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2024-07-15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精选11篇)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篇1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1.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

(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

(4)98米○89米

(5)1厘米○1米

(6)10厘米○1米

(7)56米○65米

(8)50厘米○5米

(9)33厘米○3米

(10)6米○60厘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操场长140().

(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

(5)灯管长24().(6)手掌宽7().

(1)24厘米+17厘米=()厘米

(2)72厘米-27厘米=()厘米

(3)1米=()厘米

(4)45米+36米=()米

(5)2米+50厘米=()米()厘米

(6)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7)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8)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5.有三条线段,第一条线段长9厘米,第二条线段长7厘米,第三条线段长14厘米.

(1)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2)第一条线段比第三条线段短()厘米.

(3)第三条线段比第二条线段长()厘米.

(4)三条线段一共长()厘米.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4)直线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5)小明身高120米.()

(6)

这是一条线段.()

三、应用题

1.工人叔叔修一条95米长的路面,修了一天后还剩36米,这一天修了多少米?

2.服装厂运来白布46米,花布39米,花布和白布一共多少米?

四、提高题

1.王红、张森、赵强三人比体重,结果王红比张森重,张森比赵强重,他们三人谁最重,谁最轻?

2.王红、张森、赵强比赛跑步,结果是王红比张森用的时间短,张森比赵强用的时间短,他们比赛的结果是谁跑了第一名?

3.测量长度

2.画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12厘米的长度.

4、量比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用()作单位。1米=()厘米

5、在()里填上“米”或“厘米”。

①床长2();黑板大约长4();教室门大约高2(); ②铅笔大约长18();手掌大约宽7()厘米; ③小明的身高128(),小红的身高1()25厘米; ④旗杆高15(),跳绳长2(),钥匙长5()。

6、在○里填上<、>或=。

5米○6米

8米○8厘米

1米○100厘米

90厘米○1米

60厘米○6米

150厘米○1米50厘米

7、上面一条边长()厘米,下面一条边长()厘米,左面一条边长()厘米,右面一条边长()厘米,画一条最长的折痕,量一量大约()厘米。

8、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米和厘米谁的本领大 篇2

橡xiànɡ皮pí拿ná出chū一yí个ɡe苹pínɡ果ɡuǒ说shuō:“看kàn谁shéi量liánɡ得de快kuài。”于yú是shì他tā们men立lì马mǎ开kāi始shǐ量liánɡ。米mǐ量liánɡ了le很hěn久jiǔ都dōu没méi有yǒu量liánɡ出chū答dá案àn,急jí得de满mǎn头tóu大dà汗hàn!厘lí米mǐ一yí下xià子zi就jiù量liánɡ完wán了le。

橡xiànɡ皮pí拿ná出chū黑hēi板bǎn。他tā们men又yòu开kāi始shǐ量liánɡ。这zhè下xià,米mǐ一yí下xià子zi就jiù量liánɡ出chū来lɑi了le。厘lí米mǐ还hái在zài慢màn慢màn数shǔ:1、2、3、4、5……数shǔ得de满mǎn头tóu大dà汗hàn。

小xiǎo朋pénɡ友yǒu,你nǐ们men评pínɡ一yi评pínɡ,是shì米mǐ的de本běn领lǐnɡ大dà,还hái是shì厘lí米mǐ的de本běn领lǐnɡ大dà?

米和厘米的认识练习题 篇3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长度单位已有初步的认识,并且学会了测量,但少数学生对单位之间的换算还不够熟练,有待进一步的巩固与熟练。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生进一步熟练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和直角。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回顾梳理

这学期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关于米和厘米的知识你知道哪些?

学生小组交流,回答。

二、表象与进率

(1)、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示出它们的长度吗?

学生理解表象与进率,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方法。

(2)、1米是多少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活动:演示米和厘米的长度。

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三、估计与测量

(1)、看书上2条线段,估计一下它们有多长?

学生估计长度并汇报。

(2)、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边测量边留心你是怎样测量的?

