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脱贫攻坚的讨论稿

2024-08-30

关于脱贫攻坚的讨论稿(通用8篇)

关于脱贫攻坚的讨论稿 篇1

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和易地搬迁脱贫

为促进贫困县能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市人大积极协调市林业局为三个国家级贫困县争取国家林业局针对建档贫困户劳动力就地工作给予专项补贴的护林工作人员名额指标。组织调研组对寻甸县建立贫困山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专题调研。同时,市人大会多次组织视察调研,加大对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监督,加快推进宜居农房建设。在市人大会举行的扶贫工作推进情况专题询问会上,拉玛·兴高等多名会组成人员围绕易地搬迁及宜居农房建设的指标、规划、资金、推进情况、存在的困难等提出询问,市政府现场逐项作出答复,将有效促进市政府更加重视易地搬迁脱贫工作。在市人大会的关注下,原先推进较为缓慢的寻甸县河口镇十八车村易地搬迁工作开始提速,现已启动宜居农房建设36户,其中:8户完成主体工程建设,10户完成地基开挖建设,18户完成旧房拆除。

依法有效监督成精准脱贫“推进器”

如何发挥人大“依法监督”的独特作用,助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

4月,市人大会执法检查组对市政府贯彻执行《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通过执法检查,既全面了解《条例》贯彻执行的真实情况,也有助于对全市扶贫总体情况形成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便于及时解决在扶贫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加大《条例》在全市的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力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法治环境,推进市政府依法扶贫、依法治贫、依法脱贫。

6月7日,市人大会积极配合省人大会副主任赵立雄率队的执法检查组到昆明市开展《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执法检查,对全市贯彻实施《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检查过程中,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省民委等省级部门负责人现场表态、现场答疑、现场指导,进一步推进我市扶贫工作进程。

6月29日,市第十三届人大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情况开展专题询问,对全市扶贫开发工作进行把脉问诊。会议专门邀请了4个贫困县区、6个贫困乡镇及4个贫困村的负责人参加会议。16位会组成人员针对群众最为关心的扶贫工作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询问,围绕因病致贫、因学致贫、产业脱贫、低保兜底、边缘贫困人口脱贫、道路硬化等方面,现场提出20多个问题,解除脱贫难题,击中脱贫要害。针对提问,到会的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均结合各自工作的开展情况,客观真实、简明扼要作了回答。在一问一答间,市人大会组成人员进一步深入了解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为会更加准确地对执法检查报告提出审议意见提供依据,也将帮助政府进一步理清扶贫思路,查找问题,补齐短板,解除瓶颈。

6月23日,市人大会召开全市重大事项情况通报会,部分省人大代表和来自十四县(市)区及驻昆部队的部分市人大代表近200名,听取了副市长王道兴关于“昆明市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通报。王道兴从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下步工作计划等方面向人大代表进行了通报,积极争取代表对全市扶贫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很多人大代表身处基层一线,是扶贫攻坚的重要社会力量。通过重大事项通报会,让人大代表找准履职行权与全市扶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有助于人大代表针对扶贫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议议案。

专题调研为扶贫攻坚献计出力

脱贫攻坚工作事关全市稳定发展大局,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为此,市人大会今年以来针对脱贫摘帽工作开展了4次专题调研,1次集中视察,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扶贫工作的开展。特别是5月17-18日,拉玛·兴高率调研组对禄劝县20脱贫摘帽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分为4个组,就如何扶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发展养殖产业实现快速脱贫进行了专题讨论,形成了具体明确的畜禽养殖产业发展帮扶实施意见。调研结束后,调研组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决策参考。省委、市委书记程连元对调研报告提出的意见建议十分重视,及时作出批示。5月26日,拉玛·兴高专门主持召开禄劝县则黑、马鹿塘乡脱贫摘帽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协调会,就争取云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资金支持,扶持则黑、马鹿塘乡发展畜禽养殖产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有关事项进行研究。6月15日,根据程连元的批示,市委副书记刘智与拉玛·兴高召开禄劝县脱贫摘帽工作协调推进会,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市级相关部门提出了明确要求。

关于脱贫攻坚的讨论稿 篇2

一、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紧迫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 使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们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 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 不断丰富和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不断开创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中西部一些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 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较深, 减贫成本更高, 脱贫难度更大。实现到2020 年让7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 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和办法, 坚决打赢这场攻坚战。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事关人民福祉, 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切实解决好思想认识不到位、体制机制不健全、工作措施不落实等突出问题, 不辱使命、勇于担当, 只争朝夕、真抓实干, 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这块突出短板, 决不让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掉队, 实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 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 坚持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 坚持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 咬定青山不放松, 采取超常规举措, 拿出过硬办法, 举全党全社会之力,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 总体目标

到2020 年, 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 夯实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 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坚持政府主导, 增强社会合力。强化政府责任, 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 鼓励先富帮后富, 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坚持精准扶贫, 提高扶贫成效。扶贫开发贵在精准, 重在精准, 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 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坚持保护生态, 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 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 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群众主体, 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 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 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扶贫先扶智, 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 创新体制机制。突出问题导向, 创新扶贫开发路径, 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 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 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加快贫困人口精准脱贫

(四) 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抓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这个关键环节,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好基础, 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 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5000 万人左右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脱贫, 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对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定期进行全面核查, 建立精准扶贫台账, 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根据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 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 对已经脱贫的农户, 在一定时期内让其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 避免出现边脱贫、边返贫现象, 切实做到应进则进、应扶则扶。抓紧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标准、程序、核查办法。重点县退出, 由县提出申请, 市 (地) 初审, 省级审定, 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备案。重点县退出后, 在攻坚期内国家原有扶贫政策保持不变, 抓紧制定攻坚期后国家帮扶政策。加强对扶贫工作绩效的社会监督, 开展贫困地区群众扶贫满意度调查, 建立对扶贫政策落实情况和扶贫成效的第三方评估机制。评价精准扶贫成效, 既要看减贫数量, 更要看脱贫质量, 不提不切实际的指标, 对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的, 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 统筹使用涉农资金, 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 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加强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培育, 发挥其对贫困人口的组织和带动作用, 强化其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依托贫困地区特有的自然人文资源, 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科学合理有序开发贫困地区水电、煤炭、油气等资源, 调整完善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政策。探索水电利益共享机制, 将从发电中提取的资金优先用于水库移民和库区后续发展。引导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分别设立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 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主要用于吸引企业到贫困地区从事资源开发、产业园区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等。

