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例子

2024-10-15

驳论文例子(精选6篇)

驳论文例子 篇1

关于1159款、111款的改进方案

一、合门襟止口:驳角纵、横2cm挂面吃量0.2cm-0.3cm,扣位以上10cm内挂面吃量0.5cm,其余驳头上端部分挂面有0.2cm的反吃量。

二、划领串口:按操作小样板,领头、领上口与样板比齐,领面放平划线,左右对称。留1cm缝位修净。

三、修挂面上口:将挂面及大身放平,按大身的领口修剪。

四、绱领:领角1cm内挂面不能有吃量,绱领时为保证串口与驳口平齐,挂面应多绱进0.5mm,1cm缝位大小一致。

五.烫开领串口,粘领呢:烫领串口时应将大身、领子放平、放顺后开缝,粘领呢时,同样把大身、领子放平顺,不能扭,领口处大身应向上捋平后盖上领呢烫平,夹入双面胶,将领呢向下拉0.2cm内外匀的量粘合。

111款(枪驳头)注意:领角与驳角有0.3cm的重叠量,领角与驳角重叠时不可用熨斗一起压烫,应将领角与驳角分别烫平烫顺。

质检部

工艺部

2011-9-3 关于封袖洞线头、漏洞的整改措施

各车间主管、工艺主管:

因1051款封袖洞的线头未修净,且有漏洞而流入后道,该产品严重影响我公司形象,为确保以后无类似问题出现,制定如下整改措施。一.封完袖洞后,安排专人剪线头。

二修剪过线头的产品和未剪线头的产品分区域放置。

二.成品检验员对封口部位进行全检。

三.管理人员对产品进行查验,并作查验记录,确认合格后流入平整车间,查验记录每天交质检部。四.巡检对平整车间的产品进行复查监督。并作巡查记录报办公室。

质检部

2011-9-7

关于1161款衣服污染的整改措施

据国外客户反映及提供的图片资料,我公司生产的1161款产品存在铁锈污染,据查为周转用龙门架挂衣杆因长期使用磨损,已没有镀锌层,所以容易生锈,为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制定以下整改措施:

一.由设备部派人检查,将生锈的龙门架从各生产部门撤出。

二.将生锈的挂杠更换成热镀锌杠。三.对立柱和底架进行喷塑。

生产部

2011-9-7

通知

各车间成品检验员:

为执行公司《质量管理实施细则考核方法》,从即日起各部门应将各生产线的以下数据在每天19:00之前报质管部制作统计表格,不得延误,1.生产单号、日产量 2.查货数量、返修量 3.返修质量问题及数量 4.返修完成数量

质管部 2011-9-13

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篇2

学 院: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班 级:10级应用心理学二班 姓 名: 贺郁舒 学 号:201040968203 课程论文题目: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驳共产主义渺茫论

学 生:贺郁舒

(科学技术师范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二班,学号201040968203)

摘 要:马克思曾经为我们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但近几年来,我国涌出很多不和谐的思想,例如,“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 “共产主义还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等。他们极力否认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质,抽掉科学共产主义的阶级内容和阶级概念,把科学共产主义说成为不是无产阶级一个阶级的学说,而是所谓“人的解放”的学说,是“人的幸福和解放”的空想学说。共产主义是个空想,还是一个可以实现和实行的理想社会制度?本论文是从几个方面反驳共产主义渺茫论,证实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马克思 共产主义 渺茫论 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马克思曾经为我们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美好蓝图——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其实,关于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由来已久。从古代人们所设想的大同社会,到近代为“平等、自由”而战的资产阶级,再到社会主义的空想时期,最后马克思把共产主义放到了科学的基础之上,这一过程中都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这也是人们的需要,需要是理想变成现实的必要条件。

由于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发展水平在一个时期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人产生了“共产主义渺茫”的思想,认为共产主义没有实际根据,其实现是空虚无望的。“渺茫论”者,由于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其沦点许多,表现形式各异,但提其要者,无非二字:一为“远”、二为“空”。所谓“远”,就是认为共产主义不过是一种离现实遥远的、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理想;所谓“空”,就是认为共产主义是一种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虚无缥缈的空想。共产主义果真如此吗?

