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话西游》论文(共6篇)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 篇1
摘要:后现代主义电影是以反文化的立场颠覆传统艺术电影的深度思考, 不再相信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 也不再相信主体人的伟大神话。本文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为例从对古典名著进行颠覆, 对传统电影进行解构以及表现出的游戏化和娱乐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影片中的后现代主义元素。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电影,大话西游,颠覆,娱乐
周星驰的电影更多地表现了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征, 电影以荒诞、搞笑、情节的无厘头而著称, 在年轻的影迷中备受欢迎, 由此周星驰被人们尊为无厘头的开山之祖。
一、对古典名著进行颠覆
《大话西游》这部影片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彻底颠覆。《西游记》讲述了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在八戒、沙僧的协助下, 一路斩妖除魔, 到西天修成“正果”。《大话西游》这部影片则讲述了孙悟空为了偷走月光宝盒伙同牛魔王欲杀师父, 后被观音菩萨抓住准备立地正法。唐三藏慈悲为怀, 愿自杀以换孙悟空重生。五百年后, 孙悟空投胎为强盗头头至尊宝, 不巧撞见预谋吃唐僧肉的妖怪姐妹:春三十娘和白晶晶。孙悟空 (至尊宝) 与白晶晶在500年前曾有过一段恋情, 因而两人一见钟情。后因误会, 白晶晶绝望自杀。至尊宝用月光宝盒使时光倒流却倒流回500年前……
从故事情节来看, 影片中孙悟空伙同牛魔王杀害师父, 而后投胎为强盗头头是对古典名著的第一大颠覆。再从人物形象来分析, 此孙悟空非彼孙悟空, 虽然姓名相同, 但性格却相差十万八千里。影片中的孙悟空 (至尊宝) 性格胆小怕事、搞怪滑稽, 而名著中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是机智、活泼、勇敢、嫉恶如仇、是非分明, 对师傅可谓是忠心耿耿。此外, 影片中孙悟空有着七情六欲, 并同多个女子保持着亲密的恋爱关系, 看似玩世不恭, 但实际上内心深爱着紫霞仙子。这与《西游记》中孙悟空不近女色是截然相反的, 此处又是对古典名著的第二大颠覆。
因此, 无论是从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形象来分析, 影片《大话西游》都是对古典名著的颠覆。
二、对中国传统电影进行解构
中国传统电影中, 宏大叙事与载道功能十分明显。如中国第五代名导演陈凯歌所导演的《霸王别姬》, 它选择了中国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京剧艺术和艺人的生活, 细腻地展现了对传统文化、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影片时间跨度漫长, 从清朝末期到民国时期, 再到抗日战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 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 展示了人在角色错位及灾难时期的多面性和丰富性, 堪称一部史诗。此外, 中国早期的影片如《焦裕禄》《失去雷锋的日子》等影片, 则表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以及浓厚的宣教意味, 企图以此来教育人们, 培养出更多焦裕禄、雷锋似的人物。
《大话西游》则对传统电影进行了解构, 没有高大全的人物形象, 也没有宏伟的叙事风格, 当然就更不具载道功能。影片中帮主与二当家之间的关系没有让我们看到传统黑帮电影中的江湖义气, 兄弟情谊, 而是在危急关头能逃则逃, 不能逃则装死, 为老大拼杀、出头的机会总是推辞给别人, 传统电影中的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的信条在《大话西游》这部影片中丧失殆尽。如帮主让二当家的去杀掉蜘蛛精时, 二当家宁愿装死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 他说“这一招叫忍辱偷生, 大腿挨一刀算什么”。当帮主自豪的喊出那声:“想杀我哪有那么容易, 问过我兄弟们先。”回过头一看他的所谓兄弟们早就跑得远远的。这就是一群“没义气, 吃里扒外的家伙”。影片中没有传统电影中个人的正气凛然、骨气可言, 有的只是贪生怕死。影片处处在解构传统电影的叙事风格, 对所谓的义气、忠诚进行解构、嘲讽, 完全抛开了传统电影的宣教功能, 走向商业化、娱乐化。
三、表现出游戏化及娱乐功能
