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翼.读书笔记专题

2024-07-09

金翼.读书笔记专题(共4篇)

金翼.读书笔记专题 篇1

《金翼》读书报告

《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以下称《金翼》)是林耀华教授1940年在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美国陪伴他患病的妻子,余暇时间根据其对家乡福建省闽江流域的黄村及所在县乡镇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本人在1936年和1937年离开中国前的一年半时间的最后两次田野工作,写成的小说体著作。

一,《金翼》内容概括以及本书目的《金翼》是学术著作,却使用了小说形式,故事是以黄村的两个农民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地方的农业、船运、商业、政治、法律、教育、民俗、信仰、宗族家族等多家度的社会文化生活,因此这是对地方家族史及其所在的社区,亲历的人类学考察与研究。林耀华在其书序中写到,“《金翼》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这本书包含着我的亲身经验,我的家乡,我的家族的历史。它是真实的,是东方乡村社会与家族体系的缩影,同时,这部书又汇集了社会学研究所必须的种种资料,展示了种种人际关系的网络——它是运用社会人类学调查研究方法的结果。”

故事梗概:黄东林在深爱他的祖父去世之后,打破了原有的平衡

体系,悬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在无所事事,不知所措的时候,遇见了姻兄弟张芬洲。于是两人合伙在湖口开了一间店铺。两人便从纯粹的农业家庭走出来,将农村和城镇以经商的方式联系起来。精于算计的张芬洲和善于实干的黄东林在共同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走向了生活的两个极端。芬洲因为家庭成员的连续死亡,使他一蹶不振,最后

无力管辖店里事宜,他所经营的“龙吐珠之家”日渐衰落。东林却沉着冷静,心态平和,一件一件解决棘手的事情让自己的“金翼之家”渐渐走向兴旺。最后因为卢沟桥事变的战斗打响,一切又回归原点。

二,本书提出的理论以及思考

《金翼》是从历时的角度去描写的,又阐述了共时性的研究。一方面他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变迁,再有表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较为稳定的一面。共二十一章内容。看似是以黄东林为主角根据其年龄成长所经历的事情所写成的小说,实际上是顺着时间的路线,把农村可能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详细的阐释。

本书最后一章 “把种子埋入土里”提出了两个问题。这是两个有联系的家庭的详细历史。这是用一种关于运作的社会学观点所进行的研究。作者希望这本小书能为人际关系的深入研究者们提供一些原理。问题一:从两家的历史研究可以看出什么呢?应该怎样通过对家庭历史的剖析来解释支配人际关系的那些原则呢?

作者勾画了由竹竿和橡皮带所组成的框架结构,他说,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的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的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弛。像竹竿和橡皮带的架构一样,人际关系的体系处于有恒的平衡状态,我们即可称之为均衡。当这个框架结构被破坏的时候,我们需要时间来恢复这

种体系的平衡(东林的祖父去世)。

但是有时候拉断了橡皮筋或者抽出竹竿时候用的力太大,会使整个人或者群体不能恢复原状,而是继续一种非平衡的状态直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确立。(东林祖父去世-被哥哥排挤取笑-闲逛-卖花生-和姐夫认识-开店)

均衡状态是不可能永远维持下去的。变化是继之而来的过程,人的生活就是摇摆于平衡和纷扰之间,摇摆于平衡和非平衡之间。我们除了了解人们为了保持均衡,通过不断的调整内部关系以便彼此联系之外,还应看到这种调整适应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各种技术,行为,符号以及习惯的影响,这些总合称为“文化”。这些技术由于人们所处的时代及环境不同而异,它们制约着每个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决定了一个人必须与其他哪种人往来,因而也就为他的体系和结构的组成提供了基本的规则。在我们研究人际关系时,自然不能只看到那些处于均衡状态的人们及其相互联系,还应注意到影响和干预了人们交往联系的文化环境。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来详述张,黄两家的故事,仔细描写他们的日常活动并小心的剖析各个人的人际关系,其目的就是要客观地勾画出张黄两家各自命运的变迁,从而发掘出人类生活的真正图景。

问题二:我们所说的“变迁”就是指体系的破坏,然后再恢复或者建立新的体系。那么是什么力量能导致变迁产生,即破坏存在着的体系呢?