答案肯定是否。共产主义既不是“渺茫”的,也不是“空想”的,而是现实的。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曾指出:“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共产主义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种认为‘共产主义是渺茫的幻想’、‘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以下我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共产主义可行性来驳实现共产主义之“空”;从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共产主义实现的时间问题等驳实现共产主义之“远”。

一、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一切的事物都在运动,在发展变化。在运动、发展变化中有一个规律:任何事物面临了出生(长出、产生、开始),就一定会走向灭亡(死亡、消失、解决、结束),只是时间有长短罢了。另一规律是,事物在面临出生又走向灭亡过程中,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指一类事物)。恩格斯说:“……生物在每一个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矛盾论》第305页)。拿我们成年人来说,在每一瞬间是你自身,同时又不完全是。因为在每一瞬间,你都在运动,在发展变化,只不过这每一瞬间的变化,极其细微,不容易察觉罢了。我们知道,大家天天见面,互相看不出变化,几个月不见,也难看出来,但分别几年就一定会发现有变化的。单从外观上就会发现变老些了。这种“变老些了”,是怎么来的呢?不是突然一下变来的,而是每一瞬间的细微变化的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每一瞬间的微变,就没有几年不见的较大变化。当然,人的从降生到成熟和将近死亡时运动、发展变化的速度则较快,较容易发现的。人是这样,别的如河流、山川、土地、地球、月球、太阳等,也都在运动,在发展变化。只是它们发展变化得更慢,我们更不易察觉罢了。

事物在运动、发展变化中,又都将面临由出生到走向灭亡的过程。一切的事物在面临出生又都最后走向灭亡的运动、发展变化过程中,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又呈现出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与人类有关的一切活动都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那么与人类活动紧密联系的社会制度是否也有这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呢?回答是肯定的。你看,原始社会灭亡了,产生了奴隶社会;奴隶社会灭亡了,产生了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灭亡了,产生了资本主义社会。这后来出现的社会,都比原来的社会提高一步,前进一步,(为什么说是提高呢?后文论及)。由此推论下去,资本主义社会也一定要灭亡的,它灭亡后代替它的社会,只能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灭亡后,代替它的就应该是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看,世界是物质的,事物都有在活动,在发展变化,都有面临出生和必然走向灭 亡的规律,又都有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趋势,由此,我们有理由推论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的到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二、共产主义可行性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共产主义也是这样。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共产主义渺茫”论则是错误的。

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这个理想虽然远大,但它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我们虽然对未来共产主义理想的细节不能进行详尽的描绘,但完全可以根据我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从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去考察;完全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而且,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靠人的实践。

三、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是以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根

据的。持共产主义“渺茫”论的人割裂了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即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在全世界,在中国早已存在,而且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中国和世界一些国家建立起来并取得重大发展,从而使共产主义运动发生了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不可能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实现,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共产主义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从不成熟阶段到成熟阶段的过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不仅使人民从被压迫和被剥削的旧制度下解放出来,而且,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不断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社会道德水准和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向前推进。我们能够争取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就一定能够争取到共产主义制度的实现。

四、从社会制度的发展看共产主义的实现

我尝试将社会制度的发展用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来比喻:在进行产品研发阶段就相当于人治社会,发挥个人的想象力才能发明出好的样品;但要转入正式生产就应该用法制,因为需要制定原材料标准,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使用说明等规范,通过具体祥细的制度来保证产品的推广生产和使用;当产品已经普及,材料供应稳定,工人生产熟练,人民也能正确有效的使用时,自然就算是礼制社会了。

但是,社会仍然要发展,生产力也需要进步,这就要开发出新的产品来满足人民对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再次进入人治管理,虽然创新也可以有一些的规定要求,但给予充分的个人自由,才最有创造能力,限制条件越多则创新越少,科学进步的幅度越小;而新产品研究成功,在推广应用初期,大众不清楚、不了解、不习惯,应用法制,制定标准,强制执行也在所难免,即使用大量广告来推广也是一种骚扰和精神压迫,同时浪费大量社会资源并不环保;相比之下,当然是礼制的共产主义社会最环保,大家统一思想,自觉行动,相互关爱,自然和谐。