后现代主义把艺术看作一种游戏、一种话语, 它既无“意义”, 更无“真理”, 消解一切“深度”, 走向“平面”。因此, 后现代主义拒绝一切解释, 它认为任何解释都是对读者的强迫, 都是对想象力的约束。于是, 《大话西游》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这个并不是我们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目的,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消费了, 是否娱乐并快乐了。《大话西游》以其夸张的表演和经典的台词让观众捧腹大笑, 也正是这样的喜剧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大众:如影片中帮主中了昆仑三圣七伤拳后的那一段极具喜剧效果的情节让观众笑到肚皮发痛;当帮主带领着兄弟们去抢劫脚底板时, 老爷慌张的回答“可是我没有脚怎么办”更是经典……类似的搞笑片段始终贯穿在影片中, 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得到一种放松、一种解脱。
《大话西游》以夸张的、荒诞的表演来达到影片所追求的喜剧效果。这种夸张超过了影视文艺本身需要的夸张程度, 使许多事情让观众或读者一看就知道不可能, 但仍然忍不住会为此而投入感情。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所推行的一种游戏及所负载的娱乐功能, 它为我们免除现实重压下所造成的精神痛苦, 宣泄被压抑的郁闷情绪, 达到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1]范志忠:《当代电影思潮》,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年8月。
[2]戴锦华:《电影批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3月。
[3]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 篇2
有许多的点可以诉说、讨论和感慨,但是这个场景觉得很是特别。
此时,至尊宝已变成孙悟空,顶着小城以救师傅一众,紫霞拿着孙悟空身上掉下的自己金铃找至尊宝对峙,确认至尊宝是否爱他,然后为了至尊宝挡下牛魔王一叉。将死的爱人从手中滑落,至尊宝赶上将紫霞抱住。我想,这时的两人和从前均是大不相同,至尊宝已经通过对人生、憎恨、因果顿悟变成了孙悟空,但他认清了自己对紫霞的感情,紫霞更是通过金铃确认了眼前这牛逼的猴子对自己的真心,这两人在彼此心意上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相通;但这两人却因生死,将比之前任何时候都走得越来越远。第一次,也将是最后一次,借着“死生”这一终极命题打破取经的重任、守护师傅的责任、拯救苍生的使命、不再动情的决心后的唯一一次吐露心迹。身披锁子黄金甲的至尊宝真的抱住自己心爱之人时是怎样的喜悦,会是怎样的幸福!真希望电影就在此刻定格,尽释了前嫌,不用计那后果,就让那幸福在怀抱之间酝酿、发酵,小欢喜变成大幸福,就这么越来越浓,一直下去。可惜,两人却要在这最美的时光别离。
也许,当至尊宝被十三娘杀死之后,将要戴上金箍时,以为自己真的了解了人生的苦怨、爱情的无奈,决定投身禅宗大道、皈依命运天意对自身生命的`引导,决定以取经救众生的和尚身份坦然面对命运的洪流、世俗情感的波澜。我想,此时此刻,他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具有浓浓命运属性的爱情带来的无奈和无力(这集前半段紫霞说我有一段上天安排的因缘,至尊宝说老天安排,当然天最大了)。这里突然想到五月天的一句歌词“最怕此生 已经决心自己过 没有你 ,却又突然 听到你的消息”。“已经决心自己过 没有你”,而此时你正死在我的怀里。是抱的越紧还是早早撒手放去。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 篇3
关键词:颠覆;角色造型
0 绪论
电影《西游降魔篇》让无数观众大块淋漓地体验了一次神奇的魔幻之旅。中国传统西游故事中的各类角色和精彩的故事内容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西游记》在中国国内已经推出了多个影视版本,但这部《西游降魔篇》还是完全颠覆了大众的眼球。尤其是在角色造型设计上确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影片中的师徒角色在外形和性格都可以用“颠覆”一词来形容,先不谈片中鬼怪角色“怪异”的造型如何颠覆观众的审美习惯,就连最能洞察人世间万物众生的人类角色唐僧的造型也与人们心中严谨、刻板的修行人形象大相径庭。文化产业中电影与游戏产业都是独立并存,同时又是相互影响的。
1 电影《西游降魔》角色造型分析
《西游降魔篇》里的按照角色造型的类别大致可以分为:人型角色和动物型角色两大类,陈玄奘和女驱魔人等是人型角色的代表,他们是正义的一方,鱼妖、猪妖和猴妖则是邪恶的化身,他们时而人型时而兽状。作为连接全片故事脉络的主要角色,鱼妖、猪妖和猴妖造型上的夸张、怪诞是增加了本片创新点和观赏性的重要因素。