有四种力量能使平衡垮台,体系破坏。

第一,物质环境的变迁促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

第二,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

第三,人物以及班底的变迁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变迁。

第四,一个体系之外在因素的改变时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间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成员。

三,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什么,能从本书中获得什么

1,在写作手法上,作者一板一眼,描述的每个场景都像画面

一样展现在读者眼前,不管是在店里做买卖,还是在家里

和家人相处,或者是出生的仪式,结婚的仪式,死亡的仪

式,都恰到好处的描述到位。十六万字的篇幅,却涉及到

了一百多号人近四十年的家族成长历史,而且叙述之详尽

全面。

2,在写作体裁上,运用了小说体裁,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中国旧社会的农村,与同类著作相比,在内容上不仅系统全面的反映了一个社区的文化现象,而且还描述了这个社区的历史变迁,最突出的表现在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社

会观念的进步两个方面。

3,在写作角度上,后来作者接受采访说,本人就是书中的小

哥。作为一位出色的人类学者,作者将自己家族的整个发

展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完全不带感情色彩的,用他者的眼光站在他者的角度上观察自己的家族。

参考文献:

【1】 王兴周 一部以小说形式写成的社会学研究著作——

《金翼》评价

【2】 庄孔韶 金翼家族沉浮的诠释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1期 2004年1月

【3】 林耀华著,庄孔韶、林宗成译.金翼[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 石峰 民族志文本的本土实验——评《金翼》与《银翅》

贵族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

金翼的读书笔记 篇2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遭受农业贫困之苦的农人东林和他的姐夫芬洲不安于现状,在生活的压力下苦斗与发展的情形。精于计算的芬洲和善于实干的东林共同在繁华的湖口码头开了一间店铺。从此,他们从纯粹的农业家庭走出来,以经商的方式把传统农业与城镇社会连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做生意使两个姻亲兄弟积攒了不少钱,他们决定盖起自己的新居。然而,在两人共同勘测和选择理想的房址时,芬洲被风水先生断为“龙吐珠”的一小块最好的平地(只够盖一幢大房子)迷住了。于是他瞒着姻兄弟东林抢先占据了这块“风水”宝地,使东林大为不满。出于亲族关系之无奈,东林只好在姐夫房址的另一侧物色了一块坡地盖房。从田野现场看,芬洲家刚好在龙头山前谷地少有的平地上,与“龙吐珠”的风水景观说十分吻合,大大优于后来建在山坡上的东林家房址。按照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这无疑预示着芬洲家有着美好的前程。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者在讲述这家合伙店铺靠闽江船运做稻米和咸鱼买卖,终于发现了借以赚钱的一条重要途径的同时,也阐述了在社区过程中东林和芬洲所遇到各种困扰和不幸。芬洲先是在家庭事务中处于捉襟见肘的困境,后来又无从适应店铺的经营关系与变化的环境,而不得不退出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湖口店铺生意。无奈,芬洲的儿子也因失误和无能丢掉了再立新业的机会。而与此相反,东林则成功地摆脱了诉讼案的麻烦,使家族内部经常出现的纷争得以控制。东林不断学习如何适应命运的挑战,善于与朋友携手合作,赢得了商业经营的成功。

《金翼》以张、黄两个乡村家族的兴衰为线索,描写和分析了中国福建地方农业、船运、商业、政治、法律、教育、民俗、信仰、宗族家族等多角度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是对地方家族史及其所在的社区过程亲历的人类学考察与研究。

