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

2024-06-27

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精选3篇)

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 篇1

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 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 常有非常之举, 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

章太炎的名声很大, 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 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 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 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 听众难以领会, 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

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 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有人邀他游山, 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1912年, 章太炎准备续弦, 朋友问他对于未来夫人有何条件。章太炎回答:“什么严格的条件都没有, 只要能读读《红楼梦》就够了。”

平时, 章太炎让仆人做事总喜欢写条子。有一次, 他写了张条子让仆人买肉。但是仆人跑遍了苏州城的各个肉铺, 最后空手而归。章太炎问为何空手而归, 仆人说:“你写的字他们看了都说没有。”原来, 章太炎写的是甲骨文的“肉”字, 形似“月”字。章太炎晚年给人开药方, 写的都是金文, 药店不认得。章太炎愤然道:“不识字, 开什么药店。”

章太炎与王国维同为浙江人, 一居海宁, 一居余杭, 相距不远, 但二人平日素不交往, 且相互间也从不公开提及对方。章太炎数次拒绝出任清华国学院导师, 原因是他不肯居王国维、梁启超之后。

民国初年, 袁世凯设宴款待京城名流, 章太炎也在邀请之列。章太炎拿到请柬后, 上书四个大字:“恕不奉陪”, 随即投入邮箱。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常手持一扇, 扇面写“悔不击碎竖子脑袋”八字, 很有气节。

由于长期埋头治学, 章太炎对人间事几乎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他的记性很差, 经常不识路。在日本办《民报》期间, 常闹出不识归途、误入别人家门的笑话。当时, 章太炎住在报社, 距离孙中山的寓所很近, 但每次去孙中山家必须要有人同行, 否则他肯定迷路。这种情况到了晚年更加严重。一次, 他坐车回家, 车夫问他去哪里, 他说:“我的家里。”车夫问他家在哪里, 他回答:“马路上弄堂里, 弄堂口有家纸烟店。”结果, 车夫拉着他满大街转。还有一次, 他从上海同福里寓所坐车到旧书店买书, 从书店出来后, 他坐上一辆黄包车, 示意车夫向西走。车夫照他的话, 走了好长一段路, 见他还不动, 就问道:“先生, 你究竟要到哪里去?”章太炎说:“我自己也不知道, 上海人都知道我是章疯子, 你只要拉到章疯子家就是了。”

唯大英雄能本色, 是真名士自风流。章太炎的这些逸闻趣事从另一个侧面也正好印证了他的学养与魅力。

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 篇2

“爷爷”,这是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医护人员对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一致的称呼。

“爷爷非常喜欢睡觉”

季老在301医院住院期间,生活起居安排得非常规律,除了工作,其他时间主要就是睡觉。

“爷爷非常喜欢睡觉,这或许也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吧。”照料季老的综合外科一病区护士长库洪安说,季老一般吃过晚饭后7点左右就上床睡觉了,因为多年的习惯,睡前会吃一点镇静助眠的药,然后一睡就是12个小时左右。晚上睡眠质量非常好,夜间查房都会听到他均匀的呼吸声。

早餐到午餐间的3个小时,一般都是季老工作的时间,偶尔也会让秘书或者护士们给他读读报纸。午饭后,季老又会睡上一次长长的午觉,一般从12点开始睡到下午3点左右起床,所以一些来客拜访季老,工作人员都会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加在一块儿,季老每天的睡眠时间可达15小时左右,这跟大多数少觉的老人确实很不一样。

季老一直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不爱运动,做完小腿手术和心脏起搏器手术后,更是很少运动。只是经常会让护士用轮椅推他到窗边看看外面的风景。

因为缺少运动,加上身体的消瘦,季老最后几年,手臂和腿部肌肉出现了萎缩,腿部关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僵直。为了改善他的身体状况,医生为他编了一套活动胳膊和腿的健康操。

