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的观后感

2024-09-21

大话西游的观后感(共10篇)

大话西游的观后感 篇1

这部电影最经典的两个角色是至尊宝与紫霞。拍这部电影的时候周星驰与朱茵正在热恋,所以我一直认为紫霞看着至尊宝那痴迷的眼神,应该是她的本色出演。到后来,他们分手了,之后便再没有交集,从此萧郎是路人。所有人都觉得可惜,电影已经让人伤心,现实或许更加残酷。

至尊宝和紫霞的故事发生在第二部大圣娶亲中,至尊宝本想利用月光宝盒回到过救白晶晶,结果却阴错阳差回到了五百年的水帘洞,在那里,他遇见了给他三颗痣的紫霞。之前在看影评时,有人说紫霞给了他三颗痣,让至尊宝从男孩变成了男人。每个男人生命中都会有这样一个人,把幼稚的你蜕变成熟。

之后的剧情大家应该都知道,至尊宝在沙漠中拔出了紫青宝剑,紫霞因此认为他是自己的真命天子。接着紫霞在集市跟至尊宝表白了,得知他有了所爱之人以后,紫霞在他心中留下了一滴泪。然后至尊宝在盘丝洞遇到了五百年前的白晶晶,他跟白晶晶说明原委之后,决定跟她成亲。结果在成亲当天白晶晶看到了紫霞在至尊宝心中留下了一滴泪,便知道至尊宝最爱的人其实是紫霞,所以她留书离开。至尊宝在蜘蛛精一剑剖开他的心之后,看见了紫霞留下自己心上的那滴泪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最爱的人是紫霞。后知后觉的人,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的心。引用一句用烂的话: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

他决定救被牛魔王强娶的紫霞,所以他决定重戴金箍,恢复法力。在戴上金箍之前,观音大士问他:尘世间的事,你不再留恋了吗?至尊宝摇了摇头说:没关系拉,生亦何哀,死亦何苦。

这个看上是个艰难的选择,其实对至尊宝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

如果我不戴上金箍,便无法获得拯救紫霞的力量。

戴上金箍之后,我就能变成法力无边的孙悟空。我可以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祥云,以一个大英雄的身边救你。一切如你所愿,只是不能和你在一起了。

既然结局注定如此,还有什么值得可惜呢?你我他她,仙佛妖魔;无尽的虚空,茫茫的时间;我在沙漠拔出的那把紫青宝剑,你在集市给我留下的一滴泪;从前现在未来这一切的一切都已没有了意义。

孙悟空梦幻般地出现在了紫霞的面前,她猜中了开头。可是很狗血的,天下无敌的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齐天大圣孙悟空竟然没有发现牛魔王的偷袭,紫霞为就他而死,她没有猜中这结局。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紫霞的死应该是注定的,只有她死了,唐僧四人才能如世俗所希望的取得真经。

很无奈,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冲破一切的勇气。

值得庆幸的是,孙悟空或者至尊宝戴上金箍,不是因为要和唐僧西天取经,也不是为了所谓的救苍生于水火。仅仅是因为他相救紫霞罢了。

电影的最后,因为孙悟空的帮忙,夕阳武士和紫霞的化身在城楼上紧紧的相拥在了一起。

大概在刘镇伟的心中,也有一个曾经的紫霞吧。

[最新《大话西游》观后感]

大话西游的观后感 篇2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话西游,杂糅拼贴,解构

一、引言

在通往食堂的路上, 两个女生在打闹嬉戏:

甲:少罗嗦!你追了我三天三夜, 因为你是女人我才不生气, 不要以为我怕了你了!

乙:悟空, 你怎么可以这样跟我讲话呢?

而甲故意表现出一副很夸张, 表情很痛苦的模样。

这让我不禁想起读大学时, 室友一见下雨就扯开嗓子喊:打雷啦, 下雨收衣服啊!”

这些话语想必对看过《大话西游》的人来说一定不会陌生。1995年, 中国香港彩星电影公司和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大话西游》, 当《大话西游》剧组全面杀青之时, 演员周星驰与导演刘镇伟绝对没有想到, 这部倾尽二人心血的作品在票房上竟会如此惨败:台湾全部的票房只有2000多万, 与预计的5000万相差甚远。然而, 在随后的几年中, 《大话西游》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尤其是在高校和网络上, 不懂或不看《大话西游》的甚至被认为是老土、落伍。影片中的一些经典对白如今已经成了许多年轻人的口头禅。经过了由票房惨淡到狂热推崇的波折, 当年谁也没在意的这部片子, 没想到若干年后它竟成为了所谓的后现代经典。随着有研究者开始把“后现代”这样的学术名词加到了《大话西游》上, 就出现了不少学术论文, 其中一些语言文学、哲学、教育学和历史学之类的学者也开始了对《大话西游》的研究。

二、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 并于70年代和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和继承, 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

20世纪60年代以后, 后现代主义出现于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广泛传播是2O世纪晚期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事件。它占据了哲学舞台的显赫位置, 在哲学领域之内和之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而受到了几乎所有其他学科的高度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笔者在百度网上搜索, 百度百科解释如下:“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 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 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 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 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 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 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从内容上看,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工业文明时期的产物、是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所作的一系列的思考与回答, 是对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的批判与解构;从形式上讲, 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来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 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实质上说, 后现代主义是对西方传统哲学和西方现代社会的纠正与反叛, 是一种在批判与反叛中又未免会走向另一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过正”的“矫枉”。

丹尼斯·麦奎尔曾指出:“要归纳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从文化的角度比从社会的角度简单些, 因为‘现代’社会的特征当前仍然很明显, 甚至这种特征还可能更强化。假如考虑到这个世界仍受到在势不可挡的、统一的逻辑之下营运的全球性财务市场统治的话。后现代的概念更多地指向当前时代的主流价值观和精神, 以及特定的美学和文化倾向。”丹尼尔·贝尔也在其《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指出, 当今美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仍然是注重个人成就, 它的具体衡量标准是一个人的工作成就和创新成果。它指涉的是对现代性特征的审美观方面。”

三、大话西游的后现代意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后现代” (Post-modern) 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只要被冠上了“后现代”的名字, 就仿

I人NTEL文LIG论ENC坛E························

佛与有个性、小资、时尚……划上了等号。例如曾经有媒体报道, 上海的女大学生叼奶嘴, 用奶瓶, 穿着打扮越来越幼稚化。后现代仿佛就是和常规性作对, 这种反常规、反严肃的文化在积极的为大家提供消遣和娱乐的同时, 也解构与颠覆那些曾经被强调的历史感、使命感、责任感、崇高感。

《大话西游》被认为是中国电影上的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中, 导演刘镇伟用稀奇古怪的人物、极端夸张的肢体动作、幽默风趣的对白、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为大家端上了一锅“八宝粥”式的后现代“大餐”。它集中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价值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及其审美观念, 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

本片以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为原型改编而成, 其与原本《西游记》相比, 最大的特色就是影片中解构了神仙们神圣、光辉的形象, 使之更接近凡人, 接近生活。就像观音菩萨居然成了唐僧口中的观音姐姐一样, 将这些所谓的神圣、权威都拿出来解构一下, 这也正是后现代主义最明显的特征。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观看了由《西游记》改编的《三打白骨精》之后, 创作了一首诗给郭沫若:“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毛主席写这首诗的目的虽然不是对《西游记》进行学术上的分析和评价, 但他从《西游记》这个原型引发的文化批判、政治联想却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引申。这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原版的《西游记》在人们心目中是何等崇高以及其作为一个民族的文学原型的价值定位。