学生活动。

教师评价学生的测量方法,及时发现出现的错误。

(3)、引导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

学生先自己估计。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次请学生估计黑板的长度并测量出黑板的实际长度。

[设计意图]:在形成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估计与测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无参照物的情况下两次估计并测量黑板的长度,强化对米的长度表象。

四、课堂小结

厘米的认识 篇4

山东省莱芜市苗山镇中心小学 吕玲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5页信息窗一 【教学目标】:

⒈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⒉认识刻度尺,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⒊初步学会用直尺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1厘米、几厘米的实际长度,会估测和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

学具袋:长1厘米的红色小棒、2厘米的蓝色小棒、5厘米的黄色小棒,画有线段的长方形纸片(长 12厘米,宽8厘米),课件、直尺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谜语激趣】:

猜谜语激发学生兴趣:五个小兄弟,长短不整齐,捏紧在一起,干活有力气。(手)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你的右手,你能叫出五个手指的名字吗?(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师:(伸出一拃)像老师这样把手张开,我们通常把拇指尖到中指尖的长叫一拃,来同学们也伸出你的一拃让老师看看,指一指从哪到哪的长是一拃。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课件出示:阿福的新衣图片)

教师讲故事

师:阿福的新衣为什么做小了?生说原因,教师评价

师:怎样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师父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用尺子量)

师: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经常用到一些尺子(课件出示:软尺、三角尺、直尺)

师:今天我们主要认识直尺(课件出示:空直尺)老师的直尺和你们的一样吗?(不一样)

师:谁能说说缺少了什么?生1:小竖线。生2:数字。生3:图案(评价:图案是用来装饰的)

师:(课件演示)这些小竖线叫刻度线,这些数字中最小的是几?生:是0 师:0在尺子上表示起点

师: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数字,还有什么? 预设:字母cm 师:cm表示厘米,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

师: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用的单位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⒈认识1厘米

师引导学生观察刻度线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长有短

课件演示教师说明相邻的两条长刻度线之间就是一大格

师:你知道这一大格的长度是多少吗?

生1:1米

生2:1拃

生3:1厘米

师:这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⑴从直尺上找1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你能从直尺上试着找找1厘米吗?

学生同桌交流找1厘米

学生汇报(注意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从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

⑵测量1厘米

师:我们认识了1厘米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和动手能力,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有三根小棒,你能根据刚才的学习估计一下那根小棒的长度是一厘米吗?

学生估测师:怎样才能准确判断?

生:用尺子量

师:这是一个好办法

学生动手测量汇报说量法 课件演示:红色小棒不管对准哪一个刻度线都占一大格也就是1厘米

⑶感受1厘米

学生拿起红色小棒看看1厘米有多长,用手指比划一下多大长度的空是1厘米

师:1厘米这么短,想想在你的手上、身上周围的物体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⒉认识几厘米 ⑴回忆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都用到什么方法来认识1厘米?

小结: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

师:只认识1厘米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认识几厘米。你能用同样的方法,先看一看,在估一估然后量一量得出蓝色小棒和黄色小棒的长度吗?

⑵学生小组研究

汇报: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先说一说估计的结果,再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把小棒对准哪一个刻度线来量的师: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来量的,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蓝色小棒长2厘米的?

生:蓝色小棒占了2大格就是2厘米

课件演示 师:有的同学不是从0刻度线来量的(课件演示从5刻度线来量)这根小棒长多少厘米?

生答,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不管从哪一个刻度线来量主要看他里面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学生汇报黄色小棒长几厘米,它里面有几个1厘米

⑶总结测量方法

师:你们觉得从哪一个刻度线测量比较方便?

课件演示:快速说出物体的长度

彩带从0刻度线量,铅笔不从0刻度线量

进一步体会测量时从0刻度线测量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一端,另一端指着几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⒊测量线段的长度

课件出示徒弟一拃的长度,生说长度 估测教师一拃的长

师:老师的一拃是18厘米,比徒弟的一拃长多了,大人的一拃比小孩的一拃长,怪不得徒弟把衣服做小了

师:(课件演示)测量一拃时,把拇指尖的一点和中指尖的一点连起来就成为一条这样的线,我们把它叫线段,线段可以测出长度。学具袋中的纸片上也有两条线段,你能量出他们的长吗?