(六) 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 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 以就业为导向,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和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实施力度, 引导企业扶贫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鼓励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招收贫困家庭子女, 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实现靠技能脱贫。进一步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建设县乡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 引导和支持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 开展好订单定向培训, 建立和完善输出地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鼓励地方对跨省务工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交通补助。大力支持家政服务、物流配送、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 拓展贫困地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空间。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力度。对在城镇工作生活一年以上的农村贫困人口,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相应的帮扶责任, 并优先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七) 实施易地搬迁脱贫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 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 因地制宜选择搬迁安置方式, 合理确定住房建设标准, 完善搬迁后续扶持政策, 确保搬迁对象有业可就、稳定脱贫, 做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紧密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 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 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依托小城镇、工业园区安置搬迁群众, 帮助其尽快实现转移就业, 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 创新投融资机制,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提高补助标准。积极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 支持安置区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和迁出区生态修复。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为符合条件的搬迁户提供建房、生产、创业贴息贷款支持。支持搬迁安置点发展物业经济, 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探索利用农民进城落户后自愿有偿退出的农村空置房屋和土地安置易地搬迁农户。

(八) 结合生态保护脱贫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 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 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 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 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合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 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九) 着力加强教育脱贫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帮助农村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稳步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 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基层倾斜, 为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 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 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全面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 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加快标准化建设,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 让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努力办好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和远程教育。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

(十) 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 门诊统筹率先覆盖所有贫困地区, 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实际支出,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负费用仍有困难的, 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 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 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加大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医疗救助力度, 扩大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建立贫困人口健康卡。对贫困人口大病实行分类救治和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机制。建立全国三级医院 (含军队和武警部队医院) 与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级医院稳定持续的一对一帮扶关系。完成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 积极促进远程医疗诊治和保健咨询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为贫困地区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 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 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防治工作。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十一) 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大农村低保省级统筹力度, 低保标准较低的地区要逐步达到国家扶贫标准。尽快制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 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纳入低保范围, 做到应保尽保。加大临时救助制度在贫困地区落实力度。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 改善供养条件。抓紧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的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信息平台, 实现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 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有条件、有需求地区可以实施“以粮济贫”。

(十二) 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 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养殖、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 具备条件的可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 尤其是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资产可由村集体、合作社或其他经营主体统一经营。要强化监督管理, 明确资产运营方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责任, 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 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 带动贫困户增收。贫困地区水电、矿产等资源开发, 赋予土地被占用的村集体股权, 让贫困人口分享资源开发收益。

(十三) 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 建立详实完备、动态更新的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社区儿童之家等服务设施和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家庭、学校、基层组织、政府和社会力量相衔接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健全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收入家庭重病重残等困境儿童的福利保障体系。健全发现报告、应急处置、帮扶干预机制, 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大贫困残疾人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针对残疾人的特殊困难, 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对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救助对象, 提高救助水平, 确保基本生活。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特殊群体关爱服务工作。

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

(十四) 加快交通、水利、电力建设

推动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连接贫困地区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 提高国道省道技术标准, 构建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通道。大幅度增加中央投资投入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公路建设, 继续实施车购税对农村公路建设的专项转移政策,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公路建设补助标准, 加快完成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的建设任务, 加强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和危桥改造, 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加强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项目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小型农田水利、“五小水利”工程等建设向贫困村倾斜。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管理养护给予支持。加大对贫困地区抗旱水源建设、中小河流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加强山洪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扶持贫困地区农村水电开发。加强贫困地区农村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网改造升级, 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制定贫困村通动力电规划, 提升贫困地区电力普遍服务水平。增加贫困地区年度发电指标。提高贫困地区水电工程留存电量比例。加快推进光伏扶贫工程, 支持光伏发电设施接入电网运行, 发展光伏农业。

(十五) 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 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开展互联网为农便民服务, 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 扩大信息进村入户覆盖面。

(十六)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 统筹开展农房抗震改造, 把建档立卡贫困户放在优先位置, 提高补助标准, 探索采用贷款贴息、建设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 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加大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改厕和村庄绿化美化力度。加大贫困地区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继续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大贫困地区以工代赈投入力度, 支持农村山水田林路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财政支持的微小型建设项目, 涉及贫困村的, 允许按照一事一议方式直接委托村级组织自建自管。以整村推进为平台, 加快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十七) 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

出台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指导意见, 加快实施重点贫困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扩大革命老区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 实施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综合扶贫工程, 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的特殊政策措施。改善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办学条件, 建立健全双语教学体系, 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 积极发展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职业教育, 加强民族地区师资培训。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加大边境地区转移支付力度, 完善边民补贴机制, 充分考虑边境地区特殊需要, 集中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 扶持发展边境贸易和特色经济, 使边民能够安心生产生活、安心守边固边。完善片区联系协调机制, 加快实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加大中央投入力度, 采取特殊扶持政策, 推进西藏、四省藏区和新疆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

五、强化政策保障, 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十八)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

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 积极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 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实现较大幅度增长, 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各类涉及民生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倾斜。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对扶贫的支持力度。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涉农资金要明确一定比例用于贫困村。各部门安排的各项惠民政策、项目和工程, 要最大限度地向贫困地区、贫困村、贫困人口倾斜。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要根据本地脱贫攻坚需要, 积极调整省级财政支出结构, 切实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从2016 年起通过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规模, 增加对贫困地区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多规划衔接、多部门协调长效机制, 整合目标相近、方向类同的涉农资金。按照权责一致原则, 支持连片特困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围绕本县突出问题, 以扶贫规划为引领, 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 把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严格落实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级和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的政策, 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资补助比重。在扶贫开发中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等模式。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等工作, 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纪检监察机关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 坚决从严惩处。推进扶贫开发领域反腐倡廉建设, 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工作。贫困地区要建立扶贫公告公示制度, 强化社会监督, 保障资金在阳光下运行。

(十九) 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 向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的资金, 用于支持扶贫开发。设立扶贫再贷款, 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 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运用适当的政策安排, 动用财政贴息资金及部分金融机构的富余资金, 对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 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由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发行政策性金融债, 按照微利或保本的原则发放长期贷款, 中央财政给予90% 的贷款贴息, 专项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 依法享受税收优惠。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延伸服务网络, 创新金融产品, 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放。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 允许采用过桥贷款方式, 撬动信贷资金投入。按照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负总责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省级扶贫开发投融资主体。支持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 由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实施力度。优先支持在贫困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 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 重点开展扶贫担保业务。积极发展扶贫小额贷款保证保险, 对贫困户保证保险保费予以补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通过中央财政以奖代补等支持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 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一定保费补贴。有效拓展贫困地区抵押物担保范围。

