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2024-08-07

初中语文备课大师首页(精选5篇)

初中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篇1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说“木叶”》教案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想象丰富、缤纷多彩,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谢庄《月赋》极好地烘托了月夜之境 3.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文解释】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词语解释】猿啸:猿长鸣声。落木:落叶。萧萧:形容秋天树叶纷纷落下的声响和状态。

【诗文赏析】萧瑟的秋风中,水清沙白,回旋的飞鸟徘徊在江中渚洲上。诗人登高远望,想到了自己一生漂泊,备尝潦倒艰辛之苦,经历了国难与家愁,到如今已两鬓成霜,百病缠身,因此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此诗八句四对,对偶精巧,用韵讲究,被称为「七律之冠」,其中首句字字珠玑,已成为千古的佳句。

4. 临江王节士歌① 陆厥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思不可裁,复带秋风带。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节士慷慨发冲冠,弯弓挂若木,②长剑竦云端。【作者】

473-499,字韩卿,吴郡(今江苏吴县附近)人。州举秀才,少傅主簿,迁行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参军。永元元年,始安王遥光反,厥父被诛,厥下狱。后有敕,感动而卒。有

集十卷,已佚。【注释】

①据《汉书·艺文志》,有“临江王及愁思节士歌诗”四篇,此题作《临江王

节士歌》,后人疑陆厥误合为一。然原辞已佚,无从考校。②若木:传说中

昆仑山上的神木。【品评】

这首诗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出内心的慷慨之情,秋思与壮心相互生发,唱出了一曲悲壮的节士之歌。

诗的开端即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如此秋景,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诗歌的前半段着意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

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后三句的情调一变为激昂。面对秋景,荆轲一流的节义之士则是另一番感

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秋风寒水触动了节义之士的一腔豪情。“弯弓挂若

木,长剑竦云端”二句以浪漫的笔调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展示了

他们意气风发,傲视一世的气概。此诗笔力雄肆,在齐梁时不可多见,所以梁

代钟嵘说陆厥“具识丈夫之情状”。

5. 渡河北 王褒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①亭障绕黄河。②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③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作者】

约513-576,字子渊,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仕梁历吏部尚书左

仆射。聘魏被留。周武帝时为宜州刺史,卒于位。【注释】

①常山:汉关名,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代郡: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②亭障:亭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候堡障,即工事。③陇头歌:乐府《横吹曲》歌名。

【品评】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 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 纷纷飘落,此番情景使诗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 下。”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 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三四句写北渡所见之景,感慨当年汉代的北部边塞,如今却成了北朝异族的工事,把深沉的历史感慨融 入故国之思中。五六句写北渡所闻。《陇头歌》是抒写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正在愁惨之际,远方传来异国悲凉的歌声,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呢!结尾二句用信马由缰、茫然迷路的动作来刻画诗人心灰意懒、怅然若失的情状,一种惆怅 绵渺的情味萦绕在画面中。这首诗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同时又具有苍劲悲凉 的格调,表现出南北诗风融和的特点。

6.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 ——南朝梁·柳恽《捣衣》 [今译]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附落;陇山头上的秋云,飘飞空中。

[赏析]《捣衣》全篇,写一位妇女想念丈夫久出服役,天气趋寒,担心他缺乏御冬衣服。亭皋,这里指西北地区水边广阔的平地。陇处,指高高的陇山头。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至甘肃平凉一事业,山势险峻。古乐府横吹曲《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歌辞》都抒写行役者在陇山跋涉的辛酸,此诗当受其影响。两句从思妇角度,想象丈夫行至陇山一带的凄凉环境,写景如画。相传当时著名文人王融对这两句十分赞成票赏,把它书写在书斋墙壁和白团扇上(见《南史·柳恽传》)。[原作]行役滞**,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7.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卢家少妇,深居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一对海燕,双栖在玳瑁装饰的屋梁。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他去白浪河北,而今音讯全部隔断;她在京师城南思虑,更觉秋夜漫长。有谁能了解她,独自怀思不得相见;偏偏明月透过纱窗,照着黄色帷帐!

