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螳螂阅读题及答案(共9篇)
蚂蚁和螳螂阅读题及答案 篇1
《蚂蚁和螳螂》阅读练习及答案
在夏天里,蚂蚁们每天一大早便起床,辛勤地工作着。
螳螂呢?天天“叽哩叽哩”地唱着歌,游手好闲地过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有吃的东西,满山遍野正是花朵盛开的时候,真是一个快乐的夏天啊!
螳螂看到蚂蚁工作,感到非常奇怪。“喂!蚂蚁先生,为什么要那么努力工作呢?稍微休息一下,像我这样唱唱歌不是很好吗?”
可是,蚂蚁仍然继续工作着,说:“在夏天里积存食物,才能为严寒的冬天做准备呀!”
螳螂听蚂蚁这么说,就不再理蚂蚁。“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快乐的.夏天结束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天空中下着绵绵的雪花。
到处都是雪,螳螂一点食物都找不到,消瘦得不成样子。螳螂蹒跚地走在雪地上,心想: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第( )自然段写了螳螂和蚂蚁的对话。
正确答案:三到五
2.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正确答案:七
3.找出表现螳螂在夏天和冬天有什么不同的想法的句子
答:
答案解析:
“哎!真是麻烦,干吗要想那么久以后的事呢!”
我若像蚂蚁先生,在夏天里贮存食物该多好啊!
4.读了这篇寓言,你想对蚂蚁或螳螂说些什么?
答:
答案解析:
略
鸟类和哺乳类的阅读题及答案 篇2
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类都源于爬行动物。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鸟类和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象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加德纳提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着22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动物界中,只有这两个纲的动物才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这两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内有调节体温的机制。此外,在心脏、头骨、脑的结构上,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生理和行为上,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加德纳推论:这两类动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纳的学说一提出,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学说站不住脚,加德纳提出的证据并不可靠,他那种完全不依靠化石资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却十分推崇加德纳的学说,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甚至描绘出设想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一种热血恒温的、身上同时长有羽毛和毛发的树栖食虫动物:“哺乳鸟”!于是,在这一本来被人认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上,研究动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争论。1984年8月在伦敦自然历史和地理博物馆,300位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的专家学者聚会,对加德纳的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不仅探讨了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起源上的关系,而且还对当前动物进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传统的动物进化观点与加德纳的学说究竟谁是谁非?在伦敦的讨论会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多数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动物进化理论上,学术界出现“裂缝”,传统观点面临挑战,这都是好事。它将促使动物进化的研究出现新的学派和新的进展。
1.下边的句子是从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标出句码,请注意)。(3分)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 (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 (D)④句后面 ( )
2.在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认为(a):
认为(b):
3.科学著作中常常用树枝形图表显示同类事物间的系统关系,这种图表叫“系统树”。参照下边按传统观点画出的系统树,在它的右边画出加德纳学说的系统树。(4分)
4.下列论断中的三项,两种学说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们选出来。(6分)
(A)地球上存在过“哺乳鸟”。
(B)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才具有共同特征。
(D)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大于不同特征。
(E)鸟类和哺乳动物应分属于不同的纲。
(F)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比鸟类和爬虫类的关系近。
