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_卢永根事迹简介

2024-05-23

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_卢永根事迹简介(精选4篇)

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_卢永根事迹简介 篇1

广东花都人,生前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永根。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卢永根

(1930-2019)

事迹简介:

卢永根,男,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广东花都人,生前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2017年罹患癌症后,他将毕生积蓄8809446元无偿捐献给华南农业大学。学校用这笔款项设立了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贫困学生与优秀青年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据新华社电 根据中央统一部署,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共同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昨日,300名“最美奋斗者”建议人选公示。其中,广东有11人入选建议人选。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积蓄,全都捐了,880多万元,一分不剩,捐给了华南农业大学;后事,如他所愿,没有告别仪式,遗体捐给国家;最后一笔党费,老伴代交了,有1万元之多……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老卢看到日本鬼子检查‘良民证’,一不顺从就一巴掌打过来。”老伴徐雪宾说,这一幕让老卢永世难忘。亲历了国土的沦丧,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卢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这时,一道“红光”照进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绽放,“仿佛回到刚入党的那一刻”。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2001年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野生稻,携带栽培稻不具备的抗虫、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种质资源。连续几年,卢永根带着学生们奔波在广东高州、佛冈、遂溪、博罗、惠来等地,苦苦找寻……

卢永根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的助手。“抗战时,丁老师带着水稻种、番薯种,一直逃难到云南,把种质资源保护下来。”卢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师去世后,卢永根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带领团队完成了恩师未竟的事业,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库,首次提出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新观点……近些年,卢永根研究团队共选育出作物新品种33个,在华南地区累计推广面积1000多万亩,新增产值15亿多元。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上世纪80年代,高校论资排辈风气严重,年轻科研工作者难以“出头”。怎么办?时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的卢永根决心要捅破这层“天花板”。他冲破重重阻力,破格晋升了8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年仅29岁,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如今的这8名骨干中,有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卢永根的日记扉页上,抄写着艾青的诗句。

曾几何时,在美国的姐姐苦劝卢永根一家移民,可怎么也说不动他。卢永根说:“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他在给留学生的信中写道:“外国的实验室再先进,也不过是替人家干活。”在他的劝导下,多名学生学成归国。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在一次对学生的演讲中,卢永根化用著名诗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问他为什么非要留在国内,他说:“你向党、向人民作过许诺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

“老卢啊,你身后,储蓄怎么处理?”2016年底,身患癌症的卢永根住院,老伴徐雪宾问道。

“捐!”卢永根脱口而出,只有一个字。

“好,我也是准备捐的。”没有任何思想斗争,老两口就做出了这个决定。

2017年3月14日下午,卢永根被人搀扶着,吃力地迈上银行台阶。他颤巍巍地打开黑色旧挎包,掏出了里面的10多张存折。周围安静极了,只见卢老吃力地在一张张凭证上签字,一次次输入密码。不久后,他又在另一家银行,捐出了其他剩余积蓄。

8809446.44元!老两口没有留给唯一的女儿,而是成立了“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徐雪宾说:“我们的生活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这些钱就是多余的。”

样样都得到满足了?走进老人的家,仿佛回到上世纪。铁架子床锈迹斑斑,挂蚊帐用的是竹竿,一头绑着绳子,一头用钉子固定在墙上;台灯是几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机坏了修了再修……

“这些东西没有用光用烂,还能用,物还没有尽其用。”卢永根说。“床已经很好了,我们刚结婚时,4个条凳架上板子,就是床。”徐雪宾很满足。

出门,80多岁的老两口背着双肩包、头戴遮阳帽,挤公交、换地铁;吃饭,叮叮当当拎着饭盒,和学生一起在食堂排队打饭,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学生剩饭,卢永根总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饭?”

这已经不是卢永根第一次捐赠。早在2015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乡,把祖上留下的两间价值100多万元的商铺,捐赠给当地的罗洞小学。

这些壮举,大家说是“捐”,可卢永根却说是“还”:“党培养了我,这是做最后的贡献。”老伴徐雪宾也说:“我们两个年轻时就受到党的教育,国家给了我们许多,我们用不完了,当然还回去。”

不仅“还”钱,他们觉得连自己的生命都是党和国家的,也要“还”回去。于是,双双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布衣院士”卢永根走了,走得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他不留财产、不留遗体、不留墓碑,但是,他却留下了很多很多……

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_卢永根事迹简介 篇2

卢永根,中科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卢永根院士一生都在追随着中国共产党,而今罹患重症,仍无私地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当作是最后的贡献,这是一名老科学家用自己无言的行动感动着大家。