季老的经治医生杨靖每天查房时都会和季老一起做健康操,“左三圈右三圈,抬抬腿、踢踢脚”,季老每天都会一节不落地做完。“换了别人让他运动,是非常难的,这是给医生面子。”

爱吃烤鸭和羊肉饺子

季老经常说他的饮食观就是“需要论”,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那么多讲究。

季老对日常的饮食一点也不挑剔,病房食堂里做什么就吃什么,只是有时候嘴馋了,会提点小要求,比如想吃红烧肉了,或者想吃炖羊肉了。库洪安护士长说,季老很喜欢吃烤鸭,差不多每个月都要吃上一次。隔上几天就想吃一顿胡萝卜羊肉馅饺子。

住院这几年,季老的食欲一直都很好。早餐是他一天中吃得最多的一顿,有时候能喝一碗豆腐脑、一碗稀饭,再加上半根油条。“饭量跟我们护士差不多。”

觉得好吃就多吃,不好吃的`少吃,季老经常对护士说:“人只有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才能消化好、吸收好,身体才能棒。”

豆腐脑和油条是季老早餐的最爱,不过,有时护士为了让他营养多样化一点,也会耍点小心眼。库洪安护士长就曾经“偷梁换柱”,在鸡蛋羹里加点虾皮,“骗” 季老说:“这是我们今天特制的豆腐脑,您尝尝。”“今天的豆腐脑味道怎么不一样呢,不过还挺好吃。”看着季老吃得很香,护士们躲在一边偷偷笑。

像小学生一样听读报

跟季老相处多年的综合外科二病区护士长刘珍荣记得,8月6日过季老生日时,温总理来为他祝寿,吃蛋糕前,大家一起合影,因为和总理合影,在场的医护人员既兴奋又拘谨,为了拍到大家的笑脸,约好一起喊“茄子”。还没喊,季老突然来了句:“笑,哈哈大笑。”这一“不守规矩”的哈哈大笑,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拍出来的照片每个人都是一张美丽的笑脸。

季老最开心的要数和小孩子们一起玩,每次逢年过节,医护人员会把各自的孩子们带过来陪季爷爷玩,一和孩子们玩耍,季老就几乎忘了自己的年龄,聊天、做游戏、猜谜语玩得不亦乐乎。临走的时候,总是会和孩子们照相,并约好下一次再聚的时间。

国学大师季羡林趣事 篇3

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化,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尽管季老的婚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他始终忠诚于自己的婚姻。季羡林在哥廷根读博士的艰难岁月里,有一件事情曾给他带来过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这便是他与一位德国姑娘——伊姆加德小姐之间的一段爱情经历;然而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与痛苦,因为他是一个有妻子、有儿女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幸福与痛苦,欢乐与自责的矛盾心理,一 直折磨着他。最后,他终于决定,为了不伤害或少伤害别人,还是自己来咽下这个苦果。季羡林当年离开哥廷根后,伊姆加德就一直在等待他回来,虽然再也没有得到季羡林的消息,但她依然执意地等待并终身未婚。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这是一段多么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折射出季老有一颗对家庭坚贞不渝的心,这在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

“奖状”是最早的藏品

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本是奖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乐于钓鱼摸虾的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 萃。但是,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就激发了少年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这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从此,季羡林先生才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连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震。

这副对联和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有一段时间遍寻不得,当时以为,抗战期间,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济南家里的生活无比艰辛,这些藏品可能被拿去易粮糊口了。先生还托人到济南打听寻觅过,当然杳无音讯。这还让素来豁达的季羡林先生很是叹息了一番。还好,终于有一天,王状元的墨宝从书深不知处冒了出来,老先生将它们挂在墙上,静静地欣赏了好一阵子。