1.1 角色的造型
人型角色的造型是按照现实生活中人的外貌进行设计,影响角色造型的要素主要从身高、体魄、五官、发饰、服饰、道具、对白、动作、性格等方面来体现。电影《西游降魔篇》中的陈玄奘的人物背景被设计成为了一名驱魔人,他需要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降服鱼妖、猪妖和猴妖。片中陈玄奘的造型被塑造成为一名涉世未深的白净小生,顶着一头具有现代感的凌乱蓬松的头发出场,搭以简陋朴素的外套,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需要战胜食人鱼妖、凶狠的猪妖以及阴险歹毒的猴妖。除了降魔这一主线外故事中还给角色增加了不少“人”的情感色彩。例如,他与降鱼妖时邂逅了并肩作战女驱魔人并肩作战,之后一起抵挡猪妖和猴妖,最后与美丽优雅的两人之间产生了情感。
作为《西游降魔篇》中最具颠覆性的形象,影片中孙悟空分别是以三个形象造型呈现的,期间经历了两次变身,从人形到猴子再到猩猩的形象过渡。完成第一次变身的孙悟空更接近猴子本色,尽管进攻的属性值很高,但外形上却与传统美猴王的造型差别明显,片中悟空的身高比例被设定为1米2,当悟空第二次变身转换为大猩猩,也是达到了角色最具攻击性的外形等级。这部影片中“猴妖”和以往形象俊美的猴王反差较大,更加具有兽性,最后对抗如来佛祖时更是变身超级黑金刚。这只超级金刚更像游戏中的隐藏角色,恼怒起来会生气地用双手捶打前胸,吼叫声震动山野。霎时将观众带入进了好莱坞《金刚》《猩球大战》的画面中。
此外影片中颠覆的形象还出现在“鱼妖”和“猪妖”的设计上。开场“鱼妖”给人的印象是神秘、凶残。角色造型采用了复合型设计的表现手法,鱼妖是“卷帘大将”贬凡尘并屡遭构陷迫害之后成为怨念集聚的化身。角色将虎、鱼的形态进行了合理地融合,同时角色的小腹上设计了马脚,还增加了青蛙舌头等元素。为了体现剧中“鱼妖”食人、凶狠的本质,仅仅使用鱼的造型是不能将鱼妖和强壮、凶猛、嗜血等关键词联系起来。鱼妖头部的形态借鉴了虎头的造型,保留了老虎浑圆的眼睛、宽厚的鼻子。同时在设计上考虑到鱼妖的生活背景、形态背景因素,进行了设计改良之后最终鱼妖让拥有了一个合理的鱼唇。在身体的部分则是保留了鱼的身体原形。在皮肤和表面材质的设计上上选用了鱼身上暗沉的斑纹和粘腻、光滑的效果进行渲染。综合造型元素、角色三维制作和后期的特效处理等工作后电影出现了鱼妖舌头在拉扯小女孩头发时的质感和接触点的展现、鱼妖身体滑溜溜的质感。
人们常说“相由心生”,指的是人若想有姣好的面容,就要保持优美的心境。“猪妖”猪刚鬣的心魔就是对命运的怨恨,这个心魔不除,英俊的外表下就只是一张人皮,而人皮永远遮不住丑陋的猪相。尽管在假扮人形时“猪妖”的外貌是油头粉面的年轻小生,面相饱满圆润、皮肤光滑,搭配京剧中英俊美男的行头给人一种多情少年的印象,迷惑了除驱魔人以外众生的眼睛。一旦“猪妖”从人形恢复到妖时,参差不齐的嗜血犬齿外露,画面氛围也从唯美瞬间转换到恐怖。当“猪妖”完全现原形时造型采用了野猪的形象进行了表现,丑陋野蛮的兽形与小生的形象一落千丈。
1.2 角色服饰造型
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对于角色服饰的造型可以说是服装样式的大杂烩。从服装本身几乎看不出确定的时代感,角色统一清一色长衫、长褂、长裙的造型,配合角色现代感十足的爆炸头和盘发。人形角色服饰设计同样颠覆了大众的审美习惯,自由奔放,无章可循。影片中鬼怪类角色的服饰设计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京剧服饰为原型进行表现的。经历第一次变身的孙悟空角色的服饰造型中就展现了传统京剧中的武将服装的头具,靠旗和靠衣的服装样式。影片中孙悟空的短小身材,搭配上这样的武将服饰目的的是突出角色霸道、刁蛮的性格特征。京剧服饰的应用还体现在了猪刚鬣身上,猪刚鬣的出场可谓是唯美和恐怖并存,俊美的一面出现在他作为“人”出场时展示的一幅俊俏小生扮相,标准的服装造型和帽子造型,将小生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1.3 角色性格
影片有句台词:有过痛苦才知道众生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才能了无牵挂,点明了河妖、猪妖、猴妖的前世今生,玄奘降服了三妖,化解了他们身上的“痛苦、执着和牵挂”。影片中陈玄奘耿直但好奇心强,猴妖孙悟空桀骜不驯难以驯服,猪妖猪刚鬣戒凶残鲁莽,鱼妖沙僧为情报复,仇恨心强。可以说完全颠覆了传统西游记故事中角色善和美的性格优点,展现给观众的是一个个令人厌恶的嗜血狂魔和妖魔鬼怪。
2 电影《西游降魔》与游戏角色造型设计的关联
《西游降魔篇》的角色参照了好莱坞魔幻影片中对角色表现的特质,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元素,形成了具有颠覆意味的角色造型。影片本身聚合动作、爱情、神怪、谐趣武侠等国产传统类型影片元素,它所展现一种类型混杂形态将谐趣武侠、武侠爱情、武侠神怪、武侠动作等有机地杂糅在一起,沉淀出“混合美感”。电影《西游降魔篇》中各角色形象出现了多个具有个性化、颠覆传统意义的人物和怪物的角色形象。这些形象在外形的设计上具有矛盾、夸张、讽刺的怪诞特点,富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风格。尽管这种创新设计与原著的描述有较大差别,但其在对角色造型元素的借鉴以及无厘头的塑造理念却可以在游戏角色造型中得以借鉴。