题解 :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故蘅塘退士把它编入卷六七言律诗,而不编入卷四七言乐府。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烘托人物心情,达到了增强抒情色彩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烘托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夜,烘托“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烘托“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清新无限。

8. 答柳恽 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①]。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②]。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④]。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⑤]。[①] 陇西:郡名,战国时秦所设置。北魏时辖境约当今甘肃陇西县一带。飞狐:古来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古称“飞狐之口”。柳赠吴诗有“夕宿飞狐关”句,即指此地。但两人的诗都是借用古代地名,并非亲历其地。

[②] 这两句说昼夜兼行,不避风寒。

[③] 催轴:即催车上路。这两句也是说晓行露宿,饱尝风霜之苦。

[④] 原陆:高原和平陆。这两句是说,你这一去远隔高原和平陆,究竟去到哪里呢? [⑤]无缘:无由。这两句是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面对临别之景,更觉满目凄然。【说明】

这是一首朋友离合之际的赠答诗。可能是柳恽离职时,吴均送行所作。柳悖邰希萑有赠诗,吴均以诗作答。赠答诗有数首,这是其中之一。诗中描述离别之后,山川阻隔,风露凄凉,信笔写来,确有苍然“古气”。柳恽,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省解县西北)人,梁天监中为吴兴太守,这时吴均曾应邀而往,但不很得意,曾经一度离开。过了一些时候,他又重返吴兴,面柳恽待他如故。

9.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①]。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②]。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③],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①] 树高易摇,海水易起波涛,比喻有权势的人易于成事。

[②] 鹞(yáo要):似鹰而小的一种猛禽。这句的意思是,黄雀为了躲避鹞子而未提防落在了罗网里。

[③] 捎:削除,挑破。【说明】

《野田黄雀行》在《乐府诗集》中被归入《相和歌·瑟调曲》,这是曹植自命新题的抒情之作,大约写于黄初元年(二二○)。曹植与曹丕在争夺王位继承权方面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个人各自都有一批党羽和亲信。后来由于曹植在曹操面前失宠,因而曹植的亲信也开始遭到打击和杀戮。首先是杨修被曹操所杀。曹丕即位后,又寻找借口杀掉了丁仪、丁廙。《野田黄雀行》就反映了作者对自己朋友被残害的同情,和自己眼看着但却无力救援的内心苦痛。所谓“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只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已。这篇作品的意义仍在于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

又:曹植的作品每以鹞鹰比喻强暴,以黄雀比喻弱小,如《鹞雀赋》即是。这种比喻疑是来自民间。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初中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篇2

一、教学目的要明确

教师在备课或授课之前, 应当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做什么, 应该达到怎样的预期效果, 这就需要研究教材, 确定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状况的目标, 如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德育目标等,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对教材本身的研究来确定, 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一定要与课堂教学相一致, 这样才算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重难点要突出要确定, 首先教师要仔细揣测编者编排教材的用意;其次, 教师应根据《标准》中对同类题材或体裁的文章的学习要求来加以确定;再次, 教师还应根据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来加以确定。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 是关乎到教师能否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之所在。方法要灵活多样, 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 不但要善于运用教学方法, 更主要的是学会创造和总结方法。教学方法的种类很多, 如朗读法、默读法、背诵法、复述法、揣摩法、摘抄法、列提纲法、分解法、综合法、探究法、提问法、问题法、训练法等。面对这么多的教学方法应该怎样灵活选取呢?这主要取决文章的题材、体裁课堂组织形式等。比如散文教学, 适用朗读法, 时空拓展等方法, 与记叙文则适用复述法, 概括法等。当然, 每一篇文章不一定用一种方法, 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教学方法, 只是教师要根据题材、体裁、教学实际等来确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法, 力争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确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作者的侧重是一方面, 编者的侧重更重要。具体来说, 编者把包含同一知识点的若干篇课文编入一个单元, 目的无非是想让学生对此印象更为深刻, 从而更快地掌握、运用这一知识点。如《八年级 (下册) 》第一单元的“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第四单元“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单元教学, 不能人为地把单元里的若干篇文章割裂开来。然而语文教师大多有这种经验备一篇课文都觉得很辛苦, 更不要说备一个单元。集体备课在这时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它充分利用集体的能力、智慧、手段等, 帮助备课组的老师从这种劳累中解脱出来, 使备课更加轻松, 更加有效, 同时也让学生能共享全体备课组老师的知识、智慧, 因此确定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中是首要的。教参上虽然有现成的单元教学目标, 但过于繁琐, 如此多的目标不说学生掌握困难, 老师也很难将其一一实现。如此, 研究单元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则至关重要, 找出课文间的共同点, 大家讨论确定目标, 不必拘泥于教参, 目标不可过多, 从人文性和工具性角度出发各设一个即可。

三、解读并超越教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 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一方面, 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 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 有自己的钻研、解读和思考, 否则, 一味地接受和照搬, 教师就只是充当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 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 很难将课上出新意和深意。长此以往, 教师的思想必然僵化, 学生必然厌学。

