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大师(共12篇)
设计大师 篇1
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之后, 英国的莫里斯在自己的商行进行“美术加技术”的工艺设计, 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 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德雷瑟、贝伦斯、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等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巨子。本文通过回顾这段设计历史来反思当代中国的设计教育, 指出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将是中国实现“设计兴国“的关键。
一、设计师的界定
设计师是从事设计工作的人, 是通过教育与经验, 拥有设计的知识和理解力, 以及设计的表达技能与技巧, 而能成功的完成设计任务, 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人。设计师与其他人的区别就在于能把设想变成现实。
设计师需要有良好的专业教育背景, 系统地学习设计史是每一位设计师的专业必修课。“历史已经过去, 但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与现实及未来的因果关系。……设计不应该也不可能与历史隔断, 一件衣服、一张椅子、一款手机、一辆汽车都有着自身发展的历史与文化, 一个不懂设计历史的人, 在设计上必定寸步难行。”[1]
二、现代设计教育的先驱人物
世界上出现的第一批专业设计师, 都是设计的多面手。他们既能从事建筑设计, 也能做平面、产品等设计。德意志制造联盟实现了与工业的紧密结合, 代表人物彼德·贝伦斯是最早的驻厂工业设计师。他为德国通用公司设计的透平机车间, 造型简练, 除了两个比较敦实的墙体之外, 有大量的透明玻璃幕墙, 非常简明, 体现了工业建筑的特征:工业化生产效率。他还为该公司设计了企业标志和海报, 以及系列产品的设计。更重要的是现代主义三位设计大师格罗庇乌斯、密斯、柯布西耶都曾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过, 贝伦斯称得上是他们的老师。
现代主义大师们大多是包豪斯的教员或是学生。而包豪斯国立建筑学校办学真正的变革是在格罗庇乌斯担任校长职位之后。虽然学校选址是在德国魏玛小镇, 但丝毫没有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从1919年到1933年, 仅仅14年的时间, 学校培养了一代现代设计和建筑人才, 也培育了一个时代的现代工艺设计和建筑风格, 被人们称之为“现代设计的摇篮”。
包豪斯的课程设计模式, 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结构基础。课程计划由“学科基础”、“材料工艺”、“生产实习”、“专业基础”、“专业方向”和“方向选修”六个课程模块组成。在“两段制”学制内, 第一阶段用半年时间安排造型基础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后三年学习专业设计。现在的高校本科艺术设计教学计划为四年。在一、二学期安排造型基础技能, 其中的构成造型, 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源于包豪斯的设计基础与教学实践, 通过数字化结构的几何形态以及标准色的使用, 进行不同组合构成的训练, 重点在训练设计师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手工艺训练是包豪斯的教学基础, 学生必须掌握—种手工艺。各个工种都可以在本院车间或校方联系的院外车间学习制作, 如制作雕塑、陶瓷、小五金、铁艺、木雕、石艺、玻璃画、画珐琅、铜版画、木版画、石版画、装饰画、编织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体现了“包豪斯模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
包豪斯的师资配置模式是由工作室导师和形式导师共同组成的教师力量, 担任着教学工作, 称“双轨制”教学, 以协调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在包豪斯的教学团队中有艺术家、建筑师、工业设计师、家具设计师。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叉而又相互融合。比如画家康定斯基、摄影结构主义大师莫霍利·纳吉担任一线教学, 而包豪斯的工厂师傅是具备实践经验的一线设计工作者。
包豪斯采用教学、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三位一体”模式。它强调既要传授学生基本造型素养, 又要传授学生动手制作技巧, 要熟悉各种材料, 了解材料成型加工的方法, 并能迅速地将想法付诸实践。学校与企业界、工业界的广泛联系和接触, 使学生有机会将自己的设计成果付诸实现, 开创了现代设计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新格局。
虽然已相隔百年, 但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仍然值得当今设计教育界重新学习和反思。包豪斯所倡导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为产品”, 引领了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设计中“设计为人”思想的发展。
三、当前的中国设计教育
高校阶段的学习, 是培养设计师的重要阶段。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在专业研究方向上做了较细致的划分, 但还是基本沿袭了包豪斯基础课程的特色。
包豪斯课程的关键是技术与理论的合一, 倡导“为人设计”。但现今的教学课程中却出现“为技术而技术”, “为设计而设计”的趋向, 以至于学生更看重掌握多少软件。设计的效果图与机械工程制图的绘制, 更多的是脱离生活的“概念设计”。也不会有学生太多关注材料、工艺造价等经济因素。由于条件限制, 如今的设计学院已不可能把工厂放置在学校当中, 主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模型。不可否认制图技能的重要性, 但这只是设计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环节, 还需要有设计的前期行为, 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了解甚少, 缺乏一定的研究和创造能力。
“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 指是是从事设计理论研究的方法, 也包括设计实践研究的方法。”具体有六种方式: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大类和历史性研究、实验性研究、调查研究、田野考察、逻辑论证、个案和综合研究。[2]
如实验课程案例《造型的研究, 皱褶、包裹、切割等形态》, 选自《中国餐饮——中法服装设计主题教学丛书》, 整个教学活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没有停留在设计理论、概念性知识的讲解以及相关作品的解说层次, 而是让学生做研究工作。第一阶段是亲密接触美食;第二阶段为色彩与材质的研究;第三阶段造型研究;第四阶段造型运用研究;第五阶段设计样品的实现;第六阶段为主题展示。在操作中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 针对具体的作业情况随时给予指导建议。对于学生作业, 不是以结果为衡量标准, 而是重视过程, 在实际操作中, 让学生掌握设计的方法。
如何更好地将包豪斯模式和实践教学相联系是设计教育的重要课题。有专家提出了“嵌入式工作室教学”, 它是基于包豪斯“两段制”教学中“专业方向性课程”而建立的。不同工作室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设计“实践课题”, 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性地进入工作室, 而所有工作室的整个教学环节都要由统一的“课程组”负责协调、组织和实施。设计实践方式采用“嵌入式工作室教学”、“嵌入式课题实践”与“工厂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多元实践模式[3]。“嵌入式课题实践”和“工厂生产实习”双向结合, 形成以社会需要为主导, 以教授教学为辅助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可以避免过度受制于工厂。
四、强化现代设计师素质教育
一个完整的设计一般需要分四个层次来完成:第一层次是总设计师, 第二层次是主管设计师, 第三层次是设计师, 第四层次是助理设计师。总设计师在工程设计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一项工程设计的优劣程度与总设计师有直接的关系。[4]四个层次的设计师虽然工作内容不同, 但是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是团结协作的关系。因此, 设计工作本身对设计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设计师不仅应有较高的智商IQ和创商CQ, 而且应有较高的情商EQ。“[5]将“情感因素“综合考虑到设计中, 才能更好的为人设计。
再比如汽车设计包括机械设计、电器设计、造型和内饰设计, 制造一辆小轿车少则也要三个方面的设计师来承担。如果这三位设计师只强调自己的设计特性就很难达到完美统一, 这也必将影响到最终效果。因此, 设计师尽管专业不同, 都应该具有审美意识, 具备视觉与美学等知识。
如今的德国柏林白湖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更看重全面培养学生的设计才能。以产品设计方向为例, 学校实行四年学士学位加一年硕士学位的学制。一年级学习艺术基础, 后三年系统学习专业相关方法及能力, 使学生成为具备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的设计者。在他们的教学中更看重对毕业生作为一名设计师责任意识的养成以及在社会中的独立生存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 我们更多的谈论是“中国制造”, 这些年中国人逐渐意识到设计的重要性, 也意识到设计兴国的必要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是培养年轻设计师的重要途径。一个有责任意识、有研究能力、有创新精神并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设计师将会受到更多设计公司的青睐。
摘要: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之后, 英国的莫里斯在自己的商行进行“美术加技术”的工艺设计, 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 被誉为“现代设计之父”。德雷瑟、贝伦斯、格罗庇乌斯、密斯和柯布西耶等都是现代设计运动的巨子。本文通过回顾这段设计历史来反思当代中国的设计教育, 指出优秀设计师的培养将是中国实现“设计兴国“的关键。
注释
1[1][2]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0.160页, 2页
2[3]刘洪帅.包豪斯模式与实践嵌入式相结合的模式探索研究.美术大观, 2011 (01)
3[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 (第二版)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206页
4[5]阎鸿鑫.总设计师与情商EQ.钢铁技术, 1999 (03)
设计大师 篇2
下面的文章来自设计大师Purin博文的《Design Secrets for Engineers》译文,版式可能有所变动。 如果你是一个像我一样的设计师,你所设计的作品首先要美观。这一点可能会触动你的自尊心,让你以为设计者需要有一种超能力,这种能力足以把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你可能想知道这些设计师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这是遗传的吗?是因为设计类院校传授给了他们顶级的设计秘诀吗?再或者就是他们和魔鬼进行了交易,用他们的眼睛换得了设计灵感? 现在我带了一些好消息:工程师不需要为了提高视觉设计能力而去寻找什么灵丹妙药。我十分确信,好的设计能力如学骑自行车、弹钢琴一样,是可以后天练成的。如果你练习的足够多,你的设计能力就会越来越好。一旦你完全掌握了它,该技能就不会退化。说这些,是因为我曾经的设计能力也十分糟糕,后来我从事图形设计的朋友给了我一些建议,几年后,我可以骄傲地说我已经是一名设计专家了。今天我希望和你分享这些建议。前五个建议更适合于视觉设计,而后面的三条比较适合于交互设计。 设计空白区域
如果你和15个人挤在同一个电梯中,你肯定会感到呼吸困难……尤其当某个人放屁后。当你设计一个层或者UI界面时,不要试图把太多的元素硬塞到一个页面中,随意再增加一个元素都可能破坏整体的视觉效果。适当留一些空白,给眼睛留有呼吸的时间。我通常会在元素之间留有一些空白区域,确保元素之间不会离的太远,也不会离得太近。看看上图中的版式设计,相信大家自能分辨好坏。 把设计元素排在一条直线上
这条是所有图形设计规则的基础。除非你想再创造一副蒙娜丽莎的伟大作品,否则请把所有设计元素放在一条直线上。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这样的方式。这种设计风格被称为网格系统,它可以把更多的事物放在同一条直线上。幼儿园的儿童都能够做到,我们这些成年人同样可以做到。 用设计者的字体
在设计的世界里有好字体也有坏字体。好字体(像 Gotham, Trade Gothic Bold Condensed和Garamond)可以让人的眼睛愉悦,它会给你带来一种在海滩上喝清凉鸡尾酒的爽快感觉。而坏字体就像眼屎一样,令人厌恶。尽量避免使用高优先级的默认字体,像Impact、Curlz和Comic Sans。如若你必须使用一个提前置入的字体,Helvetica和Georgia这两种字体可以优先考虑这是两种经典的字体,已经过充分改进。如果你想要一种可以在Web上表现突出的设计字体,可以尝试一下 Typekit。……但请不要用WordArt。 不断从视觉上进行检验