3 结论
在各种艺术形式高度融合、创意多样化表现的大环境下,影视、动漫、游戏作品中的角色造型应需要更多地吸收不同的设计元素,借鉴不同的设计风格,特别是在目前文化大同的趋势之下,综合众多艺术表现元素的游戏应该更多地探讨多样化的角色设计手法,角色设计特别是游戏角色设计应当摒弃追求角色美的“标准化”外形,风格表现单一,缺少新意。游戏角色的造型开发需要吸取不同艺术形式下的鲜明个性化的人文艺术要素应用其中。
参考文献:
[1] 张润生.浅谈《西游降魔篇》——银幕上悟空角色形象的颠覆与缺失[J].神州,2013(15).
[2] 周艺,高杉,许京鹏.《西游记》中神话人物造型探析[J].电影评介,2010(22).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 篇4
一、大话生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粒尘埃。
关于生活, 电影表达了:对于人生, 每一个人都带着枷锁在生活。至尊宝在还不是至尊宝之时, 他就是他, 过着自己的生活, 不知道自己将来会过什么样的生活, 更不晓得早已被别人安排好了的未来的生活。
当观世音菩萨给他戴上“枷锁”紧箍咒的时候, 虽然有过反抗, 但依旧是成为了重复“生活”的至尊宝。记得长辈说过:年轻就是一种罪过。如今却发现, 成熟的代价是, 失去年轻时的自我, 然后重复着所谓“成熟了的好的生活”。这让人想到了电影的开头: 一个天真无邪又本领过人的年轻人, 不屑于自己命中注定的事业, 受够了师父无休止的唠叨, 他情不自禁, 却又身不由己, 他的人生简简单单的开始, 简简单单的进行, 可是观音的出现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 他不得不被“安排”成为了“西天取经”的一份子, 使命和责任牢牢地将他捆绑的动弹不得。其实, 他这一生早已被人安排:首先, 碰见一个人给他三颗痣, 就是紫霞仙子, 然后被观音大师戴上“枷锁”紧箍咒, 后来又好巧不巧碰见牛魔王, 再其手中救出唐僧, 最后与师父完成取经大业。可怜的至尊宝, 本以为自己会和心上人晶晶简单幸福的度过余生, 原本很简单, 如今所有的事却都成了预料之外。
二、大话爱情, 我们奋不顾身却又身不由己
关于爱情, 电影的表述是:爱情虽是美好的, 可当一个人真的沉迷于爱情之时, 就会变得盲目盲信甚至是盲从。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那段经典台词:“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 但是我没有珍惜。等到了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 尘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再来一次的话, 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把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 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对白给无数看过电影的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许大家都认为这是对爱情最好的修饰了, 可是大家却都忽略了一点, 电影中, 这段对白却是作为一个谎言出现的, 人们往往只忙于感动, 却忘记了时机, 多么讽刺。这就是现实, 除了你思你想, 全都不属于你。
因为年轻, 所以, 押注于爱情, 真爱难寻, 人, 就是为了寻找属于自己的东西才会来到世界上, 可是命运却一直在同我们开玩笑。至尊宝不知所措地成为孙悟空, 费劲万苦千辛找到晶晶却又爱上了紫霞仙子, 然而抉择又是那么地残酷, 至尊宝必须打败牛魔王才能营救出爱人紫霞, 若要战胜牛魔王就必须戴上“枷锁”成为神通广大的孙悟空, 而戴上紧箍咒的条件却是放下人间的七情六欲, 要斩断情丝才可完成西天取经。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可奈何吧。紫霞爱着至尊宝, 而至尊宝却自欺欺人以为爱着晶晶, 当晶晶找到了至尊宝, 至尊宝才明白自己爱的原来是紫霞。“他爱我, 我爱他, 他却又爱着她”, 自古至今都无解的爱情方程。所以紫霞说: “爱一个人原来是那么痛苦。”“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 有一天他会踩着七色的云彩来娶我, 我猜中了前头, 可是我猜不着这结局。”想要的开始, 不想要的结局, 无论是发生在爱情还是人生上, 都让我们措手不及。恋爱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 懂得爱情后却失去了可以相爱的时光。