(G)鸟类起源的时间早于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
(H)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早鸟类起源的时间。
5.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同是:(3分)
(A)传统观点借助归纳,加德纳借助演绎。
(B)传统观点主要用化石资料推论,加德纳用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推论。
(C)传统观点依据动物分类方法,加德纳则依据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D)传统观点依靠事实推导,加德纳利用想象建立学说。
试题答案:
十(20分)
1.(3分)B
2.(4分)
认为(a):从“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到“‘哺乳鸟’”
认为(b):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由于题目要求的是写出“所认定的内容”而不是“认为”的宾语,答案不要求与原文字面完全相同答对一处给2分
3.(4分)
全对给4分,所画直线方向错误不给分
直线方向正确而没有注意时间坐标要求的(分枝点位置不对),扣1分
没有标明时间数字和“哺乳鸟”的,分别扣0.5分
4.(6分)
A F H
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三处都对给6分
作文 读《蚂蚁和螳螂》有感 篇3
人要有长远的见识。收获都是一天天的存起来的。蚂蚁平时辛勤的劳动,冬天在巢里享受着温暖;美味。而螳螂游手好闲的日子,冬天却要被寒风无情的拍打,螳螂看见蚂蚁过得日子。自己有些后悔了。后悔没听蚂蚁的建议。
就像我们人一样,小时候好好读书,就长大后就容易找到工作。如果小时候只顾着玩;结果差距很大,长大了优秀的人可以选择工作,不优秀的人是工作选择你,读后感《作文 读《蚂蚁和螳螂》有感》。
付出总会有收获。我认为螳螂是笨拙的。蚂蚁是聪明的。别看螳螂“叽里叽里”的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曲。根本不想自己冬天该怎样生活。蚂蚁虽然不会唱美丽动听的歌,但它对生活有计划。
蚂蚁虽然比螳螂小的多,但蚂蚁的心是宽广的,阔达的。
《螳螂》阅读答案 篇4
14.螳螂主要利用心理战术战胜蝗虫:先以“惊奇的姿势”、可怕的声音威胁对方,再用“死死盯人的战术”震慑对方,最后用它的武器制服对方。
15.螳螂作出奇特的动作,发出可怕的声音,是为了虚张声势,利用对方的恐惧心理而战胜它,而小蝗虫正好中计,在螳螂面前不知所措而命丧黄泉。
16.略
《螳螂捕蝉》阅读答案 篇5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课文中蝉、螳螂、黄雀的关系,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朗读课文时,要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吴王是一国之主,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少年只是一名侍从,读他的话应该读出____________的语气。
3、如果排演课本剧,吴王和少年该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呢?在括号里写下来。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4、“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里的“终于”可以去掉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吴王问前两个问题的时候,少年都只是针对问话,简单回答。你认为少年的做法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高傲恭恭敬敬
3、举起弹弓,天真地
好奇地
一本正经
饶有兴趣
4、不可以。少年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已经转了三个早晨,“终于”一词说明少年是有目的转,目的就是为了让吴王发现。
背影阅读题及答案 篇6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泪又来了。
11.文段选自朱自清写的《 朱自清》一文。这是一篇以背影 为线索的叙事散文。(4分)
12.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分)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反语;强调“我”那时对父亲的不理解。
13.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第一次写出了对父亲爱子之心的理解,是感激之泪;
第二次写出对父亲的依依不舍,是惜别之泪。
14.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既全面又能概括其突出的写作特色的一项是(3分)
(D)
A.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对比,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怜爱和怀念,使读者感到具体、真实、亲切。
B.这两段文字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精彩而又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
C.这两段文字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抒情自然、真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热爱。