在《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中, 所有的后现代元素——复制性、解构性、平面感和不确定性都被杂糅拼贴在影片中。而杂糅拼贴本身就被后现代的始祖杰姆逊视作是后现代艺术最有代表性的手法。朱大可在批评《大话西游》时曾指出, “这个混合着黑色 (灰色) 幽默、后现代主义、言情与武侠文学、好莱坞电影以及下层市民趣味的大杂烩, 以百科辞典的方式全面呈现了‘大话美学’的各种要素:幻想、反讽、荒谬、夸张、顽童化、时空错位和经典戏拟, 其中包含了文化颠覆、低俗的市井趣味和感伤主义等各种混乱矛盾的因素。”

笔者认为《大话西游》中的后现代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复制性、解构性、平面感以及不确定性这几个方面。

复制性:影片中到处可以看到模仿 (模仿即戏仿) 痕迹。故事的取材来源于四大名著《西游记》, 在《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开头, 观音菩萨追杀孙悟空:此时孙悟空的打扮与原版的《西游记》有着很大差别, 让我们的视觉一下难以接受。细看之下, 颇有些异国情调。慢慢品来, 竟是和日本版的《西游记》中的扮相有许多相似之处;至尊宝对白骨精晶晶一见倾心, 为博取其好感, 决定改变自己的形象。于是他穿上书生的服饰在桥头等待白晶晶, 除了其腿上贴着的那张狗皮膏药, 其扮相和《唐伯虎点秋香》中的唐伯虎几乎如出一辙;至尊宝捡到菩提老祖化身的那串葡萄, 随后与他大打出手, 此时菩提老祖所摆的那个造型, 明明是模仿黄飞鸿的经典招牌动作;在牛魔王家的后院, 当紫霞仙子用剑抵在至尊宝的脖子上时的那段“当时那把剑离我的喉咙只有零点零一公分, 但是四分之一炷香之后, 这把剑的女主人将彻底地爱上我……”这段话也是借鉴于王家卫导演的名片《重庆森林》, 片中金城武饰演的警察遇到了林青霞饰演的毒贩:“在公元一千玖佰玖拾四年四月二十八日夜晚九点的那一瞬间, 我和她最接近的时候, 距离才零点零一公分, 五十七个小时后, 我爱上了这个女人。”;而影片中最经典的对白:“你应该这么做, 我也该死。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 我没有珍惜, 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 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一万年!”有多少人知道, 这段最脍炙人口的爱情宣言也是仿《重庆森林》中金城武的对白:“如果记忆也是一罐罐头的话, 我希望它永远都不会过期;如果真的要加上一个期限的话, 我希望是——一万年。以上种种无不显示了《大话西游》的“拿来主义”。

解构性:什么叫“解构”呢?, 单从字面上理解, 一个“解”字有“解开、分开”之意;“构”字则为“结构、构成”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引伸为“解开之后再重构”。“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一词正式出现在哲学范畴内应该是从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讲演开始。《大话西游》中的解构性可以作如下分析:该片几乎把一切严肃的东西, 如空间感、历史感、权威、道德、伦理等全部解构, 就连爱情, 也变得荒诞可笑。如悟空在前世今生的转换中结下了“斩不断, 理还乱”的情缘, 变得油嘴滑舌且不尊重师父;吴孟达演的八戒在混乱中居然成为唐僧的生身之父;唐僧不再一本正经了, 变的罗嗦透顶, 他的每句话几乎都让人捧腹狂笑不止。跟原版的《西游记》不同, 这里面的主人公已经完全失去了往日英雄化的光辉。还有伦理价值的偷换:市侩气在文中到处可见, 成为大众观看和模仿的对象。著名的“曾经, 有一份……”的台词被奉为经典, 此后更是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 这些都体现了大众价值观已被偷换的事实。

平面感:在《大话西游》中抛弃了内与外、本质与现象、真实与非真实、表层与深层、能指与所指的对立, 整个作品被削为平面, 这种深度感的消失, 正是后现代的一个特征。中心弥散了, 主体消解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锅大杂烩。

另外, 该片的台词具有明显的后现代色彩。无厘头、细碎的台词失去了传统语言的份量, 虽然赚取了观众的不少笑声, 也体现了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智慧, 但是, 深细细深究下去却无味, 只是仅仅起到娱乐的目的, 没有深度。

四、结语

《大话西游》让我们看到了后现代文化的荒诞不羁、复制、多元化、无中心、反权威、拒斥深度模式等特征, 在《大话西游》中, 我们可以找到经典的爱情, 也可以找到血腥的暴力场面、找到亲情的背叛。编者最终想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影片的中心意思模糊不清, 其含混性和虚无性, 留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尤红斌.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36卷第5期.2003。

[2]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3][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幻象》, 华明译, 商务印书馆, 北京, 2000。

《西游记》读后感 篇3

这本书讲述了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和沙悟净四师徒同行到西天极乐大雷音寺取经的故事。唐三藏是一名高僧,后来受观音菩萨指点到西天取经。虽然取经路途遥远,难关重重,但他都勇敢地面对,他这锲而不舍的精神及毅力成为世人的典范。在取经途中,他收了三个徒弟,一路以来他都以我佛慈悲来教导他那三个徒弟。正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即使徒弟们顽劣,他都从未放弃他们。最后,他总算能修成正果,普度众生。

孙悟空也是《西游记》里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孙悟空原本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后来得到菩提老祖的悉心教导,学成长生不老之术,被玉皇大帝召上天庭封做神仙。因为骄傲及顽劣,他大闹天宫,结果犯下滔天大罪。玉帝命十万天兵天将捉拿他,结果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最后经过唐三藏的教导,他终于浪子回头,顽劣的他拥有了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获得大成佛法,被封为“斗战胜佛”。他那浪子回头的态度很值得世人学习。

猪八戒是天庭的一小卒。由于下凡屠杀妖猴有功,被封为掌管天河十万天兵的天蓬元帅。他因为好色调戏嫦娥,被王母娘娘贬下凡间,历尽千世情劫。后来猪八戒被唐三藏收为徒弟,经过师父多年的悉心教导,他及时悔改。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变得更踏实和懂事。最后,他被封为“净坛使者”。

沙悟净对大家来说可能是一个不起眼的角色,但对我而言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他本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不但聪明绝顶而且法力高强,可说是文武双全。因为他一时的好奇心,打破了王母娘娘的流连灯而被贬下凡间,在流沙河底做了一个小妖精。后来,遇见唐三藏,就成了他徒弟。在取经途中,沙僧细心地照顾师父。即使师父生病,他也从未离开师父,而是加以保护。因为他这些年来护师有功,被封为“金身罗汉”。他那尊师重道的美德是世人的典范。

总结来说《西游记》是一本有修养和有益身心的书,所以空闲时间我们不妨阅读这本书来学习里面的真谛,把自己带入书中,来一个穿越时空之旅!最后,我非常地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吴承恩,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本名闻天下的惊世杰作《西游记》!