我并不认识你,但我做饭时,我总会不时地尝一尝,以确保我放的调料用量合适。当你设计时,也要不时地检验一下。经常审视一下你的设计屏幕。看看色彩搭配、看看版式设计,请确定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其次看到的是什么?再者呢?同样在十步以外再看一下这个设计屏幕。无论你信还是不信,设计师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保持设计的正确性。它也可以帮你避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和按钮。 保持设计的连贯性
在你的设计中,不要用两种以上的字体和三种以上的颜色。要保持整个设计草图的一致性。在我们绘制一个元素时,首先停下来思考一下,让它和整个设计保持一致性。还有一点,我们不要试图拉伸Logo和图像。想象一下,如果某人把你的脸横向拉长了5%,这样还会好看吗? 设置优先级
我们应该分别把重要的事和不重要的事分别列出来,这样可以节约你很多精力。 使用Keynote
我喜欢使用Keynote。Keynote可以使所有元素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可以很容易地美化所有元素。如果没有这个神奇的程序,我不知道是否还在别的方法可以帮助我走到今天。除了可以使幻灯片转化成一个个小窗口外,它还可以使UI界面看起来更加流畅。可以搜索一下“Keynote mockup templates”这个关键词,你可以找到很多关于快速简易构建美观原型应用的方法。 检验UI的人性化设计
一个UI界面之所以会成功,多是因为在人们首次看到它时,它可以带来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在你开始设计之前,先自问一下你设计的每个元素具有什么样的人性化特点。如果这个UI重新被设计,它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除这些这外,请留意其他方法。自信往往导致“你永远是正确而其他人都是错误”的想法。但仍要承认一点:你不一定永远正确。 你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一个超级设计者,你需要经过磨炼,同时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很好。最后请再次重复一次“我也可以成为一个设计专家”最终你将梦想成真
建筑大师爱上生活设计 篇3
舞动指尖的“豪宅”
物质的现实,物欲的女人,一枚钻戒或许还不够承载女人对爱情和婚姻的梦想,来一所房子怎么样?法国钻石设计师菲利普·杜河雷(Philippe Tournaire)的戒指或许可以满足这一切的梦想。他的房屋戒指闻名世界,每一颗戒指上都搭建了可容纳女人欲望的豪宅与城堡。
作为法国里昂精通宝石打磨及镶嵌工艺的大师级人物,杜河雷以独一无二的创意把一所所法国的梦幻豪宅搬到了指尖。贵金属精细地打磨成著名的别墅与皇室贵族的城堡。设计师抽象型的几何线条让这些勾勒在戒指上的建筑十分传神。建筑的每一个立面,无论是方圆还是三角形,都饱含了设计师关于阴性、阳性或中性的理念,诠释了他所体会的天地和万物。
如果嫌一座豪宅还不够,不妨给你“一座城市”。设计师雄心勃勃的创作中,就有这样的作品。一枚小小的戒指上,完整地勾勒了整个巴黎。卢浮宫、凯旋门、德芳斯……——收纳于指尖,戴上这样的戒指,你瞬间就成了城市的巨人。
流线战靴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不仅是现今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也许还是最爱与时尚界搭边的建筑设计师。从Chanel的流动艺术馆到Melissa充满建筑感的塑料果冻鞋,再到Lacoste体现人体工学的限量版战靴……扎哈·哈迪德不仅让建筑更亲近时尚,也把建筑带到了我们的身边。
她与巴西的鞋子制造商Melissa合作设计的是一款未来派女鞋,这款时尚的塑料果冻鞋有切割的孔洞和对角倾斜的鞋带,顺畅的流线线条极具扎哈·哈迪德标志性的建筑特色,而且,由于使用环保的材料,当鞋子被丢弃后,它的材料还能循环再利用。扎哈·哈迪德说:“我在建筑和设计的不同领域进行了30年的研究,设计鞋子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不仅在设计上,而且在技术上。”
显然,哈迪德已经迷上了设计鞋子。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上,她又推出一款为Lacoste设计的鞋子。利用哈迪德提出流动变化概念,鞋可以轻易地扩大和缩小至符合你脚的形状。她将Lacoste的经典鳄鱼标志进行数码处理,演化出一系列不断重复的花纹。当它随着人体的动作而伸缩,鞋子上的镭射花纹也会忽隐忽现,并呈现出波浪或者放射状的变化。
把鸟巢与水立方搬到客厅
想要把带不走又惹人眼馋的“鸟巢”、“水立方”搬回家uS?不妨试一下法国设计师Patrick Jouin的“固体”系列家具,靠背椅的抽象网格状构架,几乎就是“鸟巢”灰色矿质般的钢网的缩小版,而矮凳结构中方与圆的曼妙结合与“水立方”的肌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无论是编织起来的“鸟巢”,还是凝固的液体,或是仿佛在时间轨道中进化的细胞,这些家具都仿佛是自然的雕塑,让家充满生机。设计者Patrick Jouin则说:“有意思的地方正在于我们能够像大自然创造生命一样,来组织这些东西的结构。”在优雅的极简特征下,Jouin力图把物品最能反映思想和功能的一面展现出来,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把细节上升到一种诗意的高度。
“我的设计建立在技术和机械手段的混合运用上。”Jouin说。固体系列使用了一种3D立体叠层影像技术。激光切割仪把液体塑胶切割成5毫米厚的片状体,在冷凝过程中,新的薄片在原有薄片的上方凝固,因此形成层次的无限垒叠。也正因此,每一把椅子需要用5天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
对设计师来说,这种独一无二的家具是在实验室里“生长”起来的,而顾客则可以根据不同的材料、肌理、色彩和形状,预定个性化的“固体”系列家具。
歌剧院化身吊灯
为人类创作新事物是约翰·伍重(Jorn Utzon),这位享誉国际的丹麦建筑师一生致力的目标,1956年,在共32个国家,233个参选作品中,他赢得了悉尼歌剧院的设计。这个悉尼地标共耗时16年、斥资1200万澳币完成建造,在建造过程中因改组的澳洲新政府与约翰·伍重失和,使得他愤而于1966年离开澳洲,并从此未再踏上澳洲土地。作为建筑师,伍重的坚持让这段故事成为他的个人传奇。约翰·伍重的灯具设计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在不同年代完成的两盏吊灯设计都着其建镝作品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是为某一持定的功能,或纯粹是一个灵感,他的灯具来自那个我们熟悉的悉尼歌剧院。它完成了约翰·伍重作为一位灯具设计师和最高国际地位的建筑师的细带。
Tivoli吊灯设计于20世纪40年代晚期,明快的结构线条使得开灯时就如同雕塑般富于质感。当光线由灯罩经由不同层次的灯罩中透射出来,丰富的光影成为静谧空间中的完美视觉焦点。
2005年,在为丹麦Lightyears灯具公司设计作品时,约翰·伍重则试图用多层灯罩设计的方式来打造一盏真正的“歌剧院”。这盏名为“歌剧院”的吊灯以不对称的非圆形方式,展现出自然的层次。灯罩本身强而有力的形象象征,不仅带给室内空间无可替代的个性风格,更在充满层次感的灯叶间流露出清新自然的氛围。与此同时,灯罩下方的螺丝设计也极富雕塑感,体现了伍重对于建筑的热情。
浴室的建筑美学
作为北京CBD最富雕塑感的建筑,雷姆·库哈斯设计的CCTV大楼双向扭曲的楼体及L型的悬空结构,让视觉在失重与倾斜中重新找到了平衡。德国Sieqer Design设计的Supernova龙头,则如浴室中的微型建筑,呈现出“水上摩天楼”的奇趣画面。这款当代(Dornbracht)最新推出的龙头具有宛如钻石切割般的锐利外观,如同库哈斯的大楼一般,充满立体的雕塑感,在水平与竖直、动态与静态之间呈现出平衡的建筑美学。
Supernova就像其名字的含义“超新星”那样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优雅的线条具有强烈的雕塑感,精致的弯把设计赋予其动态的外观,喷口和控制杆出众的几何设计为其锦上添花,微微的坡度给人以活力四射的感觉。
如同建筑体所呈现的耀眼外立面,繁复的制造工艺让Supernova呈现出平滑流畅的线条肌理,制造时力臻极致的严谨德国作风,更让龙头显现出光润无痕的质地触感。实际上,当代卫浴的全部产品,甚至小到一颗螺丝,都出自德国本土唯一一家工厂。在刚刚重建完成的新工厂中,全新机械流水线为大批量模块组件制造提供了极大便捷,而几乎以“手工制造”为专属标签的当代卫浴,70%的工序都是由技术一流的专业工人手工完成。特别是对造型特殊的Supernova进行表层电镀时,仍以手工操作,以确保质量,而其后的20万次开关试验、140度高温烘烤测试、200次冷热水循环测试、200小时中性盐雾测试等等多达12道的检测工序,更是保证了产品的纯粹质感与完美品质。这款充满雕塑艺术感的Supernova龙头经过了两层表面处理,无论是冷冽前卫的金属色调,或者无可取代的贵气香槟金,都让热爱设计人士的目光无法轻易离开。
在餐桌上收藏建筑大师
意大利最富风格特色的餐具制造商Alessi素有与建筑师合作的传统,从1970年开始,他们就与许多建筑大师合作设计了具有后现代风格的系列产品,并命名为Officina Alessi。近年来,与他们合作的建筑师不乏为人熟悉的普立兹克获奖大师,包括理查德·梅耶、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伊东丰雄、SANAA等。
建筑师将他们的设计语言重新转换并诠释在居家用品的设计上,充分展现建筑师对于建筑的想象,更将这些以往可能只是事务所中众多模型的一部分,重新赋予功能以及生命。
设计大师 篇4
国内外各“设计”应用行业的领军或著名企业的大师们齐聚一堂。他们以精彩的演讲和全体与会者分享了设计界的前沿趋势和创新方法、以及借助最先进的二维、三维技术实现企业发展与设计致胜的精彩案例。
为期两天的“大师汇”在17日开幕当天设立了主题大会, “制造行业”、“工程建设行业”和“传媒娱乐行业”三大行业大师分论坛, 在18日全天开辟36场最新二维和三维应用技术解决方案的高级讲座。与此同时, 大会还邀请欧特克中国研究院 (ACRD) 在现场进行了产品研发演示, 并开展了围绕“欧特克及合作伙伴解决方案”、“欧特克四川灾后重建行动—马尔康计划”、“台湾创意设计”、“欧特克画廊--Autodesk Gallery”、“AutoCAD 20年图片”、“BIM Award获奖案例”等为主题的丰富而互动的展览展示活动。
卓越设计铸就更高品质
在开幕当天上午举行的主题大会中, 6位设计创新领域的管理和设计大师们多角度、多方位地展现和诠释了设计创新及其对社会、行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卡尔·巴斯先生在题为“卓越设计铸就更高品质”的演讲中指出, 欧特克提出“设计致胜”, 是鼓励和倡导广大设计创新者凭借最新的二维、三维设计技术和可持续设计的理念, 预先在虚拟世界中对创意进行设计、可视化和仿真分析, 实现创作流程的高效和协同, 进而加快项目周期、缩短上市时间、优化作品在现实中的性能品质、减少环境破坏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欧特克平台解决方案和新业务高级副总裁Amar Hanspal在题为“改变未来的设计平台和技术”中进一步介绍, 基于设计界最为普及的创作平台——AutoCAD, 业已开发出行业化的最为全面、最为强大的二维、三维甚至四维的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产品组合。它们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应对来自设计流程中每个阶段的挑战, 成为当前及下一代设计大师实现“设计致胜”最为得力的助手。
欧特克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亚太区总裁魏德 (Patrick Williams) 、欧特克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王春文分别在“亚太地区创新酷设计”、“中国的创新酷设计”演讲中分别以来自亚太和中国两岸三地的翔实“设计”案例, 展示了亚太以及中国不容小觑的设计实力和最新“设计致胜”成果。
数字技术驱动“设计致胜”
在设计相关行业的行业分论坛中, 来自两岸三地的近二十位工程建设、制造业和传媒娱乐领域的设计大师相继上台, 分享在各自领域的“设计致胜”实践和经验。
从事电影、电视、游戏和动漫产业的数字娱乐艺术家不仅需要及时满足来自观众不断高涨的欣赏和审美诉求, 还要在保证优秀作品的同时实现流程的高效。与此同时, 中国的传媒娱乐领域的发展尚处初级阶段, 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如何迅速发展而抢占市场, 甚至进行国际化竞争, 引起了从业者的广泛思考。
在传媒娱乐业大师分论坛中, 欧特克传媒娱乐业市场副总裁Karim Salabi就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他在演讲“传媒娱乐创意行业的现在和未来”中指出:数字技术正在改变艺术设计人员的工作方式、逐渐瓦解传统的创作方式, 包含了Autodesk Maya, Autodesk 3DS Max, Autodesk Mudbox等欧特克明星产品的欧特克先进的数字娱乐创作解决方案 (Digital Entertainment Creation, 简称DEC) 已经广泛应用于1993年以来三分之二的好莱坞大片中, 是过去连续14年中所有“奥斯卡最佳电影视觉效果奖”获得者的“御用神笔”。它不仅能激发数字娱乐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同时还能使实现过程更为轻松和高效。
包括近期热映的动画电影《铁臂阿童木》的打造者麦知行先生、曾开发游戏《功夫熊猫》的乐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金龙、曾开发包括《完美世界》、《武林外传》、《完美国际》等多款网络游戏的白玉先生等详细介绍了自己采用DEC完成创作的过程和心得体验。
数字技术的饕餮盛宴
相较于第一天的行业趋势和企业应用案例介绍, 对于所有参会的广大设计师、工程师和数字娱乐技术人员来说, 活动第二天的36场最前沿数字技术讲座和活动现场的各技术专区安排简直就是为他们安排的一场丰富无比的数字技术的饕餮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 在技术讲座环节中, 大会特意邀请到众多数字技术界的“明星”闪亮登场, 如拥有20余年AutoCAD软件操作经验的欧特克全球技术倡导者Lynn Allen女士、香港天乐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刚先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设计部概念数字模型主管设计师郦炜先生、电影《海角七号》视觉特效总监林哲民先生等。