四、参加教研活动, 特别是课题研究

比如平时多听课, 特别是多听优秀教师的课;积极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勇于锻炼自己, 多反思, 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 哪怕是逆耳的忠告。很多人一说到课题研究, 就谈“虎”色变。课题研究确实很辛苦, 也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如果能认真对待, 积极参加, 我们的辛勤耕耘就有丰硕的果实。很多专家都是做了不少的课题研究, 这些教科研活动让我获益匪浅, 对有效提高我们的备课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五、备课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是学生,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多安排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最忌讳把课堂变成教师演讲的讲台, 学生无须动脑筋, 无事可做, 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潜能受到抑制, 就不可能精神振奋地学。二是重情。语言不是无情物, 诗和文都是情铸成的。教师备课时要和味文中情意, 受熏陶感染, 有真切体会。文字不是无生命的符号, 而是有血有肉, 能给人以启示、鼓舞和力量。“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只有教师先被文本感动, 领悟、品味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高尚的情操, 才能带着感情教, 领着学生阅读、思考、咀嚼、体会, 学生心田得到滋润, 主动学习语文的劲头就会倍增。三是激趣。学习是十分艰苦的事, 尤其是语文学习, 不可能立竿见影, 靠的是持之以恒的日积月累。因此,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十分必要。青少年学生好奇、好胜, 对新异的刺激物特别有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心理特点, 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要精心安排整堂课的总体布局, 每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要精心设计导入课文的语言以知识吸引学生, 寻找探讨问题的切入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训练语文能力。同样的内容, 不同的组织, 不同的设计, 效果会大相径庭。心中有学生, 处处从学生的学考虑, 就会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备课大师首页 篇3

(一)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新学期开课前,教师要学习语文教学大纲,通读所任年级教材。根据大纲要求研究教材整体结构、研究各单元在知识结构和训练层次上的内在联系,研究各单元的教学目的、训练重点,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学期教学计划。其内容包括:

1.教学基本情况分析:(诸如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作文成绩和上、中、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2.本学期的教学任务;

3.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4.编制教学进度表。

(二)制定单元教学计划,进行单元备课。

单元教学计划写在单元备课前,内容有:

1.单元名称;

2.单元教学目的;

3.教学设计(课时分配、教学类型、重点难点、教学方法);

4.单元内各篇教材在知识和能力训练上的异同点。

(三)制定作文教学计划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单元内容制定同步作文计划,内容有:

1.本学期作文教学的任务和训练的重点;

2.作文次数及要求;

3.训练的方法及措施;

4.批改、讲评作文要求及方法;

5.作文教学的改进措施;

6.作文教学的辅导活动(包括写日记、办小报、举办作文展览);

7.开展有关作文的调查和观察活动。

(四)写教案

1.做好写教案的准备工作

A.研究教材。细读教材,研究教材内容及确立知识点和能力训练上的要点。钻研讲读教材,以讲读课带自读课。

B.了解学生知识实际和学习心理。

C.研究教学方法。

2.写具体教案

教案需体现教学思路、教材处理,教学过程,力求规范,明了。青年教师要写详细教案,其他教师可写简案。其内容包括: A.课题;B.教学目的、重点、难点;C.课型及课时分配;D.教法设计(包括学的活动)E.教学内容与步骤;F.板书设计及教具; G.作业设计;H.课堂小结。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备课的思考 篇4

一、备课要遵循新课改的主导思想

随着人文、自然等科学的发展, 传统的、落后的语文教学已不能满足学习和实践的需要, 注重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 终于“新课改”应运而生了。此后, 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不在以分析段落、中心等形式为主, 而是别开生面, 逐渐融入了情感、美感、人文教育等新的理念, 这实际上也是新课程备课中的切入点, 在备课中, 要强调以学生为本, 帮助学生在合作互助中学习, 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 尊重学生的原有知识与经验, 顺应学生的自我发展, 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 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 即“以文为本”代替“以人为本”的观念。