大话西游观后感 篇4

大话西游观后感1

《大话西游3》的故事其实跟前两部承接得还挺紧密,甚至某些地方回答了之前两部没交代清楚的地方。比如,故事开头就说,紫霞仙子拥有月光宝盒可以穿越,所以她穿越到未来,看到了自己的结局。

只是,相比于前两部的完整爱情故事,这次《大话西游3》似乎在刻意肢解前两部。当年两部经典里出现的许多经典桥段,在这里都有所展现,但每一段经典台词、经典剧情的背后,都是刘镇伟的重新诠释,也就是这样的故事让刘镇伟被网友们吐槽不止。有网友说,他们需要的只是对经典的重温,并不是对经典的解构。哪怕《大话西游》前两部本身就是被冠以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符号,也不可以。

刘镇伟在这次的故事里,把至尊宝变身孙悟空前后的性格大变,解释成了“孙悟空其实已经死了,去取经的是六耳猕猴”。青霞之所以和紫霞共用肉身,是因为她的真身在玉帝那里,并且怀了六耳猕猴的孩子。春三十娘和二当家之所以突然生了个孩子,是因为玉帝写错了天书,所以赶紧用月光宝盒把六耳猕猴的孩子打发去了凡间,而那个孩子就是唐僧……甚至被网友们无比热爱的《一生所爱》都同样被消解,变成了牛魔王、牛香香、至尊宝等人在山洞里的一次无厘头对唱。

这样对于原作的“戏耍”让网友们最为受不了,“剧情改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加上电影本身的表演风格一如既往地浮夸,让此前为了情怀而来的观众们简直欲哭无泪。有网友直接表示:“这部电影看完,真是觉得难过大于难看。就算他是导演,拥有最终的解释权,但《大话西游》毕竟代表着我们青春时期的心态,现在,这种心态幻灭了。”“《大话西游3》的横空出世,就像是给当年热爱着《大话西游》的人们啪啪啪几记响亮的耳光,仿佛在嘲笑他们那些由此而生的所有情怀都是笑话一般,太残忍了啊!”

大话西游观后感2

中秋假第一天去看了《大话西游3》,本来不想看这部电影的,但由于特殊原因去看电影,除了这部更没啥看的。

这部电影可以用三个字总结:无厘头。无厘头的剧情,无厘头的对话,看完之后头顶更是出现了三个字“无厘头”。不过也不用炮轰什么,因为本身这种电影就是脑洞大开的结果,一看一乐呵,不用讲究什么‘深刻’、‘寓意’。看过电影之后看网上的电影评论,更多的还是周星驰那版的影迷在那里吵吵,什么破坏经典啦之类的。其实,也许是我水平不够吧,我觉得大话西游1跟2也不是什么经典呀,与其说作品,还不如说当时的周星驰是个经典呢。而且把大话西游1—2放在现在来上映,估计也是有不少人吵吵炮轰的。而且,如果这部片子不是《大话西游3》,而是其他大话啥的,就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的.话,也许没有比较没有所谓的回忆评分会高一点。当然关注度也会下降很多票房也会下降不少,毕竟没有噱头就没有票房了嘛。

说说剧情,原来六耳猕猴才是孙悟空,原来整部剧是玉皇大帝写的,原来唐三藏是六耳猕猴跟青霞的儿子,原来至尊宝不是猴子,原来最后至尊宝跟紫霞圆满了,原来死的是青霞,原来六耳猕猴跟他儿子取完经之后跟死过的青霞在一起了,原来......

再说主要演员,感觉演员的演技都还成,虽说没有什么特别亮的亮点,但也没什么黑洞没什么尴尬。韩庚,现在的演技比刚回国那会强多了,想必孰能生巧了吧。电影里2个角色,一个至尊宝,一个六耳猕猴,个人觉得六耳猕猴演的比至尊宝好,虽然没至尊宝的戏份多。至于唐嫣,青霞紫霞没啥太大区别,都那样。长得到是挺好看,现在的女演员,长相比演技重要,倒不是说她没演技,只能说演技。还行吧。还需练练。唐僧吴京,没想到你是那样的吴京,以前的冷面小僧哪去了,呵呵。有点意外,吴京演喜剧也挺不错的五十分之二十二:大话西游3。

不多说了,我想看真正的经典......

大话西游观后感3

国产电影市场从来都是在畸形中繁荣起来的,刚开始是《英雄》、《无极》之类的大片洗礼,靠大投入大明星获得高票房,这类电影进展到吴宇森的《太平轮》时已经如强弩之末,再到前阵子的《封神传奇》彻底口碑烂尽。与此同时,情怀电影开始异军突起,卖回忆,卖青春,卖所谓的精神共鸣,似乎比前者狂轰滥炸瞎投钱的大片要更高明。因为只要在宣传中打出“我们的青春欠XXX一张电影票”就立刻获得善男信女们的倾囊奉献,如同不需下跪的乞讨。掏钱的人也获得满足感,证明了自己还不是一个被现实淹没的可怜人。

于是《大话西游3》只凭这电影名,大概就能收一亿票房。可惜周星驰已经在《西游降魔》和《美人鱼》里透支了太多情怀牌,大家“欠”的电影票好像也还得差不多了,这回又怎么会轻易上当?所以《大话西游3》上映快10天票房还不到3亿绝对是有原因的。观众不是傻子,现在再也不是那个光靠“周星驰”三个字就能狂卖10亿20亿的年代了。

唐嫣穿着和朱茵当年一样的戏服登场,梳一样的发型,连唇色、眼妆都尽力模仿得一模一样。越是这样就越显得朱茵的紫霞是颗无价宝珠,唐嫣的紫霞只是颗鱼眼珠,需要她搞笑时她只会面瘫,需要煽情时她又露出那副“何以笙箫默”的无辜脸,实在有够腻;韩庚只让我记住了他在不停撩头发,演技停留在猥琐大毛孩子要强行撩姑娘的水平;请吴京这样的硬汉演唐僧我没意见,可让吴京的武打演员腔去学罗家英的碎碎念我意见相当大;整个电影像拍着玩的学生作品,所有电影工作人员好像都在赶时间,连特效都像flash做的。

《大话西游3》有点像最后的狂欢,感觉片方也知道没法一辈子炒情怀了,只好抓住最后的稻草捞把钱就走,他们已经放弃突破,放弃创新,放弃拍成一部好电影,只要能处处让人联想到95年那版《大话西游》就行。

其中一幕尤其令我心酸:在茶寮里,已经过气的莫文蔚和阿娇跪在地上,对着当红的唐嫣摸爬滚打,拼命搞笑;曾经的香港经典明星如今只能给大陆明星作配,似乎是在宣告香港黄金时代的彻底完结,大陆资本崛起了审美却没跟着上来,暴发户形象令人赧颜。