宁可自己多苦一点,也要支持教育和扶贫。家徒四壁,家具老旧,与学生同在饭堂排队打饭,把一荤一素二两饭吃得干干净净,也总会善意提醒那些浪费饭菜的学生:“多少棵水稻才能长成一碗米饭?”自己艰苦地生活,却把省下来的钱慷慨地献给教育和扶贫。

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曾经卢永根院士身为华南农学院院长,待遇上不搞特殊;身边的人想走后门,被卢院士骂了回去;学校发展落后,缺乏资金,但不惜重金用于发展多学科和重奖人才----为表彰辛朝安教授团队对兽药开发的贡献,他破天荒拨出10万元高额奖励;为让优秀学者刘耀光安心回国,他多方筹措经费,为其建立专门实验室;博士生刘向东到香港大学做研究,他主动借1500元,还把自己出国用的两个行李箱与一套新西服送给学生。

淡泊明志地做科研,一心一意地跟党走。卢永根院士祖籍广东花都,1930年生于香港,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派遣回到广州。他说:“为什么要放弃安逸生活回内地?主要是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我要为祖国复兴效力。”为祖国复兴效力,一句话,卢永根院士践行了一生。带着学生翻山越岭找稻种,即便已经是七十多岁也亲自去;在病房建成了临时党支部,一个月开一次会,即便已经躺在病床上也坚持过组织生活。卢永根院士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我希望能像一束小火花,点燃你们心中的爱国主义火焰。”用一生去践行爱国主义,卢永根院士怎么会点不燃大家心中的安国主义火焰?

忠心为党,一心爱国,在卢永根院士身上,我看到了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人的一生要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卢永根院士也用其一生无言的行动给了我们答案。

学习院士卢永根心得体会范例 篇3

有一种信仰,叫赤诚报国;有一种大爱,叫“布衣院士”。2019年8月12日凌晨,89岁的卢永根院士因病辞世。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卢永根同志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真心真情、用生命火热绘制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热爱、无限忠诚、无限执着,将会闪烁着永不熄灭的闪亮光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忠”字。卢永根把对党的忠诚,深深地镌刻在了灵魂上。党的十九大召开当天,他躺在病床上,插着氧气管,坚持全程听完十九大报告,并参与随后的学习、讨论。华南农大党委副书记钟仰进说,“卢永根诠释了党性的力量。”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艰难险阻,都始终坚定对党的信仰和热爱,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时刻不放松,时刻不懈怠,带着坚定执着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勤”字。“勤政务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好干部的要求之一。卢永根就是一位一生勤奋的党员干部,直到70多岁,他仍然带着学生翻山越岭,到处寻找野生稻种。实干是发展之基,实干是成事之要。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党员干部必须始终勤勉务实,无论干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坚韧不拔。要做到说了就办、定了就干、干就干成,特别是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更要站得出来、顶得上去,用工作实绩赤诚前行。

像“布衣院士”一样赤诚前行,就必须始终做到一个“廉”字。卢永根常说,“多干一点,少拿一点,腰板硬一点,说话响一点。”2017年3月,他以夫妻的名义将毕生积蓄880万元人民币捐赠给华南农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围猎”的阿谀奉承,党员干部必须坚守本心,坚守对党的誓言,始终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坦荡。要敢当“黑脸”干部,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从严管好身边的朋友、亲人,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始终带着“清风”赤诚前行。

学习院士卢永根心得体会范例5篇【二】

1984年,他在给全校学生作的一场题为《把青春献给社会主义祖国》的报告中,曾深情地说:“我为什么摒弃比较安逸的生活,放弃个人的名利而回内地?主要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现实教育了我,使我觉醒到当亡国奴的悲惨。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复兴效力。回内地30多年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日子,也有过身处逆境的时刻。但我坚信,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我打心底里热爱自己的祖国。”

他还曾改编过一首诗,表达了浓浓的爱国之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亦高。若为祖国故,两者皆可抛。”

浓浓的教书育人情怀,也一直伴随着他。2015年5月,他将x花都祖辈传下来的两家商铺赠予当地罗洞小学作为永久校产,商铺租金收入全部用于学校奖教奖学;2017年3月,他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全部捐赠给华南农业大学,设立教育基金。

对于自己的生活,他却非常淡然。

卢永根始终保持着节俭朴素的作风,办公室设施简单,满室皆旧物,家中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旧沙发、旧铁架床、旧电视。