互动展区方面, “欧特克灾后重建行动—马尔康计划”图文并茂地讲述了欧特克为支持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而发起的援建行动、提供三维重建方案的故事;“台湾创意设计展”展示了台湾设计师借助数字技术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贴心改变;“欧特克画廊--Autodesk Gallery”展区里的作品个个独具创意, 它们远涉重洋, 借助数字软件技术从创意成为了真实作品;“AutoCAD20年图片展”则呈现了各领域数字设计的鼻祖软件AutoCAD20年来历久弥新的创新成果和给世界带来的改变;“BIMAward获奖案例展”让我们看到来自两岸三地的企业是如何应用欧特克BIM解决方案实现项目的高效、精确和绿色环保
为能满足无法来到活动现场用户的需求, 主办方还特意开设了AU中文在线技术社区www.autodesk.com.cn/au, 并在活动结束后第一时间发布了AU精彩内容。
欧特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卡尔·巴斯先生表示:“作为全球二维和三维设计、工程及娱乐软件业的领导者, 欧特克公司很荣幸能够成为中国设计业最长久和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在过去的十余年间, 欧特克携手包括政府、行业协会、高校及业务伙伴等多方力量, 推动和实现了二维技术在中国的日益普及乃至三维技术的逐步应用, 从而帮助中国各行业和地区的企业和用户以‘设计’参与日益全球化的市场协同和竞争。AU中国大师汇与我们在美国的AU一脉相承,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举措, 为中国的设计业大师和未来的大师们创造交流、学习和提高的平台, 进而继续兑现我们与中国设计产业共发展的长久承诺。”
著名园林设计大师 篇5
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是美国景观建筑设计师协会成员,罗马美国学院的设计成员,还拥有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生院的查尔斯·艾略特教授头衔,自1982年以来就一直在景观设计学研究生院教授景观设计学课程。在1991年到1996年期间,他还担任了景观建筑系主任。
迈克尔·范·瓦肯伯格
迈克尔·范·瓦肯伯格在1973年获得了科内尔大学农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在1977年获得了伊利诺斯大学美术学院的景观建筑硕士学位。现在,迈克尔同时负责管理剑桥大学和纽约事务所两个地方的工作,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MVVA)在美国纽约和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均设有分支机构。迈克尔·范·瓦肯伯格作为公司首席设计师,他的作品多次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设计大奖。2005年凭借出色的环境设计荣膺库伯·休伊特国家设计奖。2006年校友谷(Alumnae Valley)改建项目荣膺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优秀奖。
迈克尔·范·瓦肯伯格景观设计事务所涉及的设计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大学校园、企业、花园、居住区等各个尺度的景观设计。从古老农庄的大尺度景观到城市公园和庭院中的亲密空间。迈克尔追求着一个终身的目标,那就是在城市、校园、花园以及其他的任何地方,景观都可以成为加深和丰富人们生活的一个活生生的设计媒介。他设计的位于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的海龟溪花园(GARDEN ON TURTLE CREEK Dallas,TX(1997-1999)),充分体现了他对于建筑与景观,景观与环境,生态与艺术相互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是现代景观设计美学和环境敏感性相互统一的典型范例。其他主要设计作品有芝加哥蜘蛛岛(SPIDER ISLAND Chicago,IL(1999-2000)),查尔斯顿玛丽恩广场(MARION SQUARE Charleston,SC(1998-2002)),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 Brooklyn,NY(2003-ongoing))等。
生活里的设计大师 篇6
他们每一次带来的天马行空的创意,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他们眼中,设计是一件比发明创造更有意义的事情,
它让我们的生活更高效、更成功、更赋有神采和远见。
菲利浦·斯塔克
设计比一切都好玩
“我是世界上唯一既能给穷人妈妈们设计婴儿奶瓶,又能完成上百万美元项目的设计师。”
菲利浦·斯塔克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被一度视为是设计界唯一的天才,或者说这位超级设计师以他极强的个性让所有人都叹服。我们记得的称呼有“设计泰斗”、“设计鬼才”、“超白金大师”等,可是没等我们把这些美誉之词抛给他时,他却说:“我是一个没有国家的人,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收留我,所以我什么都不是。”为何如此回答?菲利浦继续说:“其实我对现在发生的事情一点也不关心, 我不想知道其他艺术家或者设计师在做什么,还有那些杂志在说什么。我习惯远离社会生活,平时只读读科学和哲学的书,从来不看艺术设计方面的文字。我只是一个人住在一个小岛上,远离一切,那里没有汽车,也没有电。”
看到没有,这就是一个超级设计师的生活,如此脱离尘世,就算在他的个人网站上你也看不到太多他对当下流行事物的评论,一切都是空的,唯有个人的世界才是最真实重要的。其实如果当你回头看看他所创作的那些物品,那么关于他那些听似“夸大其词”的生活也就并不是那么空穴来风了。菲利浦·斯塔克设计的作品几乎涵盖了现代人生活中所涉及的一切,从宏伟壮观的纽约美仑大酒店和派拉蒙饭店,到香港半岛酒店别具一格的Felix餐厅,从微软的异形型鼠标到弗洛卡瑞尔公司出品的牙刷,他那脱俗的创意一次次地让世人惊叹。
“我不会刻意讨好任何一群人,因为在我的眼里没有国家,只有‘部落’。我的部落在意大利,在法国,在澳大利亚,在日本,这就是为什么我并不专门为一种人工作,我只为我的部落工作。比如我会在中国遇到和我是同一个部落中的人,他们都很聪明,所以我相信跟他们合作,一定能做出些有冲击力的新东西,这对城市也有好处。因为部落里的人们会从世界各国聚到一起,一起工作,互相交流。这才是我眼中的世界”
就这样,超级设计师菲利浦·斯塔克,作为火箭、飞机、电子产品、手表、眼镜、酒店、餐厅、食品的设计者,他总是以超现实的方式展示物品的魅力,是超设计的代表人物,而关于那些外界谣传的话他大部分都给予了否定的答案。在菲利浦·斯塔克看来,设计本来就是一件要比发明创作或者创新更要有意义的事,他喜欢改造物品或者混搭物品,他可以把卫星天线接收器改造成一把椅子,当然也可以让手表的指针消失。这就是所谓的超设计理论,他求的就是个一鸣惊人,或者叫出人意料。
菲利浦·斯塔克说:“我给火箭,飞机做过设计,也设计过博物馆。对我来说,它们都一样。因为我不关心产品是什么,只关心结果,关心能给我的朋友们的生活带来什么,能不能使他们的生活更高效,更成功、更有神采、更有远见。”
汤姆·迪克森在破坏中创新
“有人称我是脊椎设计师,那是因为我是从‘骨头’向外设计,我对‘皮’不感兴趣。”
出生在突尼斯的汤姆·迪克森有一位英裔父亲和法国拉脱维亚混血的母亲,4岁时候就随家人移民到了英国,他在伦敦读完了中学,并在一间艺术大学读了6个月的课程。也曾少不更事,也曾目空一切,组织过摇滚乐队,也加入过街头的暴走一族。成名前,他的履历和设计完全沾不上边。“没有受过正统的训练有时候是件好事,因为你没有任何的框框,所有的规矩都是用来打破,才能在破坏中创新。”
年轻有为的汤姆·迪克森,是个精力旺盛的夜间动物,年少时经常流连于夜店,甚至花去两年时间在推动伦敦夜总会和仓库晚会圈子。“那时候我对焊东西着了魔,戴安全镜看着闪着光的那一小团熔化的金属迅速从一种样子变成另一种,实在很迷人。”也许是电焊应和了摇滚的内在节奏,建造、破坏、调整、重建在很短时间里快速完成,迪克森渴望创造的激情瞬时间找到了另一个释放的出口。“使用的材料唾手可得:废铜烂铁、加固水泥用的钢条甚至是煎蛋的平底锅,我和一班同道在橱窗里陈列着焊出来的玩意儿,一星期内所有东西全部卖光了,那以后我才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上。”他的许多设计很畅销,作品被美术馆收藏,这个唯一的专业教育是朋友一天的电焊密授的人居然成了设计界的明星。而你完全想不到这个炙手可热的大设计师对烧焊的兴趣其实是来源于他几次意外之后的摩托车改造。
“设计师要像一个正经而富有思考能力的商人,也要像一个叛逆的孩子。”汤姆迪克森说。他同时兼任英国著名家居用品零售店Habitat及Tom Dixon设计公司的设计总监,今年还获得由伦敦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年度设计师奖提名。
Jack灯是汤姆·迪克森的代表作之一,它造型简单优美,富有匀称的视觉美感,采用密度较小的塑胶以加强透光度,轻巧却十分坚强,有点燃一室温暖的照明功能,也能当成凳子使用,放上一块玻璃就变身为茶几,当然静静地把它安置在房间一角,它也能充当艺术品的角色。这个1997年的设计已经成为各大设计博物馆都有的展示,是20世纪的设计代表作之一。
“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充满了工业衰退后留下的大量回收材料和工业废料,这些废料成了设计师最廉价的物材,我后来发现原来身边的废料,也能变成金子。”由可循环的废铁看见了椅子和家具的原始线条,于是,我们伟大的汤姆·迪克森便开始了他漫长的设计生涯。对铁这一物料有着特殊宠爱的他,这个永远给自己创造难题的设计师,不久前还和法国历史悠久的服饰品牌Lacoste合作,创造了体现环保理念的生态衫(Eco Polo)和以金属丝和棉制造而成的“铁衣”(Techno Polo),引起设计界的广泛关注,也为这个古老的品牌注入了更青春的气息。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不一定是设计本身,而是一个更整体的创作经验,比如发明、工业技术的研究和销售手段。我会花很多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应该参与到设计的各个层面。我认为现在的设计师太重视设计的外形和自身的理念,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是全能的,对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利用它来改善设计的实用性,外形应该是这些问题解决了之后才出现的。新材料和新科技经常能激发出我的创作灵感。”
就算做生意,汤姆·迪克森也总能迸发出他独特的想法,创新了不少设计行业的商业模式。他曾经利用长条聚酯塑料制造出一张重达50公斤的椅子(Fresh Fat Dining Chair)。由于完全手工制造,所以每一张椅子都不一样,顾客也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订购,满足了客人追求独一无二的心理需求。
今年的伦敦设计节,设计师和发泡材料公司合作,在特拉法加广场放置了几百张椅子,让观众免费索取,成功地策划了一场皆大欢喜的混乱。“那是一次很成功的促销活动,设计行业的商业模式被打破了。过去人们都是在商店或展销会上看见新设计,在这样公共的场所展示设计,不但能把设计带到群众身边,对商家而言也是最佳的展示空间。”显然的,汤姆·迪克森信奉着“好设计就是有人会埋单的设计”。
过去汤姆·迪克森经常和欧洲最具盛名的家具生产商合作,打了不少漂亮的游击战,身份一直是独立的设计师,很不安分,一直到了1997年加入Habitat担任设计总监,改革后把公司由亏损拉回到盈利来。
2002年,这个不愿意安分的设计师又开始想尝试新事物,汤姆·迪克森和大卫·贝格创立Design Research公司,和以Tom Dixon命名的品牌,推出了不少深受欢迎的家居及灯饰用品,不久由芬兰现代主义大师Alvar Aalto于1935年创建的Azlek也被其纳入旗下。“我对传统手工艺一直很感兴趣,Artek的强项在于木家具,我们能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特别是制造木家具的学问。”
从舞台焊接秀起家的迪克森大多数作品的视觉语言都是由对技术和材料的创新运用而获得的。“我从不想我该做个CD架,而是看到一座桥时来了灵感觉得可以做把像桥的椅子。”也许这就是潮流领袖的作风,通过令人折服的创造影响而不是讨好任何人。
肯尼思·科本
设计一种度假的心情
“创意并非突然空降,而往往是熟悉了传统,认清了自己的源头,在这些原有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
宿雾(Cebu)是座繁忙的菲律宾城市,有阳光沙滩也有混乱和吵杂,官方的亚洲米兰称号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宿雾的确出产了不少优质的家具,不少落户宿雾的设计师也在国际间名声鹊起了,而这其间的领头羊毋庸置疑是肯尼思·科本,为菲律宾的家居设计找到更宽广的游牧天地。
肯尼思·科本的工作室(Craft of the island Inc)占地一公顷,很奢侈的建在宿雾的市中心。肯尼思聘用了约250名工匠,编织、打磨、后期品质管理,各忙各的井然有序,完全流水线的手工作业,形成一个别具一格的东南亚家具工厂。午饭时间走访,工匠们正在歇息,打着篮球,追着闹着,十分悠闲的样子,像个自给自足的小部落。
“我们的家具完全靠工人的巧手手工制造,制造出一张牛角包椅大约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一张椅子要打的藤结有时候就多达5000个。” 肯尼思说。
肯尼思能巧妙地将两种相冲的元素混合搭配,比如钢铁和藤麻、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创造出独特的设计语言。面对它们,观察家不再那么肯定,他们会虚心的问:这是不是来自东南亚? “过去很多人总以为我是日本设计师。”肯尼思对此很无奈。
在东南亚,菲律宾的家具制造业一直处于龙头地位,宿雾是其中重要的生产及设计中心,占了菲国出口家具的90%。过去菲律宾生产的家具大多廉价,设计也由买家提供,毫无个人风格,甚至为其他国外牌子做贴牌,没有品牌意识。“我的家具一定要以我的名义出售,也一定要标上出产自菲律宾,这对我们特别重要。我要带我的民族走向世界。”
2001年的米兰家具展,以肯尼思·科本为首的 Movement 8菲国设计团队为东南亚设计打开了国际市场,欧美买家们发现了新大陆。目前Kenneth 的得奖履历已经逐渐显赫,是家居设计界杀出的一匹黑马。除了连续7年入选日本的好设计比赛外,也是入选设计编年册的第一个菲律宾设计师,不久前wallpaper还选他为当代设计的Icon,和Philippe Starck及Antonio Citterio等大师一起获选。
“创意并不是突然空降,而往往是熟悉了传统,认清自己的源头,在这些原有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炎热、潮湿的气候带来了丰富的物料资源,因此来自大自然的木材、麻、藤、竹是东南亚设计的首选材料。“东南亚的家具设计一直给人很民族的感觉,而这民族风也经常和廉价联系起来。我一直很想改变这样的看法,民族特色可以保留,但是再加入一点创意和时尚元素,设计就会与众不同。”作为Movement 8的主席肯尼思对时尚的家居有着更新的诠释。