大话西游观后感4

当再看大话西游时,总会让人莫名忆起一段痛彻心扉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正如卢冠延一生所爱中所唱,“痛爱,让人悲哀,在情世上命运不能更改”。不管情后多么忏意的领悟,这一切都将落入红尘苦海,或应该相信这是今生的无奈。破旧的城墙下,至尊宝看到武士与女剑客对峙的那一幕,他看似平静其实内心早已百转千回。那场面再没有谁比他再熟悉了,如果当日他简单的吻她一下,哪怕是无心的吻,恐怕最后的结局不会是这么的伤感,有时候总会让人莫名的叹息,恍如隔世间的爱恋都磨灭在曾经未来得及还上的那个“吻”。可是,分开了是不能够再相爱的,就好像所有的事早已有了定数,无论多么的努力,无论你的爱情有多么的感人,也是无法和命运作抗衡的,命运里早已沉埋下了两条碰不到一起的平行轨迹。

最后他戴上了那个迟迟未戴的紧箍咒,可以说是为了救深爱他的紫霞,套上了那个圈就意味着等待他的是那漫漫的西行路,割断了与尘世的情缘,与紫霞隔于两世,埋在内心里的便是那一份份挪不去的曾经,这便是千百轮回的宿命,没有人能够抗拒。就好像两地恋人,终究是抵不住命运的无奈,在时间的长河里越荡越遥远。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总有一个女孩出现,会让一个不懂事的男孩最终成长,而那个女孩永远都不可能与他走到两情相悦,那简直是今生注定的结局。有时候,当我们根本就不懂爱情的时候,爱情却悄无声息的来临,来的那么意外,很多时候,就像至尊宝无意间把紫青宝剑拔出,那一份痴情便降临于情世,我们却把它肆意的玩弄,毫无感知那份爱意的赤诚,等我们懂后才知道又是多么的痛彻心扉。或许有人曾摸着胸口对你说痛心的话语,多年后的你才能领悟得了那种痛楚的滋味,等你如梦初醒,那份爱早已在白云之外。

苦海,泛起了爱恨,假若尘世推开了苦海,留出一道通往回忆的隧道,你是否会继续追寻?是再续未了的情,还是还上曾经拖欠已久的那一个“吻”?假如红尘可以倒转,那些爱过你的人或许依旧停留在时光深处,等着你重

大话西游观后感5

昨晚的影厅小小的,连屏幕也不比现在动辄6、70寸的彩电大多少,但总体看着很别致,安静而隐秘。我买的明明是二排的票,但看着没人坐的一排,我想要坐得更近些。

小影厅也是极好的。当把所有的3D、IMAX等等的噱头都去掉之后,电影突然变得纯粹,我终于真真正正地在欣赏它。就像在见一位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我不想去谈它的悲剧,它的爱情,它的人生。已经有太多的解读。《大话西游》之所以成为经典,始终绕不开两个关键词:网络和80后。它从流行蜕变到经典,是网络文化的胜利,是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逐渐掌握话语权的胜利。

而对于我来说,我其实对之并没有倾注太多的感情。它甚至不能算作一部周星驰作品。它是刘镇伟的,只不过由周星驰出演罢。我更愿意将之称其为“无厘头版的《东邪西毒》”。毕竟从场景到服装,甚至背景音乐,它就像是《东邪西毒》的异卵同胞胎。

谁是东邪,谁是西毒,谁是紫霞,谁是青霞,我给不出答案。我知道的只是,它们都是一个现代的爱情故事,一场关于爱欲情仇的醉生梦死。我完全可以将整个《大话西游》的故事看作是孙悟空做的一场梦。现实中已经没有了妖怪,悟空把现实中的小商小贩、导游旅客都幻化进自己的梦中。连城墙上的那一吻,也只是在弥补自己在梦中的遗憾吧。

不得不说,星爷饰演的孙悟空邪魅狷狂,真真是一只妖猴。有没有让我想起另一个角色人物?有。那便是希斯·莱杰的小丑。我是什么时候有这种感觉的?当我看见“至尊宝”的英文名字赫然写着“Joker”的时候。

I can be a little too late.

《大话西游》观后感 篇5

这部片子第一次看还是小时候,星空卫视或者是电影频道看的,那时只觉得片子搞笑,特别喜欢观音菩萨抓孙悟空那段,唐僧念念叨叨逼得观音出手,至尊宝屡次夺月光宝盒未果,简直就是笑到肚子疼。那时听不懂至尊宝的情话,什么一万年两万年也与自己无关。再后来,每看一遍都有所侧重,有专门为看紫霞仙子的眨眼而看,有为至尊宝寻白晶晶而看,有为了那段经典情话而看,也有为看“那个人好像一条狗”而看,每看一次都有一次新感触。

疫情期间的电影院冷清,匆匆忙忙赶到影院,电影已经开始两分钟了,刚好到了紫霞仙子大战二郎神的片段。不同的心境,有不同的看点,不同阶段也有不同解读,就如读红楼一般,每每都会有新发现。在《大话西游》中,很多细节都设置的非常巧妙。比如水帘洞,至尊宝在变成孙悟空前,他眼里看到的是盘丝洞,是白晶晶的洞府。紫霞仙子是让至尊宝变成孙悟空的人,所以她眼里看到的是水帘洞。而在至尊宝放下情丝、大彻大悟后,盘丝洞里面开始有了水帘,从此再无盘丝洞。这其中反应的也是思想变化,至尊宝变成孙悟空后说的第一段话是他从前用眼睛看,当他用心看的时候事物就变得不一样。用心看时,他看到了葡萄三兄弟,看到了很多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看明白了盘丝洞的另一面——水帘洞。

紫霞和青霞的同用一个肉体也设的巧妙,两姐妹本是如来佛前的一根灯芯,本就是一体的,所以共用一个肉身。当紫霞爱上至尊宝后,肉身便自然不能共用,因为女人都是专情的,一个肉身住着两个人,怎么能深深爱着一个男人。所以香香公主用移魂大法移出去的是青霞,不会是紫霞,这副肉身是属于紫霞的。从前只觉紫霞仙子很美,昨晚再看才不得不佩服紫霞仙子的勇敢。她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一旦遇见就不会轻易放弃。站在旁人角度观看,至尊宝并不是很喜欢她,是她的温柔懂事以及热烈追求慢慢感动了至尊宝,之所以至尊宝梦中喊她的次数更多,是因为她在得知自己不是至尊宝最爱的人时留下一颗眼泪,默默离开。紫霞仙子是所有男人的梦,身上有着所有男人想要的优点,美丽、不做作,为爱执着、勇敢,不顾一切、不求回报的付出,这不就是张爱玲笔中的朱砂痣,众人喜爱的红玫瑰。