(二十) 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

支持贫困地区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扶贫开发用地需要, 专项安排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央和省级在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项目、分配下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时, 要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 允许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在省域范围内使用。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 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 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

(二十一)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 解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大技术创新引导专项 (基金) 对科技扶贫的支持,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贫困地区的转化。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支持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式扶贫服务。强化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大政策激励力度, 鼓励各类人才扎根贫困地区基层建功立业, 对表现优秀的人员在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大力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贫困地区本土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推进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六、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 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二十二) 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

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 建立精准对接机制, 使帮扶资金主要用于贫困村、贫困户。东部地区要根据财力增长情况, 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 并列入年度预算。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扶贫协作, 鼓励东西部按照当地主体功能定位共建产业园区, 推动东部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启动实施经济强县 (市) 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携手奔小康”行动, 东部各省 (直辖市) 在努力做好本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 更多发挥县 (市) 作用, 与扶贫协作省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结对帮扶。建立东西部扶贫协作考核评价机制。

(二十三) 健全定点扶贫机制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定点扶贫工作, 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确保各单位落实扶贫责任。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县“百县万村”活动。完善定点扶贫牵头联系机制, 各牵头部门要按照分工督促指导各单位做好定点扶贫工作。

(二十四) 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

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 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移, 自愿包村包户, 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 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职业培训补贴等就业支持政策。落实企业和个人公益扶贫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才和智力扶贫上的优势和作用。工商联系统组织民营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完善扶贫龙头企业认定制度, 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扶贫公益基金和开展扶贫公益信托。发挥好“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贫困地区计划。着力打造扶贫公益品牌, 全面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 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 探索发展公益众筹扶贫。

七、大力营造良好氛围, 为脱贫攻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二十五) 创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 系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 提炼升华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 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思想动力。

(二十六) 加强贫困地区乡风文明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 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 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凝聚全党全社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 改变落后风俗习惯, 善于发挥乡规民约在扶贫济困中的积极作用, 激发贫困群众奋发脱贫的热情。推动文化投入向贫困地区倾斜, 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 普遍建立村级文化中心。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推动贫困地区县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达到国家标准。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红色、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文化单位、文艺工作者和其他社会力量为贫困地区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十七) 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全面宣传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准确解读党和政府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 生动报道各地区各部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建立国家扶贫荣誉制度, 表彰对扶贫开发作出杰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加强对外宣传, 讲好减贫的中国故事, 传播好减贫的中国声音, 阐述好减贫的中国理念。

(二十八) 加强国际减贫领域交流合作

通过对外援助、项目合作、技术扩散、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减贫理念与经验。履行减贫国际责任, 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对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八、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二十九) 强化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

实行中央统筹、省 (自治区、直辖市) 负总责、市 (地) 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坚持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党中央、国务院主要负责统筹制定扶贫开发大政方针, 出台重大政策举措, 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和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 抓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监督考核等工作。市 (地) 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督促检查工作, 把精力集中在贫困县如期摘帽上。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 书记和县长是第一责任人, 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 扶贫开发任务重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政主要领导要向中央签署脱贫责任书, 每年要向中央作扶贫脱贫进展情况的报告。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和政府要向市 (地) 、县 (市) 、乡镇提出要求, 层层落实责任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责落实扶贫开发责任, 实现部门专项规划与脱贫攻坚规划有效衔接, 充分运用行业资源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军队和武警部队要发挥优势, 积极参与地方扶贫开发。改进县级干部选拔任用机制, 统筹省 (自治区、直辖市) 内优秀干部, 选好配强扶贫任务重的县党政主要领导, 把扶贫开发工作实绩作为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县级领导班子要保持稳定, 对表现优秀、符合条件的可以就地提级。加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后备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的力度, 有计划地安排省部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任职,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和政府也要选派厅局级后备干部到贫困县挂职任职。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切实转变作风, 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于脱贫攻坚始终。

(三十)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贫困乡镇领导班子建设, 有针对性地选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抓好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提高贫困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 突出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 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和其他必要支出作为保障重点。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根据贫困村的实际需求, 精准选配第一书记, 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提高县以上机关派出干部比例。加大驻村干部考核力度, 不稳定脱贫不撤队伍。对在基层一线干出成绩、群众欢迎的驻村干部, 要重点培养使用。加快推进贫困村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 继续落实好“四议两公开”、村务联席会等制度, 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在有实际需要的地区, 探索在村民小组或自然村开展村民自治, 通过议事协商, 组织群众自觉广泛参与扶贫开发。

(三十一) 严格扶贫考核督查问责

抓紧出台中央对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建立年度扶贫开发工作逐级督查制度, 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进行联合督查, 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地区,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并提出责任追究建议, 对未完成年度减贫任务的省份要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党委和政府要加快出台对贫困县扶贫绩效考核办法, 大幅度提高减贫指标在贫困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中的权重, 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加快落实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的要求。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 严禁铺张浪费, 厉行勤俭节约, 严格控制“三公”经费, 坚决刹住穷县“富衙”、“戴帽”炫富之风, 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建立重大涉贫事件的处置、反馈机制, 在处置典型事件中发现问题, 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水平。加强农村贫困统计监测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能力和数据质量, 实现数据共享。

(三十二) 加强扶贫开发队伍建设

稳定和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扶贫开发任务重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 、市 (地) 、县 (市)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 强化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决策部署、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检查考核的职能。加强与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相适应的扶贫开发队伍和机构建设, 完善各级扶贫开发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充实配强各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扶贫任务重的乡镇要有专门干部负责扶贫开发工作。加强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和扶贫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扶贫干部队伍能力水平。

(三十三) 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 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强化贫困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健全贫困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制度, 切实保障贫困人口合法权益。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 抓紧制定扶贫开发条例。

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 篇3

一、准确把握金融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瞄准脱贫攻坚的重点人群和重点任务,精准对接金融需求,精准完善支持措施,精准强化工作质量和效率,扎实创新完善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坚持精准支持与整体带动结合,坚持金融政策与扶贫政策协调,坚持创新发展与风险防范统筹,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根基,全力推动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努力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按需求便捷获得贷款,让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为实现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有效的金融支撑。