创造新的产品就要面对大量困难和挫折,失败乃成功之母,想要获得成功也要付出代价,如果说产品创新的成本是金钱和物质的话,只要你负担得起也就可以进行,但社会制度的直接主体是人,要发展进步的方式可能就是革命和战争,付出的成本既有物质的损失也有血的代价,的确非常痛苦和残酷,却是难以避免的;产品如果研究成功,法制社会的主要责任应该就是推广,面对一些思想保守、不思进取的旧势力,要用尽各种办法去推翻它们,最快的方法大慨就是暴力了;但是,虽然可以通过一些强制力让民众放弃保守,尝试新产品、接受新制度,如果中间出了些问题,人民不能形成长期自觉自愿的习惯,总还是要靠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话,最终的结果也就不一定能进入理想的礼制社会。

比如产品的实质创新不够,还没进入市场就落后了,当然不会被人们接受,或者产品的硬件科技很先进,但制定配套的软件不好,而导致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也不行,结果还没进入礼制社会,就又要回到人治环境下重新花成本再进行研究和实验了。

在过去了的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可以说是比较幸运,文明程度比较高,生产力水平很高,人民的生活也算安定幸福,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初期,就有我们的孔老二同志(称其为同志,是因为大家都有共产主义的礼制理想)制定了一套相当完美的封建礼制思想,为其后漫长的封建社会的顺利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所以说,孔子真是很伟大!而在推翻了满清王朝这个最后的封建社会的统治后,到现在还不过一百年,期间的改革、改良、革命和战争是接连不断,包括„五四运动‟和所谓“打倒孔家店”等事件也属历史的必然和必要。孔子思想作为典型的封建礼制的确已经过时,不能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现在还将其当做需要实际执行的社会制度当然不行,应该被打倒,但从历史和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孔子之伟大,在这个领域无疑是空前绝后的!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展生产力就是硬道理,是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社会制度则算是其配套软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也有相当的影响力,中华文明的经验也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历史的事实证据,说明它并不是空想,而现代文明发展到了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生产力确实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具备了进入共产主义的一些基本条件,只差一部现代版的《论语》---一套高瞻远瞩,符合现代生产力水平,切实可行,能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共产主义礼制道德标准而已。

当然,也不知道会是谁?能在什么时候写出一部怎么样的现代版《论语》,这一定是非常复杂和高难度的;就算写出了,要世界各国的人民都接受也不容易,推行过程肯定非常麻烦和漫长,也许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而孔子的思想就是这样经历过来的,可以相信有一天,它确实是可以完成的。

五、结束语

我们要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曲折和困难。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如此,它有成功,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暂时的困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人们才能看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希望。只要把社会主义建设好,就为将来的共产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勇往直前,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心。

有以上得出,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渺茫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2]: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毛泽东选集,矛盾论(第1卷)

驳诗歌已经死去之论 篇3

现代诗歌,已经失去了活力,很多人说:诗歌已经死去?

曾经,自己也写过一些所谓的诗歌。现在读来,那一些东西,只能是自诩的诗歌。

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曾经的那些诗歌还是算诗歌,算是一种梨花体.

诗歌界,轰动一时的梨花体事件,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还有什么乌青体.现在想想,这是不是新时代诗歌的进步呢?

这个时代的诗歌应该是什么样的?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最高表现形式。

也许,现在这个时代,是不适合诗歌存在的时代。没有它生存的土壤。

太安逸的现实,太物质化的生活,精神的`追求自然就被比下去了。那么这一些语言最高艺术的表现手法诗歌,就只能被遏制。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个谬论。

唐朝的时候,经济也那么的繁荣,为什么诗歌还那么盛行。

而,当今,诗歌为什么如此低落。

难道说,是我们整体的文化修养减低了吗?

我们每天考虑的是物质的东西,很少有时间去理会精神的需求。

或许是社会的压力太大,我们没那么多的时间去考虑其他的需求。

这算是一个理由吧。

喜欢看泰戈尔的那些诗行,那些简短的语句,一下子就会把你的灵魂带进一个神秘的空间。

读诗,是一种别样的享受。试着写写,是一种奢望的享受。

诗歌,具体的定义是什么?

谁也给不了一个具体的定义。但,它必然是美的,是有韵味的,是有想象空间的,是精华的东西。

那么,曾经自己写的东西,是诗歌吗?

我想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是,和我产生共鸣的人会觉得那是诗歌。因为,整个诗行里所表现的东西,那一个空间是值得思考的。

那些描绘草根的诗行,充满了辛酸和汗水,但它们都值得我们在深夜的时候捧着读一读。

诗歌,会有未来吗?