至尊宝这一人设就更加耐人寻味,他用孙悟空的身份爱着白晶晶,有着爱白晶晶的记忆,却丢去了白晶晶所爱的身份,这就注定他与白晶晶会走散。紫霞爱的是至尊宝,但她是让至尊宝变成孙悟空的人,拔开紫青宝剑的是至尊宝,驾着七彩祥云的是孙悟空,盖世英雄也是孙悟空,但其实她喜欢的人是至尊宝。白晶晶喜欢孙悟空,遇见的是至尊宝;紫霞想嫁给至尊宝,至尊宝却变成了孙悟空。至尊宝穿越五百年找到了白晶晶,可他的心里已经留下一颗最爱的泪,曾经已经不再是曾经,所以白晶晶选择离开。再说至尊宝的身份,他是一个多重的`身份,作为至尊宝,他需要寻找妻子,他爱着自己的妻子白晶晶。作为孙悟空,他需要普度众生,消除人间的怨念,传播大无畏精神。为了这个信念,他要抛弃情丝,一心向西。那你说他到底是爱紫霞仙子还是白晶晶?都爱。拥有紫霞仙子热烈纯真的爱时,白晶晶是心中的白月光,是得不到的“窗前明月光”,细腻光洁又遥不可及。可是在与白月光即将成亲的时候,紫霞仙子又成了心中的朱砂痣,无法取舍。这不就是很多男人曾遭遇过的抉择,难以取舍又无法鱼与熊掌兼得。这是其一。至尊宝抛开情丝,前往西天取经,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从男人责任与爱情的角度去解读。或许男人的角色在先天上已经注定多样,他不可能跟女人一样专情,为了一个男人不顾一切,因为他身上有着责任,要养家,要有理想。情只是男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在某些重要时刻只能情与责任侧重其一。所以至尊宝和孙悟空不能分身,紫霞跟青霞可以分开。正如平凡生活中的大多数男人,在物质不够富有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埋头苦干、努力挣钱,容易忽视给妻子精神上的关注。这是其二。

《大话西游》观后感 篇6

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献给陪伴我多年的《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

我常常感受自己,问我的心在哪里,不同的时刻总是会有不同的答案,有时候我觉得我的心像面包的香气一样,笼罩在我的周身,我真切的感受并且享受它;可有时候我又觉得它变的无影又无踪,找不到也摸不着,我真切的感受并感到慌乱。

活着,总会遭遇些事情。

于是有人一边嗑着瓜子,一边评价着某个他看起来幼稚的人,他会轻佻的说:哟,这家伙还是个情种。

有人一本正经的对着某个他看起来幼稚的人说:现实是残酷的,亲。

有人则会从来不跟别人谈起感情,一门心思放在某种貌似他必须要做的事情上,比如工作。

深爱总是以无限的方式延伸着。

有一种方式:中了情花之毒,唯有断肠草可以解之,何谓断肠,那就是断心,或者就是嫁给了牛魔王。

有一种方式:明知道会受到伤害,还是会像飞蛾一样,扑上去。

有一种方式:学会了让自己爱无能。

我不知道老天的安排算不算最大,也不知道人心中感受算不算最大,我只是请各位遭遇爱的人请不要否定你已经爱了,你可以像至尊宝一样推开紫霞,你可以像至尊宝一样装作不认识紫霞,但不能像至尊宝一样让自己的心不承认自己爱紫霞。

真爱从来不分早晚,只是我们的心有一扇门,我们负责着开它关它,我曾经以为命运和时间才是最大的神,它让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它更让对的人在错误的时间遇到。

如今,我以为人心是最大的神,它说关门,于是所有该产生的缘分变的烟消云散,它说开门,所有该来的不该的便接踵而来。其实开关在你手中,只是我们没学会和心沟通,随便摆弄,然后纠结了。

请任何时候不要否定你的爱,不要让你的思想为所欲为,不要让你的大脑占据你的心,也许你要说人活着要理智,但理智不意味万能,有些地方我们永远不能讲什么道理。

谎言充斥着生活,至尊宝以为自己可以骗过自己,他是个山贼,早就学会了在社会中八面玲珑,于是他撒下了一个最完美的谎言,可是谎言怎么会有最完美的,谎言怎么可能如此的打动人心,紫霞不是傻子,紫霞只是一个相信爱的人,她能分得出真假。最完美的谎言也是最完美的真话,在那一刻他不分真假,他自己也分不清,可是他的梦话他心中的眼泪可以告诉他真假。整个电影中,至尊宝只对紫霞说了一段真话,这段真话就是他所认为的最完美的谎言。

我不知道如何说的感受,但我知道我要尊重我的感受,然后我可以让自己不顺着它的意思来,《七剑下天山》里有一个女的叫什么忘了,她和一个小子命运相怜,帮助他走过难关,最后成了情侣,后来她遇上了纳兰容诺,两人相当的知音,纳兰爱她,她难道不喜欢纳兰吗?可是她知道生命已经把那小子和自己连起来了,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满足另一个人,爱其实分很多种,和一个人谈恋爱就会有一种爱。

大话西游的观后感 篇7

《大话》和《悟空传》的语言与情节结构都为人称道, 戏仿和狂欢化的语言, 加上情节的非线性叙述, 多重时空的颠倒与重叠, 使得两个文本充满留白, 带有很强的喜剧效果, 但是这些表面的喜剧性掩盖不了结局和主题的悲剧性, 特别是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悲剧性。正是时空错置的手法, 使前后的孙悟空形成鲜明的自身对照, 放大了悲剧的效果。但前后两个孙悟空形象的割裂和大变, 才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造成形象割裂的原因, 也是两个文本的作者着力之处, 集中在紧箍儿 (咒) 和孙悟空的死亡。

一、紧箍儿 (紧箍咒) 的符号阐释

“紧箍儿”与“紧箍咒”, 是《西游记》中二位一体、意蕴丰厚深邃的艺术创造。

《大话西游》最具学术意义的贡献是对紧箍儿 (紧箍咒) 这一符号的聚焦与阐释。《悟空传》继承和深化了紧箍儿 (紧箍咒) 的符号学内涵。

《大话西游》中将紧箍儿和紧箍咒一分为二, 分别阐释:紧箍儿指实体化的金刚圈, 紧箍咒指虚化的唐僧的说教。《大话西游》一开场, 就是一个矛盾的高潮, 唐僧的喋喋不休的说教使得孙悟空痛苦不堪, 最终忍受不住, 走上弑师 (向大反派牛魔王出卖师父) 的逆反之路。这里通过唐僧所说的话集中揭示了虚化紧箍咒的内涵: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和强权意志对孙悟空个性自由的压迫。唐僧的话翻来覆去不外乎是对社会制度和文明规范的重复和强化:

“生气会犯了嗔戒的!”

“我跟你说过, 叫你不要乱扔东西。”

“你把它扔掉会污染环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么办?就算没有砸到小朋友, 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对的呀!”

他说话时也是一副师父教训徒弟的语气, 自以为自己正确, 完全不顾孙悟空的感受, 强制性地要求悟空接受他的教育。他的话是一种语言的暴力, 不仅使孙悟空感到难以忍受, 而且在后来使看守他的两个小妖一个晕倒一个自杀。他永远也想不到他的轰炸式的道德说教是悟空痛苦的根源, 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不惜要杀了他。

《大话西游》中实指的紧箍儿是金刚圈, 金刚圈也是《大话西游》大写特写的重点, 甚至将孙悟空戴上金刚圈演化一个仪式, 这个仪式包涵多重解读, 首先是身份的确认, 带上金刚圈之后, 至尊宝就是法力无边的齐天大圣, 这个仪式就是对齐天大圣的加冕, 而加冕也意味着割裂, 金刚圈是至尊宝与齐天大圣两种身份的直接切割, 戴上之后人间一切都不再和孙悟空有关, 他不能对尘世再有半点情欲, 半点留恋。最后是责任, 他要负起取西经的重任, 把历史重改。

《悟空传》没有继续用《大话西游》一分为二阐释紧箍儿的方式, 而是直接对接《西游记》, “紧箍儿”与“紧箍咒”是二位一体的, 在对金箍儿的阐释上, 今何在用了蕴含哲理, 充满禅意的语言, 这就造成对紧箍儿 (金箍儿) 的阐释复杂多样, 当然也更加全面。首先金箍儿意味着束缚, 全方位的约束着孙悟空:

“你撬不开它的, 你也掰不断它, 因为它不是东西, 它是你自己的束缚。”

“紧箍是将人心思束缚。”

“这一想, 头却又疼了起来, 他使劲的晃晃脑袋。头中空空如也了, 人也就舒服了。”

金箍儿不仅是对孙悟空行为的约束, 也对他的不符合规范的行为进行惩戒:

“你动杀心了吧, 只要你杀的不是妖魔, 你的箍儿都会勒住你的。”

金箍儿不仅限于外在行为的惩罚, 更进一步深化为对其内心思想的钳制。

“我一想打你就……头痛……我连想想都不行……我连想想都不行吗啊———啊———”

金箍儿的存在也代表着孙悟空的内外两种冲突。外在的是他和神佛们的冲突:金箍儿是神佛制服孙悟空的工具。金箍儿的存在时刻提醒着神佛和孙悟空他们之间身份的差异, 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孙悟空的存在, 天庭就会想到他们可耻的失败, 而孙悟空也始终无法融入到神佛体系当中。内在的是他内心两种选择的斗争:是坚持自己的天性和尊严还是懦弱的妥协。

“我有一个梦, 我想我飞起时, 那天也让开路, 我入海时, 水也分成两边, 众仙诸神, 见我也称兄弟, 无忧无虑, 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 再无可管我之人, 再无我到不了之处, 再无我做不成之事, 再无……”

他的内心涌动着强烈的欲望, 他渴望着绝对的自由, 而这却是天界的主宰者们不允许的, 所以要给他戴上金箍儿, “这紧箍是将人心思束缚, 将欲望的痛苦化为身体的痛苦。”

金箍儿还是一个标志, 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志, 代表着独一无二的身份:孙悟空。所以, 金箍儿也是孙悟空身份的确证:“他摸了摸头上, 还好, 金箍儿还在。那是证明他是孙悟空的唯一标志。那是胜利者的金冠。”

金箍儿的聚焦不仅有文本自身的悲剧冲突的需要, 还有更深刻的现实因素, 在今何在的自述中说道, “难道我们对西游的感情, 就是在于想看打妖怪么?孙悟空的悲剧英雄形象, 理想者面对强大现实的无奈, 反抗者的最终被扭曲被改造, 这才是我从西游中看见的东西。”金箍儿正是这些悲剧的承载, 孙悟空的无奈, 孙悟空性格的扭曲, 孙悟空精神的痛苦, 完完本本地被一顶金箍儿折射出来。

二、孙悟空的死亡与再生

两部作品的一大创举是设想了孙悟空的死亡和再生, 这里的死亡既可以指记忆的失去, 也可以指肉体的死亡, 再生可以指肉体的再生, 也可以指记忆的恢复, 而死死生生, 造成了孙悟空自身的矛盾和割裂, 使孙悟空处于自身认知和定位的不断冲突中, 这个视角的阐释《悟空传》完全继承并发展了《大话西游》, 因此, 这里只对《悟空传》进行梳理和解读。

《悟空传》中孙悟空的死亡可以说是对《西游记》最大的叛逆, 它宁愿孙悟空是死在大闹天宫那一刻, 也不愿孙悟空在西天路上以一个归顺者的身份活着。它不要那个光明的尾巴, 那个脆弱的大团圆结局, 它像金箍棒一样, 打碎了一切虚幻与逃避。

死亡 (毁灭) 是悲剧永恒的结局, 也是悲剧最好的注脚, 悲剧最震撼人心的所在就是美的毁灭。而《悟空传》里的孙悟空的重生与再次死亡, 多种努力, 多次抗争都最终走向死亡, 无疑加剧了这个形象的悲剧性。孙悟空的悲剧是一个巨大的复合悲剧, 既是命运悲剧, 亦是性格悲剧, 更是社会悲剧。

造成孙悟空悲剧最直观的原因是神界与佛界的主宰者们的联手设计, 他们意识到孙悟空是杀不死的, 只有他自己能让自己死, 所以他们给他戴上了金箍儿, 像诅咒一样跟着他, 使他陷入自由与束缚的死循环中, 他们给孙悟空希望, 却让他永远得不到, 在无奈的抗争中逐渐绝望, 最终结束自己的生命。今何在无情地揭露所有神佛的丑恶嘴脸, 他们恃强凌弱, 残暴的面孔下却是懦弱的本质, 他们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自己的地位, 恐惧一切改变, 他们用尽阴谋诡计去算计孙悟空, 在他无知的时候猥琐卑鄙地嘲讽他:“他现在可是乖是紧啊?”“瞧他那傻样!”可是面对觉醒他的时候却又卑躬屈膝。让这样一群无耻之徒成为统治者, 主宰者所有人的生死, 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悲剧。

孙悟空的悲剧也有自身原因, 他太过要强, 他拥有太多欲望, 所以他要反抗, 他要破除一切不平等, 所以天界的神佛要杀他, 要给他戴上金箍儿。他反抗后的死亡和再生, 还有金箍儿的存在使他的性格发生异化, 他一面还坚持着自己自由的天性 (有我) , 一面却对现实绝望, 对天界妥协, 甚至希望成为神佛 (无我) , 随着矛盾的不断激化, 他的精神也逐渐分裂, 最终分化为两个悟空, 一个天性的悟空, 一个妥协的悟空, 他对生命只要还报着希望, 就不能不与自己的力量争斗, 但他不可能战胜自己, 只可能杀死自己, 所以悟空杀死了悟空, 在他看来, 是自己胜利了, 而在别人看来, 他像一个傻子一样和自己战斗。

孙悟空的悲剧性结局是宿命的。这个宿命不仅是所有理想主义者的悲剧, 也是所有人类的悲剧。人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这个枷锁不仅是统治者强加给人的, 也是天, 是人自己强加给自己的。《西游记》给孙悟空的出路是妥协, 是成佛, 是无我, 也就无枷锁。而今何在不想接受这个调和的孙悟空, 他心目中的孙悟空是一个不会妥协的英雄, 他让孙悟空去打碎枷锁, 可是他看不到打碎加锁后会是什么, 不光他看不到, 所有人都看不到, 所以孙悟空的抗争注定走向失败。看不到希望的今何在走向虚无, 他想象五百年里的孙悟空只是欲望的化身, 孙悟空五百年的抗争只是虚幻, 是一场大梦。

《西游记》是有结局的, 《悟空传》也是有结局的, 但是今何在给他的结局却是一个童话, 他本应该在孙悟空死了之后就结束《悟空传》, 哪怕留给我们是无尽的痛苦, 无望的现实, 甚至巨大的虚无。但是他给我们的确实是一个童话, 这个童话很温馨, 很巧妙, 是西游记的开头, 是那个刚刚蹦出石头的猴子的无忧无虑的生活, 他是真心想在无尽的痛苦后给我们一个美好的结局, 但还是仍然狠心地嘲讽我们:看啊, 多么美好的生活———可它只是一个童话!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是充满禅意的轮回之说?还是阐释“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 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 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孙悟空, 都有属于自己的西游, 《大话》和《悟空传》只是开头, 而对经典的重述永远不会有结局。

参考文献

[1]如董国炎、刘明坤的《孙悟空新解读》 (《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第1期) 摒弃了传统的对孙悟空的拔高式的英雄化解读, 从喜剧性情节和戏谑性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具有小丑特征和无赖作风的痞子孙悟空, 更从中发掘出了在中国承传发展两千余年的狂放文人的精神气质:佯狂玩世、自污污人.