这部影片是被公认的经典之作, 被人们以各种方式诠释了无数次, 它的地位与口碑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因为它早已成为悲喜剧电影的里程碑。这部电影告诉我们, 其实爱情与生活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形式去表达。
或许这也是电影的魅力所在, 通过喜剧手段, 制作出悲剧的结局, 让观众在大悲大喜中感悟爱情与生活的刻骨和无常, 对于每一个精彩搞笑的瞬间, 我们大笑不止, 可笑着笑着, 在不知不觉间, 伤感的泪水却早已挂于脸颊之上。影片的结尾之处, 历经种种的至尊宝终成悟空, 远走于黄沙之中。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了自己, 是从至尊宝身上看到的内心深处的那个伤痕累累的自己, 他成了一面镜子, 镜子的另一面就是人性。一部披着喜剧外衣的悲剧, 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进去, 投入到主人公的离合悲欢中, 感慨于自己的悲欢离合。
心灵最脆弱最容易受伤的地方, 一个人身上的创伤可能有千百处, 生活和爱情所给你的点点滴滴, 会在你的心上留下的痕迹, 可能这也正是让我们很容易在电影中产生共鸣的原因。
我们喜欢在这样的悲剧中寻找什么, 或许是因为自己生活的平淡。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有几个人愿意?
我们都会欣喜于故事的美秒开头, 可任谁都不曾预见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 这便是人生的不定性。最后一句话是, 因为有着不定性的人生, 才会有不一样的故事。我们才会有着不一样的感触。这就是电影为我们生活与爱情的诠释, 大话生活, 大话爱情。
摘要:于1994年上映的影片《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与《大话西游之仙履奇缘》是香港著名的无厘头搞笑片, 虽然上映之后的票房并没有预想的那么理想, 但后来却成为了影片经典之作。内容无需赘述, 想必看过的人比没看过的要多, 经典段落与对白, 让我们记忆犹新。其实, 《大话西游》表述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喜剧, 它还有另一个名字——《生活与爱情》。
大话西游电影观后感 篇5
当铁扇公主看着逃跑的至尊宝掉下悬崖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宁可跳下去也不肯见我,我还是回火焰山好了。”
即使你不喜欢我,我也要一直爱着你,这样有意义吗?除了徒增悲伤,又能怎样。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位好友,他追了喜欢的人五年,可是结果还是悲剧。一个人坚持追了五年,另外一个人坚持拒绝了五年,其实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既然没有结果,那就早点放弃吧,彼此两不耽误
朱茵说:“你必须要先爱你自己,才能给别人爱,如果你在前面那个人(那里),看不见爱情,那就走吧”。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 篇6
正是这样一部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并取得高票房收益的电影,在情节设置、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美学立意等方面,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与反思。作为一部以传统文学名著为创作根基的国产电影,影片展现出的每一个亮点或问题都可能对以后中国电影的走向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自由情感美学[1]。
根据马立新教授的观点,美的本质在于自由情感。基于对自由情感的分析把握所建构的自由情感美学强调自由情感在人类生活中具有的独立价值,不能以善或真所替代,但这种独立价值对审美主体来说并不一定具有建设性。依据自由情感的激发机制和心理效应,我们将其分为感官型自由情感、沉浸型自由情感和陶冶型自由情感。感官型自由情感就是审美客体主要以外在形式刺激审美主体生理感官而产生的浅表性的精神愉悦,适量接触有助于主体缓解精神压力,但对心灵的滋养价值较小;沉浸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殊的内在形式刺激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官能而产生的具有致瘾性质的较强精神愉悦,对主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陶冶型自由情感是审美客体以特定的内容价值刺激主体的心灵官能所产生的自由情感,这种自由情感对主体心灵和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基于此,我们把感官型自由情感称之为快餐美,把沉浸型自由情感称之为高碳美,把陶冶型自由情感称之为低碳美[2]。