学生测量说结果

学生测量长方形纸片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 汇报说结果

师:同学们这么爱动脑筋,动手能力也这么强,把聪明的喜羊羊也吸引到了我们的课堂,它想考考同学们,能接受考验吗?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课件展示

第一关:填一填

从0刻度到8刻度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从3刻度到9刻度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7厘米里面有()个1厘米 4个1厘米是()厘米

第二关:说一说

说出物体的长度

不够整厘米时,我们说大约是几厘米

第三关:比一比

青青草原上的两只昆虫蛐蛐和蝈蝈要比赛跳远,谁跳的远?

四、收获反思 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那些知识?你学会了那些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厘米的认识

刻度线 0表示起点 cm表示厘米 1厘米 1大格 看一看 2厘米 2个1厘米 估一估 5厘米 5个1厘米 量一量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芜市苗山镇中心小学

《厘米的认识》评课报告 篇5

胡文修: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知识。

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使用的尺子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指一指、比一比、找一找、说一说、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董芙蓉:

本节微课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下面我结合本课的教材、教学程序以及板书设计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并通过看、猜、比、量等学习活动形成1厘米的长度表象。教材紧接着出现的例2,通过量纸条的长度,教学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本课教学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明白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利用刻度尺对物体进行测量。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难点是: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课一开始,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小蚂蚁爬过数学书的宽,引出“我爬了多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去量数学书的宽。得出大约有15个小正方体、4个三角形、5个圆片长等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了测量工具:尺子。(板书:测量工具——尺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第一块:感知1厘米。

1、认识尺子

首先,我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不难发现尺子上面有数字、长短不一的线、字母cm或者厘米等。我紧接着学生的发现,告诉他们尺子上的数字是刻度、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线,字母cm也就是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从而引出了长度单位:厘米(cm)(板书)以及我们今天的课题:认识厘米(板书)

2、认识1厘米

首先,我会进行课件的演示:这个课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我会让学生观察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长度并指给同桌看。然后我组织学生探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的`同时我会用课件显示。接着问学生:“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会发现:每2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每段小棒的长度都是1厘米。通过上面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有了一个切实的认识。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我会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想一想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首先,要求学生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并且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接着闭上眼想一想1厘米到底有多长。最后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在让学生找之前,我会先用课件出示一些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1厘米。进而我就会问:“0~2是多少厘米?为什么是2厘米?你能从尺子上找出5厘米、7厘米和10厘米的长度指给同桌看吗?”并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最后我再请学生上台展示。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交流知道尺子上从0刻度到刻度几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就顺利地实现了知识的变迁,并渗透了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

1、量纸条的长度

这是课本例2的要求,我先让学生拿出教师预先发的纸条,让他们独立尝试测量,量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和启发。接着指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自己是怎么量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思维情景:“你是怎样量这张纸条的?”、“你又是怎样看出纸条长几厘米的?”“你喜欢哪种量法?”用这些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最后我再用多媒体演示量的过程。

2、看书质疑

在学生动手操作后,我会让学生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让学生翻开书本第3页,请他读一读、填一填、说一说,完成例2的教学。并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完善课题:用厘米量。

3、量数学书的宽

完成例2的教学后,我会问学生:“现在你能帮小蚂蚁解决问题了吗?”这时我不急于让学生用尺子去测量,而是先让学生估计:“课本大约宽多少厘米呀?”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量一量进行验证。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再次巩固测量方法。

(三)巩固应用,理解掌握

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保持的一种手段,也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重要方式,为此我设计了2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判断练习。

通过让学生举手势判断测量的正误,指出了学生测量时易错的地方,为进一步动手测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次:操作练习。

完成练习一的第1、第3和第8题。

【通过看、估、量、填写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四)回顾总结,课外延伸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的最后,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回顾学习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完善新知的建构。

2、课外延伸作业:以厘米(cm)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我希望通过这一作业,让学生巩固新知,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板书设计

最后说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让学生一眼就能看清本节的知识重点,便于学生记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大全 篇7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合作、讨论中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认识尺子和长度单位厘米,并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

建立长度单位厘米的实际概念。

四、教学准备

尺子、回形针、硬币、三角形、小方块等学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上的两支铅笔,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一些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看它是谁?(屏幕出现数学小精灵)

(画外音)“新学期到了,我们拿到了一本崭新的数学书,我想知道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你能告诉我吗?