对于两个家族的不同命运,书中提到了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即风水。在中国的传统中,一个家族墓地,房屋地基等等的坐落位置对这个家族起绝对性的影响作用。甚至于这一本书的书名也来自与这种观念:因黄家新建的宅基地恰好处于金鸡伸展的羽翼上,黄家因而被称为金翼之家,相对比张家的逐渐落破,黄家家族事业的屹立不衰似乎更成为这块地风水好的证据。文章就是围绕这一点,把风水的命运相关性同人类生存进取的主动性,以及掌控地方关系体系的效果加以对比,力图表明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对社会文化体系变迁的解释上的明显优势。的确,我们联系现实生活,也经常出现的情形是,风水先生在预言时伴随的各种托词或许比医生或律师还多。然而,时间的向度是由难以预料与控制的社会空间过程构成的。曾经欣赏过黄村风水先生伟大预言的芬洲和东林两家都先后经历过惨痛的社会变故。然而,东林的几代后辈又再次崛起了。黄村的风水先生总是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国人的风水这一思想,浸透于我们的意识、情感、感应、思考、愿望、信念、信仰、无意识、直觉、实践与生活方式之中。天地、阴阳、五行、八卦、干支,都是可以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乃至个人的吉凶祸福。在《金翼》中的东林老人,当敌机在头顶上轰鸣之时还不忘嘱咐自己的孙儿说:“别忘了把种子埋在土里!”这出于稻种实际是由他们祖孙世代点播的,可以逢时发芽。其寓意则不是别的,而是指家族颓势仅仅是暂时的,它终会改变,要沉着等待家族复兴的时刻。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变迁和家族兴衰上,林耀华教授又用均衡来做出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不断的均衡——破坏均衡——恢复原有的均衡,或者是均衡——破坏均衡——建立新的均衡的过程。黄家和张家之所以不同,就是源于对均衡破坏的不同反应:黄家坚强的面对,而张家只是逃避。所以张家等不到下一个均衡状态的来临就已经宣告破产。另外,在黄家对一连串打击的反应中还蕴藏着一种东西,这是作为小说的《金翼》所要阐述的,也就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人类行为的平衡,也是由类似这种人际关系的网络所组成,每一个点都代表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每个个体的变动都在这个体系中发生影响,反之他也受其他个体变动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借摇摆于均衡与非均衡之间。如林木争端的诉讼过程描写引出了解释当地的司法制度,墓祭和民俗节日的诸多细节已显然不同于文学作者的用心,因为这些刻意的描述最终归结到宗族、房与家族制度如何运转的人类学主题;在店铺中芬洲的告退引起了事务的紊乱,然而,东林经过调整后却促成了店铺新的扩张。应该说,一般的小说也会这样陈述其过程,不过《金翼》的用意却是告诉读者店铺的赢利和家族的兴旺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是在寻找该社区体系从旧的平衡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的动力所在。同样,小说结尾因日本人入侵引起的民族危机,使东林重回从商前的生活的原点,带着孙儿在田地里播种。作者也是在说明一个巨大的外力也可以摧毁业已成就的体系之间的平衡运作的社会人类学道理。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专题 篇3

《乡土中国》费孝通著,人民出版社,2015.4(2016.7重印)

一、序言

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乡土本色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的本意是指泥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

(1)每家耕地面积小,小农经营需要住在一起(2)水利合作的需要(3)保卫安全的需要

(4)土地平等继承使人口在一地发展累积

3、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产生“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4、两种性质的社会:

(1)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团结”或礼俗社会

(2)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或法理社会

三、文字下乡---从空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1、“文盲”不等于“愚”,乡下人只是对于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及城里人,这是成长生活环境使然。

2、乡土社会是一种熟人社会,或者说面对面社群,能够直接接触,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气味等等来让对方明白要表达的意义,不一定非要文字来传情达意,因此乡下文盲多。

3、关于语言:

(1)语言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是多数人共认的意义。我们绝不能有个人的语言,只能有社会的语言。

(2)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3)“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

4、文字的发生是因为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需要文字来传达。语言也是如此。

5、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6、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所以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四、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格局中说明乡下人没有文字的需要

1、时间上的阻隔有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今昔之隔;二是社会的世代之隔。

2、“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3、“词”使我们从特殊走向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4、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但人在记忆上的发展程度是依他们生活需要而决定的。

5、文化是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积累。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饰物,而是实用的、不能或缺的生活基础。

6、“记”带有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的意思,“忆”是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7、乡土社会是一个生活很安定的社会,人们生于斯死于斯,每一代人所会得到的经验是一样的,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个别的经验就等于世代的经验。在这种社会里,语言就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