他一直住在没有电梯的五楼居室,虽然年事已高,平日仍然常背个挎包、头戴遮阳帽,坐公交车出行,一旦遇上大雨,就挽起裤腿,蹚着雨水回家。

患病期间,卢永根又亲手签下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卢永根逝世后,已经按照他本人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遗体已无偿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事业。

学习院士卢永根心得体会范例5篇【三】

中宣部近日追授中科院原院士、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永葆初心矢志奋斗的布衣院士,号召广大知识分子向他学习。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时代楷模、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卢永根院士用他的精彩一生,回答了“人生的意义”这个大问题。87岁,将几乎毕生积蓄880万元捐赠给教育事业;89岁,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医学事业;一生,无私奉献给中国水稻科研事业。

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其研究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在他担任华南农业大学校长期间,打破学校面临的人才断层困局,给有能有为的年轻人拓展了广阔天地,打开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新格局。卢永根选择了教师行业,无怨无悔,兢兢业业教书,勤勤恳恳育人。作为一名老教师,卢永根同样以他的一腔爱国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学生。立德树人,终是桃李满天下。在他的培养和感召之下,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并成长为各自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卢永根的爱党爱国、为民奉献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我们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砥砺前行。

学习院士卢永根心得体会范例5篇【四】

卢永根,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中科院院士。卢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遗传育种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带领团队研究水稻的杂种不育性,并和助手张桂权一起提出了水稻“特异亲和基因”的概念,以及应用“特异亲和基因”克服籼粳亚种间不育性的设想,被业界认为是目前对栽培稻杂种不育性和亲和性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新认识,对水稻育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1983年起,卢永根开始担任华南农学院院长、华南农业大学校长,一干就是12年。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在2017年3月,这位被病魔缠身的老教授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南农业大学的账户,夫妇两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于奖励贫困学生和优秀青年教师。卢老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

学习卢永根院士精神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学习他胸怀坦荡,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学习他一生勤俭甘愿奉献,燃烧自我的蜡烛精神;学习他的爱岗敬业精神,为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的爱国情怀;要结合我们的专业实际,脚踏实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无数英模前辈为榜样,不懈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要用坚定的爱国信念武装自己,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塑造自己,用朴实的生活态度修饰自己,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一生报效祖国,毕生积蓄回馈社会,这就是时代楷模,我们要向卢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铭记于心,并且以他们为榜样,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使命。

学习院士卢永根心得体会范例5篇【五】

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夏天,我在华南农大研究生饭堂吃午饭。一位慈眉善目的老爷爷拄着拐杖,手里拿一个饭盒,在排队打饭的人群中显得有些特别。他周围的老师和大学生们纷纷向这位老爷爷打招呼:“卢老师好!”有的大学生还礼貌地向老爷爷微微鞠躬。爸爸告诉我,他是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卢永根院士。

在去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上,我又看到了卢永根院士。屏幕中的他卧在病床上,显得那么虚弱。主持人说,他将一辈子的积蓄——800多万元全部捐给了大学。

“800多万,这是多大一笔财富啊。很多人终其一身所追求不就是这个吗?是什么原因让他舍弃这么多呢?”

带着疑问,我开始去了解卢爷爷的故事,渐渐地,我有些懂了,他之所以把一切都捐了出来,是因为他已经从一粒种子化为一片森林。祖国是他的根基,学校是他的土壤,挚爱的科学事业是他的阳光雨露。当周围的环境就是他的家,周围的人就是他的家人时,还有什么是舍不得奉献的呢?

今年,卢永根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而他的精神在我们的校园里遍地开花。我看到,在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越来越多像卢永根爷爷一样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不求回报地为集体奉献,都是那么谦卑可亲。

卢永根一生勤俭爱国的“布衣院士”_卢永根事迹简介 篇4

卢老祖籍广州市花都区, 1930年12月出生于香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佔领,卢老被父亲送回老家乡下避难,童年的苦难,与正确的三观,使他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革命者,因此87岁高龄的挠挠才会在3月14下午3:30带着存孱弱的病躯在夫人徐雪宾的搀扶下缓缓的走入银行把一生节省下来的八百多万元转入华南农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帐户里,全班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一个人勤俭节约为自己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勤俭节约为别人。卢老的是种大爱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当与徐老连线时,得知卢老要捐献遗体,为医学做贡献,全班再一次响起掌声,这是声音更响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科学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登上光辉的顶峰。”这是卢老一生恪守的原则,如今在卢老的感召下,同学们让我们都传承着卢老的这种家国情怀和严谨的求实的学风吧!

上一篇:年创意新年对联下一篇:描写夏至节气古诗