二、精准对接脱贫攻坚多元化融资需求

(二)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发展规划,找准金融支持的切入点。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加强与各地发展改革、扶贫、财政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和信息共享,及时掌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规划信息。指导金融机构认真梳理精准扶贫项目金融服务需求清单,准确掌握项目安排、投资规模、资金来源、时间进度等信息,为精准支持脱贫攻坚奠定基础。各金融机构要积极对接扶贫部门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入了解贫困户的基本生产、生活信息和金融服务需求信息,建立包括贫困户家庭基本情况、劳动技能、资产构成、生产生活、就业就学状况、金融需求等内容的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实行“一户一档”。

(三)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各金融机构要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积极支持能吸收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绿色生态种养业、经济林产业、林下经济、森林草原旅游、休闲农业、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特色产业发展。有效对接特色农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区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健全和完善扶贫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支持带动贫困人口致富成效明显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订单、仓单质押等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稳妥推进试点地区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农村产权融资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加大特色产业信贷投入。

(四)精准对接贫困人口就业就学金融服务需求,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精准支持。积极采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担保公司担保、农户联保等多种增信措施,缓解贫困人口信贷融资缺乏有效抵押担保资产问题。针对贫困户种养殖业的资金需求特点,灵活确定贷款期限,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有针对性改进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管好用好创业担保贷款,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就业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创业就业。扎实开展助学贷款业务,解决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就学资金困难。

(五)精准对接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服务需求,支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通过发行金融债筹措信贷资金,按照保本或微利的原则发放低成本、长期的易地扶贫搬迁贷款,中央财政给予90%的贷款贴息。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要加强信贷管理,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合理确定贷款利率,做好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对接。同时,严格贷款用途,确保贷款支持对象精准、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并定期向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报送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发放等情况。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合作性金融要加强协调配合,加大对安置区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后续产业发展的支持。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要加强辖内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监测统计和考核评估,指导督促金融机构依法合规发放贷款。

(六)精准对接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等领域金融服务需求,夯实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充分利用信贷、债券、基金、股权投资、融资租赁等多种融资工具,支持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能源、生态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创新贷款抵质押方式,支持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健全和完善区域信贷政策,在信贷资源配置、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信贷管理权限设置等方面,对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给予倾斜。对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扶贫项目,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可依法依规发放过桥贷款,有效撬动商业性信贷资金投入。

三、大力推进贫困地区普惠金融发展

(七)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服务进村入户。加强贫困地区支付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结算账户、支付工具、支付清算网络的应用,提升贫困地区基本金融服务水平。加强政策扶持,巩固助农取款服务在贫困地区乡村的覆盖面,提高使用率,便利农民足不出村办理取款、转账汇款、代理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支持贫困地区助农取款服务点与农村电商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促进服务点资源高效利用。鼓励探索利用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方式开发贫困地区支付服务市场,填补其基础金融服务空白。在农民工输出省份,支持拓宽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金融机构范围。

(八)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促进信用与信贷联动。探索农户基础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共享和对接,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的贫困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制度,探索建立针对贫困户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电子信用档案。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与创建,鼓励发放无抵押免担保的扶贫贴息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

(九)重视金融知识普及,强化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制售使用假币等非法金融活动,保障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畅通消费者投诉的处理渠道,完善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优化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公平、公开共享现代金融服务的环境。根据贫困地区金融消费者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金融消费者教育活动,在贫困地区深入实施农村金融教育“金惠工程”,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素养和风险责任意识,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nlc202309091558

四、充分发挥各类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主体作用

(十)完善内部机构设置,发挥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加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加强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使用,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切实防范信贷风险。“扶贫金融事业部”业务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降低经营成本,加大对扶贫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十一)下沉金融服务重心,完善商业性金融综合服务。大中型商业银行要稳定和优化县域基层网点设置,保持贫困地区现有网点基本稳定并力争有所增加。鼓励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委托贷款、批发贷款等方式向贫困县(市、区)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中国农业银行要继续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强化县级事业部经营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设立三农金融事业部,要进一步延伸服务网络,强化县以下机构网点功能建设,逐步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各金融机构要加大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力度,从资金调度、授信审批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有效支持。鼓励实行总、分行直贷、单列信贷计划等多种方式,针对贫困地区实际需求,改进贷款营销模式,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十二)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市场定位,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要依托网点多,覆盖广的优势,继续发挥好农村金融服务主力的作用。在稳定县域法人地位、坚持服务“三农”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农村信用社省联社服务职能。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在贫困地区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开展面向“三农”的差异化、特色化服务。支持在贫困地区稳妥规范发展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试点。

(十三)加强融资辅导和培育,拓宽贫困地区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鼓励和引导证券、期货、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在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覆盖面。加强对贫困地区企业的上市辅导培育和孵化力度,根据地方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完善上市企业后备库,帮助更多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进行融资。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众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来源。支持期货交易所研究上市具有中西部贫困地区特色的期货产品,引导中西部贫困地区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票据、区域集优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

(十四)创新发展精准扶贫保险产品和服务,扩大贫困地区农业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乡、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保险。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有条件的地方可给予一定保费补贴。改进和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贫困户融资提供增信支持。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针对贫困农户的保险保障体系,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险业务,缓解贫困群众因病致贫、因灾返贫问题。

(十五)引入新兴金融业态支持精准扶贫,多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支持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销售和网络消费金融等业务;支持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设立互联网支付机构;规范发展民间融资,引入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精准扶贫。

五、完善精准扶贫金融支持保障措施

(十六)设立扶贫再贷款,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设立扶贫再贷款,利率在正常支农再贷款利率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切实降低贫困地区涉农贷款利率水平。合理确定扶贫再贷款使用期限,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脱贫攻坚提供较长期资金来源。使用扶贫再贷款的金融机构要建立台账,加强精准管理,确保信贷投放在数量、用途、利率等方面符合扶贫再贷款管理要求。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改进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县域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促进县域信贷资金投入。

(十七)加强金融与财税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资源倾斜配置。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金融资源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继续落实农户小额贷款税收优惠、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政策,健全和完善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正向激励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贫困地区。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民贸民品贴息贷款等管理机制,增强政策精准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贫困地区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以及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的各类扶贫经济组织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各级政府建立扶贫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扶贫。支持贫困地区设立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融资担保机构通过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积极提供精准扶贫融资担保。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支持力度,鼓励采取定向承销等方式参与债务置换,稳步化解贫困地区政府债务风险。各地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支机构、银监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指导,推动地方债承销发行工作顺利开展。