8、从语言到文字,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型的过程。中国社会从基层上看去是乡土性,中国的文字并不是在基层上发生。最早的文字就是庙堂性的。

9、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五、差序格局

1、西方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的格局---团体格局:有若干人组成一个团体,界限分明,团体内部成员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也是先规定的。如家庭,在英美,家庭包括主人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2、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格局---差序格局(同心圆波纹性质)。相同的只是体系,体系是抽象的格局,或是范畴性的有关概念。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认取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个别的。

3、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这是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

4、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相对于团体而言,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作为中心。包括杨朱,也包括儒家。

5、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

6、西洋社会中的现代国家观念: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在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7、在我们的传统社会里,群己界限从来是不清不楚的,所能着手的只有己,因此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

8、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件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此,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六、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1、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它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它的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从社会观点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2、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它是一束人和人的关系,是一个控制各个人行为的力量,是一种组成分子生活所倚赖的对象,是先于任何个人而又不能脱离个人的共同意志......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在团体格局的社会中才发生笼罩万有的神的观念。团体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

3、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在象征着团体的神的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4、每个“人子”,耶稣所象征的“团体构成分子”,在私有的父亲外必须有一个更重要的与人相共的是“天父”,就是团体。----这样每个个人人格上的平等才能确立,每个团体分子和团体的关系是相等的。团体不能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5、“代理者”Minister是团体格局的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概念。

6、神对每个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是爱的;如果代理者违反了这些“不证自明的真理”,代理者就失去了代理的资格。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于是发生了权利的观念。人对人得互相尊重权利,团体对个人也必须保障这些个人的权利,防止团体代理人滥用权力,于是发生了宪法。宪法观念是和西洋公务观念相配合的。国家可以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侵害人民的权利,在公道和爱护的范围内行使权力。

7、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由于团体缺乏具体性,所以“仁”的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因此和“天下”相配的“仁”也不能比“天下”观念更为清晰。----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9、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在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七、家族

1、氏族: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

2、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

3、家庭: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

4、家族在结构上包括家庭,最小的家族也可以等于家庭。家族是从家庭基础上推出来的。家族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

5、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

6、中国的家庭具有氏族性。一方面,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

7、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八、男女有别

1、感情定向:一个人发展他感情的方向。

2、对感情:心理学从机体的生理变化来说明感情的本质和种类;社会学从感情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去看它所发生的作用。

3、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

4、Oswald Spengler《西方陆沉沦》--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

(1)亚普罗式(Apollonian),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它超于人力的创在,人只是接受它、维持它,但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了,黄金时代过去了。--这是西方古典的精神。

(2)浮士德式(Faustian),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现代的文化。

5、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

6、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

7、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在以充分了解来配合人们相互行为的社会中,这性别的鸿沟是个基本的阻碍。(男女性别差异→结合基于异→乡土社会是一个充分了解的社会→异的基础上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是一个求同的过程,最后的统一永远不会完成→男女感情激动的发达使生育事业(社会的基本事业)摇摇欲坠,或者说不稳定→乡土社会需要稳定→男女之间不必求同→男女关系需要一种安排来避免激动的感情)

8、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9、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10、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九、礼治秩序

1、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2、无政府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要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3、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与法的区别在于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指政治权力,现代国家形成之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维持礼的是传统。

4、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5、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字本是从豊从示。豊是一种祭器,示是指一种仪式。

6、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连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7、法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礼则有甚于道德,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8、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色)。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9、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的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十、无讼

1、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2、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

3、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许多法律。刑罚的用意已经不复“以儆效尤”,而是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安全。

4、在英美以判例为基础的法律制度下,很多时间诉讼的目的是在获得以后可以遵守的规则。

5、一个变动中的社会,所有的规则是不能不变动的,法律一定得随着时间而改变其内容。所以不知道法律并不成为“败类”,律师也成了现代社会中不可缺的职业。

6、旧有的伦理观念还很坚固的存留在广大民间,现行法的原则是从西洋搬过来的,与旧有的伦理观念相差很大,导致现代法不能彻底推行。另一方面,依现行法去判决时常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眼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7、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十一、无为政治