1 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
“三打白骨精”这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名称,其实是经过大众文化再演绎的结果。原著中的回目是《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而且原著也没有直接使用“白骨精”这个名字,而是将其描述为“一堆粉骷髅”,用孙悟空的话讲,“是个潜灵作怪的僵尸”,脊梁上还刻着一行字:“白骨夫人”。原著中这“白骨夫人”幻化了三次,刚好凑成一家人,而孙悟空也将其打死了三次,于是“三打白骨精”也就成了对这个故事最经典的通俗总结。而到了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导演及创作团队用了这个冗长又保险的名字,但剧本情节已经做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电影中淡化了唐僧收服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过程,几场戏就一笔带过,这样有利于情节的快速推进和影片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握,但在情节设置的美学追求上,不免过于粗糙和荒诞。举例来说,唐僧在收服孙悟空之后,师徒二人继续前行来到了一片荒凉之地。导演还没有对这突然的转场做一个简短有效的交代,一群衣着花哨、嘴里高喊着“淫贼淫贼”的女子就踉踉跄跄出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紧接着是猪八戒幻化而成的“美男子”出现在镜头内。这样的情节设置不免让观众感到匪夷所思,人物的来龙去脉没有厘清,情节自然显得虚假而生硬。
情节虚假并非是此部电影的独有病症,而是当下我国影视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病态特征。情节虚假,即影视剧的情节设计或者不符合可能律原则,或者不符合因果律原则,也就是不符合生活逻辑,完全凭借艺术家想象杜撰而成[3]。由此看来,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情节设置上的美学追求过于粗浅和幼稚。
2 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
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故事矛盾主要发生在唐僧和孙悟空中间,白骨精只是充当反派的次要角色,激化取经四人组师徒的矛盾而已。而在这部电影中,白骨精的角色空前丰富起来,原有的两个人物对立关系演变成了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的三角矛盾。影片最后白骨精变化的形象和场景也相较原著做了极大的细节丰富。由此看见,导演在白骨精这一形象的塑造上是花费了一番功夫的。在这里,我们暂且只对巩俐饰演的白骨精这一角色进行剖析。
电影中的白骨精几乎带有了当代女权主义的反抗色彩,由于白骨精形象的立体,她跟孙悟空的互动也多了起来,甚至有了“推心置腹”的交谈。展现在情节中即当白骨精指着集市上被人耍弄、虐待的猴子时,分明是想证明孙悟空跟自己一样都是被人类社会蹂躏、欺辱的可怜之妖。白骨精意图吃唐僧肉的目的也没有强调“长生不老”,而是为了“永世为妖”。这又进一步印证了白骨精对人世间的拒斥:与其说是怕遭“轮回之苦”,倒不如说是饱尝世间冷暖彻底厌弃了这个冷酷的人类社会。
鉴于此,创作者对于白骨精这一艺术形象的包装与创新是十分值得肯定的。然而,纵观全片我们发现,编剧只注重了白骨精这一形象现阶段呈现出的“果”的塑造,而对于“因”的阐释和由“因”到“果”的过程描绘有些想当然的理想化。导演郑保瑞在接受采访时也证实了这一点:在讲述白骨精不愿轮回为人的前世故事时,确实也拍了一段凄惨黑暗的人间故事,但在剪辑的时候最终剪掉了。由此可见,本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行为动机并不能充分立得住。所以,从创作者的角度而言,电影中的白骨精是一个层次仍可以更加鲜明的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从表演者的角度讲,白骨精的饰演者巩俐,无疑用自己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个人物形象,成为这部槽点颇多的电影屈指可数的亮点。白骨精作为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要求演员深刻理解这一角色,用自己的思想与动作,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形象转化为立体的、可以触摸的视听形象,巩俐在举手投足间就把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过犹不及,影片的服装设计为了最大程度表现白骨精女王的一面,其服装造型过于形式化、夸张化。