(十八)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优化银行机构考核指标。推行和落实信贷尽职免责制度,根据贫困地区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成本和核销等具体情况,对不良贷款比率实行差异化考核,适当提高贫困地区不良贷款容忍度。在有效保护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提高金融机构呆坏账核销效率。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贫困地区符合政策规定的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适用相对较低的风险权重。

六、持续完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机制

(十九)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责任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发展改革、扶贫、财政、金融机构等参与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政策互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切实发挥人民银行各级行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组织引导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开展金融扶贫示范区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金融服务联动协调机制的作用,提升片区脱贫攻坚金融服务水平。

(二十)完善精准统计,强化监测机制。人民银行总行及时出台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统计监测制度,从片区、县(市、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各层次,完善涵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效果、信贷投放、信贷产品、利率和基础金融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及时动态跟踪监测各地、各金融机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情况,为政策实施效果监测评估提供数据支撑。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金融机构要按政策要求,及时、准确报送脱贫攻坚金融服务的相关数据和资料。

(二十一)开展专项评估,强化政策导向。建立脱贫攻坚金融服务专项评估制度,定期对各地、各金融机构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进展及成效进行评估考核。丰富评估结果运用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通报,将对金融机构评估结果纳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综合评价框架内,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使用、银行间市场管理、新设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实施差异化金融监管等的重要依据,增强脱贫攻坚金融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十二)加强总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积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以及村组、社区等公共宣传栏,大力开展金融扶贫服务政策宣传,增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对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政策的了解,增强其运用金融工具的意识和能力。及时梳理、总结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中的典型经验、成功案例、工作成效,加强宣传推介和经验交流,营造有利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的良好氛围。

中国人民银行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银监会

证监会 保监会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6年3月16日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关于脱贫攻坚发言提纲 篇4

关于脱贫攻坚发言提纲

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能不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检验的不仅是能力和水平,更是忠诚与担当。这次研讨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从政治上看问题,增强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增强贯彻精准方略的行动自觉、增强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力量,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用心用情用力推进脱贫攻坚。具体工作中,个人认为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切实提高工作实效。

第一,正确处理好“志”与“智”的关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志不强者智不达。扶志与扶智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作为脱贫致富的长远之计,靠贫困群众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脱贫致富。扶贫先扶“志”。建立“普惠+特惠”正向激励机制,做到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激励贫困群众苦干实干、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治穷先治“愚”。教育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杜绝贫困户的“懒汉”思想和“等靠要”现象。建立动态管理、群众评议和核查退出机制,真正让扶贫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群众顺心服气,不盲目攀比,变“人人争当贫困户”为“人人争当致富户”。脱贫先脱“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农牧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等资源要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工作,选优配强嘎查村“两委”班子,组织基层扶贫干部集中培训,授知识、教方法、提能力,增强带领贫困群众共同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正确处理好“输”与“造”的关系,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实效。“输血”解决基本保障问题,“造血”解决长期发展问题。“扶贫要扶到根子上”,这个根子就是提高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优先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大农村水、电、路、网、讯等建设投入,继续实施危房改造和安全饮水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基础条件。在分析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市场空间、环境容量、新型主体带动能力和产业覆盖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乡(苏木镇)一业、一村(嘎查)一品”的发展模式,推进精准扶贫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品牌化,提高组织化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积极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型产业发展,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农牧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支持和激励新型经营主体发挥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更好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同时,注重发挥产业带贫减贫作用,进一步完善“贫困户+合作社或养殖大户+党支部”的产业发展和资金收益扶贫模式,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融入到产业经营链中,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产业链红利。抓好项目示范,选择特色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抓好龙头示范,扶持扶贫效果好的龙头企业,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发展一片经济、脱贫一方百姓”。

第三,正确处理好“正”与“反”的关系,激励扶贫干部担当作为。脱贫攻坚,既要正向激励,也要反向约束,奖章要挂在具体人“胸前”,板子要打在具体人“身上”。要坚持赛场选马、战场砺兵,进一步加大“悬帽攻坚”力度,牢固树立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选拔使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对在脱贫攻坚中担当意识强、措施办法多、工作作风实、脱贫成效好的干部,要大张旗鼓表彰、不拘一格重用,激励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精准施策。对履职不力、工作不负责任,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的,严格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优亲厚友、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等违纪违法问题的惩处力度,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从严惩处,涉嫌违法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四,正确处理好“加”与“减”的关系,提高定点包帮扶工作效果。脱贫攻坚,既要加压,也要减负。加压就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聚焦中心工作,减负就是要去掉繁文缛节、杜绝文山会海。坚持减痕提效、减压提气,着力解决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等问题,让基层干部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汇聚到脱贫攻坚大局上来。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特别是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更要以“实”字当头,做到目标“实”,合理制定脱贫目标;做到措施“实”,精准施策,掷地有声。做到效果“实”,不搞数字脱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效果真实。要注重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按照“五个振兴”要求,在推进乡村振兴中要突出抓好精准脱贫任务的落实,包括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支持,都要体现对贫困地区的倾斜,逐步解决影响脱贫政策的长期性、根本性问题,为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支撑保障。既强化政策、资金、项目等“硬落实”,又注重精气神、作风、效能等“软建设”,把教育跟上,把监督跟上,把严惩跟上,解决好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厌战和失职渎职等问题,确保扶贫领域风清气正、心齐劲足。

关于脱贫攻坚的讨论稿 篇5

一、工作开展情况

在调研中,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有这么4点:

一是贫困县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拧成了“一股绳”,对如期摘下贫困帽子充满信心。

二是广大贫困群众对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村屯和家庭的新变化心里都有“一本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很多群众自发地在家门口挂着感党恩的对联。不少村部或村里的学校在“七一”、国庆等重大节庆日举行升国旗仪式,老百姓都会主动参加,用村干部的话来说,“过去是赶集的时候最热闹,现在是升旗的时候最热闹。”

三是脱贫攻坚让党员、干部真正做到了与贫困群众“一块干”,广大群众对党组织充满信任。有干部说,“脱贫攻坚攻下的不仅是贫困的堡垒,还有党群干群关系的壁垒。城里人现在不怎么串门了,左邻右舍住的是什么人都不一定知道;

贫困户家里几乎天天都有干部上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的名字连村里的小孩都叫得出。”