1、论权力的人多少可以分成两派,两种看法: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冲突的一方面,另一派是偏重在社会合作一方面。两者各有偏重。

2、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

(1)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2)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一种休战状态中的临时平衡。冲突的性质并没有消弭。两方面的关系中发生了权力,权力是维持这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它是压迫性质的,是上下之别。------“横暴权力”

3、从社会合作方面着眼:---“同意权力”(1)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

(2)是社会分工正常运转的要求,各人有维持各人工作、维持各人可以互相监督的责任,为了使各人遵守大家同意分配的工作而共同授予权力。

4、在事实层里,统治者,所谓政府,总同时代表着这两种权力,不过是配合的成分上有不同。所以上面两种性质的权力是概念上的区别,不常是事实上的区分。要明白一个社区的权力结构要从这两种权力怎样配合上去分析。

5、譬如说美国,表面上是偏重同意权力的,但在种族之间,事实上,却依旧是横暴权力在发生作用。

6、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新来延揽。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密切了。

7、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的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产量必须能超过它的消费量,然后有一些剩余去引诱甲团体来征服它。这是极重要的。一个只有生产他生存必需的消费品的人并没有资格做奴隶的。---横暴权力的限制。

8、同意权力是分工体系的产物,分工体系发达,这种权利才能跟着扩大。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乡土社会中主要是同意权力在发生作用,名义上是“专制”“独裁”,但这种横暴权力是松弛和微弱的,是挂名的,是无为的。

十二、长老统治

1、社会继替: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

2、强制发生了权力。

3、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

4、教化性的权力发生在社会继替过程中,凡是文化性的,不是政治性的强制都包含这种权力。

5、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的,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过程。

6、体现在:(1)儒家欲行程一个建筑在教化权力上的王者:“为政以德”“为民父母”

(2)长幼原则的重要--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

7、乡土社会靠近教化性的社会。

十三、血缘和地缘

1、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2、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

3、社会结构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

4、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5、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

6、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十四、名实的分离

1、本文讨论乡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

2、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3、社会结构,像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得,要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4、时势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在社会新旧交替时,旧办法失效,新办法还未提出,人民无所适从,某人能提出新的试验解决新问题,是人民相信并跟从他,此时就发生了权力,即时势权力。--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

5、所谓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很慢。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

6、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长老权力的乡土社会中,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7、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激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

十五、从欲望到需要

1、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是一个重大的发现,也就是说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了。

2、从欲望到需要时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3、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1)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即意志;(2)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4、在19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最融洽的秩序。

5、另外一种说法---孙末楠在他的名著Folk Ways开章明义就说:“人类先有行为,后有思想。决定行为的是从试验与错误的公式中累积出来的经验,思想只有保留这些经验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

6、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完整上所发生的作用。功能并不一定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而是分析的结果,是营养而不是味觉。自觉的生存条件是需要。

十六、后记

1、社会学维持其综合性的两条路线:(1)从个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

A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B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发现了每个社会结构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

(2)从社会现象的共相上着手。

麦肯锡决策方法读书笔记专题 篇4

一、以事实为基础,结构化的思维,再加上职业道德,这会让你大踏步前进,直奔你的商业目标。

二、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意味着将问题细分为明确的、没有重复的次一级问题,同时

确保所有相关的问题都已考虑在内。

三、有效信息的三个关键:简洁、完整、结构。它必须简洁,即只包含受众需要了解的观点;它

必须完整,即要包括受众需要了解的全部观点;它还必须具有结构,即它要把这些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受众。

四、商务信息的类型

按其划分的标准不同可以分为若干种。按照商务信息性质和内容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信息、市场管理信息、商品技术信息和市场环境信息。

1、市场营销信息

它是市场信息的核心和主体,主要包括如下信息:商品生产和供应信息(市场商品生产能力、规模、布局、结构、渠道以及产地、产量、品种、花色、规格、性能、款式、型号、价格等);商品需求信息(消费者人数、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习惯、爱好、心理变化特征,以及购买增减和投向变化,消费水平和结构变化等);商品竞争信息(同行业竞购、竞销能力及其竞争战略与策略,如同行的产品开发、销售渠道、网点分布以及价格策略、销售促进策略等)。市场营销信息常常通过商情、广告、市场调查等形式反映出来。