菲律宾的文化是西班牙、马来西亚、中国及美国的多元混种,设计师自然能由自身丰富的传统中汲取创作灵感。比如他设计的“点心”桌子,灵感就来自中国式蒸笼。但肯尼思认为表面的呈现“当地特色”,只会将自己封锁在更小的空间里。“认识自己的传统很重要,但是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为他们找出新意思,似乎更为关键。”肯尼思较为人熟悉的作品大部分风格统一,有了所谓的签名式。然而在他工作室的展示厅里,依旧可以看见肯尼思作为一个创意人求变的迫切,为传统重新定位的野心。
其实肯尼思·科本本身就是个东西方结合的混合体,出生自菲律宾当地有名望的华人家庭,有着健康的古铜肤色,却讲着一口流利的美国腔英语,37岁的肯尼思像个邻家男孩,自纽约Pratt Institute工业设计系毕业后,便开始了他的设计生涯。
现在公司里摆满了肯尼思的代表作——那张令人联想起早餐欢乐时光的牛角包椅还有现代和传统紧密纠缠在一起的阴和阳系列。肯尼思·科本的设计深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十分的structural,就像你看到一件雕塑作品,就不难想象Santiago Calatrava是他所喜欢的设计师之一。
设计大师 篇7
关键词:包豪斯,设计理念,现代主义设计,现代设计教育
创建于1919年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开始现代设计教育的专业机构。虽然它历经磨难并最终被迫关闭且生命短暂, 但是, 包豪斯的那份曾经的辉煌对于现代设计的兴起与发展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其决定作用与地位无可替代。
而以格罗佩斯为首的一批杰出的大师, 对于包豪斯来说则是其最中心的灵魂和领袖。他们的设计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了包豪斯教学体系的永恒。格罗佩斯、康定斯基、纳吉、伊顿、杜斯伯格、保罗·克里等等, 虽然教育理念的差异使得他们的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个性而不同, 虽然其中有些人的教学思想和方式最终偏离了包豪斯的真谛, 但正是因为拥有了他们, 包豪斯才能那样的与众不同, 光芒四射。
之所以想谈论大师们的教育理念, 目的还是希望能通过回味, 更清晰更深刻的去表明他们曾经满怀的理想和付之心血的努力, 而以此启迪我们自己, 为着我们所热爱的设计和设计教育的事业阔步前行。
沃尔特·格罗佩斯——“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对于包豪斯来说, 格罗佩斯是最伟大的。不但是因为他建立了包豪斯, 创造了它的精神, 还在于其对现代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设计的探索实践中系统性的提出了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教育教学理念——“包豪斯宣言”。
格罗佩斯自身的思想和种种优势对于那个时代的设计和设计教育可能是一种偶然, 但对于格罗佩斯来说, 恰恰是这个偶然, 却成为了包豪斯诞生的必然。在他心中, 包豪斯是其关于社会平等、社会主义理想、团队精神、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以及工匠和艺术家真诚交流协作等思想的实现和情感的表达。成立包豪斯就是格罗佩斯寻求在现实实践中解决艺术、工艺观念与工业革命三者之间矛盾问题的一种尝试,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 他便拟通过兴办设计教育机构来解决这种矛盾。而这一切都融入了包豪斯之中并使得包豪斯的到来变得戏剧而自然, 就这样理想与行动融合于一体使他提出了划时代意义的口号“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为此格罗佩斯又建立了包豪斯最初的设计教育教学制度——“双轨制教学制度”。而这种教学模式的提出也就促成了日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和“工作室体制”的产生。
在格罗佩斯执掌包豪斯的时期, 大体前后分成两个阶段1919年包豪斯成立到1923年是前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格罗佩斯的潜意识里关于包豪斯的思想是主要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乌托邦式的实验性机构, 包豪斯的教育思想充斥着浪漫的理想主义。而因为一战的记忆, 使得格罗佩斯充满了对工业、对机器的反感和排斥, 所以他努力的想将包豪斯建设成为一个以主张非机械化的、比较人格化的、追求行会模式友好合作思想为中心的设计教育实践机构。
于是在其“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理念之下, 格罗佩斯将教学工作陆续的展开, 从课程教学的安排上明确强调了艺术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同的重要性。在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学习中, 学生既要接受造型教师的教导, 也要接受技术教师的指导。格罗佩斯的这种“双轨制”教学理念的目的固然是好的,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产生了问题。由于设计师和艺术家组成的“造型教师”和各种门类工匠技师组成的“技术教师”在教育水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两边互不满意, 且矛盾异常突出不可调和, 最后甚至影响到了学院正常的教学和运作。所以, 后来随着时局的变革, 随着包豪斯自身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 针对包豪斯发展使得格罗佩斯的思想不断的调整和改变, 加之后来部分包豪斯的毕业生加入到了包豪斯教师的队伍中, 这种“双轨制”的方式在1925以后便不再实行了, 而由兼具两方面知识的教授负责全部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 以便切实顺利的实现其“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的精髓。
在从1923年起到格罗佩斯离任包豪斯校长的第二个阶段, 面对着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 和工业进程的步伐, 整个社会的面貌让格罗佩斯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教育思想逐步回归到科学而理性主义的一面。在包豪斯, 原先的那种个人的、行会式的面貌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更接近于现代设计教育的教学思维模式, 指明了设计以及设计教育终将服务于大工业生产的方向。使包豪斯的教育为此后现代设计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面貌。在格罗佩斯离开包豪斯的日子里, 包豪斯对于他来说仍旧是不可割舍的, 以致在其之后的设计和教育生涯之中都一直坚持着包豪斯的精神。最重要的是通过包豪斯以及包豪斯宣言格罗佩斯为我们指明了现代设计的方向, 对于现代设计到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伊顿·约翰尼斯、瓦萨利·康定斯基和莫赫利·纳吉——现代设计教育基础课的奠基人
伊顿是包豪斯在1919年成立之初最早的专职教师之一, 对于包豪斯的设计教学体系、教学观念的形成起到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他对包豪斯的主要贡献是其首先提出了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概念并将其确立和发展。在其教学中强调两个重要方面, 其一, 在教学中强调色彩、材料和肌理等元素, 他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它们, 并重视二维和三维、平面和立体的形式关系;其二, 重视视觉韵律规律和结构规律并通过对古画的分析训练学生, 使其产生特殊而敏感的视觉能力。
通过对伊顿在包豪斯所开设的基础课的延续, 在后来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中, 康定斯基和纳吉等人通过自己所开设的课程不断纠正伊顿在基础课教育方面的偏执和错误, 而将设计基础课引向科学理性的道路。同时他们还把抽象艺术、构成主义等新的思想观念引入了包豪斯, 强调理性思维与技术知识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 他们对于设计基础课在包豪斯教学体系的确立以及日后的发展壮大而功不可没。
在包豪斯所开始的设计基础课为后人阐释了关于现代设计研究与表达的科学方法, 通过对基础课的学习, 使学生了解自己, 并启发他们的创造力, 而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的研究亦能发现设计的真谛即表达设计思想的方法和途径。直至现在, 在设计界几乎所有的设计思想的表达都是来自于设计基础课的内容和方法。按照课程原则分离组合元素以研究和创造设计对象和内容的方法被继承了下来。使后人明确认识到对于设计而言基础课学习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保罗·克利——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
虽然克利也是包豪斯基础课的教师之一, 但其独特的理念让我们需要特别的去关注他。克利在日常的教学和创作中特别关注和强调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 例如音乐与绘画的比较关系等, 这种研究交叉领域的设计思想使得它更应受到我们重视。克利的设计和教学更注重视觉的感受, 强调人的各种感觉与创造性之间的关系, 且赋予基础课中被研究的构成视觉效果的元素以心里内容和象征性, 同时强调形态元素的相互关系, 并认为正是这种相互关系才使元素有了意义。
克利的这种神秘而微妙的想法在今天来看仍然十分的先进, 这种观念启迪着后众, 明示了设计需要走出仅从视觉艺术出发而创作的小圈子, 为后人开拓了设计创作的视野, 指引后人力求从更多更广扩的世界里去寻求设计的灵感和内容。而即便是今日, 众多的设计者也未必可以清楚的理解和达到那种境界。
米斯·凡·德·罗——“少就是多”功能主义的美学思想
米斯凡德罗是世界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设计先驱之一, 他是同格罗佩斯一同成长起来的设计大师, 也是德国工业同盟的重要成员, 作为包豪斯的最后一位校长, 在其接任包豪斯校长之职后, 努力肃清校内的混乱, 力求将其恢复成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坚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教学体制改革之上, 希望能通过其热爱的建筑设计专业将包豪斯重新凝聚成一个纯粹的设计教育机构 , 并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 , 虽然最后包豪斯还是被迫关闭了, 但米斯本身对于现代主义设计和设计教育的贡献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
他的一生主要精力都用于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并亦有不少经典的家具杰作。其所倡导的“少就是多”的主张重新定位了我们视野中的建筑的定义, 是现代主义建筑与设计的经典理论。为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创立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创作空间。而其中所包含的“功能主义”的精神, 也成为近代设计领域的主流思潮, 为其后的设计师所敬仰和效仿。
对于米斯来说曾经的建筑形式对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 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今天”。这种前卫的建筑与设计观点显得十分突出。从他的作品和著作中我们感受到得是全新的设计理念, 在当时米斯的思想是这样出奇的纯粹, 而不像其很多同时期的大师那样对旧有工艺美术和建筑样式充满着留恋。设计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实用功能, 其设计中的一切因素都以满足现实中实用的功能而存在。
“我们不考虑形式问题, 我们只管建筑。形式绝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 它只是结果。” (1) 米斯以功能为目的的理性主义的设计思想, 带给了我们新的建筑面貌和新的建筑美学体验, 在米斯这里设计对象的形式只是因为其功能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偶然, 大量运用钢架结构和幕墙玻璃的摩天大楼, 不断的出现在大都市的天空, 与之前的建筑相比它们是那么的不同而特别。从他开始, 此后的所产生的大量优秀的设计作品因受其影响, 设计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此后的设计思潮从以形式为主逐渐过渡到了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阶段。
包豪斯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的伊始, 从诞生到被迫关闭的短短的15年里曾经汇聚了大量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 为了实现各自在设计领域的理想, 对包豪斯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也许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使某些人的主张甚至威胁到了包豪斯的存在, 但他们任何一个人的初衷都是为了自己所热爱的设计艺术事业在努力奋斗, 都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在包豪斯作用下, 他们每个人的思想精髓都是那么的闪耀, 每一个精彩的思想或理念都给现代主义设计和设计教育事业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启示, 并引领我们不断的去探索设计艺术和设计教育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设计教育艺术大事典》朱铭、奚传绩.山东教育出版社.