四是越过越红火的好日子在广大农民群众心里点燃了“一把火”,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期待。有群众说:“过去村里没路没水没产业,这山头那山头、左看右看是个愁;

现在路通了、水有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这门路那门路、条条都是致富路。”

二、存在问题困难

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近则影响脱贫成色和成果巩固,远则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效果,主要有6个方面:

第一,思想脱贫任重道远。访谈中,问及影响脱贫攻坚成色的主要因素,8名县委书记不约而同地谈到少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好几位县委书记都用到了一个词——好吃懒做。这种情况,不仅脱贫前存在,脱贫后依然存在,在通过低保兜底的脱贫户中尤为突出。××县××村贫困户××说:“我们家光低保一个月就有2450元,日子过得挺好,没必要出去打工。”兜底脱贫的群众,主要是因病因学因年龄大和缺乏劳动能力而致贫的,也有一小部分是好吃懒做的,或是孩子生得多、家庭负担重的。在××、××等地的高山少数民族聚居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县××村30%的育龄妇女都生了×个以上,最多的生了××个。该村贫困户×××说:“现在有低保,日子不愁了。村里人都生五六个,我才有两个,没有三四个哪抬得起头。”扶贫数据库和调研统计显示,在全省2019年底尚未脱贫的贫困户中,生育有3个(含,下同)以上子女的家庭占××%,8个未摘帽贫困县这一比例高达××%……(此处省略部分内容)。生育观念落后是导致贫困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加强农村地区社会治理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解决思想贫困的问题,需要党和政府综合施策,与贫苦群众一起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转变生育观念,阻断代际传递,教育必须紧紧跟上。据统计,全省贫困户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读高中的约有××%,继续就读技校或中专的约有×%,直接进入社会的约占××%。这就需要我们在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同时,着力提高贫困户子女的升学率和接受继续教育的比例。

第二,扶贫产业后劲不足。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扶贫产业竞争力弱、附加值低、可持续性差等老问题仍有待解决。一是扶贫车间发展面临挑战。大石山区的扶贫车间主要是搞来料加工,原材料需要运进来,产品销售要拉出去,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增加了物流成本。有的企业主表示,到这里来投资办厂,主要是响应支持扶贫的号召,加上地方有产业补贴,厂子不盈利也能保本。这些靠乡情亲情引进来、靠优惠政策撑起来的扶贫车间,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效率不高,劳动力稳定性不强,市场竞争力也不强,“留下来”“活下来”不容易,“做起来”“强起来”就更难。二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把扶贫产业、村级集体经济项目交给龙头企业或政府投资平台运营,贫困户参与不够,甚至不用投钱也不用投劳就可以拿“分红”。三是产业尚未形成链条。有干部说,“贫困地区是人分散、地破碎,发展产业先天不足。”农业产业以“种”和“养”居多,“加”和“销”短板突出,加上贫困地区工业和商贸物流业发展滞后,很难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从了解的情况看,8个未摘帽贫困县现有的“5+2”特色产业全部是种养方面的;

2019年全省扶贫成效最显著的6个产业,分别是……(具体略),也全部是种养方面的。截至今年6月23日,全省共有×××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其中仅有××万户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园)带动,散种散养占了近七成。这样的产业结构,支撑脱贫已经很不容易,要实现产业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三,易地安置存在“三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共有××万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了“穷窝”,摆脱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占贫困人口总数的××%。贫困群众搬出大山以后,一定程度存在“三难”:一是稳定就业难。搬迁群众大多属于“无土安置”,要“稳得住”,关键要“有就业”。目前,这部分群众主要靠组织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吸纳、扶持创业带动、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渠道就业,其中劳务输出仍占大头。据主管部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搬迁群众已实现就业××万人,其中单位就业占××%,灵活就业占××%,农业经营生产占××%,公益性岗位占××%,自主创业占××%;

同期我省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占××%,县外省内务工占××%,县内务工占××%。这些数据说明,搬迁群众“有就业”已经不是大问题,但就近就业、稳定就业还需努力。二是后续管理难。全省现有×××个安置点,每个点平均有1400多人,多的有1—2万人。对安置点如何管理,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成立管委会的,也有成立街道办事处、小区居委会的;

有发安家补助的,也有给物业补贴的,具体做法不一。对万人以上的安置点,全省正在统一实施便民利民“××××”服务工程,但规模较小的安置点,主要还是靠县里自筹资金、自定标准来配套建设。由于缺乏统一规范,配套设施有的跟不上,有的则比较“高大上”,甚至没有充分考虑功能整合,一定程度存在浪费现象。总体上看,搬迁群众的户籍关系、土地关系以及享受城镇化待遇等方面还有待深层次改革完善。三是生活融入难。搬迁群众来自不同的乡镇村屯,人员结构复杂,民族成分多样,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之前多数人习惯了宗亲式的“小聚居”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耕生活,一下子成了“城里人”,生活环境完全变了样,左邻右舍也不认识,普遍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融入过程。有干部说,“安置点的建设和管理是个新问题,也是个大问题。做好了,那是一座座丰碑;

做不好,就是一个个火药桶。”

第四,人才缺乏仍然是贫困地区的最大短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资金投入轻人才投入的现象,义务教育教师和医务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虽有缓解,仍不容忽视。目前,全省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美术、音乐、英语等科目教师不足的问题比较普遍。全省的乡村医生中,具有执业和助理医师资格的只占××%,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只占××%,55岁以上的占××%。此外,有的贫困县还缺乏农、林、水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干部和人才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近3年来,××县科级及以下干部调出县外的就有近100人。

第五,县领导普遍存在脱贫的后顾之忧。最让他们担心的,是现行的资金投入、产业扶持、教育扶贫、医疗保障、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扶贫政策还能“保多久”。多数贫困县都是靠转移支付“吃饭”,靠专项扶贫资金“撑台”,如果没有国家和省里的资金倾斜,保基本、保运转都会出现困难。××县的领导反映,该县承担易地扶贫搬迁的资金比例达××%,县财政面临着巨大的还贷压力。全省××万多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普遍担心如果这支生力军撤了,现有的农村工作力量特别是村“两委”班子还能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

第六,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普遍缺乏准备。有些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要等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才开始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没有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及早谋划、早作打算。问到对乡村振兴有什么想法时,很多基层干部一头雾水,甚至反问:“什么是乡村振兴?怎么个振兴法?”这说明他们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准备还很不足,更不用说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了。