二、备课要以备学生为主

新课改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 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 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只有很好地备学生, 才能更好地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因此, 可以把备学生作为新课程下教师备课的突破口。那么, 怎样备学生呢?我们可以通过测试、观察、调查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能力状况、学习动机、个性特点、文化背景等。这样,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可以据此考察教学目标的修订, 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决定是否实施补救教学, 以使教学有的放矢, 富有成效。如教《出师表》时, 虽然七年级和八年级已经学过了不少文言文, 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是有点儿吃力。如果凭感觉来估计学生的起点能力, 往往估计过高, 随之而编写的教学设计, 必然导致学生课堂上无法接受。因此, 我备这节课时,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作如下构想:首先, 对诸葛亮的身世和文章进行介绍, 让学生感受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然后印发自读提纲、相关资料, 包括背景介绍、参考译文, 还精选一篇赏析的文章, 对课文进行较为全面的欣赏。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留给学生时间, 直到他们将文章熟读成诵。最后, 把班级分组, 以擂台赛的形式, 按“字词比赛——朗读比赛——质疑比赛——抢答比赛——挑战比赛”几个环节赏析课文。我根据构想, 实施于课堂, 学生能自主感悟, 倾心陶醉,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备课要细心备教材

备教材包括钻研教材、教学参考书和查阅相关资料, 以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 了解教材的结构体系及其与前后章节的关系, 明确教材的重难点, 并借助有关参考书弄清疑难之处和有关问题的来龙去脉。

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 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可以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 精读课程标准, 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 研读教师用书, 弄懂教材的思想,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科学地编写教学设计。同时, 钻进教材中去又要跳出教材, 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 那种仅仅依靠教学参考书和现成的教案来教学生, 是“教教材”的表现, 是对教材功能的一种弱化和窄化, 这样的备课只能把学生带进一条死胡同。因此, 在备课中还要精选课外读物, 选配有价值的习题作业, 进行强化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备课也要备自己

1.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要讲得少而精, 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 但并不意味着放松自己、忽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对于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和难点, 该讲的要讲透, 该探究的以学生探究为主。否则, 课堂教学将演变为“放羊式”教学。

2. 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新课改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包括教学前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在授课之前, 我们要对自己编写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比如, 要反思制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反思导语设计是否达到激发兴趣、引人入胜的效果;反思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分散突破;反思教法是否能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反思板书设计是否抓住核心、关键等等。教师教学前的反思, 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低点。

初中数学章首页引发的思考 篇5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新课导入,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驱力,为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很多教师却忽略了每章设计的一幅章头图及描述的一段章引言. 这些章头图和章引言,一般不是本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因此,平常教学中教师或简单的带一下或干脆不去涉及. 就笔者以往的教学中,也是这样草草处理的,等到上完整章之后才配套做一些实际应用,以此强调这章知识的重要性等. 总觉得学生是在被动的、机械的接受知识,目的性不明确. 上了“因式分解”两个课时之后,居然还有很多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学因式分解? 它到底有什么用?”仔细回顾了本章这两个课时教学的过程,教师忽视了向学生呈现学习因式分解的原因及作用,再由于这章的学习目的性太难理解,学生学的是莫名其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教材重新审理,章引言明显肯定了因式分解存在的道理,但是它的内容不够具体,不容易引起重视. 于是在另一个班级采取对章引言进行适当改进和补充,有条理地对因式分解的章引言进行教学,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因式分解的引入能自然的接受,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能成功的解决了学生的疑惑. 很显然,讲授章头图和章引言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应视具体教学内容而定. 以下就谈谈章首页的教学设计应思考的几个方面.

一、立足教材,合理安排时间

教师在备课前首先要弄清楚: “本章节教学大纲归纳为哪一阶段的哪一类型课,在本章节中教材渗透有大纲所提到的多少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以往知识有何联系,以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该如何进入新知识的学习”[1]. 教师在掌握这些材料后方能编写教案和实施教学方案. 不同的章节,其章头图和章引言的时间安排完全不同.

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 “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搪子上面个“+ ”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 ”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 而在教学上最早采用“ +”“ - ”来表示,是德国数学家魏德曼. 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 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教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而这样的教学环节只要5至8分钟.

如,因式分解的引出,由于在这之前从未接触过这个新知识,学生对这个知识的出现及作用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得安排一个课时全面解释这个知识的引出: 首先,选择3个例题引入,例1: 已知a = 101,b = 99,计算a2- b2的值. 学生的解法不一,有直接代入入计算的; 有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 而更简单的方法就是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在解题过程中,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他们总会让教师设计得以体现———逆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例2: 解方程( x - 3) ( x - 4) = 0. 学生注意到这是一个积为零这个特殊的方程,从而解决此题. 例3: 解方程x2- 7x + 12= 0. 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是学生未学过的,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来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解题过程中来. 通过对比例2和例3,发现x2- 7x + 12 = ( x -3) ( x - 4) 这个结论,这是整式乘法的逆用. 然后通过对以上解题方法的小结,得出对多项式的变形可以简便运算及解一元二次方程或简单的高次方程,它逆用了上一章整式的运算,从而引出因式分解. 并趁热打铁,讲述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方法( 提公因式法和公式法) 、要求( 分解成积的形式并要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 通过简要介绍本章数学学习内容及搭建本章节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当然,这样的章前言讲授和落实得安排一课时.

