。

而那个说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潇洒男子可知道,竟在几百年后一位宛如谪仙的男子将潇洒二字诠释的更加完美,与之不同的是陶潜的隐忍,陶潜给我们留下当时社会更真实得写照。他没有无数金银可以挥手洒,他却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宁静与安详,虽然他拥有的比曾经少了很多,但是他哪里在乎,在他心中早就烙下了对宁静的山间的爱和对一切的淡泊。李白和陶潜,浪漫飘渺的诗仙和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在这山林间相隔数百年却暗相吻合,倒是真的巧妙至极。但是,陶渊明只是陶渊明,只有他是陶渊明,比起李白的“贵妃研磨”他淡了许多,他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他的“采菊东篱下”,他的“鸡鸣桑树颠”。那样的潇洒是淡然的,是朴实的,是纯真的,这个如他所说“少无适俗韵”,这份山田的美好也许才是他一生的追求,尽管入了仕途,也想回到那个他真正“出生”的地方吧。毕竟,他真的属于那里。不同于李白的浪漫,不同于他的不羁,不同于他的迷离,也不同于他的豪放。

这才是陶潜陶渊明,真正的他,任何人无法复制,无法模仿。

历史对任何人总是褒贬不一,譬如荆轲,譬如曹操,也譬如陶潜。后人赞叹他的淡泊名利,敬仰他的气节,也议论他的痴,评判他的癫,指责他的狂。他痴在出了仕途,他癫的五斗米都失去,他狂妄的以文弱文人的身体去自耕自作。如果以理性以及对生活的考虑,他应该继续留在污浊的官场,为了区区五斗米折腰。可是如果用理性的思维想,荆轲还会英勇入秦帐么,屈原还会在汨罗江含泪而坠么,文天祥会为了保住性命和财富将宋军的一切和盘托出吧。陶潜的痴,陶潜的癫,陶潜的狂,只是在追随心中不灭的信仰,仅此而已。千古功过,也只在史书上,一笔带过,那一笔描绘的人,仅由后人评说。

他的隐,不是藏,只不过跟着他的心,便来到了这个地方,淡然不是冷漠。到了自己心和身的栖息地,千年前的他找到了,那现在的我们呢?灯红酒绿里有快乐么?虚拟世界连接的对方真的是你的贵人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很值得炫耀么?我们的心呢?每个人都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传奇,但是如果迷醉在那里,和行尸走肉的区别也不是很大吧。找到自己的田园或者宫殿,才是人活一世所追求的。

陶渊明的隐,隐在自己心中,那个挥毫写下的桃花源,真的存在,在那条窄路后面,通着陶渊明的心。我们也一样,通过黑暗便豁然开朗。

2019高三优秀散文1200字以上(三):近的是自然,远的是人心

喜欢顾城,喜欢顾城的诗,喜欢诗中用觉与纯真构建的自然世界,那是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浪漫中的忧郁,散发着淡淡的哀愁。顾城笔下的自然,山川与草木、喷泉与河流、雪松与白桦……自然的一切,那么近,那么美,近的可以触摸脉搏、感受呼吸。

那是顾城心中的自然,而我们的自然呢?

推开窗,除了高楼还是高楼。触目所及,除了无尽的灰蒙还是灰蒙,一如那空洞的眼神。路边的小草小花不见了,因为车轮的碾压必然是不堪重负的,“春风吹又生”那只是美好的童话。天上的银河不见了,因为城市的璀璨灯火与那灰蒙的天幕早已消解了牛郎织女相会的美好。正如顾城说:“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雨是灰色的”,此时的自然,没有绿色,没有蓝色,没有红色……有的,只是灰色。看似很近,因为阳光、空气、流水、土地……依然在,依然近,但是,这是我们的自然吗?我们还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一望无垠的绿色土地上奔跑追逐吗?我们还可以弯下腰,用依然灵敏的鼻子去轻嗅那一抹淡淡的花香吗?甚至我们还可以自由地呼吸吗?自然,这么近,但也那么远。远在那青山白云间,远在那红花绿草间,远在那蝉噪蛙鸣中,远在那流逝的梦境中。

远去了,远去了,在不断前行的路上远去了!