2、市场管理信息

包括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宏观管理信息和企业内部业务管理的信息。

3、市场商品技术信息

包括新产品的开发、设计、试制,以及各类产品在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检验、采购、销售、服务等环节中所出现的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和改革、革新措施所形成的信息。

4、市场环境信息

指的是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和营销活动的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自然变化的信息。

五、商务信息管理所遵循的原则

1、及时,就是信息速度传递要快

2、准确,即信息要如实反映客观情况

3、适用,就是信息要符合实际需要

4、经济,是指采用的信息处理方式必须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

六、麦肯锡研究客户情报的方法,可归结为如下三种:

1、从年报着手

2、寻找异常现象

3、寻求最好的商业实践

七、麦肯锡访谈的要诀

1、写出走访提纲。提纲是你从被访问者那里得到你最要的东西的最佳工具,也是你利用好

自己和他人时间的最佳工具。在构思提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两个层次。首先要把自己需要答案的问题有那些搞清楚,把他们写下来,别管顺序。其次,在走访中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你为什么要跟这个人走访?这更为重要。把自己的目的定义清楚,有助于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提问。访谈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最好能把问题目录压缩成三四个最重要的问题。走访应该从一般性问题入手,然后再转向特殊性问题。在决定问哪些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把一些你知道答案的问题包含在内,实际上这一做法非常有用。把提纲写出来以后,细看一遍,问自己:“在走访结束之前,我最想问的三个问题是什么?”最后,每一份走访提纲都应该以所谓的麦肯锡的原始问题结尾。在你把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或者你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的时候,把提纲放在一边,问一问被访者,看他有没有什么想告诉你的,或者有没有你忘了的问题。这有时会有意外收获。

2、注意聆听和引导。访谈要以严格而谨慎的方式进行。主动聆听,用点头、感叹词来表达

对被访者的认同。要学会使用肢体语言。不要让被访者离题太远,甚至误入歧途。如果你想借用别人的大脑,那就在问完问题后让他们放开谈。要是你想让人们尽量多谈,要是你认为他们遗漏了某些重要的东西而你对它究竟是什么又没有把握,那就什么也别说。就让这样的静默维持着。

3、走访成功的七个秘诀

a、让被访者的上司安排会面。

b、两个人一起进行走访。

c、倾听,不要指导。

d、问可以自由回答的问题。这是保持信息源源不断的一个技巧。

e、复述,复述,复述。即把某一主题的答案用稍微不同的形式复述出来。

f、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

g、不要问的太多。其次,不要穷追不舍。

八、麦肯锡的知识管理

什么是知识管理?首先,我们需要阐明的是知识不仅仅是数据和信息。数据是事实,是观测结果,是一组组具体数字。信息是对数据的收集和综合。而知识是价值增值过程中对信息、经验、背景的整合。这一过程开始于我们的大脑,然后通过讨论或文本的形式与他人分享的知识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一般而言,这意味着将系统化的知识纳入数据库的管理。知识管理意味着充分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1、不要去重新发明轮子

对于知识管理,麦肯锡的一条核心原则是:不要去重新发明轮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你都有这样的机会,那就是总有什么人在什么地方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麦肯锡清楚地认识到从别人的成功和教训中去学习是多么的重要。

2、信息共享。快速反应、获取外部知识、控制投入的质量。

九、借助图表阐述理念

我们的目标是把数据变成图表,怎样到达这个目标呢?一般而言有以下三个步骤:

1、确定你所要表达的主题(将数据转化为主题)

2、确定对比关系

3、选择图表形式

主题必须非常简洁并切中要点,如下实例:

一般标题:公司销售情况发展趋势

要点标题:公司销售额翻了一番

一般标题:各地区产量

要点标题:C区产量位居第四

一般标题:资产百分比

要点标题:B分部占资产总数的30%

一般标题:员工年龄层次分布

要点标题:大多数员工在35-45之间

一般标题:薪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

要点标题:薪酬与利润没有关系

一旦你确定了要点,就会发现你制作图表的过程变得非常具体。

确定对比关系

任何主题-你想通过数据强调的内容-都体现了五种基本对比关系的其中之一。这五种基本对比关系就是成分、项类、时间序列、频率分布和相关性。

1、成分对比关系

在成分对比关系中,我们主要对每一部分的大小占总数的百分比感兴趣。例如: 5月份,A产品的销售量占公司总销售量的首位。

2001年客户市场份额少于整个行业的10%

占据全部公司资金半数的两个渠道

你的主题中只要包括以下如:份额、总数百分比、占百分比多少等字样时,可以肯定你是在做一个成分的对比关系图表。

2、项类对比关系

在项类比较中,我们要比较项类的大小、高低:它们是相同的,还是比其他项类多或少?例如:

5月份产品A的销售超过了B和C

客户的销售收益率位居第四

6个部门的周转率大致相同

我们可以从大于、小于或相同之类的词汇中找到项类比较的线索。

3、时间序列对比关系

我们对每一部分在总数的比例或大小不感兴趣,但是对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感兴趣,不管是一周的变化,一个月的变化或一季度、一年的变化,也不管它们是增长、下降、波动或是保持不变。例如:

销售量自1月份开始稳步增长

在过去的5年投资回报率锐减

利率在过去的7个季度中上下浮动

时间序列的触发词有:变化、增长、下降、增加、减少、波动等。

4、频率分布对比关系

这种对比关系表明有多少项类符合一个数字发展的范围。这种对比关系的关键词包括:x到y的范围、密度、频率等。

5、相关性对比关系

相关性对比关系表示两个变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你所证明的模式。

简单归纳5种对比关系就是:

成分:总数百分比

项类:项类排列顺序

时间序列:随时间改变

频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的项类

相关性:几个变数之间的关系

选择图表形式

不管你的主题是什么,它总会包含5个对比关系的其中之一,都会成为5个图表形式之一,即:饼形图表、条形图表、柱状图表、线形图表和圆点图表。实际应用中,饼形图使用最普遍,但是它不应该是这样,饼形图表是最不实用的一种,它在报告书中的应用率应该不到5%。另一方面,条形图表最不受欢迎,而它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条形图表的应用很广,它的图表应用率应占所有图表的25%。

柱状图表是可靠的朋友,而线形图表是用得最多的苦力。这两种图表占图表总数的半数。圆点图目前则占10%的应用率。

这些加起来是905,剩下的10%是综合运用。

十、战略分析与选择

九大决策模型的特点:

1、外部环境因素评价表,重点放在研究评估企业或机构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

2、内部环境因素评价表,主要用于概括整理企业在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生产、研究、开发和信息方面的关键优势和不足;

3、竞争评价分析方法,主要是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优势、不足、战略和目标,也是企业制

定战略的重要方面;

4、SWOT组合方法,SWOT是由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组成,其基本出发点是每一企业的战略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机会中获利、克服弱点,从机会获益、利用优势,避免威胁、使弱点最小化而排除威胁;

5、战略定位和趋势变化分析办法,表明它们坐落在一个有四个象限的坐标中,坐标的四个

象限空间中有积极、保守、防御和竞争四个含义,而坐标轴线又代表资本实力、竞争优势、环境稳定性和工业实力。这种以坐标形式出现的战略分析,更具有客观性,容易理解和操作;

6、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四方格方法,是以相当的市场定位和工业增长率为坐标,来判断一个

分厂或某一部门在企业、市场和行业的地位,从而为多部门的集团企业进行经营组合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7、内外因素九方格模型:将企业集团的各个分厂和分部放在九个不同的方格中加以确定他

们的位置,其横向是内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强、中、弱三部分,其纵向是外部环境评价的总权数,分成高、中、低三部分,从而构成九方格。

8、大战略模型是以竞争定位和市场增长率这两个评价参数为基础而构成。每一个象限排列

战略可选顺序,并列出可采用的战略选择;

上一篇:学哲学用哲学下一篇:铁路部门企业职工岗位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