[2]《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设计大师 篇8
会议在HOUSE VISION干事原研哉、综合地球学研究所教授村松伸的主持下进行。会上, 来自中国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北京大学副教授王昀、中国建筑装饰集团设计研究院环境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张静, 分别就“中国住宅户型演变及影响因素探讨”、“建造现代的家居”、“中国精装房的发展趋势”的话题, 分享了中国的住宅实情。
下午, 来自日本的都市再生机构 (UR都市机构) 泷川光是、建筑评论家植田实、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难波和彦、东北艺术工科大学副教授马场正尊、东京大学特任副教授藤本壮介等日本专家, 针对“日本住宅小区的变迁”、“建筑师们的住宅史”、“一体空间住宅的历史形态”、“东京翻新”、“对未来家园的思考——新型住居的建造方式”等话题, 分享了日本的经验。
HOUSE VISION干事原研哉大师介绍, 集结亚洲有识之士的力量, 以各自独特的文化、生活背景为基础, 交流和构想适合本土的未来愿景——这是推进“HOUSE VISION IN CHINA”项目的初衷。从西方学习到合理主义与设计思想的我们, 在对西方文化表示尊重的同时, 更要时刻意识到亚洲的未来绝不是套用西洋化模式。
原研哉表示, 日本的“HOUSE VISION”作为一个模板, 让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地区的房地产商、政治要人、建筑家、学者了解其内容, 并让“量身定制”式“HOUSE VISION”有机会面向各国展开。清华大学周燕珉教授介绍, 我国的住宅建筑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很快, 特别98年之后的住宅改变很大, 期间也经过了很多“波”, 从开始的“特别小、特别少、不够用”到后来的大量建造、大户型、豪宅, 最后被政府收回变成小户型, 到符合更多人需求。但由于土地的价格特别高, 即使是小户型也做不到, 大家还是买不起, 后来政府就开始做廉租房、保障房, 目前的阶段正处于大量建造保障房的时期。但是我国的住宅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比如国家规定不可以买二套房, 每个家庭只能买一套房, 买二套房的时候就不给支持或者是限制购买二套房, 这对住宅市场有很大的打击。
作为目前亚太地区最大的卫浴家居生产基地的持有者——唐山惠达集团亦派出代表出席了本次中日建筑设计大师交流的盛会。惠达集团中国区大项目事业部总经理蔺志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亚洲各国的文化源远流长, 只有在赏味各国固有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地构建未来家园的形态。目前, 惠达研发的很多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设计中处于领先地位, 先后获得了450项设计和工艺国家专利。在公司拥有百余名精英产品设计师团队的同时, 和国内清华、青岛等工业设计机构有着长期的合作, 还与日本众多专业设计大师、意大利的设计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出席本次中日设计师盛会, 就是应我们“亚太设计师联盟”成员的邀请而来。
设计大师 篇9
1.肯尼迪总统图书馆
这座为了纪念已故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图书馆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图书馆倚海矗立,是一套由一个圆台形建筑,一个似长方形又似三角形的竖体建筑和一个横长条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2.玻璃金字塔
贝聿铭在设计中借用古埃及的金字塔造型,并采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仅表面积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能为地下设施提供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了极大成功,享誉世界。这一建筑正如贝聿铭所称:“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另外值得称赞的是,金字塔的塔身总重量为200吨,其中玻璃净重105吨,金属支架仅有95吨,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业内人士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3.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
贝聿铭用一条对角线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西北部面积较大,是等腰三角形,底边朝西馆,以这部分作展览馆。三个角上突起断面为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体。东南部是直角三角形,为研究中心和行政管理机构用房。对角线上筑实墙,两部分只在第四层相通。这种划分使两大部分在体形上有明显的区别,但整个建筑又不失为一个整体。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仅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4.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术馆的每一部分分均体现了设计师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形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充分表现出贝聿铭匠心独运的智慧。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条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5.香山饭店
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用简洁朴素、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作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整座饭店凭借山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间,内有十八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平方米,阳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舒适。“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曾经这样介绍香山饭店的设计理念。香山饭店的建筑设计在1984年获得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
6.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办公楼
设计位于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之中的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对贝聿铭来说是个挑战,因为常规设计的建筑放在群山之间如同玩偶。为了获得灵感,贝聿铭走出事务所,在山野之中日夜宿营,体验崇山峻岭和灿烂星河。他甚至深入岩穴生活的印地安人遗址,发现以山岩砌筑的塔形建筑物丝毫没有在群山面前的渺小感,并由此有感而作,就地取材,最终建成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办公楼。其色彩、质感与辽阔的大山背景浑然一体。委托方负责人赖特赞誉:“我们从不建造一座位于山上的建筑,而是建造一个属于一座山的建筑。”
7.香港中银大厦
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手法。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形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结构上,整座建筑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强混凝土柱支撑,由三角形框架将建筑的压力转移到四根柱子上。中银大厦外形像竹子般“节节高升”,象征着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象征长城,代表中国。楼高70层的中银大厦以一种挺拔俊逸的态势直指蓝天,成为当今香港的象征。
8.德国历史博物馆
设计大师 篇10
一、室内设计的流程与表现方式
室内设计的流程一般可分为资料收集、构思立意、功能分析、空间形式确立、整体考虑与调整五个方面[1]。
(一)资料收集
包括设计对象,与户主的沟通了解,如职业、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兴趣爱好等。
(二)构思立意
设计的核心,即“意在笔先”,有一个好的构思与设计的定位,胸有成竹的进行设计可以给设计的方案更多号的选择。
(三)功能分析
要求设计师有较强的全局整体观念和细部处理的能力,分析使用性质、人员规模、活动范围、人流路线、视觉效果、技术设备等问题。
(四)空间形式的确立
包括空间的形状、大小、分隔方式等。确立最后的空间形式。
(五)整体协调、局部调整
即在方案形成后的反复推敲与修改。
根据室内设计的流程,确定了室内设计的表现方式,设计师需要表达出设计的概念意图,这就需要图纸的帮助,图纸是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语言”,它是设计思想的传递与表达。图纸的制作离不开软件,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需要用到1-3种软件作出图纸,传递设计思路,其中包括各个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施工图,这些二维图纸的表现方式可以准确地表现出空间对象的形状尺寸与比例关系。除此之外还有室内设计中最直观的体现—透视效果图,效果图是对二维图纸的一种“翻译”,让人们更为直接的了解室内设计师的最终的设计结果。作为最重要的效果图的表现,三维软件的应用就是辅助设计最重要的一部分。
二、效果图的制作
对于这样一门与人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的设计学科来说,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效果图,无疑可以得到极好的展示手段和效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手绘效果图,计算机技术在广告制作、影视制作、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城市规划、园林景观设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制作效果图最常用的软件是3Dmax、草图大师等三维软件。
效果图制作的流程可以分为两步:建模和渲染。在室内效果图的制作中,根据CAD所绘制的平面图,导入三维软件之后可以根据线条等建立起表示室内轮廓线的模型,如墙体、家具等配景可以使用三维软件自带的模型库,也可以调用其他场景里的配景,也可以使用PS进行后期合成。建模的好处对于以前的手绘效果图来说是巨大的,手绘的效果图只有一个特定的视点,而建模则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观察模型,换句话说,建立好的模型可以出无数张不同视觉的效果图。渲染渲染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技术的着色模式来是模型达到照片般的效果,会使模型看起来更加真实,能显示出纹理贴图、光源影响甚至阴影效果。在效果图的制作中,一般会使用VRAY插件给模型进行渲染从而让模型更加真实。
三、草图大师Sketch up的特点
在室内设计所使用到的三维软件中,3DMax是使用的较多的一种软件,而另一个新型软件在现在的制图中也被广泛的利用,那就是草图大师(sketch up),在以前,作为小众软件的“sketch up”很多人都没有接触过,而现在,它已经成了很多室内设计师的必备软件,它与传统的3Dmax软件有相同的部分也有本质上的区别。
与3DMax一样,草图大师也是一个建立模型的三维软件,这个软件看上去极其简单,也非常容易上手,但它有着惊人的表达效果。它可以快速又方便的建立起三维模型。之所以叫做草图大师,是因为它里面自带的多种草图画的风格,让建立起来的模型具有各种各样的草图效果,如喷绘、记号笔、黑色钢笔。红色钢笔等。这些效果可以成功将建立的模型生动地转化为一种手绘的风格。这是非常具有设计感的一种样式选项。草图大师的建模方式是使用这个软件中的灵魂—推拉工具。即把一个面拉成一个体。这样的建模方式类似于3DMax中的多边形建模。对于这样的建模方法一定要遵循一种原则:点生成线,线生成面,面生成体。遵循这样的原则,建模变得简单而快速。因为它的操作不会成为障碍,这就使得设计师可以专注于设计本身。它界面的人性化和可视化,也使得这样一个软件具有更强的亲切感。以及它内部的准确定位阴影和日照,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和时间实时进行阴影和日照分析对于新手来说是非常不错的建模选择,可以很快的上手,方便快捷。在渲染方面来说,VRay也有适用于草图大师的版本即VRay For Sketch Up.但因为草图大师自身没有渲染系统,灯光及材质,所以即使是有VRay,它也很难将这些表现运用得像3DMax一样完善和真实。所以从渲染方面来说,草图大师是远远比不过3DMax的。但它方便的建模还是赢得了许多设计者的喜爱。[2]
四、草图大师(sketch up)的优势
(一)建模方面
草图大师以“草图”的特点,在制作效果图的过程中的最大优势就是快速建模。并且模型直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模型效果,所以在建模方面,草图大师可以说是完全打败了3DMax。在室内设计行业中,室内设计师有时需要快速展现大致的设计效果时,它就显得尤为实用。总结来看他们的建模区别在于建模概念上:SKETCHUP以面为主要编辑对象,可任意成组和分解.3DMax以体为建模对象,编辑须在体中进行,但也是对点线面的编辑。由于这两个软件自身的优缺点的比较,在高版本的3DMax与草图大师之间就出现了这样的联系。我们发现,使用草图大师建模,再使用3DMax来渲染无疑会减轻许多操作者的负担。特别是对于一些设计的新手来说,使用草图大师建模方便快速。草图大师8.0专业版中,就出现了将模型导出为3DS格式的文件,再将这样的文件导入到3DMax中去,这样的强强联手无疑解决了很多问题。
(二)阴影效果方面
除此之外,在光线的表现方面,草图大师的光影效果可以模拟出一年365天、每年12个月中的每一天甚至精确到分钟的日照效果,设计师可以根据建筑所在地区和时间进行阴影和日照分析。而这样的效果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即可达到,即点下阴影的开关,调节需要时间的日照即可。在3Dmax中要表现出光影效果需要复杂的灯光系统和渲染设置,在时间效率方面,草图大师无疑是出类拔萃的。
(三)模型组件方面
在室内效果图的制作中,经常需要一些配景,如人物、植物等。草图大师中的2D组件是它另一个巨大的优势,将2D组件导入并切换到顶视图时,人看到的组件是一个二维的片面,但在旋转视图时,这个片面却总是面向设计者。这样的效果可以在大型场景中合理的节约电脑内存,不至于在使用配置中低端电脑时出现太卡或显示不完全的问题,合理的使用2D组件可以减少模型大小,又可以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模型的效果。在工作的时候就可以事半功倍。
(四)其他方面
除了上述的优势之外,草图大师还有许多制作效果图时比3Dmax强大的优势,如快速生成任何位置的剖面,使设计者清楚的了解建筑的内部结构,可以随意生成二维剖面图并快速导入Auto CAD进行处理;自带大量的组件库,如门,窗,柱,家具等组件库和建筑肌理边线需要的材质库;轻松制作方案演示视频动画,全方位表达设计师的创作思路;简便的进行空间尺寸和文字的标注,并且标注部分始终面向设计者。
五、结语
在科学技术越来越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是不断在进步的。作为设计师,不但需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做图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各项技能的提高。这样,才能够在设计的海洋中站稳脚跟,不被世界淘汰。同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计算机技术发展是空前绝后的迅速,设计师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探索与发现新的东西并使用,使用最方便快捷的技术,创造出更多人类舒适的家。
参考文献
[1]董万里,许亮.环境艺术设计原理(下).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7.