会有的,不是我们不会写诗,只是我们没用时间去关注罢了。

各种的因素,让它不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它才那么的凋落,显得那么的弱不禁风。

很多时候,也会去读一些现代诗人的诗歌,总体上来说,还是有一些韵味。只是少了一些东西。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反正就是感觉缺点什么。

对于诗歌,自己实实在在的是一个门外汉。

如今,连写文章都还写不好,所以,还要继续的努力。

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岁月的沉淀。

诗歌,永远都不会死去。

因为,我们还活着。除非,地球逝去了,那一刻,我想诗歌也没有死去,只是存在于另一个时空而已。

《驳马虎疑》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4

驳马虎疑

桓公乘马,虎望见之而伏。桓公问管仲曰:“今者寡人乘马,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管仲对曰:“臆者君乘驳马而盘桓,迎日而驰乎?”公曰:“然。”管仲对曰:“此驳象也。驳食虎豹,故虎疑焉。”

【注释】

1洀桓:盘旋。 2駮象:駮兽的形象。

【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1)虎望见之而伏(2)其故何也

2你觉得桓公向管仲说“虎望见寡人而不敢行”时应是怎样的一种心理?

3从管仲的言语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趴(2)缘故,原因

2 因为老虎见到自己竟然没有伤害自己,反而“见之而伏”,桓公不禁洋洋自得,向管仲说的原因也是有自夸之意。

3 管仲很正直,在君主面前能够不谄媚,并且很聪明,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关注事物的本质。

【参考译文】

桓公骑马,虎看见而躲藏起来,桓公问管仲说:“今天我骑马外出,虎看见都不敢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管仲回答说:“我猜您是骑着杂毛色的马在路上盘旋,并且迎着太阳奔跑的`吧?”桓公说:“是这样的。”管仲回答说:“这种马形状很像驳,驳是能吃老虎豹子的,所以虎就疑心了。”

注释

桓盘:盘旋。

驳象:驳兽的形象。

伏:藏匿。

故:所以,因此。

然:是这样的。

望:远望。

臆:主观想象和揣测。

驳:马毛色不纯。

启发

驳论文例子 篇5

他就是这样,以个人和国家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个分论点。那么,这个分论点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且看下面两个事例:

我教过一个学生,他随离异后的母亲生活。母亲自杀未遂,疯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和抚养孩子的能力。他又改跟父亲,而父亲已另立新家,便嫌弃、虐待他。他只好流浪街头。后来,他得到姨妈、舅舅的接济,白天上学,晚上帮姨妈看守五金档。谁料他以怨报德,竟带几个猪朋狗友偷走档口里的钱财,最终锒铛入狱。他先身处离异家庭,后又寄人篱下,却没能“生于忧患”。

春秋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六国,都受到秦国的威胁,却相继灭亡。它们也没能“生于忧患”。

拿这两个事例跟孟子的观点相对比,前提条件一样,但结局刚好相反。

那个学生的结局为什么会跟孟子的观点相反?因为他觉得世界上没一个好人,因为他不懂报恩,因为他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薄弱,自暴自弃。可见,决定人的生死的主要因素是由人的知识水平、思想水平、技能水平、心理承受能力、生理健康状况等所组成的综合素质,这个综合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适应社会环境能力的大小,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只是一个次要因素,读后感《作文 驳 “生于忧患”——读《孟子二章》有感》。面对吴国的进犯,勾践能卧薪尝胆,东山再起;面对日寇的入侵,溥仪却俯首称臣,甘当傀儡。

六国的结局为什么跟孟子的观点相反?苏洵曾经论证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可见,决定国家存亡的主要因素是由国家的决策水平、经济实力、科技条件、社会秩序、国防状况等所构成的综合国力,这个综合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左右了这个国家对抗内忧外患的胜败,外界条件的安危好坏也只是一个次要因素。面对美英联军的立体进攻,萨达姆败下阵来,成为战俘;面对塔利班的恐怖袭击,美国能猛烈反击,稳定局面。

这证明,孟子的观点不能普而遍之,绝而对之。孟子“生于忧患”的观点乃是用不完全归纳法之中的简单枚举法推理出来的,他并没有全面考察个人和国家的各种“生”、“死”现象,也没有全面考察造成这些“生”、“死”现象的种种因素,光凭六位名人“生于忧患”这几个事例,没有考虑到“死于忧患”的众多事例,就贸贸然下结论,其观点没有普遍性,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他片面地夸大了外界不利因素对个人和国家的影响力。