曾经,李健在《向往》中深情地吟唱“当春风掠过山岗,依然能感觉寒冷,却无法阻挡对温暖的向往”,而今天的我们,春风不再掠过山岗,虽然不再寒冷,但也失去了对温暖的向往。阳光不再是我们获取温暖与希望的唯一途径,我们有电灯,我们还有各种取暖设备,更罔谈在清晨时分静待那从朝霞中透出的第一缕晨光,在暮色苍茫中依依惜别那海天一线处的最后一点微光。文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让我们对自然不再神秘,地理告诉我们阴晴雨雪只是大气的运动与反应,生物告诉我们飞鸟走兽大多属于哺乳类动物,物理告诉我们太阳只是宇宙中非常普通的一颗恒星。人类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碰到什么都要问个“为什么”的无知孩童,我们用科学的标准把自然条分缕析,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理性,固然,理性并不是错,但是,我们却失去了那面对大千世界时的那一份最初的冲动,那一份弥足珍贵的感性。须知,科学固然需要理性,但是,感知自然的美,感性依然不能缺席,因为,人心本是敏感而柔软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对自然的了解,我们开始罔顾甚至无视自然,我们肆意的开山毁林,我们无节制的填海造田,我们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误解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即是万物的主宰,面对自然,我们开始侵占、践踏、破坏,结果,山林被推平、草地被铲平、江河被污染……所以,土地依然在,但花草远去了;江河依然在,但鱼虾远去了;天空依然在,但星星远去了,而飞鸟,只能在天空掠过,却永远找不到那曾经栖息的树丫。

王开岭说: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却发现无词无曲。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却忘了为何出发。是的,我们走得太快太远,却丢失了感知自然的初心。就让我们如顾城所言:用金黄的麦秸,织成摇篮,把我的灵感和心,放在里边,装好纽扣的车轮,让时间拖着,去问候世界。感知自然,需要一个敏感而纯真的内心。

自然,本来就很近,远的是人心!

2019高三优秀散文1200字以上(四):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

岁月无痕,叶落无声。那是怎样的一种苍白的凝重,飞驰的犹疑啊!——题记

经常从一棵古树下走过,总是感叹和敬畏。独享几百年的孤寂,它在等待什么呢?它深深的皱纹,让人看见岁月无情的刀刃;它皱皱的枯痕,让人想见叶落无声的残忍。然而,春天来了,它依然开花结果;夏天来了,它仍旧撑开巨大的绿荫。不管有没有道路通向它,不管有没有人走向它,见或不见,来或不来,它都站在那里,不喜不悲,无怨无哀,平静而和蔼,像一个古老的哲人微笑的等待。

是一棵树就撑起一片绿荫,有树的地方就有一道亮丽的风景。风有了琴弦,鸟有了乐园,空旷的原野有了一个可靠的标识。甚至一棵小草,也以它卑微的躯壳,丰富着季节的内涵;一只小鸟,也以它柔弱的翅膀,提升着大地的视线;一块岩石,也以它孱弱的肩膀,支撑着倾斜的山体。一只蚕,一块煤,一朵野花,都在尽它们的天命,用它们的热情,卑微而虔诚,小心又细腻,使无穷的大自然变得丰富而又美丽-------

那么,人呢?

不知有多少回梦醒在夜半时分,握在胸前的双手无法推开一种来自阻挡不住的流年碎影的惊惕。人活着,全靠自然、众生的养育和护持。我发现,自己享受的一切,全部是大自然的恩赐和同胞们的奉献。

为了我文明地活着,历史支付了千百万年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昂贵代价;为了我快乐地思想,太阳、地球、动物、植物、矿物、父母、亲戚、老师以及其他所有人物乃至整个宇宙都在不停地运作着、忙碌着;

为了我舒畅地呼吸,大气层、河流、海洋、季风、森林、三叶草以及清洁工人,都在紧张地酿造着、守护着须臾不能离开的空气------

这真是天大的恩泽,地大的恩情。

我享用着这一切,竟不知道感恩回报,却常常加害于我的恩人们:我投浊水于河流,我放黑烟于天空,我曾诱杀那纯真的鸟儿,我曾摧折那忠厚的树木,我曾辱骂生我养我的父母,我曾鄙视赐我以清新呼吸的环卫工人------甚至,就像材料中所叙述的,无视斑驳的船体油漆脱落,任由蚁穴的洞口从眼前随意飘过-------

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我发现我一伸手、一张口,就享用着大自然,就占有着无数人的劳动成果。如今我置身考场,这种享受更是不同寻常:这笔、这纸、这试卷,细心、关爱和体贴。我在享受着,享受着热情周到,享受着紧张有序,享受着学有所成的欢欣,同时也在享受着和平安宁的环境;而此刻,交通警察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医务人员正在救死扶伤紧张忙碌,守边的军人正在趟过一条深河穿越一片禁区------

享用着。几乎是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地享用着。

难道人活着仅仅是为了享用?如果不是为了享用,那么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人就明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人就懂得要用加倍的劳动与创造去回报大自然和同胞们的恩情。

在岁月的呼吸里醒着,人就能听清楚各种天籁之音——

蚕说,用一生的情丝,结一枚浑圆的茧吧;

煤说,在变成灰烬之前,尽量燃烧自己吧;

野花说,为他人开一朵美丽的花吧;

大树说,争取以后能为荒凉的岁月撑起一片绿荫吧;

上一篇:女人正能量语录下一篇:应用电子技术毕业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