飞机设计大师的平凡世界(下) 篇11
顾诵芬是1986年从沈阳调到北京,担任航空工业部第二届科技委副主任的。2009年,沈阳市总工会举办“感动沈阳60年——劳动功勋”评选,601所推荐的仍是顾诵芬。9月23日,评选活动揭晓,包括顾诵芬在内的60名劳模榜上有名。23年过去了,顾诵芬的美好身影仍然没从601所人的心目中抹去。
有人曾回忆一件小事:上世纪70年代,按照当时规定,全所各单位人员都要定期到新台子农场轮换参加劳动。有一段时间,已是副总设计师的顾诵芬也与大家一道在农场参加育秧劳动,和大家共睡通铺,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早晨,院里围着一大群人,正在看着两个人在房顶上摆弄烟筒。原来是屋里炉子不好烧,向屋里倒烟。这两个人中就有顾诵芬。当他踏梯子爬上房顶时,有人起哄说:顾总是气动力专家,调整烟筒这个难题应该请他解决。劳动结束后,晚上大家坐在一起谈体会。那一天,大家异口同声对顾诵芬在劳动中的表现提出表扬,有人称赞他是“人民的气动力专家”。顾诵芬听出来是说他上房顶调整烟筒的事,笑着摆摆手说,你们没听人家老师傅说吗,上房踩坏了好几块瓦。顾诵芬就是这样一个人,工作中不仅不摆资格处处带头当先,而且随和平易,即使受到揶揄,也从不和人计较,有着很好的人缘。
从1961年601所成立到1986年,顾诵芬在沈阳的塔湾工作生活了25年。许多同志在文章中回忆:顾诵芬同志曾多次出国,却没有为自己买什么高档家用电器设备。为给国家节省外汇,给他的补助他都回来上缴国家。有人建议他应买一部好的电视机,他说任务这么重,工作这样忙,哪有时间看电视。他在市内各厂所搞协调经常是骑自行车;去外地出差回来也经常乘公共汽车。有人问他为什么不要车?他说还是为国家节约点能源吧。国家财政有困难,他积极带头购买国库券;有位同志家里遭火灾,他慷慨解囊;他还多次把分得的科研成果奖全部交了党费。直到2009年7月,在集团公司组织的“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缴纳特殊党费活动”中,他一次就缴纳了12000元。他的基本原则就是:“多做工作,少拿钱!”
601所的同志都知道顾诵芬对一位名叫孙新国的技术人员的关心:孙新国是1964年北航气动力专业毕业分配到所气动力室工作的,他在顾诵芬的指导下从事操纵稳定性专业工作,工作勤勤恳恳,曾到英国宇航公司BAE学习,业务很优秀,顾诵芬很喜爱这个年轻人。1990年春节前后他不幸去逝,当时顾诵芬已调到北京工作,听到消息后非常悲痛,时过不久孙新国的爱人也离开了人间。顾诵芬的心里始终惦念着孙新国。601所的同志到北京来看顾诵芬的时候,经常会有人从他那里领受一个任务——带一个装着厚厚一叠钱的信封转交给孙新国的家人,开始是给他的妻子,后来则是给他们的孩子。顾诵芬除从经济上予以接济外,还对他们的学习、工作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所党委、所领导写信叮嘱。在顾诵芬的关心下,孙新国的两个儿子健康成长并都在所里安排了工作。
顾诵芬虽然离开了塔湾,但仍然密切关注着塔湾、关注着601所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601所首席专家杨凤田说:1988年后我在主持研制的歼8D、歼8H、歼8F飞机研制过程中,每每遇到技术关键都得到了顾总的关切和帮助。工作中我和顾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既是我的教师,又是我的兄长,更是我的好朋友。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可以不夸张的说,他是除了我父母以外对我的成长影响最大的人。
塔湾,给顾诵芬留下了欢乐,同时也给他留下了遗憾和一丝伤感。然而当他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仰望蓝天,看着成队的战机凌空飞过,在威武雄壮的轰鸣声中,他可以为自己曾经在塔湾的那一段生命而欣慰,为至今还生活工作在塔湾的人们感到骄傲自豪。
追求淡泊宁静的心理境界
顾诵芬获得奖励开始于1962年12月,在601所设计组长的岗位上,“因工作积极完成任务好,经所首长批准给予书面嘉奖奖励。” 1963年12月,经所首长批准给予通令嘉奖。到了1983年,顾诵芬所获奖励的等级出现了明显的跃升,获得“五一劳动奖章”;1985年,因歼8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11月,获航空航天部最高荣誉奖“航空金奖”称号??
顾诵芬收获着越来越多的荣誉和奖励,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及各种学会、协会和社会团体、学术组织的理事、委员、主任??诸多的桂冠和头衔加在了顾诵芬名字前面,面对这一切,顾诵芬保持着冷静和自持。
在科技委,顾诵芬的身边工作人员说过:顾总多次推掉名目繁多的担任顾问、名誉主席这样的邀请,他希望把更多的时间拿来学习钻研、看书、看杂志、上网搜集科研方面的信息,或处理与飞机设计、航空科研有关的工作。他和吴老(吴大观)在科技委工作这么久,有多少次将外单位寄来的评审费、审稿费退回,我没有记录,因为这在我们工作中已经是常态的。
与此相反,他对这种像潮水一样的荣誉、奖励、名誉、地位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我们从顾诵芬的《重读科研十四条》一文中,可以找到他的这种心态的诠释:
“当然现在没有政治运动了,政治学习也很少了,甚至于过去科研机构的清扫环境也都有专门的清洁工干了,应该说保证科技人员科技工作时间已不存在问题了。可是自己切身体会近些年来真正用于科研工作时间越来越少。我们的“六分之五”大概是各种成果鉴定会、方案评审会以及各种职称评定等。
“就科研成果来说,近几年往往能评出几百项国家级成果,而国家级成果又是由几千项的部门成果评出来的。这样有时候就需要参加几个层次的成果鉴定。另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奖励,这些又都与成果鉴定有关。鉴定成果根据上面的要求有一定的程式和文件要求,申请报成果的科技人员要准备好一系列的文件、表格,而且还要复制数十份之多,参加鉴定的专家少则5人,多则10人。一般会议至少一天。为了能将人家好几年的研究结果肯定下来,用半天、一天的时间是不可能做到的。为了做好这样的工作,不得不在科研机构中再设一个过去所没有的管理部门———成果办。成果鉴定工作要占用科技人员大量的科研活动时间,而且也可以想象到要花去多少宝贵的科研经费,而评得的成果项目虽然很多,据统计能转化为生产力的百分比很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很少。成果已成为科技人员晋级、奖励甚至分房子等的依据,所以非评不行,而且越演越烈。
“回想建国初期6年当中,才评出了钱学森同志的《工程控制论》等三项成果,而这些成果确实对我国的科技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钱学森同志《工程控制论》的出版推动了我国自动控制的发展。至于部门的成果,就航空工业来讲,新中国建立后5年也只评了一项,即一级工程师咎凌同志领导的科研小组,在国外封锁条件下,利用国内市场能获得的元器件,装出了引进不到的闪光测速仪。这一成果为支援抗美援朝的空军,造出了大量的陀螺仪表和瞄准具,贡献确实是显著的。
“改革开放之初,报上曾登过有人提议要给华罗庚先生的一部新的数学著作评奖,华先生坚决不同意,他说要在使用中考验一段再去评。而我们很多科技人员往往工作还没有做完就申报成果。现在这种形式主义的成果鉴定,确实还需要研究进一步改革的办法,不要让我们科技人员的精力消耗在这种形式主义的成果鉴定上。科研成果就是科技人员科研工作的终结,科研工作开始下达任务的单位应该有明确的技术要求,完成了这项工作,应该由下达任务单位来验收。这是正常的科研工作程序,没有必要件件都要奖励。报得上国家奖励的,应该是极少量,而且间隔时间要长些,决不能年年都搞。
“至于方案评审的问题,也不宜召开大量不了解情况的人的短期评审会。因为工程方案的最终技术责任还在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决不能把自己的技术责任推到评审委员会身上去。评审委员会只凭1?2天功夫就了解方案的全貌,一般来说是做不到的。至于决策机关不相信总师,非要找一帮人帮他把把关不可,也是流于形式。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方案主持人和总师对那些问题没有把握,就去找有关的专家去讨教。形式主义的项目评审会也应尽量减少。
“关于职称评定,按正常就是直接领导者应负的责任,直接领导者不该将这种工作推给不相干的人去作,因此建议职称评定也应少开那些不直接相干人组成的评审会。
“总之,我们应尽量减少形式主义的东西,建立真正科学的评价体系,让科技人员的时间不要再浪费在形式主义的评审会议上。我们不仅看到他对“时间”和时下“科研成果鉴定”、“方案评审”等活动的看法,更可以看到他淡泊名利,以平常心看待名誉、金钱、地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
作为两院院士,在当前社会转型期,他坚持专精于自己的学术领域,心无旁骛、专心治学。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中国传统的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德和真正共产党员的崇高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
顾诵芬献身航空工业60年,至今仍然像一颗长盛不衰的青藤,在航空工业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曾说过,徐舜寿、黄志千这一辈人,就是为祖国和民族的飞机设计事业而生的,一心就是要为国家设计出好的飞机来,他们尽心尽力了,但留下了太多未能如愿的遗憾。当年,顾诵芬就是抱着这种神圣的责任感带领前辈和兄长们培育的那支集中着中国最优秀飞机设计师的队伍,前仆后继来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调到科技委退居二线后,他的这种责任感仍未从肩上卸下,他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密切注视着世界航空技术发展的方向,不仅对自己所从事的气动力专业紧密追踪,又掌握了综合航电专业,而且有了深入的研究,为缩短我国与世界航空强国的差距做出了贡献。
近些年,虽年至耄耋,体有不及,但他还是每年翻阅大量新出的航空技术书籍,遇到对现在工作有用的书籍、刊物、资料,就组织或请人翻译。顾诵芬说,我现在能做的也就是看一点书,推荐给有关的同志,有时也翻译一些资料,尽可能给年轻人一点帮助。他像一个春蚕,在一缕一缕地用余热吐着闪亮的青丝,在编织着我国航空事业未来璀璨的梦。
设计大师 篇12
——题记
2014年10月29日, 北京市建筑工程装饰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人们在祝贺北京建工装饰发展史上的这件大事、喜事的同时, 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公司所拥有的两个设计室, 这两个设计室分别在两位设计大师的带领下, 始终坚持在“追求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道路上前行, 为公司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业界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两位大师级人物一老一少, 年长的叫李俊瑞, 年轻的叫张伟。
在北京建工装饰集团成立之际, 记者有幸访问到这两位大师, 虽然交谈是闲聊式的, 但他们点点滴滴的谈话片断, 却折射出了他们光彩照人的设计人生。
“属于生活的设计才能触动心灵”——李俊瑞
开弓没有回头箭
李俊瑞大师心地很阳光, 他的话匣子一打开, 就向记者谈起了自己刚跨入设计行业的窘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 北京昆仑饭店是我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和管理的五星级饭店, 当时李俊瑞是参与昆仑饭店室内设计的一员。在此之前, 他从来就没有见过五星级饭店是个什么样, 只是在书本里读过五星级饭店的标准和设计规则, 因此他显得十分迷茫, 尤其在当时材料供应商缺乏的情况下, 甚至不知道饭店的地毯、壁纸该去哪里购买。