师:你们愿意帮助数学小精灵解决这个问题吗?好,现在请你先用自己的方法估一估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学生可以用眼看,也可以用两手比划)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活动一: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及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1)亲身经历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师:如果不用手比划,你用什么方法能说明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把你想到的办法说给你小组成员听听好吗?(师引导可以用小棒量,有用橡皮量等)现在,哪位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你们都有哪些有趣的测量方法呢?

(2)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测量的结果不同(测量对象一定)。

(3)师:你们真棒,想出这么多的好办法,那么你们能动手自己测量一下吗?请各小组从老师为你们准备的信封里选一样东西作为测量工具,开始测量。摆的时候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么摆的?(信封内装有回形针、小棒、橡皮、硬币,学生分组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4)师:下面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观察发现统一测量工具的必要性)。

(5)师:我们测量的是什么呀?那么为什么同样的一条边,量出来的结果却不同呢?(师引导由于我们的测量工具不同,所以我们测量数学书的数据就不同)。

(6)师:那么这么多的数据,我们把哪一个告诉数学小精灵呢?我们发现,用不同的工具来量同样的书,却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要得出一个统一的答案,那该怎么办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师引导可以用同一样东西来测量,并将准备好的大小相同的小方块分发给大家,请同学们再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看看这次结果是否一样)。

(7)练一练。

数学书第2页:观察红萝卜、大蒜、芹菜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

2、活动二:认识尺子。(1)认识尺子。

师:看来,我们用统一的工具量,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要量这张课桌的长度,也用小方块一个一个地去摆,你们觉得方便吗?那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引出可以用尺子量)

师:你真聪明,都已经知道尺子了,我们的古人非常聪明,为了用统一的标准测量,他们发明了尺子。尺子虽小,但它的用处可真不小。请拿出你们的尺子,找一找,尺子上有些什么?(分组讨论后再汇报)(2)师:你们知道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什么吗?它叫刻度线。第一条长刻度线下面写着0,表示刻度0,刻度线下面写着几就表示刻度几。(课件闪动刻度线和字母。)(3)师:大家还发现了两个字母,谁认识这两个字母吗?能大声的读给大家听吗?(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认识字母cm,并知道它们表示的是长度单位:厘米)。

师: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就是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厘米。

(4)在尺子上找1厘米。

师:尺子上从0到1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动1厘米的长度)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吗?请在你的尺子上找一找。

看来尺子上的1厘米有很多很多,那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1厘米到底是怎么样的?

(5)感受1厘米。

师:下面请小朋友拿出刚才用过的小方块,请你量量小方块每条边的长度是几厘米?

请你跟我这样做,一只手轻轻地捏着小方块,另一只手把这小块慢慢地移开,注意手指不动。看到了吗?1厘米有多长呀?记住了吗?

(6)找身边的1厘米。

师:用你的手指去找一找。你周周哪些物体和1厘米差不多长呢?

(我们身边有许多1厘米的物体,要小朋友用心去观察)。(7)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已经在尺子上认识了1厘米,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从0—2,这是几厘米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引导是两厘米)你们还能从尺子上找出2厘米吗?(从4—6,从8—10……)

(8)师:看来2厘米在尺子上还有很多,那你能在尺子上找到3厘米吗?下面请小朋友在尺子上找到你喜欢的厘米。先找一找,再比一比,然后和你的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3、活动三:自学测量方法。

(1)师:那么怎样用尺子来测量物体有多长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书第3页,自学测量方法。

(2)出示判断题:老师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这样量的(出示三种量法)你认为哪种量法对呢?用手势表示。那么以后我们在量物体长度时,你想提醒小朋友要注意什么呢?