烈火显真金,疾风知朽木。个人和国家能在忧患中发展起来,也会在忧患中颓丧下去,关键在于这个人和这个国家是真金还是朽木。外界环境的忧患不是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决定个人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个人自身的综合素质,是国家自身的综合国力。

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和综合国力,以达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境界。一个人品学兼优,身心健康,会自理,能自立,竞争能力强,抗挫折力强,能随机应变,才能更有力地抵御厄困和磨难;一个国家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稳定,国防坚固,才能更有力地经受**和战争,并取得稳定和发展。

驳论文例子 篇6

该文的错误到处都是。只看该文的第一段:

“一直以来,中国官方在对国内的宣传中都宣称什么中国是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以此做为愚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可笑的论调还流传颇广,深入人心,其实呢,只要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个笑话。”(原文)

第一、看了该篇文章,可能会得出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之不属于四大文明,或不是当今世上最久,都已经下了定论。”想必作者精通英、法、德、俄、意、西、拉丁、希伯来等等西语,HEHE!其实四大文明古国的提法是西方史学家首先提出来的,不是中国官方提出来的。只要稍有一点世界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例如我有一本西方人写的《世界史》就是将中国放在第二大文明古国来讨论的。顺序是:古埃及、中国、印度、古希腊(含后来的罗马)。这本书的原名:World History,edited by Peter N.Stearns,Happer & Row,Publishers,New York,1987.这类英文史学书有很多很多。到图书馆一查,能够查到数十种!中国文明为四大文明之一,以及中国文化为至今延续最长的文明(longest suriving continuous civilization),是在英

文史书里非常常见的一句话。

第二、5000年的提法是五四时代的中国历史学家的提法,也不是中国官方的提法。从前亦有学者研究中国只注意3500年来的历史,是因为这3500年的历史比较辉煌且证据确凿,并不是说中国文明史只有3500年。

第三,有些文明很古,例如巴比伦文明。但是不足以以“大”相称。“四大文明古国”,强调的是大和古两个方面。这是西人最初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依据。再举一个例子,让我们看看该文的荒谬。有一次我听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演讲,主讲的“考古学者”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宣称是所谓的“夏王朝”的“都城遗迹”复原图,我仔细一看,原来就是几个烂草棚子,一个标准的原始村落,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什么呢,考古现场的几个烂泥堆,那是什么——夯土遗迹,夯土是什么,就是把泥巴堆在一起压紧做墙基,原始部落用来建造窝棚的最原始技术,俗称“干打垒”。他们把这个叫做“伟大的”“夏王朝”的“都城”?还有就是一些铜渣子,大量的石器,骨器!这问题不是很清楚了吗?只不过是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所谓的“夏王朝都城”纯属胡扯!”(原文)

作者认为,夏朝遗址是“夯土遗迹”就是“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事实上,河南二里头以遗址是不是夏都尚待确定,但是从出土规模来看,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有城桓、有宫殿区、有坟墓区,最大的宫殿达1万平方米,在宫殿区的外围钻探出2条东西方向、1条南北方向共3条垂直相交的大道。其中南北向大道的长度近700米,2条东西向大道的长度均超过300米,3条大道之间是密集的夯土建筑基址群。这显然不是一个“原始村落”的规模,当为城市无疑,即便不是夏都,也必定是与夏同期的一个城市遗址。出土文物有铜器、玉器、陶器等等。还有部分器物刻画有尚待破译的类文字符号。出土的铜器规置完整。这就是作者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遗迹”?所谓的“铜渣子”?他对二里头文化遗址嗤之以鼻,他是不是认为国外的所谓文明遗址都具有现代城市的规模?恐怕这只能证明作者自己的偏见而已。另外,夯土也不是什么原始部落的专用技术,甚至连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含元殿的台基都是用夯土筑就的。而这位作者为了攻击的需要,连考古上的常识都不顾,实在是很令人遗憾的。如果没有甲骨文,他会说商朝是不存在的。可殷墟的发现让他闭了嘴,只好拿夏朝开刀了。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发现夏的遗迹。商朝时已经有度量衡,有法典,有制度,具备一切现代人类社会的特征。那么,这些东西都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吗?相信大家都已经有了答案。其实中国的考古与西方考古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考古是在印