二、面向全体,科学选题

章首页中的章前言和章头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不能低估的,如能运用自如,则讲者听者都会精神振奋,各自进入角色,若一开始别扭,势必出现讲者口干舌燥,听者精神萎靡的现象. 因此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就要面向全体,科学选题,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从章首页的章前言和章头图中寻找

章前言和章头图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可以为新章节创设教学意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思索; 可以为新章节的教学需要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动态; 可以为新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埋设教学措施的引线,成为新课启发教学的先导. 因此,直接启用章前言和章头图是一条简捷的途径.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导入: 直接抛出章前言的四个例题,这些例题涉及到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四大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配套问题”“优化选择问题”. 这样的引入一方面明确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强调出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数学方法. 又如,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引出: 直接用多媒体展示章头图,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是无处不在的,不仅达到寓审美教育于数学教育之中的目的,而且教师通过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入几何图形的概念,从而引入新课.“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不仅能使学生感知生物和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而且向学生展现数学美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高雅情趣和创造美的强烈愿望,提高其人文素质”[1].

2. 从章节后面作业中寻找

有些章前言和章头图比较抽象,有必要作适当的补充和创新. 章节中的课后作业练习是对章节中知识点进行训练、消化巩固、检查的一种练习,有的知识点通过两三道练习题来训练,使学生融会贯通、有的几个知识点综合在一道题上来渗透运用. 从编者的意图上分析,重要知识点就放在理解分析和灵活运用的练习内容上,次重要的放在积累和联想、或者在选择( 填空) 题内容上,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知识点,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题目作为章节引入的例题.

三、根据实际,选取恰当的方法

章节引入和新课导入有很多类似之处,其方法诸如以旧带新法、趣味法、联系实际法、类比法、设疑法等. 它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力求省时; 讲究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1. 趣味法引入新章节

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 这样都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例如,勾股定理的引出. 教师对学生说: 学生,你们知道有没有外星人? 这是科学家们都在关注的问题,为此,科学家们做了很多的实验,他们还曾经把a2+ b2= c2发到卫星上作为交流的语句,他们认为,如果确实有外星人的话,他们肯定也知道这个数学语言、“a2+ b2= c2”就是勾股定理公式呈现,看来,勾股定理的地位非同寻常,它是一种宇宙语言.那么,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勾股定理. 通过这个例子不但使学生产生求知的热情及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引出勾股定理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2. 联系实际法引入新章节

数学中所学的知识,不少能直接用于实际当中,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际应用引入新课,势必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精力集中,兴趣盎然.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能就是学生思考过,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更会唤起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明确的求知目标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在教学中,要广泛、深入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想方设法创设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和大自然种种现象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处处有,人类社会离不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以学生参加竞赛为背景,章首节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A、B、C、D、E五名学生参加劳技课比赛,决出了第一到第五名的名次.A、B两名参赛者去询问成绩,回答者对A说: “很遗憾你和B都没有拿到冠军”,对B说: “你当然不是最差的”. 从这回答分析,5人的名次排列共可能有___( 用数字作答) 种不同情况.创设这些生活实际的例子,即使学生好奇,又使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的用处,往往起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样的例子说明数学不是抽象的,数学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3. 类比法引入新章节

类比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理解规律的一种手段,在新章节的引入中也有奇妙之处.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章节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 例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引入. 可类比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更满意的效果.

4. 设疑法引入新章节

教师对某些内容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生的动力.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2].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 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 例如,乘方的引入. 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 用一张报纸( 厚0. 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 如果对折100次呢?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根据教材改革的要求及时更新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好新教材.很好的前言、章节概要,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及提取重要的信息,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

摘要: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的每一章都设计了一幅章头图并叙写了一段本章引言.一是用数学眼光揭示与本章数学本质内容有关的人文背景、数学应用现象;二是简要介绍本章数学学习内容及本章在数学及各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来讲授这一部分内容,引导学生把握课程脉搏,激发学习兴趣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不可忽缺的教学设计.

上一篇:四年级美术上学期教学计划下一篇:老师对好学生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