后来, 甲方安排他们到深圳接洽装修材料供应商, 有一天他看见一种非常漂亮的材料, 问香港商人是什么, 商人告诉他们是壁纸, 这他们才第一次知道装修有壁纸这种东西。当时香港人带来很多的装饰材料样本, 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
李俊瑞是个开弓没有回头箭的人, 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 决心要在建筑装饰领域学有所成, 一展身手。至今, 李俊瑞还保存着一本1980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油印的喜来登酒店设计标准手册, 这本油印手册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可谓是设计“圣经”, 而李俊瑞他们就是“圣经”的“布道者”, 也是时代前行的开拓者, 在中国装修设计行业中步履艰难地前行着。虽然当时的装修设计行业举步维艰, 但终究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非常成功地完成了北京昆仑饭店、北京城市宾馆、北京保利大厦等大型工程项目的室内设计。尽管当时这些工程设计他们所付出的心血要比现在多出十倍、百倍, 但毕竟成功了, 为当时如同一张白纸的中国建筑装修设计行业, 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设计要源于生活呈现艺术
我们采访李俊瑞大师的这天国庆节刚过, 李大师特意给我们展示他的国庆节餐桌布置照片。常青藤、鲜花、水果……各种元素各种颜色就这样被李大师搭配在一起, 看上去满眼的秋天色彩, 节日的氛围。9月28日, 还在上海出差的李大师就在微信的朋友圈中发出了国庆节餐桌如何布置的草图, 引起了圈里朋友的极大兴趣。30日上午, 李大师回京参加某个晚会以后就直接奔往北京东四环花卉市场, 购置需要的鲜花。当天晚上, 他就专门在家布置节日餐桌, 常青藤、鲜花、水果、蜡烛、台布……每一种物品都是精挑细选, 每一处搭配都是精心处理, 每一个角度都在灯光和烛光的映衬下相得益彰, 让每一个坐在这样一张餐桌前用餐的人都可以感受到浓浓的秋天的味道, 在秋天的味道中享受美食。为了让朋友们分享生活的美感, 他详细说明餐桌如何摆放, 鲜花如何分组, 水果的颜色如何与常青藤搭配……
“这不仅仅是一张节日的餐桌, 而是要让身边的人知道如何热爱生活, 如何对生活抱有一颗炙热的心。千万别以为他仅是一个人的个人爱好, 作为设计师, 处处让人体会到生活之美, 应该是你的职业本能。”李大师娓娓道来。
这十几年间让李俊瑞感动的设计非常多, 之所以感动, 他说:“因为这些作品都是贴近生活、精细得让人深深感动的设计。”他认为:“设计要源于生活, 呈现艺术, 关键在于你用不用心, 用心了, 你就会天天去研究它, 眼睛会随时观察生活, 手边要不离开这支笔, 永远记录着。”
刚说到这, 他的电话响了, 接完电话他便解释说:“我昨天出差回来, 晚上便给我的团队做了一锅红烧肉, 这会儿要让他们都去饱尝一顿。”这话又使我们得知李俊瑞还是一位厨艺高手, 他还曾经给北京电视台特别录制过节目来分享美食的做法。“其实设计与做菜是相同的, 用什么材料, 用多少、什么时候下锅, 火候怎么掌握, 这些道理都是相通的。”
上帝对他关了一扇门又打开了一扇窗
1982年, 李俊瑞供职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后, 产生了无所适从的感觉, 因为当时的中国装修设计行业可以说仍是一片空白, 虽有很多空间可以发挥, 但他却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压力越来越大, 事业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做设计需要开拓眼界, 可什么时候单位才能派我出国学习设计?”李俊瑞常常这样问自己, 走出去看看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于是他又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决定:自学英语, 出国深造。
当时, 李俊瑞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他说, 在英语面前, 我就像文盲, 我不认识它们, 它们不认识我, 而出国会英语是第一关, 于是下定决心学习英语, 每天下班后, 骑车去清华大学或者北京外交学院学英语, 一学就是一年, 风雨无阻。
李俊瑞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开始积极地申请国外学校, 他给美国的一所大学寄去了自己的设计作品和申请书, 不久之后, 收到了答复, 非常幸运地成为该大学当年唯一一个对国外学生一年提供全额奖学金的中国学生, 同时, 要求李俊瑞把托福考试成绩寄过去, 当年7月份准备入学。
收到邮件后, 李俊瑞欣喜如狂, 可欣喜过后无奈地发现, 当时的他根本没有托福成绩。因为当时的中国考托福人特别少, 所以在中国是每两年才有一次托福考试, 而李俊瑞还没有等到托福考试的到来, 只好非常遗憾地拒绝了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
所幸的是, 上帝对他关了一扇门, 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就在这时, 有一个朋友告诉李俊瑞, 他有一些朋友去澳大利亚读书了, 建议他可以先去澳大利亚学习英语, 学会英语后不管是去美国, 还是留在澳大利亚, 都有好处。当时, 已经迫不及待想出国的他, 马上行动给澳大利亚的悉尼TAFE工艺学院递交了申请。学校回信说, 随时可以入学, 学校有一个预科英语, 读完预科正式入学。但这个时候不管是美国, 还是澳大利亚的学校, 入学都需要一个经济担保人, 用一部分财产做抵押, 这让他为难了。
正当他苦恼的时候, 他的一个朋友告诉他说:“我们家这几天刚刚有一个海外回来的阿姨, 要不跟阿姨说说, 看能不能让她帮帮忙?”对一个素昧相识的人, 请求帮忙, 李俊瑞把握并不大。
没想到热心的朋友几天后带来了好消息, 说那位阿姨想见见他。于是李俊瑞带着作品去拜访了这位阿姨, 阿姨看了作品很高兴, 答应帮助他。后来阿姨告诉他名字的时候, 尤其是说到她的父亲的时候, 李俊瑞惊得差点没坐到地上去。原来这位阿姨不是一般的人, 而是大名鼎鼎的大画家司徒乔的女儿——司徒琳达。
得到贵人相助之后, 1988年李俊瑞顺利地飞赴澳大利亚悉尼学习英语, 一年之后顺利入学, 同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又与他拥抱了。1989年澳大利亚宣布, 在1989年6月20日之前进入澳大利亚的中国公民无条件地永久居留, 李俊瑞不费力拿到了澳大利亚的绿卡, 不再为去离的问题而担心。1990年, 澳大利亚悉尼TAFE工艺学院毕业后, 他直接进入了专门做室内设计的澳大利亚ROCK公司上班, 一干就是8年。
在澳洲学习的经历让李俊瑞深刻认识到, 要想做一名好的设计师必须具备两点, 即:设计师的生活资历和专业技能。“那么, 设计师应该如何提升你的生活资历, 那就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你都应该去了解。另外就是专业技能, 如果设计师对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材质表现力、风水电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及规范你都了解, 那么你的专业技能就能算很高了。”李俊瑞解释道。
“五个一工程”与“三个超强”
瞄准做一个好的设计师的标准要求, 李俊瑞对他的设计师团队要求做到“五个一工程”和“三个超强”。“五个一是什么呢?一月一本书, 一周一笔记, 一人一专题, 每天一张速写, 一天一小时外语学习。只有持续学习, 坚持读书, 才能提高一个设计师本身的素养;只有一周做一个笔记, 用自己的语言将所读的内容概括出来, 这样才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只有每人研究一个专题, 你才能在吊顶、楼梯等其中一个领域成为百分百的专家;只有每天一张速写, 才能提高设计师的专业水准, 这是看家本领;只有每天坚持学习一个小时外语, 才能让设计师在接触外来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时候更加得心应手。”“只有做到了‘五个一’, 才能做到后面的‘三个超强’, 就是超强的理解力, 超强的表现力, 超强的沟通能力, 这‘三个超强’非常关键。设计师应该在与甲方沟通时, 就非常清楚他的生活经历、审美趋向、设计标准、投资额度, 像中医“望、闻、问、切”一样, 不仅仅需要诊断出病情, 还要对症下药, 环环相扣。”
杰出成就奠定他业界不可动摇地位
在澳洲的十年, 李俊瑞参加了很多社团, 参与了许多公益活动, 无条件地帮助老年人、孩子和社会上需要救济的人。“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这句话李俊瑞重复了几次, “澳大利亚为我的学习提供了很多东西, 我也要在那个国家尽力回馈。”1996年6月20日, 澳大利亚移民部部长为李俊瑞颁发了社会杰出成就奖银质奖章。
1998年, 澳大利亚ROCK公司接手了上海东方大厦的室内设计项目, 需要派遣一位了解中国的人主持工作, 李俊瑞毫无疑问成了最佳人选, 于是李俊瑞开始回国主持设计工作。此时的中国, 与他十多年前离开的中国相比, 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 装修设计行业也从举步维艰进入了飞奔的跑道。嗅觉灵敏的李俊瑞, 看到了中国装修设计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于是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回国。
1998年回国后, 没有回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而是进入了北京建筑工程装饰有限公司, 开始利用多年的实战经验和国外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承接了北京地铁13号线车站、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包头机场、天津海滨国际机场、内蒙古乌兰察布机场、北京朝阳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天坛医院、海军医院、鄂尔多斯会展中心、北京金悦食府、国家大剧院改造工程、北京市建工发展大厦等一个又一个大型设计项目, 在大型公共空间室内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同时也奠定了他在中国室内设计行业不可动摇的地位。
李俊瑞记得, 接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管理和施工图设计的那段时间, 9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巨大的工程量和事无巨细的操劳, 让前额的头发迅速地多出了许多白发。宝剑锋自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2009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项目, 为李俊瑞夺取了当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设计金奖, 付出有了收获。然而中标的过程远非言语表达得如此轻松, “经过148家的竞争, 淘汰到48家, 入围12家, 李俊瑞带领的团队最终中标。总共八项指标, 七项第一, 一项第二。所有竞标团队中, 我们的人数最少, 只有十几个人, 其他公司都有五六十人, 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工作。”李俊瑞额前的一缕白发就是在这个项目的投标过程中生长出来的, 对项目负责, 对甲方负责, 对自己团队成员负责, 这些责任沉甸甸的一直都在。也正是由于这些责任的存在, 还有那颗一直感恩的心, 才让一个个作品都异彩纷呈, 硕果累累。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张伟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 不似为欺世。”齐白石对于绘画的描述如此, 在张伟工作室的设计也是如此。而要达到这似与不似之间, 需要的是疲惫的身躯, 兴奋的大脑和观察的眼睛。