证历史。我们的历史,有籍可查的就有4000年,很多考古发现都是在印证历史书上的记载。中国那么大的土地,我们能做到反复挖掘么?能做到寸土详查么?发现殷墟前,20世纪初,西方连商朝都认为是传说的。中国考古,基本上不会出现挖出一个大墓,但是却不知道墓主人是谁的事情。但是在西方,这种事情太多了。经常会出现,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能让人们找到一段失落的历史的故事。很多西方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非常羡慕中国的同行,称中国是历史学家的天堂。

现代疑古之风起源于清末,其产生与发展,无不有当时的历史背景作后盾,其中的大师就是“百日维新”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到了今天,这种疑古似乎在扩大化,什么都怀疑,而且直接与西方挂钩,西方人说没有,国内就有声音跟着说没有,这到底是西方古代史,还是中国古代史? 原文作者先有观点,再罗织证据,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违背学术传统的.何况作者对很多史料的掌握还大成问题,中华文明是否是在世界范围最先发展的,显然是否定的。但,如果我们深入地研究,就会知道,事实上,任何一个文明发展的先后不同并不能成为判断这个文明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尺,因为在偶看来,任何文明,都是“人群”和当地环境创造性的结合.比如说,西方一直将青铜,文字作为文明的重要标识,但谁知道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丝织物出现在哪里呢?是在中国,最早的水稻栽培据今超过1—0.9万年,在8000年前的河姆渡,中国有了丝织物,而中国对丝绸的垄断一直到了中国南北朝时代,西方才获得中国丝绸织造的秘密。比中国足足晚了大概7千年——————但偶并不认为这两项成就可以证明中国的文明能够比西方先进多少多少倍(事实上这种提法本身就体现了无知),————而是想指出,由于中国文明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在某一些领域,中国的文明有他们领先的特色。根据同样的原则,假设(因为俺还没有对此进行研究),如果在其他文明地域,如果他们有自己的特色,比如铜矿丰富,便于采矿和冶炼,那么假设因此这些文明能够更早一步进入青铜时代的话,是否就应该据此认为这些文明要先进的多呢?————-还是更应该深入地在分析这些文明所在地理,气候条件之上给出更恰当的评价? 但是作者对于这些基本上是视而不见,反而拼命贬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到国外的历史遗迹则一律是辉煌壮丽之类的形容词,似乎他亲自去过那些现场亲眼见到了他口中克里特岛上比4000年后中国大多数王宫还要辉煌壮丽的“克诺索斯王宫”(这个王宫面积是3英亩,好像不是很大吧)。我看了真是觉得无话可说。在世界中心论上,很久以前,各个国家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至少西方的地心学说不是中国提出来的,那么作者单单指责古中国以自己为中心就是很荒谬的。作者在《“四大发明”是谎言》中谈到埃及人纸草的使用方法,和编竹席差不多,这就算发明了?那么,中国人的火药明确交待了原料,配置的方法和比例就不是发明?说到西方,就很宽松;讲到中国,就极其严苛。埃及人用纸草实际上不过就是对自然物简单加工,而中国却创造了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东西,作者却认为纸草就是最早的发明了。但是讲到火药,却非认为定义为近代炸药。逻辑混乱!对中西方如此双重标准,何谈理性精神!!

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作者的立场上。这个作者遣词造句极尽挖苦中伤之能事,极力贬低中华文明,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采取双重标准,不但将中华文明说的一文不值,而且还部分青红皂白,肆意进行人身攻击。它的论调,同他所称的所谓“流氓学者”,“泼皮无赖”毫无二致,甚至更胜一筹!————看看原文作者的目的,HEHE,也就不奇怪了

我觉得正常的探讨辩论是为了求得思想的交融,互相促进提高以求得出一个最真实的结论。可是这篇文章却让人觉得这不是一篇为了上述目的而发表的文章,纯粹是为了彻底否定中国文明。与这样的文章争论:

1.任你说的口吐莲花,作者以及其同类也不会被你说服,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是为了学术而来的,他所希望地就是水越混越好;

2.你即使不说,大部分人还是能分辨出其中的谬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一点不假;

3.文章的作者引用了大量似是而非的史料,然后得出莫名其妙的论点,或者混淆逻辑,在一

上一篇:幼儿教师考核个人总结简短下一篇:离别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