三、几点建议意见

结合调研掌握的情况,我们对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有以下建议和考虑。

一是科学设置政策过渡期。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争取中央支持,将整个“十四五”时期作为总体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坚持精准方略,综合考量导致贫困、影响振兴的关键因素,研究制定差异化的支持政策和退出机制;

区别不同群体、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政策的“加减乘除”。

二是着力做好产业和就业两篇文章。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也是乡村振兴“五个振兴”的“当头炮”。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也是确保农民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的主要途径。要始终把就业和产业牢牢抓在手上,以就业推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就业,既要通过发展产业增加就业,又要通过输出劳务扩大就业。特别是要推动广大农村地区从发展“农业产业”向发展“农村产业”转变,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引导多元经营、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产业融合,真正实现产业兴旺。

三是深化拓展易地搬迁工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强化产业配套和就业安置,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强化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公共服务保障,让搬迁群众身心皆安。同时,对那些就地勉强脱贫、生产资料缺乏的农村群众,适应于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需要,继续有序组织搬迁。

四是打造“三保障”的“升级版”。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核心指标。达标只是“底线”,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后脱贫时代”应当在提升保障能力和水平上拉高标准、持续发力,推动摘帽地区、脱贫群众从“有保障”向“有质量”提升。

五是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与促乡村振兴“连抓联促”。我省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好做法,要总结提升、拓展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去,形成连着抓、联动促的生动局面。从组织部门来说,重点要抓好人才振兴、组织振兴,并注意与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深度融合。在人才振兴方面,会同有关部门着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工程、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引育,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制定实施“归雁”计划,建立城市医生教师、科技文化人员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在组织振兴方面,着力推进农村基层党建示范县乡创建,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后进)基层党组织,实施“头雁”工程,加大党员发展力度,按需适量选派乡村振兴工作队员,建立机关单位定点帮扶支持乡村振兴的机制;

关于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材料 篇6

深入调研了解县情以产业扶贫带动脱贫攻坚

月,_同志怀揣着一颗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和一股干事创业的热情来到了农业农村局。面对着全县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工作,她没有迟疑,放下正值升学的儿子和嗷嗷待哺的女儿,毅然决然地投入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她聚焦_县贫困根源,决心在加强产业带动上下功夫,白天深入田间地头看产业、察地形,晚上组织干部群众召开院坝会,宣传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她的身影总是穿梭在全县各个乡镇(街道办)、村(社区)走访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等情况。立足_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编制上报了茶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茶基地为载体,通过茶产业、旅游业和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促进茶旅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发展有序,全面构建茶旅一体化格局。

孙志刚书记提出的“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也成为她的口头禅。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咬定目标加油干

_同志心系着群众,带领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发展办公室干部职工大力发展茶产业,为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强化推进茶产业发展促真扶贫。_县茶园面积已突破20万亩(其中投产欧标茶园17.9万亩,全国最大的欧标黄金芽1800亩),产量13150吨,产值14亿元,_茶产业从基地-厂房-基础设施-品牌打造-茶旅一体化等方面得到了快速的提升,目前,该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进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阶段。二是强化经营主体培育引进促经济发展。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70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企业数44家,覆盖全县12个乡镇(办事处)。获省级龙头企业10家,州级龙头企业13家,县级龙头企业8家。已获得对外贸易经营资格企业1家,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38个,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1个。,_县荣获国家级农产品食品(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出口茶叶备案种植基地1.3万亩,出口茶叶备案企业1家。获贵州绿茶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县。“_白茶”和“_黄金芽”获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7家茶叶企业获三品一标认证,3家茶叶企业获欧盟认证,6家茶叶企业获雨林认证,3家茶叶企业获全球良好农业规范认证。三是强化品牌效应促市场拓展。在产业选择中注重茶叶品质提升,大力创建“欧标茶”品牌,按照“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效益、助民增收、做强做优”的发展战略,明确欧标茶产业发展目标与定位,逐步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高的欧标茶企业及欧标茶园示范基地。四是强化利益联结促助民增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充分利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引领带动和广州海珠区对口帮扶机遇,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县已培育1000亩以上产业的村35个,带动群众发展产业1800余户。茶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扶贫资金入股保本分红、产业发展务工等共带动农户9827户,其中贫困户1317户,户均增收1058元。

不怕吃苦以身作则做让群众信任的贴心人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_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履职尽责,发挥作用,超前谋划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虽然不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但我更要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她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以身作则、处事公正,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及关心群众,对同志以诚相待,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热心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得到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赞许。在农业农村局工作的日子里,她始终坚持心系群众,不辞辛劳。茶产业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密切联系着老百姓切身利益,她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时刻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她始终立足服务群众,在群众的需求中丈量脱贫致富的步子、寻求精准扶贫的办法,与干部职工和群众一起苦干实干,有效解决了_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制约发展的问题。在脱贫攻坚的种.种难关和困难面前,她没有逃避和退缩,为了确保_县能够顺利脱贫摘帽,群众能够产业致富,她选择“5+2”、“白+黑”的工作方式,积极带领干部职工深入企业、村组与企业老板、群众一起商讨分析,研究对策,解决在茶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脱贫攻坚在路上 篇7

有一种投资叫无风险净收益

这是个星期六, 也是黄鱼村光伏发电工程开工的第三天, 技术安装人员已经把安装材料拉到了工地。但是, 还有几户村民因土地流转的事项没有协商好, 迟迟不愿清理土地上的果树, 我们扶贫工作队协同村组干部经过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 终于把光伏发电征用土地上的附着物清理完毕。

光伏产业是运用太阳能产生伏特发电效应的新兴产业, 具有节能环保、一次投资长期收益的特点, 对于农民来说, 风险小, 收益可靠, 见效快, 是适合偏远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早在今年年初, 黄鱼村脱贫攻坚工作队就对这一项目作了可行性调研分析, 起初村民们对这一项目的实施有较大顾虑, 经过耐心细致的政策宣传, 劝说引导, 村民们普遍认为这是国家出钱, 群众收益的惠民工程。

近期黄鱼村已经顺利完成了第一批光伏发电的的六亩用地土地流转, 五十七户贫困家庭纳入帮扶范围, 签订了一系列合同, 开始整修用地, 实施挖地基、地面打桩等基础工作, 在今年之内, 这五十七户贫困家庭每户获得不低于三千元的收入。