基于以上阐述可以知道,该片在人物塑造的美学追求上是有失偏颇的。对于人物塑造,无论从创作者的角度还是从表演者的角度,我们都应该追求低碳美学的人物塑造与表达,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对现实人生发挥出理论应有的建设性和指导意义。
3 主题表达的美学追求
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生产与生活水平所对应的想象与审美,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就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而言,导演似乎也想让他在经典名著的基础上成为一部经典的电影,然而,本片似乎并没有表达出原著的深邃与精髓。
影片中冯绍峰所扮演的唐僧颇似一个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当孙悟空质问唐僧“她是妖怪,为什么不能打她?”的时候,唐僧则用无辜的语气回答道:“你们也是啊!”在这样一段对话当中,导演想努力表达出佛家众生平等的理念,但仍然掩盖不了导演本身对内地经典体验的缺失感和对故事挖掘的空洞感,从而导致其“蜻蜓点水”地触及佛教文化,却流失了名著的厚重感[4]。影片最后,唐僧不惜与白骨精合二为一,拿出了佛陀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精神,牺牲自己而度化了怨念深重的白骨精。随之而来的孙悟空最后一打,用“弑师”的极端方式完成了终极的拜师仪式[5],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近乎癫狂的改编。影片结束之后,我们不禁要问唐僧为什么非要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度化白骨精,难道没有别的方法吗?这种极端的价值观在现代人看来却有点“不合时宜”。导演在前面的情节中也并没作过多铺垫性讲述,只是一味“落实”孙悟空、唐僧和白骨精的现代性格与形象,不免让人怀疑郑导并没有真正了解佛教文化,所有的佛教台词皆是故事的符号,是向人们展示这是关于《西游记》的电影商品标签。这样的高碳艺术是一类损害艺术主体精神健康的艺术文本[6]。
再者,本片为了追求场景的逼真性,不惜重金做了很多特技。如在影片的最后,成千上万的白色骷髅排山倒海似的奔来,与孙悟空师兄弟三人做了一番殊死搏斗,场面可谓壮观之极。然而,细观之下不难发现这些白色骷髅有喧宾夺主之感,在最后殊死一搏的紧要关头,白骨精本尊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反而让一群不知名的骷髅抢了自己的风头。这些设计精良的视觉奇观固然能够强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强烈的“感官型自由情感”,让观众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但笔者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此壮观的视觉奇观不能仅仅作为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独立看点,而是应当被更加完善地编排为展现真实人性的大环境,突出主题的美学表达。这才是一种典型的低碳设计。
4 结语
总之,影片在创新的道路上无论怎样的取舍都应当是值得鼓励的,但在美学追求上还应该秉持自由情感美学和低碳美学的理念,让情节、人物、主题都更符合、更有益于当下人们的观影心态。
参考文献
[1]马立新.论高碳艺术与低碳艺术[J].艺术百家,2014(6).
[2]马立新.低碳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
[3]马立新.论当下影视剧创作中的三大流行病象[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5).
[4]魏梾.让一个信恶的导演讲信善的故事,能出来什么效果[J].中国艺术报,2016(2).
[5]图宾根木匠.重要的妖精打三遍[N].新京报,2016-01-26.
【电影《大话西游》论文】推荐阅读:
晚会小品新编大话西游07-31
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经典台词06-25
大话西游的观后感09-21
大话创新作文05-14
大话表哥作文05-17
大话西游-中英文短剧本08-15
看3D电影《西游记大闹天宫》有感06-30
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观后感10-01
大话理想-五年级作文09-12
大话教育看了孩子的日记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