我们应该这样来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把尺的刻度0对准了物体的一端,然后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1、估一估,量一量。

师:你们来估计一下数学书的短边大约有几厘米长?(请学生说说他们估计的具体数据)想不想再动手量一量?好,下面请你用尺子来量一量数学书,看看你们的估计是否接近?(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做数学书第5页第一题,看看铅笔有多长?

3、量一量生活中的实物。

四、反馈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还学会了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后的数学课堂我们还会认识更多的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和米的教学反思 篇8

2、在探索新知的第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撕纸条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大胆估测,并把估测与实际测量相结合。通过在直尺上数一数、徒手比画和估计彩纸条上1分米的长度,从借助测量工具到直接估测长度,逐渐加大了难度,有利于学生一步步加深对分米的认识,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和意识。

3、在探索新知的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些实物,如利用五分的硬币使学生初步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埋下伏笔,为了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在数时不仅要数0到刻度1之间这一段,也要数数其他相邻的整厘米刻度间的小格数。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1厘米=10毫米。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不足:

1、按米、厘米、分米、毫米的顺序进行教学,教学效果一般,有部分学生根本就不懂,对这几个单位的关系理不清。

2、单位换算这一难点突破得不够彻底,尖子生有喂不饱的现象。

3、学生实际测量的机会不够多。

教案认识厘米 篇9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75—76页。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尺子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尺子测量生活中较短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一厘米小棒,长方形卡片,彩笔,橡皮,课本。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发生在古时候的小故事,一起来听。(播放发福的新衣)

师:对呀,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手大,徒弟手小。

师:有道理,就像我和你们,谁的手大?(生说)师:没错,那什么是一拃呢?

师:大家伸出小手来,像老师这样把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从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这一段就是一拃。谁敢上来跟我比一比。

(师生比较一拃,看谁的一拃长)师:手大当然拃也大。

师:谁有办法让故事中的阿福能穿上合适的衣服呢? ① 师傅量师傅做②徒弟量徒弟做③用尺子量。

(师跟上评价:这个主意好,这是个好办法,这个建议不错)

师:从同学们的办法中我知道了,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标准。

二、探索实践,构建新知。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以用尺子量,你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呢?(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师:尺子的种类有很多,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同学们桌子上这把最常见的直尺,来,看着你的尺子,仔细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看谁的发现多?

师:为了方便大家看的清楚,老师把尺子放大了,看大屏幕,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学生说)师:谁还有补充?

(及时评价: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师帮助梳理:

数:一起来看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从小到大排列)从几开始的?(闪烁0指名说)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个0,它在尺子上表示起点,也就是开始的意思。尺子上的这些数我们都称它为刻度。

线:大家看到的这些长短不一的小竖线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刻度线。细心的小朋友一定发现了每条长刻度线的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字。

字母:这两个小小的字母cm表示什么?(厘米)板书:厘米(齐读)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它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认识这个新朋友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1)认识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在尺子上能不能找到?

师:看这把放大的尺子,就像这位小朋友说的,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它吗?找一找,并指给同桌看一看。

师: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生说课件出示)

师:谁能找到两个?谁想多说几个?

师:我们把所有的1厘米都请出来,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每两个数字之间都是1厘米或尺子上有很多1厘米)师: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2)体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拿出这根蓝色的小棒,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你觉得这根小棒有多长?(1厘米)放到尺子上验证一下,是1厘米吗?

师:拿着这根1厘米长的小棒你有什么感觉? 生:1厘米很小,1厘米很短。

师:是啊,1厘米很短,现在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的拿住它,手指不要动,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小棒抽走,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

师:好,放下手,把小棒放回学具盒,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睁开眼睛,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再拿起来互相看一看。

师:大家想一想,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和这根小棒差不多,大约也是1厘米呢?可以从我们的身边或身上找一找,说给同桌听一听。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找出手上的1厘米,食指的宽度。

师:大家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找一找,好吗?

3、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能在你的尺子上找到吗?谁找到了?(指名说0-2)课件演示

师: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呢?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师:谁还能找到不同的2厘米?(指名说:从刻度3到刻度5……)

师:先给大家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别人在说的时候,大家都看着自己的尺子,用手指一指,判断他说的对不对,好吗?