抢救文物是初衷

然而,这只能算是季羡林先生的无意收藏。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卖藏品逃离大陆,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千年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至于琉璃厂,更是充斥着名家剧迹,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曾说,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至少就经济状况而言,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属于高收入阶层的。先生是为数很少的一级教授,月工资 300多元,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60年代以前,季羡林先生独自生活在北京,每个月给济南的师母寄去100元,这就可以过相当宽裕的生活了。一子一女进京读大学,先生也是每人每月给15元。就个人生活而言,季羡林先生除了买书吃饭,再也没有什么大笔的开销。因此,先生有相当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收藏下限齐白石

当年收藏界的现实状况,以及季羡林先生所具备的独特条件,就决定了先生的收藏起点极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白石老人作品的价格,在当时绝非像今天这样高不可及,其低,同样可以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咂舌。先生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入藏的是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有些是完全超出常人想象的,比如,先生就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啧啧称奇。

下限既然定在白石老人,也就由此生发出不少有趣的故事。十多年前,季老的弟子钱文忠协助季羡林先生的已故秘书李铮先生,为先生整理书房。钱文忠在一个旧柜子的底层,发现了用纸线绳草草扎着的一卷东西,打开一看,居然是两张高十余厘米、长100厘米以上的手卷,一张张大千,一张姚茫父!钱文忠赶紧捧去给先生过目,先生茫然说:“我不收藏齐白石以下的啊?”不一会儿,先生想了起来:“当年字画业者度日维艰,我算是一个大主顾了,大概是我买得多 ,他们‘饶’给我的吧!”这,岂不是意外之喜了吗?

季羡林先生学养深厚,自有鉴赏眼光。然而,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心怀慈悲,很少还价。有一段时间,也是当年的规矩,经常有“跑街”的厂甸人往先生家里送字画,请先生买下。先生照例香茶一杯,礼待来者。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也就和这位一级教授、大学者成了知心朋友。

如此这般,数量庞大的铭心绝品就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苏东坡的《御书颂》就是其中之一。季羡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先生居然了无储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等等等的精品,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而且,其中颇多巨幅。

文房雅玩数量惊人

季羡林先生的藏品里,还有数量很大的文房雅玩。就砚台而论,沦陷期间,一位北平伪市长的著名收藏,大半都在先生处,数量有几十方,都是今天几乎看不到的妙品。就印章而论,田黄、田白、芙蓉也不在少数,不少是白石老人等名家佳镌。故宫曾经用过一枚随形章,文曰“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陈曼生名作,章料是一方将军洞白芙蓉,原配银托,这也是季羡林先生的藏品。今天已经是涨幅惊人的旧纸、旧墨,在季羡林先生处,也是所在多有。先生钟爱的独孙大泓就曾经用旧墨旧纸猛练大字,先生看到了,也是笑笑,如此而已。

这些古旧文物雅玩也不仅是季羡林先生一人的藏品。主要是字画,有一部分就是师母从济南带到北京的,那只几乎可以躺下一个大孩子的铁皮画箱,后来先生也一直用着。很多人知道,师母彭女士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师母出身于一个大家族,旧时大家女子所着重者在德容,而不在文才。

季羡林先生的藏书数量巨大,就此而言,在北大应该是可以排第一的。但是,先生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善本古籍的收集。或许,这乃是受了陈寅恪先生影响所致。众所周知,陈先生一般都使用通行版本,至少不完全以藏书家的标准来判断古籍的价值。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很多的廉价版本书,在今天也是动辄以万计价了。就季羡林先生的藏书而言,能够入傅增湘、张元济、徐森玉、郑振铎等先生法眼的名贵版本固然不多,但是,明清善本还是颇有一些的。先生藏書的特色在于域外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留德10年期间,季羡林先生节衣缩食,维持生活以外的多余的钱,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了。领域既然冷僻,这些书的印数自然也就很少,其中有不少种在国内是孤本。先生收藏生涯中的最大遗憾,也是和书有关的。“跑街”的曾经给先生送来一套宋版《资治通鉴》,索价甚昂。一时间,先生手头没有那么多现钱,于是就只能失之交臂。先生曾经多次提起此事,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上一篇:真相下一篇:法学本科专业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