[2]关四平.从紧箍咒管窥孙悟空的内心世界[J].明清小说研究, 2009 (2) .

[3]赵志成.紧箍咒:一个有意味的文化符号—— (西游记) 主旨探微[J].渤海大学学报, 2005 (6) .

[4]刘凤.从紧箍儿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3 (1) .

[5]蔡凌.“如意棒”与“紧箍咒”——从自然的自由到理性的自由[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2) .

《大话西游3》观后感 篇8

如今,在所谓IP大行其道的资本时代,借用《大话西游》这个大IP,消费粉丝们的情怀来套取点资本就成了资本家和电影商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事情,于是《大话西游3》的拍摄与上映,其实本来就是个顺理成章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刘镇伟似乎是被《大话西游》吸光了灵气,在那之后就甚少有作品能在及格线上,港影北上之后,刘镇伟更是成为了彻底沦落的代表人物。翻翻近十来年他导演的电影,几乎没有什么好评作品,可见其保持自己创作水准的能力之高超。

大话西游3观后感 篇9

1.情节:影片的主旋律还是比较遵从原版老的套路,但当然随着时过境迁,过去了,无论是影片的画面剪辑还是特效运用都早已从技术和理念的层面跳开原版很大空间,虽然电影技术的飞速进步给影片的感官效果上带来了很大的提升,但我们依然可以依稀从影片中的若干熟悉场景中再次体会到原版中那种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总之相当一部分场景设置、道具样式和人物造型比较接近原版,可以帮助很好脑补原版中的情节画面从而达到和新版之间描述的情节衔接进行理解的目的。不过由于电影还是要遵循无厘头搞笑的原则,所以在一些的情节设计上虽说有喜感但也有部分个人觉得有点太扯影响了整体印象,可能或是鄙人比较古板保守幽默感欠缺或是脑洞实在不比导演编剧无法正确理解影片在某些方面的设定。比如该片以玉帝写错天书的背景为故事主线,六耳猕猴角色的加入增加了正确领悟该片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的难度,更有甚暗示唐三藏是六耳猕猴和青霞仙子的骨肉使得对西游记传统认知的三观彻底崩塌。总之新版情节给人以纠结错乱的感受,即既想尽量与原版扯上关系又想揉入黑洞般脑洞的元素像是想向观众表达些什么却注定无法被大多数常人观众所理解而倍感混乱与挫折。

2.角色:既然是新版,便是尽量要遵循原版的中的人物设定来拍摄的,所以大部分都是照搬原版中的角色来表现,最大程度的去还原原版中的角色使之在新版中的形象得以顺利延续。所以吴京饰演的唐三藏还是需要很多冷笑话般的台词来表现他还是那么唠叨搞笑,吴京的表现由于需要顺延原版中的角色形象而需要大量临摹原版的表演风格应该算虽不能超越罗家英的原角色形象但也出神入化的还原了唐僧在本剧中逗逼形象的设定,好评。韩庚饰演的至尊宝则一如既往的和他的众女仙的情感还是说不清理还乱,和牛魔王还是必有一战,但韩庚版的至尊宝无论如何竭力表现都注定了无论是从表现张力还是人物气质上都永远无法超越星爷永恒的经典,这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了。六耳猕猴角色的加入有点不能看懂,尤其还要和表现得阴险狡诈的玉帝有相当的对手戏能把故事前后圆回来实属不易。顺便吐槽一下这何炅演的二郎神是猴子派来的救兵吗? 唐嫣饰演的紫霞仙子和原版中朱茵演的从气质到形象上还原度还是很高的,好评too~

3. 画面:随着电影技术的突飞猛进,电影中浮夸宏大的特效场面在类似题材的影片中已不可避免。有着以往观看国产影片特效画面吐槽全面压制好评经验的我,在刚看到本片特效登场的时候还是有着一丝担忧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我慢慢发现该片的特效运用虽称不上十全十美,但至少没有以前其它类似题材国产影片特效画面那样显得那么的浮夸和突兀,总体来说表现基本到位令人可以接受and比较接近正常认知和欣赏的水平,就像是品一道菜口感肥而不腻但度需要把握到刚刚好,绝不宜多吃~

《西游记》推迟出版的原因 篇10

一、明代的文字狱

明代是皇权统治最为严酷的一个王朝。明太祖出于谫除功臣、确立皇家威严等目的, 大兴文字狱。这种惨烈的文字狱一直延续至明代后期。如:状元出身的翰林院修撰张信训导王子, 随手写下杜甫诗“舍下笋穿壁, 庭中藤刺檐;地晴丝冉冉, 江白草芊芊”作为临摹范本, 被太祖看见, 认为是在讥讽天朝, 判以腰斩[2]。永乐元年七月, 刑科给事中曹润上奏社会上有亵渎帝王的杂剧流行, 明成祖下令五日内统统烧毁, “敢有收藏者, 全家杀了”[3]。

在吴承恩活动的嘉靖年间, 维护皇权的行为还是同样令人触目惊心。嘉靖初年大礼议的风波中, 成批的大臣被打死。直到嘉靖后期, 也很少有人敢于冒犯龙颜, 应天巡抚海瑞冒死进谏, 轰动一时, 其结果也不免身陷囹圄, 险遭杀身之灾。

另如:南京工部尚书吴廷举因为引用白居易、张永诗句“朝廷雇我做闲臣”、“江南闲煞老尚书”, 嘉靖帝大怒, 将其革职[4]。

吏部尚书李默因部试出题被指控用汉唐事讥讽当朝, 嘉靖帝大怒, 下锦衣卫镇抚司拷问, 死于狱中[5]。

因此, 一直到嘉靖朝, 官吏士民都在高压统治下战战兢兢, 不敢逾矩。

二、荆王府的处境

因为各个王府受到压制, 时时还有被裁撤之忧, 出于自保和自身爱好的目的, 许多转向出版事业, 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刻印精美的“藩府本”[6]。

荆王府比较老, 与现皇的关系不够紧密, 得到的荣宠就比较少。再则, 荆王府本身也有隐疾。第三代荆王朱见潚有恶行, 又谋反, 结果身死子废, 荆王府差点被裁撤, 历经几代人的努力, 形象才逐渐得以改变[7]。

吴承恩初到荆王府时, 《西游记》并未完成, 因为纪善是个清闲的工作, 吴承恩得以有空继续写作。荆王与几位小王子应当先行看过《西游记》的书稿, 知道这是一部令人着迷的书。以吴承恩八品官的低俸, 当时刻工虽很廉价, 也还无力出版, 荆王允诺代为出版, 这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 书中所勾画出的人间生活之外的境界中, 有着种种弊端, 明显有着影射晚明社会各种腐败现象之嫌。加之书中的一些言语, 如“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实在是有违天听。因此, 要完整地出版《西游记》这部书, 在明代的文字狱下, 必然要冒着很大的风险。荆王府恐怕不会授人以柄, 乃至于毁家灭族。基于这种考虑, 荆王府一旦认识到其中的利害关系, 是决不敢自行出版《西游记》的。