师:在尺子上除了能找到1厘米,2厘米外,你还能找到其他的厘米数吗?先别着急,听老师的要求:每人在尺子上找到一个厘米数,说给小组内同学听,一人说时,组内成员都看着自己的尺子判断他说的对不对,如果有错帮助改正,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快。开始:

(小组合作)

师:都完成了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请大家把尺子放在你的面前,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我说,你们在自己尺子上找,左手指开始的刻度,右手指结束的刻度,并且说出是几厘米。听好:刻度0到刻度8,刻度0到刻度5,刻度0到刻度17.师:通过刚才我们找的这些厘米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评价:说的好,真善于发现规律,把掌声送给他)

师: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看大屏幕,从刻度4到刻度10是几厘米?谁看出来了? 生:6厘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好吗? 生可能会说:①数一数有6个1厘米 ②10减4等于6厘米

师:你真聪明,大家说他的这个办法可以吗?善于总结方法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值得大家想你学习。

师:咱同学们可真有办法,看来如果不是从刻度0开始,我们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也可以用大数减小数的方法知道是几厘米。

4、巩固练习

师:听说大家在学习厘米的知识,动物王国里的蟋蟀和蚂蚱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他们俩要比赛跳远,想请大家当裁判,你们愿意吗?可要仔细看啊!

课件演示:蟋蟀:12厘米 蚂蚱:10厘米

师:首先有请蟋蟀先生,他跳了几厘米?再来看蚂蚱先生,他跳了几厘米?谁是冠军?祝贺蟋蟀,给他发一个大奖杯!

5、用厘米量。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大家想不想用我们的尺子亲自动手量一量啊?请大家从学具盒里拿出红色纸条,量一量这张纸条长几厘米,量完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动手测量)

学生到前面投影展示自己量的方法。

师:这位小朋友到前面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量的好吗?

师:你们量的结果和他一样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谢谢你给大家做了一次正确的示范。

师:看到大家都在动手测量,有一位小马虎也想来凑热闹,一起来看他是怎么量的。(课件出示两种错误量法)师:你对他的测量有什么想说的?

师:看来在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首先要把尺子放平,还要注意一般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边说边板书:量:尺子放平 对准0刻度线

师:我们用正确的方法帮小马虎量一量橡皮的长度好吗?从学具盒里拿出橡皮量一量。

师:橡皮长几厘米?(6厘米)

师:小马虎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也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真得感谢大家!

6、测量一拃,了解自己身上的尺。

师:还记得故事中的师傅和小徒弟吗?他们的一拃分别是多长呢?看大屏幕: 课件:师傅一拃长大约19厘米,徒弟一拃大约14厘米。

师:其实在实际测量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量的长度并不正好是几厘米,而是比几厘米多一点点或少一点点,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想不想知道自己的一拃有多长?赶快动手量一量,量完了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一拃有多长。

找一个小组起来介绍。

师:每个人的手的大小不一样,一拃的长度就不同,一拃的长度还有手指的宽度都是咱们自己身上的尺。在平时没有尺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上的尺帮助我们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四、总结

认识厘米 篇10

通过观摩王老师的《认识厘米》这节课,我感觉受益匪浅。整堂课环节清皙,一目了然。这堂课王老师旨在通过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听完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王老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也快乐,值得借鉴和学习。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 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王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个古代量体裁衣《阿福的新衣》的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在尺寸相同,而衣服做小的矛盾冲突下使学生认识到要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也使学生对本节课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领悟新知。

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4-

5、6-

7、8-9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王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方块,告诉学生,这个小方块的边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方块,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王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方块,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方块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后,王老师提出一个现实问题,尺断了,怎么办?这就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过的如何看厘米数来解决问题。巩固练习题是很有特色的设计:用断尺量线段的长,老师提出两个问题,1、这一条线段的长是不是8厘米,为什么?