光伏产业在黄鱼村的顺利实施, 一是得益于财政惠农政策, 财政对纳入光伏产业的贫困户每户补助一万元, 另外还为农户办理贴息贷款一万五千元, 农户没有经济负担, 用将来较为确定的收入偿还贷款, 也没有后顾之忧。二是来自于村民对惠民工程的大力支持, 被纳入土地流转的村民大部分不属于帮扶对象, 但为了支持脱贫攻坚目标实施,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 积极配合大局, 按时清理土地上的青苗和果树。三是得益于村委会扎实细致的工作, 为了把党的扶贫政策转化为惠民工程, 村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规定村委会成员及其亲属不得纳入光伏发电参与对象, 让真正的困难户切实受益。

有一种爱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黄鱼沟三组村民王侃柱一个月前因车祸离世, 丢下80岁的老父亲, 病瘫的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 还有五万元的外债, 支撑家的顶梁柱没了, 这个本来就一贫如洗的家可怎么过?邻近的村民纷纷来帮忙, 有的主动拿来自家配好的饲料帮喂鸡, 有的去地里收包谷穗, 有的帮着凉晒核桃, 大家用默默的爱传递对这一家孤儿寡母的同情, 听说就在他遇难的当天, 邻居们也是这样自发地来为他整修坟地、打理丧事。

包扶黄鱼村的党支部号召干部职工为这个不幸的家庭义务捐款, 村党支部也对家属予以慰问, 并妥善地为这个残缺的家庭想办法度过难关。我作为一个异乡人, 只能用简单的言语和行动表示对这个不幸家庭的同情, 但愿侃柱一路走好, 祈福他的家人面对惶的境遇, 坚强地生活下去。

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篇8

一、把握党建扶贫的深刻内涵

党建扶贫思想内涵丰富,意蕴深远,它不单指一种扶贫模式,更是在党的领导语境下实施大扶贫开发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其实质是以党建为灵魂、以扶贫开发为媒介与手段,形成“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常态和生态。虽然党建、扶贫不属于同领域工作,但两者间有着相通规律和密切联系,这使得党建和扶贫工作共同部署与推进成为可能和必要。

一方面,扶贫为党建提供实践平台和检验标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从中可以看出,扶贫开发是关系党长期执政和人民切身利益的事业,具有党建扶贫的特点,定位和评价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具有战略和战术上的双重意义。实现共同富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践行党的宗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补齐民生短板、推动社会各阶层和各群体协调发展,都需要扶贫开发。此外,扶贫开发也是检验贫困地区党建工作成效的主战场。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党的执政使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任务。这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实践和理论课题,成为扶贫工作的政策依据和逻辑起点。

另一方面,党建为扶贫提供组织保障和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抓好党建促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将党建思想引入扶贫开发的政治考量,构成习近平党建扶贫思想的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一环,推进扶贫开发、主打脱贫攻坚战,必须以党建挂帅,发挥政治引领、政策指导、资源整合功能,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实施党建扶贫,就是在各级党委领导下,抓好扶贫攻坚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助推扶贫工作组织化、精准化和制度化,开创扶贫、党建互动双赢局面。

二、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工作部署的堡垒。一个团结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就是一面引领发展的旗帜、一个决战贫困的指挥部。如果农村基层党组织长期软弱涣散、领导乏力、职能缺位,势必影响农村的生产发展与和谐稳定。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从长远来看,“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这是扶贫工作的根本。

扶贫先扶本,本固事业旺。要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班子建设,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要“配强”。抓住县乡换届契机,选优配强村领导班子及村组干部,增强贫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造血功能”,激发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二要“扶弱”。除自然条件制约外,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是不少贫困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投入党建扶贫专项资金,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有效破解其不善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难题。三要“外援”。村级领导班子想要建强,除自身努力外还需借助外力。要向贫困村精准选派有拼劲、会扶贫、能吃苦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利用他们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声音传达好,把各类扶贫资源整合好,帮助抓好村班子建设。四要“结对”。探索跨区跨行党组织结对共建模式,借力有关城镇居委会、企业或社会组织的基层党组织,为扶贫村工作带去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活力。

三、发掘党建扶贫的工作“交集”

开展党建扶贫,关键在于找准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切入点、连接点。当前,有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融合程度还不够,就扶贫而抓扶贫,就党建而抓党建,存在党建与扶贫“两张皮”问题,党建扶贫仅停留在口头上。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创新思路,健全机制,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将“两张皮”拧成“一股绳”。一要探索“党建+”扶贫工作模式。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开展支部和产业对接,建立支部+公司(或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电商、基地)等基层党建助推扶贫工作“联合体”,做好“支部引路、产业铺路”。尤其要拓展支部设置渠道,探索将支部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种养基地、流动党员集中地,把党员、致富能人和群众“聚”在产业链上。二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活起来、用起来,党建扶贫才能得到落实。要突出党员主体地位,搭建党员履职平台,设立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引导党员“亮身份作示范”“践承诺转作风”,推动党员积极主动联系服务困难群众、示范带领精准脱贫。要立足长远开展“双向培养”活动,把村干部和先进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或村“两委”后备干部。三要增强困难群众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扶贫先扶志、提振精气神,是制胜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内因。要凸显党建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及时准确传达中央和上级有关政策精神,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建立扶贫开发的责任体系

扶贫开发是一项影响全局的系统工程,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党员干部肩上的现实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以党建之手部署扶贫工作、落实扶贫责任,激发党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是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基础。

按照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扶贫开发要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自上而下将工作链条延伸到底。一要坚持好党政“一把手”抓总责任制和“书记抓、抓书记”制度,签订扶贫工作包保责任状,严格问责,落实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通过党政“一把手”率先抓扶贫,总揽全局、统筹安排、层层推进扶贫工作开展。二要运用好贫困地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扶贫绩效考核这根“指挥棒”,把扶贫开发作为检验考察、培养锻炼、选拔使用优秀干部的重要依据,落实贫困地区的主体责任。通过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创造好干部出自基层、走向基层的用人环境。三要发挥好有关行业、部门、发达地区的对口帮扶作用,落实帮扶主体的协作责任。四要提升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工作效能,落实扶贫职能部门的工作责任。五要加强对扶贫资金安排使用的监督管理,从严惩处截留、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落实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管责任。今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严肃查处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大了通报曝光力度。总之,各级各方面都要把工作重心下移、落实责任,齐心协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上一篇:春节真烦作文下一篇:广告策划书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