D.这两段文字通过父亲送“我”上火车时的一连串细小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以平实质朴的文字表达了父子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7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设计了各种奇妙的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演员们穿上了我设计的音乐鞋,只要一踏上地面,鞋就会发出美妙的乐曲声。她们在舞台上唱呀,跳呀,歌声是那么悦耳,舞姿是那样优美。台下的观众一次又一次为她们喝彩。
观光旅游的人们穿上我设计的变速鞋,这种鞋上有个小型遥控器,可以控制行驶的速度。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按一下“徜徉”键,就可以尽情徜徉于柳堤湖畔、椰林海滨;按一下“急驰”键,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另一个景点。穿上它旅游观光,既方便又快捷,真是开心无比。
漆黑的夜里,出现了一些亮光,这些亮光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工厂。这是值夜班的叔叔、阿姨穿上了我设计的夜光鞋。这种鞋的鞋尖有个灯泡,夜里穿上它,灯泡就会发光,照亮要走的路。
大家穿上我设计的调温鞋,夏天比穿凉鞋还凉快,冬天比穿棉鞋还暖和……
“龙龙,起床了!”我睁开眼睛,那些奇妙的鞋顿时从眼前消失了。但我有信心将梦想变为现实,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妙——( )快捷——( )悦耳——( )
2.作者设计的奇妙的鞋有 鞋、鞋、鞋和 鞋。
3.我设计的 鞋可以 。
参考答案:
1.奇特 快速 动听(答案不唯一)
2.音乐 变速 夜光 调温
《菊花》阅读题及答案 篇8
【原文】
菊花
①俗云:“赏菊之趣在于赏花。”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以黄、红、白、紫为主。黄的如“黄昏弄月”,金光灿烂,华贵雍容;红的像“金背大红”,绚丽夺目,热情奔放;白的有“白西施”,淡妆素裹,清洁怡雅;紫的是“紫玉莲”,苍劲有力,凝重浑厚。还有一种叫“绿牡丹”的,花呈绿色,青翠欲滴,恰似碧玉,煞是名贵。另有“墨荷”的黑紫堪称花中一绝;更有那“碧玉勾盆”,粉碧兼备,娇而不艳;“凤凰振羽”,红黄相间,娇娆多姿。各种颜色,应有尽有,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
②菊花的花形也是千姿百态,风貌迥异。这是由于花瓣的千姿百态所致。瓣分挂瓣、匙瓣、平瓣、管瓣四种。每一种又有内曲、反卷、龙爪、毛刺等形态。各种花瓣以一定规律进行组合,形成一种保持机体均衡、疏密相间的参差美,并由此构成了龙、凤、狮、虎四种栩栩如生的优美造型:龙类若舞若飞,潇洒俊逸,花儿内部短瓣紧抱,外部长瓣飘洒,像“龙盘蛇舞”;凤类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花儿内部花瓣疏松或紧密内抱,外部花瓣自然下垂,如“天女散花”;狮类威武雄壮,魁伟挺秀,花儿大部分为匙状花瓣,且长短不一,相互重叠,排列参差,变化多姿,如“醒狮图”;虎类则刚劲沉稳,充盈丰满,舌状花瓣回心而抱,呈层瓦复叠状,似虎爪捕食,如虎啸长天。
③菊花不仅娇艳多姿,而且用途广泛。不仅它的花序是一味名贵中药材,其嫩茎、叶、根亦可供药用。此外,还能做成各种精美的佳馔,如菊花肉、菊花羹、菊花酒、菊花糖等。这些菊花食品不仅香味俱佳,而且营养丰富。再者,杭菊还是驰名中外的清凉茶饲料。至于那自古就有“虫见愁”之称的除虫菊,则是效力极高的天然杀虫剂。菊花还有保护环境、净化大气的.奇异功能,被人们赞为“空气的卫士”。
④菊花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确是一种值得大力发展的珍贵花卉。
【问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2分)
答:【 】
2、本文的中心句是【 】(4分)
3、写出下列各段说明的主要内容。(6分)
①段【 】
②段【 】
③段【 】
4、③中第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3分)
答:【 】
5、第③段是怎样说明菊花的?(5分)
答:【 】
【参考答案】
1、(2分)菊花
2、(4分)菊花既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有广泛实用价值,确是一种值得大力发展的珍贵花卉
3、(6分)菊花的颜色五彩缤纷
菊花的花形千姿百态
菊花用途广泛
4、(3分)承上启下
《海光》阅读题及答案 篇9
A.本文结构严谨,前有伏笔,如“预示着风雨即将降临”;后有照应,如“起风了”、“狂风越逼越近”、“下雨了”等。
B.本文写观日出要从黑暗中徒步穿过三十多公里的盐碱荒滩,从而说明了实现目标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否则就到不了目的地。
C.作者笔下勾勒的一幅夜行图,是用眼观察、用脚寻路、用心思索的现实过程。
D.“车辙的消失”,“灯火的熄灭”,“狂风的逼近”,让夜行者退缩和恐惧;而“海光”的时隐时现,则使夜行者感到前路的茫然。
E.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柳暗花明。而等待日出时的沉思,就更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解析 B项“就必须借助外物的指引,如‘道路’‘灯光’等”概括不全,还应有“要有坚强的意志,历经磨难挫折”。D项“退缩”有误,文中无此信息;“茫然”有误,海光出现的时候,给人以希望。
2.文章第⑨段“这是海光”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去看日出,可结尾处却说“连日出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这是为什么?
【蚂蚁和螳螂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密蜂和蚂蚁现代文阅读答案06-29
《螳螂捕蛇》与《物性相制》阅读练习及答案09-26
蚂蚁唱歌阅读答案06-10
红蚂蚁短文阅读答案07-16
蚂蚁的哲学阅读答案07-18
《10、螳螂捕蝉》补充习题答案08-28
螳螂的词语解释和造句07-19
我们家的傻螳螂-观察螳螂作文550字09-13
捉 螳螂作文05-19
螳螂捕蝉造句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