2、这一条线段长是几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可以说这道题是半开放式的习题,这条线段长是5厘米,答案是固定的,但思考方法却是多角度的,有的用一段一段地数的方法,有的用直接看的方法,还有的用计算的方法等等,这一题的设计,训练了学生在非标准状态下,怎样看线段的长度,怎样算线段的长度,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通过观摩赵老师的《认识厘米》这节课,我感觉受益匪浅。整堂课环节清皙,一目了然。《认识厘米》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 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赵老师在这节课中做了这些安排:

一、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并且已具备简单分析故事意义的能力,所以课的开始赵老师就以“阿福的新衣”这个动画片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怎么办才不会有这样的麻烦呢?孩子们会想到借助工具,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量的徒弟做,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理已经慢慢萌发统一起测量标准的意识。通过阿福的新衣的动画导入,“这是怎么回事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进行的拃的认 识,从而引出新授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在学习认识尺子的过程中,赵老师让学生自己观察,了解尺子的秘密,并用课件做了清晰的演示,在进行厘米的学习时,让学生自己找到1厘米,总结出“每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并让学生进行了感受,能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还让1厘米的概念渗透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从升着中找到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强化了学生对于1厘米的认识,最后通过认识1厘米,继而去认识了2厘米、3厘米、5厘米.....在认识完厘米这个长度单位后,赵老师在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估一估、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学习能力。通过有趣的练习,学以致用。学生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等活动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厘米的用途也得到充分的体验,达到手动、心动、思维动的效果。

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很喜欢这些活动,在活动中又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效果很好。

三、总结练习,提升能力

在练习的过程中,先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估测,对于估测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然后让 学生进行测量方法的判断,错误和正确都要说出原因,从而进一步巩固测量的方法,还通过给阿福做帽子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类型的尺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最后,让学生借助新的测量工具同位合作认识身体中存在的长度,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深对于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一、我的课堂语言不够精准,声音缺乏调动性,语言无法配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所以我还 需要进一步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课堂更具吸引力。

二、课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密,让各个知识点讲解的比较很空洞一些。在强化一些知 识点的时候,没有借助学具,这样导致孩子对于1厘米的认识不那么的真切。

三、在学习测量的方法时,没有放手给学生,而是先介绍了测量的方法,再让学生实践,这 里要是能先让孩子去经历,再让他们总结出应该注意的地方,这样学生的记忆就会很深刻了

《厘米的认识》效果分析

一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动画片,并且已具备简单分析故事意义的能力,所以课的开始就以“阿福的新衣”这个动画片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怎么办才不会有这样的麻烦呢?孩子们会想到借助工具,也会很自然地想到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量的徒弟做,在孩子们稚嫩的心理已经慢慢萌发统一起测量标准的意识。认识尺子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进行理、总结,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同时又使学生掌握了直尺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11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包括认识厘米、测量物体的长度,画出几厘米长的线段,认识厘米教学反思。在认识概念的时候,先围绕 一厘米这个最基本的单位展开。先让学生观察1厘米,再在自己的直尺上感受1厘米,然后在生活中寻找1厘米,在认识1厘米的基础上认识3厘米、5厘米等,教学反思《认识厘米教学反思》。认识了厘米之后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通过观察、自主操作来熟悉测量的方法。最后是教学画一条几厘米长的线段的方法。

我觉得学生在学习厘米这个概念的时候并不困难,但是要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要让他们自己比划1厘米是多长,找出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在判断一个物体是几厘米的时候,如果图示是从“0”刻度线开始,学生能够准确判断,但如果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就产生了比较多的错误:第一个错误是直接写右边对准的刻度线,第二个错误是多数了1厘米,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几厘米的含义,是要从“0”刻度线开始到几厘米的长度,0是物体起始点,学生也没有透彻理解1厘米的含义,是从一条长刻度线到相邻的一条长刻度线之间的一段,而不是数刻度线。另外,学生在作图时很容易画不准确,长出一些,或者不到一些。因此后来我让学生先在0和几刻度的地方点一个小点,然后再把两点连起来。这样作图的情况会好一些。

上一篇:服务质量和保障措施下一篇:顶岗实习家长安全承诺书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