张伟, 这个名字在中国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名字, 但是如果你遇见的是北京建工装饰集团的总设计师张伟, 那这个张伟可能会是你所认识的众多张伟中最为传奇, 最能让你一直听他讲述自己经历的一个张伟。
功夫在诗外
张伟, 北京建工装饰集团总设计师。站在人群中, 他一米八以上的身高会让你轻易找到他。上中学时由于俄语突出, 获得保送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的资格, 又因为担任乐团队长及独唱, 并且有拉大提琴的特长, 获得清华大学特招名额。虽然这是两个极佳的选择, 但张伟从个人对专业兴趣的角度出发最终选择进入了海淀走读大学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系, “因为我想做设计这个行业, 它的建筑系老师是清华大学的, 装饰专业老师是中央工艺美院, 所以我更倾向性于海淀走读大学。在这里我受到了艺术家的熏陶, 这对于我之后的事业产生了很大影响。”
张伟说, 艺术都是相通的, 文化艺术与装饰设计艺术都有一定的共性。他专门讲起了两个对他影响最大的人。一个是中国民族交响乐团的总指挥彭修文老师, 一个是中国广播交响乐团总指挥李德伦。
“彭修文老师平时非常和谒可亲, 但他一到指挥起来就非常严肃, 对音乐的要求极为严谨。在指挥过程中, 他耳朵非常好使, 突然有一个片段, 他听出了错误, 一个指挥棒拍在桌子上:‘第几行, 第几个, 哪把琴, 你把第几章, 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重新弹一遍。’果真是这位队员对这段旋律不熟练。于是, 所有人一律停止, 等着他把这一段练过了以后再开始。这样, 不仅这个人感到压力很大, 所有演奏人员都在暗暗下功夫, 保证下一回全部练好。”彭修文老师对音乐教学的严肃与严谨给张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著名的中国广大交响乐团的李德伦老先生, 在张伟眼里他更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除了指挥之外, 要到小学、中学、大学、企业去教大家音乐知识, 进行交响乐方面的知识普及。李德伦老先生认为他有责任把音乐普及给人民大众。李德伦老先生的一个动作让张伟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一个天气炎热的夏天, 李德伦老师穿着灰色西服, 在大礼堂讲课。当时的礼堂用的是黑板, 粉笔写完了, 板擦擦着擦着就擦不黑了, 怎么办?李德伦老师直接用板擦往自己的西装上擦, 然后再去擦黑板。当时教导主任马上过去帮忙擦, 李德伦老师则用眼神肯定地表示不要打断讲解。李德伦老师就这样直到把整个音乐课讲完。就他这一个动作, 让张伟一辈子忘不了。
“所以我们在做设计时经常以他们的精神来激励自己, 不敢轻易把一个设计抛出去, 精益求精, 争取做到最好。我们要对我们的甲方负责, 对我们的作品负责, 对整个社会负责。”张伟在回忆自己的老师时说。
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些德艺双馨的老师, 才让张伟在设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严谨、负责、执着, 这些品质都体现在张伟的身上。实际上他的简历非常简单, 从毕业到现在一直在北京建工装饰, 工作22年, 比在学校的时间还要长。“人家说你为什么不换个单位, 我认为作为设计师来说, 前期的积累还是很重要的。选择这个特殊的行业, 它要求设计的各种门类比较广泛, 比如说建筑学、结构力学、材料学, 包括人体工程学, 包括设计的各种风格, 建筑史, 这些是跟专业有关系的。但是跟我的专业有更大关系的是专业之外的, 要做好这个行业, 专业之外还有文学、音乐、政治、诗歌, 甚至于包括法律、医学、心理学, 科学技术、应用技术都要了解。这就好比写诗一样, 大诗人的诗所以写得好, 功夫全在外。”张伟在谈到22年来一直在北京建工装饰的原因时说到他对于这个行业独到的理解。
观察的眼睛
正是由于设计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 张伟对于他的设计师团队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懂得生活, 学会观察,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设计师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力, 他不是天天去学习各种固定的知识, 他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一片树叶落在地上, 旁边有个青苔, 这边有块石头, 后面有块树皮, 这样的颜色非常漂亮, 有可能他会把它变成一个设计元素。或者说水波荡漾, 船行驶过去, 出现一个特殊的水纹, 这个纹理可能会变成地毯上的纹样, 或者是变成墙面上的肌理。或者我们通过一些色彩关系会描述一种意境, 比如说我们去巴厘岛, 当地的脏鸭餐 (一种鸭子的做法) 就在一个水稻田的旁边举行, 山上是梯田, 餐桌周边有很多编制非常有质感的帘子。这在设计师的眼中就应该马上捕捉到, 稻田的颜色, 稻子成熟了就是金黄色, 稻子没成熟就是绿色, 绿色又不一样, 有浅色, 有中绿色, 还有深绿色, 利用这些颜色进行色块比例搭配, 做成一个休闲餐厅, 它就会使人感到在自然环境下用餐的惬意。”说到观察生活中的美, 懂得生活的张伟滔滔不绝。
张伟认为, 作为一个设计师是需要有灵性, 需要有悟性的, 要懂得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关于如何建设, 如何管理自己的团队, 除了学习专业的管理知识丰富自己而外, 更重要的是他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悟并实践着这些道理。张伟在闲暇之余自己种了一块“开心农场”, 面积虽然很小, 但从中受的启发却很大。“第一次刚种的时候信心很足, 劲头也很足, 一天就把地都全部翻完, 种子撒好, 肥也施好, 水一浇, OK, 还特地盖上了地膜。”张伟介绍着自己种地的心得, “将近一个月的时候菜长出来了, 收成非常好。我马上又往地里撒下种子, 可是这时问题就出现了, 再播种后的一个月之内没有菜吃了, 因为等待菜的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那么我就思考, 对设计师的管理其实也同此理, 对人员招聘应该是阶段性的, 因为同一批培养的设计师的成熟期是同时到来的, 就很可能出现下阶段青黄不接的情况。我们两年招一次人, 让新老员工之间有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过程, 这样人才队伍就会呈现一个健康的永远滚动的状态。”
种菜让张伟的收获不仅仅是蔬菜, 还有快乐, 还从中感悟到许许多多的道理。“有一天去浇水, 当时种的是西红柿, 我专门齐着根底浇水。结果一个老师傅过来告诉我说, 不能这么浇, 水应该往远处浇, 这样才能让根往外生长。如果要是根没长开, 等到它该开花结果的时候, 果实很小, 而且容易掉下来。”张伟一听, 茅塞顿开。他借着这件事说:“以前我带设计师, 每次都是告诉他这个应该怎么做, 那个应该怎么画, 其实不然, 你只要教给他一个方向, 让他朝着这个方向自己去走, 只要方向不偏, 他怎么走都可以。这就和种西红柿一样的道理, 只要根系发达了果实就能结大。”“开心农场”使张伟在团队培养及管理上有着越来越深的启发, “对我的团队设计, 什么时候该指导, 什么时候给方向, 什么时候要具体, 我要准确掌握这个度。”
疲惫的身躯兴奋的大脑
从2002年开始, 张伟及他的设计师团队致力于地铁项目, 参与设计了北京地铁13号线、4号线、8号线、9号线等线路中的很多站点, 今年底通车的7号线中的欢乐谷、焦化厂、百子湾等站点也都是张伟团队的作品。其中北京地铁4号线是香港投资, 京港地铁经营, 有7个站是张伟带领的团队主设计, 一个中转站合作设计。这些作品备受好评, 获得了优秀设计奖。在启动剪彩的当天, 来自香港的设计师看到了张伟后很惊讶, 没想到中国大陆能设计出这样好的作品。“因为作为全世界的地铁经营来说, 香港地铁是最棒的, 香港地铁是唯一盈利的一个企业, 而且它管理方面非常好, 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之中, 它对人员使用的安全性、快捷性、舒适性, 以及周边的配套, 包括对运营管理的方便和持久性, 要求都是很高的。第一次跟香港方面合作, 实际上对方是带着问号进行的尝试性合作。当张伟团队拿出自己的作品后, 香港方面肯定地表示:“如果再做整条线设计, 一定还请北京建工装饰设计。”为了做好这个设计, 张伟将所有参与的设计师都带到香港, 参观香港各条地铁线路, 然后回来再消化甲方提供给他们以前做过设计的一些照片和施工图的节点, 看哪部分是对于他们经营管理有利的, 张伟的团队对甲方整个方案的把控得到了最高的认可。
“地铁建筑一旦装修完以后, 没有机会进行翻修。它一直在运行着, 只有晚上检修一下, 但是不可能大面积拆、改。所以一次性考虑的内容比较多, 人防、防火、通讯信号、自动售票等共16个专业要汇集到一块, 同时要把这些功能都隐藏在这些装饰里面, 使人看到的不是杂乱无章, 而是一幅美的图画。隐秘工程如何做好关键是细节要严格, 实际上这对我们设计师是最好的锻炼成长。”张伟回忆4号线的设计过程时不无感慨地说。
地铁4号线的一大特点是结合了香港地铁运营安全、快捷、舒适、利于维护的理念。安全方面在静电的屏蔽、各个通道的宽窄、扶手、防滑措施都做到细微考虑。从整个城市建设方面, 全线要考虑它的共性的、全线的风格是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化的状态。个性, 则是结合地域特点, 充分展现首都文化的沉淀。不仅要国际化, 还要有一些主题, 比如西苑站, 实际上地处颐和园附近。设计师做了颐和园长廊的概念, 但是将之抽象化。“全部用建筑最简单的元素做了一个构成, 进去以后能感觉到是一个长廊, 但是运用搭接形式使得长廊非常简洁, 墙面有些很简单的符号, 汉白玉做的柱子, 里面栏杆的部分是红色的, 这是我们中国人喜欢的颜色。”在说到4号线的每一个设计时, 张伟都自豪地介绍着设计师的独具匠心。“圆明园站的部分, 我们做了一个大水法墙面的雕塑, 石材的雕塑挂在墙上, 柱面的部分, 我们用当时欧洲建筑线条的剖面、断面, 在石头上做一个雕刻, 出来一些断面, 用一些后现代的手法, 把它构成柱面。运用很现代的手法, 来做一个古典建筑的配套, 在似与不似之间, 果然使人真真切切的感到, 这里就是圆明园。”
到了中关村这一站, 中国的硅谷, 如何表现这样一个高科技聚集的地方成为了一个难题。首先在选材上, 在使用材料的清单里, 只有石材, 马赛克、搪瓷钢板、铝板等等, 但是张伟设计团队认为这几种材料表现不了科技感, 最后决定做出氧化铝板的效果, 呈现的颜色是一种高科技蓝灰色。但是这个想法遭到总体建筑设计和规划设计的共同反对, 原因一是从未用过这种材料, 二是颜色太过冒险。张伟以及他的团队坚持自己的想法以及选择, 谨慎地反复实验。前后调试喷涂颜色多次之后, 在颜色、金属感等方面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于是将样本拿到地铁中测试。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由于地铁中的光线与地面阳光光线不同, 导致材料颜色在视觉方面产生了差异。于是他们又重新进行调色工作, 经过十三次的实验, 最终达到了各方都满意的效果, 连最初的反对者也表示了肯定。
这仅仅是一个地铁站的设计故事, 这仅仅是对于其中一个细节的精雕细琢, 北京建工装饰的张伟工作室共参与北京地铁25个站的设计, 更多的站点, 更多的故事, 更多的心血, 更多疲惫的身躯与兴奋的大脑。
【设计大师】推荐阅读:
设计大师经典语录12-17
草图大师室内设计教案07-06
大师画 我也画 教学设计08-26
大师工作室陶瓷设计宣传策划书07-08
大师成就大师05-13
大师背后有大师09-07
纪念大师的大师之作11-14
赠东林白大师,赠东林白大师李中,赠东林白大师的意思,赠东林白大师赏析05-09
留题仰山大师塔院,留题仰山大师塔院齐己,留题仰山大师塔院的意思,留题仰山06-18
风水大师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