三、《西游记》刻板的辗转

在吴承恩辞官回乡后, 权衡许久, 荆王府终不忍将书稿束之高阁, 于是暗暗将其交给世德堂来刊行。基于上述原因, 王府应是对世德堂有所交代, 绝不能向他人提及此书与王府的关系, 荆王府很可能并没有提及作者的姓名。如果吴氏以作者身份在书中出现, 一旦此书犯禁被查, 势必顺藤摸瓜, 追查至王府。荆王府这样处理, 既出版了此书, 完成了对吴承恩的诺言, 又可使在形势不利时因查无实据而抽身事外。陈元之在世德堂《西游记》的序言中写道:《西游》一书, 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演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旧有序, 余读一过, 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可见, 世德堂对于作者并不知情, 或者故意闪烁其词, 这使得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作者问题显得扑朔迷离。

在万历二十年左右, 世德堂获得书稿, 大加赞赏, 立即组织刻印。大概在刻版工作即将结束时, 同样也发现了交付书稿者没有明说的问题。其时文字狱还有, 世德堂不愿以身犯险, 只有终止刻印工作, 将已成的刻板封存处理。这一放就是二十余年。在这么长的时间里, 刻板可能因保管疏漏有所残损, 也有的残缺可能因为当时刻板工作没有全部结束所致。

这些刻板, 世德堂既已不想出版, 放置时间一长, 又有损坏, 世德堂就想转手。其他的书商对于此书应当有着相当高的评价, 都想待时而沽, 赚上一笔。在此期间, 刻板的流转应当不止一家, 缺少的刻板间有补刻。如九十一至一百回为“金陵荣寿堂梓行”, 七十六至八十回的书页上印明“书林熊云滨重锲”[8]。

四、吴承恩诗《对酒》的解读

吴承恩从荆王府辞官回乡, 除在王府留有书稿外, 手中应该另有一部书稿, 从他的《对酒》[9]一诗中可以看出。此诗反映出作者一生的遭际与寄托:

客心似空山, 闲愁象云集。前云乍飞去, 后已连翩入。回环杳无端, 周旋巧乘隙。劳劳百年内, 未省何时毕。闻古有杜康, 偏工扫愁术。问愁何以扫?杯斚能驱除。年时不能饮, 对酒成长吁。剥琢闻叩门, 良友时过余。延之入密室, 共展千年书。顾愁忽已失, 花鸟同欣如。

在诗中, 吴承恩回顾自己客游经历。求官北京没有结果, 游学南京期间丧子, 年老后两次做官都只有八品, 与壮岁曾经“志丘壑”理想相差实在太大, 在以后的余生中似乎只有穷困和愁苦相伴了。幸而, 暮年的吴承恩, 与地方府县官员陈文烛、邵元哲、高时结成文友, 诗酒酬唱。诗中的良友, 大概就是陈文烛等人。

“延之入密室, 共展千年书”两句, 耐人寻味。文友之间, 读书乃寻常事, 今须入密室而读, 算只有高度保密的《西游记》了。所谓“千年”, 从孙悟空出世到取经归来, 共千年有奇, 举其成数, 自是不谬。一览之下, 知心的读者对这部书高度赞赏, 作者原本就藉此聊作寄托, 这下更加感到欣慰了。于是愁容不再, 宾主尽欢, 就连花鸟也会“同欣如”了。

《花草新编序》中记载[10], 吴承恩晚年“家居在委巷中”, 陈文烛于隆庆四年知淮安府时, “时造其庐而访焉”。陈文烛于万历二年转四川学使, 万历六年转漕储, 再回淮安。吴承恩编撰了《西游记》, 陈文烛应该最为清楚。可是, 所有看到这部书的人, 都被告知利害关系, 不能向外界透露, 以免牵连到荆王府。所以, 在他撰写《淮安府志》时, 心知《西游记》必将脍炙人口, 不愿吴氏湮没无闻, 从而语焉不详地载入府志之中。在吴承恩去世后, 为其收集诗文的表外孙丘度并未录入《西游记》, 如果陈文烛不载入淮安府志, 数十年之后重修的天启《淮安府志》更加无由得知。也正因为天启府志的重新注录, 为后人寻求《西游记》的作者留下一些明白的线索。

五、《西游记》刊行的社会时机

到了万历中后期, 由于皇帝久不临朝, 朝野之中一片不满, 批评、抨击甚至怒骂皇帝的奏疏连篇累牍。

河南道御史马经伦上疏:“皇上之不郊、不禘、不朝、不讲、不惜才、不贱货, 为失人君之职。”“皇上今日以泥沙视贤才, 以草芥待台省, 辱国伤重, 莫此为甚。”[11]

右都御史漕运总督李三才上疏:“陛下爱珠玉, 民亦慕温饱, 陛下爱子孙, 民亦恋妻孥。奈何陛下欲崇聚财贿, 而不使小民享升斗之需;欲绵祚万年, 而不使小民适朝夕之乐。自古未有朝廷之政令天下之情形一至于斯, 而可幸无乱者。今阙政猥多, 而陛下病源则在溺志货财。”[11]

李三才另有请罢矿税的奏疏, 由于道出“神人共愤, 大难将作”, 竟然朝野传诵, 他本人也几乎被拥戴入阁。官僚士大夫以批龙鳞为荣, 或以牴牾执政博取清流的美名, 谈迁在《国榷》中以“批鳞君子”称誉敢于抗上的人士。于是“廷臣益务为危言激论, 以自标异。”[11]

面对纷纷而来的奏疏, 神宗不理不问, 但也并非全未知悉。《明实录》就记载他埋怨谏臣乃是“讪言卖直”的话。谏诤者遭贬谪的有之, 受重罚的却不多, 几乎没有发生为疏谏而丧生的情况。连痛骂他酒色财气四毒俱全的大理寺评事雒于仁, 也只受到引病告退的处理[11]。

在朝的大僚们尚且如此, 在野的士大夫更是肆无忌惮。王世贞的《鸣凤记》, 用戏剧的形式抨击严嵩父子, 揶揄到先帝嘉靖。归庄的一曲《万古愁》, 从秦始皇、汉高祖骂到唐宗、宋祖。市井流行的谣谚, 也有戏谑三皇五帝的。冯梦龙以“四”字作《黄山谜》说:“三王是我兄, 五帝是我弟, 欲罢而不能, 因非而得罪。”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犀利的抨击, 在他的著作《藏书》、《焚书》中抨击孔子, 流传极广, 得到很多人的支持和欢迎。

其时, 讥评朝政已到了街谈巷议的地步。首辅沈一贯《请修明政事收拾人心的揭帖》, 记述了万历二十六年的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 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 公然编成套数, 抵掌剧谈, 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政, 人无不乐听者, 启奸雄之心, 开叛逆之路。此非一人口舌便能耸动, 盖缘众怀怨愤喜于听闻耳。”[11]

刑部侍郎吕坤疏陈天下安危说:“今禁城之内, 不乐有君。天下之民, 不乐有生。怨讟愁叹, 难堪入听。”[11]

上一篇: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2024秋七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